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差异性十篇

时间:2023-09-27 18:18:24

礼仪的差异性

礼仪的差异性篇1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十分热情好客,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就餐图的就是热闹和喜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我们常常看到划拳、行酒令、相互敬酒等场面。为了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餐桌上的饭菜通常花样繁多,十分丰盛。中国饮食推崇群享方式而通常实行合餐制。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餐桌上的任何一道美味,体现出中国饮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这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说明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协调与分配。而西方人用餐,人们一是讲究吃饱,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围。西方饮食主要以独享方式进行,奉行分餐制。大家虽然坐在一起,却各吃各的,分盘进行,充分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个性独立。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1]中西方餐饮礼仪各方面都被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内涵,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

中西方服饰受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像雍容华贵的唐装、使用方便的中山装,含蓄隽永的旗袍更是中国女性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之一,展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气质。而西方国家更强调个性解放,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服装概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服装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在正式社交场合,西方男士习惯穿着西装,搭配白衬衫和领带。当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中西方服饰文化融合趋势空前加强。如今的中国人穿着打扮也日趋国际化,正式场合上的着装与西方的差异越来越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服饰方面的差异也很难完全消弭。例如女士穿黑色皮裙在西方被视为是的符号,但在中国则没有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礼仪专家在传播女士穿黑皮裙的禁忌,其实也大可不必,在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渐凸显的今天,我们不必一味屈从于西方的文化,正如我国目前利用孔子学院来传播中国文化一样,我们同样固守我们本土的服饰文化和礼仪,来影响在中国的西方人,让他们也入乡随俗,尊重我们的文化和民俗。

三、中西方称呼礼仪差异

礼仪的差异性篇2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52-02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礼仪的差异性篇3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商务礼仪:

1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其观念多是以个人价值为主,个人价值的体现才是最终的人生价值,因此,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多是将自身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们的信仰是以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为主,崇尚权利和自由。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是以社会价值来体现个人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就导致了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决定了行动,所以,商务礼仪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商务礼仪在空间上的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身体间距离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在不同的国家,人们互相身体间保持的距离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例如,两个人在在相互交谈时,英国人保持的身体间隔就较大;而大利人就比较靠近一些。因此,在进行商务会谈的时,人们的空间观的差异会影响到商业交际的和谐氛围。

3商务礼仪中的语用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礼仪的差异性篇4

一、树立跨文化怀意识,认识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文化在个人形象塑造、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一代,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目标是,“以英语礼仪文化为载体,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直至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同样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通过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认识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扩展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鉴于此,在英语口语、称谓、访谈做客等英语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礼仪文化教育机会,在其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如西方人礼仪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老”(old)这个字,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老”意味着失去活力、体衰无用。而在中国人看来,老是高寿、福气的象征。为了表示尊敬,人们经常会对用“老爷爷”(oldgrandpa)“老奶奶”(oldgrand-ma)称呼不认识的老年人。在学习这个词时,教师要从文化礼仪迁移方面,讲述不同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用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语言与文化一样,都是丰富多样的,要想相互了解,必须相互尊重。

二、以教材为基础,加强礼仪文化知识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它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从小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有许多与中西礼仪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对礼仪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拓展和补充,以丰富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将英语教材中的礼仪文化划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将礼仪文化内容分为日常礼貌用语、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其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等。然后,在备课和教学中,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利用那些礼仪文化元素进行文本再构,借助礼仪文化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礼仪文化渗透和引导,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系统而富有情趣。如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night”等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从风俗、习惯入手,讲述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中国人对吃的关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礼仪文化意识差别,教导学生养成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习惯。当然,在讲述到与礼仪文化有关的典故、风土人情、历史等话题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礼仪、餐桌礼仪、道德礼仪等关联知识,在其中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醒学生始终以礼正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三、创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思想、人格方面还没有成型,理解能力也较低。过去,许多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礼仪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采用的始终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法,即教师只知道照搬礼仪文化教条,只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英语礼仪文化背景知识更是鲜少涉及,这就导致学生对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学校都为教师共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同时开展了本校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完善英语教学方式。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体验、引导、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礼仪道德和品质。如在校园礼仪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共礼仪、家庭礼仪融入进去,利用课外内容进行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同样,在学习蔬菜、水果类单词时,教师可以文明礼仪为话题,讲述西餐用餐礼仪。西方用餐礼仪与中国的不同,如西方人用餐时,出于卫生考虑,一般不会为别人夹菜,并且,他们在刀叉使用方面有一定的讲究。中国人聚会、用餐时,虽然筷子人手一双,但是许多餐具会公用,人们还会热情地为他人夹菜、让酒等。教师还可以再讲述几个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尴尬的用餐小故事,让大家在笑声中思考,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礼仪的差异性篇5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 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 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 and 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的差异性篇6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形式,那些在各种场合下所体现的礼仪规范可以说在社会成员中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着本文化认为可以接受、合适、得体的礼仪规范。正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礼仪的差别性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对于当地的社会成员来说,礼仪规范的形成是在相同背景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接受约束着本地的成员,因为有一定的共识,所以我们容易接受与理解。在不开放的时代里我们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正如19世纪的英国作家凯普林曾说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之间永不相遇。”如今,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是事实,我们人与人的交际沟通已经不再只是同一国家本族或不同民族人民之间,已经广阔的延伸至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成为各种文化的混合体。在这样混合的状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互相难以理解的状况,例如,在汉语中,我们有许多用来称呼用来指各种具体的亲属关系,如在表示祖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区别来自父系的长辈和来自母系的长辈;但是在英语的国家表示祖辈的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没有父系与母系的差别。这仅仅是礼仪在称呼上的差异性,礼仪所包含的内容还包括交际、餐饮、服饰、语言与非语言等方面。

之所以要我们有必要注重不同文化的礼仪,特别是中西跨越度越大的礼仪,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在交往中产生误解与敌意。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告诉我们的,国家冲突还会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出现。未来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是文明的冲突,是宗教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已经在世界上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礼仪在本质上是文化,文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客观的外在文化,如音乐,书籍等;隐藏在水下的是文化主观成分与内在成分,更多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观念和情感。韦伯曾经说过,与某种社会相关的规则、价值、意识、宗教、传说、信念和假定等这些主观的文化要素对人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社会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语言差异,行为差异,个体差异等等。这些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大沟通障碍恐怕是文化心理的差异产生的日益增多的误解与敌意,因为与自身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往往很难理解与接受。还有思维的差异影响也是很大的因素。

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候看过中外两种对开幕式的报道,可以说在报道内容表达与风格是相当不同的,例如,首先,中国的报道有很多伟大和激动的言辞,同时运用很多笼统的词汇像“举国同庆”,“中华古国”等来表达我们的自豪感,而西方报道没有这样的表达;其次,我们的报道喜欢从大历史的角度去报道,有很强的历史背景,而西方的报道不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就事论事;接着,中国的报道带有比较强烈的官方色彩,喜欢报道参加各种活动的所有官员,甚至排位顺序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这些在方面的报道在西方的媒体上不会大篇幅出现;西方的报道喜欢借用一些普通人的语气来反映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且有名有姓、非官方的人员占多数,而像新华社的报道几乎不可能出现普通人的看法与名字。实话说,我们会对某些个人的报道的内容会有反感的情绪,因为我们会认为他们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即使他们是说的正面发言。而且从写作的结构上来看,明显感觉我们的报道是单一的从头到尾的叙述报道,而西方的报道一般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多重的角度叙述。我们甚至看到西方记者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我们中国人民看作是带有偏见不全面的方式。我们认为是正确正常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读者看起来,也许不正常。

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接受不同的主观文化内容,我们所认识与反馈的结果是相当不同,这些不同都体现在我们语言表达,思考问题,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才有各自相应遵守的礼仪,这些礼仪直观地展示了该地区或者国家的特性。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学别人的礼仪其实不难,难的是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对不同文化的人该拥有什么样的看法来接受、学习别人的礼仪。

真正懂礼仪,真正有品位修养的人是恰当的把握好交往分寸,待人接物的魅力都可以看作交往的艺术。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中”,就好似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时候,我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经历背景是否与他人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自我是人的心灵宇宙的中心点,我们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是围绕自我展开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智力,能力,目的,兴趣,意愿的认识,都在有意和无意地影响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处理,分析,了解和反应。由于自我的概念发现,它会影响对周围事物与人的评价与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反应周围的世界。比如,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是团体主义,那么自我的认识、认同、评价需要依赖于社会团体,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自我认识强调在于社会中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多自我。

另一点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因为对于很多跨文化障碍就来自于对他人行为、言论和感情的不可理解。第一,要理解社会观念的差异。心理学家马斯克维奇指出,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行为都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加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我们如果是在某种特定社会中成长,那么我们就逐渐地在社会中交往中学习到这些事件和情形以及他们在特定文化里的特定意义。为什么这种社会观念重要呢?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本土文化其他成员的行为意义,同时根据这种意义做出我们的自己的反应。正是因为同文化的人具有相对一致的社会观念,这就使得其社会交往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这种社会观念就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以及适应外界环境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它的重要性还在于能够知道我们的行为,比如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这都是社会规范形成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制约着我们,也制约着其他人的行为。我们就是要尽量地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社会观念。第二,理解人格观念的差异。这种认识是对人与人格的认识和看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看法,这些理论和看法影响到我们队别人的认识,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别人是如何思想和为什么感受的,但是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知道他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不同的文化的人格理论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西方人普遍会认为长相漂亮会是内心善良的人,她是上帝的宠儿,因此她可能具有一些正面的心理特质,但是东方文化就不是这样的,它所具有的辨证论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红颜祸水。可以说,不同文化的人格理论对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在人类关系的认识上,在不同文化也是体现不同的。比如,在说个体主义与团体主义方面,我们是要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还是团体的重要性,是强调个体为他人牺牲还是强调他人为个体的服务,这些都是人类关系的认识。还有就是常见的平等观念在西方社会根深蒂固,东方社会是比较容易接受差异性的,因此东方社会的平等观没有西方的强。有时候这些会体现在文化礼仪上面,比如,他们使用名来称呼而不是姓,容易表达出接受随便的风格;他们的握手也不会是那么正式,可能是一只手,而不是两只手;他们也可能忌讳一些个人化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引起差异心理的问题,如收入、年龄、长相等。第三,理解道德观念的文化差异。它是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内在标准,这种标准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和文化形成的。中国的道德观念是比较深刻与普遍的,如忠、义、礼、智、信、孝、廉。西方的有著名的摩西十诫。佛洛依德一致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控制个人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社会规范,他的形成主要来自内心的恐惧和对权威的尊重。根据他所说的,没有社会的道德观念,我们就会放纵自己,不能实现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我们的社会是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互相依赖的。社会只会越来越走向文明的方向,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的成员,集体等,我们都希望越来越能够以大方、从容、得体、成熟的心态与人交际,礼仪自然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算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言谈举止,无论是夸夸其谈还是谨言慎行,是一本正经还是任性妄为,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我们生活的文化。我们通过礼仪的外在形式展现着我们自身的全部,因此,我们要尊重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2.

礼仪的差异性篇7

关键词:商务礼仪;微笑;着装;馈赠;宴请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4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如何保证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成为涉外商务人员关注的话题。适宜的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了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基本商务礼仪是涉外商务人员的必修课程。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和必要性

礼仪是在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商务礼仪即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们在商务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人们行为、促进商务活动发展的方式。

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个人素养的体现,有助于在商务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商务人员的商务礼仪体现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总体形象,尤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还面临文化差异。因此,涉外商务人员必须要了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

(一)微笑礼仪

不同国家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冲突,然而,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礼仪,就是微笑。在任何国家,微笑都是友好的表现,是能够令人产生愉悦感的姿势。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微笑能够缓和商务活动的紧张气氛,还能化解交流障碍和冲突。面带微笑,表示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能够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人洽谈,容易获取别人的信任,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微笑被视为商务活动的通行证。

(二)着装礼仪

一个人的着装体现了其个人的品位及修养,也体现出其对他人的尊重。在国家商务活动中,适宜的着装能够代表商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对对方的重视,从而能够提升个人及企业形象,促进商务活动的进行。如今,随着商务活动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商务着装礼仪体现出趋同的态势,总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对于商务活动中的男士,一般要求着西装、打领带。西装颜色最好为深色:黑色、灰色或蓝色。切忌穿休闲装、运动装。穿西装时,身上颜色不宜超过三种;鞋子、腰带、公文包最好为一个颜色,黑色最佳。

对于商务活动中的女士,着职业套裙最佳。商务女士着装有六大禁忌要格外注意:忌过分鲜艳;忌过分杂乱;忌过分短小;忌过分暴露;忌过分透视;忌过分紧身。

商务活动中合理的服饰搭配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参加商务活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定的场合选择适宜的服饰。

(三)馈赠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馈赠礼仪是一项重要礼仪。与合作伙伴、客户相互赠送礼品,是表达友好和祝愿的一种方式,也表明了希望与对方合作的意愿。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是如此。赠送礼品,尤其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品,表达出了对国外合作伙伴的尊重和友好。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商务馈赠方面有不同的礼仪和准则。例如,中国人讲究面子,认为礼品价值越高,越能体现自己的诚意,自己越有面子,因此喜欢赠送名烟、名酒、名表、金银等价值不菲的礼品。欧美人赠送礼品更加注重其体现出来的感情价值而非货币价值,因此喜欢赠送一些小礼品,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礼品,如食品、手工艺品、书籍等。此外,在赠送礼品时,要格外重视文化禁忌,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商务活动进行。例如,不能赠送阿拉伯人酒;给日本人赠送礼品,数量不能是4或9,最好是双数。

(四)宴请礼仪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宴请是必备环节,也是增进双方友谊、加强相互了解的好时机,能够有效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中方在宴请西方客人时,要充分重视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宴请礼节差异,尊重外方客人文化习惯。宴请时,要根据对方喜好来决定是中餐宴请还是西餐宴请;中餐宴请一般选择圆桌,点菜时要点一些体现地方特色的菜肴,西餐宴请一般为长桌,吃西餐要讲究就餐环境:精美的菜单,迷人的气氛,动听的音乐,优雅的进餐礼节。中国人在宴请中喜欢劝酒,而且认为喝的越多越能体现感情深,然而,西方宴请礼仪中不提倡大肆饮酒,而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以酒助兴即可。此外,还要格外注意用餐中的文化禁忌,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一些国家的人不吃动物内脏等。在宴请国外客人时,必须对其国家用餐文化及个人喜好有充分了解和准备,才能避免产生误会和冲突。

三、总结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适宜的商务礼仪对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笑、着装、馈赠和宴请礼仪是商务礼仪中最基本的方面,商务人员要根据交往方文化特点,在这些礼仪方面格外注意,避免因文化、礼仪因素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 辇玉杰.山东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礼仪的差异性篇8

一、“打招呼”现状阐述

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效果下,幼儿几乎都知道“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行为,见面要打招呼。但在实际打招呼的过程中有较大差异,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现状:

1.知之,不愿为。

站在门口,不一会就相互玩起来,完全无视看到进园的家长和幼儿。进园的幼儿也很少与他们打招呼,自顾自地进来。一些幼儿虽然有家长提醒,但仍会自行跑开。这也是在幼儿中常见的问题,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打招呼的礼仪行为停留在知晓层面,不为或者不愿意为,行为中体现较少。

2.知之,不会为。

打招呼,但仅限于说声:“早”。一些幼儿在问好时声音特别响,之后会玩闹般笑起来,似乎更享受重复“问好“这一行为动作。还有一些幼儿脸上十分严肃,与进园的家长和幼儿打招呼,几乎无眼神交流。进园的幼儿需提醒,且这类幼儿占据着大多数。

很多时候幼儿能够与他人打招呼,但表现出行为不当的现象。如把打招呼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嬉闹起来;或是机械地按照成人要求表现出打招呼的行为。

3.知之,不坚持为。

会一直站着望着家长和幼儿进园的方向,有人进来了,会看着对方笑、大声问好,甚至会鞠躬。被打招呼的幼儿不需要提醒,会主动笑着做出回应。此类幼儿较少,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哪个班级都有几名这样的幼儿。但经常地,即使在专项活动中很会打招呼的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则变得不会或不愿打招呼了。

当然也不乏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与别人主动打招呼的幼儿,但数量相对较少。综上所述,幼儿在打招呼的实践中呈现三种问题:一是不愿意打招呼;二是不知道为什么打招呼,所以单调地执行成人的要求或当做好玩的把戏;三是只在类似“礼仪小天使”的专项活动中才表现出礼仪行为,平日活动无彰显。

二、“打招呼”现状分析

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打招呼以及对视、微笑等表现与其说是这一礼仪行为的外在要求,不如说是与人交往中对人尊重的表现。但显然,大多数幼儿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礼仪“真心与尊重”的核心。而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则是礼仪行为的教育并未进入幼儿内心,形成内在驱动力。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1.年龄特点――交往需求。

上述三种情况,越是年龄小的幼儿表现得越倾向于前面的情况,越是年龄大的幼儿越是倾向于后面的情况。处于刚刚踏入集体生活的小班年龄段幼儿似乎更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会被打招呼的人“吓跑”,一些幼儿表现出想要交往的动机,但仍无行为体现,如看着打招呼的人害羞地笑。随着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大班幼儿则表现出友好的交往态度,如主动与人打招呼。其次还要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情况而定。

2.教育偏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对幼儿了解程度的加深,很多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在活动中他们会有意识地告诉幼儿一些礼仪行为――见到他人要说“你好”等。很多人会觉得幼儿年龄太小,不懂,只要行为中体现即可。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约束机制,如在调查中幼儿知道升国旗不能讲话,问其原因则是:“老师要批评的。”所以当这种外在约束消失时,幼儿的行为表现也会随之消失。就算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心中也无衡量的标准。

3.家长――虎头知晓,蛇尾跟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自身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很注重幼儿礼仪内容的传授和要求。但在门口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提醒孩子和老师或幼儿打招呼,但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打招呼的行为时,家长则一笑了之,并无后续跟进。礼仪如果变成了一种知识经验或是仅以知晓为目的,那么就会成为一个泡影消失在幼儿的生活中。所以家长这样的行为何以能够让幼儿做到、做好呢?

三、“打招呼”入心策略阐述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积极、活动、发展地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发挥。礼仪教育更是内心支配下的外在行为表现,因此“打招呼”这一礼仪行为也要从幼儿内心入手,在知晓礼仪行为的同时,采取措施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给予幼儿持续坚持的动力,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一)会打招呼――知晓礼仪的具体要求

礼仪有具体行为要求,所以在礼仪教育中要让幼儿知道“做什么”和“知道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实现“做好”的效果。而“入心”式的“会打招呼”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告知幼儿该如何做,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同伴分享,互动知晓。

同伴差异资源的互动是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同伴之间的差异更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在家庭教育的力量下很多幼儿都知道要打招呼,也知道打招呼的一些要求。所以当幼儿之间的经验互动时,很快会形成幼儿之间共性的关于打招呼的经验,如看着对方、微笑、问好、鞠躬等。在行为践行过程中,自然也会呈现出几种差异,好的差异资源也自然成为学习的样本。

2.图片学习,提醒知晓。

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借助于可视图片的学习成为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在学习“打招呼”的礼仪行为中,教师可将幼儿的认知经验用图片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张贴在教室中的显眼位置,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3.成人示范,模仿知晓。

幼儿天生爱模仿,因此模仿学习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每天早上教师在门口迎接幼儿时,以及家长送幼儿入园与教师或其他幼儿打招呼时都是成人发挥良好影响力的机会。这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进行正面示范,将打招呼正确的礼仪行为体现出来。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眼中,潜移默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

(二)乐打招呼――激发内心驱动力

1.现场回放,对比中纠错。

体验是最能触动内心的一种形式,远远大于成人苦口婆心说服的力量。教师可将幼儿做“礼仪小天使”时的行为拍摄下来进行播放。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着对“打招呼”行为的判断标准,所以他们在对比中很自然地建构出正确打招呼的经验,对自身行为进行隐性的行为修正。

2.师流,感受上的引导。

众所周知,很多时候礼仪行为是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感受的,如微笑等。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即使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自身也无意识。所以教师可引导幼儿感受到一些礼仪行为带来的快乐。如让幼儿体验打招呼后,对方的言行举止的变化;别人回应招呼后自己的心理感受等。让幼儿感受到打招呼是一种美妙的行为,从而愿意去这么做。

如:T:你最喜欢哪个小天使?

C:千千,因为她站得好。

C:脸上笑眯眯的,看起来很好看。

T:这个妈妈在干什么?

C:看着这个小天使。

C:打招呼。

T:看到微笑着看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

C:很开心。

3.环境支撑,无形中引领。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因此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也必然会被应用到幼儿礼仪教育中来。教师可在班级中创设“打招呼礼仪墙”,将日常捕捉到的一些幼儿打招呼的照片张贴在班级的礼仪墙上,形成促进幼儿自主打招呼的力量。

环境除了物质环境外,还包括心理环境。“打招呼”是一种互动行为,如果仅仅教育幼儿主动打招呼,而总得不到回应,这种“乐为”的状况也持续不了多久。所以要同步在家长中宣传“打招呼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促进打招呼双方间的互动,形成此礼仪行为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打招呼――建立持续激励机制

幼儿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乐为、会为还不足以确定其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还需要在行为中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幼儿建立持续激励机制,巩固强化此行为。

1.创设机会,练习行为。

促进幼儿“打招呼”礼仪行为的养成要在幼儿打招呼的践行过程中。打招呼是生活礼仪行为,所以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而并非是借助刻意创设机会就能完成的教育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创设一些促进幼儿打招呼的实践平台。如早上与来园家长和幼儿之间互动招呼、区域中“打招呼”情境的创设等。同步设计打招呼的系列课程,如体验活动《我做礼仪小天使》、谈话活动《礼仪小天使》、绘画活动《美丽的礼仪小天使》、记录活动《今天,你打招呼了吗》等,逐步跟进幼儿的行为。

2.多样奖励,强化行为。

幼儿有获取性和满足性两种需求。因此可适当对幼儿进行奖励和鼓励。

贴花纸几乎是所有幼儿阶段孩子的最爱。在礼仪教育中可投其所好,将贴花纸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入。当孩子表现出礼仪行为时,适当送一些贴花纸给幼儿。对于贴花纸的选择,教师可固定一种贴花,专门作为幼儿表现出“打招呼”行为时的奖励。而且在奖励时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得到贴花纸,只有这样才会有“打招呼”行为的奖励效果。此外还可以定期与班级幼儿一起推选“礼仪小标兵”、“礼仪小能手”等,促进幼儿坚持礼仪行为。

幼儿年龄较小,其行为是可塑的、可引导的。因此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打招呼行为进行表扬,以成为幼儿愿意打招呼的动力支撑,促进幼儿行为的引导式自我强化。此外教师要多多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及时跟进。特别是在专项活动外幼儿有打招呼行为表现的,更要强化,形成心理环境上的影响力。如丁丁在进区域时会与其他人打招呼,区域结束后教师请小朋友一起来找找丁丁在区域里值得表扬的地方,以形成共性经验推广下去。

3.联手家长,增加合力。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扶手,因此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将家长资源引入到教育中来。对于“打招呼”的礼仪行为,可以开展“爸爸妈妈来比赛”打招呼礼仪活动,将设计好的表格发给家长,以一个月为限,请幼儿与其选定的一名家长进行比赛,互相监督、记录一个月内打招呼的情况,交到幼儿园后教师与幼儿互动点评。这样不仅增强了家长的示范作用,还扩大了幼儿礼仪行为的生活面,有效克服幼儿家园表现不一致的现象。

礼仪的差异性篇9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礼仪的差异性篇10

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因为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是千年文化古国,是千年礼仪之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做有礼仪修养的文明人。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交际能力。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1、 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 礼仪是由哪几项基本要素组成?

礼仪是由(1)礼仪的主体;(2)礼仪的客体;(3)礼仪的媒体;(4)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3、 什么是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4、 什么是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5、 什么是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6、 什么是仪式?

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7、 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展性。

8、 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1)尊重的原则;(2)遵守的原则;(3)适度的原则;(4)自律的原则。

9、 礼仪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2)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4)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0、 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1、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12、 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13、 什么是习俗?

习俗和礼貌很相似,习俗也包括服装的规矩、问候、告别以及就餐的礼貌等,不过它集中地体现了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受欢迎的举止,而不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14、 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1)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2)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15、 什么是礼宾序列?它有哪几种主要的排列方法?

它又叫礼宾次序或礼宾排列。它是指在外交活动中,依照国际惯例与本国的习惯做法,对于应邀而至的众多国家、团体或个人的尊卑顺序,所进行的合乎礼仪的排列。

当前,在各国的外交实践中,礼宾序列共有以下五种具体排列方法。

(1)按照来宾的职务高低的顺序进行排列;(2)按照外交活动的参加国国名的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3)按照来访国告知东道主该国组成代表团,或是决定派遣代表团的日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4)按照有关各方正式抵达活动地点的具体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不进行明显的尊卑顺序的排列。

16、 《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问你怎样理解?

(1)这体现了礼仪的原则中敬人原则;(2)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而且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要求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17、 什么是合十礼?

信奉佛教的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盛行合十礼,合十礼就是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并微微上举,同时头微向下俯下,合十礼以跪拜为最尊敬,蹲着行礼次之,平常是站着行礼。

18、 个人形象六要素是什么?

(1)仪容,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2)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3)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4)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5)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6)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19、 个人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20、 怎样学习礼仪?

(1)要掌握有关礼仪的理论知识;(2)积极参加礼仪实践;(3)学习礼仪,最好要经过专业训练;(4)要向群众学习;(5)礼仪修养要善于自我检查和总结;(6)学习礼仪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21、 修饰头发,应注意的问题有哪几个方面?

(1)勤于梳洗;(2)长短适中:包括性别因素,身高因素,年龄因素,职业因素;(3)发型得体:包括个人条件所处场合;(4)美化自然:包括烫发,染发,作发,假发。

22、 化妆时,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是什么?

(1)勿当众进行化妆;(2)勿在异性面前化妆;(3)勿使化妆防碍于人;(4)勿使妆面出现残缺;(5)勿使用他人化妆品;(6)勿评论他人的化妆。

23、 在社交场合,男士留头发的标准是什么?

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颈

24、 不良的站姿有哪几种?

(1)身躯歪斜;(2)弯腰驼背;(3)趴伏倚靠;(4)双腿大叉;(5)脚位不正当;(6)手位不当;(7)半坐半立;(8)浑身乱动。

25、 入座后,下肢的主要有几种标准坐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开膝式;(3)双腿叠放式;(4)双腿斜放式;(5)双叉式;(6)双脚内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叠放式。

26、 坐姿应注意哪些细节?

(1)入座后两手不可同时放在扶手上,不得半躺在沙发上;(2)不要跷二郎腿、不能不停地抖动双腿后摇摆腿脚;(3)女士不要等坐下后,再重新站起来整理衣裙;(4)不要把脚藏在座椅下或钩住椅腿;(5)不要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6)女士切忌两腿叉开,腿省伸的老远。

27、 入座后,下肢的主要有几种标准作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开膝式;(3)双腿叠放式;(4)双腿斜放式;(5)双叉式;(6)双脚内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叠放式。

28、 禁忌的坐姿有哪些?

(1)头部乱晃;(2)上身不直;(3)手部错位;(4)腿部失态;(5)脚部乱动。

29、 遵守社交礼仪,在行路时就要对自己始终自律,具体而言应注意哪几方面?

(1)不吃零食;(2)不吸香烟;(3)不乱扔废物;(4)不随地吐痰;(5)不过分亲密;(6)不尾随围观;(7)不毁坏公物;(8)不窥视私宅;(9)不违反交通规则。

30、 行走时应注意哪些规范?

行姿。对一般人走的基本要求是要轻盈、快捷,不能拖泥带水。注意:(1)走时鞋底不能与地面摩擦;(2)女性走路时脚不能外八字或内八字;(3)两人以上的人在公众场合行走,切忌勾肩搭背。总之,男士应步伐矫健,显出阳刚之美;女士则应款款轻盈,显出柔和之美。

31、 行姿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行姿的步幅。步幅是指行进时前后两脚之前的距离,在生活中步幅的大小往往与人的身高成正比;(2)行姿的步位。正确的步位是:走路时两只脚踩的接近于一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平行线;(3)行姿的步速。在行进时,步速应保持均匀、平稳、不能过快过慢,忽快忽慢;(4)行姿的步韵。行进时,膝盖和脚腕应富有弹性,腰部应成为身体中心移动的轴线,双背自然轻松地前后摆动,保持身体各部位之间动作的和谐,使行走具有一定的韵律,显得自然美;(5)行姿的步态。步态还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当心情喜悦时,步态就轻盈、欢快;当情绪悲哀时,步态就沉重。

32、 行姿应注意怎样的细节?

(1)不要大甩双臂、左摇右摆,给人以轻浮、不稳重的感觉;(2)不要低头,给人不自信或不安全的感觉;(3)不要昂头,给人以自傲和目中无人的感觉;(4)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以免引起旁人的戒备之心;(5)不要落脚太重,发出咚咚声,不要鞋跟钉铁掌;(6)切忌顺拐或内八字和外八字(7)切勿三五成群,左拥右挤,阻碍别人行路。

33、 禁忌的站姿有哪些?

人在站立之时要站如松,力荐站立时肩斜、含胸、挺腹、背弓。(1)双腿不能叉开过大。不然的话,甚是不雅;(2)双脚不能随意乱动;(3)不能表现自由散漫。

34、 什么是习俗?

习俗和礼貌很相似,习俗也包括服装的规矩、问候、告别以及就餐的礼貌等,不过它集中地体现了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受欢迎的举止,而不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35、 在公共场合着装有哪些禁忌?

(1)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2)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36、 简述着装应遵守的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一项重要的服饰规范。它强调的是色彩的搭配问题,即要求男性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应当使自己的公文包与鞋子、腰带色彩相同或相近,并首选黑色。

37、 在社会礼仪中着装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2)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3)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4)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5)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

38、 不同场合着装有哪些特点?

(1)公务场合,要庄重保守(2)社交场合,要时尚个性(3)休闲场合,要舒适自然。

39、 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女士着装应端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