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5:33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2] 李成勋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China has face the challenges from current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accelerate city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big city and big city even more severe situation. How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scale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answer the question. Issue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规划建设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建设是否达到布局合理,生态平衡,是否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否解决人口高度集中和资源高度集聚矛盾等等,都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一个兼具科学合理,适宜统一的城市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城市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等主要内容达到可耻发展的状态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也可以定义为,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具体范围之内,通过对发展的不断完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以最小的经济、技术、资金、资源、劳动等内部消耗,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既满足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

2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否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将规划中的目标予以落实,成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我国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已经在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制度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以经济建设、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今天,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便集中体现在:时效性不强、规划协调不够、土地利用的经济性不强、城市规划得不到全面落实,等等。

2.2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存在急功

近利某发展的现象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具体职能之一,最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主体,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效果,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摒弃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规划所做出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急功近利,为追求执政时期的政绩,全然不顾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与和谐性,导致了大量不符合城市可持续

发展规律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的政绩工程,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成成了一句空话。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与省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建设已经对发展成为一种”建设性破坏”。为此城市规划建设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就其具体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决策与规划设计为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进行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的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所谓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从城市的总体着眼,统观城市发展建设全局,将力求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城市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目标,城市发展建设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满足城市居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此外可持续生态城市规划寻求将土地的使用、运输、废物处理和基础设施融合到最佳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中,从而减少城市的向外蔓延。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要在充分运用城市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城市的规划要紧密的围绕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开展,努力将环境列为规划的重点内容当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特色,实现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未来建设的理想模型,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到城市发展建设当中,通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努力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部门分工负责所管理的自然资源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并实施相应的部门监督。

3.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条件,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总体。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分工和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协调城市各类设施的纽带,促使城市适度聚集和日趋社会化,为城市获取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提供一定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大体可确定为以下六大系统:环境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防灾系统。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想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处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例如:搞好基础设施规划;改变目前对政府政绩评价倾向于经济和创利的方式;制定有利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技术政策;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强化经营服务观念。

3.3加强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与保证

首先,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为了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工业方面应重点发展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在农业方面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无公害蔬菜等。在引进外资时,不应引进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景观的项目。

其次,做好建设与保护工作。政府各部门在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发展计划局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土地、水利、地矿、海洋、林业、农业、旅游等各环境保护部门则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生态监测、生态评价、生态监理等工作。

最后,重视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强调公众参与有助于使规划师有意识地接受和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保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同时,公众参与也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和开发商,公众参与是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逐步扩大参与的范围,丰富公众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最终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参与。

4 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的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协调和吻合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设计

一、前言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特点就是环保和节能,而做到把生态建筑理念与城市结合一体的建筑设计,更是有着独特的特色。而现如今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也一直在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及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二、目前城市的建筑设计的状况

从现在我国的城市建筑的现况来看,城市规划并没有那么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及时协调好各部门要做的工作,对于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避免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出现混乱,影响城市的市容。城市的建筑设计风格混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设计师设计构图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构思的时候,可能只考虑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忽略了城市的建筑设计最好和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相互搭配对于城市的建筑设计比较关键,把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本身的建筑理念和风格相互映衬,可能会有好的建筑整体风格,给城市增添一道风景线。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地位。色彩和外观可以影响城市的规划指标。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使得设计与城市本身的环境特征、人文特点以及天气和地域特征等相适应,能够增强城市的协调统一感。城市规划大概是从城市的基本表面出发的,还可以从城市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解决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处于严重浪费能源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适当的想办法减少环境污染的现状,使得环境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如果依旧是高能耗型的,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该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的程度,这是城市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城市规划建设。

三、如何建设可持发展理念和建筑设计为一体的城市

1.最好做到建筑设计和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地域、天气等相适应环境对于城市建筑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和当地的景色以及人文特点等相互映衬。所以,不同地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如果在严寒的地区或者相对比较寒冷的地区,会发现在冬天的太阳照射的更强烈,相对比来说,夏天的阳光的强度就会减少很多。在北方的房屋设计中一般采用的偏向为朝南、南稍微偏东方向等。起着衬托作用的房间一般是在北面或者开有窗户。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合理标准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在严寒或者寒冷的地区,人们应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城市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保证城市建筑的安全性以及环保性。(2)在稍微潮湿的地区,在设计方面更加偏向于建筑物内外的通风效果,相应的应该把要求稍微提高一些,在这些地区一般会出现通风比较好的窗户,这样就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潮湿地区的屋顶一般是把屋顶设计的比较通风,还可以把墙壁设置的相对的能达到隔热,这样能增强降低温度的作用。如果还想进一步防止湿热,还可以再建筑物的周围种植上绿色建筑物,这样可以起到遮阴的效果。2.城市的建筑设计相对应该合理科学规划,使得能源能够充分利用在目前倡导节能环保型的社会观念下,要想能够实现建筑外观良好的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进行规划,并应该适当的使得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想要得到好的建筑外观设计:(1)建筑物的间距要合理地规划。有些因素会影响到建筑物的采光效果,例如在城市建筑物之间的高度和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都可能会影响采光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采光效果和合理的光照条件得到及时地保证,就会使得建筑物之间的差距比较合理。还应该适当地在工程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光照时间和高度等计算出正确的间距。这样才能保证有合理的间距,进而有正确的建筑密度。合理的间距和建筑密度都能够使得建筑物得到充足的光照。应该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能够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2)具体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规划好相关事项确保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和长远的观念看,从大局的方向来确保城市的建筑设计正常进行。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条件和具体的地势情况,尽量保证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我国现在逐渐倡导建设环保节能型社会,这样就需要我国城市的建筑设计趋向于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节能环保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做到亲手不去破坏环境。从身边做起保护好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能够保证城市的稳定有序发展。所以,在城市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地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方,合理的选择土地进行施工。把城市的建筑设计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促进城市建设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现在我国渐渐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如何实现城市的建筑设计融入可持续化发展理念,也是现今值得考虑的问题。通过上文,我们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根据目前的城市建筑设计现况对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改变,使得建筑设计与当前的理念相符合。至于建筑设计能不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及时做出改变。

参考文献:

[1]祁会祥.谈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14.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前言: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按照可持续性发展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美丽的工作与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是在对城市的深化认识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城市居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

1背景研究

1.1国际环境

可持续发展引起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始于联合国首次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随之,城市规划业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以“城市与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命名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环球论坛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94年6月在英国的曼彻期特召开。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城市时代的大环境下,城市规划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1.2国内环境

在资源严重紧缺和匮乏的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资源消耗国,毋庸置疑,城市必将迎来人口和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关系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考验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城市中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会面临更为冷酷和严峻的形势。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怎样确定,具体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是我们在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关于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的概念

规划,即比较长远的、发展的计划。通俗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指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可以在预先计划的时间内实现。城市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可以合理利用的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等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及确定等均属城市规划之范畴。

2.2城市规划的内容

总结诸多的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发现,常规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此为指导依据,进一步展开实施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要想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就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预测和规划,以明确定位城市的发展性质、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格局,在科学规划的组织和指导下,按计划逐步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象征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它既是生产力的空间载体,也是承载经济聚集实体、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城镇聚集区往往也都是经济中心区,故而,只有城市及其聚集区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带来区域的、国家的乃至于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城市范围内,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尤为突出甚至繁重,而我国城市规划的经历较短,经验也不足,这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情况相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矛盾辈出的西方国家相比,形势更加逼人,任务也更加紧迫,正因如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研究并积极探索合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基点,努力协调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彼此间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的。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要求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以后的发展所需,体现了发展和限制两个方面的内涵。结合城市规划这个课题,具体要求即为城市规划与当地实际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彼此和谐。

4.1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但另一方面,在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统筹兼顾,杜绝杀鸡取卵的错误工作方式,更要避免走入用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思路误区。城市规划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铺设条件,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想就会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城市基础规划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协调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又能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城市规划,二者保持高度协调,和谐共处,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4.2城市规划与社会的和谐

城市规划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给社会以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规划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规划得好可以造福于民,规划得不好则要徒劳地浪费掉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更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城市规划需要重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使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容量相协调,使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体和谐相处。

4.3城市规划与生态的和谐

“宜居”―城市的基本品质要求,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是集经济、生态、社会等于一身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显示的结果,其中,尤以生态良好为首要条件。生态良好的城市是以环境的容量和生态的承载力为前提,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科学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且保证物质能够循环良好,能量能够流动畅通。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可利用性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使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决摒弃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浪费,要崇尚简朴,以“绿色”规划为设计理念,达到城市规划和生态的和谐。

4.4城市规划与人口的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再是简单的要求物质生活的保证,而是转向了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适应人们的变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规划工作做细致,以满足不同层次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城市规划从业者要真心热爱城市,热爱城市中的人民,要保持创新,加强实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领导作用,使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化、人性化,规划和建设出更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城市实际、具有该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日益凸显和重要,我们紧跟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入到城市规划这个课题中来,将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为基点,全面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避免重蹈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错误覆辙。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基本哲学原理的,是一个长期、曲折又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不懈努力才会得以实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我们要运用属于自己的规划方法,以更高标准的科学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城市 道路 交通 可持续发展 研究

1 引言

随着对生存和发展 问题 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 社会 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按其内涵可以归纳为:

(1)鼓励 经济 增长,增加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2)在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的基础上,注重质量上的改善;

(3)以保护 自然 为前提,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4)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不仅鼓励经济增长,而且注重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就是要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减小因经济的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

上海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时间里发展缓慢,造成了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其差距很大,如表1 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交通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过于集中的投资也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地太多, 影响 交通,造成居民心情烦躁,体现了发展上不具有的继承性和平稳性;二是过于集中的投资,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能力严重不足,抢进度,赶工期,造成工程质量差,隐性问题多,工程的使用寿命短,维修资金急剧增加。影响了新设施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缺少环境意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对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即发展的可持续性缺乏明确认识。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下,试图从供和需两个方面对本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问题作一具体 分析 。

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上海、新加坡城市道路比较 表1

面积

人口

(万人)

道路总长

(km)

道路用地占总用

地比重(%)

人均道路面

积(m2/人)

纽约

823

726(1986)

10303(1995)

24.1

28.0

伦敦

1580

673(1988)

23.0

26.9

东京

2059

1185(1990)

11287(1985)

13.8

10.5

巴黎

105

215(1990)

1360(1988)

20.0

10.5

上海

2957

948(1993)

13.7

2.98

新加坡

585

276(1991)

2840(1991)

24.1 2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 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单中心的,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本市在产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空间,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 目前 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主权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 现代 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较少,而较多地是考虑单一发展的交通方式,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交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 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高架环线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我国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6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陈旧,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孙立军: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极其严重。

我国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 理论 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极其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中持续原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1.3 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或自行车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 科学 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 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 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 工业 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林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 对策及优先领域

交通 需求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完全满足的行为,无限的“供给”是不现实的。在考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节制交通需求,进行需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配合城市布局的调整,兴建大运量的市区廊道、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及相互衔接的换乘系统。同时,应有高质量的交通生态环境意识。交通设施和

交通工具的快速增加,交通与环境的矛盾也随之加剧,交通废气、交通噪声,交通振动等已形成公害。事实上,本市高架道路的修建已经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 问题 。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通过规划手段,是减少环境 影响 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制定小汽车(公用、家用)政策,拿出体现公交优先原则的切实措施。汽车 工业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须大力 发展 。但小汽车进入家庭,需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进,同道路建设相适应,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原则,下列具体的问题应予优先 研究 解决:

3.1 调整规划与布局,构建快速交通系统

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应将交通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予以考虑。上海的城市布局已大体形成,要作大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而 目前 的土地批租,成片拆迁倒是提供了调整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应明确各分区的功能,明确各主要道路的交通功能,尽量向市外缘而不是市中心投资,减少向市中心区的出行,在主要的人流集散点之间,优先考虑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中持续)的原则考虑和实施这些问题,均应进行专项研究。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的国际都市,应该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快速交通系统,将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地铁站、公共停车场、各建筑物停车场及城市交通

网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加以考虑,统一规划并设计便利的换乘系统,为交通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框架。这是一项不需很多投资,但却能收到很大效益的工作。

3.2 研究设计标准和技术政策,提高设施建造水平

目前,道路设计主要精力置于道路几何设计,道路结构和材料设计未予充分重视,这有失偏颇。道路早期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严重制约了 经济 的持续发展。

按中持续或强持续发展原则 ,重新审视修订上海的道路结构的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只有将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技术规范中去,使工程技术人员都掌握了它,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考虑。

3.3采用 现代 交通管理手段,实施有限畅通计划

目前交通管理或司机出行的盲目性都较高,造成不可避免的交通拥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了解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变化。而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可弥补这一不足。当然,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有一定的困难,但可在有限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保证主要道路的畅通无阻,如在内环线高架、成都路高架等道路上实施。这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作。

3.4制定明确、一贯的交通政策

公共交通应成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以改善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实际上,如果能减少个体交通,则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实施公交战略的过程中,政府必然会遇到各种利益集团(如私人交通工具的商业受惠者)的游说,政府应能秉承一贯的原则 。

城市的交通空间终究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交通需求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政府应通过规划布局,商业布点和政策法规等方式节制交通的需求。

3.5交通法规的广泛宣传和严格执行是尤为重要的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应是现代人的一个起码标志,是上海是否已是国际城市的试金石。如果每人都能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则交通效率可大大提高。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立体车库;可持续发展;城市

随着汽车在家庭生活的普及,汽车这一奢侈高档商品开始普遍进入普通市民家庭,人们对车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几乎达到寸土寸金的地步。尽管已经在绿地、道路及一些低层建筑下建造了一些公共停车场,但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马路停车场"的现象也愈演愈烈。"马路停车场"不仅影响城市面貌,阻碍城市交通,隐藏交通安全隐患,而且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为此,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西安城市立体车库规划建设问题。

(一)发展城市立体车库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近期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国内大中城市(以西安为例),发展立体停车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虽然存在着一定缺陷和风险,但只要统筹规划,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经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

(1)缓解"停车难"现状

进入21世纪,总体良好的国内国际局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汽车渐渐从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随之带来的便是严重的交通问题。在各种问题中,停车场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随着私家车的猛增,西安城内停车难凸显。尤其是位于闹市区的多个商业区,由于人流量、车流量较大,加上周边道路交通状况拥堵,停车难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城市中心区域入地资源极其有限,此时,引入"公共立体停车库"将有巨大的意义。

(2)节约土地资源

随着商业中心区土地资源有限,地价也寸土寸金。因此,未来几年内,节约面积、存取车快捷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将是停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商家投资的重点。而"公共立体停车库"可以达到节约面积的要求,减少土地的使用。

(3)可以推动停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西安每年数百亿巨资投入城市道路建设,以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动态交通的行车条件,但比较而言,对停车的静态交通投入,则显得少之又少。事实上,随着机动车不断增加,停车也是一个大产业,前景诱人。

(二)城市立体车库发展现状和问题

(1)城市立体车库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加剧,道路动态交通以及停车静态交通均出现恶化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3亿人,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许多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笔者从西安车辆管理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底,西安机动车保有量为149.78万辆,其中小型、轻微、微型车辆为108.74万辆;大中型车辆数为9.87万辆,其他汽车7.21万辆。驾驶员人数截止到2012年5月底保有量为228.81万人。可以肯定地说,按照这种增长率,西安市目前的机动车保有量2014年已轻松超过150万辆。另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停车位与机动车车辆的保有量之比大约为1:5,也就是说停车位的数量还缺少80%左右。停车位的严重不足,造成占道停放现象和非法停放现象日益严重。从国际城市建设的经验看,停车位的满足率达到120%(含20%公共停车位)才能保证交通不拥堵。近年来,西安城市轿车每年新增20万辆左右,按轿车数与停车位之比为1:1.2 推算,每年需新增停车位20万个,才能满足需求。

(2)国内外城市立体车库发展情况

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中国,目前立体车库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立体车库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立体车库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节约空间;第二,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第三,建设成本低于传统停车场;第四,安全可靠、美化环境。但是,西安室现有的立体停车库的发展情况仍不容乐观,如西京医院立体停车库,它是西安市较早设立的立体停车库之一,但建成至今,成本仍未回收,平日停车率为50%,不得已将停车费由每次15元降至每次10元。与西京医院立体停车库相比,兴庆路和长乐路路面停车场却门庭若市。

(3)立体停车库建设的风险

立体停车库虽有很多优点,但仍然不能引起政府、公众和投资企业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立体车库产业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存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等问题,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也还不能完全保障。司机接受和适应立体停车库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市民长期的意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虽然有明文禁止路边空地停车,但在大街小巷仍可随处见到违规停车的。第三、部分人认为,立体车库虽然节省空间,但是也是上天下地,自己不放心爱车被高高挂起,或是深入地下。

(三)城市立体车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立体车库现在尚未普及,这是由于价格决定市场,所以造成了立体车库车位常有空缺现象,据调研结果显示某大型立体车库的经营来算一笔帐,投资2700多万元的立体车库现有车位224 个,一天大约有200辆车停放,平均每辆车停2小时,每小时停车7元,营业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日常在这里工作的操作、收费、保安、维修等员工有近20人,一天的人员工资支出为1000元以上;车库的机械和办公用电每天100元;另外,车库建筑和设备总投资2700万元,以使用期限20年计算,每天的折旧应该是3700元,如此粗粗算来,这个立体车库每天营业收入至少在5000元才能"保本"。实际情况是,每开门一天要贴上2000元,一个月净亏6万元。经营商的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的打击了他们的投资热情,立体车库的经营更是陷入困境,为收回成本,只能通过提高立体车库停车的价位,然而,越是价位高,越是无人问津,车位闲置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的阻碍了立体车库的顺利发展。

(四)城市立体车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突破传统,另辟蹊径

我们应突破对传统城市停车问题的研究的限制,另辟蹊径,把工厂物料仓储立体的方式用于城市停车方面。

(2)动静结合,立体交通

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除了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动态交通,更要重视静态交通问题,这对于建立立体交通,具有广泛意义和价值。

(3)三方合作,协调持续

应把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共同作为研究的对象,三方通力合作,使城市立体车库建设形成科学协调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张亚楠,马莹,孙永强.立体车库结构设计[J].河北农机.2014(02):54-55.

[2]梁睦,李铬,程军红,李坤.多层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01):6-10.

[3]陈莉,王同洲,宋结焱,王娜,段刚.城市商业中心区机械式立体车库规划模型与算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02):168-175,212.

[4]胡巧亚,唐炯燕,贾春玉,朱锡明,刘雪莲.破解宁波老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02):52-56.

[5]汪泓宇.浅析立体停车库的选型与建筑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07):96-98.

[6].智能车库,未来之路[J].自动化博览.2014(06):10-12.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7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实施性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worked experience, mainl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on the rough discus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Implementation of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外部客观环境支撑着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流通,两者之问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应是生态问题,并高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城市建筑及其形成的群落区域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紧缺,以及由于利用这些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 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城市建筑及区域群方面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有限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能源相互转化、对人类健康、对物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其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近几年所提出的有关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理论,均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进行探索人、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创造最为理想、舒适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框架式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整合设计”要求

(1)要用一种宏观整体的方式去观察构成城市生命支撑系统的每一种事物。不仅要观察建筑、各建筑周边环境、城市区域性建筑群,而且要观察食物、能量、废弃物、区域性气候以及其它所有构成这一系统的事物。

(2) 整合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合理的有生命的场所或聚居地,所以需要比照健康的自然系统特征。注重效率和简单正是自然系统固有的特征之一, 而且自然系统中的众多特征是在相互联系或缺一不可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系统正常运作。作为城市生态建筑设计而言,就是要将人、建筑、自然环境、配套的人造自然环境看作—个城市生态系统来进行设计和规划,优化各环节,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和性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整合优势。

(3)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整合重在设计过程。在设计城市、城镇、建筑时, 从对自然系统的类比中借鉴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经验,将其应用于城市生态建筑环境之中。例如,与利用各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或混凝土等建造出的建筑相比,我们在生态建筑角度方面更倾向于利用自然材料, 石块或没有加工的木材建造的建筑接近自然建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设计过程的类比,因为利用自然材料还牵涉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问题。

(4)城市生态建筑设计要考虑自然整合系统的过程。①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是通过一个封闭的环和多渠道网络进行。就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所代表的那样:能量和物质经过多种不同的状态,从最初太阳能,到不同的种群体内,经过生物降解回到无机状态,然后通过光合作用重新进入循环圈。若在城市生态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此概念,是有极大好处的。②通过增加小的增量来释放系统中的能量,从而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③各个自然系统的边界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并且可以相互渗透,能量和物质不会流失。④自然整合系统中的信息储存分散在基因储存器中。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促进了系统的分化,使其不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和水平上。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储存在文化模式中,即建筑环境、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分析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储存状态对于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利用自然整合系统的过程及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流动模式来展开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

2、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汇,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系统工程设计,需要整个社会元素的重视和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基础, 将重新界定人作为个体和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不是靠几位设计师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它代表着未来城市建筑环境的建设趋势。生态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处理

好人、城市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建设中,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要采用“少费多用”的原则。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3)对于局部环境空间的生态设计,则体现在建筑建造成本以及使用寿命方面。着眼于未来的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①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②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在城市建筑中的使用;③采用多空间层次的绿化方式来改善城市区域性气候; ④为增强空间适应性和互动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⑤在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要考虑系统内部有关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

筑废弃物等。

以上各个方面需要结构、设备、园林、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相关子系统对于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构思,必须以生态的、整合的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架。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 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质量和未来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也决不能为求得局部的利益和发展而向“后代借资源”。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原则。设计创造一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建筑环境新格局。

3、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的可实施性

人类的价值系统决定了, 在评估一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时, 重点考虑的是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模式的效益。如果短期效益不理想,即使长期效益好,已很难被采纳实施,这同样是影响推广实施生态建筑方案的矛盾所在。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8

[论文摘要]园林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已凸显出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园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一些园林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噪声污染等环境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阐明园林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对在园林城市建设中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阐述。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较为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北京、太原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地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园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三)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四)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理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来确定。做好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国内研发先进设备及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将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与火力发电、农业复合肥制造、金属冶炼、沼气收集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国际一流固体废物处理体系,研发现代国际一流处理设备。实现低成本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的城市家园。

三、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从而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二)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治疗的良方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林景观艺术提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似乎是想疯了,想到绝处才能逢生,从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不仅仅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让外来的人员进一步地了解到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

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上往往大量地采用当地的树种。当地的树种不仅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容易成活,成本较低,而且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树种与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环境经济学家牛文远教授在致公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议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针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关键。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二)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三)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五)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这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六)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尽快落实资源消耗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出台并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建立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趁现在采掘利好的时机,出台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如提高资源和税率,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并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

[2]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1).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 展交通运输 轨道交通

引言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

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它同时有促进文化传承,保护生态多样性,提供城市休闲旅游场所的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不仅要提供便捷的交通,顺畅的购物环境,高覆盖的医疗体系,同时也需要城市中园林建设所提供的绿化、景观等自然环境。

1.园林的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城市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生态的平衡,建立一个不仅满足生存容量的空间,更重要的满足生存质量。”

我国城市建设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忽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把城市可用的建设空间都用来发展工厂建设、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一味的追求城市的容量,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带来的问题是:环境出现了恶化,城市上空飘着黑黑的云彩,空气中弥漫着汽车的尾气,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外迁之前,城市里全年有2/3的时间看不到蓝天。

园林绿化可以弥补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给人们带来生存环境的深层次危机,建设城市园林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在城市的大空间环境中,建设大型生态园林景观,在小型社区中,根据小区环境,因地制宜的建设相应的生态空间。园林使得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活起来,城市的绿地不仅使城市的风景更美了,也促进环境的改善。建设的园林景观,可以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净化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

2.园林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要让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是人类集聚的产物,人性的要求人类要生存在自然和社会双重条件下。所以,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打造城市的自然性,尤其是随着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自然性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比如人们在一个城市选购住房的时候,会把周边是否有大面积绿地,是否有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居住在城市,满足了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便利之后,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也更加迫切。

自然和谐的城市,应该是居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便利,快捷的交通,宽敞舒适的住房,又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谐提出的第一要求是能够保障到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基本的需求要求能够达到空气的新鲜,水质的纯净。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在满足温饱后,对精神文明要求会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有休闲娱乐场所,让人置身其中感觉精神愉悦。园林建设可以提供大片的绿地,富含韵味的人造景观,以供人们欣赏。园林融入到了城市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得益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园林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建设后,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可以进行组织户外活动的空间。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优质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居民可以在园林里散步、下棋、打牌,可以在园林里读书学习,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人们在园林中观赏着自然和历史景观,漫步在林荫下,绿地边,有利于人们进行曲艺和诗歌等文化创作。

4.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园林建设,可以使城市更加适宜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园林建设美化了市容,丰富城市的立体景观,增加了城市的建筑艺术效果,打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态名片,就会吸引更多的旅游和观光人士。从而带动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房地产建设中,加入园林建设元素可以使项目本身的价值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房产项目的销售,地产销售好了可以拉动税收。一个企业盈利了,会带动更多的企业来城市投资,带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