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3:50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合作 学习 初中 历史 教学

一、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观念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越来越强,这样,就带来了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转轨与转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将学习的假设定位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领悟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与交流。然而缺乏合作意识的人是发展欠缺的人,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师生、学生之间的多维有效互动的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活动课之“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的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以下称《中国历史》)

活动准备:(提前一周)

(1)讲解短剧或小品编写特征。

(2)准备主题“鉴真东渡”或“玄奘西游”的有关材料。

(3)座位前后6-7人组成小组,定好组长安排任务。

活动目标:通过同学们合作编写、导演短剧或小品来再现历史,加深对唐与周边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情感体验,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活动要求:

1.尽量再现历史,允许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发挥,使历史短剧或小品流畅、生动、有趣。

2.小组成员均要参与编写、演出任务,(语言允许旁白)。

3.选出若干名评委与老师共同评出优秀剧本与优秀表演奖。

活动过程:

1.课堂完成剧本编写工作。老师给予巡视指导、做好课堂监控。

2.课后老师与学生评委10人评析剧本,写出改正意见,选出5篇优秀剧本。

3.组织优秀剧本的创作者进行修改和实际演出。

4.(室外)演出评比,选出3组优秀表演奖,选5名优秀演员。

5.教师对成果(剧本、演出)进行评析。

二、教学反思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活动课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组成小组,简单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学生的举动,结果造成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要么个人埋头钻研,要么个别乘机开小差、说闲话,真正参与的人少,场面热闹而收效甚微。造成这样结果其原因在于教师只是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只要能够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⑦。因此,老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应有所作为,进行有效调控,才能使之真正富有实效,例如下面的教学例子。

(一)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要略

1.主题要明确、科学。主题任务的确定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没有主题,合作就是空话连天。合作学习不是坐在一块乱说话的活动,我们老师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想某问题是否有必要进行合作(即考虑它的必要性),因为它要花掉一定的时间和要有一定的准备,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案例选择的主题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

2.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历史科学习较好的和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分到一起⑧。这样分组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其中也有让学生有原则下决定合作伙伴,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案例中都基本体现这样的较好分组方法。当然,这样的小组人员安排也可不同时段作调整,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规范操作

(1)课前作好准备,正如案例1、2中合作前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这也是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2)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中心发言人(或小组长)的角色。他是落实好良好合作的关键,但他不是权威,正如案例1、3中,他是小组重要组织者,他是监督其他成员是否作发言的保证者,当然要让学生明确他不是固定的(可轮流担任),他不是代表个人,是代表小组的。

4.形式整合。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⑨。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课内、课外),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组合非常重要。自主学习是交流的前提,没有个体学习、独立思考,没有形成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所以这是必要的,也是保证人人参与的重要前提。

5.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以达到资源共享,完成主题任务。案例中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案例3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6.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1)引导学生们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同学们在合作中是热烈的,但需要有民主、有坦诚的交流,各案例中教师都尽力促使出现这种和谐的氛围,致使合作更愉快,有更好的效果。

(2)做好教师的合理角色定位。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首先我们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既要创设师生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也要规范同学的良好行为。课堂上,师生之间合作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充足,师生沟通和谐,并可以共同探究、畅所欲言、心灵交融,如案例中都有师生良好交流,但是对个别不认真的同学,则是要及时地引导,正如案例1中做好监控,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我们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如案例中都有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同学发言,对不会发言的同学进行排除障碍。对观点有创意进行肯定表扬(即会发现火花),对发言欠妥的加以引导。

(二)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应作何评价?这又是不太懂事的初中生所关注的,,把学生们的合作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部分,它能进一步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因为它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既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它关注不同的个体差异,它倡导师生评价。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作业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3-02

一、当下教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反复记忆,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作业的设计与安排却存在诸多问题,布置作业很难达到预想的目标。

1.作业趣味性差,内容机械性强

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背诵的内容有很多,传统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一般多为书面作业,作业的具体内容也往往都是可以通过课本直接寻找到的答案。这种作业设计本身趣味性差,并且内容机械僵硬,作业的价值不大,其次,机械化的作业会造成学生思维惰性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课本中有答案,不需要思考的想法,长期以往,作业渐渐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也就逐渐下滑。

2.学生对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较低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学生本身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不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认知也停留在“背诵了写在试卷上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上,这是极其不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除此之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而言却毫无益处,不少学生和家长只看到了成绩的提升,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需要加强理解,只需要记忆背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本身,如果作业比较有针对性或创新性,学生就不会作答,从而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作业的评判标准单一

当下教师对于作业的评判标准普遍比较单一,通常都是以字迹、内容完整程度作为作业质量的评判标准,在指导作业时,甚至会反复强调“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内容坚持向标准答案靠近,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在这种反复评判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积极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

二、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1.优化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知

综上所述,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开展的,而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学生对学科本身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业优化设计的前提是优化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要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和社会学科,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历史的来龙去脉,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自身而言,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是塑造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2.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趣味性强、实效性高的作业往往更能够吸引他们。因此作业优化设计在优化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如学习有关政治经济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的实际反应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产生思考不断深入探究,同时,这类型作业不存在标准答案,却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布置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既能够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

3.优化作业评判标准

作业评判标准是作业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评判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的方面可以对于作业完成度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也可以是给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却不断进步的学生加油,通过作业评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作业的布置与评判则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从重视程度、作业内容、作业评判等多个方面进行,从根本上提高作业质量,保证作业的多元化和丰富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志文.论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J].成才之路,2014(12) .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3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小学1—2年级将重点关注学生正确掌握拼音、笔顺、握笔姿势等基础内容。3—4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5—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初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市中、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教学增加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本市将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其中,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连环画等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初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高中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可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听说读写首次全部入围语文学科要求语文学科改进意见首次对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说明,提倡在运用中学习语文。按意见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同时,对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等多方面分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小学1—2年级精选适宜的启蒙读物,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式进行学习。3—4年级推荐不同文体的单篇短文、优秀传统文化读物。5—6年级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适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小学阶段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独立阅读,着力培养阅读习惯。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鼓励初中生以日记、随笔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指导高中生运用“微写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当面批改学生习作。提倡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社团社会活动将进入综合素质评价本市将支持设立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等各类语文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年级、跨校常态化开展活动。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开放性语文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各类语文主题俱乐部开展网上交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俱乐部活动过程、积累活动成果。中学生活动成果记入学业评价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4

1.立足实际,展开教学。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不能一味偏重教材本身,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教材内容展开全面的分析,才能优化教学模式。

2.开展互动,完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不能让学生定位成“接受者”,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究者”,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教”“、学”。

3.分层教学,全面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案,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目标上区别要求,提高对优秀生的学习要求,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目标等方式可以推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引导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能力

1.设计探究提纲。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这个重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探究提纲,由易入难、由点到面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2.点拨探究活动。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放任学生自由学习。在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点拨和启动,引领学生更快地、更全面地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开展“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爆发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等三大要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探究活动,有效提升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效。

3.梳理探究成果。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学习成果,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其成果进行梳理和完善。例如,学生找出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事不发达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教师让学生表达各自的学习成果,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了解到封建主义的腐败,局限了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不能建立发达的军事,保护不了政府和民众,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落后就会挨打。通过梳理和完善,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成效也逐步提升。

三、整合资源环节———巩固学习成效

1.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比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博物馆等场地,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2.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兴趣小组,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小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更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5

笔者特别推崇的是央视推出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其中不仅涉及了制作者对十五1u_纪以来1u_界历史的深刻理解,也涉及了我国在改革放新时期所面临的全方位的选择、挑战和发展战略。故木义以笔者运用《大国崛起》纪录片相关义字和影片资料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配合影片资源的播放,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笔者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卜几个方面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新课学习兴趣。    

孔子曾口:“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好的索材是促使学生成为“乐知者”“乐学者”的第一步,选取好的影片作为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案例一】在学习“新航路的辟”时,笔者剪辑了《大国崛起》的第一集“海洋时代”的开头一部分,作为新课导入播放。    

[案例分析]视频首先展示了1500年前后欧洲人所画的1u_界地图的演变,最后又在视频结尾,抛出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葡萄牙和酉班牙两国发现开辟新航路从而实现崛起呢?’’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创设了木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了15, 16 1日_纪的欧洲,也提出了木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是利一么?’’从而引起学生探究木课内容的兴趣。    

2.突破重难点,有利学生理解内容。    

影片往往具有画面精彩、场景生动的特点,能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与理解。利用影片资源的这种优势,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二]在学习“英国议会对土权的胜利”时,笔者选取了第三集“走向现代”中两段历史教授的访谈视频:一为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向荣,二为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案例分析】八年级卜册教材中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爆发原因的阐述较少,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故视频展示两位教授的访谈视频,通过教授对查理一1u_召开议会征税及议会对其的态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查理与议会的矛盾来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查理的专制统治。    

3.拓展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正确运用影片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既可以使学生仿佛进入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身临其境,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案例三】当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美国和德国工业发展势头超过英国。一此同学便在课上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何美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赘头?’’笔者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入第十集“新国新梦”的一个片段。    

【案例分析】美德两国后来居上,工业发展势头超过英国,但是教材并米给出原因。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课堂生成,针对教师给出的视频片段再来思考为何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涌现了那么多的发明家,使美国从一个只会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再拓展延伸美国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做法对我们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有何借鉴及现实意义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中考历史与社会的主要题型之一,但是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得分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不少学生一看到题目当中的材料如一此深奥的史料义字就一个头两个大,无迹可寻无处落笔。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相信应是“功在平时”。而像《大国崛起》其中既有精选的历史图片,更有历史学家的评论访谈,女}!能合理运用,一来有利于学生热悉历史材料,积累基础知识,二在平时潜移默化中也改变了学生觉得历史材料高深晦涩无法理解,无法卜手解题的窘境。    

【案例四】在复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内容时,笔者以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一段视频中的解说词作为材料设计了一道材料分析题。    

【案例分析】,IV而易见木题考查的是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的苏联新经济政策及美国的罗斯招新政。此段材料略,IV晦涩,但并非无迹可寻,如学生能把握关键人物“列‘j”,关键词“强攻”“改变”“政府十预经济”,在理解新经济政策背景和罗斯招新政特点的基础上,便可成功解题。笔者相信在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的同时,教师在优秀历史纪录片中多撷取好的历史材料来编题让学生多练多思,不假时口定能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培养情操,塑造乐观生活态度。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体现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E3,IV得至关重要。在这一方面,合理使用影片资料,有时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五】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课,课堂结尾可播放第四集“工业先声”中一个片段展现马修·博尔顿和詹姆斯·瓦特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    

【案例分析】对于蒸汽机的改良,学生往往只知瓦特,不知道他的合作伙伴马修。教师可以此作为德育教育的落脚点。在视频材料的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谈观后感,可使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发明创作并非一帆风顺,一次成功的背后可能是千百次的失败,所以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应充满希望且乐观地面对,坚持不懈地尝试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当然教师也得认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片资源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是为了服务教学,故在实践中切不可主次不分,甚至以此替代教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总结概括出对于影片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注意以卜几个方面:    

1.把握时间    

历史与社会课堂时间一般为通。或1分钟。因此,如若教师引入的影片资源不经过剪辑,时间过长,则易无法完成教学在务。如《大国崛起》每集均在一小时以上,如在课堂上大篇幅地引入,势必会造成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不知究竟哪此内容是教材要点,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活动,则教学在务失败。    

故笔者认为时间应控制在1到6分钟以内,这样既可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也不影响其他环节的发展,使教学流程从容不迫。    

2.关注数量    

有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某个知识点,往往会去搜集许多相关的材料,笔者曾经也是这样一个“马大姐”般的教师。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罗斯招新政》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罗斯招新政的影响即缓解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从噩梦一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在课堂上播放了《大国崛起》第十一集的3段小视频,但是事后笔者发现过多的索材反而使得学生犹如走马观花,对在何一个索材都无法得到深刻认识。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影片资源不能选择太多,1-2个为宜,这样才能做到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善于选择    

有效地选择影片资源往往能掀起整节课的高潮,成为最出彩的一个环节。如《大国崛起》的十二集,可谓有多处精彩绝伦发人深省,似乎通通让人无法割舍,但是如果教师不加选择地“喂”给学生,不仅不会使得学生“营养全面”,反而会造成学生“肠胃负担”的加重,那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索材,笔者认为应以教学目标作为选择的依据,既要贴近学生生活,也要紧扣社会热点时事,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择每课所需要的视频索材,才能服务于课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6

1997年毕业于[]师校普师班,1999年参加绵阳师院政史系函授,2002年毕业。

1997年毕业分配在仁和镇广生场小学任教,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辅导学生撰写的论文《山区儿童视力调查》获遂宁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技“两小”比赛壹等奖。

1998年辅导学生 在一九九八年第九届四川省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竞赛活动中获得论文贰等奖,并被镇评为“优秀辅导员”,被县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并获得共青团[]县委科技进步基金奖励。

2001年9月调入仁和中学担任政治科教学,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教学过程中,以生动事例,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还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2003年编写的法制教育教案,获县叁等奖。

2001年度担任初一4个班,初二3个班的教学工作,期末总评全镇第一。

2002年度担任初二5个班,初三1个班的教学工作,总评全镇第一。

2003年度担任初二5个班,初三1个班的教学工作,学期总评全镇第一。

教育事业是崇高的,无数的教育大师们为此奉献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精力,他们铸造人的灵魂,播种生命的智慧,传承历史的文明,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理想。

教育工作是艰难的。它的艰难性来自于人类漫长的政治历史,来自于深厚而广博的文化,来自于各种文明的相互冲突,更来自于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我将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努力做好这一求“真”的事业。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研究;初中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育理念是要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虽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会建立相关的德育学科来开展教学,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德育水平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德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树立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单一设置德育教育学科无法使学生掌握其中的精髓,所以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如将德育贯穿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令历史知识和德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德育品质的提高。

一、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德育的原因

(一)校园违纪现象较多就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现阶段的校园霸凌事件屡增不减,而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如何改善在校园以及社会上对学生的管理,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学生德育的缺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使学生没有在较早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抑或是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从小叛逆,在学校中也有没有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所以校园内违纪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将德育贯穿到各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恶性事件的发生问题,同时还能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指导。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学理念逐渐由原来的教书理念转向育人理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改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学习各种学科的最终目的,也是学校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将课本知识点与德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获取德育方面的知识。而历史学科作为具有传承性质的学科,又有各大历史伟人事迹的支撑,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指引,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吻合。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认识不深研究表明,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德育方面的意识不是很深刻,他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教学时,相比德育渗透,普遍更乐于多补充一些课本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于德育的效果是微弱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1]。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教师把授课的重心放在历史事件的表面教学上,并未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现实认识的渗透,没有带领学生在历史事件学习中更深入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利于学生对事件本质的理解。所以,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二)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众所周知,判断对一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往往通过评价机制进行。无论什么学科,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对后期教学做出针对性的改善。但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对于学生的德育,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对学生的阶段性培养进行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因此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导致学生不能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合理评判,对自己水平的评估也会出现很大偏差,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最终对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制订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定期评价,以便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便利。

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好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渗入德育。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入地探索知识。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较烦琐,前后连接性较强,不仅需要学生在课上全身心投入,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难度较高。如果学生不了解历史事迹,课堂上的德育质量就会降低。所以,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品质,提升德育教学质量[2]。例如,在讲授“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以课前搜寻一些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在课上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战争时期的艰辛,以及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从而更加容易记住知识,并学习前辈的优秀品质,真正做到在历史学习中渗透德育知识,提高道德水平。

(二)利用英雄形象,提高德育质量利用好初中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将历史英雄人物作为他们的榜样,提高德育质量。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培训,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掌握相关历史发展进程和事件意义。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挑选精神品质较为优秀的人物作为激励榜样,给学生讲解他们的英勇事迹。例如,教学中国近代史时,许多英雄为反抗外国列强入侵,保卫祖国河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以及奉献精神,能够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不能仅仅分析正面人物,还要讲解一些负面人物的劣迹及他们背信弃义的后果,通过不同品质的对比,使学生准确把握塑造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并建立自身对他人评价的标准。例如,在近代史中,众多爱国人物英勇赴死,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仍不缺乏胆小怕死、卖国求荣的小人。教师通过讲解这些背信弃义的人的下场,充分体现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达到既讲解了知识内容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德育质量。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将知识内容通过框架形式呈现出来,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还可以将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使内容更直观,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教师采用表演的方式,选择某一段历史事迹,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前期的准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表演过程中的人物体验,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情怀和品质[3]。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记忆知识,更能提升自己的情怀,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正能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基于知识教学合理渗透德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质量。

(四)体会革命精神,从中得出感悟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历史上的每一次变动都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结果,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都象征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历史的潮流中,任何事物都在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为人的意愿所变动。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在分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中的典型事物,让学生领略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如处于封建时期的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仍然故步自封,不接受先进思想,不发展新兴技术,最终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惧艰难、不畏困难,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精神,最终解放了全中国,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对现在生活的体会,学生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先辈们前赴后继、不顾生死、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通过对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讲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惧艰险的品质,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不向困难低头、不被环境的压力所击垮的精神,使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咨询、实地考察等,再结合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内容进行知识的汇总,最终得到答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心目中的英雄”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品质,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记忆,从而被他们的品质影响,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同时,教师可以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更能促进自身在优良品质方面的塑造,使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结语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9

一、总体概况

学校占地面积83亩,建筑面积30290.75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0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古桥古树、乡贤遗迹,承载着历史沧桑;仿古建筑、著名楹联,弥漫着人文气息;“爱”字校训、“爱”的校园,浸润着“仁爱”文化。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80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64名,中高级职称56人,占87.5%;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2人,其中市级教学能手2人、班主任工作能手1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教学能手6人、班主任工作能手2人、区教学新秀7人、班主任工作新秀3人。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日趋现代,队伍素质日益良好,学校管理日渐规范,教学质量较快提高,学校特色初步形成,先后荣获省模范学校、省健康促进学校、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市平安校园示范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成绩

1.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呈现现代化

仓下中学是一所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现代化学校,是一所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的绿色学校、花园学校。漫步校园,林中有鸟,地上有草,池内有鱼,四季有花。学校秉承深厚的办学历史积淀,确立了“至仁至爱,臻善臻美”的办学核心理念,坚持以“爱”为校训,形成了“爱满天下”的学风、“以仁化人”的教风和“为正蕴真”的学风,基本实现了“三园三心”的办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了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云林街道和区教育局的共同关心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先后投入3500多万元完成了综合楼、实验楼、道路广场、绿化工程及消防工程等基础建设,完成了教育技术装备省I类标准升级建设。目前,学校图书阅览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实验室、档案室、体育馆、运动场地、警务站及电子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齐全,功能配置合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2.培养举措多样,师资队伍呈现优质化

学校领导班子注重自身建设,善于发挥个人专业影响力和行政亲和力,以“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精致管理”为工作理念,全面打造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在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的测评中满意度高,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整体发展,以师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三大工程”为抓手,签订《教职工教育安全责任书》,明确《规范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出台《校级教学能手参评条例及实施细则》,开展青年教师“三立工程”(立志、立德、立业)建设……一系列培养举措为教师成长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形成了骨干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氛围。本次督导听课共6节,其中优秀课4节,优良率达到100%。

3.教育务实创新,素质教育呈现品质化

学校以“仁爱”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品质。学校积极创设植物品种多、古树名木多、水域形式多、著名楹联多的育人环境,完善创新德育导师制、首遇责任制、课堂负责制、值勤责任制、班主任例会与考核制、后进生帮扶制等制度,大力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初步建构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协调发展、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推进“三全三情”人文课堂、“三品”课堂的研究。以规范管理为根本,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省“五严”规定。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以“助学案”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4年,学校中考全科合格率达94.9%。

学校树立了科研兴校的意识,先后开展了省陶研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市“十二五”课题《创设人文课堂,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启动了“省初中薄弱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有力地助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三年来有230多篇论文、案例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源整合有序,校园文化呈现特色化

首先,营造学校精神文化。文化是有根的,根在历史中、在社区里、在师生的心灵需要中。学校地处唐代诗人李绅和画家倪瓒的故里,处于江南十大古刹之一祇陀寺原址。由儒家之“仁”,佛家之“善”,确立“至仁至爱,臻善臻美”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融合到学校的“一训三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努力使“爱满天下”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

其次,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育人的最重要途径。学校注重在学科内容中挖掘“仁爱”文化内容,构建“三全三情”人文课堂,以“全体参与、全程关注、全面提升、情境创设、情愫交流、情感升华”为目标和框架,力求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校园及其周边资源,组织编写了《倪云林其人其事》、《追根溯源》、《诗歌选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古诗文读本》等一系列校本教材,面向莘莘学子组织实施“仁爱”教育。

三是构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健全了教代会、理事会、家委会等组织机构,修订完善了制度条例,规范办学行为。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努力将规章制度的有形约束转化为师生的无形自律,形成师生的行为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问题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督查中发现,少数班级个别学科成绩优秀率差距较大,校园部分设施的维修保养不够及时,食堂地面潮湿,存在安全隐患。学校要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确保守住底线,不闯红线。在课程进度、均衡编班、作息时间、班额控制、寄宿生安排、考试排名等方面切实提高认识,规范操作。在绿化修剪、场地设施维护等方面要精细管理,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督查中发现,教师数量不多,在课题研究上参与率不足50%。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应多设课题、多动员、多激励,提高教师参与率,提升级别和撰写人数,借此培养更多人数、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同时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探讨“助学案”的使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协同研究,以发自内心的教研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与水平。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古代贤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素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德育骨干和优秀学生。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篇10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如何在中考前短短的总复习时间里既要继续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个急需讨论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需求,切实打造高效课堂,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那么,在初中历史复习阶段,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呢?下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用导学案激励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也是导学案在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具体体现。

每一位初三毕业生在总复习过程中都将走过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在上路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复习应考态度决非是多此一举。所以我在总复习之前.同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题座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现理想追求的方式,证明自身的价值的途径,谈总复习的必要性、艰巨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谈话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内部动机,使绝大多数同学怀着报救国家、追求理想、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信念踏上了总复习之路。

二、用导学案学注重习策略

1、导学以厘清思路

初三历史总复习内容涉及中外历史,地方史总计7本教材,内容多、跨度大,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滋生畏难情绪。在学法理论指导下,我认为理清线索是搞好总复习的第一步。

首先,由我向学生高效率的概述了中外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并特别强调了分期定位的标志性史实,然后指导学生分别列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表,进而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中、外两根清晰的、按时间顺序、社会性质分类排列的历史“经线”,在此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达到每涉及一个历史事件就能马上反应出:它发生在什么年代,处于什么社会发展阶段,有何作用等基本史实的水平。有了这两条历史发展“经线”,下一步的基础知识点复习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达两条线将贯穿复习的始终,可谓是进行历史总复习的“生命线”,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我指导他们学会在头脑中构设历史“纬线”,即学会在同一历史时期进行中外史的横向对比,把平面,单向的历史知识变为立体、多向的历史“经纬网”,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导学以抓牢知识点。

仅有了“生命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把定位在历史“经线”上的点,即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等基础知识吃透弄懂,把它们充实为一粒粒饱满圆润的“珍珠”,级在历史发展的经线上。

在学法理论指导下,我认为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在这一阶段,不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精加工・要求学生准确的分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准确地掌握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要求准确地写出一句口号、一个词组、一个生字。例如药王孙思遘的“邀”,日本“大化改新”这些字、词组学生常常写错,我就运用复述策略、重复策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反复训练、反复测查,以这种精加工的方式,澄清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存在的许多误区,纠正了不少潜在的惯性错误,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帮助他们掌握丁较为科学的学习技能。

3、导学以加强记忆。

总复习设计的内容多、跨度大,在理清线索、精加工知识点的同时,怎样让学生记住两条经线和数以百计的知识点呢?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高效记忆的科学方法。刚开始,每讲完一个基础知识点我就给学生提供一种或几种记忆方法作参考、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的名字可以用谐音浓缩为“蔬菜黄米”来帮助记忆。多次示范以后,学生一般都能举一反三地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这时就提供机会让学生多交流多切磋并帮助他们归纳出读背结合、抄写、整记分记结合、多种感官协同等重复性记忆法,以及形象联想、谐音联想、歇谣口决等人为联想记忆法,在紧张的复习阶段。高教记忆法的运用无异于给学生换来了比黄金还宝贵的时间,有助于他们事半功倍的完成历史及其他学科的复习。

4、导学以加强应考技巧。

较牢固的掌握了知识点、情绪稳定并不意味着考试的成功。我们身边不乏考场中感觉良好,结果发挥失常,令人遗憾的事例,这更证明了临场技巧的重要性。

我认为头脑清醒,审题仔细,极力避免技术性失误是关键。例如填空题。要求不能有错别字,下笔的时候,点横撇捺要一丝不苟,字迹清楚整洁,不要因错字或笔误失分;对某些把握不稳的人名、地名、书名等,可试着在卷面上寻找标准答案,因为有些填空题的答案常常作为单选、多选题的选项出现。单选题力求一锤定音、落笔不改。有专家的研究数据说明,人的直觉具有令人吃惊的准确度,而我在多次的阅卷中也发现,单选题的复查过程中,凡是修改过的答案往往是把对的选项改成了错误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下笔之前运用所有有关历史知识认真分析、判断、一旦作出了选择就力求不再更改。还可以教学生用排除法来寻找答案,例如:谁是唐代草书家?选项有韩愈.柳宗元、怀索、颜真卿。假设学生不知道答案.但他知道韩、柳时文学家,颜是楷书家,那么运用排除法就能确定答案是怀素。多选题、简答题中也包含着许多技巧,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三、合理要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