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操课程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02

会计实操课程

会计实操课程篇1

关键词:完善考核 岗位实践 实践性考核 能力标准

一、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会计岗位操作》课程是在会计教学实践中经过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改革的成果,在教学中突出的是“岗位”,即将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技能,最终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强调的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传统的理论实践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程考核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考核目标的确定

在实际教学中,考核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会计岗位操作中,岗位任务被融入到教学中,使不同的理论教学与岗位相配合,教学中融入了岗位的概念,此时课程考核就必须与这个教学改变相适应。在以往的教学中理论是主导,因此考核的功能相对弱化,仅仅是课程结业后的一个测试过程,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仅仅是作为课业成绩,这样的考核目标显然不能适应《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需求。因此将理论与实践在岗位性教学中融合起来,其考核的目标将转变为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以此为标准调整后续的考核内容或者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并在最终的综合性实践中获得应用,这才是本课程的考核目标。

2.考核与教学内容的相适应

在教学改革中会在某个环节中出现传统教学的影子,而这些往往是阻碍教学改革的不良因素。传统的高职会计考核往往以试卷形式出现,在考核中教师重视试卷的形式,忽视了对教学针对性的适应,导致高职学生不得不成为应试生,这违背了《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设置的初衷,所以在考核中必须调整考核的内容与方法,来适应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改革,让考核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岗位”教育的需求。

3.重视综合性的考核

在《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考核环节应重视对方法的丰富,不能仅仅通过一种考试方式“笔试”来体现教学的效果,必须改变以往的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操作少;理论多、实务少的情况,总结课程中岗位的特性,改变枯燥的考核模式,改变考核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示其岗位技能,这才是《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真正需要的考核方法。

三、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

1.突出阶段性

在对《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考核进行完善与系统化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岗位”特征,并利用岗位任务作为教学的自然分段,即针对不同的岗位化教学设置不同的考核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考核。在阶段性考核的时候,将考核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突出理论+实践的教学特征,将考核转化为考查与考试两个内容,一方面突出笔试对理论的检验作用,一方面突出考察对学生能力的检验,借鉴实践课程考核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2.打破应试思维

在《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考核中必须适应新的应试模式,改变传统的考试手段,采用利用“实践方法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模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当然笔试也可作为一种方法,但是不能成为主要的考核方法。首先,在考核项目中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形式作为考核方法,也可利用随堂提问、课堂作业等形式作为学生积累考分的项目,将考核融入到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就完成了部分考核,以此分散对笔试的依赖性;其次,在学生的成绩评价中,不过分重视笔试结果,而更重视学生在教学实践与综合实践中的表现来确定其课程学习的成果,作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3.将能力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在《会计岗位操作》课程考核中必须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因为岗位技能中不仅仅包括了理论知识的丰富,更应重视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能力主要指对实务的处理与分析,即能在工作中完成常规工作,也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灵活处理,这才是培养岗位操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考核中必须时刻将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所有的考核都应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在考核中教师应尽量发掘与岗位相关的实际问题来作为考核学生的“题目”,保证模拟操作的真实性,从而逐步改变考核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考核的比重,以此适应《会计岗位操作》教学目标。

结束语

改革《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就是让会计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能够达成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在将岗位任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随之改变,而考核方式的转变更将影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所以借助于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方法来构建《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证与教学改革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爱清.浅析地方高校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法――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19)

[2]段贵珠,马建华.会计课程形成性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3]郑建伟,王国洪.《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1)

会计实操课程篇2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00ppp-0c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领域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其理论中的许多概念、过程相当抽象,不易理解。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一直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重要位置,因其技术与市场原因,该课程比其他专业课更加难教,学生也更加难学。因此,本人认为应针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困难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教学改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跟不上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步伐

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多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五大组成部分,加上对UNIX SYSTEMV的分析构成,与实际操作系统的结合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与用之间缺乏联系,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感到很吃力,并且所学的内容与他们实际接触的系统有较大的距离。由于课程自身的原因,也使得许多现代教育手段很难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板书为主,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着干巴巴的理论,这当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已经使用了电子教案,也是单纯地播放理论知识课件,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1.2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较欠缺

目前,各学校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的现象,对应用技能的培养训练不足,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的发展水平、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应用以及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造成课堂上教学内容枯燥、实验室里实践内容不明确。

1.3 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多是以UNIX 作为实例来介绍分析多用户多进程并发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征,但大部分教师不熟悉UNIX系统,导致授课过程中教师对UNIX部分一带而过,无法深入讲解。其次是UNIX作为商业软件,他的源代码不公开,给实验环境的构建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实验课;大部分学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部分的实现过程并不能真正地达到课程的实验大纲要求。

1.4 对学生的课后训练重视不够

学生学习操作系统主要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只能讲授基本的理论,而新的操作系统实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运用,都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课后时间去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来拓宽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多给予独立思考和自学的时间,不时地组织学生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

2 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态度分析

虽然操作系统很重要,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学习操作系统的“无用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因为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学习了FLASH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画,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许多同学都不重视操作系统,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2.2 客观原因,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深厚的程序设计语言功底、扎实的《数据结构》基础和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一种畏难情绪。

2.3 教与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3.1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集中起来,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比较少。

2.3.2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环节薄弱。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分析具体操作系统实例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几乎没有,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3 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操作系统发展过程中最新的思想和实现技术,导致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落后于目前操作系统中使用的前沿技术。

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操作系统,切实解决学生们为何学,怎样学和要求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难题,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打破“无用论”, 培养学生的实操作能力。

3.1 明确课程学习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计算机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任何计算机的使用都离不开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操作系统已是现代计算机不可缺少的部分;只能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商业软件也只能在操作系统下运行;操作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对它的掌握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学习者的专业水平及发展方向。

3.2 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3.2.1 合理选择教材。操作系统的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教材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应采用既能让学生用于理论学习,又有实例程序给学生做课程设计的教材。

3.2.2 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这便决定了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彼此间教学内容的重叠性。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之前应具备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应预先修完计算机原理等硬件课程。

3.3 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要求达到的层次

从理论上讲,操作系统的学习,可以达到3个不同的级别。

3.3.1 概念级: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可以应付考试,但没有太多的实际用途;

3.3.2 命令级:掌握操作系统的命令,可以达到实用目的,做到最基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这是表层的使用,也不够专业;

3.3.3 系统级:掌握操作系统的结构和概念的具体实现,学会使用系统命令和调用,用程序来使用和控制计算机的资源,可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专业级的学习目的。

3.4 怎样学好操作系统

学习操作系统可分为三方面:理论、试验、基础。

理论: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理论。连贯与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不能简单地背一背,或跳跃式的学习,而应该认识到每一个章节都有其密切的联系,都需要融会贯通。

实验:所学的理论都要用实验去验证;强调试验的重要性。操作系统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门实践课,几乎没有可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和证明操作系统应该如何如何,最多只能在某个(或几个)具体的操作系统上加予论证和验证部分理论。所以,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应当特别强调试验的重要性。

基础:掌握这些理论和完成这些试验都必须具备牢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也就不可能学好操作系统理论课,更谈不上完成实验。

其次,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3.4.1 充分有效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和划定电子教案教学与黑板教学内容的分界线。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使其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又突出重点和难点;既能充分地利用各种图表、图形等形象的形式,又能通过知识的信息编码过程浓缩知识要点。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还应积极研制和开发操作系统电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立功能强大的考试系统和试题库,从而全面推进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课时采用课堂讨论方式教学,适当的提问学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

3.4.2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相对成熟。目前,全国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学科对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普遍滞后。实践教学环节应构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课程教学及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关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核心功能的实践课题、实践内容及实践要求,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3.4.3 加强操作系统的实验环节

对于教材中要求的实验环境的实现困难,采用LINUX操作系统代替UNIX系统来构造学生实验上机环境的尝试值得借鉴,LINUX是一套遵循POSIX标准免费的32位多用户多线程类UNIX操作系统,具有UNIX全部特征。而且系统的源代码完全公开。也能让学生容易获取核心模块源程序并实现对它们的剖析。学生可通过自己在各自的学生机上安装LINUX来熟悉安装过程,并能在熟悉基本的LINUX命令基础上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而对于深一步对LUNIX的核心模块的剖析实验,让学生几人一组分别设计实现各个项目,最后得到一个小的,真正的操作系统,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实际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3.4.4 注重学生的课后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也可提供一些系统内核源程序和指导性框图来帮助学生自己分析实例操作系统中相应功能模块,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分配讨论课题,让学生在上课之后,继续阅读和思考讨论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的电子教案讲稿上网,提供给学生上网阅览或下载,通过电子邮件解答学生疑问,开辟专门的研讨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进应该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贯彻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传授学生操作系统理论原理的同时,真正培养学生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原则。通过使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真正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就能使学生真正学好掌握好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顾剑.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一些体会[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

[2]周松华,等.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进[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5).

[3]胡兰兰.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陈琳.《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

会计实操课程篇3

关键词:微课;可视化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讲授型理论课程的微课制作

纯理论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先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纯理论课程地位明确,但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很多冲突。首先,“教”的方面,纯理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专业性、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等特点,授课老师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其次,“学”的方面,由于课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定律的推导、演算或计算方面,因此这类纯理论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最多的课程,即学生眼中“死记硬背”的课程。

将可视化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挖掘教学内容中可以技术化表达的部分,通过制作Flash,以图、文、声相结合的方式显示,使教学内容丰富、形象。如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软件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需要一定的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老师通常通过PPT演示的方式讲解程序的结构、数据类型及程序举例,学生感觉课程教学抽象晦涩,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生动有趣且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例子,将每个程序的设计、调试及运行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先通过程序案例来导入相关知识点,学生就会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比如在讲到随机函数时,可以制作一个随机抽奖的案例,通过Flash将程序的运行效果演示出来。通过随机函数编写程序,在全班同学中随机抽取几位同学作为幸运同学,如此让学生有自主参与意识,该课程可视化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获取课程内容且记忆深刻。

二、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课程

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通常有先理论、后实操或边理论、边实操等方式。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式即讲解演练模式,教师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再提出实践任务、分析任务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进行示范操作,最后再由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自主练习。边理论、边实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实操教学场地,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由学生现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及时操作,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但是该方式往往会导致学习者所学教学内容前后脱节,且因为学生的操作能力不一,导致课程教学进程缓慢。与此同时,一位老师与多名学生的一对多的课堂也很难做到对学生所提问题“有问必答”,老师只能针对共性问题来集中解答。要解决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可引入微课设计,通过可视化技术将理论教学内容重难点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对实践操作采取现场录制进行示范,通过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观看效果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技能。这类课程通常使用录屏的方式来进行微课的设计。

三、纯实践类课程

以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实践类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层次。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通常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不仅仅受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实践课程会更多地受制于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正常开展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缺失。除此之外,实践环节还会受到实践教学器具不足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实际操作或反复操作直至达到熟练。如计算机课程中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实践任务,不可能让学生或每个学生实际操作重装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教师通常会采取给出一至两台计算机让一小部分学生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摩,由此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课外自行创造条件来进行实践操作。

建立内容相对独立,学生能自主学习,易理解、易操作的微课资源库,使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增强,且打破实践环节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瓶颈。减少对学校实践器具的依赖,使实践环节不再局限于课堂,实践场地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实验室、机房扩展到寝室;实践环节操作时间也突破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学生能通过微课教学资源且结合自身的学习合理规划学习进度,甚至反复学习。

实践环节的微课程资源以课程目标为主线,通过可视化技术中的Flash制作、录屏、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手段,结合软件操作或媒体演示,将复杂的实操内容更具体地编排到实验步骤的微课。将教学内容按实践任务分割成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微课设计,尤其对实践中的细节部分或主要问题点采用可视化技术强调,以“PPT文稿+标准操作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针对因受实践环境影响而达不到完整实践全过程的,以“视频记录方式,实践场景再现”将实践中的缺乏部分补充完整;针对实践场地或实验器具达不到实践分组要求的,以实际教学场地、器具录制“教学视频+问题讨论专区”,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之前对实践内容及注意事项能有全面的认识,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及效果。由于学生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统一的教学进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微课,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学习。

四、实习类课程

实习通常分为专业见习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几种类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劳动一线,毕业实习更是学生岗前专业实习,通常称之为“顶岗实习”。在这类实习中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员工就成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可能是岗位能手,但他们对如何“教”学生并不了解,学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也羞于提问或干脆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摸索、实操环节在反复操作中自学,这样的学习效率低。用摄像机将实习环节中企事业员工实际工作的场景以记录方式拍摄,以5~10分钟为一个工作流程,让学生反复观看产生共鸣。可视化技术中的视频是最为真实、直观的表现手法,实习环节以视频再现的方式进行微课设计,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周期了解岗位要求及岗位工作过程。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为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提供了资源。

参考文献:

[1]吴 迪.论世界一流高校对本科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践行――普林斯顿大学的“综合科学”课程计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66-68.

会计实操课程篇4

1 问题的提出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他相关专业也相继把操作系统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杂、概念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2],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感觉十分困难,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容易侧重于操作系统的理论教学,很难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总的来说,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这是该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所涉及的基础性和原理性内容很多,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消化起来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量的课时分配给了理论教学。而每个学期的总学时是有限的,这样导致分配给实践教学的课时会明显不足,很多知识点无法提供相应的实验。这种重理论讲解,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导致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很不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很枯燥,实验任务很难完成,期末考试结束之后,会出现立马将所学知识还给老师的现象;(2)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但它又离计算机硬件最近,所以该门课程内容既涉及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软件方面的课程,如: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而教授该门课程的老师所熟悉和精通的课程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利用其他课程内容来进行触类旁通的教学,进而忽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3)操作系统的最新发展未被及时反映。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到当时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限制,很多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和现代操作系统相比,显得过时和不合理。而操作系统技术和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现代操作系统中用到的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触摸屏技术、语音控制技术等,这些新的内容往往在目前大部分操作系统教材中没有及时地反映出来;(4)没有真正理解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操作系统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不太一样,其教学目的不单纯是让学生简单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编写一个操作系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资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能力[3]: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解决方案优劣,并能提出更优解决方案的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抑或根本没有被意识到,从而导致大家没有真正地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该方法将计算思维这种新型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操作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中,让学生学会并习惯用计算机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求解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及创新的能力,实现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2.1 计算思维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4]。她指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为了更好的理解,周教授又将计算思维解释为几种具体的思维方法:约简、嵌入、转化、仿真、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决方案,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规划、学习和调度等[5]。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周教授将其基本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1)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计算机科学不单指计算机编程,更重要的是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且能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2)计算思维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种途径,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和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计算机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3)计算思维是思想,更重要的是计算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于人们进行问题求解及日常生活的管理;(4)计算思维是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机械的技能。根本的技能是指每个人为了在社会中发挥其职能而必须掌握的技能,刻板的技能则指机械的、重复的技能;(5)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互补和融合。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来源于数学思维,而计算机科学又从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我们的目的是建造能与现实世界互动的系统,而基本计算设备的限制则迫使计算机科学家必须计算性的思考。

同时,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和人类应具备的3R(Reading,wRiting and aRithmetic)能力,即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一样,同样属于每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对于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下面本文以操作系统课程为载体,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详细讨论如何将计算思维贯穿到操作系统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理论教学

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软件和硬件应用的课程,其理论课涉及的基本原理、思想和知识点很多。为了把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深入且全面,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紧紧围绕操作系统的四大基本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展开教学,注重基础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同时注意与时俱进,及时给学生补充时下最新的软、硬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我们将计算思维这种新的教学思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弄清楚问题的起源、发展、解决过程和实现方法,以及将后来还需要有怎样的改进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明白那些难以理解的思想和原理其实就是人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常的思维过程。

以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讲述:人们在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总会有大量问题需要求解,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人们正常的思维是先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提出对问题的形式化定义,即数学建模;然后给出求解方法的形式化描述,即确定算法;最后是寻找实现算法的工具或设施。在计算机时代之前,这些工具或设施经历了古代的算盘、近代的加法器和计算器,其计算过程都需要手工进行干预,并未实现计算自动化。直到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后,才使计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早期的计算机由于受当时硬件功能的限制,其解题过程只能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故称之为手工操作系统阶段,即无操作系统阶段。随着硬件技术和功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随着迅速提高,这样使得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运算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人-机矛盾”,而且这种矛盾随着计算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有设法去掉人工干预,让机器自己来控制计算过程,于是就出现了“操作系统”这个角色,它是用一种软件方法实现运算控制全程自动化的技术,即用软件程序来代替人工干预的过程。

当我们把这段经历给学生说明之后,学生就会立马恍然大悟,原来操作系统是由于人们的客观需求出现的,是和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然后我们按此方法接着给学生讲述每一个发展阶段里所出现的新的问题或矛盾,人们又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通过这种方法,一步一步地将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引导出来。采用这种分析前因后果,侧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但不会觉得枯燥,而且记忆深刻。这就是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记住培养和训练学生这种新的科学素养。

2.3 实践教学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课程。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算法需要通过实验课来验证、理解和吸收。对于操作系统实验内容的设计,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用了“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种性质的实验。验证性质的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从用户或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角度去体会和验证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设计性质的实验要求学生在理解操作系统中所用算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尝试自己提出算法改进意见或设计出不同效果的算法。考虑到学时限制及学生的总体水平,两种性质的实验数量比例控制在7:3左右。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下一学期安排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将后来开发较大规模的软件奠定基础。在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将计算思维的观点引入到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开始每一次的实验。在弄清楚实验要求和目的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理顺思路,确定最终解决方案,然后着手开始上机验证,并详细记录验证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书面实验报告,并上交老师审阅。通过采用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找出相应问题解决算法的思维方式来完成每一次的实验任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上机的热情,较好地完成上机作业,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在考核方面,我们严格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加大平时考勤及上机实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按时完成实验作业,高质量完成实验报告,这样才能在最后的总评成绩中得到较高分数。

会计实操课程篇5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它是在学完《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教学的特色课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模拟练习、实训操作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批发、零售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具备一定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然而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照自已所接受的学科式教育模式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导致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专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实践课时所占教学比例较低,考核方法不合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的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达总学时的2/3以上,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较低。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操作课时的比重偏少,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考试,试卷的形成主观性太强,起不到考试的客观检验效果。这种考核方法,没有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进课堂,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岗位上,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有的教师一周要完成20节左右的教学任务,教师平常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时间表,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在理论层面。因而在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践课程指导,学生也只有把实践课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

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1、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设计应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要抛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以教师榻萄е鞯迹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学习理念,以课程教学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社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理解、掌握重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能力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进行考核时,要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知识方面学生直接在试卷上考试,而实践操作方面则需要学生在实训室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采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创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生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跟。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两个重要支柱,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理论联糸实际,进一步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构建与协调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1、要进一步提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即要做好理论教学,又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和锻练,让学生参与从做账到报税一整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程序。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强化实践操作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通过会计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自已的工作岗位,从岗位培养目标来说,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有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总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教好该课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

[2]赵同剪,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会计实操课程篇6

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会计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如何改进教学现状,努力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该紧贴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且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的现代化、高素质、复合技能型财会类专业人才。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方位技能型的会计人才。但是,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类课程与会计专业内容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开设了很少的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学生只会简单操作软件,而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讲授课程时大多数高校基本仍采取采用“传递―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并演示操作过程,而后由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重复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的机械练习,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且学生在实操时往往会遗漏、忽略教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遇到类似的软件学生仍然不会操作,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3.考核方式不全面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是比较单一的,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在期末时,由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资料进行操作,并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然而,这种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片面性,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定,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努力学习的狭隘目的,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扎实、考完就忘的现象。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课课融通

会计电算化课程突出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在开设的课程体系里,以《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作为学习的基础,并同时开设《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计算机实践操作》等相关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并且有助于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回顾,例如,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进行正确的凭证制单、月末如何利用自动转账功能进行转账定义及转账生成、UFO系统中报表的公式设置等都与会计理论知识密不可分。

(2)课证融通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里,实行“能力+资格”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要求对接起来,实现课证融合,达到能力与资格证书的对接,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协助学生获取相应就业岗位的执业证书,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证岗融通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相应岗位进行工作,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良好衔接,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择业考虑,强调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把考证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达到证岗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交流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销售业务”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销售业务的5种类型(开票直接发货的普通销售业务、先发货后开票的普通销售业务、委托代销业务、开票直接发货的销售退货业务、先发货后开票的销售退货业务),将全体学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一种销售类型,以此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设疑和提问。每组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去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在每个小组内部还可以对角色进行分工,在“销售管理”系统的操作中涉及到销售人员,账套主管人员等,可以在小组内部指定相应人员负责相关操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熟悉不同人员的操作步骤;再次,在本课程结束时,安排各组学生根据其分配到的销售业务的类型对不同销售业务的操作情况进行陈述,汇报所学内容以及在操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等;最后,教师对本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记录教学活动过程,及时反馈信息,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会计实操课程篇7

【摘 要】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大多沿用重理论轻实操,从课本到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会计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缺乏系统性,实践工作能力更是缺乏,学了会计不会做账成为普遍现象,在新形势下,学过会计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率很低。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会计从业人员,探索新的会计教学方法,构建系统性、直观性会计教学模式是当前会计教学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有效教学;直观性

面对会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我们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和会计知识结构、特点、会计工作流程、要求等,对会计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会计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找到问题破解的关键点,提出会计教学,从而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效果。

一、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现在中职学校很多都开有会计课程,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文秘、物流、商务英语、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也会开会计课程,一般就是会计基础,当成这些专业的辅课程。会计专业自然要开会计课程,会计专业开的课程除会计基础外大多会加上会计法规、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还有语数英等与会计专业教学关联度较低的课程。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报普通高中,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深的讲不了,浅的又不够,会计教学课程很难设置,再加上师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会计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照课本读完,就算完成任务,质量也不高。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考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大一部分就算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但一旦到企业就适应不了,不会做账、不会报税,更不会做报表,会计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会计教学偏重理论授课,与社会需求脱节

现在中职教育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校很难找到对应的企业开展合作,种种原因,往往使中职会计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距较远。一是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认识,导致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工作能力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资格标准衔接不紧密,学了会计但不接受考前培训学生很难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中职会计毕业后仍没有资格和能力从事会计工作;二是会计教学方法简单,脱离实际,能力培养有限。教学上大多仍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从课本到课本,重理论轻实操,学生对会计知识不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记”和“背”这些环节。虽然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但多数是做书面作业,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

二、会计教学探讨与构建有效会计教学对策

1.从中职学生情况出发,按会计工作特点,理顺会计课程设置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方法,是一种技术活,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既讲究技术方法,又讲究实际操作。所以学好会计既要理解掌握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方法等,又要会利用方法、原理去处理实际工作。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学好理论是为了实际的操作。

面对中职生,由于受学生学习专注度和理解能力的影响,会计课程必须结合实际设置好,学习好会计知识是基础,这必须保证,所以理论、原理的讲解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课时安排;学好理论和原理是为了能做会计,会操作,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训实操的课也必须跟上,而且面对中职生,实操有直观的特点,反过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会计教学质量提高,达到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应变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教学上,我们往往很容易把会计当成一门理论课来上,重理论讲解,照本宣科,按照讲解,练习,考核的环节讲授会计。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听着就累,对中职生来说,本来学习专注度就较底,课堂很容易变成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什么,对牛弹琴的不良状况就在所难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会计不只是纯理论课,它还是一门实操课,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讲授内容时,可加入一些直观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变抽象为直观、具体,更贴近我们的经济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易理解。如在讲授会计账簿的种类时,可以用课件、投影等形式把账簿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引到了账簿图片上来,同时与书上的内容和格式一一对比讲解。这样抽象的东西就直观、具体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来,学习效果就更好。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在实训室上课,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账簿。这样学起来,课堂就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3.系统设计实操课,真账实习要推广

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认识到了实操的重要性,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错误把课堂的练习和书面作业当成实操,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与社会需求脱节。如我们在学习填制记账凭证时,很多就是把做会记分录当成了填制记账凭证的实训,其实会计分录只是明确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科目和相关金额,只是辅助填制记账凭证的一步。如果我们不填写真实的记账凭证,我们其实只是学习了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还没做。根据什么填,格式怎样,如何编号、如何填写每一栏,我们不练的话怎么会呢。那我们又如何在实际工作填记账凭证呢。所以实操是必要的,是会计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必经过程。就像我们学开车一样,笔试通过了不代表我们会开车,只有开车练才会开车。

4.加强双师型会计教师的培养

会计实操课程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18202

1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范围扩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准入门槛极低,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毕业、混证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技能较高,但是由于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放弃了努力学习、等待高考的目标,而选择了中职院校完成学业。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能够真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仅占50%左右,大多数都是从事组装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等岗位级别较低的工作,很少有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网站建设、网站开发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时,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有简单的计算机机房,并没有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计算机实训机房、多媒体实训机房等。而且,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甚至存在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教授《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情况。

2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大多数企业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组装操作、网站建设维护、网页制作设计和计算机设备安装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现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大多数倾向于软件的应用,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一些图像设计、图像处理等工作,其它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我国中职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遵循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所制定的。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来源于不同地区,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一定差异,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每个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长期以来其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产生矛盾、相互脱离。

2.2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针对性较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企业的职责划分日益详细,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也使得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即使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由于适应能力较差、实际水平较低而无法胜任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属于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办学理念,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闭门造车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去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因此,《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能反映社会的实际需求。

2.3 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薄弱

在《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方法上,很多中职教师都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努力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该教学方法,所以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效果较差的弊端。

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计算机操作》课程和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也无法提高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与经验。

3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结合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同。因此,在制定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仔细分析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劣势。由于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抽象思维意识较差,对于《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以致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计算机操作》课程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教学内容,社会既对研究开发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需求,也需要能够实际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确定了《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出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2 强调技能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拼凑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需求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将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应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积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实践、亲自动手的活动,强调的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过程。由于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了很多不确定性,工作流动也较为频繁,因而中职学校较难为社会培养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该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学生面临就业时,就能够充分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基本技能来完成相应工作。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别置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定位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的驱动下,了解任务包含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到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完成获取学习资源、应用理论知识等。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法,最终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实践知识的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不同,不再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完成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又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实践

教学案例:以《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基础知识和操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子板报的制作,能综合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按照分组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1 教学目标

掌握电子板报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了解制作电子板报的步骤,综合运用Word办公软件的知识要点,能够灵活使用文本框、艺术字、流程图等功能;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欣赏制作完成的电子板报,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积极性。

4.2 任务分析

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电子板报制作任务时,已经完成了Word办公软件的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了其基本操作技能,但是每节课之间是相互脱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相对零散。虽然每节课后学生都会通过完成小的学习任务来巩固知识,但是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将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应用Word办公软件的各项功能,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

4.3 教学实施

4.4 教学效果

教师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后,给学生们布置了电子板报制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根据教师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制作出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电子板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分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每组成员都能够自己亲手实践操作,多数小组最终完成了制作电子板报的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不断扩大,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指导思想,针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寻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会计实操课程篇9

关键词:操作系统;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如今将重新返回大学校园。自2007年秋季入学起,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开始招收生免费师范生。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已经招收了07级和08级2届计算机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一共约200人,以后还会继续招收。由于计算机专业不像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那样原来就是师范专业,有现成的针对师范生的授课大纲和经验,这些学生的课程如何设置成了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实现简单的相关算法。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师范生如何调整,是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2针对师范生的“操作系统”课程的问题

2.1课程的地位问题

毋庸置疑,在原来的教学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处于专业课的核心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是对于毕业后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范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地位如何?这需要从分析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入手,为此笔者分析了国家制定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访问了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国在中小学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掌握某些技术的运用,并鼓励创新。

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有:

(1) 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能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 能使用文字处理、绘画、电子表格等简单软件表达想法。

(4) 能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为主,在高中包括C或Java语言编程、Dreamware、Photoshop等多媒体工具的使用、Access数据库的使用等,以使用工具为主,同时包含简单的理论知识。

笔者还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普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其他专业的教师那样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做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如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网站的制作;竞赛培养如NOI竞赛;为其他专业教师做教学比赛的课件;学校硬件维护,如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视台、网络教室等设备维护。这使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专长。

据此可以了解“操作系统”课程虽然不是师范生以后要讲授的课程,但仍然十分重要。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一般都要讲解Windows系统的使用,师范生通过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Windows系统;师范生需要做学校各种设备的维护和网络维护,了解各种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管理方式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师范生要有较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为学校构建小的应用或演示系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系统调用,提高编程能力。因此,“操作系统”课程仍然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2.2课时的调整问题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理论和实验,课时量较大,我系原来的课时是72学时/学期,即每周4节课。并且在下一个学期安排“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有时间完成几个大的操作系统试验,如进程的调度和演示、文件系统的模拟和演示等,使学生能够通过编程模拟实现部分操作系统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提高动手编程的能力。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反映课时太少,授课时有些地方讲解得不够详细,例子不够多,编程时有很多困难等等。

由于师范生必须学习许多学校规定的师范类专修的课程,如教师口语(普通话),教师书法,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有限,必须减少课程,压缩课时。因此“操作系统”课程改成54学时/学期,即每周3节,增加了18个课时的上机试验课时,但减掉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这样就把2门课程合在一起上了。考虑到“操作系统”课程开始就讲授理论基础,没有涉及到实验的内容,于是上机试验课时间定在第9周之后开始,每周2节。

2.3课程内容的调整问题

我系原来使用的教材是陈向群主编的《操作系统原理(第二版)》一书,这是一本经典的操作系统教材,主要特点是对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阐述清楚,并能发反映一些较新的成果和发展方向,同时非常注重操作系统的课程实践,在每一章中都加入了对Linux系统和Windows Server2003系统的分析。其中对Linux系统的分析非常详细,如存储管理一章分析Linux系统的内存管理,分析了Linux系统的内存数据结构、页表管理、页面的分配回收、地址映射等内容,配有相关的图表和代码,使学生很快从操作系统的理论进入到实际,并产生了阅读相关的Linux代码、通过修改部分代码编译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由于师范生在每一届的人数不到一百人,笔者认为暂时没有必要更换教材。但这本教材的内容很多,由于课时的压缩,必须对授课内容有所删减,具体修改如下:

(1) 减掉了第2章操作系统的硬件环境。因为之前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已经讲授了这些知识,不需要再作介绍。

(2) 减掉了第8章死锁。死锁是操作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一些基本概念可以放在进程管理中的进程的同步和互斥中介绍,这一章的内容比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

(3) 减掉了第9章操作系统设计。由于课程针对师范生,他们主要从事教学和简单的编程、应用,一般不会从事操作系统的设计,故减掉了这一章。

(4) 减掉了第10章操作系统安全。这一章实际上内容很多,在几个课时内讲授没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被删除。

有些章节的内容还有一些调整,如在第6章文件系统中去掉了文件系统的性能问题和文件系统的可靠性小节,把文件系统的使用放在实验课中等等。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课时限制,必须在比原来更短的时间内教授“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希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出表率,笔者研究改革了教学方法。

3.1对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方发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教师花很长的时间讲授,但学生不一定理解,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能力,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注重案例教学方法。“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懂,笔者摒弃了过去只注重书本内容的教授方式,采用分析案例的方法,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在授课中用Linux作为实例讲解效果非常好,由于Linux的源代码是公开的,并且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现,讲解时可以把一部分源代码拿出来进行分析。比如讲进程时,PCB的概念很重要,但又比较抽象,这时可以把PCB的源代码拿出来作为案例讲解。学生通过分析源代码,能很快理解PCB的概念,否则教师可能花费很长时间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对处理机调度、内存管理、系统调用、中断处理等内容的讲解也都可以先找好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帮助很大。

(2) 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大学授课中常常因为班上学生很多、课时紧、学生反应不积极等原因,教师很少提问。其实提问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把提问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迫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提问题,跟上课程进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对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的学生实行加分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网站、电子邮件等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也一样计为平时成绩,尽量使所有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课堂提问虽然会占用时间,但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又能使老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3) 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由于课时有限,课程进度较快,这需要学生课前预习,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笔者在每次课前会提出一两个小问题,答案都在课本中,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次课后会展望下次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预习。在每一章上完还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包括一些相关网站、原来学生的报告、相关论文等,需要学生课后复习,在后一次上课时随机抽查学生介绍自己看过并感兴趣的内容,上讲台做一个小报告,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2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习操作系统是最佳的学习途径,但由于课时原因不得不对原来的实验内容有所压缩。笔者开设的操作系统实验内容和原因如下。

(1)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由于师范生工作后一般会做学校的校园网、实验室等设备的维护工作,可能用于网络服务器和一些设备中的Linux系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要求学生熟练使用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和命令语句,了解系统的文件结构、用户接口等。

(2) 分析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阅读并理解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学习操作系统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可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的系统较快地掌握操作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思想。笔者选择的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一章中都在最后一节分析了Linux和Windows系统的相应管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很多,没有时间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因此安排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Linux代码,总结出对应的模块功能。

(3) 模拟实现操作系统的某些功能。学生通过为对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典型算法的模拟实现,能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笔者要求学生完成进程调度、作业调度、存储器管理中的命中率问题和文件管理的算法的模拟演示。学生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算法编程实现并提供良好的界面演示算法的运行过程,这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机理。模拟所需的算法、主要数据结构和程序流程图都由教师提供,涉及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结构都是自建的,这样简化了实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实验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编程实验,而不是因为太难无从下手而放弃,能够达到实验效果。

3.3对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照物。在“操作系统”课程中,面对单调抽象的理论知识,上机试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卷面考核办法,将总评成绩改为卷面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同时,实验课的考核要详细化、规范化。由于试验是分组进行的,每组交一份实验报告,给一个成绩,应该对小组各个成员有所区分,实验评分时要求小组提交实验报告时按各人的贡献排名,组长排在第1位有5%的加分,组员的成绩按权值递减,分别是100%,98%,95%。这样避免了原来只是由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完成整个实验,有些组员没有参与的问题,使评分更加合理。对于实验的考核包括上机演示、上机时提问和实验报告3部分,各占试验成绩的40%、30%和30%。每组都有10分钟的提问时间,提出的问题包括整体的设计思想、对开发工具的了解、用到的一些函数或变量的意义、现场对某个功能的修改等等,这样能检查出学生是否是从别人或网上得到的试验程序,得出充分客观的评分。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发了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有所有的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视频录像等课程内容;提供其它好的操作系统课件、操作系统实验的例子、Linux分析资料等很多有用的资源下载;还包括网上答疑、在线考试和提交作业等特色功能。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提问,教师能实时做出解答。在线考试系统能自动抽取教师定义的试题库中的试题,组成一份试卷,并在学生答完后评分并给出正确的答案(目前试题库中只有客观题)。教师能够在线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并统计成绩。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能及时向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还是个新事物,这些学生该如何培养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能满足现在各地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满足学生以后考研的需要。对学生的培养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要认真研究,使我们的学生有好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了自己对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调整和对课程的授课、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这门课程已经上过一轮,学生反应很好,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原来一致,达到了课程要求。并且学生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关注相关的新技术新发展,这说明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颖. 我国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92-94.

[2] 叶俊民,胡金柱,李蓉,等.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6):19-21.

会计实操课程篇10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引言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计算机系统越复杂,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就越重要。操作系统课程为计算机应用人员深入了解和使用计算机提供了必备知识,为软件设计人员提供进行系统软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它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设计方法和技术、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关系必不可少的综合课程。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各种考试及以后深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比较难教难学的一门课程。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真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状况,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和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认识和重视不够。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和教师要求都较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懂得操作系统原理、懂得硬件工作原理、熟悉软硬件编程;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学生熟悉编程及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一定了解,现在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操作系统似乎没什么用处,其中原理理论比较多,太抽象,认为它不像其它课程如C语言、Flash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了之后马上可以做出东西来,觉得比较有成就感,这样学生会产生比较大去学习的兴趣,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许多同学认为学习操作系统没多大用途。

(2)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较强,其中涉及了许多具体的算法实现过程较复杂,再加上教材中知识点多而杂,缺乏对操作系统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的贯穿,而且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三本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一些,从而容易产生难以掌握和难学的畏难情绪。

(3)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验效果不理想。操作系统的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实验脱节和教学手段匮乏的问题。老师讲授的是课程要求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们也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该用在哪里,以及操作系统和其他课程究竟有什么联系,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实验比较难做,在各种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深厚的程序设计语言功底,这样导致实验课后很多学生只接触到操作系统的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在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教,而学生思考和实践比较少。至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就更少,课堂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这样也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不太理想。

3.具体措施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教学内容改革

操作系统的课程改革首先是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一个方便灵活、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现在计算机发展迅速,高性能、高档次的计算机已逐步普及,学生只要掌握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阅读使用手册,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操作系统的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操作系统课程是以原理、概念和算法等基础知识为主,所以必须设置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尽管相对独立,但又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部联系,力求学得明白、系统,在讲授操作系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级的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保证教学的合理性、系统性、先进性。

(2)教学方法改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我们应该从调动学生兴趣入手,彻底摆脱认为学习操作系统无用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原理之前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计算机中的一些工具,比如完成一些作业编程和程序调试,但是他们对系统本身和所带工具的设计问题很少考虑。大部分学生认为系统或工具设计不是我应该考虑的问题,或者认为其中包含的技术难度高不可攀。我们正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

我们采用的是角色转换法,在课程开始时并不急于讲述有关的基本概念,而是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大家来考虑,让学生多思考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我们编写程序时,程序和数据在计算机中如何存放的?如何存放才更加合理?当同时提交多项任务请求时,计算机会先处理哪个请求呢?会不会产生混乱呢?当多次重复提出请求时,计算机会有多大的耐心呢?等等。所提问题有些是比较直观的,不仅可以增加了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练的兴趣,而且在演练中学生会派生出更多过去不曾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当学生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在进行着一种角色的变换,原来认为系统理所应当为自己完成的事情,现在需要自己来考虑了。尽管大多数同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通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关介绍了解到的,或者有些问题一时还无法考虑清楚,但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正是我们所需要得到的效果,因为这些非常有利于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会了换位思考,学生就会加深对“操作系统”课程的认识,因为他们会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工具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会提出许多合理或不合理的解决方案。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方案讨论当中,把具体的方案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指出所提方案的合理性和谬误之处,让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学习更加有趣,对操作系统理解更加深刻。

(3)加强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结合独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遵循“理论+实训”的指导原则。

为了增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选择了以Linux为基础,先让学生分析一些简单的算法,然后再让学生编写代码完成给定的任务,比如进程的管理,进程的通信,存储的管理等。通过操作系统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操作系统的内部,对操作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有总体的把握,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为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必须针对操作系统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操作系统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等.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华丽,于仁师,刘霜梅.操作系统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