仿古建筑设计十篇

时间:2023-06-25 17:06:37

仿古建筑设计

仿古建筑设计篇1

关键词仿古建筑;设计;轴线;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国具有悠久且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以土、木为主要结构材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论结构方式还是整体造型与西方都有着巨大差异,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国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当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时,但从建筑物来看,你几乎不知道这些地方和纽约、东京有何区别。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古代各个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再一次对现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仿古建筑不单单是使得我们建筑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了当下整个建筑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仿古建筑的设计并没有一个严格而系统的规定,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设计理念而不是一种单独分类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设计中基本还是遵循普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点,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体设计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体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轴线布局和园林布局两种方式。

1)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轴线对称,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布局形式,故宫、十三陵、太庙等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轴四馆也是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而新圆明园、大观园、横店影视城等现代仿古建筑区都是采用的轴线布局设计,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强的返古感。

2)园林布局。园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设计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对山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园林布局有绕山绕水和穿山穿水两种。绕山绕水是将山水作为建筑布局设计的中心,建筑物环绕在山水的周围,这种设计的典型便是颐和园,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机联系,游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观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园便是采用了这种仿古形式,建成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图1)。

图1南充北湖公园

2细部设计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开始建筑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仿古设计的灵魂,可以让整个建筑形象丰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十分明显,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有机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他元素。例如,我们可以确定以“四合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设计中就将以院落作为建筑的构成子单元,而在各个子单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的建筑既显得丰富,又有一个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据民间传说修建的玉香楼便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图2)。整个设计明显地分为两个四合院落,而在各个院落中设计布置了大殿、牌坊、亭台等元素,整个设计方案显示十分大气而又不散乱。

图2玉香楼设计示意图

2)加强仿古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毕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现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现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实际是在现代建筑中加载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现代建筑,但是去独具匠心的对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和亭台处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为了现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图3)。

图3雄伟的北京西站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装饰装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镂空、厅堂布局等形式来体现仿古形式,同时又具备了现代装饰的奢华,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另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图5)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室内细节来加强仿古设计,这主要是对牌匾、厅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运用,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传统建筑中厅、堂、房的格局来拜访深具传统意味的细节家具和装饰,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细节效果(图6)。

图6古色古香的传统装饰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分类,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散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表现,那么我们的仿古设计能力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小明.仿古元素在现代建筑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韵,2006,9.

[3]管平.仿古建筑漫谈[J].建筑世界,2009,10.

仿古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 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通则权衡;工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仿古建筑设计也在建筑设计行业悄然升温。但是由于对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不足,也出现了一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伪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反而由于“拙、劣、丑”的形象而产生不良影响。仿古建筑设计具有难度和复杂程度,古建筑知识和技法需要渐进的积累,跳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就不能深入体会古建筑的意蕴,仿古设计只会是无本之源。

一、仿古建筑范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源起而产生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建造风格是世界建筑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依照中国建筑史学基本观点划分为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民国时期,民国后至今建筑定义为近现代建筑。因此目前仿古建筑基本上是指对民国和民国以前古建筑的模拟再创、用以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对于仿古建筑的种类,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其一系指仿古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通则与权衡,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是传统古建筑的复制、衍生、和再现,建筑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似”。其二则指建筑外在形式上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反映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现代建筑工艺,是采用近现代建筑工艺对传统古建筑的临摹再创。其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近”。至于吸收传统古建筑精髓,把古建筑特点作为建筑文化的符号特征,糅合古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则不应归入仿古建筑的范畴,而是对传统古建筑的革新和创造性探索。

二、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仿古建筑是仿的何时的古?中国传统古建筑存在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仿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就会出现明清的构件出现在秦汉的建筑上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把握仿古建筑设计项目的时代特点乃是设计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的主因是审美倾向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建筑史学对其发展过程有细致的介绍和宏观的分期。目前学界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也是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建筑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秦汉时期建筑,除少数汉石阙石祠以外,无地面实物遗留到今天,但可以从石阙、石祠、砖石墓室、明器、画像砖石和铜器了解其建筑形象。

②隋唐风格。隋唐建筑组群序列开阔舒展,建筑造型浑厚,装饰华丽;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隋唐建筑从文献记载和雕刻、绘画中可反映其建筑风貌,留存到今天唐朝佛教殿堂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③明清风格。宋元建筑在中国古建筑隋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建筑继承了前代建筑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规制严谨,机理清晰,富于趣味。宋元至明清建筑迄今均有遗存,尤其明清建筑,遗存为数众多。为我们开展仿古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点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建筑时代风格的熟知,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避免出现生拉硬凑和臆想产生的“四不像”作品,使仿古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为仿古建筑,但能够优秀反映体现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生命力。

三、仿古建筑设计中通则权衡的认识

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多样,但各个部位均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是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共同遵循的法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原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权衡制度则是对建筑物各部构件的单位、尺寸、比例关系进行确定。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其书中详细阐明"材分制"这一模数制度,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这种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既简化设计,也便于施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原始建筑模数的运用,在初唐和盛唐的壁画、雕刻以及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两座唐代木结构殿堂中已得到了体现,在《营造法式》中明确下来,并启蒙了清代建筑模数“斗口制”的产生。清雍正年间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明清时期建筑在造型、设计、构造、用材、工艺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明确了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的权衡制度。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遵循中国古建筑基本法则进行建筑实践,创造了无数形式多样,风格统一的建筑,使中国古建筑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努力掌握认识这些基本法则十分必要。古建筑通则和权衡,为仿古建筑设计提供了方法路径,通过对其研究辨析、灵活运用,才能创造出优美和谐、符合中国传统古建筑审美特点和构造特点的仿古建筑。

四、仿古建筑设计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仿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临摹、仿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再原汁原味的仿古,也不是古建筑。因此在仿古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上述三种仿古建筑工艺形式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基本形式,在实践工作中,应针对仿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

五、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美的建筑形象和独特的建筑构造享誉世界,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在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把握古建筑构造精髓,才能通过仿古建筑去传承弘扬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仿古建筑设计篇3

【关键词】仿古建筑物;特点分析;防雷措施;花都区

1.仿古建筑物防雷设施特点分析

本文拟从仿古建筑物的结构、雷击的原理、防雷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仿古建筑物防雷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因而对仿古建筑物防雷工作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

1.1仿古建筑物容易受到雷击的结构特点

仿古建筑物结构、用途、性质以及其所建的地理环境与一般建筑物不一样,特别容易遭到雷击。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1.1仿古建筑物大多数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山上,或者建在土壤电阻率有变化的山边,很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

1.1.2从结构上看,为了体现仿古建筑物的原貌,仿古建筑物一般都建有高耸的屋脊,而这些屋脊也正好为雷雨云层放电创造了良机。

1.1.3大多数仿古建筑物大殿正脊中部埋设金属构件,有的建筑物屋顶内部还设有锡背,这些金属物构件都会增加建筑物接闪放电的机会。

1.1.4仿古建筑绝大多数都为砖木结构,如果遭受雷击,很容易引起火灾。

2.仿古建筑物防雷措施

根据我国国家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来确定。建筑物防雷可分为内、外部防雷,并按人、物和设备对雷电灾害的感受强度不同可把建筑物内、外环境划分为LPZOA、LPZOB、LPZl、LPZn+1等不同的防雷区[2]。LPZOA为建筑物的外部防雷保护区域,LPZOB—LPZn+1为建筑物内部防雷保护区域。仿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2.1仿古建筑物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也叫接闪装置)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流散到大地中去。

2.1.1接闪器的布设

为保持仿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与短支针的组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线屋角的避雷带上焊接30—50cm左右的短支针,以便有效接闪雷电泄流人地。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兽、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出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时尽量避免直、锐角弯曲,应采用圆弧形弯曲,其引下弯曲的弦长应大于对应弧长的十分之一。

2.1.2引下线的布设

防雷引下线根数少,雷电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效应危害。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尽量多设几根,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和钢筋。但仿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故只能采用明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要对称,在间距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设几根。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1.8m一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避免与游客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

2.1.3接地装置布设

仿古建筑物接地装置的布设应根据其用途、性质、地理环境和游客多少等情况来选择结构方式和位置。对重要的游客集中的古建筑物内部应做均压措施。对宽度较窄的仿古建筑物可采用水平周圈式接地装置,并注意接地装置与地下管线路的安全距离。若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连接成一体,构成均压接地网。这样可以使到接地网界面以内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可以减小跨步电压对游客的危害,也可以减小室内在被雷击时由于地面电位梯度大而容易产生的反击高压危害。另外,为降低雷电跨步电压对游客的危害,当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小于3m时,接地体局部应埋深1m以下,若深埋有困难,则应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

2.1.4防球型雷、侧击雷措施

防球型雷的最好措施是安装金属屏蔽网并可靠接地,最低要求是把建筑物的所有门窗都装上玻璃,使其没有孔洞,以防球型雷沿孔洞钻进室内。此外,还应注意附近高大树木引来的球型雷,要考虑树木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仿古建筑物防侧击雷,要根据所建地地理位置来决定。对于建在城市里的建筑物一般不需要设防侧击雷;对建在海拔较高的仿古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确实需要的可以每隔6m沿建筑物的四周设置圈式防雷均压带,并使均压带和建筑物四周的所有金属物均与防雷地可靠连接。

2.2仿古建筑物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仿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大多数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仿古建筑物内都增设了消防广播、防盗报警、监视系统等。这些弱电电气系统对雷电虽没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易受雷击,但一旦受雷击其危害也是很大的。为此,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仿古建筑物的内部防雷也显得非常重要。

3.结束语

当今建筑物防雷技术注重的是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要把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国家仿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难以复原性,仿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并非小事。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将防雷设施建设纳入仿古建筑物保护基本建设和维修项目中,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仿古建筑物应实施防雷设施定期检测,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增强雷电灾害忧患意识,切实做好仿古建筑的防雷安全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设计篇4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复古风逐渐盛行,仿古建筑也开始走进社会群体的视线当中。仿古建筑是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艰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分析和研究,明确设计要点,遵循设计原则,从而切实提高仿古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

那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什么,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否像数学一样通过函项引入,公式推导的逻辑过程建立起一套具备充分自足性的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体系。还是建筑师在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各种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理性与天性能动结合的过程。 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后者。 这并非意味着建筑学研究可以不受科学规律的支配,而是一个我们如何看待与理解这门学科的科学性的问题。 因为,建筑空间的研究并非以建立一套逻辑自洽的终极真理和审美教条为目标, 它具有启发性与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修正,更新。

2.我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

就我国建筑总体情况来看,不同地域的传统居住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不能够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住宅需求,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一致。尤其是在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提高仿古建筑造型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就文化认同以及自信心上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对建筑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要明显低于对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毁于一旦。就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筑设计中普遍缺乏中国特色,并未将民俗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建筑当中,基本上属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这就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全盘照搬照抄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园林景区以及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内,可以见到比较多得仿古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3.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

就我国建筑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仿古建筑主要对传统营造法则与现代施工技术、材料技术实现有机融合,促进仿古建筑对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再现,并且是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和耐久性,促进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仿古建筑不但能够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进行合理的继承,并能够优化建筑结构的实际性能,由古建筑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逐渐转向具有时代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此对仿古建筑结构造型不同形式进行优劣分析 :

3.1 木结构

就我国传统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木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木材资源比较广泛且易于再生产,在建筑结构形式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亲和力较好,并且实际抗震性能良好。但是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的工程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木材的防火性能比较差,极易引发火灾,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木材容易受到腐蚀和虫害,从而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从木结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实际各项强度差异比较大,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3.2砌体结构

砌体机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包含砖砌体、砌块砌体以及石砌体。在我国仿古建筑中,大多使用砖砌体和石砌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便于施工人员进行就地取材,耐火性、隔热性较好,施工成本比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就砖石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建筑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比较好。凡事有利必有弊,就砖石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砖石的体积和自重都比较大,并且砂浆的黏结力比较弱,此种情况下导致砖石结构的实际抗拉能和抗剪性能比较低,并且实际抗震性能不能够满足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实际要求。

3.3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作为仿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具有比较好的防火性能,在仿古建筑结构应用中的安全隐患较低,并且施工成本易于接受,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应用价值比较高的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时,应当结合仿古建筑的实际特点进行系统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确保各种仿古结构构件的实际规格和质量满足仿古建筑的实际需求,以促进仿古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重现我国古建筑的外形特点,并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建造成本较低且易于接受,施工材料的获取和运输具有便捷性,建造完成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在提高仿古建筑实际使用性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钢结构

钢结构构件主要包含热轧型钢、钢板以及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等,刚结构构件的应用强度比较高,韧性和塑性比较好,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仿古建筑的性能要求。钢结构仿古建筑的施工周期较短且施工方式比较简便。钢结构材质均匀,质量较轻,实际抗震性能较好, 并能够进行科学的重复利用,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就钢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较差,钢结构仿古建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实际施工成本比较高,此种情况下导致钢结构在仿古建筑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

4.以某大雄宝殿为例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进行分析

某大雄宝殿位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仿唐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屋面构架体系采用步架和举架复合的结构处理方法,屋面荷载通过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传给框架柱。由于这样的结构传递体系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进行结构计算时,除了进行建模计算外,还要使进行复核计算,验证配筋梁是否满足结构承重要求。由于殿内相临柱子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进行结构计算时采用了转换梁系,采用复合梁系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最终达到仿古建筑主体结构与装饰性结构的完美协调统一。

仿古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IPA法;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77-02

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IPA分析法,找出当地居民对岳阳楼景区仿古建筑群的实际感知与理想状况的差距,从而为岳阳楼景区仿古建筑群下一期工程建设就如何提升居民对仿古建筑群的满意度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测量指标的确定

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岳阳楼景区及周边居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给出了11项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因素包括:仿古建筑群项目施工质量、设计、特色、环境、分布、规模、选址、与环境融洽、营造技术、装饰、风格11项。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量法(Five-point Likert Scale)进行定序测量,让参加调查的居民从1分到5分勾选各观测变量的重要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2 数据获得的方法

基础资料采取在岳阳楼景区及周边地区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24~28日,调查采用区域控制方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有效率82.6%。

1.3 量表的可靠性

为了确保量表的可靠性,本研究对仿古建筑群之重要性量表和表现量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 Reliability Alpha)为0.904,表明这一测试量表可靠性较高。

1.4 分析方法

IPA分析法,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第二步,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I及P的分值,画出有刻度的IP图;第三步,分别求出观测变量重要性及表现各自的平均数(Grand Mean)和中值(Median),且找出平均数在IP图中的确切交叉点,然后进一步画出一个十字架,横轴代表的是重要性轴(I轴),纵轴代表的是实际表现轴(P轴),于是,IP图的4个象限便清晰地显示出来了;第四步,分别将各观测变量,根据其重要性和表现的实际得分,逐一地定位在4个象限相应的位置;第五步,分别对4个象限的观测变量进行分析。

2 IPA分析与结果

下图中的I-P矩阵被分成4个象限,分界线分别为重要性及表现性得分的平均值(3.76和3.65)。

如下图所示,有1对变量被定位到第I象限。它是IP8,根据IPA分析原理,解释为在居民心目中,仿古建筑群的这个方面要素非常重要,但是岳阳楼风景区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满足居民的需求。IP8的t值为-3.945,P值为0.000(P

如下图所示,有5对变量位于IP图的第Ⅱ象限。它们是IP1、IP2、IP3、IP4、IP11。根据IPA分析原理,在居民印象中,仿古建筑群的这5方面不但重要,而且相对来说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5个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从配对比较的结果来看(见下图),位于第Ⅱ象限的5对变量中,岳阳楼风景名胜区IP2(t=-1.887,p=0.060>0.05)这一对变量,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的表现表示基本满意。然而,IP1(t=-2.573,p=0.010

说明:IP1仿古建筑群项目施工质量;IP2仿古建筑群设计;IP3仿古建筑群特色;IP4仿古建筑群环境;IP5仿古建筑群分布;IP6仿古建筑群规模;IP7仿古建筑群选址;IP8仿古建筑群与环境融洽;IP9仿古建筑群营造技术;IP10仿古建筑群装饰;IP10仿古建筑群风格

如上图所示,位于第Ⅲ象限的变量有4对,分别为IP5、IP6、IP9、IP10。在IP5(t=-1.833,p=0.067>0.05)和IP6(t=0.000,p=1.000>0.05)这两对变量上,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表示基本满意。IP9(t=-2.208,p=0.028

从上图可知,位于第Ⅳ象限的变量有1对。它是IP7,根据IPA分析原理,位于该象限的这1对变量,相对于本研究发现的位于第Ⅰ和第Ⅱ象限的变量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居民却有这样的感知,IP7在这个方面的实际表现要好于第Ⅰ和第Ⅲ象限的变量。但是,IP7的t值为0.292,P值为0.770>0.05,可以看出,这1对变量,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居民对于IP7是比较满意的。

对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感知IP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见左图),居民感知有显著差异的因子IP1、IP3、IP4、IP8、IP9、IP10、IP11(p0.05)。

考察IP调查数据的均值可知,因子所含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多数大于3.5,表明居民对仿古建筑群积极效应的感知持赞同态度。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平均均值为1~2.4表示反对,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Cevat Tosun,2002)。具体说来,第一,在仿古建筑群建设以前,当地居民对获益预期值偏高,对成本预期值偏低;第二,在仿古建筑群建设后,当地居民对仿古建筑群带来正面影响的感知比负面影响的感知更为深刻。

3 结 论

本研究运用IPA分析法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诊断”,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的优势与劣势,对有关主管部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居民对IP2、IP5、IP6、IP7表示基本满意。有关主管部门需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在今后的建设中,应给居民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以提高其仿古建筑群的居民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我们看到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的其他10方面都表示不满意,特别是其中的5方面:IP1、IP3、IP4、IP8、IP11,这5个方面需重点改进。因此,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发展仿古建筑群、提高仿古建筑群满意度的当务之急便是:提高施工质量;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开发富有岳阳地方特色的新仿古建筑群;创造好的环境;努力做到仿古建筑群与当地环境相融洽;挖掘建筑物本身的形式美及人文底蕴,设计出独特的仿古建筑群风格。而定位于第Ⅲ象限的IP9、IP10虽然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居民并不在乎这些,不宜优先。因此,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在今后仿古建筑群的建设中,不宜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范畴。对于定位于第Ⅳ象限的IP7在居民看来并不重要,但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相对来说表现不错。因此,今后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在建设仿古建筑群、提高仿古建筑群满意度的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仿古建筑设计篇6

关键词: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来看,仿生学在服装设计、家俱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的设计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仿生学对它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艺术层面上,而且也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层面上。这个神奇的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地,而且也为人类艺术的培养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在建筑领域中许多经典设计都是来源于此。

1仿生建筑的意义

1.1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的灵感

从建筑设计这一方面来看,仿生建筑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新灵感、新形式和新思路。建筑设计师之所以能够在建筑的功能、结构以及外形等不同方面的设计运用到生物的形态,都归功于大自然所赋予的灵感。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更是为设计师们对新材料和新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最方便最科学的平台。前卫的思想以及先进的科技提为仿生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仿生建筑的出现为建筑设计领域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1.2实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环保功能

仿生建筑很好地表达了人类文明中优秀的建筑学理论和思想,并对这些理论和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仿生建筑也就是人类通过对生物活动方式的模拟和学习,从而设计出生态建筑,并让这些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仿生建筑不仅具有环保的功能,还能通过对材料的改进使得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更好地运用仿生理念,从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

2仿生元素在古今中外建筑设计中运用

2.1仿生学在中国古今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先辈们早已懂得把仿生学运用到建筑设计上了,而在古代思想家中,老子算是道法自然的鼻祖,他在《老子》一书中就曾提出要向大自然学习,并要善于借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受到老子提出的理论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也非常注重把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规划和选址,十分讲究地理与天文人文的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经典的建筑得以被创造,并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观。而仿生学在古代建筑设计的运用中最经典的体现就是“牛型村”以及宏村这两条村庄建筑的设计。首先是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奇迹之一的“牛型村”,“牛型村”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把山作为牛头,把树作为牛角,把桥作为牛的四个蹄子,把屋子作为牛的身体,接着再在村的西北部凿圳,把溪水引向屋子的四周,形成九曲十弯的人工水渠,然后把这些天然的溪水汇成了斗月型的池塘,就好比牛胃和牛肠一样。而水渠里的水最终流向了村的南面的湖泊中形成了牛肚。在这个基础上,再在绕村的小溪上架设桥梁,形成了牛腿。这样别出心裁的关于村落水系的设计,不仅为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且还营造一幅大自然与村落规划水融的美图。其次是宏村,主要是依山傍水建立起来的,以村后的青山作为屏障,即可挡风又无需面临山洪的威胁,达到了休闲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合一。

在我国现代的建筑中,仿生元素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州的“小蛮腰”、北京的鸟巢以及上海的航海博物馆,这些都结合了大自然的元素,把仿生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为2008年奥运会而创建的水立方,更是为奥运添加了许多光彩。它即具有现代科技的时代气息,又完美地结合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水立方的“方”和鸟巢的“圆”的交融,把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而水立方的仿生元素主要是体现在建材方面,它很好地模仿了生物的机理,不仅为建筑设计出环保的表皮,而且也更好地把水独有的神韵展现出来。因此,为了设计出更符合时代和人居住需要的建筑,我们应该在建筑的色彩、材质以及外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把大自然的元素更好的融合进来,彰显本土的文化,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2.2仿生元素在外国古今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同样仿生元素在外国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也极其广泛。首先,关于自组织性的设计,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特多·特霍斯特就从追随太阳运动方向的向日葵中汲取灵感,设计出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的具有太阳跟踪功能的住宅,而美国的加州大学中的一个研究小组就根据了植物纤维设计出具有自愈合功能的混凝土结构。其次,关于适应性的设计,主要是分为气候的适应性及生长的适应性这两种类型。而气候的适应性设计的典型代表就是伦敦的市政厅,这一建筑是由福斯特设计的,主要是参照了生物体通过集约化的体型系数来实现对自身热损耗的控制,因此这一建筑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确定夏季太阳的入射角,从而使得被太阳直射的面积减少,实现了降低室内太阳热吸收的目的;而生长适应性的典型设计代表就是东京的中银舱体楼,体现了类似于细胞再生和分裂的适应性。再者,关于综合化设计,主要是受到动物腔体器官的综合的启发,而麻省理工学院中的公寓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空腔器官的典型特征,满足了建筑内部空间共享、温度调节、自然通风以及自然采光等多重功能。最后,关于简洁化设计,目前最为典型的德国科学研究协会利用了变色龙皮肤的工作机制来设计了具有“集约感温层”的变色玻璃。

3目前我国仿生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忽视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随着城市现代化政策在我国的实施,中国开始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建筑科学以及文化,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大型的仿生建筑中更是耗费巨资来进行投入设计和建设。尽管这些建筑从表面看来非常的气派,面貌也是焕然一新,但一经细看就发现,这些仿生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了一个“四不像”动物,即没有外国仿生建筑的原汁原味,又使得中国的文脉断裂以及民族文化的元素流失,在仿生建筑中,只不过是模仿西方建筑的表面形式,却忽略了中古独有的文化内涵。

3.2出现了盲目的“崇洋”的现象

仿生建筑的真正内涵和目的是在于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学习与模仿,来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及改变,从而使得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变得更健康和更科学,而并非一味盲目地追求,因为这样就容易违背了仿生建筑设计的宗旨和初衷。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对外国仿生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盲目的照搬照抄,不仅会使得所设计出来的仿生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脱节,而且还会导致街区规划以及城市建筑的杂乱无章、规划生硬,使得城市的原有机理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对于外国先进的仿生建筑设计,我们既不能够一味地排斥和否定,也不能不结合我国实际的环境情况而盲目抄袭和模仿外国的建筑。对此,我们要着实分析我国居民现今的经济水平、审美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功能需求,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仿生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出具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我国传统文化风采的仿生建筑作品。

结束语

总之,仿生设计对于建筑的设计和人类的生活进步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它在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在仿生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应一味盲目模仿外国仿生建筑的设计,还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我国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色,使得仿生设计在我国建筑艺术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设计篇7

【关键词】古建筑;仿古建筑;园林设计;原则;手法

1 前言

建筑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建筑单凭植物的种植,形不成中国历史悠久创造出无数辉煌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就没有了今天让游人趋之若鹜的“天堂”般的苏杭二州和气重神闲的北方园林,所以园林建筑之于园林就像鱼和水一样,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虽然园林建筑能够让人感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单独拿出来都很具有观赏性,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把握好设计的原则,只求其表不求其质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2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原则

2.1 体量适宜

建筑的体量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理解和感觉。园林建筑的体量要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这样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最佳的观赏效果。体量过大,则会喧宾夺主,如果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还会给人以压抑感,让人还未游赏便想逃走;体量过小,则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不经意间被忽略掉,失去了其建造的意义。所以仿古建筑要在园林中要选择适宜的体量。

2.2 风格得当

中国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并且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在园林中建造仿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风格,与园林的立意、主旨相协调,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尤其是在同一座仿古的建筑的设计建造当中,切不可出现把各种不同风格随意拼凑现象。否则丢自己的脸是小,丢了祖宗的脸是大。

2.3 恰当选址

园林建筑只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它的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否则造型再优美的建筑,也是画蛇添足,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2.4 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有“景到随机”的说法,所以园林中园林建筑的设置,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意添加,只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的设置园林建筑,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来。

3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手法

3.1 仿古建筑的选址

园林建筑和普通建筑明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在满足人们休憩和观赏风景这两种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点缀风景的艺术功能,所以就园林建筑本身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赋予其诗情画意。

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针对可独赏时的建筑而言,对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尤为重要。仿古建筑的选址具体的说就是其在园林环境中位置。仿古建筑是用于园林景点的重要景物,是点缀自然山水和景观的主要内容。因此,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过程,不仅要设计出好的仿古建筑外观,也要注意如何让仿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在注意大的环境的同时,仿古建筑的选址也要珍视一切饶有趣味的自然景物,一树、一石、清泉溪涧,以至古迹传闻,或以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它们纳入画面,或专门设置具有艺术性的环境供人观赏。其实,景不在大,只要天然情趣,画面动人,就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成为园林建筑的佳作。

为此,在仿古园林建筑选址的时候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来选择仿古建筑在园林中合适的位置,让其成为点睛之笔,创造出令人难忘、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

(1)动静结合

园林中的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不拘于定式,根据整体景观、环境、空间的需要,适时适势而定,同时结合恰当的建筑形式,使静止之物,闪现灵动之光,给游人以动感,如蜿蜒曲溪上石桥,碧波湖畔轩榭,峭壁陡崖边古亭,无不使人有虽置身屋内却神游于外的感觉。

(2)虚实相嵌

仿古建筑的选址,要符合园林空间布置的要求,以虚含实,以实衬虚,与植物、山石、水面相结合,“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园林中的借景、框景等手法就是自然景观与园林建筑最好的结合,通过亭廊门窗通透的“虚”,观树木山石水面的“实”。

(3)意境相融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的山水画艺术的影响,况且园林建造的基址常常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如何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无限的景观来,意境的追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园林历来讲究情境交融,徜徉其间,由境生情,以情造境。因此仿古建筑选址的时候,一定要跟整个园林环境相融;跟园林的主题相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势相配

“体”指仿古建筑的体量,“势”指地形、地势。中国园林讲究的就是模山范水,纵观历史上的各大名园,无不是堆山理水,模仿自然界山水的产物,即便是江南的宅院里,也要通过意境的营造来相自然山水靠拢。因此,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地形地势的匹配就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建筑的稳重轻飏、高低曲直,都要与所处的地形地势想匹配,这样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正所谓“随行就势,以标胜概”。

3.2 仿古建筑的布局

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对多座或成组的建筑而言,园林建筑的布局是从属于整个园林的艺术构思的,是园林整体布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总是服从整个风景环境的统一安排,同时又对总体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园林建筑的布局不是被动地依附于山水环境,而是能动地与环境相配合,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创造有特色的建筑形象,使主景更加突出、醒目,使次要的景观各得其所,主次之间彼此呼应、连贯,相得益彰而组成园林艺术的整体,使美的自然由于人为的加工与点染而更集中、更突出、更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观赏性并不仅仅来源于优美的建筑单体,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的群体组合也是其所擅长的。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造型和优美的曲线,使不同建筑在布局当中通过建筑之间体量、外观、材质、明暗、虚实等等方面的对比,结合周围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游赏空间,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园林景观。建筑所表达的是空间美,音乐所表现的是时间美。用建筑的线性或布局方式来表达音乐的韵律美,是把建筑和音乐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园林中园林建筑的布局之所以更具有音乐的律动美是因为园林建筑的构筑方式往往不受布局章法的制约,完全遵从空间韵律的感觉,如同一曲动听的乐章。

(1)主次分明

中国的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建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的园林设计和规划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所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布局也深受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座园林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要分清主次,才能避免景观的松散凌乱。对建筑的布局来说,面积较小的园林,会有一座主要建筑;稍大些有多个景点的园林会有一个相对来说起主要作用的景区,而园中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便建造在这一区域内。由此可见,仿古建筑布局中,主次一定要分明,不管是从建筑的等级还是建筑的体量上都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让园林结构严密,主题突出。

(2)疏密得体

园林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空间组成的,空间是由园林建筑、植物、水面等等要素围合组合而成的,不同的空间给人的心理暗示不同。空间过于局促让人感到压抑,空间过于开敞让人思绪游离。所以,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布局要疏密得体、张弛有度。通过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等等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营造出意味感受多样的园林景观,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让人如同游在画中。因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动态的空间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是“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

仿古建筑设计篇8

关键词:古城墙;公园绿化;规划

1 引言

张家口市宣化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三十六郡之一的“上古郡”,城区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城墙。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位于古城宣化的西城墙西侧,北临大西街,南接西城前街,全长510m,宽60~80m,总面积 900m2。

2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规划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以改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通过古牌楼、中式仿古建筑等传统景点,大草坪、休闲广场等现代景点,刻画了古城历史文化的变迁,实现了“古”与“新”的过渡。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古朴与沧桑。

2.1 设计原则

西城垣景观公园规划在保护古城墙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古城墙这一文物资源,宣传展示宣化古城的悠久历史,为广大市民和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城垣公园景观绿地设计因地制宜,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思想。西城垣公园规划设计贯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2.2 仿古建筑设计应用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依托古城墙而建,通过公园内“古楼新韵”、“城垣漫步”、“老树明墙”、“怡景遐情”等景点充分展现了历史悠久的宣化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

宣化西城墙西侧建有中国仿古建筑,建筑风格采用小体量清代民居风格,建筑与古城墙体量相协调,建筑风格匹配,仿古建筑1~2层高,群体错落有致,仿古建筑与古城墙之间为公园景观绿化,公园景观绿化设计体现对城墙的保护及景观视线的延续,两端及中间配建大小不一共5处景观广场,满足视觉效果和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一条蜿蜒的步行道将景观广场联成一体,设计最终将保护古城墙、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完美的统一在一起。由于公园是由不同功能风格的景区构成,通过绿化种植等手段将其分隔开,在各景区间形成一个个相对放松的交通区域,避免一览无余,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及立体感,使公园结构更具逻辑性,各景点的个性更加突出,并避免了不同风格区域间的性格冲突,各景点在整体上也更加和谐统一┆。

由南面首先进入景观公园的“古楼新韵”景点,在公园南端广场上建有古牌楼,牌楼上写着“古上古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显现着古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城墙边绿地中设计有一条由南向北蜿蜒曲折的小园路(图1),漫步其中,观古城墙,赏古典建筑,品味园林景致,领略古城文化。在西城垣景观公园建设中,保留了原有的2棵大榆树,老树的枝条虬劲与城墙的古朴沧桑相得益彰。在“老树明墙”这一景点突出表现出古城悠久的历史。公园北端有一处半圆形广场,花岗岩弧形铺装,广场上设置石球灯、坐凳,周围绿地是草坪、大树和花卉,在这里市民们休憩,儿童嬉戏,体现了古城人民新生活的美好。

2. 植物景观搭配

花木是园林景象的重要构成元素。宣化的气候寒冷、干躁,所以公园绿化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大规格耐寒乔木,如油松、桧柏等群植或孤植相结合的种植,点缀以紫叶李、丁香、连翘等小乔木和花灌木,地被以草坪为主,在大树基部和园路广场周边种植各种花卉,如萱草、景天、串红等。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色彩,结合微地形设计了多处点晴之笔的景观点缀,蕴积了对古城的思想感情。

在种植主景树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注重树木艺术性和生态性二者的融合,在主景树基部配植了丁香、连翘、榆叶梅等花灌木和萱草、景天、串红等地被多种植物,相互掩映,与自然环境景观毫无两样(图2),这种仿自然的处理手法对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杂乱无章与自然天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2.4 便民设施设计

宣化西城垣景观公园设置了各种便民设施,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公园中的仿古建筑不仅对古城墙景观起了衬托和丰富的作用,力求恢复宣化古城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建筑群内配套有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配电间等设施。公园内设置了休闲椅、坐凳、公用厕所、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其中公园照明设计丰富多彩,采用了高杆灯、庭院灯、地灯、草坪灯、石球灯等多种灯光形式相结合,灯光根据公园里空间的不同尺度和不同使用功能配置。公园内的设施布置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施工中在绿地内铺设了自动喷灌设施。

结语

宣化古城历史悠久,城墙保留较完整,适时实施部分古城墙的修复,同时规划建设西城垣景观公园,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墙,此举意义重大,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凸显古城韵味,确定和保护古城格局,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设计篇9

关键词:虚拟技术;数字化呈现;文物复制;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37-02

Computer-based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Recovery of Cultural Heritage

QIE hai-feng

(Chang'an University Library, Xi'an 710000, China)

Abstract: Virtual technology,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rom the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virtual technology is mature. How do I apply to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 is important. The technology of visual reproduction of heritage, cultural information database creation, survey on cultural relics, and other aspects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virtual technology services to the state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basic methods of research ideas.

Key words: virtual technology; digital 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li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漫长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日月沧桑,由于自然的风化衰变、地震、水患、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地浩劫与战乱,今天,我们能有幸见到的历史文物大多数都是百孔千疮,伤痕遍体,残缺不全的遗迹。尽管国家文物部门及社会力量投巨资挖掘保护拯救了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复制或再现给现代社会,留存给子孙后代。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文物因年久失修、保护技术落后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永远无法再现。这无疑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因为文物所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社会记忆,遗失的是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信息,无法追回的是祖先们那份植根与家园的精神与情感。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而,我们发掘保存好这些人类社会留下的历史记忆与文明信息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1]

1 虚拟仿真保护文物是非接触式的仿制

传统的文物保护的概念包括发掘、整理、修补、修缮、拓印、拷贝、仿制、封存、重铸、典藏、收藏……等等。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接触式操作。被保护的文物对象结果是以某种实物形态呈现于世并保存。如现存与陕西省博物馆昭陵六骏的残缺部分用其他材料填充拼装后保存在博物馆。重新搭建西安古城墙残缺的建筑等。

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复原文物复原方面,是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比如古建筑和古墓葬可采用三维成像技术,经过实地勘察、摄影技术、目测手绘、文献查询等方法采集加工整理原始的文物数据,最终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提炼加工成三维动画合成的虚拟文物信息,将虚拟文物建筑影像的三维模型,即将这些数字化了的数据以及利用3D建模技术将文物对象的修缮保护工程方案、文物原貌、文物分布等人文地理信息等文物情报在计算计上全面、具体、准确、生动地加工制作使之再生。将修缮过程、历史沿革、结构与色彩原貌等文物信息克隆复制再现成为可长久演示影像,将复制的数字化文物进行互动式的实时播放或以动态漫游视频格式进行反复观察欣赏;或以输出单帧的静态图片格式信息展示于保存;还可以网络化传输与储存等等。这种以数字化手段对历史文化信息对象的数字化呈现 是一种虚拟现实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呈现。对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的抢救、保存、继承都是十分有价值的。比如虚拟现实北京圆明园,紫禁城;还有西安唐大明宫、西安古城墙等都曾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再现过。均属于古建筑文物对象的数字化呈现。制作完成全部古建筑结构的3ds max动画软件内置的建模程序、材质赋值程序、光影跟踪程序、动画及音频程序功能强大,足以满足文物复制的需要。为非接触式文物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手段与观念。如果能获得古代地貌和古生物信息还可以高精确度复原古代天象、古代生物、古代地貌、古代生活环境及场景。陕西省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就制作了虚拟仿真的朱罗纪时代的恐龙世界。在恐龙化石展馆上的球形全景电影厅播放,现实和虚拟两种展出效果相得益彰。保护、更新、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的内容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呈现高精确度复原文物景点建筑、遗址墓葬虚拟仿真复原、古物动态仿真复原等等。

2 虚拟现实技术对全国文物普查的作用

对于文物系统来说,要说清我们国家的文物家底,是一个基本职责。但在这问题上我们一直很尴尬。我们现在所用的数字是第二次文物普查的结果。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数量究竟有多少?是需要弄清楚的。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不断进步,让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80年代有了很大不同,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比如20世纪文化遗产、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水下文化遗产等。随着新概念的使用,文化遗产的统计又会有哪些变化?有关部门应投入技术力量收集加工和整理。给人类文明和子孙后代一个交代。

2007年4月我国开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和普查工作报告编制的规范;等等。目的在于弄清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我国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数量究竟有多少?这个家底还有多少并需要保护发掘?当然,这不仅是国家文物部门的事情。计算机行业虚拟现实技术业者有条件国家一臂之力。众所周知的歌谷地球Google应用机算计技术虚拟了全球地形地貌乃至海床,国内也有了虚拟数字化地图和导航系统,从技术层面上讲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解决全国文物信息数字化课题是不困难的。将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虚拟信息化,制作成视频、图片、模型数据库并将信息提供给复制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博物馆、图书馆永久保存,包括用计算机检索技术对虚拟现实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等科学化管理,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虚拟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这不仅能推动文化遗产的统计保存工作也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3 虚拟仿真再现复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补充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为物质对象的。比如珍贵的艺术品、工艺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美术作品等属于可移动文物;而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壁画等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虚拟仿真技术对实体物体,如建筑类、石材类、瓷器类、土木类的物质都有针对性的解决程序,并且不仅可以仿真而且还能超现实表现某些特殊的物理特性。比如物体表面失去色泽的部分就可以在虚拟仿真相关软件的材质编辑器的参数内调整还原。对玉石类的文物还可以调节透明度和反光度。对不可移动的文物,比如古建筑、古墓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信息得到的技术参数用3维建模语言创建如初。

4 虚拟仿真技术是文物重建及仿制的有效工具

中国近二十年来,许多历史文物的仿制和重建是因为飞速发展的经济内需拉动的。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随着旅游商品经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应该认为这对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的继承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从技术方面上来看,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是功不可没的。在计算机程序的设置中,只需绘制已有的文物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数据,基础建筑和景观资料及产品的尺寸等,借助数字化信息资源,充分地共享收集已经收集存在的历史文化信息,再建后仿古建筑与景观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弹指于鼠标与键盘之间,如:西安市西大街仿古建一条街工程虚拟仿真预设方案;大雁塔南北广场及周边仿古景观工程虚拟仿真预案设计;法门寺再建设计方案等,都进行了在正式施工和方案规划阶段的预设虚拟性设计从文物保护的眼光看,此时的虚拟设计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景观与旅游经济的需要。

4.1 收集整理了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安古城新的建筑语汇,严格依照古唐代建筑的风格,即大唐文化信息的遗传信息在外观造型、比例关系、色彩配置与环境的呼应等方面,保证了古城西安建筑元素的原汁原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2 重新以现代化技术创建的新的古建数字化信息资源

在传统建筑信息中熔铸了现代元素。传统古建筑由于在建筑材料、社会等级、政治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制约下,来营造的规模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理念等方面的不足得到了弥补。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古代木结构实现不了的大跨度空间设计的困难,只允许皇家建筑构建的双层瓦檐被普遍作为公众景观建筑使用。

4.3 加速了古代建筑文化信息精准性及广泛传播

古代文化信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因为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会产生变异现象。故长安的建筑风格不是被全部完整地继承的,有的继承者是由于本地民族风格的融合,有些则是继承过程中的部分信息数据丢失或错误,因此许多地区的古代建筑已失去原有的风格,为保持古建筑的精确性继承,许多城市都以西安古建为原版。而有了计算机虚拟仿真和网络化数字资源的远程传输技术,古代建筑重建、仿建、复制等设计性难题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保护法.

[2] 李欣.虚拟现实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仿古建筑设计篇10

复古已经成为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席卷服饰、产品、建筑、室内等各个设计界,从表象到内涵,从线条到结构,随处都能看到设计师对于复古元素的全新演绎,为古着的物件们披上了全新的外衣,这些无疑不影响并重建着我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复古并不代表陈旧,它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历时不变的经典魅力。

复古与怀旧,有时候很难区分。怀旧是一种心情,而复古是一种元素。在这个时代踩着科技的步伐高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复古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随着复古风潮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游走于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时,我们发现:复古不仅已经体现在最初的服装、饰品以及各种电影电视里的画面效果和图片效果上。各种店铺的装修上也迎来一次复古的热潮,从国内外城市里街头巷尾的个体服装店、杂货店、饰品店、酒吧、茶馆等等到很多网上店铺的网页设计都采用了许多复古的元素和概念。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和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复古店铺更加密集并且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当我们满怀时代的喜悦踏进某家餐厅、酒吧、商店或宾馆,甚至朋友的雅居时,满眼充斥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复古风格。大屋顶、朱漆门、格扇窗映入眼帘,紫檀橱、八仙桌、红木榻依序排开,灯笼、幔帐、烛光随影晃动……俨然一个书香门第,似乎这样才够得上有文化、有品味,上得了大众眼中的档次。其实,真正的古已没法复,不过是仿仿而已。这种盲目照搬的现象并称之‘继承传统’的纯复古大有迅猛‘蔓延’的势头。如何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外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为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何谓“中国装”或“符合中国民族精神的建筑形式”?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建筑理念:“既不是中国式的也不是西方式的。”完全模仿中国式的塔或建筑的外部形式并不成问题,比较困难的是掌握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手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领悟中国建筑的精神,并将这种悟性运用到这套“中国装”的裁剪中去。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复古家居饰品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从一线至二三线或者以下的城市,很多传统家庭都喜欢选择复古的家居饰品给自己的家做软装饰。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很多家庭选择家具的时候都会选择红木沙发,檀木桌椅等环保健康绿色复古的家居饰品。这些绿色健康的家居饰品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也让中国古老文化在中国家庭里不断得到传承。复古家居饰品对于传统家庭来说,已经超出了装饰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式装饰的文化及风格。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设计为实用器物注入了艺术,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对待传统更应如此。然而,许多人不是把传统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而是把传统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试想,再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的子孙后代接过我们“传给”他们凝固的“传统”又将作何感想?只有不断更新,才会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过程,任何发展带来的变更形式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对传统人文的挖掘,使我们能与祖先进行精神的交流,也能洞察中国传统设计中精彩、深奥的人文内涵,从而给当代艺术设计创造以启迪。 在中国建筑传统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它经历的应是一个扬弃过程。随着新颖辈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不断更新的观念和情趣,飞速发展的世界交流和融通,如果不能果断否定与当今时代不合拍的传统,那么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将会远离时代精神,更谈不上创新和特色。中国建筑装饰的精巧细致,亲和性和舒适性很强,象形寓意,意境深远,因地制宜,雅趣与实用结合等,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但时过境迁,表层的生搬硬套、堆砌摹仿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好的室内外设计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只有搞清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准它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灵活运用,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如古人为安居乐业刻意追求‘秩秩斯千、幽幽南山’的安居意境,现代人忙忙碌碌于紧张生活之中,显然不再有饮茶赏月、吟诗作赋的心态,但也可以在室内外设计中着意营造一种简约放松的氛围。再如古人室内多几案、箱笼、床帐、烛台等,虽然形式美观然而许多对现代人已没有太大实用性,应下工夫研究其可用之处,以免成为不具实用价值的纯装饰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外文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课题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通过考察与交流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和建筑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虽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但至少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每个时代精神都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信仰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精神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类的创造与想象展现。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建筑还要发展,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发展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即为适应新的潮流、满足新的需要而利用新的条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来。我们总不能“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为户”,把设计作为只求温饱的职业,正如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所描绘的:“现今的普通建筑师,是一个胆小的、精神萎靡的家伙,害怕正视现实。他用各种各样的历史‘风格’玩弄他的小聪明,他能轮流向……或者无论什么式发出定货单。”其实,只要历史存在,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关键在于是否抱着扬弃的态度去改造和创新,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一些小国家学习,如日本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本参照,但她是个极善“拿来”,又极善改造的民族,其传统建筑虽以唐代为范本,却不间断地变化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如何正确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洋溢生命的气息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体系更需要把握好设计中的点点滴滴,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理性地学习一切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种涵养,渗透在每件作品中,使它散发出灵性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