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8:50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1

1.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比较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现有工业技术为基础,其本质是农业科研成果研制、开发并在农业中应用的全过程,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毫无疑问,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年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环境损失等问题作为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虽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也促使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沿着不断加重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路径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遵循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和适用性创新原则基础上,以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强调环境和资源变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通过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应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以实现价值增值和获取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过程。实质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构成主体、创新过程、服务体系等方面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两者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化肥、农药、机械等),并通过生产资料的规模投入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因此,一般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力量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在这种因素的驱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方式,强调经济利益而忽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然持续力。新技术的市场需求显然也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存在负外部性特征,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性相对较弱,这使得环境规制也成为了环境创新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基于环境保护的农业产业政策、法律环境、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环境规制,通过外界刺激迫使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经济利好的,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和采纳。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由于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环境效应的内部化,环境规制会引致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导致“双赢”的结果,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给各参与主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环境规制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1.1.2两者知识的供给源不同

化学、电气、机械等领域的现代工业技术是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供给源,农业新技术是以这些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展开研发设计。这些农业新技术具有易于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技术特性,从而迅速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农业资源耗竭、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不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把全新的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保护学等理论纳入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的“突破”、“融合”。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将新理念、新知识引入到传统农业技术创新中,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致力于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向“农业环境友好资源投入-环境友好农产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循环式生产过程转换,这是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突破”;而另一方面,推进和实施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需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一个合理的维度内,既能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融合”现有的农业技术成果,克服和改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负外部性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优势,这使得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实现环节和难度进一步增加。

1.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

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即是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加入环境规制的驱动因素,在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突破”与“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改善与优化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从而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诸如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形成,最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相反,农业经济的增长会引起新的市场需求(如居民农业产品消费形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户生产技术的新需求等),在新需求引导下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展开新一轮的循环过程。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过来,农业经济增长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新一轮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变量、数据与方法

2.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般来讲,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等是最常见的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然而,针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以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期,选取“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PatentApplicationofFarming,Forestry,AnimalHusbandry,andFishery,简写为PA)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Environmentally-FriendlyAgricultureTechnologyExtension,简写为TE)来衡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广程度;选取“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GrossAgriculturalProduct,简写为GAP)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其中,“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是一个过渡指标,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这三项指标中,“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和“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是一个综合指标,由多项环境友好技术综合决定的,因此该项指标数据较难获取。借鉴国内外学者经验,本文主要选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秸秆粉碎还田机拥有量为例)、农用清洁再生能源技术(以沼气技术为例)、节能高效农业机械技术(以节水灌溉类机械为例)和科学施肥技术(以免耕技术覆盖面积为例)等四项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农业创新技术的代表,通过专家咨询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组合赋权方法算来确定四项技术的权重的大小,并计算得出1990-2011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度”的综合值,以代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其中四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年鉴》等。此外,由于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一般会有异方差的存在,所以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使得数据趋势线性化,变换后分别记作LnGAP、LnTE、LnPA

2.2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Sims)提出的VAR模型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是单整的,如果变量是单整的,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考察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建立协整方程。然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分解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长期的均衡关系,最终探索二者动态的影响过程。

3实证分析

3.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AP、LnTE、LnPA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符合同阶单整的条件,为随后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奠定基础。通过表2的ADF检验值的结果可以看出,LnGAP、LnTE、LnPA的原始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5%、10%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在二阶差分之后,原始序列二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10%的临界值,说明分别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三组时间序列都为二阶单整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2Johansen协整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须进行协整分析。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与“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最大特征根迹统计量来评判的Johansen检验结果,第3行7.586>3.841,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的原假设,LnGAP、LnTE、LnPA三个变量之间最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可以认为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过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00,-0.375,-0.542),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方程为:LnGAP=0.375LnPA+0.542LnTE(1)(0.071)(0.053)方程(1)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是同向变化的。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显然,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

3.3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对时间序列变量不作任何先验性假设,实质上是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变量滞后项的函数来构造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建立不但需要各个变量满足平稳性条件,而且需要确定反映变量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最大可能滞后阶数,从而保证模型估计结果显著。LnGAP、LnTE、LnPA为二阶单整时间序列,满足建立VAR模型的平稳性条件。VAR模型中确定滞后阶数的方法主要有LR检验统计量法、最终预测误差法(FPE)和信息准则法等方法,本文采用信息准则法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4的时候,AIC和SC值最小。由此可以建立以“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量”、“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因变量,以这些变量的滞后值为自变量,滞后阶数为4的无约束VAR模型,即VAR(4)模型。同时,通过对VAR

(4)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VAR(4)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曲线内),说明本文基于VAR模型的结论是可靠的。

3.4G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分析已经确定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探索3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由表5可知:①滞后1期,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PA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nPA和LnGAP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推广程度的来源,即创新是推广的前提,而由于从技术创新到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是非常缓慢的。②滞后2期与3期,LnPA和LnTE是LnGAP的格兰杰原因,且因果关系是单向的,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诸如新技术的研发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显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持续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能反哺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推广。③滞后4期,LnPA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TE和LnGA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LnPA和LnTE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经济增长促进新一轮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实现。

3.5脉冲响应函数

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度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具有因果关系。基于以上的VAR模型,可以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来详尽地描述变量间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运用Eviews6.0软件生成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在最初的1期、2期都几乎没有冲击作用,第3期后开始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逐步增大,说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持续促进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是正向缓慢促进的,第7期以后趋于缓慢平稳的促进作用,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是缓慢并长期有效的。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前小后大,由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特殊性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刚刚开始被农业企业、农户所采纳时是暂时没有经济效益的,在第5期以后,作用才慢慢显现出来,逐步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农业经济增长从第1期对技术推广度产生较强的影响,第3期开始下降,第8期以后则趋于稳定,表明通过经济的拉动能够提升农业生产主体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程度的动态关系。技术推广程度受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正向冲击之后,从第1期就逐步开始上升,在第3期后速度加快,第12期趋于平稳,这表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程度的有长期的正向影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一切技术推广的基础;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受到技术推广程度的正向冲击后,除了第1期、第2期上升效果显著,第3期到第7期有低幅度的波动,以后一直保持低速平稳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技术推广度长期内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3.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方法是Smis在1980年提出的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按照其成因分解为自身冲击及其他变量冲击所构成的贡献率,从而将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具体量化,评价不同结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方差分解,LnGAP、LnPA、LnTE的方差分解结果。

(1)在LnGAP的方差分解中,能够找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滞后1期,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均为零,但随着预测时期的推进,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持续增长且速度较慢,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农户、农业企业到农业经济组织的生产活动都以重视经济效益为前提,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及其推广较为忽视,致使二者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时间较长。但随着政策引导、观念转变、技术转换和经济支持,预测期时间越长,二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2)在LnPA的方差分解中,LnGAP对LnPA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增长,在第14期达到最大,为27.08%,此后逐步减小,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LnTE对LnPA的冲击效果并不明显,仅在第11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减小,这表明在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即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在LnTE的方差分解中,农业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都对技术推广度在第1期产生冲击。农业经济增长对其的冲击在第5期达到最大,为71.25%,随后逐渐下降,但冲击都在4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具有长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推广度也在第1期就产生了影响,最后一期达到最大值,为47.12%。这表明长期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广度的前提,这与之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一致。

4结论及启示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广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在长期关系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PA)每增加1%,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375%,而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程度(TE)每增加1%,则引起农业经济增长(GAP)增加0.542%。

(2)短期内,技术创新推广度在滞后1期即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且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是推广的前提;在滞后2期与3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开始逐步显现;在滞后4期,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推广程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

(3)长期内,环境友好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广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是缓慢且长期有效的,农业经济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对技术创新的推广起到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推广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二者的关系是单向的。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给出以下政策启示:

(1)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既然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把环境友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则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首先应该解决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中技术供给者与技术需求者的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对称问题,然后进一步通过改善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技术研发部门等组织关系和构建配套的合作协调机制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方式,使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关系形成利益均沾、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完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机制。显然,如果缺乏有效地环境政策,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农户等很少有激励去使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或者去研发未来更好使用的技术。因此,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克服环境和生态变量外部性引起的农业环境治理和农业资源利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突破旧的体制障碍,适应新的知识创新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在政策手段上不断完善。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市场激励等配套实施,健全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进而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功能要素之间互动、合作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尽快向环境友好方向转化。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粗放型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兴农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更能够增加农民生产的信心,进而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在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农民应用新技术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推广体系落实不到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加以落实;技术研究的研发力度不够,新技术是推广建立的核心,但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还未真正实现规模化,相关部门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对于传统生产技术过于依赖,由于收入的限制,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因此,面对技术推广,多数农民宁愿保持着原有的生产习惯,也不愿应用新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技术讲解能力不足,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

2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2.1完善农村科技

推广制度是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推广制度,才能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成一种常态,并在长期的落实中真正体现科技兴农的效果。在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项目,在农村设立技术推广组织机构,以配合技术研究部门的农业调查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免除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

2.2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技术人员负责与农民沟通,因此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在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注重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保证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解释,并及时解决农民在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还要提高其与农民沟通的技巧,放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架子,以缓解农民的抵触心理。

2.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的力度

技术研发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只有研发的技术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才能够在推广中取得农民的信任,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水平。在技术研发中,政府要重视研发配套设施的投入,以保证技术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应该通过市场调查与农业调查,收集信息,以保证技术研发既能够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2.4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针对农民技术素养偏低的问题,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联合村委会,在农村定期开办技术讲座,开办农村培训班,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利用农民技术夜校、电视专题讲座、技术刊物与资料的免费发放等活动,直接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结束语

新的农业技术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正的生产能力,并在推广中实现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尚不完善,因此政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理念,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学习、应用新技术,从而逐步实现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伟君.浅谈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24):203.

[2]孙学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6(4):198.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大力推进天水农业科技创新,笔者在深入分析制约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天水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显雏形天水市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个,农技推广服务机构315个,农业培训机构16所,农民田间学校4所。制定了《天水市农业创新团队暂行管理办法》,按照“择优遴选、试点先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组建创新团队2个,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高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有所突破,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双赢。1.2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天水市始终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重要手段,坚持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双轮驱动、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29.3%,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7.3%。1.3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深入实施“百万亩果园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和“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工程”,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及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辐射带动效应,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1.4农业科技创新呈多元化发展一是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全市规划建成了三阳川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等示范园区,在推动产业发展、创新企业孵化、技术示范辐射、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农业科学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建立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500多个,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地位日益显现。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相继成立了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甘肃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省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了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催生了一批以“羲皇牌”中国驰名商标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研发能力。尤其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科技创新实力比较薄弱,农业科技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成果少,且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服务滞后,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严重不足,带动引领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2.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知识老化,青黄不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断层”现象比较明显,尤其高、新、尖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老套僵化,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目前,全市农业科技人才为7996人,万人占有农业科技人才不足26人;全市现有省级领军人才5人,市级科技功臣1人,市级领军人才8人。2.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10686万元,但市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为931.8万元,仅占市级财政投入的8.72%。以2014年为例,市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人均仅为1.1元。2.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足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3,且创新能力不强,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有限,增收能力不强。

3天水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及建议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4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将政府作为主导,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创新,应突破这一格局,提升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并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强化。同时,应增加农机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如农机协会、社会经济组织和各种传媒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形成农机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和组织体系

对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和组织体系进行创新之前,为了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应通过市实践与调查,了解市场经济需求,再进行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创新。针对不同的推广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推广模式和组织体系,使得农机技术更加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

2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2.1建立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为我国农业现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现有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发达国家农机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法律法规[1]。

2.2建立健全农机技术推广财政支持体系

农机技术推广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想要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必须保证资金充足。这就要充分发挥我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调动社会各级力量,给予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一定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农机技术推广经费,促进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建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创新是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工作,加强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工作至关重要。所以,应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教学单位科研力量,争取创造更多的农机科技成果。因此,应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科研团队,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持续稳定发展,保证农机技术推广更加顺利的开展[2]。

2.4建立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队伍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老龄化严重,导致知识更新缓慢,造成队伍整体素质降低,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应通过教育培训、脱产深造等方式,不断更新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加强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工作能力,以此实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还应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不断扩大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队伍,进而做好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吸引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参与到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使得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始终保持活力。

3结语

对于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应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理念、技术和模式方面的创新,还应建立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创新机制,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为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向红.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8,300.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业科技进步和开发取得了重大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已在生产上应用,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

(3)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农业科技推广成绩斐然,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及技术服务,加速了成果转化,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为新时期农业推广探索出新的途径,理顺了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

(5)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6)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互衔接,加速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带动了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专业市场的兴起。

2回顾安徽省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组成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我省比较有影响的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为例阐述:

(1)推广甘薯“优、健、高”栽培技术(1984-1989年)。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阜阳农科所、阜阳农技中心等共同完成。项目在阜阳地区累计推广21•35万hm2,增加鲜薯17•84亿kg,增加产值2•85亿元。同时,围绕该项目提出了甘薯“五关栽培法”、“五连环加工法”具有较高的社会综合效益。不仅带动了全省畜牧业、加工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

(2)安徽省水稻旱育稀植引进创新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2-1997年)。该项目1992年引进后,由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沿江、江淮及淮北单季稻区设点组织进行系统试验研究,改进创新完善配套,建立了安徽省南北稻区应用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新体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目1997年获安徽省农村科技奖特等奖。

(3)阜阳市脱毒甘薯大面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1996-1999年)。该项目由阜阳市农科所、市科委、市农技中心等牵头,原阜阳市12个县市区(包括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亳州市)农业和科委部门共同实施。对其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组装配套改进和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形成了集育种、组培、病毒检测、繁育、高产开发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技推广运行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增收增效的目的。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4万hm2,增加产值30余亿元,199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此外,吨粮田小麦玉米增产技术、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以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技术的实施推广为我省农业科技开发奠定了一座座丰碑。2008年以来,农业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启动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下设功能研究室231个,建立综合试验站970个。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各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与展示示范为目标,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1]。

3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涉及的学科、部门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缺乏很好的合作机制,存在着体制性和机制。农业科技体系条块分割、分工不明、力量分散、学科狭窄,科研、生产、推广严重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致使有牵动性的项目,有突破性的大成果少,造成过度竞争,掠夺开发、资源浪费严重,形成一条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和高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4]。同时,农业科研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2]。二是农业科研推广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3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形成整体合力。由于科技创新步伐滞后,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企业驾驭不了拥有分散土地使用权的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产品数量和农产品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减少,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型人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存在着极不稳定的现象,出现了人才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技术人员很难适应新的农业科技形势。此外,农业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跟不上,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工作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生产和销售脱节,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开发。

4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探讨

4•1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目前,我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拥有1个功能研究室、11个科学家岗位、31个综合试验站,2010年将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立足科研、推广、科技培训和示范服务于一体,培育和造就一支服务于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队伍,为安徽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体系围绕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核心内容在示范县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检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以及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应急性任务。1a来,经过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以及示范县共同努力下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4•2立足产业需求,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应根据科技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需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尽快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要,更好地将技术成果与生产结合一起,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4•3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确保粮食丰产稳产按照“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原则,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在“十五”工作基础上,继续以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技术进步为目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三区”(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下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安徽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一批不同区域的丰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三区”建设、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水平。将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相结合,制定不同生态区域的操作技术规程,完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省粮食丰产稳产。

4•4加快专业技术、实用技术教育培训,造就一支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于一体的中青年科技团队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多项农业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形成推进农业科技的强大合力发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各学科批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4•5加强科研与推广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在推动科研、推广结合方面,构建“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技服务生产新机制,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运作等措施,把一批见效快、成效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6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特色规模化基地和区域化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生态、气候、土壤等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实行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引导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思考与体会

5•1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健全财政支农稳定的增长机制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首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重点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把资金重点倾向公益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5•2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向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对区域性广,资源利用率高,持续发展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发展领域,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5•3培育农业企业主体,放活经营性农业积极探索和理顺土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流转制度的改革,实行集土地、资源、资本、管理、劳动、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开发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将诸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政府应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政策。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6

在我国,农民这个行业占的比例较大,而且农业生产所创造的的利润也对我国经济体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变相说明了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学化,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发展也被提上日程,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它的发展不仅能保障农业产量,保证每家每户有粮可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有推动作用。在目前农业机构调整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民急需新技术去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所以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推广也显得尤为必要。因此,鉴于农机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能创造更多价值的重要地位,应当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

2、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推广

2.1加强推广力度,普及农机技术

我国务农人口众多,有的农户农业技术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导致农业产量不够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让农户们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推广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户们能更好更多地了解到新形势下的农机新技术。相关村委会或部门可以举办现场培训,让农机工作者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让农民有机会了解到新技术和新机具,让每个地方的农户都能得到普及,提高他们的农机技术。同时,这种活动可以定期举办,让农户们、农机工作者可以交流自己的务农心得,分享经验,使农机技术能得到大发展。

2.2农机技术研究和发展人员要不断提高素质

农机技术人员是农机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不断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也显得尤为重要[2]。农机技术人员不仅要定期接受严格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还要了解并积极学习国外的新型农机技术。在实践中,技术人员要学会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努力为农业产业奉献自我,保证农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2.3通过综合项目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机技术的日渐发展,我国农民对农机技术服务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在政策的引领下,以项目为出发点,搞好传统项目并做到创新,让组织方式更加多样化。农民也要趁着农机技术发展的势头,抓住机遇,将农业综合项目作为龙头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农业产量的提升。农机技术的推广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的需要,要站在不同角度全面考虑,全方位照顾每位农户的经济条件,将农机新技术、农机新器具普及到每家每户,如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机铺膜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机械深施技术等的普及。除了技术普及外,农机推广部门还要实行定期交流会,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促进农机技术的进步,坚持下乡到户,组织培训农民学习新技术。

2.4定期加强农机技术需求调查,提高农民积极性

一直以来,农机技术的推广一直停留在“技术人员教,农民学;技术人员讲,农民听”的形式上,大部分农民对农机技术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同时农机工作者对农民的需求不够了解,处于盲目教学的阶段。因此,加强对农民农机技术需求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农机工作者要学会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农民农机技术需求相结合,切实让农民学到手[4]。同时,农机工作者还要定期巡逻,做到下乡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指导、培训农户们应用和维修农机新机具。这样才能让农民体会到农机工作者的热心,让农户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机技术的学习中去。

3、农机技术的推广进程

我国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初创、快速发展、依法促进和新体系推广等四个阶段。自1993年《农机技术推广法》后,我国农机技术的推广也就踏上了正轨。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已经在全国普及并且达到制度化,农机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0万余人,对我国的农机技术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有的大学已经开设了农业专业,培养出专业的农机技术人员,有不少大学生愿意下乡帮助农民发展,也有的大学生开始农业创业,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4、结束语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1.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制约因素

2.1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难以到位

农业科技属于弱势产业及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位置,不重视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经费更是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发展迟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主力军都缺乏技术与推广,整体效益得不到发挥。

2.2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当今农业类产品趋于商品和市场化发展,农民有强烈的创收增产意识,但是农民学习新技术的方式一般是有限的光碟资料,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由于方式方法局限,达到的效果不明显。农民思想一般比较守旧,学习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弱,所学的科技成果想达到转换成生产力的进程非常慢。开展发挥好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比如试验田、示范基地等,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更好的为农民收获更多。推广和使用农业新技术才能得以拓宽。

2.3 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农业科技发展与生产结合不同步,研究方向和实际需要不接轨,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急需的农业技术找不到,科技储备有限;再就是农业科技和实际农业发展不同步,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难以满足。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3.1 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具体落实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做到科技与农业的相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培训教育、发展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科学完善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一切可用资源,加大集中力量从事好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开展对一线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到田间地头实习工作,培养技术过硬的农村技术员,使之慢慢形成相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网络推广的形式,安置好农技推广工作在一线“棚架”问题。二是做好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最好在各类院校再继续学习,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水平,更好的做好农技推广事业。三是启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学习,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规章制度,为全面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打下良好基础。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8

随着社会上各个行业、领域都在进行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农业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让农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让农业跟的上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脚步。文章介绍了现阶段右玉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

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而右玉县作为一个纯农业县,农业能够更好更加稳定的发展,对于全县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经济能够更加长足稳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个知识化、科技化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要进行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于该行业的要求。

一、现阶段右玉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右玉县就拥有了初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那时候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机构,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余人,通过向全体农业人员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以及新型科研成果,为右玉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发展,右玉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日益完善,到2013年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推广体系,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0余人(含乡土农业人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农业发展的需求。

1、没用足够的经费去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相对于发达地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上的资金投放,右玉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上的经营只占政府支出的一小部分。而这些少之又少的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那么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经费就要更加捉襟见肘了。因为没有经费的支持,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名存实亡,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因为各方面待遇不好,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有效进行的原因之一。这对于右玉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着极大的阻碍[1]。

2、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于农业的冲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还属于计划经济。农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与农业,而且农业的收入较低,有时候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农业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收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业人员的生活压力,所以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可以顺利的开展运行,也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人员对于农业生产也改变了传统的理念,开始更加主动去学习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介于多方面原因,从事农业的农民只能被动的去接受体系内所推广的农业技术,这种技术可能不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所以农业人员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没有积极进行配合,也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更好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1、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

近年来,因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不足,造成右玉县业推广技术不能顺利的进行。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政府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的资金投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正常顺利的进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设备。农业推广人员还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对农业技术推广农作进行资金支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

2、优化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市场自我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政府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以服务人民、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为工作原则。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其中,给农民自主选择农业技术的权利,摒弃过去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农民被动接受农业知识的情况。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为农民提供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

3、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与接受能力

右玉县是一个杂粮大县,有大量农业工作者进行农业工作。但是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偏低,对于传统的农业技术过于依赖。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接受新型的农业技术,导致新型的农业技术与农业科研成果不能应用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之前,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结束之后,保证农民可以掌握新型的农业技术,能够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创作出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语

为了保证右玉县农业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上的优化与创新,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是其强有力的保证。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保证新型的农业技术以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能够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前提。随着右玉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于农业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右玉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与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从而促进右玉县农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栗志华 单位:山西省右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9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1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 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 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 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 几点建议

2.3.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篇10

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科技的投入“十五”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十一五”期间又有进一步的增长,农村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继1999年以后再次超过5000亿公斤,单产也创下新高。科技进步正在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标志。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重大关键技术,至2006年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一大批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每年为国家挽回粮食损失2500多万吨。“奶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基本解决我国喝奶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技术装备研发,带动出口创汇5.02亿美元,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4.3亿元。

其次,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十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在超级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面向农村民生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科技开发,在村镇规划、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资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

再次,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基层科技进步。近年来,农村科技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市场机制在科技推广服务中作用更趋明显,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较快。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不断涌现、发展并壮大,引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例如: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扩大到31个省(区、市)的1039个县,共有科技特派员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的900多万农民;2006年以来共向农村引入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增加收益48.4亿元。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加快了科技入户和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发展进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放弃休假,深入调研,在短短二周内提出了几百条有关于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科技措施,广大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和受灾农民共同抗灾重建,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也显示了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积累。

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农村科技发展布局还不完全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形成新时期农村科技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呢?

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统筹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不能将农村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简单延伸,更不能简化成农业科技。实践表明,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不仅承担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也承担有推进改善民生的职责。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民生的精神,在强化农业科技的同时,自觉把服务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的协调发展。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核心是要把握中国特色;要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走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高价值农业、合作农业关键技术,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速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和进步,重点是要把握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农民健康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加快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和城镇化等科技开发;目前,农村民生科技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还比较薄弱,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做出更为系统的部署。

二是要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使农村科技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统筹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科技发展的成效必须通过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体现出来。农村科技面向的群体大、范围广,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是农村科技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的难点所在。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应用服务和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村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趋势仍未根本扭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特别是县(市)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发展结合的力度、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和活力不足。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在加强研究开发的同时,切实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把满足广大农民和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技术需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实现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统筹发展。

三是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农村科技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特征。在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等前沿技术研究,数字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农村医疗和农民健康等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方面,应切实保障政府投入。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独特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做法。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市场机制有很大的空间。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改变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符合当时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两个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新阶段,必须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和农村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重视“三农”的大好局面。当前,如何把农村科技工作落到实处呢?

新时期,要把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摆在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重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科技发展等四个方面,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科技发展。

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从我国实际出发,瞄准世界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与分子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和节能减排、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技术。加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的实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深入探索跨区域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经验。加强畜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开发和应用,为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提供支撑。整体推进农业技术研发,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挥农业的原料、能源、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

第二,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推广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把农村科技服务的对象从偏重个体农民向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并重拓展,把服务领域从偏重农业向农村产业、民生等并重拓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支持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从全国、县(市)基层、农村社区等不同层面,探索发展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统一全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性号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

当前,还有什么迫切工作需要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