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9:12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1

【关键词】主体调适法 大学生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7-02

就业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主体调适法与客体调适法两大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关键是学生的自我调适,也即主体调适。大学生受到自身、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思想困惑、心理矛盾,进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自我调适的能力,有效地消除自身的就业心理问题,冷静地面对就业问题,并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体调适的方法做好就业心理调适。

一、理性认识自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不同的人具备的特点有所不同,所适应的职业范围也有差异。“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自己理性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给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克服缺点、发挥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持良好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正确处理好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而心态的好坏与能否理性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这样才能不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坦然面对现实。

二、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到就业体制、形势、人才供求矛盾是属于我国在转型期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这种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其次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使之与我国国情、市场需求相适应;再次是要意识到就业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放弃“一次到位”,要求“稳”、“高”、“优”等不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应当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采取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先就业,后择业”办法,通过基层、生产一线的单位或到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不断地实践学习,提高职业能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到更好的地方、单位工作。

三、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适这些问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恼的情绪,放松心情,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让自己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多方面技能,以适应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时,最简单的消除方法就是适度的宣泄,可以向同学、朋友、老师、上司等倾诉,寻求安慰与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共同分担忧愁,消除烦恼,并最终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发现平时不容易被自己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有助于在别人的帮助下积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提高就业心理承受力

由于社会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部分企业鄙视低学历、非名牌大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其实这并非坏事,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逆境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勇气、能力和智慧;应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对于挫折心理的调适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自我宣泄法、松驰练习法、环境调节法、理性情绪法、广交朋友法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承受力,要学会冷静思考,用乐观、坦然的态度及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

五、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求职技巧

当今就业市场处处充满竞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更早地离开校门走向社会,接受职场中优胜劣汰的洗礼,亲身体验激烈的挑战。就业竞争能力包括求职能力、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包括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等。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较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工程中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自我推销的技巧 ,如打造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迎合企业要求的简历、求职信,让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在成百上千的同类“广告”中脱颖而出;面试的技巧,如面试时应在仪表、面部表情、声调、语气和礼貌等方面把握好,争取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通过主体调适的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言.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J].科技咨询,2010(18)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1-02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非常满意地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有了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才能有自身的健全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自信、乐观、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困难,知难而上,是心理适应能力强的标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心理适应不良,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历史的发展,人才是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提高人才的素质[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延边某护理学院的08、10级在校大学生126名。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的本科大学生。

1.2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1.2.1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资料:包括年级、性别、生源、性格等。心理适应能力量表用汪向东[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量表。心理适应度分为3个标准:60分一下为一般,61-80分为适应性较强,81分以上为适应性强。分数越高适应能力越好。本研究Cronbach ’a=0.521。

1.2.2 调查方法

由本人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对每名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其完成,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资料统一输入SPSS13.0数据库,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26人,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其中,男生20份,占15.9%;女生106份,占 84.1%;独生子女47人,占37.3%。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能力(见表 1)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与性别、是否独生子、生源地、年级无差异,而性格有差异(表 2)。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总体良好

通过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比较乐观,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困难、环境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方面成绩很好。

3.2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男女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综合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数据资料表明,部分女生不能很好的悦纳自己,在对他人的适应上,女生的适应性优于男生,在与人交往中,女生更能容忍退让,而相当一部分男生不能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平共处;在对学习的适应方面,较少的学生找到了适宜的学习方法;在面对困难时,女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由于护理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男女生比例失衡,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使得调查收集资料方面存在抽样误差,造成调查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3.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年级差异

调查表明,高、低年级学生对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均较强,说明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调查表明,城乡大学生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间,在心理适应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

3.4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在性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大学生对社会适应性能力较强,其次是混合型,最差的是内向型。

4 小结

研究对象即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上较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性格上有差异,外向型的学生适应力更强一些;不同性别、生源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也没有差异。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3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往的原则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

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

(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

(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

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4

(二)

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6

(三)

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6

(四)

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6

(五)

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6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3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评价原则

评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评价方式

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专家和同行评定等方式。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4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未来就业的迷茫等问题的加剧,致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变差,这样就导致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和社会协调发展。本研究使用郑日昌教授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我校医学院护理专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其社会适应性的特点和现状,旨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我校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科和2013级医学类护理专业的637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填写完整的问卷共计565份,其中2013级有323份,2012级有242份,有效率为86.70%;其中男生有7名,女生有558名。

(二)调查方法

采用先分层抽样后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照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中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计20道题目。

(三)评分标准

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

社会适应能力很强(35~40分):即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关系融洽,处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17~28分):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6~16分):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社会适应能力很差(5分以下):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得分在13.45~15.78分之间,适应能力很强的学生有21名,良好的有52名,一般的有114名,较差的有163名,很差的有215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

学者Judy和Kafka调查研究报道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高于男生。分析这可能和女生所特有的社会角色有关,女生会照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也高于男生,而且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积极地调整角色地位发生转变后的心理和行为,以便自身能够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或生活中,除此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女生的情感比男生丰富,她们能够对环境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因素尽快的适应很快找到心理平衡点,但是本次研究调查的两个护理专业男生只有7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5

[关键词]新兵;适应障碍;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适应障碍是由于某一明显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至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新兵入伍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强烈改变,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诱发各种精神及心理疾病。本文对某部2005年12月入伍新兵适应障碍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为某部2005年12月体检合格入伍的新兵(入伍时间为20~60天内),共调查5652人,年龄16~23岁,平均19.25±1.46岁。汉族5465人。少数民族187人。文化程度:初中2824人,高中(含职业赢中、中专)2716人,大专以上112人。独生子女2882人,非独生子女2770人。农业户口3942人,非农业户口1710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应用精神疾病筛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测试。以新兵连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测查与线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筛查阳性与线索调查可疑者均见面询问病史及进行精神检查,确诊为病例者填写适应障碍登记表,所有调查对象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以了解发生适应障碍的相关因素。

1.2.2 诊断标准适应障碍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均正常,精神检查未见精神病性症状。

1.2.3 资料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对全部数据统计分析及X2检验。

2 结果

2.1 患病率适应障碍病例共确诊24例,患病率为4.24‰(24/5652)。汉族19例,患病率3.48‰;少数民族5例,患病率26.74‰,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独生子女16例,患病率6.03‰;非独生子女8例,患病率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农业户口17例,患病率4.31%,非农业户口7例,患病率4.0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临床表现 抑郁为主5例(20.8%),焦虑烦恼5例(20.8%)。胆小害怕、不知所措4例(16.8%),睡眠障碍3例(12.5%)。不愿与人交往3例(12.5%),乏力、厌食2例(8.3%),突发冲动行为2例(8.3%)。

2.3 相关因素生活环境不适应9例(37.5%),人格缺陷、自身适应能力差6例(25.0%),训练紧张4例(16.7%),入伍动机不健康3例(12.5%),不良带兵方式有关2例(8.3%)。

2.4 治疗及预后4例症状较重者无法适应部队生活,作退兵处理;20例症状较轻者,采取个别谈心方式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疏导,让带兵骨干多关心其日常生活及谈心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随访,一个月内未发生异常行为,逐步适应连队正常生活。

3 讨论

3.1 适应障碍患病率本次调查新兵5652人,适应障碍共确诊24人,患病率为4.24‰,与王蕊等报道结果相一致。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烦恼焦虑、胆小害怕、接触被动、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少数出现突发暴力行为,给新兵训练造成很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6

实习生 实习适应 适应障碍 调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个别访谈、写实习体会,调查对象为口护07学生39人。

2 调查内容

实习生返校后,调查实习生自我确认及面对新的医院工作环境,新技能学习的适应情况。

3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临床实习的中专学生,发现普遍有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除了一位经心理专家诊断为忧郁症的学生因无法继续实习办理休学,其余顺利圆满完成实习。到岗初期均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想临阵退缩。

3.1医院工作环境适应的障碍

实习生面临的陌生环境,易产生请假情绪。有的医院特别注重形象,要求淡妆上岗,但对于一些在校朴实、成绩优异的学生却无法在短期内适应这样的仪表美。同时由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不能轻信别人,在彼此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会出现较强烈的防御心理,同事间易产生一些分歧。另外,实习生到医院后可能出现不被理解的问题,加上医师与病人对实习生的长处和缺点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相互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患关系也影响实习质量。有的实习生出现不能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烦恼,尤其因工作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有的实习生由于具有敏感特性,适应能力差,导致集体生活适应,从而出现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

3.2新技能学习适应的障碍

实习意味着改变了以往学校单一的学习状况,新环境无疑成为一种新的刺激。同时实习生感觉自己学习两年的知识终于可以应用于临床,大有一显身手的架势,而这一热情缺乏稳定、持久性,遇到困难易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面对病人不知如何下手,新环境、学习程序感到茫然,两者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实习的最重要因素。学生涉世尚浅,而实习后接触的是带教老师和病人,心存疑虑却不敢告诉带教老师。面对收集病人资料,缺乏主动性,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实习质量。部分在综合医院实习的学生易忽略事实,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倒班的特点,学生在学校生活作息很有规律,而步入临床后随护师倒班,打乱了生活作息时间,出现不适应,重的甚至出现紧张、失眠、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刚刚到岗的实习生不能适应临床工作节奏,加上不注意营养、锻炼和心理调整,增加了实习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身体健康,部分实习生因此不参加医院的学术讲座,有个别导致实习难以坚持下去。

3.3实习生自我确认的障碍

有的学生到了医院,就认为大功告成;有的开始放松自己,没理想、目标、学习欠认真、不能很好地对自我重新认识,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就是说实习生的自我确认出现了无目标状态。在实习前阶段,学生以进入好医院为唯一的学习目标,目标实现后,易产生松懈心理,没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入院前后的动机落差。此外,实习前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一门心思想拿“奖学金、60分万岁”,没特长。一旦进入医院,就迫切地想发展爱好特长,而对实习却逐渐失去了兴趣。中专生实习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转折的过渡期,“如何对自我重新认识?”“在新环境中如何成长?”也就成为实习生自我确认的障碍问题。

4 建议和意见

4.1明确实习目标,做到自我确认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实习初期应制定详细的实习生涯设计,善于将大而不具体的目标划分成小而精确的近期目标“学会专业操作技能,尽快上手”,中期目标“做文明实习生,创和谐医院”,远期目标“争当优秀实习生,早日就业”。这样,才能体会医院实习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争取在实习过程中爱岗敬业、学会共处。其次,实习期间经常与班主任汇报实习思想动态,听取带教老师的就业建议。实习期末还可尝试制定就业规划,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意向,针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要求制作目标明确、详细明了、重点突出、切合实际的求职计划书。

4.2重新审视自己,学会新技能的学习

医院的实习是开放、主动、自主性的学习。医院为实习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从以往的医学基础与专业理论学习转变为以专业操作技能为主的学习;在要求上,从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转变为掌握遵守临床操作技能与医疗文书书写的全面学习,在自主性上,从灌输性教学转变为带教护师的操作性指导、模仿教学;从所学内容来看,医院更侧重专业操作技能知识多而深,但在专业操作知识掌握程度上由于实习医院的不同会明显的分出层次,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严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综合医院由于转科学得全面,同学的适应能力、自信心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逐渐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与不同的操作技巧;另一部分学生在专科医院实习,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纯,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状态,对口护专业学的精、专等倾向;从学习方法来看,实习生自学时间多,只要合理安排同样可利用休息时间阅读高起专的高考、职业护师资格考前辅导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从思维方法来看,从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转变为指导、模仿以及创造性学习。实习的学习涵义是多方面的,学习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会如何博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及了解患者的顾虑要求,加强医患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脑勤、腿勤、手勤、口勤的口腔护士打下良好基础。

4.3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适应实习生活

实习生要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得私自换岗,口腔护理在门诊对医师进行规范的四手操作配合;在病房对病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因此,实习生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自觉性;同时,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力。调整自我认知方式,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两把“金钥匙”。要有风险防范意识,面对病人高度重视,分清轻重缓急,避免产生极度焦虑,手足无措。通过逐渐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适应转岗的需要。其次,学会淡妆上岗,在衣着整洁、态度和蔼,加上恰到好处的淡妆,不仅增加自信,对病人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也易给患者留下好印象。再次,做到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实习适应。实习生适应不良的调适,需多方面努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轻度适应障碍。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无视这种反应一味让它蔓延,那将影响实习生涯,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期 心理表现 调节方法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的阶段表现及不适应的心理表现

(一)适应期的阶段表现

1.兴奋期

高考的成功,使同学们在入校后的一个时期内仍沉浸在喜悦激动之中。处在这一阶段,往往情绪活跃,急于了解同学和周围的环境,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自信与幻想,但这时对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

2.困惑期

在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之后,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因而感到失落、焦虑、自卑、苦恼和困惑,心理上出现不平衡,有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3.调整期

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同学,在经历一段困惑与消沉之后会重新振作起来。通过反思,同学们会重新鼓起前进的勇气,确立奋斗的目标,查找问题的症结,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行新的探索和调整,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经验。

4.稳定期

通过主观努力,解决了不适应的问题,熟悉和适应了新的环境,摆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情绪恢复平静,心理达到平衡,各方面关系趋向协调,学习、生活走向有序。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在半年至1年。

(二)常见的“不适应”心理表现

1.地理阻隔——思乡情绪

想家,几乎是每一位外地大学新生会遇到的,由于思念家乡、父母亲人、中学生活和昔日朋友,常常心烦意乱,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随着对环境的适应、班集体的形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迁,思乡情绪会逐渐淡化。一般在第一个寒假返校之后情况会有很大好转。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幻灭感

部分同学没能考入自己钟爱的专业或学校,使职业理想难以实现。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重新评价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自身条件,发觉与实际所学专业不一致,由此产生挫折感。大学现实环境和生活与中学时代的想象存在反差,导致部分同学产生失望感。解决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而造成的诸如专业思想、环境适应等问题,是应予重视的任务。

3.理想“间断”——迷茫感

考大学的目标实现后,部分同学失去了新的目标和追求,出现“理想间歇期”,不愿意学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厌倦生活。顺利渡过“理想间歇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需要鼓起理想的风帆。

4.学习竞争——危机感

同学们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学习竞争激烈,想取得优异成绩绝非易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理产生危机感,出现了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 对此不应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暴自弃,而需要认真查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二、大学新生度过“适应期”的主要调节方法

1.在“适应期”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

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对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和趋向稳定的阶段,尤其是大学新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科学地分析一切事物,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也才能将自身的愿望、需要、目标、行为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思潮、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中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

2.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的规律

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往往在中学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大学,这就要求大学新生必须改变中学学习方法,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形成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从大学新生自身来讲,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特别是本专业学习的特点,全面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条件下,确定好选修的课程目录。其次要掌握好预习、听课、复习这三个环节。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同时要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善于记笔记。

3.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

大学新生自身要学会进行心理调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外部和自身两个方面,其中学会养成心理卫生习惯和善于自我调适情绪最为重要。对于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还可以通过测试评估自己,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平衡能力;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活动,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通过主观努力,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4.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新生砥砺德行、净化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在我们学校社团活动主要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心理健康协会、英语协会、协会、演讲协会等十几个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的“两节”活动包括演讲、辩论赛、征文、英语演讲、校园十佳歌手大赛、音乐欣赏、专业知识讲座、宿舍文化设计大赛、主题班会、舞蹈大赛、暑期的“三下乡”等活动。

总之,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新生而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一些大学新生的认识来讲可以说是空白的,从而产生种种不良情绪和心态,如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能针对他们的特点,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一定可以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地度过适应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新兰.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

[2]宋晓梦.帮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光明日报,2007-8-29(b1).

[3]李烨.对高校新生适应期目标缺损现象的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8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肇庆学院体育系14名男子跳远运动员,其中达国家二级的有6人,其余8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达到6米3以上。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了解相关研究状况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思路。 1.2.2观察法 通过观看现场比赛进行分析和归纳。 1.2.3问卷调查法 共发表格14份,有效回收14份,回收率100%。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跳远运动员如何做好赛前准备活动 2.1如何做好赛前心理准备活动 2.1.1心理素质在跳远运动中作用 跳远运动是竞争性很强的运动,心理素质在其中发挥着很强的作用。有关研究说明,在对高水平跳远运动比赛失常的研究中表明:属于技术和能力失常的占20%,属于心理失常的占80%。 而对于我校运动员来说,从14个跳远运动员的调查中也表明,有70%属于技术和能力失常,30%属于心理失常。这样的研究结果并非说明我校的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比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好,其中造成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比赛的重要性。第二,比赛环境因素。如大的国际性比赛,在场观众和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赛事的观众给运动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两大因素说明,在越重要竞争越激烈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有关方面专家研究指出,心理因素对竞技水平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占60%-70%,低水平运动员占20%-30%[2]。心理素质的好坏同样影响着我校运动员成绩发挥的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出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我校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2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析赛前心理状态,是指在竞赛开始之前,运动员由于对竞赛认识而产生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血压和体温等变化[3]。这些变化对运动员的竞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我校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实际情况,赛前心理状态可分为几方面。 2.2.1赛前过分紧张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为兴奋过度,焦急和信心不足。在生理上表现为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四肢颤抖,面目苍白,口渴或尿急等[4]。由于我校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限,参加大型的比赛经验有限,因此出现赛前过分紧张状态的运动员相对比较多占50%。 2.2.2赛前冷漠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运动员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理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全身软弱无力,意志消沉,缺乏信心,体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缺乏果断性,甚至设法逃避比赛[5]。研究中发现有1人出现这种状况,占7.1%。造成我校运动员出现这种状况多与运动员对比赛不利条件想得太多,又无法解决,缺乏顽强战斗意志和信心,以及赛前训练过度疲劳有关,还有的原因是因为运动员的班级荣誉感不强,参加比赛只是为了得到综合测评的加分,因此随便应付。 2.2.3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多是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轻易取胜[6]。赛前主要表现为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把准备活动看成无关紧要,注意力下降。研究中这样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7.1%。 2.2.4战斗状态 这属于最佳的赛前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对面临的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充满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夺取胜利的期望。赛前表现主要为积极做准备活动,适当的观察对手,全身放松,精力充沛等[7]。在研究中有35.8%的运动员赛前处于这种状态。3.3跳远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的训练方法跳远运动员要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使自我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佳适宜的兴奋程度,除了要从生理方面进行调节和训练,还要很好地利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利用语言和表象的刺激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心理的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也称长期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心理训练(也称短期心理训练)两种。由于我校跳远运动员的非专业化和训练的短期性,一般都是因为自我的兴趣而参加校运会的运动员。因此我校运动员更适合选择准备具体比赛心理训练,借助短期的心理训练来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第一,自我暗示调节法。运动员可以运用语言,思想或是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自我暗示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大脑的[8]。且它的作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它是调节运动员临阵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运动员赛前准备或平时训练时,可以刻意地暗示自己。可以采用默念的方法,如自我暗示说“我相信我会超越自我,我可以做出很好的起跳和腾空,超越自我,起跳,腾空。” 第二,注意力调节法。我校的运动员参加大赛经验有限,有时候很容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特别是受竞争对手的影响。有时会产生过度观察对手,忽略了自己的热身和技术特点,或是未比赛就凭空想象自己与对手之间的差距,往往容易想到自己的弱点。例如想到自己的步点不准,助跑速度不够快等等。这样会产生运动员的紧张,怯场。克服这些缺点必须做到在平时训练时,提高步点等技术动作完成的成功率。在比赛前多想自己的竞技特点,转移注意力,这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呼吸调节法。利用呼吸调节来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当情绪紧张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与吸气来调节,做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来调节情绪。跳远运动员在比赛时,应该尽量把自我的情绪调节到较高的高度,这样有助于运动员获得好成绩。在上助跑道进行试跳时,应当尽快地对自我的情绪做好调整,通过一定的呼气和吸气的自我调节后,再从容地助跑。#p#分页标题#e# 第四,放松训练。它是克服赛前紧张状态的重要方法。它是运用一定的套语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机能,使其由强到弱,然后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使其重新振奋精神,进入最佳状态[9]。 我校运动员可先学习收缩一个肌肉群,然后逐渐增多,然后学习放松肌肉,在放松的同时用套语如“放松”辅助配合练习,最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反复练习。例如在每次试跳练习时,利用套语告诉自己如:“起跳时应该用力积极踏板”;“腾空时应该积极挺身收腹”等等。 第五,音乐调节法。运动员可以听自己喜欢的歌曲来调节心理。如果运动员出现某些特殊的情绪状态,如过分激动和紧张,可以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它可以有助运动员调节情绪。如果运动出现消沉的状态,可以听一些比较激昂的歌曲来调节情绪。 以上提到的方法只是心理训练方法中的部分,很难说明到底运动员适合利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我校运动员在进行自我训练时,应当适当的选择和利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以便在比赛时可以控制和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更好的发挥助跑和节奏,提高踏板的准确性和充分完成腾空和落地的技术,最后做到可以从容自如的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为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3如何做好赛前生理准备活动 3.1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机制肌肉温度的提高伴随着肌肉力量和收缩频率的提高,准备活动之所以能提高血液温度,与以下因素有关[10]:1,肌肉能更快地收缩和放松;2,肌肉的粘滞性降低而使肌肉收缩更为有效;3,血红蛋白能较快地释放出更多的氧气;4,肌肉血红蛋白也能较快地释放出更多的氧气;5,新陈代谢过程加快;6,血管阻力减少。 3.2赛前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赛前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利用各种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克服内脏器官等方面的生理惰性,使各器官、组织能接近或达到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充分的赛前准备活动,能够调整不良的紧张状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推迟极点的出现。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使疲劳较迟出现,并且达到加强应变能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3跳远运动员的赛前生理准备活动分析运动员的赛前生理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就应该培养一种适合自身特点且比较科学的准备活动方法,以免在正式比赛前变得无可适从。运动员在做赛前生理准备活动时,应该选择更为科学的方法,在选择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应该更加细致完善每一个环节。它应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运动的量慢慢增加而进行的。 3.3.1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应该选择相对不那么激烈的活动,在避免运动员因为激烈运动而损伤的同时,使得运动员的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即将开始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和比赛做好准备。跳远运动员可以做小步跑,一般性的跳跃活动,后蹬跑等。研究调查发现有12名运动员完成了一般准备活动,其他的两名运动员没做一般性准备活动就直接进入专门性准备活动阶段。而一般性准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更加细致的分为以下几种练习的结合,使得赛前准备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肌肉的伸展活动。肌肉的伸张活动可以使运动员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动,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肌肉的拉伤。如果运动员直接选择慢跑进行热身,有发生肌肉拉伤的可能。因此运动员必须先做肌肉的伸展。调查发现,14名跳远运动员当中,只有2人先做肌肉的伸张准备运动,占总人数的14.3%。 第二,各种走的准备活动。肌肉经过一定的伸展后,运动员必须先走一段距离,然后再过渡到慢跑。通过走一段距离,使之前被拉伸的肌肉弹性得到恢复,并从心理和生理上为即将来临的比赛作准备。运动员可以先随意走,然后用脚后跟走,前脚掌走,脚外侧走到脚内侧走。而走的速度应该从慢到快,最后向慢跑过渡。研究中14名运动员都没有做各种走的准备活动,因为在平时的训练中,此项活动都容易被忽略。 第三,慢跑。慢跑对提高肌肉和血液温度有很大的作用,在慢跑时应该先做上述的准备活动以免在慢跑时出现拉伤。运动员进行慢跑时,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慢跑的时间,如果在天气较冷的时候慢跑的时间可以适当增加,反之在天气较热的时候慢跑时间可以相对缩短。跳远运动员在进行慢跑时,应该专一地进行,不要东张西望以免影响注意力。研究中我校跳远运动员都进行了慢跑的准备活动。 第四,韧带的伸展准备活动。运动员可以在慢跑完做拉长韧带的练习,通过伸展韧带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还能够增加其关节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在伸展韧带的时候,应该注意力度的轻重,有时候可以两个人相互帮忙完成韧带的伸展。调查中14名运动员都有做伸展韧带的准备活动。 3.3.2专门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应该包括与正式比赛相似的技术、战术练习。这样可以使大脑皮质中即将参与活动的各种中枢的兴奋性到达适宜水平,从而做好机能的准备活动,为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打下良好的基础。调查中有100%的运动完成了专门性准备活动。 3.4跳远运动员的赛前生理准备活动方法设计 3.4.1运动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赛前生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可以逐渐加大,运动的量应该逐渐增强。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使运动员从生理和心理上感到舒适,跳远运动员在进行生理准备活动时,必须按照上述所说,先从肌肉的伸展开始,到走的各种准备练习,再到慢跑,接着到韧带的拉伸,再到一般性准备活动,最后到专门性准备活动。 #p#分页标题#e# 3.4.2运动员的赛前生理准备活动的量应该采用较大的运动负荷国内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进行赛前生理准备活动时,多采用较大的运动负荷,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当然,准备活动的最终必须是以提高体温和各器官的适应性为目的,但不可以导致人体局部产生疲劳。我校跳远运动员在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时可以采用以下负荷:1,一般性准备活动:一,慢跑400米,二,各种走的练习,肌肉拉伸,小步跑和轻跳。2,专门性准备活动:一,高抬腿跑,后蹬跑,加速跑20-30米x2组;二,助跑1-3步起跳练习,中等以上强度的跨步练习20-30米x2组;三,负荷下蹲练习(采用最大重量的80%以上)5个x2-3组;四,快速收腹跳或越过一定高度的栏架练习5个x2-3组。总时间不超过25分钟,心率达到160-180次/每分钟为佳。 3.4.3运动员要做到因地制宜,运动的方式和强度等都应该切合自身特点跳远运动员在进行准备活动时,必须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准备活动的方式必须适应自身特点,因此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就必须积极培养一种适合自身特点且科学的准备活动方法。面对天气较冷时,准备活动可以适当增多;反之则缩短。 3.4.4运动员要对时间有正确的感知跳远运动员在进行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时间。跳远运动员的长跑距离和时间不应太长,而且全部准备活动的时间最好是控制在25分钟左右。在比赛即将开始的前5分钟应该结束全部准备活动,进行休息和心理的调节。 3.4.5运动员要学会如何分配体能由于跳远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人数可能过多,因此运动员每次试跳后可能要等上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多小时才轮到自己的下一次试跳。这样使得体能大大地消耗掉了,所以运动员在进行赛前准备的同时,必须明确的让自己保留足够的体力以进行长时间的比赛。 4结语 4.1跳远运动员在进行赛前心理准备活动时,应该很好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调节情绪使得自我的状态达到或接近最佳竞技状态。在遇到情绪紧张或过于麻木时应该学会用适当的调节方法去调节心情,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注重平时的心理训练。 4.2跳远运动员在进行生理准备活动时,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和因地制宜。在选择方法时应该选择比较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方式,运动员可以选择比较大的负荷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这样有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最后就是加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4.3作为较为新型的准备活动的结构形式,仅仅进行身体的活动是不够的,在进行身体准备活动的同时,应该结合心理方面的准备,促使身心状况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才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准备活动。相信我校运动员通过对赛前准备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竞技水平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9

论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转贴于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3.1将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让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年级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宿舍引导、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栏、小册子、网络、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挑选并培训班级男、女两名心理委员,使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朋辈辅导教育、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组建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纵向模式,这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

3.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关注不同群体的适应情况

通过学校开展统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适应及心理健康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和资助帮扶系统,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关心,有“奖、助、减、勤、贷、捐”六渠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老师向贫困生送温暖行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加强精神鼓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3.3开展系列教育,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引入职业规划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课堂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职业规划师、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如就业之星、考研之星、创业之星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交流会、集体实践活动,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迅速地度过适应阶段。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上学期就面向全体新生举行了“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就业方向指导”四个专题讲座和交流会;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涵盖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学期规划、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综合成果展示、导师和家长评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树立坚定目标,用点滴积累铺垫成长之路;此外,还开展了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从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调查统计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反响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篇10

[关键词]高校;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时最为常见的一个心理误区就是急功近利,大学生就业向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党政机关等经济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单位。此外就是更多的选择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生活环境优越的城市地区。他们所选城市地区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加之他们自身条件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性,如此极易造成他们工作岗位中很难做出一番事业。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更多的对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乃至老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再就是,高校学生就业时较为异常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不安及抑郁等,这些情绪普遍存在,因为就业形势严峻、缺乏自信心与承压力,再加上家庭或者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后,高校学生就业时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不考虑自身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追求、实际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在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缺少冷静科学的全盘考虑,这种心理误区很容易就延误或者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

通过上述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误区可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所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傲以及冷漠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造成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精神负担重,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少勇气和信心,不能够正确的表现自己和追求工作目标,还有较差的适应能力,也让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在就业中很容易就受到挫折。

二、关于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方面

高校应当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

首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当前基本国情的了解,保证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求与个人志愿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期望值,以实现国家需求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协调统一。

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主要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管理与人文社会知识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再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和教育,开展健康就业心理教育。针对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加强教育指导。结合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心理承受能力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发展情况,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借助一些体验式培训,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经验,能清晰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必须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因此,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他们通过对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由此,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主要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以及心理测验等方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身个性,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心理,继而减少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以及理性情绪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及时的调整和转换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健康良好的心理,让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最终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