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14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1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2

我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9.1%。消费增长不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上不断走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到57%左右;而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消费率超过78%。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和长期来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体态势,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结构性制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存在的必然结果。

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制约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二是消费意愿。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不低,以2002年为例,据测算,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78.3%,农村居民为74.1%。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不均等化和增长不快造成的。

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聚集于第一产业,收入较低,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约束还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农业效益下降,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成为抑制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不断降低,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2002年的37%。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为3.1:1,消费水平之比为3.5:1。

其次,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造成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影响着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实行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虽然在一定时间里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就业的压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总体上看,规模效益较差,同时加剧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况。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40.5%,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50%,发达国家达到70%至80%。城市化不足导致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增加就业1个人,在服务业可就业3个人。我国与其他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美元的国家相比,服务业产值比重低20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低30个百分点,同时也加剧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再次,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支劳动后备大军长期存在,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且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低工资和廉价劳动力虽然使我国产品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低工资也成为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阻碍。

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不均等化的重要原因。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在新形势下,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如不尽快打破,长期来看,将加剧消费需求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呈迅速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放慢。需求缩小引起市场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增长不能同步,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发达国家居民的食品支出一般只占15%左右,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因此若仅依靠农业,农民收入不可能获得大幅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住房、汽车等商品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些行业的高速成长,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这也意味着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趋势。1996年至200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75万亿元,但工业部门就业减少2000多万人。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3.0%,2002年下降到21.4%,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较弱。同时,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为了生存发展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少。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良种、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村机械与能源使用的显著增长,都使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大为减少,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按照1988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所需总劳动力为2.33亿人,而按照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需要1.3亿劳动力,农业内部劳动力剩余程度相应上升到60%。

由于以上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工业就业人口增加缓慢甚至减少。就业压力集中到第三产业。据统计,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1999年第一产业为50.1%,2000年至2002年保持在50%;第二产业1999年为23.0%,到2002年下降到21.4%;第三产业1999年为26.9%,2002年达到28.6%。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增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转移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工业化增加就业是做不到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

加快城市化扩大消费需求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3

[关键词] 市政公用事业 发展水平 比较研究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由政府管理,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卫生以及园林绿化等。北京市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等方面,也反映在城乡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差距极大。除中心城区外,北京广大乡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南地区、重点镇、新城等)市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居)民在饮用水、供热服务、燃气服务、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基础差,承载和保障能力非常薄弱,严重地制约了首都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1.差距之一:公用事业投资城乡差距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明显不足

城乡公用事业投资差距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明显不足,这是长期以来“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由于城市财政与乡村财政的分离,用于城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城市中心区为主,而农村地区投资严重不足(参见表1)。

从表1可见,北京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偏重于城镇,占比高达91%以上;而对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不超过9%,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十倍以上的差距。

2.差距之二: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地区的集中供水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集中供热面积、洁静能源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公路里程等主要指标大幅度低于城市中心区。二是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现代化、配套化、系统集成率以及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中现代科技的运用范围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存在巨大的落差。三是农村地区对市政设施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方式粗放,难以发挥市政设施的综合效益。

3.差距之三: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的承载和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差距巨大

城乡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的承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乡村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少而简陋,设施现代化程度低,服务能力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扩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利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实现。

二、城乡不同区域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水平概况

1.新城:市政公用事业尚处于打基础阶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11个新城,其中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为重点新城。2009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规划。提出要按照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投入建设一批水、电、气、热、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并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目前,新城公用事业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确立的步骤是“五年打基础、十年成系统、十五年见水平”,目前尚处于打基础阶段,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城南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

城南地区包括原崇文、宣武和大兴、丰台和房山等区。2009年9月,市政府制定了《2010-2012年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在城南地区将有步骤、分时序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配置一批重大项目,集成一批资金政策,着力打基础、调结构、上水平,为城市南部地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并力争使城市南部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面貌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城南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主要表现是基础差、结构不合理、水平低等方面。

3.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设计标准低、重复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随着城市中心区向外扩张,在城市建成周边形成的一个城乡地域交叉、农民居民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的过渡区域,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界限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目前,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大致包括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丰台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通州等部分地区。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面积约753平方公里,有行政村约227个,自然村落约450处,涉及户籍人口约62万人,流动人口约280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情况复杂,基础条件差;城市快速扩张发展导致市政规划变化快;一些市政设施原设计能力低很快暴露出来,更新换代快导致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4.重点镇:市政公用设施老化严重

北京已经确定将10个郊区县的42个镇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发展的镇 (参见表2)。目前,半数以上的重点镇镇区主干路已建成或改造,垃圾密闭化收集运转系统初步建成,重点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覆盖。2009年,市政府投资重点镇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34亿元。但重点镇公用事业建设欠帐多、基础条件差,供水、供电、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天然气配套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严重滞后。既有的公用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不堪重负。

三、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分类比较

分析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各类别,可以观察到城乡各类公用事业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发展极不平衡,这与政府对各类公用事业的投资政策和投资水平相关联(见表3)。从政府对城乡公用事业分类投资看,总体上对城乡公用事业投资总额在增长,对城镇的投资高于农村地区投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乡村地区不同公用事业类投资和建设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乡村地区公用事业投资偏重于公路、供水、供热、园林绿化等方面,对供气服务、市政工程管理、电信、邮政等项目的投资不足且处于连年下降状态。二是重建设、轻管理和维护的现象比较严重,乡村地区许多公用设施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三是重物质形态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环境秩序、公共卫生、污水处理等提升生活品质的“软”件建设。四是与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用事业设施的综合效益发挥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的实现。

1.供水服务

北京市自来水供水管线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快速延伸,市区配水管线从2001年的5270余公里,发展到现在的6600余公里,平均每年以260余公里的速度发展。但市自来水集团公司供水范围目前仅限于五环和六环路以内的城区。远郊区(县)城镇由当地自来水厂或自备井供水;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备井水,甚至还有一部分饮用自然水。总体而言,城市中心区集中供水基本解决,但远郊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自来水供应范围非常有限。如,房山区共有16座自来水厂,良乡城区和城关地区由市政供水,其它乡镇由本地水厂供水,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范围一般只有80%左右,最低的只能覆盖20%的区域范围。延庆县城区自来水厂只有1座,采用市政供水方式,供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日,供应覆盖范围11平方公里,只覆盖延庆镇331户居民。

从表4可见,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广大农村地区,使用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农村住户只占52.73%、70.98%和56.8%,使用井水住户比例相当高,村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2.燃气服务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燃气发展的中心在市区,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在城市中心区管网建设上,对郊区的燃气发展投资严重不足。在郊区不但燃气管道密度低、覆盖用户少,而且至今还有密云、怀柔、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区县没有用上市区管网供应的管道天然气,延庆和密云两县目前靠每天汽车运输解决气源问题。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向的新城和中心城镇发展,其对天然气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气源和现状输配管网均不能满足这种迅速增长的需要。

更严重的是,远郊区县燃气事业基础差、底子薄,气源结构复杂(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秸秆气等),供气方式多样(市政供气、社会供气、自供等),再加上居(农)民居住分散,客观上也给燃气一体化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现代燃气产业具有高度的自然垄断性和网络依赖性,管道是燃气输送的唯一途径和最佳途径,纵向一体化的垂直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供应效率和使用的安全性。这种情况客观上也制约了乡村地区燃气事业的发展。

从表5可见,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农村,使用天然气和煤气用户不足50%。在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的住户仍高达42.8%和8.44%。

3.供热服务

北京市城市中心区基本实现了大市政集中统一供热,市政热力管网基本覆盖城市中心区域,城市中心区集中供热和燃气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分别达到21.7%和41.3%,燃煤供热比例下降到37%。但是,郊区(县)供热呈现“散、小、乱”的格局,供热类型复杂多样(有燃煤、燃油、燃气、用电、农民土暖气等多种供热方式),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企业自筹资金等),管理体制多样(有国有企业管理、企业自管、社会单位管理等),供暖费收缴困难等等。据统计,截止2007-2008年采暖季,全市供热总面积5.76亿平方米。其中,城区供热面积4.33亿平方米,远郊区供热面积1.43平方米 。远郊区供热主要以燃煤锅炉房为主,对生态环境形成较大的压力。如,房山区共有锅炉房201座,其中燃煤198座,燃气只有3座。门头区供热共有锅炉房79座,其中燃煤锅炉房75座,燃油锅炉房2座,电锅炉房2座。在通州区供热总面积中,燃煤锅炉房供热为1823万平米,占68%;燃气供热面积为856万平米,占31%;用电面积为12.8万平米,占0.4%。

4.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目前,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地区及部分镇,一般由区环卫服务中心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农村地区,一般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办法。农村地区现有垃圾填埋场1000多个。但垃圾处理技术单一,大多采取就近简单填埋方式,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率偏低(如,密云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8%,房山为73%,延庆为84%,大兴为90%,顺义为91% );资源再利用率低;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率低;垃圾处理不到位、垃圾分类处于空白状态;垃圾填埋场紧张等问题较为严重。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少且处理能力落后,污水处理率较低,违规排放较为严重,再生水利用率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就对外排放,严重污染环境;一些地区雨污管网未彻底分流,雨水对污水厂运行有一定的冲击,影响处理效果,需要完善污水、雨水管网;还有一些污处理厂由于缺乏运营资金,运营时间少;一些污水处理厂原设计标准过低,不能满足污水处理日益增长的要求。从表6可见,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和完成改厕的村镇最多只三分之一。这使得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

表6 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村镇(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有垃圾处理站的镇 46.81 85.71 52.11 36.51

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村镇 29.79 57.14 25.35 31.75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 89.17 99.04 91.91 82.87

有沼气池的村 3.56 0 2.86 5.39

完成改厕的村 35.18 70.06 28.6 37.64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

5.交通设施

目前,北京“村村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道路等级低、数量少、联络线少、公路交通设施维护管理困难、人为破坏严重、维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市政道路工程是线性工程,涉及区县、乡镇、村较多,多方建设、多头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受到人员及设备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未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道路照明设施人为破坏较严重,照明设施管理水平较落后。从表7可见,进村公路等级不高,以柏油路面为主。

表7 有交通设施的村比重(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通公路的村 100 100 100 100

通公路的自然村 100 100 100 100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 83.61 87.5 88.61 76.39

按进村公路路面类型划分 水泥路面 30.9 17.51 25.44 42.13

柏油路面 68.64 81.85 74.42 56.97

砂石路面 0 0 0 0

砖、石板路面 0.45 0.64 0.14 0.90

按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划分 水泥路面 59.45 39.81 51.84 75.28

柏油路面 33.10 56.05 42.71 13.53

砂石路面 3.71 0 3.23 5.25

砖、石板路面 1.92 1.59 0.86 3.59

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 87.53 94.59 89.37 83.22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整理

6.环境卫生

北京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公厕少、建筑质量差、卫生标准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表8可见,北京市农村地区使用冲水式厕所的住户有35.3万户,占24.58%;使用旱厕的住户有75.09万户,占52.28%;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住户有33.23万户,占23.14%。

表8环境卫生处理设施(单位:%)

北京市 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有沼气池的村 3.56 0.00 2.86 5.39

完成改厕的村 35.18 70.06 28.6 37.64

水冲式厕所 24.58 21.53 24.43 28.01

旱厕 52.28 29.03 64.26 52.49

简易厕所或无厕所 23.14 49.44 11.31 19.5

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

四、制度缺陷、机制失效、结构失调是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城乡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制度缺陷:城乡差别化的市政公用事业供给体制

北京与我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长期以来实行二元化发展模式,即实行以工补农、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城乡差异化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供给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城镇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由政府生产和供给,城镇居民支付较低的费用享受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而在农村,公用事业产品主要由农村基层来负责生产和提供,由于财力不够,导致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在农村供给严重不足,这是城乡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趋势,村级组织难以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缓慢、投资收益率低等,也导致农村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落后。

2.机制失效:自上而下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北京也与全国一样,农村地区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往往来自于外部即上级行政部门,并由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下达,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乡村内部没有建立起让农民充分表达对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的合理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满足农民对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的制度安排。在农村,生产和供给什么样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往往取决于上级行政机关的愿意和决策。

3.结构失衡:农村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需结构失调

由于不当的政绩观和利益驱动,往往导致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1)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短期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等等,而不愿意投资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但具有长远效益的公用事业项目,如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2)热衷于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项目,如修路、建电站等,而不愿意投资于环境卫生、信息化建设等“软”项目建设;(3)热衷于新增项目、新建工程,而不愿意投资维修存量市政公用事业设施,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五、结论

解决北京城乡公用事业发展失衡,根本的办法就是统筹城乡公用事业发展,实现市政公用事业城乡一体化。即在坚持城乡均衡的基础上,根据乡村经济和产业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建立满足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与城市中心区大体相当的现代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在北京市行政范围内,努力消除城乡公用事业不平衡状况,基本实现公用事业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升乡村地区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李永进 张士运主编:《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侯军歧 刘天军:《北京市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4

(修订版)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最新要求,为做好2021年国家森林城市核查验收工作,结合昌吉市实际,对《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昌市政办发〔2018〕48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紧扣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题,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投入为保障,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乡一体,生态和谐”的理念,打造便利的森林服务设施,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城市与乡村共进、富裕与文明共享,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融合、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美丽昌吉。

二、创建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各尽其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共创新格局,确保创森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突出服务于城乡居民健康,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品位,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全市整体战略布局、城镇化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统一,完善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开展,不断优化林业发展布局,努力构筑支撑昌吉市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系统。

(四)坚持生态为主、效益兼顾。注重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善林业生态功能,改善昌吉市城乡生态环境。

(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城镇绿化、通道绿化以乡土树种和乔木树种为主,结合绿化、彩化功能,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乡村绿化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促进兴林富民。

三、创建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和《昌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加快推进我市森林城市建设,2021年,实现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0%以上,道路绿化率和水岸绿化率均在85%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区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乡镇建成区和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形成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马红军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姚  进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王  英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阿达力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

海拉提    副市长

推开西    市政协副主席                                                                                           

成  员:刘晓泉    市委办公室主任

陈  辉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孙君杰    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刘  新    市政协办公室主任

陈丽华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金浩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绩效考核办公室主任

王成恩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毛冬梅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于  涛    市商务和工信局局长

高  群    市财政局局长

王艳明    市科技局局长

张兆智    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局长

刘  磊    市文旅局局长

马金龙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袁  勇    市住建局局长

刘  锋    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丁世亮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陈文涛    市水利局局长

杨  军    市卫健委主任

陈  静    市教育局局长

李刚强    市统计局局长

巴音蒙克  市公安局副局长

刘宝忠    昌吉国家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中心主任

苏  江    昌吉国家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环保局副局长

顾卫华    延安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  磊    北京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梁  瑞    宁边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狄晓娟    绿洲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晓明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魏小星    建国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常建国    三工镇镇长

高一豪    榆树沟镇镇长      

吴  琛    六工镇镇长

吴  磊    大西渠镇镇长

齐文强    硫磺沟镇镇长

谭永吉    二六工镇镇长

杨  亮    滨湖镇镇长

陈晓航    佃坝镇镇长

叶尔江    阿什里乡乡长

阿得力    庙尔沟乡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姚进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海拉提同志兼任,专职副主任由王成恩、毛冬梅担任,具体负责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五、指标任务

(一)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昌吉市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城郊需有成片森林或湿地2处以上,面积20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并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1处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全部绿化美化,建设1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农田林网建设达到《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要求。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

3.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绿化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4.铁路、乡级以上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适宜绿化的道路绿化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乡镇

5.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

(二)森林健康

1.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

2.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注重乡土树种苗木培育,使用良种壮苗,提倡实生苗、容器苗、全冠苗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增加绿地有机覆盖,实现森林、绿地的近自然管护。注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每年完成需提升面积的10%以上,培育优质高效城市森林。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住建局、各乡镇

3.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食源蜜源植物,大型森林、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体系。有效保护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文旅局、公安局、各乡镇、街道

(三)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到80%以上。城镇建有绿道网络,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5公里以上。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10公里服务半径对县域覆盖达到70%以上。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财政局、各乡镇

2.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食品等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四)生态文化

1.建有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5处以上。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有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广泛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和工信局、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文旅局、科技局、融媒体中心、各乡镇、街道

2.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科学到位,保护率达100%。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五)组织管理

1.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正式备案2年以上。编制规划期限10年以上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批准实施2年以上。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2.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活动。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街道

六、具体工作

(一)补充收集创森迎检资料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5大类33项指标逐一收集有关资料,并分类建档造册,完成创森工作总结报告。对照新的测评标准,查漏补缺,各责任单位需补充完善迎检资料,做好迎接2021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核查验收工作。

完成时限:2021年6月30日前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森氛围

1.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单、宣传画(册)、宣传栏、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

2.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各大广场、公园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及宣传片,展示我市创森成果。   

3.在城区主入口制作设立大型创森宣传牌不少于3个。

4.商场、超市、市场、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并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

5.50%以上的公交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50%的公交车电子屏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出租车顶灯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长途汽车站在显著位置展示森林城市主题广告不少于1处。

完成时限:2021年7月1日至核查验收前

(三)完成创森知晓率、满意度调查

按照国家创森测评指标体系要求,聘用第三方国家统计局昌吉调查队对昌吉市创森工作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

完成时限:核查验收前一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创森工作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群众踊跃参与的新局面。各指标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分解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到人,按照时间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加强联动,主动配合,杜绝推诿扯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保障资金投入,加快创建进程。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创建工作投入。市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教育局等部门要发挥优势,努力争取上级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投入。市总工会、团委、妇联、企业、学校等要发挥自身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动员各方力量,投身绿化事业,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快速推进。

(三)强化督查问责,落实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围绕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员单位指标考核要求,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责任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是创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附件: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

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

 

序号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指标名称

国家标准

需提供资料清单

森  林  网  络

1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水利局、气象局

林木覆盖率

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昌吉市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1.自查说明。(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2.省级森林资源监测部门提供。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或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或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3.城区乔木、灌木面积监测报告或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区乔木、灌木面积情况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4.湿地及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10%以上的城市,提供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数据。(市水利局提供)

5.山区和平原区面积及在总面积中占比。(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6.近20年年均降水量。(市气象局提供)

7.最新市域遥感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2

市城市管理局

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

城区绿化覆盖率

4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区住建厅出具的2020年昌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确认函。(市住建局提供)                                                       

3.城区绿地现状分布图和绿化覆盖面积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4.城区绿化项目实施情况: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照片等。(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5.相关职能部门开具的建成区面积及范围证明材料。(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3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树冠覆盖率

25%以上。

1.自查说明。

2.乔木树冠覆盖现状分布图和乔木种植统计表。

3.城区绿化乔木种植情况。

4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公安局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各类公园绿地面积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人口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常住人口(无常住人口统计,可提供户籍人口)等证明材料。(市公安局提供)

5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林荫道路率

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

1.自查说明。

2.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一览表、抽样材料。

3.林荫道路覆盖照片。

6

市自然资源局

 

城郊成片森林、湿地

20公顷以上的成片森林或湿地2处以上。

1.自查说明。

2.20公顷以上的成片森林或湿地现状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

3.新建城郊成片森林、湿地的情况。

7

市自然资源局

各乡镇

乡镇绿化

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1处以上。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证明文件。(各乡镇提供)

3.县级或各乡镇绿化主管部门提供建成区绿地现状分布图和绿化覆盖面积统计表。(各乡镇提供)

4.县级国土部门开具的县域各乡镇建成区面积及范围证明文件。(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5.各乡镇建成区绿化和公园绿地建设的情况。(各乡镇提供)             

6.乡镇绿化项目实施情况中新建公园绿地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各乡镇提供)

8

市自然资源局

市农业农业村局、各乡镇

村庄绿化

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全部绿化美化,建设1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村庄绿化证明材料 (绿化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市农业农业村局、各乡镇提供)

3.村庄“四旁”和公共休闲绿地建设情况。(各乡镇提供)

9

市交通运输局

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道路绿化

铁路、乡级以上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适宜绿化的道路绿化率达85%以上。

1.自查说明。(市交通运输局、各乡镇提供)

2.铁路、乡级以上道路名称、起止节点、长度、宜绿化长度、已绿化长度一览表(补充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3.道路绿化支撑材料: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提供2020年资料)

10

市水利局

 

水岸绿化

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绿化率达85%以上。

1.自查说明。

2.市域内的江、河、湖、库等名称、起止节点、水岸长度、宜绿化长度、已绿化长度一览表。

3.水岸绿化支撑材料(图片及文字资料)。

11

市自然资源局

各乡镇

农田林网

按照GB/T18337.3要求建设农田林网。(东北地区控制率达到90%,华北东部、华北西部和西北地区控制率达到95%,中南、华北东部和华北南部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提供2020年乡镇造林验收表。(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12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

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提供)

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数量、名称、地点、面积、生态修复面积、生态修复率一览表。(矿坑修复:市自然资源局提供;垃圾场绿化: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片(含无人机照片)。

4.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支撑材料。(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

森  林  健  康

13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

树种多样性

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

1.自查说明。(市住建局提供)

2.城区栽植数量最多的3个树种栽植比例的统计数据。(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城区绿化苗木树种的使用情况。(市住建局提供)

4.城区绿化苗木树种的使用情况应包括城区各类绿化工程建设含各类苗木树种使用量的实施方案、年度计划、任务安排和年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市住建局提供)

14

市城市管理局

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乡土树种使用率

城区、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2.乡土树种名录。(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使用树种名录(需注明是否为乡土树种)。(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4.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的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15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

苗木使用

注重乡土树种苗木培育,使用良种壮苗,提倡实生苗、容器苗、全冠苗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2.县域苗圃及苗木生产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3.县域绿化苗木使用情况统计数据(人工用材林、经济林等需提供良种证书;生态公益林和城市绿化使用树种需提供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明)。(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16

市城市管理局

各乡镇

生态养护

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增加绿地有机覆盖,实现森林、绿地的近自然管护。

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17

市自然资源局

 

森林      质量提升

每年完成需提升面积的10%以上,培育优质高效城市森林。

1.自查说明。

2.森林质量提升相关支撑材料。

3.森林质量提升包括中幼林抚育经营、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计算基准为规划编制时需完成的提升面积)。

4.森林质量提升相关支撑材料应包括森林经营规划或作业设计、任务安排、检查总结;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的城市,需准备项目批复、合同、施工和验收等相关材料。

18

市自然资源局

 

动物      生境营造

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食源蜜源植物,大型森林、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

1.自查说明。

2.生态廊道、生态斑块遥感图、分布图。

19

市自然资源局

 

森林      灾害防控

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体系。

1.自查说明。

2.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

3.森林火灾受害率,包括发生次数、受害面积、伤亡数量。

4.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实施情况。

20

市自然资源局

市公安局

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

1.自查说明。

2.县区域内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分布图。

3.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森林资源督查自查报告。            

4.创建期间,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市公安局提供)

生  态  福  利

21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公园  绿地服务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

2.城区公园绿地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一览表。

22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

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10公里服务半径对县域覆盖达7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2.大型生态休闲场所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23

市财政局

市城市管理局

公园      免费开放

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1.自查说明。(市财政局)

2.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名单,包括名称、地点、面积。(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免费开放的公园名单,包括名称、地点、面积。(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4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绿道网络

城镇建有绿道网络,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5公里以上。

1.自查说明。(市住建局提供)

2.绿道分布图及包括数量、起止点、长度一览表。(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3.绿道网络建设支撑材料(合同、方案、批复、设计、验收、总结等)。(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4.城乡居民是指人口主管部门出具的县城内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总数证明。(市公安局提供)

25

市自然资源局

市文旅局

生态产业

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食品等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自查说明。

2.城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3.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城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统计年报:2017—2020年,旅游、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逐年递增的情况说明。(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生  态  文  化

26

市教育局

市文旅局、城市管理局

生态       科普教育

建有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5处以上。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有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

1.自查说明。

2.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名单,包括数量、名称、地点、建成时间、现场照片。(市教育局提供)

3.建有生态标识系统场所名单,包括数量、名称、地点、建成时间、现场照片。(市城市管理局提供公园、广场科普场所;市文旅局提供景区科普场所)

27

市委宣传部

市商务和工信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文旅局、科技局、融媒体中心、各乡镇、街道

生态      宣传活动

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广泛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每年举办市级活动5次以上为标准:

1.举办市级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每超过5次,得0.5分,上限为1分。            2.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3.50%以上的公交(地铁)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4.商场、超市、商业大街、城市社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5.50%的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车身或车厢内展示不少于1处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1.自查说明。                                                  2.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市科技局提供)

3.城市为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印发的市级和县级年度计划、工作方案等相关正式发文和活动总结。(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4.党政机关带头参加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所有成员单位提供)

5.提供县(市)属媒体宣传森林城市建设进展成效的电视截屏、网络截图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6.城市运用手机短信、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的手机截图。(市电子政务办、融媒体中心、商务和工信局提供)

7.在城市主入口设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型宣传牌不少于3处。(市委宣传部负责)                                                       8.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广场、公园、游园内的电子屏播放创森宣传片。(市城市管理局、文旅局、融媒体中心负)                                                   9.50%以上的公交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公交车车厢内、电子屏展示不少于1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出租车顶灯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长途汽车站在显著位置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不少于1处。(市交通运输局负)                                                         10.商场、超市、商业大街、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电子屏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并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市商务和工信局负责)                                                   11.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屏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创森应知应会知识,提供宣传活动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

28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科学到位,保护率达100%。

1.自查说明。

2.对建档的101棵古树的挂牌、围栏、修剪等保护情况进行自查。(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自查报告和图片资料)

29

市自然资源局

 

公众态度

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0%以上。

自查说明。

组  织  管  理

30

市自然资源局

 

建设备案

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正式备案2年以上。

1.自查说明。

2.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文件。

31

市自然资源局

 

规划编制

编制规划期限10年以上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批准实施2年以上。

1.自查说明(规划评估报告)。

2.提交规划批复文件、规划文本及实施的相关台账材料。

32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示范活动

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活动。

1.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的示范活动,包括正式发文、牌匾或证书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市城市管理局、各街道提供)

2.积极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的示范活动,包括正式发文、牌匾或证书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提供)

33

市自然资源局

市创森办

档案管理

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1.自查说明。

2.反映城市设立国家森林城市组织机构及创森期人员调整的相关正式发文。

3.反映城市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召开森林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专题部署会议的情况记录或宣传报道。

4.反映城市为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制定的实施方案、督导制度和考核办法。

5.反映城市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推进森林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工作推进情况等证明材料。

6.反映城市已建立的森林城市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有效运转的网络截图。

7.反映城市贯彻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关决策部署的相关正式发文。

8.森林城市档案建设支撑材料。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5

关键词:城乡建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城乡一体化就是是我国城乡规划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我国城乡规划法的研究出台,就是要在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管理,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与空间布局,消除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状况,进而不断缩小城乡差别。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前进发展,使得城乡发展中生态和谐的规划建设逐渐的备受瞩目起来。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城乡生态问题。并落实在具体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中,以保持城市建设与城乡生态的平衡。

一、发展城乡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的作用分析

1.1 加强城乡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城乡发展原则是指综合考虑城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缩小城乡差距的合理化的发展原则。我国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坚持遵循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运行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促进城市职能的革新和城乡协调发展制度的创新,从而这样就彻底打破或消除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化的趋势。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乡发展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承担起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的主要责任,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从而改善城市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政府还应当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了不同城区分割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促进城市各区域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发展。此外,政府应当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同时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此外,城市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需要通过城乡统筹来进一步加大其供给力度,增加政府对城市公共品的投入。另外,虽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宗的投资效益仍然非常的高,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仅在经济上可行,而且由于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很好的有利的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总体发展。

1.2 城乡生态规划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最终目标。在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协调城乡发展可以同时提升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力水平,协调城乡利益的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进一步融洽城乡关系,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从而促进城市同乡村更好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注意在设施资金供给总量上保持适度的城乡比例,不能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来换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增长。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综合考虑城乡的需求和应用,从而最终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首先,结合上文之中提到了关于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对于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论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乏。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类在进行环境开发、自然改造以及资源利用等,都不能够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然而,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建设时,必定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空间资源等的利用,都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另外,如果要结合环境资源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自身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来判断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两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恒量,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

础设施规划,就必须要把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基础,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耗指标,继而制定具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规划人员就能够结合不同变量之间的改变,最终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技术以及时期等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客观的评价不同规划编制方

法的优劣。

其次,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

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城乡生态管理

(一)管理理念

树立正确的城乡生态管理理念。传统的城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作为管理的首要目的,无法实现城乡生态平衡。因此,城乡生态管理必须是将人与自然作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动物,在不断进化发展中已经满足了生存需求,如今的发展重心应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利益。因此,城乡生态

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人与自然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管理对象

城乡生态管理既然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管理对象应为城乡的“人- 自然”系统。一切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都应划入管理范围。实现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促进城乡发展。

(三)管理方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现代城乡生态管理是成为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要实现有效管理,其管理手段必须涉及到思想、法律、行政、技术等等多个层面。管理者一般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决策完成管理,城乡生态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的庞大与复杂,人力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管理信息需求,因此,可在管理方式中融入信息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搜集分析管理所需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实现科学、系统、全面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乡建设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城乡生态问题,并落实在具体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中,以保持城市建设与城乡生态的平衡。使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迈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6

关键词:安徽;城乡统筹;动态监测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动态监测与对策研究”(2009sk281)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一、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动态监测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重要途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七大”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统一的战略方针,将统筹城乡发展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安徽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促使生产要素加快流动,有利于安徽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与资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二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为安徽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安徽社会经济发展“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也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安徽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度提升。但是,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社会发展差别明显、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不断拉大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构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进行监测,可以发现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明确现实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努力方向,制定有关决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一)城乡统筹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设定指标,指标内涵能准确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水平,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城乡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状态和联系,要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状况做出全面反映,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设计出包括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

3、层次性原则。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应分为不同层次,以便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第一层为目标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实现程度;第二层为准则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实现程度;第三层为指标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指标的实现程度。

4、可比性原则。即各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分类方法、计算公式,要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5、可操作性原则。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手段,所设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在实践上必须是可行的,要求数据易于收集和整理,计算方法简便。

(二)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监测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最基本含义、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构建一套涵盖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表1)单项具体指标采用相对指标形式,既可以消除量纲影响,又可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单项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最高标准设定为1,最低值设定为0,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城乡差距越小,城乡统筹水平越高。

2、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称之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把这些元素按属性不同分为若干组,以形成不同层次。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以上一层的元素?琢作为准则,比较下一层的元素x1,x2,…,xn之间的重要程度,比较结果用矩阵A表示。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对得到的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统计量是随机一致性比率:

(4)确定权重

①层次单排序。计算满足:AW=?姿maxW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Wi,对Wi归一化即为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

②层次总排序。对层次单排序后,就可以计算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重,即进行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层次总排序。

依据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构造指标层和要素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总排序,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表2)

3、监测方法。监测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模型N=∑WiYi,其中Wi是各指标的权重值,Yi是各指标的实际数值,计算要素层和目标层指标的综合实现度。要素层实现度=∑指标层的单个指标值×该指标层次单排序值;目标层综合实现度=∑单项指标值×该项指标层次总排序值。

三、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监测

(一)数据来源及监测结果。监测数据来源于1996~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利用指标构成方法求出具体数值,根据表2计算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安徽1995~2008年城乡统筹度,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度、城乡社会发展度和城乡居民生活度的综合实现值。(表3)城乡统筹度的高低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当城乡各种评价指标数值十分接近时,城乡统筹实现度应该接近于1。越接近于1,说明城乡统筹发展越好;离1越远,说明城乡差距越大,城乡统筹发展差强人意。

(二)监测结果分析。用“城乡统筹实现度”监测安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度越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就越高。一般认为,城乡统筹实现度达到70%,说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比较高;城乡统筹实现度能够达到60%,说明城乡发展基本协调;而如果城乡统筹实现度低于45%,则说明城乡发展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从城乡统筹综合实现度来看,安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47.44%提升到2008年的60.27%,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也要看到1995~2007年城乡统筹实现度都低于60%,城乡统筹发展还任重道远。

进一步比较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上的统筹实现度,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1995~2008年从52.18%上升到64.77%,2003年达到60%,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度超过同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实现度。城乡社会发展度从25.64上升到59.21,其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但由于基础差,城乡社会统筹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居民生活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波动。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失衡,从1995~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呈不断拉大之势,2004年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到3.01∶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决定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2005~2006年安徽省政府实施支持“三农”政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有所缩小,2007~2008年由于物价的较快上涨,城乡居民生活差异又呈扩大趋势。

四、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与经济总量规模密不可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口在于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个联动”,即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以小城镇发展为安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以农村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

(二)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就是改变目前城乡有别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落后的局面,让公共财政尽快覆盖农村。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加大农村道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发展潜力,增强农业竞争力;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互助互济的医疗和保险制度。

(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以产业链链接城乡经济。重点培育连接一二三产业、连接城乡经济的产业链,探索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村为原料及初加工基地、城市为精深加工基地、服务市场和消费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连接农村―城市―全国(国际)市场、需求导向型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原有乡镇企业产业、产品及企业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乡镇企业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乡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障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依法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农民增收营造广阔而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增强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三是消除农民进城、进厂务工经商的各种带歧视性制度障碍,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充分就业;四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奇中.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1.

[2]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省2007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J].浙江经济,2009.1.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7

如何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发展,但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并有逐年加剧趋势。2009年,卫生总费用达84.9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98%,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占其消费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年,新疆村级卫生室仅有1040个,只占全疆8800个行政村的11.8%,大部分农村基层村没有医疗保健点。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人数的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是110张、155人,农村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只有12张、13人。总的来说,新疆公共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比较欠缺,特别是农村卫生和医疗保健十分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差距问题影响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引起了中央政府和新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一)卫生费用状况从卫生费用的城乡构成来看,2005-2008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总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市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28.02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0.57亿元,增长了1.8倍,而农村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17.94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27.09亿元,只增长了1.5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和农村人均费用的比值由2005年的2.64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2.84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高388.10元。卫生费用在各个卫生服务层机构的分配情况是:城市医院费用占到了全部费用的70%以上,并且城市医院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而县医院所占用的费用仅在10%~12%之间,反映出新疆卫生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二)基础设施配置情况1.城乡病床配置情况。2000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6.9%)是农村卫生院(3.1%)的31.33倍,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1.51张和22.45张,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为乡村的2.74倍;2009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7.82%)是农村卫生院(2.18%)的44.96倍,新疆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7.85个和19.56个,每万名城市居民拥用床位数比乡村居民多48.29个床位数。而在新疆,有近80%的医疗设备放在了城市的医疗机构中,而只有10%~20%的医疗设备在县镇卫生院中,城乡差距悬殊。2.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状况。由表1可知,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00年~2010年间大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各年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基本都在7200以上。而城市拥有的机构总数在2000年~2010年10年间几乎都在6500以上,乡村的医疗机构总数却总是徘徊在800~900个左右,医疗机构总数均远远高于乡镇卫生机构数量。城镇80%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了占人口总数的40%人群,而乡村以不足20%的医疗机构数量服务着占人口总数的60.15%的人群。总的来说,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不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城乡所拥有的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人力资源状况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来看,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差距也很明显。由表2可知,新疆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4115人增加到2010年的80066人,增加到原来的1.81倍,同时期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1656人,仅增加到原来的1.37倍。200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为1.42,到201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已经扩大到1.87。另外,2000年~2010年间,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值稳定在2.8左右,这说明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差距有逐年扩大趋势,且城乡居民享有人力资源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四)医疗保障机制情况新疆城乡实行两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是高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则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这种二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利益差别很大,城乡劳动者的医疗保障待遇很不平等。根据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5421.5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4643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2倍。不同的收入水平享受统一的医疗市场,但医药价格和医疗价格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3的农民,要按照以城市收入为标准形成的价格支付医疗费用。

二、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比较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州医疗机构分布较分散,医疗机制数量等指标可能并不能全面体现出新疆地区的医疗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选用了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和人均卫生费用三个指标。近几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速高达29.50%,比全国卫生费用增速高11.98个百分点;而全国卫生费用从2004年的15.29%增加到2008年的25.59%,其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从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来看,新疆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除2004年(4.55%)低于全国水平(4.75%)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6.28%,比全国水平高1.65个百分点;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新疆人均卫生费用除2004年(511.74元)和2005年(641.54元)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人均卫生费为1233.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70元。说明近年来新疆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由于新疆的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和卫生费用总量与东部地区没有可比性,所以,本文主要从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城乡人均拥有医疗保健费用方面做比较来分析。与东部相比,新疆地区城乡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东部地区,如2009年新疆城乡拥有的卫生技术员数分别为8.79人和3.22人,高于东部地区的6.37人和2.61人,究其原因可能于10多年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倾斜及对口支援有关。另外,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福建城镇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540.6元,低于新疆的643.5元;农村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197.9元低于新疆的244.6元,但在城乡医疗保健费用方面东部除福建以外其他各省市均高于新疆的水平,可见,新疆地区的医疗保健保障水平和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p#分页标题#e#

(三)新疆与西部地区的比较由表3可知,新疆在西部五省中的医疗水平处于中上水平。2005年,新疆城市与县镇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8.06人和2.91人,除城市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低于青海(9.67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而到2009年,新疆城市每千人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8.79人,除低于同时期青海(11.6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同时,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643.5元和244.6元,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西部五省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可以看出,新疆地区除2005年和2009年城市拥有的床位数低于青海省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通过新疆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对比可知,新疆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东部地区及全国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公共服务的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差别不大。

三、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二元结构模式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新疆全区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大城市,农村特别是南疆偏远地区卫生资源极其缺乏,导致了新疆城乡医疗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平等。2005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比值为1.56,到2008年城乡卫生费用比值已经扩大到1.86;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差距更加明显。从2005到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增长1.60倍,高于农村的1.48倍,至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2.84倍。另外,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新疆城市居民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公共卫生补助,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补助水平仍很低,而且保险制度主要介入的是大病保险,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将农村按照贫富差距进行分类后,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参合率以及收益率反而很低,也就是说新农合的实施的期望是好的,但是,实施效果有违其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初衷。

(二)新疆地方政府收入与财力制约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较慢且财权过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2011)可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由31649.29亿元增加到83101.51亿元,扩大了2.63倍,而同时期新疆财政收入仅扩大1.28倍,新疆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另外,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导致新疆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对农业、农村、农民也不利。在2006年~2009年间,新疆医疗支出扩大了2.25倍,全国医疗支出扩大了3.09倍;新疆医疗支出占新疆GDP的比重仅增加了0.24%,而全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36%,另外,新疆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的比例也一直在下降,从2.96%下降到2.16%。总的来说,新疆财政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悬殊,新疆政府受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制约从而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缓慢,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三)新疆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制约新疆城乡人口的分布也给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提高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成本,致使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分散的聚居人口造成了城乡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以及疾病防治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新疆城乡医疗卫生的差距。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新疆喀什的地域面积是111794平方公里,该地区下辖一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各县市距离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喀什市相对都比较远,像巴楚县到喀什就有300多公里的路程,这种人口分布的二元差异造成新疆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都有很大不同。

四、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分析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的收入差距

1.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纠正政府的城市偏向,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统筹规划,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

2.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既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更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对于低收入者、农村贫困人口更高的医疗保障标准,农民收入的相对提高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条件;而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又促进了农民对健康的消费。

3.要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奖励机制,加强用药安全和医疗安全,防止逐利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健康的损害。(1)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2)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上,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取消对农民带有歧视性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加大医疗卫生投资力度,完善财政支出体系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新疆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增加农村卫生投入,保证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做到专款专用,上下级之间应当直接调配,事权和财权相分离,形成双向直线下拨。对相应的款项所达到的目标,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验收,并严格的核查费用用途,严防假公济私的现象。

3.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表达机制,在新疆城乡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机制,以改变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现状,增加城乡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渐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p#分页标题#e#

4.要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体制。

(三)促进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1.树立大卫生观,实行全行业管理。在资源配置上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以规模效益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2013年4月初,吐鲁番地委、行署召开全地区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印发〈关于赴基层开展大调研活动的方案〉的通知》(吐地党办电【2013】29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开展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排水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加快供气、供热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鄯善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矿产能源及资源环境:鄯善县地处亚洲腹地,全年降水稀少,气候极其干旱,春夏季多大风和风沙天气,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鄯善县素有天然聚宝盆之美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已探明六大煤田,其中沙尔湖煤田为世界级整装煤田,已被纳入国家、自治区“西煤东运”(358)勘查矿区;吐哈油田原油地质储量达15.7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达3650亿方;煤、铁、黄金、铜、钾盐、花岗岩、钠硝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钠硝石(折纯硝酸钠)储量居世界第一。目前,鄯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5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8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1.7亿立方米。

2、县域人口规模:截止2012年底鄯善县域总人口为23.46万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67.24%,汉族占总人口的27.67%),农业人口15.81万人,非农业人口7.14万人,城区人口为8.2万人,城镇化率为44.75%。鄯善县下辖5乡5镇1场,建成区总面积3475.74公顷,建成区人口共计11.8万人。

3、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及实施: 2012年编制了《鄯善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及5个专题研究报告;完成了《石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三镇、五乡、45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70%)的规划编制工作,共计58个规划编制项目。2013年计划完成鄯善县县城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绿地系统5个专项规划以及县城建成区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鲁克沁镇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计划完成全县剩余20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坚决按照规划审批分级审批的制度,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的建设行为。2012年依法查处规划违法案件100件,拆除30多件,面积5880平方米。

4、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保护利用方面,我县鲁克沁镇和吐峪沟乡麻扎村是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2003年编制完成了《鄯善县鲁克沁镇保护规划》和《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保护规划》。近年来,以保持原有风貌为原则,以修旧如故为指导,对年代久远的危旧建筑进行了维修加固,实施了麻扎村保护区内道路、给水、照明等建设项目;实施了鲁克沁镇木卡姆传承中心工程、保护区内四条街巷立面改造项目、景观门等建设项目。鲁克沁镇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街景立面改造实施方案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民族建筑创新奖”。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1、城市道路:我县城区有主干道4条、次干道27条,道路总长162.7公里(其中城区巷道30公里,乡村道路76公里),总面积167.3万平方米。

2、城镇供、排水:截止2012年底,我县拥有制水厂3座,加压泵站1个,200立方米水塔3座,500立方米和1000立方米高位清水池各1座,供水管线长213公里,年供水能力584万吨,共有用水户2.56万户8.7万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8.75%。我县拥有污水处理厂1座,氧化塘3座(规模125万立方米),沉淀池2座(库容量9万立方米),排水管线长88公里,污水处理率58.08%。

3、城市燃气:我县已建成天然气管线93.42公里,用户1.1万余户。年天然气销售约3359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81.95%。4、城市供热:我县城区拥有5个供热站,采用连片采暖供热形式,集中供热能力(热水)94兆瓦,供热管道长度68.2公里,供暖面积75.34万平方米。

5、城市环境卫生:我县拥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日处理能力约91吨,建筑处理场1座,城区内共有公共厕所16座、环卫车辆9辆、垃圾箱194个、垃圾桶236个、果皮箱250个。

6、城市人防建设:我县于2012年8月开工建设木卡姆人防工程,全长713米,宽18米,总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预计今年6月可投入使用。

7、城市绿化:我县建成区面积13.26平方公里,绿化面积463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84.62公倾),绿化覆盖面积达495公顷,绿地率34.92%,绿化覆盖率37.33%,人均公园绿地13.61平方米,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99%。

(三)城镇住房建设情况

1、保障性住房现状

近年来,鄯善县委、政府按照地委提出的“宜居”战略,把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作为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构建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截止2012年底,我县已建成廉租房共1294套,建筑面积7.2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292万元;建设集资统建住房50栋2796套,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390套,建筑面积约5.5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174万元;改造县城棚户区300户,改造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14万元。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100套(火车站镇),改造面积2.16万平方米,投资5100万元;新建安置房100套,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计划投资1388.22万元,完成投资750万元。目前,县域内还有棚户区总建筑面积约32.74万平方米(其中,城市棚户区约22.74万平方米,工矿企业棚户区约10.04万平方米)。

2、“十二五”保障性住房规划

为贯彻我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促进我县住房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我县2010年编制了《鄯善县“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2011-2015)》和《鄯善县2010-2014年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9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源置换;城乡一体化;管理吴桥县

自2005年至201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共建设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以下简称农村水厂)25处,1000m3/d以上(千吨万人)农村水厂14处,供水规模1.825万m3/d;200~1000m3/d农村水厂11处,供水规模0.60万m3/d;总投资937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356万元,地方投资4023万元,解决了23.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安装一户一表,按表收费标准。

1供水工程

1.1城区与农村供水区别

1.1.1城区供水工程现状吴桥县现有地下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0万m3/d,供水点3处,深井8眼,深400~600m,现日供水量7500m3/d。城区供水管网直接延伸到桑园镇及宋门乡、曹洼乡、安陵镇的部分行政村,入户水为合格的饮用水。城区地表水厂在建规模近期为3.0万m3/d,包括城区、桑园镇,还有宋门乡、曹洼乡、安陵镇的部分行政村。远期为6.0万m3/d。1.1.2农村供水现状吴桥县现有农村水厂25处。供水主管道均通至各村村口,与村内管网相连,管道水直接入户。但入户水为地下水,含氟量高,只能作为洗衣、洗菜等日常生活用水,不能直接做为饮用水。目前村民日常饮用水为经过降氟处理后水质合格的桶装水。

1.2水污染现状

吴桥县境内主要河流为宣惠河和南运河。宣惠河为水功能区,现状水质为水质劣Ⅴ类水体,目标为Ⅳ类。地表水不符合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标准,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下水主要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50m左右),与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或弱承压水。由于其埋层浅,未经深层岩石过滤,水体极易被工厂排放的污水和农田残留的农药污染,不适合饮用。深层地下水(埋藏150m以上),其水质较好,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含氟量较高,需进行降氟处理。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

吴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水源置换为重点,在加强现有供水工程管护、维修、扩建,保障供水能力的基础上,将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与农村水厂连通;充分利用优质地表水源,替代高氟水、苦咸水等劣质水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问题。考虑当地乡(镇)村及人口分布状况、城镇化发展趋势、区域内外可利用水源、地形条件等因素,与当地城镇发展和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等相协调;结合南水北调水、黄河水,规划到2020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2.1水源置换工程

2.1.1水量供需分析2.1.1.1供水水源吴桥县现状地表水供水水源:①南水北调水,每年供水628万m3;②引黄水,每年购买2000万m3灌溉用水及500万m3生活用水,用来弥补农业和生活用水不足。2.1.1.2城区需水量预测根据吴桥县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参照我国类似城市给水设施概略性需水指标,依照GB50013—20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按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消防用水量,对城区需水量进行分项预测。(1)综合生活用水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河北省地区中小城市最高日生活综合用水定额为150~240L/人•d。据统计城区每年实际用水量437万m3,实际用水人口8.4万人(城区、常住、部分村镇),实际每天平均用水量143L/人•d,故确定综合用水指标现状150L/人•d。(2)由于各行各业用水定额比较复杂,根据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需水预测采用预测工业增加值乘以工业万元增加值需水定额计算。考虑工业生产工艺逐年完善和改进,工业用水量预测可按每年耗水定额下降1%~5%计算。根据(2013~2030)《吴桥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年均工业增长增加值率8.5%、2030年均工业增长增加值率7.0%。(3)除城区地表水厂主要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外,浇洒道路、广场和绿地用水由吴桥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供给。(4)管网漏损水量按综合生活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量之和10%计算。(5)未预见水量按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和管网漏损水量之和10%计算。(6)结合县城具体情况,按同时发生2起火灾考虑,一次灭火用水量35L/s,火灾延续时间2h。则消防1次用水量504m3/d。消防用水应存储于清水池中,一般情况下应保证不被动用。消防用水不计入总用水量。综合以上,城区需水量,2015基准年为2.033万m3/d,2020年为3.659万m3/d,2030年5.916万m3/d。2.1.1.3农村需水量预测农村人均最高日生活用水指标按80L/人•d计算,则现状农村人口需水量1.65万m3/d。依据(2013~2030)《吴桥县城乡总体规划》,2020年,城乡总人口33.2万人,城区中心人口达到14.0万人,则农村人口19.2万人,需水量1.538万m3/d。2030年,城乡总人口39万人,城区中心人口达21.7万人,则农村人口17.3万人,需水量1.384万m3/d。另宋门工业园区生活用水0.3万m3/d,则农村饮水安全需水量现状1.95万m3/d,2020年1.836万m3/d,2030年1.684万m3/d。2.1.1.4供需平衡分析吴桥县已建城区地表水厂近期规模为3.0万m3/d,远期规模扩建到6.0万m3/d。水量供需平衡如表1。通过表1可知,现状城区地表水厂水量供水能力有富余,但也只能满足部分农村需求;近期2020年加上原有地下水厂的1.0万m3/d,满足城区用水要求;远期2030年6.0万m3/d的规模,仅满足城区用水要求。为提升农村供水质量,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故农村饮水安全需扩建城区地表水厂1.6万m3/d。2.1.2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通过对城区和农村饮水安全水量供需平衡分析,2020年需水量差额1.495万m3/d,2030年需水量差额1.6万m3/d。按远期农村饮水安全需水量考虑,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1.6万m3/d。2.1.3管线连通工程规划吴桥县现状农村饮水安全为城乡结合,其中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覆盖行政村数50个。本次规划将25处农村水厂统一由城区地表水厂供水。为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现有水厂管线连通工程数25处,连通管线长112.28km,投资7340万元,新增受益人口20.66万人。

2.2城区地表水厂扩建工程

吴桥县农村饮水安全水源置换工程需扩建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1.6万m3/d。扩建水厂工程占地面积1.76hm2。水厂供水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常规处理方法。厂区扩建工程由净水车间、清水池、送水泵房、污泥处理设施、加药间等附属建筑物组成,建筑物面积3800m2。

2.3管线连通工程管材选择

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大口径输水管材主要有钢管(S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球墨铸铁管(DIP)和PE复合管(PE)。2.3.1钢管(SP)钢管虽然具有管材重量轻、强度高、管道接口精度高、供水安全性好、对各种地形和地质条件适应性强、运输及施工相对较容易的优点。在采用适当的内、外防腐和电化学保护措施以后,管道使用寿命亦可达40年以上,其缺点是该管材综合费用较高。2.3.2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压力管(PC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压力管(PCCP)同时兼有钢管和混凝土管的优点,管道承插口采用钢板冷加工成型、公差配合,加工精度高;插口密封采用双胶圈,密闭性能好;可随安装、随试压,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其缺点是管材自重较大。2.3.3球墨铸铁管(DIP)球墨铸铁管是选用优质生铁,采用水冷金属型模离心浇注技术,并经退火处理,获得稳定均匀的金相组织,能保持较高的延伸率,故亦称可延性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均采用柔性接口。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而且具有较好的韧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压等优良性能,故被广泛运行于有压输水、输气等。其功能与价格比是其他管材无法替代的理想管材。2.3.4PE复合管PE管近年来发展很快,是典型的柔性管。具有内壁光滑不结垢,水头损失小,耐腐蚀,重量轻,加工和接口方便等特性。易于施工,减少开槽土方量,可不设刚性基础,而以碎石、黄沙代替。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工时和施工费用。综上所述,本输水工程设计的推荐管材为球墨铸铁管与PE复合管组合的形式,即正常敷设段管径d>DN300采用球墨铸铁管,管径d≤DN300采用PE复合管。

2.4管网水力

2.4.1管道糙率在输水管道计算中,对管径计算影响较大的是管道糙率系数的取值。2.4.1.1球墨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内壁采用了与焊接钢管内防腐相同的水泥砂浆衬里方式,其管道内壁糙率与钢筒混凝土管内壁糙率相近。根据CECS10:89《埋地给水钢管道水泥砂浆衬里技术标准》中规定,钢管采用水泥砂浆衬里后粗糙系数n值应不大于0.012。由于本输水线路局部阻力损失按照沿程阻力损失10%进行计算,则粗糙系数取值确定为n=0.0122。2.4.1.2PE复合管由于PE管材水力条件好、内壁光滑,不结垢,水流阻力小,其糙率系数在0.008~0.01。本次计算n=0.010。2.4.2水力计算管道总水头损失应该等于沿程水头损失及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10%计算。管线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式中Hi为沿程水头损失(m);L为管道长度(m);V为均流速(m/s);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m);n为粗糙系数;Q为设计流量(m3/s)。根据计算,最不利管线城区地表水厂~陈扬农村水厂损失25.3m,最不利点末端预留水头5m。

2.5管道埋深的确定

本工程区域最大冻土深度44cm。管顶覆土深度主要取决于冰冻厚度、外部荷载、管材强度、管道交叉及土壤地基等因素。根据穿越工程的具体情况,经综合考虑并计算,输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1.5m。

2.6水质化验室

按照“县级统筹、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依托县自来水公司水质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在地表水厂配套水质化验室1处,以提升工程水质检测水平和检测能力,满足农村供水工程的常规水质检测需求。日常水质检测项目为42项,频率为半年1次。为保证饮水水源长期运用,进一步健全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完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在有条件的村镇供水厂开展水质自检工作。每个供水站需配套6参数常规水质(pH、色度、嗅和味、混浊度、肉眼可见物、余氯(CLO2)检测设备。对于专项检测供水调度中心与卫生部门配合进行水质检测,做到资源共享。

3结语

(1)该工程规划实施后,吴桥县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解决473个村、23.55万人的饮水水质问题。(2)通过规划实施,建立县、乡镇两级水质检测网络。(3)通过水源置换,地下水开采大幅度减少,每年压采地下水521.4万m3,逐渐缓解吴桥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吴桥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R].2016.

[2]戴乙,王立明.海河流域农村地下饮用水源污染研究[J].海河水利,2007(4).

[3]岳恒.农村饮水安全基本现状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6(8).

[4]罗华,赵天荣,付荣生,等.农村集中式供水状况及饮用水质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8).

[5]戴梅,郑树森,杨凤栋,等.海兴县饮水安全规划与设计[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1).

[6]刘建强,金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5(11).

[7]徐瑛丽,俞双恩,王建文,等.滨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篇10

关键词:乡规划镇区中心村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

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各省市对新疆对口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些都为阿湖乡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阿湖乡目前无总体规划,乡域与乡政府驻地建设缺乏整体指导。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城乡建设缺乏依据,易造成乡域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或重复建设,影响产业发展,不能充分发挥乡镇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编制阿湖乡总体规划。

二、定位与指导思想

通过上位规划、调研及与相关人员座谈分析,确定阿湖乡定位为以粮食、特色林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小城镇。

指导思想:坚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确定城镇规模,节约用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环境保护;从现有实际出发,把城镇建设成“规模合适、宜居”的小城镇。

三、现状分析

阿图什市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部,现为克州州政府所在地。阿湖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北部,博古孜河中游,距市区9千米,东与新疆建设兵团农三师红旗一场为界,南至博古孜塔格山与市区相接,西与上阿图什乡相连,北接吐古买提乡。阿湖乡乡域范围内共有1镇,即阿湖乡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共6个行政村。2011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75万人。

交通线与农田对城镇发展诱导作用明显。乡域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与交通便利程度、农田分布有正相关的关系。尤喀克买里村、托万买里村、阿热买里村和阿其克村交通相对便利,农田较多;兰干村交通便利,但农田较少,人口分布较少;托格拉克村处于交通线的末端,且所处区域农田发展不利,以牧业为主,人口分布较少。

阿湖乡农业优势明显,阿湖乡是农业乡,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特色林果业主要为红枣、核桃、葡萄及其他果园;养殖业以牛羊为主,主要为托格拉克村。部分村庄已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等,如兰干村;工业发展缓慢,阿湖乡工业发展缓慢,现状有部分面粉厂、砖厂、轧花厂,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分布较散;第三产业处于初级阶段,阿湖乡的第三产业大多集中在镇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四、总体规划

1、空间利用分区规划:根据乡域空间利用现状,结合乡域产业布局,划定乡域空间利用分区分为乡村建设区、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修复区、重要基础设施控制区、水资源保护区、园林保护区、牧区保护区七大类。

2、镇村体系规划:规划期内将乡域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三个等级。镇区:人口规模2500人,阿湖镇区将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为全乡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中心村:为阿其克村,2000-3000人,借助交通优势,为周围区域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基层村:500-1000人,为阿热买里村、托万买里村、尤喀克买里村、托格拉克村、兰干村。主要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和畜牧业。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明确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等6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和相应规模要求,提出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配套建设指标。

4、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提高乡域内主干道路等级,阿湖镇区至乡道370道路由村道提升为乡道。建设公路客运站一座,位于镇区西侧。规划阿湖镇区至尤喀克买里村、托万买里村阿热买里村和托格拉克村村道以及尤拉克买里村、阿其克村与阿湖乡域内乡道的连接,加强乡域内道路的通行能力。

5、基础设施规划:完善供水系统,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对阿尔塞变电站进行扩容及设备改造,对现有线路进行改造,提高供电质量,提高电话普及率,镇区集中供热,镇区燃气管网由阿图什市天然气门站接入,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在镇区设置环卫站(经二路西侧)和垃圾收集点,在每个村庄根据建设用地的规模配置垃圾收集点,并推广垃圾袋装化,新建垃圾填埋场,位于镇区以东。

6、防灾规划:消防供水管网与镇区供水管网合用,在主要道路交叉点上的供水管网上设置消火栓。在村委会、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布置消防器材,定期维护。阿湖乡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按照8度进行设防,政府、水厂、变电所、邮电局、车站、医院、消防站、中小学等生命线工程及重要设施均按9度设防。阿湖镇区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各村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规划博古孜河、阿托河道、阿湖水库、托格拉克水库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阿湖乡南北两侧有山体,沿山前建设山前防洪堤。

7、历史文化保护:阿湖乡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州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确保保护建筑不受损坏。

8、镇区规划:阿湖镇区是阿湖乡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宜居小城镇。镇区发展方向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适当扩大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50.0公顷。规划形成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共七大类用地。道路规划充分考虑现状,以现状路网为基础,协调好改造与规划路网的关系,合理设置交通设施。规划中心绿地位于镇区纬二路、经三路交汇处,是整个绿网格局的中心点,维系整个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也是展示城镇新形象的窗口和镇区对外交流空间、主要景点及集散场所。绿地内可以布置景观小品、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等。在集贸市场、集中供热站、环卫站、农业服务设施用地与相邻其他用地之间设置10-20米宽的防护绿地,减少对城镇的污染和影响。在镇区周围建设30米宽的防护林,并与农田林网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小型普通消防站1处,位于镇区西部,作为镇区的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的责任区为镇区及周边村庄。

五、规划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各级政府建设和管理镇区的重要依据。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镇区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利用财务机制,引进开发和建设资金来达到建设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目的,引导规划实施。合理节约用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有偿出让、收取费用等手段,促进规划实施。规划批准实施以后,要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1]雷诚,赵民.“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城市规划,2009,2:9-14

[2]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规划师,2012,4:110-114

[3]李玲.浅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广西城镇建设.2007,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