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3:22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2.3 利用律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2

一、体态律动教学在导入中的运用

所谓的体态律动教学就是融合动作、情感、音乐为一体,从而推动学生听觉、情感、思维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能够较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基于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而对体态律动加以运用的最好的教学实践便是将其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课程导人。课程的导人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的精彩与否可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该堂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大胆地将体态律动运用于课程的导人,让学生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音乐可课堂的律动中来,以此提高小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

教学案例1:以《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该曲是根据彝族民歌创作而成的,歌曲以其欢快的曲调再现了彝家娃娃节日时欢歌跳舞的场景,表现了彝家娃娃生活的幸福美满。本歌曲为2/4拍,旋律欢快、跳跃,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娃哈哈》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歌曲前便可运用体态律动来导入课程,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歌曲的欢快与动感,以此来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如教师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便可将小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围成两个大圈,然后让他们回顾一下《娃哈哈》歌曲的节奏。这时教师便可以播放歌曲《娃哈哈》,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做其节奏律动:XXX XX//XX x//。由于这首歌曲学生已经学过,所以跟着老师一起做体态律动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样一来就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当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一律动之后,教师便可在此基础上便可将这一节奏修改成XX XXXX /XX X//,而这便是《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的主要节奏,如此一来教师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该课程的引入,而学生学起来也不会感觉十分困难。当然,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节奏的掌握,教师在导入课程之后也可通过开展节奏游戏,让学生不断地做节奏律动来促进其自身的学习。

二、体态律动在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歌曲的学习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传统的歌曲教学来看,诸多教师都偏爱于发声练习――基础训练――新歌导人――教师范唱――歌谱教唱――歌词教唱――反复演唱这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让小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的乐趣,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就必须打破老式的教唱模式,以体态律动来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无穷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3

小学生好动是天性,也是其年龄特征所决定,所以,想让他们在规定的一堂课内快乐的学习,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只靠老师的口头式灌输是不够的。《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音乐课程理念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而舞蹈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舞蹈动作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中,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对音乐旋律的理解以及视听辨别、记忆、反应、创新、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舞蹈律动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并且通过学习者内心听觉,表现音乐的艺术性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和课题的研究探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小学生音乐教育如何运用舞蹈律动进行探究,从中得出结论:运用舞蹈律动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音乐音乐素养与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运用舞蹈律动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注意力。单纯的倾听式的欣赏音乐,学生不太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通过舞蹈律动结合音乐教学,将动作与音乐很好的结合,运用点头、拍手、晃身等律动形式来学习音乐,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

(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舞蹈律动教学就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于新颖且带动了全身各个感觉器官所以学生好奇,使之真正的投入到音乐的聆听中。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动作分析音乐结构,效果极为显著。让学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分析这首钢琴名曲的曲式结构。将舞蹈律动教学方法也能用于此,学生用各种身体器官切身体会音乐的力度和速度,从而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所以,律动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象形象,有了具象的画面感,就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结构的分析能力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舞蹈律动来表现,律动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创造力的一项活动。本人凭借在少儿舞蹈教学上的经验发现创造性尤为突出的是幼儿时期,想象力和创造力各具特色。而音乐和舞蹈律动又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强弱缓急变换姿态与律动,充分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动作。

四、培养交往沟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舞蹈律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分组的方式还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五、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对原始部落的人们和儿童来说,离开人体动作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存在状态是不可分离的。即使在今天,许多民族的音乐仍然是和舞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节奏节拍,用身体动作来解释所聆听的音乐,正是体验音乐的第一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在聆听音乐时,没有相应动作有时很难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舞蹈律动甚至让自己即兴创造肢体语言,感悟音乐,体验音乐中的各种要素。

1.舞蹈律動融入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要紧扣音乐。舞蹈律动的设计一定要为音乐服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防止出现纯粹创造课堂气氛而表演的华而不实的现象。同时律动的设计要做到简单有效,让学生感到易学易做,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做到即兴创作。

(2)舞蹈律动安排要适时适度。如果在课堂上未把握好尺度,过度或不当的律动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失控,也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要使课堂井然有序,动静皆宜,舞蹈律动一定要安排得恰如其分,擦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舞蹈律动。并不是所有的舞蹈律动都适合辅助音乐教学的,特别是在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来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挑选最具有民族、民间特征的音乐和舞蹈,才会让学生更加准确的认知、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和音乐。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 律动教学 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7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欣赏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还需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欣赏与学习。律动不等于舞蹈,舞蹈以动作为中心,音乐只是作为动作的伴奏或衬托。律动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它以音乐为主体,使人做出动作反应,它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律动,对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律动,激发兴趣,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开放和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地把握认知对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聆听音乐,学生不太容易保持持久的兴趣、持久的热情和主动欣赏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音乐欣赏课,学生学起来无聊,教师教起来也没劲。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律动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欣赏管弦乐《水族馆》时,若让二年级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学生肯定是坐不住的。于是,我让学生先想象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再跟着音乐模仿这种小动物的行走姿势,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在自编的律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平稳柔和。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保持兴趣,感受乐曲的意境。

二、运用律动,感受音乐要素,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调式、和声、结构等要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他们勇于创编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聆听感受。

在欣赏管弦乐《大鸟笼》时,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的律动动作可能不整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们能用自己的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力度变强,学生的动作幅度会变大,力度变弱,他们的动作幅度则会收敛;旋律上行,他们会以手指爬上坡的方式律动,旋律下行,他们则会以滑落的动作进行演绎。通过律动,学生感受到所欣赏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到所联想的事物,这是形成基本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运用律动,感知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大胆放手,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在律动中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一年级《狮王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角色与剧情:序奏――森林中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及其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上下行旋律,强弱音对比,速度和节奏的变化,长短的乐句等,给了学生强烈的震撼。学生在律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把狮王出场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律动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以音乐为主体,配合着音乐的变化,及时做出“动作反应”,它的最终目的是欣赏音乐。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律动教学法还得注意以下几方面:(1)律动设计要紧扣音乐。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以音乐为主线,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律动的设计要为音乐服务,紧扣音乐,同时要做到简单有效,容易学习。(2)律动要适时适度。有时学生会因为律动的加入而兴趣高涨,老师已经喊了好几遍“停”了,但还有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动作中,意犹未尽,不肯停下。这种过度和不当的律动不但影响了课堂秩序,也降低了学习效率。要使课堂井然有序,动静相宜,律动一定要适时适度,恰如其分。(3)律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5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课;应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师更新观念,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律动”的概念

“律动”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种感觉。

体态律动最早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他强调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还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达到身体各部分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统一。

“律动”教学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期,达氏律动教学体系就传到了日本,30年代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训练方法。律动教学是我们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律动”教学不仅指律动,还指在音乐中出现的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在音乐学习中,单纯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必须对人的整个身体加以训练。另外,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来创编律动,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静动相宜,以动态韵律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律动”教学的重要性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达到的。”奥而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律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让小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自由发挥,这不但有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而且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

2.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3.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师要在课堂中设法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能量,勇于创新,勇于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且在交流中同其他学生分享创造的愉快。

4.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曾经在报纸上读过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篇文章说明:目前音乐课的形势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素质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游戏的特点,把音乐学习与律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律动,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游戏、舞蹈等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总而言之,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1.简单易学

在设计律动时,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的特点,设计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动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用《加沃特舞曲》当作学生课前的律动音乐时,可以要求学生按音乐节奏走进教室,在教室坐好以后,当听到旋律的高低八度跳跃时,双手抖腕举过头顶。

2.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体验音乐,并且对于他们的创造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应在学生的律动创造中抓住亮点,积极进行表扬,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在进行律动教学时,音乐教师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1)喧宾夺主

“律动”教学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有一部分音乐教师盲目地认为要想使音乐课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要繁杂地运用律动,反而忽略了教学目标本身,没有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任何作用。

(2)认为律动就是舞蹈

律动不同于舞蹈。律动的核心是对音乐本质的一种反应,律动不是单纯的舞蹈,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3.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律动教学是一种非常便于在课堂中展开互动的教学手段。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创设和谐、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4.音乐为本,突出特点

音乐教学中任何律动都是以音乐为基础的,是通过身体表现音乐中的各个元素。律动是手段,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表现音乐才是目的。因此,律动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的特点。让学生在律动的同时反复熟悉歌曲旋律,这不仅使学生体验了音乐风格,还让学生在律动中了解了乐曲知识。

为了在教学中能更准确地抓住音乐的特点,音乐教师平时应注重音乐知识的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更要把握民族音乐的特点,抓住民族风格,展开律动教学。

参考文献:

[1]裘婓錾.“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6).

[2]李林岚.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运用与实践[J].音乐天地,2008(12).

[3]钟杏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的作用[J].成功:教育版,2009(7).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6

【关键词】律动 实践 传统音乐教学 音乐模式 启示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存在形态,它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让音乐形象化地移植于具体的表述中,如何让音乐转换为实实在在让人可以触摸的元素?这些问题成为教育家们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的探索任务,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借鉴不同理念的教学法并通过实践检验其可行性,以求更好的服务于音乐教学的发展。比如在教学中引入律动教学,并用其独特的形式张显音乐的艺术魅力等。下面笔者就从个人实践领会音乐教学经验中浅谈律动的魅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律动实践看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证明其可行性,将律动引进课堂的奥尔夫教学法也不例外,作为20世纪世界公认的教育体系,自然也是在广泛的传播教育理念的实践下得以成立发展至今。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妲娜老师正是作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代言人”游走世界各国,以实践说明其体系的魅力为目的,传播律动教学。也喜于她的广泛传播,我有幸接触了这一教学法,并且从中感受了其奇妙之处及其广泛的发展空间,体会到律动的魅力,了解到传统的音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相比,有着太多不足,通过律动的实践,我体会颇深:

1.奥尔夫强调“音乐是动作,动作是音乐”,自然课堂实践动的环节是主要的。在中国奥尔夫音乐协会会长李妲娜老师的课堂上,十分注重学生“动起来”,从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易于动,比如她会用“集体舞”的形式结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其中运用简单的招手动作,抬腿等),并交替换舞伴,力求让学生有想要继续玩音乐的念头,这就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传统的音乐课堂是学生坐着不动上音乐课,教学内容也不会做过多替换,仅仅是单一的教唱歌,不仅限制了学生课上的自由,也缺乏生动的课堂模式。上了李老师的课,才知道音乐课居然能如此“动起来”,使我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音乐学歌课的单一印象。

2.过去教学上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师灌生授,我示他仿,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李老师的课堂相比,教师在课上不仅是老师,也是学友。而且其教学过程是完全脱离课本进行教学,这在很大空间上解开了学生在音乐上的无形枷锁。

3.通过李老师所设计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其教育的目的;更多的结合动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音乐理解能力,而不是重在音乐技能训练,这一理念也与传统的音乐教学“轻艺重技”的误区相脱离,也更好地处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艺术与技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一旦将技术教育绝对化,则轻艺重技的误区会导致艺术教育的实质一步一步遭到扼杀。奥尔夫教学法正是致力于推广从人的自然本性“动”中达到艺术教育目的而非从技术提高艺术,也做出不少大胆实践,在李老师的课堂中对于这点我感受很深,教学上其主要采用的工具是人的身体,运用最简单的节奏律动,目的只是力求让每个学生能轻易掌握,而不是让学生学到非常复杂的技能技巧。

一节生动的音乐课,变成了无异于语文政治的知识传授课,缺乏动的环节,谈何生动?早在1900年前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就指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的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见,“动”对音乐有着毋庸质疑的有利作用。打破了以往教学的封闭式思维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动作语言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喜欢音乐,音乐课与“动”的结合势在必行。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好玩爱动,也更加确定律动引入教学的可行性及高效性,学生生性好动,对动的环节有兴趣参与,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另外,律动对音乐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同时激活学生的表现欲及创造冲动,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音乐空间,从而推动音乐的均衡发展。

二、律动以其魅力服务教学,推动音乐的发展

心理学上记载: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未必可以找到比体态律动更直接更有利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从另一个侧面讲,律动有着其他途径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更好的发展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节奏感,即兴创作能力等等,成为音乐的推动之力。

1.发展音乐创造思维能力的律动运用于教学

达尔克罗兹认为“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为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我们通过对听到的音响做出动作反应表现音乐形象,传递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仅培养韵律感,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律动的这一魅力所在;在一次课堂中,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我将律动搬进了课堂,设计了“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音乐游戏,要求学生做自编动作,四拍后变换动作,动作不重复,由于打破常规,学生很有兴趣参与,而且动作更是千姿百态,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动作展示,整节课学生的动作给我眼前一亮的惊喜,学生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这样的音乐课我上得饶有兴趣,学生也兴趣高涨,从此,我有了启发:在音乐课堂中,穿插音乐律动环节的教学远比其他教学方法效果显著。“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作也一样,每个人听到音乐后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通过动作结合音乐的活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2.通过律动训练节奏感,达到音乐发展的目的

在这里,我以奥尔夫教学中声势律动对节奏的训练讲讲体会:奥尔夫教学中运用声势及身体动作,无须借助任何道具乐器,仅仅用身体的语言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来培养节奏感,反应能力,即实用又高效。例如,以李妲娜老师的一节声势节奏训练课上的教学设计来讲,她采用非常简单的节奏型,学生手拍一拍,脚踩一拍,即而逐步加上捻指,再慢慢加入其他节奏,这样学生很自然会使用,而且效果显著,我们自然就领悟了节奏律动的乐趣而且乐在其中。在律动中感受不同的节拍,是律动教学的表现音乐的主要形式,利用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用青蛙跳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利用生活中的动作感受节拍,如通过走,单腿跳等等感受 4拍子的节奏规律。生活别是地上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是最天然的,做起来如鱼得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这些动作本能逐渐被遗弃,奥尔夫的律动教学也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从动作中找回被人们疏远的东西,找回人自身的平衡,可以说,律动是培养人的节奏感的过程,也是让音乐回归到人类自身的动作本能的过程。这也是律动的艺术魅力独特之处。

3.律动的即兴创作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对声响做出动作的即兴反应,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即兴性律动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即兴律动不仅能达到对乐感的培养,同时锻炼听觉的灵敏度,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时开放听、视、动等感知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即兴律动教学正是致力于听视动的结合进行音乐的多样变化性发展教学,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我曾经听过一节课,针对即兴创作的理念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自由组织,自由创作表演,在过程中,有些学生通过表演将整个课堂搞得很有气氛,但是老师却批评他们太没有课堂纪律,她认为有老师听课,这样有损形象,学生一下子都静了。针对这节课我在这里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很多老师设计一节关于即兴创作课,然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即兴的出发点进行教学,“即兴”主动性在于学生,学生的活动是自由的,但很多老师基于害怕课堂纪律流于形式,时时限制学生的活动及做法,试问,这算得上是即兴律动课吗?如以上的例子,虽然课堂动起来了,但是学生被老师多番限制,根本发挥不出创意,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释放的空间,即兴的实质就失去了意义。笔者认为,不要受课堂的纪律秩序限制,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创作潜能,这样的教学才能获得弥足珍贵的收获。律动的即兴创作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但是,前提是让学生为主体,自己去创造,自己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三、律动进入课堂的启示

着眼过去,传统的课堂与律动进入课堂后的课堂相比,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弊端,而律动用其高效高质的作用服务于教学;从现在出发,律动进入课堂的实践让我们逐渐领略其魅力所在,它在力求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愉悦地学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展望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课堂中更好的利用律动,从而做到寓动于教,寓教于乐,以改进教学,使其不断进步,让学生真正学到音乐。律动进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在与音乐的结合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等等,因此律动教学是音乐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

1.教学讲求过程而非结果。通过奥尔夫教育的实践参与律动,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音乐,在过程中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2.学生好动,在课堂加入律动的环节,使学生“兴趣”形成后加以引导,教学才能水到渠成,3.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4.教学上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律动不是单一的动作活动,它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活动将音乐教学推向颠峰之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外奥尔夫教学法的比较,完全非崇洋之意,仅仅只是对其将律动结合教学运用得如此之精深,大有感触。音乐教师要秉承一切这了学生出发,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将律动的独特艺术魅力用于实践中,在实际中妙用,巧用,致力于开展“生动”的课堂,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李妲娜、修梅林、伊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4.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7

关键词: 舞蹈啦啦操教学 伴奏音乐 乐感训练

一、认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正确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啦啦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一项有声有形的艺术类体育项目,融音乐、舞蹈、健美操、体操于一体。舞蹈啦啦操是啦啦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舞蹈啦啦操中音乐和舞蹈相辅相成,舞蹈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来完成动作。啦啦操的伴奏音乐,主要涉及节奏和旋律两大要素。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便形成旋律,旋律是流淌的感情,是舞蹈的血液。而舞蹈动作本身就包含着音乐的节奏性和旋律性,它的跌宕起伏都是和组织起来的节奏规则一致的。音乐节奏决定动作的节奏,正是在音乐节奏的映衬下,舞蹈动作之间通过动作的连续性运动,把力的强弱关系、速度的快慢关系、幅度的大小关系等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借助音乐的节奏使学生找到动作节奏,找到做操的正确感觉。因此,音乐节奏的训练是舞蹈啦啦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应放在教学首要的位置。

(一)让学生认识音乐节拍,感觉节奏。教师应有计划地给学生讲解音乐中的节拍知识,使学生通过听音乐,逐渐分辨不同节拍的音乐,加深对音乐节拍的了解和认识,灵活掌握不同节奏的变化;注意让学生的动作跟上音乐的节拍,服从于音乐的节奏,严格按音乐节奏的要求去完成舞蹈动作,并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节奏概念,使舞蹈动作的节奏运动与音乐节奏的紧张与松弛完美地统一起来。节奏是体现力度、情感的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节奏,才能更快地记忆舞蹈动作的路线、方向、幅度、速度、力度等,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掌握其中的规律,使舞蹈啦啦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舞蹈动作与音乐相配合的感觉,在节奏中巧妙韵化动作,在乐感中韵化动律美感。任何一个舞蹈组合都需要在节奏的延续中发展,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产生无穷的律变和韵变,仅有身体单一的节奏运动,而无韵化的动律美感,是不能形成身体美感的,这就要求在课堂训练中,在数准节拍之后,感觉音乐旋律。有的学生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旋律的特性,而是机械地数拍子,这样既干扰了感受音乐,又使音乐伴奏失去了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亲自示范动作与音乐是如何合拍的,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学习,而且要把听音乐当作课堂上重要的内容来要求,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跟随着鲜明的音乐节奏去体味音乐的美和动作的美,在音乐的旋律中尽情展现舞蹈的内涵。

二、合理选择不同水平和不同舞种风格的音乐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水平和音乐舞蹈素质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完成舞蹈动作时僵硬、呆板,没有吸引力,有的学生却常常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东西,动作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舞蹈素养水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伴奏音乐。更重要的一点,音乐节奏的快慢、强弱,音调的优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动作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动作的高低起伏,等等。在同一套舞蹈啦啦操动作中,选择较慢音乐节奏,相对来说动作难度下降,运动量相对会减小。反之,动作难度则上升,学生的运动量也会加大。教师应明确把握在不同水平、不同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音乐节奏,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节奏与学生掌握动作的各个阶段的特点相符合。在初级班选择相对慢节奏的音乐,注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及鼓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易于接受。在动作逐渐掌握后选择相对快节奏的音乐,进而过渡到正式使用的音乐。在中、高级班可以尝试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尽量考虑选择一些大学生们喜欢的时尚音乐,把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乐曲随着动作难度加大经常更换,巧妙地利用音乐带给学生新鲜感、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舞蹈啦啦操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为使舞蹈音乐与动作和谐一致,教师必须选择与之相配风格的音乐。音乐的风格指导着动作的风格,直接影响着舞蹈啦啦操的结构和节奏。啦啦操伴奏音乐多取材于迪斯科、摇滚、爵士、街舞、拉丁舞和轻音乐等,节奏鲜明强劲,旋律悦耳动听,热情奔放。不同风格的伴奏音乐能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音乐选配得当,可营造一种音乐氛围,激发教师的创作灵感,可以更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舞蹈练习中自主地获得乐趣,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感受。因此,舞蹈啦啦操教学常常选配主题短小、鲜明、熟悉、风格突出的伴奏音乐,编排带有鲜明节奏的组合进行教学,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使学生逐渐进入音乐的意境,增强对音乐与舞蹈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借歌曲的内容记住动作的内容和顺序,加强对动作的记忆,不需要老师提醒就能独立完成成套动作,更好地培养音乐感受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的选择可以在创编舞蹈之前确定,按照音乐的风格、节奏设计动作,也可以先创编动作,再根据动作特点选配或制作音乐。无论音乐的选择在前在后,成套动作或组合的创编都必须和音乐保持协调一致。

三、加强音乐赏析训练,培养大学生的音乐修养

舞蹈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姿态、体能的练习,还应加强音乐赏析的练习,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良好的音乐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靠平时的训练和积累来培养。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有效的学习时间内有所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教授新舞蹈组合时,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本动作,而且要运用听、讲、看、练等方法来培养音乐美感和音乐素质,把两者科学地、合理地结合起来。在配乐前多听几遍音乐,引导学生在听懂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多地发挥音乐的作用,从舞蹈动作中表达音乐的意境,使伴奏音乐和舞蹈逐渐融为一体,感受理解音乐,使自己的动作形象与伴奏音乐达到和谐统一。总之,只有伴奏音乐的节奏与学生完成动作的频率、幅度配合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在节奏感明确的前提下,达到练习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统一,教师才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提高时空感觉,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最终增强节奏感、韵律感、美感,培养良好的乐感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冈.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柯进,陈敬军.论健美操的艺术价值和美育功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8

关键词:幼儿;律动教学;音乐教学

1.律动教学的独特作用

(1)律动帮助幼儿体验音乐的原始美感。体态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联结,在律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这种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音乐的动感之美。

(2)律动教学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本能。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幼儿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认识、理解事物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学习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幼儿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

2.怎样实施律动教学

(1)注重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觉。为什么要从节奏入手呢?美国的帕西・该丘斯认为:“节奏”是给音乐赋予生命的要素,如果将“和声”比做心脏,将“曲调”比作肺脏。则节奏可说是音乐结构中的筋肉组织,节奏赋予声音以生命力,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现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能产生丰富的生命力,显露出惹人注意而又有意义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来,针对3~6岁幼儿对音乐的反应十分敏感、模仿性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采用一系列的节奏训练,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教学难度从“拍手”“拍腿”“踏脚”等能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的声势教学着手,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

(2)将律动同音乐形象结合起来。运用各种节奏不同的音乐形象培养幼儿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及理解节奏欢快活泼、低沉缓慢的关系。在培养训练3~4岁的幼儿时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播放大象的歌曲和音乐时出现大象的图片时,根据音乐的节奏形象,提示幼儿:“在美丽的森林里,一群大象走来,它们摇着头,晃着脑,打着鼻息,甩着长长的鼻子,一步一步慢慢地向我们走来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用各种不同的动作去感受大象的动态,以他们的身体语言去表达对乐曲的低沉、缓慢的感受。接着出现小兔不同姿态的图片,教师启发幼儿模仿小兔跳的动作,在幼儿模仿小兔跳的过程中。提供活泼欢快的小兔的乐曲,让幼儿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最后两段音乐连续出现。区分音乐的快慢,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后,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节奏,并与表演相结合。实践证明,在幼儿学习和表演中,必须运用启发性思维的手法,唤醒幼儿的想象力去理解艺术形象,通过身体的动作进行感受后再去创造和发挥。

(3)将律动教学同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歌曲中,往往一些变化音、变化节奏最能产生特别的美感。而这些细节,由于其节奏、旋律的突变,也往往成为歌曲中最难学习的部分。在演唱这些细微的变化时,幼儿在学唱之初往往感觉难以把握,学会之后又常不由自主地忽视这些变化。这时可以利用与歌曲相符的律动动作,形象化地带领记忆,从而让幼儿在正确演唱中,感受到歌曲的风格美。教师引导幼儿在律动活动中表现音乐时,要让幼儿在用耳朵听音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理解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关注音乐情绪的不同,并用表情及动作表现出来。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幼儿对音乐情感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都将大大增强。

3.使用律动教学应注意的误区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9

关键词:图形谱 音乐教学课堂 音乐节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52-02

一、图形谱在音乐教材中的渗透

图形谱早被运用在两个多世纪前的各种传统宗教音乐的练习和传诵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音乐开始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图形谱,它以其独特的点、线、图像等形式将音乐形象和具体化,使其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中一种易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在不断地探究中逐渐被广大音乐教师所采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教材的编排更科学和合理,而教学的内容也融合了演唱、欣赏、创编、活动综合等内容,增添了色彩颜色的感官。作为一线教师,不难发现,新教材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添了不少富有创意的图形谱教学。它以它特有的方式表现音乐,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描绘了音乐,以它特有的格子、色块、曲线、形象等方式为音乐与视觉形象搭起了一座心桥梁,是人音版新教学中音乐与美术高度融合的最优化表现。

以低年级一至四册为例。在人音版本第一册中,图形谱表现以节奏为基石。图形谱表现音高、节奏,小节。以正方形表达一拍,长方形表现小节,或者是通过直观音乐形象来表现,如《闪烁的小星》用五角星表示,《小青蛙找家》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青蛙,这些鲜明的音乐形象成为音乐入门的感觉训练;第二册教材中,图形谱除了节奏、音高、旋律走向的表达运用外,增加了乐句的表达,图形谱的学习强调对乐节、乐汇、乐句、乐段的感觉训练;在第三册中,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音乐作品不再画整首的图形谱,只在聆听作品才部分体现,所描绘的也以总的色彩效果、音乐形象突出的图形谱为主,要求学习用画简单的图形谱,强调从音乐整体风格上去把握作品。如《森林水车》一课中,要求用图形谱来描绘聆听到的水车的响声、水的流动、小鸟形象的音乐等;《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中要求记录铃响了几次,《晚会》一课中,要求用图形谱听记锣鼓声扭秧歌等;在第四册音乐教材中,欣赏作品要求有不同的画图形要求,有的听着音乐画图形,线条,或选择色彩、或记录有特色的配器效果、旋律特征,曲式结构,打击乐器图形谱过渡到引导学生根据作品配器,节奏图谱更加综合;第四册中的教材更加强调了伴随音响进行的表演、描绘、描述等创造性的个性化表达。

二、图形谱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巧用图形谱,把握音乐节奏及乐理知识。图形谱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线条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的强弱的。乐曲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和动机,也是儿童体验音乐的出发点和感悟音乐的突破口。将图形谱特有的直观、有趣性运用在学生学习音乐节奏与旋律的把握上,不失为一种优化的教学方式。如:有效利用小人物的图形谱表现走和跑,分别代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让学生通过动作明白节奏的快与慢。可将四分音符标记在一个小格子里表示四分音符一拍的时值,再将两个八分音符标记在一个格子里表示两个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时值,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体验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之间的不同于联系。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有时用上图形谱就很简单得到解决。再如在附点节奏的教学,通过传统的念节奏方式,学生们无法准确地掌握,可巧妙地运用图形谱的方式,画个妈妈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将最后一个“妈”字轻读。学生受启发,附点节奏的难点迎刃而解。随后,老师进行延伸教学提问:“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附点问题吗?”学生有的用肢体语言的图形谱做出伸缩手的动作来进行解决,还有的学生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问号“?”来解决附点节奏。他们在解决这些节奏、乐理知识的问题上,自发创造的图形谱无疑带给音乐课堂的精彩生成。巧用图形谱,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并找到图形谱和音乐节奏及乐理知识学习的巧妙结合点。

2.善用图形谱,感知歌曲音乐旋律走向。新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学生旋律走向,音高概念的培养与建立。乐曲的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是音乐的主题和激情。歌曲教学的核心和难点之一就是识谱教学。在教学中我们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谱形式呈现,会淡化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和读谱,创设轻松活泼、明快简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领悟和体验中感悟音乐中蕴含的美。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线条,或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或圆弧线,波纹线,甚至在旋律起伏的旋律线上画上表现音乐形象的记号,让学生直观体验与感知。如在第一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起伏,再通过画国旗及星星的形象,根据旋律的起伏作画,让这一行行一串串有形的国旗和星星旋律线条带动学生感受音高起伏、快慢的变化。又如《我的小绵羊》一课教学比赛中,教师善用图形谱教学方法,通过手势引导做歌曲的旋律线,引导学生感受旋律曲线的走向。并用花朵的高低位置提醒学生音高位置的走向,用花的大小来提醒学生音的时值长短,花朵中间写上音的唱名,这样,既激发兴趣又让学生通过摆设花朵图形谱直观形象地展现歌曲旋律的起伏流动感,直观和简单地解决了不同旋律音的教学难点。

这些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图形谱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歌词,而且感受旋律音高走向时,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建立音高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可视的旋律高低图形谱理解远高于无视觉高低的简谱,其所达到的音乐教学感知是完全不同的。善用图形谱,要学会善于发现,善于激发,善于有效地将图形谱结合在歌曲教学中。

3.活用图形谱,提升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教学领域中,欣赏教学是音乐老师较为头痛的教学内容,本是优美的欣赏曲,有时因教师过多的讲解,而使学生进入昏睡状态。教师运用了多种视频音乐作品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却无奈学生在观看之后没能真正体会乐曲的内容,视频教学成了教学的“花架子”。假使我们能活用图形谱,将图形谱特有的“形”与“感”运用在欣赏教学中,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更为有效地去鼓励学生用图形谱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不断提升学生对乐曲欣赏的感悟力。

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模唱、对比、接龙游戏、画线条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致而又主动地去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结构形式、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等,使他们发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认识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如:听音乐排列乐段顺序、听主题曲调涂色块或画图形谱表现主题曲调出现的次数等。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活动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的。如在人音版欣赏《狮王进行曲》一课中,在引导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后,我们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或色块来表示自己聆听后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学生有的选择黑色,老师告诉大家音乐开始的声音又点恐怖,有的则选择了红色,他的理由是音乐中间有轻快地感觉,如同森林之王昂首挺胸地走路炫耀的样子……在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出简单的图形谱,表现聆听音乐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谈论用小脚印来表示狮子走路的步伐声,用曲线表示狮子的吼叫声,选择不同的颜色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及旋律的重复,使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活跃思维。活用图形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欣赏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图形谱,在活中解决教学难点,在活中乐于让学生接受。

三、图形谱在音乐教学中的思考

图形谱以其独特的直观性、趣味性得到了音乐老师们的认可,其设计新颖别致、入情合理的方法,为课程标准助然,不断成为音乐课堂中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不可忽视它在课程改革中的影响,但也不可随意的滥用,任何的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解决教学难点,当它与解决教学难点或者对教学没有辅助时,我们需要慎用。

我们运用图形谱辅助教学时,我们需要首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地可教性,认真领会编者对教材的教法提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对于图形谱的运用,要紧紧地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展开音乐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审美而服务,正确使用图形谱,围绕着音乐的各要素来“巧用、善用、活用”图形谱,重在将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的死圈子里解脱出来,使其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愉悦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其次,在图形谱的使用上要注意个性化及融合性,将不同的图形谱形式有效地运用,至少在使用线条图形谱教学辅助时能结合色块图形谱进行,在形象图形谱的使用时加上意境图形谱的感受,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并积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独创的图形谱来参与音乐的要素感知中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富有创造的思维。不求统一,但求创新,使学生更贴近音乐,体验音乐,让他们的个性在音乐活动中飞扬。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 曹理:音乐教学与情感因素[A].音乐实用知识[C].中国文联出版社.

[3] 吴少华:图形谱在小学识谱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7.

[4]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廖乃雄译: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篇10

关键词: 音乐 体育教学 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体育学科不但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要引用音乐内容,音乐可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活跃和改善情绪,消除外界精神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科技发达和生活的闲适,使得音乐的普及与运用越来越方便。音乐也很自然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体育运动中,给体育运动增加了动力和乐趣,使体育运动不再单调。很多体育界和音乐界的专家学者们渐渐意识到音乐节奏可以控制和诱导运动员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及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利用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运动负荷。可把它们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将快乐的音乐融入体育教学。

一、运动配乐的优点

音乐与体育在许多方面是灵犀相通、相辅相成的。音乐有激发运动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具有调节人体节律的作用。卫生保健系统中,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士常在临床中使用音乐手段治疗腰酸背痛。运动场上,音乐能振奋精神、砥砺意志、帮助记忆、暗示动作、协调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诸如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武术训练和比赛都广泛地运用音乐伴奏。体育与健康课音乐替代了单调无味的口令、信号。优美的旋律,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兴奋性和情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有激发运动的功效。听音乐可令运动更有意思,从而有助于将运动进行到底。音乐可以渗透到人脑语言渗透不到的某些区域,音乐节拍与动作节奏同步,就能让人加大运动量。卡拉吉奥吉斯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对参加实验者的心率和音乐节拍之间的关系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强度与音乐节拍比较协调的健身者,其健身运动往往都是最卖力的。播放最喜欢的音乐还有助于舒缓各种腰背疼痛。在一项有65名因慢性下腰痛疾而需要接受住院治疗的病人参加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那些能够放松下来每天听25分钟音乐的病人,其睡眠效果比不听音乐的病人好一些,病痛也要轻一些。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音乐替代了单调无味的口令、信号。如学生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教师用的口令,鼓号队击的鼓点,或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进行操练等。比较而言,上述三种做法虽然都起着信号作用,但后两种信号显然更受练习者的欢迎。由于人们在清晰、欢快音乐节奏伴奏下做练习,加上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受音乐感染力的影响,很自然地产生了共鸣。所以,它对清除由运动中出现的单调感和疲劳,陶冶情操等具有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优美的旋律,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兴奋性和情趣。

二、运动配乐的选编

音乐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年级选取,而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音乐;选取音乐的时间、节奏,要从学生的体能、兴趣出发,同时音乐节奏的强弱、舒缓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在运动配乐的选配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先选择音乐。在设计动作之前,先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现成的音乐,然后根据动作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条件设计动作内容。二是根据动作的编排选择音乐。吃透教材,结合教材选取音乐,从音乐教材中找音乐、生活中找音乐、媒体中找音乐,最后进行删减、改编、整合,在整套动作基本创编完成之后,再根据整套动作的风格对乐曲加以剪辑、加工,使音乐与动作相吻合。避免牵强附会,要从提高学习兴趣和达到教学目标出发选择音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