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47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1

一、前言

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基于有效地成本会计,尤其是现代会计平台的建立,加速了企业的现代化进程http://。然而,在实际的成本会计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着成本会计的效率。因而,在实际的成本会计工作中,需要创新性发展会计理念,进而优化成本会计体制。

二、成本会计综述

成本会计是指基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对产品的总成本进行核算,进而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管理。成本会计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主要围绕成本核算而展开,进而对企业的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以及成本考核进行管理,而且,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其是成本会计各环节开展的基础,并且贯穿于整个成本管理。

随着成本会计的发展,现代成本会计主要开展成本的预测和决策、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基于现代成本会计体制,企业做到了正确的成本核算、优化成本决策、成本考核,这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而言,无疑是创新性的发展。同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理念和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基于多元化的成本预算模式,更加地丰富了成本会计的内容,而且规范了企业的成本会计。

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在成本会计工作中,对于成计算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会计的实际效率。现代企业在成本计算上,通常采用分批和分步两种计算方法,更有甚者,一些企业把两种计算法方法相结合,进而创新性发展了企业的成本会计模式,也更好地迎合了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wWW.lw881.com

三、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问题

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之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核心环节的成本核算,过于缺乏,造成了成本会计不够全面。因而,在多变的经济体制之下,我国现代企业,在成本会计工作上,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

(一)缺乏完善的会计体制。企业的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而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基于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这就要求,成本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体制。然而,实际的会计工作,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进而在会计工作的组织开展中,出现职能部门的职能交叉,进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会计效率。同时,基于不完善的会计体制,造成了会计项目的混乱,会计工作中的一些细小环节被忽视。因此,基于不完善的会计体制,会计部门在内部协调合作、工作效率上,都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作为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其有效的开展,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企业在成本会计中,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环节,造成了实际的成本输出与预算值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给企业的经营策略的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现代企业在成功核算环节中,主要以报表为蓝本,这就造成了成本核算不全面。可靠度不高的问题,进而造成企业决策性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企业的成本会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监管。然而,实际的成本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关键的职能部门,疏于有效的监管,进而在会计工作中,出现诸多的不规范。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需要基于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进而出现多部门在会计流程上,出现一些人为的混乱问题。

(四)成本会计的理念薄落。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尤其是专业素养良好的会计人才,十分地缺乏。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严重的“经验式”工作模式,这就造成了当前成本会计低效率的问题。同时,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之下,成本会计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本质性的转变,然而,现代企业

转贴于 http://

的会计从业人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理念,进而在成本管理上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性发展。因而,缺乏创新性理念,造成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在关键环节上的会计工作,存在实质性的问题。

(五)现代会计平台的缺乏。在现代信息http://技术的背景下,长期而复杂的成本会计,逐渐朝着现代会计平台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的成本会计还是以传统的模式为主,基于计算机的会计平台,比较缺乏。因而,我国企业的会计效率较低,而且会计的可信度不高。在会计工作中,缺乏计算机的会计平台,造成了庞大的会计数据,“人为”的删减或简化。

四、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措施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会计制度的完善,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成本会计工作中,需要基于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实现成本会计的现代化发展。

(一)完善会计体制。良好的会计工作,需要基于完善的会计体制。企业在组织开展会计工作中,首先需要完善企业的会计体制,进而优化部门结构,尤其是对于职能交叉的问题,基于完善的会计体制,可以合理的裁减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进而有效地提高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基于完善的会计体制,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对于敏感项目的成本会计,规范的会计流程,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成本核算环节。成本核算作为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强化该环节,是体现成本会计价值的重要举措。在成本核算的强化中,领导层的重视,最为关键。因而,企业领导层,需要基于实际的成本会计工作,合理地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同时,优化成本核算环节,尤其是核算流程的有序性,减小了成本核算与成本预算间的差距,进而企业可以基于“准确”的成本核算,科学地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完善的成本核算下,企业可以对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算、成本审核等环节,进行创新性的改进。

(三)增强监管力度。基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长期和复杂性,增强其监管力度,是会计工作有序性开展的有力保障。对于关键的会计职能部门,要予以特别的监管,尽量做到会计流程的逐个监管。各部门在协调合作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有效的监管,进而保障各项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敏感的会计环节中,要协调好各会计部门,避免会计职能上的冲突。

(四)创新性发展会计理念。成本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成熟的会计理念。因而,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创新发展会计理念,尤其是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之下,创新性的会计理念,无疑是现代企业迎合新时期需求的最好举措。在会计理念的创新性发展中,对于国外优秀而成熟的会计理念,应该进行合理地的借鉴和吸纳,进而更好地成熟自己的会计理念。

(五)现代会计平台的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基于现代会计平台,可以优化会计内容,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的计算系统构建,简化了传统的会计流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会计的工作流程。在现代会计平台的建立中,对于平台的稳定性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其能有效地处理庞大的会计数据,进而自动的形成各会计报表。因此,基于现代会计平台,优化了传统的会计模式,提高了成本会计效率。

五、结语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2

1.1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财政总预算会计系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满足了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总预算会计或者总会计。它是一种针对于政府相关财政部门的资金活动运作的会计,确保实现对相关资金流动的核算环节、反映环节、监督环节、执行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我国会计运作环境的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系统日益深化,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中。在1949年的时候,总预算会计初具规模,它通过对财务会计的基础运作公式、基本要素的应用,进行实际工作的管理控制,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资产负债表。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深化,总预算会计逐渐得到发展,在1966年的时候,其基本会计等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务总预算会计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变,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其相关会计基础理论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国家的相关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范,我们可以得到财政总预算的特点。预算会计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对于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应用。其具备社会性、计划性、广泛性、统一性等的特点,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国家财政预算环节与收支环节的有效平衡,我们要进行预算会计系统的深化,以确保国家财政预算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环节的有效结合,实行社会整体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1.2预算会计特点预算会计的特点预算会计的特点预算会计的特点预算会计的特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算内容不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监督预算为基础,以预算收支为主要核算内容;组织且标不同。预算会计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营利性;核算原则不同。

1.3目前来说,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其具备一定的供给制的特点,在其政府预算环节中,其资源的集中程度是非常高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它以预算收支为核心,进行一系列的预算会计应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状况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事业单位具备了自身的事业收入,不仅仅是传统的财政拨款,其具备一定的经营性质,在其运作过程中,实现一系列的经济核算,其也具备一定的生产性。

2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运作的弊端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运作系统也到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来说,其依旧存在不足,在其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市场净经济环境的改变,预算会计运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模式的改革,以实现我国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环节的稳定展开。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突破其传统的预案会计制度的局限性,确保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系统的完善,以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其核算基础依旧存在着不足,比如不能实现对其预拨款项环节的有效控制,出现了对财政预算错误评估现象的发生,这不利于我国的行政部门的财政亏损情况的降低。为了保证财政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我们要进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健全,确保其会计管理内部系统的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缺乏对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这是由一系列原因导致的,比如相关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政部门工作的重视程度的缺乏,不利于其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其经费支出环节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足,比如财政部门资金活动的控制力度的缺乏,导致收支不平衡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单位内部相关财务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导致财务预算系统的内部相关环节的不协调。为此我们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情况,进行相关财务管理环节的优化。

2.2对于非营利性组织来说,我们要进行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的有效利用,确保其人尽其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预算编制方法的优化,确保原编制方法的更新,以满足收支平衡的需要,促进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环节中,我们要实现对财会人员的有效分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责任制度确保其会计管理环节的有效进行,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相关内容缺乏、会计挡板保密性差等的现象。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进行会计体制的不断深化,以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确保会计基本职能的发挥,以促进会计管理的财政管理环节、审计环节、监督环节等的顺利落实,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

3应对行政部门预算会计问题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行政部门预算会计系统的建立健全,我们要进行会计监督体系的深化,确保会计核算环节、会计监督环节等的深化加强,确保日常会计工作的顺利运行。比如对财政报表的严格控制,实现对会计信息数据来源的有效控制,确保会计凭证环节、会计核算环节等的有效协调,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避免因为会计失真问题导致的事业单位的内部系统相关环节的不协调。为此,我们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会计技能,确保日常财务管理环节的稳定发展,确保其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以此促进会计业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政单位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3.1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协调,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商品课税一旦提高,导致商品价格提高,一旦商品价格提高,人们对于某种物品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部门的某些经济费用与营利性组织的经济费用具有相同意义,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类企业经营模式都在发生改变,个人认为,由于我国非税收行为基数太大,管理范围很大,而预算会计所有问题的矛头均指向我国政治以及经济体制,在非税收严重膨胀的时期,我们只有对于某些行业做以改革,即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一个健全会计监督体制的国家,实行实名责任制,加强财政部门的信息系统运作能力,以此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成本和运行成本将收支平衡作为我们财政部门的根本,最终尽可能的将收支做到平衡。

3.2要全面建立部门预算的审核机制,只有根据部门预算编制依据的各项规定和费用定额,制定当年预算审核的各项审核标准。成立由计划、财务、人事、生产技术等部门组成的预算审核小组,采取集中开会集体讨论的方式,由审核小组逐一对预算进行审核把关,以提高预算的质量。同时,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在收入预算编制方面,应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以及细化对各单位经费的核定方式。对于行政部门的领导的建议,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否认,政府会计信息是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信息透明度、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途径。只有定期通报进度,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督导。不断注重座谈沟通,提高部门对加强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让行政部门的领导自身在预算执行中的主体责任,让部门财务分管领导进一步明白“预算支出进度不只是花钱的进度,更是落实各政府工作部署的进度,代表着事业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最终是社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4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发展趋势

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趋势:将建立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

4.1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五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重新塑造财务报告体系,加快预算制度建设解决目前我们在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短缺现象,从而增强宏观经济决策中对经济前景预测方面对此信息的迫切需求;其次,在现行提供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的基础上,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改善了以往会计体系不足以满足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提供相关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等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映了政府的受托责任,更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如何根据我政府会计基础的实际情况将权责发生制更好地引进和运用,可以尝试将其引进进程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3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

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参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作成《财务制度汇编》,将外部会计环境转化成可操作的内部会计环境。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贪污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过程理性,是会计信息真实的保证。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事中监督是保证这种过程达到理性的有效手段。高校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是对经济业务基本完成后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是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并有效实施的一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上述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上述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

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络,为会计核算实施事中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会计核算系统的项目管理子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控制模型规范支出科目的选用,通过禁止项目额度超支和设置警示额度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通过项目支出明细分析报表监督项目支出范围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系统的往来管理子系统可以监督往来款清理进度,以防公款的占用或挪用。虽然会计核算计算机系统对会计事项和会计人员能进行实时监督,但事中监督的实施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业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包括招投标程序及审批手续和政府采购程序及审批手

续)、财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支付款项的资金审批手续);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核监督资产管理手续的完备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审核监督支付结算方式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套取现金;按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审核列支经费是否符合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及预算执行进度,防止突击花钱和现金流风险。

内部复核稽查人员对记账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中对记账凭证制作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的情况及会计核算中的错漏事项。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

记账结账人员是手工会计环境中登记账簿的人,对记账的凭证会有一次自动的复核检查,也是实施事中监督的有效环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日清月结的记账结账(登记账簿)环节仍有事中监督的功能,但因计算机操作太方便而使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每日记账结账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会计凭证与电子会计凭证一致性的检查,也有类似的事中监督作用。

报销流程设计对实施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有较大的影响。按原始凭证审核、制作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出纳复核、支付结算、记账凭证归档的顺序的报销流程可起到上述的事中监督作用。在实务中,支付结算也有可能在制作记账凭证之前完成。这时,仍然需要制作记账凭证会计人员事前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保证事中监督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难点分析

(一)事中监督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会计人员无法核实所有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但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并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内容和已有会计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和职业判断,可以发现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问题。比如预算指标为1 000元的教研项目,列支700元的复印纸,这种业务的真实性是较容易判断的。对这种原始凭证规范、报销程序理性但经济业务真实性有问题的情况,会计人员如何实施有效的事中监督?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果领导批准报销,那么会计人员对这种业务的事中监督有效性会大大降低。

(二)事中监督与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矛盾

要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员势必尽量满足经济业务报销的要求;加强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必须纠正票据的不规范性和报销程序的不合理性。二者明显是矛盾的。会计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加强事中监督是基础,是首要原则,提高会计服务质量要为提高事中监督效率服务。

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和预算执行进度的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提高事中监督的效率。会计人员采取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借款催报、项目经费收支报表等方式,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会计服务及信息沟通。这样既可减轻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压力,又可提高财务人员对学校发展及管理的参与度。

(三)事中监督与新业务新情况

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就是评价会计核算事项与已有财务管理制度的匹配性。制度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未能安排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人员及时将新业务新情况报告给制度制定者或有权修改者,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就是对新业务新情况实施的有效的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监督,是通过强调程序理性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高校会计人员在对教育经费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要求,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朝霞,王辉.从程序理性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财会通讯(学术),2005(11):118-121.

[2] 燕孝兰,聂万旗.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政监督,2008(2):37-38.

[3] 朱爱丽.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7(3中):54.

[4] 胡迎霞.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层面解析[J].消费导刊,2008(2):94.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4

关键词:作业性态,核算单元方法

 

一、成本作业性态的提出

2010年底,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提出烟叶生产的成本核算必须从作业环节的角度进行细化,使成本信息能够真正指导烟叶的生产流程,促进各级烟草公司在烟叶生产投入上得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总体上核算烟叶的生产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作业环节的划分、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较为妥当的处理方法。

以作业链作为核算单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烟叶生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首先,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主体存在双重性。从生产的角度看,烟农是完成生产的主体,是作业活动的直接实施方,烟农要投入土地、劳动和部分生产资料;从经营的角度看,烟草公司也是作业活动的参与方,要投入主要生产资料、技术人员、生产装备和设施等。这里显然存在双重核算主体的问题。

其次,存在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期的冲突。烟叶生产从育苗到最后将烟叶运往烟站,往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但是成本核算期往往是一个月。说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时间上与烟叶生产特点有冲突。

第三,烟叶生产是复合的生产过程,单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烟叶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制造过程,而是一个既包括了自然过程、加工工程、服务过程的复合作业链。比如育苗、采摘等是自然生长过程;而在烘烤是一个加工过程,而烟草公司的工作则是服务过程。

烟叶生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与成本核算上的矛盾,可以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理论,以作业环节为成本核算单元,寻求一定程度的解决。所谓成本的作业性态,是指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费用与作业流程的关系,可以将成本的处理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某一作业环节,二是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后,计入作业环节。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这种性质,可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到作业,淡化由于主体不清带来的边界不清的问题;通过将烟叶成本计入相对时间不长的作业环节单元中,可调节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时限的矛盾;不同的作业环节可根据作业性质不同采用的核算方法,使核算有了针对性。所以,应用成本的作业性态,以环节作为成本核算的单元,在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难点

成本的作业性态应用在以作业链为单元的烟叶成本核算上,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如何用成本性态理论选择适当的核算单元

本质上说,成本核算单元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作业环节的选择。烟叶生产过程作业环节的划分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划分标准不易确定,烟叶生产过程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成本发生的地点多,实施主体也多。比如育苗培育的地点在苗床,实施者是育苗专业户;移栽和田间管理发生地点在烟地,实施者是烟农;而收购、运输等则由烟站完成。按地点,还是按实施主体来划分作业环节,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环节划分结果。还可以找到其他划分作业环节的标准,比如按自然生产过程划分,按烟投入物资的节奏划分作业,按管理层次划分等待,都存在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环节的问题。二是在哪个层面划分也不易确定,作业的划分可以比较细,比如分成几十个作业;也可以划分得比较粗,比如几个作业。作业划分得太细,工作量大;如果作业划分得太笼统,过于粗放,则可能达不到划分作业的效果。所以,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是作业环节划分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烟叶生产作业链特点的基础性工作。

2、作业性态如何帮助数据辨认

如何将每笔投入放入适当的作业环节中,可能是要面对的最困难问题。归纳起来,烟叶生产投入的成本费用有几种成本性态特征:第一种是能够直接辨认清楚作业环节的成本,比如EM茵、基质、飘盘、塑料薄膜中的盖塑膜和垫膜等成本,可以直接作为育苗环节成本处理;第二种是指向性不明的费用,比如同样是肥料,移栽环节要用,田管环节也要用,如果财务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环节,就存在进行辨认的问题;第三种是与作业环节只有间接关系的费用,比如烟水设施、烟路设施、烘房建设和改造投入等等。如何处理这几类投入的作业性态,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3、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

进行辨认后的数据仍然存在一个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在处理烟叶生产成本时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中的对象追溯原则,就是根据成本承载的对象来决定成本的归属。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得到的成本信息不能够反映烟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而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按环节划分的成本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二是成本数据得到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改变烟叶成本核算中仅仅按对象追溯原则为依据的做法,同时以成本的作业性态对成本进行归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三、解决的思路

1、关于核算单元确定的思路

在确定烟叶生产成本的核算单元时,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要完整地反映烟叶生产过程,特别是几个基本环节,比如育苗、移栽、田管、采摘、烘烤等,核算单元的划分要清晰(又不要遗漏)地反映主要生产过程;其次是简明扼要原则,核算单元的确定要避免由于划分过于繁锁而造成实施困难;第三界限清楚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考虑作业环节划分与成本费用的联系,尽可能找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所产生效率的联系;第四是可操作原则,如果要求资料过于详细,会带来收集上的困难。在确定以哪一个层面作为核算单元上,还要考虑工作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涉及因为作业环节带来的人员、过程、机构、设施等方面的改变,也不必专门考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这个目的出发,选择稍粗一点的作业层面作为核算单元,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数据筛选的思路

在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成本费用划入各核算单元之前,还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筛选的原因,除了考虑上面讨论的数据与成本作业性态的三种特征(能直接辨认、不易直接辨认和间接费用)之外,还基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各烟叶生产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将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核算单元时,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成本放入了一个作业单元,造成数据的不可用。这样,在数据筛选上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反映地区内由于自然条件形成的成本性态差异;二是如果要反映数据的自然差异,就存在数据筛选的顺序问题,是先筛选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先筛选特征差异。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因素的筛选,针对性更强,得到的成本费用资料较为单纯;缺点是加大了工作量。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成本性态和地区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从实际情况看,宜将区域划分与成本性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两种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3、关于数据处理的思路

数据处理上,如何将成本性态的思想融入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核算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反映数据发生瞬时性,作业环节中发生的数据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成本性态的这种联系如果不是在发生的时间段内就适时地加以汇总,这种关系就会随着环节时间的过程而不清晰,就可能只留数据,而淡化了成本性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数据核算上的及时性,目前数据的收集是按会计期间来进行的,比如是按月度会计期间甚至年度会计期间进行的汇总,显然这种汇总与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要解决作业时间快速变化和数据收集时间上的不适应矛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烟叶成本数据收集模式,采用快速数据处理的办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四、可供借鉴的方法

根据作者参与烟叶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1、将整个环节分为7个作业单元

烟叶生产流程有三个层面:环节、作业和活动。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以活动层作为核算单元,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烟叶生产作业的情况,但要求成本资料上非常细,加大了成本处理的成本。以作业层作为核算单元,含义上相对明确,但是又不至于太繁琐,但同样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成本费用性质的能力,工作量仍然较大。以环节层作为核算单元,工作量较前面两种方法要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划分的目的是进行环节成本的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流程划分为7个核算单元,不但从时间上已经比较细,而且完全能够满足成本性态进行单元核算的要求。

2、数据的筛选

在数据筛选上,分成几个步骤:首先从总体上将非生产性投入筛掉,其次对剩下的生产性投入,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进入不同的作业环节,一共有6个环节,将不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作为多动因成本放入多动因环节(最后可作单独处理,也可不作单独处理)。

根据成本作业性态计算的烟叶生产环节单元成本表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环境 企业发展 成本控制和核算

开展关于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预算,引导企业在运行盈利的过程中,本着绿色消费的理念,在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低碳发展。只有企业探究低碳经济下发展的成本控制预算,才能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较为理想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力。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提出于英国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造低碳经济》。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努力探究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保证环境的无污染性以及稳定性的条件下,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变化

1、企业更加重视环境成本会计工作

在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促使其更为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环境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方面还比较少,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环境成本会计的实践应用逐渐的增多。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企业需要对当前的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等进行调整,进而实现节能减排,企业这些举措的实施均可以促进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并且提高企业对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2、增加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会计则是影响主要的体现方式。在对环境成本会计进行研究中,能否广泛的应用于实践中为研究的重点,也是发展的瓶颈,多数企业认为,实施环境成本会计之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会增加,进而增加h境成本,影响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用环境成本会计的积极性比较差。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增加环境投资数额,这为环境成本会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契机,由此一来,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性显著增强。

3、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重点

环境成本是一个动态拓展概念,其所反映的内容与所处环境、外在环境均具有比较大的关联性。目前,排污费、绿化费、赔偿金、罚款等项目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但在低碳经济视角下,节能减排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还要加入节能减排内容,并成为核算的重点。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

1、概念

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指的是企业通关采取一定的改革以及管理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形成的数额(产品的开发所产生的成本、原材料的购买以及加工的成本、产品的宣传所产生的成本、生产中的工业垃圾的排放以及回收)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快速的发展经济。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则要求企业以低碳模式进行材料的应用、加工以及回收。从而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开展低碳环境下的成本控制,不仅仅要求企业能控制自身的环境成本以及当下的环境成本,同时还要求企业对于将要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

2、方式

1.通过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开展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企业在开展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工作时,应当将环境成本也纳人到企业成本的总预算当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选择能够节约自然资源的设计方式以及采购环境友好型原材料,从而有效的实现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的有效控制。

2.通过企业产品的生产控制阶段,开展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应用清洁生产理念,从而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减少污染、提升效益”,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推广。

四、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

1、内容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成本核算、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环境弥补成本核算以及环境管理成本核算和其他环境成本核算。

2、方式

1.作业成本法核算方式

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方式。将企业作业作为核算的基础,开展低碳环境下的企业作业数额的预测和分配,从而有效的实现企业的“作业量”的增值,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式降低能源的损耗和消耗,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成本的有效控制。

2.生命周期成本法核算方式

低碳环境下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核算方式的应用,可以对于企业的完整的一个生产周期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和核算,从而从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购买、材料加工、产品运输、产品销售以及产品售后等各个环节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成本的有效控制。

3.生命周期作业成本法

(1)根据企业产品的特征,将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分阶段的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

(2)设定作业成本库。将企业生产的各个流程的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记录,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产品成本的核算。主要采用生命周期作业成本法核算方式,确保核算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精确性和全面性。

五、结语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通过确认、计量、归集与分配、信息披露的明确,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从而在降低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6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观念中,成本会计就是在一系列既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下,计算产品成本的课程。就学生而言,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课中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比较枯燥难学的一门课,加之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是深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应用于实践。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有待解决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深感上好这门课十分重要也绝非易事,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岗位是所有会计岗位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它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样的,成本会计课程也是会计专业课程中相对复杂的一门,它对学生提出了系统掌握理论、熟练技能操作、熟悉岗位职责的学习目标。

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实践性的练习,又不能忽略理论的讲授。坚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进一步序化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反映出很多问题:

首先,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理论知识充实、实践经验欠缺是大多数教师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只是以知识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在完整与逻辑关系为主线,完全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理论知识,而不是以实际成本核算岗位的能力需求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其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讲授而轻操作,课程内容偏离或滞后于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脱离生产实际。最终使成本会计变得枯燥难学、学生所学不能为所用、所学不够所用。

其次,成本会计不同于学生之前学习的会计课程。他们总是觉得成本会计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很多个步骤、方法,每个步骤或方法下面还有很多细的步骤和方法,方法套方法、步骤套步骤,十分复杂。在初期,学习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等内容时,学生觉得成本会计就是基本的会计知识加上基本的算术方法,没有什么难点。可到了后期,学习涉及到产品成本核算的综合方法时,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成为教与学的难点,教师深感成本核算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指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学生则感觉没有头绪,原本学习的知识点就像一盘散沙,无法在综合方法的统领下贯穿起来,加上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对不同情况下成本的计算方法容易混淆。最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整体把握能力,以至于兴趣顿减、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成本会计这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学生学不懂、学不动的现状,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有必要对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当与成本会计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成本会计产生于企业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所以,在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如何传授好理论、指导好实践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合提炼知识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1.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成本会计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一直被强调的,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授。教师应认真思考要怎么讲、怎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课程内容重新编排、整合“输出”给学生,尤其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理论应当是简单实用自成体系的,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会;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理论应当是他们实践操作的说明书、是他们顺利上岗的工作手册,而不是与实践脱离的概念和公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剖析成本会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将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抽象概念案例化、零散知识系统化、综合方法步骤化,从而形成一套以实际成本核算任务为主线的、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先从理论上把握好成本会计的体系框架。

2.具体内容整合序化

针对成本会计的知识特点以及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的深入分析,可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践整合序化为成本核算基础、成本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四个模块:

成本核算基础概括为要素费用在各个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本期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两个阶段;成本核算程序概括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从发生各项料、工、费开始到完工产品转至库存商品为止,各项成本费用经历了怎样的耗费、分配以及结转的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则包括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采用相应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一些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简化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是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通过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能够掌握产品成本的构成以及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以便为成本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处可将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整合,不作为成本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走进课堂前应保证自己已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清晰的授课思路、生动的语言表达,这样就有把握能把理论给学生讲好。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核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以制造业为主,与企业单位会计岗位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成本会计这一岗位要完成的工作是非常具体、完整、具有一定流程性,他要核算和控制的是从材料变为在产品,最终成为产成品的所有财税处理。

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各种要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和方法,进而编制成本报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那么,如果要让学生将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完成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就可以参照实际工作流程,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成本核算方法,将实践教学内容从建账、核算成本费用、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环节依次展开,最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成本会计一次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体现学习任务的完整性和知识内容的应用性。

2. 实践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指导也应当层层深入、逐步展开,紧紧围绕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主线,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岗位职业能力完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知识过渡和能力转化。

(1)加强单项实训夯实成本核算基础 作为成本会计核算基础,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核算步骤,这些方法和步骤是熟练应用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与知识准备。所以,掌握好这些方法和步骤,对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至关重要。教师每讲完一项内容,根据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设计单项实训任务,分发凭证账簿,指导学生完成成本费用核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账务处理程序,为学生的成本核算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创设工作情境熟悉成本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程序是整个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主线,它描述了从料、工、费的耗费开始到分配这些费用至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制造费用,再将辅助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分配到基本生产成本,最后将基本生产成本中完工产品成本转至库存商品的整个过程。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仅通过书本上的讲述是很难想象企业实际情况的,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必须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成本核算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工作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利用多媒体演示企业生产流程,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其间,成本、费用是如何归集、成本会计人员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并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展示,可以使学生对成本核算程序得到感官认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3)设置综合实训巩固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不同企业的企业规模、行业分类、业务流程、组织形式、成本管理要求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方法,其理论内容和技能操作的综合性很强。在学生熟悉了企业成本核算程序、夯实了成本核算基础之后,教师以成本计算方法为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实训,在完成各知识点于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的同时,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的能力,这将是作为一个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模拟实务操作完善岗位职业能力

模拟实务操作是通过模拟实验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具备了实际成本核算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能力后,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将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技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技能训练。

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相关资料为背景,要求学生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按照“开设账户——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报表——归档”的实务操作过程组织教学并完成技能训练。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引入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熟悉成本核算业务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的原始证明,培养学生确认和计量各种成本、费用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整个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把握。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7

关键词:烟草工业;物流费用;核算方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现状回顾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对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会计学界侧重于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物流成本会计,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首次提出了物流成本冰山理论与第三利润源说,并明确了物流费的具体范围;专修大学教授失泽秀雄在其“物流管理会计”(1991)提出了物流管理会计,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研究了物流控制会计;东京商船大学兼职教授汤浅和夫在其“物流ABC使用的方法—实现彻底的低成本物流”(2003)中,从物流管理流程出发,引入作业成本法理念,提出了物流作业成本法。美国会计界关注物流活动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研究,Pirttila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设计了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流程。

从国内看,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也较少,对物流成本的定义也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研究人员提出改变现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的建议,通过设置“物流成本”总账科目及其“供应物流成本”、“内部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三个二级科目,也有研究人员提出双轨制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即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并行,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

二、构建烟草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一)物流一体化是增强烟草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即将生效,我国烟草面临着国外烟草巨头的竞争威胁,“卷烟上水平”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战略方向。十年来烟草物流的发展证明,物流一体化是实现“卷烟上水平”和“行业上水平”重要支撑也是行业物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优化、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流作业链的流程管理,必将对建设高水平的烟草供应链物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减少无效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必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挖掘利润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是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促进了物流成本信息的数据化。通过对物流成本及范围的界定,企业从流程的角度明确了在采购、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以数据、报表的形式展现企业物流成本。其次,编制物流费用报表为物流一体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物流费用按照烟叶、烟用材料、卷烟进行归集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公司物流费用总体情况,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挖掘公司利润的第三源泉,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烟草工业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物流费用定义及核算内容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印发烟草行业工业企业物流费用核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我国烟草工业采取狭义的物流成本对物流费用进行了界定,即物流费用是指卷烟工业企业在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等物资实体流动和管理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是装卸、搬运、运输、包装、储存等所耗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分类:直接物流费用和间接物流费用

2.核算对象: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

3.核算环节:采购、存储、销售、管理

4.核算内容:直接物流费用包含运输费、装卸费、保管费、保险费,间接物流费用包含两类:一是物流中心的职工薪酬、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无形资产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等,二是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仓库的仓管员劳保费、安保消防费、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二)物流费用核算程序

从上可知,目前烟草工业物流成本涵盖的范围较窄,从会计核算高效性与实用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双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基础上,不改变现有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对涉及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辅助项,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

1.深入业务环节,清晰界定物流费用。首先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业务部门了解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涉及的物流费用,强化业务部门对物流环节、物流对象、物流费用的理解,确保明确范围、理解到位。

其次,在业务报销环节,业务员即可很清晰的划分该项费用是否属于物流费用,属于哪个对象的物流费用,以及归属于物流费用的哪个环节。

2.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设置会计科目辅助项。一是增加辅助项,【业务环节】分为采购、存储、销售、管理环节,【业务对象】分为原料、烟用材料、卷烟成品等。二是将涉及直接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辅助档案,采取辅助核算方式,在日常凭证编制中,需要区分【业务环节】、【业务对象】,如烟叶费用、运输费用、装卸费、仓库修理费、折旧费、仓储费等会计科目。三是在NC系统中对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分类,对涉及运输、装卸及仓库的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卡片分类及定义,明确业务对象、业务环节,实现系统自动计提折旧、自动区分物流费用与非物流费用、自动区分业务对象与物流环节。四是对涉及间接物流费用的会计科目不采取辅助核算,而是在核算时予以区分,核算时选择部门档案【物流中心】,具体科目见上所述。

3.生成物流费用报表.通过会计科目、业务对象、业务环节与物流费用项目的一一对应,在NC系统中开发物流模块,实现系统实时生成物流费用报表。

参考文献:

[1]张梅琳.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2]邵瑞庆.关于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J].交通财会,2002(12).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8

[关键词]电网企业;输配电价;输配电成本;成本核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03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02

1 电网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概况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了能够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新型电力价格体系,开始实施全面改革,并且在深圳市开展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面对当前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输配电价改革的新形势,电网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此,笔者准备以输配电价格的调整与企业的成本核算为基础,对电网公司的成本核算机制之优化进行探讨。

2 电网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构成

2.1 电网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最为突出的一点是电力不具备保存期,在产生之后必须予以同步售出。就时间而言,电力产品在各环节的流转不可间断。基于电力产品的这种特性,电网企业在成本核算上没有必要分出产品和产成品之间的明确差别。有鉴于此,在取得财政部门的认可之后,电力企业没有采用一般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而是沿用1993年之前我国企业采用的方法――完全成本法。具体做法是,产品的整体成本当中不但含有直接成本与直接人工费用,而且还涵盖了全部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只是把财务费用列入期间费用之中,当然也不单独列示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2.2 电力产品成本的构成

电力产品成本构成与电网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和经营过程相关。具体包括购电成本和输配电成本两大类。所谓购电成本,主要是指在购电过程之中,电力企业通过对外转售其所生产的电力产品而购进电量需要的款项。依据购电成本来源上的差异,可划分成水电、火电、从电网企业购电等各项成本。所谓输配电成本,主要是在输电环节,即从发电厂向供电区输送电力的主干渠道或不同电网之间互送电力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输配电成本又可分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两类。其中运行维护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职工薪酬及其他费用。

3 电网企业现行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

3.1 成本项目设置不规范

电网企业的成本包括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运行维护费包括材料费、修理费、职工薪酬与其他费用等。按照这种划分来设置成本项目,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至少存在两点不足;其中一点就是项目的内涵不明确,项目之间区分不严格,界限有时会模糊不清。电网企业自2010年度起对过去输配电成本核算的成本项目设置加以改进,不仅删除了材料费、修理费等相关成本项目,而且还把检修运维的成本划分成自营材料费、外包材料费以及外包修理费等不同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电力监管机构还是在使用固有的电力企业成本信息披露办法,尤其是在各个项目的设计上还未加以调整变更。

3.2 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处理不严谨

在现行核算方式下,电网企业没有严格区分电网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根据会计法规的要求,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电网企业只是单独核算和列报财务费用,而没有单独核算并列报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非生产性费用计入成本,使得成本失真,国家电力监管部门无法获取电网企业的与电力产品息息相关的、真实的成本核算数字,难以区分和管理类活动有关的期间费用。这样一来,一旦电网企业的电价信息类依据不够确定的话,也就无法明确相应的电价并进行监管。事实上,电网企业的电力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时完成,只是使营业费用和制造成本无法严格区分。

3.3 成本计算对象不完整

目前,电网企业成本核算中设有“输配电成本”科目,但没有电压等级进行分类而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中,这与收入的核算不匹配。即在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和监督人员可以对不同的电压等级的收入进行核算、分析、考核,但没有分不同电压等级来核算、分析、考核与其收入匹配的成本。电力产品的存在形态具有特殊性,与其他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电力产品只有电能这个唯一的产品。这是因为电力产品难以进行保存,而且并无产品与半成品之差别。但是,就市场区分来说,主要可以分成大型工业购买者、普通工业购买者、商业购买者、城乡居民购买者及农业生产购买者等。以上电力用户对于电能的质量均有着各自不同之需求。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电网企业在售电环节提供了不同品质(电压等级)的产品,这就为电力公司把输配电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分成不同的电压等级进行核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和内在要求。

4 电网企业完善成本核算的措施

4.1 完善成本核算的总体思路

基于深化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输配电价格改革的和当前电网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健全我国电网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核心要求是全面严格划分生产成本以及期间费用,将合情合理地测算输配电成本作为出发点,为监管部门科学制定电价并进行监管提供有效信息,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供基础。其要点主要有两点。①剥离与输配售电业务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核算。尤其是要注意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严格划分和核算,其目的是正确确认合理电价计价基础和计算与业务收入相匹配的成本费用,为正确计算业务利润提供基础。②以售电环节的电压等级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归集和计算输配电成本。

4.2 科学划分输配电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在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当中,电网公司在将其在经营中所产生的除了购电成本之外的别的成本费用均列入输配电成本这一科目之中,而期间费用当中只包括了财务费用,而未能分清那些是属于生产成本的那部分费用,也未能确定输配电成本应当加以核算的对象。如此一来,所核算出来的输配电成本不仅不否真实,而且也无法对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完善输配电成本核算,首先要将费用按是否有明确的归集对象来进行区分,也就是把现有的输配电成本划分成可依据电压进行等级区分的直接成本、可依据电压等级进行分配的间接成本、和输配电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费用等。

4.3 合理确定核算对象和步骤

4.3.1 对输电产品的成本实施分步核算及结转

输电环节的电力成本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等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可计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电压等级输电线路所产生的折旧费和材料费、修理费、直接人工,其发生时可以直接计入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后者主要是指虽然和输电活动具有关系但是又不能直接计算到不同的电压等级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分配基础以及分配率间接分配至输电环节之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压成本,而输电成本则要结转到下一级变电环节。

4.3.2 对变电产品的成本实施分步核算及结转

变电产品的成本主要包含了上一步所结转进来的各项成本、这一步的直接成本以及相关的间接成本。从上一步结转进来的成本主要有通过输电直接转进来的变电成本,上一级变电分配而来的某一电压等级变电环节的成本。本步骤的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设备成本,即发生时能够直接计入不同电压等级,具体包括变变电设备的折旧费以及变电环节的材料费、修理费、直接人工:本步骤的间接成本包括与变电活动相关,但发生时则需要依据相应的分配基础以及分配率分配至各不相同的变电类电压等级,而变电成本则要结转到配售环节。

4.3.3 配售环节产品成本分步核算及结转

配售环节产品成本本步骤的直接成本,本步骤分配间接成本,以及由上一步骤转入的变电成本构成。本步骤的直接成本是指发生时直接计入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线路的折旧费和配电线路的材料费、修理费、直接人工;这一步的间接成本主要是和配售具有关系的但是在产生之后又无法直接列入前面所说的六个等级的,也就是需要分配到相应配售环节电压等级的配售环节成本。上一步骤转入的成本包括由变电环节直接转入各该电压等级配售环节的成本和变电环节按适当方法分配到此电压等级的成本。

4.4 严格区分并剥离与输变配售无关的费用

4.4.1 管理费用的界定

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的组织架构,电网企业层级构成较多,如何界定管理活动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基础供电单位的非输配电的直接成本,有些可以明确为制造费用,作为生产成本中的间接成本,分配计入产品成本;而有些是作为制造费用还是作为管理费用则不是十分明确,需要有明确的界定。这样便于将电网企业的管理费用从生产成本中进行严格的区分,并与输配电成本进行合理分离。为维护输电、变电、配电线路及其设备的正常运行,各个运行工区、线路工区都要发生材料费支出、人工工资和折旧等费用,这些费用是电力产品成本的当然组成部分。基层供电单位各职能部门,其职能是更好地实施管理电网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类管理活动,或者是为电网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性活动加以保障,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和输配售电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理应列入管理费用进行统一核算。

4.4.2 逐级核算和归集管理费用

电网企业的各个层级的公司(分公司)都要应设置“管理费用”科目,电网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则要将下一级电网企业“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归集至本级之中的“管理费用”科目当中,进而建立起电网企业管理费用核算归集新体系。这就意味着基层的电网公司账目中的“管理费用”科目只是核算本单位所产生的管理费用,而区县级电网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不仅核算本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而且还需核算归集基层电网企业的“管理费用”。逐级核算归集管理费用,使各级电网企业分层次进行输配电计价和业绩考评所以来的成本费用信息更加全面、客观,有助于提高各级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

5 结 语

电网企业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存在成本项目设置不规范、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处理不严谨、成本计算对象不完整等不足之处。电网企业应当以严格区分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正确核算输配电成本为出发点,做好科学划分输配电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合理确定核算对象和步骤,严格区分并剥离与输变配售无关的费用等基础工作,为监管部门科学制定电价并进行监管提供有效信息,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供基础,促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辰鹏,李云伟,张颖.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骆华,夏岚.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9

一、管理会计问题的提出

(一)管理会计目的ABC公司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林木资源也属于生产周期长的稀缺资源。现有林木资源如何跟随市场进行有效利用、砍伐后的林地应种植哪些树种会效益更高、公司产品该生产多少量、公司产品如何定价、公司哪些产品带来的利润更大等等问题成为困扰管理层的焦点。换言之,ABC公司管理层对目前的经营状况仅凭经验做出大致判断,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问题的梳理结合管理层的困惑,ABC公司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管理层赖以决策的信息依据,而信息的核心取决于公司的成本管理信息。为此,通过运用书面资料检查、访谈、现场观察、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公司的产品生产流程、相关成本单据的形成及内部传递、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步骤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对2014年1月—12月的成本计算进行重新计算和检验,发现公司的成本管理粗放、成本核算工作极为繁琐、财务人员工作繁重,主要体现在:1.成本管理的重点不突出ABC公司产成品涉及产品类别、产品规格、产品等级、产品数量(张数或方数)等多个维度,现行成本核算未能区分各维度的重要性,且未能考虑“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三个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如“库存商品”等科目中按产品规格设置明细科目,忽视了公司根据产品等级进行管理的要求,致使信息级次“本末倒置”,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与公司管理层需要的信息错位,财务人员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忙出来的信息对于管理层来说并不需要,管理层需要得到的信息财务部门又拿不出来。2.成本核算的思路不清晰ABC公司产品需经过原木、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最后成为可供出售的产成品。ABC公司原木核算采用“方”为计量单位,生产车间和产成品核算中有些用“张”、有些用“方”等;期末实物盘点时,原木、半成品和产成品中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有些用“张”、有些用“方”,用“张”为计量单位的又存在12mm、15mm、18mm等规格。计量单位的前后衔接不一致导致前后数据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出材率”等资源利用指标的分析工作。3.成本信息流与实物流不一致ABC公司的产品生产分为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三个环节,但成本核算并没有就“原木锯成方料环节”进行单独核算,成本核算步骤存在“以生产流程划分核算步骤、或者以生产工艺划分核算步骤”的困惑。ABC公司“生产成本”科目下设二级、三级、四级明细科目,各级明细科目合计多达238个。该科目核算的内容不仅包括期末在产品,而且包括各车间期末已经完工可以交付下一工序的自制半成品,如账面反映的锯材车间余额660万元中有643万元为可以交付下一工序的自制半成品,真正属于在产品成本的只有18万元。此外,科目核算未能突出成本核算重点,如“生产成本-干燥窑”科目下设20个三级明细科目,多数明细科目的金额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不仅增加了核算工作量,而且在成本管理上变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管理重点。4.成本管理责任不清ABC公司管理层基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一直想推行考核激励机制,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成本、生产部门各车间各环节的生产成本、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进行考核,但由于成本管理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缺乏,该项工作一直搁置。

二、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链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ABC公司的价值链就是原木从投入、到方料、到规格料、到成品并最终抵达消费者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并进一步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分析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成为企业决策的依据。

(二)内部控制理论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颁布实施。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共同组成的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内部环境是重要基础、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重要手段、信息与沟通是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重要保证。对于ABC公司而言,控制目标从长远来看是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并进一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目标,信息目标的核心从短期来看即表现为成本信息是否真实完整。ABC公司应结合价值链反映信息流,以信息的形成和传递为目标强化内部管理意识,进而运用预算管理、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考核激励等控制活动来提升运营的效率效果。

(三)成本核算理论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据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活动。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成本预测、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存在直接影响。ABC公司应结合市场产品类别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把握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完整性,明确各项费用的用途,尽可能准确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便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三、管理会计问题的解决

ABC公司成本管理必须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两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整个成本核算前后衔接的一致性、会计科目的合理性、信息的层次性等多个方面。公司成本核算必须结合公司生产流程和会计核算要求,设计公司成本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核算科目,使成本的归集、计算和分配有据可依,实现成本核算的信息流与实物从原木到产成品的物流相一致,为成本分析和其他财务分析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公司成本分析应以成本核算的财务信息及销售价格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公司成本水平及其构成、各类产品及各种产品的毛利率、各种木材的利用率等指标,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一)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成本核算制度设计1.生产流程的梳理ABC公司的产品生产从原木依次经过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生产的产品同时成为下一个环节的材料,最后形成可供出售的产成品验收入库。锯材车间是将原木锯出方料并制成规格料的过程,根据公司生产现场的车间管理可区分为“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是将生规格料烘干成为干规格料;“成品加工车间”按产品类别分为“指接板车间”、“机拼板车间”和“细木工板车间”三个车间;辅助生产车间为“制胶车间”,主要生产制作成品需要的胶水。ABC公司生产流程图详见图1。2.成本核算的设计ABC公司成本核算方法拟采用分步法,结合公司生产流程分为“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四个步骤,分设“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五个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科目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核算辅助生产车间(制胶车间)生产胶水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该科目月末无余额,归集的成本费用当月全部转入完工的胶水成本,指接板车间、机拼板车间和细木工车间按领用量直接计入各车间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公司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且无法明确区分受益生产部门的费用,以各车间直接材料的数量为基数进行分配;“自制半成品”是指已经过本生产环节并已检验合格但尚未制造完成最终商品、仍须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包括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车间月末已制造完成且验收合格的中间产品,科目下设“方料”、“生规格料”、“干规格料”二级明细科目;“库存商品”是指公司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按规定标准检验合格并转入成品仓、可供销售的产品,按产品类别下设“指接板”、“机拼板”、“细木工板”三个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公司成本核算科目的设置详见表1。ABC公司发生的成本费用按以上会计科目进行归集,相关成本费用必须以实际发生为依据,注意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月末,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考虑到期末在产品较少的情况,拟采用“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即: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本月发生的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二)信息的反映和传递成本管理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主要为成本核算信息、实物盘点信息等,非财务信息包括采购统计报表、车间生产日报表等,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之间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ABC公司各部门在经营活动的进程中同时生成大量原始信息,原始信息需重点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真实性表现为原始信息能通过其他不同渠道获取并进行核对、或者信息主体明确且责任清晰;完整性表现为信息的形成没有遗漏关键点以及信息传递前后的一致性,如原木的堆放编号、规格、方数合计等关键信息是否完整等。财务部每月末报送的成本信息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全公司的成本计算总表又有各类产品甚至各种规格产品的明细报表,一般包括“成本月报表”、“成本月报明细表”等。

(三)开展成本分析工作ABC公司成本分析应以公司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各车间总成本、单位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率、原木成材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问题诊断恰当、原因分析到位,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四、管理会计问题的展望

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为改善自身经济效益,通过控制成本进行优化改善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要方式。现代化市场经济中,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总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已经成为现代物流成本管理中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故而,依据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能够合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成本管理,优化经济效益,提高自身市场竞争优势。本文主要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具有显著作用。实现合理的物流成本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在其逐渐应用中成为除物质与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但是,在重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管理的同时,由于相关业务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运作中仍然存在问题,影响着企业成本管理效果[1]。所以,在对其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改进策略,对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就先进会计核算制度而言,并未形成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机制,导致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使得物流成本往往在其他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使账目存在混乱现象,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不能直接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此外,在缺少针对性及独立性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前提下,导致会计核算思路不够清晰,相应的专业化人才及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均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到企业依据自身经济发展思路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模式与方法,进而影响经济效益。

2.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

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具体管理相对复杂,导致其运作具有极大的隐含性,所以,诸多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进而限制整体运作效益。通常,在具体核算过程中,企业多重视货物的生产及采购等环节,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一些物流成本则未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核算,如物流设备租用费用、逆向物流成本等,进而影响到最终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结果,不利于管理者做出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决策。

3.会计核算管理混淆不清

诸多实践活动表明,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着同企业会计核算相混淆的现象,进而影响管理效果。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物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各个经济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导致其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均有体现,使得相关信息相对混乱,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物流成本信息获取难度,并难以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反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2]。

二、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改进策略分析

1.强化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针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核算混淆及不全面现象,企业管理者需在明确物流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前提下,针对其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诸如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强化生产经营主体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注度,优化运作及生产经营效益。此外,企业管理者还需明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与内容,进而开展相关系统性、全面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其在各个环节及企业部门有所体现,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避免出现混淆不清,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2.设立专门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构

企业需依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其工作及运作的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条件,并且在创建良好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设立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项目,以确保各项核算管理工作的整体完善。可依据企业物流成本运作特点设立明细分类账目,如可在二级账目的基础上,依据仓库、运输、采购等不同项目的费用设置更加明确细致的分类科目,再依据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实际核算需求设计相应的会计凭证,以更加直观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数据信息[3]。

3.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而言,完善的相关制度是其具体工作运行的基础与前提。首先,需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程序及审批程序等相关制度,使相关核算工作达到制度化与规范化的要求;其次,在创建良好运行环境的前提下,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需加强核算监督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中费用的开支、审批手续等进行严密管理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各方面防止及杜绝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最后,建立完善、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使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统一的认知,进而从各方面确保其会计核算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物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成为另一全新的利润源泉,所以,强化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成为企业发展中,以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就其实际发展应用来看,依然存在诸多运作问题,这就需企业在明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改进与管理措施。在该过程中,强化其会计核算意识是基础环节,在创建良好运作环境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核算制度与体系,依据物流成本具体特征开展会计核算,以最大化调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改善经济效益,强化市场竞争优势。

作者:张妍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彩凤.基于效率改进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0,(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