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市场分析十篇

时间:2023-09-27 18:19:50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 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欧共体理事会的这些指导意见系统地阐述了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要求,然后各成员国将这些要求转化成本国的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因此,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不仅依赖于各项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员国的具体实施状况密切相关。芝摩曼(Zimmerman,1995)考察了所有单一市场指导意见在各成员国的实施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间,已经被成员国采用的指导意见占全部指导意见的百分比已经从58%上升到89%。对于《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截至1994年4月,12个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中有11个已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了国内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总体而言,在欧共体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之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一体化比市场的实际一体化先行一步。

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

(一)假设和数据

首先,经验检验主要是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同时也涉及货币市场,因为银行信贷市场利率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础的,银行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很密切。

其次,检验的指标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指标。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应该遵循单一价格原则,换言之,就是在完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所有相同金融资产都具有相同的价格。由此,利率可以作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风险的不同,文化对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不同,以及各国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不同,一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内利率并不一定都实现均等化。因此,我们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不是以严格的价格均等化作为标准,而是使用协整的概念。协整分析认为,随着银行信贷市场日益一体化,区域内银行的定价行为将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一体化地区内成员国的利率将表现出趋同的关系。而从具体分析的角度说,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内,利率(非稳定时间序列)在短期内可以分离变动,但是在长期,市场力量将迫使它们恢复到一个均衡的关系。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这是出于下面几方面因素的考虑。第一,在金融市场上,名义利率能够比实际利率更好地反映国际套利过程。借款者用以进行比较、评判的是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相应地,那些不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跨国业务活动的银行一般也只是对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感兴趣。上述两者构成了国际套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国际套利过程中名义利率比实际利率更重要。第二,用实际利率进行衡量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实际利率以各国的货币分别表示,其差异无法比较,同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跨国实际利率进行比较,因此对于单个投资者或借款者来说,实际利率差异并不能够提供获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平均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也就是说各国平均实际利率在长期是基本相等的。这样,使用实际利率进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检验具有潜在的误导性——无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是否发生,实际利率本身的差异就很小。因此,我们选择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作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指标。

我们的研究范围包括欧洲联盟的六个核心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欧盟GDP总额的80%以上,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欧洲联盟的总体。同时,为了比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我们把分析扩展到美国和日本。

我们将使用从1985年开始的月度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协整检验。对于银行贷款利率,选用各国的基准利率表示;为了计算利差,选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数据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中得到,两者都从1985年1月开始。利差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贷款利率减去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绝对利差;二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相对利差。

(二)模型的分析框架

1.协整检验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时间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序列,而且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或I(0),那么称时间序列Yt、Xt是协整的,或者说两者具有协整性。协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两者不会分离太远。

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协整检验基本上是遵循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 and Granger,1987)建立起来的方法,按两个步骤展开。首先,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估计协整向量。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为了确定贷款利率时间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1),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此,我们要构建关于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回归方程,然后分别进行t检验和F检验。两个回归方程都包括一个紧跟在利率的滞后差分项之后的趋势变量:

零假设表示时间序列服从随机游走,即非平稳。对于t检验,零假设是Ho:b=0;对于F检验,零假设是H0:b=d=0。如果计算出的‘统计量或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那么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旦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我们就可以从杜宾一沃森(Durbin-Watson,DW)统计量开始进行协整检验。杜宾一沃森统计量从协整回归中得到,协整回归使用单个国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为因变量,欧洲联盟其余国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为自变量xt:

当由方程(3)的回归中计算出DW值比临界值大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协整性。正如恩格尔和格兰杰指出的,杜宾一沃森检验只是作为证明存在协整性的一个近似指标,它需要更详细精确的其他检验加以补充,有代表性的是迪基一富勒(Dickey—Fuller,DF)检验和增广迪基一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迪基一富勒检验基于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构建模型:

这里,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表明了两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性。具体地说,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说明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另外,根据以下的回归方程可以进行增广迪基一富勒(ADF)检验:

这里,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协整性。

2.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协整检验

凯普雷(Caporale et al.,1996)认为,对于趋同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协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但是对趋同过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则不然,也就是说,在趋同发生的时期内,时间序列变量经常表现出非协整性。换言之,非协整性能够反映时间序列变量的一种趋同进程,这一结论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时间序列存在结构性突变,这种结构性因素常常是由外部作用引起的,而不是时间序列本身变化规律的结果。如果欧洲联盟促进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单一市场法案》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有效,那么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应该存在下降趋势,或者说利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结构性突变,欧洲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贷款利率出现趋同。根据上述观点,如果存在结构性突变,那么样本将要划分为突变前和突变后两个时期,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协整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的协整检验,缺少协整性正好意味着存在趋同进程。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通过影响银行定价行为和竞争状况,从而对金融市场结构形成冲击,贷款利率就可能显示出结构性突变。因此,我们要对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于1989年通过,到1993年9月欧盟各个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落实,因此大致可以认为结构性突变发生在1990—1993年9月这段时期内。如果考虑90年代初期金融市场也经受多方面严峻的外部突发性冲击,如两德统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等,将突变性时期确定在1990—1993年这段时期内是恰当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不同的子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5年1月到1990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实际实施的阶段,可称为前一体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93年9月到1997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有关政策措施开始实施后的阶段,可称为后一体化时期。1990年12月到1993年9月之间的这段时期被排除在外,以充分保证两个子时期相互独立,同时也力求减少90年代初外部冲击对欧盟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这样,我们就对上一部分的检验程序加以修正,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对从1985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整个样本期,根据方程(3)进行协整回归,得出DW、DF、ADF的各个值。但是,在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条件下,这些检验的实际意义有所减弱。第二步,进行结构性突变条件下的协整检验,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应用方程(5)对每一个子样本进行协整检验。

(三)模型检验结果

1.贷款利率和利差的趋势: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说明欧洲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我们将对欧洲联盟六个核心成员国以及日本、美国的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整个样本期内,欧盟各成员国的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最低的是德国(5.89%),最高的是意大利(11.66%);各成员国的贷款利率也并不相等,最低的是德国和荷兰,它们的平均贷款利率大约是8.2%,意大利则高达12.86%。

如果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能够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假定成立,那么我们将发现各成员国的名义利率会减少到一体化之前利率最低的国家的利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但是,这种情形并不是欧洲特有的,因为美国和日本的利率也表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利率的下降更可能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而不是由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政策的独特后果。另外,在后一体化时期,各国的利率看起来更加接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利率普遍下降而导致利率之间的差距变小。而且,统计数据也不能够说明利率实现了均等化,毕竟在意大利和荷兰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达到4.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利率的差距也有4.28个百分点。

对利差的分析表明,除了比利时和意大利之外的所有国家,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绝对利差普遍减少。但是这本身不足以说明欧盟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因为利差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国名义利率的下降。而且,对相对利差的分析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利差实际上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在前一体化时期,相对利差的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64的高点到英国的1.10低点;而在后一体化时期,这一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87到意大利的1.15。利率的降低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这种变化。银行贷款利率可以表示为货币市场利率加上一个附加额,而相对利差又可定义为银行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当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对利差将会增加。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在后一体化时期,除了比利时以外的所有其他被分析的欧盟成员国的相对利差都更加紧密地朝德国的利差水平靠拢。总体而言,描述性统计量并不能有力地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只是在较小程度上指出了不同国家利差更加接近。

2.利率和利差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我们给出协整检验第一步的结果,也就是确定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否是一阶单整的,即时间序列是否I(1)序列。为此,我们分别对利率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所有的利率(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我们都不能够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也就是说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地,我们能够拒绝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是I(0)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我们可以对利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地,利差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绝大部分国家的利差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而仅有几个国家(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检验值表明利差序列是I(0)序列。这里的利差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而得到的相对利差。

3.银行信贷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协整检验

(1)利率的协整分析

经过经验分析发现,除了法国、比利时,欧盟其他国家的货币市场利率普遍表现出缺少协整性。在现实情况下,对欧盟货币市场利率起基准作用的并不是欧盟的平均货币市场利率,而是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我们对欧盟各国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1。

说明:(1)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序列相对于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序列进行回归。(2)DW给出了的德宾一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的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3)DF给出了简单DF回归的φ的统计量,其相应的100个观测值的临界值是:4.07(1%),3.37(5%),3.03(10%)。根据绝对值比较,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4)*数据代表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和比利时、荷兰、英国三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在两个子时期都是协整的,在前一体化时期协整性表现得更加强烈。法国和意大利有更低的检验统计量,表明它们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非协整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后一体化时期的检验统计量的值都比前一体化时期更低,也就是说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显得更加微弱,这一结果符合凯普勒(Caporale,et al.,1996)的观点,即趋同进程中,能够检验到的协整性会减少,换言之,缺少协整性可以被解释为趋同进程的结果。总体而言,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协整性和趋同现象。

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固定汇率联系在一起,从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但是这种转换关系并不是很明确。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比利时而言,在前一体化时期其货币市场利率是协整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也是协整的;但是对荷兰而言,货币市场利率的协整性并没有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协整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同是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出现协整性的必要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

(2)利差的协整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进行利差的协整分析。利差的协整性反映了能够将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确立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套利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货币市场一体化,银行零售定价行为的趋同,以及信贷市场的套利过程,我们不追究这种套利过程背后的驱动力量,因为协整分析考虑的仅仅是长期均衡化的进程是否存在。

说明:(1)欧盟各国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进行回归,对每一国的检验,欧盟平均利差中都已排除了该国的利差;美国和日本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包括所有的欧盟6国)进行回归。(2)DW给出了德宾—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零假设,意味着存在协整性。(3)ADF(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括号中的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滞后项数,因此k=0代表简单的迪基—富勒回归。100个观测值的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4.07(1%),3.37(5%),3.03(10%),100个观测值的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3.77(1%),3.17(5%),2.84(10%)。(4)表中*数据代表不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表2给出了整个样本期的利差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的利差序列较为普遍地表现出明显的协整性。但是,将样本分为前一体化时期和后一体化时期之后,检验结果会表现出许多结构性变化。一般地,在第一个子时期,检验结果总体上表明存在协整性,惟一的例外是法国,只是部分地表现出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我们发现协整性减弱。根据ADF统计量,在后一体化时期中能够确定存在协整性的只有英国。

4.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

最后,我们从地区对比的角度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欧盟6国作为一个整体,对比美国和日本研究其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要目的是明确目前的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在多大程度上是欧盟地区一体化政策的结果,或者只是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一个结果。而根据前面部分的协整检验的结果(表1、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货币市场利率还是贷款利率,欧盟和美国、日本都不存在协整性,利差也是如此。这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要是地区性现象,也就是说,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欧盟政策推动的结果。上述结果的一个隐含结论是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远远超过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从全球的角度看这可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歧视性福利损失:由于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客户可能会偏向于选择一体化区域内的欧洲银行,而不选择成本最小、价格较低的区域外银行。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损失,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应加速发展,并最终赶上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WTO框架下金融服务贸易多边协议的达成为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欧共体理事会的这些指导意见系统地阐述了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要求,然后各成员国将这些要求转化成本国的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因此,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不仅依赖于各项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员国的具体实施状况密切相关。芝摩曼(Zimmerman,1995)考察了所有单一市场指导意见在各成员国的实施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间,已经被成员国采用的指导意见占全部指导意见的百分比已经从58%上升到89%。对于《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截至1994年4月,12个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中有11个已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了国内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总体而言,在欧共体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之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一体化比市场的实际一体化先行一步。

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转(一)假设和数据

首先,经验检验主要是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同时也涉及货币市场,因为银行信贷市场利率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础的,银行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很密切。

其次,检验的指标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指标。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应该遵循单一价格原则,换言之,就是在完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所有相同金融资产都具有相同的价格。由此,利率可以作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风险的不同,文化对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不同,以及各国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一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内利率并不一定都实现均等化。因此,我们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不是以严格的价格均等化作为标准,而是使用协整的概念。协整分析认为,随着银行信贷市场日益一体化,区域内银行的定价行为将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一体化地区内成员国的利率将表现出趋同的关系。而从具体分析的角度说,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内,利率(非稳定时间序列)在短期内可以分离变动,但是在长期,市场力量将迫使它们恢复到一个均衡的关系。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这是出于下面几方面因素的考虑。第一,在金融市场上,名义利率能够比实际利率更好地反映国际套利过程。借款者用以进行比较、评判的是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相应地,那些不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跨国业务活动的银行一般也只是对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感兴趣。上述两者构成了国际套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国际套利过程中名义利率比实际利率更重要。第二,用实际利率进行衡量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实际利率以各国的货币分别表示,其差异无法比较,同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跨国实际利率进行比较,因此对于单个投资者或借款者来说,实际利率差异并不能够提供获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平均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也就是说各国平均实际利率在长期是基本相等的。这样,使用实际利率进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检验具有潜在的误导性——无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是否发生,实际利率本身的差异就很小。因此,我们选择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作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指标。

我们的研究范围包括欧洲联盟的六个核心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欧盟GDP总额的80%以上,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欧洲联盟的总体。同时,为了比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我们把分析扩展到美国和日本。

我们将使用从1985年开始的月度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协整检验。对于银行贷款利率,选用各国的基准利率表示;为了计算利差,选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数据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中得到,两者都从1985年1月开始。利差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贷款利率减去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绝对利差;二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相对利差。

(二)模型的分析框架

1.协整检验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时间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序列,而且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或I(0),那么称时间序列Yt、Xt是协整的,或者说两者具有协整性。协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两者不会分离太远。

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协整检验基本上是遵循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andGranger,1987)建立起来的方法,按两个步骤展开。首先,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估计协整向量。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为了确定贷款利率时间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1),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此,我们要构建关于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回归方程,然后分别进行t检验和F检验。两个回归方程都包括一个紧跟在利率的滞后差分项之后的趋势变量:

零假设表示时间序列服从随机游走,即非平稳。对于t检验,零假设是Ho:b=0;对于F检验,零假设是H0:b=d=0。如果计算出的‘统计量或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那么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旦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我们就可以从杜宾一沃森(Durbin-Watson,DW)统计量开始进行协整检验。杜宾一沃森统计量从协整回归中得到,协整回归使用单个国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为因变量,欧洲联盟其余国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为自变量xt:

当由方程(3)的回归中计算出DW值比临界值大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协整性。正如恩格尔和格兰杰指出的,杜宾一沃森检验只是作为证明存在协整性的一个近似指标,它需要更详细精确的其他检验加以补充,有代表性的是迪基一富勒(Dickey—Fuller,DF)检验和增广迪基一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迪基一富勒检验基于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构建模型:

这里,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表明了两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性。具体地说,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说明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另外,根据以下的回归方程可以进行增广迪基一富勒(ADF)检验:

这里,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协整性。

2.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协整检验

凯普雷(Caporaleetal.,1996)认为,对于趋同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协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但是对趋同过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则不然,也就是说,在趋同发生的时期内,时间序列变量经常表现出非协整性。换言之,非协整性能够反映时间序列变量的一种趋同进程,这一结论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时间序列存在结构性突变,这种结构性因素常常是由外部作用引起的,而不是时间序列本身变化规律的结果。如果欧洲联盟促进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单一市场法案》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有效,那么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应该存在下降趋势,或者说利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结构性突变,欧洲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贷款利率出现趋同。根据上述观点,如果存在结构性突变,那么样本将要划分为突变前和突变后两个时期,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协整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的协整检验,缺少协整性正好意味着存在趋同进程。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通过影响银行定价行为和竞争状况,从而对金融市场结构形成冲击,贷款利率就可能显示出结构性突变。因此,我们要对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于1989年通过,到1993年9月欧盟各个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落实,因此大致可以认为结构性突变发生在1990—1993年9月这段时期内。如果考虑90年代初期金融市场也经受多方面严峻的外部突发性冲击,如两德统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等,将突变性时期确定在1990—1993年这段时期内是恰当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不同的子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5年1月到1990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实际实施的阶段,可称为前一体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93年9月到1997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有关政策措施开始实施后的阶段,可称为后一体化时期。1990年12月到1993年9月之间的这段时期被排除在外,以充分保证两个子时期相互独立,同时也力求减少90年代初外部冲击对欧盟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对上一部分的检验程序加以修正,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对从1985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整个样本期,根据方程(3)进行协整回归,得出DW、DF、ADF的各个值。但是,在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条件下,这些检验的实际意义有所减弱。第二步,进行结构性突变条件下的协整检验,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应用方程(5)对每一个子样本进行协整检验。

(三)模型检验结果

1.贷款利率和利差的趋势: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说明欧洲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我们将对欧洲联盟六个核心成员国以及日本、美国的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整个样本期内,欧盟各成员国的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最低的是德国(5.89%),最高的是意大利(11.66%);各成员国的贷款利率也并不相等,最低的是德国和荷兰,它们的平均贷款利率大约是8.2%,意大利则高达12.86%。

如果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能够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假定成立,那么我们将发现各成员国的名义利率会减少到一体化之前利率最低的国家的利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但是,这种情形并不是欧洲特有的,因为美国和日本的利率也表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利率的下降更可能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而不是由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政策的独特后果。另外,在后一体化时期,各国的利率看起来更加接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利率普遍下降而导致利率之间的差距变小。而且,统计数据也不能够说明利率实现了均等化,毕竟在意大利和荷兰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达到4.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利率的差距也有4.28个百分点。

对利差的分析表明,除了比利时和意大利之外的所有国家,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绝对利差普遍减少。但是这本身不足以说明欧盟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因为利差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国名义利率的下降。而且,对相对利差的分析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利差实际上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在前一体化时期,相对利差的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64的高点到英国的1.10低点;而在后一体化时期,这一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87到意大利的1.15。利率的降低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这种变化。银行贷款利率可以表示为货币市场利率加上一个附加额,而相对利差又可定义为银行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当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对利差将会增加。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在后一体化时期,除了比利时以外的所有其他被分析的欧盟成员国的相对利差都更加紧密地朝德国的利差水平靠拢。总体而言,描述性统计量并不能有力地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只是在较小程度上指出了不同国家利差更加接近。

2.利率和利差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我们给出协整检验第一步的结果,也就是确定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否是一阶单整的,即时间序列是否I(1)序列。为此,我们分别对利率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所有的利率(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我们都不能够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也就是说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地,我们能够拒绝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是I(0)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我们可以对利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地,利差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绝大部分国家的利差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而仅有几个国家(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检验值表明利差序列是I(0)序列。这里的利差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而得到的相对利差。

3.银行信贷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协整检验

(1)利率的协整分析

经过经验分析发现,除了法国、比利时,欧盟其他国家的货币市场利率普遍表现出缺少协整性。在现实情况下,对欧盟货币市场利率起基准作用的并不是欧盟的平均货币市场利率,而是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我们对欧盟各国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1。说明:(1)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序列相对于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序列进行回归。(2)DW给出了的德宾一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的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3)DF给出了简单DF回归的φ的统计量,其相应的100个观测值的临界值是:4.07(1%),3.37(5%),3.03(10%)。根据绝对值比较,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4)*数据代表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和比利时、荷兰、英国三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在两个子时期都是协整的,在前一体化时期协整性表现得更加强烈。法国和意大利有更低的检验统计量,表明它们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非协整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后一体化时期的检验统计量的值都比前一体化时期更低,也就是说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显得更加微弱,这一结果符合凯普勒(Caporale,etal.,1996)的观点,即趋同进程中,能够检验到的协整性会减少,换言之,缺少协整性可以被解释为趋同进程的结果。总体而言,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协整性和趋同现象。

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固定汇率联系在一起,从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但是这种转换关系并不是很明确。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比利时而言,在前一体化时期其货币市场利率是协整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也是协整的;但是对荷兰而言,货币市场利率的协整性并没有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协整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同是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出现协整性的必要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

(2)利差的协整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进行利差的协整分析。利差的协整性反映了能够将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确立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套利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货币市场一体化,银行零售定价行为的趋同,以及信贷市场的套利过程,我们不追究这种套利过程背后的驱动力量,因为协整分析考虑的仅仅是长期均衡化的进程是否存在。

说明:(1)欧盟各国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进行回归,对每一国的检验,欧盟平均利差中都已排除了该国的利差;美国和日本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包括所有的欧盟6国)进行回归。(2)DW给出了德宾—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零假设,意味着存在协整性。(3)ADF(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括号中的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滞后项数,因此k=0代表简单的迪基—富勒回归。100个观测值的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4.07(1%),3.37(5%),3.03(10%),100个观测值的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3.77(1%),3.17(5%),2.84(10%)。(4)表中*数据代表不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表2给出了整个样本期的利差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的利差序列较为普遍地表现出明显的协整性。但是,将样本分为前一体化时期和后一体化时期之后,检验结果会表现出许多结构性变化。一般地,在第一个子时期,检验结果总体上表明存在协整性,惟一的例外是法国,只是部分地表现出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我们发现协整性减弱。根据ADF统计量,在后一体化时期中能够确定存在协整性的只有英国。

4.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溴化锂;水冷媒;能耗调查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为全面了解非电空调的实际运行情况,院方组织相关人员对远大一体化直燃型中央空调机组进行现场调查。重点在于了解该类型中央空调的运行效果、运行费用及后期维修情况。

本次调查的目标单位有A医院、B医院、C燃气公司、D酒店、E医院。

通过对主机房工作人员、业主、病员、燃气公司负责人员的了解,并查阅相关运行数据,得到下列运行情况资料。

一、数据调查

A医院中央空调基本情况是,3台600万大卡(使用8年)、3台400万大卡直燃机(使用4年),62万O制热,其中40万O还有制冷要求。

在其主机房内调出运行数据,空调出水温度8.1℃,回水温度11.8℃。在病房楼内现场测量,大厅温度26.3℃,病房内温度25.1℃。

B医院中央空调主机为250万大卡2台(使用6年),保证11.7万O办公及业务房间的制冷制热需要,并全年每天定时供应2h热水。

在与基建负责人了解过程中,他反映的情况是改装直燃机后,第一年运行费用比燃煤节约252万元。直燃机一机多能,可制冷、制暖,通过热回收系统,可免费生产卫生热水,清洁环保。提出的建议是可上两套热回收装置,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应加强主机的保温降噪处理。

D酒店中央空调主机为600万大卡2台,酒店客房面积4万O,行政办公面积4万O,机组已使用十年。

我院现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运行电费为34.5元/O・年。南阳中心医院综合病房楼冬季采暖用市政蒸汽板式交换,夏季制冷用离心式电空调机组,保障6.7万O的空调需求。其制冷季费用经调查计算为41.94元/O・年(近3年数据平均),含采暖后全年费用约为96元/O・年。

离心机空调驱动能源为电,取用方便,市场占有率高,核心部件为离心式压缩机。压缩机结构精密,运动部件多,维保单位多为事后服务,故障率相对较高。除主机外,输配电气、冷却塔需另外购买。

直燃机空调主机为高真空状态,机械部件相对静止,主要靠溴化锂溶液循环进行热交换。厂方通过远程监控,实时监测空调主机的运行状态,如发现参数异常,及时通知维保人员或业主单位,把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厂方售后人员每年不少于12次的回访,便于及时了解主机的真实运行状态。

远大一体化直燃机空调系统包括主机、输配部分、电气控制部分、软水部分、自动加药部分及冷却塔。一体化的服务明确了责任,提高了运行效能。最主要的是机组运行效率的实时显示,可使用户和厂家及时了解机组运行状况,一旦运行效率下降,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主机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直燃机空调的前期投资较离心机空调多20%~30%,主机的体积较离心机组大,安装位置也有严格的安全要求,但远大直燃机的售后更好,运行费较离心机空调低,除能提供冷暖空调外,还可提供卫生热水。

二、数据分析

我院综合病房楼建筑面积83497O,地上22层建筑面积70596O,地下2层建筑面积12901O。地上面积有制冷、采暖需求,按冷负荷110W/O计算,综合楼负荷总量为:70596O×110W/O=7765kW,约为668万大卡。考虑到负荷率等因素,实际600万大卡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根据两种空调方式的相关资料和厂家报价等,列出如下对比分析,见表1。

1.运行费用理论计算

设备做工说明:空调工程制冷负荷效率为60%的时,远大直燃机的燃料消耗量为50%(参考远大一体化样本);而电冷机的耗电量为70%(参考电冷机样本),甚至更高。直燃机运行费用:

电费=设备实际耗电量÷0.85×运行时间×电价

制冷季电费:

170kW÷0.85×2400h×0.8元/kWh=38.4万元

供热季电费:

60kW÷0.85×2400h×0.8元/kWh=13.55万元

气费=额定满耗气量×0.5(全年平均60%负荷计算)×运行时间×气价

制冷季燃气费:

244m?/台×2台×0.5×1440h×2.83元/m?=99.4万元

制热季燃气费:

287m?/台×2台×0.5×1440h×2.83元/m?=117万元

以上费用合计:268.35万元/年,约38元/O・年(烟气板交可免费为全院提供卫生热水)。

离心机运行费用:

主机设备=额定耗电量×0.7(全年平均60%负荷)÷0.85×运行时间×电价

输配设备=设备实际耗电量÷0.85×运行时间×电价

主机制冷电费:

1270kW×0.7÷0.85×1440h×0.8元/kWh=120.5万元

输配制冷电费:

490kW÷0.85×2400h×0.8元/kWh=110.7万元

输配采暖电费:

105kW÷0.85×2400h×0.8元/kWh=23.7万元

蒸汽采暖费用估算:

0.54元/O・天×120天×70596O=457万元

以上费用合计:712万元,约101元/O・年(E医院实际调查能耗平均为96元/O・年)。

在远大生产厂现场考察时,通过调查了解到,直燃机的主机、冷却塔、电控、水泵、机房内阀门,均在厂房内组装调试,保温覆盖。这种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与设备现场安装相比,其精密度和运行稳定性都有更好的保证。

在用户的实际调查中,远大直燃机用户反映,该设备的故障率较低,厂方的对主机工况的远程监控,及时回访及定期保养保障了设备的运行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4

一、区域宏观环境分析

区域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变化对特定行业所造成的影响作研究,分析重点是与区域市场特定行业相关的某一特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所辖的区域/城市清单, 从属关系

区域/城市类型(A/B/C/D/E/F)

开发年份

其他您认为需要给大家分享的区域/城市/城镇发展历史

区域/城市人口, 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数据, 最好附最近几年的趋势图

分析上述问题的重点,是为了把握区域整体的市场动态与发展空间,以此确定该区域在企业布局中的位置,进而影响在该区域的市场投入与销量预期。

二、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行业区域市场的分析,重点在于研究行业内相关的要素与结构,把握区域市场总体竞争状况与发展态势。具体包含市场总量、行业市场的演进、市场行为与消费趋势的变化、影响消费购买的关键因素等。市场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市场总量以及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来揭示出在变化中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优质服务;管理;对策;途径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营销市场发生巨大的变革,供电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是我们当前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应通过选择正确的电力营销策略,从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策略等多人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引导电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电力营销管理的有效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分析的必要性

电力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厂网分开即将实施,电力职工忽然感到多年来属于自己的奶酷正在被不停的搬走,市场份额正在进一步的缩小,大家开始关心,继而恐惧,当初属于自己的市场是否还能保得住。于是,大家开始认识到,对销售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是保住目前市场份额的一种方法,也是在市场经营中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条途径,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并重视电力市场营销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2.电力市场经营分析包括的内容

2.1购电成本的分析

合理的购电成本定位,是供电企业取得营销利润大小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购电成本的高低决定其营销利润大小,购电成本与企业利润成反比例关系,对购电成本的分析包括:购电预算成本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分析,购火,水电等比重变化情况分析,购电实际情况与预算情况变化分析,购电成本变化对营销利润影响分析,购电成本控制情况分析。

2.2售电量分析

售电量完成情况是营销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供电企业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市场变化情况,一般在电价已定的情况下,售电量愈大,营销利润则愈大,反之则愈小,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售电市场增长点的分析,售电市场用电结构分析,售电市场行业用电特点和趋势的分析,大户用电情况,特点和趋势分析,趸售用电及变化情况分析等。

3.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开拓用电市场困难

虽然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加剧,特别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如何迎接挑战,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电力营销的重中之重,然而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不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家能源政策及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3.2电费催缴工作面临困境

由于收费人员收费不力和责任心不强,容易产生用户欠费。用户资金周转困难时,容易产生用哀悼欠费,季节性排灌用电,临时性用电户,容易产生用户欠费。企业及一些私营企业,由于政策性的调控,政府强制关停或出现突发事件,容易产生用户欠费,法律的漏洞及用户交费意识淡薄,容易产生用户欠费。我国《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规定,“供电企业对欠费达一个月零七天的客户,才能依法停电催费”,如果大量用户都拖欠电费一个月零七天,将给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琏来较大的经济风险。

3.3供电合同管理不规范

从事供用电合同管理工作的环节及人员多,没有专职的合同签订人员,并且人员变动频繁,合同签订工作标准难以统一,工作质量不高,由于供用电合同涉及到所有用电客户,签约数量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修签率,轻修签质量,重高压合同,轻低压合同,重城市,轻农村,重电子签约,轻书面签约的现象。签订流程不够规范,相关部门管理缺位。在合同修签时仅由营销部门负责把关,企业法律顾问,安监,纪委等部门没有监管到位。

3.4从业队伍管理有待加强

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部分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工资,资金的差额较大,造成了少数农电工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4.树立正确供电企业营销的管理思想

(1)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报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2)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持,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电网”发行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量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3)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高层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4)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在实现商业化运行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要帮到电力营销服务,既包括电力技术服务也包括人性化服务。(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以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销售,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2)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赠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节,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3)建立电气化示范小区,组织各级部门参观电气化示范小区,通过现身说法的方法,增强人们渴望生活用电化的欲望,推动生活电气化进程,进而推动电力消费,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十年来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有很大增长。

5.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建立职业化的营销队伍

当前企业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扎扎实实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基础管理,而不是过度的炒作和包装。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市场主导观念,都知道“消费者是上帝”的道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理念传达,制度设置,员工培养等方面的不到位,使“市场第一”“消费者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很好在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身上体现,营销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决策层对营销理念的确定,营销队伍把营销理念,公司的制度变为行动,以及随时根据市场而动,灵活主动制定营销规划,这一切都有赖于一支职业化的营销队伍,因此,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工作。

6.结束语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建立起流程规范化,业务集成化,数据集中化,分析科学化“的大营销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售电市场粗益经管理水平。■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6

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是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残酷激烈,企业营销管理的工作日益凸显。

1分析市场机会

为了能够挖掘市场机会、占领市场份额,企业需对自身行业的微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市场调研与具体分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把统计方法作为提供统计调查数据的营销管理主要方法,对市场资料进行统计、整理、汇总和分析,并如实地分析市场现状和评估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发展机会,分析企业产品经营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针对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运用统计分析中的市场机会层次分析模型,辅以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做出对企业最适合、最有利的营销策略决策。

2实行市场分析

进行产品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产品市场需求预测、进行产品市场细分及选择目标市场和实行市场定位。产品市场需求预测即是运用统计、回归分析,预测产品市场的需求规模及制定产品的经营目标;产品市场细分研究即是指以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变量为前提,来把市场细化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群体的需求具有相似性,即某个消费群体中的消费者,具有相似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把具有这种相似性的消费者再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类似的消费群体,进而实现了对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群体进行了市场细分。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细分过程中采用的统计学模型有:(1)因子模型。企业在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市场细分变量数据,因子分析模型可以确定、分析出各变量数据的重要程度,以此作为细分市场的重要依据。(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又被称之为群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性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模型首先是把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分析样本与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再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分为一类,最后计算、分析出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不同,把近似者进行合并归类,每合并一次便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相似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进而对消费群体实现精准性划分,实现对市场的细分和准确的定位。

3确立营销组合策略

确定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以目标市场的为基础,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包装、服务、价格、流通渠道及广告等影响营销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化营销策略。首先,要在产品设计初级阶段,依靠统计方法提供出相关计划和实现控制的具体信息,规划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规范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策略;其次,要在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各营销策略中运用统计的方法实现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和实际成本的衡量和分析。

统计分析在企业营销管理运用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辽西;蒙古文化;产业化;客源市场;分析

辽西蒙古地区蒙古文化特色浓郁,蒙古史诗、民间故事、胡尔沁说书等蒙古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至今仍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阜新玛瑙雕、蒙郭勒津刺绣等工艺源远流长,匠心独具。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安代等民俗传统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辽西蒙古文化传承至今,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如何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并使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

1 辽西地区文化购买力情况分析

2011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均GDP为2024美元(1.26万元人民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人均GDP为2842美元(1.77万元人民币),不仅远低于辽宁省人均GDP6232美元的平均值,且在辽宁省8个自治县当中,处于最低水平(2010年辽宁8个自治县人均GDP平均数为2.71万元)[1]。在近些年CPI指数连续上扬的形势下,喀左和阜新地区的CPI指数持续上扬,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持续下降。2010年,喀左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9%,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降0.7%;阜新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5%,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1.4%;2011年,喀左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4.9%,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降0.9%;阜新地区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服务类消费下0.9%。两地农村住户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少于450元,城市住户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少于780元,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文化消费的能力有限[2]。

按照国际经济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行列,社会经济要从资本逻辑向文化逻辑的发展模式转变,社会发展类型要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要真正进入文化消费时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辽宁省已经迈入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喀左和阜新为代表的辽西蒙古地区,仍然是一个温饱社会的民生经济发展阶段,本地的文化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认为辽西蒙古文化的开发模式,应该是面向外部市场的开发模式,辽西蒙古文化的客源市场目标应定位于高于辽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源地市场当中。

2 辽西蒙古族文化产业化开发客源市场分析

由于蒙古文化产品是我国蒙古族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分析辽西客源市场构成时,将我国的蒙古族群体设定为一级客源市场;将社会公众设定为二级客源市场,采取访谈和网络平台发放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向两级客源市场发放问卷400余份,总计约850份,回收有效问卷约800份,通过对问卷回收结果的标准分析和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关注辽西蒙古文化市场调查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年龄在19岁至45岁之间,职业主要为国家机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与服务性行业,收入集中在2000至4000元人民币之间的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客源群体。

2)在过去的一年中,以蒙古族为群体的一级客源市场蒙古文化产品消费位列前四位的分别是蒙古族音像制品、蒙古纪念品、蒙古演出及蒙古文化旅游;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二级客源市场则大多数未进行任何蒙古文化产品的消费,占调查总数的70%,其次为蒙古文化旅游及蒙古纪念品,占调查总数的10%。(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3)在对一级二级市场的自然区位交叉分析中得出,较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的蒙古文化的群体依次是蒙古族群体、东北三省客源区、西北地区以及华南、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北上广深津和港澳台地区是了解最少、参与度最低的地区。

4)在对蒙古旅游产品消费指数的分析中得出,一级客源市场呈现两极化的消费特征,即在过去一年当中,蒙古族群体500元以内的消费者和1500以上的消费者占总消费的80%,而500元至1500元之间的消费群体则数量较少;公共客源市场中,未进行任何消费的占70%,300元以内的消费群体占24%,呈现了消费程度低迷的特征。通过关注群体地缘、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交叉分析我们得出,参与度和消费程度较低地区,一般客源群体的收入较高。华中、华南、北上广深津等收入较高地区的受访者很少消费蒙古文化产品。

5)在对客源市场获取蒙古文化信息渠道的分析中得出,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是获取蒙古文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日常交流和旅游信息,表示渠道很少无从了解者占约占调查总数的20%。

6)在对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项目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中得出,在所有受访者里,有近82%的受访者表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并不了解,17%的客源群体对辽西蒙古文化的特色有所了解,仅有1%的客源群体表示较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

在18%表示了解辽西蒙古文化的群体里,一级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特色项目较为了解的有东蒙古民间故事(34%)、阜新蒙古医药(32%)、东蒙古短调民歌32%。二级客源市场较为了解的有阜新蒙古医药(10%)、阜新玛瑙雕刻(10%)。(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

7)在对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旅游认知度的分析中得出,一级客源市场对阜新敖包文化节(79%)、瑞应寺(19%)较为熟悉;二级客源市场不了解任何文化景点的占61%,其次是敖包文化节(22%)。(此题目因全国各地蒙古地区均举办敖包文化节而产生波动,实际了解阜新敖包文化节的受访者应低于测试结果。由个别样本指标数据出现的异常而产生波动结果符合抽样调查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辽西蒙古文化缺乏品牌影响力,缺乏鲜明的形象识别。现阶段制约辽西蒙古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客源市场对辽西蒙古文化的特点不了解,应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介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应找准一个形象的切入点树立辽西蒙古文化品牌,给客源市场留下深刻印象。开发辽西蒙古文化产业,不能忽略全国蒙古族这个巨大消费市场,同时要面向全国潜在市场进行开发,尤其是对蒙古文化认知度低但消费能力高的大型城市和发达地区。现阶段蒙古文化产品对公众的供给主要仍集中在传统民俗和传统工艺上,应该积极引导市场向高新技术、娱乐文化转变,产品开发要走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在产品开发时,文化创意要是原生性的,但是产品类型应该是现代的,流行的。旧有的蒙古影印制品、歌舞节目等类型单一的产品,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将蒙古文化的元素,更多的引导在主流文化的市场中。比如将蒙古故事开发为动漫、漫画,把蒙古服饰中的蒙古元素放置在流行服饰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开发客源市场消费能力时,应重点面向中端消费群体,刺激低端消费群体,开发高端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 转移―份额分析法(SSM) 竞争力转移分量 入境旅游市场

一、引言

入境旅游收入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且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成正比。因此,有效拓展客源市场,是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旅游市场结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增长率法、市场占有率分析法等。而揭示旅游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转移分量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仍较少见。

美国学者休斯敦(H|ouston D.,1967)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相对于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转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查尔斯?R?戈尔德耐(charles R. Goeldner)等在其所著的《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教科书中,系统介绍了SSM方法在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研究中的运用,并据此将市场划分为“兴旺、崛起、衰落、停滞”等4种类型。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相继引用(杨开忠,1989;崔功豪,1999;汪宇明,2000等);杨新军、黄秀娟、吕帅、汪字明、周彩屏运用SSM分别对陕西省、福建省、上海市和杭州市海外游客市场客源结构进行分析。

本文在参阅中外文献基础上,引入转移――份额分析法对湖南省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相对于全国大尺度的对比进行研究,对湖南省入境客源市场的客源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利用分析结果,进行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选择,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湖南省的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转移-份额分析法(SSM)与产业经济结构分析[9-10]

1.SSM的基本原理

转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总的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SSM方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率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较新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2.对SSM分析法数学模型的改进

依据SSM数学模型原理,任何区域j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其游客总量和结构均会发生变化。记基期年区域i的游客总量为,末期年为,区域游客总量按照客源地划分为n个部分,分别以、 表示基期年和开期年客源地j到达区域i的客源量,并以、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客源地j到达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客流量。则有:

客源地j到达区域i的客流量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为:

(1)

客源地j到达区域i所在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客流量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为:

(2)

以上一级大尺度区域各客源地客流量所占的份额为标准按下式将区域i各客源地客流量标准化得到:

(3)

这样,在[0,t]时段内客源地,到达区域i的客流量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ij、结构转移分量pij和竞争力转移分量Dij3个分量,依次表达为:

(4)

(5)

(6)

(7)

区域 总的客流增量Gi,以及总的份额分量Ni、总的结构转移分量Pi和总的竞争力转移分量Di分别表达为:

(8)

(9)

(10)

(11)

区域i客流量对于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

(12)

设(13)

(14)

分别表示在基期和末期客源地j到达区域i的客流量占同期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相应客源地客流量的比重,则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力效果指数u;

(15)

(16)

(17)

三、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SSM分析

1.分析数据选取及客源地划分

以《湖南统计年鉴》1998年、2006年度分国籍统计海外游客量为分析依据,选取客源国及地区样本分别为中国港澳、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5个地区或国家,加上其他国家地区,共16个客源市场样本;以全国海外客源市场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通过基期年与末期年数据指标的比较,显示湖南省海外客源市场发展态势与各客源地的结构地位状况(见表1)。

2.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利用表l数据,根据SSM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见表2、表3),可得到不同阶段的计算结果。

分析表指标栏由以下3部分组成:

(1)原始数据:

(2)中间结果:

(3)最终分析结果:,其中: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3.总体效果计算与应用性分析

根据计算的总体效果可以对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做出分析判断。

依据式(10)、(16)计算出P、W,以此判断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如果P较大,W> l,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市场结构处于一个优势结构,对于目前市场营销的战略重点不必做大规模调整;反之,若 较大,W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6年经过5年的发展,湖南省海外入境客源市场样本单位的结构地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台湾、香港的旅游人次虽然在湖南市场中占居第二、第三的地位,但占比确分别下降23.55和14.01个百分点,而韩国上升了44.24个百分点。

从表3中数据反映,湖南省海外客源市场在基期年和末期年的入境游客增长总量达到466284人次,相对全国的增长率L为1.3709,总结构转移分量P为240951.62, 略高于1,说明湖南省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速度基本为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3)。市场的优势结构不明显。

从表4看,人境客源市场按入境人数在全国排名前三的是港、澳、台地区,接下来是日、韩、俄、美;在东南亚国家中,入境中国前几位的是马、新、菲三国。而从湖南的情况看,排在前列的是韩国、台、港澳地区,占到整个市场的75.09%的份额,而美国、其他、日本的市场份额为:17.86%,余下的11个国家所占份额的总和为7.05% 。由此可以看到,除韩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四、基于SSM分析的湖南省入境旅游市场营销目标定位思考

1.湖南省入境旅游市场营销目标定位

(1)湖南入境旅游市场营销的第一目标应定位于兴旺市场,包括韩国、日本、美国,因为这四国在湖南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都高于全国水平,应作为市场营销的首要目标。继续稳定并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其份额,加大促销的力度,提高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

(2)第二目标应该定位为属于崛起市场中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新加坡。通过加强营销力度,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旅游形象等措施,增强湖南在这些市场的竞争能力。

(3)应进一步加大成熟市场的开发力度。维护好相对成熟期的中国港澳台、加拿大等市场,防止其进入衰退期。要利用原有市场基础和客源关系,加强市场的调研,寻求市场份额衰退的原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开发适销对路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4)东南亚市场为停滞的市场,但这并不表示要放放弃这块市场,因地域和文化亲缘的关系,东南亚市场仍有很大开发潜力。

2.湖南入境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明确入境目标客源市场, 实施分级开发战略。遵循以一级市场为核心, 二级市场为主导, 边缘市场为辅助的营销原则, 把资金、组织促销重点放在重要客源市场。在充分总结开拓韩国旅游市场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东盟客源市场。同时积极拓展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和亚洲中程旅游市场, 并不失时机地开发欧美边缘市场。

(2)整合资源, 明确主题功能和特色。湖南要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湖南旅游重点突出民族历史文化特色, 做好风情旅游、节庆旅游、商务会展旅游。

(3)加强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提升旅游品牌品质与形象。重点开发旅游精品,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完善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交通, 增开长沙至东盟各国以及周边主要国家重点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 进一步落实落地签证政策, 加快通关便利化;加强信息化建设, 构建快捷的旅游服务平台。

(4)以中部崛起为战略契机, 加强与邻近省份及东部旅游发达地区合作, 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步伐, 增强区域旅游整体势力和竟争力, 以提升人境旅游发展水平。

(5)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强化区域联合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把握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旅游业的契机,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等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借助国际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在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通过不断完善本省旅游业软硬件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外在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为湖南开拓海外客源市场,促进湖南融入到国际性旅游品牌的行列,使旅游业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建军:青海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态势分析预测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17(1):118~121

[2]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121~125

[3]邵筱叶 成升魁 李 琛: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26(1):164~168

[4]Houston D.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a critique [J]. Th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67,34:577~581

[5]Charles R Goeldner, J R Brent Ritchie, Robert W Mcintosh.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8th Edition)[M]. John Wiley &Sons Canada, Ltd, 1999,448~452

[6]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0~148

[7]杨新军 马晓龙 霍云需: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

[J]人文地理,2005,20(1):49~52

[8]黄秀娟.福建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1):60~64

[9]吕帅等: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SSM分析 旅游学刊 2006.11

[10]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旅游学刊,2008.1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经营环境;方法论

    Abstract: Wit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market analytic method,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research from the methodology angle to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condition of business analysis's basic category and the method. Believed that looking from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nd the microscopic environment,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condition of business mainly includes the environment which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large-scale sports event builds (opportunity), the sports consumer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etitor environment 5 base elements, and to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alytic method, the life style analytic method, the fashion trend analytic method, the forecast law and the survey procedure has made the main analysis.

    key word: Sports industry; Market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business; Methodology

    1 体育产业市场及其经营环境的涵义

    1.1 关于体育产业市场 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正如列宁所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各种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也迅速地兴盛起来,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广义上的体育产业。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原理正如经济学所言:“任何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生命线。”

    1.2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 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历来是产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由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受居住地、性别、年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者就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间、区域、人文、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剖析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体育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从而选择和制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第二,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与其他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在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鲜明的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析和研究其他产业经营环境的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应探究出符合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题,棘手的是我们到底应该“分析什么、怎样分析”,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从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来看,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3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界定 一般说来,经营就是指为了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圆满完成交换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交换是指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要、享受或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相应费用的全部活动过程。具体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则可以理解为能否通过对各种市场构成要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环境,理解体育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和欲求,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劳务的系统工程。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包括俱乐部、公司)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正确、合理、高效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拥有稳定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把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界定为:“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的企业受外部影响的总和。”其中,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法律、科技等;微观环境是指组成企业基本经营系统的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供应商、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等。然而,由于影响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企业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差异性和多变性也比较大,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基本的影响要素,掌握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发展的主动权。

    2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视角

    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体育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角度进行。

    2.1 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指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给市场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国内体育政治环境分析,如了解和剖析党和政府的各项体育方针、路线、法规、条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影响和深层含义。如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等。二是国际政治环境分析,主要指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各国经营、管理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做法和限制,尤其是对进口、外汇、劳工、电视转播、合同以及政治冲突的影响等的分析。如美国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反垄断法对职业俱乐部地点、数量、运动员流动与分配、门票分配、电视转播、运动员工资等方面做的限制和约束等等。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分析和研究国外各国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的政治和法规环境,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显重要和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由于其运行主要靠各级政府中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有特殊的发展环境,并不遵循市场法则来发展,因此,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地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垄断性。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国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时,首先要明晰其政治环境,然后再分析其经营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1)目前有哪些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有什么样的影响?(2)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企业)希望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活动,存在着什么政治风险,有哪些具体限制?又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条件?(3)本公司(企业)所从事的体育经营活动与该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政治联系或关系?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适合采取法规分析法并配合一定的环境监测和民意测验。

    2.2 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机会)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参与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里我们把它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部分。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到正式比赛,一般要经历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64年,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使竞技体育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经济也得以腾飞;资料显示,1988年,韩国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获得了35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实现了“政治开拓,体育振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据国定统计局预测,北京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将有长期的积极影响,拉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前后关联性强。重大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为两国带来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游客超过百万,总收益达数百亿美元。我国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比赛世人瞩目,由此带来出境观看比赛的人数显着增加,为体育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和商机。(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我国申奥成功,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强烈的良好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所营造的环境是其他活动难以做到的,以赛事为契机,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是体育企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预测法和资料分析法。

    2.3 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它们的经营活动。

    众所周知,购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购买力又受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因素对体育企业或公司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水平连年攀升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GDP已经超过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积极地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将进行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中,尤以第三产业上升最快、增长幅度也最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增长期。

    因此,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就需要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其各要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减少和避免盲目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经济环境分析,一般采用经济调查、预测和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定性统计和定量统计。

    2.4 体育消费者环境分析 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体育产品或体育劳务市场可分为体育用品市场(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服装、鞋帽等用品)、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信息咨询市场(提供国内外体育书籍、报纸、期刊、情报、信息、音像、文件等信息服务)、体育人力资源市场(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流动、培训等)、休闲体育市场(户外运动、体育竞赛观看、体育旅游等)、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和经营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7类。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奢侈品”。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是“非渴求”性的,因此最终能否形成购买行为,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看,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与人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及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的影响尤为深刻;从主观方面看,消费者的体育休闲娱乐观念、意识、知识和兴趣爱好更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体育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刚从温饱迈进小康,经济水平还不高,闲暇时间也不多,这就使“花钱去参加体育休闲娱乐”的新观念不能马上付诸于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影响力和观赏性以及其他功能的作用,我国居民参与和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热情很高,也舍得花钱。因此,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可以考虑以体育竞赛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其影响引导居民建立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

    体育消费者市场,一般宜采取生活方式分析法和流行趋势分析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就是指对居民日常中的生活行为、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流行趋势分析法是指对当前社会中受多数人喜爱的、有代表该阶段发展方向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链接点。

    总之,体育产业经营者在分析研究产品和服务市场时,应充分、详细地收集上述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采取有效的执行策略和发展战略,尽可能规避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2.5 竞争者环境分析 从消费角度看,分析体育产业市场中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者,主要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中同类经营者的市场密度、产品差异和进入难度以及影响程度4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度是指同一类体育产业经营中卖主的数目。市场学认为,在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时,这种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激烈程度。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要对当前该市场中同一类经营者进行详细分析,甚至花费一定人力、财力进行调查,摸清市场中竞争者的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策略。如美国职业篮球市场1960年、1967年相继出现的美国篮球联盟(ABL)和美国篮球协会(ABA),都因美国职业篮球市场密度过高、在争夺观众和球员等方面处于劣势,失去与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竞争的优势而纷纷解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密度的情况下,目前仅保留了27支球队,从而使竞争者处于市场密度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之中。

    体育产品差异是指不同企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差异程度。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各有特色、相互区别,从而使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如耐克公司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等用品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质量、市场定位、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锐步公司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不但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差异性竞争优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符合青少年以及女性消费心理的、色彩鲜明和流行款式的运动服和运动休闲鞋,从而确立了适合本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但扩大了市场渗透率,而且还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难度是指加入某体育产业市场的困难程度。进入难度除了有上述两个微观方面的影响外,进入成本的高低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分析竞争者环境时应当注意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少数拥有从事经营所需的稀有资源如政策、人力、经济等人或团体对俱乐部有控制权,而他们在管理和发展俱乐部时往往并不遵循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有很大的主观性。

    3 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有关体育产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客观真实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脱离和背离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企业(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倒闭破产。这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是有先例的。如ISL(国际体育休闲公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分析经营环境时,信息和资料来源不真实、不客观,而依据这样的资料和信息来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显然必将导致决策层在投资F1赛车上判断失误,最终使这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体育产业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倾家荡产。

    3.2 重视个案研究 个案是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体育产业经营事例。在体育产业处于勃兴阶段,对其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必要。资料显示,个案分析不但可以为实际操作者提供一个实用面较大的经营环境分析工具,而且它能使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为查询、收集或调查某个俱乐部、协会、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到处寻找一些基本资料。因此,研究和分析体育产业经营的个案,能够给相关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减少投入资本,节省时间,提高体育经营企业的效率。

    3.3 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基本要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笔者研究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机会分析、体育产品或服务市场的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要素。但现实中体育产业市场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对体育产业经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薄弱,使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因此,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把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吸收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总结和归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维瑟拉·R·拉奥,乔尔·H·斯特克尔着.张武养等译.战略营销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国家体委文件.体计财产字(1995)262号.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C].

    [3] SPORTS    BUSINESS[J].1999,(6).

    [4] 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一体化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经营环境;方法论

Abstract: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market analytic metho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research from the methodology angle to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condition of business analysis's basic category and the method. Believed that looking from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nd the microscopic environment, the sports industry market condition of business mainly includes the environment which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large-scale sports event builds (opportunity), the sports consumer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etitor environment 5 base elements, and to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alytic method, the life style analytic method, the fashion trend analytic method, the forecast law and the survey procedure has made the main analysis.

key word: Sports industry; Market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business; Methodology

1 体育产业市场及其经营环境的涵义

1.1 关于体育产业市场 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正如列宁所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各种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也迅速地兴盛起来,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广义上的体育产业。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原理正如经济学所言:“任何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生命线。”

1.2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界定 一般说来,经营就是指为了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圆满完成交换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交换是指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要、享受或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相应费用的全部活动过程。具体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则可以理解为能否通过对各种市场构成要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环境,理解体育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和欲求,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劳务的系统工程。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包括俱乐部、公司)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正确、合理、高效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拥有稳定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把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界定为:“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的企业受外部影响的总和。”其中,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法律、科技等;微观环境是指组成企业基本经营系统的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供应商、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等。然而,由于影响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企业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差异性和多变性也比较大,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基本的影响要素,掌握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发展的主动权。

1.3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 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历来是产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由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受居住地、性别、年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者就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间、区域、人文、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剖析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体育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从而选择和制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第二,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与其他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在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鲜明的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析和研究其他产业经营环境的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应探究出符合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题,棘手的是我们到底应该“分析什么、怎样分析”,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从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来看,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2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视角

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体育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角度进行。

2.1 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指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给市场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国内体育政治环境分析,如了解和剖析党和政府的各项体育方针、路线、法规、条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影响和深层含义。如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等。二是国际政治环境分析,主要指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各国经营、管理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做法和限制,尤其是对进口、外汇、劳工、电视转播、合同以及政治冲突的影响等的分析。如美国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反垄断法对职业俱乐部地点、数量、运动员流动与分配、门票分配、电视转播、运动员工资等方面做的限制和约束等等。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分析和研究国外各国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的政治和法规环境,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显重要和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由于其运行主要靠各级政府中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有特殊的发展环境,并不遵循市场法则来发展,因此,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地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垄断性。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国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时,首先要明晰其政治环境,然后再分析其经营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1)目前有哪些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有什么样的影响?(2)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企业)希望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活动,存在着什么政治风险,有哪些具体限制?又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条件?(3)本公司(企业)所从事的体育经营活动与该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政治联系或关系?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适合采取法规分析法并配合一定的环境监测和民意测验。

2.2 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它们的经营活动。

众所周知,购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购买力又受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因素对体育企业或公司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水平连年攀升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GDP已经超过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积极地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将进行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中,尤以第三产业上升最快、增长幅度也最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增长期。

因此,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就需要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其各要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减少和避免盲目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经济环境分析,一般采用经济调查、预测和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定性统计和定量统计。转贴于

2.3 体育消费者环境分析 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体育产品或体育劳务市场可分为体育用品市场(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服装、鞋帽等用品)、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信息咨询市场(提供国内外体育书籍、报纸、期刊、情报、信息、音像、文件等信息服务)、体育人力资源市场(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流动、培训等)、休闲体育市场(户外运动、体育竞赛观看、体育旅游等)、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和经营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7类。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奢侈品”。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是“非渴求”性的,因此最终能否形成购买行为,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看,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与人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及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的影响尤为深刻;从主观方面看,消费者的体育休闲娱乐观念、意识、知识和兴趣爱好更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体育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刚从温饱迈进小康,经济水平还不高,闲暇时间也不多,这就使“花钱去参加体育休闲娱乐”的新观念不能马上付诸于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影响力和观赏性以及其他功能的作用,我国居民参与和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热情很高,也舍得花钱。因此,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可以考虑以体育竞赛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其影响引导居民建立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

体育消费者市场,一般宜采取生活方式分析法和流行趋势分析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就是指对居民日常中的生活行为、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流行趋势分析法是指对当前社会中受多数人喜爱的、有代表该阶段发展方向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链接点。

总之,体育产业经营者在分析研究产品和服务市场时,应充分、详细地收集上述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采取有效的执行策略和发展战略,尽可能规避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2.4 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机会)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参与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里我们把它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部分。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到正式比赛,一般要经历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64年,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使竞技体育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经济也得以腾飞;资料显示,1988年,韩国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获得了35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实现了“政治开拓,体育振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据国定统计局预测,北京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将有长期的积极影响,拉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前后关联性强。重大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为两国带来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游客超过百万,总收益达数百亿美元。我国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比赛世人瞩目,由此带来出境观看比赛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体育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和商机。(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我国申奥成功,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强烈的良好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所营造的环境是其他活动难以做到的,以赛事为契机,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是体育企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预测法和资料分析法。

2.5 竞争者环境分析 从消费角度看,分析体育产业市场中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者,主要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中同类经营者的市场密度、产品差异和进入难度以及影响程度4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度是指同一类体育产业经营中卖主的数目。市场学认为,在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时,这种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激烈程度。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要对当前该市场中同一类经营者进行详细分析,甚至花费一定人力、财力进行调查,摸清市场中竞争者的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策略。如美国职业篮球市场1960年、1967年相继出现的美国篮球联盟(ABL)和美国篮球协会(ABA),都因美国职业篮球市场密度过高、在争夺观众和球员等方面处于劣势,失去与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竞争的优势而纷纷解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密度的情况下,目前仅保留了27支球队,从而使竞争者处于市场密度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之中。

体育产品差异是指不同企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差异程度。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各有特色、相互区别,从而使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如耐克公司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等用品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质量、市场定位、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锐步公司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不但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差异性竞争优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符合青少年以及女性消费心理的、色彩鲜明和流行款式的运动服和运动休闲鞋,从而确立了适合本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但扩大了市场渗透率,而且还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难度是指加入某体育产业市场的困难程度。进入难度除了有上述两个微观方面的影响外,进入成本的高低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分析竞争者环境时应当注意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少数拥有从事经营所需的稀有资源如政策、人力、经济等人或团体对俱乐部有控制权,而他们在管理和发展俱乐部时往往并不遵循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有很大的主观性。

3 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有关体育产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客观真实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脱离和背离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企业(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倒闭破产。这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是有先例的。如ISL(国际体育休闲公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分析经营环境时。信息和资料来源不真实、不客观,而依据这样的资料和信息来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显然必将导致决策层在投资F1赛车上判断失误,最终使这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体育产业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倾家荡产。

3.2 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基本要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笔者研究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机会分析、体育产品或服务市场的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要素。但现实中体育产业市场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对体育产业经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薄弱,使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因此,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把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吸收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总结和归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3.3 重视个案研究 个案是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体育产业经营事例。在体育产业处于勃兴阶段,对其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必要。资料显示,个案分析不但可以为实际操作者提供一个实用面较大的经营环境分析工具,而且它能使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为查询、收集或调查某个俱乐部、协会、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到处寻找一些基本资料。因此,研究和分析体育产业经营的个案,能够给相关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减少投入资本,节省时间,提高体育经营企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维瑟拉·R·拉奥,乔尔·H·斯特克尔著.张武养等译.战略营销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国家体委文件.体计财产字(1995)262号.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C].

[3] SPORTS

BUSINESS[J].1999,(6).

[4] 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