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09

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1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教育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初步确立,稳步发展。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自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1980 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了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随后完成制定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改进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开始逐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开展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从198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上进行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大的改革强调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又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学界对西方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一直呈方兴未艾之势。对西方的与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性关注,既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道德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也极大促进了国内德育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交流的频度与深度日益加深,而不同形态的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我国也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二、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一)西方道德教育更重视个人本位

西方思想道德教育内在一致的反映了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社会性质。人性化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正日趋人性化,在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强调从人的需要出发。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人权、人性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20世纪后期,法国提出以人权为核心,突出公民权利,形成以民主权利与公民义务为特征的公民教育新时期。日本针对长期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端,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原则。各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该理论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而应是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道德教育的隐蔽性和巧妙性是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注重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增提协调性,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而以“公民与政治课”、“社会课”等名称进行教育。学校更多的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其他的课程学习上。要求学习任何专业课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门学科要应对那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实现思想道德全方位渗透,寓道德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道德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方式上,西方国家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把信念、情感和道德意识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中。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更是把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引导推向了极致; 通过宗教团体活动,把民众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政府的顺从;按照“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采取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在家庭道德教育上。 西方父母更多是起引导作用,采取间接教育、全面渗透。通过以身作则、讲故事等方法与孩子平等沟通,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念渗透到孩子思想中,并通过孩子自己“内化”,感受道德,树立价值观,不会直接强制性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内容有哪些来强加道德观念。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虽趋于“平等”,但依然不乏父母直接灌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用过激方式将道德强加于孩子助其形成与社会相符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西方的道德教育从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根据学生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把道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而丰富。如,进行宗教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自由平等人权教育、现代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心理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保护环境教育、反色情暴力教育等等,不但内容无所不包,而且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社会道德教育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品格。良好的品德不是单靠课堂教育所能形成的,还必须在事件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才能形成。一般通过开展周末晚会、社会问题研讨、服务学习、政治活动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推广本国价值观。以美国为例,除学校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所。很多博物馆陈列着当年开拓者的用具,展现其创业史的艰辛。科技博物馆专门展示世界科技领先水平的辉煌成就,进行爱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等等。通过社区等社会组织来开展博物馆参观活动和志愿讲解员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耳濡目染。

三、国外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我国虽然存在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方面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的教育价值观。然而,近年来,东方国家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价值观上有了质的飞越,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价值在不断凸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刺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在逐渐被大部分人所认可。

目前中国的德育目标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一、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法规。二、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需要的政治人才。三、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更新。实践证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两者关系紧密、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国家利益、社会目的的同时,又要充分维护的与对象的个体权益,促进个体发展。既强调个体品德的“工具”价值,也重视品德的“本体”价值。培养身心发展和谐、素质高、能力强的个体,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坚持科学灌输,注重渗透教育

西方渗透性启示是在我国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隐性教育方式, 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应该相互融合,形成合力,相互统一。一方面,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可以从课堂外、从校园环境中,从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在世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趋势越来越关注渗透的、隐性的教育方式时,保持显性教育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如开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最常用的、最传统的就是以课程为载体的课堂灌输。其中主要是教育的目的过于显现、教育方式单调等,使德育难以收到实效,甚至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当前,爱“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教育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载体功能,必须强调和提倡科学灌输,同时将“灌输”与“渗透”有机结合,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道德是人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我们应该创新德育载体,如创新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心理资讯载体等形式来发挥渗透功能。

(三)积极倡导“三结合”和“养成教育”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突出的经验之一体现在教育体系的三结合上,表现了教育体系内在的统一以及德育与客观要求之间的和谐与适应。我们应努力是个人、学校以及社会道德教育相结合,达到教育目标的协调统一,减少因三者的冲突带来的副作用,使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养成教育”强调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它是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检查,实质是道德实践的锻炼过程。比如,鼓励大学生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的一些服务工作。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打工”式的教育机会,进行一些“有酬”劳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养成教育”虽不鲜见,但总体还未形成一种方法体系。“新课改”后,虽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注重生活化,但“养成教育”所需的大量实践环节却因各种原因而滞后,如应试教育的压力、未成年人“安全责任”束缚、场地设施不健全等等。因此,我国应在原有基础上,切实地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成教育”的新思路。坚持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变零散的、个别的为整体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2

关键词: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但是原始社会也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一种由诸多代代沿袭、约定俗成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所构成的生活实践方式。这些具体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一些差别,但其功用属于道德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化方法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单独的个人根本无法与自然力和野兽进行斗争,于是形成原始的群体生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几乎完全融为一体。但在原始集体中,个体的自觉意识难以显现,自觉意识只是在集体的共同心理层次上以神秘、互渗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体把个体联合为一体,形成集体意识。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使群体继续发展下去而不至于灭亡,生产活动就必须适应与自然力斗争的要求。群体内部的有经验的老人或者长辈就承担起了对年轻人和下辈进行教化工作的任务,年轻人从教化中获得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模仿有经验的人的行为,形成适应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体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

1.图腾、宗教。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原始群体中,那些长辈级的人会从小就教育下一代对图腾的崇拜和信仰,使图腾成为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群体组织的方式之一。通过图腾标志、图腾祭祀等活动达到图腾的认同的目的。当图腾在集体中得到认同,个体的自觉意识便在图腾和禁忌中间接的渗透出来。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包括对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群体的神秘观念和祈求敬拜,并由此发展出对超自然体之神灵的信仰及祟拜。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信仰之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明时代的诉诸人的理性—一认知和反思—一的训练,另一种则是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的方式”,即通过图腾和信仰来形成个体心中的禁忌。

2.礼仪、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匾乏,但仍然存在一些礼仪和制度。不管是诞生礼还是成人礼,对于原始群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各个氏族内部,基本上都有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维系原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关系。举例而言,摩尔根母系氏族就有包括氏所推选一个酋长和一个军事领袖并可任意撤换氏族内部人要互相帮助、保护不受外族伤害氏族可收养外人入族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共同的议事会等制度。这些条款不一定以明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但通过长辈对下辈的言传身教,使制度和礼仪得以传递下去,只要这个氏族还存在,那这些制度就一定制约着氏族内部的成员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强制性的公共道德约束个人,使集体意志不被打破,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3.神话传说。

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这些理想化了的人或者物,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很容易在原始村落中流传下去。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原始群体中,长辈利用神话故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成为他们对抗自然力的精神力量。

4.原始歌舞。

根据许多古文物和古文献的记载,原始歌舞是原始人群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以及对生殖的崇拜。原始歌舞总是与原始人群宣泄情绪的心理和寄托祝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他们创造的这种渲泄情绪、寄托祝愿的歌舞,既是对生活的再现,也是在这些象征性、拟态性的动作中传递了伦理与道德。一代一代相传的舞蹈,并不会被残酷的自然环境所中断。例如,狩猎民族的舞蹈一律是群体的舞蹈。通常是本部落的男子,也有许多是几个部落的人联合演习,按照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动作。在跳舞的活动中,许多参与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蹈的感觉和动作融合成一体。原始舞蹈的教育意义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和自由平等的观念。

二、原始社会的自我教育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虽然以言传身教为主,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自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方式。毕竟,那些用来言传身教的内容即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最初都是在先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原始人群在不断的对抗恶劣的自然力和凶猛的野兽,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来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不管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是怎样的,道德教育始终要经历一个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老人的经验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只是一个外部灌输的过程,如果要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将外部灌输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对抗自然力和野兽以及外族人侵的过程中,先民们早就认清了现实,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生存下去的,于是形成了部落来集体生存和发展。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合理的分配着生产任务,对所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的分配,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物质匾乏的情况下,要继续生存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毕竟物质上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未成年的个体最初是被教化去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那当他们成长成为部落内部最有生产力和最有决策能力的成年人时,就需要自己教育自己,将以往的教化的结果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除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之外,原始部落的个体还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处理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习惯方法。比如在氏族内部,经常举行议事会来决策。氏族议事会是成年人的会议,未成年者不能参加。如果要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需要经过成丁仪式。这种议事要在严肃的氛围里,对成年的人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以检验他们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氏族或者部落的成员。母系氏族的这种议事会和成丁仪式,几乎完全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一套道德规范。这样的道德规范,就不仅仅是靠教化就能达到的结果。

三、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一样,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是朴素的,直观的,未能形成科学的完备的系统。但是其道德教育对于整个原始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维护了群体的意志和集体的利益。总的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有渗透性、民主性、平等性、手段单一性、参与性等几个特点。

渗透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在氏族或者部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完成的。不管是长辈的言传身教还是个体本身的自我教育,无不渗透在日常的实践中,从图腾崇拜中渗透禁忌与信仰,从礼仪制度中渗透权利与义务、从原始神话中渗透理想与勇气、从原始歌舞中渗透自由与团结。而与此同时,这些被教化的禁忌、理想、勇气、自由、团结等道德情感无不通过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形式得到加深并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下去。

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低下,缺乏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氏族或者部落内部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这为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基础。氏族或部落内部每个成员都有获得道德教育的机会,所接受教化的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教化的方式都是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民主性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原始社会中,氏族的首领几乎都是由成员民主的选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撤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平衡。道德教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接受教化还是自我教育,成员之间既接受来自长辈的经验传授,也贡献自己的经验给他人。

手段单一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由于受到自然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现代的道德教育那样形成一个具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科学的系统。它的手段是很单一的,除了自我教育,几乎全部的道德教育方式都在于原始的教化、言传身教,即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3

 

关键词:原始社会 道德教育 方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但是原始社会也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一种由诸多代代沿袭、约定俗成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所构成的生活实践方式。这些具体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一些差别,但其功用属于道德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

    一 原始社会的教化方法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单独的个人根本无法与自然力和野兽进行斗争,于是形成原始的群体生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几乎完全融为一体。但在原始集体中,个体的自觉意识难以显现,自觉意识只是在集体的共同心理层次上以神秘、互渗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体把个体联合为一体,形成集体意识。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使群体继续发展下去而不至于灭亡,生产活动就必须适应与自然力斗争的要求。群体内部的有经验的老人或者长辈就承担起了对年轻人和下辈进行教化工作的任务,年轻人从教化中获得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模仿有经验的人的行为,形成适应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体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

    1.图腾、宗教。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原始群体中,那些长辈级的人会从小就教育下一代对图腾的崇拜和信仰,使图腾成为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群体组织的方式之一。通过图腾标志、图腾祭祀等活动达到图腾的认同的目的。当图腾在集体中得到认同,个体的自觉意识便在图腾和禁忌中间接的渗透出来。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包括对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群体的神秘观念和祈求敬拜,并由此发展出对超自然体之神灵的信仰及祟拜。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信仰之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明时代的诉诸人的理性—一认知和反思—一的训练,另一种则是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的方式”,即通过图腾和信仰来形成个体心中的禁忌。

    2.礼仪、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匾乏,但仍然存在一些礼仪和制度。不管是诞生礼还是成人礼,对于原始群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各个氏族内部,基本上都有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维系原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关系。举例而言,摩尔根母系氏族就有包括氏所推选一个酋长和一个军事领袖并可任意撤换;氏族内部人要互相帮助、保护不受外族伤害;氏族可收养外人入族;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共同的议事会等制度。这些条款不一定以明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但通过长辈对下辈的言传身教,使制度和礼仪得以传递下去,只要这个氏族还存在,那这些制度就一定制约着氏族内部的成员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强制性的公共道德约束个人,使集体意志不被打破,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3.神话传说。

    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这些理想化了的人或者物,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很容易在原始村落中流传下去。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原始群体中,长辈利用神话故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成为他们对抗自然力的精神力量。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方法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有教无类、师道尊严、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人才。

1 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在《论语・述而》里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又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他认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禀气质和习俗的不同而有善类和恶类之分,而且不论善恶,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使其复于善,所以接受学生可以不分善恶的不同。

“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显示出我国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对贫富家庭的子女一视同仁,这依然有碍于我们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无类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仍具有指导意义。

2 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见,尊敬师长是尊师重道的体现。荀子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见,这时荀子已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

然而,当今轻视教育、轻视教师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所以“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3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一教育方法始终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可谓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时至当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在旧有的体制还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的过渡期,导致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所以在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秉持严格的师道,自尊自励,刻苦钻研,务必要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务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及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据《论语・先进》记载,冉求胆小怯懦,而仲由则胆大冒失,对于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教育他做事要果断,不能畏首畏尾;对仲由,孔子则教育他做事时要三思而后行,万事不能贸然行事。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个性特征,再加上每个人的能力、志向、品德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循序渐进

孔子的学生颜渊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序渐进式的教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果“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亦即如果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之后,南宋朱熹和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等都发展了孔子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其实,要培养一个内圣外王的大学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且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其目标,这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的教学规律,是古代先贤教学经验的总结,教育者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教学原则。

6 启发诱导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据《论语・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聚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老师如果加以诱导,使学生能够用一隅推出其他三隅的话,那么到最后就能够完全弄清楚问题的本质了。在《礼记・学记》中又对孔子的这一启发诱导之法进一步发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亦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鼓励,而不应该强迫或压制,教育者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维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启发诱导式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7 寓教于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即是说道德修养的完成在于音乐。之后,荀子在《乐论》里进一步阐明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这充分肯定了音乐能使君臣和敬、父子兄弟和气、邻里和睦,对国民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和政治教化作用。

寓教于乐是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应当很好地运用这一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应强调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 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68.

[4] 袁贵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N].人民日报,2013-10-16(4).

[5]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

[6] 杨天宇.礼记(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7] 孙安邦,马银华.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

[8] 章用秀.荀子妙语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5:88-89.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特点;方法

中共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其中就包含了提高人民综合思想道德素养及科学文化素养的任务。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以下简要论述了几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同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有:其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有部分高中辍学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社会背景也极为复杂,很多都有过一定的生活历练,因此其思想道德方面很复杂;其二,一些学生因为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在人生观及道德观方面已经逐渐成型,尽管自主性及管理能力相对较高,但也很容易养成叛逆个性;其三,很多初中的应届学生由于无法考上高中而选择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都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于上述情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症下药方可获取成功。

二、在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1.从教材入手

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教学融入课本知识中,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些德育的美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品德素养。

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经常与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利用QQ、MSN、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完善自身。

总而言之,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其一生的财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挖教材资料,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7

 

关键词:公民道德;培养;方法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8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还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有了这种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更加彰显魅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摆脱贫穷落后和挨打的局面,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实践和活动中,体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当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体现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上。中华民族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是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精神。因此,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从以上论述可知,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同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9

关键词:道德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党中央在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建设公民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体系,是当前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如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呢?

教学案例:今年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六周年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集中展示《纲要》颁布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道德楷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奏出了美妙的乐章,这次评出的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都在默默讲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是永不过时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继续去发扬光大。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我们在政治课上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从土豆网下载的视频材料)。很快,同学们就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都在用心体会。看完了之后,布置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许多同学都被这些楷模平凡的事迹和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对照他们,再看看自己,纷纷表示要争做学生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那是一个个令我们钦佩和感动的名字。钦佩,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同凡响,他们是道德标杆;感动,则因为我们受到了震撼和感化,这正是这些道德偶像的积极效应。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说理引导法、熏陶感染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心理咨询法、自我教育法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方法,就难以收到积极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有效形式,课后也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设教育情境,进行情感熏陶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快速地收集和调动与教育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和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案例中关于“道德的力量”的相关视频材料就是来源于土豆网。教师从土豆网上下载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播放,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创设教育情境,通过文字、音乐、影视等艺术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不同地位、身份、年龄的人上网参与讨论、参与对话,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交流中缩短心理距离,减弱抵触情绪,教育者所讲的道理就容易被接受。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学生可以自由地在BBS上留言、发帖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占领这一制高点,势在必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加强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依据网络规律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伦理,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建设专业队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加强校园短信文化建设,实现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

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接受心理,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既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中教育了别人。所以,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各类意见的反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旧模式,采用双向互动的引导服务模式。而校园短信文化的出现,使得这种双向沟通交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以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凸显,“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长非常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但在当前,我校由于高职住校学生很多,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信息的传递不仅有限而且还不及时。可以说,顺畅的家校沟通已成为信息时代新型家校互动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构建,就能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

3、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但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易于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对问题的认识会产生错误和偏差。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 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它必然要影响教育的实现,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能够在不同影响面前判断是非。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智慧, 观察分析客观事物, 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教育自己; 要唤醒、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监控、 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改善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诚然,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愿我们的道德更高尚,愿我们的精神更充盈,愿我们的人格更完善。如此,我们教书育人的足迹一定会熠熠生辉,我们教育改革的行路一定会流光溢彩。

愿我,愿你,愿他,愿更多的人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起与道德模范同行,共同朝着道德模范的境界虔诚地朝圣。

参 考 文 献

1、2007年央视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颁奖词http://www.yuwen789.com/Article/200709/Article_10533.html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教育的方法篇1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古代的修身教育不只是为人们找到了一条提高道德境界的方法途径,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把培植自我内心的道德良知看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看成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很好地借鉴这一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关注外在的表现转向关注内在心灵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自我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

中国古代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往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1]4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体系建构也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经学教育、礼仪纲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和修身教育等。

一、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及其特色

(一)经学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属性的经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灵魂,是社会运行发展的精神核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是统治者的价值观。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接受认同,就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所谓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学。从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灵魂性内容。西汉开始的经学教育包括《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和《孝经》、《论语》,通称为《七经》。经学不仅成为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官考入仕的内容,尤其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更是如此。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统治者的不同需要,以及统治者认识程度、主观偏好的差异等因素,经学的教育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有所变化发展。西周原来的《六经》到西汉变为《五经》乃至《七经》,唐朝时期把《七经》扩展为《九经》和《十二经》,而到了宋朝,经学的内容发展为《十三经》。从宋朝开始的经学包括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也都被包括在经学之中。经学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因为经学中具有统治者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诸如《春秋》中的“大一统”观念,突出强调重视国家统一,不能分裂。南宋学者喻樗说:“六经数十万言,只十个字能尽其义,要之,不出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而已。”(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九六)。喻樗强调“五伦”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所谓五伦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统治者特别看重的是五伦中的君臣有义。(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社会生活中要有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对行为的规范,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封建纲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长期积淀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处理上下尊卑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原则或原则性的规范。礼仪规范包括礼仪和规范两个部分,前者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礼仪的规定,后者则是社会生活中带有强制性的规范。礼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规范,规范是告诉你不怎么做所要承担的后果,二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把规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如何让社会成员认识接受社会规范上花费了心思。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把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纳入教学的内容体系,在基础层面对人们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入仕的途径进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纲常的原则和礼仪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入仕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在实际上是通过入仕的途径强化纲常和礼仪规范的教育。此外,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还不忘用社会教育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乃至通俗读物中贯穿渗透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以臣忠、子孝、妻顺为代表的三纲五常成为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从西周的萌芽阶段到西汉的完善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以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作为基本内容,而中国封建社会所以能够延续两千多年,与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的深入与普及不无关系。(三)不同层次的道德楷模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感召力中国古代社会格外重视道德楷模和典范的教育。首先是选择不同层次的楷模。古代社会的楷模和典范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典型和楷模。对于统治者来说有统治者的楷模,士人阶层选择的是士人的楷模,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则有普通民众的典范。比如,尧、舜、禹、周公等,这是历代君王所要学习的楷模;孔子、孟子等圣人则是士人或者书儒需要学习的楷模,成圣教育则是典型的象征;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楷模则是那些遵守封建礼教和规范的人。其次是通过楷模典范的推选过程进行教育。推选典范楷模集中体现在士人和百姓的层面上,每一次对楷模和典范的推选,实际上都是一次现实的教育过程。推选要有推选的标准和条件,明确这些标准的过程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过程;而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对象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谁成为典型和楷模,是因为他具备了什么条件;谁在推选中落马则是说明他不具备什么条件。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推选过程实现的。第三是对道德楷模和典范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旌表。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途径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他们的事迹;另一方面,对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赏,有的甚至被加官进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队伍中的一员。道德楷模和典范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于被推选的人来说,由于推选和宣传过程,使他们自身受到鞭策而更加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目睹典型楷模被推举的过程和社会给予的肯定旌表来说,也会增强典型的感染力,不同程度地成为效仿的对象。应该说,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典型楷模教育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在实践领域引领人们行为的效果。此外,中国古代社会还突出强调社会的教化。教化的要义之一就是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能够成为百姓效仿的榜样。这也是楷模和典范教育的应有含义。(四)修身教育强调内心感悟修身教育是让人们寻找修炼途径的教育,它同样在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修身是古代社会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们找到的有助于人们按照社会要求去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修身突出的是自我教育或自我修养,它是通过自我对社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理解体悟,从内心生成的按照社会要求做事的自觉性。修身强调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即使是圣贤也概莫能外。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这就是修养的功夫。”[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统治者告诉人们:修身是成人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突出强调修身的根本价值,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成大事;而要成大事者,就必须修炼好自己。修身的内容包括立志、为学、重行、改过、自省、慎独、重微、日新等。立志,即确立高尚、远大、明确的奋斗目标;为学,即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知识;重行,即高度重视道德伦理知识的实践;改过,即自觉、勇敢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自省,即自我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慎独,即在自我独处的情况下也要遵守道德;重微即重视生活中细微的小善和小恶的道德价值;日新,即不断进步,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修身强调的是人向善的本性不能丢掉,而不丢的有效举措就是不断反省自我的人性,按照人性来修养自己,也即修心养性。古代社会强调修身教育,注意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接受,不仅调动了人们内心修炼的自觉性,而且大大节省了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修身教育是古代社会面对所有成员倡导的教育方式,君主要修身,官吏要修身,普通的士人甚至百姓也要修身,尽管不同境界的追求有不同要求但都要进行修身。因此,修身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通的内容。自孔子在《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以来,一方面它成为圣人君子贤人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一方面成为统治者面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我修养的水平从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前景。当然,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况。总之,强调自我修养,是统治者为社会教化找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过为人们的发展进步寻找路径的办法,使人们自觉接受社会的要求和统治者的意愿。

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