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8:17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2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

一、引言

中国乃是礼仪之邦,文化史追溯至今已有五千多年,自古以来便有英明的父母为教育孩子而留下很多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剪发退鱼等一个个家喻户晓的育子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然而在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仍存诸多问题,希望一些学校领导能够重视小学德育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殊意义

第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涵。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主要有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孩子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培养孩子从小要爱国、爱社会、爱民族等。思想教育侧重于培养孩子对一切新事物的认识和认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在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能够让道德行为更加的规范。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道德品质,都是密不可分,它们相辅相成渗透于德育教育之中。第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意义。小学阶段是个人发展阶段的基础,此时正处于懵懂时期,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则需要正确的引导,使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下去。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规范不仅是体现了现如今的精神文明,更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精神面貌和民族道德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目前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德育教育所用题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书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接触外界的主要途径,而小学德育课本上面的知识内容,根本达不到孩子对未来的探知和求索,题材老套而陈旧,完全激不起孩子的兴趣。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固然需要这些题材,但就孩子本身而言这些还是不够的。[1]第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老套。受传统教学方式理念的影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孩子听,举着一些空洞的实例,这些例子对学生来讲,太过于遥远,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被教师灌输思想,而是真正的体会到德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2]第三,德育教育测评制度有待更新。目前有不少的教师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眼中一直可有可无,思想品德考评也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话而已,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观念,方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漠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正常进行造成一定的阻碍。[3]第四,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不良影响。学坏三日,学好几时,学校领导者想要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工作,但社会的不良风气侵入校园,严重阻碍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常进行,一些学生相信所谓的江湖义气,为了朋友兄弟可以两肋插刀,从而树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走上歧途。[4]

四、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一,题材要与时俱进,教师要认清当前的局势。及时更换小学生德育教育题材,让它们更加贴近小学生目前的现状,从中挑选出一些鲜活的例子,引起小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此才能够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要让小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辅助孩子深刻的了解思想品德对他们的重要性。第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试着了解孩子成长所需要接受的一些内容,大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阻碍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孩子要拥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意识,对事物要有自己独到见解,将他们放在首位,以孩子为本,让他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下健康快乐的成长。第三,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一些活动。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举办一些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们身体力行的体会德育的重要性,让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杜绝社会上面的一些不良之风侵入校园。

五、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教育要从小抓起,让他们身体力行的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仍不完善,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改进题材,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认清当前的局势;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三要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一些活动;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氛围。如此方才能够使得孩子思想品德教育顺利的进行下去,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兼备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阿卜杜艾尼•尤努斯;沙米拉•阿布里米提.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2014(04).

[2]姚小平.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中旬刊),2015.

[3]程红兵.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中国教育报,2006-12-09-003.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4

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与专家对话、与同行探讨、与家长沟通,我逐渐明晰了幼儿品德培养的思路。所谓“知识决定高度、品格决定命运”,孩子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打造高效的共育平台来培育孩子优秀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使其成为孩子一生的素养,不随时光流逝,不受他人影响,不为环境改变,不被诱惑侵蚀。

一、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以美育德

1.用“心”优化物质环境

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强劲载体。我园提出了“以爱育教、以美育人”的办园理念,为使环境充分发挥“以美育德”的功能,我园努力营造校园建筑的整体美、绿色植物的自然美、主题墙面的特色美、人际和谐的文明美,让幼儿在绿意盎然的景致中练就宽广的情怀;在轮流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做事持之以恒的品质;在学会“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后,树立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在理解“爱护花草”“鸟儿是我们的朋友”等标语牌后,培养孩子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老师让我这样做”内化成“我想这样做”;在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感受整洁舒适、美丽清新的环境带来的愉悦。从美的事物到美的行为,美德便似春雨一样一点一滴注入孩子的心田。

2.用“意”创造精神氛围

现在很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长期处于被过分呵护的状态中: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我们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精神氛围,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孩子学会分享、乐于奉献。我们以“传递爱心·幸福同行”为主题,开展了“爱心小天使”“情暖敬老院”“感恩母亲节”“爱心手拉手”等系列活动,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学会了互助,学会了感恩;有的孩子胆怯、娇气,我们就在日常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学会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形成勇敢自信的品质;有的孩子浪费粮食,不懂得节约用水,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水厂、走进田间地头体验感悟,帮助孩子将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有的孩子不懂得遵守常规,我们开展了“班级常规评比”“文明小榜样”“规则大家谈”等活动,使孩子学会了走路轻声慢步、物品轻拿轻放、排队秩序井然等良好行为。当孩子们融入健康向上的美好氛围中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影响和熏陶。

二、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以爱育德

1.真情互动,习得品质

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就是使幼儿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学会仁爱、充满勇气。幼儿园教师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引路人,其良好品德素养应该是师爱为先、专业为重。因此,我园在师德方面提出了“三个一”爱心承诺:一个温暖的拥抱——安抚孩子的焦虑和失落,带给孩子安全和欣慰;一个友好的微笑——化解孩子的紧张与疑虑,传递一份亲切与温馨;一句热情的鼓励——消除孩子的胆怯与退缩,增添信心和勇气。此外我园还要求每位教师学会“四种角色”转换:困难中做孩子的老师,生活中做孩子的妈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精神上做孩子的朋友。

2.以爱育教,放飞希望

品德养成不仅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在我园有着为数不少的特殊儿童:有的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儿童,有的是远离双亲的留守儿童,还有的是家庭贫困的弱势儿童,他们大多都自卑自闭、冷漠无助、消极叛逆。我们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给予关爱和重视,使他们的物质不缺乏、心灵不寂寞、心理更健康、品德更优秀。我园组建多年的“社会妈妈”团队就承载着这样的重任,孩子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了品行和素养。在结对仪式上,孩子们收到了妈妈们送上的书本、油画棒等学习用品,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温暖,树立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万物复苏的春天,孩子们和妈妈一起走出校园,尽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他们的心情和阳光一样明媚。母亲节,孩子和妈妈们相聚在一起包馄饨、吃饺子、滚饭团、吃糍粑,甜在口中,暖在心头。敬老院里,孩子们和妈妈一起为老人表演节目,懂得了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回报他人,形成了活泼爽朗的性格和健康阳光的心理。

三、打造高效的共育平台,以情育德

1.动之以情,走出德育误区

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的品德养成,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但在当下以80后为主流的家长群体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对孩子过早地进行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则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家长一味只求培养孩子的“个性”,造就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自己就存在着拜金主义、悠闲散漫、傲慢无礼等品德问题,更别提为幼儿做好榜样。对于这些家长,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本着对每一个孩子终身负责的思想,我们有责任带领他们走出孩子品德教育的盲区。因此,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根据不同家长制定不同的策略,对积极参与家园品德共育的家长我们握握手;对被动参与的家长我们喊“加油”;对忽视品德教育的家长我们拉一把。只有统一思想家园共育,才能发挥1+1>2的合力。

2.真诚携手,收获美好人生

家庭是塑造人才的圣地,在这块圣地上,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品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园统一战线后,就应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行动中,美好的愿景才会实现。我园启动了家园一体化的德育工程,举办“妈妈教室活动”,由教师示范科学的养成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成立友好小组,鼓励家长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设置“幼儿心理热线”专栏,让家长们学习借鉴。在家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亲子远足、成长日记、角色互换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掌握相应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家长还需要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孩子撒谎时,引导幼儿要诚实、正直;来了客人要礼貌招待;别人需要帮助时,要伸出热情之手。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品德养成教育,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才能孕育出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收获迷人的景致。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5

1. 重学习轻品德。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大部分家长惟恐学校教育对孩子留有“饥荒”,一些“赢在起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扎根在家长的心中。所以,很多家长纷纷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在孩子的智力投资上大花血本,使有些孩子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兴趣课占去。而在品德教育方面,家长则显得淡漠,不重视,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因此,造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冷淡、敌对,孩子出现自私、任性、骄气、懒惰、不孝、漠然等不良品德,让家长们叫苦不迭,苦恼与迷茫。

2. 不能言传身教。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的家长自身品德恶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3. 错误的教育观念。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只是“配角”。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连“配角”也不愿意充当,常常把孩子往学校一扔了事,学校有什么“吩咐”就照做,认为这样就行了,从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二、和谐家庭德育环境的构建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它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最简捷、最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要处理好孩子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注重孩子的日常品德教育,防止“2>5”现象。

2.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学习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社会独立的人去对待,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等现象要有心理准备。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 品德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7-02

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孩子是小霸王、小懒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却是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对夫妇晚年得子,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孩子饿死,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夫妇俩回来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嘴边的饼,却不知把饼转着吃。也许你会笑它的过于夸张和荒诞,可现在有的孩子上大学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生活起居的事并非没有。

听朋友讲起报纸上刊登的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后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约好八点钟面试,他八点多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材料后,老总说:“你去左边第二会议室把我放在桌上的黑色公文包拿来。”当时这位研究生觉得我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还没有面试就对我指手画脚,没听清第几会议室,便又问了一遍,才磨磨蹭蹭地把包拿来。老总说:“面试已经结束,你可以走了。”他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呢?第一,迟到,不守时;第二,对方说话时没有仔细倾听;第三,去拿东西时磨磨蹭蹭无效率,且态度不好。此后不久,此应聘生的一位同学(在校成绩平平)来此公司应聘,被录用了,而这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两个月后他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发现时8岁,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企图使她恢复“人性”,但至1929年死去,她的智力才能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另一个相反的事例是,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生活了28年,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一年后还结婚了。虽然他过野人的生活比卡玛拉多20年,但是因为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使对他的教育训练比狼孩容易的多。

那么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以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象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如冷却的铁水变成了砣,改变就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所以,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2 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设置

在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但在这种差异之中,共性的心理和行为依然存在。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依赖性和以兴趣为主的求知需求是儿童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与其心理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比如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3~4岁)认识国旗,能分辩是不是国旗。幼儿园中班(4~5岁)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幼儿园大班(5~6岁)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3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德育中所利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阶段,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园,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今年流行呼拉圈,我们班也有一个,课间老师们便轮流晃,非非的妈妈说,他也跟妈妈要呼拉圈,我们说:“非非真是个爱锻练的好孩子,在家也很爱劳动吧,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后来非非的妈妈跟我们说,非非进步很大,在家自己洗脸洗手娟,也不让喂饭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3.2 情境教学,趣味学习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这些知识的种子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有关道德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情景剧,在班上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奖惩结合,正负强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一枚瓜子,一片黄瓜,很奇怪是吗?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劳动积极分子奖,文明礼貌奖,乐于助人奖,进步奖,卫生宝宝奖等。每日一评,奖品不多,五花八门,有时是枚瓜子,有时是张帖画,有时是粒爆米花,有时是块饼干,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惩罚的办法很少用,最多是让犯错误的小朋友单独坐在一边反思十分钟,讲一讲自己的反思心得,小朋友称那个位置为反思角。还有一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有的幼儿知道保护自己的书却喜欢撕别人的书,我们就把他的好书与别人撕坏的书交换,让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3.4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培养了一批小懒虫,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大班实行了值日生制度。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周一至周四的卫生由各小组负责,内容包括摆桌椅、擦桌子、扫地、洗勺子,周五的卫生由老师负责。值日生制度实行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3.5 故事吸引,提高兴趣

针对幼儿还处于形象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真人真事。形象故事,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海洋里的动物》常识课上,我由海洋里动物的多样性讲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延伸到我们要保护环境。孩子们都说的很好,什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不要污染环境,但似乎都在背台词,明显没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与共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报上登的一件事,就对孩子们说:“给你们讲件真事吧,就发生在我们济南动园。”孩子们马上坐正身子望着我。“动物园里的一头鹿突然死了,为什么呢?叔叔阿姨都很奇怪,便把鹿的肚子剖开,又剖开它的胃,在胃里发现满满的全是方便袋、小食品袋、雪糕袋……”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话,心中却充满深深的疑惑……这堂课给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做个环保小卫士。

3.6 家园联系,合作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我们会在家园联系册里写上孩子的近期表现,奖励的、改进的,以及我们近期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单元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来说,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德育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7.

[2] 翟树刚,刘保良.思想品德教育[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9.

[3] 任宝祥,张蕃.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8.

[4] 张小永,孙明红.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材料教师用书(小班上、下)[M].明天出版社,2004,12.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内容;路径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索的问题。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一、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内容

在我国,古有儒、道、佛的思想形成的道德体系,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道德的很好传承;“善有善报”就是佛家的理念,积极引导人们向善;“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是主体,长期以来形成庞大深奥的体系,为之终身学习也不为过。在现代教育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也占据首位。如此庞大的道德体系,面对纯净无瑕的儿童,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进行品德的教育呢?我们要首先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

道德教育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而形成道德认知。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格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三)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将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素质的发展。

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培养孩子的守时习惯,家长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都要在门口的签到单上签到,并写上到达时间。如果超过了规定时间,幼儿园的大门就锁上了,迟到就会记录在案。守时守信是孩子进入社会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靠父母来训练如何把握、遵守时间,只有守时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守时的孩子。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儿童入学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反映图式。在此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是最重要的参照系,是被模仿的主体。鲁迅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

(三)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接受德育渗透,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四)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此外在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级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个幼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气氛中受到无形的熏陶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人人都有得到表扬和激励的机会,人人都成为学习的榜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优良的集体。

(五)形成家、校、社区教育之间的合力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家庭 学校 道德品质

当今,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有社会的、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每个家庭对社会应尽的神圣职责;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与家长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从家庭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品德

1.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操

培养孩子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首先要从小做起。例如,饭桌上有孩子爱吃的东西,应该教会孩子怎么照顾到每一位家庭成员,而不是独自吃个够;在公共场合,教会孩子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工作、学习和休息等。家长可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立精神

对于子女独立性和自立精神的培养,家长应有正确的态度,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例如,当父母出差在外的时候,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自己做饭、自己睡觉。当孩子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无论结果成功还是失败,家长都应该给予积极肯定,在表扬、赏识孩子的同时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3.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逐步现代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似乎劳动观点的教育被人们淡化了。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除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之外,让他通过劳动来获得父母或老师的奖赏,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劳动创造一切的喜悦心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4.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一方面,家长应注意的有: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

(2)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孩子容易用放大镜来看待别人的缺点,用显微镜来看待自己的弱点,要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3)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让孩子多在生活的风浪中自我搏击。父母要帮助孩子在生活的风浪中经受锻炼。

二、从学校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德育水平和德育效率

1.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特别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做充分准备。可以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在教学《铁棒磨成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李白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的道理。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知行统一,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道德认识只有在支配行为、评价行为时,才能成为学生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点引导学生,目的在于促进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行为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重点是联系课文,突出学习目的,在学生明白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后,教师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联系个人实际对自己进行评价,介绍典型,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不可学的。

3.各学科的教学要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熏陶。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恰当地引进音乐或美术,把枯燥的学习与音乐、美术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加深课文的意境,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

4.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品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只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输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实践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是核心,所以,我们在各科教学中应适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坚持常抓不懈。

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担负起教育好子女的神圣责任,为自己家庭的幸福负责,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负责。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负责,为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培养独生子女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优良道德品质方面,家庭的功能与学校的功能需要相互协调,功能互补,从结构化的层次中寻找具体的方法。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启蒙;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此把孩子们划分为“好的”“坏的”对立的两样,因为孩子的这种道德品质,都是不固定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爱心。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为孩子做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关键的教育。

2、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优化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盈亮.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6年33期: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