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的建设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2:29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7-03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规定“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也应该遵循“五个一流”的标准。

一、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精品课程教学的主体力量,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精品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前提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组织其申报、主持和参加各种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使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提升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使他们成长为本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确定专门的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鼓励他们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不断开展公开课教学和观摩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技巧,积累教学经验,促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三是加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加强团结协作,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和师资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开拓自己的研究视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增强整个队伍的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为了激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求知和践行的欲望,必须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真理性、新颖性和针对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体现真理性和科学性,增强其说服力。只有真理,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内在的思想灵魂,才能从心灵深处对教学内容感到信服,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学内容越真,越具有对大学生的说服力,越能赢得大学生,激励大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体现新颖性,增强其吸引力。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和欲望,只有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渴求,才能真正和大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共振,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关注社会上的新事物和新发展,关注学生的新动态,体验社会上的新生活和新思想,从社会实践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再次,教学内容应体现现实性和针对性,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定位和选取教育内容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大学生现实,反映大学生现实,解释大学生现实。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切地表达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符合他们的接受心理,顺应他们价值取向,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建设一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纽带和桥梁,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达到直观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传统和单一的情况,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方法,构建师生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机制,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善于探索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理论教育的规律,积极采用能让学生参与和感兴趣的授课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参观调研法、时事述评法等多种诱导和启发式方法,变简单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和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科技素养,要积极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高效的条件。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2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资源建设 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陈(1982-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天津 3004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物流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以提升高职物流专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ZW2013116)、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25092B)和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有效评价及对策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VE4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3-02

一、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下简称新区)的物流企业的生产、商贸物流部门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区现在十分缺少具有专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因此,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物流发展趋势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激增

滨海新区物流市场发展,是伴随着物流企业生产发展为起点、人们生活消费为终点所形成的物流产业链。当前,新区高速发展,促使其物流人才呈现大幅度的激增。但是,纵观当前新区的物流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区现已注册的物流企业有2.6万家,其中中大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500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其中包括仓储、采购、配送、运输等技能型人才。作为专门为新区提供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力支持,为新区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下简称学院)开设物流专业的原动力。

(二)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要高素质高技能

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一些管理知识,是物流人员的基本从业要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业务管理方法和对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物流人员,都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不足2成)。学院作为处于滨海核心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以培养服务新区,为新区发展贡献人才为目标和动力,经过多年发展,专业规模、教学成果都有显著提高。随着学院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各大物流企业提供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课程模式的形成,能为新区各类物流企业提供专门的合格人才。

二、学院物流专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会成为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圈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物流行业高端人才的供给十分重要。目前,学院物流专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是: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和提升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调研+讨论”编写而成,角度和渠道单一,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就业方向单一等现象。如何多维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校企衔接,中高职衔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标准、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双元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校企对接。

(二)课程体系需要解构和重构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式为“理论+实训”和“教学+考核”之间成段式结构,连接性不强,未能实现融合。学生学习之后未能真正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未能和企业真实需求挂钩。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需加强

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专业教师8人,全部具有物流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但是教学改革方法的创新性能力有待加强,实践实训能力相对较差。应加强师资队伍与企业的融合和顶岗实践力度,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从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将实践技能融入教学培养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专兼职的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双师”能力和教学质量。

(四)实训基地的功能还需建设和完善

学院现有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实训基地,利用率达到100%,保证了现有实训课的开出率达100%。但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足,拟新建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实训中心,对现有实训中心的实训功能进行改造,并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开发,改善现有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应通过软硬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物流实训基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一体,设备完善,功能健全,能够提供“技能鉴定、实习实训、技术咨询、仿真模拟”多元发展的基地。

(五)校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校企合作难以深化

之前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为松散型关系,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学生管理也相对混乱。应立足滨海新区,面向物流行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滨海物流执教联盟为抓手,实现“五个对接”,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以上几点改革思路的具体实施,以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来实现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资源建设目标

学院对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观念为:“为工作学习,工作是学习的实践。”在实践上,则将这一教学观念融入课堂理论课和实训课程,为学生能力发展与未来物流职业发展的相结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的物流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通过课程开发、资源制作、资源集成、教学分析、教学管理、教学应用完成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衔接,使毕业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让毕业生能广泛服务于各类物流企业或部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将实习实训课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学生的职业理论课程要更好地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理论课程具有框架作用。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学生就业是教学目标,通过以就业服务为指导思想,加强实习实训教学,设置教学项目。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纯理论学习模式,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知识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不枯燥、实训教学不贫瘠,实现真正的理论结合实际。如此,无论是授课还是实训,都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建设。专业的基础理论以“掌握”和“理解”为出发点,摒弃繁琐的理论推导,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精要点,让学生掌握并且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发挥其能动性,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设计专业方案,并能将所设计方案,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能力,培养规范、正确、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2.专业技能核心理论建设。专业的核心理论建设,上课模式的改革是教学重点。以前的教学不足是教学周期长、课程分散,教学连续性差。因此,实现学生集中、专业分段强化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入专业核心工程,进行精心的实践教学处理,在实训室集中训练时间和加强教学资源,按照所给项目分配教学,通过教学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进行核心理论学习。通过教、练、做等反复学习,实现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四、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及途径

课程资源要定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行业,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在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面向新港港口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通过学院特色专业,培养出从事物流采购、配送、运输、供应等管理、调度、信息处理与采集、进出港业务、对报关、报检、货物等技能型、管理型、实操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资源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包的形式来进行呈现,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课件、教案、拓展资源、作业设计、试题、课堂教学视频和教学反思等。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基础教学工作开始,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模拟现实的情景模式,从教、练、赛、考、学等几大方面,整合教学模式。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整合统一课改形式,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增加顶岗实践机会,融汇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

(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

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目课程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合作企业对实际工作中的任务提出、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工学单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点: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建设。专业教师做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的科学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使专业培养更加职业化、岗位化、技能化,课程标准更突出技能、工作过程、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3.优质课程建设。基于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建设内容分为文档类和多媒体类。文档类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多媒体类包括课件、动画、视频、案例、实训等。

4.特色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出来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写开发的教材,并配有与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包。

5.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和软件公司合作,量身定做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通过“搜索学习”来解决疑问,通过“选择学习”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学习”实现零基础自学。此外,还可以对教师已经开发好的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生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

五、课程资源建设创新点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通过演练物流业务流程,使学生熟悉、掌握物流业务的管理与操作,以便达到实现物流业务运作和管理经营的水平。实现物流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学院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建设后的课程打破以往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单证缮制、信息系统应用等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其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和每个环节密切相关的技能要素进行重构,设计一套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项目。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物流业务的流转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演练各环节的业务操作,掌握各类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项内容,以期达到现实物流业务运作与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了“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贯穿在完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或编程任务。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为学生解答问题,连成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任务到最后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教学成果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资源与模拟实训、知识点与技能点、基本教学规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关联、匹配、对接。建设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便学的学情。

[参考文献]

[1]郭丽颖,张明明,许红,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李娟玲,岳朝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3]李雪,常青平.探究滨海新区物流岗位需求促进专业课程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3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4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2015年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超负荷导致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遇到困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启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除用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得到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

2.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教学促使媒体资源的种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课件,还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交互设计、作业与测试、参考资料,等等。网络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平台更是资源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展示的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教学资源和特色资源,丰富了资源并提高了利用率[1]。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横跨多个学科,需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需要团队的协作,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物流管理》网络课程教学队伍师资配备完善,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二)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基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尤其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面,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除了课程知识点的PPT讲述,设置了物流头条、物流黑科技、物流案例等模块,使得《物流管理》课程更接地气,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与创新。尤其是物流视频库、知识库的引入,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另外,设置的课程测试模块,做到了知识与应用的检验。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外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诸如物流论坛、物流公众号、物流微博、物流期刊等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物流管理发展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使得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遥不可及,而愈加生动而具体。

(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导航与互动

由于学习者的需求不同,在网状的知识系统中,资源与拓展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应受传统课程的表现形式所束缚,学习者可以使用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多种技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地点击模块,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多元化。网络课程教学应避免老师游离于制作和使用之外,简化操作,加强平台应用功能[2]。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时受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和共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做不到立刻答疑和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到每位同学的不同需求与兴趣。自从有了网络课程互动讨论模块,学生中课堂的疑问课堂外得以交流,相互启迪,实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师生情感沟通,提高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网络课程优秀的团队,整合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导航和问题互动与讨论答疑工作,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要做到不断维护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做好具体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重要角色,管理体系评价保证等,才能积极的激发师生参与建设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兴趣,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发展,达到高教学质量与高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作者:杨岩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5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对各自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是好是坏,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虽然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但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环境与教育背景下,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能不能实现,也没有进行相关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界定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不同,而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明确的目标做参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改革评价很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设计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多项内容,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也应尽可能涵盖以上内容。此外,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指导下的工学结合课程基本特征为参考进行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具体设计如下:

1、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上岗要求;该课程对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该课程与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得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指导下,以物流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较好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2、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学时。 课程名称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命名要求;课程学时安排要能完成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设置合理。

(2)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某类应用技术、会解决某类问题、培养某类能力、会做某类事情。课程的预期目标与专业总培养目标一致,并较好的实现专业总目标中的一些目标。

(3)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结构应按照真实的物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学生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与物流职业资格鉴定密切结合。

课程内容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组织与安排合理。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内容涵盖相关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突出物流职业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学习工作任务和内容。

(4)课程考核。制定适合的考试考核要求,成绩评定方法合理。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考核学生参与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试内容多元化,注重全过程的考核。

3、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理实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充分利用物流仿真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分组讨论、启发引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开发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所选用的教材要能体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反映先进的物流技术发展水平,注重对有特色的,能很好的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编教材的开发。

5、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能满足课程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能完成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需求的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6、教学师资

注重对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培养,提高有企业经历的教师的比例,聘请来自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工作,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积累其物流企业工作经历。

7、教学资源

课程资料建设齐全,包括该课程的课件、习题、实训实习任务书与指导书、学习指南、课程案例、网络教学条件等。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的内容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应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为教学评价,另一方面为社会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又分为专家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指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的评价;督导评价是指校内督导人员对该课程的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给与的客观评价;学生评价指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对该课程的综合评价。

2、社会评价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6

本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无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度大,引人设课现象严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类院校基本上是由一些地方性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数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由于该类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往往习惯性的照搬照抄其它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其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具有较大趋同性,无法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因此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各院校应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无特色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往往会涉及到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结果是是几乎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因而它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十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结果,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趋同,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大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有些课程覆盖面较宽泛,没有合理设置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还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非常严重,课程体系混乱。

(三)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开设的,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物流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来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课程。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设置了较多的诸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设在文科院系的较多,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是常见的问题,很多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导致实践课程设置上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同时,部分高校不能建立物流实习基地,导致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校外实践课程的安排也就成了泡影。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根据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各自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而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门行业往往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就业渠道。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有所侧重,如北京交通大学突出交通运输与规划、海事大学突出航海运输和港口物流等,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强化课程导入的时间顺序,确立相关课程的内容边界

尽管所有高校开设的课程都是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出,但开课顺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某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处的位置能否与其作用相适应值得重点关注,需建立起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依赖联系,如建立起先开课程、并行课程和后开课程之间的网络图。其次要确立课程的内容边界。作为教材,编者通常强调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作为课程,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因此,即便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相同,授课内容也不能按教材照搬。否则,会出现同一授课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或者应当讲授的教学内容在所有课程中均未提及。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大纲的统一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培养目标与教材知识体系相匹配,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现象。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以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地满足课程的讲授工作。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性,这就要求教师们除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要求教师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考察,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真实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真正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2.聘请校外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元素单一导致物流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培养多技能的学生,无妨从校外引进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当相应课程的老师,或者从其他学校邀请领域专家授课。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

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的物流专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反映理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量分析技术等,采用实验室模拟、现场调研、企业实际岗位实习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往往侧重于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物流软件操作和物流情景模拟,而忽视学生在企业现场的操作实习。仅仅在实验实训室里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业务现场过程和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物流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建地方本科院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拥有科学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塑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为本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拓宽了空间,为社会培养了高层次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作者:李兴旺 金友良 单位:中南大学 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海涛.我国中高级物流经理技能需求现状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5):127-128.

[2]刘浩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T”型技能结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08(12):147-148.

[3]邹龙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4]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56-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 号 ) 中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所组成的课程系统。它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保障,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和物流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国际物流就业岗位群,有销售,业务、海运操作、空运操作、报关,报检、保税(物流园区)人仓储管理、船务臊作、海运客服、空运客服、单证员等岗位群。为此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物流中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快递中心、货运公司,从事连锁配送、仓储堆场、运输、计划调度、车辆配载及货运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企业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进、销、存业务岗位以及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企业采购、仓储保管、连锁配送、销售、生产调度、信息服务、现场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际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跨国物流公司、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从事跟单、单证制作、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单纯是课程问题,其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关系到能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下面以黑龙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做以阐述。

(一)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突出物流高职教育特色,突破传统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和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建设国家骨干院校项目中,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如下: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了解企业所需物流人员的工作岗位。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组成了由物流行业和典型企业相关主管、毕业生和教师参加的多层次、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先后对龙运物流园区、圆通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凯莱物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企业所需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群),如表1所示。

2.总结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物流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依据行动领域归纳、分析与序化结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从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以专业学习领域为例,如表2所示),并对应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深度融合及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注重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结合黑龙江地区的物流产业特点和结构的调整,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对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转需要以下条件作为保障。一是校企共同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其为核心;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其为根本;三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制度建设,其为实现的必要条件。以上三因素需要密切配合,不断完善才能放大课程体系的功能,发挥其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进行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积极构建基于物流行业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 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8

1.1网站普遍呈现的现象

(1)精品课程网站为评而建。为了能评为精品课程,各级精品课程网站导航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依据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评审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而设置的;课程资源主要有课件、教案、习题等,根本没有考虑网络环境中资源的组织方式,教学视频也只是传统课程的再现[3],且内容单一。这样的网站根本不是为教学、学习服务的平台,而只是为评审而建的申报平台。(2)精品课程网站建而不用。尽管网站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但网站利用率不高,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更新缓慢,更有甚者,自评审后就一直不更新;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学生发帖数量非常少[2]。

1.2网站功能分析

精品课程的根本目的原本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学习者积极性,促进学习者自主、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可是建起来的精品网站却无人问津,这不能不引起关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功能需求分析不全面所致。此外,网站是师生开展有效课程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网站功能分析不能不考虑课程的教育传播过程。因为,网站是处于连接传播对象的桥梁,师生根本不想从这座桥上过,说明桥对师生都没吸引力(即网站上没有学习者所需的学习资源)。因此,本文认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功能设置应考虑以下几点。(1)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课程申报这一个目的。精品课程网站应包括课程申报方面、课程教学和学习两个部分,且要分清主次。课程建设是根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是精品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在课程建设取得成效之后,课程申报才能水到渠成,才更有意义。(2)教师教学共享平台是精品课程网站必不可少的功能。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以及采取现代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知识储备等方面,还需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等选择符合师生实际条件的媒体呈现以便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教师需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选用的资源以科学合理地方式加工、组织。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方面,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比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先将要学习的目标,并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文字资料、图片、课件等)。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加以检验,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辅导或深度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3)精品课程网站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教学内容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盛行的今天,学生不再仅仅纯粹地知识消费者,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重组、内化已有知识。同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双重角色,教育传播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课程建设才能更有成效。(4)师生交流合作是精品课程有效传播的关键。教育传播就是师生交流、沟通、传播和消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交流合作对师生同等重要,都需要集思广益,都需要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交流合作工具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学习目标,学习资源更新情况等,也可以与学生交流进一步了解教学传播效果。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进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与师生交流、沟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1.3网站功能设置

从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分析可以看出,网站的根本作用是为师生服务,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引导下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初步建构和管理。而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重难点的释疑解惑,加深对知识的内化。最后,学习者结合他人的评价以及自己学习后产生的结果进行效果评价、自我反思来调整、修改自己的学习进程,最终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4]。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可以分为:内容管理、合作交流、学习反思和评价。

2精品课程网站设计

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分析,设置合理的网站功能模块,并根据各模块选择合适的软件及平台对网站进行设计。

2.1网站的功能模块

总体来说,网站包括课程申报及教学学习平台。其中课程申报主要包括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建设和效果。而教学学习平台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交流、课程资源导航、学习反思。学习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并不一定非由教师上传不可,只要学习者认为其拥有的资源有价值都可以上传以共享。学习交流既可以利用实时工具(如,qq、msn等),也可以利用非实时工具(如,论坛等)。课程资源导航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本课程基本的参考资源或基本概念的支撑,甚至合作完成某一主题等,这可以用wiki来实现。wiki是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创造的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它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或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开放、协作、共享、搜索方便的特点。wiki在知识共建、分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5],因此利用它有利于知识共享与课程资源导航的建设、发展。而学习反思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录学习历程,并可以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此外也是分享、评价他人学习的工具,如博客就是这样一款不错的应用。

2.2课程网站的设计

(1)课程网站设计开放、便捷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设计网站时尽量选用开源的软件。所谓开源,即“免费分发的源代码、模块化的体系和集市式的开发。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获得,而且可以自由复制、修改和分发”,其主要特点是模块化程度高、软件质量高,节约成本。由于设计一个完整的符合精品课程网站全部功能的网站需要多个开源软件的配合,因此这些软件的融合也是一个问题,尽量实现单点登录。(2)根据精品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其要实现的功能,可以选用这两类软件。其中一类是利用xoops。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集成,可以灵活地将其他开源软件集成到xoops平台中,目前可以完美集成了wiki、博客、论坛等各种功能的开源系统。另一类是利用开放的cms。当前的cms都能很好地支持图片、文字、音视频、动画等资源,且上传及资源检索方便、快捷。如leadwitCMS就是这样一款asp的cms,它可以利用自有的lead智能同步功能便捷地整合dvbbs、oblog等,实现全站会员同步注册、登陆、删除、更改等操作。

3总结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9

关键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ngineering. Resource of good quality shar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xcellent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paper proposes existing problems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Finally we built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excellent cours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system.

Key words: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excellent cours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在各大高校逐渐兴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精品课程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教学方法革新、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上形成了“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体系。本文基于《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当前企业对采购专业人才的需求,探索《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模式,以期为相关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 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精品资源上传至网络,对校内、校际乃至全社会开放,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代表了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等成效显著,有效推进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并极大地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校际间的精品课程共享对课程建设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正面效应,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各项建设与改革,最终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1.2 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这种优质资源的共享,势必会推动高校内部以及高校间共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机制的运行,其示范效应与影响力不容小觑,教学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高校也可以获取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更多师生受益,当精品课程的共享发挥效应后,势必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其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2 《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与“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较大差距,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示范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共享意识薄弱。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共享才能提高其作为优质资源的内在价值,但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效果并不理想,这与课程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共享意识淡薄有关。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是不能进行外网访问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网络教育知识产权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精心准备的课程资源被下载共享后却被他人转为其教学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建设共享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源于担忧精品课程的共享,削弱其物流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竞争力,因此不愿进行校际间的共享,违背了国家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初衷,也放慢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速度。

2.2 注重课程建设,忽视后期共享与维护。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立项与申报成为了部分负责人的关注点与兴奋点,缺乏对精品课程的后期跟踪、监督与完善,并忽视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使用,再加上后期推广力度不够,又造成学生对课程资源知之甚少,鲜有学生会利用《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资源拓宽视野。

2.3 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尚未制定出统一标准,高校教师与开发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与理解建设与分类,这就导致了精品课程在版面形式、功能模块设计、开发语言等方面千差万别,不同高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自成体系、结构各异。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还要依靠网络平台的支撑,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又出现了各平台间兼容性差、课程资源无法统一管理的问题,这都在客观上阻碍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2.4 共享共建缺乏有效管理机制。《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共享、评价、监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会对最终效益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管理。在资源的建设上,缺乏统一建设的标准与模板,不利于资源的检索与使用;在资源的共享上,注重校内使用,忽视校际间共享;在资源的监管上,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监督体系,《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后期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在资源的评价上,重视专家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使用感受与评价。由此可见,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否则,《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利用率低、共享度低、持续发展度低的局面无法得到真正的扭转。

3 《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

在共享理论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本文从建设理念、平台建设、效果评价以及管理模式几个方面构建了《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3.1 树立开放共享理念。首先,《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负责人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强与校际、企业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吸收其他院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其次,依据企业实际岗位所需,开发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采购岗位需求的《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内容,依据企业采购业务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通过各类实训,有效提升学生对《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基于开发共享理念,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内容的构建能够有效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建、共享,使优质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3.2 精品课程平台标准化建设。要保障《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其建设的是否实用与科学,会对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过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实现《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统一开发、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的模式,从而促进《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跨平台交流。通过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可扩展的技术构架,标准的建设模版,以解决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格式与结构差异较大的问题。加强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支持,降低教师在建设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提高建设的效率,使得教师集中精力改进《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等。

平台资源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载体,其利用率是衡量优质资源共享效果的指标之一,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平台的推广是提高课程使用率的重要手段,具体地推广方法有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各种讲座教会学生获取和使用《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资源;(2)在建设《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时,安排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在学生中的快速传播;(3)创建《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交流平台,设置不同版块实现“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流,譬如师生交流版块中设置学生提问的版块,生生交流版块设置学生交换学习心得的版块;(4)加强校际间的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提高《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

3.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效果的评价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对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效果评价大多数集中在定性分析上,鲜有定量的研究,本文借鉴张敏(2014)提出的基于行为目标导向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效果评价的定量方法,构建了基于行为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行为改变情况、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一级指标(见表1)的基础上设立了二级指标,运用李克特式多选项量表法让受访者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进行评价,该方法计算简便,有较强的实用性。

李克特量表是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者的态度,对调查者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赋值,从而将评价结果量化。其评价的步骤如下:

(1)调查问卷的发放。针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开放的对象如高校在校学生、教师、专家等发放问卷,问卷采取5等级标度,被调查者分别对表1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回收问卷,假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n份。

(2)划分整体满意度区间。根据回收问卷份数计算满意度分值,按照“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等不同满意度划分整体满意度区间,并确定对应区间的满意度分值,处于n×4,n×5为满意,n×3,n×4为较满意,n×2,n×3为一般,n×1,n×2为不太满意,0,n×1为不满意。

(3)将被调查者满意度量化

被调查者整体满意度为:

单项指标满意度为:

式中:S 为第t级指标下j选项的满意度分值;S 为第t级指标下满意度的加权平均值,为简化计算,采用平均值法设置单项指标权重;n ,n ,n ,n ,n 分别对应调查项目中受访者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样本数,最终求得被调查者的满意度量化结果。

(4)比较分析。将量化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区间进行分析,了解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在被调查者评价使用过程中处于“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哪个等级,从而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具体建设共享情况有所了解。

在上述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能够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加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也更加具有说服力。采用自我、专家和学生三合一的方式进行评价。首先,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特色、后期维护等做自评;其次,专家根据课程组提供的自评报告以及对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使用者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建设与共享的质量与效果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激发《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组不断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更新。

3.4 构建多层次管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建设规划进行正确的指引,并从建设目标、监测及激励措施等构建多层次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管理模式。首先,在建设《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学科发展规划、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相结合。第二,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制定针对建设阶段的措施,还要制定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把外部驱动力量逐步转变成为师生的内部需要。第三,对于《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监测一方面从监测形式下功夫,每一年或者半年,由主管部门制定评测内容与指标,指派专家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检查与评审;另一方面从监测内容入手,从受访网站的连通、资源共享程度、资源的更新率以及使用者的评价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监测。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进行维护及信息资源的更新,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形成多层次《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模式。

《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对《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共建的研究,探索《采购与供应管理》精品课程共享共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途径,力求给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借鉴,带动相关各项建设与改革,最终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敏.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评价研究[J]. 职业教育,2014(1):76-78.

[2] 李林,宋华. 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基于某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3):64

-66.

[3] 程时用. 高校精品课程共享共建与应用模式探索[J]. 中国建设教育,2013(5):30-32.

[4] 胡来林.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 远程教育研究,2012(6):80-85.

[5] 张涛.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37-39.

[6] 李海萍,龚晓群. 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42-144.

[7] 陈红兵,张金桐,刘涌洲,等. 精品课程建设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4-177.

[8] 杨竣辉,吴阔华.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2):41-43.

一流课程的建设篇10

关键词:物流学;精品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2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市场营销管理等管理大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物流学概论作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坚实基础。它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与前沿问题,使学生初步具备物流管理和物流过程组织、控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等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也非常重视《物流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无论是在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结合该课程在本专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都将《物流学》作为一门精品课程进行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一、《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主导思想

物流学是高等院校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先进知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形势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基本理论入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探讨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同时,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物流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创新了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3、建设一个开放式的《物流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网站上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借助精品课程网站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研学。

二、《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和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智慧,通过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我们也要采取现有教师进修和培训、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利用现有的专业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和实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编写有特色的配套教材、讲义及教案。

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网络教育技术,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积极有效开展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营销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教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任务: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完善教学大纲;完成课程的教学录像;建成科学的教学质量测评系统和监控系统;建成师生共享的网上交流平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4、科学研究与改革。《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一个主要工作重点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研究水平,教师要在课程建设中积极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会,来深化科研改革,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所思所想写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促进任课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共同进步。

5、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必须开拓《物流学》第二课堂,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座谈会等,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管理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另一方面积极与一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和企业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专业和设定方向,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可以派驻一些教学辅导员,实习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进入企业“顶岗培训”,企业可以择优选择合适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

6、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的基本理论、现代物流观念、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组织、物流系统战略等。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课堂实践教学,例如以长江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在开设《物流学》时,后续安排有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补充,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欢迎这种教学模式。

7、教学方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物流学》这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来说,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胜任不同岗位、灵活掌握和应用物流技能的能力。基于此,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采用课堂讨论法。老师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课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运用所学理论,对思考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在管理类专业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围绕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企业物流系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所选取的案例一定要符合要求,否则效果会很差),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启发式教育。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8、教学手段。从教学手段上来看,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采用不同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对物流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2)选择或出版一本《物流学》教材。教材在内容上力求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兼顾知识性,努力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使用范围。同时,将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教案,并编写一本配套的教学用习题集,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和扩大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相关企业和单位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保证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和训练机制。

(4)完善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基本实现网上教学、答疑、监督、互动等功能。

(5)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从制度、队伍、过程、方法上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当然,各高校所在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历史积累等不尽相同,要求把《物流学》精品课程办成一个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只要我们立足于服务学生,严格办学宗旨,不断借鉴一些兄弟院校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就一定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