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5:13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1

【关键词】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 完善策略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落实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程序和关键,是以法律形式减少及避免环境对抗行为及其他行为的最有效依据。但是,我国当前通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内的公众参与条款中还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公众参与的有效、顺利完成。

1 现行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环节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公众参与的顺利进行及效果的提升,现将其详细分析如下:①公众可参与的领域过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广大公众应该是参与的主体,这里所说的公众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的团体及人群,甚至包括对环境问题十分关心的团体或者个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环境评价机构为了简化环节,他们在选定公众代表时没有全面考虑代表的利益因素、环境意识、文化水平等情况,所选定的公众集中在特定的范围中,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就使参与行为不能充分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最终使得受到环境影响的人群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②参与时间过于滞后。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公众并没有在项目规划之前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没有全程参与活动的机会。一般情况下,都是规划机构立项滞后,在所开发的项目被政府机构审核过后才开始评价的。在该阶段项目的工艺路线、规模、产品方案、布局等都已经敲定,环境评价只是对细枝末节提出一些修改措施,而不能改变大局,这时让公众参与评价活动,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了。

2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依据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详细分析如下。

(1)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参与形式的行政方式目前在我国还不适合蓬勃发展,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识还比较低,公众在存于评价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维持相对与行政机关的义务权利平衡方面。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应充分重视对广大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问题,并将其恰当地融进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具体内容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不再是不理性与瞎惨和的对抗,也不会再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行为对行政主体发挥真正的约束力和支配力,对评价活动发挥真正有力的积极影响。参与评价的公众代表不再是旁听者或者旁观者,更不是淡出的信息传输或者表达者,而是一个真正和行政主体密切相关、有机结合的行政活动的参与者及主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改变公众代表权利弱小、行政部门权利强大的落后观念,彻底颠覆民不和官斗的传统思维,主动借助公众参与权利有效制约行政部门的裁量权,有效约束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利,最终监督政府机构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广大公众也应该在行政制度的约束下,主动、理性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来,力争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为环境影响项目的建设发挥能动作用。

(2)完善公众参与有关法规规范。针对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细节不够完善的现状,建议可对制度中公众怎样参与、借助何种方式参与及在什么阶段、什么范围中参与做一些创新,具体分析如下:①在选择可参与评价的个人时,应全面分析选择对象的环境意识、法制水平等情况,并且应确保其可真实地、最大限度地反应广大群众的真实利益与意愿。另一方面,所选定的评价人员应尽量和即将被评价的环境方案有密切的利益关系,确保其所提出的评价观点及意见能对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②政府部门在评价活动中,应确保各种行政程序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在实际实施中可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媒介等丰富形式对每一个活动方案及备用方案的详细情况向广大公众进行详细的、真实的披露,逐渐形成一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平台。政府机构应该提前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时期就应该积极采纳公众的意见。假如只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报批的阶段才让公众参与进来的话,那么对基本确定的报告书来说,即便采纳了公众建议及意见,也不易再依照公众评论或意见对其进行大规模修改。另一方面,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将公众的参与全面渗透到项目规划及运营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邮箱、热线电话等信息反馈平台邀请广大公众以匿名形式大胆表述自己的各种建议及意见。

(3)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识,虽然是环保执法的根本动力及群众基础,但是还有演变为社会发展中不安全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方式,借助协调、规范、引导、监督、管制等手段对其进行管理,真实把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内容、规范及时间等情况。有关环境部门可依照我国在2010年底办法的《有关培育引导环保社会自治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详细内容,健康引导我国的环保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各个行政有关部门应大范围参与主体管理,但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路径中,确保用组织化形式为主要的参与形式。广大群众可借助微博、微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发表个人对环境利益的一些要求。有关行政部门为确保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及质量,可积极要求广大公众参与各种环境评价活动,比如恳谈会、听证会、公民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具有专业性很强的专家建议外,有关行政部门还应全面、及时把握公众的多种态度,全面分析不同阶层公众的具体利益。减量规避出现护士某些群体利益的现象。公众可通过参与环境影响政策的各种听证会,直接或间接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制定有关领导及负责人,而与公众参与制度制定方也应该在承诺时间内有效回复公众提出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行政部门广纳善言及公众的普遍参与,是群策群力的具体表现,只有直截了当地参与该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才能真正为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区域发展等建言献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际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暴露出的一些弊端,最终实现我国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晓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行政许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2

1.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必须征求公众对拟议行动的意见,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依据,从而避免拟议行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权益。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的前10多年中,相关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只字未提。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得益于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1991年我国实施了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该项目首次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随后公众参与开始得到重视。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第5条、第11条、第21条分别对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仍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直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诞生。该办法于2006年3月18曰起施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范围、参与程序、方式、期限以及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措施等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至此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有了更加明确的公众参与程序,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1.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2.1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公众能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当前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很弱。有些人不参与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甚至对环保措施和项目不管是否有危害都持抵制态度。有时候环境报告公示的内容过于专业,很多公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受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或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造成参与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效力有限

公众参与的时间滞后,一旦决策部门在审批时认为公众所提意见或者发现问题对于避免项目的重大环境影响有意义而导致项目或者行动搁浅,项目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审批项目的决策者极可能为了经济的发展和顾及投资者的利益而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使得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流于形式4。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要求在确定范围阶段就及早进行公众参与。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将制作环评大纲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独立程序,并明确规定在此阶段就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这样环评单位在编制报告书时,就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去,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发现问题太晚而影响决策。

1.2.3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NGO)力量薄弱

环境保护NGO作为公众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以贴近公众、熟悉公众、能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愿望、并有专业技能参与为特征,因而对政府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NGO都可以充当公众的代言人,对专项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意见,以阻止可能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长远环境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但我国环保性的NGO多属于政府支持的民办组织,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也不利于NGO自治性的发挥。

1.2.5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和程序不完善

目前我国流域中的很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参与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参与的内在动力未被充分调动起来7。我国的公众参与多为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参与主体多为受影响的个人,没有专门的代表公众利益的团体和组织,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没有能力与之抗衡。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只有涉及到公众自身根本利益的时候,公众才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如果不涉及公众自身的根本利益,公众很难将自己独立的立场充分表达出来,使得公众参与很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2.澳大利亚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

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创造了鼓励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水污染控制等环保项目中,社区参与和社区承诺是公认最有效的方式。社区参与程序可以看作是在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设计、实施和影响监测中运用的一个技术包,它起始于使目标群体知情,继之以对需要承诺的社区进行赋权,直到社区能坚持实现所希望的结果。这个技术包由五个行动阶段组成:告知阶段、咨询阶段、参与阶段、合作阶段、赋权阶段。

告知阶段:社区知情的方式包括已经准备好的描述事实的传单、出版物以及相关的报告,还包括互联网、公共展览、媒体传播和官方公告等。

咨询阶段:当对公众进行咨询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可以采用焦点小组、实地调研、公众会议、建立必要数据库等方式,以便做出基于实据的决策和政策设计。

参与阶段:通过研讨会、投票表决,建立针对社区的倾听渠道,最终社区各群体可以采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目标项目的支持。

合作阶段:组建多个市民顾问小组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脆弱群体要组织单独的小组会议进行磋商和认同,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最终决策是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达成的,因此当地相关的所有权拥有者将会支持这个项目。

赋权阶段:社区可以成立公民评判委员会来代表社区进行决策,采取投票方式让人们支持他们各自的偏好。社区得到的赋权包括:更新关键数据库,更新现象描述、更新进展以及影响的指标数据。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管理和政策实施行为。

在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公众意见必须在规定期限、由规定级别的官员作出反馈的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社区代表委员会在公众参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委员代表的产生过程必须公平和透明。社区代表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方式、权利、义务等必须明确。

3.社区磋商小组

3.1 社区磋商小组的建设体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澳大利亚,政府没有集权地位,其权力范围被私有化的市场所制约,土地和水方面也是以私人所有权为主。尽管有上述的不同点,然而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是全民的事业,在这一点上中澳之间没有区别,同样对于利益、目标、战略和个体行为方面的关注,在两国也是共同的。澳大利亚社区参与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性意识,使得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愿的行为。社区成员作为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自主拥有资源时的激励力量是任何别的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将社区排除在外,将导致失败。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状,设计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即社区磋商小组。

3.1.1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的产生与组成

社区磋商小组成员可以是社区派出的代表,也可以是社区小组选举产生的代表,一般3-5人组成。社区小组选举代表的办法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有利益相关的居民或每户参加1名代表进行民主推选或无记名投票选举。

社区磋商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护国家法律法规,热心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服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和群众威信;熟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

3.1.2 社区磋商小组的职能

向所在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密切联系社区成员,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社区成员的共同意愿,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对区域内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应对措施(如:居民手册、规章制度等);代表社区成员的意愿参与社区环境方面的议事,行使表决权。

3.1.3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1)摸底调查。初步调查污染企业或规划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对本社区影响程度与范围,并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宣传与征求意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向社区成员宣传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社区的影响,听取社区成员对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3)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并总结,形成书面意见和建议,并公示。

(4)代表社区参与多方利益协调机构开展谈判。

(5)向社区通告多方利益协调机构谈判过程及谈判结果。

3.2 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研究小组在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开展了CCG运行模式的试点研究,以雅浦村衣业面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为切入点,开展了以衣民为主体的雅浦村CCG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活动,并得到地方环保局、妇联组织和社区的大力支持。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或波及地区,乃至全社会)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10。目前在我国社会评价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强制性要求,可以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社会评价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对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价。雅浦村试点项目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引入了社会评价的内容。

3.2.1 雅浦村CCG的组成和培训

项目组在常州召开了CCG成员征求意见小型会议,从雪堰镇环保站及现有的雅浦村委、村小组组长和妇女队长中推荐构成CCG。项目组设计了CCG培训前工作调查表,设计相关问题,对培训人员的环境意识、环境能力建设和对培训的要求进行调查。根据对CCG人员环境意识和能力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雅浦CCG成员的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工作应与CCG成员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员学习的知识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CCG成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众参与方式的培训,培训方式通俗易懂。

3.2.2 雅浦村CCG模式公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

3.2.2.1 项目信息告知

通过培训使CCG成员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了解,并将雅浦村CCG人员分成4个项目活动小组,包括生活垃圾组、生活污水组、水产养殖组和衣业面源组。项目组及CCG成员就拟开展的4个试点项目工作计划、目标、程序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制订了详细计划,并考察了雅浦村柑橘种植、水产养殖、生活垃圾处置与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现场。

3.2.2.2 问题诊断

4个项目组与雅浦村CCG成员一起开展行为与环境污染认知、污染控制方法与措施方面的调查,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雅浦村在这四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3 编制行为手册

在现场考察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雅浦CCG4个活动小组分别编制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4 内部通告,并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活动小组内部讨论的基础上,向CCG成员分发手册,并征求他们对行为手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5 宣传

在征求雅浦村CCG成员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雅浦村CCG对公众参与行为手册进行了修改,向雅浦村村民分发项目研究成果,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公开展示。

3.3 雅浦村CCG试点项目的成果

3.3.1 雅浦村公众参与程序

雅浦村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建立在当地衣民或居民的基础上,依托建立CCG来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这些模式为太湖流域其他想建立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模板。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下:①信息告知;②CCG或者社区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③CCG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公示和反馈。

3.3.2 建立雅浦村环境污染控制和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在对雅浦村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CCG公众参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模式试点的同时,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手册从污染现状、污染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规范了居民的环境行为。

3.4 试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的广大衣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人才的储备。而CCG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建议CCG适当引入专业人员或社会团体人员进入,为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在CCG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费开展相关工作,但中国还未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4.结论和建议

经实践证明,试点项目成果能够较为真实、广泛地反应出雅浦村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衣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自身的环境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规范居民的环境行为,争取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雅浦村CCG的环境意识和执行能力以及雅浦村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从实践上证明了,CCG公众参与工作程序与方法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3

关键词:收益质量;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证券业迅速发展,个人投资者急剧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大,加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日益关注对本企业收益质量的管理。“收益质量”(也称盈余质量、利润质量)最早被用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行业对股票的基本面分析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其他行业和学术界才对它予以重视。

一、收益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收益的质量特征

收益是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企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收益作为一个衡量企业状况的基本指标,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是它所具备的质量特征。

所谓真实性,是指公司会计报告收益必须是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客观反映,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人为操纵的产物。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基础,按照会计原则或准则、制度的指导或约束来进行,而不能随意捏造或舍弃经济事项,对盈余进行操纵。

(二)影响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

1.会计政策的选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会计政策选择不同,据此计量、确认的会计收益也不同。一般来说,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收益要比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收益质量高,但长期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影响会计报告收益的客观性,也没有理想的收益质量。另外,经营者为了粉饰自身业绩,往往会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方法来报告利润。

2.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整套控制和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它是关于公司内部各种权利的一种约束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对收益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使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虚构经营业务或滥用会计政策,对收益进行操纵;而好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约束经营者,使其与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抑制经营者降低收益质量的行为。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会计收益质量的提高,而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是完善治理结构的保障。

3.收入、费用和酌量性成本

收入与费用是计量损益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确认直接影响收益质量。只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主且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才能确认收入。费用确认的主要问题是配比,不仅要正确地将收人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还要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即将发生的费用正确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收人实现的期间。无论提前还是延迟费用确认的时间都会降低收益质量。酌量性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企业经营方针确定的按预算支付的成本,如“广告费、维修费”等。

二、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而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过去,很多学者在研究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对现金流量对收益质量高低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其他的环节。

(一)收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本文中,笔者认为收益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分成非财务类和财务指标两大类。但不管属于哪一类的评价,笔者认为都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

1.评价主体

收益质量评价主体其实就是在经济决策中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的主体,基本上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都包括在内。这些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务人、企业管理层、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等。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收益质量的评价最具权威性,且注册会计师有评价收益质量的义务并对其负责。

2.评价目标

不同的主体面临不同的决策内容,因而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一样,收益质量作为财务分析的辅助活动也就需要服务于不同的目标。投资者的目标是进行投资;决策债务人的目标是进行借贷决策;管理者的目标是进行经营决策;政府和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监管的重点进行征收和管理决策;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客观的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情况,给公众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

3.评价对象

评价的对象就是前面所探讨和定义的相关企业的收益质量,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同的决策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一样,尽管评价的都是收益质量,但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占有的信息资料的量、质不一样,也使得评价方法和重点不同,如经营者掌握了非常多的信息内容,他们进行收益评价的时候就不必象外部利益者那样关心操纵问题,而可以把重点放在评价收益的可持续性、安全性、与现金净流量的协同程度等方面。

(二)收益质量的非财务性评价

收益质量是一个企业一定时期财务活动成果的表现,它是企业运营的晴雨表。对会计收益质量的评价有质和量两方面。收益质量的“质”具体表现为已确认的收益是否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是否遵循了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考虑了资本保全的要求等。所以,非财务性评价主要是对它的“质”进行的评价,是定性分析。

首先应注意会计政策的变化,因为它对企业进行经济业务及其记录起指导性作用。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的浮动区间内自行选择的具体计算尺度和核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企业对它有自由选择权,当变化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为了人为地操纵报告收益,收益数据就失去了客观性,收益质量就值得怀疑。如果变化会计政策是为了正确反映经济现实,报告收益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其收益质量也较高。同时还要注意审计报告的意见和注册会计师的信誉。

(三)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评价

企业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进行运算后得到的一个指标,侧重对收益质量的“量”进行的评价,是定量分析。

1.构建企业收益质量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公司财务质量的综合情况,既能把握财务质量的核心因素,也能反映其关联因素的影响,以便保证所构建的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第二,可比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应符合客观实际,指标处理保持同趋化,以便保证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应与通用的会计、统计等业务核算协调一致,指标数据应具有可获取性,以便相关的组织和机构能够操作使用。

2.收益质量的财务性指标评价

(1)收益的真实性评价指标

第一,主营业务利润占税前利润的比重。这一指标等于主营业务利润/税前利润。一般来讲,这一比重在70%左右最好,但亦不是绝对的。由于行业和产品都有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企业主管业务的产品或其所处的行业在成熟期时,还有后备的产品或行业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才会使企业的获利持续性较高。

第二,营业利润占税前利润的比重。营业利润占比一营业利润/税前利润x100%。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大。一般来讲,也表明企业的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就越好。在对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连续几年对比,以分析其变化趋势。如果该比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且逐渐增大,则说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鲜明,可以预期其现有收益能够持续下去。

第三,营业外收支净额占比。营业外收支净额占比一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营业外收支是与正常经营无关的偶然利得或支出,主要有处置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罚款收入,债务重组,资产再次评估增值等。当企业无法通过经营活动达到市场预期收益时,往往会采用其他手段,创造所谓的营业外收入,因此当营业外收入过大时,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既使企业没有虚构收入,营业外收入比重过大,收益的持续性也令人担忧。总之,营业外收入所占比重越大,收益质量越低。

(2)收益的持续性评价指标

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不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盈利状况,而是取决于有没有现金用于各种支付。而且现金一旦支付出去,都无法用于其他目的。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不顺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生存困难,由此而导致的破产比比皆是。所以在评价企业收益的可靠性程度时,应该是通过对企业收益的现金保证程度进行评价,其衡量指标有以下几个。

第一,营运指数。营运指数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经营活动净收益=净利润-非经营损益。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是衡量一个企业自我创造现金能力的指标。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表明收益产生现金的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质量越高。如果该指标值为0或负数,说明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很差,其收益很可能来自于经营活动以外,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稳定、不可靠,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低。但该指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比分子经营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多包含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几项。

第二,经营指数。经营指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这一指标反映出每一元的净利润中有现金净流量保障的程度的高低。盈利现金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就越强,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高。反之则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能力越弱,企业可能会因现金流不顺畅而陷入困境。但该指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一致。由于二者的不一致而导致分析结果的失真。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比分子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多包含了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等几项。

第三,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盈利现金率。该指标是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量与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是针对盈利现金率的缺陷进行修正。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该指标亦可表示为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的比值。具体的评价方法与盈利现金率相一致。

(3)收益的风险性评价指标

第一,净利中应收款含量。净利中应收款含量=应收账款本期增加值/净利润。净利中应收账款含量越低说明企业的利润中收现的比重越高,企业的现金流越健康,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高。反之,若净利中应收款含量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就越不健康,企业盈利的可靠性就越低。

第二,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经营净现金流量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第三,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全部债务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现金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一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全部负债。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4

关键词:商誉 超额收益 剩余收益法(RIV) 线性动态信息(LDM) 运营资产 财务资产

一、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Ohlson等学者对一些估值模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批评(Grossman&Ohlson,1980;Ohlson,1988),明确认为只有基于未来股利折现的会计估值模型才是合理并可以作为经验研究基础的(Ohlson,1990),同时分析了会计盈余对股价的经济含义(Ohlson,1991)为构建真正的会计估值模型奠定了基础。Ohlson(1995)提出了三个假设:第一,预期股利的现值决定市场价值。第二,会计数据遵守净剩余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CSR)。这一假设认为权益账面值的变化等于盈余减去股利,这意味着除与股东的交易外,所有资产与负债的变化都将通过损益表反映出来。第三,超常盈余(Abnormalearning)的随机序列过程遵循线性关系。这一假设在当期信息(包括其他信息)与未来超常盈余之间建立了联系,为超常盈余的时间序列行为建模奠定了基础。由CSR及三个假设可以得出公司价值等于账面净资产加上未来超额盈余的现值和。Fehham&Ohlson(1995)将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分为经营活动净资产(Operating Assets)和财务活动净资产(Financial Assets)两部分,根据M&M的观点,完善市场上财务活动只产生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作用,不产生超额收益,公司的未入账商誉(即公司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可用超常盈余的现值来计量)完全来自公司的经营资产,那么公司市场价值就等于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上财务资产的价值。Fehham&Ohlson(1996)对Ohlson(1995)的线性信息因子的修正是建立在区分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基础上。修正后的线性信息因子被称为线性信息模型(LDM),表示为:

其中:

oxαt为t期经营活动超常盈余; 为t期期末经营资产账面值;为与t+l期经营活动超常盈余有关的其他信息; 为与t+l期期末经营资产账面价值有关的其他信息; 是均值为0的随机干扰项;

为保证LIM的收敛系数,各变量系数应该满足:,这一模型清楚地表明,公司价值是当期权益资本账面价值、超常经营盈余、经营资产,及其它信息的线性函数。公司估价的关键在于分析超常盈余的持续能力和经营资产的增长率,以及影响公司价值的其它信息,这与会计计量的保守程度(或无偏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基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显示,就股价的解释能力及衡量的精确度而言,RIV模式明显优于自由现金流评价模式或股利折现评估模式(Bemard,1995;Frankel&Lee,1996;Penman&Sougiannis,1997;Penman&Sougiannis,1998;Francis,Olsson&Oswald,2000等),并且可以预测股票未来报酬(Charles M c Lee,1999;);Fehham―Ohlson模型将基本分析的研究方向转向预测有利于发现是什么因素能够解释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从而决定了本期的公司价值。在预测时将预测目标予以分解,借助Fehham―Ohlson模型可以进一步发现某一事件或某些数据在解释公司价值时是“为何”及“如何”起作用的。金融业作为一特殊行业,长期、稳定地存在商誉无形资产,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要通过各种业务活动去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商品,而金融产品却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性:《产品无形以及定价不易》。这就使得采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正确评估;而采用RIV法评估则可避免传统方法的主观性,提供可检验的定价方程式,只需要三个会计结构就能概述企业价值构成要素,加强评估的解释力:Beaver(1989)、Barth(1998)、Kohlbeck和Warfield(2002)对银行商誉的实证研究,无一不是建立在RIV模型评估基础之上的,均达到了较高的适应性。

二、实证假设

根据商誉的定义,在具体的行业中,以银行业为例,依据行业会计准则,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是清楚的。因此,银行类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就是银行商誉的价值,等于银行未来赚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内含于公司价值中。商誉评估模型的建模关键假设包括了银行哪些业务可能发生正净现值项目以及会计的应计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现金流转化进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里面的信息。实证模型假定除了贷款以外的所有资产和除了存款以外的全部负债都是金融性的,因此他们不产生商誉。创造价值的两种活动――贷款和存款收入,假定两者相互独立,这样就允许我们在结合二个模型之前对每项活动分别建模。建模方法基于Feltham和OhLson(1995-1996)发展的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两个可相互选择的等式。首先是现金流评估联系,即CVR,说明企业净资产价值可以预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加上假定由市价决定的金融性资产而得到。另外,还要满足会计上面的净盈余关系,即价值可能以预期剩余收入等效表示,称为运营收入计量关系,即OVR。在CVR模型中金融资产(fαt)上的理论系数,和OVR模型中的净资产账面价值(bvt)是一个指标。转换等式,以便集中研究公司运营资产

。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我们首先规定影响运营现金流的基本要素和他们的评估意义,即CVR。通过一个假定的会计应计核算过程,现金收支可以转换为收入,后面的步骤可以使我们在商誉的经验检验上使用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现金流。

三、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证券市场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建模前提,剔除了银行现金流为副的数据,对样本公司1999~2004年的截面数据与平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中的Descriptive Statistics对各变量作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商誉,商誉均值为2.06,暗示平均而言银行类上市公司其市场价值比账面价值的比率是3.06,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明显高于其净资产值。手续费收入占账面净值比例极低,这说明银行类上市

公司仍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业务为主,产品品种少,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利差收入。

(三)相关系数分析 从(表2)可知,s_ninv与s_gl指标,s_gl与s_fee,s_npl与s_fee指标相关,说明选取的指标间部分存在共线性,导致替代指标的适用性降低,也将导致我们对评估系数的解释变得困难。RIV在预测的精确度上优于其他方法,是因为它连接公司价值和可观察的会计核算了,其关键假设包括会计核算满足CSR关系。然而一般会计制度并不满足CSR(净剩余关系)。其主要争论在于非常损益、前期损益调整以及会计原则变动累积影响数应否包含在损益表中,作为计算本期损益的一部分。如果直接采用报表数据进行测算,可能造成低估或高估公司运营绩效,从而对评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商誉与长期存款之间相关系数较小(0.065),说明长期存款对商誉的解释力较小。在长期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3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存款利率方面的严格管制使得存款产品定价不能由市场反映,导致该指标对银行价值的真实反映程度降低。商誉与中长期贷款的变化额的相关系数为0.349,与贷款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345,两者十分接近,证实了我们的前提,即贷款对银行价值的影响程度较大;同时与存款总额的相关系数为0.271,表明存款和贷款相对银行而言,两者不是相对独立的业务,同时存款对银行价值的影响低于贷款对银行价值的影响。根据证监会2005年披露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截至2004年底,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46972.12亿元.比年初增加7171.94亿元,增幅为18.02%,其中贷款28859.45亿元,比年初增加4268.62亿元,增幅为17.36%。总负债45366.12亿元,比年初增加6939.16亿元,增幅为18.06%,可以看出资产对银行价值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与实证结论取得了一致。

(四)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是样本数据正态分布且方差一致。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对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中,模型3的调整R2为0.33,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偏低,通过了D-W检验。

四、结论

本文把Fehham和Ohlson(1996)剩余收入模型运用到一个具体的行业中,在本文的银行评估模型中,我们假定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是存款收入、贷款,以及销售有偿服务。从本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简单移植西方银行商誉评估模型对我国银行的适用性并不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RIV法用于银行商誉评估是错误的。从我们的实证研究中,可以暂时总结出银行的价值源于费用收入、存款收入和贷款收入。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的产权结构,表现在:国外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我国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从表面形式上看是银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中心,但是实际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如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发展等大股东都是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它们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与集团公司的关联贷款所占比例较大,在财务和人事等方面受集团公司的干预较多。同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不可避免的承担了政府行为,因此套用西方银行商誉评估模型,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

作者简介:

刘剑(1972-),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5

财务报告关系到高级管理者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战略、与股东的关系、公司股价、股利政策及资本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获得公司全面、准确的内部信息,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缺乏,分析公司财务报告就成为较佳的信息获取手段。

一、注意阅读审计报告

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通常会附有一份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完成预定的审计程序以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的书面文件。它是对整个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总体评价,一般有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审计意见。这四种意见中,后三种属于不利意见,注册会计师将对其提出不利意见的决定作出必要的说明。与财务报表一起的审计报告必须与报表一起阅读。分析财务报告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不利意见,尽量剔除引发这些不利意见的错误根源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财务会计和披露决策反映了许多基本惯例或概念,它们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导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在实务中,会计惯例多是功利主义的,它们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们有助于涉及会计数据的决策。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有关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三、全面分析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相关附表。表与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单独分析某个报表是不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了解全面的。因此,将报表与报表分裂开来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地分析应是全面和系统的,如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单看利润表上的销售收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过赊销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润表中的收入都已变成“真金白银”,这时分析销售收入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如果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有关情况说明则更佳。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寻找报告中的关键数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报告时的重要技巧,不可轻视和忽略。一拿到报告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分析是不明智的,这样做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乱的。一般来说,拿到报告后,先审阅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几个反映总体方面的关键性的数字,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如债权人更关心收益质量和资产的安全性,而投资人则更关心成长性方面的数据。将上述数字与本企业上年指标相比,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等,寻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异常的迹象,便于在具体分析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使具体分析更具针对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在作财务报告分析时,一定要重视对报表附注的分析,因为许多在报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过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账户余额详细说明、表外负债及风险、或有负债等信息。在分析会计数字之前必须先阅读附注。

四、合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是解释财务报表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它通过一些数学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联系起来。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财务比率分析应根据公司和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对分析公司及其所属行业有用的线索。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财务比率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比率;二是偿债能力比率;三是资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体目的而言,不同财务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开始分析时,应就自己分析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比率类型,然后计算那些最能达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时,要将一定时段内的某一比率与标准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原因,最好从多角度来对多种比率进行比较,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财务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数据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重大影响。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数量性的信息,对诸如管理层道德观、能力等质量性因素未考虑。三是因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同,公司间比率的比较可能有误导性。四是孤立的一项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五是根据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情况。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不要被其误导,只有灵活使用,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视收益质量与成长率分析

在为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一般会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来作出评价,这项研究和评价称之为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一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相对变化。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可以做如下解释: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

要分析收益质量应特别注意识别“会计红旗”。会计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对收益不利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报告有异常的言词;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应收账款的增长与过去的经验不一致等等。“会计红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公司的会计数据具有潜在误导性,或者在分析报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长率分析对公司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销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预期成长率。一般来说,成长特点和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2.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3.预测未来的成长水平和预测分析可能的财务效率和经营成果。

无论是收益质量分析或成长率分析,都要着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收益质量分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虽然收益增加了,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了,这表明收益增长可能是通过非经营活动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意味着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六、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6

【关键词】 价值评估; 财务稳定; 现金流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93-03

一、财务稳定性理论概述

财务稳定性又称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学上表现为不得高估企业的收入、资产,同时不得低估企业的经营费用和折旧损失。财务稳健要求企业的经营遵循谨慎性原则,即企业的经营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企业价值提高时,要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风险进行综合考量。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方法选择和财务处理上,在不影响其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前提下,要选取对股东权益影响最小、最稳妥的方法来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综上所述,财务稳定是指企业能够谨慎披露财产与收益,及时准确地确认企业的成本和损失。

财务稳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1)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首先稳定性是可靠性的一方面,其次财务稳健对企业的收益、损失、权益、负债的确认施加了约束条件,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会得到强化;(3)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财务稳定性使得企业决策者能够及时、可靠地获悉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增强信息之间的可比性。

二、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一)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所谓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公共市场价值。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价值投资”理念逐渐得到众多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是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企业价值的“评估”不能等同于“计算”,并不完全是精确性的。企业价值评估一方面要求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其评估过程中,会使用一些估计数据,并且依赖评估人员的能力、经验,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一定的评估风险。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企业的实体价值、持续经营价值、股权价值等,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体价值。

(二)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概述

对企业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需要遵循两个合理假设前提:企业可持续经营和遵循公允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EVA法等。国际上通用的是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用成本法,收入法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本文将具体介绍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

1.成本法

成本法以企业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基础,调整企业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加总得到企业的整体价值。成本法充分考虑到社会通货膨胀水平、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等因素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是成本法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只是对企业现有资产的合理加总;另外成本法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现有资产的组合获利能力、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和商誉,因此成本法是对企业过去价值的评估。此方法适用于新成立的企业、破产清算、公用事业等,不太适合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

2.市场法

市场法又称目标企业可比法,通过寻找市场上与目标企业经营规模、产品分布、市场占有率、未来获利能力相近的企业,依据相关指标的修正,计算出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主要有市价/净收益模型、市价/净资产模型、市价/收入模型。市场法简单、灵活,利用真实的市场数据来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价值,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强。但在选择可比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主观性,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策略的不确定性,企业产品风格的差异性等会导致评估结果具有比较大的风险性。市价/净资产模型计算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公式如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1)

3.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并折现成企业当前价值的方法。目前运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模型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股利贴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

(1)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完善的方法就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它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将企业经营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具体分为实体现金流量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债务现金流量模型,并且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债务现金流量。公式如下:

V实=■∑■■■ (2)

V股=■∑■■■ (3)

V债=∑■■■ (4)

(2)股利贴现模型(DDM)

股利贴现模型通过将企业的预期股利按照股票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实现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但同时也是其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具体模型如下:

V=∑■■■ (5)

其中V表示企业的价值,Dt是企业t期发放的股利,k是股票的资本成本。

(3)剩余收益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实现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剩余收益时才算是实现了价值。剩余收益模型利用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加上预期剩余收益现值来评估企业当前价值,它以股利贴现模型为基础,其具体模型如下:

Vt=BV0+∑t=1RIt×(1+r)-t (6)

RIt=NIt-rVt-1 (7)

NIt=ROEt×Vt-1 (8)

其中:BV是企业当前股权账面价值;RI是企业超额收益;rV是股东要求报酬率;NI是企业净收益;ROE是净资产收益率,用来计算预期净收益。

三、上市公司财务稳健性对企业价值评估影响研究

(一)基于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影响情况分析

财务稳健性与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成反比,即披露的财务信息越稳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越小。下文将基于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探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模型中的贡献因子与财务稳定的联系。

1.成本法下影响分析

如前所述,成本法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综合考虑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通过财务稳定性的约束,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评估遵循谨慎性原则。一方面,对于一些未来收益能力不确定的资产一般以调整过的账面价值作为评估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法及时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折旧等,将企业不能获利的资产及时确认,这也就降低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以稳健的财务信息为基础估计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具有可靠性,这也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因此成本法下,财务稳定性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风险性成负相关性。

2.市场法下影响研究

本文以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公式(1)所示,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大小受到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和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影响。虽无法确认这两项因素对企业价值评估具体影响的大小,但基于财务稳定性的约束将使得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下将具体分析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情况。

每股净资产=普通股股东权益/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9)

由公式(9)所示,受到财务稳定性要求影响的是股东权益。普通股股东权益由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组成。财务稳定性一般影响的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出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企业会谨慎地确认净利润,导致当期净利润偏低,进而导致当期股东权益偏低;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偏向于谨慎地分配股利,适当增加企业留存收益,导致股东权益增加。所以如果企业存在财务稳健性,并长期存在,则对净利润的估计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留存收益。因此,长期来看,财务稳健性会使得普通股股东权益计量偏高。

3.收入法下影响分析

下文将以收入法下几个模型为基础,探讨财务稳定对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对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

(1)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现金流量的估计是基于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出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评估人员的预测值会低于非稳健条件下的预测值,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评估结果,企业的评估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在财务稳健的约束下,企业出具的会计报告更加客观、中立,信息披露更加真实、有效。企业外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会更加信任企业,另外企业的经营者也会偏向于稳定的现金股利支出,所以外部投资者的新增股权成本就会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在财务稳定存在的情况下,也会偏向于降低。因为企业管理层可以有效地监管企业的经营状态,可以减少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债务成本。

(2)股利贴现模型

一般处于高成长下的企业的股利分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通过财务稳定可以降低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但有可能低估企业价值;处于稳定成长期的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稳定,在财务稳定作用下,企业未来分配的股利和股东报酬率都具有可预测性,企业的评估结果更趋向于内在价值,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降低;处于低成长期的企业,在财务稳定作用下,其评估结果同样有可能低估,但评估风险也会降低。所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管是通过固定股利增长模型还是股利贴现模型,都有可能导致低估企业价值,但也都会使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性降低,更具客观性。

(3)剩余收益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变量包括股权账面价值和超额收益现值,比股利贴现模型更客观,但其基础仍是股权价值的评估,其模型本身就反映了财务稳定性。在财务稳定的约束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负债率较为保守,因此股权成本会处在一个比较高且稳定的水平,在预期超额收益未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会偏大。另外财务稳定性会通过影响会计盈余来影响模型的精确度,因为在剩余收益模型中,会计数据不仅会影响企业股权账面价值,也会影响到超额收益的预测。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在财务稳定作用下,财务信息对股价变动更具有解释力,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二)基于财务稳定性视角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1.基于市净率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上文分析可知,在市净率模型中,现金流量与新增投资增量比与财务稳定性具有正相关性。其模型中的分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就相当于净收益的收益质量。一方面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净收益才有持续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净收益才是企业的真实收益,是经营活动的保障。现金流量和新增投资增量这两个指标将企业的投资、融资、经营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市场法基于可比企业的市净率,对相关企业的选取较依赖主观意见,因此在选取可比企业时,不妨考虑现金流量与新增投资增量比这个指标。如果与目标企业这个指标相似,就确定其作为可比企业。

2.基于股利贴现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股利贴现模型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相关变量包括股权成本、债务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当未来现金流量预期保持不变时,加权资本成本越小,企业价值越大。在财务报表分析中,长期资产与长期资本比代表了企业的长期财务政策,此指标与加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即此指标越小,企业价值越大;而易变现率则是企业的短期财务政策,易变现率越大,企业短期资金越充沛,其与加权资本成本成正比,即易变现率越大,企业价值越大。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不仅受到股权成本、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企业长期和短期财务政策的影响。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长期资产的来源都应来自长期资本,短期资产尽量来自短期资本,这样既能维持财务稳定性,也能增加企业价值。

3.基于剩余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在剩余模型中,与权益净利率相关性较为显著的是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这个比率衡量的是企业长期投资效果的稳健性,是企业长期经营所获收益质量的体现。权益净利率与企业投资活动获取收益的稳健性成正比,权益净利率高代表企业运用自身资产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采用基于权益净利率的剩余收益模型更能解释企业价值形成过程,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四、结束语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财务稳定性的视角去探讨企业价值评估。由于财务稳定性使得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会计信息,进而结合财务稳定和企业价值评估相关模型的具体变量深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影响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在财务稳定作用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采用适当的模型不仅能够降低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还会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最后,笔者综合考虑财务稳定性的作用,针对不同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使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更具合理性、客观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研究[J].证券法苑,2012(6):135-167.

[2] 刘红霞.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2011(5):23-28.

[3] 朱明.会计稳健性对权益价值评估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4):28-34.

[4] 何璐.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J].管理科学,2013(3):36-42.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7

摘要:随着经济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不断受到挑战。平衡计分卡(BSC)、自由现金流(FCF)与经济增加值(EVA)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三种新的绩效评价和管理系统,并被企业广泛采用。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充分认识它们的特点,并合理应用。

关键词:上市公司 绩效评价 BSC FCF EVA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逐步认识到正确分析和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对企业绩效进行科学和量化评价的迫切性、必要性及重要性。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由于组织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工作者自身情况,包括态度、能力等;工作本身,如目标、资源等;工作方法,包括流程、组织等;工作环境以及管理机制等,因此,管理者的管理目标实质上就是控制并优化这些影响绩效的因素。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为组织实现某一目标行动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而企业绩效评价就是对企业组织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评判,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能够逆向追踪分析企业绩效,从而准确地发掘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优化改革以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注重对结果的反映,具有静止、单一和被动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平衡计分卡(BSC)、自由现金流(FCF)和经济增加值(EVA)。本文着重分析比较这三种绩效评价方法的出发点、应用范围以及评价侧重,充分了解其各自的优缺点,以正确高效地规划企业的战略。

二、绩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早期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选择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问题上,20世纪9O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战略导向的业绩金字塔、平衡计分卡(BSC)、自由现金流量(FCF)以及经济增加值(EVA)等方法。面对多种评价方法,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人员应该如何选择呢?怎么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和帮助自己的投资和决策呢?下面将重点介绍对比其中的几项。

(一)传统财务评价模式。传统财务评价模式是指分析主体根据上市公司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应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剖析。该模式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泰勒的标准成本制度。传统财务评价模式的核心是财务比率分析法,包括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等)、盈利能力(总/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营运能力(存货/应收账款/总资产周转率)和发展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总资产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构造了杜邦分析法体系,即由反映盈利能力的销售净利率、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偿债能力的权益乘数综合相乘以反映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该评价方法直接、简便,数据易获取,能够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基础粗略地评估企业的实力、运行状况以及发展前景,从而帮助评价者制定决策。但是此法局限于财报数据,易受到会计行为的影响,并且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因此存在滞后性、片面性和短期性的弊端。

(二)平衡计分卡(BSC)。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是一种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综合权衡短期与长期、财务与非财务、原因与结果、内部与外部,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战略管理系统。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评价体系》一文,正式形成了平衡计分卡思想。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平衡计分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实务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SC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财务、内部运营、客户、学习和成长。其考虑了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平衡计分卡的具体实施流程可分为:(1)明确“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内部流程”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财务”是最终结果指标,并且要清楚企业各部门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使命制定每一维度的详细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利润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客户指标:准时交货率、退货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成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工作流程化等;学习与创新指标:员工合作程度、培训率、知识水平、企业文化兼容度等。(3)为各评估指标确定权重。目前代表性的方法有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均具有一定主观性。(4)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各指标评分,加权计算总分并进行分析。

平衡计分卡做到了以战略目标为基础,兼顾多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虑了财力和非财务的考核因素,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互结合,追求企业的均衡发展。然而,其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以及权重设定形成了主观性大、工作量大等弊端。值得一提的是BSC是管理层应用的管理手段,它反映了公司全面的运作情况,因此是公司的高度机密,不容疏忽。

(三)自由现金流(FCF)。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FCF)是指扣除新增资本投资后公司核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一项理论上更准确的业绩和公司财务状况衡量指标。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额。简单地讲,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以下是FCF中的几个重要指标:

(1)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该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同时,也更为全面、真实地评价了公司的短期支出与股利支付能力等方面。

(2)营业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该指标若长期为1左右,则说明企业销售形势较好,收益质量较高;反之较差。

(3)现金流量充足率=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当期负债偿还额+当期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利支付额)。

若能保持在1左右,则表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好;反之,如果显著低于1,表明企业缺乏充足的现金维持其必要的日常支出,说明收益质量较差。若显著大于1时,说明企业有大量的闲置现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

FCF综合反映了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收益质量的高低。其优点主要有:避免了操纵会计利润的缺陷;充分考核了企业过去以及未来的获现能力;考虑了企业资本性支出的影响。然而,FCF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预测难度较大;FCF在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稳定性较差的企业中运用时准确性较差;通过FCF进行评价和预测时需要企业充足的某一时间段的数据资料;不能明确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关系。

(四)经济增加值(EVA)。1991年,乔尔・斯特恩发表的著作《价值探寻》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也称为附加经济价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EVA价值指标充分考虑到了股东的利益,注重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制约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选择EVA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时,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不同,计算股本成本时可使用不同的收益率,应用三个不同水平的EVA指标对经营结果加以评价:

(1)基本标准和要求是企业的净利润应大于或等于股本资本的时间价值。

(2)正常标准和要求是企业的净利润应大于或等于股本资本的正常利润。

(3)理想标准和要求是企业的净利润应大于或等于普通股成本。

经济增加值的优势主要为:EVA考虑了资本成本,更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EVA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尽量剔除了会计失真的影响。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EVA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公司等企业;资本成本是EVA等式中最不稳定的变量;EVA无法衡量一家公司在行业创造财富中的相对地位;EVA无法具体反映其他资产运作的价值。

三、综合分析评价

经过上述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已经对传统财务模式、BSC、FCF及EVA有所了解,上页表1是基于评价目标、计算基础、资本成本、使用范围、信息可靠度等九个方面对这四种方法展开的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经济增加值是唯一一种考虑了资本成本的评价方法,并且其财务信息可靠度较高、数据易获取,易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评价判断。自由现金流相比传统财务分析评价能够克服其短视财务利益的缺陷,并且信息可靠度较高。但是,传统财务分析、自由现金流以及经济增加值三者本质上均为财务性指标,仅有平衡计分卡结合了非财务性指标,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全面统筹划分维度的评价,并且克服了财务指标重视短期利益的弊端。但由于其所需指标数据外部人员难以获取,因此仅适合于管理者。作为企业业绩衡量和战略实施的工具,目前平衡计分卡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快速兴起的企业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根据前文对四种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结合考虑使用不同方法的成本效益、操作便捷以及评价主体的目标需求,本文基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两大评价主体,提出了对绩效评价方法的适用选择。如上页表2所示。

绩效评价的方法众多,在选用时需要在充分了解自身的评价目的和熟知各方法的基础上以评价主体的目标需求为导向来合理选择甚至是组合使用,例如传统财务评价+自由现金流、平衡计分卡+自由现金流、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通过对不同方法的结合使用,能够相互弥补缺陷,满足评价主体的目标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管理者高效规划企业战略并且控制和优化改进企业流程,以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价值的目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帮助企业投资者准确判断企业当前效益和未来发展,把握合理的投资机会。S

参考文献:

1.Monica Franco-Santos,Lorenzo Lucianetti,Mike Bourne.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A review of their consequences and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2,23(2):79-119.

2.Robert H Chenhall,Matthew Hall,David Smith.Performance measurement,modes of eval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omising account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3,38(4):268-287.

3.成蓉晖.EVA与FCF对比分析及其综合运用模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6-80.

4.刘学武,陈震.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4,(1).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自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来,各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归结起来有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随着教学实践的向前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相应的完善。公益劳动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公益劳动为平台,以学生小组为活动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本文以公益劳动为例,对校园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说明,以便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功能,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想很好的实施实践教学,就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这就要求不但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还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以公益劳动为例的校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评价,这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建设。

2.有利于提高活动效果

课程考核是把握课程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活动效果,这为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实践依据。

3.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提高其劳动的自觉性;在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劳动,这需要小组成员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起到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作用;对于实践成果的展示与总结,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说明,又起到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等。公益劳动活动考核评价不但衡量活动的效果,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彰显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工科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但具有科学研究的求真性、实践操作的科学性,还应充满人文关怀,彰显价值理性。通过公益劳动,学生们将校园中的指定区域进行清洁并赋予一定的人文气息,既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又突出了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原则

实践教学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使考核不单单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方式,还具有了育人功能。

1.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均作为公益劳动活动考核的依据,避免了学生只追求劳动结果而忽视劳动过程的不良心理倾向,使学生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2.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

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评价,既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主体

1.指导教师评价

本活动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参加本活动的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学生不正确的自我追求,导致对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关系不能加以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

(1)学生自评。参加活动的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参与度、态度等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

(2)小组互评。每组成员对其他组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合理、有效,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评价结果。如果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真实有效,则该评价结果作废,此项评价由指导教师完成。

(3)其他学生的评价。未参加本活动的其他班级的学生对本活动各小组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合理,否则此评价结果作废。参与评价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在校园中随机选取10名本校在读学生来进行。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1.考核评价标准与成绩组成

实践活动成绩考核评价的标准与依据,也就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学生成绩的组成,主要涉及考勤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方面。实践活动部分的成绩涉及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质量等几个方面。成绩以百分制记。具体如下:

(1)考勤成绩。考勤是学生是否参加公益劳动活动的直接体现。此项成绩占实践活动总成绩的10%,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0分。如果学生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每次扣除总成绩中的2分,若三次无故缺勤,则该项成绩为0。

(2)实践活动成绩。实践活动成绩是学生参加整个实践活动的全程跟踪成绩,不仅要看学生的劳动结果如何,还要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此项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和劳动质量。

1)劳动态度。态度是人控制自己并伴有一定情感的对待人、己、事的特定方式。劳动态度是学生对待本实践活动的特定方式,具体体现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尊重劳动成果。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2)劳动纪律。劳动纪律起到约束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规约自己的行为。不要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做出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3)劳动质量。劳动质量是衡量公益劳动活动的关键。此项成绩满分为60分。具体包括:第一,环境情况。衡量标准为地面、玻璃、窗台等是否干净整洁,有无纸屑和其他痕迹,是否富有人文气息。第二,劳动工具使用情况。衡量标准为劳动工具使用是否合理,如有无损坏、是否爱护,对于不好用的工具是否有修理情况等。第三,劳动成果展示与总结。衡量标准为负责成果展示的人员是否明确,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分工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科学、合理,有无逻辑性。第四,团队分工协作情况。衡量标准为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来分配任务、团队合作是否愉快。

各考核评价人员要合理、客观、公正地按照上述考核评价标准对参加劳动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即45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其他学生的评价三部分共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总计45分。如若发现有违背客观、公正原则或不按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评定的,则由指导教师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

2.评价结果表现形式

学生成绩评价以等级方式记,由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组成。其中优为100~90分之间,良为89~80分之间,合格为79~60分之间,不合格为59~0分之间。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韩俊香(1979-),女,河北沧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新时期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凝炼与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123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1-02

自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1]以来,各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归结起来有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随着教学实践的向前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相应的完善。公益劳动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公益劳动为平台,以学生小组为活动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本文以公益劳动为例,对校园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说明,以便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功能,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要想很好的实施实践教学,就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这就要求不但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还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以公益劳动为例的校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评价,这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建设。

2.有利于提高活动效果

课程考核是把握课程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活动效果,这为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实践依据。

3.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提高其劳动的自觉性;在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劳动,这需要小组成员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起到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作用;对于实践成果的展示与总结,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说明,又起到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等。公益劳动活动考核评价不但衡量活动的效果,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彰显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工科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但具有科学研究的求真性、实践操作的科学性,还应充满人文关怀,彰显价值理性。通过公益劳动,学生们将校园中的指定区域进行清洁并赋予一定的人文气息,既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又突出了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原则

实践教学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使考核不单单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方式,还具有了育人功能。

1.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均作为公益劳动活动考核的依据,避免了学生只追求劳动结果而忽视劳动过程的不良心理倾向,使学生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2.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

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评价,既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主体

1.指导教师评价

本活动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参加本活动的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学生不正确的自我追求,导致对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关系不能加以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

(1)学生自评。参加活动的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参与度、态度等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

(2)小组互评。每组成员对其他组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合理、有效,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评价结果。如果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真实有效,则该评价结果作废,此项评价由指导教师完成。

(3)其他学生的评价。未参加本活动的其他班级的学生对本活动各小组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合理,否则此评价结果作废。参与评价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在校园中随机选取10名本校在读学生来进行。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1.考核评价标准与成绩组成

实践活动成绩考核评价的标准与依据,也就是考核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学生成绩的组成,主要涉及考勤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方面。实践活动部分的成绩涉及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质量等几个方面。成绩以百分制记。具体如下:

(1)考勤成绩。考勤是学生是否参加公益劳动活动的直接体现。此项成绩占实践活动总成绩的10%,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0分。如果学生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每次扣除总成绩中的2分,若三次无故缺勤,则该项成绩为0。

(2)实践活动成绩。实践活动成绩是学生参加整个实践活动的全程跟踪成绩,不仅要看学生的劳动结果如何,还要看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此项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和劳动质量。

1)劳动态度。态度是人控制自己并伴有一定情感的对待人、己、事的特定方式。劳动态度是学生对待本实践活动的特定方式,具体体现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尊重劳动成果。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2)劳动纪律。劳动纪律起到约束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规约自己的行为。不要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做出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即此项成绩满分为15分。

3)劳动质量。劳动质量是衡量公益劳动活动的关键。此项成绩满分为60分。具体包括:第一,环境情况。衡量标准为地面、玻璃、窗台等是否干净整洁,有无纸屑和其他痕迹,是否富有人文气息。第二,劳动工具使用情况。衡量标准为劳动工具使用是否合理,如有无损坏、是否爱护,对于不好用的工具是否有修理情况等。第三,劳动成果展示与总结。衡量标准为负责成果展示的人员是否明确,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分工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科学、合理,有无逻辑性。第四,团队分工协作情况。衡量标准为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来分配任务、团队合作是否愉快。

各考核评价人员要合理、客观、公正地按照上述考核评价标准对参加劳动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指导教师评价部分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即45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其他学生的评价三部分共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总计45分。如若发现有违背客观、公正原则或不按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评定的,则由指导教师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

2.评价结果表现形式

学生成绩评价以等级方式记,由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组成。其中优为100~90分之间,良为89~80分之间,合格为79~60分之间,不合格为59~0分之间。

3.奖惩措施

如果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等级评定为不合格,则该学生需要重修本课程。重修后,如若仍为不合格,本活动的最终等级评定为不合格。最后,每学期末公益劳动结束后,按20%评选出公益劳动积极分子奖、优秀个人组织奖和集体荣誉奖。获奖同学将获得1~2分的学分奖励。无故缺勤三次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一年度的各类评优及困难补助。

参考文献: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10

论文摘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通过财务分析对公司治理作出评价。本文通过探讨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公司治理优化财务分析体系,使财务分析体系能更好的反映公司治理。

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预算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所以预算执行情况是各层次经营者和部门首要关心的信息。因此,财务分析是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分析,一般由企业财务部门直接依托于会计报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在季度和半年度时则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和趋势分析。同时,自半年度后,每月的分析都要预测年度的完成情况,以便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

1.2我国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2.1财务报表的局限目前,我国财务报表的编制采取历史成本原则,以货币计量。这不免忽略了货币本身所隐含的超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下,币值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以货币稳定为假设前提的,这必然会使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次,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程序,这就造成了不同企业的同类数据可能会缺乏相比性。

1.2.2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现有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虽然这些方法都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以供他们作出管理决策的信息,但是由于分析时间和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固有的局限性也很显著。比如,数据都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过去经营活动的结果,对与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只有参考价值。而且,数据也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可能并未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传统的财务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财务和经营,而忽视了财务分析对支持公司管理决策方面的作用。

1.2.3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大都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了定性分析,这就使得财务报表无法揭示详细的描述性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人员不能得到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变化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其次,在我国,传统的财务分析一般从企业资本运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回报性三个方面进行,反映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及存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都涉及资产总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却忽视了资产的质量。如果资产的数量不实、质量不准,那么指标值可能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由此产生的财务分析结论可能不正确。

1.2.4现有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现在企业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大都为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总资产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具体体现在: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不能反映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因此,完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会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林毅夫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所有者对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则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价公司治理的好坏。随着经济环境和理财技术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的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因其利益立场不同,对财务分析的要求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这就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需要。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的财务分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立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分析要求;而财务分析反过来又为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治理作出评价提供依据。

3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3.1各利益主体与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为评价企业的治理提供了相关依据,基于理性生人的假设,各利益主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现行经济环境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治理都离不开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财务分析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股东。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在制定企业财务目标时所考虑因素也最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会选择影响股东利益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二股东权益谱通股数。每股收益高低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并且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其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债权人希望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因此,债权人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关注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年末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从资产负债表的静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动负债比则从现金流量表的动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现金债务总额(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总额),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此外,股东和债权人还共同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累计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职工和政府来说,其对公司财务分析的关注程度要低于股东和债权人。职工。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其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职工来说,他们需要的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大收益的企业利润的保障。政府。在倡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基于此,企业应考虑社会效益,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

3.2财务分析体系的优化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作为一种用来评价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方法,广泛运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和业绩,但是要全面衡量公司的治理状况,体现各利益主体的财务要求,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若要更好的全面的客观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是权益报酬率,通过对该指标的逐层分解,形成多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财务比率指标的乘积,从而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首先,没有对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层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其次,忽视了对先进流量的分析,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指标都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静态指标,而没有使用现金流量表的动态指标,因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最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用净利润来反映企业收益并不科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应包括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用现金流量来代替利润指标。其合理性如下

3.2.1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制基础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作会计数据的可能性,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3.2.2从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股东投资、债权人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现金流,取得投资回报,而股东的财富和债权人取得的本金和利息,主要是通过货币来衡量,这又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现金流至上的观念。

3.2.3企业筹资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净现金流入。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股东、债权人评估企业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这是其他财务目标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