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框架协议十篇

时间:2023-09-27 16:47:12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1

关键词:集中采购 框架协议采购 EPC 总承包 采购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框架协议在不同国家使用的名称不同,是集中采购的一个重要模式。在美国,框架协议采购称为“任务单”和“交货单”,或者“多项授标不定期交付、不定量应用合同”;该国《联邦采购条例》规定了框架协议作为标准竞争性授标程序的一种替代做法,由美国中央集中采购机构即美国联邦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简称GSA)的联邦供应服务中心实施。GSA在同各生产厂家的谈判中充分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和框架协议有效期限较长的优势,能够取得最优惠的价格,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

这种采购方法简化了采购流程、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采购效率、减少了采购成本,方便了采购人,集中采购规模优势明显。随着电子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框架协议日益流行。据美国专家提供的报告,2003年框架协议采购占美国联邦政府合同定购总额约32%,到2009年这一比例高达80%。在西班牙,框架协议采购方式是其政府集中采购的唯一采购方式。而在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GPA参加方,框架协议都已普遍实施。由于框架协议采购具有很多优点,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也在逐步推进框架协议采购。

一、框架协议采购的概念

框架协议(Framework Contract)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招标或谈判的方式,一次性地与供应商签订提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协议。协议确定在固定期限内供应商不定期不定量地按协议规定的条件多次分散提供货物和服务[1]。

协议采购适用于在一定期限内,对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采购频次高、规模大、供求市场相对稳定的物资品种,通过在供应商网络内推荐供应商,采取资质审核、技术评价、商务招标(或谈判)、过程控制等方式,优选供应商,确定价格、质量、服务等基本内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采购框架协议,在采购协议下进行订单操作的一种采购方式[2]。

据初步统计,协议供货中大约90%以上都是10台以下的零星采购[1]。这种情况下经常导致了协议供货价格高等问题的产生。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促进协议供货向框架协议采购转变。笔者认为框架协议采购应该在协议采购的基础上,双方签订的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细则。

二、常规采购模式与框架协议采购的对比

(一)在EPC总承包项目的设备采购常规的采购模式主要有: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进行

其优点是有利于各个项目的独立运作,可避免某一项目的合同纠纷而影响其他相关项目运作的风险。通过多个项目同类型设备的应用效果进行横向对比,总结应用经验,利于优质供应商在本公司多项目中推广应用。

其弊端是:(1)多项目在时间、设计类型不尽相同,物资的需求变数大,临时用料多、难以掌握规律、物资需求预测困难,造成物资需求计划填报不及时、不准确;

(2)对供应商准入、审核、考评工作不深不细,造成供应商数量多,但技术、实力、信誉参差不齐,采购工作多次开展考察和审核,重复工作;

(3)同类型物资供应商频繁变化,不利于培养同供应商的良好、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且各个项目是独立运作,不利于“批量”采购原则的实现,浪费了采购人员的集中、批量采购的价格谈判优势。

(4) 采购员忙于“一单一谈、一单一签、一单一结”的招标、询价、谈判等重复性工作,缺乏对供应市场深入细致调研和分析,采购物资的工期、质量、价格、服务难以控制,采购过程的审批环节多、耗时长、人力消耗大,不利于采购环节的成本、进度控制,增加项目的监管难度。

为此,亟需探索更为有效的采购模式,在设备和材料需求规律的研究、市场趋势的研究、采购策略的研究、过程控制等方面运用框架协议采购方式,实施“签订框架协议、按订单交货、定期结算”的采购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好途径。

(二)框架协议采购的理念及战略优势

其优点是框架协议采购是供应链理念,通过有序竞争,实现供应链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稳定合作,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到企业自有的资源;框架协议采购是集中采购理念,通过集中的批量采购,集中培育主力供应商,减少供应商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框架协议采购是科学理性的采购理念,由商务采购走向技术采购,进一步走向专家型采购,注重研究市场、掌握资源;框架协议采购是策略采购理念,通过过程控制、动态考核,建立稳固的业绩考核机制,由战术采购走向策略采购。

其弊端是:选择供应商后,若生产商供应的设备出现问题,会引起多个项目的连锁反应,

三、运用框架协议采购的程序和流程

(1)确定设备和材料的品种。采购部门应会同设计、施工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各项目需求的大致动态,建立主要常用类型设备的需求台账,加强需求分析,根据各项目特点掌握规律,提高需求计划预测的准确性,对市场资源丰富、订货频次高、批量少、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强的设备和材料,确定为框架协议采购品种。

(2)推荐供应商。根据拟定的需求品种和数量情况,由采购部门在合格供应商名单目录内推荐供应商,对技术、质量、安装等有特殊要求的物资,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荐和评审。

(3)供应商资格审核。由采购部牵头,质量、设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参与审核,对推荐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包括资质条件、质保体系、生产能力、财务状况、业绩、信用合作记录等方面进行考核认证。对重要设备、材料的潜在供应商,还应加强现场的实地考察。考察合格后,确定框架协议采购的供应商名单。

(4)确定供应商。由采购、设计、监察、项目部共同参与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供应商,中标的供应商不少于两家,也不宜大于三家。并分为主、辅、备选供应商三类,主供应商份额不低于60%,辅供应商份额不高于40%,在前面一个供应商出现较大质量问题或者事故时,为保证供应的安全性,备选供应商自动轮换为辅助供应商。

(5)签订框架协议。由采购部与中标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包括协议采购方法的说明、物资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或预估数量、单价或基准价、质量标准、安全要求、运输方式、结算方法、协议期限、违约处理等。

(6)框架协议的执行。采购部门接到项目部的请购单或者需求计划后,经综合平衡,给供应商下订单实施采购、由采购部负责根据收货数量每月或者每季度结算一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结算日期。

(7)协议的变更、终止和重新签订。协议期内当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一般为5%-10%)时,启动协议的变更程序,签订补充协议。当产品出现较大质量问题(如连续2次或者累计3次)和安全、环保问题时,启动协议终止程序。在协议有效期截止前一个月内,采购部门依据执行情况可以进行一次续签,但是第二次续签需要按照程序重新办理。

四、框架协议采购的理论实施效果

(1)提高设备和材料供应效率。实施框架协议采购,改造传统的采购方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通过集中审批,避免大量重复性的询比价、合同谈判等重复性工作,人力资源得到高效使用,供应效率大为提高。

(2)更新采购观念。由对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期的关注,变为对供应商业绩、供货价格、供货能力,优化供应商结构,培养主力供应商群体。

(3)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框架协议采购将供应商视为资源进行管理,提升资源控制能力,在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采购的供应商的主渠道地位得以确定,大大提高保证供应能力。

(5)节约采购成本。框架协议采购对分散的设备和材料的需求进行了集中,形成了一定的批量优势,可以获取优惠的价格,定价不定量框架协议的实施,使凉伞的采购业务变成一揽子采购项目,也部分化解了需求计划不准确带来的采购风险。

五、总结

框架协议采购是设备、材料战略采购的一种方式,在大型的化工项目和煤化工项目中应用较多,总体是很成功的,特别能够满足“保证质量、快速安全、价格合理、服务及时”的采购理念。

针对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中,特别适用于货源充足、多批量、标准统一、规格型号明确的设备和材料清单,例如:常压通风机、轴流风机、水道专业的阀门和水泵、电力专业元器件、小功率电机、电缆、线材、管材、民用空调、油漆涂料、水泥、型材、仪表等设备材料可以适当采用。

参考文献:

1.陈颖;框架协议采购:协议供货的未来;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09-09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2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政协第十一届潮州市委员会常委会议《关于“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市政协常委会第五调研组《发掘潮州陶瓷文化,丰富中国瓷都内涵—关于加快笔架山潮州窑考古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既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也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实施建议,对推进我市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是去年1月公布的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之一。为了推进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我省大遗址保护建设的新路子,去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和潮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协议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文化厅、潮州市人民政府将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该遗址在加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建设成为我省大遗址保护的示范点。为了充分发挥大遗址在考古研究、文化传播和城市品位等各方面的综合价值,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定位为考古遗址公园,其规划框架是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规范为指导,结合我市韩江东岸(广济桥至韩江大桥)成片改造的用地规划设计,在保护范围外西侧(即10号窑址西面,现粉丝厂一带)拆迁出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的建设用地,利用遗址本身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把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集遗址陈列馆、重要遗迹展示区和绿化园区为一体的部级考古遗址公园。

为切实推进合作框架协议的既定目标,全面掌握遗址范围内地面、地下的遗存状况,给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2年6月,潮州市文物旅游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潮州笔架山窑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并于8月份进场开展第一阶段的调查,主要任务是摸清笔架山范围内有关陶瓷遗址的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10月份进入第二阶段的勘探工作,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挖探方、探沟,确定遗址范围内窑址遗存和遗存堆积。截止12月上旬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勘探任务,开始进入室内资料收集、汇总和调查勘探报告编写阶段。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地方文博部门克服了历史资料缺失、地形复杂变化等难题,基本摸清了遗址范围内的遗存堆积分布和窑址遗存状况,找到1972年发掘清理后回填的4号、5号、6号三条窑址,并新发现了三处窑址,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特别是新发现了几处较有价值的窑址,为高起点、高要求地推进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遗存保护基础。2013年春节后,我们将召开正式的勘探工作成果汇报会。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潮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文化厅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指导,结合市政协的有关建议,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任务是依托考古调查成果,全面启动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确立坚实的法律保障。在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国家有关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的规范,充分评估该遗址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等,实事求是,对各个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合理布设相关设施,尽量弱化建筑设计,以满足最低功能需求为限,多在遗址价值阐释上下功夫,营造既符合遗址保护又充分阐释遗址价值的公园场景。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宗旨上,强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和科学性。扎实依托考古遗址的发现和保存,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将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工作思路贯穿于遗址公园建设的始终。在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模式上,坚持遗址公园的公益性,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延长文化产业链,扩大文化消费总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进而反哺遗址保护。同时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笔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储备管理和研究人才。

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综合性工程,在规划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大面积的用地规划、用地拆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遗迹保护展示的技术处理等等。因此,建议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正式启动之前,由市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笔架山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的领导,协调有关用地规划、用地拆迁、资金筹措等重大事项,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潮州市文物旅游局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3

RTA的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快了建立单一市场的步伐,最终成立了欧洲联盟(EU);美国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向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向发展;亚太经合组织(APEC)宣布成立。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加了某种RTA。

RTA有多种,从单纯的关税优惠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从贸易安排的水平看,可以分为五类: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优惠贸易安排是给予一些贸易伙伴部分优惠,属于最为松散的一种RTA。这包括单向安排,例如普惠制安排,也包括互惠安排。当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之间彼此取消了所有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就形成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成员如果取消了它们之间所有的贸易障碍,并且对外设立了共同的贸易障碍,就是关税同盟。如果这种安排超出了国际贸易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自由交换,而且要求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便形成了共同市场。再进一步,就是经济联盟,连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税收和货币都是统一的。

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遍及全球。区域经济组织的构成基础发生了变化:

1.突破狭义的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影响最大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遍布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始组建区域经贸集团。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所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运行良好,并准备向拉美其他发展中国家(智利以及加勒比海各国)延伸。东盟(ASEAN)也抛开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接纳了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

区域合作出现多层次性,成员身份交错重叠。一些较大区域经济组织内出现了次区域经济组织,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一个国家同时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RTA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例如,墨西哥不仅加入了NAFTA和拉美一体化联盟,还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及亚洲各国广泛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APEC中就包含了NAFTA、ASEAN等区域组织国家;而现在的ASEAN又即将发展“10+1”和“10+3”自由贸易区。

由于新型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区域组织的研究领域也在扩大,笔者认为区域经济组织的概念应该有新的解释。

2002年11月4日,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万象召开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是规范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处理有关贸易争端的法律文件。

通过对《框架协议》的分析,笔者认为《框架协议》目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成员之间彼此取消所有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区内成员间贸易互免关税,但各成员可对从其他非成员国进口的货物自主设定关税税率。但无论是“10+1”还是“10+3”合作,并不是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扩大,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下,东南亚各国为实现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组织。

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或者说是非正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坚持“非机构化”原则。这类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有最终目标但没有严密的行动计划;成员自由参与,自主承诺,自主执行;没有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机构化运作方式。

从组织结构上看,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一般没有常设的强有力的秘书处,个别的虽有很小的秘书处,但它既不是权力机构,也不是实施与监督机构,只具有文件整理和起草的职能。每年的工作目标和进展完全取决于会议的讨论情况,没有硬性要求。《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没有规定常设机构,第12条仅对谈判机构作了说明:1.已建立的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简称“中国―东盟TNC”)继续负责执行本协议中所列的谈判计划。2.各缔约方在必要时可以建立其他机构来协调和实施依照本协议开展的任何经济合作活动。……4.……东盟秘书处和中国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应联合给与必要的行政支持。

第二,开放市场的大目标明确,但缺乏统一和严格的行动计划。

新型区域经济组织支持开放市场和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总方向,但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分阶段要实现的目标。而且由于各成员之间在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多样性,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和速度上,没有统一的要求。

《框架协议》第1条就明确了目标:1.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2.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3.为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制定适当的措施;4.为东盟新成员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便利,缩小各缔约方发展水平的差距。协议第8条虽然描述了时间框架,但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如:“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各项协议的谈判应于2003年开始,并应尽快结束,以依照相互同意的时间框架付诸实施”。

第三,以探讨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问题为主。

由于区域经济组织各成员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各成员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立场不可能完全相同。为了避免争论和低效率,通常会讨论一些宏观性的经济政策性问题和更具全球性的经济贸易问题,而且以所有成员国共同感兴趣为前提。因此,在促进成员内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很多。

《框架协议》涉及的货物贸易除“早期收获”计划外,涵盖的谈判内容均是原则性规则,如:原产地规则,配额外税率的处理,透明度以及关于补贴、反补贴措施和反倾销措施,和基于WTO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行规则,便利和促进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保护等。

第四,坚持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没有强制性。

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由各成员自主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它不同于以法律或条约形式约束成员国之间合作的一体化集团或组织,没有强制性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对成员国没有硬的约束力。《框架协议》规定,“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中,给各缔约方灵活性,以解决他们各自在货物、服务和投资方面的敏感领域问题,此种灵活性应基于对等和互利的原则,经谈判和相互同意后提供”。中泰之间签署的“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就是在中国和泰国两国之间率先展开自由贸易,而不是在中国和东盟之间。

第五,重视经济技术合作。

传统的区域经济组织,一般把工作集中在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等市场开放问题上,较少涉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的问题。但是,新兴区域经济组织比较关注经济技术合作内容。《框架协议》第7条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述,列出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不仅如此,《框架协议》还指出了加强合作的措施,如标准及一致化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海关合作;促进电子商务;技术转让等。

《框架协议》全部是由发展中成员构成,不是把“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割裂开而是相联系,即通过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这样既有利于发展成员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在获取经济利益上有了共同点,如此才会引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如此,发展成员在设想“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和项目之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既利于经济合作的开展又能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尔后再逐步扩大参与各方都感兴趣的其他项目和方面。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4

关键词 Scrum框架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9

Applied College Scientific Training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 on Scrum Framework

WANG Yishu, JIANG Dongqing, LI Sanyan

(Jinchen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ence of the current student body is not clear, inadequate school management issues, proposed Scrum agile development tool for managing Scienc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n order to "Jincheng Mary" welcome robot project application objects, from team building, Scrum planning process, task and user stories frame, standup and acceptance testing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fully play the main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made a very good effect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Scrum framework;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training program; project management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拿出大量经费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在科研创新、实践和独立工作能力方面锻炼学生,使其尽早在科研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并达成与工作岗位的衔接。

但是,段徐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对指导教师依赖过度,而科研要求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不足。其中项目来源于教师的占比为60.6%;遇到问题优先向教师求助比例为45.7%,选择独立思考的只占28%;在处理教师意见方面,思考后完全或部分接纳的比例高达85.7%。与此同时,学校在SRTP 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并不能学生满意,尤其是推广成果和落实中期检查两个环节,仅有3.4 %和6 .9%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这两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得好。以上两点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发挥,难以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推广,很多项目都是答辩或参赛之后就匆匆画上句号,没有推广和应用科研项目中的优秀成果。

针对目前SRT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白文苑等人提出了“2355”管理运行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吴江等人提出项目全程跟踪和全部项目全程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科创训练项目管理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同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型、学术型、学科型人才,而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建设、服务、生产等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高新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时,必须结合社会的需求,并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专门性四大特点。因此,本文提出在大学生科训计划项目管理中引入目前国内外企业高频使用的敏捷开发工具Scrum框架,从团队组建、Scrum计划计划流程、任务框架及用户故事、站立会议和验收测试等方面入手,探索提高SRTP项目管理水平的方法。

1 敏捷开发工具Scrum的基本框架

Scrum本来的含义是指次要犯规时英式橄榄球在犯规的地点进行对阵争球。Scrum这个词汇于1986 年首次应用于产品开发,1993年Jeff Sutherland首次将Scrum用于软件开发。这是一种基于管理为主的敏捷项目开发框架。在该框架中,将每个开发过程分割成若干小的迭代周期,一个小的迭代周期即一个Sprint(百米冲刺),一个Sprint的长度建议2到4周。

Scrum框架包括3个角色(产品负责人、Scrum专家、Scrum团队)、3个工件(产品订单、Sprint订单、燃尽图)、5个活动(Sprint计划会议、每日站立会议、Sprint评审会议及回顾会议、产品订单梳理会议)、5个价值(承诺、专注、开放、尊重、勇气)。Scrum框架在管理产品或项目的需求一般使用产品订单(Product backlog)这项工具。根据商业价值排序的需求列表,产品订单将列表条目拟为多项用户故事。在Sprint中根据用户需求的优先次序来确定开发的顺序,形成Sprint订单。在一个迭代周期结束时,完成可交付的阶段性产品是Scrum团队的定期工作。

2 Scrum在大学生科创训练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提出基于Scrum的开发框架,综合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生实践和管理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对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进行管理和运作。在试点项目中,每个Sprint的时间周期为1周,每两天一次站立会议。

2.1 理想试点项目的选择

理想的试点项目要综合考虑项目规模、项目持续时间、项目重要性和资金投入程度等因素。在我系机器人实验室建立初期,笔者团队共同承担了多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如大学生挑战杯参赛作品以及中美创客大赛作品等。基于Scrum框架中对理想试点项目的要求,笔者最终确定以“锦城小丽”迎宾机器人项目作为Scrum框架的应用对象,初步确定的项目时间为2个月。

2.2 用户故事

“敏捷开发法”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而轻冗余文档。但“敏捷开发法”并不意味着没有文档,在“敏捷开发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有适量的文档,维护工作量小,且有助于加快整理思路、沟通及讨论。在项目初期,通过讨论确定粗略的项目需求及时间节点,并加以记录。

2.3 团队组建

5~12人是Scrum团队的理想规模。少于5人的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直接减少,从而导致团队产出下降,团队可实现的技能在迭代周期中被限制,从而难以完成预定可的阶段性产品。如果多于9人,协调沟通工作会成倍增加。经长期实践验证,5~7人的团队效率最高,完成相同项目所需的时间最少。

在企业中,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交付产品增量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而学生团队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掌握项目所需的专业技能,在制定项目的时间节点时,需要将这部分时间考虑进去。同时,敏捷宣言要求团队为自组织,这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团队自主协调以及合作能力。最终团队由7人组成,其中两位指导教师担任产品负责人,确定订单及其权重。笔者兼任Scrum专家角色,着重分配任务和时间规划。

2.4 任务框架及Scrum计划会议

产品订单包括产品或项目排列好优先级和预定功能的列表。优先级由风险、必要性决定和商业价值共同权衡决定。产品负责人决定产品订单的可用性、优先级和内容。

在“锦城小丽”的项目中,团队经过数次讨论,初步确定了产品订单的清单。Scrum是以Sprint为单位前进的,用户的需求在迭代过程中会逐步清晰。最初计划为制作两个迎宾机器人,分别有一只手臂能够动作,经过数轮Sprint,由4月上旬改为一个机器人双手均可动作,以配合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学校的校庆为5月初期,设定4月底为验收项目的最后期限。其中,通过在线管理工具对项目进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梳理。用户故事所需工作量由团队讨论后经Scrum专家进行记录。

2.5 站立会议

每日站立会议为团队每天15分钟的清查和调整。要求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参会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一般在贴有sprint目标的展板前进行。由于学生并不是实验室全职的研究人员,配合课程时间安排每周二、四、五召开3次站立会议。会议上,每个团队成员需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并把问题写在即时贴,粘在会议白板上。3个问题分别是:到本次会议为止,本人完成了哪些工作?在下次站立会议之前预定完成的工作有哪些?什么样的障碍使工作难以进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如图1所示为项目中机器人控制系统模块开发过程中站立会议贴纸。学生通过站立会议,清晰向团队表达本人目前的工作状态,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当贴纸上陈述的障碍在会后得以解决,在下次站立会议中,学生把贴纸撕下,交由Scrum专家整理上传在线管理工具核实项目进度;若该障碍没有进展,则在白板上保留贴纸,并由团队进行讨论,寻求解决办法或新的可行方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白板上只保留当前状态和待解决问题,产品负责人和Scrum专家根据Sprint产品订单对项目进程进行规划。

3 试点项目效果分析

试点项目中,产品负责人2人(两名指导教师),Scrum专家1人,Scrum团队5人(其中大三学生3人;大二学生2人)。项目进行中Sprint数量为7个,完成包括控制系统开发、语音识别、语音触发、移动方案、驱动测试等9个产品订单(product backlog)。项目中需要用到的电子元器件,均为学生线下讨论,站立会议中交流之后自行购买。通过Scrum的开发框架,学生能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主动尝试解决问题,通过站立会议的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也使组员间相互讨论,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交流,由Sprint迭代式的工作框架保证了项目进行的节奏和效率,并先于初期设定的时间节点实现项目验收。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5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1] (以下简称《争端解决协议》) 于2005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了,这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的重要步骤和措施,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可以相信,该协议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对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框架协议》简介

2002 年11 月4 日,朱?基总理和东盟10 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各国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文件签署生效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在短短3 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在2002 年为547 亿美元,2004 年就突破了1000 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2 年是中国的第5 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东盟的第6 大贸易伙伴[2].这充分证明了《框架协议》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作为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该《框架协议》包括16 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3].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取消各种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基本实现自由化。这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自由货物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作为一个宏观性的法律文件, 《框架协议》规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谈判时间安排、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框架、“早期收获方案”[4]、多边最惠国待遇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规定是贸易规则的制定,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争端解决机制等等,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为此目的, 《框架协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规定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制定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基本贸易规则,特别在第11 条提出要制定争端解决机制,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这样, 《争端解决协议》就应运而生,在2004 年11 月29 日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得到签署。应该说, 《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核心机制之一,它的生效进一步加强了《框架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使中国与东盟间全面的经济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争端解决协议》的主要内容

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组成,11 个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想象,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各方之间可能出现的争端,是对自由贸易区及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内容就对争端解决机制的成败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予以简要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争端解决协议》的性质[5].《争端解决协议》具有多边性,这是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多边性表现在: 《争端解决协议》的缔约方并不是中国与东盟,而是中国和东盟的10 个成员国。因此,该协议是一个拥有11 个缔约方的多边协议。在该协议中, 各缔约方享受平等的权利,能够利用该协议规定的多种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争议。各缔约方就《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均可以通过该协议来解决。

2《争端解决协议》的适用范围。《争端解决协议》第2 条全面规定了该协议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条的规定, 《争端解决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下发生的争议。由于《框架协议》的范围包括其附件,各缔约方也可以继续根据《框架协议》缔结更多的协定,因此《框架协议》的内容除目前已经达成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将来依据其缔结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缔约方的中央、地区和地方政府根据《框架协议》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为各缔约方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各缔约方的经贸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管辖范围非常广泛。

另外,由于缔约方之间的争议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条约的规定,因此需要确定具体适用的争端解决程序。对此问题,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但是,如果争议当事方已经选择根据该协议解决争议,除非当事人一致同意采用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当事方就不得再选择其他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对根据其启动的争议解决拥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辖权,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3磋商。《争端解决协议》为了高效、及时地解决争议,规定了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争议解决方式,以供争议当事方选择适用,从而体现了该协议的灵活性。

《争端解决协议》第4 条规定了通过磋商解决争议的方式。只要缔约方根据《框架协议》直接或间接享有的利益遭到损害,或者《框架协议》任何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则缔约方可以对另一缔约方提出磋商请求[6].磋商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并说明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等。接到措施请求的一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如未能遵守时间限制,则请求措施的缔约方可以直接要求组成仲裁庭来处理争议。可以看出,该协议既突出了磋商特有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使磋商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4 调解。《争端解决协议》第5 条规定了调解制度。根据该条,争议当事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争端,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调解程序以及当事方的立场均为保密信息,调解也不得对任何一方的权利有不利影响。

5仲裁。从篇幅和规定的详细程度来说, 《争端解决协议》无疑对仲裁最为重视,在第6 、7 、8 、9 条中详细规定了仲裁的相关问题。

对于仲裁庭的设立,协议第6 条规定,如果在收到磋商请求的60 日内或紧急案件情况下的20 日内无法解决争议,则请求方可以书面告知被请求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同时要说明理由, 包括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由于该协议并未设立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争端解决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设立仲裁庭实际上是自动的,只要申请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就可认为是成立的。

对于仲裁庭的组成,协议第7 条作了详细规定。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组成是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公平、公正地处理争议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 《争端解决协议》采取了当事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来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应该由3 人组成,争端双方各自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为双方共同选定并且为仲裁庭主席。如双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则应请求WTO 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该协议对仲裁员的选择也有严格要求:仲裁员应该是熟知法律、国际贸易、国际经贸争议解决等方面知识的专家;仲裁庭主席还不得为争议当事方的国民,也不得在争议当事方领土内拥有惯常住所或为任何一方当事方

雇佣。

协议第8 条规定了仲裁庭的职能。仲裁庭主要是对争议作出客观评价,包括争议的事实问题、《框架协议》的适用性以及其遵守情况等。如果仲裁庭认定某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申请方使该措施与《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并就被申请方如何执行建议提出方法。但在调查和建议中,仲裁庭不能增加或者减少《框架协议》所规定的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审理争议,根据陈述、辩论和相关信息,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在提交最后报告前还应给予当事方充分机会复审。仲裁庭应当根据一致意见作出裁决,在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以多数作出裁决。仲裁庭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对争端双方都有约束力。但是,仲裁庭并不能作出命令要求缔约方政府采取何种措施。这是尊重缔约方的体现。

6执行。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争议,而争议解决的核心是落实,也就是能否得到执行。《争端解决协议》第12 条规定了执行方面的事宜。根据该条,被申请方应当遵循仲裁庭的决定,将其执行裁决的意向通知申请方。如果不能立即执行,被申请方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执行。如果争端当事方对于被申请方的执行是否符合《框架协议》发生争议,则他们应将其提交原仲裁庭来裁决。

7补偿和中止减让。由于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因此被申请方如果未能执行裁决,则其

须给予申请方必要补偿;申请方也有权中止依据《框架协议》给予被申请方的减让或利益。但是, 《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上述措施仅是暂时性的,在价值取向上并不鼓励争端当事方采取,而是认为执行裁决才是最为重要的出路。

三、《争端解决协议》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7]的比较

《争端解决协议》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和地位类似于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框架协议》得以落实和维持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相比,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说既有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争端解决制度设计上,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价值取向、争端解决方式、时间限制等方面与WTO 争端解决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在许多用语上也相同。例如, WTO 和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都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并不强调通过补偿或中止减让等手段来解决争端,因为补偿和中止减让乃至交叉报复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关系的提升[8].在时间限制方面,两个争端解决机制都注意避免使争端解决程序拖延过长,都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时间限制,使得争端解决的效率大为提高,防止争端解决久拖不决。另外,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WTO ,例如在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要求WTO 总干事指定主席[9].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者与国际社会潮流的接轨,使其具有先进性。

第二,由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争端解决机制也必须符合这种特点,这与WTO 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强调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并没有设立常设机构和上诉程序来负责争端解决,其法律程序上的正式性略显薄弱;而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类似于司法程序,拥有对争端的强制管辖权、常设的争端解决机构、专门分析法律问题的上诉机构等,其准司法的性质非常明显。再如,由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货物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因此其程序设计上就不需要非常正式和复杂;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管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因此针对性就不是很强,而是更强调程序的正式性。总体来说,由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上没有必要完全模仿WTO ,而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可以发挥仲裁的优点,是明智的选择。

四、《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

规则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对于《框架协议》而言,它的落实和遵守需要《争端解决协议》的保障, 《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各项原则和措施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任何实体法都需要相应的程序法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系列贸易协议,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机制来保障这些规则、协议的执行。因此, 《争端解决协议》与《框架协议》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没有完善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框架协议》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妥善解决,未来自由贸易区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界定和保护,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蒙上阴影。因此,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 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 《争端解决协议》的制定和生效对于《框架协议》的实施有着任何其他协议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框架协议》赖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法律保障。

2《争端解决协议》借鉴了国际通行原则,又富有自身特点

《争端解决协议》是一个在内容上比较完备的法律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对于解决中国和东盟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中国—东盟贸易体制在稳定性及可预见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也使争端解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协议的目的在于保证争议得到积极解决,为争端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和规则取向的制度性安排。

3《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广泛

协议规定,任何根据《框架协议》及其附件和未来文件而引起的争端都可以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因而该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任何影响《框架协议》履行的成员方任何级别的政府措施所引起的争端都可以通过该机制来妥善解决,从而在为《框架协议》范围内解决所有争议奠定了基础。这种安排使中国与东盟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能运用自身的力量妥善解决成为现实,为中国和东盟处理好经贸关系提供了保障,也是南南合作中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争议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进步。

4《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了以多种方式解决争议,强调了仲裁的特殊作用

为了妥善解决争端,协议规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协议文本中规定争端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和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种多元化的做法有利于争端各方灵活利用各种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而不拘泥于争端解决的形式要求。特别是,仲裁所具有的一裁终局性、时间限制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法律约束力,使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得到保障,做到了有针对性地设计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争端解决协议》解决争端的程序规定比较完备

为了使争端解决机制更具有效率,协议在争端解决的程序方面给予了特别注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程序规定。以仲裁解决争端为例,协议在仲裁庭的任命、仲裁员资格、仲裁庭的组成、职能、权限、仲裁程序等方面都予以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在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时间上,协议的规定非常明确,对程序各环节进行的具体时间给予明确限制,保证了争端解决运行的效率, 避免了不必要的拖延。另外,考虑到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殊需求,协议还对争端解决过程中透明

度问题和保密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6《争端解决协议》为各成员参加争端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争端解决协议》还特别照顾到了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要求,使各成员有机会参加争端解决机制。由于东盟内部成员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争端解决机制必须照顾各方对于这一机制的不同需求。为此目的,协议特别规定了第三方参加争端解决过程的特殊规定,从而使非争端直接当事方也可以参加到争端解决过程中来,使得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广泛性,同时也使协议带上了崭新的烙印。

在国际贸易法中,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之一,是多边贸易体制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一,也是贸易往来能够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10] .这一点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也不例外。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自由贸易区的规则将无法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一点上说, 《争端解决协议》确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石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 亿消费者、近3 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15 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区域经济区[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这么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经济合作难免会出现争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贸易争端发生的背景基本上是因为各国文化传统思想意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架构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从而促使各国经贸政策各有差别。因此,合作中产生争端是正常的,但必须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可以预见, 《争端解决协议》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意义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我们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和睦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政治上也历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因此,中国和东盟有充足的理由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也有较成熟的全面合作的客观条件。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争端解决协议》的签署和生效,预示着中国与东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共同利益,来自于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自觉性和可能性。

[注释]

[1]关于该文件的文本,请见商务部网站: http :/ / gjs1mofcom1 gov1cn/ static/ co[10]mn/ af/ ah1 html/ 1 ,2005 年8 月26 日访问。

[2]见新华网报道, http :/ / news1 xinhuanet1com/ newscenter/ 2004 - 10/ 21/ content _21208181 htm.2005 年9 月16 日访问。

[3]关于该《框架协议》的内容简介, 见新浪网报道, http :/ / news1 sina1com1cn/ w/ 2003 - 11 - 06/ 145344060731 shtml ,2005 年9 月21 日访问。

[4]该方案的目的是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从2004 年1 月1 日起对500 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实行降税,到2006 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见前注。

[5]杨国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框架协定〉的作用和意义》,首届中国- 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稿。

[6]该条款中关于磋商事由的规定与WTO《GATT1947》第23 条第1 款的规定在文字上基本相同。

[7]关于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详细内容,参见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第14 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见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DSU) 第21 、22 条的规定。

[9]见《争端解决协议》第7 条第3 款的规定。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问题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etting shear wall is the elastic displacement control of frame structure; make it meet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limit value of framework structure displacement, in view of many factors to consider in the design process,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research design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hear wal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经济分析规划不合理性可以看出来发展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带来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首先:降低高层剪力墙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合理规划高层剪力墙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降低施工人工损耗、增加施工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备、增加施工相关设备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改善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技术和措施手段。不断地使得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带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利润,从而使得我国建筑业中的高层剪力墙的发展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 剪力墙性能分析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越来越扩大,随之而来也带来很多相关的问题,这就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经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精细的技术措施。关于剪力墙性能分析。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做好设计规划工作,对于剪力墙结构的合理布局、设计方向以及设施的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对于高层建筑住宅来说,梁柱的横截面非常大,水平位移相对较多,导致室内布置高度非常低,梁柱在室外室内,影响室内外观赏者观赏。有碍其外部的观赏性和审美性,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建筑行业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经济分析的科学经营和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制定了明确剪力墙高度和宽度的具体方案,使得梁柱尽量在室内室外隐藏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外观美性。然后再进行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生态环境管理设计施工工作。

关于我国剪力墙的经济性分析和成本的预控。选择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加强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管理和预控预算等调查研究做出了分析,只有“科学建筑、安全施工、降能降耗、低能高效”,才能使我国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与经济分析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选择墙体材料、把好我国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经济分析环节、加强施工管理和预控预算,使其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

2小高层中剪力墙设计实例

2.1 布置

1)质量保证内页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内页资料的保护和保密措施。

2)砌体结构存在的问题,对于结构要有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和对策,对于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有提前的预测性。

3)地面工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于地面工程的质量管理监督,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

4)暖卫工程存在的问题等等。提前做好设计规划工作,对于暖卫的合理布局、设计方向、以及设施的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2.2 配筋及构造

配筋以及构造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于配筋以及构造工程的质量管理监督,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配筋以及构造提前做好设计规划工作,对于配筋以及构造的合理布局、设计方向以及设施的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2.3 剪力墙墙体配筋(以200厚墙体为例)200厚墙体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于200厚墙体工程的质量管理监督,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提前做好200厚墙体为例设计规划工作,对于200厚墙体做到精细、细化以及设施的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2.4 设置边缘构件

对于设置边缘构件加强对于其工程的质量管理监督,对于设置边缘构件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提前做好设置边缘构件设计规划工作,对于设置边缘构件的合理布局、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设置边缘构件细化量化。

2 .5 合理配筋

合理配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于合理配筋地面工程的质量管理监督,对于合理配筋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提前做好合理配筋设计规划工作,对于合理配筋的合理布局、设计方向以及设施的后期保障检修工作都要进一步细化量化。

3 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

在框架结构中加入剪力墙,进而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需承担较多倾覆力矩,所以在其适用高度上要比框架-剪力墙结构减少很多,且在设计上还需要把握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以便在地震作用时更好的发挥剪力墙的抗侧刚度,保证两者工作时接近同一整体。为在结构设计中更好地把握规范,笔者提出以下设计建议供参考。

3.1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下列情况需要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1]:

1)在多遇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当纯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规范≤1/550的要求时,通过布置少量抗震墙,使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满足相应的限值要求。

2)当纯框架的地震位移满足规范要求,但需要适当减小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变形时。

3)依据《抗规》[2]第6.1.1 条的规定,按《抗规》6.1.4 条第2 款规定在防震缝两侧设置抗撞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

3.2 布置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

建议对布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适当提高,提高幅度不超过20%(注意:是在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的基础上,增加框架-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与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差值的20%,而不能将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直接放大20%)。

3.3 框架的设计原则

1)框架结构按纯框架结构(不计入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

2)框架的抗震等级按纯框架结构确定,对房屋的适用高度超出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在上述3.2 的范围内)时,可比最大适用高度的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已为一级的则采取比一级更更强的抗震措施(采取比一级强,比特一级低的抗震措施,如采取比一级提高20%的加强措施。

3.4 剪力墙的设计原则

由于规范未明确布置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的计算原则,此处列出三种对此类结构的设计方法供结构设计者选择:

1)全包络设计原则。对剪力墙按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即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取相应计算结果配筋设计;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确定。

2)剪力墙构造。对剪力墙按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即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取四级,

剪力墙则按构造配筋设计。

设计理由:设置剪力墙的根本目的是控制框架结构的弹性位移值,并使其满足规范对框架结

构弹性位移限值的要求,不考虑剪力墙的承载能力要求,因此剪力墙在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

的前提下可构造设置。

3)剪力墙按现有截面的最大设计。对剪力墙按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即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框架

-剪力墙结构确定,剪力墙配筋按计算要求,当剪力墙计算超筋时,在满足强剪弱弯的前提

下按截面的最大配筋率配筋设计。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7

域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一种机制,对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在Windows系统中,域是安全边界。域管理就是通过服务器管理网络上的计算机,可以在局域网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组策略来实现用户权限的集中管理,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性显著增强,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成本大大下降。而组策略就是不同级别计算机用户权限分配的策略集合。在计算机网络中,如果不通过域来集中管理,每台计算机用户就将具有管理员权限,每台计算机的用户就会各自为政,可以任意安装软件、更改系统配置。虽有计算机管理办法,但只是人为的约束,只能靠用户的自觉性和个人意识,而不能从根本上实际控制每台计算机的用户权限。如果是在域中,可以通过设置组策略分配用户权限,每个用户只能在计算机上按照事先分配的权限进行操作,实现标准化管理。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如果不归口管理各分公司,每个分公司就可能各自为政、独立采购,不能形成合力。下达的采购管理制度,加杂人为因素,每个分公司的执行情况可能会不一样,不能统一管理。靠人管理达不到效果时,可以引入域管理,将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相结合。逐步将各项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规定嵌入采购信息系统中,可以排除部分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变人管为机管,不按照系统中的固化流程操作采购业务就进行不下去,各分公司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采购业务流程在系统中执行。像这样将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结合应用,可以促进物资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结合应用

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将域管理引用到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采购管理体制中的归口管理、集中采购就可通过域管理的组策略实现。采购运行机制中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就是用户权限的组策略,在业务流程中设定不同业务人员角色的操作权限,将权力分置,并固化到采购信息系统中强制执行。集团化采购是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结合应用的很好范例。集团化采购包括直接集中采购、组织集中采购、授权集中采购、区域协同采购,这些就是采购权限的组策略,针对不同的物资品种,划分采购权限的层级。直接集中采购是由企业总部统一对外签订合同实施采购,完全由总部操作,组织集中采购是由企业总部牵头组织分公司共同确定采购商名单,通过联合谈判或适度竞争的方式确定采购价格,企业总部与采购商签订框架协议,分公司采取订单方式执行框架协议。授权集中采购是由企业总部授权一部分分公司成立授权集中采购中心,组织相关分公司共同确定采购商名单,通过联合谈判或适度竞争的方式确定采购价格,授权集中采购中心与采购商签订框架协议,分公司采取订单方式执行框架协议。区域协同采购是由企业总部组织分公司成立区域协同采购小组,委托其代表企业总部对区域内相对通用物资实施统一对外采购,区域协同采购组长单位组织成员单位,采取招标或联合谈判方式,统一采购商,统一价格或定价机制,统一签订框架协议,区域内各分公司执行框架协议项下的订单采购。除了直接集中采购,在其它三种采购类型中,各分公司只能在框架协议项下实施具体采购操作,是框架协议的执行者。直接集中采购是控制战略物资采购权,组织集中采购和授权集中采购是控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采购权,区域协同采购是要进一步控制集团化采购物资以外的分公司自行采购物资的采购权。也就是说,直接集中采购、组织集中采购、授权集中采购的物资都已经是集团化采购物资,区域协同采购是要将分公司自行采购中通用的物资也走集团化采购。随着企业总部逐步集中管理物资的采购权限,其资源获取能力、市场议价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采购策略也是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的结合应用。企业根据年度物资需求情况,认真分析外部资源环境和内部需求特点编制年度采购工作规划,对全年采购工作进行指导和约束。采购策略需要集成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是对整个采购业务链条全流程控制的组策略。事先针对不同物资品种制定好选择供应商的规则,选择采购方式的规则,控制价格的规则,过程控制的规则等等,将这些规则输入到采购信息系统中强制执行。企业管理的理想目标应该是采购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销售标准化。当采购策略标准化的时候,也就是整个物资采购工作标准化的时候,也就实现了采购标准化。

三、域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结合应用展望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8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在教育信息化(ICT in Education)的两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个是ICT必修课程,一个是阿尔伯塔超级高速网络(Alberta SuperNet High Speed Network),这一网络将公共机构连接到高速宽带网络。

学校和教师通过技术手段参与应用研究、开发和参加各种创新活动。

各校基于年度教育结果报告(包括学校每年上报的数据)不断进行改进。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在加拿大,各省和地方政府享有教育管辖权。虽然各省通过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CMEC)在全国层面有一些合作,但是没有正式的政府机构负责国家层面的教育决策。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通常会召集各省来讨论诸如读写能力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议题。另外,加拿大也有一些省份或地区达成了区域协议,比如加拿大西部和北部协议,这是一个西部四省和三个地区之间达成的关于课程合作事宜的协议(Andrews 2010;Andrews and Burdek 2010)。由于加拿大的教育分权体制,本案例聚焦于省级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阿尔伯塔省作为加拿大西部四省之一,是本文内容的主体。阿尔伯塔之所以被选中,一是由于其ICT必修课程,二是由于其连接公共机构的宽带网络。除非有特别说明,在本文中提到的所有项目、政策和其他说明,都是指阿尔伯塔省的相关情况。

四、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规划

2010年7月,阿尔伯塔省修订了2004年颁布的《学习和技术的政策框架》(Learning and Technology Policy Framework)①。这次修订是对全省教育体系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部分。教师、学校管理者、学校信息技术主管以及阿尔伯塔教师协会、阿尔伯塔学校理事会等一些专业组织都参与了这次总结。2004年颁布的框架提出了从小学到中学等各个层级的教育信息化目标。新框架的范围限于幼儿园到12年级(5-17岁),将更加关注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变革性力量,更加关注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在21世纪应当掌握的相关技能②。这一新框架在本报告出台时还未公布,因此本文总结了2004年框架的相关内容。

2004年的框架确定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即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选择,同时帮助学习者做好进入知识社会的准备。该框架还设想学习管理系统将有效地管理信息和采集数据。为了实现这一设想,该框架要求开发一个省级技术标准支持下的全省范围的学习网络。该框架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资金应当包含在阿尔伯塔省公立学校的基础预算中,并实施问责制。

(二)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内容

题目:《学习和技术的政策框架》

出版年份:2004年

网址:education.alberta.ca/media/822425/landtpolicyframework.pdf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阿尔伯塔省教育厅不直接接受任何私立机构的资金,但教育厅建立了一些方便私立机构参与的机制。比如,其一,教育厅制定了一个名为“教育常设供应商”(Education Standing Offers)的省级许可协议,这一协议使得学校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从产品供应商处采购最新的ICT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这一协议是教育厅与微软、奥多比(ADOBE)公司以及许多硬件制造商(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记本、投影仪)共同达成的③。其二,私立机构也能够通过教育厅技术部门发起的创新、研究和开发活动为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向学校提供软件、资助教师的专业学习或者赞助演讲嘉宾等(Andrews 2010)。

五、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自2004年起,阿尔伯塔省一直致力于让学校能够方便地应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对于教室的相关装备设定一系列的基本标准,如为教室配备教学笔记本电脑、交互式白板、投影机、开通有线和无线网络;提供在线工具,方便学校开视频会议或利用“LearnAlberta.ca”网站上的资源;鼓励在学校开展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Andrews and Burdek 2010)。在上文提到的省级许可协议能够帮助地方教育当局进行这些改进。阿尔伯塔的ICT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宽带计划、阿尔伯塔超级高速网络和三个支持项目。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9

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破解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增长乏力难题提供了一枚“利器”。G20杭州峰会不仅达成了《G20创新增长蓝图》的重要成果,还出台了创新行动计划、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3份配套行动计划,并计划于今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办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进一步讨论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实践、鼓励创新创业、G20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先领域及模式、G20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四项议题,这将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驱动全球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引擎之二:国际贸易与投资

国际贸易与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流量连年走低,已从危机前7%的增速降至目前3%的水平,这虽然是由世界需求不足直接导致的,但也离不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同时,国际投资持续低迷,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全球投资增速将下降10到15个百分点。

为了扭转国际贸易增长颓势,杭州峰会达成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提出了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的一系列方案,确立了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七大合作支柱和行动方案,承诺在2016年年底前达成《贸易便利化协定》,同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自由贸易政策,将减少及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延长到2018年底。为了促进全球投资便利化,杭州峰会达成《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摒弃投资保护主义,设置开放、非歧视、透明和可预见的投资环境,确保投资的有效性。这些措施将进一步释放贸易和投资活力,促使贸易和投资引擎恢复转动,推动世界经济平稳复苏。

G20国家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80%、吸引的外商投资占全球投资的68.34%,他们承诺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将会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较强的刺激作用。按照国际组织专家估算,如果有效执行上述协定,全球贸易成本将下降15个百分点,全球贸易额将每年新增1万亿美元,就业岗位将增加2100万个,这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大的活力。

引擎之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均衡增长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当今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冲突。可以说,现行国际体制的构建都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体现发达国家的切身利益,在国际规则制定时,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导致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无益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G20包括了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11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今年,作为G20杭州峰会主席国,中国又邀请了老挝(东盟主席国)、乍得(非盟主席国)、塞内加尔(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泰国(77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一同出席杭州峰会,让本届峰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深度参与,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逐步优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均衡化和民主化进程,而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发展,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大规模释放发展中国家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增长。

引擎之四:宏观政策协调

宏观政策的协调非常重要,如不协调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笔者以量化宽松政策为例进行简单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数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对于实施国而言,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和负利率出现,增加了资产泡沫,使提振本国经济的政策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而言,其对实施国的出口可能因为实施国需求增加而增加、也可能因为本币升值而减少,同时实施国过剩的流动性可能涌入其他国家,增加后者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实施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其他国家经济带来了一定幅度的负面冲击,所以后者也会针锋相对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性贬值”。竞争性贬值引发全球通胀、导致资产价格虚高,最终无一国获益。

基于此,宏观政策的沟通与协调成为历届G20峰会所强调的重点内容,本届杭州峰会则首次提出“将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相互配合,经济、劳动、就业和社会政策保持一致,需求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进”,同时强调各国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要求各国应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为目的的盯住汇率。这些规定将使各国宏观政策制定更加清晰、透明和稳定,进而助力全球经济的有效复苏。

G20峰会后关于多边贸易体制的思考

G20峰会提出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G20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规划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发展的路线图,通过《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将G20自身工作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

其中联动发展内容主要包括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重振全球范围内贸易与投资、帮助欠发达国家以及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各国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对接与耦合,鼓励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经验共享。中国倡导“联动式发展”的目的就在于打破藩篱,降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这与我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理念有所契合,即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在此次峰会也承诺支持二十国集团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支持世界银行成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并将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途径,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贡献。

关于联动发展,主席建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显然,我国是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支持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主导地位的。但WTO却面临紧迫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究竟路在何方?

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冲击

现今,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躯干,TPP和TTIP两侧联动的“一体两翼”计划,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多边贸易格局,重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这种主导权还表现为,无论是TPP还是TTIP都将中国排除在外,在美国主导的新规则中剥夺中国的发言权,从而阻隔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展。TTIP成为美国应对中国实力提升而采取的遏制中国的手段。

TTIP比WTO标准更高,影响力较大,一旦达成,会对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更大冲击。目前来看,多哈回合谈判较难突破,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方面的谈判陷入僵局,即便中国承担起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方面作出让步以及说服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较为灵活立场的重任,但从各国出于满足本国利益出发,中国的努力较难出现效果,多哈回合谈判存在无果而终的可能。

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的可能

WTO成员的广泛代表性是任何区域贸易协定都无法比拟的,多边框架仍然是当今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基础,其争端解决机制起到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作用,使得国际贸易良性运转。WTO多边框架促进贸易自由化是通过回合谈判完成的。但是,多哈回合谈判历时逾14年仍未谈成,超过已往任何回合谈判的谈判时间。在此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快速涌现,各经济体试图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推进自身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尤其是巨型贸易协定的出现,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多边框架的存在感降低。

但是应该看到,大多数经济体还是希望通过WTO框架推进贸易自由化。在此框架内达成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既反映了对多边框架的需求,也证明WTO还是有能力推进贸易自由化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贸易治理中,也出现了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即对多边框架贸易自由化的需求和事实上出现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供给的不匹配。在未来的全球贸易治理中,应更重视从供给侧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满足广大经济体对多边框架贸易安排的需求。

规划设计框架协议篇10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框架的相关理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框架,描述了网络系统安全的功能性,是提高网络安全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机制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安全服务体系中主要强调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五个服务功能,包括了认证服务、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和抗抵赖服务。这些服务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框架中必须涵盖的重要内容,是网络安全有效机制中必须提供的服务功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一方面是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先进的安全技术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管理,一方面则是指计算机的管理系统本身需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安全政策则是指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方案,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2 计算机网络风险及安全框架的实践应用分析

2.1 计算机网络风险及安全的三维框架

计算机网络风险及安全三维框架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功能,以此来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首先,计算机网络安全框架中的安全服务平面,要求根据国际相关规定来制定,是一种科学的结构模型。安全服务具有认证、访问控制的作用,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具有抗抵赖服务,而且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还增添了可用性服务。在不同环境下运行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不同的安全服务。其次,在协议层次平面的设计中,根据TCP/IP协议应用了分层模型。这种模型的设计是从网络协议方面来考虑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问题。另外在实体单元平面的设计方面,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各个单元分层次来进行安全管理;最后,制定出来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要能对每个协议层次进行有效的安全服务管理,面向所有的实体单元建立健全的安全机制。安全管理操作可保障计算机网络通信业务的顺利开展。

2.2 划分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等级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中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不同的计算机运行环境需要不同的安全服务,而且每个安全服务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可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分为以下这几类:第一类,不需要安全服务,所应用的计算机安全保护措施比较少;第二类,能够进行自主保护,一种是实施自主安全保护,通过对数据和计算机用户的隔离来进行保护;一种则是控制访问保护,加强对用户注册过程的保护和管理;第三类是强制保护,通过标记化安全保护、结构化保护和安全区域保护来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第四类是验证保护,主要是通过有效的验证方法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和保护。

2.3 计算机网络风险及安全框架的实际应用

计算机网络风险及安全框架在网络工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执行。第一,端系统安全。在此系统安全保护中,UNIX操作系统中的安全机制最具代表性。所需要的安全技术主要有访问控制、入侵检测技术等;第二,网络通信安全。可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保护措施,确保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设计计算机网络风险健全框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需求,以做好各级别、各类型的安全服务工作;第三,建立分布式应用系统,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