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15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1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城乡党建一体化体系。形成了市委常委包点负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工委积极配合、基层组织负责实施的四级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实现城乡党建联动发展。进一步落实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四联一带"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基层党建月例会制度、党员民情信息员制度和党员干部民情工作日志制度。设立了乡(街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村(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健全了"三级联动"城乡流动党员一体化动态管理网络。市委从后备干部中选任了1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街道)党委副科级组织员,加强了基层组织工作力量。各乡(街道)党委在现有挂职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为村(社区)党支部配备了党建工作专干和党支部副书记47名,充实了村班子新生力量。

二是探索互联互通的城乡党建一体化组织。创新组织模式,实现基层组织全面覆盖。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推动了城乡之间资源优化组合、统筹利用。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动扎代村农牧民入社,扩大协会建设规模,并设立了党小组,派驻了党建工作指导员。乡探索开展产业协会党支部与所在村党支部村企联建活动,建立"产业型"党组织。乡与辖区内矿山企业村企联建,联合成功举办了乡第一届民族运动会。那吾乡将17名大学生村官和年轻大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帮建党小组,经常深入农牧村开展帮教帮学活动,并为村级经济谋发展,提供致富信息。

三是创新互帮互助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双赢。建立和完善城乡共建结对机制。市直各部门发挥工作优势,全面开展"十项共建"活动。积极为农牧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对一些城郊、城中村及其他条件成熟村积极进行调研,确立扶持项目,缩小城乡差距。市直各单位为基层村(社区)组织、困难户、困难党员、贫困学生帮扶物资达61.329万余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人畜饮水、道路硬化、住房改造、养畜暖棚、青年书屋等项目23个,投入资金2415.6万余元;帮助制定村致富思路、发展规划30余条;征订党报党刊,赠送法律知识、实用技术等书籍3000余份(册)组织村干部、致富能人等赴外地考察学习300余人次)开展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重点实施后进村集中帮建制,市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积极从项目资金整合、产业扶持、社会事业帮扶等方面对后进村给予了大力支持。结合建党周年纪念活动,积极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日、义务劳动、党员奉献日等主题活动,举办了党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文艺晚会,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党建一体化提升年活动载体。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2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核心增长极;南昌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77-03

一、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原因很多,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大,使得南昌市的工作重心有偏移,城乡一体化意识单薄、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合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战略中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在原来做好“两篇”文章的战略决策中,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位置。不知道发展经济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间是辩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的单向度投资取向问题。“站在省内看南昌、比照中部看南昌、放眼全国看南昌、走向世界看南昌”,南昌仍属于欠发达省会城市。尤其是近年来,南昌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南昌经济总量偏小,财力不足,农村民生工程投入更是少于城市,市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不够。三是旧体制瓶颈问题。核心是旧有的行政区划已经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问题: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自1955年设置以来已经长达近59年。各个县区或者太小,或者太散,或者孤立,或者被分裂,南昌市行政区划的混乱与错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见。这种混乱错位的畸形区划,不但给南昌市以高效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形成了障碍,而且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四是发展规划滞后问题。城乡发展规划不全面、不深入。市一级规划只重视城区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县一级规划中的有关乡村规划又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五是农村增收难,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六是公共服务均衡问题严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相对匮乏滞后,统筹层次低,统筹范围小。七是缺乏长效机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和新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大计的迫切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基本态势。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具体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部署,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关系的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顶层设计,提到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样的高度进行部署。

(二)《规划》对江西南昌的重视和期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以省会城市南昌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规划》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这无疑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极佳机会。

(三)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新的高要求

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对包括南昌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南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提出的主要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要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全力贯彻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作出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决定,确立把南昌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并召开“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动员大会,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要实现的目标。

三、南昌“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解放思想、树立理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把加快南昌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层面,提高到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应该成为南昌市干部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经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党中央已经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更是要求全国上下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根本指针。作为江西省会城市的南昌,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去做,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不能有片面认识,不能有选择地执行。其次,认识到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推进南昌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南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南昌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南昌的现代化;没有南昌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南昌市全面小康。第三,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南昌地区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增加内需,就是发展经济,也就是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南昌的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之中,置于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一并进行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南昌来说,发展经济打造核心增长极,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是同一个目标,把两项工作放在一起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推进,即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加以实施,既是南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也是国家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内需的最大动力、中国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潜力、推动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的今天,如果还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开,经济发展本身、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将是一句空话。而实际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南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已经包含了要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和新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实际上都有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南昌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顶层战略设计,置于“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同时同步加以推进,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跨越历史、面对现实、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全方位调整南昌地区行政区划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要求,南昌必须站在以高层次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推进的高度,以大气魄、大战略、大发展的视角,全方位调整南昌市全境行政区划,真正凸现两核双城,沿江发展,以城带乡,揽工哺农的现代新型城市区划。具体建议是,在取消现有全部行政县区设置基础上,彻底消灭“县”与“区”的区隔,把南昌市分为六大城市行政区(板块),即东北板块,包括现有东湖区全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境、青山湖区部分、南昌县的北部地区;东南板块,包括现有西湖区全境、青云谱区全境、南昌县的南部地区(向塘镇除外);西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开发区、桑海开发区、新建县的下新建部分、新建县长陵镇北部;西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南,红角洲地区、九龙湖地区、新建县的上新建部分;湾里和安义板块;进贤县板块。与此同时,重新选择最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地址,建设新的南昌市行政中心和各新成立的区行政中心,形成南昌的鲜明特色。

(四)以大开大合的开放思维,以顶层设计的规划取向,以全域南昌的崭新理念,按照国家城乡统筹、“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规划

南昌市应该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为目标,制定覆盖包括全部农村地区在内的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重新制定《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要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形成“城市规划——城区规划——镇规划——村规划”全覆盖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就是打造核心增长极,就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就是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南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最终实现南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这一基础上,确立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到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

二是在总体目标上确立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南昌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以城乡同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支撑南昌核心增长极的打造,全方位调整南昌区划,构建全域南昌,全力推动以“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三置换”为核心内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彻底取消城市市民和农村村民在土地、户籍、产权、社保、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

三是在推进步骤上确立目标责任和项目考核制度。必须形成科学合理、可行性操作性强、评价指标明晰、责任追究到位、评估合格转段的阶段性推进模式,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要建立考核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城乡一体化工作列入自己年度工作规划,统筹安排。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我县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结合我县党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三)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适应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的应有之义。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解决我县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县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把握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总体思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城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城乡党员经济带头人互动“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主要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在统筹上着力,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大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目标要求: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主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党建协调发展。

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巩固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的功能明显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顺利实施。

三、牢固树立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一)树立农村党建与城市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克服对农村党员的偏见。城市党组织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教育城市党员切实尊重、平等对待农村党员,引导农民工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融入城市党组织和城市生活。

(三)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富于创造性。

(四)树立以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党组织班子,配置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四、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完善在城乡新经济社会组织、产业链、专业协会、集贸市场、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行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村与开发区等联建党组织,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型党组织,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二)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提倡公推直选,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定期从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两委”任职、挂职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鼓励各部门和乡镇机关年轻干部离职带薪到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回乡进村工作,充实村干部队伍,增强村“两委”班子活力。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新途径。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实现从单向被动管理向双向互动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县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实现由单纯注重管起来转变为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四)建立城乡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员服务队进村”活动,县直各党委和各乡镇党委成立党员服务队,定期深入农村义务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党员考评办法,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和评优树模的内容之中。

(五)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调整党建工作重心,更加关注贫困村和后进村的党建工作,在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落实县级领导包乡挂点、县属及驻金单位包村帮扶工作制度,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活动,搭建城乡交流的桥梁。大力实施党建信息化工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党建联动发展。

(六)建立城乡党员经济带头人互动体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村党员进城务工、发家致富、学习技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支持流动党员带产品、带技术、带人员外出经商。同时积极引导进城务工流动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回乡发展,建立城乡党员经济带头人互动平台。

五、切实加强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基层组织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为抓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各乡镇党委和县直各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形势分析会,县委组织部每年召开一次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基层党建工作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4

一、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富集度居全国前列,中远期发展潜力巨大;万村千乡星罗棋布,与垦区、林区、矿区相邻相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十分丰富,有近80万名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垦区农工。以上“特质”,对我省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既是优势所在,也是潜在的巨大压力。

2010年4月,《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破解“三农”问题为重点,以百镇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社会保障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十个带动”为路径,以市县政府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试点抓起,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5%。按照《方案》要求,全省上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科学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纳入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在规划中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完成了25个《县域村镇体系规划》、84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小城镇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哈尔滨市以科学规划指导统筹城乡工作,组织编制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打破了全市城乡规划分治、缺乏统一协调的格局,努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积极构建覆盖全城、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百镇建设工程全面启动。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百镇建设作为提高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列入“十大工程”全力推进。2010年,48个第一批试点镇启动基础设施项目287个,完成投资39.9亿元。嘉荫县朝阳镇、海林市海林镇等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的城关镇初具规模;农垦系统建成了以建三江、九三、宝泉岭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小城镇;森工系统充分发挥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了以清河、兴隆为代表的生态型小城镇。齐齐哈尔市在实践中探索并推广了“大项目带动、整村推进、整镇推进、村企共建、城中村改造”等五种城乡一体化推进模式,涌现出了兴十四、依龙镇等全省先进典型。

(三)区域、行业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省政府确定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北安、萝北为区域一体化试点,农垦、森工为行业一体化试点。各试点单位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哈尔滨市以“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为指导,大力实施了土地分类、农民组团、产业建园的“三个集中”,农民身份、管理体制的“两个转换”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牵动”,到2015年城市化率将提高5个百分点。北安市探索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民转向城镇和新社区,城镇带动、农垦森工带动”的“双转双带”新模式,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黑河市把开展场县共建作为重要载体,通过与72个农场开展跨区作业,建立农业科技园区24个,各类农牧产品加工企业24家、基地8个,培育种养大户2000个,发展股份制农牧场200个、各类专业协会126个,建立和完善了地方与农垦、森工资源共享、利益连结、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虽然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2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的巨大差距,人均消费水平后者是前者的2.4倍。二是城乡投资比例失衡。据省发改委统计,2010年,全省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7.6%,城乡投资比例失衡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保障的项目主要是农村救济和社会优抚,效果不明显。四是城乡劳动力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85%,二、三产业仅占15%,结构极不合理。同时,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人为地分割劳动力市场,限制了劳动力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二、近年来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的具体要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为载体,着力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围绕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效发挥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引导作用。

一是支持以旅游名镇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力。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会同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黑龙江省“百镇”及重点旅游名镇建设若干政策,为全省12个旅游名镇加快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采取整合专项资金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着力支持了旅游名镇发展规划、景区建设和以道路、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旅游名镇的总体形象。为正确引导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专项资金为4960万元,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等20个总体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重点发展的300多个中心村和乡镇的规划。

二是支持以“三棚一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2008年开始,我省大规模启动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省政府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7.8亿元,各地和省农垦、森工系统投入资金167亿元,累计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8.6亿元,加上市场化运作,全省“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864.6亿元,城乡受益户数195.8万户。2010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套数达到83万套,泥草房改造达26万套,位居全国之首。

三是支持以“三供两治”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省级财政从2009年开始累计安排“三供两治”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配套和奖励。截至2010年底,全省“三供两治”工程项目开工建设420项,完成投资318.2亿元,全省城市供水能力日新增21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1%,基本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了21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60%,污水集中处理率40%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4%,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9.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四是支持以试点村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自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新农村“千村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批有1084个村被确定为试点村,连续支持三年;有1008个村被确定为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连续支持两年。五年来,省级财政按照“多建多投、少建少投、不建不投”的原则,实行“以奖”机制,调动了地方投入的积极性,五年投入专项资金7.9亿元,拉动地方资金28亿元,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经过五年的努力,试点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居环境和区域合作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全省平均高12个百分点。全省已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338个,便民服务站8904个。

五是支持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公路建设,提高城乡通达能力。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公路建设 “三年决战”的总体战略部署。省财政厅积极创新投资理念,通过集中省本级财力重点投入,做大融资平台,出台优惠税费政策等方式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既定的资金筹集任务。到2011年末,全省13个市(地)除大兴安岭外,全部通高速公路,64个县(市)、省内重点旅游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通二级以上公路,其中有32个县(市)通高速公路,全省9121个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通硬化路面达到100%。高速公路达到38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七位。现代公路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公路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以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载体,着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省委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积极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实施,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是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支持5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购置基本文化活动设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覆盖率达到60%;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了县级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全覆盖;给予农村文艺创作(活动)群体和农村文化大院奖励,支持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支持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国家部署,我省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确保改革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在中央财政分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中的免杂费资金、省级免费教科书予以全额保障;公用经费,区分享受转移支付县、贫困县和其他县分别负担100%、100%、80%;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负担70%,改革中由地方负担资金,省级财政负担比例高达93.3%。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由2006年的1721.4元提高到2010年3527.5元,增长104.9%,年均增幅19.6%。2007至2010年,本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分片推进”的原则,累计投入导向资金和奖补资金2.8亿元,吸引地方投入5.7亿元,分年度支持资源型城市、边境城市、重工业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共384所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开展集中办学。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近3亿元,逐年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是支持农村科技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级安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1200万元,支持项目62个;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金370万元,支持农业技术协会48个、科普示范基地33个、科普带头人23位。据统计,有近3000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引进科技人员781名,37.5万农民直接参与富民强县专项的实施,辐射带动农民84.5万人,引进新品种209个,建立农业生产基地445个,有633家与产业相关的企业,直接或间接承担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

四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自2009年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省级财政已累计下达试点县(市、区)新农保试点专项补助资金6.3亿元,全省新农保试点县份已经达到了86个,试点地区农业总人口1201.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67.5%。农村低保对象财政补助水平由年人均900元提高到1044元,惠及农村低保对象113.1万人。落实好为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助政策,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给农村困难群众带来的生活压力。有效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8亿元,确保全省14.4万名农村五保户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是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2011年起,黑龙江省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一次性提高到200元。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已拨付市县新农合补助资金12.1亿元,支持全省1418.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9%,已累计为62.6万参合农民核销医保政策内医疗费用9.15亿元,补偿率达到69.1%。同时,省级财政筹集下达补助资金5.1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步伐。

(三)以加快市场化进程为载体,着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互流互通。围绕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对市场开发和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城乡市场和流通一体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健全农村销售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末,共支持承办企业184个,累计建设和改造连锁农家店18783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繁荣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是深入实施家电汽车下乡,拉动农村消费。截至2011年8月21日,全省已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87万台(件),实现销售收入82.8亿元,剔除非补贴用户购买16万台(件)后,实际补贴家电产品371万台(件),兑付补贴资金9.3亿元。累计受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申报3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3.9亿元,已补贴汽车摩托车30万辆,兑付补贴资金8.4亿元,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兑付率均达到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为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省级财政通过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和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市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2010至2012年新一轮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规模为每年51.8亿元,比上一轮增长22%,地区间财力差异水平正在逐步缩小,市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2010年,省级财政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当年下达资金9.7亿元,以县乡政府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近年来,在支持城乡一体化方面,财政部门履职尽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总量有待增加。受我省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全省财政收入增幅低、规模小,财政实力总体较弱,财政投入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财政支持方式有待创新。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有待加强,支持方式需进一步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是监督检查有待加强。通过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发现,一些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资金,还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

三、“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要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理财观念,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财政作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效的财政体制必将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首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综合部门,必须保证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实行,财政资金投入可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有效保障,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调节城乡资源配置。财政部门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乡资源供给水平。第三,财政资金投入具有导向性和示范作用,能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等领域,进而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第四,财政制度本身,如财政补贴制度等可以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于现行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发展优先、统筹兼顾,努力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财政体制。

(一)科学把握创新财政体制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四个重要原则。一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统筹谋划,搞好长远规划。二是注重公平,兼及效率。公共财政保障农村城市化发展,应该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又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四是积极主动,激励引导。在投入方式上,必须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二)把握好四个重点,进一步优化财力投向。一是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投入,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按照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三个产业在城乡合理布局、优势互补以及国民收入在城乡公平分配。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扶持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鼓励发展城乡联动、同业共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降低产业进入门槛等措施,鼓励商贸、流通、金融和中介组织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布局或建网布点,促进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县域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加大对城乡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导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地覆盖到城乡居民。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均衡配置,在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三级都要合理布局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适应当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和转移机制,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图书馆、体育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加大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投入,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以推进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县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共建、联网、共享。搞好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衔接,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继续支持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加强养护管理。继续支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支持村村通电工程,重点搞好配套设施建设。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认真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财政资金安排时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这是城乡统筹的软件基础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因果关系;长期均衡关系;政策建议

前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领域。因此,真实全面理清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利用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做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二)城镇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对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城乡土地置换的“农转非”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了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的可行路线图:在农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土地指标交易带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

(二)就业导向的就地型城镇化模式。在逐步引导农民流转耕地、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安置,之后再考虑新型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新型城镇建设可以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1)新型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城镇为农民提供市场及多功能的服务。(2)新型城镇是区域商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金融的中心,可以驱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科技向农村、农业的渗透,把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整体。

3、新型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城镇所昭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对农民群众有直接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城乡二元分割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造成了城乡分离,限制了劳动力、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城市文明也不能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大大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1、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不完全城镇化。

农民失地却难以在城镇就业、或即便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的同时却难以实现身份转变的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差异。

2、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的被动城镇化。

在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时,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性拆村并居的农民被上楼,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四、 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一)基于户籍制度问题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必须做到:

1、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逐步地在城镇就业、落户,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实现社会身份的真正转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益。

2、尽快把进城农民纳入所落户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进城农民与所在城市户籍居民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把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到所落户城市的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共享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基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

进城农民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技能偏低等原因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等问题,其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

1、要加强城乡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性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农民中的困难家庭、特殊家庭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家庭能够有人就业,有基本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做到应保尽保。3、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城乡敬老院、学校,扩建城乡医院,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同等化奠定基础。4、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病救助水平。

(三)基于公共服务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教育、医疗服务、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均等问题,拉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 2、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好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基本条件。3、创新居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要重点抓好规范提升,充实服务内容,推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建设集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基于生态文明问题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生态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1、规划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建设示范村,推动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力打造生态之市、宜居之城、养生之地。

2、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城乡区域文化,把历史、园林、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段应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5-21

[2]王 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47-56

[3]朱宝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综合改革[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9(3):34-45

[4]赖 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J]建设科技.2012(12):29-44

[5]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方略[J].财经杂志.2008(5):7-23.

[6]毛丹,秦学.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3):55-67

[7]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8-22.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6

在当前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市政府组成调研组,专题对__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行调研,目的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重要批示和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精神,集思广议谋划好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努力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全市乃至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新思路和新做法。我感觉这次调研非常重要,效果非常好,上午,我们到惠民农家座谈,听取了惠民乡村干部的介绍和几位农民朋友的想法,感受到大家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刚才,__县政府汇报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结合部门职能作了发言,参会的市领导也对试点工作提出要求,讲得很好。下面,我就加快推进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全面正确的了解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一个过程,使城乡人口的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是要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构建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目前,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突显一枝独秀,倍受注目,世界看好中国。我们应看到中国的现在,也要看到中国的未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坚定不移的实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之在发展中也碰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如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大,居民贫富分化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市场诚信缺失,百姓仇官仇富仇城现象十分突出,导致社会不够和谐,发展环境堪忧,处在了发展过程中的十字路口。把握得好,中国将来会更加的兴旺发达,否则就会像拉美国家一样走入“中等收入陷井”,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__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正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直到20__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停滞带来了贫富两极分化、腐败多发、就业困难、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造成社会管理的严重失衡。我们国家唐宋是一个鼎盛时期,尤其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我们的gdp达到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但是因为我们在清朝末年的不当选择,差点导致了中国的灭亡。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到现在已经150多年,历经磨难,百折不饶,取得了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我们必须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坚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攻坚克强,搞好学习借鉴,全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突破发展难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普洱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城市在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调节中枢。城市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用发挥得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还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我国一直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和农村两种经济形态,在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了城乡的“剪刀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剪刀差”越拉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改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外,还要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亟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我市目前城镇化率仅为31%,比全国低15.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4.5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到了70%以上,有的国家达到了90%,在普洱,城镇聚集财富、催化经济的功能远未发挥。为增强普洱的经济活力,加快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建设,必须全力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普洱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和农村发展比较滞后,农村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能适应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谋求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拿感动省委主要领导的景迈山农民来说,随着普洱茶的畅销,景迈山的茶农年人均收入过万元,他们有了钱,渴望“上山劳动、进城居住”,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里人待遇。据__县调查有1919户、7330名农民愿意到城镇居住,占到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9%,在__这样一个边疆贫困县都有那么多人想到城里居住,说明群众的愿望确实十分强烈。如果我们对群众的这种期待视而不见,我们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也会失去群众基础。总之,城乡一体化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民心所向,顺民心而为、事则成,逆民心而为、事则败。

今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到__县调研,深感农民“上山劳动、进城居住”的愿望十分强烈,随后对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6月,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批示精神,将__县列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省级试点县。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真正做到学习在前,思考在前,行动在前,抓住“先机”,积极开展好__试点工作。9月5日,省委、省政府又在大理召开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核心就是保护农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理工作会议精神与省委的批示精神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反映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从6月份以来,市县协同努力开展试点工作,市里成立了推进__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里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门听取了试点工作汇报;市、县两级联合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研究草拟了《普洱市支持_ _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意见》、《__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为做好这项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但大家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市级还是县级推进效果都不够理想,不过情有可原,毕竟这项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正在做探索,只有重庆、成都取得了一定经验,云南省还没有哪一个地方作过有益探索。全省探索城乡一体化工作经验的历史重任落到__等三个试点县市身上,这既是挑战,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我们抓住并用好这个机遇,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摸索出经验和做法,__县乃至全市一定会得到省里更多的重视,能抢先吸引优秀人才、优质资源来发展我们的城乡,各方面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多的倾斜支持,把普洱真正建成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稳定和谐的妙曼之地和养生天堂。如果抵触懈怠或坐等观望,必将错失良机。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市县通力合作,坚决执行好上级的决策、部署,主动去想,主动去做,坚定不移地推进__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我们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三、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推进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六项原则、做到五个结合、实现四大突破。坚持六项原则,一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大胆改革不合理的体制,积极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体制机制。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要按照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尽快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三要坚持立足发展,惠民为本。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农村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着实改善城乡面貌。四要坚持农民主体、百姓自愿。这项工作是一项农民自觉自愿的尝试,不搞强迫,对农民愿望强烈的我们要坚决支持,农民不同意的我们绝不强迫,绝不搞城市化运动。五要坚持齐抓共管,社会联动。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作为当前工作的总抓手,构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新机制,采取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市场开发投资为补充的筹融资新办法。六要坚持以点带面,先期启动。省里以__为点、__要以勐朗和惠民为点,先期实施,先行先试,通过点上出成效再逐步推开。争取在明年有新气象,后年有新经验,在三年内即到2013年底勐朗和惠民的试点工作要取得经验成果,到2015年力争完成全县的试点工作任务,也为全市、全省树立一个榜样。做到五个结合,就是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桥头堡和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打造普洱绿三角、推进农业产业化及新型工业化进程、文化旅游五个方面有机结合,做到全盘考虑、通篇谋划,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实现四大突破,就是要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四个方面取得突破。这里我重点讲四个突破:

(一)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上取得突破。要根据全省大理保护坝区良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的沿着既定的靠山进谷、全域规划、组团布局、生态发展的目标走下去,要解决好农民进城居住的愿望要求,还得从__实际出发,采取入城居住和改造提升集镇建设、变乡村为城镇、原地实现城镇化的办法。为此,要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纽带,以新农村和特色小镇为基础,切实搞好规划建设,做强县城、做优中心镇、做特卫星镇、做美村庄。一要完善县城规划。按照__县新的城市定位,调整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尽快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做好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用规划引领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做好县城功能定位,突出行政办公区、工业区、商业区、专业市场、住宅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城市功能划分,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享受到城镇生活。二要抓好中心镇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商贸流通、资源开发、工程移民、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带动周边乡镇协调发展。先期以提升勐朗镇的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城旧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住宅小区综合开发;以旅游资源和古茶资源为依托打造惠民旅游小镇。然后逐步带动东回航空港城镇、上允物流型特色小集镇、糯扎渡水港城镇、谦六绿色产业镇等特色小镇发展。三要就地改造提升村庄建设。推进集镇和村庄规划,最大限度按照村民的意愿,科学做好村庄规划,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集镇及中心村集中,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在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上取得突破。要按照构建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四大基地、打造“5+6”产业集群的全市总体思路,结合__县提出的发展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加工、新型建材、船舶制造等产业规划,加大培育产业集群,同时做好山地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基地,形成科学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一要加快推动新型工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工业园区,以提升茶、林、电、矿产业为核心,加快发展形成具有__特色的新型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以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山景区建设为契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茶叶知名品牌。以金光为龙头,加快建设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工业原料林基地,着力培植林纸、林板、林化和生物质能产业。继续做好糯扎渡水电站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县内中小水电开发,做大水电产业。做好昆钢等企业铁矿采选厂建设,推进__铅矿公司技改扩建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做强矿产业。抓好畜产品、蔗糖、橡胶、蚕桑等特色生物产业,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二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转型升级,利用__作为普洱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拉祜文化”、“千年古茶”、“糯扎渡”三大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县城(勐朗镇)“一轴四点”、惠民景迈芒景、糯扎渡水电观光、民族文化、上允农业观光五大特色旅游区。三要整合城市服务业资源,支持和促进城市服务业加速向农村延伸,重点发展以销售、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业。

(三)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上取得突破。统筹规划好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一要加快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二级公路建设及县内主要通乡道路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和拉祜文化传承基地油路建设,加快建设边境乡边防公路、农村公路,积极发展公交客运。抓好糯扎渡库区普洱港、香竹林码头、帕赛码头和库区周围停靠点等航运设施建设。做好__机场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全力实施好谦六小坝子水库等水利设施项目,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要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完成城乡电网改造配套工程,解决好乡村用电问题。四要加强城乡治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重点实施好惠民自来水厂、生活垃圾集中转运站等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惠民小镇商业区的规划建设,为群众生产生活和进城经商提供方便。五要加强通信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信息的畅通。六要做好基本农田地改造,特别是生态茶园改造,保证农田提质增效。七要努力提高农村机械化水平,节约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总之,要最大限度地按照农民意愿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益事业城乡统建共享,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四)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不仅是个户籍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促进农民进城,必须在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的基础上,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科学谋划,综合施策。要为农民在城镇和农村发展都留下余地,给进城农民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兼顾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待遇,给予进城农民“城乡兼有”的身份待遇,使农民“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既可以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又可以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确保进城农民有“双重保险”。一要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权益,合理兑补国家各种涉农补助,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保障。二要不断加强养老、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投入,解决好进城农民的保障服务,使其充分享受城镇公共服务。三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的生产技能,使农民进城后有活干、会干活、有收入,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总之,就是让进城的农民真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保证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里已成立了推进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__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实。__县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日常办事机构建设,在政府办公室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力求顺利推进试点工作。__县还要设立城乡一体化建设咨询服务机构,为进城农民提供购房、就业、就医等指导服务。__县领导小组要建立研究试点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困难问题,保障工作顺利推进。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以产业为纽带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市里负责督促指导,县里具体负责推进工作,先以勐朗、惠民等乡镇为试点,不能一揽子抓,做到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市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着眼于试点工作,结合部门职能权限,全力以赴的参与试点工作,为搞好试点工作献计出力,给予__县开辟试点工作报请绿色通道,凡是__报请试点工作事宜,主要领导要亲自接待,亲自批办,亲自督促落实。在此,市住建局要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表,并严格遵守计划,做到工作步调一致,市里的《意见》和__县的《实施方案》要在充分考察借鉴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修改完善,及时呈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批,以便指引试点工作有效开展。

(三)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县两级政府要积极争取省里对__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支持,争取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林地审批、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倾斜支持,在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更多的项目。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支持__县的试点工作。此外,要充分调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和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广泛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__县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全市上下共同关心、协力参与的浓厚氛围。市上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信息平台,全面宣传报道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展情况。__县要及时召开全县工作大会,传达贯彻省、市关于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面向全县人民群众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非均衡发展;干部队伍;人才体系;基层党建格局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025-05

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和乡村有机融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党的组织工作如何顺应这一新形势、新变化,加快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组织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组织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引发了我们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组织工作的新思考。

一、重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考量

重庆市幅员面积8.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75万,常住人口2859万,辖40个区县,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的特殊市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200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试验区提出了“发展出题、改革求解、试验示范、带动西部”的基本要求。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号文件出台,系统阐述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开启了重庆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篇章。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安排部署,重庆市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现实考量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加快”的目标任务,即,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做好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推进城乡制度的对接转换,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存在的不适应现象分析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各类专业人才是基础,广大基层党组织是重要保障。从重庆市的实践探索来看,组织工作存在一些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不相适应或相对滞后的地方。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缺乏对城乡一体化的理性认知,对如何推进一体化存在认识偏差。二是能力素质跟不上,尤其在长远战略规划、发展外向经济等方面存在知识准备不足问题。三是工作方法跟不上,许多干部对做好城乡一体化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等感到力不从心、办法不多。

。从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结构矛盾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有待改革创新,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相对不足。重庆市13类重点行业领域除党政人才以外,IT、金融、能源、制造业、房地产、物流、科研、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环境保护、文化事业等12类人才需求总量在2012年总缺口近25万人。二是行业分布不均。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密切关联的IT、金融、制造业、物流和公共事业人才比例偏低,尤其是区县的工业、商贸、规划、律师、公证、翻译等类别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三是区域分布失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马太效应”,艰苦偏远地区尤为短缺。四是应用型人才比例偏低。应用型人才比例偏低是我国各地的通病,制约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设置模式不便于统筹发展。按照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模式,与多元化社会组织涌现、党员流动性增强的客观现实不相适应。二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统筹发展。城市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参与城乡统筹主要是接济式、付出式的政治任务,表现出应付性和不可持续性。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有待加强,推进城乡统筹后继乏人。三是城乡党建资源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不利于统筹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资源和必要手段,能动性不够、凝聚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引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三、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党政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方方面面,是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利益格局乃至管理方式上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既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时代任务,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境界,在能力素质上有新提高,在方式方法上有新突破,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实践取得新成效。

(一)破除四种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城乡一体 化发展思路和理念

当前,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对城乡一体化的一些误解误读,导致出现政府职能角色的错位、缺位、越位现象。把握城乡统筹规律性,消除一体化的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重要前提。

1.要破除“城乡一体化就是全面追求城乡一样化”的认识误区,树立“非均衡推进理念”。城乡一体化战略是相对于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客观现实而言的,追求的是城市和农村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上的相对均等化,绝不是所有乡村都变成都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搞成纯粹的城乡一样化,而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全面开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树立非均衡推进理念,适度推行倾斜政策,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先行突破关键领域,通过产业群、城市圈、经济带的“增长极”带动辐射作用,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在地域、形态、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

2.要破除“加快城乡一体化就是加速撤乡建街、撤村建居”的认识误区,树立“依托工业集聚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理念”。通过建新村的形式让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耕地资源,又形成较好的居住环境,不失为一个有效举措。但有的地方建设集中居住区,缺乏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忽视人群集聚必须长远考虑的就业问题和生存空间,结果造成同质性人口大量集中,让分散失业变成集中失业,从而埋下不稳定隐患。推进城镇化,必须结合自然条件禀赋,合理规划集聚规模,紧紧依托工业和产业集聚的就业支撑,实现适度集中。

3.要破除“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推进农民进城步伐”的认识误区,树立“城乡融合需要社会认同为前提的理念”。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框架下,乡村生活方式、农民身份特征以及乡村式意识形态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群体的排斥和歧视,以户籍为标志的农民身份与城市新工人职业角色“错位”,加之社会福利的差别待遇,加剧心理失衡,直接造成农民变市民的社会认同危机。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体制坚冰的消融,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有机融合,人与人之间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和福利待遇。城市化进程不是一道简单的人口流动加法题,必须通过重建社会公平保障机制、社会关怀系统、和谐文化氛围等,实现制度设计与社会认同的双重融合,彻底消除“城中村”现象,防止在城市出现新的二元化问题。

4.要破除“城乡一体化主要靠政府行政手段”的认识误区,树立“关键在激发农民主体意识的理念”。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仍然保持政府主导的基本格局,凸显了组织动员社会资源能力强、推进力度大、易于短期见效的特点。但是,政府并不能在任何领域都无限制地发挥作用,更不能越位做主人。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涉及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也涉及各类群体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既要依赖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观意愿,高度重视决策参与机制、执行监督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的自治机制,激发农民融人城市的主体意识,努力减少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利益摩擦。

(二)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创新的手段,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能力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关键。面对时代赋予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要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眼光,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能力水平。这个方面,重庆市的实践探索值得借鉴。

1.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坚持理论研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通过在主体班开设有关城乡统筹的专题理论研讨、经典案例分析、学员主题论坛等形式,帮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升对城乡一体化的认知水平和工作信心。二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在增强城乡一体化感性认识中查找差距、思考对策。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办城乡统筹高端讲座,帮助领导干部解读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实质,消除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三是坚持专题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联合西南大学大规模举办城乡统筹专题培训班,重在从实践角度为各级党政干部指方向、教方法、添措施。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带着政策、带着问题、带着感情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体验中思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对策。

2.拓宽选人视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性工作,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至关重要。重庆市正在全力打通党政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之间人才流动、“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流动、国内外人才流动“三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破除政策壁垒。一是搭建平台选人。围绕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特色学科发展需要,创新开办“人才论坛”、“思想辩论赛”、“人才沙龙”等开放平台,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展示和交流机会。二是特设岗位选人。对党政机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采取“政府雇员”特聘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实行“首席专家”、“首席技师”制度,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三是实行“阳光选人”。坚持“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三意”(组织意图、群众意见、个人意愿相结合)、“三匹配”(品行、才能、资历与任职岗位相匹配)原则,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健全评价体系。着力通过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科学发展。在考核要求上,注重经济发展,突出关注民生,既坚持全面评价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又坚持考核干部的廉洁自律、公众形象。在考核指标上,尽可能量化、简化,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开放工作和发展实绩的考核权重,适当增加群众可感知的家庭收入、市场物价、医疗社保、治安交通、就业入学等方面内容。在考核方法上,加大民意调查中“民评官”权重,将参与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范围扩大到服务对象和一般群众,真正落实和扩大群众的话语权。注重引进中介机构,开发现代化、高科技的干部评价手段,建立评价信息系统,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多元开发与健全机制相结合,建立健全开放的城乡一体化人才市场体系

坚持以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为基础,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调整改革不合理政策,优化人才开发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局。

1.构建城乡统筹的人才开发机制。统筹城乡人才开发规划,坚持城乡同样重视、同等投入、同步开发原则。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实施农村乡镇基层人才队伍优化工程,实行为乡镇基层定向培养大学生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统筹城乡人才培训,结合乡镇职能转变需要,重点抓好公 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等方面的培训。统筹城乡人才激励政策,探索建立“农村人才队伍开发资金”,调动农村人才创业积极性。

2.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克服一些地区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不正常现象,彻底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障碍,尤其要通过发展人事业务,改革户籍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现区域之间人才的无障碍流动。建立健全专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才市场服务中介组织、服务队伍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市场要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加快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市场体系。

3.搭建网络化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要建立专业化的分级分类人才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数据库联网互通、人才信息共享。探索电子化的人才供求信息机制,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加强区域间横向联系,规范网上人才市场的服务和管理。围绕服务西部大开发需要,采取市场运作、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西部地区联网共享的人才信息大市场。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与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强的动力支撑和组织保障。要抓住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利契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培养打造一大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先进典型。

1,探索党的组织与城乡经济社会组织相融对接的新机制。一是打破区域界限,建立联合党组织。特别是对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区,整合毗邻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村居联合党组织,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组织基础。二是依托产业链条,建立产业党组织。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跨越城乡地域,联结科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生产联合体等产业党组织。三是在企业较多、村与工业园区共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龙头的“村、居、企”融合型党组织。

2.创新城乡联动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推进城乡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鼓励社区与村、企业与村、机关事业单位与村之间开展党组织联建活动,发挥城市党组织在工作理念、管理机制、人才资源、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党组织强化基础、拓展功能,促进党建资源在城乡党组织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党建在共建交流中融合。

3.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组织资源配置机制。坚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注重从机关交流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到乡镇、村任职,增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统筹发展能力。探索建立选调生进乡驻村制度,选派部分德才兼备、专业对口、潜能突出的选调生当“村官”。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考核评价,健全激励机制。逐步实行从基层遴选市、县(区)两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制度,适度扩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不断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完善城乡规划,深化城乡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

按照打造“五个*”和“争做加快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集聚优势产业的中心区”的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全市的前列。到20*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扩大的趋势明显缩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因户籍、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初步消除,基本形成城乡平等、开放互通、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20*年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20*--20*年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达到3*亿元,20*--2010年年均增长15%。

——20*年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2010年7500美元。

——20*年财政收入达到15.5亿元以上,20*—20*年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达到27亿元,20*—2010年年均增长20%。

——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20*—20*年年均增长ll%;2010年23500元,20*--2010年年均增长8%。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2010年达到"200元,年均增长9%。

——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2010年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1、调整规划布局,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形成东部新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和完善各项分区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布局。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专业化集聚。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注重空间布局,加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区域优势明显、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太湖沿岸和杭宁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集聚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以东部新区为重点,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以织里镇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及长湖申航线为重点,集聚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南太湖、西山景区和1*国道以西区域为重点,集聚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业。到2010年,争取使我区成为*市“集聚优势产业的中心区”。

强化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建设*大城市,加快东部新区骨干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和西山景区建设步伐,加速织里与*中心城区的连接,努力建成工业强、商贸活、农业优,融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特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功能完备、生态优良、社会文明、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新城区。大力培育发展中心镇,适度发展一般城镇,加强12个新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居民逐步向城镇、中心村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到20*年,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18个,对172个行政村的环境进行整治,受益人口达80%以上。通过行政村区划调整,完善村庄布局。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实现生产进园区、生活进社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抓住我区接轨上海更趋紧密、产业转移承接加快和环杭州湾产业带不断壮大等有利时机,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55:40。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围绕省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和我区“一园一区一带”农业产业群发展规划,以西部生态区和环太湖农业产业带建设为重点,深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优做强龟鳖、蔬菜、竹笋、花卉苗木、畜禽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0*年把*食品工业园基本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外向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全省一流的食品工业园。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联农户,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力口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做大做强特色童装、新型纺织、金属制品、机械电器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拓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80亿元,2010年达到1115亿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上市。到20*年,全区有上市企业6家以上,形成上市板块。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和织里工贸区为重点,向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接口、长湖申航道沿线拓展,带动东部新区服务业的腾飞。积极引导织里童装市场群等专业市场提高辐射能力,大力引进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积极培育运输、仓储、货运等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山区生态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到20*年,三产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0年,三产增加值占比达到42%以上。四是坚持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东部新区和西部生态区的特色优势,加快东部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努力形成东部工业经济与西部生态经济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争取到2010年,使我区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一是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配合市抓好境内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段、申嘉湖高速公路*段、杭长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至安吉延伸段,1*、318国道改造,长湖申航道改造、宣杭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努力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大交通格局。二是完善干线公路。加快区乡公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实现区至乡镇干线公路“半小时”交通圈。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到20*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和路面“黑色化”;到20*年,行政村至主要自然村路面硬化率达100%,并逐步实现路面“黑色化”。四是建立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格局,加快公交网络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建立畅通、便捷、安全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配合做好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和水厂改扩建,中心城区、建制镇自来水管网逐步向周边农村延伸。到20*年,实现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全区性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结合西气东输,配合市做好燃气管网建设,并逐步向乡镇延伸,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进程。加快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区水库保安、重大水利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确保城乡防洪安全。

4、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巩固深化教育创强成果,加快农村各类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农村初中向城镇集聚,农村小学及幼儿园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布局。所有乡镇都建好一所有较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和化技术学校,85%的学校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学校“校校通”。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开展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区域内城乡学校互相结对和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使农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到2010年,全区所有乡镇成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其中农村达到95%以上;初中升学率中心城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向农村辐射。

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立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各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积极推进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制工作。建立健全以区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街道)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到20*年全面建成服务到位、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六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以流动人口为主的计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计生协会网络和生育文化社区建设,不断推广计生村(居)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城乡妇幼保健网络,提高优生优育和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大力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并逐步完善设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有3个乡镇成为乡镇基层资源共享工程二级中心。积极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户等创建活动,到20*年争创15个文化特色村,2010年前有4个以上乡镇达到市级文化强镇。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开展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团队创建活动,形成乡乡有品牌、街街有特色的格局。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快助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到20*年,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15%以上。以种子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无公害技术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各类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到20*年全面建立覆盖行政村、并逐步向农户家庭延伸的信息化网络。

5、加快城乡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加快建设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到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就业管理体系和公共职介服务体系,实现用工信息共享;到2010年基本消除城乡就业二元结构,统一就业政策,消除就业障碍。全面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促进转移批业。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年,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风险型、福利型、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年,人均筹资达到80元以上,农民参加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方便群众报销。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并逐步与城镇职工医保接轨。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并不断提高救助标准。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的脱贫致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扶持低收入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到20*年使60%的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摆脱贫困。抓好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到20*年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逐步将困难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以及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更好地保障其基本生活。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加大农村敬老院和城镇托老所改(扩)建力度,逐步改善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

6、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开展生态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年前配合市政府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20*年5个乡镇完成生态乡镇建设;2010年完成生态区建设并通过验收。加快织里镇污水截流工程、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以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城乡分区域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工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抓好清水河道整治,逐步建立乡镇垃圾分类中转站、村垃圾收集点等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有效控制建筑、工业、交通等噪声污染。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构建以森林为主的绿色屏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小五金等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大矿山企业整治力度,矿山数量和开采规模得到压缩控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进程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先锋工程”建设,增强班子的生机活力,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以“双培双推双带”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工作力度,以先锋工程、五好企业党组织和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带动模范职工之家、五四红旗团委、三八红旗集体等创建,以党员先锋岗带动青年和巾帼文明示范岗,全面提升基层联创工作整体水平。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村改居”步伐,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

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平安*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区。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城乡统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不发生在全国、全省造成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群死群伤恶性治安案件、,力争在社会政治稳定、打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公众安全感等方面位居全市前列。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加快“信用*”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全力打造平安*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四、主要措施

l、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以统筹的理念抓好各项工作。既要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水平地编制实施规划,又要立足当前,认真研究确定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计划;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东部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又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按照全面进步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又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求得突破。积极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依附于户口上的各类城乡差别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地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方式。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新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完善政策,消除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引导是关键。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影响统筹发展的政策要进行调整,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消除政策障碍。对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分课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逐个加以解决。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指导力度,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尽快制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土地管理、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行政区划调整、财政管理体制、项目审批体制等政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城乡文化 文化一体化 公共文化 文化产业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指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促使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文化发展。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一、切实发挥教育基础作用

一是通过城乡教育的均衡,促进城乡文化的一体化。我国城乡文化的差距,很大一定程度上源于城乡教育的差距。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各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明显。必须通过摆脱“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束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城乡居民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文化差距。

二是通过教育促进农民从观念上向市民转变,从而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可以说,我国城乡文化的发展差距,深刻地表现为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甚至很大一部分农民进一步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差距。而教育是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在观念上发生转变的必经途径。只有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才能促使农民从观念上向城镇居民转变,从文化上与城镇居民接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

三是通过教育推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城乡文化融合的基础力量。要通过文化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升农村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文化的差距。

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城市对农村文化的援助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要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鼓励和引导政府机关、团体和城市居民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城乡文化结对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大力促进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站,促进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流动和辐射,带动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科普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建立城乡文化的共享和互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将农村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的范畴,扩大城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媒、文化场馆、图书出版在农村市场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内容的质量,增强其对农村文化的针对性,将城市文化资源广泛地引入农村,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城乡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促进城乡的信息文化交流,推动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三、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要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基金等政策措施,采取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乡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

二是继续推进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四、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