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十篇

时间:2023-10-16 17:56:34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1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级护理 专业人才

护理是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保健护理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中国,护理人员的数量距需要差额在百万人以上,显然难以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尤其是本科水平的高级护理人才奇缺,高级护理人员绝无尽有,已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自2007年开办护理学专业以来,迄今已毕业4届护理本科学生,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实践能力较强,服务态度优良,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解决认识问题,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学专业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 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 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 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表3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五、结论

创新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体系培养架构,采取了“三证并举”的教育措施,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说明研究的成果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艳,秦秀芳.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培养[J].基层医学论坛,2010,35.

[2]杨光芹.实施临床路径对护士职业素质的影响剖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

[3]梅晔艺,林梅.浅谈医院对新护士自身职业素质的要求[J].科技资讯,2010,15.

[4]温馨.浅谈护士的职业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4.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2

1方法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3讨论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化;护理;模式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过多年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颇多,主要针对本科及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1]。中外合作办学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非凡。

1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1.1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9所中外合作大学均按照外方本部的师资标准聘用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培养的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具备国际化视野,毕业后可以拿到中外双学位,出国深造、读研的比例很高[2]。

1.2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2013〕91号)指出:“鼓励举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在相近或相关领域开设学科专业,推动学科协同创新。”[3]截至2018年9月,我国有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82家,通常在大学设立二级学院,全部教学活动基本在国内进行。

1.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目前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通常是秉承国外的培养理念,在国内设立二级学院。前者不用填报志愿,通过学校举办的入学考试即可。学生在国内修够相应学分并通过语言考试即可被外方学校录取,毕业后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文凭。后者通常学制四年,有“4+0”、“3+1”、“2+2”等多种模式。考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予以录取,达到双方各自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后颁发国内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国外大学学位证书。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举办的通信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学历教育项目,学制四年。专业课均采用英文材料或全英文授课,50%以上核心课程由英方教师来华讲授。学生前三年在西电学习,满足对方入学标准后前往英国就读大四。毕业可获得由西电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英方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

2探索“一流高校+国外高水平大学+企业”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人民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我国护理人员、尤其是高水平护理人员的数量远低于社会需求,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此外,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中西部与沿海地区在护理教育水平、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差距显著。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为例,中心致力于打造人文化、专业化、智慧化、普惠化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医院,总床位将在西安国际医学城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达1.5万张。然而,省内现有专业护理人才培养起点低(以专科为主)、动手能力差、培养模式落后,虽然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护理人才队伍,但仍无法满足人民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西电、伦敦国王学院和西安国际医学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探索打造“一流高校+国外高水平大学+企业”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1探索“中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西电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鲜明,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创造相关领域多项第一,累计培养23万余名该领域高级人才。伦敦国王学院下属的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是全球首个护理学院,主要提供护士注册前培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2019年QS全球护理学院中位列第二,拥有先进的培养理念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公司以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和大健康医疗服务为主业,已形成“一个国际医学集团,三大医疗服务院区”的架构,亟需建立起一支高级护理人才队伍。作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基于公司的人才需求和资金支持,充分整合西电、伦敦国王学院在科研、教学、护理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探索建立接轨国际标准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2.2培养“信息+护理”背景的高级护理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能系统扎实地掌握电子信息、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操作临床信息化设备,具有过硬的临床护理能力,一定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检疫、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成为医疗健康事业的行业骨干或专业技术人才。

2.3打造“信息+护理+实践”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医护人员除需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使用包括简单医学仪器、互联网、实验测试仪器和诊断治疗器材等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同时能够对一般程度的临床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西电在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人才方面经验丰富,结合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开设医学成像技术、医学成像技术实验、医学仪器、放射治疗导论、生物信息学导论等专业特色课程,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医学设备的工作原理。同时,借鉴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内护理工作实际需求,开设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程序设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基础、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必修课,让学生充分掌握电子信息和护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实践中,由公司投资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的实验环境,开设生物化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医用生物学实验、磁共振成像实验等,并安排学生在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大型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能力。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4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49-02

所谓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受教育者在某种职业或是生产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学习的是与护理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以及临床护理技能,这些知识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护理是技术、知识与爱心的结合,它注重技术,更注重护理人员的爱心与责任感。南丁格尔“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宗旨是每个白衣天使不懈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个宗旨,结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打破传统的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方法,是摆在我们护理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问题。传统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2+1”模式,即二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践。这种模式存在校院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反复交替,贯穿到整个培养周期;“实境育人”指在医院建立教学班,在真实的环境中育人。校内实训室建成高仿真医院实境,由专兼职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安排4周的临床见习,协助护士做生活护理,进行护理知识的初步认知。回到校内在高仿真的实训室学习护理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认知。形成第一个循环。

第二学年在我们合作医院中建立“院中班”,医院提供教学、见习、实训场所,学校与医院的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这样边看、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职业精神,提高了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第二个循环。

第三年在医院顶岗实习,兼职教师一带一,在医院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通过临床真实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实习满10个月后回学校进行综合学习,取得护士资格证后成为一名合格护士。形成第三个循环。

通过校内仿真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形成“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素质和能力逐渐提升。

二、体制机制为新模式完成保驾护航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即进入临床见习,以后在不同时期多次进入临床实践,大量的医院一线专家要到学校上课。这就需要建立与医院的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医疗行业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院对接纳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见习有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政府支持、与医院合作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互信共赢的关系,先后与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肿瘤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阿县人民医院等设立教学基地,建立“院中班”,由医院提供场地、教学设备,临床课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由专任教师承担。双方共同出人管理班级,形成合作育人。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新模式奠定基础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调研小组,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专业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每年对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一次调研,掌握医院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确定护理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由校企合作理事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动态调整。

四、构建“以能力为培养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调研,结合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根据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采用“做学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五、构建双师队伍,为新模式提供保障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专业带头人实行自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汲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聘请国内著名医院一线护理专家为带头人,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行业标准,为教学服务。

实行骨干教师坚持每年临床实践二个月,新进教师临床实践二年允许上课,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与临床护理不脱轨。从校企合作的医院中选拨一批优秀的护士进入兼职教师库,参与教学、实训室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二次专兼职教师参加的职教能力培训,平时专兼职教师一对一互助,解决实践与教学中遇到问题。青年教师加强学位教育与教学能力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室,由省级教学名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实训室建设,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训交替、校院循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需要,实训室建成能满足教学、卫生服务、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需要进行设计、建设。校内解剖实训室按护理专业学习的需要,自行制作标本,临床实训室按病区划分,设有护士站、治疗室、检查室、护士值班室、病房等,营造一个医院工作的氛围,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体验护士工作,最大限度缩短了学校与医院的距离。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受益匪浅,连续几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96%以上,参加护生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市级多项奖项。陆续成为中国人民总医院、302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总医院等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江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银燕,蔡聚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

[3]徐红,王开贞.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

[4]秦雯,臧伟红.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循环,实境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5]熊建萍,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6]任志英,邵越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的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

[7]涂明华,沈宁,戴宝珍,姜小鹰,张培生,尹克森,顾炳余,汪娩南,梁立,周郁秋,简雅娟.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

[8]禹海波.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培养护理实用人才――大连铁路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5,(06).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5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43-02

工学结合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院校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院校合作办班模式下高职护生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010年下半年,我院和无锡卫生分院达成协议,由高护2008级7班55名学生组建成“九院班”,尝试“2.5+2.0+0.5”教学形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即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2.5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和专业理论学习2年,其中1.5年的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在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下午和晚上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0.5年集中轮岗实习。最后返校进行护士执业综合训练0.5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把学生的教室延伸到医院,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将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贯穿于学生见习实践和临床实习中,这样可以直接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护理人员,实现人才培养和临床需要的无缝衔接。

2 教学资源配备

医院内部另辟场所开设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护理实训室和教学管理办公室,远离医院的诊疗区域,相对独立,环境安静,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其中学生教室配备投影设备、无线话筒、音响等教学设施。护理实训室按照无锡卫生分院多功能护理实训室配备标准,可以开展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课程的护理操作授课和练习。

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由医院护理部分管护理教学工作的护理干事担任。选拔医院临床一线专科技术骨干,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依托院校合作,建立院校互动的师资开发与利用的机制。提前一学期到无锡卫生分院与相应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提升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和技术交流,做到优势互补[2]。目前我院已成为无锡卫生分院专业课程外聘老师的主要来源。各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负责学生理论课程的教授工作外,还要协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负责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任务。

3 学生管理工作

3.1 思想道德教育

3.1.1 开班前期思想教育 九院班的班主任在学生第二学年时就到学校兼职该班级的副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班主任的带领下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医院特殊的环境,制订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医院集体宿舍管理规定”、“考勤制度”等,并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学习遵守。利用PPT提前介绍医院环境、教学及临床见习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疑惑和抵触情绪,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为进入医院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做好心理准备。

3.1.2 临床见习期思想教育 下临床见习实践前1个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邀请医院护理服务明星和优秀带教老师任课,讲解护士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道德要求、护理职业防护等内容,使学生对护理职业要求初步了解,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奠定基础。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的认识,临床带教老师在见习带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护理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把医院的人文精神灌输给九院班的每个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医院就已成为医院的一份子,个人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医院的形象[3]。

3.2 教学管理

3.2.1 学习纪律管理 在校期间学生受到学生会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九院班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实习在班主任领导下以学生干部主导的学生自我管理,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九院班的特点,制订“临床见习纪律规定”、“自修课纪律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原有10名班干部的基础上,另有10名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值日班干小组,根据制订的“值日班干工作职责”,每天2名值日班干负责维持周一至周五早晚自修的班级纪律。班级采用指纹考勤机进行早中晚不同时段的考勤,值日班干每天将班级纪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总,全班通报,并纳入个人德育分的统计中。医院护理总值班负责每天检查班级晚自修的纪律和住宿人数的统计,并将此项工作内容纳入医院行政早交班。

3.2.2 教学质量管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医院和学校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4]。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医院和学校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教科、学校护理系、教务处领导共同参与的护理教学质量改革管理委员会(简称教改委员会),其中医院科教科、学校护理系、任课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分配、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务科负责监督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授课计划和见习指导手册,制订“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学生专科知识综合能力测评”等进行考核。院校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各专科教研活动,如课堂公开课、临床见习带教跟踪等,全程跟踪教学质量,相互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5]。

3.3 日常管理

院校合作办班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教室从学校搬到医院。医院不仅需要承担学生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实践任务的完成,还需要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九院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学、临床见习实践、日常生活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保障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考虑学生青春期性格脾气多变的特性,在班级教室外墙增设“班主任信箱”和提供医院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的咨询电话和QQ号码,帮助学生释放和缓解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多参加医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各专科的业务学习、“5·12”护士节庆祝大会、三八妇女节文艺表演、团员青年义诊活动、护患沟通情景剧表演、院报的投稿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医院的大集体中,感受医院的文化气息,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的能力[6]。班主任每月组织班级学生召开班会,确定班会主题,如“我心中的护士”、“临床见习感想”、“我的昨天-今天-明天”等,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临床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进入实习岗位,九院班学生与同届无锡卫生分院学生相比,适应能力强,进入临床护理角色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通过对临床带教老师和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显示,九院班学生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四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得到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和患者的高度认可。

我们将继续追踪九院班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培养社会需要、患者满意、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学玲.对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32-33.

[2] 沈传华.高职院校护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之管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9-70.

[3]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09-211.

[4] 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5] 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160.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6

【论文摘要】 探讨了省属地方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构建应用型特色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原则,阐述了本校在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法和保障措施。?

?

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几年来经过研究与实践明确了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定位,构建了应用型护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我校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及“面向基层、服务区域,坚持培养‘三得’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化现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同时,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探索开放型教育,开创一条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之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南,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是构建我校护理学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几年来笔者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推进教学建设,加快教学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护理教学工作上台阶。?

2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2.1 准确定位原则 我校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省属医学院校,为了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认可,学校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从地域角度出发,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统一办学思想,找准位置,定准培养目标。经过笔者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成为应用型特色、紧缺型、高素质的护理学专业人才。?

2.2 贯穿高素质、特色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原则。?

2.3 强化护理实践教学原则。?

2.4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5 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相同步原则。?

2.6 国际化培养原则。?

3 高素质、应用型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现途径?

以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特色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以护理技能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医疗服务机构对护理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护理职业技能和护理职业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1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把更新和完善具有先进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难点予以突破,努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实验大纲、实纲等教学文件,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连动,鼓励、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经常性地举办“护士礼仪大赛”、“护理技能大赛”、“专业思想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2004年我院学生参加黑龙江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9名选手全部获奖。?

3.2 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护理行业需求联系为一体,从单纯的学科教育向综合化、整体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高技能的护理专门人才。?

3.3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护理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病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演讲法”、“小论文法”、“角色扮演法”“PBL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学院还定期开展教学课件制作比赛;探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课的改革和管理,增加了《护理学基础》的实验课程带教教师比例,通过示教、回示、强化训练、开放实验室、技能达标考核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形成以教育教学督导组为中心,学院、社会包括家长、学生和系自身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课堂教学的督导,教学环节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教学督导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分三个层次:学校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系督导委员会评价。两个学年为1个周期,最后对教师做出总体评价,根据评价得分每个教师得到一个评价级别,为A、B、C三个等级。根据教师教学级别的不同确定讲课费的等级,学院还对A级教师给予奖励。?

3.5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 从组织上加强对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计划、成果管理、实践推广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从内容上要求教学研究项目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互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和检验教研成果,使教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教案比赛、教师讲课比赛、板书竞赛、科研讲座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4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时俱进,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质量意识,指导、统领护理学系的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以人为本,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明确一切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观念。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搞好教风、学风、考风、系风建设。?

4.3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严格按照学校所处的办学层次的质量要求与标准,规范笔者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确立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4.4 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5 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分期进行教学建设。为保证教学建设的力度和效益,从学校实情出发,在建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分期分级地进行教学建设,逐步加以落实,以保证护理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护理杂志,2005,22(6):76-78[2] 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1,(6):19-23.?

[3] 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21-24.?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7

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应更为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应用价值培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用自身的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一线岗位正常运转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应基于这种实践性和学术性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社会岗位需求的引导下,培养拥有应用型护理知识的高素质操作人才。

(2)要能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岗位胜任力的导向下,以理论知识培养为手段,以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为重点,充分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职护理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护理适应能力。基于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并通过知识、技能培养范围的拓展,提升学生的临床岗位适应能力。

(3)在遵守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所设计的课程内容能突出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通过理论内容整合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尤其是要提高实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占比。同时,还要重点提升学生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应变思维能力,檠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奠定基础。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手段改革

(1)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突破点,用问题触发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自主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当护理专业学生难以凭借自身能力解决临床问题时,这一方式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驱动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新技能和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放式实验教学。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采用可以在计划、目的等准备工作的支撑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切身感受护理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而实现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培养,增强他们的应变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其思维评判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应持续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评判能力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8

>>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的学院与医院双赢策略 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国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电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护生的管理体会 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探索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高职铁道通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国际经验对高职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体会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体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与课堂学习穿行。这种教育模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亮点。这种教育模式可使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使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熏陶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使职业能力符合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本文介绍我校将工学结合模式运用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1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护士总量不足、护理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方向单一的状况,尽快实现护理队伍从中专向大专为主的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护理人才的培养步伐[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也积极加入到护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2.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1.1 打造“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护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领会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支持教师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学校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工作定期轮岗、定期到医院见习调研、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提高教师临床实践能力[2];对临床教师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教学培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1.2 打造高水平的临床带教队伍 医院要求带教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医德高尚、有带教能力的护理人员担任。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监督、指导。临床带教工作具有一定的责任,对带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带教教师必须热爱护理专业及教育事业,愿意从事带教工作及较强的教学意识和带教责任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较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相关知识,业务技术过硬,临床实践丰富;我们体会到临床教师的持续培训的重要,故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教学展示、教学比赛、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带教教师教学水平,适应临床教学的需要。

2.2 实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 实验实训条件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上根据办学规模增加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护理实训室应尽可能与医院现实情况相贴近,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模拟实训室,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机会为指标。改革实验室管理机制,对一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训练的实验实训室如解剖实验室、护理实训室等,课余时间可向学生开放,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明显。

2.3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2.3.1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以技能操作为主的课程,如《护理基本技术》,多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上课,等于把真实的临床工作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高仿真效果;《内科护理学》、《外科护学》等临床课程,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每讲完一个病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到医院针对性地选取病材,带学生实地进行床边教学[3]。

2.3.2 见习实施方法 护生入学开始分组安排到附属医院各个病区见习,体会真实的护理操作环境。实践方式是每个带教教师带教3~5名护生,带教教师都是经过培训,按照护理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从护生进入医院第一天开始熟悉医院环境,从仪容仪表到礼节礼貌,从无菌观念到管理病区的卫生,从关心患者到与患者和谐沟通,带教教师言行影响着学生,护生带着对无菌操作和医院环境的初步印象回到教室上课,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操掌握快。为保持教学的连续性,《基础护理》课程学完的学生再次分组进入医院,由临床教师带教,可以参与护理工作,教师放手不放眼,利用我附属医院身处大学城的优势,每年有约1万人的体检任务,学生参与到测血压,测身高,测视力,做心电图等工作中,护生在见习实践中体会到了掌握技能后成就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3 学生管理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每周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其明白在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前,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力,不可擅自处理病人、操作医疗器械等;要重视护理文书的正规书写,保证其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并应维护病人的权力,尊重病人的隐私,维护自己和医院的合法权利。任命见习队长、副队长,负责见习学生组织协调及护生管理工作,随时督促检查护生的行为规范和考勤情况,并随时了解护生的见习情况,根据见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见习安排,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 总结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将护理理论教学与护理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将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一部分时间参与临床实践,边学习边工作,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注:此论文为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文,课题编号为2012GJJG28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第16号令.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护理专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护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的目标是为护生完成向护士角色转变做准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1.工学结合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主要表现在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护理临床工作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更进一步重视学校与医院结合:院校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医院双方签订培养协议;医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提供一部分“双师型”师资;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优秀护生毕业后由医院聘用,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双证结合,护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在教学中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院及医院的更高要求

高职卫生类护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积极与医疗单位合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场所模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保障学校学习内容最大程度的接近医院工作的实际;要求学生深入医院顶岗实习,接受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融会贯通;要求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理论知识,还要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程,使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岗位要求保持一致;要求实习医院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高职卫生类院校进行深度融合,尽可能提供给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实践、进修的机会;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将最实用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3.学院与医院的双赢策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完善的合作机制,这个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院、医疗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并实现学院和医院利益的双赢。

3.1加大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实现双赢

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临床护理专家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要成员,参与研讨护理专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教学改革的措施,向学院提供实施方案、意见和建议;对新专业的设置、已有专业的调整、招生规模进行调研、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护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审议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他们成为连接学院与医院的纽带,加强了学院与医院的广泛接触和联系,为护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便利;为专业课教师到医院学习、调研,提供可能的方便和条件。

双赢策略: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除每学期定期召开1~2次工作会议外,还可以通过讲课、报告、座谈、过教师节、听课、实践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各种渠道,使他们经常参与到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和他们的感情联系;学院也可以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平台向医院和社会宣传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为医疗等相关单位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以达到双赢目的。

3.2工学结合,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医院学院双赢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无疑决定着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水平的高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医院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增强了力量。兼职教师是高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资料显示,英国的职业教育师资中,兼职教师占63%,澳大利亚TAFE机构中兼职教师数量达2/3,[1]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广开才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临床护理专家加入教学团队,缓和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2]。专任教师的教学经验、兼职教师所拥有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本身就是教师相互学习的资源。

双赢策略:学院可以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承担医疗单位初级人员的理论培训任务,促进其成长;学院可对兼职临床护理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可授予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以“双师型”教师称号,在教师薪酬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授予“双师型”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称号并在专业建设方面给予重用等等,使“双师型”教师得到尊重,使兼职教师有收获。

3.3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在3年学习中,通过“校内仿真实训一临床见习、社会实践一顶岗实习”三大环节交替进行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综合的教育环境、多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对护生进行“护理软技能、硬技能并重”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3]。学院与医院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临床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基地按照“模拟医院环境”、“模拟护理工作场景”、“模拟护理工作流程”的仿真原则,形成实训基地环境模拟临床护理的实际格局,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等实训过程引导等软环境上模拟护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4]。制订一整套符合实验实训教学规律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并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真正尽可能地达到岗位要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5]。

双赢策略:学院提供资金在教学医院中建立教学办公室和教室,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方便实习学生上课与管理;医院临床专家参与学院护理实训室建设,学院实训室与临床环境高度一致,使学生有真实感,减少到临床工作的适应时间;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为临床工作者培训及考核提供场所,真正达到互惠双赢。

3.4科研双赢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承的,工学结合模式很好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学院与医院的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院的各项改革[6]。一方面,学院有条件与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医院在分享学院的教学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来[7],另一方面,医院也为学院的科研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高职护理专业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来体现自身科研特色,通过科研途径为护理一线和社会服务。

双赢策略:科研选题方面可以考虑院校合作方向,如实习学生能力评估、地方特色的护理等;学院可为医务人员提供科研实验室等便利条件;学院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医疗单位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为医院护理水平的提高作贡献。

3.5毕业生与就业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岗位对接,核心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有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能力。医院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护理专业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实习带教教师等把护理临床所需的能力、要求及新技术等带入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8]。医院可向学院提出所需人才的标准、数量,由高职院按“订单”的要求进行培养,并签定相关合同,对符合要求的优秀毕业生给予直接上岗的安排,提高了毕业的高质量的就业率。

双赢策略:学院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定期收集医疗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医院直接参与对实习护生的考核,客观地了解实习同学的能力,在选择优秀毕业生时做到“心中有数”。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是院校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达到互利互惠双赢的目的,可以通过院校双方在合作前做深入沟通,在院校双赢的原则下,共同制定合作合同,明确院校双方的责、权、利;双方应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学院和医院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学院要不断地适应医疗单位、服务医疗单位,把办学空间延伸至医院,争取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最大可能地支持,为护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为医院输送适应临床需求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晔 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期 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7~29

[2]李学玲 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9(4)82~83

[3] 左凤林 赵庆华等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23):2442~2443

[4] 谭严,吴永平,张前菊.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1):3145~3146.

[5] 辛芳芳 郑涛 高职护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新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9,7:78~79

[6]朱慧琴 高职院校教科研的办学重点----工学结合,校企联合[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0:248~249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篇10

关键词: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校院合作;管理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5-03

近年来,由于军队体制改革,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突显。校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成为缓解部队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有效途径。自2006年以来,我校着力办学模式的创新,主动与部队医院合作,建立了“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地培养了一批适应部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护理人才。在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转变,校院双方对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共建“2246”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了新模式的有序运行。

“1+1+1”军地两用护理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到部队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学习专业课程,直接由部队医院的医护专家授课,采用上午见习下午上课的方式学习,并在部队医院工作环境中接受准军人训练;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学生在部队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经考核由部队医院优先录用。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所需要的合格护理人员;(2)部队医院参与了整个育人的过程;(3)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4)教学在医院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

目前,已有124名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学习,其中64名被合作的部队医院录用,其他60名学生也分别为二级以上医院录用,毕业学生均受到录用医院的高度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1+1+1”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部队医院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实践与锻炼。因此,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教育主体的变化 在“1+1+1”培养模式下,第一阶段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管理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师承担。第二、三阶段,教学完全为医院教师承担,医院成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构成,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于承担教学的教师均为部队医院的兼职教师,其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教学计划执行、学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相对较为灵活。因此必然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客体的变化 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准军人护士双重身份,学生进入部队医院后,学习、生活(包括课余生活)由护理部统一安排,部队医院用军人护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教学内容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虽然课程体系基本不变,但增加了具有部队医院特色的课程及教育与教学内容,必然会给校院双方的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学生成绩管理与评定等工作带来影响。

教学环境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部队医院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部队医院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责任和压力增大。同时,学生因离开学校大环境,思想会出现波动,学习和生活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增加了校院双方的管理难度。

建立“2246”合作管理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校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探索并建立了“2246”合作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2”即双主体、双环境,指学校和部队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应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第一阶段,学习场所主要在学校,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学完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任务由校内人员承担。第二、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全部在部队医院里完成,医院教师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教育教学管理由校院双方共同承担,但以部队医院管理队伍为主。

“4”即四对接,指学校领导与部队医院领导对接,协商合作办学的方式以及责、权、利的分配等问题;护理系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主任对接,解决合作班组建、教师选派、实训室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问题;护理系各教研室教师与部队医院教研室教师对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与班主任对接,共同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业指导、职业和就业引导。通过四对接形成由领导层、管理层到职能部门和具体实施层面的递进式管理格局,且各责任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教学有序组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6”即六到位,包括组织到位、制度到位、计划到位、指导到位、奖惩到位和总结到位。

组织到位 主要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教学班组建前组织专题宣讲,就合作办学的部队医院的总体情况、师资队伍、学习与实训环境、住宿安排与收费情况、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医院要求、就业去向等做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校院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二是组建好教学班。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院共同筛选学生,确保进入教学班学习的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三是选好合作教学班的班团干部。通过竞选产生教学班的班团干部,建立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团组织。条件许可时可成立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做好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到位 有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此,校院双方在合作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制定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校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管理规定,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站工作、教学班的组建与管理、教师选派、培训、管理和考核、实训室共建、顶岗实习安排、科研服务等事项,以保证合作双方能实现互惠双赢。二是建立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校院定期交流与检查制度、学生学习奖励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校院合作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计划到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实施,要以翔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为抓手,制定可行的运行方式,保证教学活动与校内教学“同步、同质、同序”进行,确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完成。为此,校院双方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并根据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规格,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发课程、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室、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合理构建产学结合的实施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指导到位 对合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部队医院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内,校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指导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奖励到位 必要的激励手段有助于增强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效果,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为鼓励学生融入部队医院的环境、积极参与部队医院的各种活动、掌握实践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校院双方设立了双重奖励制度。一是学校制定教学班评优评先办法,学生同样可以参加学校三好学生、各种奖学金和各种先进的评选,且在评选时进行一定的倾斜;二是医院设立“优秀学员奖”,用来奖励在第二、三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此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

总结到位 有总结才有进步,有总结才有促进。校院通过协商,定期召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校院教师座谈会、学生教学反馈会等各种分析与总结会,从医院、学校、学生、教师等不同层面去反思、总结和提高。

在“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和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校院双方要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密切校院合作关系,夯实合作基础,才能实现校院合作双赢,才能推动校院合作培养高技能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253,261.

[2]徐建平.创新体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l2(2):1-4.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