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应用实务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7:52

会计应用实务

会计应用实务篇1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资产 环境负债 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76-02

一、制度建设

环境会计是在与环境相关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新兴的会计分支,在我国现有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的环境会计规范。在全球密切关注气候、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今天,把环境会计制度建设纳入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中是非常必要的。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可以尝试出台一个针对高污染行业、单位的规定,作为现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补充,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将涉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科研、环境开发、环境利用的成本、费用及收益等经济业务进行单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便于分析环境活动及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履行环境责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会计要素及会计核算

对环境会计对象要素进行正确的分类是做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在现有的研究中,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定存在不同观点。本文结合传统会计要素分类,将涉及到环境因素的资产、负债、成本要素进行阐述。

(一)环境资产

1.环境资产定义与确认。结合资产含义的界定,环境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过去交易形成的环境事项,并预期能带来企业未来利益流入、减少环境支出的资源。而判断一项资源能否为企业未来带来利益是确认环境资产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资产的确认有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符合环境资产的定义。环境资产的定义即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能准确地加以计量并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资源。

第二,能够准确地加以计量。企业发生在环境方面的成本范围很广,如果是通过交易获得所有权或控制权、使用权的,自然可以通过交易价格和相关费用确定其成本。然而环境资源具有复杂的一面,环境资产不可能都以货币来进行计量,当某些环境资源以实物单位取代货币单位来进行计量时,也应该视为符合计量标准。

第三,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利益。环境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不能进行计量,该项环境事项如果为企业减少了未来会发生的内部或外部环境成本,也可确认为环境资产。

2.环境资产的核算。

(1)环境资产的计量。环境资产计量主要以货币计量单位反映环境资产的数量变化。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的描述,环境资产的计量有五种办法,分别是历史成本法、现行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可实现净值法以及现值与公允价值法,本文将介绍适用本文观点的以下两种方法:①历史成本法,又称原始成本法,是以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如,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建设的防污设施,便应该使用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办法,在防污设施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将投入使用前所投入的全部成本作为防污设施的价值入账。②现值与公允价值法,是指在市场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下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是一种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资产及相关事项的真实价值及其变化的方法。公允价值法计量,适用于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厂商应根据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厂商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买进或卖出排污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出现排污权交易的例子,目前上海和深圳等地也正积极探索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实践与应用。

(2)环境资产的核算。与现行会计制度大同小异,环境资产账户用于核算企业环境资产的增减变动。环境资产账户能分为环境流动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环境无形资产、资源资产,企业亦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设三级科目。由于本文研究内容所限,下文主要探讨涉及企业环境资源资产、自建环保防污设施、排污许可证的账务处理。

①资源类资产业务处理。根据前述的计量方法,在确定了各项环境资源、环境资产的价值之后,可作如下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与传统会计核算相类似。

借:环境资产—自然资源

贷:环境资本

当自然资源发生耗损时:

借:生产成本

贷:资产折耗—自然资源

②自建环保防污设施业务处理。

借:环境资产—在建环境资产

贷:开发成本

借:环境固定资产

贷:环境资产—在建环境资产

计提设施折旧:

借:环境成本—生产经营成本(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环境固定资产

③关于排污许可证的会计处理。当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时,可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入账。

借:排污许可证

贷:递延收入—政府补贴

当许可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时候,按对应排污证的市场价值:

(上涨)借:排污许可证

贷:所有者权益

(下跌)借:所有者权益(损失)

贷:排污许可证

企业需购进排污许可证时:

借:排污许可证(公允价值)

贷:银行存款

(二)环境负债

1.环境负债定义与确认。将传统会计的负债定义用于环境会计领域,环境负债可定义为由于某一经营交易事项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资源已造成破坏和影响,因而其应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有义务。

关于环境负债的确认,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公告》曾作出以下要求:一是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商誉,将没有强制性的环境成本确认为自己的负债;二是企业自身决策对环境造成很大损失,并给其他财产造成伤害,需要赔偿的事项;三是企业对某项长期资产、场地使用后所造成的负担,需要支付的恢复和迁移的费用,可确认为环境负债。

2.环境负债的核算。

(1)环境负债的计量。①已确定的环境负债的计量。是指企业自身决策对环境造成很大损失,并给其他财产造成伤害,需要赔偿的事项。可能是过度污染的罚款和赔偿,以及相关的诉讼费用等,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修复环境的责任。这类环境负债能直接根据法律活动过程中已经发生和将来很大可能会发生的实际费用进行计量,确认为环境负债。②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可以指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商誉,将没有强制性的环境成本确认为自己的负债。这类负债往往不能明确计量金额。例如企业对某项生产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该项目对周围的植被造成很大影响,但影响并不能用实际金额确认,这是可以按最可能的金额计提负债,并进行披露。

(2)环境负债的核算。环境负债账户用于核算企业由于以往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应付给其他经济利益所支付的款项。该账户能分为环境补偿费、环境应缴税费、应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①获取政府许可开采矿产资源,但环保部门要求企业支付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其他成本

贷: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借: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贷:银行存款

②企业将自产的矿产资源用于资源产品生产,应缴纳资源税,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

贷:应交资源税

(三)环境成本

1.环境成本定义与确认。综合各学者观点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考虑,本文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科技研发、环保材料采购和销售环节所发生的成本以及其他支出。

本文主要介绍环境管理成本与环保其他支出。环境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环境费用支出,有: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披露环境信息和环境宣传的支出、企业发生环境污染预防费、排污费、环境诉讼费、保险费、许可证费用,企业计提的环保资产折旧摊销等。环保其他支出,是指企业生产营运时产生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包括缴纳的环境资源税款,对污染源周围环境的污染损害赔偿,停产损失,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罚金,以及参与社会环保活动相关的费用支出等。

2.环境成本的核算。设置环境成本账户,主要用于企业维护、治理环境所发生的相关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下设环境运行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境采购和销售环节成本、其他环境成本五个科目。下文主要关注环境管理成本与其他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缴纳排污费、环境保护人员工资、员工日常教育支出、城市建设规划费等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管理成本

贷:银行存款

因造成环境污染所交纳的费用、罚款、赔偿等,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其他成本

贷:应付环境补偿费(银行存款)

三、信息披露

现阶段,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还有局限性,信息披露用会计报表为主的形式进行体现有难度,应单独编制《环境信息报告》以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体现,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环境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情况,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尽而科学决策投资行为或管理行为。《环境信息报告》主要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可以用明细表的形式以数字体现,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可用附注说明的形式体现。

(一)环境资产

在现有资产中,将涉及到环境保护、防污、排污设施设备等资产分离出来,单独列表统计。新建生产项目设施同时建设的环保防污设施或改进现有环保设施设备也要单独统计,同时要披露截止至报表日的投入程度和完工成度。

(二)环境负债

应披露的环境负债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新建生产项目设施同时建设的环保防污设施或改进现有环保设施设备所发生的借款;企业因违反环保法规而应向有关部门缴纳罚款、赔偿和诉讼费用;对于较为重大的或有环境负债,也应该根据合理计提的环境负债金额进行披露。

(三)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保采购和销售环节成本以及环保其他支出。

(四)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

环境业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通过防治、治理环境污染的活动所取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提高的成果。

其中可以进行披露的项目包括:

1.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

2.环境治理情况以及污染物再利用情况。

3.环境收益。环境收益的计量很难确认,根据现有企业的披露状况来看,一般都以环境业绩代替环境收益作为评价企业环境保护成果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系统指标、过程指标、生态财务指标,当对不同企业之间运营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时,这几项指标能提供有用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2.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10)

会计应用实务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94-02

如今在很多的领域都应用了多项目管理,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为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基础。而如何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让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一)多项目管理概念

多项目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对多个项目进行同时的选择、评估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相融合,最终能够很好地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多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就是项目群管理,也就是说将项目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目加以集群,再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式的管理,以此来创造大于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制定一个项目群管理的框架,缩小各个项目之间由于差异所存在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第二种就是项目组合管理,在这里需要对企业的各类项目进行探究,让能够实现互补的项目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项目组合,再对这些项目组合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让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让企业遭受损失的概率大大减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多项目管理相比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其不再是单单对一个项目进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其项目之间加以组合从而能够让项目之间的资源加以调整,让其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其最先考虑的是企业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这个目的找到其应该做的环节和步骤,再一步一步开展最终达到整体目的。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对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战略性: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针对企业的当前状况制定其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其首要工作就是站在决策的层面上对公司的行为加以决策,最终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这也就说明了多项目管理是具有战略性的。

2.动态性:多项目管理开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以此来保证多项目管理能够让各个资源更高地互相融合,让资源结构得以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最佳资源利用率:多项目管理能够将项目之间的各种资源加以融合,并且根据各个项目中的资源所需情况加以分配,最终能够对资源进行协调合理分配,让项目之间实现最优组合,取得更大的利益,让资源利用率能够最优。

4.组合整合性: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项目与项目之间是分割的,这就导致各个项目部门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让其整体不能够实现统一,而在多项目管理当中,其能够让各个项目加以结合,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在会计实务当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项目所耗费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要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成本这方面,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项目的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然后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情况来加以研究,以此来达到多项目的成本最低的目的。另外,单一的项目开展时候,在其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其风险是比较高,而通过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风险,最终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目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提高其竞争力。

(二)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

就会计实务处理而言,其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在开展项目管理的时候,其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对项目管理有一个较好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多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来针对其加以管理。所以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让其针对多项目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提高其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让多项目管理能够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相关会计处理人才进行培训,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非常得快,其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三)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处理的应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让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多项目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了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让多项目管理在其真正应用中所能够遵循的相关理论非常少,这都是由于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少而造成的,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让其发展停留在一个阶段,不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三、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先级管理

在多个项目的情况下,其中肯定会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项目有的非常重要需要紧急开展,而有的则可以将其放一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优先级管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以及其紧急程度来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其进行划分之后,能够根据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能够遵循每个项目的实现原则进行,最终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有的项目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其能够直接开展风险管理,无论将其插在任何中间都是可以的,这都需要依照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进行。

(二)利用相关者的综合分析

在对多个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看到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其加以探究从而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到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利益者的主次区别,也就是说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区分出主利益者与次利益者,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制定不同的项目管理政策,另外,在制定项目的启动时间会计处理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够将各个不同利益层面的项目同时开展。

(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

会计实务的多项目管理应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多项目管理中的不同职责所设立的,所以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中权责一致的会计监督情况,并且在最终的会计处理结果中加以反映。除此以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职位,让其能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最终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提高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的项目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以及相关的处理,最终能够得出会计处理结果,所以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项目管理信息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让其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其加以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各种工具,让其能够很好地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化,最终提高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结语

会计应用实务篇3

关键词:适度应用 会计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随着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现在如何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本人谈些看法。

1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应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可见,谨慎会计原则在我国属于有限应用情形。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①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②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③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④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2.1 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2 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2.2.1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2.2 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2.2.3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2.2.4 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3 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1 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奠定基础。

3.3 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4 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3.5 应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充分披露。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全面披露,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3.6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因此,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诚做到用好用活。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

[2]夏成才.中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会计应用实务篇4

一、设计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事务、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职责进行系统规划

系统进行会计组织系统设计,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设置会计机构,确定核算形式,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按照合法性、规范性、适应性的要求,设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按照内部牵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控制系统设计,达到各部门(岗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完成经济活动。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修订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收支管理细则以及财务稽核制度等制度规范。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

按照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和内部管理控制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控制测试,使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考虑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审计机构必须对财务报表的重要~户或交易类别执行最低限度的实质性测试。同时,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持续的或定期的评价,如内部审计人员的报告、顾客的意见反馈等,以确定各项制度是否按照意图运行,是否针对情况变化进行修正,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三、进行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价与分析,科学确定投资决策方案

项目投资具有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为优化经济结构,应加大新兴产业投资,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科研投入。财务管理人员应考虑需求因素、时间价值因素和成本因素后,在评价投资项目的环境、市场、技术和生产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财务可行性做出总体评价。对可供选择的多个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并在投资项目具体实施中,对投资方案进行再评价,以增强投资者经济实力,提高投资者创新能力,提升投资者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降低成本费用

开展全员节能降耗行动,建立以现代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要做好产品各项消耗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工作;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增强服务意识,降低质量成本;设置环境成本控制网点,加强环境成本核算,提高生态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物资采购部门要完善采购合同,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发挥PPP融资模式的优点,降低融资成本,合理分担风险,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根据项目性质,合理选用BOT、TOT和ABS等融资方式。落实营改增政策,通过合理选择供应商、融资租赁等方式做好纳税筹划,减轻纳税负担。落实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相互联系地研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查明各种因素变动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节约费用开支的潜力。

五、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按照分类管理、提高效率、依法处置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信息报送和对账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和报废制度等制度体系。根据有关资产的特性,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按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对科研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这不仅带动企业更新技术设备,鼓励企业研发创新,还将通过鼓励固定资产投资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为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不良资产,提高有效资产利用率。依法实施破产程序,进行破产清算核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财税政策进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制度构建人手,为创新创业打通道路、减轻负担,充分释放活力和创造力。

六、建立以质量和效率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也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相应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问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逐步探索绿色会计核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审计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信息的披露,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会计应用实务篇5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课题组以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为尝试,本文概述了微课的特点,探讨微课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运用,提出几点教学反思,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内容为例设计制作成“微课”模式进行教学分析。

关键词:

微课教学;成本会计实务;直接分配法

一、课程现状调查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非常注重计算和操作技能。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如何把成本核算的内容以更有趣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经课程组调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大多沿用黑板、教材、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这样就造成教学模式固定,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灌输式教学以及其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消化吸收,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微课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学习,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移动学习、重复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因此还可以作为教学补充手段。

二、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

1.微课教学模式简介。“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在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当前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提出并运用于在线课程。微课,以其具有持续时间短、容量小、主体明确、形式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成为了学生学习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微课”以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某个知识点讲授,有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重点、难点知识,或者课前课后复习巩固所学习及练习的内容;另外,“微课”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拓展课堂内容。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直接分配法的“微课”设计为例来进行说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过程。本文所要介绍的“微课”教学是微型课程的简称,主要是指各教师或教师团队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PPT、板书等,根据教学目标自行开发设计,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而精,主题明确,记录教师针对某一块知识点(包括重点、疑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整个过程的微型课程。

2.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为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对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适应性,课题组在高职高专院校(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进行了试点,本文选取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这一知识点作为一个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个视频设计过程如下:

2.1课前任务以提问的方式给出本节课要引出的内容。在工业企业,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哪些部门使用和服务的?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是否也有相互提品和劳务的情况呢?例如,机修车间是否为供电车间供气取暖,供电车间是否也为机修车间提供电力?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微信等平成如下任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什么是直接分配法?教师把设计好答案的视频上传到在线学习和微信平台以供学生课前了解。

2.2微课视频设计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是微课的主要载体,不仅要求时间短,内容也要精简,因此精心设计微视频是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直接分配法”下微课视频整个教学过程按微课结构、教学步骤、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片头(5-10秒)呈现微课信息,展示微课主题内容-直接分配法;可以设计旁白展示主讲老师个人信息,并配以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导入(50秒)。可以设问导入,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最终都是要分配出去的,那么分配有哪些方法,分配率怎么求?在分配的过程中,是否要考虑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呢。今天要给大家的直接分配法就是可以不用考虑辅助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第三、新课讲解(8分钟)。围绕目标,案例教学、逐步引导、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提问: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有什么优缺点?讲授:直接分配法分配率的计算,各部门所分配到费用计算过程,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和缺点。用PPT展示相关内容。

2.2.1PPT内容设计要点:字体要大,采用明亮颜色,合理配合动画、flash、声音、图片,忌整版文字出现。

2.2.2PPT演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的编制过程。讲授: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结转基本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会计分录。第四、回顾小结(1分钟)。教学小结,引发新思考。教学小结:一个案例,贯穿始终,举一反三。思考:结合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比较两者的归集和分配有各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五、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课不仅除了微视频制作,还包括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PPT、课后习题等辅助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后跟学生的互动和探讨交流。同时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PPT、课堂课后习题(附答案)等辅助资源一同,方便学生课后反复学习、强化学习。

三、微课实施的教学反思

《成本会计实务》微课实践表明,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微课的实践与应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具准备齐全。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大多数学校有专门录制视频课堂的录像系统,要事先跟学校沟通好,另外,也可以借助照相机、手机、手持DV、录像机等设备进行录制。录制时,可以根据情况边操作、边配音、边录制;也可以先操作,后配音。但是一定注意镜头推拉要突出的地方,录制好的视频,也要反复查看、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从而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2.合理选择知识点。《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很多知识点还是很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的,但是像有些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涉及的一些纯理论化的知识点教学就并不是很合适使用微课形式,教师应有的放失,合理筛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微课的形式,如果知识点选择不当,纯理论的长篇大论看去就很乏味,就会打击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学习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微课不能以老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归根到底学习过程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中来,通过制作过程的付出得到制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加强微课资源库不断更新。由于知识点的不断更新变化,课程标准会发生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等也会不断修订,应及时更新微课资源库。

四、结语

为了适应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相信“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在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和推广。

作者:姚美琴 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姝梅,基础会计课程微课开发与应用[J].职业教育,2014(11).

[2]李妙娟,基于微课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探讨[J].文化视野,2015(3).

[3]骆淑芳,微课在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4]姚美琴、周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实训中的运用[J].新智慧.财经,2015(10).

会计应用实务篇6

关键词:法务会计 职业素养 实践应用 

 

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杂志通过调查提出了21世纪20个热门行业中的20种“热门职业”,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的出现主要与当时的内部股票舞弊案以及储蓄信贷行业的丑闻有关。这些舞弊案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会计造假来实现的。政府在对这些经济丑闻进行调查时,雇佣了许多会计专业人士――法务会计人员来审计企业的账簿及相关凭证。从此,法务会计得以正式产生。至今为止,法务会计在西方已得到普遍运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纠纷、舞弊案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及其调查等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需要由独立的专业人士从会计与法律角度出发,对有关经济活动或经济案件做出鉴定,使其调查结果的公允性能得到人们认可。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是法务会计人员。

一、法务会计内涵 

复旦大学的李若山教授给法务会计作了如下定义: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它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提供上述服务的主体就是法务会计人员。 

笔者认为,可从实务与学科两个方面定义法务会计。从实务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活动及其纠纷或经济案件涉及到的会计资料,依法进行勘验、审核、鉴定,确认其性质,避免经济纠纷和财务风险的活动或法律行为。从学科的角度看,它全面吸收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学原理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会计学的一个新的、令人注目的成长点。

二、法务会计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1.会计、审计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是反映企业日常经济事项的信息系统,法务会计人员正是要通过审查企业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来追查与所调查事项有关的事实。审计技术能帮助法务会计人员有效地收集证据并鉴别其真伪。同时,法务会计人员对证据的理解和对事实的判断离不开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了解,因此,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是必需的。 

2.辨别舞弊的知识。法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辨别不同舞弊交易的类型及知识。这就要求会计师确认“警戒标志”,并与舞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作为其经验基础。 

3.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证据规则知识。法务会计必须了解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对法务会计所涉及的事项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必须理解证据规则,对法务会计人员来说,对证据规则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包括证据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具体形式,如何合法地获得证据,如何保留证据,哪些证据当事人需要证明,哪些证据当事人无需证明,如何举证,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举证的时限与证据交换,如何质证及证据的审核认定,等等。 

4.高度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法务会计必须能够批判地思考鉴别分析财务和非财务的书面线索,把这些书面线索与“非书面”的信息联系起来,以鉴别信息披露人的异常现象和舞弊欺诈信号。他们还需具有分析支离破碎资料的能力,能清楚客观的了解所有证据的结果,能透过证据的表象揭示其本质,从而确定相关证据的有效性,确认该证据与被调查案件的相关性。 

5.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法务会计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理解进行舞弊的个人的动机和品质,这种理解力应该成为法务会计人员的基本技术。 

6.沟通技巧,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法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向法庭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从业者应该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技巧。 

7.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伴随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犯罪技术也在同步发展。这要求法务会计人员掌握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便使舞弊调查技术和犯罪技术同步发展。 

8.高尚的职业道德,独立敬业的精神。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真实、合理、合法;在调查中应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要有足够的数据以确保已充分地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使自己的结论有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保密等等,都是法务会计人员应遵循的职业操守。

三、法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涉及法务会计的内容逐渐增多。企业都希望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寻求本单位的最大利益,并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由于法务会计人员既熟知财务会计,又精通相关法律知识,在这方面比其他传统财务人员和企业法务管理人员更具优势。企业也能在法务会计人员的监督和保护下健康规范地发展。另外,从管理创新角度看,法务会计在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方面也将大有裨益。这些会“算帐的律师”,因直接给企业带来安全、合法的效益,被企业家们称为“财税与法律的优美结合”。 

1.因商品购销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需要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合同法、证据学等方面知识收集证据,以支持诉讼请求。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证据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资产的计价﹑负债的确定﹑所有者权益的 

划分﹑收入的形成﹑费用的发生﹑利润的核算上,必须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 

会计应用实务篇7

关键词 会计实务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层出不穷,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其在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真实性,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及广泛,并在财务会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企业及其他报告使用者据以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体现出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一、会计要素确认方面

一个经济事项或交易的发生要进入会计系统,首先要经过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就是把一个经济事项或交易正式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认可的一种会计行为。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新的资产概念从两方面对原定义做了修正:一是指出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某项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这正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

1、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确认

判断某一项资源是否为企业资产,通常以是否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为标准,这比较容易理解。对于一项资产,如果没有拥有其所有权,但能够控制它并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应当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最典型的交易事项就是融资租赁,企业融资租入一项设备,根据租赁协议规定:“租赁期间该设备的所有权归属租赁公司”,在承租期内,从法律的角度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长,接近租赁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方实质上取得了对该设备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并获得这项设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符合资产的定义。作为取得这些权利的代价,承租方需要支付大致等于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金额和有关的财务费用,同时也承担了由该设备引起的相关风险。由于租赁资产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了承租方,因此,从实质上看该资产应该属于承租方,承租方应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确认为企业资产,并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一样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这种资产的确认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存货入账的时间的确认

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所购买的原材料已到达企业,并已验收入库成为了企业的库存材料,但该企业对这批材料尚未付款,也没有收到发票账单。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的法律形式虽不具备,但月末仍需依据其经济事实将已入库的存货估价入账,并进行盘点,这同样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

3、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能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符合条件包含: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利息支出等)、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对于企业所发生的费用是否予以资本化,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借款费用的用途进行判断。譬如A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中,向银行申请了两年期1亿元的固定资产专项贷款,年利率5.6%,借款合同规定:该借款按季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笔贷款在第一个季度没有能购投入到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中,那么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一期的借款费用140万元(10000万元x5.6%/12x3)就不能予以资本化,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来入账,而只能作为当期的财务费用来处理了。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对于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应同时满足5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人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个条件充分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的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

按照上述的要求,企业在确认销售商品的收入时,不能只从形式上关注商品实物是否交付、商品所有权凭证是否转移、商品货款是否收到等等。而要对每一项交易的实质进行分析。例如:棉纺厂将自己生产的纺织布匹卖给了印染厂,货已发出并到达了印染厂;棉纺厂的收款通知已经发出,但还没有收到货款。会计期末,对于棉纺厂来说,这笔交易是否确定为收入,还需会计人员根据交易合同或协议的规定、根据以往与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政府的有关政策以及从其他方面获得的信息等加以判断,仔细分析和判断是否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认当期收入。对于有退货选择权的商品销售(如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或未完成商品售出检验工作等,购货方仍保留退货选择权),如果不能合理地估计退货的可能性,即使商品已经发给买方,但风险和报酬仍然没有转移,对于这种发出的商品就不能在当期确认收入,要待退货期满买方没有退货时方可确认收入。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费用确认方面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准则中规定,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由此可见,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的时点应该是关注借款费用的发生是否与购建或者生产资产有直接的关联,只有将筹集的资金真正用到购建或者生产资产的活动中,才能将借款费用资本化。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还规定: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是说,如果企业某项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虽然形式上尚未竣工验收或完工,但实质上已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应当将其费用化。这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杜绝了一些公司在一些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后,迟迟不办理竣工结算,以达到将一些借款费用计入工程成本,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

二、会计计量方面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仅在会计要素的确认方面得到体现,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得到充分的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根据会计要素的具体情况,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

(一)长期投资核算方面的计量

A公司拥有B公司19%的股权,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A公司的长期投资应遵循成本法的原则进行核算,但A公司对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并产生重大的影响,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A公司在股权计量上就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二)对于延期付款购入资产的计量

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付款购入的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所以,资产的入账成本应该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在付款信用期内,实际支付的价款和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借款费用来处理。

(三)非货币易中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非货币交易中换入的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条件,对于换入资产只能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能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在非货币易中该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将影响换入资产的价值和当期的损益。

例如,一汽公司以一台自己生产的汽车(账面价值50万元,市场价值60万元),和大通公司交换一台设备(账面价值为60万元,市场价值为60万元)。如果一汽公司和大通公司是关联企业,一汽公司换入的设备,其入账价值就是50万元;如果一汽公司和大通公司不是关联企业,一汽公司换入的设备,其入账价值就是60万元,与账面10万元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这项交易从法律形式上看,交易双方是否为关联企业,对交易并不影响,但从商业实质上看,交易双方是否为关联企业,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会产生影响。因此,非货币易的核算必须遵偱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三、会计报告方面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体现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一年内可变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从其表面形式看是非流动资产,但由于变现时间在一年内,本质上不再属于非流动资产,因此应从非流动资产中分离出来,在流动资产的最后一个项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中列示。

负债类项目按照负债的偿还时间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对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从其表面形式看是非流动负债,但由于其偿还的期限已经在一年以内了,本质不再属于非流动负债了,因此应该从非流动负债中分离出来,在流动负债项目下的——“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中列示。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利润表中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列示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下,相对于“投资收益”而言,它反映的是企业未真正实现但应计入利润表的损益。

例如,A公司为了短期获利购入股票200万元,帐面上反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期末(12月31日),该批股票的公允价值为220万元,按照这一时点计算,如果不考虑相关的税费,A公司潜在获利20万元,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列示于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下,作为当期的利润;如果在12月31日A公司以220万元的价格售出,不考虑相关的税费,A公司实质上也是获利20万元,列示于利润表“投资收益”项下,反映企业已经真正实现的损益。利润表分设两个项目单独反映,更能把握经济交易的实质。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控制”。控制是确定合并范围的基体依据。在我国,确定合并范围主要依据是投资企业是否实际控制了被投资企业。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条——合并财务报表》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在确定合并会计报表主体时,并不是以企业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是以经济实质,即母公司是否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依据的。从经济实质上来说,即使母公司拥有子公司50%以上的股份,但不能对子公司实施控制,这些子公司就不应纳入母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相反,即使母公司并不拥有子公司50%以上的股份,但能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中占有多数表决权;这样也被认为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理论,已经由原来的侧重母公司“是否拥有过半数股权或者表决权为标准”的理论,转化为侧重实体理论,并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母公司能够控制的所有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严格的股权比例。这一规定将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会计应用实务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思想 高校财务 应用 实践

一、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管理会计思想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其中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高校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的需要

从性质上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对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内报告的,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外进行报告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社会效益,高校应该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管理会计的财务指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学设备的更新,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两方面的竞争实力。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使用教育资金方面存在着使用率低的问题,大量固定资产被重复的购置,高校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比例。高校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和差异分析来寻找出最佳平衡点,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正处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自,已经逐渐脱离了对国家拨款的依赖,高校的筹资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高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高校为了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坚持与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

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1月开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高校在应用管理会计思想的过程中,要将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会计紧密的结合起来。从实质上来看内部控制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要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由于管理会计思路的改变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与其他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对高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的作用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功力,因此我国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期限定位在5到10年。同时高校的领导者也要认识到管理会计差异化的存在,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经营特点分步骤的实施管理会计,循序渐进的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高校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从全校的角度来实施管理会计思路

管理会计思想会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在于可以增强高校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服务意识,高校应用管理会计思想应该从全校的角度出发,要与高校的宏观环境相适应,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短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上,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会计的全面性。

三、提高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重视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高校要重视研究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借鉴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方式来加强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了保证高校管理会计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高校管理会计必须持有会计资格证,这样就可以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高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相结合的方向,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地位予以明确,要认识到现代企业会计中两大分支虽然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但是其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即资本运营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侧重点,高校内部经营和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本质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高校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时候要注意区别,高校也要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融入到管理会计理论当中,提高管理会计精细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

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提高管理会计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管理会体系:

1、引进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也可以称作作业成本法,它的核心部分是作业,是对企业耗用的所有资源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作业中通过对耗用成本的准确计入,科学合理的找出成本动因,是一种将一切发生的作业成本纳入到成本计算对象的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提高管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高校领导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利用预算的方法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源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有条不紊的情况下进行,已达到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有利于对企业加强控制。

(三)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是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应用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从以下对策出发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对管理会计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管理会计理论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外派管理会计人员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校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提高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高校要提高招聘管理会计人员的门槛,要择优录取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来对一些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招聘,高校也要对招聘后的管理人员进行后期教育,这样才能够为高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

再次,高校管理会计人员要虚心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并总结出相关管理会计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水平。

(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要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数据收集、整理、运用和输出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研发出适合高校的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实现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的相互沟通,不能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高校要从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将高校综合业务与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管理会计,应该将管理会计作为信息化的监督框架;其次高校应该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预测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分析、挖掘管理会计的能力;再次软件开发商要加大对管理会计软件的研究力度,并尽快的将软件应用到高校的管理会计当中去,为高校提供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服务。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

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应用还比较晚,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高校要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方法如下: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通过管理会计知识来分析、考核、控制高校财务内容,提高二者的相互融合。

其次,高校在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为了创新管理会计模式,需要利用一定的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模型,高校的预测和决策工作就会有科学的依据。

再次,高校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出发,设置不同的辅助核算项目,更好的实现对高校信息的收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管理会计在高校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然而我国高校应用管理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力度,要认识到管理会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是需要全体高校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才能够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磊,蔡灵芝.基于“卓越计划”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探索[J].市场论坛,2013(09)

会计应用实务篇9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运用于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金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更为合理正确的经营决策。本文主要探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工作的运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落实该原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金融企业 会计实务

一、前言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在金融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风险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当下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要在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到金融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就必须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保证了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也体现了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转移中的运用

对于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主要关注的是被转移的金融资产是否应终止确认,以及与终止确认有关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有:①转出方企业已将其在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都移至转入方企业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企业虽没有转移亦没保留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但其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通过这样的账务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下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时的谨慎态度。

例如,2012年3月10日,A银行与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合同,A银行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共)70笔贷款打包出售给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批贷款的总金额为6000万元,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1000万元,双方合同规定转让价为4800万元,转让后A银行不再保留对该资产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4月10日,A银行收到贷款的出售款项。分析:由于A银行将该批贷款转让后不再保留对其的权利和义务,则应判断该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已全部移至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银行应当终止确认该资产。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8,000,000

贷款损失准备 10,000,000

营业外支出 2,000,000

贷:贷款 60,000,000

(二)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

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金融会计实务中,考虑到企业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应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当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金额时,表明该资产在未来期间内不能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才能体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例如,2011年4月13日某金融企业对乙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共支付500000元,占乙企业有表决权股份的5%,该金融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2011年12月31日,由于乙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根据当日金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进行折现后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450000元,则该金融在资产负债日应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为50000元。作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50,000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运用

或有事项是企业的一种状况,可能是企业的潜在义务,也可能是潜在权利,其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为企业所控制。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确定和风险,因此在金融企业中,会计人员应采取保守、审慎的态度,采取乐观影响最小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高估营业收入和资产,也不少计费用成本和负债,减少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2]。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50%,而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95%。关于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例如,2012年8月,某金融企业涉及一讼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对该诉讼进行裁决。经咨询该金融企业的法律顾问,可知胜诉的概率为40%,败诉的概率为60%,若败诉需赔偿20万元,因此该金融企业应确认的负债金额(最大估计数)为20万元。取最大可能的损失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或有负债的运用。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和误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是对企业中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作出的反映,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带有主观性,因此该原则常常被滥用。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表现在:部分金融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规避检查或预期效益的目的。在会计实务中,歪曲地理解并滥用谨慎性原则,例如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增加费用和成本,计提秘密准备等,从而逃避税款[3]。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常常受到工作人员职业判断力和其业务素质的影响,有时会出现误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的会计原则的冲突

(1)在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可比性原则要求按照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按照具体情况调整会计处理的口径与方法,例如,根据谨慎性原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因为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类资产价值会发生改变,存在一定的收益风险。(2)客观性原则的可靠性要求对于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为会计人员的主观性所改变,然而在会计实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做确认和计量,这与客观性原则产生了矛盾。

(三)谨慎性原则与税法的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同时,两者间出现的差异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税法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4]。在级别上,税法高于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当两者存在不一致时,以税法为标准,就会出现税法否定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例如,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金融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应当计提各项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根据税法的规定,不能在税前抵扣这些减值准备,计提准备后还需要对纳税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方式常常使金融企业失去遵守谨慎性原则的动力。

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

金融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中贯彻与运用会计准则的主体,因此,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滥用或误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金融企业应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把握程度,同时,要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性,使其能够公正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二)确定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

为了保证谨慎性原则能够有效使用,应当合理地确定各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客观性原则处于首要的位置,应当在确保客观性原则运用的基础上贯彻谨慎性原则。当其他会计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存在矛盾时,应按照经济业务的不确定程度来确定,如果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较高,则应先考虑谨慎性原则[5],审慎地反映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如果经济活动不确定程度较低,则可以先考虑其它会计原则。

(三)正确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关系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应本着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与国家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由于税法和会计核算所遵循的规范不同,常常会出现两者相矛盾的情况,对于两者不能保持一致时,应采取纳税调整方法做处理。会计工作人员应当转变其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在会计实务中,一方面要谨慎性原则,提供完整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家税法,做到依法纳税。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加强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才能将谨慎性原则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运用。但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该原则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当正视该原则的优缺点,规范其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使其尽可能发挥有利的作用,这样才能将谨慎性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和披露的探讨.商业经济.2010,6(13):32.

[2]周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突破性运用.西南金融.2011,12(04):49.

[3]杜学当.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新乡学院学报.2010,9(04):14-15.

会计应用实务篇10

[关键词]模块教学财务会计实际应用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常茹(1977-),女,河北河间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陕西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01-02

“财务会计”是一门对理论知识要求较高且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才能掌握的课程。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培养技术性的实用型人才,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学过程得以实现,一直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对“财务会计”课程采用最新的“模块教学”模式,试图以实践引导为主,并赋予理论补充,旨在为课程教学开拓新的高效的道路。然而,这一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本文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为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实用的理论依据。

一、“财务会计”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的含义

“财务会计”课程“模块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设计以完成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将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分解为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通过教学模块将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的内容按照工作项目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教学模块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工作任务又分为若干个情景,围绕着某具体任务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着重实际展现账务处理流程,形成由实践出发通过理论学习再运用到实践的良性循环,即会计工作任务引导—模块教学模式整合—具体场景任务实施。

二、“模块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分别对采用旧教学模式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学生和新教学模式学习课程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各4个班,203名学生,问卷设置11个调查项目,有效问卷各为198份和193份。4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调查对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见下表。

1.教学组织情况整体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调查数据显示,旧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整体效果满意度为64%,而新教学模式下的满意度仅为12%,主要原因是任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很难完成由实践引导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教学,致使对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缺乏足够信心,从而带来教学障碍,无法将其流畅地整合为适合学生掌握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思维模式,经常出现课堂教学突发性知识链接中断。

2.相应配套理论知识补充不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佳。调查数据显示,旧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满意度为37%,新教学模式下为21%。会计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专业领域理论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会影响学生后续会计相关资格、职称的提升,阻碍学生在会计领域的创新思维,很难为学生在会计工作能力提升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

3.教材与教学整体配合实施情况不理想。旧模式会计教学体制下,教材中基本理论很多,实践演示很少,教学过程大都以理论学习为主,有条件的学校象征性地补充一些实践练习,使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多,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新教学模式由实践来引导理论,增强财务会计学习的立体空间感,教材中多为实际工作的任务和步骤,引入大量的原始凭证列示、记账凭证编制演示等实践知识,使课堂“活”起来,实践理论相融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实施中教师又开始依赖新教材提供的实践知识思维模式,一味地按照书上的流程“读书、讲课”,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书上都有,重新落入“新的俗套”。学生调查数据说明,旧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材与教学过程整体配合的满意度为38%,新教学模式下的满意度为22%。

三、提高“模块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方法

1.提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师资水平。促进新教学体制的顺利实施,首要问题是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理论知识及两者相结合的组织能力。一是增强教师实践工作能力训练,特别是对没有或只有很少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多岗位业务实践培训,从全局把握模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具体可以利用假期空闲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或由有经验的教师设计一套适合教师实践工作体会的模拟实训资料,利用空闲时间集中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训练还需及时总结和交流实践经验。二是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可以利用教研活动等时间集中对会计教师进行新会计准则等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加强会计精神和教学心理的讨论交流活动,鼓励会计教师考中、高级会计职称等,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比例,从而提高会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加强与模块实践教学教材相关的配套理论教材的设计与运用。为了使学生在模块实践学习的同时较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要着重对以下配套教材进行设计运用:一是设计与所选取模块教学教材相适应的理论教材。设计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在模块实践学习的同时找到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系统阐述,从而拓展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便于学生思考、练习。该理论教材可在平时课堂教学时配合使用。二是设计符合选定教材特点的单项实训练习教材。为配合模块教学的顺利完成,可循序渐进地先进行能够突出重点的单项实训练习。该教材可在日常教学中穿行。三是设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实训练习教材。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体配合进行整合提高练习。该教材适合在学期末进行5~7天的集中训练。

3.重新思考推出合适的财务会计教学思维体系。为达到“财务会计”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学院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情况,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思维模式。为形成教学思维体系,学院可提供交流平台,分阶段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及方法的交流、沟通。如开展教学技能创新比赛、教学组织经验交流会、教学实践模拟推广、教学条件改善讨论等活动,集思广益,加强教学团队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思维体系的形成。

4.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和使用。为引入财务会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要加强相应配套设施的投入使用。一是设置“会计模拟实训中心”,提供仿真会计工作环境,配合课堂学习使学生较好完成向实际工作的过渡练习。该设施适合各级在校生在期末学习结束后集中进行。二是设置“沙盘模拟实训室”,将会计工作融入企业整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会计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适合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进行模拟练习。三是加强“网络资源运用”条件,增加教室多媒体设配的投入及使用,提供学院相应网络资源设施及环境,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会计知识、技能的学习交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锻炼学生成为会计工作领域的前沿工作者,较好完成“财务会计”课程“模块教学”改革实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