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造价设计十篇

时间:2023-07-07 17:33:38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1

过去三十年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突出“地域化”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各种形式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在形式上最为接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木雕斗拱、山花线脚出现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对此现象评价褒贬不一,大众则习惯笼统地将仿古建筑解读为“假古董”,可以说建筑仿古现象从产生开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而对建筑仿古现象的态度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古为今用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坚持辩证的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设计仿古建筑、摆脱仿古建筑作品的尴尬处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关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关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仿古建筑的多重价值、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形式等三类。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传了传统文化。例如,卢中一、斯满芳的《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1]。其次,仿古建筑设计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富有美学意义的传统建筑或其构建方式进行抽象和总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抓住传统精华,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传统韵味。相关研究如赵侃的《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着重从文化要素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兴起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构件组成和建构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刘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等,对古代某些具体建筑的构件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参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对仿古建筑出现根源的系统性总结,仿古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着重讨论,并提出适应仿古建筑发展的相关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在了解仿古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最终在现实资料的比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现象出现的根源和创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建筑仿古现象相关理论通过理解和验证进行叙述和解释。通过叙述总结相关论证,定向提出问题并予以阐释,从而对仿古建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现根源

2.1崇尚传统、追根溯源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尤其是身处文化历史保护区中的建筑设计,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难以整体改变,而沿袭模仿便成为延续文脉中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建筑,应当就像从她所在的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4],受此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以地域传统为依据研究特定的历史文脉,创作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服务原有环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铺改造设计(图1)仍保留老街独特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色彩上进行严格控制,使老街视觉协调、尺度适宜。同时,街边店铺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匾额以及各种灯饰、小品,使老街充满传统气息与时尚活力。类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铺立面改造的仿古设计,不仅在建筑的体量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建筑相近,更从神韵上、气质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创造价值

仿古建筑出现在风景名胜地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能为原有风貌增色并弥补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多地出现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区,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异域风情商业街即是其中一种。异域风情商业街大多通过对异国风情的刻画形成特色风貌从而吸引游客、促进投资。例如,仿欧式建筑借鉴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视野,带动了当地经济。然而,建筑比例失调、装饰烦琐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创作来说,通过刻意模仿的欧洲风情聚集区如何与原有区域环境文化相协调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仿古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即狭义仿古设计和广义仿古设计[5]。狭义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工作;广义的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实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方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3.1造旧如旧

此种做法通常针对特定风貌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因此对历史建筑进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应与传统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氛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多遵循“造旧如旧”的原则。例如,青岛中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天主教堂修缮项目(图2),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欧洲风情以及良好的比例关系,施工过程中仔细参考旧堂资料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当年德国设计者所保留的大样图纸则为改造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造旧添新

相比“造旧如旧”的设计手法,“造旧添新”主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关键内容既在于保持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同时又有所创新,满足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统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与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饱含先祖的劳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远观能保持整体风貌统一,近观可令细心的观察者将仿古部分同原作分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新作仿古部分与历史遗迹混为一谈的“假古董”的现象。例如,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肌理(图3),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并尽可能地保留用地内现有树木的原状,既是对徽派传统建筑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山水相融环境理念的重释。

3.3无中生有

相对于前两种设计手法,“无中生有”或许是建筑设计中最容易让人质疑的设计手法,尤其对于结构复杂、代价高昂的仿古建筑。实际上,“无中生有”的设计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或其他需要也无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视建筑空间本身的功能性则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创造印迹,如若仅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则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难说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样给大众带来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现象的未来

4.1古建筑信息库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据是古建筑,设计是否得当、准确,其重要的参考标准都来源于现存的古建筑和相关文献。因此,考察古建筑现状、测绘古建筑数据、整理相关古代建筑设计文献,对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今天也是未来之古,相关研究人员应按照设计需求做好当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参考。

4.2设计素养的提高

仿古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设计者修养的高低、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设计舞台中找到合适的继承模式和贴切的现代作法。

4.3现代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纯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继承。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的“艺术整体”,构建安全可靠的舒适空间,达到“仿古不同古”的艺术效果。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仿古建筑在认真忠实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传递时代特征。

5.结论

仿古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坚持承传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设计继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站在建筑学的专业立场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现象,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统筹兼顾其象征功能、价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号拼贴与罗列,也不应一味地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设计必须通过辨证思维的运用,坚持文化高度自觉,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众多建筑作品中画龙点睛、承传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城乡风貌增色。

参考文献:

[1]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10):45.

[2]赵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J].艺术评论,2009(3):72-75.

[3]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31-33.

[4]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2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财富。而前人所设计的园林建筑时至今日,仍然能够从空间与时间上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之精妙、构思之独特。目前在我国园林仿古建筑众多,就是为了在继承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的基础上,在现代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园林艺术的观赏。

【关键词】园林仿古建筑;空间;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园林建筑的美观与艺术欣赏也相应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我国仿古型园林建筑则能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去更高的艺术享受与品质生活,古代园林建筑一直以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独特构思与精妙设计的特点,长盛不衰。

1 园林仿古建筑空间

园林仿古建筑在建设上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时空交叉、阴阳变化的特点,突出显示了建筑在空间上的自然属性。园林仿古建筑依照一定历史时期下的独有特点,将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风格完美复原以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现代建筑理论指出,建筑物的灵魂之所在就是空间,而建筑物的空间内容则囊括了内部、外部以及其发展的空间,园林仿古建筑亦是如此,只有在这几个空间上进行统筹协调,才能进一步发展园林仿古建筑。

园林仿古建筑中的空间次序则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建筑设计理念,换言之,前面所说的建筑空间的几个重要空间,也在园林仿古建筑的实际建设中得到了良好体现。例如,园林仿古建筑的内部空间沿续了古代园林建筑的大客厅与后堂的设计,体现出了空间上的开阔感;而其外部空间则同样得到了充分地利用,通常建设于临水一面且在水池南边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这样不仅体现出了外部空间的亲水性,传统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与水相伴的园林特色,而且同时作为仿古建筑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有效延伸,从而体现出空间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与渗透性,在整体上有机结合,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构造。

2 园林仿古建筑时间

我国因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出现精美园林艺术设计的建筑数不胜数,因此在园林仿古建筑上,选择性较大。一般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上的选择往往在唐宋明清四个朝代,首先它们在历史上都留下过辉煌的时期,其次它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也留下过极富艺术观赏价值与保存意义的园林建筑,如唐代别业式自然园林建筑、宋代著名园林寿山艮岳、明代苏州拙政园以及清代突出功能、艺术观赏特点的各类园林建筑。

我国还因为幅员辽阔,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相差极大,因此在园林仿古建筑的建造中,不能单纯地只对古代的建筑进行一味地复制、模仿,还应在其基础上将其精华的建筑理念进行保留,并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园林设计概念,使得园林仿古建筑能够在时间属性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根据园林所在地的不同,也要考虑加入当地传统原素在园林仿古建筑之中,使得园林仿古建筑能够更加凸显出当地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3 园林仿古建筑时、空结合

从概念上理解时间与空间,前者指的是物质在其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持续性与顺序性,而空间则是物质在运动中的延展性与广延性。不管什么物质,都有其范围以及位置关系,也都有着其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存在形式。因此,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时间与空间是互相渗透的。

我国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上首先要做到,体现出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观赏性的特点。园林仿古建筑要充分利用古代园林建筑中的部分设计手法,将园林建筑中的豁然开朗、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的设计特点融入到园林仿古建筑中去。使得人们在对园林仿古建筑有着艺术审美欣赏感的同时,仿佛体会到了古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其次在园林仿古建筑中为了充分地体现出其在时空上的季相,就要从园林仿古建筑的植被谈起。不管是传统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中,植被都作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园林仿古建筑中,为了体现出其丰富的四季感,应该将能够体现四季分明的植被进行有层次地、合理地布置,以呈现出仿古建筑独特的艺术整体效果。而植被在园林仿古建筑空间里的分布,良好表现出了我国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同时当遇到季节交替,在建筑空间里的植被出现自然规律性的颜色变换、草木枯荣等,又在建筑空间中呈现出了时间的变换,使得两者得到最佳的融合。

最后在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融合上,要做到在充分考虑园林所在地的历史背景下突出特点以外,还要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考虑,如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等。选择适宜于当地生长的植被,能够体现出园林仿古建筑所在地的特色。

4 园林仿古建筑实例

4.1 太原碑林公园

建设于20世纪的90年代的太原汾河畔,经过扩改建以后,其以独特的仿明清式建筑为主,将北方园林的建筑构思与南方园林的设计典雅进行有机融合。体现出布局、植被与书法碑林三大特色。

其整个布局呈狭长状,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30至50米。在其设计上,合理地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以自然生态植被为主,而北部则是人造仿古建筑群落。整个园林共建设24处亭台楼阁,72间建筑房间,并将整个景区分为6部分进行分别的特色设计。

整个碑林公园不但体现出了北方园林的大气与豪迈,而且融合了南方园林的精致典雅,比例得当又不突兀,整个园林以中轴线贯穿始终,通过隔景、漏景等园林设计方法,体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良好地解决了园林整体自身狭长的自然缺陷,使园林仿古建筑在时间与空间上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4.2 南昌象湖风景区

南昌象湖风景区的园林仿古建筑,以仿清式皇家的园林建筑与江西地方民居进行有机融合,在不同景区设计出了不同特色。比如在万寿宫建筑群落,仿清式皇家建筑的风格与相宜的园林植被组合,既显示出了历史厚重感与大气感,又不失环境的和谐性,又如妙济山庄,其建筑风格以江西地方民居特色为主,设有马头墙、池塘与连廊,层次分明,配以水生睡莲与当地水生动植物,很好地体现出了当地地方特色。同时良好地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仿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上,不但要考虑到时间与空间的组合,还要对其他因素加以考量,才能建造出与自然和谐的仿古园林建筑。通过对南昌象湖景区与太湖碑林公园的实例可以看出,在园林仿古建筑中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历史时期仿古选择,并在植被上考虑到其季相性,还要在空间上进行统筹设计,借助各种景观设计手法,体现出园林的层次感与错落感,对扩展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两者的有机融合则更能在突出和谐性的同时,使时间在空间里展现,而空间又随着时间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韵味,这样才是园林仿古建筑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劲.象湖风景区园林仿古建筑特点浅析.[J].现代园艺.2007(12)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3

关键词:仿古商业建筑; 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设计手法

Abstract:There is much dispute about 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but the economic benefit they brought attracted many land agents.In addition to, it is a kind of exploration originated by architects who want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most of domestic 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is not so consummate. Through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existing proje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ir merits and drawbacks,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ed new design method in order to prompt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ubsequent works.

Keywords: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economic value; culture value; design method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的仿古商业建筑。不论是在大的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杭州,还是在小的古镇如锦里、浔阳、凤凰等地方,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盖着琉璃瓦,挂着大红灯笼的仿古商业建筑,而近年来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尽管仿古商业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争议却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它们媚俗,有人认为它们是虚伪的“假古董”,有人认为它们在形式上生搬硬套……但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它们。“存在即有合理性”①,为什么我们不能抱着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仿古商业建筑呢?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前卫时尚的建筑自有它们的吸引力,难道源远流长了五千年的建筑文化就没有魅力吗?说到底,仿古商业建筑是建筑师在新时代追寻和发扬本国建筑文化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在已建成的那些仿古商业建筑中,有些尺度还不合时宜,有些形式还停留在对过去的直接模仿,还有一些现代的生活内容与传统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冲突,但我们都知道,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存在着反复,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在探索和求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新建仿古商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1.1 经济价值

传统的商业建筑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为主,而现代的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购物,同时对体验性与游乐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单纯的物质需要向广泛的精神需要发展,要求购物活动中能够有更多的享受与体验,因此购物空间应该更多地与游乐、文化、休闲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由于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的大量出现,曾一度造成了城市景观的单调乏味,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物以稀为贵”,现代人开始对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十分怀念,同时对异地文化非常好奇。所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仿古商业建筑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在里面购物,同时也可以旅游和休闲。而另一方面,仿古商业建筑因其形式的特殊化,增加了识别性,加深了购物者对它的印象,同样很有利于吸引消费者。

1.2 文化价值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开放,商业建筑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经济有重大的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它们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亮点,记录着城市的繁荣,标志着地方的特色,也传承了历史文化”②,对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人皆知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旁豫园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发掘了城市过去的文化,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融合了历史和现代文化,是整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仿古商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和营销的空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拉斯姆森曾在《建筑体验》中写道:“体验对于建筑非常重要。”他认为,建筑的外部特征成为把感情及态度从一人传递给他人的手段。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仿古商业建筑通过对传统建筑具象或抽象地模仿,再现了传统建筑的风貌,那些古朴的砖墙,形式优美的牌坊,精雕细琢的门窗,从视觉上演绎了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不仅如此,我们到夫子庙观赏灯会,于秦淮河上泛舟,到豫园游湖心亭,尝百年特色小吃,而到锦里拜武侯祠,穿张飞盔甲……这些可以亲身参与的活动从心理上带给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老建筑外观的历史感和内部的新内涵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得以融合,这,就是仿古商业建筑的魅力所在。

2对国内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

“既有需要,又有合理性,我们应该予以满足”③。但不能随意而为之,否则只会泛滥成灾。因此,分析已有的仿古商业建筑,可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对上面几个实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和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仿古商业建筑大都建在有一定历史的地段,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而且这样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因为在商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只有真正具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住消费者。隆福寺商业广场的前后发展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遭受火灾之前隆福寺商业街因庙会的兴起而得名,随后聚集了众多小吃、小百货等店铺,这正是它的特色所在,因此它成为了北京最火的商圈之一,而在火灾重建后由于定位不准,将其改造成数码广场这样的经营场所,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导致经营惨淡。

2) 将锦里、豫园商城、夫子庙与新东安市场、隆福寺、西大街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的尺度更适合于人们步行逛街,聚敛人气。而后者大面积的现代墙面加上传统的大屋顶却难以给人亲切感。

3) 国内的新建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传统建筑,或将古建筑元素予以简化后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因此设计手法仍有待改进。

3对仿古商业建筑中传统文化特色表达的探讨

因此,征对上述的几点,提出几点改善意见。前面我们总结了,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仿古商业建筑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那么,怎样去表现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卡伦认为视觉会"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以及那些一旦勾起就难再平息的情感波澜。这就牵涉到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具象地模仿以再现传统建筑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去研究传统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切忌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因为传统建筑皆由人工所造,其精美和准确度都因匠人积累的经验决定。对于缺乏知识和技法积累的现代人来说,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可小觑,如果不认真地学习传统技艺,深入体会古代建筑的意境,设计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反之,即使是“假古董”,那也是受众人欢迎的“假古董”。如南京的夫子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而另外一种方式是“仿古新做”,既要仿古,又要体现现代精神,该如何让这两者结合呢?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加诸于现代形式之上吗?问题是当传统的形式被嫁接过来时,已经与结构和功能分开了,就像隆福寺广场那样,简化了的屋顶架在简洁的现代墙面上,两者难以融合,所以最后给人的感觉还是“假”。因此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让那些能表达出传统意象的元素自然地从建筑本身生长出来,让形式重新和结构、功能结合,与现代的材料,生产方式结合。

2)“从形式到形式是创造不出新路子来的”④,而且,视觉的表达依然停留在表层的意义上,如果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传统建筑的空间首当其冲。卢绍明在《建筑体验》一书中描叙人“在空间体验中建立了一种人与场所的关联,在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在心理描绘中建立了自己的一种场所感,一种飞腾的想象与回忆,一种意义的升华,一种美学满意”。因此,传统建筑中的游廊、院坝、照壁、过街楼等等这些空间情节,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秩序、场所感——使消费者身临其境,通过完整的视觉、声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创造了一种真实的体验,在感受中完善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对本土文化体验的注重,要运用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重新体察传统文化,空间设计不再是表象复现,而是意境再现。”⑤ 图9是艾未未所做的江南会所,现代的菱形图案代替了过去的花窗,建筑外观仅保留黑瓦和山墙的白,丢弃了传统的形式,但是,木材温润的质感和暗红的颜色依旧透着古色古香。当阳光穿过菱形网状的瞬间,漂移的光线落在墙上和地面时,生动的光影带来的扑朔迷离与古代的花窗所营造的空间效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3)如果说空间是骨架,那么其承载的生活情节和其中的景观就是肉体。它们让整个空间更为丰满。店铺老板的吆喝,古玩店挑挑拣拣的顾客,充满趣味的民间艺术展演,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一个城市、一个集镇、一个空间、一个景致的场所记忆的一种具体体现。”⑥而景观,同样在向人们阐释着文化的意义。红色的灯笼,店铺的幌子、嫁娶的花轿——这是唤起对过去回忆的地方的象征物。还有地区文化记忆中或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到日常的习俗,它们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仿古商业建筑的存在是合理的,它们对整个城市、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严谨地对待。除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外,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形式不能丢弃,但不能局限于“形”的泥潭中,要从空间、场所、景观等方面来挖掘更深层次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张庭伟,汪云,宋洁,涂胜杰.现代购物中心-选址.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4

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讲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简洁实用原则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项目来源:2012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5

关键词 古建筑彩画;现代仿古;对比研究;异质化现象;调试手段

中图分类号 J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8-01

前言:

经过对过往史料的全面研究,为了使得设计主体能够在政治、军事舞台之上绽放独特光芒,有关现代仿古建筑就必须借助古人诗词描绘进行设计蓝图还原。大部分场景是无法找出相应的替代品的,因为这都是艺术家们灵感印象,是驰骋于天地的精灵。因此,面对这些虚幻元素,相关规划人员要做的就是尽量开发个人想象能力,最后令画笔生风,再现奇景风采。

一、现代仿古彩画艺术创作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关联论述

古往今来,各类建筑绘画成品都不会单纯依照楼台亭阁、宫殿等建筑实体实施讲解,重要的是联合周围自然风景,注重在一种山青水秀的意境中强调一体化视觉感官效应。此类绘画创造流程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包括亲身到自然深处搜集素材,掌握全新的布局、虚构思路。需要明确的是,只要民族精神、物质文明一直维持同步跟进能效,便越说明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态度,能够配合个认知素质标准和挖掘动力实现长期解析目标。历史长期遗留的线索已经失去再次生产能力,如若说生产活动中因此掩埋就很难再被世人发掘,即便是优秀古建筑群,只要稍微改动就立马失去部分历史价值。按照我国史记资料记录,秦皇在统一中国疆土之后曾委派画师、工匠到其余六国之间寻访都城建筑特色线索,并做好梳理、整合细务,在本土内部实施大量改建活动。例如:公元212年开始,阿房宫开始在渭河林苑之中兴建,尽管秦皇驾崩之时未能及时完成,但宫里宫外大大小小建筑数目可以千计数。那么就此说来,项羽西进咸阳纵火持续三月之事,就不得不令建筑美术设计主体产生怜惜之意,后期实践研究活动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表达成功的千古以来又有几人。直至清代袁江、袁耀父子出现,将传统古建筑形象再次绽放,包括《九成宫》、《阿房宫图轴》等伟大作品都是依托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转化得来。在高山、河流之上矗立起大型建筑群,尤其在山崖绝壁之处,有一廊桥飞架贯穿于上;山头早已削平,阁楼凭栏之上游人便可随处眺望,高山峻岭、瀑布回旋之声、烟云缭绕早已灌输给人仙境之意。由此可见,经过袁江轻描淡写,就能让我们产生与安徽黄山太平湖相宜的感官效应,但是其独特的神秘气息却更加吸引游人的向往态度。创作激情主要源自于对客观生活现象的理解,但艺术又赋予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完美的渲染、改进手段广泛交织,成就得天独厚之美梦。

二、历史名胜的古建筑形象结构审视

经过客观资料调查,目前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文化古迹大多分布在北京、西安与杭州地区。这类名城本身在文化更新浪潮中都有过被湮没的经历,特别是在连年战火硝烟、自然灾害侵扰下,使得一些精华建筑线索早已灰飞烟灭。而古建筑彩画就是尽量依照古文诗词描绘模式,实现想象重塑,令得过往建筑光芒获得再次绽放。目前各类国家科技技术不断更新,他们对各自传统文化显得更加珍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建筑元素的挖掘、保留。针对这类建筑架构实施重建工程,进而为国际性旅游产业的扩展贡献疏导力量,经过优化调试的现代工程已经成为目前古建筑群科学研究的必要课题。

三、现代仿古建筑规划经验补充

古代建筑主张利用桁架支撑整个屋面,但是现代工程注重坡面折梁的衡动效应,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项目整体成本数量,相对地提升室内高度条件,不会令内部观赏人群产生强烈的压迫感。就是由于这类古建筑秉承上述风格特征,仿古建筑活动才能尽量迎合艺术描绘指标。纵观中国历史文明架构,尤以明清时期苏市园林代表价值最为深厚,且给现代人群印象更为深刻,因此仿古建筑过程中应用迹象显著。古代建筑的主体受力部件具体包括:柱、梁、檩、桁等,涉及细化的传力方向也是沿着屋面-檩-桁-梁方向行进,受力模式较为简易。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强调的梁大部分作为简支梁而存在,这对于抗震体系的完善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斗拱部件便因此而生。经过实践研究发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梁、柱本身带有刚性效用,能够承担部分抗震职责,因此可适当针对斗拱部件实施架空处理;现下屋面工程应用整体现浇手段布置,涉及檩条等部件也失去完全存在地位。综上所述,各类改革手段会对外立面产生一定程度改动影响,因此仿古屋面工程调试细节必须得到细致审视,不然还原力度就会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

我国古代建筑屋顶设计种类繁多,变化现象更是难以完全掌控。特别是在梁跨度较大前提下,包括寺庙等内部空间就有必要做出扩大处理,结构内部柱体也因此失去存在意义。此时,应用折梁反倒会造成边柱侧向水平推力复苏迹象,但是大部分古建筑柱截面属于圆柱形状,设计人员欲借助截面条件改造途径来抵抗水平力作用的思路就此中断。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古建筑绘画是集人、自然、建筑为一体的典范,是弘扬传统文化,设计重建古代建筑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历代的优秀建筑,如古典园林、寺庙、宗祠、宫殿、古代民居、陵墓、牌楼、亭阁等,进行系统地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绘画是有广阔的前途的,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建筑美术家应当有决心和信心继承这一画种,使其后继有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为现代仿古建筑科学调试提供太多疏导线索,使得在尽量还原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适当稳固内部梁体的支撑、抗震效用,避免任何结构损坏与经济损失结果,为特定地区旅游、影视产业综合化发展事业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段牛斗.焕彩辉煌: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学术沙龙举行[J].古建园林技术,2013,11(02):89-92.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6

【关键词】现代施工技术;仿古建筑;应用

一、建筑框架结构形式

当前在我国的建筑框架结构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钢筋混凝土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较好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因此在进行仿古建筑建设的时候,也可以充分运用混凝土结构形式,并对原有的仿木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造,进而实现理想的建筑结构效果。因此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可以依照传统的古建筑形式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同时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面层的处理时,还应该注意对其面层进行仿木花纹的装饰,不仅能够真实再现仿古建筑,延续其原有的风格,还可以通过该结构实现对整个建筑力学性能的提高,增强建筑的强度以及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当在进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设计时,首先,要对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深入了解。仿古建筑首先要求的是形似,而且还要求神似。因此,对仿古建筑施工技术、建造艺术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然,建造出来的建筑物就会与要求的标准相差很远。以前的木构建筑一般是用木材作为原材料进行设计的,而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却是以钢筋混凝土的柱梁来作为主要支撑部分。以往在进行传统木构建筑施工时,是先把柱、梁、枋、檩等木构件进行相关的加工,加工之后的木构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接着再把这些独立的个体组装起来;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则是先进行捆绑钢筋,再进行支模,最后再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以前的木构建筑对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参考并做进一步的借鉴,而钢筋混凝土借鉴的只是仿古建筑的外型,对于内部构造、抗震能力等方面的计算,则一样要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相符合,并且要符合现代设计的规范要求。

(一)淼纳杓萍笆┕

所谓的恚是由弓形的肘木与斗形的木块进行纵横交错叠构起来的,硎粲谖夜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所采用的一种支撑构件,是介于柱头与梁架之间的构件,这样的构件不仅起到承重的作用,同时也起着美化的作用。砗椭头、额枋,主要是通过大来进行力的传输,由大向柱头传输力。一般来说,硐嗷ブ间会有垫戆澹但是垫戆宓暮穸戎挥2-3cm左右,因此,根本没办法承受负荷,而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在进行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时,完全按照木构建筑的这种结构形式来进行是行不通的。因此,为了保证上下架能够牢固,并且能够达到混凝土结构的标准,要在持力部位稍做变化,可以采用柱轴线垫板来进行受力,然后把垫戆褰行加厚,厚度要达到结构上的要求,并将垫戆搴驼心枋、正心拱、正心檩等各个分件叠构成一个整体。当进行这样的改变之后,

砭臀扌杵鸪兄氐淖饔昧耍而变成起美化的效果,单纯起着装饰的作用。这样,可以以正心作为临界点,把斫行分开,分成外面和里面。同时,由于聿辉俳行载力,因此,可以采用混凝土或者其他的材料来进行施工,然后在垫戆迳厦姘颜庑┎牧瞎潭ㄏ吕础

(二)柱子的收溜以及侧脚

在以前的建筑中,柱子一般都会有收溜以及侧脚,后人在进行仿古建筑相关设计时,对这个已没有硬性的规定,也就是没有强制的要求。对于木结构建筑来说,做收溜和侧脚是很方便的一件事,而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则不同了,会带来很大麻烦。在做收溜时,要求柱子的直径上面小下面大,这就要求在开始进行模板安装时,直到对钢筋的捆绑,都要对这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求做侧脚时,外圈的柱头要向里面稍做倾斜,这样在进行施工时会更加繁琐。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于混凝土仿古建筑来说,做不做收溜侧脚,建筑物的外型和结构都不

会有什么影响,因此,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要不要做收溜和侧脚,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三)楼板、屋面

在对仿古建筑的楼板以及屋面进行设计以及施工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主题架构的设计,不仅仅要提高整个仿古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还应该实现梁板之间的很好结合。同样,在施工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多好面层的仿古木结构处理。混凝土结构的楼板以及屋面板可以依据常规的钢筋混凝土,采用肋梁式的平板结构。如果是需要做露明屋架的部分,则最好采用木结构屋架,如果采用混凝土则应该安装仿木的构件进行制作。混凝土则可以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叠合梁板形式,尤其是针对椽部分,更适宜采用该方法。更简单的方式就是采用平板式的结构,并且用膨胀螺栓固定木制椽条或梁、枋。如果屋顶的折板面在整体形成一定的弧度的时候,则可以改用掺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强度比较好的轻骨料混凝土整形,挂琉璃瓦或筒板瓦也改用混合砂浆粘结。

近年来,在屋面的处理方面,曾经采用在望板上面刷防水的油膏,铺设2层油毡等措施。但是效果甚微,许多仿古建筑建成后没几年就开始漏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就应该积极吸取古代重要建筑屋面采用锡背防漏的做法以及制造水泥船薄壳混凝土工艺,并且用钢筋网混凝土背带代替锡背,从而增加屋面的刚度以及防渗性能。具体的做法如下:在屋面的望板上做完护板灰之后,用4@200双向钢筋网平铺,并且用扎丝将网片的中间捆扎起来,然后将C25细石混凝土平铺,抹平压实,钢板网应随压随提至混凝土层的中间,混凝土层的厚度应控制在4cm以内。细石混凝土中可以适当的掺入防水粉,从而提高混凝土层的防水性能,钢筋混凝土随捣随抹,等待12h之后开始进行养护,5d后可刷冷底子油。屋面钢筋混凝土工艺,是在保证中式建筑艺术风格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利用刚性防水材料将屋面瓦作与屋面木基层分隔,来解决屋面漏雨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梁架

在古建筑屋顶部分的梁架位置,主要有露明造和非露明造2种,如果是露明造,梁架檩木需要细加工,并且依据仿古的年代做好油饰彩绘。非露明造的,则需要做藻井天花,天花以上的梁架檩木可以粗做,且不需要进行油饰彩绘。在现代混凝土的仿古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是露明造者,需要依据古建形制,仿做出梁架檩木以及椽望板,但是施工的难度比较大。如果是非露明造,则上部的梁架檩木的设计就可以进行简化,而且可以采用满足结构安全性能要求的各种构造形式。古建筑结构中滚楞是木构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采用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中,也需要做出滚楞,主要就是在浇筑完梁枋之后用切割机将四边各切去一个角,然后在打磨平整和光滑。

(五)表面装饰

用混凝土进行仿木结构施工的时候,需要对混凝土仿木结构的表面涂刷油漆。涂刷油漆的目的是用以装饰而并非保护。在进行混凝土上刷油漆时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应该在混凝土的梁以及柱上面蒙上粗麻布,然后再做底灰,最后做油漆。否则混凝土上涂刷的油漆容易出现大面积剥落现象。

总之,为了实现仿古建筑的真实再现、美观性以及结构性能,就必充分利用现代施工技术,将混凝土结构融入到仿古建筑建设中去。具体在使用现代施工技术的时候,还应该依据仿古建筑的地理位置、使用功能以及结构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进而确保仿古建筑的外在美观性以及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7

关键词:仿古建筑;园林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方案

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是不断上升,因而促进了越来越多的园林破土动工,而在这些园林中,仿古建筑似乎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古建园林工程项目中去,于是,古建园林工程的造价管理就具备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1、古典建筑与园林建设工程的特征

古典园林建设工程与土木建筑工程虽说看似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建筑工序、施工标准规范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然而古建园林工程却在某些方面与土木建筑工程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异,例如在古典建筑中,大多运用木梁柱结构,并且在艺术特色方面也有很大的讲究,古典建筑的结构件具有极强的装饰性,造型抢眼,风格鲜明,其屋顶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们形式各异,庑殿、硬山、悬山等建筑样式相映成彰,组合丰富多彩,较古典建筑工程而言,园林绿化工程大多注重于各类植物、花卉、草皮的栽种与搭配,同时也需要对种植后期进行相应的养护措施,不然很难达成园林绿化工程的目标。

2、园林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

2.1园林设计方面

2.1.1缺乏设计深度

目前而言,园林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设计深度。有些园林设计人员只关注设计效果,而对设计内容没有做到充分的研究,从而导致比如标高不清、土方数不明等问题,给予了提高工程造价的可乘之机

2.1.2设计随意性太大

施工设计时,设计人员过分地追求设计的艺术性与自然性,对原先的设计图纸改动太多,比如改动原先预算的建筑材料种类,从而大大增加了园林的造价金额。

2.1.3高素质设计人员的缺乏

有些园林设计人员存在知识不完善、业务水平不高等专业性问题,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这些问题往往对设计图纸的效果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园林工程项目的质量低下。

2.2园林施工方面

园林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真正采购建筑材料时采购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挑选,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造价。还有就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不全面、不严谨的现场签证制度,造成了造价管理中漏洞的出现,最终导致园林工程成本升高。

3、目前计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现行模式不适应当前计价的总体形势

2008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格规范》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它规范了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的各项工作,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的计价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但是古建园林工程里的清单项目却划分的不够详细,其醒目名称和计算规则也不统一,是而难以形成完善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从而难以加强园林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

3.2缺少企业内部定额

国家定额发放给施工企业进行园林建设时,通常不关注施工过程中消耗物品的数据收集,难以形成具体的资料数据库,没有参考数据,从而不能确定工程成本,于是无法参与竞争,不利于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远的发展。

3.3专业造价人员的缺乏

古建园林工程专业性很强,名词术语太多,施工技术大多复杂且工程量计算规则很繁琐,是以对其的计价过程有些难度,需要相关计价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然而目前正是缺少这一类的专业人才,因此对古建园林建设工程的计价管理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3.3造价信息体系不完善

目前,古建园林建设工程并没有建立及形成完善的造价资料体系,对于古典建筑中的各项经济指标等等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并且通常由于气候、采购地点等等因素,园林绿化工程的材料价格很难准确,干扰了业主的投资决定,导致古建园林3超0现象的产生。

4、加强造价管理的解决方案

4.1逐步建立和完善造价管理体系

首先应当将各地区、各时代的相关建筑风格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在造价管理体系中对各类情况进行解释和说明,例如古建筑园林工程的建筑应该包括各类亭、台、楼、阁等等,对于各类结构件、装饰件的名称、制造工艺、制作工序等等,结合现代工程规范各类名词解释,能够与全国统一,并兼具地区适应性以及实际操作性。应该在规范名词解释的基础上,将古建园林工程的清单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划分,比如在古建工程中,可以将屋面划分为粘土筒瓦屋面、蝴蝶瓦屋面、蝴蝶瓦脊等,最应当注意的是,古建园林建设工程的清单项目的计算规则、计量单位和具体划分设置应尽可能地与已颁布的古建工程的预算定额一致,减少预算人员的工作量,避免清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可以避开的问题。不断改善园林预算定额对规范古建园林市场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4.2规范合同的签订

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计价管理方式、风险分担,对各类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涉及工程价款结算进行具体约定,使古建园林工程的造价管理有理可循,对造价控制进行全过程管理,杜绝因为合同关系引发的扯皮现象,避免损失。

4.3制订古建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企业定额

从今往后,古建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方向可以从施工企业制定和完善施工企业定额着手,施工企业可以依据本身的技术专长、材料来源渠道、管理水平以及施工设备配备等制定各类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标准,包括价、量两部分。应当让施工企业定额的材料、单价、人工和机械的消耗量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水平,这样才能令古建园林招标市场公平、公正、合理,避免无序竞争。

4.4加强工程前期造价管理的控制

4.4.1合理编制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对于整个工程的计价管理存在指导意义,是工程投资的重要依据。所有,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相关投资预算工作,确定最高的投资额度,能够宏观地更有利地管理及控制园林工程的造价情况。

4.4.2提高设计质量

建设单位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设计单位招标,择优选择景观效果最优美、经济效益最高、施工建设最安全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严格执行限额设计,确保投资估算的总限额,对投资估算进行详细划分,以便更好得降低每个部分的造价成本。

4.5加强工程中后期造价管理的控制

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签订的合同施工,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好资料的记录和保管工作。同时,更要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此外,在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详细编制工程量清单,对不同工程区别报价计算,避免工程造价上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性强、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对于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做好造价管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从行业规范做起,逐渐完善计价社会环境,不断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利用规范进行科学引导,使得计价管理更上一层楼,进而促进古建园林建设工程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顾黎芳.刍议古建园林工程造价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8).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8

辛亥革命以后的建筑与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是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没有现代含义的“建筑师”,承担房屋设计和建造工作的是被称为“匠人”或“梓人”的民间营造手工业者。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随着西方近代建筑业的进入,西方建筑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传统的营造行业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促使中国现代建筑体系的转变和建筑师这一新型的职业类别的产生。辛亥革命后中国有了现代含义的建筑师。

近代早期上海建筑的设计力量以西方建筑事务所为主导,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专业建筑师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上海中国建筑师的主体是留学于西方、学习西方建筑学而后回国的建筑师。辛亥革命后,这些留学生陆续学成回国,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上海这个当时中国最大、最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城市。20年代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学成归来,新兴的民族建筑师队伍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一支足以与当时上海外国建筑设计机构相抗衡的建筑师队伍,成为近代“海派”建筑设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师在建设大上海的过程中,显示了较深的专业造诣,并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建筑流派。

民国建立后,建筑师们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把握建筑的“民族性”和“中国固有之形式”。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形成了三种不同趋势:其一,套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的整体仿古模式;其二,在建筑整体采用西方近代建筑体量组合手法的基础上,局部增加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或楼阁作为“中国固有形式”标志的局部仿古模式;其三,建筑整体采用西方近代建筑体量组合手法,局部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简约仿古模式。

“中国固有式”在民族主义高涨的20世纪初被特别强调。西方列强登陆上海滩分地建屋时,很自然运用的是西方建筑形式。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种文明排外的观点,主张排外要不露痕迹,不要像清末时那样采取烧教堂、杀教士的野蛮抗拒方式。在政府方面,与国外的强势相比,自己的弱势使国家只能采取低姿态,但在内心,民族情绪已经颇为强烈,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即便花较大的代价,也要采用民族形式。建筑被赋予了民族盛衰象征的重要意义,建筑需要用来表示民族的文化,这成为创作的主导思想。

由董大酉设计的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采用了整体仿古模式,将建筑竖向分为三段,中部进深较大,屋面采用歇山式;两翼进深稍小,采用庑殿式屋顶覆以琉璃绿瓦,内部饰以浓墨重彩的梁柱斗拱。在其设计说明中有一条是:“建筑式样为一国文化精神之所寄,故各国建筑,皆有表示其国民性之特点。近来中国建筑,侵有欧美之趋势,应力加矫正,以尽提倡本国文化之责任。”这既是建筑师的建筑学术思想,也是建筑师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反映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然而,这种整体仿古模式很快就暴露出其不合理的一面:屋面的设计违背了构架的受力原理,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使造价剧增,而获得的建筑空间使用率却很低。因其不适用、不经济,后来的“中国固有式”就转变为局部仿古模式或简约仿古模式。

董大酉设计的民国上海图书馆与民国上海博物馆是局部仿古模式的典型实例。这两座建筑都位于当时新规划的中心行政区内,两馆东西相对,建筑体量与建筑形态都大体相仿,犹如一对遥相呼应的姐妹楼,与市政府大厦一起构成了气势雄伟的主题建筑群。博物馆外形似北京城鼓楼,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四周有仿石望柱围栏,中间建起盖有黄色琉璃瓦的高大门楼一座,外墙由人造石块砌筑。 图书馆主楼正中设有塔楼,两侧为简洁的平顶两层楼,大楼前面左右两端也有两个突出的建筑,形成主楼大门前广场的“门”字形空间。两馆内均设大红柱子,天花板上有彩画、藻井。这两座大楼连同江湾体育馆,在当时被国际誉为“远东殆无其匹”。

由陆谦受与公和洋行合作设计的位于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采用了简约仿古模式。中国银行正立面朝向外滩,建筑取高低错落的体量组合模式,顶层作平缓的四角攒尖顶,覆以绿瓦,檐部作石质斗拱,立面两侧从4层到16层的女儿墙及入口大门都有中国传统建筑纹饰,主入口虽作重点处理,但方柱及两侧墙面的传统建筑纹饰都很简洁。中国银行是采用简洁仿古模式尝试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高层建筑,虽然这种仿古模式只体现于局部装饰,如局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檐部、斗拱、漏窗和纹饰作法等,但在外滩建筑群中,还是明显地显示出中国民族建筑的风韵,与其他纯西方建筑风格的各类建筑形成对比,是外滩唯一的一幢尝试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高层建筑。

上海的建筑实践中,除了探索“中国传统复兴”,还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追求“西方新式建筑”。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移民,将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时尚都带到上海,使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而辛亥革命及现代启蒙思潮的引入,以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校、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等为代表的各种建筑思潮、建筑流派传入中国,受其影响的建筑师们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给上海近代建筑留下了典范。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等建筑样式也纷纷出现,20年代上海建筑形成了折衷主义面貌。30年代后则愈来愈多地受到摩登的“装饰艺术”和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上海 “万国博览会”式的城市面貌。

西式建筑不仅影响到公共建筑、工业建筑,还扩展到居住建筑等领域,并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表现,开始重视现代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建筑重新突出材料的本质色彩,建筑装饰只能在门、窗及实墙之中寻找理想的格局。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老式石库门最初受江南传统民居的影响,建筑中随处可见各式中式元素,如格栅、雕花漏窗、美人靠、格子门、封火山墙等。山墙多采用传统马头墙、观音兜山墙或荷叶山墙形式。门头挑檐下砖雕极其精致,多用花鸟图案;门框条石采用花岗岩和宁波红石;门楣、门框间往往饰有四字横批,或为吉祥用语或为宅第名号;黑漆大门用原木制成,厚实安全;石过粱两旁有刻花石雀替。白粉墙、黑色蝴蝶瓦屋面,即通常所说的“粉墙黛瓦”,色调清雅明朗,完全是江南民居的浓郁风情。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9

以仿古中式三层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力学抗震分析模型.对结构整体分别施加人工波和天然波2种地震波,并进行时程分析,得到X和Y方向的层间位移.研究表明:模型X向层间位移比Y向小,说明X向侧移刚度与Y向相比较大;模型的1~3层的层间位移角远小于弹性限值1/550,结构刚度偏大;减少墙、柱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或减少梁柱数量,对结构力学的性能影响不大.为提高结构整体刚度,需加大Y向侧移刚度,这可以通过加大Y向截面尺寸来实现.

关键词:

仿古阁楼;地震波;层间位移

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构造不仅在静力作用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良好,而且抗震性能优越.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是这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构造形式,其将古建筑中原本起承重作用的部件省去,加入仿古装饰配件,从而达到仿古的目的.很多的木结构古建阁楼在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甚至包括地震的破坏后,仍然能够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足以证明其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震功能.张明[1]对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万佛塔进行了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分析,并得到相关参数;赵武运[2]对甘肃泾川仿古塔进行结构计算,建立梁柱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节点分析得到最大应力和节点的薄弱部位;王佩云等[3]对天坛祈年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及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王昌兴等[4]对洛阳隋唐城天堂遗址保护建筑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李桂荣[5]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并以泰安市古建筑为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方东平等[6]建立了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将动力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力学特性;薛建阳等[7]对古建木结构的结构构成和古建工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探讨了古建木结构抗震机理.一般而言,殿堂结构从竖向分为4个层次,即梁架、铺作层、柱架和台基,研究表明,榫头和卯口可以通过摩擦挤压产生减震作用.笔者选取典型的仿古中式三层阁为研究对象,考虑内部夹层的存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力学分析模型,研究其抗震性能.主要方法为:对三层阁分别施加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然后计算3层的层间位移角,并比较各层的变化特点,从而发现最不利的连接点及部位,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

1工程概况

研究对象为廊院式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有阁楼、过殿、配殿、纪念堂、角亭、山门等.从外形看,该建筑属于唐朝早期建筑形式,用了单层4角攒尖式的角亭、单层9脊殿形式的过殿、单层悬山式的配殿.该阁楼在平面布局上成方形,属于歇山式风格,建筑总高39.5m,外5层内3层.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信息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直径为500~600mm的混凝土圆柱,设计使用年限50年,重要性系数1.0;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特征周期值为0.45s;安全等级2级,基本风压取0.40kN/m2(50年一遇),基本雪压取0.35kN/m2,结构抗震等级2级;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基本假定与简化模型

仿古建筑是古建筑的外观与现代材料的有机结合,在不改变建筑外观审美的基础上,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使其同时具有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引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模型化简方法,将梁、柱设置为钢筋混凝土材料[9],并对结构作假设:(1)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基本理论适用于本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3)框架结构的结构特性适用于本结构的特性;(4)砌体结构的抗震特性也适用于本结构;(5)风荷载计算信息符合一般计算方式;(6)地震力信息为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建立模型(图1).

3地震信息与振型组合

3.1地震信息

已有研究成果:当地震加速度的峰值为0.05g时,建筑结构基本完好;当地震加速度的峰值为0.1g时,建筑结构至多受到轻微破坏;当地震加速度的峰值为0.2g时,多数建筑结构可能会出现中等程度的破坏;当地震加速度的峰值为0.4g时,发生中等破坏与发生严重破坏的数量大致相同;当地震加速度的峰值大于0.4g时,根据场地条件选取地震波;阁楼在设防烈度、地震分组、场地类别方面与阁楼所处地理位置有关.首选北京饭店地震记录波对阁楼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同时考虑人工地震波的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由于地震波峰值一般都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因此只需输入相应时间段内的地震波就能满足要求.本研究选取12s区段内地震波作为地震数据进行输入.施加地震波时对信息进行统一规定,使其能准确而详细地反映阁楼仿古建筑的性能.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分别如图2—3所示.对主体结构施加不同特征周期的地震波,比较其最大的层间位移,进而研究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地震参数设计为:地震烈度为8(0.2g);场地类别为Ⅱ,特征周期为0.35s(1.4s);阻尼比确定方法为全阁楼统一,结构阻尼比取0.030;周期折减系数1.00;特征值分析类型为WYD-RITZ;用户定义振型数为15;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改变;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取0.50;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0,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则为0.900;地震作用放大方法全楼统一,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取1.00;减震、隔震附加阻尼比算法取强制解耦,最大附加阻尼比则为1∶0.25.

3.2CQC振型组合法

采用CQC振型组合法[1-2]建立模型.为提高计算精度,考虑各个振型之间的耦合和基地加速度的作用,当线性结构具有N个自由度的时候,模型的基本动力方程[8]可表示为Mx••(t)+Cx•(t)+Kx(t)=MIu••(t),其中:M为N×N阶质量;C为N×N阶阻尼;K为N×N阶刚度;x和I分别为N×1阶质点位移向量和N×1阶影响向量;I对应的u••(t)方向位移自由度的元素为1,其余均为0.结构具有比例阻尼特性,若以ωi表示第i振型的自振圆频率,ξi表示第i振型的阻尼比,Yi(i=1,…,N)表示第i振型的振型向量,且振型向量Yi满足质量归一化条件,φTiMφi=1,则质点位移向量可以表示为x(t)=∑Ni=1γiφiSi,(1)其中:γi=ΥTiMIu,为第i振型的参与系数;Si(t)由式Si(t)+2ξωSi(t)+ω2Si(t)=-u••(t)求得.结构的响应向量可以由质点位移向量的线性组合表示R(t)=qTx(t),(2)其中q为响应传递矩阵,是结构几何属性和弹性属性的函数.根据(1)式可知,在u••(t)方向结构第i振型的地震作用向量Fi为Fi=αigγiφi=Kδi,(3)其中αi和δi分别为第i振型的规范反应谱影响系数和结构在Fi作用下的位移向量.利用(3)式及关系式(K-ω2iM)φi=0,可得δi=K-1Fi=αigγiω2iφi.(4)其中γi=|ci|/max|ci|(αiγi/ωi2记为ci,称为第i振型的振型系数).根据(4)式可知,位移向量δi随ωi的增加迅速减小,但两者变化幅度不同,从(2)式可知,地震作用效应完全一致.

4实验分析及结果讨论

4.1实验分析

对3层仿古中式阁楼建筑进行地震影响载荷研究,分别施加天然地震波和人工波时,各层间位移角如表1—4所示.由表1和表2可知:当X,Y向同时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035g的天然地震波时,X向在1~3层的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弹性位移角限值的1/550;3层的层间位移角在0.1g,0.2g,0.4g,0.8g加速度峰值下均超出弹性限值;2层在0.8g的时候超出塑性位移角限值的1/50.由表3和表4可知:在X,Y向分别施加0.035g,0.1g,0.2g,0.4g,0.8g加速度峰值的人工地震波时,X,Y向层间位移角相差不大,Y向层间位移角略大于X向,各层具有统一的规律.层间位移角呈逐渐增加的势态.总增率为:X向1层0.3%~0.5%,2层0.5%,3层0.5%~0.502%;Y向1层0.3%~0.499%,2层0.3%~0.5%,3层0.3%~0.5%.这说明结构整体规则,X,Y向刚度相近.

4.2结果讨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假设建筑结构7度设防,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当天然波加速度取0.2g,0.4g,0.8g时,X,Y向位移的峰值超出弹性范围,模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而当人工波取0.8g的情况下,层间位移仍小于1/50.这说明此模型符合地震要求的标准.地震波考虑双向作用,在双向地震输入的情况下,研究结构的抗侧刚度更加接近实际.对X,Y方向,加速度峰值分别取0.035g,0.1g,0.2g,0.4g,0.8g时,地震记录及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呈现的层间最大位移角都是在2层.与2层相比,1层的柱子布局数量大于2层,多1圈柱,1层下端固支,抗侧抗弯刚度加大.整体考虑下,2层刚度则小于1层刚度.在层高方面,3层的层高小于1层和2层的层高.因平座层与2层楼层间隔较小,故在其中间设了1层圈梁.因平座层与3层楼层间隔较大,故外加2层圈梁.因此,2层层间位移角大于3层的层间位移角.

5结论

动力时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符合地震要求的标准.模型简化会引起结构局部出现不安全因素,考虑斗拱为装饰构件.为使节点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设计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因为国内此类研究的实验较少,所以采取了较为保守的节点设计方法,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为确保核心区刚度,可以通过适当加大配筋,来保证结构的安全.为有效避免共振,结构不宜选择主振动频率在此自振周期的场地建造,同时建议在建筑角点与梁板的边缘处连接件要牢固,必要时可进一步加固.

参考文献:

[1]张明.九华山回香阁万佛塔结构动力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2]赵武运.甘肃泾川某高层钢结构仿古塔的结构分析及若干问题探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3]王佩云,王建省.祈年殿式钢筋混凝土模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24(1):83-86.

[4]王昌兴,徐珂,田立强.洛阳隋唐城天堂遗址保护建筑结构设计[J].钢结构,2011,26(8):32-36.

[5]李桂荣.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0):68-72.

[6]方东平,等.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1,18(1):137-144.

[7]薛建阳,张鹏程,赵鸿铁.古建木结构抗震机理的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0,32(3):8-11.

[8]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篇10

使得中国的一些地方已成为国外许多建筑师怪诞建筑的实验场。

日本神游归来,不时有提笔行文的冲动,却不愿正视那些建筑、园林之美,它那样令我坐立不安!因为时时呈现在我脑海的,是那些被拆掉的价值连城的古老建筑之后,又建起新的“明清一条街”,我曾见过不止一个城市以此为旅游景点。尽管建好之后仍是一片冷清,但似乎并不妨碍后来者跟进的步伐。

正如我不敢面对我们当下的某些建筑、园林、陶艺、家具设计一样,有时我会怀疑华夏民族那些精美、典雅的传统建筑、园林、家具、陶艺是否真的存在过?倘若它们真的存在过,那么,当下的一些城市的现代建筑、园林、家具的设计,为什么总是令我们这么陌生,难以有认同感?

日本城市建筑、园林和景观设计注重对细节的微妙处理,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设计理念,大到城市环境,小到路标的设计,不仅有广博之美,也有着精致之美。而我们的设计却在快节奏中突显出的是粗糙与简陋,我们在功利中将人文的精神丧失殆尽,在一窝蜂的抄袭与模仿中,将创造力泯灭。

我总能听到一些地方在千年古城内大兴土木,推倒古城墙,毁掉古建筑,有人甚至认为搞好现代城市建设就要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当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快速割断后,取而代之的是刷着像奶油蛋糕色的、不中不西的怪诞建筑、仿造的欧式建筑群和体现政绩的超大规模广场等席卷而来。我们似乎只关注城市建筑和广场的高大、宏伟、气派,从不考虑城市建筑和广场是为何人而建,也从不考虑设计上是如何的粗俗不堪。使得这些不顾城市特点以“大”为美的建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比比皆是。

试问:唯有将所有传统文化连根拔除才能代表时代进步吗?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君不见,一些不合常规、违反科学的怪诞设计,在造价上增加了几十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的、在国外都无法实现的所谓现代建筑设计,拿到中国却能登上建筑舞台。使得中国的一些地方已成为国外许多建筑师怪诞建筑的实验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设计上的欠缺,使你常遭遇到尴尬:公共卫生间内无手纸、车站行李寄存处的窗口有半个人高,医院病房内刺耳的铝合金门窗和密集的居住区,使得家庭生活的私密性难以保障……诸多设计上的粗糙,似乎是设计者无暇关注普通人的实际需求,但生活因此变得没有亲和力、缺乏安全感、视野不开阔。

如今,我很怕重返数年未曾去过的城市,因为它很可能变得使你已无法亲近。一个让人“失去记忆”的城市,是没有魅力的城市,也是不适宜居住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建设由于缺乏个性的建筑越来越趋于同化,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使得许多历史悠久,风情各异的城市景象不复存在。

其实,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标志,并不仅仅在于你能造多么高的摩天大厦,建多么大的广场,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大凡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这个民族就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的匮乏上,而在于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等无形资产的永久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