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音乐教学十篇

时间:2023-10-09 17:31:02

律动音乐教学

律动音乐教学篇1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含义

音乐中声势主要是指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比如拍手、跺脚等等。声势律动教学法是一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声势训练的教学方法。目前,声势律动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我国的音乐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可以实现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帮助学习者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同时,运用自身的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魅力,了解音乐的涵义。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

(一)借助节奏模仿的方式,提高对音乐的辨识水平

在音乐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知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辨识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学生通过听到的音乐判断出音阶、音符等基本要素。声势律动教学法借助节奏模仿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到音乐的特点,借助不同复杂程度的节奏模仿,不同程度的节奏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在声势律动教学法中,节奏模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成自己的感受。

(二)设计接龙游戏,开展音乐节奏训练

每一部音乐作品中都包含一个主旋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声势律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主旋律,这种方式直观且效果明显。在设计的接龙游戏中,教师进行节奏的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节奏进行连续模仿,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在接龙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不同而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要掌控全局,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通过动作的转换,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重视节奏创作,加强音乐创作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特点就是可以借助人的身体动作来帮助音乐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时期的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此来主动表达对于音乐的理解。声势律动教学法不仅在动作上具备丰富的变化,在创造力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四)运用声势伴奏,开展特色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最原始的感知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中的音乐类型,声势律动教学能够促进多种音乐类型的共同发展。运用声势伴奏,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对于音乐的默契水平,进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的教学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借助不同的参与形式,加强音乐的锻炼,提高对音乐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将音乐教学方式由传统转变为现代,同时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运用声势伴奏,丰富音乐的类型,开展特色的音乐教学。

三、结语

律动音乐教学篇2

“体态律动”作为一种影响深远且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界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然而,对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至今仍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对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力图对音乐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体态律动教学有所帮助。

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源自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它由瑞士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于1900年前后提出,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三个部分,其中,“体态律动”的思想贯穿其各个环节。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反应音乐、沟通情感的乐器。因此,对于音乐训练而言,只有耳朵、嗓音、手指的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包括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在音乐中使学生通过身体姿势,即所谓“体态律动”,充分地体验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来发展其音乐才能。①其后,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受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影响,在他提出的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包含了体态律动的因素,通过将朗诵和身体动作的节奏与乐器伴奏音型相结合,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调动身体,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经验,优化学习效果。②

所谓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的角色特征,它受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的制约,音乐教师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特征必须与之相符合,这与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同。

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将音乐作为活态事件使学生参与其中,更加凸显了音乐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音乐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非音乐操作行为的介入,使学生能以个人的动作和姿态感受并习得音乐,使音乐教学也不再局限于用耳朵聆听、嗓音歌唱、手指演奏的功用性教学,而是借助人的身体来实现对音乐艺术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获得对音乐更加深层领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更高目标。

事实上,对于音乐教师角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尽管有许多文章还是停留在诸如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授课方法实例,以及对奥尔夫教学法方法进行探讨的层面,但是,也有学者在其相关研究著述中意识到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有的学者甚至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例如谢嘉幸先生曾就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他立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健康人格培养的长远目标,提出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是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音乐生活的指导者转变,将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向促进其发展转变,将教与学的关系由传统的依赖教师的“教”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相互平等转变,教学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③虽然谢教授对于教师角色问题的思考是基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得到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但这对于我们探究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问题的探讨是有所启发的。

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进行音乐活动的引导者的角色贯穿始终。体态律动教学的完整过程可分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表现等不同的阶段。④这几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各不同,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不同的侧重。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它是由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引起听者对音乐的共鸣,唤起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与想象。在这里聆听与传统音乐教学中不同,它不是为了对音乐进行单纯的欣赏,而是要把聆听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以加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的印象,所以,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首先要找出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并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按照音乐的基本节奏组成各种体态律动的动作图形⑤,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运用肢体动作来直观表现音乐做好准备。

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肢体动作直观表现音乐。也就是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各种不同幅度的不同动作对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强弱变化、速度快慢、节奏舒缓做出反应,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肢体动作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节奏。在这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并判断音乐节奏的重音,进而启发他们用相应的肢体动作来加以表现,使学生在聆听音乐并运用身体的动作进行体验的同时,发现更多的肢体动作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将音乐的节奏与身体的律动相互贯通,从而初步建立起音乐要素与身体动作的对应关系。

在音乐要素与身体动作对应关系建立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肢体的动作与音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断强化,使音乐要素与肢体动作之间的对应更为规律化,并有意识地借助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感知特定的音乐要素及其不同的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内涵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在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相应的音乐要素,而且要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对不同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其培养起对音乐风格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通过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过程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及音乐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培养,强调通过身体动作充分体验音乐,进而达到真正地认识、理解并掌握音乐的目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必然要打破传统音乐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不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尽管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而使得音乐教师不同环节的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将会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清醒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①[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教案》,杨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同①,第102页。

③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197页。

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第二章《舞蹈律动与音乐教育》(张忻撰写)中,将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过程划分为感受、感性的表现、理解与理性的表现四个阶段。

律动音乐教学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2.3 利用律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律动音乐教学篇4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学习兴趣;创造能力

小孩子天生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律动更是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对音乐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熏陶了孩子们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舞蹈律动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孩子具有活泼、天真、好奇的天性,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慢慢地喜爱上音乐。在音乐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创造一个音乐情境。同时,老师还可以将上下课的铃声换成节奏感强的音乐,在平时铃声响起时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对音乐由衷的喜爱,学生在铃声的带动下,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课程的学习,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下课的铃声则可以让学生们满意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最终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首要目标。但是从我国现代化的音乐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是提倡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此,老师必须基于这一现实状况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动作作为一种肢体语言,也是学生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兴地根据音乐旋律设计动作。这样,在自由欢快的场景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减轻学生疲劳的状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都较小,自律性都不够,因此,在上课时,很容易分神,而对于长期进行同一课程的学习更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因此,老师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时间让学生律动起来,播放一些节奏感强、旋律欢快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舒展着身体进行律动训练,这样既能一扫学生的疲惫,也能活跃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迅速恢复饱满的精神,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进律动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感觉音乐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在动静结合的情况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律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律动音乐教学篇5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外较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接受最多,应用最广的是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节奏,泛指均匀、有规律组织起来的音乐长短关系。在音乐指音的长短、强弱有组织地进行。二者各有特点,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共同点特点都是以“动作”作为表现的基本特征。在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度教学中,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 从走开始,走是人体最基本、最富有节奏的本能动作,除生理缺陷外,人人可及。走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可以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如快走、慢走、轻走等等。走到形式千变万化,应可能地变换形式,避免单调乏味。

二 探索人体节奏。以走为基本单位,探索出与人体有关的其它节奏。例如:

碎步,1/4拍。用脚尖快速交替的动作。

跑步,1/2拍。双替小跑的动作。

走,1拍。自然迈步。

摇步,2拍。

进退步,3拍。三步舞步法。

转体,4拍。

三 节奏练习

1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例如歌曲《我的祖国》,4/4拍。

2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3用手拍出音乐的节拍,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4用脚走出音乐的节拍,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

在进行上述身体锻炼时,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中,全身协调活动的效果最佳。

大幅动作优于小幅动作,全身协调动作优于某一部位的动作。

让学生实际体验节奏。通过学生自身的动作,使他们对音乐节奏更有直观、更体的体验。首先要求把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变为身体的动作,然后通过大幅度身体动作体会到的节奏转化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律动音乐教学篇6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素质

“律动”这两个字是希腊语变化发展而来的,原意是美好、均衡、调整的意思。瑞士音乐家兼教育家达尔克罗斯说:律动的特点是通过人体节奏的舞动表现音乐的不同音高,不同速度和不同内容。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有规律地、反复地进行某一动作或一组动作的活动。实际是要求做有感情、有规律的韵律活动。幼儿律动是指幼儿在乐曲、歌曲、舞蹈、体操或在节奏乐器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感训练为中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活动。它是幼儿在学习、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身体动作,姿态再现音乐形象的过程,它也是发展幼儿身体动作形象性,并抒发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感受音乐是律动活动的基础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活动要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感受音乐、认知并了解音乐。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我们要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不规律的,还有一些是特定的节奏,知道如何将长短不同的节奏加以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儿童亲身体验到音乐所表现出生命和动态感的一面。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把握音乐的节奏、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在律动教学中除了让幼儿感受音乐外,教师适当地对幼儿提示,给予律动的素材。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幼儿就会更生动、更自然地以身体各部位的律动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从律动的种类和旋律选择着手

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进行的律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行进律动、节奏律动、模仿律动和动作律动。

1.行进律动,指幼儿在行进中做的律动,以行进步伐,进行中的动作练习为主。通过使幼儿在行进中动作协调富于节奏感。例如,学走路。在教学中可选择进行曲的旋律来训练。

2.节奏律动,指随音乐做节奏练习的律动。可以通过拍手、点头、拍腿、手腕转动、跺脚等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可选择相同节奏型的旋律或是节奏感比较强的旋律来训练。

3.模仿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模仿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动作。比如,模仿起床、叠被子、刷牙、洗脸、梳头、搬桌椅、洗手绢等,还可模仿工人做工、农民劳动、牧民放牧的动作,又可以模仿走、跑、跳的动作。通过练习掌握舞蹈基本舞汇。在教学中可选择有民歌风味的旋律来训练。这类律动如果配上图片或录像教学效果更佳。

4.动作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学练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常用的舞蹈基本动作,掌握部分舞蹈素材,为幼儿学习舞蹈动作基础,动作律动已具舞蹈的表演因素,要求动作准确,身体要协调,集体动作要整齐划一,注意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在动作表演中要增强幼儿的节奏感、旋律感、美感、情感。同时,也让幼儿学会舞蹈的简单动作组合。这也是一种综合训练的律动。在教学中可选择柔和连贯、带有情节性的旋律来训练。

三、从各年龄阶段的律动趋势着手

在不同年龄段发展的趋向也不同。“律动就是用音乐的节奏和身体的感知来完成的,那么不同音律,不同的节奏,身体和感知就不一样。小班幼儿的音律要简单,只用肢体来完成,称之为“单一律动”,此律动单一形象、单一内容、单一节奏,如鸭走。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生活经验和大自然连接,亲子游戏,幼儿游戏等都是律动的好机会,能与生活经验有所连接“生活化学习”,幼儿较易了解。并且觉得好玩。如模仿日常生活中“做面包”“炸油条”的动作、宇宙运行(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风吹雨打等万物律动,充分利用想象来伸缩或紧张肢体,体会放松与紧缩肌肉的感觉,从扮演中体会律动。幼儿会将这些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中班幼儿的音律要配合节奏来完成。大班幼儿则是节奏的配合也要有肢体的灵动,正所谓手、眼、肢体的平衡,这称之为“组合律动”,组合律动是指相关的单一律动有机地联合或组合的律动。如欢乐的小鸭子(它包括了鸭叫、鸭走、鸭游泳、鸭戏水等)。在训练过程中,以孩子们听懂的语言打开幼小的心灵之门。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实际行动教他们表现,培养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应该教他们一些常识来拓展知识面。

四、培养音乐素质是律动活动的目的

音乐素质,是指幼儿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表现、创作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结构。律动教学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并随律动进行自我表现,再现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音乐文化艺术的“潜质”,也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如《拜年》是一首民间小调式的乐曲,描绘过年时小朋友们去拜年的情景,音乐较诙谐、活泼。教学中让幼儿通过听赏,鉴别乐曲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对比,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想象乐曲描写的场景,如出去拜年时男孩子们抬轿子,女孩子们坐花娇、拎蛋糕,一路爬坡、下山的情景,随着较欢快的乐曲扭秧歌,等等,然后把想象的情节用体态动作组合并表现。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素质也得以培养。

五、律动与舞蹈与音乐结合

律动音乐教学篇7

一、研究的现状分析

研究初期,我们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年级179名学生做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有64%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他们认为这一学科没有过重的学习压力,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又能从音乐中感受美,身心比较放松;32%的学生觉得一般,说明这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并不反感上音乐课,如果音乐课内容和方式适合,他们对音乐学习还是充满渴望;个别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他们认为音乐课比较单调,内容陈旧,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的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以及迫切需要改革的趋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擅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感受美、展示美。比如日常的形体姿态、间操动作的舒展度,以及做校园集体舞时动作僵硬、“踩不上节奏点”等问题,都源自没有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愉悦感。我研究缘由,感觉到:现在的音乐课教学缺乏舞美的渗透,教师们回避了舞蹈这一重要的感受美的领域,其实舞蹈是人们把对音乐的感受、体会、认知和发现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研究目标与实施

1.本课题目标是通过研究,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探讨舞蹈律动与音乐课教学合理融合,引导学生在舞蹈律动中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探讨舞蹈律动对音乐课教学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题的中心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把舞蹈律动作为一个有利的辅助手段融入其中。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青春的旋律》中,我设计了一节集体舞渗透课。先让学生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这是一首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歌曲热情、优美,但旋律比较活跃,大跳较多,这样旋律线起落幅度较大,让人有身体随之舞动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简单的圆舞曲舞步教学,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感受三拍子强、弱、弱规律,随着身体与歌曲的完美舞动融合,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三拍子圆舞曲特点,掌握歌曲演唱,同时也激发他们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对现在美好青春的珍惜与把握,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再如,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中,当出现乐曲的高潮乐段时让学生拿着红旗做人浪律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为学生准备锣鼓、钹、扇子、绸子、手绢等道具,让他们即兴随乐曲创作几个动作,让学生在综合感受乐曲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作用。这样安排不仅完成知识能力目标,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情绪。

三、研究的反思与改进

律动音乐教学篇8

关键词:律动;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46-01

一、体态律动的内涵

音乐的“体态律动法”是二十世纪初瑞士作曲家、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他认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本身又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所以,他的体态律动除了完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的教学外,还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体态律动。从狭义上来说:体态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头、跺脚、摆动身躯等,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音乐教育中,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以身体动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意味着对节奏、旋律的感同身受,比透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的律动本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力。

二、体态律动使课堂动感十足

“动”是低段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唤醒学生律动本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启发其产生联想,进行体态律动的创作,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如在人教版第1册学习《动物说话》时,我启发学生用动物的叫声、动作来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比如:小鸡说话 唧 唧 唧,节奏X X X,小鸭说话嘎 嘎 嘎,教师不用指导,学生就可以很快很够熟悉X X X 这个节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的浓厚,不管是从歌曲的节奏、旋律还是枯燥的三段歌词的背诵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歌曲中。在人教版第3册《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穿衣服、穿鞋袜、梳头发、叠被子,最后用摇头摇手表示不再麻烦自己的好妈妈。这样既让学生很有效率的记住歌词又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快,我就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上课前五分钟或下课前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自愿到讲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做律动,这样既解决了低年级不好组织课堂教学的困惑,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巧用律动,突破唱歌教学中的难点

3/4拍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与他们熟悉的2/4拍节奏有明显不同,学生觉得既不能拍手唱,也不好表演唱。所以在欣赏《布娃娃弹琴》时,好多同学都说歌曲不好听,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对3/4拍歌曲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平时的律动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进行了3/4拍的听奏练习,用优美的律动来表现3/4拍节奏,在进行《布谷》歌唱教学时,我做了充分的铺垫,当然也是用我们都熟悉的律动引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介绍布谷鸟,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再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学生自编律动,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在听赏了两遍范唱之后,学生竟能准确的跟唱了,并分角色表演,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学生对律动的喜爱和有趣的律动创意让我感到很惊奇,让我感到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了更新的东西在悄悄的萌发。

四、体态律动,解决学生音准概念

训练正确掌握音高音准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孩子接受的方法。

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音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生唱准d-―d’音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 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让学生进行听辩各种不同情绪和速度的乐曲的练习,听辩音准和听辩乐曲速度情绪交替进行,经过尝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律动音乐教学篇9

关键词:律动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价值;教学方式

音乐律动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音乐伴奏,让学生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动作表演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律动教学不仅能够加强音乐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进而保障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音乐、习惯音乐。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律动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起来。律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瓶颈,独立创造出一种音乐情境。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新课改要求与理念,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通过舞蹈表情,加强学生理解深度

律动形式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与表情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并且肢体语言、表情需要根据音乐旋律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律动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次《金孔雀轻p跳》优美、流畅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对《金孔雀轻轻跳》有一个初步理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傣家姑娘跳孔雀舞的优美姿态,学生内心无法形成律动姿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视频舞蹈,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律动内容。在学生学会《金孔雀轻轻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学习傣族孔雀舞的律动表演。并保障学生在舞动肢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创造,主观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

2.通过律动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类教学,要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之一。律动(舞蹈)与音乐息息相关,是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音乐与舞蹈结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感悟,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同时,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趣,进而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教学《水草舞》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闭眼聆听其中的旋律,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草舞》中的律动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在聆听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水草一样左右摇摆,通过律动与音乐的理解、融合,让学生对《水草舞》产生一个初步印象。待到聆听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理解来表演律动舞蹈,分享自身对《水草舞》的律动理解。

3.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律动教学模式已被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在适当的环节安排律动环节,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使课堂过于混乱。因此,律动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充分,采用灵活的律动教学方法。

(2)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而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设计律动环节时,要以教学目标为设计主体,保障律动环节能够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之中。

(3)根据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基础就是音乐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必须要做到针对性,进而保障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巨大的价值,能够实现律动舞蹈与音乐知识的有效结合。通过律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保证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律动音乐教学篇10

一、在合理情境中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的音乐节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体态教学情境,认真感知本首傣族曲子的音乐律动,从而提高学生们对民族舞的整体认知。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班里面会跳傣族舞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从而带动全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首歌的重点和难点,即“本首曲子的曲式结构、乐谱律动特点、旋律线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基本熟悉歌唱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其相应民族舞的基本步法“一段体配合2/4音乐节奏的轻盈舞步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的走动,配合音乐节拍特点,踩住“重音”进行练习,并让学生与同伴进行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认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动态的图画、优美的乐曲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乐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健康歌》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歌唱《健康歌》这首歌曲,并且学会在此音乐节奏中用身体的律动去感知音乐的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音乐《健康歌》的视频片段,指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休止符音乐模式”来进行身体的律动,用心去感知音乐的模式。进行几分钟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进行本首歌曲的演唱,掌握休止音符的演唱技巧,并指导学生跟着歌曲进行相应身体部位的扭动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然后练习歌曲,并且在模唱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身体的律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体态呼吸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