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09:48:05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开始:唐朝中后期2、完成:南宋三、蒙古兴起的概况:⑴铁木真(成吉思汗)逐渐统一蒙古。⑵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四、元朝的建立:时间:1271年定国号为元。 首都:大都。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五、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灭南宋。 抗元将领:文天祥。六、元世祖的统治措施:⑴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⑵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⑶加强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⑷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七、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⑴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⑵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⑷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⑸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八、四大发明:⑴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⑵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⑶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司南,北宋中期出现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传到外国⑷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广泛应用于军事,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九、文学艺术:⑴文学:①词——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杰出词人: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南宋辛弃疾,年轻时参加过抗金斗争,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②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窦娥冤》⑵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最的画家——赵孟兆页,他的画属于“神品”。⑶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课;培养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在教学中加强重点问题的讲授与研讨,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即“实践”课教学。

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它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预见未来。

初中一年级每月进行2到3节“实践”课,每节课由4位学生自由组合。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题。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拟订文章结构,编排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板块(黑板或电脑辅助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全体学生参与和个别学生重点主持,通过阐述、设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对此课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课题的选择是一节“实践”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课题一定要遵守“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而大的主题,在这方面,学生不易掌握,需教师课前指导。

当学生在准备课题时,教师要强调“论从史出”原则。学生在应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一来让其通过实践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再现,遗留下来的历史是有空白的。史料的编写受其时代的局限,可能有真伪之分,作为学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检验史料的真伪,切忌断章取义,就如《文学报》的一段话所说:“历史,你可能接近它,却休想复原它,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 ”二来,在“论从史出”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以史启智”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践”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

“实践”课并非是四人一台戏,而是台上台下师生呼应的一台大戏。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挑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体现“实践”课的价值。“实践”课虽由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在整堂课中发挥核心的作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课题的同时,要给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则把握方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指出学生评价的不足,及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它落实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3

>> 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识记技巧 编写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思考 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怎样更好的掌握初中历史知识 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浅析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谈历史知识的记忆 巧记初中历史知识的几个“小窍门” 提高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 借用“目录”的慧眼,照亮初中历史知识复习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的有效方法探析 浅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尝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简谈 简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模式 简谈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谈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例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法浅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历史知识的综合梳理策略简谈 初中历史知识的综合梳理策略简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教材的施行,初中历史的知识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历史成为了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项难点科目。由于课本知识的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历事件、历史人物又多,而初中时期的学生整理、汇总能力有限,众多的知识点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汇总,根据历史知识的时间性特点以及事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帮助他们建立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学习策略。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梳理学习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时间梳理策略一、初中历史时间的梳理方法

时间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属性,想要了解历史发展状况、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历史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历史教材采取的基本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来进行排版教学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容易掌握。但是在后期的复习时期,由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相似性,就会导致学生的时间体系混乱,比如很多学生会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梳理工作,以便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有效掌握。笔者认为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因为历史课本是按时间来进行延续的,所以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顺序性是教学的第一位,比如我们常见的中国历史年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就是历史时间顺序性特征的一个证明,是中国古代历朝发展的一个顺序表现。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历史时间是连续发展的,每个历史时间点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隋朝前后虽然只经历了从公元581年—618年37年的时间,但是它在历史的发展、延续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隋朝,那么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再次是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某个时期是辉煌的,而某个时期则会是暗淡的,某个时期是强盛的,而某个阶段则会是衰败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的曲折构成的,所以就要学生认识到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历史的阶段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二、初中历史事件的梳理方法

与时间相同,事件又是历史知识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于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掌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注意事件背景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者文化背景下,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会各有不同,例如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则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就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正是英国飞速发展的一个主要背景,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不注意这些知识点,就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又比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教会长期的教育垄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而旧制度的衰败则引起了新思想的发展,比如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就是在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衰败的时候出现的。

二是要注意事件经过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了解事件的背景起因之余,更需要我们对于其事件的经过进行梳理。在历史事件经过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素法: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二是阶段法: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比如在我国,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这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1966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期间经历了,经历了化运动;1966-1976是时期;1978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是路线法: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的进军路线。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就为掌握好事件的经过打下了基础。比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中,笔者就根据张骞的出使路线进行课堂教学,再根据其两次出使的不同路线进行对比,就能够让学生刚好的理解这一事件。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4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6

《战国策?赵策一》里曾这么描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历史使人智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更是直言:“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学习不管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及意义。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初中历史观念

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某事物时,他才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以及欲望。因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初中历史观念,对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就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积极贯彻、落实到平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初中历史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向学生强调了进行初中历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设置历史学科的本质目的不在于让你们死背一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时间,这对于你们日后的发展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门学科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让你们从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细节中总结经验得失,为你们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就拿我们中国的近展史来说吧,其间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与践踏,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的条约,中国人民充满了心酸、悲愤与不甘。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通过学习这部分历史与知识,就可以做到“化悲愤为力量”,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因为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的祖国母亲发展得更强大、更昌盛,那些外来的入侵者才不会再打我们的主意。同学们,不要再把历史当作一门“学而无用的副科”,这是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彻彻底底的错误认识,也是一种愚蠢至极的看法。你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初中历史观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才是你们进行初中历史学习首先需要做好的功课……我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学生则在底下听得仔细、认真,这就促使他们逐渐转变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和看法,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一门学科,这就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最稳固也最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最关键也最迫切的工作

除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外,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初中历史是一门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学生看来初中历史几乎就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学习兴致也始终提不上去。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7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高效课堂;方法

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编排结构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立体化地向学生展示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历史进程,完全颠覆了传统历史教材平面化的编年体形式的编排结构,这也给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深感新教材内容多且难度较大,而高一学生生源减少,素质逐年减低,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把握不大,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自己十几年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从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抓住新授历史知识的精髓与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设计学生作业练习的方法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新课改的形势下,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办法和途径。

一、搞好与初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任何高等的知识都是由基础的知识积累形成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温习巩固初中历史知识,而且更要熟悉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教材着重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一些历史基本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唯物史观和初步的历史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必须做到与初中历史的主动对接,以初中历史内容为基础并要理论上提升。高中历史教师如果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了如指掌,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准确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授课时,就能从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入手,自然地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就用初中历史歌颂邓世昌的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导入甲午战争的场景,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二、抓住新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精髓

目前的新课改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并存,教师应该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研究历史教材,考虑到高中历史新教材将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遇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可能产生影响,显得内容多、头绪多,教师备课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始终抓住一个主线,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那就是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探索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始终用这个规律指导历史教学,一切就化难为易了。尽管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都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那就有所侧重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习洋务运动,主要放在让学生熟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工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在必修三中,“洋务运动”教学重点则放在论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突出了教学重点,分散了教学难点。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教给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模块链接”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目标,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着眼点,给学生一个金山,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课堂情景,把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动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带着一盒巧克力和一个麦当劳进了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我就用我们身边常用的东西入手,总结出跨国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充分表明我们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立刻形象地被学生牢牢掌握住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四、科学设计学生练习作业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需要注重一些细节,需要与初中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内容时,练习作业的重点已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重点是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重大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以及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带来的巨大优势,那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下载教学课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物、纪念碑、老区参观等蕴含的历史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薛庄抗日烈士纪念碑,了解哈哈腔剧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增加了历史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式 历史兴趣

兴趣是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地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袁腾飞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三、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四、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知识。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辨识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很难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的是我们多读,多思,多问,找到内在的知识链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主动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有兴趣,会学,爱学,能学。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历史教学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

[1]夏茂军.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3,(98).

[2]黄呈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J].吉林教育,2014,(16).

[3]陆斌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9).

[4]文桂云.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J].神州,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