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学术推广方案十篇

时间:2023-10-08 17: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学术推广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某些慢性疾病,病理解剖、生理特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受到损害的。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慢性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感染和贫血。根据1988年的统计,我国再障年发病率为7.4/10万。近年来随着工业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的加重,再障的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慢性再障也属于慢性病,因为病程长,患者长期治疗费用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医疗界的重视。有关慢性再障社区推广模式的研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针对目前慢性再障在基层医疗单位认识不够、处理不当、不能进行追访等不足,试图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建立慢性再障治疗方案的阶梯诊断和治疗体系,便于慢性再障患者的回访和治疗督导,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级别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资源,最大化的为慢性再障患者服务,在努力解决慢性再障患者临床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节省了患者就诊的时间,节约了就诊费用,缓解了医患关系,促进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项研究的社区推广模式,采用“专家讨论-征求意见-审校完善”的方式,首先对临床验证后慢性再障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进行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继而征求基层医学会、基层医疗单位及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专家和基层代表间的面对面交流,提出解决实际推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方案。笔者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针对慢性再障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社区推广模式,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2]:

第一,制定完备的《慢性再障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社区推广的标准操作方案》(以下简称《标准操作方案》)和《慢性再障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社区推广的具体方案》(以下简称《具体方案》)。制定《标准操作方案》,是标准中的标准,使制定《具体方案》有章可循,可以规范各级医疗单位和医务工作者,制定《具体方案》则为具体执行设计了可操作的准则,便于推广和执行。

第二,加强三级医院的协调和配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辐射推广。现在,社区医疗体系的构建已基本完成,每个社区都有了自已的基层医疗服务站点。而且,部分二级医院同时也承担社区的医疗服务中心的职责,管辖多个社区服务站,开成初级医疗网络。建议在慢性再障的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社区推广中,16家三级医院主要加强与二级医院的联合。因为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来自本市和附近地市的医疗任务,工作任务繁重,而目前国内的二级医院处于承上启下的联系地位,向上可以与三级医院进行合作,向下可以对一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单位进行指导。主要采用二级医院动员、安排、协调并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力单位进行协调,由三级医院进行指导和技术保障,此种模式分工明确,又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也可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和培养,促进基层队伍的素质建设。由于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比其它同仁获得进一步工作、学习、进修的机会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他们与其它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技术、技能差距。而慢性再障的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社区推广的方案中,基层医疗人员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即他们才是方案顺利执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现有的支持力度上,建议将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列入每年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与网络相结合,让基层医务人员足不出户,能与其它医务人员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学习机会。另外,建议结合科研课题,特别是滚动支持课题,让社区医务人员参与到课题的设计中,而不单单是执行中来。在开始阶段,三级医院提供科研方案和临床观察表,并完成参加人员的临床试验规范培训,后期,基层医疗人员也可以独立进行科研研究,从下向上推动科研课题和立项,集思广义,提高所有参与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医疗能力。

第四,三级医院的指导作用。为什么在最后才提到专家的作用,笔者认为,慢性再障的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开始阶段,以专家起草、经过论证的方案的学习是重要的,因为没有指导思想,无法保证方向的正确,无法确保执行的顺利。所以,在早期,以专家为核心的向社区推广模式是必然的,专家以其声望和号召力,可以促进方案的顺利开展。但是专家也有期局限性,他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极短,专家走后,谁来填补这一空缺?我想应该还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因为社区才是他们的家,而三级医院才是专家施展才能的舞台。

所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病)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社区推广,建议采用笔者提出的以三级医院的专家为指导,以二级医院为主要联络者,以一级医院或社区医院为主要执行者的三级医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床书仪,周小平.中医适宜技术的社区推广方案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2):62~64.

[2] 葛建一,葛国曙,熊威.临床适宜技术三级推广的社区参与[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200~202.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2

1 以科技档案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学知识的更新突飞猛进,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疑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在医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探索,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科技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资源,将科研计划管理与科研计划档案管理相结合,挖掘科技档案中蕴藏的科技信息,使之成为科研立项、实施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医院“科技兴院、科教兴院”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充分利用科技档案,开发、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度,通过对医学科技资料的学术交流,达到推广应用和服务大众的目的。

2 以病历档案促进医疗质量

病历档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也是评价和衡量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与其他档案管理工作不同的是,病历档案工作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和身体健康,病历档案资料信息的利用率高、时间性、实用率强,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收集、整理、组卷、登记、分类、编目、编码、排号、贮存和档案的检索、利用等工作,把病案中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分析,及时准确的向医院领导、科室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查阅利用包括医院感染、新农合、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公检法、计划生育、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伤残事故民事案件、疑难病例转院会诊病历复印件等。为医院领导加强业务管理、业务建设的决策,科室医务人员总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控工作提供依据,在强化医院管理、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以设备档案促进技术质量

医疗设备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为医院全面、准确地了解设备购置使用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查考凭证,也为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设备档案在大型仪器的引进和维护中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充分利用设备档案考查、论证医院大中型仪器设备,了解设备使用频率、使用寿命,做好预测服务,为购置设备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避免资源浪费,是加强医院宏观调控、保障医疗技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医疗设备档案也是促进医疗技术质量乃至医院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4 以人事档案促进人才选拔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院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倍受重视,由于干部人事档案真实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是党的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此外,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的调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提供借阅全面、系统、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以保证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以医德医风档案促进行风建设

医德医风档案主要包括医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形成的各类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评定,医院员工的年度考核,病人及其家属的表扬与投诉等。医德医风档案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我院历来重视行业作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形成院科各部门、党政工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完善机制,创新制度,严格落实长效机制,并将每位职工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廉政建设情况等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年终医院将根据医德医风档案评选出专家名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骨干、优秀护理人才、服务明星、先进工作者等。在优秀人才评选中,医德医风是衡量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志,也是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院档案工作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巨大的可开发利用空间。加强医院档案管理能为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使医院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发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5.1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经营意识,树立以档案促发展的档案管理观念。档案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档案收集工作的同时,要主动丰富档案内容,优化档案结构,掌握档案利用的新动态,积极开辟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医院、患者乃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已二十年,我深深的意识到:当前,档案利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份的原始档案资料,他们更需要系统的、成专题的、有序的档案信息,如果档案人员平时将这方面的档案信息进行汇总,不仅能节约临时查阅、汇总的时间,也能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在于稳定瘤灶,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等方面。“带瘤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疗效有别于当前西医治疗的显著特征。那么,如何将这些优势进一步推广,并且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们对中医药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医药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与中医肿瘤学科密切相关的事件不胜枚举,现略举一二。

1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启功

为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4日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包括六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花宝金主任医师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获准立项,其中就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两个肿瘤子项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主要通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合作,推广适用该治疗方案,借助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等为终点指标验证中医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可重复性的同时,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再次进行优化、完善,同时摸索建立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特色,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疗效评价标准,最终为制定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选择结肠癌高发且治疗水平一流的国家挪威作为对照队列,同期观察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国内西医治疗组ⅱ、ⅲ期结肠癌的1、2、3年的复发及转移率和5年根治率,确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ⅱ、ⅲ期结肠癌根治率的作用。

2  中美签订中医药科学研究协议

   

2006年4月10-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在美国马里兰州签订了双方共同发展中医药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美国nih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科研实体,其下设的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ccam)是美国政府1999年成立的专事支持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机构,每年资助科研经费约1.2亿美元,已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支持了近千项传统医药的科研项目,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医学的定位与科研走向。近两年来,中美双方经多次交流,积极论证,确定在针灸基础与肿瘤临床研究、复方治疗、个体化诊疗等方法学研究领域为优先合作范围,并将在培育中美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以及专题学术与研讨会议等方面共同予以支持。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举行了“中医药与癌症研究”的首次国际会议,并与美国nci的分子免疫调节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联合培养。

3  国际学术交流得到了加强

   

2005年11月15-1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召开了“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研讨会”,与会代表包括who西太区官员,中国、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专家30余人。由中国专家主持起草的《肺癌中医临床指南(草案)》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此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沟通,于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论证会”,与会代表包括王永炎院士,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共20多人。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并达成如下共识:该指南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综合国外专家意见后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组织推荐应用;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之后,继续本着“与时俱进、求同存异”的原则修订该指南,向着形成“和而不同”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这两次研讨会为国外同仁了解中医肿瘤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窗,也为将来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8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沈阳市辽宁大厦召开,与会代表近150人,国内代表来自大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国外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及新加坡等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朴炳奎教授当选为会长。中国的刘嘉湘、潘敏求、李佩文、林洪生、李萍萍及新加坡的赵英杰、韩国的赵钟宽、美国的gary e.deng、加拿大的collet等人当为选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中医肿瘤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倡导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广泛开展国内外中医肿瘤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肿瘤学成果与知识的普及和中医肿瘤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成立大会之后,国内外专家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认为加深交流、互通有无是今后合作的基础。

4  华蟾素国际合作取得初步成果

   

华蟾素为我国传统生物药材——蟾蜍皮经加工提取制成的静脉注射针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破瘀散结功效。在国内被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联合化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2003年10月,“华蟾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被美国nih列为资助课题,华蟾素注射液成为美国官方卫生主管部门出资研究的第一个中药抗肿瘤品种。2006年3月,华蟾素注射液在美国所做的ⅰ期临床试验的结论是:华蟾素及其强心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华蟾素和蟾毒灵可通过使细胞周期静止在g2/m期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华蟾素和蟾毒灵激活与强心苷相关的多种应激通路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表明na+-k+-atp酶在华蟾素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11月,华蟾素注射液ⅱ期临床在美国已经展开。

5  小结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4

关键词:医院;科技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09-02

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是提高医疗科研质量、促进医疗科研进步,为医院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保证。目前,医院档案工作已打破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各门类档案分开管理的模式,向着适合于医院整体宏观管理、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从原来行政档案管理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主要以科技成果档案、科技课题档案管理综合的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提高了课题的中标率,促进了医院科技成果的获得及转化,为医院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医院医疗科技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在医院科研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要统一。医院要做好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关键是要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互相协作,克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落后思想和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真正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保证和促进医院科技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何合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档案真实地记录、储存着各项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书、科技成果签订证书、计划任务书,技术总结报告、合同书、课题项目评审意见书、评审报告、实验记录、经费使用、性能检测报告以及标准等有关学术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成为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乃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要针对医学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需要,设置不同专题,筛选、编辑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医学论文及资料,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和医疗业务发展动向,为医务人员科研活动提供指导。近年来,各级医院特别是各大中型医院在“科研兴医,科教兴院”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科技档案,将科研计划管理与科研计划档案管理相结合,严把科技档案的质量关,使之在科研成果的鉴定申报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利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指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档案管理与利用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医院科技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观念要改变,要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和实施以来,科技档案工作正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医疗科技档案工作也要坚持与时俱进,走改革与创新之路,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观念真正落实到医疗科技档案实际工作中,做好平时科技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常做常新。同时要把医疗科技档案工作当做一门学问,研究它、认识它、探讨它,以寻找其科学规律,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使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利用服务多少转变为医院前沿科学发展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拓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域,以求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获得实际效益和最高利用价值,探索一条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从而推动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医院档案工作的许多传统做法和管理方法在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传统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医院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由于过去观念和管理方法的落后,必须对档案工作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就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而言,人们对其医疗科技成果档案的价值和认识还不到位,管理体制和管理队伍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科技成果档案仍然是目前医疗科技档案工作中需要加强和特别要重视的环节。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对科技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科技档案也越来越表现其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针对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业务部门的科技活动情况不熟悉的状况,医院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医疗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分级管理,制定适合于医疗科技档案统一管理的范围和标准,尤其是医院的科技档案工作方法要更新,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和医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克服医院原有档案室科技档案材料不足、业务不熟的缺陷。通过实践,探索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开创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二、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医疗科技档案收集不齐全的原因之一是多数医疗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技档案资料的平时积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医疗科技人员缺乏档案意识,以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一定要归档,归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3.医疗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医院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医疗科技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4.医疗科技档案还存在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档案室设备简陋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科技档案材料,已完成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材料没有随时归档,即使是代表医院科技实力的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和部分获奖成果材料也因科研人员的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归档或缺失;有些科技项目结题后,没有提供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由于以上原因,医疗科技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制约了医疗科技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医疗科技档案归档程序。科技档案是科技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技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技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由于一项科技课题完成的时间长(有的项目往往需要几年),涉及的范围广,参加的人员多(集体完成),档案内容复杂,造成了科技档案材料形成的周期长,积累材料需跨年度进行,加之课题的进展,其形成的档案材料就会发生变化,档案材料也就难以产生连续性,易造成割裂现象。另外,申报科技成果奖有时受到科技申报制度的制约,必须由科技管理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方能申报,但也有许多已结题而不报奖和暂缓报奖的成果项目就不受制度条款的约束,从而也有可能造成大量科技档案材料零散在外。为此,必须把科技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技工作与科技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医疗科技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技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医疗科技档案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可根据《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科技档案积累和科技归档的各科规章制度,理顺医院档案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联合体。

2.加强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医院的科技能力和对医院医药卫生事业的突出影响力,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医院历史的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应从立项起立卷归档,然后将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科技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和医院档案管理部门都有重大意义。

3.提高医疗科研人员的科技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技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医疗科技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将会使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5

2010年1月26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启动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并具体分三阶段组织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标已顺利完成。3年来。通过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形成联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集聚首都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已形成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科技攻关与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让科技更多地服务于民生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重点。据悉。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约占疾病构成的75%以上。死亡率约占死因构成的70%以上。

随后,为充分调动首都优势医疗机构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首都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形成12位领衔专家和8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十大疾病专家团队。以“3、5、2”模式构建了由88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研究示范网络(每个疾病领域按3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构成研究示范网络)。实现了人才、信息、病例资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盖“科技创新、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为科技攻关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方案的实施使得北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大规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其中“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是全国率先启动的、遵循国际标准的临床资源平台,由京1213家医科院所参与建设,目前约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可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六类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同步开展的集六类慢性病为一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工作。可科学、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发病、死亡以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状况。为首都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及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突破国际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十大疾病的前沿创新研究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结构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代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个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蛋白酶体调节亚基MecA-CI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2篇,其研究成果将为新型抗癌药及老年痴呆预防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靶点线索;北京大学饶毅团队分析了ToM和共情两种行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领导其团队正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肺癌自身抗体标志谱的、用于肺癌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技术方法。对提高肺癌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贺勇教授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轻度认知障碍)在全脑网络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了我国认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发现并初步验证了4个新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血液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将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时,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落实“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共培养9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北京人健康标准——“北京人健康指引”34条,编辑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导手册;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与广大市民见面;针对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胁。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阳光长城计划等,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人口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开展以来。加强了成果产出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学术水平高、惠民效果好为标准。从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评选出“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领域。制定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纤维化的诊断界值。被纳入《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为今后临床诊断乙肝纤维化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对乙肝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制定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51.7%下降至27%。

艾滋病领域,建立了中国首个大规模的MSM(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动态随访队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队列,研发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检测方法。使检测成本从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国产抗病毒药物,优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廉、效优、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写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节省相关医疗费用上亿元。

结核病领域。建立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平台,参与国际多中心项目,开展氯法齐明及吩嗪类药物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RCT)评价奥司他韦和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认同。成为“传统医药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领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监测平台,获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础数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策略》共识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心血管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单导管”法和“2C3L”术式并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和方法。

脑血管疾病领域,制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并成为卫生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糖尿病领域,在全市36家医院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队列,开发了生活方式管理软件,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及个体化的管理。

慢性肾病领域。建立IgA肾病患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为国家医疗政策和保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平台。

精神疾病领域,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并向全市16个区县进行推广,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脊柱和关节病领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已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精确性由41%~87%提高至97.16%。针对严重复杂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发关键治疗技术。使其畸形矫正率由国际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术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创新机制体制

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强调医学研究不同阶段由不同科技计划支持。实现了“基础研究一前沿技术研究一临床研究一成果推广”全链条覆盖。总体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各研究链条有效配置、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制度,实行“及时组织、及时议定、及时入库、适时启动”,形成常态化的项目组织机制。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6

关键词:医院 档案创新 建设

现我院档案管理工作正向着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健康发展。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加强硬件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根本,档案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所以,为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医疗卫生改革和医院事业发展服务,必须重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充实和培养,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为领导和各项事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围绕医院经营和管理涉及的临床、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服务,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为医务人员、患者乃至社会公众服务。

1.以科技档案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学知识的更新突飞猛进,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疑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在医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探索,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科技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资源,将科研计划管理与科研计划档案管理相结合,挖掘科技档案中蕴藏的科技信息,使之成为科研立项、实施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医院“科技兴院、科教兴院”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充分利用科技档案,开发、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度,通过对医学科技资料的学术交流,达到推广应用和服务大众的目的。

2.以病历档案促进医疗质量

病历档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也是评价和衡量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与其他档案管理工作不同的是,病历档案工作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和身体健康,病历档案资料信息的利用率高、时间性、实用率强,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收集、整理、组卷、登记、分类、编目、编码、排号、贮存和档案的检索、利用等工作,把病案中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分析,及时准确的向医院领导、科室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查阅利用包括医院感染、新农合、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公检法、计划生育、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伤残事故民事案件、疑难病例转院会诊病历复印件等。为医院领导加强业务管理、业务建设的决策,科室医务人员总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控工作提供依据,在强化医院管理、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以设备档案促进技术质量

医疗设备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为医院全面、准确地了解设备购置使用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查考凭证,也为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设备档案在大型仪器的引进和维护中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档案考查、论证医院大中型仪器设备,了解设备使用频率、使用寿命,做好预测服务,为购置设备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避免资源浪费,是加强医院宏观调控、保障医疗技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医疗设备档案也是促进医疗技术质量乃至医院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4.以人事档案促进人才选拔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院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倍受重视,由于干部人事档案真实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是党的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此外,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的调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提供借阅全面、系统、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以保证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

1.模式创新

目前,医院档案室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挂靠行办之下的非独立机构,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随着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当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档案室从行办分离出来,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将对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注重医院的未来方向,把握前瞻性的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机构高效、安全、到位,才能实现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医院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2.思路创新

2.1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各自攻破,封闭自导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社会和医院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2.2管理方式创新。通常档案管理的好坏往往要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应看档案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室的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对用户和档案员的管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3人才资源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提升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切实增强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

3.手段创新

长期以来,医院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传统性的倾向,其管理方式或利用手段是手工的,严重阻碍了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程度。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要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实现档案条目检索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医院工作结合起来,为医疗、科研服务,使医院档案管理走上主导地位,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

4.实践创新

4.1加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内凝外联,改革创新,整体推进。要强化院内宣传,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把医院档案工作推向新层次、新台阶。

4.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利用率。强化信息技术利用,及时购买档案管理软件,扩大对于数字信息的发掘、整理、组织以及使用,设计一个多功能并具有吸引力的网站来指导用户直接使用各种有用的网上资源。

4.3制定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在工作中学习成长。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同时,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相关档案法律文件、保密知识等。

总之,档案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理论,更新知识,创新管理,掌握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与时俱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主题,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冯宝华.新时期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7

中国现存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307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52%,西部农村贫困人口6191.9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77.04%,其中,贵州省88个行政县中有50个贫困县,比例高达56.8%。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西部表现得极为严重,西部农村贫困的缓解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影响着西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因此,改善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是西部农村反贫困的重点,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在新医改方案中,强调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市场重点扶持,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改善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从而改变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农村地广人少、人口分散、医疗点分散、医疗资源不如城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就近就医”的需求比城市更迫切。因此,依靠实施互联互通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它既不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中心,也不是农村信息化的重点。而西部地区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医务人员计算机应用素质相对低,所以,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处于落后状况,有些地区基本上是未开展任何信息化建设工作。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村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1]。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在此情况下,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十分艰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首要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城镇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而边远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则是严重落后,基本没有投入。2)西部地区农村信息服务人才匮乏。政府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培训机制不完善,而且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普遍分布零星,交通和通信十分不便,培训难度极大。造成农村信息服务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数量极少且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使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速度十分缓慢,维护也十分困难。3)西部地区农村医务人员信息技术素质低。西部地区农村医务人员基本分为2类:一类是源于家传和自学而成的民间中草医,有些甚至不识字,这些人员基本无任何信息技术素质;一类是地方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他们在学校接触过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但十分浅显,并且一旦踏上工作岗位,由于西部地区农村严重缺医少药,医务工作十分繁忙,基本无精力补充与更新医学知识,更谈不上补充信息技术知识。4)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对信息化认同不高。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培养手段与提升途径十分溃乏。普及计算机知识要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在中小学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化知识。但在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硬件条件跟不上,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个别学校开设也仅仅是老师讲书本知识而已,大部分学生直至跨进大学校门才接触到计算机。

2推进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新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分级医疗模式,分级医疗模式在城市的实现存在诸多障碍,但在农村地区则完全不同。生病之后先到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就诊是农民的普遍习惯,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贫困,农民除紧急病情外,一般均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就诊。因此,农村将先于城市实现分级医疗模式,而在西部农村地区分级医疗模式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信息化这个强有力的手段,信息化是辅助医疗卫生各方面的重要保障。通过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其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范围应延伸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构建县、乡镇、村3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改善西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从而达到以下目的:1)加强乡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通过各种医疗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系统,建立网络化医学文献数据库与数字医学图书馆,为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2)建设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库,提供公益性卫生信息服务,为有条件的农民提供网上远程医疗卫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3)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地区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4)建设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构建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发挥基层前沿监测作用[2-4]。

2.1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扶持建议由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化列为重要专题,每年组织1~2次相应的工作协调会议,召集相关部门如省发改委、卫生厅、农委、科技厅、教育厅、民政厅、经信委、人口计生委等单位参加,根据西部农村地区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成果,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重要事项,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省级政府部门积极研究制订医疗卫生信息化惠农的政策,切实落实已有的优惠政策,并且及时总结、推广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分级培育与树立乡镇、村典型,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医疗卫生信息化助农的良好氛围。各级基层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参考相关部门的经验,研究制订本部门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支持农村发展的措施。

2.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议在推进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金保工程”、“金医工程”等项目的过程中,中央应切实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向西部省区各有关部门,重点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倾斜。在加大政府渠道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大力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投向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可制订相关税收、人材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系统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关键及共性技术攻关。

2.3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西部地区包含11个省、市、区,大致分为西南和西北两大方向,从地理、人口、经济等各方面虽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各省、市、区也还有众多不同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各自的民族风俗,而医疗卫生会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因此,各地应根据区域的突出特性,选择重难点工程进行攻关,确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实行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结合,以点带面,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整体推进效果。

2.4加大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可以充分发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企业和相关专家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格局。特别是注重高等院校的力量,西部地区高校普遍开展“面向三农、服务基层”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验实践环节,可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倡导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赴农村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

2.5开发适用和易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尽力减少系统的繁杂步骤,使其操作简单,经过简单系统使用培训,不仅使乡村医生,而且使有条件的村民也能够使用,让农民朋友真正得到便利。为解决适用性和易用性问题,建议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开发各类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杜绝重复输入,重复输入不仅给使用者加大负担而且会使系统中数据不一致;2)界面简单明了,界面应做到一目了然,让使用者一旦进入该界面很快就知道如何操作;3)限制菜单层数,菜单嵌套层数太多会造成某些常用功能嵌入底层,使用十分不方便,嵌套层数一般控制在3层以内为宜;4)功能键含义相同,每个界面上出现的功能键,只要图标相同即表示含义相同,这样便于使用者快速记忆和轻松掌握;5)操作方法一致,若众多的功能,操作方法各异,将会导致使用困难。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131

1 引 言

公立医院统一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要求近年来受到各地公立医院主管部门重视,部分地区及部门积极探索尝试打破分散研究的局面,其中典型的有:广州康复、北京、卫生部规划财务司。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构建特色及其取得的成效,研究目前广州统一成本核算应用在模式构建上的经验和不足。

2 广州康复模式

21 广州康复模式介绍

康复模式基于广州市级医院财务管理基础相对成熟的现状,要求市级医院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以核算软件为支撑,实施统一成本核算方案,方案围绕科室成本核算制定并实施。为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统一性,康复要求所属24家市级医院在采用统一核算方法基础上,统一核算工具,由康复采购统一核算软件,供各公立医院使用,并下发市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规范方案,指导各公立医院顺利实施核算要求。

统一成本核算应用遵循的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计入成本的费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第二,可靠性原则。医院要保证成本核算内容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第三,相关性原则。医院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要在符合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基础上,使相关方面及时了解医院收支情况,并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第四,分期核算原则。成本核算的分期应与会计期间划分一致。第五,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是成本核算基础。第六,按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价值(即取得成本)是医院的各项财产物资成本核算数据基础,一般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第七,收支配比原则。医院在进行成本归集与分摊时,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归集、分摊各项成本费用,使各项收入与为取得该项收入的成本费用相配比。第八,一致性原则。医院各个成本核算期间所采用的方法、程序和依据应当与会计期间核算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若确有必要变更,则应在财务报告中详细说明变更的原因及改变方法后对医院财务收支、成本核算数据的影响等情况。第九,重要性原则。医院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可能对医院产生重要经济影响的事项及费用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精确;而对次要事项及费用,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方案以科室为对象,对成本中心的划分做了较为明确的定义,规定了成本分摊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将公立医院科室划分为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和行政后勤类四类科室为对象归集成本。

临床服务类科室(以下简称临床科室)指包括门诊、住院在内的,能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

医疗技术类科室(以下简称医技科室)指为在临床服务类科室就诊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包括放射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血库、手术室、麻醉科、药剂科、实验室、营养科等科室。

医疗辅助类科室(以下简称医辅科室)指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结算、动力、消毒供应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包括动力、消毒供应、病案管理、门诊挂号收费、住院结算等科室。

行政管理类科室(以下简称管理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从事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包括行政、后勤、科教管理等科室。

(2)统一间接成本分摊办法。将各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按成本项目直接追溯计入到该科室或通过计算计入科室;将不能直接归集计入到科室的间接成本,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不能直接计入到科室的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科室。科室成本=科室直接成本+科室计算计入成本+一级分摊管理费用+二级分摊医辅成本+三级分摊医技成本。

22 广州康复模式的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推进,康复已积累了很多市级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层面的数据,全面掌握市级医院总成本、部门成本、服务单元成本的信息,并对定期产生的成本核算报告进行分析,对加强成本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规范和统一了所属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改变目前各自分散突击、形式各异的局面。并以统一的医院成本核算为基础,建设能全面反映、分析、控制医院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平台,组建集团化的财务管理网络系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准备。

3 广州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应用模式面对的问题

31 组织机制的问题

首先,方案从设计到结果的应用,缺乏卫生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部门、医保支付方的充分介入,无法令核算结果在政策实施阶段满足各方需求。

其次,康复能够实施的范围仅限市级公立医院,虽然市级公立医院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但不利于核算方案在整个广州地区的全面推广,并以此以点带面,提高各级公立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将统一财务管理网络进一步扩大,供各级医疗主管部门使用。康复是广州实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于2005年成立的国有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原市卫生局直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广州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24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部门脱离隶属关系,具体办医职能交由广州康复医院发展中心承担。以康复的主体及职责范围来看,其组织实施统一成本核算方案目的以及范围都是有限的。

32 专业支持的问题

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与完善离不开专业人员的长期技术支持,康复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支持。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公立医院在核算中遇到问题一般会与统一成本核算软件公司的相关专业支持人员进行沟通。成本核算工作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仅靠软件技术人员的支持不利于成本核算工作的推进。

33 与公立医院统一认识的问题

成本核算方案由主管部门负责设计统一实施,其核算目的与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需求不同,使得公立医院在成本核算工作上更多的是扮演数据上报的角色。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核算的目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出于内部分配需要搞成本核算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二是公立医院缺乏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依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内部运营管理的方案。公立医院对于推行并优化成本核算的积极性不高。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核算方案的态度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应用效果。Janne Jarvinen(2006)研究两所医院实施新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动机,结果表明,其中一所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人员为了准确的全部成本定价发起实施ABC成本核算。而另一所医院采取新成本核算方法,因为外部机构的压力和从众效应。它是被迫提高效率,或者它可能试图安抚外部的金融家,采用新的核算方法为了显示拥有足够的金融控制能力。

广州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统一方案得以实施推进,源于主管单位的积极推进,但是如果缺乏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与公立医院统一认识,不利于核算方案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4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应用模式的建议

41 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组织体系保障

完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建立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多部门参与和协调机制,统一对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推进成本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成本核算结果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将成本核算工作覆盖至二级医院,实现多类型公立医院全覆盖的试点模式。

42 建设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专业研究队伍

有必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长期开展成本数据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方案,形成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相关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机制,组织公立医院核算人员培训,加强对核算方案的理解和贯彻,有利于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研究人员与公立医院的有效沟通有利于统一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使公立医院主动参与成本核算工作,促使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数据更准确、更具应用价值。研究队伍的形式与范围可以考虑专职与兼职、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专业研究人员和实践操作人员等相结合的办法。

43 构建成本效益评估体系

我国医疗服务管理也应该建立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为公立医疗保障系统提供适合我国经济水平的医疗服务指南。广州自2009年开展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试点工作后,至今开展成本核算的公立医院有24家,推广核算工作已初有成效,下一阶段应重点针对核算数据构建分析体系,通过分析实现数据整合,并对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另外,医疗服务成本具有特殊性。医院的成本核算不同于企业的成本核算,因为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过程、行业水平、本企业情况确定目标成本,反过来进行成本控制。医院提供的服务有其特殊性,其服务对象是人,每个病人的情况都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如何确定合理的成本难度很大。另外,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因为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主观性强、依靠经验积累的行业,即使面对同一个患者,不同医师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也存在差异,病人所付出的成本肯定不尽相同,而且判断“合理成本”非常困难。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只有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横向比较才能根据差异分析原因,从而进行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唐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医院管,2012(4):1-2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9

如果借助RFID技术,将手术可能用到的器械都放在一个具有射频信号接收器的桌子上,每个手术器械的信息都显示到IT系统上。手术做完后,外科大夫只要看一下系统,就能确定所有手术器械是否已经归位,然后再缝合伤口。这样,把手术刀到遗留在肚子里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以上描述的手术器械追踪解决方案只是移动医疗的一个应用场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院和医疗中心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采集、管理信息,还有助于这些机构在特殊情况下挽救生命。据悉,目前移动医疗可以贯穿患者从急救到康复的整个过程,帮助医院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差错,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尽管看起来很美好,但事实上移动医疗在我国的推广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摩托罗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托罗拉系统)企业业务医疗行业经理陈阳介绍,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参与CHIMA调查的CIO中,只有7%~8%CIO所在的医院应用了移动医疗,超过20%的CIO表示有计划应用移动医疗。

陈阳认为,在没有电子病历的背景下,整个医疗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成为推动移动医疗的一大障碍。陈阳分析说,在中国,移动医疗最早是从移动护理开始做起的,用于病人体征信息的采集,如量体温、血压。这是因为护理是医院执行诊疗的最后一步,无需纠正,而之前的环节都有纠错机制。

但是陈阳认为,随着电子病历的大规模部署,移动医疗将得到大力推进。顺应这一趋势,摩托罗拉系统在移动终端、条码扫描器领域不断发力,以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患者、药品、器材和电子病历的管理,优化医护人员调度,提升医疗护理移动性。

在这一背景下,摩托罗拉系统提出了无缝移动医疗的概念。陈阳解释说,所谓无缝医疗,就是借助摩托罗拉系统的终端设备和网络,将移动医疗的范围从医院的一个科室,扩展到全院,甚至医院以外。

在5月24-27日举办的2012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第五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举办期间,摩托罗拉系统基于这一概念,搭建了下一代移动医疗互动展示厅,模拟患者从急救到康复的救治旅程,设置急救室、手术室、药房、病房、供应室、医疗废物处理点和IT数据监控中心七大场景,针对医疗系统各关键环节的需求,设计出一系列由其移动终端、条码扫描器与无线网络设备组成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包括急救应急通信解决方案、手术器械追踪解决方案、药房管理解决方案、移动护理解决方案、供应室管理解决方案、医疗废物处理解决方案以及IT中心解决方案。

强化生态链合作

陈阳指出:“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摩托罗拉系统的下一代企业移动解决方案能够切实帮助医疗机构提升运营效率和工作效率,显著改善患者诊疗体验,并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

他认为,下一代移动医疗有两个关键的发展方向:其一,跨平台的统一管理;其二,跨平台的开发平台。为此,摩托罗拉系统推出了移动服务管理平台MSP和跨平台的移动开发平台RhoElements。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摩托罗拉系统将强化与包括HIS(医院信息系统)提供商和ISV在内的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将摩托罗拉系统的先进技术和本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医疗学术推广方案篇10

一、因地制宜创新研究模式,强化医保研究体系建设

医改是天下第一难题。而作为医改头等重要任务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着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等特性,决定了医疗保险研究体系的构建必须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近年来,广西医疗保险研究工作牢牢结合地方实际及自身特点,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拉动,运用“团体+个人”“研究会+研究所+院校”“学术研究+工作调研+政策制定”三套研究工作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推动了医疗保障研究工作在全区的开展。

(一)“团体+个体”,医疗保障研究双管齐下

实践证明,没有政策研究的先行,就不会有医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广西对开展医疗保险研究重视不够,投入有限,力量单薄,许多医保研究工作无从开展。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拓宽思路,以本厅为核心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并加强与系统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借外力为我所用,挖掘研究团体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医保重大课题项目的研究。与此同时,注重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对医疗保险的难点问题及重大相关政策开展深度研究。

纵观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团体机构主要负责重大课题研究,而个人则主攻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团体研究项目和个体研究项目比例约各占一半,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由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联合广西财政厅社保处开展的《广西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政策研究》课题项目获得了“贯彻落实十精神,全力推动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发展”征文一等奖,笔者及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陈燕萍合著的《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构成的帕累托图分析》论文在中国(中文、科技)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4第2期)上发表等,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研究会+研究所+院校”,三位一体支撑重点项目研究

为了更好更广泛地开展医疗保障研究工作,避免出现研究会孤军奋战的局面,近年来,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加强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广西财政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并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区内院校的联系,通过独立研究、联合研究、邀请专家等形式对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成功合作研究了三项课题:“广西城乡医保统筹问题研究”“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广西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模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厅每年还通过征集科研立项、重大政策课题的形式开展医保研究工作,以研究所为核心平台,厅医疗保险处、社会保险事业局、医疗保险研究会合力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广西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2010年)、《用医保报销指数规避医保道德风险的政策研究》(2011年)、《广西自治区级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经办管理服务研究》(2012年)、《广西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研究》(2013年)、《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管理研究》(2013年)、《广西生育保险经办管理研究》(2013年)、《广西自治区级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难点破解研究》(2013年)等课题研究。这一模式充分运用了各研究机构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了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研究机构强强联合,在医保很多专业领域实施了突破性的研究,如《广西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政策研究》、《城镇居民医保在大学生群体的推行情况及满意度分析――以驻邕高校为例》、《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及对策》等研究均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较好的奖项,对实践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学术研究+工作调研+政策制定”,多头并进发挥“献策”“助推”作用

医疗保险研究围绕着社会及群众关注度高、反映较突出的医疗保险问题来确定研究项目,把政策制定、百姓诉求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如为解决具有国有工龄、现无单位的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机构配合医保行政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推动了有关政策的出台。

同时,研究机构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科学、严谨、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了解社情民意特别是老百姓的意愿与要求;通过广泛学习政策、理论研究,深入掌握医疗保险工作的客观规律,准确提出完善医疗保险工作的建议意见;通过积极参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调研及政策讨论,为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及其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及决策参考。

在广西承担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所“《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跟踪研究”广西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所与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共同努力,选取全区有代表性的市县开展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实地调研10个县,深入走访企业和职工、农民工代表,在科学调研和问卷分析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颇有价值的《广西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情况调研报告》。

最近,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所还积极参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开展的农民工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会同有关机构完成了专项调研报告,为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献力献策。

二、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服务改革促进发展

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以服务医疗保障工作为中心,从研究探索的角度,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研究内容涉及医疗保障理论、制度和模式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研究、基金监控和反欺诈研究、能力建设研究等方面。近年来,全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1000万人以上,参保率巩固在96%以上,医疗保险研究发挥了较好的助推作用。

(一)为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出谋”

医保支付制度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总闸门、总抓手、牛鼻子、总杠杆,是“难题”所在,也是“关键”所在。工作中,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到广西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研究中,深入调研、找准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对策,从确定研究改革方案到试点城市,从推动谈判到分析难点问题,从试点评估到制定政策,积极参与全程跟踪深入了解,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广西确定了工作基础较好的柳州市为试点先行推进后,反复参与研究改革方案。试点工作启动后,又全程跟进掌握进展,研究分析问题,为改革的推进出谋划策。

(二)为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献策”

广西是经济后发展的民族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绝大多数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有了保障。但少数职工群众因罹患重特大疾病而给家庭造成“灾难性支出”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往往因一人罹患大病而使整个家庭或数个家庭受到拖累,贫困潦倒苦不堪言,这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行之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研究机构紧紧把握这一医改工作的重点,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认真研究分析已先行开展试点的省区的经验,特别是推行大病保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试点方案的参考意见,较好地促进了广西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的出台。

(三)为开展边境地区居民医疗保障深度研究“造力”

广西陆地边境线长1042公里,有8个边境县(市、区)与越南4个省17个县接壤。同时,边境地区也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兴边富民”等多项政策带动下,边境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同内地相比,边民养老、看病就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边境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鼓舞民族士气的迫切需要。为深入了解边境地区居民养老及医疗保障工作,为国家健全完善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所与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共同努力,经专家论证、现场答辩,成功申报了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边境地区居民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目前此项研究正在推进中。

(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同城化“建言”

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区域。该区域以首府南宁市为核心,覆盖7个地级市。随着经济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一体化的实现,通信、金融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同城化迫在眉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中明确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作为九大同城化项目之一,并要求首先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体系的统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研究机构不当旁观者,积极配合医疗保险处及三级经办机构理清思路、收集情况、测算数据、调整方案、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同城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成果转化运用,确保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研究成果只有转化运用,才能指导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进一步完善。一直以来,我们注重成果落地工作,着力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的信息、资源、成果均开放管理,成果共享,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大局,确保研究成果的转化产生倍加效应。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配合推开改革的成功经验

在医疗保障各项改革推进过程中,相关研究机构一直注意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建议,配合推开成功经验。

在柳州市推进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试点的过程中,研究机构注意随时跟踪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各种数据,及时分析变化趋势,提出各种对策建议。同时积极配合参与研究制定了《关于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实行付费总额控制办法》,对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实行总额控制。随后又参与研究制定《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实施意见》下发全区,明确从今年起全区所有统筹地区都必须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工作。

此外,我们还在总结广西罗城县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体制经验的基础上,集聚国内的有关专家学者为国家级的东兴开放开发试验区城乡医疗保险统筹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推进步骤。

(二)协助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制定意见和制度完善建议,是研究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开展相关数据测算分析,提交课题项目研究报告,参与和协助制定政策,强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如在对柳州、钦州两市居民大病保险的试点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时,与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进行比较,旨在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在对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政策加强研究的同时,也在着手研究职工大额医疗统筹制度的统一规范和补充完善。

又如针对广西具有国有工龄、现无单位的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加速了《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文件的出台。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推进过程中,研究机构积极配合制定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和《广西北部湾大额医疗费用统筹试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统一。

此外,还围绕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不定人、医生绩效工资托低不限高等具有广西特色的政策,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管理和待遇瓶颈问题,也成为了全国医改工作中极富特色的“广西经验”。

(三)收集和提供有关信息和数据

研究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不断采集、积累各种数据和信息,定期不定期地提交给相关的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

每年根据从全区各地提取的信息数据,经过整理筛选成册形成《广西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及服务利用》,对每年度全区各市、县(区)医疗保险的参保缴费情况、医疗费支出、待遇水平、门诊医疗服务、住院医疗服务和个人负担水平等近百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此表册每年提供给医疗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作决策参考。

在近期广西组织开展的农民工问题大调研活动中,研究会除了积极参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专项调研外,还利用原来多年积累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比对分析,并提供给各相关专题小组进行参考,为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