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9:27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方向;课程群;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8-02

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是交通控制类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与通用软件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软件开发,它们的区别在于交通软件需要开发者掌握交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决定交通控制专业的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比计算机专业多很多,受学分和学时限制,这对该专业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就智能交通的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来说,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智能交通软件方向的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但目前我国的该方向课程体系缺少融合,一门课程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建设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授课学时紧张和浪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混乱等,该现象使学生对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执行过程不熟悉,从而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最先看重的学生实践能力缺少锻炼的缺憾。因此,亟待对相互衔接的智能交通软件方向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融合,构建一个面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群建设。

一、培养学生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设置

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以熟悉企业生产加工流程为核心的旨在建设专业内多课程大流程管理的项目并付诸实施,即:利用实际项目所需知识点将课程链中的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串接起来,以通用软件开发能力和交通系统分析两条主线为教学重点,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软件总体设计、程序编写和测试维护,按基础理论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技术类(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类(交通信息系统)、应用类(公共交通方向等)为序,分别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语言算法课程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交通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智能交通软件方向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三门课程,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工具,培养学生以计算机思维解决工程问题。数据结构和算法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程序逻辑复杂性,二是优化程序结构,为开发好软件的灵魂。数据库是解决如何安全高效数据存取的问题。

技术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关键技术,开设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等相关课程。交通地理信息研究如何利用点、线和面描述交通系统拓扑结构,结合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据此统计分析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车辆定位与导航主要研究如何定点采集各个道路的交通事件。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了交通检测点和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现类和应用类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仅设一门交通信息系统,它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类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一个某交通领域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围绕交通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和测试、文档编写,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开发一个软件的全过程及其可能遭遇的问题。

三、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课程之间关系

基础理论类的三门课程(高级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等课程)让学生掌握通用软件开发的最基本知识,通过实现类课程(交通信息系统)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简单通用软件,而技术类的三门课程是交通软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应用类课程相当于案例教学,是软件开发技术在某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穿插在交通信息系统或其他交通类课程教学中。因此,四个课程模块是一个层次清晰、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各门课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高级编程语言是学好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这门课的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相对独立,前者决定学生能不能可以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为学生入门软件开发行业面试的必备知识;而后者是系统软件开发的数据存储基本工具,常见的SQL Server、Oracle等。

技术类课程模块的三门课是智能交通软件开发的常见关键技术,相对独立、相互配合,在基础理论类课程基础上,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解决车辆定位与导航的数据可视化显示问题,而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是GPS用户终端和数据中心通信交互的技术保障。

实现和应用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融合了交通专业课程知识,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类为基础,围绕交通软件的全过程,补充部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知识,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

四、落实“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1.修订培养计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调研相关智能交通企业,采取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研讨会、座谈会的方式,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围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的知识,构建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确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和选修课程。

2.课程整合与优化,整理教学资料。对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分析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它们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点。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与数据库部分知识重复,补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部分知识。结合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修订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撰写实验指导书。

3.改进理论知识教学。结合真实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运用,后续知识点则反复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识。先行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将专业中多门相关课程以一个涵盖大流程地串接起来。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交通信息系统教学需将系统设计、数据库访问、界面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讲解。

4.依托项目的综合实践教学。将一个实际交通软件项目划分为大、中和小的众多软件项目,小软件项目适于单个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教学,大和中软件项目通常是多个知识点综合实验。在这个阶段,将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多门课程融为一体,系统完成项目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模块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7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及教学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已成为继传统的教学之后的又一教学方式。在网络课程教学[1]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发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应用在高校中已经趋于常态化。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从网络课程设计的必要性、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块设计四部分进行阐述,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设计的必要性

(1)通过浏览许多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站,绝大多数网络课程的设计都缺乏系统的内容组织,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设计,所以设计并开发网络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比较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大量的教学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教学实例上学生能很快掌握知识的关键点,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对于学习者计算机知识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3)网络课程的设置与书本知识相比较,采用非线性结构呈现教学内容,同时使用媒体技术,实现了一些同步或异步的交流。

(4)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大学生(包括专科和本科)的公共必修课,学生人数众多,开发网络课程既满足了大量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在线讨论、在线答疑、下载资料等方便快捷的操作,在学校及社会上反映良好。

2设计原则

21网络课程设计的交互性原则

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3]是个体异步学习,没有教师的面授和群体学习环境。针对网络课程的学习特点,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指导学生学习,老师的角色就变成指导者和管理者。只有在网络课堂上制定一些制约措施,充分发挥指导者的指导作用,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管理得好。据此,提出四个方面的网络课程交互性: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性、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学习群体内的交互性。

22网络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4]是指网络课程在时间、空间和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上是开放的。因为网络课程是链接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实现互动交流,对课程信息及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真正实现了平台的开放。

23网络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5]是指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及时更新的、可生长的。因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新换代比较快,所以网络课程的内容也需要实时更新,要跟得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及学生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断扩大知识的内容,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信息,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等。

除此之外,设计过程中还要遵循共享性、协作性、多维性、整合性、多媒体化等原则。

3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

一般情况,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很多,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风格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策略的选择、教与学模型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环境设计和评估模块的设计。设计中采用了狄克-凯里教学设计模式[6]。

此模式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应用。设计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求,与传统教学相比,修改了很多教学模式,以适应网络课程的教学。同时,根据网络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环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通过此模式,设计出一套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此平台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对传统教学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进,用此模式完全符合设计开发的需求。

4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如下所示。

(1)注册页面。用户要进入系统学习,首先必须注册个人信息,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否则不能进入学习。

(2)登录页面。用户只有用注册之后得到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本系统,进行学习。若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则又返回登录界面。用户可重新登录。

(3)系统主页面。也就是用户注册或登录成功后所进入的系统页面,该页面默认显示的内容是课程介绍模块的课程简介。在系统左侧的各个学习模块的设计均采用了下拉列表式的设计方法,可进行折叠,右边呈现与左侧模块对应的学习内容。

(4)课程介绍模块中有三个模块。课程结构知识树模块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学习者可以点击不同的章节,进入不同章节内容的学习。课程简介模块介绍课程的详细信息。课程学习目标模块介绍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

(5)学习内容的模块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计算机中不同计数制之间的转换模块、巩固练习模块、上传作业模块。

(6)学习评价模块包括两个模块。一个是测试题评价模块,在该模块下还有四个子模块,分别是浏览测试题模块、进行点评模块、下载测试题模块、上传测试题模块。另一个模块是作业评价,该模块下也有四个子模块,分别是浏览学生作业模块、批改学生作业模块、下载作业模块、上传作业模块。

(7)资源共享模块下也有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在线浏览、上传资源、下载资源。

(8)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教师两大模块。学生模块具有提出问题、发表留言、发送E-mail、接受E-mail功能。教师模块具有提出问题、删除问题、发表评论、删除评论、给出正确分析、发送E-mail、接受E-mail功能。

5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在相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通过对本学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老师的具体建议的分析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网络课程平台。该平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共享网络课程的信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等,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网络课程的设计也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汪琼译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沛计算机辅助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3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研究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69-02

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它将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了中国成为自主创新性的国家标准。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以及增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机会。然而目前为什么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却成为了一大难题,不是学了专业知识用不上,而是缺乏实践,缺少的是社会经验。掌握了专业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另一方面学得也不够深入,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就业困难。然而“交互式”教学的独特教育和教学效果将会是未来教学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正确运用该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有效的实践能力。

一、“交互式”概念界定

“互动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的区别:

“互动式”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运用,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向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应与创造。[1]

“交互式”这个词引用于《工业设计》中的“交互式”设计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人机的一种交互方式,而这里的“交互式”教学它不同于“互动式”教学理念,它主要是指一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学习。

二、“交互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交互式”教学理论不同于“互动式”教学,它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是以专业和相关专业之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关系的新体系。“交互式”教学以本课程为中心,着眼于和工业设计相关专业之间的互动作用,将交往、互动、相互学习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2]

国内对于类似于“交互式”教学的研究也慢慢开始得到重视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各类工科院校对工业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3]当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大都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产品的实际能力,并建立了新工业设计人才知识群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应用于工业设计上,通过采用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方法,把几个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到一起,比如机械、材料、电子专业等专业,成立工作室,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通过比赛也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奖项。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的社会经验,也会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践操作,也是一种乐趣。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就已经有一部分教学论文的专家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了,很多学校的专家或者领导在有关这个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到一些帮助,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得这项研究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对于“交互式”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三、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余年,在教育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在国际各种设计大赛中也也获得了很多大奖。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都有设置,在院校内部,既有单独设立的工业设计系,也有设立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学院之下的工业设计系或专业。另外,近年来不少院校设计教育的体系也开始初步建立,部分高校也授予了设计艺术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据统计,每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达一万余人。从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学生和毕业生的总数量上对比,是少之又少,最后只能从事其他职业。那什么是导致工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呢?

首先,工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只有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才接触到素描、色彩及三大构成等艺术类课程,但是这些也只是短暂的学习,然而艺术和设计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提高,而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学习基础课程,所以在大学里如果只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4]

其次,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和国外比相对较短,很多专业还处在摸索阶段,专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传统,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对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

最后,尽管每个工科院校工业设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三个方面:工程基础课程、艺术类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其中工程基础课程主要是由机械专业的教师教授,由于又受到艺术的影响,所以,对于机械又没有太大的兴趣,导致两种学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要想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的宽口径复合创新型人才,目前工业设计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5]“交互式”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就业最好方法,而且也在许多的高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如何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获得实效。

1.本研究的内容。(1)省内外不同类型高校“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2)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找出学生对“交互式”教学的态度及存在的问题;(3)结合我工业设计所在机电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交互式“教学的步骤和方法;(4)在我校试行以《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为例的“交互式”教学;(5)对实践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穿插和教学,并给出建议。

2.研究的思路。以增强学生“内外兼修”为目的,主要包括产品的外观设计,同时也要包括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以及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培养他们全方面的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最后对省内外不同类型高校“交互式”教学课程方法进行调研与分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研究适应本专业发展要求“交互式”教学课程。

3.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课程改革动态与发展,特别是有关素质教育、创新型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借鉴已形成的教育理论成果,给本课题以支撑和理论依据,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经验与结果,认真阅读并吸取了其中的一些相关研究内容,对其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让自己对“交互式”教学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文献分析法为此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高质量的信息。(2)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对某高校“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材料,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通过访谈记录来找出“交互式”教学课程存在问题和因素。通过访谈可为“交互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了解了学生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看法与真实情况,针对一些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从而充分掌握实际情况。(3)建立试点工作室。通过亲自体验“交互式”教学,经历工作中的观察和对比,在此过程中能真实感受到了师生、相关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思维的碰撞的学习氛围。同时,在相互的学习和帮助中,也让自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也让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准备。

“交互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增强学生“内外兼修”为目的,以《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为例,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不仅在学生设计产品的外观的同时也可以解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以及产品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建立工业设计工作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不同参考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记录,提出具备更有效的“交互式”教学的方法。然而,目前在高校工科教学中,对如何运用“交互式”教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对高校工科的“交互式”教学问题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企望对高校工科的“交互式”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爱民,姚军.高校工科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2(15).

[2]刘东江,李婷婷.对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的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4(01).

[3]顾亦鸣,曹玉华,汪隽,徐宁.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线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25).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4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 交互式教学法 应用 基本原则

交互式教学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素材以及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形成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法利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一、开展交互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根据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在结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平等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要加以重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能够把相关的知识结构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开展交互式教学,目的就是要倡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当中,对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职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应用交互式教学法

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美术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入门学科,学生只有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打好基础,才能促进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使用交互式教学法。比如,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前,由于存在有一定的陌生感,老师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服装美术基础课程的乐趣。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准备好教学中需要应用到的材料,然后在小纸条上写下一些常用的词语,比如电筒、电话、教学楼、水池等,然后让学生轮流上台在黑板上画出小纸条上所描述的内容。整个过程要求学生不能以表情、动作、声音来对内容进行表达,而是要在黑板上以画图的方式来把自己抽取到的内容表现出来,然后让台下的同学猜出所画的内容是什么。整个教学活动,对于一些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而言,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胆量,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完成这个游戏。这样的教学氛围,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欢,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在中职服装设计课程中应用交互式教学法

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能够利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系统地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与设计基础。在进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时,老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服装设计课程实践的重要性。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虽然设计需要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服装设计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完全地脱离社会以及服装发展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在学生意识中建立起服装设计正确的设计流程,了解到服装设计的不同分工。因此,在开展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服装公司需要进行专题设计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个服装品牌的设计当中,规定学生需要结合这个品牌的风格特征进行当季服装系列的设计。老师要让学生运用之前已经掌握的服装设计流程来开展,通过灵感来收集一些相关品牌的资料,然后确定所要设计的主题,在确定了设计主题后,进行草图绘制,最终制作出服装效果图。老师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参与到设计活动中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构思,然后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来按照要求完成设计。在完成设计之后,老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针对其所设计的成品效果图进行讲解,并给予最终的点评。通过交互式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服装设计需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整理资料的过程是需要对当前的流行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把学习到的服装设计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服装设计的实践,也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时间以及分工协作的能力。在设计成品讲解环节中,还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用交互式教学,为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中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灵活地应用交互式教学法来增强学生对服装设计各个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中职服装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5

一、 体感交互课程的组成部分

本教学借鉴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体感交互课程,设计一款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内使用的节能环保的交互产品。通过对产品使用情景进行细致的分析,调研数据并进行整理,找到用户体验的痛点进行设计,绘制产品情景中使用的故事版,设计通过三次以上的设计迭代过程,最终与同学和老师讨论确定交互设计方案。

(1)故事板绘制

故事板的绘制是交互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常应用于视频创作和广告设计,表达作者的创意。但在交互设计中,通过故事板的绘制,学生可以更加了解用户使用该产品时的情景和交互品质。也是衡量产品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故事板的绘制并不需要极为完美和细致,只要把交互过程中的环境及操作步骤展示清楚就可以。如果学生在基础课程中掌握较好的手绘功底是不难完成的。

(2)设计迭代

设计迭代是检测交互设计中交互品质的应用方法。学生经过三次设计迭代的过程,检测该设计的不足及问题。通过前期调研和分析痛点的过程,学生已经确定产品交互的方式,经过迭代使交互设计方案更深入和切实可行。最后,通过小组组员设置开源硬件及编写软件代码,实现该产品的交互功能。

(3)原型测试

通过开源硬件的编程及传感器的应用,使迭代三次的设计方案实现交互功能。在这期间需要不断地测试使其实现学生最初的交互效果。原型测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与帮助,从产品的造型、功能、交互行为等角度提出意见及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较为完整地完成体感交互产品设计。

二、开源硬件的应用及开源软件的使用

开源硬件指与自由及开放原始码软件相同方式设计的计算机和电子硬件。开源硬件开始考虑对软件以外的领域开源,是开源文化的一部分。其中,Arduino的诞生可谓开源硬件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次课程中采用Arduinounor3单片机、面包板、传感器构成体感交互课程硬件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单片机连接传感器与电脑,并在电脑的Arduino软件中输入开源代码来控制传感器的感应,最终实现人机交互。

三、体感交互课程教与学的困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智能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感交互课程已经在各个中国艺术高校或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教学中具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这样就使课程中具有跨学科的学习难度。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开源硬件及代码的陌生、不知所措都会给该课程带来较大的难度。

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接触过一些交互设计的理念和设计,但只存在于概念上的设计,这次真正面对落地的交互设计时,因掌握其它学科的限制无法较好地完成开源软件的代码编写。尤其是设计方案很好,但代码无法编写实现,使得好的设计停留在草纸上,无法实现。这种现象在我所教授的体感交互课堂上屡次出现。

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来说,此课程需要两位不同专业的教师,一位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另一位为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跨学科的教学已经在课堂中不是新鲜的事情,但两位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结合教学,并且了解彼此专业的特点,取其难度适中、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我认为教学效果相对于单一的专业教师授课是更为理想的。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6

关键词 Moodle平台 资源库 Web2.0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 Database Base on Web 2.0 Environment

――Resource Database Design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Base on Moodle Platform

HUANG Xianghong[1], FENG Guangjun[2]

([1]Guangzhou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2]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course resource database and courseware desig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to discuss the requirement for resource database on Web2.0 era, the author uses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resource database project of participating Guangzhou bureau of education to design a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resource database which base on Moodle platform,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resource database development.

key wordsMoodle platform; resource database; Web2.0

1 资源库建设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1.1 资源库的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资源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内容、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资源库建设存在着盲目性,缺乏统一规划,资源特色不明显、流通不畅、管理不力等诸多问题。

1.2 现资源库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资源库的快速建设给中职教育带来了许多的优质资源,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中等教育的质量。但同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组织形式不科学。采用了资源分类的形式,即将授课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等内容以不同的栏目呈现,这种设计便于评审。但它却离散和割裂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学习支持不够。课程网站都只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即文本,音频和视频教学资源,很少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和服务。部分课程虽提供了论坛、虚拟实验,但疏于管理和引导。

(3)学习活动设计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个别化的自学,缺少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4)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基本没有建立网上调查反馈机制、及时统计课程使用情况和使用者评价。

(5)课程管理不全面。课程管理包括资源、人员、时间管理。通常在建设时期对资源管理关注较多,项目结题后,由于维护资金缺乏,往往更新课程内容有限。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设计的要求

2.1 Moodle介绍

Moodle(魔灯)这个词本是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 Internet 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 Moodle 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2.2 Web2.0 介绍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在模式上它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3 资源库设计的要求

传统的网页形式制作的教学课件,学生只能读取信息,被动的接受课程中传递的信息,随着Web2.0的到来,学习者要求网络教学课程从“只读”到“可读”“可写”转换。对资源库的制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1)资源的动态更新。在内容层面要求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而随着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资源库只有通过资源的不断更新,才能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2)良好的交互;相比传统面授教学,网络课件缺乏面对面的交互。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通过远程教育这种教与学分离的教学形式,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完成课程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简单的人机交互协作,将造成学习者遇到的问题无法解答,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3)CSCL即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资源库课件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在学习某一课程时,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完成交互、协商与合作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建构。

(4)知识的模块化建构;模块化建构解决了课程组织形式不科学,与以往资源方式堆积不同,Moodle平台以星期,主题或社区的形式组织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模块中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系统完成学习。

(5)提供多种学习活动组织教学;Moodle平台能支持多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并提供丰富的交流方式,如论坛、专题讨论、聊天室、blog、投票等,还集成了协同知识建构的Wiki 工具。

3 基于Moodle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设计

3.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介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将为其他课程及非计算机专业学员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服务,是理论与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应用类课程,起到各学科各专业应用计算机服务的桥梁作用。如图1

图1《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单元设计

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设计

模块化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管理以模块即单元、主题和星期的形式体现,还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对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本资源库的网络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资源管理、学习活动、学习支持、用户管理、教学管理。如图2

(1)资源管理模块:相比上文分析的大部分网络课件,基于Moodle教学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以项目教学的方式,以单元为模块进行管理,在每个单元模块中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文本、音频、实验动画、视频、案例分析等有效的整合在模块中。在本课程中,教学者主要为以项目教学的方式,以学生提供授课视频,PPT和网页文本进行资源管理。

(2)学习活动模块设计:在线学习中,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者利用Moodle建构的课程平台,形成学习共同体,在交互、协商、合作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本课程中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资源呈现:提供了本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视频讲座,同时为学生呈现大量的课件和相关的知识资源。

图2基于Web2.0理念的Moodle教学平台的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设计

专业术语Wiki编辑:首先提供一些本专业的专有名词,用Wiki解释,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术语进行Wiki提问。其他的学习者都能对这个专业术语进行修改,在学习中不断的修改中得到最全面的专业术语解释。

测验:每个单元的学习后面都会有一个小测验,主要是对学习者在这一单元进行过程性评价,发现学习者出现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计划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3)学习支持模块: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种情况,很难让学生产生归属感,此时,良好的学习、系统服务热线,主讲教师电话、Email,QQ讨论群等交流反馈工具。同时还设置了两个比较有特色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线调查: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网络教学的质量,从而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设置了在线调查,调查学习本课程是否对学生有帮助。从而调整课程的资源和支持服务。

课程论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心得看法,此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论坛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其他学习者或老师通过回复的形式与其就行交流和讨论,完成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和协作。

(4)用户管理模块:Moodle中的管理者有平台管理员,教师,每个身份权限不同;学生也有游客和学习者,一般学习者具有学习的权限要大于游客。本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的用户名和密码有网站管理员进行批量管理。教师的权限,利用平台的后台对课程进行资源、活动的建设并对课程内容给予及时的更新。

(5)教学管理模块:本课程中的教学管理是指教师利用Moodle平成平时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通知公告、课程指南、教师教研、课程论坛、日常管理几个部分。其中,通知公告负责对教务活动进行通告,确保学习能有序进行。课程指南即告诉学习者这门课程的特征以及如何学习。教师教研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论坛,通过论坛,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课程论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日常管理则是对每个章节的学习时间进行一个指定。

4 结论

总之,在Web2.0网络环境中,基于Moodle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设计以五个模块化的思想为核心,很好的解决了其他资源库及教学课件在网络教学部分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同时,对于刚开始起步的Web2.0资源库的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对学习者和资源库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基于Moodle教学平台的资源库的建设,设计了大量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更为复杂,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而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的设计则需要老师能对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样,后期维护也是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王焕景.基于 Web2.0 的网络课程功能架构和开发技术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2]赵建华. CSCL的基础理论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3]张伟.Web2.0及其教育应用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28):99-101.

[4]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14(4).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7

关键词:人机交互 课程教学 课程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9-01

在过去的30年中,人机交互是个快速发展、并飞速进步着的研究领域,新式的人机交互系统已彻底改变了我们使用电脑的方式。人机互动发生于使用者与电脑之间的使用平台上,这种互动包括了软件与硬件两方面,例如:个人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字体、物件;使用者使用硬件比如键盘、鼠标所发出的信号,还有其他大型的电脑人机交互系统,比如飞机上的仪表板、或是发电厂的控制室,等等。

电脑机械联盟把“人机交互”定义为这样一个学科:设计、评估、实现以人类使用为目标的交互电脑系统,以及其相关的各式主要现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人机交互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方面便是保证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正因为此,人机交互研究的是一个人与一个机器的沟通,这门学科需要机器与人同时两方面的知识来支持它。在电脑方面来说,需要的技术有电脑绘图、操作系统、电脑编程语言和发展环境等相关知识;而另一方面,从使用者方面来说,需要的学科有:沟通理论、图像和产业设计理论、语言学、社会科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其他与人类相关的理论,比如说电脑使用者满意度等等。除此以外,工程和设计手法也都是相关的。正因为人机交互的多样性与多学科性,不同背景的不同专家们都对它的成功有着关键作用,也都作出过贡献。

1 美国大学《人机交互》课程教学情况

当今,在欧美电脑发达的大学和研究室里,人机互动都是最热门的课题和课程。在此文中,我们将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威斯利学院的《人机交互》课程为例,深入研究探讨美国大学“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情况。

在威斯利学院,《人机交互》是一门中级课程,要选该课程的学生必须上过初级的电脑科学课程,才可选上人机交互课程。《人机交互》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通常只有大三大四学生才能够幸运选上。

1.1 《人机交互》课程前期课程要求

由于此项课程是中级课程,学生们必须完成了以下四门课程中的一项才能注册:CS110、CS111、CS112或者CS117。CS110是最基础的电脑入门课程,介绍了电脑、网络、信息显示和一些简单的编程技术。CS111是电脑编程和问题解决,这节课向学生们介绍了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并且为学生们奠定了整个大学电脑课程的基础。CS112的名称为“科学中的电脑运算”,这门课程专为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开设,尤其是需要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到电脑,例如MATLAB的学生。CS117则是另一个领域的基础课程,它的全名为发明移动应用程序,对于手机应用程序的编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以这门课作为他们电脑专业的起点。完成过这四门课程中的任意一门的学生若对人机互动有兴趣,都可以选上《人机交互》课程。该校的《人机交互》课程分两个级别:首先是初级的入门级课程,在上完这节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能选择更高一级别的同类课程。此处我们研究的是入门级的《人机交互》课程。

1.2 入门级的《人机交互》课程的内容

初级课程包含了基本的手法、理论,和一些适用于设计、编码和试验互动系统的工具。课程涵盖的主题包括了实用性、可负担性、以人为本的设计、人体认知和物理工程学、信息和互动基础、互动式样、互动技巧和以移动互动模式为重点的人机互动软件工具,除此之外,此课程也回顾了人机交互的最新发展状况,包括了新兴的互动方式(例如移动互动,真实感,可触摸人机互动,和普适计算等),和多样化的互动技巧(例如利用声音、手势和眼球的移动)。

1.3 《人机交互》课程的教学安排

《人机交互》上课的课程内容安排是由教授上课、上机实践、课后答疑、学术界相关人士客座讲座等形式构成。

每周有两次各70 min的课程,由教授主讲,每节课老师都会定一个主题,老师上课用PPT形式展示内容,学生也都会拿到相对应的讲义,便于学生做笔记。老师上课以讲解为主,但是也鼓励学生们如果有任何不懂都可以随时打断老师,问问题。这每周两节课是学生吸收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上课前都应读好相对应的阅读,做好准备,这样老师上课时能更好得吸收新知识,而不会一头雾水。学期中也穿插了几次机房上课让学生实践,在机房课中也会有两个学生助教来帮助学生,因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大多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有比较多的疑问,或是在操作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课后老师每周有数小时的办公室开放时间,学生可去问问题,也可与老师邮件沟通,或另约时间会谈。

除此之外,一学期中会有两到三次的客座讲座,教授会尽力请来学术界或是业界相关人士来替学生们演讲,学生们都会抓紧这个机会去向专业人士学习,也会向专业人士展示自己的学术课题,征询专业人士的建议。这些客座讲座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是学生们拓展交际圈的宝贵机会,有的学生也可由此机会拿到暑期实习机会。

1.4 《人机交互》课程的阅读和作业要求

此课程对阅读材料也有相当多的需求,不仅有必备的一本课本:《设计应用界面》,还有许多辅助的阅读材料。对于手机应用程序编程不熟悉的学生需要自行学习HTML编程语言。除此之外,在每周两次的例行课程上,教授都会布置其他的辅助阅读。

这门课程一学期设有四个独立的作业,帮助学生从概念上、技术上同时探索人机交互系统。除此以外,该课程还有一个大型的期末项目,需要学生以团队为组织,设计、完成并且分析一个完整的移动用户界面。教授将在学期初分配好学生小组。每一个小组,在完成这个移动用户界面时,都要完成以下几个重要的要求。首先,找到一个问题,并在后续编程的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进行的便是创新移动用户界面的概念性设计,在此阶段中,学生们会借助画草图、情节串联图版和行为说明书等辅助的设计手法来帮助完善小组的设计。第三步,在有了明确的概念后,学生们便会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来建造他们的应用程序,这个过程将会是比较冗长、重复的过程,因为学生们将围绕重复设计、建造、然后评估这三个步骤很多次。最后,学生们需要建立一个简易的网站,在网站中用照片、视频、示意图和文字来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这个网站会被收入该校的人机交互网上集锦。而在学期的最后一天,老师会组织一个开放日,欢迎全校各界人士来听本班学生汇报项目成果。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作业、项目,这门课程还会有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开卷形式,囊括了一学期课间阅读材料以及讲座中所提到的各个话题。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TU2;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81-03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踏入社会创造出实用美观的建筑有直接影响。当前,为适应当代建筑师职业训练的社会需求,适应与国际建筑教育标准接轨的要求,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各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都在全方位调整教学计划,希望从单纯的传统教学计划模式中走出来,以达到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多缺乏课程安排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此,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调整和理顺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建筑基础教学中已经从单纯的建筑形式表达、绘图训练走向以建筑设计基本功训练、建构、制作为核心的动手能力培养。

为适应建筑教学发展的要求,参照各高校建筑基础教学的先进经验,新疆大学在2008年对建筑学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取消建筑初步课程,开设建筑设计基础一和建筑设计基础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了改革尝试,把教学内容分为建筑理论、基本技能训练、空间思维训练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延续初步课程的内容,增加了空间思维训练,主要包括建筑名作模型制作、以

建构和制作为核心的动手训练部分,其目的是将传统的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加强建筑空间表现和设计,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组织上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打破旧有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性、研讨性教学手段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课堂教学的形式

改变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讨论模式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大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通过教学互动,达到师生相互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二、转换“教”、“学”角色

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把传统的被动型教学转变成主动型教学,达到教学实际效果的最佳化。例如:课前请学生准备部分授课内容,上课时上台讲解,教师和学生对其提问,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补充(图1)。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达观点的性格,又训练了学生独立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如,评审作业时,组织学生作为作业评审主持人,教师把握教学整体方向,采用教师与学生共登讲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评论、提问、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该教学方式既督促了学生课前准备和预习,又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表达的能力,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2008-2010级的实践来看,效果良好,师生反映颇佳。

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模型制作启发创新,培养学生对材料和结构认知。例如:建筑名作模型制作,受荷构件设计、瓦楞纸板椅子制作

等(图2)。学生通过亲手设计和制作这些结构模型,对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特性、结构的可靠性、连接节点方式等有很大帮助。

四、依托对口支援,加强校际教学交流

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积极开展了校际教学交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内地建筑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邀请,我们组队参加2011“华城杯”纸板建筑设计建造竞赛并获得了优秀奖(图3)。通过竞赛,大家真实体验了自己所建造的建筑,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建筑最基本的要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较之课堂讲解更直观、更有效。同时,通过交流增进了两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开拓了视野。

五、强化设计

淡化具体题目,教师不指定任务书,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自拟设计题目,完成设计。通过参观、调研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收效较好。

围绕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手段,创造各种训练途径,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内容相结合,最终使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成为高水平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1] 施瑛,吴桂宁,潘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J].华中建筑,2008(12):26.

[2] 李雪芹,鲁圣鹏.基于创新理念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

[3] 杨勇.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6):4.

[4] 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

[5] 姚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106.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reform of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RUKEYA Tu’erdi, CUI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00, P. R. China)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9

[关键词]虚拟情境;外语实训;课程设计

一、可行性分析

(一)虚拟情境学习的理论基础

基于虚拟情境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学习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得到了一定调整或重置。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感知的世界,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知识有再生产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意义协商,老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应在对话和共鸣中进行,教师应给问题、给场景、给任务,而不是给答案。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教学中可形成探究学习、支架式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应用方式。情境教学理论(counterfactualteachingtheo-ry)可视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力图将知识、学习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就是说,知识学习的起点是从学习者的感官开始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理性认识,所以,夸美纽斯主张教学应该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一定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而情境教学理论就是以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规律,即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自然产生顺序,同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也体现了语言交际对语境的刚需。每一种语言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场景要素(语言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言者、听者及其行为等)中出现的。语言的理解方式决定了语义不能脱离语境的交际功能来实现,外语学习者在语境中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尤为重要。

(二)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的支撑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数字化模拟情境的建模,是虚拟情境外语实训的核心。在外语教师普遍不具备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情况下,科学整合信息化教学设备市场上的软硬件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在相关技术领域,可利用3DMax三维建模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数字内容的三维建模,利用Virtools、TorqueGameBuilder、Director、Unity3D等软件进行图像展示,利用科大讯飞语言识别系统进行人机对话中英文识别及文字转换,用蓝屏、绿屏色键抠像技术结合现场摄像,将师生影像与虚拟背景图像结合呈现,用Kinect设备及VR眼镜进行沉浸式三维体验等。

二、课程设计原则

虚拟情境化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情境化外语实训课程教学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技术支持平台、实训内容、训练重点、互动效果,课程设计也应相应不同。但总体来说应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高浸入感、激发想象力、增强舒适度,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及互助式学习和练习。

(一)互动训练背景的设计

交互式语言学习是最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之一。虚拟情境的外语实训能够很好地弥补语言环境、文化背景、职场背景等方面的交互背景缺失。因此,在设计原则上要从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心理认知模式等方面进行考虑,让学习者与虚拟场景之间可获得轻松便利的交互,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真实交流感受,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同时应区分界面式交互(人机交互)、虚拟背景人际交互,虚拟社区网络交互等不同交互介质及手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策略。

(二)浸入式学习状态的设计

通过虚拟情境和实训内容的结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注意第一要让学生完全“浸入”在目的语环境中,全面地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第二要力求将训练任务与真实情境相通,创造更为逼真的“临境感”;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行为,并实时监控、引导学生的即时信息产出。多数情况下,应摒弃以往的“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模式,练在前,讲在后,以纠正虚拟情境中产出的沟通信息偏差为主要目的。

(三)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设计

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随时留存互动数据,便于对实训进行形成性学习评价。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利用信息手段,积累、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同时,应注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的不同维度,以便既能明确设定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感受点滴积累进步。

(四)后置实训拓展内容的设计

虚拟情境外语实训的优势还在于真实世界中有较大的一部分外语沟通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此可以根据实训内容的需要,将部分任务延伸至实训课堂之外。如E-mail的写作、仿skype的音视频交流、接续式情景口译等实训任务,都可以进行课内外相结合,把课内任务扩展至课后,将浸入式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设计出综合实训课程,即课堂实训着重有教师引导的虚拟情境视听说沟通实训,课后围绕与课堂相同的主题进行读写译实训,以一定周期后完成既定仿真工作或生活任务为终结性评价。

三、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虚拟仿真情境为外语实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为多数情况下缺少真实交流环境的二语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实践。但是在设计虚拟情境的外语实训课程过程中,仍需要关注和把握好各方面因素的平衡,以免出现过犹不及、为器所困的情况。总的来说,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如何使学生从被动训练转向主动参与

实训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提升语言能力的各种项目中,并通过系统性、积累性的实践交流、操作、合作、探究等过程,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语用知识,达成沟通目的、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如果单纯为了达到仿真的目的,过分细化虚拟情境的背景,以至于脱离了学生能够共情的虚拟实训角色的设定,将导致学生对实训实践敬而远之,只做观众不做演员,只听讲解不尝试操作,最终使授课教师变成了精美虚拟情境的“导游”或“讲解员”,学生始终游离地置身事外,完全背离了实训课程设计的初衷。因此,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互相沟通、人机对话任务的可行性,与学生生活及性格实际的贴切性,以及任务无法正确完成时的修正办法或备选训练方案。由于学生本身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格差异、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均有不同,针对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实训课程,设计时切不可只关注技术和授课内容,一定要将“备学生”的备课部分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考量。

(二)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模式的相应改变

在虚拟情境中的外语实训课设计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实训实施过程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及实时角色转换。与传统授课课堂不同,此类实训课设计的目的更多的是创设能够使学生更快认同并沉浸其中的情境,以便提出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引导下逐步完成阶段性目标,达到既定的终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类似于布置给下属任务并视情况给予指令和指导的部门经理,或带领一队人去进行密室逃亡游戏并随时给出关键信息的组织者,而不应是领着孩子去春游的啰啰嗦嗦、事无巨细都要提点到位的父母,或坐在台下观看台上表演并指指点点地给予点评的评委。显而易见,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该被抑制甚至被弱化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不敢错、不想错的状态中走出来,努力去试错并纠错,逐渐走向正确的方向。当然,教师的知识讲解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都不应有所改变,只不过这些内容更应该是在理论授课课堂上或全部实训内容结束后进行。

交互设计的基础课程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 互动课堂 信息反馈

一、互动课堂的特点

互动课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元化的学习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良好的评价机制。多元化学习指导是指学生得到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教师的传授,也可以从同学中获取一定的信息。以合作探究则是指不仅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协商而获取的知识,同时也从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而良好的评价机制则是指在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反馈之后,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增强信心,并懂得努力的方向。当然,评价不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评价。

二、初中英语教学特点

1.趣味性。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多为以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因为其接近生活,同时也有鲜明的动画意趣,因而很多学生对课本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兴趣。众所周知,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在注意力的广度以及深度方面逐渐形成稳定状态,但是因为其青春的萌动而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心理。要让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就必须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2.基础性。初中英语的学习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日常交流,也是为了能够到更高学府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这个基础,既可以是指兴趣培养的基础,也是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培养。

三、基于初中英语教学特点的互动课堂的营造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其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心情以及意向。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英语的兴趣,能够更好地依据学生的输入效果来调整课堂让课堂产生更大的学习效果,教师就需要采用互动的形式,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的气氛,也就是注重互动课堂环境的营造。

1.基于趣味性教学的互动课堂营造的需要。互动的基础是学生对话题的饶有兴趣。因此,要营造互动课堂,兴趣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1)生动化的课文整合。初中英语课文是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点的主要资源。传统上的照本宣科的单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而能够自动获取信息的孩子的需要。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文教学的设计上需要进行优化整合,才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7 Shopping Part B 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看文章就知道内容,而且有些Can I help you 之类的语用句子已经很熟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将how much,how about 等比较新颖的词块抽取出来让学生进行任务式的造句、对话操练,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2)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进行交流、协商的过程。语言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例如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有感而发,产生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话语交流和商讨的欲望,从而达到交互的目的。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中Part B这一环节,把各种食物一一以英文进行展示后,将书本图片以动物形象视频化,通过动感的画面来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激情,因而就能够有效地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有效地为学习的交互创设了环境。

2.基于基础性教学的互动课堂营造的需要。初中英语是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以及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础。基础性教学就必须要从信息传递的简洁化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空间以及从注重学习效果的反馈性以让老师本身更好地调整教学设计这两面来进行。

(1)语言信息传递的简洁化。在英语课堂中,同一个专题的内容,尤其是相近短语的信息内容过多,效果就比较差。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在难以辨别,而难以辨别就会给学生制造麻烦,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倦怠感,于是注意力就容易发生转移,因此,课堂内容的呈现需要简洁化。例如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不能够以大量的相近的词汇及短语同时呈现,而只是需要将各类词进行典型的总结并且给出鲜明的译解。

(2)学习效果的反馈性。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更高的学校的英语学习打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要扎实基础知识。为了能够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反馈环节的设计以便于后期进行知识的补救。反馈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通过小测试或者口头回答问题来进行。

四、小结

语言是来自生活,语言又应用于生活。因此,英语的学习对于将来社会的各种交际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课文学习语言化、生活化,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正确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就可以使得语言教学收到更大的效果,促进英语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斌.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