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8:33:13

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范文篇1

制造工艺受观念、技术、设备的影响一直没有突破,导致保存困难,尤其是沉淀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传统的黄酒在饮用之前需要加热,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相当快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华光酿酒药业公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致力于黄酒的改良工作: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重点攻关黄酒的沉淀问题,并充分结合现代高科技成果,新一代高级营养型黄酒———和酒因而问世,打着“营养”的理念走入人们的生活,在酿酒行业中迅速崛起。和酒的崛起历程是企业文化推动创新的结果。华光公司将“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纳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鼓励各阶层员工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可以这样说,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和酒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系列的辉煌与奇迹。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和酒”成功的基石与灵魂。

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影响过程为:企业文化-态度-行为-企业效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企业文化会对员工的态度产生影响,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又会影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和企业的效益密切相关。“和其正凉茶”的成功即是一个典型案例———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凉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凉茶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并以燎原之势辐射全国。一大批凉茶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知名的有“王老吉”、“潘高”、“邓老”等。其中“王老吉凉茶”一直处于龙头位置,“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句话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相较而言,“和其正”在起步阶段就已经输了一阵。为此“和其正”对自身的企业文化以及产品文化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清火气”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养元气”的概念,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销量大增,企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隐隐有赶超“王老吉”之势。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优质的企业文化塑造优质的企业管理,进而塑造优秀的企业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只有当经济效益满足企业期望时,企业才能肯定其企业文化的合理性,进而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途径

1.通过制度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制度化有两层含义:一、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采用制度的手段,将其明朗化、规范化,提升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的行为;二、企业文化应该在企业的制度与战略目标中有所体现,充分展现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战略目标的积极推动效果。

2.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文化建设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需要实践来补充、完善,换句话说企业文化除了要在各种文件中有所记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说明企业文化建设落到了实处,发挥出了它的固有作用。

3.通过教育培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因为这样的教育培训目的明确,教学手法多样,讲解较为系统,而且能够即时解决员工的疑问,为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

4.通过奖惩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员工数量一多,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和事要奖励、宣传,对于违背企业文化的人和事情要惩罚、打击。奖罚双管齐下,才能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5.通过系统化的方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即企业文化是否具备以下特点:一、可持续发展;二、可长期存在;三、可持续盈利。企业文化如果过于散乱、不成系统,将会使员工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抓不住重点,自然不利于约束、指导员工的行为。一些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白皮书在内容上甚至有几十万字,这些企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积累的结果,更是系统化的结果,所以有必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结语

推动作用范文篇2

为适应小麦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国家粮食局组织有关专家并协调相关部门对1999版小麦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为:修改了小麦分类检验方法,将感官检验改为仪器化检验,建立了我国小麦硬度分类评价体系;对小麦分类进行了简化,新标准中小麦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适当放宽了中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制,与国际标准取得一致;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规定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小麦的品种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时间等,以便于小麦产品的溯源。

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对主产区小麦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更加科学合理。因为分类标准的原则是质量,一般北方冬小麦质量较好,而南方冬小麦质量还不如春小麦,所以分类中增加播种季节并不能反映质量,而且在新标准增加的标签标识中品种名称、产地、收获时间都可以说明冬、春性。因此,不考虑播种季节的分类既不影响分类的科学性,又可简化分类和操作,便于掌握与大范围执行。

实行小麦分类的仪器检验硬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感官检验带来的人为偏差,对于确保小麦收购验质的客观公正,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小麦硬度指数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小麦的内在品质,采用硬度指数作为小麦分类指标,对于进一步推进小麦品质优化,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引导小麦市场价格的趋式,改善小麦面粉加工品质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作用范文篇3

就我国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为利用太阳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h以上,将太阳能以真空管集热器进行应用,其效率在冬季也可以达到50%,这样一来,充足的太阳能每日可以集热700万焦耳以上,将之应用于冬季供热电能化,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太阳能集热用于电能转化,每日可以产生近2kW的电能。以当下我国对太阳能的利用情况来看,到2020年的时候,太阳能技术可以节省3.4亿t的煤炭,提供超过8000万kW的电能。若是以能源消耗的费用计算,3.4亿t的煤炭和8000万kW的电能,需要投资近1万亿元才能够实现。太阳能的节能性和经济性,为我国以能源发展为主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能源消耗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发展难题,能源枯竭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大障碍。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新能源利用技术起步较晚,相关技术手段尚处于发展阶段,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新型能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已经显得迫在眉睫。太阳能技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在2010年这一年时间内,节约了近2000万t的标准煤,主要从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的利用,实现了节能这一目的。所以,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太阳能应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太阳能的环境性和社会性分析

太阳能在保护环境,促进资源节约方面,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就以冬季取暖情况来看,耗费的煤炭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能源消耗,并且煤炭资源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以及化学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污染物排放超标、工业化污染严重、建筑节能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经济建设发展。如何实现节能减排,采取新型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炭资源,是我国当下发展社会经济必须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利用太阳能成为解决当下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加强太阳能利用的技术措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意义重大。

3太阳能对建筑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研究

太阳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主要利用了光和热,并且通过相应的能量转换,实现了太阳能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有效利用,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1太阳能热水

太阳能热水这一技术很早就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了。人们可以在楼顶布置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光热作用,实现热水的目的。据统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率与电能热水效率差别不大,但是却可以更好节约电能。太阳能热水器这一技术的发展,是太阳能利用最为成熟的一环,我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数量,更是占据了世界总量的50%以上。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于建筑行业中,既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又实现了环境效益,推动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

3.2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在建筑行业中采暖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新建筑材料的应用为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不断应用于建筑行业当中。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更好地进行光热吸收,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增加室内的温度。除此之外,太阳能采暖设备也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太阳能组合系统,更好实现了光热转换,实现了室内取暖目标。太阳能采暖,可以降低煤炭资源的消耗,这是太阳能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又一有利之处。

3.3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的利用,其原理主要是能量转化,通过对光能和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可以实现太阳能降低温度的作用。太阳能空调的动能来源就是日照,可以四季常用。但太阳能空调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加之太阳能空调的造价较高,还无法实现普及。不过当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加快这一技术的研发工作,让太阳能空调大范围投入使用,将很快变成现实。太阳能空调应用于建筑行业中,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3.4太阳能发电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当下利用太阳能技术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BIPV的本意,其实就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通过对建筑物外表面进行光伏铺设,利用光伏发电。这一技术的提出,对于促进我国电力供应,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太阳能光伏发电贴近供电位置,线路铺设较短,具有较大的经济性;其次,光伏发电主要以太阳能为发电能源,减少了煤炭等燃料的消耗;最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方式,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建筑技术和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有效利用了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以此作为实现发电目标的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对线路铺设需求低,节省了供电投资,实现了电能供应的经济效益;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可以降低空调负荷,并且光伏设备可以当做建筑墙壁,节省了工程造价。总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实现了供电和建筑的有机结合,使供电的投资降低,也使建筑造价减少,保证建筑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实现了建筑发展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推动作用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推动作用范文篇5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设计到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处理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实施,就必须要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支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必然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一致时,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信息化的建设。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本来就是企业协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企业文化的支持对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则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途径,帮助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形式。

2.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2.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发和提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的重视,以人为本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帮助企业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增强企业员工的信息化观念和信息化业务处理水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还是企业提高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和具体信息化实施战略的执行力度的重要支撑力量,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信息化建设的阻碍力量,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2.2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服务业务的开展、售后反馈和服务等,都是企业针对客户的具体业务的展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生产水平,帮助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形成企业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实现和客户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保障企业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客户信息的整理和对客户分布、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度等各项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信息化处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帮助企业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对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

2.3快速响应的柔性文化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社会发展的形式多样,信息量巨大,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因素增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灵活性、柔性文化建设就成为企业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柔性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快速响应的柔性文化建设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事实上也是信息化的竞争,在面对突发情况和变化因素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对变化信息进行尽可能多的搜集和整理,基于对信息的掌握,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推动策略

3.1用信息化来体现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应该符合企业文化的特点,不能脱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而独立发展,这样会引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造成企业发展的失调。同时,为了保障企业文化的合理建构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的磨合和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的有效统一,帮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

3.2发挥管理层面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策略的实施,这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层要把信息化的重要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步骤,给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指明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目标。

4.结语

推动作用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

我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等技术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各大高等院校和学府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行为控制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努力转换教育观念,探究新型管理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全面创新,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来推动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工作。

1.“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长时间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和被管理者,这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反映的就是用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这样管理观念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变化,我们必须加以改革与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在科学管理的视角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重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贯穿于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中,从学生的内在出发,强化学生发展意识,满足学生合理要求,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学校管理目标统一起来,改革与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管理中职业化与专业化,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2.“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要求我们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要求把高校学生在校成长阶段看作是一个开放与发展的系统。学生在这个系统中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他们与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多重联系,并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着,还随着环境发展而发展着。学生管理工作培养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应该学会做人做事、辨别是非、能够处理各种矛盾。因此,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要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始终让学生在先进教育机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要求我们建立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管理新模式,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基本要求。现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展的教育和提供的服务,立足点在下面五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综合素质拓展;第三,就业指导与教育;第四,学业的指导;第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五个立足点来构建“教育服务”从而进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构建完善细致的学生综合培养目标体系,真正深人到学生内心,将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深人到学生身边去。

3.1利用日常教育和网络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利用日常教育和网络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六个原则”,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把“六个原则”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德育放在首位结合高校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3.2抓住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业、素质拓展、就业指导提供服务。抓住人学、学习、毕业这三个环节。人学教育要从新生对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了解开始,逐步深人到大学里,引导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度。学习这个过程要贯彻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就业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迅速转换自己的身份,满怀信心走向社会。

3.3做好各项服务,为学生发展建造各种有利的条件。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做高校教育的消费者,把高校看做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教育的服务机构。

3.4推进和谐校园,建立健康平安的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执政的重要目标。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技术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为社会提供自己的社会价值。并且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校园,建立健康平安的文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立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氛,搭建各种有利与有效的教育平台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价值,使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自觉遵守和维护健康平安的文明校园文化。

推动作用范文篇7

马约翰先生一生刚正不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当马先生刚刚开始步入社会、认知社会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周围的同学及民众身体虚弱、面如菜色,加之“东亚病夫”的辱称更令马先生下定了“从医救国”的决心。他于1904年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攻读医学,欲以精湛的医术来拯救国民。但是,在他接受了西方体育运动思想之后,认为只有积极进行全民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才可以更好地报效国家,拯救国家于危难。他认识到医学知识与技能只能“治病”而不能救国;而有效地开展全民体育锻炼,却能“防病”“、强身”“、救国”。于是,马先生在清华任教英语、化学课程之后,毅然去申请教体育课程。正如马先生自己回忆说“,考虑到祖国的荣誉”,这也恰恰彰显出马先生的体育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1926年,当马约翰第二次留美并在春田大学同时获得了体育学、教育学双硕士学位之时,校方就欲聘请马先生留校执教。但是,马先生却婉言加以谢绝,回到祖国;因为,马先生知道祖国此时的体育运动发展较为落后,更需要有人将西方体育运动的先进经验加以引进、应用。由此可见,马先生对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并组建成长沙临时大学,马先生婉拒国民党高薪聘请其出任国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一职,随清华大学来到了长沙,主持长沙临时大学的体育教学事务。南京沦陷之后,临时大学又西迁至昆明,马先生又随校西迁。在战乱时期,马先生不忘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协调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赛事。如1939年,组织了校际球类比赛;1941年,组织了昆明市游泳比赛;1941年,与龙云、牟作云等人组织了昆明市运动会;1944年,又与龙云、王英杰组织了中美田径运动会。其中,当时组织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体育赛事当属昆明市运动会,该运动会自1941年至1945年间,共成功举办了5届。马约翰自1914年到清华学校任教伊始,就一直热衷、执著地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长达52年的不懈努力。马先生在清华任体育部主任之后,更是将“爱国”、“完善人格”“、勇敢”“、永远向前”等思想通过其实际行动传递给学生们。在马先生的倡导与组织之下,清华学校在很早的时候就成立了校内的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棒球、滑冰以及拳击等十几个体育代表队,马先生更是亲力亲为地进行指导训练。

尤其是清华学校的足球代表队在58场比赛中,仅负了7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29年,更是在诸多华北足球队中脱颖而出,勇获冠军。作为田径运动员的黄远道、张龄佳、罗庆隆、潘文炳等人也曾在各届远东运动会以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了金牌。正是在马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清华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全国高等院校的领先地位,并屡屡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升起中国国旗。马先生的专业是医学,他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还通过在清华大学所积累的经验,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到全国的各大院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单位进行报告、讲学,不断地向全国各界宣传体育运动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在他72岁高龄时,还认为自己的工作仍未做完、仍未做好,还想把自己更多的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方法与经验告诉给大家。与此同时,马先生对女子体育锻炼也尤为重视。他认为女子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

马先生认为:在学校中,在社会生活中,男女是平等的,都有着同样的远大抱负。但是女同学的身体较瘦弱,甚至在做了母亲之后,身体会变得更加瘦弱;那样还怎么会有更多的精神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去在风雨之中进行斗争呢?只有保持更强健的体魄、更高尚的情操,才会具有更坚定、更勇敢的精神与意志,投入到爱国运动之中,才会使得生命更有意义。因此,马先生不但打破了当时旧中国对女子体育锻炼的禁锢,并积极鼓励当时清华大学仅有的40多位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马先生将40多位女学生编成一个班,并亲自在为她们上体育课时进行讲授,鼓励女学生们“不要怕、不要害羞,更不能娇气”。与此同时,马先生还在学校中组建了女子田径队、篮球队以及排球队,并与其他高校进行比赛。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时,罗家伦任第一任校长,由于其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对原有的体育部进行了改组,同时还取消了马先生的教授职称,并将原有的6名教员减少至3名。尽管,罗家伦的这种错误行为严重阻碍了清华大学的体育发展,但是马约翰对他的做法并未放在心里,只是不屑一顾,依旧专心从事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1929年底,马先生率领的清华足球队获得了第六届华北体育联合会冠军。此事令清华大学举校欢庆,其场面更是热烈无比,甚至把马约翰等人从清华校门一直抬到了大礼堂。此次清华足球队所获得的优异成绩,也令罗家伦校长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但恢复了马先生的教授职称,还赠予了马先生一座银杯。

二、马约翰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1.重文重“武”。清华大学自开办以来,一直就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顶尖高校,入校的学生也自然是经过严格的考试之后,从全国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受传统儒学思想较深,学生们重文轻“武”的思想极为严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较为轻视,对体育课也往往不愿参加,这也造成了许多满腹经纶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高。马约翰看到这一点,也深知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他经常对学生们强调“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被人家说是‘东亚病夫’”。于是,在马先生极力倡导之下,清华大学开始对学生们采取了强制性锻炼的措施。学校规定下午4点至5点之间,是学生们到室外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同时,学校还规定:只有在体育运动方面达到校内所规定的相关标准之后,方给予毕业,才可以出国留学。这一项规定,极大地促进、提高了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马先生不但亲自制定了体育“五项测验”以及合格标准,还亲自进行考核。我国著名文学家吴宓,在清华读书时,所有的功课全部是优,却单单在“五项测验”中的跳远未达标准,只好被马先生给予留校半年,直至该项体育测验及格达标后方准予了他毕业出国;同样重文轻“武”的梁实秋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也曾遇到了同样的事情,这也令梁实秋对马先生极为敬佩。

2.理论结合实践。马约翰先生先后于圣约翰大学、美国春田大学进行了医学及体育学的系统学习,这样的医学学历及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体育人才在旧中国极为罕见。因此,马先生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马先生曾强调:体育是一门增强人民体质的科学,是使人们身心达以健全的科学。马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而总结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体育更是培养人们逐步具有“完全人格”极为重要的手段。他先后编制出近百套不同内容的徒手操;对相关球类以及田径方面的训练方法,马先生也提出了非常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这是马先生为何有能力在清华大学组织足球、篮球、游泳等代表队,并亲身担任指导的真正原因与基础。

马先生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相关体育研究、发展的著作。如,马先生早在美国春田大学进行攻读硕士时,就曾用英文写下了一篇约八万字的《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的论文。在该论文的写作时,马先生充分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将体育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以及运动成绩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剖析,还将体育运动对整个民族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及深远影响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马先生的这篇论文就是在60年后的今天进行拜读时,仍然是观点深刻、论理精透,极具学术价值。

推动作用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高职英语教学

2018年4月,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并将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自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量表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状,根据我国的英语教学和评测的实际情况,依据现代先进的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评理论,从社会和时展的新需求出发,注重量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服务教育、服务考试、服务社会(刘建达,2015)。量表的制订完成和正式,标志着我国在英语教学、学习和测评中对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有了“国标”的参考标尺。量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研究方面还很少。本文旨在探讨量表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1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解读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全面界定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实现交际需达到的标准,详细列出学习者应掌握的各种英语知识和能力,对各等级对应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科学的描述,九个等级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为每一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参照标准,旨在在我国英语学习、教学、测评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刘建达,2015)。量表包括语言理解能力描述、语言表达能力描述、语用能力描述、语言知识描述、语言使用策略能力描述和翻译能力描述。语言理解能力包括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用能力指运用语用知识的能力;语言知识包括组构知识(语法知识和篇章知识)和语用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语言使用策略包括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四个部分;翻译能力包括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简单来说,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把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译、语法和语用等能力技能,在每一个方面根据使用者水平高低分为“基础、发展、熟练”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三个等级,即“三段九级”。量表的九个等级中,一二级大致对应小学水平,三级对应初中,四级对应高中,五六级对应大学,七级对应英语专业,八九级对应高端外语人才。

2量表对于高职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2.1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可是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基础薄弱和学习动机不足等多种不良因素下,我国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底子差且发展不均衡。英语口语基础薄弱,处于不愿开口的英语学习状态(李素清,2015)。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做到正确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素质还亟待提高(张铮,2013)。造成高职校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系统的教学目标和科学有效的测试手段。量表对各个等级的英语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详实的描述。明确了英语技能教学的目标,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衔接,有助于教师将教学整体划分为含有明确目标的小阶段,通过适合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此外,量表采用“能做”描述语来描述语言能力。鲜明地突出了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语言使用行为能力,即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各种能力以完成某种交际任务的能力。分技能的描述涉及听、说、读、写、译以及语用等能力的综合运用,尤其强调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刘建达、韩宝成,2018)。可见量表所倡导的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英语学习与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导向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到英语交际能力各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语用环境、语言使用者的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2.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我国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大量实践都证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大容量、多渠道、创语境”的英语教学模式符合高职英语教学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胡海青,倪方,2005)。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性教学向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的转变,切实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廖素清,2007)。面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高职学生,标准统一、功能多元的量表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启示:2.2.1立足学情主导学生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测试体系,教师很难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高职校学生能参加的统一性英语水平测试目前只有省学业水平测试或公共英语考试(PETs)。然而学业水平测试目前只有笔试,没有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评;公共英语考试虽然分笔试和口试,但是在评价标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社会认可度不及大学四、六级考试。所以量表的推出,一方面为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评估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量同衡”的解决标准,让一线教师们能从各个分技能层面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分析、解读,从根本上获取真实可靠的学情信息,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前提条件。从而进一步帮助教师制订明确、详细、切实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方面,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理论,认为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别人指导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Vygotsky,1987)。量表分段分级设定标准,充分考虑了学习过程和学习个体的差异,详细设定了不同级别的描述语。这样就使教师能对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前瞻性地把握好对她们学习发展的主导作用,让自己的教学走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前面。2.2.2发展策略促进自主学习。Chamot(1987)指出学习策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加强对语言形式及内容的记忆。Rubin(1987)则认为,学习策略是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发展并促进学习者自我构建的语言体系发展的策略。文秋芳(1996)指出学习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在定义和归类等问题方面还未达成一致认识,但是学习策略作为积极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Bachman&Palmer1996,2010)的量表为发展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参考。Bachman认为策略能力包括评估、计划、执行三个阶段,并以策略能力为核心,提出了语用模型。量表在此基础上,再借鉴《欧框》中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这四个方面的语言策略,更全面地列出了学习语言技能所要掌握的策略(刘建达,2018)。量表的建构理念就推动了教师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例如: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策略知识的集中解析和训练,培养其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接着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学习任务或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策略有效完成任务。最后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对策略使用进行自我评估。通过环环相扣的策略训练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语言认知层面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能。随着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将深入认识到个体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通过有效利用学习策略,并可以有意识地调控和选择自己的学习风格,真正管理自己的语言学习,不完全依赖教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2.2.3循序渐进满足多元需求。量表等级的划分采用了近似等距的方法,前期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能力之间的差距不均等,有些级别之间的间距大些,有些又较小(刘建达,2018)。因此达到量表每个级别所需的学习时间和强度等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发展和进步所需的时间进行记录和跟踪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技能发展的不一致性,例如,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领先于口语能力,或写作能力会滞后于听力能力等。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各异、所学专业繁多以及职业发展多样的特点,对量表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学校学习阶段。因此量表的全面性允许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制订发展方案,这满足了高职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出国等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评价的多元化需求。2.3善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和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仍然使用传统的终结式考核,方式简单,内容范围小,手段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无法考查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缑慧权,2017)。教学评价割裂了教与学的完整性,学习者在教学评价中的能动性及其有限。教学评价几乎没有关注学习者的发展,特别是学习者情感态度、学习行为、自主性等方面的评价和信息收集(刘晓毅,2015)。这与量表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的理念是不相符的。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应坚持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时,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及所反映出的学习成果,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贯彻于英语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依据量表细则,根据学生的具体英语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评价标准。教师还可以利用档案袋法进行学生学习行为或经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完成的各种学习项目、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模态记录等(Snadden&Mary,1998)。教师还要改变传统英语考试内容以读、写为主的形式,将重点逐渐转移到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加大听力和口语的考查比重。学生应作为评价主体和参与者,在推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对自己和他人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形成比较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结果。

3结语

推动作用范文篇9

一、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纵观中西教育史,融善于美,也即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学理的依据和思想渊源从古至今都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把美育的作用上升到了相当的高的程度,他这样评价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此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则提出,“美育”的初衷就是通过从事美的教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类,从而进一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他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审美教育当作了高校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具体来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美的感受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对美和美感的直观形象来感染人,从而触动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学校的美育工作应当把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适时地在学生中普及各种美育活动的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在美育内容又占据了首位的位置,艺术表现形式是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学校应从学生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做起,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艺术展览以及艺术讲座等等,并且努力将这类活动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听听音乐会,参观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会等。另外,我们要把美育工作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为构筑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添砖加瓦,从而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可见,德育和美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的。美育需要德育的指导实现自身的升华,使审美意识具有更高的理性和思想性;德育则需借助美育丰富的内涵,进而使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的灵魂是德育的主旨,而人的内心世界是世上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东西。此外,塑造人的灵魂,雕琢人的内心世界,包含了艰巨而又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因此,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难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既要注重其思想和逻辑的塑造,也要注重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合二为一;不但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而且要融理于情,以情动人。

二、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促进作用

1.美育是德育的原始诱因

爱美乃人之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即在于实现美,人们的言行举动都是在美的驱使下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风尚、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取向也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追求上、对美的创造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先搞好美育。让学生在爱美、审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从而充分地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2.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1)美能导善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美育可以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帮助人们克服因过度物欲化造成的对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同时美育能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美的理解与欣赏,使之与审美对象产生精神上和情感的互动,不仅使感官得到享受,精神得到满足,在思维上得到启发,进而荡涤灵魂,摒弃恶性的意识,自觉扬起追求高尚人格和远大理想的风帆,追求美好,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美育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美育还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多重作用,它能引导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召唤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竞相仿效。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扬美抑丑,颂善贬恶,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坚守底线,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进而提高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启真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青年学生会因美育而产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知识的广度,转变老套的思维方式,增进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思想观、社会观、世界观,进而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具体、成熟的认识。据对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招收的理科超常少年的调查,“他们自小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都比较灵活丰富,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接受和实践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这些都说明美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3)美能怡情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积极情感,调节人的心绪,愉悦人的心情,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开展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其次,美育还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丰富多彩的美,而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与情感倾向,促进他们性格的移化和强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在美感的共鸣中熏陶思想,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格。

(4)美育能寓教于乐美育在德育教育发挥着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青年学生这一群体,容易被他们理解和采纳。

3.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式教育,它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教育。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以美育德,是把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到一起,将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和自由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融合到德育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知和体验中,德与美相互交融,获得审美思想上的转变和思维上的启发教育。以美育德的引导使学生将认识美、理解美上升到内涵丰富的审美情感,并升华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逐步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进而提高了大学德育的层次,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知情意行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向。

4.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它的弊端就是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并通过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教育学生。大学生无兴趣的用被动抵触、逆反的学习状态及心理状态接受知识。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使德育教育无法顺利的进行。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填鸭式说理灌输,它以形式多样的感性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教育情境中的体验中培养并陶冶情感。坚持情感和心理上主动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学生享受美好的事物带来的美感,将这种美感转化为自身审美的信念和“内在美”,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实现由“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教学实践效果,对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三、美育服务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以塑造美好心灵为要务,实现德育目标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育的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但无论怎样表述,实际上都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诠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道德和审美相互作用,不存在主辅、本末的问题。要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全面统一,就要克服对社会社会本位理解的偏差,扭转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在德育目标的取向上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作为学校德育的追求。感性和理性共同控制着人的思维。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为学生提供情理交融与情境交融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教育情感的引导功能、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理解与升华。因此,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心灵上、思维上有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教育情境会化心灵。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的理想境界有很大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校建立和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会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从而对美育和德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空虚,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学习、勤于劳动的激情,并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自强之心,使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

3.提高德育的工作艺术

推动作用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监察;节能减排;现状;作用;措施

1国内环境监察工作的进展情况

环境问题受到重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初期,虽然国家已经建立了环境监察部门,但是监察工作形式主意,只是对各别污染企业收取了相应的费用,用于环境的改善,中期以后,国家加大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帮扶,引进了相应的环境处理技术和设备,对于一些工厂的污水和污染进行了集中的处理,环境保护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目前,环境监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技术上的制约和管理上的漏洞,难免使得监察工作不到位,一些企业仍在污染中生产,并生产着污染。

2国内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

我们国家仍是经济发展中国家,许多的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属于粗放型或者是劳动型,没有实现技术型的转变。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公路交通事业也迈进了一大步,这些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建筑施工,因此钢筋、水泥、石油等重工业材料的消耗量十分大,而受到技术的制约,许多材料的利用率比较低,虽然国家在不断的倡导着节能减排,但是实际中成效不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的节能减排之路仍很艰辛。

3环境监察对节能减排的具体作用分析

3.1促进排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现场监督检查利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和处罚排污行为,将直接刺激排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扭转企业以高污染换取利润的生产方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方式、生产产品等方而寻找减少物料流失的途径,实现环境污染全过程控制。排污费作为排污者排放污染物造成对环境损害的一种经济补偿费用,根据排污者的排污量确定征收金额,明确了排污者的经济责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排污行为。可见,由于有了环境监察,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发生质的改变。

3.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限制了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技术落后产业的发展,环境监察在贯彻国家政策,遏制重点行业盲目建设势头和高能耗行业无序扩张方而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环境监察中强化行政手段,对严重落后生产能力、落后设备严重排污企业和行业,采取关、停淘汰及限期治理等严厉行政措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逐渐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对“三废”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和奖励,引导严重污染企业并、转其他清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3.3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百姓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也是环境监察单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的企业,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百姓的人身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长此以往,也可干扰社会的稳定,对此,环境监察单位应该是冲在环境保护最前线的,严厉打击一切污染违法行为。

3.4促进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监管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的发展是硬道理,环境监管是环境监督执法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但是我们也相信两者在发展中能够取得双赢。发展企业的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没有必要的企业发展、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环境执法难以奏效。反过来环境监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遏制了违反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十五小”等粗放经营、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所以发展是环境监管的根本目的,环境监管是时展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在监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监管,两者相互促进。

4强化环境检测,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具体对策分析

4.1制订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加强环境监察力度。现阶段,虽然我国的环境监察工作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得不到严格的管控,还有些企业由于检测设备不够先进,对于污染的实际严重程度不能准确的测出而逃脱了惩罚。因此,应当结合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卫星遥感技术、网络实时监测或者与气象、地质等部门进行合作监察,对于有污染排放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进行强制性的节能减排工作。

4.2积极展开环境监察,促进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在我国的一部分地区,由于政府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导致很多企业违规排放,甚至一些根本不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的企业也没有收到制裁,甚至发生很多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环境监察部门应当独立于政府之外,能够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专业职能和职业操守,公平、公正地书写和上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定期强制企业送检样品或者对企业进行抽查。对于比较重要的资源耗费高、污染严重的企业,监察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指导,如果不能符合国家法规,应当禁止运营,不能因为高额的经济效益而放纵不管。在监察过程中发现环境污染或者能源耗费情况超标严重,应当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对于该类企业进行停产处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污染排放处理或者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4.3提高环境监察技术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监测效率。监察工作要想科学有效,就必须借助高科技的产品以及设备,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遥感技术卫星技术都已经完善起来了,针对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监察的设备,提高监察的精密度;同时,检查工作如果只是定期进行,那么难免会有遗漏的问题,因此,如果与气象部门通力合作,实现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动态合作,那么就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的不间断监督,大大的提高了节能减排效果。

4.4善于借鉴成功案例和经验。国内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也比较缓慢,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基于此,我们国家可以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同时要避免生搬硬套,要适当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工业特点,结合我国目前国庆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节能减排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5结束语

总之,实现高效的环境监察工作是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必然之路,未来的环境监察工作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了,要贯穿到每一项工程的始末。当然环境监察工作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也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落实。

作者:郭明芝 单位:抚顺市环境监察局顺城分局

参考文献

[1]袁博.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节能减排实施方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