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规划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3:22

新型农村规划

新型农村规划篇1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博爱县

Abstract: Taking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lanning,discussed the planning prinple, planning conception, planning layout,road system,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ndscap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Boai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对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五级”城镇体系,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在此背景下,博爱县根据省定政策,结合县城的实际情况,在县域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 本文主要从规划技术方面,对新型农村试点之一的七方社区规划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随后全面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七方社区位于月山镇南部,博爱县城北部,北临文化路,东接团结路,西、南均临县城支路,交通方便,区位条件优越。临团结路现状用地为空地,西部大部分为两层民居,土地利用不经济,规划范围地势平坦,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度在0.3%左右,社区西部有运粮河南北向穿过。需要在七方社区安置的村庄有七方村、司中道村和苏寨村,其中七方村现状人口5500人,现状建设用地40ha,司中道村现状人口为1054人,建设用地24ha,苏寨村现状人口1250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8.66ha。根据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人口为7000人。现状安置的村庄总建设用地82.66ha,七方社区规划用地11.33ha,规划后可节约用地71.33ha。

2 规划原则

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③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④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⑤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3 规划立意和布局结构

社区规划结构形似一个“领结”。17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到19世纪末期,领结的末端变得越来越长,渐渐演变成领带,领结则逐渐变得不再流行,只有建筑师的社群继续佩带,因它是建筑师制服的一个重要部分。七方社区“领结”状的规划结构立意,预示该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生活以及拥有的锦绣前程。

图1 规划立意与布局结构

社区在总体上形成“两心、一轴、两片、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两心:其中一心是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的中心;另一心是指水域绿化景观中心。一轴:是连接两心的景观轴线。两片:围绕两心形成东、西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居住片区。西片区是围绕社区服务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片区;东片区是围绕水域绿化景观中心的居住片区。东、西两个片区由一条景观轴(一轴)有机联系在一起,丰富了整个社区的视觉效果。一环:围绕两心的领结形状的社区级道路。

4 道路系统规划

社区道路系统分为社区级路、宅前路和静态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等)。根据人流方向及县城道路情况,规划采用自由式路网结构,由中部“领结”型的社区级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和院落,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接到县城道路上,形成通而不畅的道路结构,团结路开口为步行道,保障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宅前路尽量设置成环状,接到社区级道路上,尽端式道路利用地面停车场做回车场。

社区道路分为二级:(1)社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为6米,建筑红线不少于14米;(2)宅前级:路面宽3米。

考虑到社区私家车数量会越来越多,本次规划停车分为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每栋楼前都设置有停车位,车辆可直接到达单元门前,同时,考虑防灾的要求,规划利用社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规划地下停车场,战时防空,平时作为地下车库,东、西两边各规划一处,社区共规划1240个停车位,停车率为57%。社区服务中心前设置休闲集会广场,供社区居民使用。

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社区配套管理用房结合中部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内设收取奶站、物业管理、卫生所、图书室等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586m2。公共厕所均匀分布于社区中,左、中、右各设一处,社区服务中心北侧设置一处垃圾中转站(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合设型),环卫设施共计200m2。结合社区中心设置幼儿园一处,建筑面积2096m2,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714m2。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从而逐渐完善社区功能,并形成社区发展中心。

6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社区景观设计将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相结合、局部景观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居住社区景观。 社区重点强化“两轴一带”,“两轴”即从东入口一直西延至运粮河,和西侧南北出入口之间的南北向景观轴,“一带”即沿运粮河景观滨水带。

景观轴上设置有广场、景观建筑、公共建筑等设施,使景观轴得以强化,两条景观轴交叉为视觉中心,即社区服务中心。沿团结和文化路以及运粮河为向北部层层升高的居住建筑,建筑体量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点联结合,创造出高低错落,错落有致和丰富的沿街天际线,沿文化路和团结路建筑底下2-4层为商业,商业氛围浓厚;社区内运粮河是社区内的一个自然生态绿化带,是社区居民可以休闲娱乐的滨河绿地。

社区环境小品规划集功能性、装饰性、趣味性于一体。各院落中的小品、雕塑既表现出院落的特征,又美化了居住环境,增强了院落的可识别性。社区硬地的铺砌方式,从色彩和质感上来限制空间,以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

7 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适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一种创新实践模式,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以博爱七方社区为例,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的原则、布局结构、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景观绿化系统中的要点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 2010(10): 10-13.

刘峘,何邕健,夏青.合作化思想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7,28(2): 63-67.

孙杨,代晓芳.新农村“迁村并点”村庄规划探究—以平地、香云庄新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2):15749-15750,15780.

张研.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初探—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黑山村规划设计为例[J].门窗. 2012,(5): 130.

文灵亚,蒋祖民.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J].中外建筑. 2009,(2): 82-83.

方利原,傅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实践-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乡为例[J].四川建筑. 2012,32(4): 31-33.

Study on planning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Take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

ZHAO Fang-fang WANG Shao-hui

Jiaozuo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aozuo 454000, China

新型农村规划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aZhuang new rur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from functional structure, road and traffic, landscape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unctional structure

随着2011年“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就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这必将加快中国中部崛起的步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要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通过‘三化’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南省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分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以期对今后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所借鉴。

一、项目概况分析

1.区域位置

马庄新型社区位于温县城区东北部,南临新洛公路,东临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交通方便,规划区域隶属于南张羌镇,规划总用地面积46.92ha 。

2.社区建设现状

社区建设布局散乱,社区空地尚多,宅基地面积过大,不符合土地使用要求。房屋建筑不规整,破损的围墙、建筑到处可见,住宅建筑很少有墙面修饰,院落空间利用率低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形象。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不完备,部分道路缺乏排水设施,铺装路与土路并存,一部分硬化路面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雨水季节,行人无法正常通过。社区产业布局散乱,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点。

3.项目优势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用地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地貌有利于社区发展建设。其次,地块南临新洛公路,出行方便,交通便利,项目在交通上向各个方向的可达性和便捷性特别强。社区内有三个池塘,未被充分利用,地块内丰富的水系环境,成为打造生态社区的一大优势,为生态规划打下基础;社区内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该社区文化氛围浓厚,历史积淀深厚,有利于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发展前景展望

规划结合现状实际,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目标,在社区周边适当地区开辟蔬菜种植区,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社区建设方面,本着节约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以本次规划为基础,推动土地置换,避开基本农田,为本社区农业产业化链条拉伸提供土地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居民住宅院落建设方面,推行两层或者三层住宅,宣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长能够带来的好处,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进一步改观,推进社区建设,力争把马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绿化、美化、净化达标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解决农村核心劳动力外流与空心村的现象。

三、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1.规划原则

⑴ 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

⑵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

⑶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⑷ 因借自然,承传文明,融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

2.社区规划结构

根据马庄社区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其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三片”。“一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建的村委会、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为中心,配以街头休闲绿地,形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东西、南北主路构成的绿化景观轴。“三片”:遵循该社区原有格局,形成西区(工业区)、东区(传统居住组团)、东北区(现代居住组团)。

图1 马庄新型社区用地布局图

3.社区道路规划

在马庄新型社区的道路规划中,根据地块区位的分析,规划在南侧的新洛路设置四个出入口,在北侧设置一个出入口,在社区中部的配套设施周围布置集中停车场入口,其它公建设施在建设时,结合绿地预留部分停车位,使社区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模式。

规划道路分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主要道路为贯通南北的两条道路与出入口相连,车行道宽8m,两侧各有3.5m的人行道,再往两侧是绿化带,通过配以两侧的植树和绿化以及错落变化的建筑,使居民在社区中有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视觉效果。

社区内部规划部分人车分流,保障人流与车流互不干扰,同时保障开敞空间的完整性,使居民在用车方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车对开敞空间的干扰。道路系统分级明显、架构清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此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图2 马庄新型社区规划总平面图

4.社区景观绿化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绿化规划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地方特色,从而使绿化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规划中采用开放的空间景观绿化系统,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系,突出个性化的设计,以形成完整统一的新型社区的空间景观绿化模式。

社区绿化系统形成“两轴、两节点”的形式。“两轴”:东西、南北十字主路形成的绿化景观轴。“两节点”:以纪念碑为核心的景观节点,由四处街头绿地构成,形成该社区的核心空间,以水脉、文脉、绿脉传承该社区的社会文化;以社区东北新区为载体的景观节点,由宅间绿地、中心绿地构成,体现社区的环境景观。社区的绿化工程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种植本地常见植被和树种,在社区的重要地段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特色的名贵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社区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开展新型社区规划实践,用科学发展观引导规划活动,是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以马庄新型社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项目特点,从功能结构、道路交通、景观绿化等方面研究分析,以此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薛玉剑.新型农村社区绿化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5389-5390,5392.

孙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建筑,2011,26(9):34-35.

才凤伟.农村社区研究评述[J].黑河学刊,2007(5):22-23.

吕静,孙赫呈.东北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2):43-46.

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4(4):8-11.

作者简介:陈如聪,女,河南焦作沁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17年。现任职于沁阳市方圆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农村规划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新型农村;结合

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四)注重农业高效生产的要求

最后,农田水利的规划还应当注重农业的高效生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以及闸站配套等工程标准。并且经过诸多实践的证明我们能够发现,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必须是能够适应高效农田工程的,这也是农田水利规划的一个重要要求。农田的水利规划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着相互影响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将二者结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历雄,孙既旺,林桢. 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结合初探[J]. 科技与企业,2013,15:145.

新型农村规划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城乡的公共服务形成一体化,实现农村的三化协调发展。由于农村环境以及人文特点的不同,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城市社区。所以新型农村的规划应从农村地方特点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惠民工程。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统筹城乡规划提出的新课题,所以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又具备新的特点,就是在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镇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农村合并,实现农村集约发展,形成更集中的农民生活和生产区域,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常用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囊括了很多方面,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还与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日趋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步被大众认可,并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应用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方效益的协调;其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布局散乱。根据各地乡镇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并没有实现集约式的发展,依旧存在着农村规模小、数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等一些问题。第二,建设用地粗放。根据农村实际调查情况显示,现在农村存在许多闲置或废弃的房屋,甚至出现村庄闲置,导致空心村和老人村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仍然面临着生活和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维护基础设施运营的程度低两大问题。第四,农村绿化和美化水平低。农村房屋建设大多是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房屋的地址、结构、标准等,所以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经常可见,从而农村的美化和绿化程度受到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

1、不尊重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和资源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村庄分布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村庄的地理环境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全面考量农村自然环境,而是通过农村的区域情况划分农村社区,进而出现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农村社区。

2、不尊重人文环境。我国农村大多以组以及自然村进行划分,居住环境也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农村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然而在某些农村社区规划的时候忽视这种差异性,仅仅是村组数量性的划分,出现数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不尊重自然与地域特色。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但是人口数量少,分布区域比较散。一些乡镇农村社区容易忽视少数民族村庄社区建设,在许多农村会出现规模小的单独社区。所以,不尊重农村社区的自然与地域特色会导致农村社区规模小的情况出现。

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虽然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本身就落后于城市,其社区建设必然会需要外部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欠缺致使农村交通、娱乐、医疗、教育等建设进度缓慢,进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落后。

5、不集约用地。受到地形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身村庄分布就不集中,规模也是大小不一,而且农村在用地上缺乏合理的规划,农民住宅在质量和结构上又没有保证,废弃的房屋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加之,政府对农民房屋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农民房屋乱搭乱建,随意选址,没有明显的村庄中心划分区。农民对村庄的绿化意识也比较缺乏,导致农村社区的美化和绿化出现很大的问题。

三、绿色可持续理念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一)绿色可持续的理念

绿色可持续理念可以拆分成“绿色”和“可持续”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绿色主要针对的是资源环境化而言,新型农村社区是现代经济社会下的产物,其发展的基础不再依靠自然资源,而是将自然、社会人文以及科学技术三方面资源协调运用,实现农村社区环境和经济的绿色化。可持续是农村社区发展方式的选择,是根据农村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实际情况,以最下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实现农村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故而,绿色可持续理念是新型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实现农村长久稳定发展。

(二)规划策略

1、空间布局规划

(1)根据当地的文化合理规划。社区是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个区域,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功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根据当地文化情况,合理布局农民社区文化交流区域,并保护和发扬当地的特色文化,例如佛教文化、羌族文化等。布局结构应有利于社区农民之间的交流,加强人与人、人与社区以及社区和社区沟通,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进而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社区氛围。

(2)适宜居住。农村社区的建设位置上应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工厂位置等多方考虑。首先,泥石流多发或易发区不能建设社区,例如土质疏松的山脚处;其次,夏季雨季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边不能建设社区;第三,地址结构不稳或者经过资源开采的山体地区不能建设社区;最后,社区的位置不能再工厂顺风区。

(3)从整体反映地方与人文特色。社区的建设可以将当地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例如某县被誉为北方的“竹林水乡”,在北方拥有最大的竹林,还有秦河由北向南从社区流过。社区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依托秦河,将“竹林水乡”的意境展现出来。

2、功能结构规划。功能结构的规划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农村社区是属于镇区的管辖之内的,所以社区公共设施应该和镇区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做到统筹共建,互相共享。社区内部基本公共建设应齐全,比如,乡镇府、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拟建老人院、市场、客运站等设施。其次,配备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水厂等,一些使用煤气的社区还应配备煤气厂。

3、绿色交通规划。社区交通犹如人体中的血脉,贯穿着人体的全身。绿色交通是保证社区居民出行方便快捷的前提,在社区绿色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减少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社区道路不同于城镇道路,社区道路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所以社区道路建设应具有很好的流通性,但是不能有太多的车流量,避免社区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社区居民屋前道路成环状,并与社区道路相互连接。社区停车场设置可以参照小区关于停车场的标准进行设置。社区内的停车场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沿路停车、房屋底层车库、公共区域停车。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停车位置,可以根据道路两侧、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周边场地等情况,合理地配置公共停车场,使外来车辆和农机车辆有停放的空间。

4、绿化景观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规划突出表现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美化农村社区,改善社区形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社区绿化景观可以利用“核与轴”、“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社区中建立绿化带,做到多样化种植,在社区中呈现出“干、枝、叶”的绿地结构形式。在社区中心,可以改良原有的水渠,将其充分利用,形成中心区的滨水观景带,并且可以在中心区和相邻的居民区之间建设水系,同时在水系的周围修建步行景观走廊,走廊沿线区域可以添加绿化场地,为居民的生活休闲提供场地,使之成为社区的绿化中心。

5、可持续能源及固弃物处理规划。可持续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生态能源,可持续能源在社区中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煤炭等消耗资源的依赖,还有益于环境压力的的降低,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和废弃废渣排放量,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倡居民使用可持续能源。比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社区建设应考虑太阳能利用的规划,通过宣传手段,使可持续能源被居民接受,还可以利用政策优惠的方式大力推广居民使用太阳能。同时,在社区建筑建造时,应考虑太阳朝向问题。固弃物处理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为建设目标,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站,将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利用分类的清运以及回收将其废物利用。

6、水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由于我国南北降雨具有较大的差异,水资源的分布也是很不平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项目。无论降雨丰沛区,还是降雨量地的地区,首先水资源的规划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增加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其次,雨水充足的地区,农村社区要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排水系统,将社区雨水通过雨水管网重新收集,使之成为回用水源,利用简单的过滤手段进行处理,存放在绿化场地中的雨水收集池以及水景水内,这样观赏水景以及浇洒绿地、道路用水就可以得到满足;而雨水相对较少的社区,可以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形成两路供水,可以将洗车用水、家庭洗漱用水、场地冲洗用水等用中水代替,循环利用水资源,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促进了社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束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出路,如何在新的道路上找到明确的方向,是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重要指导方针,对新型农村的建设同样有着明确方向的作用,特别是其中可持续的理念。可持续理念是统筹规划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以及科学技术资源合理运用的体现,形成长久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可持续理念,合理规划农村社区结构,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念北,彭文英. 生态文明理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研究――以北京山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3,(30).

[2] 王建新.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13,(07).

[3] 肖哲涛,郝丽君,陈红涛. “三化”协调发展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应对[J]. 小城镇建设,2013,(02).

[4] 李永东.乡村环境保护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化发展[J]. 环境保护,2013,(10).

[5] 黄闯.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实践:问题、原因及对策[J]. 地方财政研究,2013,(08).

[6] 何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及其科学含义[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02).

新型农村规划篇5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条件分析 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入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f19921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入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入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庹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6.9)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入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新型农村规划篇6

(1.河南城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郑州市建筑设计院,郑州 450052)

摘要:河南省在全国首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全省各地以不同举措广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河南省为例,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分类;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C9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44-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54

收稿日期:2014-05-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3B046);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2102310623)

作者简介:郭 汝(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村镇规划及城市更新研究,(电话)13323750688(电子信箱)whdxgr@163.com。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第一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一词,也反映了党中央关于农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

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2.2%,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10多个百分点[1,2]。近年来,在“城镇化为引领,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河南省在全国首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至此,新型农村社区在全国,包括在河南省得到了广泛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有一批典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陆续建立,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而在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缓慢,甚至无法推进,民众认可程度较低[3-5]。针对这些问题,以河南省为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1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首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河南省坚持规划作为龙头,出台了《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导则》,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办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到了有据可依,能够指导规划设计单位合理编制相关规划。

其次,河南省积极推进“村民向社区聚集、工业向园区聚集”的规划思想,在人口集聚的前提下,使得居民更加便于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做到了集中配置,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考虑到居民就近合理就业,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强调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至2011年底,河南省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实施村庄拆旧复垦1.64万hm2,涉及788个村,共节约出建设用地0.85万hm2,总体节地率超过50%。按照占补平衡要求,通过河南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出的土地,首先进行复垦,按占1.00补1.05的比例补充到耕地当中;其余土地,村集体或原住居民可以通过入股、流转、租赁等方式用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确保居民长期收益。

近年来,河南省18个地级市积极采取不同措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6,7],也正在尝试很多有益的做法,如公共参与、分类推进的“新乡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建设的“洛阳模式”、以工促农、以镇带村的巩义市“竹林镇模式”等。目前,河南省各地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正在开展过程中(表1)。

2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据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河南省主要有5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村庄合并型。该类型是按照建设规划的要求,重新选择适宜建设用地,几个村的村民搬迁至同一社区,引导农民到新社区建房;二是旧村完善型。主要针对规模较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齐备的村庄,新的建设用地不再重新选址,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进行继续完善;三是城中村改造型。主要是依托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按照城市规划启动新社区建设;四是产业带动型。主要是指产业聚集区内的村庄依托附近产业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通过产业带动整合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五是整体搬迁型。主要针对位于山区、滩区等交通条件不便及因重大项目需要搬迁的村庄,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人口集中,同时启动新社区建设。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将对现存共性及个性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3 共性问题及其对策

整体而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3.1 相关部门各自为政

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县市土地部门没有很好地与城乡规划部门及具体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衔接,造成新型农村社区选址问题上官方与民间的意见偏差,从而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推进的局面。

基于此,应该实行多部门协同配合,有效地将官方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民众意见进行协调,达成合意,编制符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扎实做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下一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

3.2 社区规划脱离实际

部分社区在村庄合并方面未能很好地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把一些距离较远、规模较大的社区作为搬迁的对象,从而造成搬迁困难,社区建设难以付诸实践。具体到新社区住房建设,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未能与当地实际结合,本着“建新拆旧”的原则,部分新房建设完工,而由于老房建设质量较好,居民拆迁及搬迁积极性不高,造成“新房已建好,老房拆不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纳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合并的村庄应更好地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在村庄合并方案出台前,除了必要的技术分析外,应积极征求民众的想法和意见,做到多方思想的协调统一。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规划建设之前充分做好村民意见征求工作,在原有建筑质量较好,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结合原有社区做好旧村完善改建规划,在尊重原有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保护原有村庄肌理的同时,也避免了大拆大建和资金浪费。

3.3 原住居民搬迁意愿不一

基于农村的传统,不同的村庄各自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对于村庄合并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很多村民包括村领导迫切关注未来在新型农村社区内的居住地点和居住方式,这也影响到村民搬迁的意愿和积极性。

应本着“整体集中,相对分散”的原则,对新社区内各个村庄的分布位置进行详细规划,充分尊重居民的原有生活网络。同时,应考虑尽可能地规划和建设部分低层住宅和能满足传统农村大家庭集中居住的不同户型及经济适用户型,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未来的实际生活需要。

3.4 资金短缺及相关政策配套不完善

资金缺口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仅靠地方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尽快入住新社区的强烈愿望,政府也缺乏具体相应的资金筹措政策。

应全面盘活资金来源渠道,以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除由土地出让资金、政府支持资金、商业设施收益、增减挂钩资金、群众自筹资金76 670万元外,还有社会化运作资金3 870万元。同时结合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城镇体系的目标,在涉及土地、资金等公共政策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设。

4 个性问题及其对策

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不同类型,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个性问题。

4.1 村庄合并型农村社区

村庄合并型农村社区往往是针对几个规模较小的村庄进行的,此类在村庄合并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选择了部分距离远、规模大的社区作为搬迁社区,影响了村民搬迁的积极性和进度。此外,其在没有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前提下,增加了耕作半径,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阻碍。

新型农村社区合并的村庄应更好地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避免把一些距离较远、规模较大的社区作为搬迁的对象村庄,从而避免造成搬迁困难,社区建设难以推进的局面。在未能进行机械化普及的前提下,村庄合并应以耕作半径作为重要的规划依据,村庄合并应以合理耕作半径之内的村庄人口之和作为规划后的人口上限。

4.2 旧村完善型农村社区

旧村完善型农村社区主要是在原有村庄建设基础较好,周边可建设用地相对有限的背景下产生的,此类在旧村基础上改造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原有村庄改造量对社区建设影响程度较大。一方面对原有村庄建筑改造量过大,原有部分村民的住宅建筑质量较好,改造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对原有村庄建筑改造量过小,村民住宅得不到大规模更新,整体居住质量未能提高,同样影响村民改造的主动性。此外,旧村完善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困难。由于新社区完全在旧村建设用地基础上进行改造,没有“先建新、后拆旧”的过程,造成新型农村社区不易启动的局面。

应该进一步结合原有村庄实际,合理规划原有村庄的建筑改造量。在尽可能少拆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同时兼顾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尽可能地选择空地作为一期启动建设用地,从而更好地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序启动。

4.3 城中村改造型农村社区

城中村改造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和进一步改善原住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在城中村基础上改造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原有土地为农村集体土地,后变为国有土地,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方面问题较多。如征地过程不透明,损害了原住居民的知情权等。根据我国相关土地征收程序,实施征地的具体操作程序应包括征收公告;组织实施丈量登记;公示、认证、再次公示;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和交付土地,发放补偿费用。从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公众可参与内容较少,缺乏公众参与的环节。此外,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拆迁安置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城中村原住居民出租房屋的高额租金是其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眼前利益操守损失而得不到期望的补偿时,城中村改造型农村社区开展的阻力可想而知。

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和推进公众参与力度。在政策制定及宣传过程中充分考虑城中村改造涉及原住居民实际的切身利益,在政策制定、宣传及土地征收过程中增加公众参与力度,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中村社区改造的难度和合理性,科学推进城中村社区改造工作。此外,政府在政策思路上要以人为本,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应在考虑城中村原住居民拆迁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方面多做努力,以确保失去原有经济来源的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可能带来的后顾之忧。

4.4 产业带动型农村社区

产业带动型社区主要是针对大企业驻地村及周边村,以村企联建、土地流转为抓手,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土地,促进产业发展,并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出的土地指标作为产业发展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地规划及规划管理不合理、不到位,产业发展用地与社区建设用地混杂,规划建设混乱;相关政策及机制不配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土地及部分原住居民失地的同时,应积极落实以工哺农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因此需要考虑规划的合理性,并加强规划管理,避免产业发展用地与社区建设用地混杂,确保不同用地之间不相互干扰。同时,进一步强化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及细节规划的合理性,避免污染和干扰周边产业发展。此外,应积极做好政策配套及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让社区居民能够就近就业,解决其生活保障和经济来源问题,真正把产业带动落在实处。

4.5 整体搬迁型农村社区

整体搬迁型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区位条件位于深山、丘陵等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地区或因大型项目建设和开发而需要整体搬迁的新型农村社区。由于生活习惯等问题,大多原住居民对原址居住环境依赖性高。搬迁后距离原有耕地太远,耕作半径偏大,也给搬迁造成了很大难度。

应该以规划为引领,做好思想教育及宣传工作。“离土不离乡”是许多村民的传统思想,应尽可能荀泽就近安置原有居民,并尽可能地将原有居民进行集中布置,打消原住居民离开原址居住的顾虑。此外,还要有效做到“三规合一”,即将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相衔接,积极做好耕地置换工作,调整距离新社区较近的耕地为社区居民生产使用。

5 小结与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应从宏观与微观方面分别进行探析,以提出相关对策。在政策及资金配套的基础上,对现状的调研,尤其是对现状问题及民众意愿的洞察分析,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关键依据,也是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针对目前存在于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坚决避免“一刀切”现象。如前所述,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不同,可能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社区可能存在的不同问题分重点进行分析。同时,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应以少数村庄作为试点,一步一个脚印,避免一拥而上,反而造成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落到实处。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以规划为引导,尤其强调规划调研工作,使得规划建设进一步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农村生态环境较好,原有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积淀深厚,人们生活、生产方式与粮食作物种植联系紧密。因而,应在强调物质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使原住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在规划建设中得以体现,如重视社区公共绿地、交往空间的营造等。同时,在社区规划中应本着“整体集中,相对分散”的原则,在几个村庄居民规划至同一块地方居住时,还应考虑到原有村庄居民相对集中布置的可能性。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进一步强调多部门联合,同时倡导公众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土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涉及到村民安置问题,应多部门协调配合。同时,在社区选址前,应结合群众意愿,对社区选址位置进行确定,避免社区规划后,因缺少公众参与环节而造成原住居民难以搬迁的现象发生。公众参与的过程应贯穿于规划前期调研、规划方案设计、户型选择直至施工管理整个过程。

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筹措渠道应实现多元化。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且多数农村的欠债现象严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无疑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加困难,应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建立起有效的融资渠道。

5)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强化政策配套,并加强宣传。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根据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一系列指导本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标准和办法,从土地、规划、产业发展到资金、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比较详尽合理的设定。同时,应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政策和内容的宣传工作,打消原住居民的忧虑,为社区居民的搬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李金霞.河南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路[N]. 中国体育报,2014-07-09(004).

[3] 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

[4]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培林,李 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新型农村规划篇7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了解其深刻内涵。从河南省舞钢市、新乡市的实践来看,可以这样概括: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线,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有专家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舞钢市、新乡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一是城镇集中型,指位于城市建设规划区内的新农村建设。如舞钢市尹集镇突出抓好“一镇三区”建设,用两年多时间,在中心镇规划占地370亩,可容纳780户的柏都社区,占地146亩的一期工程两层和多层楼房已建成,农户相续入住。5万平方米的商业一条街已全部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功能配套,高楼与新颖住房的相互映衬,实现了农村和城镇的有机融合衔接,一个经济发展有序、生态环境优良、居住条件舒适、服务功能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文化教育繁荣的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是乡镇集中型,指位于乡镇周边的村庄,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可以依托乡镇的辐射作用,向乡镇中心集中。

三是中心村集中型,就是在广大农村中,选择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生产生活便利的中心村,建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如舞钢市庙街乡,焦桐高速穿乡而过,东承舞钢市产业集聚区,西启金山工业园区,南依九龙山风景区。下辖12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万人。自2012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两集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突出“一轴两区”建设以升级改造杨八路为轴线,南联九龙山社区,北接庙街社区,强化三个支撑(经济、生态、文化)。一个新型的九龙山中心社区初具规模。一期投资1.5亿元,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居民3000多人。二期规划容纳居民1万人左右。按照“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布局理念,以传统与现代融合、适合居民生活、集约节约土地、文化特色明显等原则,设计有合院、叠拼、多层、连排等户型,建成后整个社区将集中庙街乡80%以上人口。

四是旅游景区集中型:以旅游景点为中心,依托旅游服务业,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如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新型农村社区,不少居民开办家庭旅社,吃住娱乐一条龙服务,吸引市区及周边市的居民前来游玩、休闲。

舞钢市、新乡市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做法和经验

两市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人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按照河南省委“政策引导、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32字指导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政策引领

两市先后出台了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方面、资金方面、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8个方面49项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优惠政策有:一是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教育、卫生、环保、道路等上级各类涉农资金2.8亿元;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鼓励企业捐资,累计接受社会无偿捐资近3亿元;引导鼓励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资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对在社区建房的农户,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给予3000-5000元资金补贴或10~15吨水泥补助,协调提供3-5万元建房贷款并给予政府贴息。入住社区居民自愿办理城镇居住地户口,享受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镇居民待遇,在去年全省政策出台前,市财政自己负担了社区农民的城镇养老保险资金。优先安排培训就业,为每个社区选配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任教,配备至少一名财政全额供给的全职医生,为人住社区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及时通公交车,逐步实现了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交通等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原有政策继续享受,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入住社区农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同时,继续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与之相关的惠农政策,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二、科学规划建设

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化体系,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始终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规划先行。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统筹解决农民居住和就业增收问题。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社区耕作半径不超过2.5公里。舞钢市已将190多个行政村规划为17个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规范运作。既和现有的政策衔接,把政策用足用够用好,又依法依规,在占地手续办理、群众发动、社区规划审定、土地流转、人地挂钩试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一系列制度性问题等方面规范运作。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所有社区必须达到“规划得到批准、基础设施投入能够落实、群众支持率在80%以上、拆迁工作能够落实”等条件方能启动建设。

三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组织、激励群众,不搞强迫命令。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的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困难群众可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同时,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还集中规划养殖小区、大型农机具存放点等。

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按照中央提出“两个确保”,河南省委提出“两不牺牲”,首先是耕地红线。在保障群众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既注重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坚持拆建并重,确保了耕地面积不仅不减少,还略有增加。

一是严格社区用地标准。户均宅基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户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267平方米。在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内和县城规划区必须建设多层,有条件的建设小高层或者高层住宅,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引导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

二是坚持拆建并重。在加快社区建设的同时,把旧村拆迁复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拆建并重、以拆促建。对于城郊、县城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社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社区拆迁。对于纯农村社区探索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对群众拆旧建新给予补偿,通过运作土地指标,解决资金难题。对节约的部分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拍卖,指标价款全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拆迁补偿。新乡市已筹措拆迁补偿资金13.4亿元,补偿到位10.3亿元。已累计拆除旧宅面积6.1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3.1万亩。

三是保障农民腾退土地收益权。两市建立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腾退收益全部返还农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旧村拆迁复垦出来的土地,采取农民人股等方式,集中起来搞公司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确保农民长期收益。

四、强化产业支撑

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和就近就业发展区“两区同建”,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一是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依托社区周边规划的农民创业同促进当地农民创业就业;三是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四是依托乡村农业及区位优势,推进“一区一业”建设。

五、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各项试验,重点在户籍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农民权益保护、粮食保障等领域探索创新,探索城乡一体化各项制度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城乡均等化的户籍制度。村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后,除享受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外,还能继续享受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

二是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社区住房确权发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新型农村社区农户建房贷款。新乡市分别为27万元、3320万元、2.81亿元。

三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党总支、管委会、居民代表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机构,推进乡镇服务职能延伸至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各级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分包督导责任制、市县职能部门千名干部联包帮建、督查考核推进“三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干部业绩考评的三项重点之一。两市专门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惩意见(试行)》,坚持年中考评,年终总评,每年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对社区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市区)、乡镇进行工作奖励,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予以提拔重用。

舞钢市、新乡市的经验引发的思考

咸宁市如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舞钢市、新乡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应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宣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是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一项惠民工程。新型农村社区,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进而实现城乡统筹,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推进“三化”协调,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因此,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大意义和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情。河南省许昌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11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解读,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二、制定方案。制定符合咸宁实际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利于积极稳步推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就该市的实际,“七山一水二分田”,与舞钢市、新乡市大部分地区属平原地带有所差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对全市907个行政村,按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通过合并整合后,实现全覆盖。近期对“五城三区”及各县市区城郊,建制镇周边及园区附近的村,作为“村改居”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

三、统筹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完备、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统筹解决农民居住和就业增收问题。规划应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村镇体系和村镇布局规划》。就该市实际情况,原则上按照“一村一社区”为主,“多村合并一社区”为辅的模式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予以资金奖励。注重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保护传承村落文化。规划区要体现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社区,让群众住得舒心满意,把好事办好。同时,要完善规划执法管理体系,新建房要经规划审批。

四、制定政策。市里要统一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方面、资金方面、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优惠政策,整合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对入住社区的农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同时,继续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与之相关的惠民政策,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新型农村规划篇8

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利部门,针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就我县而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主要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治,理、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根据全县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先后完成了××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小型病险水利工程治理规划、××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规划的编制。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一)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5年计划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2005年初我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显示,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9万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93.5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万元、市县打井资金31.5万元,计划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10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630人。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56处,完成投资163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052人。

(二)切实加强病险水利工程治理,5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治理5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125处。我县现有中型水库5座,中型河坝4处,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0座,湘江、米水防洪堤92公里,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证防洪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1处,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到目前止,已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完成投资350万元。中型病险水库治理荣桓水库中央和省投资55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在11月可全面动工。

新型农村规划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0-0157-05

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先后开展了以农民向城镇或集聚社区集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本文从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为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1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及特征

1.1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根据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当前社会比较公认的新型农村社区形成的渊源、新型农村社区承载的功能等因素,本研究认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指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节约制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按照统一规划和要求,打破原来农村村庄的地域界限,将原有的村庄重新规划改造或者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庄合并建设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一村一社区”。以建制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由原建制村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服务。二是“多村一社区”。将几个村庄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形成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各村保留建制,发挥建制村的功能。三是“合村并居社区”。将几个建制村统一规划合并建设,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四是“企业社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兼并附近村庄,形成新型农村社区[1]。

1.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与一般农村社区相比较,新型农村社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地域的开放性。新型农村社区除了对原有村庄的重新规划改造,一般不以固定的一个村为地域范围,而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为地域范围,而且这个地域范围还有可能扩大,如多村一社区型、企业兼并型社区等。

二是经济的融合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产业,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三是社会结构的多样性。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社区内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并存,既有社区内部的自治组织、社团组织、经济社会组织等,也有外部进入社区服务的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共同组成了社区社会结构的整体。其次是居民职业和身份的多样化。产业的多样化造成不同产业的人群居住在同一社区,社区内既有农民,也有教师、干部、医生、商业人员、志愿者和社会管理人员等。

四是文化上的多样性。一般农村社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宗族文化特征突出,具有地域封闭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宗族文化特征逐渐淡化,出现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现象。

2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2.1诸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

诸城市通过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将全市1 257个行政村规划为208个社区,每个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2千米,涵盖5个村1 500户左右。其次,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第三,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重点实施了“5+3”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统筹公共文化资源,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带动地位,重点组织实施了“四馆三园一节三保护”文化载体项目建设[2]。

2.2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

所谓“两区同建”就是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两区同建”的根本目标就是大力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对接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联动的产业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两区同建”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土地和资金问题。德州市坚持保护耕地、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用地需求、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原则,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节约集约挖潜的途径,解决用地问题。利用土地级差收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是规划园区建设的出发点。德州市在各县市区全面启动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市场引导、龙头带动、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全市规划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共1 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规模以上产业园区358个,乡镇驻地示范园区基本都形成了一定规模[3]。

2.3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两区共建”即将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经济园区一起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个融合”即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坚持配套完善,市场运作;坚持依法办事,创新体制机制。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发展和利用好志愿者队伍等方面的力量,体现社区共建;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将镇政府的服务事项和人员力量下沉,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4东营市“新型城镇化”模式

东营市按照中心城、县城和卫星城镇、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个层级,构建起了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拉开了城镇发展新格局。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由 2000年的48.3%提高到2011年的60.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3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庄合并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场变革是以传统意义上自然村落消失为前提的,由此而生成的新型农村社区更多地是建立在行政推动而非农民自愿和历史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3.1社区自治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村庄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和最基层的民主实践形式。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并、兼并的形式,让若干个自然村庄重新组合成一个大的村庄――农村社区。在社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原有村级自治组织如何存续开始成为一个问题。虽然在新型农村社区内原有的村级组织仍然被保留着,但其原来所担负的自治功能已经几乎全部被合并后的农村社区所吸纳。同时,新型农村社区的自治功能发挥也面临各方面考验[4]。

3.2社区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原有的自然村庄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而通过村庄合并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在组织建设上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确定,因而其组织建设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山东各地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中都设有不同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与原有的村庄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也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这些新设的组织机构对谁负责、由谁来监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此外,农村社区群众性自治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区辅管理组织以及其他相关民间组织也没有很好地建立和运作起来。

3.3影响社区服务质量提高的因素增多

新型农村社区的设立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能否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各地在村庄合并过程中需要切实重视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将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延伸和转移到了社区,但是社区如何将这种服务更好地传递给农村居民并非易事。

3.4社区经济发展需要凝聚合力

村庄合并后,单个村庄发展经济的独立性会受到影响,而社区作为村庄的合并体其实并不承担发展经济的义务,只专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各种特色园区的建设。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异质化并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所以各种园区的经营将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同质竞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大社区的环境下是否能享受到更紧密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支持,同样考验着社区组织的能力。

发展社区经济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但在村庄合并后如何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村庄合并以后形成的新的社区内,居民会出现从心理上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愿大大减弱、在行为上对社区的参与度降低的情况。所以,要更好地发展社区经济,首先要解决好社区居民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同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社区发展方方面面的合力。

3.5社区文化建设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新型农村社区设立后,大多会新建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但是,文化的物质基础设施并不能代替文化生活本身,文化的享受不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它的形式,具有参与性才是真正的享受。在原有自然村庄里,由于居民数量较少,所以文化建设属于自娱自乐类的较多,而属于社会大众参与的较少。在大型农村社区里,由于居民数量较多,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大众的参与性。因此,相对于自然村庄,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3.6社区伦理规范需要重新构建

对于农村社区居民来说,从小村落到大社区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伦理规范的重新构建。在自然村庄里,单个家庭就是伦理规范的主体,而在农村社区里,不仅单个家庭,而且一个单元、一个小区都是伦理规范的主体。所以,过去那种以单个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以自我感知为主的规范意识已经不合时宜。在新型社区里,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必须考虑到单元居民、小区居民的感观。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过去的私搭乱建已不再是一己一家的事,而会涉及到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和侵犯。过去的个人不当言行已不再是仅仅关乎到个人声誉,而是会关乎到整个单元、整个小区居民的社会评价。

4推进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政府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节约制约利用土地而规划建设的。在规划新型农村社区时,应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在规划社区分布时,既要考虑到目前农村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要有长远眼光、留有余地;在规划社区规模时,既要考虑农民的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便,还要考虑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及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成本和规模效益;在规划社区内部设置时,既要具有现代社区的气息,又要充分考虑到目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的风俗习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满足农民发展多种经济的需求。

4.2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居民生活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严重失衡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对等,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而以社区为单位配置政府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一是要制定市县两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具体政策,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经费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经费纳入两级财政预算,确保市县两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对社区中心建设用地的审批及有关规费减免的政策,对经营社区服务项目在税费方面优惠或减免的政策,对参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准入审批方面政策许可。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体系,公共资源分配上要改零散为集中,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同时要改单项为综合,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应具有的功能,统筹项目规划,做到教育、卫生、培训、养老、人居环境、文化娱乐等各类事业全面发展[5]。

4.3实现“三个集中”

工业项目向开发区或工业园集中,是县域经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多年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要搞好统一的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和统一的产业规划、投资项目规划及工业园区布局规划。

实施迁村腾地、合村并村,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

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基地农业、园区农业,确保农业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流转的各种新形式。鼓励农村居民向小城镇、中心村向城市集中。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就业问题,特别要落实保障农民土地的收益权益及社会保障等。

4.4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办公和服务用房是农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通过新建、改建、开发商提供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农村社区具有一处不少于300 m2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成立各类社会求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组织,帮助老、弱、病、残、独居、留守儿童、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倡导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党员、团员、致富能人等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6]。

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

4.5推进农村社区民主治理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公共服务提供、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职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村企结对、城乡社区结对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培育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倡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组织活动。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7]。

4.6加强社区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制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城乡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双向流动、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引导农民回乡就业、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多渠道增加社区文化事业投入,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科普园地等文化设施建设,支持社区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建设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文明的生活习俗,养成文明生活新风尚。

深化社区管理制度和经营体制改革,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公司、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公司等,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深化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鼓励农民带产权进城落户,解除其后顾之忧,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模式[J]. 技术与市场,2013(2):127-128.

[2]刘健.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影响因素探索[J]. 科技致富向导,2010(4):49-50.

[3]吕云涛.德州市“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经验与启示[J]. 价值工程,2012,31(33):71-72.

[4]张晓琼,李秀婷.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创新探究――基于“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日照市的调查[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2):67-71.

[5]吴业苗.农民转身:新型农村社区的适应处境与公共服务建设[J]. 浙江社会科学,2013(1):98-107.

新型农村规划篇10

关键词:空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27-02

一、空心村背景下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所面临的空心村现状

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空心化造成大量土地荒废,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质量也不高。农村空心化是与居住用地的扩展同时产生的,这就更加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空心村中大量人口流失,农民不再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农村田地都荒废,同时农村又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农业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2.空心村中的养老问题突出

空心村的出现不仅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人口集中向城镇流动的问题,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更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镇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农村的常住人口就是老人和小孩。而老年人在农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引发了空心村养老的问题。

3.宅基地的闲置

由于大量空心村的出现和蔓延,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非常严重。“空心村”宅基地的闲置主要为:一方面由于村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出现农民乱占、超占宅基地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人口外迁造成了大量宅基地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大部分荒废。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空心村的对接

近些年来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尤其是一些地方没有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意愿与现实需要,只是一味根据某些官员的一厢情愿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果酿成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使农村社区建设在一些地方遭遇困难。因此,笔者认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应在准确把握农村社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真正构建一个符合农民意愿、服务农业发展、功能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解决空心村所面临的问题,更好地对接空心村,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可以在社区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活跃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能够身心愉悦,而且可以较好地排解空心村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所造成的孤独感。二是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养老院,解决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各地可以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契机,本着就近和实用的原则,规划建设社区养老院,以人为本,解决这些空心村老人的生活起居及精神层面的实际需求。三是要重点构建空心村老人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助老志愿队伍,帮助空心村老年人解决切实困难。

2.编制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应集中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也要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和利用率,要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这都有利于解决空心村问题。在规划过程中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好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稀有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总体要求及空心村的整治要求,做到各方面的协调,找好平衡点。

3.建立有效农村土地流转使用制度

首先,必须开展农村宅基地的综合整治。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的清查整治,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出现空心村一户多宅的现象。其次,对于土地的流转,应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全物权化,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土地相关制度运作的合法性。最后,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对“空心村”空心部分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为农村新型社区的整体规划提供条件,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4.推进农村集居化建设

政府应大力支持推进农村集居化建设,积极引导村民集中到规划区建房,或将小村合并成大村,有步骤地整体搬迁,使空心村向中心村或城镇集中。推进农村集居化建设,要合理引导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流向和研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5.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近年来,人们更多关注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动,而忽视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伴随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使得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了更加突出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够解决人口增长给城市带来压力的问题,也是一条有效应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面这四个方面共同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向特色农业;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向农业之外的领域;四是不断创造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环境与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一)加强城镇规划,科学规范城镇布局

在空心村这个背景下,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布局和土地使用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城镇的规划和布局。城镇规划就是在原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使城镇发挥应有的各种功能,大城镇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促进城镇与农村的统筹发展,最终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基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加上传统村庄建设与规划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出现空心村的现象。户籍制度改革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突破口,人口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去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一切私人利益,恢复户籍制度本应有的人口信息统计的基本功能。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均等化。

(三)充分利用土地,提升产业水平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重点围绕保障农民利益和节约用地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土地统筹管理,这正顺应了空心村的整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径。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切实推进土地整治,加强农村土地规划,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有效化解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这也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要求。

三、空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整治空心村的必要途径

农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整治农村“空心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稳定问题。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研究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进而整治空心村,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最现实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情况。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在保障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前提下,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一个方法和措施,是解决农村落后问题、城乡统筹发展问题非常有效的手段,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各大中小城市、各中小城镇、各农村社区统筹发展、共同促进的城镇化。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恰好符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结果产生的一种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必然结果。

(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推进空心村的有效治理

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通过规划整合农村空心村的资源可以推进空心村的有效治理。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改变了空心村零散的现状,优化了空心村建设布局,并且节约了大量土地,解决了工业项目发展用地的问题;通过流转复垦土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空心村各项产业全面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促进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新型城镇化能够解决空心村农民的收入问题、劳动力问题、农业生产和污染问题,彻底改变空心村的落后面貌。新型城镇化必然会促成农业现代化,解决空心村整体的发展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也是农村长久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困惑与思考

在治理“空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独立主体、仲裁者还是保护者,政府是否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由于考虑自身主体的利益而出现与农民争夺土地的现象。这就需要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应当思考怎样避免这一过程中的权力寻租与腐败现象。

在当前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其中有一多半是农村土地制度带来的,、贪腐案件也大多跟土地连在一起。从2004年开始,中央下决心把房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但事实是房价还是涨而没有降。经观察,全国655个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每年都在1.5万亿左右,占财政收入的60%以上。耕地大量减少,必然导致粮食生产萎缩,也必然导致农民既失地又失业的经济和政治风险。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领域,应在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存量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实现增量,在妥协中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观察,2012(3).

[2]张英.“空心村”中看得见的孤独[N].中国青年报,2011-09-23.

[3]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