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9:07:35

安全监测

安全监测范文篇1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安全监测范文篇2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无论是各级领导及监测人员的安全责任书的执行,还是职工违章操作的处理,都要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严格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对失职和违规者进行责任追究。可以采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办法,或实行领导年薪与结构工资总额挂钩考核制度,严格实施落实。并列入晋升考核范围,对失职和违规者不仅不得提拔晋升,还要进行严肃处理,以增强各级领导及安全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除此之外,还应以安全专业述职或事故责任检讨性的述职形式,进行事故案例的点评分析,通过谈自身的体会和教训,达到现身说法,教育大家,促进安全的目的。

安全监测制度的创新升级

随着煤矿的转型发展,对安全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升级。同时,对制度落实的自觉程度、认真程度、严谨程度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企业安全监测工作也必须站在新的高度,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提升。

1.更新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能力。煤业在快速发展,工艺技术在进步,安全制度在创新。煤矿安全仅有安全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安全、掌握安全的方法,提高安全的能力和本领。煤矿安全教育也必须上一个台阶,有必要根据科技的进步,完善和创新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搭建多种宣传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宣传。可以通过举办专业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学习;也可以通过专栏、板报及漫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安全生产制度、职责、劳动防护和应急措施等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还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演讲、问卷调查等活动,赋予安全知识学习以趣味和娱乐意义,寓安全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同时提升安全能力。

2.创新规章制度,实现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实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全。随着这一理念的广泛传播,相继延伸出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矿工等新型概念,对于有效促进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本质安全型矿工为例,包括本质安全型管理者和本质安全型操作者,要求其具备自我防护的能力与安全智慧及技能,无论作业环境和条件如何,都能自觉规范操作行为,做到不违章违规,保证自身安全。因对本质安全型矿工素质要求较高,进而衍生了人员的准入制度。就是为进入煤矿的工作人员设置必要的条件和门槛。无论对安全监测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干部,还是不同工种的一般工人的文化学历、健康程度、实践经历、培训情况等准入条件都要明确规定和限制,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做好人员安全准入的有效监测。此外,为适应生产设施装备的本质安全化要求所制定的设备招标进矿,入井时对其性能、安全标志、合格证的检查制度,以及矿井在用设备的监测检验制度。对于及时消除隐患,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无事故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在要害部位重点建立安全监测制度。高瓦斯、水患、火灾是煤矿常见的易发事故和隐患,也是煤矿安全监测的要害和关键。为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变被动应急为主动预防,建立要害部位的重点监测制度。明确责任、专人监控、领导下井、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跟班巡查等监测制度的执行是一个方面,但不能简单局限和满足于隐患的监控和处理。以瓦斯治理为例,对于有重大瓦斯、水害隐患的矿井还应主动出击,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并进行“一通三防”和瓦斯抽采达标评价,为瓦斯治理方案的合理制定和通风的科学设计提供基础;同时严格瓦斯的等级鉴定制度,健全完善必要的实验设施,为瓦斯抽采达标的评价以及瓦斯治理规划的形成创造条件。还有矿井水灾监测前期的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地面水流情况及疏水能力、最高洪水位规律的调研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这些制度的升级与创新,有利于科学应对,有效防范,在降低安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全监测的信息化建设

将计算机管理同安全监测紧密结合,实现煤矿安全监测信息化,全面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系数,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科技创新。煤矿安全监测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必须加快。

1.大幅度提升装备水平。目前,我国的煤矿信息化建设有较大的距离。除部分重点国有煤矿外,大部分煤矿信息技术应用上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和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覆盖面不广,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煤矿应积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数字化矿井建设工作。利用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化通信技术,对煤矿进行全方位改造。通过煤矿生产一系列流程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建立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平台,增强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同时建设并完善危险源动态监控与安全状态评估系统、重特大安全隐患动态管理系统等等,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2.强化相关的设备维护措施。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大量的后续维护工作。据悉,有的煤矿因为瓦斯报警、监测系统损坏后维护工作滞后,未能很快修复,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可见安全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的重要性。各煤矿应在人力、技术、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维护制度,确保系统的正常运作,及时排除险情,充分发挥安全信息系统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安全监测范文篇3

为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及时研究分析评估食品安全形势,预测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根据国家局《关于印发**年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食药监办[**]162号)精神,现就我省**年食品安全信息监测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监测品种水产品、猪肉、食品标签、儿童食品中辅料及食品添加剂等四个品种。

二、工作要求

1、信息监测工作由省局统一组织,部分品种任务交由相关市局实施,详见《**年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工作方案》(附件)。

2、承担监测任务的市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完成承担的任务。

安全监测范文篇4

(一)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

监测范围覆盖市区和所辖20个县(市、区),加强对我市的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南和县)、部级蔬菜标准示范园(南和县、任县、宁晋县、威县、巨鹿县、平乡县)、蔬菜产地(包括无公害蔬菜产地和一般蔬菜产地)、蔬菜市场(包括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蔬菜质量监测。同时协助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的抽样工作,对辖区内县级蔬菜质量监检测站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级监督抽样20批,风险抽样240批。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全年检测数量不少于800批,其中监督检测200批,风险检测600批,辖区内各蔬菜产地样品年内至少检测覆盖1次。

(二)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对辖区内有蔬菜上市的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市全面进行蔬菜质量监测,特别要把分布在农村的蔬菜零售点和豆角、韭菜、生菜、芹菜、油麦菜、油菜等绿叶菜作为监测重点,做到不漏一门一店,不留监管死角。同时协助做好省市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的抽样工作。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全年检测数量不少于360批。

二、风险监测类别及项目

(一)监测类别

1、例行检测时间和品种。例行检测安排在5-6、9-10、11-12月份,重点检测番茄、青椒、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甘蓝、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韭菜、生菜、菜心、蕹菜、油麦菜、油菜、菠菜、白萝卜、胡萝卜、芹菜、菜豆、豇豆、马铃薯、山药、洋葱、姜、葱和蒜、食用菌(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秀珍菇、黑木耳(含毛木耳)、茶树菇和草菇)等主要品种,检测的蔬菜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要能反映当地蔬菜生产、销售状况和管理水平。

2、专项检测时间和品种。结合上年度检测情况和生产中突出的问题,确定本年度的专项治理检测重点区域、时期和品种,加大检测力度,开展风险预警。1-2月定为温室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温室菜、大中型批发市场上的蔬菜进行检测,温室菜样品占50%。3-4月定为韭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韭菜主产区及大中型批发市场上的韭菜进行检测,韭菜样品占40-50%,其他蔬菜占50-60%。7-8月定为暑期蔬菜专项检测月,重点对的露地蔬菜品种进行检测。

(二)监测项目及方法

1、检测项目。常规检测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磷胺、氧化乐果、久效磷、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对硫磷、毒死蜱、水胺硫磷、三唑磷,共14种。

快速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速测中检测超标的样品,再进行常规定量测量,以确定超标样品中的超标物质和含量。

2、检测方法。按NY/T761-2008、GB23200.8-2016、GB/T20769-2008等检测方法执行。本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如有其他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且其检出限和定量限能满足限量值要求时,要检测时可采用。

三、监测结果的判定依据和原则

蔬菜样品质量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进行判定。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产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产品不合格”。

四、监测结果报送

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检测中心监测结果报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

安全监测范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在线监测;管理模式

一、引言

食品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求,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从而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各方稳定。导致人民群众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的持续升高的原因是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各项有关政策。例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国抽)实施方案》、《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政策、法规和文件,明确指出食品安全工作要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方针。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使国家的长期发展与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是否能通过食品安全长期监管机制的建来保证长足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是现阶段需要探讨及解决的主要问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大数据时代为建立健全、高校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和安全预警机制提供了契机。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网民信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数据资源。如何利用包括大数据、云存储技术等新型IT技术建立高效快速智能云平台,实现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监管和分析,提高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挖掘深层的数据信息,将原先分散在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汇聚起来,以此提供全面、准确的食品安全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已成为必然。本文提出了以胶体金在线检测系统信息为基础,以云存储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结合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构架方案,可实现食品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信息服务等功能,为政府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测机构、企业、公众等提供信息服务模式,为食品安全领域互联网模式监管产业提供理论依据。使食品合格率与民众的放心程度随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而渐渐达到同步水平,使民众可以在食品安全方面更加有信心。

二、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有学者认为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约定的协议,将互联网与任何物品相连接,并且进行通信与信息交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虚拟网络。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物联网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概念本身的含义,而现代的物联网技术是指包括感知网、互联网、其他网络和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物联网技术的三大联动特征是全面感知、准确实时传输和智能处理。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它是通过我国食品的生产与流通中的试点得到的结果,为了达到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的全方位升级及创新,除了使用物联网技术,还要创建一个新型的物联网的管理模式。1.食品安全在线监测整体架构。本文提出以胶体金在线检测系统数据为基础,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的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架构方案。文中阐述的食品安全的快速在线智能检查云平台,是遵循当前的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由食品监管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配备食品安全胶体金在线快速检测仪,由食品监管执法部门责成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送检规定的项目和种类,然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食品身份识别技术为手段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上传、分析、预警和产品质量追溯功能。同时搭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的服务云平台,为政府、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公众提供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在这一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系统功能图如图1所示。(1)有机整合检测资源,促进信息公开与交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的生产及销售企业及工作可以通过食品安全在线快速智能检测云平台整合在一起,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成为一场人民战争。食品安全在线快速智能检测云平台对需要监管的食品的检测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并通过共享食品安全检测信息,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响应速度。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方便快速的获得自己想要购买产品的食品安全信息。(2)检测信息实时上传、动态监测该平台将胶体金检测试剂方法与机器判读相结合,采用生物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有机整合,实现了生物传感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集成应用。通过这种途径来达到食品的快速实时检测、结果实时监控及实时预警等一站式的服务功能。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以胶体金检测系统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云存储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云平台服务模式。通过本项目可实现在现有的食品监管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由食品监管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配备食品安全胶体金在线快速检测仪,由食品监管执法部门责成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送检规定的项目和种类,然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食品身份识别技术为手段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上传、分析、预警和产品质量追溯功能。同时搭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的服务云平台,为政府、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公众提供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在这一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这一项目实现了以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为主体,以管理模式的统一化、分工明确化的模式来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且使扶持建设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力度得到了提高,增强农产品的产购销等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食品安全得到了提高;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得到了加强,消费者维权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可以降低维权成本;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得到了扩大,建立新型食品产业体系,它是由政府、生产者(企业)、消费者、第三方(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并且营造严格的食品监督环境。

参考文献:

[1]颜波,石平,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3,(15):172-183.

[2]顿文涛,赵玉成,崔如芳,等.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J].农业网络信息,2013,(07):5-8.

安全监测范文篇6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安全监测范文篇7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20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年在全省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监测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监测工作,是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适应依法监管的要求。各市农委要明确一个归口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实任务,责任到人,真正做到思想认识、领导精力、人员配备、资金保证、制度建设、工作措施“五到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监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严格规范,明确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监测是一项严肃的技术性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监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积极协助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确定随机抽样单位和地点,做好抽样和监测工作,确保例行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承担例行监测任务的检验单位要严格按照检验监测方案及相关行为规范的要求,科学、公正地做好例行检验监测工作,确保例行监测工作质量;各受检单位要从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大局出发,积极配合抽样工作。每次例行检验检测后,各市农委和承担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任务的机构要及时形成综合分析监测报告,填写有关表格,按照时间要求报送省农委。

安全监测范文篇8

多年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作为安全播出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为日常安全播出管理和应急指挥调度提供了数据支撑。我国广播电视虽然逐步建立了重点针对广播电视台、有线网、发射台等单位的安全播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安全播出监测有别于制作、播出、传输、发射、接收等安全播出链条上的其他环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面向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考核评价,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亟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考核评价思路

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的评价对象是各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机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考核评价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科学实用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准确衡量当前安全播出监测的效果,推动各级安全播出监测机构明确自身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级安全播出监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引导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合安全播出要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效果评价,涵盖对安全播出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优劣性等指标效果方面的评价;(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建设评价,涵盖对技术、队伍、制度等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评价;(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管理评价,涵盖对任务管理、协调管理、重保期管理、创新管理等业务管理方面的评价。基于此考虑,设计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3.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能够反映各级广播电视监测机构的共性及个性化特点,以期实现不同监测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2)统一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监测机构共性与个性特征的前提下,指标的建立与组成具有统一的逻辑。(3)客观性原则:考核评估视角客观,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各级广播电视监测机构的现状及监测水平。(4)科学性原则: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及指标体系设计具有理论与实践基础。(5)规范性原则:数据来源、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应用具有明确的规则和定义。(6)前瞻性原则:在具有稳定框TerrestrialDigitalTelevision运营管理IndustryOperation34.www.rti.cn架与指标构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新兴媒体对广播电视监测的影响,针对安全播出监测可能的发展变化预留新增考核评估指标的入口。

3.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指标设置

3.2.1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效果的评价,反映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指标效果,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和优劣性等三类共七项指标。(1)准确性①技术性监测差错率指技术原因导致的监测异态差错数占可统计异态总数的比例。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2所示。②责任性监测差错事件数量指责任原因导致的监测异态差错事件的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③重保期监测差错事件数量指在广播电视重要保障时期发生的漏监、错监等差错事件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2)及时性①异态报送不及时事件数量指未在时限内报送监测异态情况事件的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②零报告不及时事件数量指未在时限内报送重点时段零报告事件的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3)优劣性①监测报表质量指报送监测报表的优劣程度。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描述清晰。②监测报告质量指提交监测报告的优劣程度。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

3.2.2建设评价

建设评价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保障体系建设的评价,包括技术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等三类共十项指标。(1)技术保障①供配电系统配置达标率是指供配电系统配置满足要求的项目数占要求所有项目数的比例,反映在外电、应急电源、配电系统等方面达到相应保障级别配置要求的情况。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3所示。②数据采集设施可用度是指各采集点、遥控站、监测站点等数据采集设施正常运行时长占数据采集设施运行总时长的百分比,反映监测信号拾取及传输设施运行的可靠程度。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4所示。其中,数据采集设施累计故障时长包括因网络系统故障、外电中断、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造成的故障。③业务处理系统可用度是指各业务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时长占业务系统运行总时长的百分比,反映监测信息处理、统计及信息记录设施运行的可靠程度。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5所示。其中,业务系统累计故障时长包括因网络系统故障、外电中断、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造成的故障。④机房环境达标率是指机房环境配置满足要求的项目数占要求所有项目数的比例,反映机房选址、空调、消防、安防措施、防雷接地等机房和天线场地环境符合要求的情况。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6所示。⑤技术安全事故数量指技术原因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2)队伍保障①监测岗位满足率指标主要评价在岗监测人员对监测岗位需求的满足程度。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7所示。②安全播出意识水平指标主要评价监测人员安全播出意识水平。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8所示。(3)制度保障①安全播出规章制度完善度安全播出规章制度完善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齐备,是否规范,是否有相应工作记录。安全播出规章制度包括所有与安全播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安全制度、用配电管理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维护检修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②运维流程完善度运维流程完善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齐备,是否规范,是否有相应工作记录。运维流程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业务调度流程、检修操作流程、异态处置流程、报告流程等。③应急预案完善度应急预案完善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齐备,是否报主管部门备案,是否有演练记录。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系统应急预案、监测系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重大异态处置应急预案等。

3.2.3管理评价

管理评价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业务建设的评价,包括任务管理、协调管理、重保期管理、创新管理等四类共五项指标。(1)任务管理监测任务(指令)落实率指标主要评价各项监测任务和调度指令的落实程度。该指标为定量指标,计算公式如图9所示。(2)协调管理沟通(报告)机制完善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建立与被监测单位的沟通机制,是否建立与相关监测单位的协调机制,是否建立与管理部门的报告机制。(3)重要期管理重保期工作方案完善度为定性指标,主要评价:是否齐备,是否及时更新,是否有相应工作记录。(4)创新管理①科研(工程)项目数量指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工程)项目数量。该指标为定量指标。②成果(案例)案例数量指安全播出突出成果和案例的数量,包括:经省级及以上评定,并经实践证明解决播出监测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避免救恶性插播事件播出或及时挽救、特大和重大播出事故的案例;减少事故、事件影响,表现突出的案例。该指标为定量指标。

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的考核评价方法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是对效果、建设、管理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考核评价主要思路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基础数据采集,通过基础数据测算得出三级指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处理及标准化,依据权重设置,通过各级指数合成计算出各考核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4.1基础数据的获取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基础数据的获取可以以年度为单位,通过各考核评价单位自主报送、相关单位反馈、工作(系统)记录查询、主管部门定期检查等方式获取基础数据。例如,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系统、被监测单位自报、其他监测机构报告、用户举报、管理部门组织的抽查和互检互查等方式,获取并确定监测差错事故。

4.2数据处理及标准化

对于定性指标的预处理和标准化,根据成熟度模型的定义来量化和处理,计算结果一般分布在0和1之间。例如,专家和主管部门对某监测台“监测报表质量”指标进行考核评价。该台监测报表质量均值为8.85,得分为88.5分,极大值为10,极小值为7,全距为3,中值为9,众数为9。打分集中在7、8、9、10分,频率分别为5、11、18、14,所占百分比为10.4%、22.9%、37.5%、29.2%,最高频次为9分。可见,专家和主管部门认为该台监测报表质量较好,且对监测报表质量意见看法相对一致。如图10所示。对于定量指标的预处理,根据指标定义对应的计算公式来量化。对于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指标值,计算结果一般分布在0和1之间。例如“技术性监测差错率”指标,根据安全播出相关阀值要求,差错率为0.1%及以下得分为1,1%以上得分为0,则该指标得分为: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还可能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4.3指标的权重设置

4.3.1各维度下属指标的权重设置

(1)效果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监测效果的考核评价在准确性、及时性、优劣性三方面进行。根据各二、三级指标对监测效果评价影响的不同,效果评价指标内各级指标的权重设置见表1。(2)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监测建设考核评价在技术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三方面进行。根据各二、三级指标对监测建设评价影响的不同,建设评价指标内各级指标的权重设置见表2。(3)管理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监测管理考核评价在技术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三方面进行。根据各二、三级指标对监测管理评价影响的不同,管理评价指标内各级指标的权重设置见表3。

4.3.2各维度的权重设置

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现状来看,有效提升监测效果是建立广播电视监测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各级监测机构监测水平的直观反映,故广播电视监测考核评价体系在各维度上的权重设置如下:广播电视监测考核评价综合得分=效果评价×50%+建设评价×25%+管理评价×25%

4.4指数的合成

广播电视监测考核评价指数合成的思路是,以参加考核评估的所有单位为整体,取所有被考核评估单位在每个指标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待考核评估的单位的相应指标值与其进行比较,得到各维度的得分。

4.4.1各维度的指数合成

为简化表达,以效果评价为例说明考核评价指数合成的具体应用。按照之前的分析结论:效果评价=准确性×60%+及时性×20%+优劣性×20%(1)分别以A、B、C指代待考核评估单位的效果评价二级指标分值,即:(待考核评价单位)准确性=A(待考核评价单位)及时性=B(待考核评价单位)优劣性=C(2)分别以Max、Min指代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三个二级指标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即: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准确性”指标上的最大值=Max(A)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准确性”指标上的最小值=Min(A)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及时性”指标上的最大值=Max(B)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及时性”指标上的最小值=Min(B)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优劣性”指标上的最大值=Max(C)所有被考核评价单位在“优劣性”指标上的最小值=Min(C)(3)效果评价维度、建设评价、管理评价的综合得分如图11所示。同理,各二级指标的考核评价分值也可以根据上述公式由三级指标值计算获得。

4.4.2综合指数合成

在三个维度基础上,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进行综合的整体考核评价,采用同样的考核评价思路,如图12所示。

5结束语

本文结合广播电视行业实际需求,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明确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的对象及目的,从效果、建设、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评价指标框架设计。然后结合安全播出监测的特点,以主观评分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研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的具体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利用成熟度模型、阀值法来进行指标数据处理和标准化,并进行举例分析,提出了指标的权重设置,通过指数合成的方式计算出考核评价综合得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考核评价提供了具体指导和借鉴。

作者:李江涛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令第62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专业实施细则[Z].2009.

安全监测范文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二、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三、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四、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安全监测范文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安全监测;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在线监测

1广电网络及其安全监测发展现状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我国正在加快改造建设全新的广电基础网,并进一步发展包括数字电视、企业专线等在内的众多增值业务,进而有效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广播电视播出服务。在新时期下,广电只有紧跟市场发现需要,努力迎合客户需求,想方设法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提高广电网络的安全监测,建立行之有效的广电基础网监测管理系统意义重大。通过结合当前广电网络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长期使用单向传输逐级分配模式的过程中,中心播出设备只负责将相关节目信息及时发送至下级设备中,但对其具体工作状态、故障问题等并不知晓。因此往往需要在被动接受用户投诉和意见之后,才会委派运维人员护理问题。此种被动、滞后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满意程度,甚至为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行业内的许多企业开始纷纷尝试采用以数字电视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技术手段,构建起相应的在线检测系统,通过从采集检测数字电视信号的角度入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深入分析并汇总整理之后,将最终的监测结果经由光纤线路向控制中心进行传输,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尤其是运维人员可以之间对广电基础网络以及相关重要设施设备的远程控制。在对其具体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监测的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故障问题,进而达到保障广电基础网络和相关设备安全的目的,实现广播电视的正常、安全播出。

2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在线监测设计

2.1设计构想。为了能够切实完成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监测,本文将通过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利用数字电视网络技术设计一款能够专门用于远程在线监测广播电视安全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共同组合而成,在硬件部分当中主要拥有接口以及电源供应等模块,其中MCU处理模块通过I2C总线可以自由读写芯片内部功能寄存器,将设定好的各项参数写入其中,进而使得系统能够根据运维人员的指示命令完成包括锁台和复位等在内的一系列操作。而在设备当中还设计多个监测环境量接口,负责对箱体的开闭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反馈得到的监测结果,系统将自动判断是否出现非法入侵或是运行故障等问题,进而及时发出相应报警信息提醒运维人员注意。2.2硬件设计。在进行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在线监测设计的过程中,本文通过结合杜燕青(2011)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研究,在MCU处理模块当中设计选用某型号单片机为核心。使其可以对芯片中的误码率、载噪比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的参数进行读取,从而在监测系统软件的帮助下,对数字电视各个频点中的电平、BER等参数进行精准计算。并利用通讯光纤将其传输显示在控制中心服务器中,使得运维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广电基础网及设备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故障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位于调谐模块当中的芯片内部并无可以用于提供数字电视信号电平值的寄存器,因此本文在进行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中放弃使用I2C总线对寄存器内容进行读取。凋谢模块当中的RFAGC输出作为模拟电压值能够对射频放大器增益进行有效控制,射频信号在完成接收和放大处理之后,便可以获得信号电平且电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随着输入信号电平的不断提高,RFAGC输出电压值将迅速下降。此时运维人员通过利用RFAGC电压值便可以对信号电平值进行精准估算。为了能够有效保障调谐器具有良好稳定的接受能力,本文在设计过程中尝试运用阻抗较高的运算放大器,将其作为单片机A/D转换脚和RFAGC之间的一级缓冲电路,同时设计使用RS232设备输出接口,使得单片机在完成各项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环境参数的采集之后,能够直接利用其与串口将参数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用以有效完成在线监测工作。2.3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当中,则通过设计包括中心控制管理、设备维护综合管理等在内的若干子系统,分别用于完成处理数字电视数据、监测指挥调度一体化平台、交互处理中心数据等在内的相关工作。在实时采集光节点数字电视信号中的误码率等各个重要参数后,通过直接使用专门负责对广电基础网络进行管理的软件对各项采集得到的广电数字电视信号参数进行相应分析,并利用光纤线路直接向控制中心传输最终的监测结果。使得运维人员可以准确了解各时刻下箱体的温度、湿度值、开闭情况、广电基础网运行状态等,进而真正做到对广播电视基础网以及相关设备的在线安全监测,确保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对广播电视安全监测,确保广电数字电视信号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本文通过运用数字电视网络技术设计了一款相应的在线监测系统,将其同专业的广电网络管理软件进行有机整合下,利用实时采集位于各个光节点当中的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环境参数,在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将结果经由光纤线路传输至控制中心处,即可有效帮助运维人员实现对广电基础网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对保障广播电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