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3:09:32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依据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以及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

1.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2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1.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4月对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达到301.5万吨和9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2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2.1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2.2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本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是通过对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好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

3.1保证农作物产量,均衡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需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所种植的土壤里有哪些营养元素,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再根据预计产量计算出应该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供作物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上海佘山农场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缺锌严重,仅补施锌肥一项,小麦就增产18.3%、大麦增产22.2%。

3.2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养分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施肥不当,特别是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水果变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质量指标降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基本可以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3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50%左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从而减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3.4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对土壤养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的化学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则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层,发生还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强的亚胺类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资料显示农田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通过测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滞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会很少,这样就有益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应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据作物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做到对症配方,对症施用。具体应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鉴于现行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1测土配方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础是扩大测土范围、提高测土精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依托于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建立的耕地检测和评价数据库能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适时检测提供可靠数据;实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响土地环境的基础上维持土地的高产投比。

4.2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产品的生长(不同种类和各个生长时期)提供科学的施肥配方,不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节约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残留量;也可以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营养诊断,为无公害农产品的残留检测提供适时数据,全程监测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5结论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化学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可解决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问题,增产、节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6参考文献

[1]邓仕槐,吴晓斌,卢益武.施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106-111.

[2]马朝红,方建坤.蔬菜土壤养分积累状况与环境分险[J].长江蔬菜.2000(12):43-45.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3

农业局执法大队提出申请并签订经营承诺书,管理办公室经审核,对合格的颁发准入资格证,未经备案的农业化学品一律不得在辖区内销售。目前,已有55家规模大、资信好、管理规范的化学投入品企业、360个品种获准进入我市销售。市农业局、邮政三农服务中心、供销社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配送中心,并负责对乡、村两级经销站点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二、从田间到车间,逐步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管理

建立加工经营台账,通过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制度,记录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整个链条信息,实现产品“身份”有据可查。目前,乐陵市国强亚联、山东飞达、中谷淀粉、希森马铃薯等多个企业均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流程,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形成产、供、运、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三、扩大检测平台,基本满足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需求

企业均已建立了自己的检测中心,实现自检自控,其中飞达集团的实验室获得辣椒出口公共服务检测中心称号,在自检自控的同时还能服务周边企业。成立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站,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负责职能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可随时抽检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监督检测网络,不断提高我市在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验检测水平,至今,共抽查果蔬样品720份,合格率100%。

四、统筹多方力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执法监管网络体系

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例行监测工作,并定期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跟踪督查力度,促进落实整改措施。

五、防患于未然,建立农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5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市场需求;调查;培养目标定位

一、质量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入,国企、民营经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较以前都有质的飞越,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产品的生命力,同时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企业的经营发展与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设置了质量管理岗位与质量管理培训体系。但是由于缺乏调研加之主观意识其质量管理培训体系培训出来的人员不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造成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人才缺失,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二、质量管理研究工作的方法

本文通过全国性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在企业招聘、培训等方面抽样,反应出现阶段产品质量人员在企业内部的需求如何,本文通过文案研究、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

1、文案研究法。本文通过研究法共采集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的西安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并通过对比、加权平均分析,显示出这三年里产品质量人员占人员总需求量的11%、15%、18%,远远高出其他岗位人员数,并有逐年递增的势头。而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促使企业找人才的标准降低、人才改行等供需矛盾的最显著的特点。

2、问卷调查法。本文调研期间共向陕西省内的567家国企、外企、私营企业邮寄调查问卷,最终收集452份,其中35封为无效数据,共采集实用样本417份,问卷回收率为73.55%

3、走访调研法。通过走访调研发,调查人员共走访陕西省内企业42家,猎头公司15家、人才交流市场5家、劳务公司14家,深入探索了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与各家对其的期望。

三、产品质量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三、四个月的企业调研、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笔者将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市场需求与企业对此人才期望具备的能力基本了解。

1、产品质量管理人才从事的行业及职位。调研结果显示产品质量管理专业的人员适应较多的企业如机械制造业、生产加工业、软件技术业、咨询培训业等,从事的职业多为产品检测、产品试验、培训等一线岗位较多,而真正的在企业里任职质量控制、质量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人数相对来说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质量管理方面工作还处在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发挥其质量管理的作用。

2、产品质量管理人才越来越得到企业重视。由调研可以看出,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人员的需求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占有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岗位人员的需求,产品质量管理人才为企业维护品牌质量、提升产品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质量,将其视为生命,以持续质量的改进、质量品质的保持为永恒的目标。

3、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在陕西企业的现状。陕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招聘渠道较多,比如高校就业会、企业内部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在线网络招聘等渠道进行双向选择。

4、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就业的基本素质。在调研过程中,企业针对各自的生产运营情况,提出了对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基本就业素质,归纳出来有如下几点:a、掌握专业的质量管理知识: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强硬的质量管理知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从前期、中期、后期的质量管理,为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口;b、对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性格要求:性格和善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安心在企业一线工作,不断进取具备一定的原则性,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白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充满自信心。

四、质量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质量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人才质量管理人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与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需求有着实际差距,这就需要社会、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将质量管理人才的差距缩小,其具体方法如下:

1、企业与学校双方合作,从就业开始入手。学校根据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入手,从学生的课程入手,建立质量管理的初步培训系统,企业系统委托学校为其培养人才建立基本通道,让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与企业的需求相互吻合,并且在校内提高“持证岗上”率,以满足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对产品质量人才道德领域的进行教育。产品质量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核心机密,在产品质量人才培训时就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训有助与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怎样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对产品质量人才的培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产量质量人才是企业中的实干家,它的岗位有质检员、内审员、助理质量工程师等等,是企业理论发展的数据收集者、是企业问题的发现者、更是默默无闻的英雄,因此,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必须立足于产品质量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质量管理与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要求。

4、产品质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本文所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竞争的优势,其本质就是差异化定位,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需紧扣企业需求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标准。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体到产品质量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质量管理技术是以控制、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为目标,把质量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与现代工程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而开发、应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产品质量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交义学科,

首先是质量管理离不开工程技术学科,如化工工程、机电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等。

其次,建立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如标准化学、计量学和工业工程之上的基础学科。

再次,它充分吸取了统计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成果。

最后,质量信息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转换,也是质量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工程学的基本与核心。

结语

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关系到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将质量管理从后期转为前期的预防是质量管理的核心,需要科学思维、系统化构思与周密的研究,只有建立起产品质量管理人才的培训体系,才能从根本解决企业多此人才的需求,才能为新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质量检测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标准化,(2011):75- 76.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吸收国外成功企业的优秀质量文化成果,总结我国先进企业建设质量文化的典型经验,创造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开拓型企业质量文化显得非常迫切。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一些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但是产品质量问题还相当严重,不容忽视。纵观世界各国,搞质量的规律大同小异,但成效差异很大,其中的奥妙和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了先进的质量文化。有什么样的质量文化,就必然反映出有什么样的质量现状。质量文化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各级政府、社团及企业的共同推动,通过制订、实施《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普遍提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然而,在质量文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员工的观念落后,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不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来定义质量文化。其二,企业没有树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所树立的质量价值观,没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愿望、执行能力和工作动力等条件,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观念,导致企业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二)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落后

自企业质量文化在中国得到重视至今,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几乎在别人后边爬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这固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只讲引进,不对其进行消化,从而导致我们只学到皮毛,而不得其理论精髓,引进的理论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

(三)质量文化得不到战略层的高度重视,宣传推广不力

质量文化要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得到企业战略层上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质量文化建设在中国企业得到的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企业虽然明白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由于被眼前利益所吸引,却看不到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所带来长远得好处,这种短视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企业不愿意化大力气去宣传推广,无法使质量文化深入人心。

(四)企业所处环境没有大质量文化观念

大质量文化观念是在质量范围的扩展过程中提出的。质量的范围从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质量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质量。质量服务的领域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由主要针对企业向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延伸,由普遍化质量功能向个性化差异性质量增值服务延伸。而目前,部分企业对大质量文化缺乏感受,只局限于对自身产品、服务质量的建设,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因此,收效甚微。

二、塑造优秀企业质量文化的对策

(一)大力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共同的质量价值

提高质量意识,是建立现代质量文化的中心环节。企业必须努力造就一支质量意识强、自觉维护企业质量信誉的职工队伍,以保持长期稳定地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要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必须转变观念,由“要”变成“我要干”,由个体意识变成群体意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用户观念、整体观念、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改善、创新意识。在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培养方面,着重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教育、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区别的教育、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双重特征的教育。

(二)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培育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意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等国际标准,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走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发展之路,围绕市场变化,自觉运用pdca循环,争创世界级质量。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促进企业质量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和岗位质量责任,将质量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并严格考核,把工作质量的好坏作为评价员工实绩的根本尺度,并和工资分配、晋级、评聘技术职务等挂钩,实施质量否决权。要把质量管理制度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重视民主决策和参与管理,通过引导、授权和激励,使员工由被管理者变为管理的参与者、规章制度的制订者,以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具有特色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和参与管理,使规章制度逐步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博士指出:“公司领导是质量成功的关键。有力的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形成质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而是要有一种环境,在公司内建立一种框架,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质量改进活动中去。因而,公司的质量领导的作用倍加重要。”企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成为创建具有时代特征质量文化的第一倡导者、推动者,没有决策者的认识、决心和力量,就没有真正、持久的质量文化。为此,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和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提出要求和目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使全员深刻理解质量文化的内涵,协调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企业领导的“示范效应”、“权威效应”。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以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战略、优质名牌产品,塑造企业物质文化的良好形象,占领市场,创造辉煌的业绩。

(四)逐步培育、构建全社会的大质量文化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港口起重杌城;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1 港口起重机械管理中质量问题所在

质量管理对于港口起重机械项目至关重要,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质量管理优越是港口起重机械在生产、作业、发挥功能等诸多过程中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底线需求。港口起重机械的质量控制,首要解决的是当前大型机械普遍存在的日常问题,还要解决港口起重机械所特有的经常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对港口起重C械产品的组配件予以功能改良、技术革新、设计创新并完成对其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件产品的质量控制。逐件加工产品的质量改进与控制体现在两大方面就是加工和设计。把握好港口起重机械产品的设计工作等于从产品质量的源头抓起,是保证港口起重机械质量达标的关键节点;把握住加个产品时的质量控制等于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遏住质量的管控关口,掌握控制产品的每个部件质量,使其能充分满足港口起重机械性能的要求,才能真正将起重机械质量管理的牛鼻子牵住,把所有的质量问题逐个解决、突破。

2 港口起重机械提高管理质量的措施所在

2.1 精心打造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

文化是一个集体或者企业的血脉与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为企业的成长助力,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不断地输送正能量,也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成长缔造新的文化元素。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重要组成,也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点,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质量文化是企业经济增长的剂,是企业所有项目成功主要因素。企业的成功尤其能长期的立于不败之地,靠的不是偶尔的机遇,靠的是自己独特的文化滋养。成功的企业必须懂得涵养自己的文化壮大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养,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热爱,质量文化,可以优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培育新的创造力,提升设备的生产力,培育新的人力资源库等。质量文化的关键是质量管理活动、教育活动。它是打造质量制度文化,约束员工质量行为,培育员工的质量文化理念、质量观点、质量行为准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环节。因此,港口起重机械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就必须将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育好,引导员工树立质量理念,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传播质量意识。

2.2 建立健全质量文化的发展制度

健全质量文化的发展制度是企业赢得质量优秀,赢得客户信赖的基础。质量文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体现在诚实守信,履行承诺、公平竞争,履行承诺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优秀的企业中管理上一视同仁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都必须接受诚信教育、履行承诺企业全体参与履行承诺,是建立健全质量文化的底线要求是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的前提。港口起重机械制造企业面对特殊定制的产品最重要的是确保其质量优秀性能卓越,品质优良。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文化的发展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港口起重机械制造企业面对特殊定制的产品。需要按照客户的质量要求,对客户的质量负责,无论是任何产品项目都应该循规蹈矩依照定制的产品质量要求、功能规定进行设计生产规行矩步,严格践行国家与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约束规定,特殊的定制产品特殊对待循序渐进的实施。紧事紧办,特殊处理,港口起重机械制造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质量文化宣传发动小组,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健全质量文化的发展的目标。

(2)港口起重机械制造企业面对特殊定制的产品需要成立专门的产品质量管理项目组,并赋予项目组相应的权力,同时也给予同样的责任与担当,明确他们应受到的制约与监督,防止项目生产中出现的谋私与舞弊。

2.3 建立完备的质量检测体系

港口起重机械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念。对突发的安全事件进行检测、及时判断、提出警告,作好预防。防范、实施补救,将安全发生后损失降到最低。唯有如此,才能消弭安全隐患,呵护更多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技术检测对于生产企业来讲是产品质量与品质的共同保障,是企业打造质量文化理念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质量检测体系是港口起重机械使用效果、功能发挥、效益产生的基础,是确保所产品有质量保障、有信誉保证、有服务承诺,有情谊、有担当的体现。质量检测体系是港口起重机械在安全管理上的预警工作,是生产港口起重机械的企业对产品品质的验证与实验。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大胆引入精英,在行业精英、专业人才的潜心研究与探索下,使港口起重机械的质量管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4 港口起重机机械质量管理贵在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机械的使用,能否保证安全、不出事故。关键是使用者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对机械的把握了解程度。因此,港口起重机机械使用单位的领导要重视对员工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培养,认真践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各种规定对机械操作人员给予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必要时可以实施安全生产有奖、出现问题受罚的奖惩制度。

3 结束语

起重机械使用企业,应当以安全生产为企业的第一工作要务,对起重机械失去使用价值的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主动申请报废,同时建立设备报废领导体制、完善系统。确保机械设备质量监管全面得到落实。建立设备机械报废体系的基础上定期公告港口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情况,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公告,检讨自我,赢得尊重,才能赢得未来。这是港口起重机机械质量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宋杰,方焕华,熊柏根.管住源头 把牢关节――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安全现状分析与思考[J].质量探索,2011(08).

[2]陈元权.浅谈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J].科学之友,2011(12).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乳制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博弈论

前言

近年来,我国乳业发展迅速,由一个贫奶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也分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大省,近年来乳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奶资源的拥有、牛奶的生产能力、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同时,涌现出了以“伊利”和“蒙牛”两大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名牌企业,在带动产业扩张、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乳制品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行为参与人的日趋复杂,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光明回收奶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1.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也(食品业)的影响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

2001年10月10日美国的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GeorgeAkerlof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echanism)为标志(刘合翔,2004)。阿尔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是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1.2 信息不对称对乳制品业(食品业)的具体影响

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高质量企业通过广告等发送信号需要增加成本,又由于食品市场是一个细分的市场,食品的生产量大、地域分散,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索性差等,质检部门不可能获得食品所有的质量信息,因此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可能出现“寻租”现象,因此政府的监管成本很高,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制会导致较高的产品成本。

周德翼等(2002)分析了食品安全管理中四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能提供生产者改善品质的激励。二是生产者和政府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检测的成本高、速度慢、食品分散生产、地域分布广、食品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差,实施完全监管的成本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缺乏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手段,只追求食品的数量。三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下级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监控,在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下级管理者可能因个人或地方利益导致管理上的失职。四是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被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消费者缺乏对相关食品的安全信息。

1.3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措施

国内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食品市场上的政府监管问题。王秀清等(2002)建议从食品产业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管制方式应逐渐转向对质量信息的管制,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控制企业的自主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对提供信息给予补贴等方式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周德翼等(2002)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并指出政府可以结合市场准入、检验监督和安全标识三项制度节约信息揭示和管理的成本。

周文成(2009)对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责任进行界定,认为政府不是万能的,需要平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监管作用等。

2.博弈论在政府管制方面的应用

2.1 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theory(或ThcoryofGames),其字面意思是游戏理论或者说来自于游戏的理论,实际上博弈论就是起源于对、棋和扑克等一类游戏的数学研究。其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策略运筹学,作为一门数学分支,从方法论的角度几乎改变了整个微观经济学。它研究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冲突和合作以及决策均衡问题,包括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类型。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具备3个最核心的要点:参与人、战略空间和支付结构,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也就是说,参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博弈论已经在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为解决不同实体的冲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方法。

2.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 抽样检验标准 使用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的实施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在这25年间,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标准以及相关制度规范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其在公正、科学的基础上,为规范市场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应对突发展品质量安全事件、用权威公证质量监测数据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是我国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质量监督管理指导制度,产品抽样检验标准的使用对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公正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就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一、关于抽样检验标准的分析

抽样检验即是从产品的群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并对该部分产品进行检验,将其结果与判定基准进行比较,利用统计的方法判断群体合格或不合格的检验过程。其抽样标准的制定与使用决定了检验工作的效果,是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指导文件。科学的使用抽样检验标准需要抽样检验人员以抽样检验标准为基础,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工作,以此保障检验工作的公正性,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监督质量的提高。

二、产品质量监督中抽样检验标准的使用

2.1熟练掌握抽样检验标准,促进其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合理使用

熟练掌握抽样检验标准是促进抽样检验标准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科学使用的基础,是保障产品质量监督中能够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抽样检验、保障检验工作公平公正的关键。现代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加强自身抽样检验标准的熟练掌握,通过对一线抽样检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培训工作的科学开展提高质量监督工作人员抽样检验标准的熟练程度,使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数量的应用抽样检验标准,提高抽样检验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2.2以抽样检验工作的规范化促进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

抽样检验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以抽样检验标准为基础,进行抽样检验工作程序及重点的规范化,并以此为基础提高质量监督工作质量。运用抽样检验标准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抽样检验过程中的工作规范与管理重点,并通过抽样检验标准中的综合分析与运用,为后期的质量监督奠定基础。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应以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有效保障质量监督工作质量,并通过抽样检验工作的规范化保障检验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检验信息与分析报告。

2.3按照产品分类使用相应的抽样检验标准进行检验

在进行产品监督检验中,抽样检验人员应按照产品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抽样标准。例如:食品、服装等不同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抽样方式,这需要抽样检验人员加强抽样检验标准的熟悉与掌握,根据抽样检验标准要求的抽样方式进行取样,并根据标准采用相应的检验方式进行检验,以此保障抽样检验方式能够切实保障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以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

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是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实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根据抽样检验标准对市面流通产品进行相应的抽样检查,以此确保对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有效保障市面流通产品质量的监管。同时通过质量监督工作督促产品生产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检验工作进行提升,有效保障产品出厂质量。通过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及其抽烟检验过程中的严格执行实现公平、公正的抽样检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化监督管理行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是保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平公正的关键,是保障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的重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通过自身抽样检验标准的培训工作提高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使用提高质量监督工作质量,促进市面流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春,朱颖.关于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分析[J].现代质监技术发展信息,2009,10.

[2]赵勇.以抽样检验标准的科学实施为基础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J].行业管理与应用,2009,12.

[3]郑雨哲,陈鑫.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抽样检验标准的实施分析[J].内蒙古质监信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