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1:56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1

xx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迈向21世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应当从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市容和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尽快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重大跨跃。从地域空间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略重点地域。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rawl)、“城市阴影区”(urba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

XX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第2页

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2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以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查找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继续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进行再部署,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巩固提高整治建设成果,努力营造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成绩,正视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加快科学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去年以来,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及时研究部署,广泛深入动员,迅速启动工作,扎实组织开展了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四个专项行动。通过一年来的集中整治,全市城乡面貌明显改观,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秩序混乱状况有所缓解,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为了确保整治活动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研究下发了《安排意见》,制定出台了七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三个整治工作通告和集贸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统筹谋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或县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别组织开展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市、县区工商、商务、公安、交警、卫生、文明办等部门按照职责,确定了包抓领导,分片负责,在重点乡镇组建联合执法队,逐路段、逐市场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整治工作格局。

二是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深厚氛围。市、县区宣传、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及有关乡镇,采取印发公开信、出动宣传车、悬挂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制作专栏板报等形式,深入公路沿线乡镇村组、街道社区、集贸市场,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各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版,对整治活动进展情况及时跟踪报道,对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有的县区对城乡居民、驾驶员、经营客户进行了分期分批培训,印发了文明公约,签订了协议书。灾后重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文化墙、小广场为载体,制作公益宣传牌、永久性标语,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普法宣传教育和惠民政策宣传活动。通过深入发动、广泛动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整治活动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形成了浓厚的整治工作氛围。

三是开展集中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市、县区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强执勤,集中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等违规行为;依法清理公路沿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城区设置临时停车场,增设停车泊位,主街道安装隔离栏,完善交通标志标牌,交通秩序趋于规范。工商、商务等部门以40个集贸市场为重点,组建联合执法队,签订“一保三包”责任书,坚持综合治理,集中整治占道经营、乱摆摊点、无证经营等违规行为;加快建设步伐,新建续建67个农贸市场,已竣工的30个市场已经回迁营运,市场秩序逐步好转。市、县、乡逐层发动干部群众开展机关、单位、小区、居民家庭环境卫生大扫除,清除城区死角、主干公路沿线的垃圾,治理灰尘污染、噪音扰民和乱写乱贴的户外广告牌,组织群众绿化乡村环境,美化居民院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县区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文明旅游线”、“文明公路线”、“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特别是创建的一批生态文明村,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四是创新工作举措,增强治理实效。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着力破解难题,促进整治工作有效开展。针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由县级领导干部分片负责,逐乡镇、逐路段、逐市场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负责领导、牵头部门,增强了整治工作实效。针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资金筹措难、管理难等问题,有些县通过整合项目,分类实施,注重产业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乡村环境,形成了整体联动效应。针对农村环境卫生无人管的问题,有些县聘任了专职卫生保洁员,有的为重点村配置了垃圾手推车,做到了村村卫生有人管、垃圾有人清。各县(区)在公路沿线打造的文化墙、小景点,充分体现了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和民间习俗,成为展示当地形象的靓丽风景线。

五是强化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领导小组先后五次组织人员,采取专项检查、集中督查等方式,对各县区整治活动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督查。各县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督查力度,跟踪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要求限期整改;对重视不够、推动不力、不作为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整治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有的县还在电视台设立专栏,对工作进展快、标准高、效果好的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行动迟缓、整治不力的公开曝光,促进了整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初建长效机制。市、县区相关部门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管理机构建设,有的县区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局,有的县结合机构改革,理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较好地解决了城区管理职能交叉、体制不顺、责任不明等问题。制定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乡村道路管理办法、卫生收费标准及使用办法,建立干部职工义务清扫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有些乡镇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建立农村卫生费收缴和环境卫生管护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乡村新风。有的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与基层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经营客户签订“一保三包”责任书,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逐步建立了整治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回顾一年来的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整治目标衡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重视还不够。个别县区、乡镇领导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思想,缺乏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准备和工作作风,甚至个别干部还认为整治工作挤占了灾后重建、抓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不主动、不扎实,效果不明显;有的成员单位配合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应付,主动抓、下功夫抓的意识还不强,影响了整体工作成效。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薄弱环节存在“脏、乱、差”问题。县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部位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个别重点乡镇整治工作留有死角,乱堆乱倒垃圾、乱停乱放车辆、乱设乱摆摊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乡镇整治措施不力,临街经营、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以及部分国省道等主干公路、县乡道路两旁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比较弱。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各县区城区普遍缺乏公共停车场,停车难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道路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突出。有些乡镇农贸市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入市经营者少,利用率不高,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城区主街道果皮箱、公厕、垃圾收集点偏少,一些乡村没有垃圾清运设施,也无垃圾处理场,不能满足城乡发展需求。四是教育引导不够,城乡居民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居民的秩序意识、公德意识还不强,不讲卫生、不注意形象的问题时有出现;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广场、宾馆和超市门口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乱贴广告等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出租车司机无视交通法规,抢客拉客,随处掉头,以及行人不走斑马线、不遵守信号灯、翻越隔离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五是长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目前,仍然存在边整治、边反弹的现象,既有重视不够、坚持不力的问题,也有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力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长效机制未建立的问题。有些农贸市场建成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入市经营者少,大量摊位闲置,秩序混乱、环境“脏、乱、差”问题难以根除。这些问题,有的是灾后重建、加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的是过去工作欠账、基础条件差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但也有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工作推动力度不够等主观因素。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仍然作为改善民生办实事的15件实事之一。各县(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正视差距和问题,坚定信心和决心,研究细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是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起步年,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克服松劲歇气思想,进一步强化措施,再鼓干劲,再掀高潮,深入推进整治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整治工作目标任务。最近,市委、市政府审定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的安排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整治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在月底前,认真排查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再掀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高潮;月底前,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治理城乡环境“六乱”问题,提升城镇形象品位;月份以后,巩固提高整治成果,健全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切实抓好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认真对照检查,深入研究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重点路段、重点乡镇、重点市场,进一步细化完善整治工作方案,研究整治工作措施办法,努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另一方面,对整治工作通告、管理办法进行再研究、再完善,进一步加强对经营客户、驾驶员和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签订整治目标责任书、管理协议,加强跟踪检查,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抓好落实,再掀城乡环境整治高潮。

(二)不断完善整治工作措施。各县区、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交通秩序、路政管理、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和文明长廊建设等五项大检查,逐乡镇、逐村社、逐路段、逐市场排摸分析,从思想认识、责任分工、宣传氛围、督查整改,以及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等方面,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和问题差距,逐一研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提高整治工作成效。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和重点乡镇、重点路段,以及40个重点集贸市场,要分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抽调有经验、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组成联合执法队,集中攻坚,综合治理,务求实效。对公路沿线堵车严重的路段、占道经营的乡镇、乱倒垃圾的场所,要从组织领导、方案落实、责任分工、督促检查等环节入手,确定县级领导负责,相关部门牵头,研究细化措施,组织一套班子抓落实,集中治理,坚持长抓不懈,彻底根治“脏、乱、差”问题。对整治效果不明显、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疏堵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强化措施,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一是要下功夫治理交通秩序混乱状况。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堵点、乱点,严格管理车辆停放秩序,特别要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重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影响安全等问题。加强对城区十字路口、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及国省道沿途重点乡镇、重点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主要街道要增派警力加强巡逻,主要路口要定点盯守,特别要加强出租车管理,坚决治理乱停乱靠、随意调头、乱闯红灯、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创建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以城区街道、公路沿线40个集贸市场为重点,坚持疏堵结合,确定专人轮流值守,加强对临时摊点、流动商贩的管理,引导摊点入市交易,引导车辆定点停放,集中整治乱摆摊点、沿街叫卖、占道经商、乱停乱放等违章行为,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对市场建成后摊位闲置的,降低准入门槛,先入市经营,逐步规范;对经营场地不足的,合理设置临时市场,加强综合管理,引导群众入市交易,坚决纠正占道经营、随地摆摊等不良习惯。三是要彻底整治环境卫生脏的问题。要在继续抓好城区街道、机关单位、公共服务场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以城区出口、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小吃摊点和居民小区为重点,定点清扫,及时清运垃圾杂物,不留死角。加大巡查力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公开曝光。组织农村群众及时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柴草、粪堆、建筑垃圾,对村庄周边、公路、水沟等死角卫生,集中进行打扫清除,经常维护,创建卫生整洁的乡村环境。推行文明施工,加强对建设工地和施工单位的监管,确保全市建筑工地规范、整洁、有序。

(四)努力提升文明长廊建设水平。各县区、各部门要把文明长廊建设作为展示形象、体现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坚持高标准规划,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努力打造容貌整洁、管理有序、和谐文明的新形象。要认真总结、深入挖掘文明长廊建设方面的典型,创评一批生态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县,创建申报省级和部级文明县、文明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国省道文明景观规划实施为重点,结合“生态文明村”、“文明公路线”、“文明单位(站所)创建活动,注重个性特色、注重历史传承、注重色彩协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公路两侧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展示各地的风情面貌和人文景观。按照“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作)和“三规范”(规范路段、规范内容、规范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科学管理和设置户外标牌,保持市容整洁美观。继续加强城乡群众教育,进一步完善村民公约、市民守则,引导城乡群众破除陋习,自觉养成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讲新风的良好习惯。

(五)进一步抓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欠账大、困难多,既是影响全市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城区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加强管理,认真研究解决停车难、垃圾清运难、商品入市交易难等问题。要科学编制市政、环卫、绿化、交通等规划,加强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停车场、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要按照改善民生办实事的总体要求,把在今年内建设20个停车场作为一项硬任务,认真研究,抓紧启动实施,争取早日建成,尽快投入使用。要切实加强路政管理,尽快完善道路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对道路两边堆放的垃圾、杂物、土堆,及时进行清理、清除,对道路两边进行绿化、美化,树立对外良好形象。对在建的37个农贸市场,以及中药材、核桃、花椒、茶叶等四个专业市场,要逐一研究,认真解决征地拆迁、资金投入、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招投标和施工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施工管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解决以路为市的问题。按照利民便民要求,加快城区垃圾场、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公厕、垃圾桶、果皮箱,维护路灯、人行道、排水井,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六)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彻底改变城乡环境“脏、乱、差”状况,就必须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管理,把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制定科学详实的交通、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县城、乡村实际,对县、乡、村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管理的主体、方法、标准分别提出要求,研究制定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标准规范的管理办法,指导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二是制定考核验收检查办法。根据整治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县区实际,分别研究制定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对管理规范、验收合格的颁发文明市场、文明村镇、文明公路标志标牌,并跟踪督查,定期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崇尚文明、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三是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采取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志愿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等办法,通过人社部门开发设立公益岗位,招聘交通协管员、市场管理员和卫生清洁员,发挥城乡居民在维护环境卫生和市容村貌、主动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好交通、市场、卫生无人管的问题。四是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地方自筹和吸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增强竞争实力、塑造良好形象的基础条件,是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自觉,措施上更加有力,加大推动力度,确保整治活动健康、有序、有效推进。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城乡环境整治能否取得实效,领导重视是关键。为了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五个工作组继续负责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文明长廊建设和督查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各组组长要对负责的专项整治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整体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主动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包抓责任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深入一线组织推动、监督检查,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运、齐抓共管的整治工作格局。

二是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梳理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整治建设任务逐一分解,明确职责分工、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做到任务到人、到单位、到基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细化措施,逐环节、逐部位确定责任人员,明确任务,严格工作时限和质量要求,有计划、按步骤、高质量推进整治工作,真正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负责任、件件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对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务求工作实效。

三是不断强化宣传引导。环境建设人人有责。我们要通过宣传引导,让群众知晓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人人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要依托宣传媒体,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橱窗板报、车站、收费站、公交站亭等宣传设施,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宣传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整治工作全程跟踪报道,总结挖掘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社会秩序。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对各种不文明的陋习、脏乱差现象、不作为的部门和单位,要敢于公开亮丑曝光,有效制止各种不文明行为,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整治工作。

四是着力加强协调配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统筹安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各县区、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整合调动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实现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各牵头单位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积极搞好协作,主动加强与各组、各部门、各县区之间的协调联系,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确定负责领导,抽调精干人员参与,切实抓好各项整治措施落实。市、县区各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环境意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搞好本单位环境卫生和秩序治理的同时,组织动员本系统、本行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全面推进整治工作。

五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能不能抓落实、能不能完成预期目标,关键在于督查工作抓得紧不紧、敢不敢动真碰硬。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督查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办法,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工作开展。要把工作组督查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组织开展民意调查等方式,对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工作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把督查与问责结合起来,对发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领导不到位、推动不力、效果不佳、工作不作为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28-2

1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提出

城市和农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城乡关系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城乡发展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生存关系、城乡运行关系等。

1.1 国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他认为处于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国家存在并立的二元经济部门,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改进了刘易斯模型。改进后的模型基本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P•托达罗根据欧美国家发展经验认为,人口流动基本是一种经济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理性经济人关心的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只要城市预期收入高于农村预期收入,人口就会继续涌向城市。

1.2 国内城市经济学者的城乡关系研究

国内城市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也非常丰富,城乡边缘区的出现使原有传统的城市和乡村两分法的地域体系不再适用。由于多种问题、矛盾的集中所在,城乡边缘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同城市和乡村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结构的地域体系,即城市、城乡边缘区与乡村。同时,城乡边缘区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还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桥梁以及城乡矛盾的缓冲地带。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研究城乡边缘区,将城乡边缘区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无疑对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是对城乡关系发展量化评价方面的新尝试,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决策的探讨和实践层面可操作性政策的出台。

2 城关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1 取得的成绩

自2006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城关区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2.1.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率先在甘肃省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全覆盖;率先在甘肃省实现农村安全饮水达标,完成8个村7161人的自来水入户,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全面改善了南山地区农业和绿化灌溉面积1.3万亩。

2.1.2 产业结构有效调整 果菜产业、家具加工、运输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皋兰山地区以高原夏菜、旅游休闲农家乐为主,青白石地区以瓜果、叶菜、家具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此外,利用城郊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运输等农村二三产业,其中皋兰山民族村的努海农家乐、大洼山的桃源山庄发展势头强劲,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全区农民收入形成一二三产并举的特点。

2.1.3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规划。在8个试点村修建了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体育休闲广场,配套了体育器材和健身路径。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南北两山314户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加强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步伐减缓 从农业发展来看,初步形成了皋兰山地区“高寒冷凉型”绿色蔬菜生产和青白石地区优质苹果、蔬菜生产格局,但农产品以直接出售为主,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及加工转化率低,农业产值比重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产业化经营水平看,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不完善,绝大部分农产品分散经营,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很大。从二三产业发展看,现有二三产业只在上坪、头营、大洼山等极少数村占主导地位,小规模企业多、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对劳动力吸引不足,对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2.2.2 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农业基础依然脆弱 农村道路方面,除这几年建设的试点村实现道路全硬化或部分硬化外,其余各村村内小街巷基本上以土路和沙石路面为主,路况较差,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排水、排污、排洪设施,城乡差别很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尽管近年来维修改造了青白石大牛圈、杨家湾上造工程等多处水系,推广了抗旱节水等工程,较好的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但我区水利设施大部分建设于七八十年代,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农田灌溉条件仍然较差,改造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大力发展了以“三清”、“五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推广了太阳能、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监管任重道远。

2.2.3 社会事业发展统筹难度大,城乡一体化体制尚未形成 在文体方面,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存在群众无处健身、无处活动的局面。在教育方面,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农村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对口协作工作还需加快。在医疗方面,农村普遍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和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除大浪沟、大洼山村外,其余村均未参加养老保险。

2.3 发展条件及形势

2.3.1 发展机遇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城关区是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科研院所、专业院校集中,各类人才荟萃,交通便利,信息传播渠道畅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健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纯农业生产人口少。目前全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不到2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5%,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共同繁荣、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生态基础逐渐改善。南北两山经过多年的绿化建设,造林共计16.8万亩,有效地改善了两山地区的环境面貌,为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3.2 面临的形势 一是全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拉动力减弱。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空间局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周边县区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市级行政中心计划西迁和两个部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对企业吸引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出城入园”工作的深入推进、城区批发市场的整体外迁、国家税收体制的调整,城关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激烈。二是自然条件阻碍发展。自然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少、以山地为主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综合效益差。

3 城关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3.1 改善基础设施,畅通联动通道

3.1.1 建立顺畅高效的城乡交通网 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郊道路的提档升级,以盐场路为重点,积极争取省上资金扶持、加强与项目整合力度,实现全线彻底整修,提高设计标准,建设暗沟排水系统。

3.1.2 改善城乡居民住宅条件 对南北两山居住条件进行摸底调查,逐步对南北两山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扶贫难度大的青山、石沟、马家沟、长洼山、石门沟村、虹沟、卓家沟等村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在碱水沟、二营等有条件的农村鼓励建设集中居住区。

3.2 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依托城市发展

3.2.1 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 将城关区农村空间划分为北、南、东三大片区,依托“三大片区”自然基础及区位条件,采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合理调整各片区产业布局,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2.2 凸显主导产业关键作用 (1)种植业方面:在青白石片区建设沿黄特菜生产基地、坪地果树种植基地、石沟村西甜瓜种植基地,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在皋兰山地区建设高山夏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皋兰山光照充足的特点和部分日光温室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推广扩大设施栽培面积,以解决农民冬闲的问题。(2)养殖业方面:优化畜牧业结构,建立起节粮高效型畜牧业生产体系,逐步取缔泔水养畜等饲喂方式,以民族村为重点,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大对种畜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良种比重,大力发展以DIY为主的外三元杂家肉猪等优质肉猪品种,积极发展生长快、肉质好、效益高的肉牛羊良种及杂交品种。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控制,结合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玉米秸秆,大力推广青贮饲料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3)休闲农业方面: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以农家乐和庭院经济为主的生态旅游,重点突出休闲农业高科技性、旅游观赏性和无公害性。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度假农庄”, “教育农园”。

3.3 延伸公共服务范围,均衡服务功能

3.3.1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统筹规划,保障经费。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救助体系,覆盖农村全部家庭和城市困难家庭。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保障和生活保障。

3.3.2 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支持农民兴办演出文化团体,建立区、街、村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每年新建2-3个村级文化活动站。完善农村体育组织服务网络和设施网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街道、村综合文化站、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广场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古迹、民情民俗。挖掘农村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3.3.3 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布局。强化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区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促进区、街道、村三级网络纵向合作,发挥区级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的督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强化街道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17-122页.

[2]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M].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第1版,第16页.

[3] 孙祥剑.谈谈我国经济的地域分工――研究斯密和俄林的地域分工理论的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04期.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

[5] 刘浏.论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年第6期.

[6] 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4-20页.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4

一、直屋村的环境卫生现状

(一)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及不良影响

直屋村位于县城西郊,紧靠35省道和高速公路出口处,分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04户,1119人(其中党员35人),外来人口200多人。村内没有环卫设施,没有实施清扫保洁。由于长期积累,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调研期间,环卫处帮助清理清运垃圾60余吨),垃圾逐渐向35省道边上堆放,村内露天粪坑林立,没有一座卫生公厕,村内沟塘水面垃圾漂浮,池塘为污水塘,水沟为臭水沟,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以上这些问题是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一是损坏了*对外形象。像直屋村的大部分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与县城紧密相连,紧靠进出县城的道路,外来人员进出我县,都会经过这样的村,不洁的村容村貌会损坏我县的对外整体形象。

二是降低了广大村民生活质量。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内涵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既讲究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也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环境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的垃圾,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不洁的村容,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影响了精神风貌。村容状况代表了一个村的整体风貌,环境卫生虽然是“小事”,但却可反映出村民的“精神风貌”。

(二)造成环卫不洁的主要原因

1、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处城乡交界处,农村气息较为浓厚,虽然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改变村容不洁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尤其是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扔垃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这些区域还聚集了大量的外来民工,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房租,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此集聚,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对环境卫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如垃圾回收业。目前,直屋村有外来人口200多人,他们大多从事垃圾回收行业,大量回收的废物堆放在村前屋后,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结合部尤为明显。城乡结合部是县城扩张后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本质上还是农村,由于村集体经济的不足(直屋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仅为8万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或者比较落后。由于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垃圾无序堆放污染环境的现象。

3、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相对中心城区而言不仅位置偏僻而且先天不足,因此,不少干部就会认为现在要求城乡结合部村做到长效管理是不切实际的,还为时过早;或认为这都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或认为搞城乡结合部村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化力气改善环境质量。

4、垃圾成份复杂,不可降解垃圾增多。以前的农村,垃圾多用于田间地头作肥料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份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大量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且大量高效的农业肥料代替了“垃圾肥料”,垃圾在农村已无“用武之地”。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被城市包围或紧接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村,这些地方属于县城规划范围,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接近城市,但还没有纳入整个城市管理范围,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我县,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并不是个例,我县的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普遍存在垃圾乱堆乱倒乱处置现象,已经成为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农村新环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一个村的村容村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反映了这个村的精神文明程度。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必然明显改善,也才能与所相连接的城市相适应、相协调,才能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重要条件。目前,我县正在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卫建设管理工作应当首当其冲,率先垂范。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净化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抓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工作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可以让广大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村民共享我县文明建设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迫切任务。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涉及面广,要求高,环卫建设管理状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属于县城规划区范围,部分也在创建之列。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卫状况与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长期重视不够,环卫工作基础薄弱,存在的问题很多,可以讲,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既是创卫的重点,也是创卫的难点。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就是要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破解城区创建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难题。目前,我县的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实现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工作规范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四)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城管工作向城郊延伸的务实之举。

城中有村、城郊相连,这是发展中城市的基本特征。城中村、近郊村、城郊结合部均与城区紧密相连,这些地区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城中村、近郊村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基础。城管部门作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管理工作向城郊延伸,这是新形势下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城管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不断创新城管走进社区、城管延伸城郊的工作理念,把加强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城管工作走进社区、向城郊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城管工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探索适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模式。

三、创新方法,立足长效,全力推进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

从我县的县城实际出发,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不可能全面铺开,一步到位,要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循序渐进。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村民新观念。从根本上说,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把对村民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抓好文明素质教育。村两委要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提出一些硬指标,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做好保洁工作。另外,村两委要充分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自我约束作用,通过全体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卫生保洁义务,以此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村民潜移默化地增强卫生意识,自觉养成文明的卫生行为习惯。在整治和创建过程中,可组建村巡逻队,劝阻不文明行为,督促村民、外来经商人员、打工者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二)科学统筹村庄规划,培育设施建设新起点。要做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保洁工作,环卫设施建设是基础。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做好村庄规划时,将环卫基础设施纳入整个村庄体系,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分级负责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即:县里主要负责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各街道要按照城镇环卫设施设置要求,在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居住区、道路、河道等处放置垃圾桶,合理设置垃圾房,建造垃圾收集转运点,配置相应的垃圾清运车辆和设备。城管部门将根据城郊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要求,协调、指导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同时,在规划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环卫设施设备的作用,做到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中转运输等环卫设备设施城郊(乡)共享共用。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5

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召开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导小组成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督导任务,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认清形势,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重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调度、安排部署,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对此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大意,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工作作风和“追、赶、超”的工作态度,切实把此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也加大了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视程度,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从城管、住建、工商等部分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先后制定出台了《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意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考核,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通过市检查组、督导组来沭检查反馈的信息以及县整治办对各乡镇督导检查发现,我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只是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当做一件应付上级检查、督查的应付性工作,主动抓、长期抓、深入抓的意识不够,工作一阵紧一阵松,反弹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硬件建设进度较慢。部分乡镇、村居“五化”达标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硬件建设投入不足、进展缓慢,距市县年初下达的任务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五个结合部”环境卫生仍然较差。城乡结合部、边界结合部以及村与村、镇与镇的结合部基本上失于管理,“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路域、水域卫生亟待提高。“五小”场所、特别是废品收购点亟需清理搬迁,部分村居内及周边沟渠、塘坝白色垃圾较多。五是,长效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镇环卫保洁市场化未建立,有些乡镇虽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不好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下一步督导的重点,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对照这些问题逐项检查,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全年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有大提升,环境卫生有大改善。

二、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目标

市里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一年面貌大变、两年巩固提升、三年完善机制”,今年是第三年,做好今年的整治工作,对顺利完成三年的整治任务,至关重要。

今年,按照市里“所有村居完成“五化”建设,70%以上的村居完成垃圾收集点的建设,乡镇驻地按照2—3%,村居按照1.5—2%的比例配备环卫保洁队伍”的工作要求。我县提出了7月底前除青云镇、蛟龙镇和经济开发区外,其他乡镇、街道完成一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8月底前,完成辖区70%以上村居、社区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任务,按每30户设置1处的标准建设;9月底前,完成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国省道沿线200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进行市场化长效管理;对适合“三上”工程的社区、村居全部落实到位,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力争建设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

现在,即将进入7月份,时间过半,但是我们的工作与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相比,差距很大。各督导组要结合年初工作计划要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督导:

一是突出“五化”工程建设督导。继续坚持把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建设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连接公路的乡道、村道、街道、农田生产路及村庄主街道、主街巷的整修和硬化。

二是突出镇村站点建设督导。按照“一县一场、一镇一站、村村设点、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置体系。因地制宜的推进“三上”工程建设。

三是突出水域环境治理督导。彻底排查县域内河道、水库、汪塘、沟坝的污染源,大力开展清洁、清淤、清障治理,并加大投入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保持河道畅通、环境洁美。

四是突出长效机制建设督导。按照“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方向,结合我县农村的实际和特点,积极培育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专业保洁公司或专业合作社。重点抓好国省道200米范围内,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干线公路两侧的村庄,加快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彻底整治沿线村居驻地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脏、乱、差”现象。

三、强化督导、加大力度,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发展、事关民生,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督导组的同志们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认真开展督导工作。确保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导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责任,尽职尽责。督导组虽然是为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而组建起来的临时机构,但是大家既然被抽调到这里一起从事这项工作,说明县委、县政府及单位对我们的工作是认可的,所以作为我们每个人要做工作的“明白人”,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对我们协调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次考验,作为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提高机会去对待。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完成好县委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要找准问题,抓好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解决是我们督导组的基本职责。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与所去乡镇共同剖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督促指导其尽快解决。对我们督导组来说,这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是衡量督导组是否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准。各督导组全体人员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投入足够精力,消除思想顾虑,排除各种干扰,保持良好状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力争使督导的过程成为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提升环境整治工作水平的过程。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6

关键词:城乡;公共卫生;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4-05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证所有公众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作出的施政导向。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此问题的学界权威冯显威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从保障公民健康权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根据公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疫苗接种。农村是我国卫生服务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环节,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现象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医疗服务资源约有80%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来维护农民健康、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外最早论述公共服务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认为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萨缪尔森在其著名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其中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蒂伯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而且把消费者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中,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布坎南最早提出了财政剩余均等化概念,揭示了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公平规律,认为应根据地区平均收入不同实施差别联邦税率,从而实现财政横向公平;罗纳德・哈里・科斯的灯塔理论从产权制度的角度出发,针对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清晰地提出了解决公共服务的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思路;肯尼斯・阿罗则基于效用主义的原则来设计和选择均等化财政制度。近年来更多的西方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具体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问题,例如James E.Lyons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Roy A.Carr-Hill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的研究等。赫尔利认为,最需要医疗卫生资源的群体如果在医疗保健服务中获得收益最多,则在获得健康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下,平等与效率就可兼顾。哈同则提出救治公平论,认为美国俄勒冈州依据优先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做法违背了救治原则,提出对发生突发性生命威胁状况的人们应尽最大可能进行救治,而不论其优先性如何。阿瑟琳娜认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尽可能地倾向低收入者或者最需要医疗服务的群体,并且需要政府通过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保障资源的供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张进、胡善联总结了新加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及加快卫生立法;何江江则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状况,提出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差,并给出调整建议。刘宝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是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并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省际均等化综合测量,从而对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省际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胡善联认为,重庆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是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一种创新,能保证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机会的公平性。荆丽梅从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对均等化的影响。以上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在深入调查赤峰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献计献策。

二、赤峰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县、三区。截止2010年底,有苏木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全市户籍人口457.74万(常住人口约43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9.52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10元。

构成我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为:⑴脑血管病;⑵心脏病;⑶恶性肿瘤;⑷呼吸系统疾病;⑸损伤中毒;⑹消化系统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⑻传染病;⑼内分泌病;⑽新生儿病。前五位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58%,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10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9%,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3.5/10万,婴幼儿死亡率9.34‰,人均期望寿命73岁。2010年全年报告传染病19种、发病总数16440例,死亡23人,年总发病率353.71/10万,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3%。疾病谱分析说明,我市居民总体的疾病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中毒导致住院的患者在农村牧区占了较大的比重。

三、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城乡不公平

居民健康方面,从2010年患病死亡率分析,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平均预期寿命相差5岁,从年龄组看,65岁以上和45-64岁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较高,农村居民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其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中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上的患病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充分说明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在门诊就诊机构选择上,居民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利用程度较高,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比例为41.4%;住院机构的选择向高层次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的病人占62.9%。2010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分配,降低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不足。

(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效率低下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以县为总体单位,县级医疗机构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是枢纽,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种职能的延伸,村卫生室是基础。目前,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化现象严重,各卫生机构收费高、争抢病人、机构重叠,由于受各自利益的制约,县、乡、村作为一个网络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成为彼此孤立的点,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中心膨胀、乡镇卫生院枢纽萧条而村卫生室基础松垮的局面。

(三)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各级别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层级不清晰。调查显示:占全市人口约1/5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1/3的医疗资源;我市北部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南部旗县相比差距较大;市区和部分旗县政府所在地仍存在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一级医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调整。

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市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使用率超过规定标准,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缓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诊急救指挥控制系统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在赤峰市医院,单靠一家医疗机构难以承担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急诊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各家医院,均在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诊急救工作职责不清、职能分散、指挥和调度难以统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近年来一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低数量”的紧缩政策,加之举办二级以上民营医院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慢,致使我市医疗机构“一大二公”,民营医疗机构“小农经济”发展滞后,医疗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一级医院和个体诊所,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不高。建设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卫生室设置和管理不够规范。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赤政发〔2003〕92号),规定在农区卫生室可以根据自然村情况合理布局,人口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设置一个卫生室的比例进行设置;在牧区可以几个嘎查设置一个卫生室,并以卫生院设点举办为主。几年来,卫生室数量增长迅速,一村多室现象普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卫生室、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代替个体行医充斥医疗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和医疗安全隐患。

六是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医疗机构实施“断奶”政策,致使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处于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状态,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制约了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趋利行为的发生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扩大建设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公立医疗机构大而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滞后,缺少有效竞争;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五)投入补偿机制不健全,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

卫生投入达不到自治区要求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不足,加之卫生筹资渠道狭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迫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靠技术服务和药品差价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了公益性质弱化、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六)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在人员总量上,市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相对偏多,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人员数量达不到国家配置标准的要求。在人员结构上,卫生队伍数量与人才质量之间发展不协调,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职业化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匮乏,出现了学历结构偏低和职称结构失衡现象。加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队伍不稳定。

(七)新农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农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新农合一直实施县级统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统筹层次低,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弱;政策待遇不统一,参合农牧民实际受益有失公平;有效监管能力弱,存在监管空白和不到位的情况和问题,影响到基金的安全、经办水平和参合农牧民受益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牧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

每个苏木乡镇应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每个行政嘎查村应设置1所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甲级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逐年增加政府对苏木乡镇、嘎查卫生室的投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回归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共益性质,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手段,对苏木乡镇、行政嘎查村卫生室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

(二)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必须由政府主导、与需求水平相适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首先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结构,阻止卫生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对苏木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培训,采取措施并推动医学人才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三是继续加大对苏木乡镇卫生资源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集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既要有政府投入资金,也要有公立卫生机构自身积累资金和民间资金。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赤峰市各级苏木乡镇政府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使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功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提高苏木乡镇一级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市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努力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00元以上(全国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覆盖率,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新农合信息化网络,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

(五)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成县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重点提高苏木乡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及激励机制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探索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八)发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卫生工作机制,采用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援等方式,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急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胡光宇.新健康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乔俊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基于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4〕苏健婷,付鸿鹏,邓瑛等.北京地区的健康差异和公平性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5〕刘金伟.当代中国农村卫生公平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7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党的*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指导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决定》,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决定》提出的目标、方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化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和措施,探索建立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基础、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促进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财政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药品购销体制改革,大力推广适宜医疗技术和安全、有效、低价药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管理上来。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加强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疟疾、狂犬病等防控工作。加强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减少麻疹发生,维护无脊灰状态,落实乙脑、流脑等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有效开展碘缺乏病和氟、砷中毒防治。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的报告与管理。

加强国民营养改善和慢病防治工作,实施慢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管理,关注和维护学生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咨询,促进精神卫生立法。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完善卫生应急机制,规范卫生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制订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卫生工作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确保实现开展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占全国县(市、区)总数80%的目标。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确保基金安全。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和调整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逐步规范统一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完善方便农民的费用结算办法,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提高贫困农民的受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加快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步伐,推动部级和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两级为重点,落实职能、人员和工作经费,指导开展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组织检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对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认真抓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扩大试点工作,指导中西部21个省(区、市)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对各地开展初保工作进行调研总结,调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体系。

四、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推进社区基本用药的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管理,改革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和社会监督制度,逐步推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做好经费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基本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经费安排。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评选、表彰优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五、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巩固医院管理成果,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管理,重点加强器官移植技术、介入技术、人工关节等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禁止无证执业或超范围执业。加强公立医院规划建设管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超豪华装修、负债建设,从严审批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重点抓好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医院收支管理,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开展医药收入分开、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推行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

六、加强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干部保健工作

推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实施。研究制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促进依法管理和服务。继续做好“降消”项目,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继续贯彻《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纲要(*-2010)》,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中央保健基地建设,提高干部保健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青海、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保健工作。做好各项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七、继续推进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

加强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积极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中医药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实施“五五”普法计划,进一步推动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卫生标准的贯彻实施。

进一步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能力。加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和餐饮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实施《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推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和准入管理,组织开展国家卫生监督抽检。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加强职业病防治执法监督,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做好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血液安全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广告市场,坚决打击违法医疗广告,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科技工作

进一步开展卫生人才供求关系研究、卫生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研究。加强与人事、教育部门协作,加快适宜卫生人才培养,协调大中专毕业生供求关系,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就业。加强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结合实施“万名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卫生工程”,进一步落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推动中高级卫生人才定期到农村服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国内一流的医药卫生学术带头人队伍。加强国际职员选拔培养和选派工作,促进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交流。

继续做好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加强预防医学、家庭医学、康复医学以及护理专业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增强服务能力。研究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的培养模式,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手段,健全全科医师培养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组织开展全国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实施中国高级卫生行政人员培训项目,推进卫生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继续完善培训基地、师资教材等基础建设,启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乡镇卫生院等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组织实施《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继续做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抓好行业科研专项的实施,强化科研项目管理。继续推进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卫生科技发展规律、适合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效、统一的新型国家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加强和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卫生行业认证认可工作,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构建我国高新卫生技术评估制度体系。

九、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高度重视和加强卫生政务公开工作,继续加强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弘扬正气,宣传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树立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卫生新闻,“公开、透明、准确、及时、全面”地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总结推广部分地方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的经验,构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加强卫生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加强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卫生队伍的思想实际,以服务宗旨教育为核心,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不断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探索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实行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健全处方、药品和高值耗材采购等管理制度,坚决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规范医药采购和使用行为,严肃查处、接受回扣等商业贿赂案件以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十、加强中医药工作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制订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努力挖掘中医药文化瑰宝,传承中医药技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丰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坚持中医药创新,研究探索防治重大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城市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好重大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防治难题力争有所突破。将中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培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十一、进一步加强国际卫生交流合作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8

关键词:健康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常州市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22-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健康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对人类发展理念的推行,国内城乡医疗保障机制的逐步并轨,健康公平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强富美高”总命题、总纲领引领下,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常州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给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常州“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常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新内涵以及实现路径是对福利经济和社会学结合现有国情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特别是理论体系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补充。另一方面,立足健康中国的大背景研究常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对现有的卫生管理政策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和决策参考意见,并推动实现区域间和谐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医保并轨的改革,二是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三是促进人民健康公平目标的实现和人民健康权利平等的体现。

二、研究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这几种研究方法展开。一方面,利用相关书籍、学术文献、专著和网络资源等资料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收集并分析卫生统计年鉴、卫生服务调查中相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资料、政府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另一方面,在常州地区进行结构性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和措施等。此外,建立数据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选取国内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科技创新结合城乡间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情况,对前期研究得到的激励因素和实现路径进行验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本课题理论界研究的现状

国内理论界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和非均等的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现路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研究展开分析。国外理论界研究现状,主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主体研究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新趋势两个方面分析。综合国内外理论界分析,并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评估,以明确已有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处于何种水平,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方向、依据与借鉴。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地区间研究多,群体间研究少;制度性研究多,实证性分析少;政府供给角度研究多,公众需求角度研究少等。因此,本研究注重政府行为的实证研究,强化公众需求视角的分析。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常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9

今天,我们召开这样规模、这样层次的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全县“兴县富民”大会精神,围绕深入做好环境文章,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动手,下大力量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务必使城市环境实现彻底的改观,为把我县建成绿色都市、建成京津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一会儿,振清书记还要就环境治理问题做重要讲话,希望各部门、各乡镇深入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正确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形势、提高认识是做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把握它、驾驭它。当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认识,也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搞好环境治理,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最近,一些天津籍的留学生、外地游客和社会群众纷纷向相龙市长写信,反映天津市存在的乱贴乱挂、乱摆乱卖、乱堆乱放等现象,表达了要求彻底清脏治乱、还城市一个整洁容貌的心声。同时,通过对各大城市的网上评比,一致反映天津市是全国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城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张立昌做出了重要指示,月日,市政府专题召开了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相龙市长特别指出: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城市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决不能再让部分地区的脏乱给整个城市的形象摸黑,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群众的生活质量,更不能因此影响了天津市的对外形象。昨天下午,市政府再次召开了市容环境治理工作会议,相龙市长亲自主持会议,就全市的环境整治工作又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高标准要求,要求市容部门要将各区县的市容环境治理进展情况,实行快报制度,可以说,市委、市政府对市容环境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县作为天津市的后花园,作为天津、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城市环境治理如何,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因此,我们更要把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率先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

搞好环境治理,是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重要方面。构建中等旅游城市,不仅要求我们建设城市的标准更高了,而且要求管理城市的水平更高了,特别是县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年全县要争取实现“五个突破”,其中城市化是重要的突破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也要在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我县的城市建设任务,仍然是很繁重的,全年要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投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在一、二、三产业中是投入最多的。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很多项目需要通过环境治理来保障,建设任务越重,环境治理任务越重,我们必须坚持齐抓共管、同步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中等旅游城市建设进程。

搞好环境治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给我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城市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连续四年保持全市农口领先位置,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局部环境要好,而且要求整体环境都好,不仅要求路面整洁,而且要求路两侧、每个街道都整洁,不仅要求现在的环境美,而且要求将来的环境更美。最近一个时期,很多热心群众通过县长信箱、政府热线、来信来访等形式,反映我县的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要求彻底治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现象,要求整顿公路两侧门市外溢、市场外溢的问题,要求治理居民区乱开门脸问题,要求解决城区“三关四隅”私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放等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所行动。我们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研究解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去,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体现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二、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分析我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责任不清、机制不顺的原因。我们随便走在马路上,看到脏乱差现象,你要求某部门、某乡镇给予解决,但大家都有原因,有的说应该由执法部门来解决,自己不是执法主体;有的说我只负责这段路,那段路不归我管;有的说自己只管城区,再管其他的地方就越权了;有的说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抓建设,不是抓管理,等等。听起来,好像谁说的都有理,谁都没有责任。以上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决不是市容委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环境搞好了,大家都是受益者。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必须按照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动手,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战、歼灭战。

要逐级签定市容卫生管理责任状。从全县来讲,我们要与市政府签定卫生管理责任状,我是第一责任人,只要是蓟县辖区内的市容环境问题,包括驻蓟单位的市容环境问题,如果出现脏乱差现象,市政府首先要追究我的责任。各乡镇、各部门也一样,乡镇长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你们要与县政府签定市容卫生责任状,对你这个部门、你这个地区的市容环境治理负全责,实行行政领导问责制,一旦检查不合格,也要追究你们的责任。各乡镇与各村之间、街道办与各居民区、各部门的内部,也要层层建立环境整治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签定环境卫生责任书,把责任分解到人头,定岗、定人、定责。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市容卫生管理责任。在你的辖区内,所有的环境治理问题,都是你的管理责任,不仅你的企业你要管,你的人你要教育,而且不是你的单位你也要管,你要下通知,要求他改变,限期改变,改到什么样你提标准,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他不听不改,我们将采取经济的、组织的、行政的甚至是法律措施。对于管理区域出现交叉的部分,要逐地块明确责任,你管到哪里,他管到哪里,都要划分清楚,一旦板子打下去,必须找到对象。这项工作由市容委搞好工作指导,落实到文字,报县委和县政府办公室。

要加强部门、乡镇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凡是能够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协调解决的,要主动协调解决,其中城区的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由市容委和城关镇协调解决;景区与乡镇交叉部位,由旅委与有关乡镇协商解决;乡镇所在地的公路卫生管理权限,由各乡镇与交通局协商解决。有些问题你觉得解决不了的,或者在抓的过程中,抓不下去了,难以执行了,越权了,没法执行,你可以报上来,由主管副县长或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

要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特点与实际,统筹安排各项治理任务,立即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城区环境治理如何搞,居民区环境治理如何搞,门脸外溢如何搞,市场外溢如版权所有何搞,道路环境治理如何搞,景区环境治理如何搞,每个驻蓟单位的环境如何搞,每个乡镇、每个村甚至每个农户的环境如何搞,等等,都要有实施计划,分出几个阶段,制定出每项任务的实施方案,做到有分管领导,有治理重点措施,有专人抓落实,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

要加强工作监督和考核。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领导和督查,主要领导将不定期不打招呼对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进行检查。县市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实行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检查、季度一评比,以查促干,保证实效。对工作积极主动、活动效果好的单位及时通报表扬,对态度消极、措施不力、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的,我们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立即整改。同时,我们要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检查监督,充分发挥全县名社会监督员的作用,只要他们有反映,我们就要有实际行动。县委、县政府将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对各部门、各乡镇的年度考核,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权,市容环境治理不好,你就不能评选先进。

三、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努力在年内使城市环境实现彻底改观

瞄准建设“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目标,以城区、城乡结合部、景区道路和津围、京哈、宝平、蓟官、邦喜五条主要干线公路两侧为突破口,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加大市容环境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全面治理环境脏乱差状况,使城乡市容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其中把城关镇建成市级卫生镇,并积极创建国家卫生镇;把每个居民住宅区都建成环境卫生达标小区,新建居民区都建成市级卫生模范小区;每个乡镇都建成两至三个环境卫生示范村。版权所有

今年,我县的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重点治理阶段。以“万名干部职工卫生大清整活动”为先导,利用月份一个月时间,各乡镇、各部门,要立即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辖区内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彻底治理,清除堆存的垃圾、渣土和废弃物,治理白色污染和运输扬尘洒漏,消灭重点污染源,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城关镇、“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主要干线公路两侧的个乡镇以及城区河道、各个委局的居民小区,要迅速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确保在环境的重点治理上实现大的突破。

第二阶段:全面治理阶段。月日至月日,各部门、各乡镇要集中力量,对全县的主要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各个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实行全面治理,彻底清除违章占路、堆放垃圾杂物、设置广告和招贴标识、违章开门脸等现象,清除各种环境死角,使全县整体的市容环境彻底改观。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下半年,主要是巩固、完善和提高治理成果。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以及各个村都要明确主管领导,建立环卫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市容环境管理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要全面落实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确保圆满完成八项治理工作任务

市委、市政府把××年确定为市容环境管理年,确定了八项治理任务,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搞好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消灭不卫生死角。彻底清除道路两侧、居民社区、集贸市场、单位内部、施工工地、一二级河道、花坛绿地、沿街屋顶等所有堆存的垃圾、渣土、废弃物和各种物料,发动社会各界和各企事业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大扫除、大清整。加强清扫保洁作业,对主干道路、繁华地带和重点部位增加作业班次,提高扫保质量。

二是整顿道路环境秩序。以京哈、津围、宝平、邦喜、马营条干路为主线,乡镇以邦均、上仓、洇溜、罗庄子、下营等镇政府所在地段为重点,城区以上宝塔路、人民西路两侧、四正街口、老汽车站至水泥厂等路段为重点,对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违章棚亭,以及垃圾、废物进行清除。要认真开展主干道路市容环境综合达标活动,整顿停车场秩序,规范停车,保持干净整洁,严禁乱停车辆。强化治理散摊游贩,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禁止违章占路经营,要下力量彻底整治马路大集问题,确保道路畅通。

三是清整街景立面。整修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清除乱贴乱画、乱吊乱挂、破旧牌匾字号、各类指示牌、标识牌等,统一规范牌匾、广告、灯具。要清理拆除过期、废旧、违章广告,制定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今后凡新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都应按照规划要求,采用规定材料,与周围建筑、街景环境相协调。要规范经营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居民楼底商、严重扰民的经营项目、影响市容的洗车站点、汽车维修站以及违章设立的各类棚亭进行整顿,严格规范检查,该关闭的要关闭。要及时修复损坏的夜景灯光设施,保证正常使用。

四是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充分利用春季植树和秋季植树时机,大力开展好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加强对城区公园、绿地的管理,对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加强养护,及时整修。

五是强化施工工地污染治理。特别是拆迁工地,出入口要实行硬铺装和水冲洗,设置标准围档,施工物料一律进行苫盖,不得堆放。要对拆迁作业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及时清运垃圾。要加强对施工扬尘和运输洒漏的专项治理,及时清除道路污染,防止运输洒漏,污染环境。

六是维护河道环境卫生。县水务部门要组织力量,抓紧清除河道漂浮物及河边垃圾杂物,对乱倒垃圾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要及早提出城区河道护坡美化规划。

七是规范市场环境秩序。由整顿办牵头,坚持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彻底清除违规占路市场和占道摆卖,年内实现主干道路和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周边无占路摆卖行为。对已经批准临时保留的摊群市场要强化管理,规范经营秩序。要落实市场卫生管理责任制,确保市场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八是消灭“垃圾围城”现象。严格按要求将生活垃圾运至无害化处理场,将建筑渣土运至城外指定场所。启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城区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实行长效管理。各乡镇要下力量消灭“垃圾围乡”、“垃圾围村”等现象,搞好村与村之间、村庄每个街道、每个胡同的环境整治工作。

五、要以城区为核心,采取五项新举措,确保城区环境治理工作保持全市先进位置

城区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推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把城区环境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务必实现彻底的改观。要采取以下五项新举措:

切实解决好生活垃圾、建筑渣土和污水处理问题。县市容委要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垃圾处理厂的工程验收工作,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同时,针对城区基建渣土明显增多的状况,抓紧筹建大型渣土填埋场,选址地点要找有关专家咨询,既要符合城区总体规划,又要方便渣土的运输,既要保障一定的使用期限,还不能影响观瞻,经县政府审议通过后,抓紧组织建设,争取在三、四月份建成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城区渣土无处堆放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环境保护公司合作,加快推进蓟县污水处理建设工程。

加大城区路段的环境保洁力度。城区道路既要保证路面的清洁,又要做好道路两侧的清脏治乱工作,并不断向里面延伸。其中,人民西路西段、渔阳南路(商贸街西口以南)路段、长城路城区段和人民东路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管理权限由交通局划归市容委,交通部门要与市容委认真协商解决管辖权交接问题。

着力抓好城区“三关四隅”脏乱差问题。城区“三关四隅”具有农民和居民混居的特点,有的村街道比较窄,有的村暂住人口比较多,做买卖的、搞运输的都有,管理难度比较大。城关镇和市容委要抓紧协商,尽快组建一个专门治理“三关四隅”环境卫生问题的机构,同时,要把各村的村干部群众组织起来,每个村都要成立清洁队伍,增设卫生设施,引导群众定点堆放垃圾,实行每日一清,使每个胡同、每个街道都干净起来。

严格查处各种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县市容委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成立昼夜巡逻执法队伍,严格查处城区乱泼乱倒、运输洒漏等行为,对随意欺街占道的棚亭该拆的要坚决拆掉,对随时发现的垃圾、渣土及时组织清运。同时,县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强舆论监督,对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公开曝光,教育和引导群众增强环卫意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新上一批高档次环卫设施。对一些必需的环卫设施,县政府将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破坏的果皮箱该换的换,该增的增,对需要购买的专用垃圾运输车、道路清扫车、多功能洒水车等,该写请示的尽快写请示,经县政府批准后抓紧购置,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卫机械化水平。

六、要坚持“五个结合”,逐步建立长效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机制

改善城市环境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对任何整治对象都要有一个综合的目标,进行综合的分析,采取综合的方法,最终达到综合的效果。在整治城市环境中,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

要把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我县的工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型的,生产加工中不可避免出现污染环境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取缔了一批小石料、小白灰等严重污染企业,并正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是有的仍然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对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应该如何治理问题,比如废水、废气的回收利用问题,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升级问题,等等,使我们的企业加快向节能型、环保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要把环境治理与城市绿化美化结合起来。我县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风沙、施工扬尘和道路灰尘引起的,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绿化。各部门、各乡镇要认真研究花草树木的种植和保护问题,实施“黄土不见天”工程,对的闲置土地或废弃地,或种草种花,或铺设彩砖或水泥地面。否则,黄土朝天,没有覆盖,不下雨也要扬尘,一下雨就是烂泥地。

要把环境治理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后,使用和管理工作则是长期的、大量的,我们必须靠管理来巩固和提高,发挥这些工程的作用。比如,北环路全面竣工通车后,如果我们对临路单位乱开门、私塔乱建、乱设摊点等现象管理不住,就会给下步建设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对建成的各种公共设施,我们都要精心管理好,防止出现“乱了再治、治了又反弹”的恶性循环。在这个问题上,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要把环境治理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去年,我们采取以商养厕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兴建了两座星级公厕,从根本上解决了厕所难治问题,这个做法很好,今年还要多搞几个。今后,对我们的公共设施,都可以采取经营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和完善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养管分离的原则,研究制定我县的环卫改革方案,逐步将从事经营服务的环卫事业单位实行企业转制,组建各类专业公司,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促进环卫企业和管理者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管理、经营良性互动的机制。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障;统筹发展;衔接机制;筹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2-0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呈现出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因此,从党的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对其给予密切的关注,尤其在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做一个盘点、梳理以及总结,以期促进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理论研究

1.研究现状

城乡医疗保障统筹体系的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极为丰富,牵涉面也比较广。目前学界对于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障碍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而对于如何具体运作等问题,不少地区也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学者们的观点还有不小的分歧,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此外,对于政府责任、衔接时机、资金筹集、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这些关键问题,目前大多只是解释清楚了概念,而并没有对内在机理进行阐述。没有对内在机理的深挖,则相关的建议就难说具有科学性,更难以将其作为政策选择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还就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如“医疗保险券”模式、渐进式三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及其三步走战略等,这些都为具体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涉及操作层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1]。

2.衔接机制

在“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可以发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城乡居民基于经济联结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选择,需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方面的统筹衔接和路径设计,以构建国民健康责任分担、健康管理参与和健康受益平等的绩效治理体系[2]。

3.筹资机制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偿付机制,以达到筹资公平、受益均等和健康平等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筹资方式较单一、筹资结构不合理、筹资来源非持续、筹资水平缺乏动态增长等筹资风险,不符合筹资机制合作信任、公平分担、稳定持续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多方筹资、合理分摊、财政补贴、动态增长”的筹资机制[3]。

二、实践探索

1.采取不同调研方法

在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法:一是通过访谈方式了解当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政策和运行状况;二是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城乡参保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考察参保居民对现有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以及参与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意愿[4]。

2.着重实地调查分析

首先,成都的经验是:建立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积极的财政投入,医保管理系统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待遇差距[5]。

其次,从西安实地调研来看,医疗保障逐步覆盖城乡,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运行渐趋平稳。然而,由于人群特征的不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具有了差异性,进而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利益诉求各异,造成三项制度竞争日益凸显。这就需要从偿付机制着手,设计符合人群利益诉求的偿付平台,构建“公平、正义、共享”的受益平衡机制,统筹整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6]。

最后,江苏省太仓市早在2007年就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太仓市之所以能够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因此,太仓模式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尽管太仓市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了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但单独为失地农民建立医疗保险的做法仍是值得商榷。与其单独为某个群体开辟新制度,不如将其整合纳入现有制度[7]。

3.发现与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城乡居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对医疗保障制度整合的态度及制度整合后的运行情况后,分析发现:第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呈现出以下规律:制度的统筹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当地政府的理念创新与积极的财政投入是制度统筹发展的需求动力与保障;参保居民的支持是制度统筹的群众基础;统一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以及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制度统筹发展的顺利推进。第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产生了以下影响:消除了参保居民在这方面的身份差异,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医疗保障的相关管理体制得以理顺;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更加稳健;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第三,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应注意以下问题:制度的整合不能使任何群体的利益受损;群众的缴费意愿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项因素[8]。

三、经验借鉴

尽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各项制度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降低等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如法国1991年起开征的“社会共同救济税”,一方面靠扩大税收征收范围,另一方面提高税率。第二,提高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如英国自1979年起要求对配戴眼镜和牙科治疗实施自付费用。第三,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为了控制药品的过度使用,荷兰规定治疗慢性病所使用的处方药品不得超过一个月的药物量;葡萄牙则制定了只允许在住院时才能使用的2400种药物的清单;德国更是从2000年开始,根据法定医疗保险的要求建立了医药处方管理机构,制定了允许在医疗保险机构报销的药物目录,并规定凡是没有列在目录上的药物必须由患者本人支付费用;此外,为了降低医疗费用,美国兴起了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日本实施了严格的第三方审查制度。第四,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医院。因形势所迫,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采取自己设立医疗单位,为被保险人服务。如墨西哥就是把医疗服务和经费集中统一管理最彻底的国家,因此被国际称为“南美模式”[8]。

2.卫生体系的建设

加拿大与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其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加拿大选择了适度发展的模式。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体系完善、项目齐全等特点,它不但特别注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相关机构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9]。其次,古巴选择了激进改革的模式。古巴的医疗卫生体系既是一个包含四个互促互制的子系统的繁杂系统,同时也是整个计划经济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古巴还是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一次性突破了既得利益者的层层阻力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并利用国家对资源的集中调动能力来保障旧体系打破之后新体系的迅速组建。可以说,古巴激进的医疗体制改革避免了渐进式改革不彻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使之无需在不停地修补中克服路径依赖的影响[10]。

3.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

从世界各国医疗保险的筹资主体来看,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主要可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国家税收为筹资来源的“福利型模式”、以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私人缴费为主的“储蓄模式”。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同属于“社会保险模式”的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在筹资机制上表现出:追求参保主体的筹资公平、发挥社会分担与互助作用、重视政府筹资补助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持续的筹资机制提供了经验借鉴:一是在筹资机制的目标选择上,强调维护社会公平和健康权利;二是在筹资机制的契约治理上,重视筹资主体的分权制衡和多元参与,明确筹资主体的权益关系,构建筹资主体多元的治理体制;三是在筹资机制的绩效上,追求较低的医疗负担与较高的健康改善结果[11]。

四、政策建议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核心在于公平筹资和均等受益;统筹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最终实现构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目标;统筹发展的政策路径可从制度框架、筹资机制、统筹层次、经办资源、管理体制、转移接续等方面展开。有鉴于此,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第一,在一个制度框架下建立多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第二,整合经办资源,构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三,改变部门分割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化;第四,建立不同医保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方便参保人员流动和选择;第五,提高统筹层次,发挥制度效应;第六,确定稳定的筹资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12]。

参考文献:

[1]梅丽萍,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险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09,(8).

[2]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1).

[3]仇雨临,翟绍果.完善全民医保筹资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0,(5).

[4]仇雨临,郝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东莞、太仓、成都和西安的实地调研[J].人口与经济,2011,(4).

[5]仇雨临,郝佳,龚文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与思考―以太仓、成都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10,(3).

[6]翟绍果,仇雨临.西安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路径[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7]郝佳,仇雨临,梅丽萍.太仓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措施与运行效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2).

[8]仇雨临.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2002,(5).

[9]仇雨临.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10]刘潇,仇雨临.古巴医疗卫生体系再审视:运行机制与经验借鉴[J].拉丁美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