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十篇

时间:2023-09-27 16:48:15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1

关键词:平面设计;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课程性质;学生特点

现今,网络教学逐渐普及,网络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关注。实践证明,与固有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教学的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升。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IMNC)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实现了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捷。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平面设计类课程与网络课程教学

1.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可操作性

平面设计是教学生运用手绘或计算机技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艺术设计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实操性较强,教师不但要进行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借鉴大量平面设计相关案例。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制作并进行实际操作。平面设计作品的优劣与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视觉效果和中心理念有关,所以对于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还要培养艺术眼光和创新能力。平面设计类广告主要通过媒体传达设计者的理念,这种较为形象和具有立体感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所以,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2.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不足

随着网络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空间获得了延展,大数据下,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多样,教学模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课程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传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学习范围变得更广;网络课程教学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也可以反复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它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有效地进行有个性化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学生进行多向交流,以便获取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多样性教学;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网络课程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教师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课堂知识讲授,也可以利用网络在线慕课(MOOC)、微信闪课和微课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网络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网络课程的体系规划不完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但较杂乱,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往往缺乏连续性和规律性,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块。其次,网络课程教学中,网络的互动利用率较低,面对新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对课堂的规划不完善,对于课堂评价和网络的意见反馈功能缺少规划。虽然很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设置了互动平台,但是被利用到课程规划中的较少。再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相关资料的检索和规划,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生要浏览大量的学习资源,但部分学生缺乏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梳理的能力,这导致其面对网络信息时产生焦虑感。

二、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现

1.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建立

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IMNC)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互动的功能。建立起交互模式的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实现学生与交互媒介(S-M)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实现学生与教师(S-T)之间的信息交流;再次是实现教师、学生与教学信息和概念(T/S-I/C)的交互;最后是实现学生与学生(S-S)之间的交流。交互界面的建立主要是方便学生通过交互界面与同学、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对课堂信息的交互主要突出三个要素:学生之间的交互是进行合作或竞争(C-C)关系,以便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M-G),同时负责给学生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和树立目标(A-G-G)等工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获取平面设计的步骤和项目制作需要的材料(S-P)以及拓展项目的训练(E)等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CR)以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独立的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易出现孤独情绪,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教师要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加强情感交流,方便学生对不会或不懂的知识要点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在学生相互交流时对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交互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平台向教师反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和同学相互分享成功、倾诉挫折,从而达到彼此帮助的目的。一旦学生通过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获取了教学资源,师生进行的交互过程就是概念交互。学生通过交互平台获取知识概念,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再将学到的新旧知识相互融合,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概念交互主要表现在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两个方面,概念交互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2.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在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中的实现,首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现行的平面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素,另外,一些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欠佳,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不太熟练,对团队依赖性较强。因此,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师要制定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框架,保证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该分析当今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公司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引进一些企业项目作为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网络课程教学是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以完成项目为目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对每节网络课程进行设计,给不同的小组安排异质的项目,再对各项目进行步骤分层,学习小组内部可以根据每一步骤安排异质的学生完成。教师在分配每个网络课程项目时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给予学生合理、科学的项目任务、要求以及完整的效果图;其次,给学生讲解该项目实现的详细过程,让学生根据讲解进行实践并督促其完成;再次,教师要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似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战训练,并明确学生提交平面设计作品的截止时间,以督促学生学习。可以看出,这种网络课程教学结构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包括教案编排、教学PPT演示或利用网络视频教学(慕课、微信闪课和微课)等环节。教案主要包含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重难点知识、训练项目与素材及案例分析等组成部分。教案要求表述准确且易懂,有相关教学项目的截图说明等。教学PPT的制作要根据每个课程项目制作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包括项目制作的主要步骤和理论分析。视频资源主要是网络上的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或教师自己制作并上传的视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课堂中运用。

3.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设计在教学中的实现

要在教学中实现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就要设计好交互界面的功能。首先教师对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需求驱动和学习特点,还要与课程特点相适应。交互界面的设计效果对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以上两点要求对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帮助,也是保障网络课程教学更好地实施的要素。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界面设计要遵循以下要求:要保证网络课程界面的统一,并且要求界面简洁流畅和清晰;对于教学内容要有较为突出的呈现,以方便学生浏览海量信息;每次网络课程资源的呈现界面不能超过正常显示的长度,限制横向翻屏,以避免不便的阅读给学生带来厌烦感;网络课程信息导航要明确,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网络课程中海量信息的链接要清晰易辨;要具有检索功能设计,方便学生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在设置教师界面时,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分享自己的资料和照片等信息,避免学生产生孤独情绪;在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中,还可以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记的功能等。除了以上功能的实现外,在网络课程交互教学模式中,师生也可以通过APP、BBS、微博或微信等交流平台进行互动讨论。

结语

建立良好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交互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平面设计类相关的学习资源,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提高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的交互功能,是平面设计类课程不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平面设计类高端技术人才。网络课程教学中交互功能的实现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征、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课件等进行规划,进行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交互设计,保证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朝晖,刘建高.平面设计类课程的网络教学现状分析.石油教育,2014(2).

[2]邓朝晖,刘诗安,刘建高.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研究.成人教育,2013(12).

[3]王书艳.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白静雯.基于Moodle的高职平面设计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2

【关键词】 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started fro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focus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were discussed, and new ideas are provided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formation course.

【Key Words】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各种电子产品与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产品层出不穷,用户对计算机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更快、更强、更安全”,使用者希望寻求更为“好用、易用、适用”的计算机,优化用户使用计算机时的整个交互过程。[1]而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独立学科,也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从工业电子设计、移动终端产品到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应用,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了解和掌握人机交互技术,对电子信息类学生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人机交互技术”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而为信息技术方向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教授学生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交互模型的表达和实现。

然而,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或是用户界面的设计理念,其发展速度都超出了原先的预料。[3]因此,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也需要跟上业界的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提高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就目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来看,本课程虽然介绍了一些人机交互技术的背景知识、表示模型、以及界面设计的原则,使学生基本掌握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和一些简单的界面设计方面的知识,但当前的教材和教学体系还处于2010年的认知水平,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与其他引入最新技术的课程如Flash游戏开发,游戏人工智能,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联系不是很紧密,并且也不符合目前IT企业对界面设计工程师等岗位的技术需求。因此,如何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平台,使学生能对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思想、交互界面设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等方面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培养界面开发的实践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人机交互技术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模糊

人机交互技术是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并围绕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理论与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交叉学科。[4]它与其他的计算机类课程都有一定联系,但是它本身并不研究某一门具体的技术或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制定时,往往会陷入多而不精,杂而不专的境地。教师在教学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既要教人机交互的理论知识,用户心理模型,又要教实际应用设计,遇到学生基础不扎实,还要复习程序设计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感觉学得很累,花了很多时间,但不知学到了什么。课程内容宽泛,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较差,这是该课程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1.2课程内容落后

人机交互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机交互技术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目前大多数讲授人机交互技术的教材,其内容还停留在2010年前后的发展水平。以移动界面设计为例,许多教材都以诺基亚的Symbian操作系统为平台,讲解移动端界面设计的实例,包括键盘布局设计,按钮和屏幕分布等。但就目前消费类电子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诺基亚手机已经退出了主流市场,Symbian操作系统也早已无人问津。目前手机市场以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为主流,都已用触摸屏代替传统的实体按键。[5]同样的情况还存在Windows程序和Web界面设计工具,大部分教材还在使用MFC和Html,而目前业界主流的工具已经换成Winform和Html5。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固定的教材很难跟上新技术发展的脚步。陈旧的内容,导致知识刚学到就落伍,学而无用,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1.3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开设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时,大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非常小。教材中讲授人机交互原理,交互模型,设计原则等理论知识的部分,一般占到总内容的70%以上。而实际与应用相关的部分,如Web和移动界面设计,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且,这部分内容缺少合适的实践项目支撑,书本上的例程大都停留在入门阶段,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无法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同时,学生最后的成绩评定一般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信息学科属于工科行列,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从目前IT公司招聘要求来看,比较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在学习期间自主动手创作的作品,参加比赛的经历,比学习成绩更具竞争力。目前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是该课程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2 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2.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该门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了解业界目前的需求和学生前期掌握的技能。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来在工作中创造价值,所以首先要了解业界目前对该技术的需求。根据目前业界常规的产品开发流程,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应用于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设计这一环节。IT业界大多数公司都有独立的UI设计部门,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相当大,对于信息学科的毕业生来说,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可以将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UI设计能力。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分为交互设计和图形设计。交互设计关注交互界面的使用便捷性,侧重于“好用”。而图形设计关注界面的美观,侧重于“好看”。这两者都是UI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6]据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相应的两个方面:界面设计和交互逻辑设计。界面设计不是单纯的美术绘画,它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并且为最终用户而设计,是纯粹的科学性的艺术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艺术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交互逻辑设计通过分析用户的心理模型,设计任务流程,把业务逻辑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给用户的过程。在设计交互逻辑时,要改变学生在其他课程设计时以我为主的观点,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体会用户在使用场景中的需求和痛点。然后,以解决用户痛点为目标,理性地分析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借鉴类似场景的经验,去解决用户的需求。

2.2丰富课程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课本为主,实践性的例程也局限于书本之内,因此内容比较匮乏,吸引力不够。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应该引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以实践内容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加法器。以学生已有的编程能力,可以用C语言实现,但是其操作界面是Windows的命令行,如图1所示。虽然实现了计算功能,但是作品的操作界面简陋,对用户毫无吸引力可言,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换一种开发模式,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VB,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同时开发一个简单的用户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学生对图形化界面的兴趣明显高于抽象的算法设计,将界面设计与算法设计结合,将程序运行结果显式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例程选择时,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首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编程时实践过的程序,在原有基础上为它们添加操作界面,如前面的加法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UI设计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然后,向学生介绍一些较为经典的例程,讲授UI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半成品作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各自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独自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例程选择要涵盖不同的难度,结合最新热点技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2.3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信息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他们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是提高动手能力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应该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比例。在对往届学习的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与投入时间成正比。学生反映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容易忘记。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教改的实践中,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增加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课内时间。实践与例程讲解结合,在入门阶段,一般时间分配上偏重于教师授课,留小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践。随着课程的深入,讲课时间逐步减少,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在期末前,可以安排连续几节课的实践,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作为期末考核。而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从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出发,转变以往教师单独评分的做法,组织学生互相评分,以强化“用户的体验是评价UI设计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

3 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人机交互技术教改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教授学生人机交互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初步掌握UI设计能力,为进入相关行业做技术储备。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动手的意愿,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

(3)以本课程为切入点,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加大投入,配置必须的软硬件设备,为信息学科的师生搭建一个教学、科研平台,以利于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

(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信息学科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4 结语

目前IT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并且让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是高等院校的信息学科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相关的课程实施上,必须与业界的需求结合,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总结在此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为提高信息学科的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鸣侨.浅析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2(2).

[2]袁保宗.新一代(第四代)人机交互的概念框架

特征及关键技术[J].电子学报,2003(31).

[3]董士海.人机交互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16).

[4]杨明朗.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感性分析[J].包装工程,2007(21).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3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学习积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00-03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致整个教育领域的一大弊病为:其教育模式一直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一直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满堂讲,满堂写”,学生“满堂听,被动听”,俗称“满堂灌”,或称“填鸭式”教学,其教学活动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时常显得枯燥乏味,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思维、交流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其结果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一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方法将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师生互动性、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一“应试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性不足,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帕林萨于1982年提出,之后又得到帕林萨、布朗等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使该法最早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后,该教学法被推广到许多实践性较强的大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一门设计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我们提出将交互式教学法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

一、交互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交互式教学法的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促成者或独立的参与者,注重提高学生能力与应用的一种教学法。其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主体间的交往中(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承认与尊重,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促进学生知识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开放的、建构性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总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一般为: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课堂对话的方式来探讨将要学习的内容;逐渐把教师的角色让位给学生,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对学生的参与给予表扬和具体的反馈。交互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行自由与自主的学习,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掌握在交互式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承担教授这些策略的主要任务,并逐步将运用这些策略的任务转交给学生;通过使用提示和提供额外信息的方式来支持学生。交互式教学法的实施经验表明,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地学习,是接受知识与搜集信息的处理器。教师也不再是一桶水,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送机,而是一条开放的小河,是教学的管理者、引导者,同时又是顾问和参与者。显然,交互式教学方法是在创设教学情景的前提下,在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①民主性。交互式教学过程体现为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平等交流,教与学平等合作,共同创新。这种交流、合作、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主导与中心的地位,教学民主打破了传统模式,建立起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交流、合作、创新。②主动性。在学习中,学生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问题或课题去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自然会有机地融合进学习中。主动性表现在:学习过程积极参与,学习任务敢于承担,学习实践勤于动手,学习内容乐于探索。③开放性。即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开放性的,学生不仅可以从教材上获取知识,而且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从各种媒体、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了开放式转变。④合作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来完成。⑤创新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意识创新,即学生能突破传统学习观念的束缚,从低层面的认识、记忆、理解升华到高层面的分析、综合、评价、创新;其次是鼓励学生方法创新,教师创设情景,启发思路,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再次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学习氛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话和倾听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见图1),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质量。

由图1可见,交互式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师生交互阶段和学生交互阶段。在师生交互阶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对话,对范例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教师在提问中具体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并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步进入学生交互阶段。在学生交互阶段,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在与同伴的交互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交互式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互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应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以及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因此,“课堂提问”设计是交互式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将直接影响交互式的教学质量与师生兴趣。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既包括对新概念进行辨识和描述的低层次问题,也包括通过比较、应用、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高层次问题;既有聚合性问题,也有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满足了在认知能力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师生间的互动,而且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教师提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学生设计提问做示范。在学生交互阶段,学习伙伴模仿教师的提问策略,设计多层次、高水平问题,相互提问和回答。学生们在运用多种思维策略设计问答中,学会了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依据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独特的概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教学的实践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教学的目标。为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欲达到的交互式教学目标如下:①改变传统讲授方法的缺陷,推动双向交互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传统讲授教学,是培养人才获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一味地讲,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静止的知识,难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满堂灌”教学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设计。同时,要使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推动双向交互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信息,促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设计。这表现在:学习过程积极参与,学习任务敢于承担,学习实践勤于动手,学习内容乐于探索。在学习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标志,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现。②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性。在交互式教学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主线逐步启迪学生,使学生的思路不断扩展,思维越来越活跃,要求运用主课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而且使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如关心、帮助理解他人的品质也得到发展。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要求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平等交流,教与学平等合作,共同创新。这种交流、合作、创新的气氛以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同时,采用交互式开放型教学,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查阅资料,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集思广义,眼界和思维得以开拓,表达能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教学的思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交互式教学,我们提出了以下思路:①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吸引所有同学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加强对有关内容及概念的辨识与归纳,以达到知识升华。因而,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是交互式开放型教学的基础。②课堂教学中在教师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即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首先把基本原理、方法、概念讲清、讲透,然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穿插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③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开列系列思考题,布置同学课后进行生生对话、交流、讨论,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知识内容掌握与升华。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交互式教学实施,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链接到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点击链接,以出现事先准备的课堂讨论情景,通过学生交互式的讨论,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仿真场景又使学生得以全方位的锻炼。⑤利用校外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开拓第二课堂,促进交互式教学开展。开拓第二课堂的方法:①走出去学习交流。结合课程知识内容的需要,选择实践教学效果好的企业,通过参观、座谈、学习交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②请进来学习交流。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校开学术讲座,增强学生的实践知识。

依据上述思路,开展课程交互式教学,则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既包括对新概念进行辨识和描述的低层次问题,也包括通过比较、应用、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高层次问题;既有聚合性问题,也有发散性问题。这些提问不但满足了在认知能力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师生间的互动,而且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种角度考虑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教学的实施。①以“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堂教学为平台,开展其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探索该课程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授课情景设计、实施细则与工作方法,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②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全面进行交互式教学中的授课情景设计,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策略构建,授新设疑、质疑问难、论争辩难等交互式教学项目的实施方案设计,并精心设计交互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内容,包括课堂提问内容、相互讨论议题、范例分析与归纳、新知识的理解与升华。③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研究交互式教学中所需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资料库,全面探索交互式教学的应用环境和实施细节,并进行其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④选定授课班级,开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交互式教学的应用与教学实践。⑤采用“问卷法”调研“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效果评价,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稳步提高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和应用经验。

交互式教学法是以“交互、交流”为基础,是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某种学习环境中,教师作为促成者或独立的参与者,构建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因此,交互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接收信息反馈和学习活动自适应的方法。交互式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梁楠,张晓.医学技能交互式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91-92.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4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0080-04

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实质是一个“大尺寸交互显示界面(Large Interactive Display Surfaces ),它将电子白板与PC连接,由投影机将影像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利用手指或者感应笔直接通过白板屏幕进行文件访问、网页浏览、无痕书写、注解标记等操作,所有操作过程都可随时保存、编辑管理、打印或通过网络发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由交互白板(包含感应笔)、投影系统以及配有白板软件的计算机系统构成。

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一)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本文以电子白板、交互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关键词,分别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了检索,国内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有700篇以上。

图1 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走势图

本文以2000年作为样本节点,对2000年至2011年的有关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的研究进行了统计。从趋势图可以看出,2008年开始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以平均每年45篇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见,对电子白板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中英合作交互白板实验研究的总结报告中也肯定了交互白板在中国中小学系统中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特别对于中小学小班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二)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热点

通过内容分析,将该项研究成果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图2)。

图2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的内容分析

从图2来看,国内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对于课堂教学的应用有明显的关注倾向。由此看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的阶段,并形成了对其应用过程的研究氛围。然而,无论从数量和应用实践性方面来说,笔者以为还值得深入探究。正如李新宇[1]指出,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层次的第三层即交互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只是被动地听和看的教学理念,但这一层次在目前实践中还有待提高。

从内容分析当中发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论文主要是综合性地概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及对教学的作用。这类论文在相关论文中占了约70%的比例,内容较多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增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引导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展开。其次,一些论文中也提及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功能系统,以及教师培训操作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有部分论文重点强调基于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上的新变化与设计等。从图2也可以看出,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涉及了其教学设计与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及效果等方面。

根据学科来进行研究划分,发现语文、英语、数学和物理学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如图3)。主要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或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状况。但是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文章却很少。

图3 按学科类别进行研究划分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综述研究。

(三)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

1.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式分析

多位专家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如表1所示。

根据日常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内涵,丁兴富教授曾在一个实验研究[2]的论文提出,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7个步骤:(1)确定设计理念及理论依据;(2)设计学习目标;(3)分析学生;(4)分析学习内容;(5)设计环境与资源;(6)设计学习活动;(7)设计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适用于多种教学模式,如讲授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等。

2.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人-机”活动设计与“人-人”活动设计。其中,“人-机”活动设计指教师对于教师或学生利用感应笔通过电子白板对计算机进行一系列操作的设计;“人-人”活动设计指教师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进行设计。笔者在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时,尝试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为切入点进行归纳分析。

导入环节的策略应用:教师通过书写、调色等功能,呈现出代表各种颜色的单词,不断地给学生视觉冲击,强化记忆,同时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借助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拖放、重组、存储、手绘等功能,巧妙地实现教学导入过程的组织。

教学互动环节的策略应用:师生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对象,直观地演示问题发生的过程与本质,形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模仿操作或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同时,教师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多层次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加师生之间更多的课堂对话和讨论。师生与媒介的操作交互,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教学评价环节的策略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信息化途径,其附带有投票器、手写板等辅助设备,形成了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估、反馈和互动三位一体的课堂即时反馈系统。教师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能及时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开展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小结环节的策略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及时记录课堂过程,随时形成课堂动态资源,并可随时被调用到知识回顾与建构。这对新知识、新经验的形成提供了支持,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显性化。

除了以教学环节为划分基准外,还有的研究以课堂活动的各元素为划分基准,提出体现交互特点的课堂教学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可以有以下五种策略:①多种媒体混合、创设丰富与生动的情境策略;②教师、学生与资源两两交互式互动,深度“对话”策略;③资源分库整理、有序储存,调用过程可视化策略;④资源“再生”,感悟动态教学策略;⑤内化、外化并进的知识构建策略[3]。

3.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资源分析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中,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可以分为对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内置资源的设计和对本机中或网络上其他可利用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为每个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其开放式的框架也为教师自主开发或校本开发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使教师应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自我生成数字化教案的过程变得非常方便。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是教师授课的好帮手,同时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教师可以把整个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教学过程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成为今后授课、总结和反思等促进专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4.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根据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与效果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观念,从课堂组织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分析其应用效果。

课堂组织方面: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软件设计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极大的资源储存空间,便于教师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积累和反思,便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

学生知识能力提升方面:

师生与媒介的操作交互,最终发展为师生间的人际交互、认知交互,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多元及时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促进其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的调整。

综合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对关于如何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充分整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这是目前应用比较薄弱,也是最能体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特色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中的研究,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要求。

国际教育信息化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分析

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尤其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的初期,Latane(2002)等人主要研究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交互的影响,肯定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增加课堂交互性的优势;Smith、Hardman和 Higgins(2006)等人从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的教学潜力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探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学时间和呈现过程中的优势;Cathy Lewin、Bridget Somekh和Stephen Steadman(2008)从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并促进学生学习,他们指出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挖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用途。除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Lopez(2009)、Lewin、Somekh and Steadman(2008)、Sevindik(2009)、Martin(2007)、Marzano(2009)等人还从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效果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等方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研究;Bruce Troff和Rose Tirotta(2009)专门研究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他们指出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起到优化的作用等。

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大都提出如下观点: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为课堂提供多样的内容表征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有助于复习和记忆效果的保持;提高学生的成绩;在特殊教育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教师们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让他们更好地管理课堂,增强课堂交互,提高教学效率[4]。教师和学生都表示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节奏较快,课堂显得更连贯[5]。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课堂教学的支持作用被普遍肯定。

我国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地支持交互教学

从上述研究当中可看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目前的关注点主要投放在课堂教学应用上。而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都要求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但目前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此方面的需求,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了保证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的有效性,还需要为其开发相关的配套资源,如设计每一学科的电子教材等。因而开发适用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也需要成为各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

(二)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领悟依然不深

新时期教学改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许多教师对如何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的教学设计以及策略要领都尚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固定模式。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欠缺对课堂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特点及优势,作用于师生交互与人机交互。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以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的程度来看,对于课堂交互行为的关注,其比例甚少。目前对于课堂交互行为的研究,数量虽少,但是其方法值得借鉴。如赵建华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阐述对课堂实录的质性分析,利用扎根理论,对课堂交互行为进行通过观察、编码[6]、分析后,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遗憾的是,没有进行更为广泛的学科应用研究。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各学段、各学科的应用研究欠平衡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技术,要使其对课程学习起到最大化的价值,需要以各学段以及各学科的充分全面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但目前大多文献篇幅较短,不是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性能或功能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就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其上课心得[7]。因此,目前对于交互白板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做到全面系统的非常少。其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不同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比例非常不平衡。由于各学科的内容有异,交互式电子白板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会产生差异,其教学的应用策略不能张冠李戴。

研究结论

本文对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述评。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①改进教师课堂教学呈现的方式;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课堂师生互动;③增进教学资源的建设;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等;⑤促进学生的及时反思和调整学习状态;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⑦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整合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5

最近几年,我国各个院校相继开设交互设计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的交互设计教学处于初步阶段,交互设计教学的模式研究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交互设计现状的分析,探讨现代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我国交互设计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

交互设计;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交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想、新浪、腾讯等等众多企业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也多,但是行业内人才比较缺乏。如何提高交互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两大任务,高校理工科教师身兼教学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双重身份,在教学与科研两大阵地中耕耘。因此,发挥高校理工科教师的双重角色优势,在理工科教学的课堂上引入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使大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地学习,能促进“学术性之教学”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铸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基于此,如何将科研思维有效地引入课堂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

1交互设计教学现状

最近几年,交互设计专业在我国各个院校相继开设,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交互设计教学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交互专业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却也存在不少问题。

1.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设计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并没有考虑到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率,因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处于被动的位置。

1.2课程体系不完善交叉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设计艺术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等交叉研究的领域。但是目前各个院校内交叉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只包括了交互设计体验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感性工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在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很多院校还未创立相关课程。另外,很多院校设立的交叉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共同性,各个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1.3实践教学还不成熟虽然各个院校虽然早就和校外一些企业展开合作,但是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实际项目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校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因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进行虚拟课题的课题指导,学生无法从虚拟课题中获得实战经验。另外,各个院校几乎都没有建设交互设计实验室,基本无法实现将课程设计的成果展现出来,因而课程设计的成果无法对用户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变成了“纸上谈兵”。

2交互设计教学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2.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交互设计教学改革首先就是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各种信息工具,构建一个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Anylearn学习环境,把信息技术工具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不同网络系统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老师主导,学生和老师共同构建学习内容,并实时更新的教学网络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互动教学形式,交互设计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促进交互设计教育行业的进步。

2.2改善人才培养目标交互设计人才需要具有研究能力和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这就需要交叉设计的教学工作者们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场景和模式构建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其中,信息整合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系统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思考,能够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项目。场景和模式构建能力则要求具有构建问题场景的能力,能将问题具体化。统筹规划能力需要能够对整个项目流程有整体的把握和规划能力。从最开始的调查到最后的场景实现,都能规划好,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要求。

2.3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界面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信息结构,以及可用性测试和评估,这些内容在交叉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院校在设立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这些内容为重点,将其设为主干课程。除此之外,还要根据院校的特点,发挥院校的优势,对交互设计专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培养出具有学校特色、多元化的交互设计人才。

2.4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交互设计实践教学要充分地了解市场需求,针对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学校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老师能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创意设计亮点,双方达成一个共赢的局面,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国内外先进实验室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共享开放的交互设计实验室,让交互设计实验教学能够和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同时,保证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

3结束语

交互设计正在蓬勃发展,从界面设计到交互空间设计,从人机交互到全球化网络。交互设计的教育工作者们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奕.大数据时代的交互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74-175.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6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48-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形式,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使我们能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进行学习。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教育思维,为因材施教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1],因材施教一直是高等教育孜孜追求的教学理念,互联网的环境制造了不同的场景和手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级各类的课程,获取新知识,打破了传统教室课程教学的限制。互联网+课程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交流、如何考评、如何监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得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改革和实施的迫切需求。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学改革落地的地方,也是教学要素集中汇聚的地方[2],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是很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也是社会已从业人员希望选修学习的课程,适宜构建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化的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要素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授课者、听课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估等[3]。授课者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听课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

传统课程教学要素中听课者基本由W生组成,教学环境也是以教室为主,教学资源主要由教材、PPT、板书等组成。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授课者与听课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问解答,可以重复等。这样对授课者来说,能够掌握现场听课者的理解状况,实时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习时间相对固定,不能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下课后,学习的可重复性没有,无法实现重新学习;学习进度固定,不太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高层次学生和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带来不便。

互联网具有广域性、远程性和开放性[4],应用到传统课程教学中,特别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中,导致课程教学要素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产生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效果。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的授课者为讲课的老师以及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老师,讲课老师往往都是用事先录制的视频课件、MOOC等,而网上互动老师直接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选课者为随时接入网络学习人员,可以重复学习;教学资源主要包含视频课件、MOOC课件,以及拓展资源、习题、大纲等教辅材料;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翻转课堂、智能手机等教学平台。这种富有全新内涵的教学要素重构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为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开发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听课者可随时随地接入学习,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制学习进度和计划。

2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2.1 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案、课件与课堂的组织实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主体;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活动是非对等时空下的交互过程,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角色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上。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计划、教材、课件、视频、拓展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分层次、成体系、有特色,决定着互联网+课程选课的适应度和教学的质量。

(1)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了适应不同选课对象的学习需求,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课程模块,明确知识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时数和教学要求,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中有48学时和56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侧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有32学时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和48学时的“网络工程技术”,侧重计算机网络基本技术与应用;有64学时的“TCP/IP网络设计与实现”,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实现与延拓;还有32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侧重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如此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选课要求。

(2)教材。教材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形式丰富,教材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触性,仍是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配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先后出版了4本自编教材,其中2本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分别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和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目前已有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选用该书作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教材;一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是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配套教材,于2014年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该教材自2010年出版以来先后被南京邮电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专业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本是以应用和实验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材,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学校使用。

(3)课件。根据出版的教材,对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分割,编制不同层次和学时的课件,以供选修者选学。由于课件是无音频的,所以要充分考虑自学的需求,从自学的角度进行课件的制作,力争做到结构明了、叙述清楚、系统完善、易于学习,这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要关注的。

(4)视频。我们以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以PPT课件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视频录制。与PPT课件不一样,视频课件配合讲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是选课者的主要选择,所以要对讲课内容进行设计,视频课件不宜过长,可以以知识点或内容段落为单元独立进行录制,要保持整门课的课件逻辑性。作为视频课件的补充和延拓,要充分利用MOOC课件和微课件的特点,发挥其动态演示功能,要着重针对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要点建设这两类课件,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们已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32学时的全课程视频,并制作了150多个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也获得了多个奖项。

(5)拓展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知识背景材料、相连课程内容介绍、师生互动交流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满足高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于2014年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爱课程网)上线,在共享课程网站里,除了有常规的立体化资源(课程大纲、教学授课计划、课件、复习要点与习题、历年试卷等)以外,重点建设网上作业、测试、问题讨论、答疑、师生交流等互动模块。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拓展资源还包括诸如网络大事、重大技术及发明者、网络设备等背景材料。

2.2 选课者的学习

在我们互联网环境的新教学模式中,既解决选课者来源多元化、水平差异大、学习时间不固定等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困难,也凸显了互联网+课程学习的优势,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等选学相关内容,参考有关资源资料,实现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模式;第二,学习者可以制定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对感到困难的内容重复学习多遍,能弥补课堂学习过程的时间过于统一性等限制;第三,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可以跟踪和保存,方便继续学习,包括已选学的内容、与老师交互情况、学习成绩等;第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预先设计,也可以随时进行,互联网教学平台设置了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唤醒模式,学习者能十分方便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问答;最后,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测,完成在线习题、测验和考试,以便选课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进行学习质量监控、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

2.3 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互动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释疑解惑,教师能做到及时了解学习状况,监控教学质量。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比较容易实现,既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案中预先设置提问和讨论,也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理解情况随时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各选课者的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师生互动受到限制,师生交互需要进行细化。在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3种交互模式: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和唤醒模式。预设模式类似课堂教学中的计划安排,但与其又有不同,在网络教学资源中预插一段对话框,如MOOC和视频课件等,这些对话框需要学习者的回答才能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当然可能存在多次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几次回答不正确后给出正确答案的方式解决,这样既能了解学习者的理解情况,也能防止学习者启动课件后离开而没有观看课件,通过学生的留言和调查了解,这个环节的设置对学习比较有帮助,解决了网络环境学习的互动性差问题。为了弥补预设模式中交互内容相对固定的不足,我们同时采用交互的定时模式,每一阶段网上老师在线答疑时间,类似课堂教学的答疑时间,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实时交流,老师在线时可以与学生电话视频或者在留言板实时交流。唤醒模式下,网络技术上实现由学习者随时发起与老师的对话,解决学习者在固定时间段内无法与老师交流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或立即与学生交互,或留言预约时间,近期我们也在探索进行授课QQ群的方式交流。通过以上3种教与W的交流解决了互联网环境下课程学习的互动问题,为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手段。

2.4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为了保证互联网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质量,除课件的制作、学习平台的建设、交互活动的安排等环节外,还要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较完备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针对互联网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基于互联网特征的课堂模式与网络模式互补的原则,具体方法是静态信息采用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方法,动态信息采用互联网环境下的质量监控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在静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计划的审定;教材的选用;视频和MOOC等课件的先期制作;学习平台的技术开发;学习辅助材料的选用,如习题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如知识点的背景资料、个人传记等。这些静态信息的审定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组织专家讨论定稿。

动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三类师生互动模式的交互信息、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调查反馈情况等。这些信息分为4类,第一类是学习进程信息,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等,集中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第二类是师生交互信息,由三类交互模式中的交互信息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参与互动的交流信息,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类为测试信息,主要包含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等,为阶段性学习的测试,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一类是调查反馈信息,由各类调查反馈情况构成,反映学习者对学习进程的合理度、网络质量情况、课程难易度、课件使用情况、测试试题、课程的总体满意度等,主要是对学习平台和资源的评价。我们对这些信息采用大数据分析研究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 结 语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作为部级资源共享课已在中国大学“爱课程”网上线,网络技术与应用慕课也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后者已开课2次,学习人数达2.1万人次,有209人拿到了课程学习证书,其中获得优秀成绩人数为110人。特别是我校实现了对网络课程的学分认定,已有63人通过选学网络课程获取了相应的学分,为希望缩短学习年限的自主选课者、社会人员学习、补考等提供了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冉冉.“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 99.

[2] 宦成林, 余华平.“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6, 29(4): 71-73.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7

课堂互动综述

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之一,未来课堂的互动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之外,还包括人、技术、环境、资源四个维度之间的互动,研究未来课堂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未来课堂,进行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互动”一词在英文中出现得较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含义。“互动”在中文原属社会学术语,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中交互技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展,“互动”一词广泛应用开来。计算机交互技术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转移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情感互动,计算机开始具有“情感”,并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努力。机器的智能化,也给人机互动和机机互动带来了新的含义,丰富了互动的形式和领域。[1]互动可以理解为:交互主体间(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能引起对方的行为、性质、存在方式、价值观等发生变化的任何过程。[2]

关于课堂互动,简单地讲,就是指发生在课堂内的互动。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同人从不同侧面给出不同的定义。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的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这就是“互动”。课堂内的互动分为显性互动和心灵互动。后者能勾起思维的涟漪,或可称为“默动”,这种互动形式以内涵取胜而非以形式取胜。从分类角度看,有学者将课堂互动理解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叉互动。[4]

结合互动及课堂互动概念,可以这样来理解课堂互动:①课堂互动就互动主体来看,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还有学生自身与教师自身间的互动。②从互动对象看,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外,课堂互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包括文本等)的互动。③课堂互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一定的媒介与手段进行的。既有言语互动,也包括非言语互动;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互动。④课堂互动就效果而言,既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性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抑制性的影响。⑤课堂互动体现了多向性,也体现为连续性。[5]

目前国内外关于课堂互动研究的现状主要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视角以及新技术应用下的课堂互动等角度进行了课堂互动的相关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方面主要有学者进行了课堂互动本质的研究,课堂互动类型的研究。语言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主要分析课堂师生之间的话语互动研究,包括对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分类研究,话语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参与型研究,课堂学生分层现象研究等。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主要包括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课堂教师行为作风模式研究、师生交往的社会心理结构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而教育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包括课堂互动类型的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困境研究、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和效果的研究等。[6]新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课堂互动研究主要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下的课堂互动研究,基于互动反馈系统的研究等。

互动的理论基础

互动研究是一个社会研究,也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前提,对未来课堂同样涉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流。目前关于互动的理论较多,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认可完善的定论,但从已有的部分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互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开展课堂互动研究。

1.米德的互动论

米德的互动论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人类的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的自觉的影响下实现的。他对交往的分析,是从“手势”(或动作)这一概念开始的。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行为的本质特点。通过符号的交流,互动双方就能为对方易地而想。[7]

2.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所创立。他认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的目标设立),在这一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8]

3.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Inter-Subj ectivity),又称共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间的互识与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的;主体间的共识,是交往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如何对同一事物达成相同理解,即主体间的相通性和共同性。[9]

4.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9]其中主要观点是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环境、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10]

除了以上理论基础,未来课堂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弗雷德的对话教学论、传播学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研究未来课堂的互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

通常而言,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等。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关于互动的分类,Andrew在“进入交互时代——校园学习空间的未来视角”一文中认为交互可以分为两类——人与人的交互和人与信息的交互。[11]

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常把课堂互动(交互)分为人际交互、人机交互和自我交互三种基本方式。而人机交互研究领域将交互的方式又细分为数据交互、语音交互、图像交互和行为交互等交互形式。互动的方式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对自身行为的认识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2008年曾预测,未来五年人与电脑的互动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现有的鼠标和键盘将被更为直观和自然的技术所取代。盖茨说,未来五年,触摸、视觉和语音界面将变得更为重要,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用户界面”。[12]

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互动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对互动的理解以及研究的需要对互动进行分类。未来课堂作为学习者学习和获得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技术、资源、活动等诸多要素都围绕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中,除了学习者外,教学者、教学支持者、诸多的技术、教与学的资源以及形成的物理与心理环境等都是构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离不开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所以分析未来课堂的互动需要定义好互动分析的维度。由于传统课堂的互动研究维度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自我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而基本不涉及人与技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技术与技术等维度的互动,所以在借鉴传统课堂人与人互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维度确定为人、技术(装备)、教与学的资源、环境(物理与心理)等四个维度。

根据上面确定的互动分析维度,我们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中,互动形式除了人际互动外,还包括人与技术的互动、人与资源的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技术与技术的互动、技术与资源等的互动。所以,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及特性可基本归纳如下:

1.人与人的互动

未来课堂中的人与人的互动形式可表现为多元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师生与教学支持者(coach)的互动、现实与虚拟(远程)人之间的互动等形式。其中尤其是教师、学生与教学支持者之间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未来课堂中对于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教学支持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辅导,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帮助教学者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技术使用问题,教学活动辅助组织等。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与教学支持者的互动获得及时的学习支持。

而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也是未来课堂重要的特点,现实课堂中的人可以与虚拟课堂中的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学习者群体的组成更加多元,活动的开展余地也更大,可以借助虚拟课堂实现本地课堂的学习者与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的互动学习,从而有机会产生跨国界的交流,有助于学习者国际化视野的形成。

2.人与环境的互动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指出,行为产生于个体内在因素与个体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表述为“行为=f(人,环境)”,指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13]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课堂环境影响着课堂有效互动的实现。课堂环境是课堂互动赖以进行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对课堂互动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一般认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也有专家认为,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心理环境。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未来课堂是一个泛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未来课堂中的教与学主体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教室的照明、温度、色彩、声学环境以及桌椅设备的配置。

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关注主体自由与发展的未来课堂,其环境应能与人产生良好的互动,应能根据一天中光线照明的条件,调整课堂的照明状况,保证课堂的最佳光照状态,课堂的色彩与温度也可以根据一年中不同的季节进行调整。桌椅的选择与布置适合于不同年龄学习者的身心要求和教学活动的灵活组织并能进行及时调节,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3.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资源的呈现与生成过程,也就是包括预设资源的呈现与动态资源的生成,教学者需要把预设资源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进行呈现,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互动,对资源进行注解和操作,资源应该具有灵活便于操作的特性,并能借助媒介载体进行呈现。学习者可以通过媒介终端获得资源和进行学习,也可以对资源进行相应的操作。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预设资源外,随着教与学过程的推进,也会有大量的资源生成,这些资源既是人与资源互动的结果,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

4.人与装备之间的互动

因为未来课堂是一个泛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人与技术的互动。人与技术的互动也是未来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课堂的互动性在技术方面的体现最主要表现在互动媒体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投影等)的引进。

互动含义的重点首先是指信息的传播方式,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媒体装置要产生互动就要具备一定的媒介,其中信息输入载体指人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触动装置,如键盘、鼠标、光笔、跟踪球、红外线感应器、视频输入设备等;信息输出载体包括投影、分屏仪、凹面镜等。交互与互动性使得人能够融入环境中成为其中一部分,并参与作品的设计与完成。

互动媒体装置是在交互的状态条件下,研究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它具有更为开放的三维空间,能给人更强烈的空间感,更具参与性和交流性,已经不是被动的欣赏与接受,而是能够参与甚至改变作品的完成效果,更加体现了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参与、交流和融入感。例如,互动投影是一门以大屏幕投影画面显示技术为主的,应用了现代遥感科学与多媒体处理技术的应用科学。互动投影的目的在于利用人的实体形象影响投影机的显示画面播放,使其画面就如同真正地被人的实体动作“指点、踩踏、说话”所影响了一样发生改变。互动投影系统内,人不需要刻意下达命令,只要进入了互动系统的空间环境,系统自然就会对人的动作做出必要反馈。在这一系统中,人是处于互动投影这个系统环境中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人机交互,人是主动的一方,而机器却是被动一方。但是,在互动投影中人是被动的一方,机器主动感知人的存在,并充当反馈的角色。[14]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未来课堂中应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可以与计算机进行通讯,利用USB接线将其与计算机连接,同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射到电子白板的屏幕上,在配合的应用软件支持下,所有书写内容会在计算机上同步显示,变成一个可直接操作计算机的大屏幕,构成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5.技术与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

作为泛在技术支持的未来课堂,技术给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未来课堂设计的技术包括教学情境创设技术、课堂实录技术、互动反馈系统等。具体设备除了计算机、超短焦投影机和网络等之外,还包括IRS实时反馈系统、电子白板、实物展示台与手写屏幕、数字录播系统、信息讲桌等。

其中,课堂实录技术意味着我们可以借助设备对课堂中学与教的过程进行记录,以便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作为学习资源保存,也便于学习者课后使用及供其他学习者使用。而课堂的实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摄影设备、音频采集设备与照明设备之间的协同,这些均需设备之间的准确互动来完成。

如互动式智能录播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流媒体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实时将教师教学讲解时生成的视频、声音、手写板书,教师讲课的计算机VGA屏幕画面、多媒体课件、学生问答视频记录成标准MPEG4/H.264流媒体文件,形成单画面电影模式或多画面资源模式,自动上传到学校任意指定服务器,分类生成网络教学课件,同步实现在校园网或Internet上视频直播,成为网上可实时直播、点播的学习资源,全真再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15]

此外,透过计算机与投影机所组成的交互式控制环境,整个电子白板相当于大型的触控屏幕,完全可以控制计算机,彼此间的操作反应可互相同步显示,操作与讲解过程也可录制保存。

智能白板与视频会议软件相结合,组成具备数据、视频、声音等技术的完美视频会议方案,为交流提供全新境界。视频会议能传输两地的与会人员的逼真影像,双方还可以亲切交谈,通过智能白板人们还可以准确地交换各种意见、建议。在板面上的各种注解,可以实时地传给对方,双方在智能白板上最实时、交互、全面的讨论,令各种问题都能得到解决。[16]

未来课堂可以说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它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组成,物理环境主要由技术、装备等组成,而心理环境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在技术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创设需要多元技术的相互配合,技术(装备)状态的调节会影响环境,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技术(装备)的工作产生影响。同样,技术的易用性及人性化设计对人的心理环境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6.资源与资源、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内容,包括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是一种新的教育交互形式。伴随着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元数据标准的推广,智能技术逐渐成熟,资源中的智能既可作为教师,起到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也可作为学生,充当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以及学习者的知心朋友,还可以充当学习者的秘书,主动地帮助学习者收集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在教与学的资源设计中,我们可以创建基于智能的资源学习环境,将更多的事情交给去做,让它们自动在网络上搜索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增加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挖掘出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及时、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建议和指导。

资源的呈现、加工、处理与生成都需要技术的支持,这种支持形式的互动体现在技术会根据资源的形式和格式等要求,灵活调整技术的参数、编码标准等,也会根据资源的需求状态调节技术的传输码流,以保证资源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也会提高和完善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效果。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未来课堂中的教与学的资源包括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预设性资源的交互界面设计将影响教学者与学习者对于资源的使用,进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心情,也就是说将会影响未来课堂的心理环境,而未来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

未来课堂中的互动除了以上几个维度之间和各维度要素之间的互动之外,还有一种互动形式则是几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联动,这种互动系统往往涉及了不止两个维度,可以是三个甚至是四个维度。例如,IRS(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实时反馈系统主要应用于课堂上,包括了学生的手持反馈装置、教师的专属遥控装置、与计算机联机的接收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提问、随堂测验或其他交互式教学,是教学活动e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IRS系统易学易用、简单方便,能够打破传统教师单方讲授、学生独自听课的学习状态,提高师生间的互动,增进课堂气氛,透过问答教师就能马上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做补救教学,可谓是掌握学习情况的“神器”。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8

互动应用自然人机交互课程开发游戏设计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技术正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随着传感器网络的逐步普及,人与计算机之间交互方式越来越自然,用户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体验越来越接近人类之间的互动体验。特别是微软公司的Kinect的面世,极有可能加快这一趋势。本文将对基于Kinect的“互动应用开发”引入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二、开设“互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必要性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是相辅相成的。在鼠标和图形界面广泛使用前,计算机主要在实验室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鼠标、图形界面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交互效率,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把计算机带入个人计算机时代。近年来,计算机处理速度、存储容量的大幅提高,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带宽的成倍增加,新一代自然人机交互的推广,将进一步拓展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为基于自然人机交互方式的“互动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与时展相适应的开发技术,有必要开设基于自然人机交互的互动应用开发类的课程。

2010年11月,微软推出了与Xbox相结合的体感外设Kinect。这款集彩色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和麦克风阵列的产品推出之后,便创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销售最快的店则设备。从2010年11月4日到2011年1月3日,60天内共售出800万台。价值150美元的高科技组件的推出,立即吸引了全球众多的“Kinect黑客”的注意,在Kinect推出不久,OpenKinect开源社区和PrimeSense公司便了Kinect的电脑软件驱动。2011年6月17日,微软公司了官方的基于Windows的Kinect软件开发工具包测试版(Kinect for Windows SDK beta)。这极大地促进了Kinect在计算机上的应用。虚拟试衣、虚拟实验、三维重建等各种创意应用被不断开发出来。

与传统的人机交互设备鼠标键盘不同,借助Kinect,用户进入需要用身体动作就可以直接控制计算机,Kinect很可能和键盘、鼠标成为新一代标准人机交互设备。所以开设基于Kinect的人机“互动应用开发”课程,符合时展潮流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学生能够走到时代前沿,尽早掌握自然人机互动应用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开设“互动应用开发”课程,还具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学意义。目前,手机游戏也好,电脑游戏也罢,多数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只要求玩家通过手指的运动来控制游戏,这样长时间保持坐姿,只有手指运动较多,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近视,手指类疾病等。如果通过自然人机交互进行游戏,则有助于比避免游戏的不利因素,更好的发挥游戏的娱乐消遣功能,通过设计开发设计良好的应用,甚至能做到有助于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将康的目标。

综上,不论从互动应用的社会需求方面,还是从改变目前视频游戏的弊端的角度出发,“互动应用开发”这门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而且一旦推广开来,有利于增强人们利用游戏进行休闲娱乐、加强运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因此这门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熟悉自然人机交互,掌握利用Kinect进行互动应用开的技能。课程内容涉及人机交互、程序开发和互动应用三个主要方面。Kinect支持多种开发语言,C++、C#、Matlab等,本课程讲述过程主要以C#作为开发语言。教学内容分以下7讲:

第1讲:自然人机交互的理论及设备。主要讲述人机交互的发展概况,人机界面的设计方法,自然人机交互的概念,自然人机交互的主要特点等。

第2讲:Kinect简介及开发环境配置。讲述Kinec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Win7下C#开发为例,所需Win7版本的具体要求,.NET Framework 4.0和VisualStudio 2010的安装,Kinect驱动的安装。通过运行SDK示例程序,让学生熟悉Kinect的主要功能和。

第3讲:基于Kinect深度图在抠图中的应用。本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利用DepthImageStream接口获取深度传感器的深度图,并利用深度图对通过ColorImageSteam获取的彩色图进行抠图。然后比较基于深度图的抠图和传统的基于蓝幕抠图在效率、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4讲:基于Kinect的肢体运动游戏。Kinect体感器的核心就是骨架追踪。Kinect能同时获取2个人,每个人21个关节点信息。本讲讲述如何利用SkeletonStream获取骨架数据,以及Shape Game示例程序的工作原理。

第5讲:Kinect语言识别及其应用。在Kinect的下方有一组4个独立的水平分布的麦克风。它们捕获相同的音频信号。Kinect的语音识别可分为特定命令识别和对自由语音识别两类。由于Kinect的特性,自由语音识别用途不大。命令识别则是限制词汇的范围进行识别。所以主要讲述命令识别的用法。

第6讲:基于FAAST的Kinect应用开发。FAAST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创新科技研究所开发的灵敏动作与清晰骨骼工具包。通过FAAST可以把Kinect获取的骨架信息识别为身体左倾、右手放下、挥手等24个动作,方便应用的开发。本讲利用Kinect和Worldviz的vizard相结合,以开发一个康复训练应用为例,讲述FAAST的使用方法。

第7讲:基于Kinect的虚拟现实展示控制技术。本讲综合命令语音识别、FAAST和三维绘制机制,实现一个利用Kinect控制的虚拟展示应用。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

由于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基于Kinect的互动应用开发,主要的交互方式都是通过Kinect传感器来实现了,所以熟练掌握Kinect的配置,音频、彩色图像、深度图、骨架信息的获取何使用。除此之外,还必须熟悉相关应用的专业知识,如语音识别、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这些知识的掌握和利用Kinect进行互动应用开发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编程实践,所以本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开设此课程的目标,我们明确了本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互动应用开发能力为宗旨,依照学习知识、应用实践、综合创新的能力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地方式展开。本课程的实践环节由课堂练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三个环节组成。根据实践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实践内容分为基本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三个层次。基本型的实践内容主要分布在课堂练习和课内实验两个环节,以巩固课堂所学为主要目标;综合型的实践内容安排在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中进行,主要是为了把多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综合消化吸收;创新型的内容全部安排在课外实践环节,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应用课程内容,开发出一个小型应用为目的。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实践课堂所讲内容、加强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在教师讲述或演示后,学生当场练习,即学即练,强化理解,加深记忆。课堂练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一致,不再赘述。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对练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解,使学生练习过程步骤化,做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练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内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对阶段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强调巩固基础,促进综合,鼓励创新。课内实验的内容层次主要为综合型实验和部分创新型实验,在实验形式上,采取必做部分与选作部分相结合,实验指导步骤化,难度逐步递进,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难度较低的部分为比作部分,难度较高的步骤可以选作。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4个课内实验,分别是基于深度扣图的虚拟演播室、赤手拼图游戏、音控玩偶和魔镜,四个实验的自由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发挥余地也越大。

课外实践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和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分为若跟个小组,每个小组采用大脑风暴等形式创造性地提出本小组的Kinect创意项目,然后逐步细化,直到最后完成开发出来,为一个完整的互动应用。创新型实验主要体现在课外实践中,所以在课外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系统平台和开发语言,探索Kinect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五、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

由于“互动应用开发”这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多少,灵活分配课堂时间。对于案例中应用到的理论,可以采用先简单介绍理论,然后案例教学,最后再提升理论的方式进行。

在课时安排上,采用紧凑方式进行安排,不是从学期初一直上到学期末,而是集中安排在8周的时间内,每周半天,这样学时相对集中,有利于课内练习和课内实验的开展。

在考核方式上,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单项成绩和综合成绩相结合,自我评价、彼此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做到过程和结果兼顾,进步和水平相统一,做到通过考核促进教学,达到着实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开设“互动应用开发”课程的背景,并对开设基于Kinect的“互动应用开发”课程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考核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类似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有所促进,由于课程的内容新,开课时间短,肯定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荻. Kinect应用领域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6), 39-41

[2]何贝,王贵锦,林行刚.结合Kinect深度图的快速视频抠图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4):561-565.570

[3]E. Suma, B. Lange, A. Rizzo, D. Krum, and M. Bolas.FAAST: The Flexible Action and Articulated Skeleton Toolkit, Proceedings of IEEE Virtual Reality[C].2011. 247-248

[4]刘鑫,许华荣,胡占义.基于GPU和Kinect的快速物体重建[J].自动化学报,2012,38(8):1288-1297

[5]钱鹤庆.应用Kinect与手势识别的增强现实教育辅助系统.上海交通大学, 2011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9

交互式教学的原则强调参与性,避免单一性;提倡能动性,避免机械性;主张交流,避免灌输;注重实践,避免纸上谈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1以人为本原则交互式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交互教学中,学生受到激励,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人本主义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师引导,学生是知识的探险者和追求者。

1.2学生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行使,都离不开学生,互动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1.3偏重实践原则服装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因此在交互式课堂中,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从而突出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倡导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2.1分组工作是交互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其组建方法是把班内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通过齐心协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组时可参照以下原则:相对均衡原则;自愿与调整相结合原则。小组工作的优点是更好地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与组员分工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获取反馈,使教师易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又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的效果更佳。

2.2教师激励是交互式教学的重要保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用问题以激发学生讨论,增强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和乐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发挥双方最佳的教学状态。

2.3结果评估是检查交互式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精心设计评估方法,定期查阅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给予引导避免其在学习过程中迷路。

3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只有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所以在进行交互式教学时,首先应改变以往的课室布置,可根据组别安排同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及合作完成任务。

3.1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服装美术基础是服装设计的入门学科,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第一课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在给学生第一次授课时,以一项名叫“猜猜画画”的互动游戏作为学生的入门课题。首先,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分别在若干张小纸条上写上动词、名词和地名等词语,如:上网、灯塔、北京天安门等。课堂上,先把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公布游戏规则:每组分别轮流派一名同学出来表演,先从老师预先准备好的小纸条里抽出一张,表演者不能以动作、声音或表情等形式向别人透露纸条里的内容,只能通过在黑板上以画图的形式把内容表达出来。同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画内容进行猜测,猜中纸上的内容即可得分。初入学的职校学生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猜猜画画”这一别开生面的课堂游戏于他们来说,既新鲜又具一定的挑战性,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想象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篇10

关键词:网络课程互动性嵌入自主学习

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是否得到发展,就是指信息技术是否在学与教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使教育教学实现最优化。网络课程是伴随e-Learning或远程教育也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教学过程应运而生,网络课程是指在基于这种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该门课程所要求掌握和学习的知识要点,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课程学习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资料提交到网络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1 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首先是在一些重点大学里发展起来的,其形式是网络教育学院,主要针对社会上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生源。现在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需要,一些大学逐渐开始在这个网络环境里开展针对校内学生和研究生的网络教学,作为正式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1999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各个大学开始推出各个学科的课程,通过国家、省市区、学校三级的审定,在网络上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综观我国大学的网络课程和精品网络课程,大致有两大类型,一种是简单的Office文件上载,例如PPT、PDF、Word等文件,或者是简单的网页内容。一种是网站格式,以丰富的网页来表现课程内容,各个章节之间全靠超链接实现页面顺序。目前后者发展基本取代了简单的网页内容形式,但是随着网络学习者的参与与增加,网络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单一,枯燥,课程内容简单的以文本形式或者图片形式呈现,缺乏学习的多样性和参与互动性,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参与互动性是当前网络课程面临的一大问题。

2 网络课程中引入互动程序进行探究学习

2.1 什么是互动程序 互动程序是指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小程序(Interactive-Program),通常来说指的是用Java语言开发的applet小程序和Flash配合AS开发的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交互式动态程序。同时也可以用其他语言编程语言工具来实现,它们共有的特点是:体积轻巧(一般只有几十―几百kb)、网络化的、可操作的、动态的。

2.2 互动程序的应用 使用互动程序,坚持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原则来展开的新形式教学,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环境来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尤其是在网络课程中,可以缓解课程的枯燥乏味,吸引学习者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美国超过100家的教育研究机构基于上述的概要测试了4000多家教育团体,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接受互动教学明显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互动程序探究学习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该比率≥34%。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阐释,我们的大脑储存知识的系统包括文字和图形两个方式,如果我们能够用有效地手段阐述学习的目标更好的啮合该系统,就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保持能力。明确的使学生参与其中,创造和使用非文字的方式甚至可以刺激和增加学生的大脑活跃程度。互动程序可以提供给老师装备完善的工具,强有力地通过视觉效果去应用它们实用和高效率以及有效的一个方便易使用的格式。

3 网络课程中互动程序例子

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都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但是也是计算机较为核心和重要的课程,正是该课程理论性很强,为了更生动易懂的展现给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在网络课程中可以借助于互动程序来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等课程内容都是计算机内部的一些具体操作,具有极强抽象理论性。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课程中应该设置一些互动程序来提高学习效率,如进程管理,多进程如何进行调度,可以借助于JAVA,VB等程序语言来设置一个程序模拟多进程调度创建的模拟过程,模拟一个可以让学习者与程序互动的程序界面,可以设置各个进程的不同参数,如设置时间片,进程名,进程优先级,运行时间等,采用进程调度算法来编制程序,以达到不同设置出现不同的进程调度过程,让学习者在学习进程理论的同时,结合互动程序来理解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这个互动程序来增强对进程章节知识的一个理解。

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一些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到的知识,也可以借助于互动程序来模拟化学分子的空间,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互动程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资源,让资源变得生动,活波,同时有很强的交互性,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很大的自由探究的空间,也对于学习者兴趣的保持开辟了新的途径。从众多的网站中不难发现,基于网络的互动程序,特别是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寥若晨星。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实验过程,例如一棵幼苗的生长,一个酸碱中和反应,在网上很难进行模拟仿真。VRML是用于开发三维网页的建模语言工具,它只能提供简单的动画建模和普通的交互手段,如何利用VRML进行形象生动的网上实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也是目前值得更多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比如物理实验,在讲电路一节时,可以先通过虚拟实验来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然后再到真实世界中去做实验体会,巩固。

4 结论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交互是典型的“人机”交互,但在不同的运用场合,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在助教型CAI中,人机交互主要发生在教师和计算机之间,且交互主要是程序性的交互。其它则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别不大,当然由于计算机的参与,教学将更加生动活泼,效率也将大大提高,教师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所以教学交互的效果较之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提高。有效发挥计算机语言的可交互可增强教学效果,让这种互动程序成为强有力的教学工具,学生可以得到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是唯一可以提供给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者反思过程,并考虑学生自身是如何尽可能的通过互动程序的操作来反思理论,通过这种互动程序和学习者的相互反思过程来促进学习。在网络课程中增添这样的互动程序,也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变抽象为探究过程,并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通过计算机计算显示出结果,变枯燥学习为趣味学习。

参考文献:

[1]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61-65.

[2]王同明.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