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培优辅导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12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1

关键词: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本文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队伍建设的发展模式,对高校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选聘配备工作。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都是要由辅导员去落实,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高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爱,同时在各类评定适当倾斜;最后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优秀人才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如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建队目标不清晰

自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据调查,部分专职辅导员是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些成绩优秀、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先做两年专职辅导员,再保送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或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由此可见,在学习与管理学生并存的情况下,这些辅导员管理学生的目标发生了本质性的偏移,即整个队伍的目标不清晰。

(二)队伍数量没保障

据统计,目前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的高校有50%,有34.8%的高校未按规定配备,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最高的达1∶760。据厦门大学关于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的调查:配备比例在1∶150以下的高校占0.9%,比例在1∶l50-250的占29.5%,比例在1∶250-350的占26.4%,比例在1∶350-450的占12.6%,比例在1∶450以上的占22.5%,专科学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基本上在1∶35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人员与学生比例失调,数量偏低,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

(三)队伍连续性不够

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学生群体,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多数为年轻人。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有限,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当,导致思想上的浮动。大多数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留在高校工作的过渡阶段,把能够成为专业课教师当成了发展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行了短期的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一般的工作期限是三到四年,服务期满后有相当部分的人通过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或报考研究生、学历进修而离开辅导员岗位,还有些高校的部分辅导员采用流动岗位,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后转为攻读研究生。队伍的频繁调整和更替,造成了队伍的连续性不够,稳定性差。

(四)队伍整体待遇低,心理反差大

辅导员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他们虽然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必须过问,但其地位比较低下,不仅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辅导员的领导。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辅导员不但没有科研项目,而且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另外政工人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待遇也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党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而政工人员待遇又偏低,这一高一低大反差,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模式探析

(一)建立明确的辅导员管理体制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明确: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却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助学贷款、学费、就业等事务性管理工作上,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或消防队”的角色,经常是“受命于学校任一部门、任一人员”。所以明确辅导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该从日常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和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考核可分为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职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分明,能上能下。

(二)强化辅导员基建队伍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辅导员培养的目标和职业角色定位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是基础,专业化、专家化的岗位载体是职业化。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关键。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提高育人水平,改变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和临时性做法,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在专业上“守一而望多”。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建立专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担当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辅导员,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终身任务。

(三)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促进辅导员的合理流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其次,科学管理,明确岗位目标和责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严格考核,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分配的多少与岗位、能力、业绩与效益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促进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四)优化辅导员待遇,提升辅导员地位

虽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社会地位相对而言比较低。关心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教育辅导员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并对其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关心支持辅导员工作,提高辅导员待遇,根据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辅导员的劳动特点,实事求是地确认其正当利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使之与同期毕业的教师相当;增加辅导员岗位津贴,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的中上水平。创造良好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促使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还要从职称评聘、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对辅导员予以倾斜,确保其权益,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部分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相对稳定1+1>2的辅导员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层次地开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辅导员的评价与出路问题没有解决好,专职辅导员应定期进行工作研讨,常沟通、常协调,及时总结学生的管理工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效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做好定位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事业。历史是前进的,教育是发展的。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目标明确,在实际工作中不辱使命,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的培养目标,真正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学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又要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消除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三)加大对辅导员个人的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要制订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逐步建立起自学、专题研讨、在职进修、学习考察、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等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这与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密切相联。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队伍,稳定是主要的。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骨干、学科专业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源头之一。创造条件让辅导员有序发展: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在政策上要解决好他们的技术职称和行政职级问题;对优秀的辅导员要列入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先从具有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生工作经历的同志中产生,对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也要优先从他们中选拔和推荐;高校应出台辅导员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考博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为优秀辅导员创造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机会。

(四)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数量与质量、选拔与管理、使用与培养、考核与激励”四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与队伍建设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评优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向校内其他党政管理岗位、教学科研岗位输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鼓励并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有了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必将会逐步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政策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经验丰富,稳定而又精良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袁伟菊.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2、张端鸿.中关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8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全国高等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忽冷忽热,如在、抗击“非典”等问题上,辅导员队伍冲锋陷阵,站在第一线上,此时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表现得极为关注,而平时辅导员队伍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二是辅导员队伍的双重管理导致辅导员陷于无所适从的窘境:靠教师排课难,靠干部出口窄。三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辅导员队伍待遇偏低,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政策,辅导员队伍切身利益受到影响[1]。

2.辅导员数量不足。根据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辅导员与学生数之比)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配备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学校达到1:300的比例,有的甚至更多。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3.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队伍中基本上是近几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多为与思想政治专业相去甚远的其它专业人员,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普遍较低,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知识结构,且有不少人属于照顾对象,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深、做细。

4.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一方面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甚至教务处、总务处、宿管中心、传达室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2]。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在高等学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后尤为突出。

5.辅导员待遇不高,队伍不稳定。由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大多数高校又没有单列思想政治系列的职称评聘,职称晋升主要还是与教学、科研挂钩,其硬性指标仍是课时、课题和论文,辅导员工作做得再好,晋升职称也是无望,从而导致辅导员待遇偏低[3]。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工作时“心不在焉”,把辅导员岗位当作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辅导员短期服务”、“辅导员严重流失”在许多高等学校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6.缺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高等学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群体,但是,许多高等学校却没有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从而直接导致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不被认可,寻找不到相应定位平台的可能。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把优秀的辅导员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使他们安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把优秀的青年教师吸引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4]。

2.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高等学校应坚持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同时,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3.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通过岗前培训、实践培训和专题培训,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即将上岗的辅导员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上岗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对学校教师、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等;学校应该认真指导辅导员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学习和总结,如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强水平;由学校定期组织、安排辅导员参加专题化、系统化的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使辅导员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和拓展,培训内容应突出重点,强调实效[5]。

4.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让辅导员当好“人生导师”。要优化制度,确保辅导员专注于“人生导师”角色。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块是思想育人,因过多的琐碎事务性工作抢占的正是最根本的思想育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优化学生事务程序,减少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的牵绊,使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面。

5.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提高辅导员待遇。辅导员的职称问题也是辅导员的切身利益所在,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职称,单列辅导员职称系列,在政策上给与倾斜,从而提高他们的待遇。此外,在校内酬金分配上,给予政策的倾斜,保证辅导员的收入待遇不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平。

6.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为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及时发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高等学校应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组织学生和学院领导班子及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6]。

参考文献:

[1]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6):91-92.

[2]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7):75-76.

[3]刘剑斌,余修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73-176.

[4]熊书银,王文博,黄登婕.简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5):44-45.

[5]周晓,季卫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浅探[J].江苏高教,2007,(3):108-110.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3

本文从辅导员的选聘准入机制、培养机制以及激励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剖析辅导员胜任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途径

1、完善辅导员准入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早已经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和学生配置比例为1:200,并且以专职辅导员为主,每年级都应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对辅导员聘用标准也进行了明确细致的规定,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完备的业务素质,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并且热爱辅导员事业。

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主体是否合格的保障。现今高校辅导员的招聘渠道比较单一,多是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或是从社会公开招聘,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德才兼备,熟悉学校制度,具备一定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人员通过正常招聘程序,转变为学校的辅导员,从社会公开招聘的人员,则更注重考察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工作能力比较重视。事实上所谓的优秀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学校规章制度比较熟悉,与学生的差距较小,但他们大部分缺乏辅导员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缺乏经验,这就决定了由此渠道聘用的辅导员在道德品质胜任力和思想品质胜任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在选拔高校辅导员时,必须根据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角度来制定高校辅导员的构成人员以及群体总量。而并非一味的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忽视了辅导员胜任力综合素质。从胜任力考察角度来看,着重要考察其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胜任力是否具备一定的水平。需要选拔的辅导员应该是对于学生工作有浓厚兴趣、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做事严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在筛选应聘者时,还需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选择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使得辅导员队伍趋于合理,以利于形成知识互补,技能水平较高,结构完善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从整体上对辅导员胜任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通过多渠道招聘信息,采用公正的测评方式,由应聘者公平竞争,组成专业的辅导员招聘小组,进行科学的招聘,进行择优录取。

为了弥补高校辅导员思想品质胜任力不足的,招聘辅导员时把辅导员的职业意识作为重点考察,明确应聘者的职业定位、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考察应聘者对学生工作是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否可以将学生工作当做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并且能将辅导员工作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的应聘者。

从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目前还未有高校开设专门的学生工作专业,所以,应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角度,将辅导员逐步职业化作为途径,将辅导员专家化作为长期目标,增加从思政、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相关专业作为选聘辅导员的知识背景要求。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不固定性,是与形形的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辅导员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组织管理胜任力、人际管理胜任力等综合素质,因此,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选择相关专业人员担任辅导员,可以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从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梯队角度分析,选拔应届生作为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生工作干部事情的工作经验,为学生工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凭借其年龄优势,没有话题的隔阂,学生对其易产生亲切感,展开工作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他们能够充分运用其在校期间的学生经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管理胜任力及心理品质胜任力。应届生缺乏学生工作经验,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权威性,所以,辅导员队伍优化也需要进行社会招聘,单从学生工作经验来看,社会招聘的辅导员队伍具有比应届生更为完善的决策管理胜任力和成长管理胜任力。社会招聘的渠道可以有很多,比如从各学校(包括本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也可从本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补充辅导员队伍。凭借其专业优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管理胜任力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优势,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专业学习中。总体来看,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角度完善辅导员的准入机制,不仅可以完善辅导员队伍胜任力结构,对后期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综合胜任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2、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掌握更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素质、达到一定的专业化水平。通过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能够促使辅导员在不间断学生工作的同时,向专职化方向发展,促进其胜任力水平的提升。调查显示,现在担任高校辅导员这一职务的群体中具有繁杂多样的专业背景,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完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辅导员之间存在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进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可以促进其教育教学胜任力、组织管理胜任力、个人品质胜任力水平的提高。

从长远来看,高校开设专门高校辅导员培养专业或研究方向,加强理论研究,可以从职业发展角度提升辅导员的思想品质胜任力,为广大辅导员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辅导员的现状需要完善培训系统,完善入职培训,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得辅导员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胜任力水平。

按照以往的看法,人们更多的将辅导员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同,认定两者内涵一样,从胜任力结构来看,则表现为注重辅导员的道德品质胜任力,忽视其他方面胜任力水平的提升。伴随着高校的发展以及近年来辅导员职能的扩展,高校辅导员肩负起更多的职责,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指导学生为其长远发展制定等,对辅导员的人际管理胜任力和成长管理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更新,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养成也逐步密不可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已不能够完全满足辅导员的任职要求。从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目标的实现来看,辅导员还需兼备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属于不同专业范围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的需求。此外,近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大学生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辅导员队伍人数的增长却不能与之相匹配。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文件对辅导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做出了明确规定,学生工作相关专业的发展已提上了日程。从发展高校辅导员专业角度努力,可以有效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专门化发展,推动辅导员胜任力综合水平的提升。

教育部规定,“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但目前,辅导员并未享受与教师同样的培养待遇,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也是造成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较低的一重要原因。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从辅导员专业化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才能促进辅导员胜任力综合水平的提升。首先,建立新型的高校辅导员研修培训基地。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培训教学规划,开展培训,重点抓好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研修。同时,汲取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充实完善培训理论体系。其次,高校应建设完善的高校培训制度。全国各个高校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项培训基金,将培训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每位辅导员应接受入职培训、在岗培训,各个学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学习借鉴不同性质规模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再次,应改进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要提升辅导员胜任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需要做好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及进行先进的人性化培训管理。

3、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应该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发展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定期评选表彰表现突出,优秀的辅导员。授予其“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称号。可以看出国家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视。但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难以精确量化工作结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工作成果。例如: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工作的责任心等方面的评价难以用一数字衡量,且短时间内容易产生表面上辅导员“无作为”的假象。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管理考评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热情与动力,因此,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知,从而促进其提升思想品质胜任力。

具体分析来看,不仅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加倍关心爱护,而且要对其严格管理。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行优胜劣汰。体系需切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为加深明确其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将工作责任制等到落实,根据辅导员这一岗位特定的要求和任务,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出发,学校不仅要注重对结果的考核,更要加强对其工作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部分,如此考核方式能够促进辅导员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的形成,从而提升其职业思想品质胜任力。对于在工作需要熟悉的专业知识、考评制度应囊括个性特质和一般技能。定期考评辅导员,考核结果应该直接影响辅导员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积极表彰奖励那些优秀辅导员,对其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发挥模范作用。对于那些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对其及时帮教,对于不胜任的则采取分流转岗或者予以劝退。

生理和安全需求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基础层,认为人的最基本和最迫切的需要是物质上的满足,因此高校以往的激励机制仅仅是从物质是对辅导员进行奖励和惩罚。但从双因素激励理论看来,只有与工作本身相关才可以起到长期激励作用,而经济、物质上的激励仅仅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引导辅导员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并积极鼓励其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紧密结合,如此,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设置奖惩激励制度时遵循外在刺激与内在需要相结合;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进一步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加之结合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让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其胜任力水平的具体成果与不足,促使辅导员队伍高校激励考核机制过程中意识到其专业化发展进程和发展不足,推动辅导员胜任力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高等教育急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现作为发展目标,重视一线辅导员的选聘、培训以及考核工作,着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硬、能力素质强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从职业化角度促使辅导员队伍胜任力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1] 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6).

[2] 罗涤,李华.胜任力理论及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的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2007(4).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4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英语辅导;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5-002

如今,各类英语辅导班层出不穷,似乎成为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笔者在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是由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举办的,这类机构既是为了教育,又是为了营利。因此,它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调查了桂林市中学生的辅导班英语学习现状,走访了多家桂林市培训机构,并访谈了几十名家长,分析课外英语辅导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辅导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桂林市中学课外辅导班的基本情况

课外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的教育是普遍式的,而每个学生是有其个体差异性的,学校很难照顾到这种差异。因此,开展既能满足个别选择,又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课外辅导教育,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在对培训机构进行访问时,我们了解到桂林市的培训机构种类繁多,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间教室;有的规模大到拥有上百名专职教师。而且这些辅导机构的授课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针对学生的各学科教育的培训班,如奥数、英语、写作培训班;有各类文体艺术培训班,如钢琴、跆拳道、舞蹈、书法、绘画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班都十分火热,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培训班的形式也很灵活,有诸如一对一教学、小班教学、大班教学等。笔者通过《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得知,桂林市某校学生参加校外英语辅导班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7%;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课外英语辅导班这种形式是十分普遍的。

二、课外英语辅导班火热的原因分析

为了解课外英语辅导班这么受欢迎的原因,笔者分别对培训班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原因如下:

1.家长、孩子对高分的主观需求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英语辅导班、兴趣班、口语班等,以求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外在素养。根据对30位家长的访谈,有58%的家长提到孩子上课外英语辅导班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自己强迫去参加的;有42%的家长提到孩子是自愿参加辅导班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定的分数要求的。通过在辅导班进行学习,他们更多的是想让孩子们“提高功课成绩,或在这个领域达到一定水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孩子考试竞争力的关切。然而对于家长的关切,66%的孩子却是对辅导班持无所谓态度,仅有22%的孩子对于自己所参加的辅导班“非常喜欢”。社会上长久以来的人才选拔模式,造成社会、家庭、学生对分数的不懈追求,这样的需求即是课外辅导班们兴盛发展的土壤。

2.被“培训”的无奈

根据我们的调查,也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是处于“被培训”的状态。有些上进心很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去参加课外辅导班,担心自己会成绩不如别人,便也去参加辅导班了。这类学生在我们的调查中,约占到10%。另外,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资源有限,择校、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家长、学生不得不走进培训机构的大门。择校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满足居民的需要;打破了‘学区制’下的户口限制;它发生的前提是不同的区域,甚至同一地区在教学质量上的区别;但在实践中经常和某种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但是在现实中,根据访谈我们得知,家长们理解的择校是指对于重点高中的选择。择校规定,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每个家长都希望通过进行课外辅导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使他在择校的时候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可以优先进入或是少花钱。

3.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有限

桂林市的中学虽然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活动的次数有限,且学习意味不浓,许多家长也不曾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是课外学习,他们仍然认为辅导机构培训才是唯一的课外学习途径。另外,以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接待能力有限、数量有限,使得学生选择和参加的机会少,这也是学生难以利用校外资源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课外英语辅导班存在的问题

1.昂贵的学费成为家庭的重担

目前桂林市有不少教育机构都在宣传中极力推荐“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某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如下:初中英语一门课一小时130元,课时安排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正常接受培训的情况也要每周两到三个课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下来单英语一门的辅导费用要达到4680元至7020元。而根据我们对几十位家长的访谈,他们提到每个月对于孩子去英语辅导班的费用可以接受的范围在每月500元至1000元。况且这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导费用,如果再加上数学或其他学科,每个月的辅导费用是很可观的。因此,如果选择“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压力很大。

2.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夸大宣传效果

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师大多是水平不一的。根据我们的走访,其教师构成有中学在职老师,在校大学生,或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等等。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就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原先代课的辅导机构。然而培训机构在自己的宣传册上对于自己的师资力量却是夸夸其谈,有的标明“专家――历届中考阅卷老师”、“一线名师”等等,难辨真伪。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参加的英语辅导班对自己有帮助很大的学生约占19%;认为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学生约占31%;认为英语辅导班没什么帮助的学生约占12%;在笔者对家长的访谈中,家长们也不约而同的提到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效果不是太明显”;“说不太清楚”。

3.增加孩子英语学习负担

在《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中,对于所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是否增加了学习压力一题,有约13%的学生认为“是,压力比较大”;有约61%的学生认为“是,压力不是很大”;有约2%的学生认为“不是,一点压力也没有”;有约4%的学生认为“不是,减轻了学习压力”。而在笔者的访谈中,在问及让孩子参加英语辅导班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时,有58%左右的家长认为不会增加负担,认为孩子会自己调节好自己;42%左右的家长表示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压力,孩子也是很辛苦的。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还是很高的,有的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是被家长强迫着上英语辅导班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孩子的负担。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周末和节假日,孩子要在两三个培训班里来回,家长便要全程接送甚至陪同。除去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多辅导机构会额外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备考试卷等。很多学生提起辅导班便觉得痛苦,家长也是无奈。这样的情绪如果带到正常的学校课堂学习中,便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导致英语学习上不去,反而起到了反面效果。更有甚者,学生参加英语辅导班之后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很多都依赖培训班的老师督促自己学习,离了老师的督促便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课外英语辅导班的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如果中学课外英语辅导班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将是学校英语教育的有益补充。因为学校教育有时候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而课外英语辅导班恰恰可以照顾到一些学生的特殊需求,因而它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课外英语辅导班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弊端。如果想充分发挥辅导班的优势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自身师资力量水平,聘请权威专家。课外英语辅导班的老师普遍年轻化,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但教学经验并不完善。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辅导机构教师资格选拔考试以提升培训机构英语教学老师的水准,那么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就有了保障,对于学生亦是极为有利的。另一方面,如果辅导机构能够时不时地从名校聘请专家来授课、做讲座,学生的受益程度就更高了。在学校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名师教导,因此辅导班可以成为他们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一个良好渠道。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位培训班老师提到自己是从中学辞职来到辅导机构任教的,原因是他觉得学校教学方式单一,而在辅导机构,他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去开展英语教育。辅导机构既是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完全可以打破学校教育的讲授式教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校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谓一举多得。

(3)向优秀的辅导机构学习其教学管理体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优秀的辅导机构之所以名气大,受众范围广,是和他们自身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有关的。他们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日程安排,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其他辅导机构若是能够以行业内优秀的课外辅导机构为标准,完善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那么课外辅导机构的质量标准就能够得到保障,辅导流程能够规范化,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对于辅导机构本身,还是学生,都是极为有利的。

五、结语

当前在各大城市,辅导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处在快速发展完善中。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和评价它,能够使其办学行为规范化,发展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以合理、健康的形式去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真正有益的补充,才是辅导机构日后兴盛发展的途径所在。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现状的研究与思考”(项目编号YCSW20141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春莲.关于高中生英语课外辅导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2]雍佳,姚漓洁,田丽,钟蒙蒙.对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的调查――以桂林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62-02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化从而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经过几天的“岗前培训”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经过二到三年的工作锻炼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已能基本胜任工作,而这时大多数辅导员就开始准备离岗或已经离岗,继而又招聘一批新辅导员上岗。与此同时,为了稳定辅导员队伍,保障辅导员今后的出路,多数高校都规定工作满二至三年就可以保研或考研,然而,继续深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而是为了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从而造成资源和经验的流失。

2.个人思想不稳定。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收入也有所提高。但是和在校外工作同等学历的硕士、博士相比,收入还是相对较低一点。另外,与其他年轻教师相比,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十年,最后一部分同志可能成为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党委书记,但一部分却只是个老辅导员,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当我们做辅导员时,一开始时每一个同志都会是满腔热血,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工作不被重视,能力不被认同,同学之间的比较,更是使大家心灵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于是,我们开始不喜欢了,然后变成讨厌了,但是为了某些原因,如保研的机会、如收入、行政级别、转做行政或教学的机会等,我们可能为了种种原因而留在现在的岗位上,结果只是留住了人而留不住心。这样的情况从而导致辅导员状况就会越来越糟糕。

3.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求知识面宽、德才兼备、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解疑解惑。然而,目前各高校辅导员90%以上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没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尽管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是本专业比较优秀的,有的还有一技之长,但成为合格辅导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则可能是他们所缺乏的。所以有时虽然心里很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但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及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4.岗位职责不明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平均每位辅导员所带学生超过300~400人。辅导员普遍感到工作任务繁重,事务性工作挤占思想教育成为普遍现象。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教育与管理工作,即在抓日常管理的同时,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却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例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总而言之就是“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考核谈不上。繁杂的管理事务使现在辅导员就像学生的生活管理员,极大地削弱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使他们没能花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领导重视,确立岗位优势。思想上真正重视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措施制度的真正落实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过程。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干部,是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工作责任大、压力也大,经常在课外、晚上、甚至节假日做学生思想工作,很辛苦,因此提高他们的待遇,是发挥他们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首先,要解决好辅导员的物质待遇,保证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大体相当,根据国家教育部1∶200的要求,超出部分的应予以超工作量补贴发放。其次,要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辅导员职称评定应与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使他们既可走教师又可走教育管理职称系列,辅导员必须承担“两课”教学及科研工作,其工作应折合相应教学工作量,评审高级职称时还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再次,要安排好辅导员的发展出路。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一长,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总会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有的还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改革创新,健全选拔机制。健全选拔机制是建设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的基础。在选拔辅导员时,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工作的要求,制定一套完整的选拔制度,从源头把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政治辅导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选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学生工作,并且具备从事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招聘新的辅导员应坚持高质量、高层次、以研究生为主的原则,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辅导等专业中选拔专业人员。在人员的聘任使用方面,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要求,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聘任制。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条件。

3.加强培训,完善管理机制。培训能保证学习、促进学习、改善学习,经常性的培训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养成自觉学习习惯。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者,要进行严格而又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才能上岗。第一,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第二,在职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研讨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方式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逐步实现这支队伍职业化。

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应对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能将考核考评与监督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相挂钩,奖优罚劣,优上劣下,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设好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非常关键。要充分鼓励和支持一批辅导员攻读相关的学位和参加业务进修,致力于较长期、稳定地从事辅导员工作,大力引导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家化道路。让他们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个人晋升的跳板。这样一来,必将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结构的优化。

4.转变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在高校中,“辅导员工作是年轻人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就是那些搞不了科研和教学的没本事的人的工作”的观念一直很强。对此,务必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认识,真正明白辅导员工作的育人职责之所在,而非单纯管理。今年上海将试点培养职业化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将与专业课教师一样,可以评定职称,享有一定的待遇,同时将建立与辅导员职业化相匹配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也需具备语言、心理、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提高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贯彻能力,用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去认清形势,观察形势,展望未来,教育学生。还要十分注重自己良好品德的养成,特别要在“立行”和“立言”上多下功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并通过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为人师表、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有中华民族美德的人。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建立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便于和学生沟通,更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得到学生的信任。

高校辅导员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灵魂工程师,正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着当代的大学生。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还影响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5,(1).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6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意义的体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肩负着使学生成人、成才的共同任务,只是分工不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研究探索新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专业化、职业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根据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专职辅导员严重不足,各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应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严格按照学生数配备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及其工作任务目标等。如今,众多高职高专院校把辅导员当做秘书或后勤人员等来使用,职责不明确。因此,要及时制订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以及辅导员管理规定,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能避免过多的抱怨、指责、质疑等。第三,要建立辅导员保障制度,依靠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90后学生的增多和个性化学生比例的增大,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越来越重要。辅导员队伍要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首先要有准入机制,设立相应“门槛”,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基础质量和发展潜力,确保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学校在招纳辅导员成员时应该侧重考查教育、管理、心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专业化和职化发展的相应平台。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

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辅导员要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关爱学生和热爱学生工作,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用耐心、细心、真心去感染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学生是辅导员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如今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甚至还有留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之9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军,独生子女个性张扬等特质明显,使得学生工作更加繁杂。故辅导员要更加爱岗敬业,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辅导员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懂得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生数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在数量上要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从专业角度而言,应侧重招收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辅导员工作。从学生工作的性质来分析,可以在学校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两支队伍,明确划分他们的工作重心和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指导。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要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光是辅导员自己的事,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辅导员角色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辅导员应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因此,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按一定的专业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努力发展辅导员团队。

第三,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学校首先要建立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政治强、业务精、素质优的要求进行选拔,同时对辅导员实行严格和规范的考核,严把入口关。建立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对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院、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者,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才能上岗;或边上岗边培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学校也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要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工作繁杂、枯燥,为鼓励优秀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免费参加学历深造等激励。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7

关键词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07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ZHAO Xiaoke

(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th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is an inevitable nee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ent affairs ar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instructor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 team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Key words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从中央颁发中发【2004】16号文件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对辅导员有了更高的要求。2014国家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文件。《能力标准》文件细致的介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于发展规划,系统的确定了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从三个维度,三个等级量化了能力的具体条件。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5年,特别修订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要求和主要工作职责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并对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做了明确。

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做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但是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 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自1952年确立,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制度。辅导员岗位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快速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辅导员职业角色也随之变化,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新世纪规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既符合国家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也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的制度设计和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殊性。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从当前的辅导员工作现状和队伍建设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①

(1)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职责不够明确。辅导员面对迅速膨胀的学生规模、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和学生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挑战等新形势,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更多地承担了大学生成长“保姆”的角色。大学生事务工作可以形象比喻为“千层线穿着一根针”,这根针就是辅导员。在学校里,凡是与学生学业和生活相关的学生事务,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相关部门直接下达给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完成任务的布置和验收。种种迹象表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职责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大量的学生事务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大量精力,从而淡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指导工作。

(2)辅导员的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够合理。教育部要求高校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但实际上各个学校之间以及各个学院由于人员紧张、名额所限、辅导员工作流动过快等各种原因,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远不能满足1:200的要求。很多高校由于各个专业发展优势不同,因而造成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同,这就造成有招生多的专业相应的辅导员要带更多的学生,而学生人数少的专业辅导员所带学生就少。加之辅导员工作调动,有些专业就难以保证按照教育部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很多高校的优势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但是研究生辅导员的配备就明显不足,有的研究生辅导员一个人负责的学生多则达到上千人。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兼职辅导员或者助理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往往是由优秀的研究生担任,他们在工作实际中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肩负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以及由于学业需求,很多精力不能用在学生工作中,从而导致在开展工作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②

(3)辅导员的队伍不稳定、思想不稳定。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明确的指导。各个高校也是努力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出台了《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对辅导员的选聘与任用、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和要求、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明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严格,考核标准高,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接受学生、任课老师、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其次,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很多优秀的辅导员向科研、教学、机关等岗位转岗,导致很多辅导员队伍思想不够稳定。多项职责、多重角色的肩负也会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还有大部分辅导员是年轻同志,往往存在自身素质不够过硬的问题,加上统一的培训跟不上,也会导致辅导员思想不稳定以及队伍不稳。

(4)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机制不完善。从目前现状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目标明确,但是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没有明确提出具体辅导员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并具有较高的专业地位。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职业标准,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是我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不可替代性还较差。大部分辅导员缺乏高等教育、学生人事服务、教育管理、心理咨询以及职业规划等相关专业背景,同时专门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发展培训力度不够,不够系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还有辅导员队伍工作职责多,肩负学生教育、管理、党团发展、干部培养等学生所有的成长服务,工作范围大,责任重大,难以在某一领域内发展成专长。

总而言之,从辅导员工作现状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方面都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探索

2.1 专业化的岗位设置

在学生工作实际开展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发展指导作为工作主体,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事务管理为基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发展指导多项职能。本着“为学生发展”、“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从使学生事务管理最优化、最有效出发,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生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事务内容,划分学生工作专业的设置和发展领域。从学校层面上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的学校职能部门。改变辅导员在学院层面上单打独斗的现状。根据工作内容,设置辅导员工作岗位,可以设置心理辅导员、学业辅导员、政治生活辅导员、职业辅导员、社会活动指导员等岗位,对辅导员队伍按照各自专业背景和兴趣能力进行分类建设和发展,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③

2.2 分层次的培养与培训体系

自2004中央16号颁发以来,教育部、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对辅导员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各个层面举办的培训也越来越多,教育部21个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的培训提供了高质量培训,此外还有很多各种心理以及职业规划机构也加大了高校培训的进程。专业化的培训一方面是学生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的培训还不成体系,培训形式相对单一。学生教育管理涉及到高等教育、心理、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素质培养、网络媒体等各个方面。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划分不同的专业体系,各个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长和个人喜好,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体系,并拿到相应的资格等级认证,从而成为学生教育管理某一方面的专家。在学院的层面上,每个学院的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的每一方面都有一两个专家。在学校层面上,就形成了在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员专家队伍。进而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2.3 科学化的选拔与考核机制

辅导员的发展要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必须从科学的选拔开始,笔者所在学校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选聘过程中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已经选拔出了相对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大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比较混杂。没有明确的专业有求。建议应该对辅导员的学业课程有所要求,辅导员应该有心理学、教育学或是社会学相关的学习基础。辅导员的考核是辅导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起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指挥棒的作用。在现实情况中,一般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但是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建议从学生服务、教育、管理三个层面考核,明确的考核办法是就是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在考核中不仅要明确提出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考核标准,还要明确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职业规划等方面工作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方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随着辅导员职业的明晰化,国家可以明确针对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考核资格认证。如同教师资格证一样,在入职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上岗资格培训和认证。

总而言之,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质量。因此科学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 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75-76.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问题管理;队伍建设一、建设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配备人数不足

2005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提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于此也提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比列是1::200。所以学校应该保证每个院(系)具有相应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的高校辅导员人数仍然不足,只有少数的高校有条件按比例配备了辅导员,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相差悬殊,这导致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另外,部分高校将各类琐碎事务统统交给了辅导员,这导致了辅导员没有经历全身心的开展学生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

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在思政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清。目前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概括为一般的管理人员,辅导员与班主任不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骨干地位没有收到认可,片面强调管理职能,忽视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大部分的辅导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而是大多数时间放在为学院或者系处理零碎事务,这样,辅导员也经常将自己看作是学院或教学系的事务干事,这大大的影响了辅导员的育人功能的发挥。

3、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根据笔者了解,各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有所不同,普通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资待遇要高于大专院校辅导员工资待遇,虽然多数的院校能够兑现辅导员岗位津贴,但是还有部分院校并没有按照省级规定下发辅导员津贴,导致辅导员工资待遇与其劳动付出并不相符,导致了辅导员心理落差较大。另外,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并不完善,并且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好坏一个样,不能为辅导员提供好的发展空间,这些既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4、辅导员薪酬待遇较低

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薪酬待遇较低。很多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总是首先将教学资源向教学方面倾斜,将学校的资金优先投入学校教学设施方面,优惠政策也偏向于教师队伍,这就延误了导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薪酬低的主要原因就源于此。另外,部分高校辅导员津贴会按照国家或省政府相关规定兑现辅导员津贴,但是还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津贴,没能按照省级要求给予辅导员其他的补助津贴。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高校辅导员的整体薪酬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而付出的辛劳和所获得得工资收入的差距是导致辅导员积极性下降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导致了辅导员难以安于现状。

5、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要建立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高校辅导员建设中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关键所在是制度。但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常常被忽视。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的对策

1、加强辅导员人数配备建设

严格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学校应该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人员担任辅导员工作,这也是保证建设一批优良辅导员的关键所在。同时应该按照1:200的比例,确保辅导员的数量,这样工作才能有结果。

2、 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专业培训

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定期的介绍正规且专业的培训才能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应该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学历水平等方面加强学习、探索与提高,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同时,辅导员要经常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定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地对遇到到的新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逐渐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3、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与待遇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大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社会对于大学教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但是高校中辅导员老师的社会地位却相对较低,常常被社会所忽视。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使辅导员再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有空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4、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辅导员做到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辅导员安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所谓“后勤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为了增强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二是待遇,包括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建设、职称职务、文化水平的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辅导员激励机制,对辅导工作成绩显著、深受学生好评、工作态度端正和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辅导员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为辅导员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总之,在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急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辅导员辅导员队伍,这样才能确保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

发展和培养可行性方案研究程伟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殊的学制给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入手,剖析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现状及难点,从思想平台、制度平台、网络平台、实施平台四个方面建设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发展和培养一、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学生党员是高校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代表,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参加顶岗实习后,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工作能力等等,不仅反映学生党员的素质,而且会体现整个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能力的看法,进而影响后续企业跟学生签约的高低。所以,做好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是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更是关系到学校学生素质高低、学生就业乃至学校今后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现状及难点

1、培养和考察时间不充足,学生思想理论素质不稳定。高职教育学制只有三年,根据“2+1”或者“2.5+0.5”模式,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是在外实习的,而这半年往往是大部分党员的转正考察期,由于学生党员在外顶岗实习,而培养老师在学校,从而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盲区。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党员由于“三观”不成熟和稳定,思想整理理论基础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误导和诱惑,而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能很好履行党员的职责等等,这些都给学校党员发展和培养增加难度。

2、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比较分散,难以跟踪培养。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使得学生党员很难准时回校参加学生的党组织生活,导致学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跟踪不及时不充分,这就容易让学生忘记入党初衷及党员精神,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另外,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工作单位或者地点的变换,经常更换联系方式,并且不能把最新联系方式告知培养老师,从而导致培养老师联系考察难,不能及时掌握党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加大了对其发展和培养增加难度。

3、实习单位对顶岗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培养考察难。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所在单位绝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更多注重企业的效益,从而更关心学生的工作能力,并没有针对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设立专门组织,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关心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党员在企业中缺少组织关心,这种缺乏校企联动党建管理机制进一步导致学生党员培养和考察难。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可行性方案

(一)思想平台建设

第一、针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开展关于党性修养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党员主动适应从学生党员到社会党员的身份转换,要求学生牢记自己不仅是以学生身份更是以党员身份走入社会,在实习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锻炼好自己的意志品质,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第二、针对企业开展关于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交流工作,根据调查,高职院校90%以上的学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新时期,对于非公有制来讲,党建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非公有制企业能否更好地健康发展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引导促进密不可分,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做好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制度平台建设

第一、建立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制度

学生党员参加顶岗实习时每人发放一本《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要求他们将实习期间每天的学习、工作情况及实习期间的思想状况都按时记录到日志当中,最后请实习单位鉴定并签字盖章,回校后交给党支部,由党支部进行检查,《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将作为今后转正的一项重要资料保存。通过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制度,可以督促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建立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转正专项审查制度。当顶岗实习期间预备党员考察期满,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时,党支部要对拟转正的预备党员进行全面的资格审查,尤其是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做出考察鉴定,党支部要全面听取入党培养老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同学以及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审核其《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综合各方面情况,做出是否同意其按期转正的结论。对于实习期间,没有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没有认真完成《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日志》,没有很好完成实习任务的同学要批评教育,必要时由党支部做出延长其预备考察时间的决定。

(三)网络平台建设

第一、发挥新媒体力量,利用学生常用媒介开展培养和考察。针对顶岗实习党员分布较广、流动性大、联系难等问题,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QQ群、运用微博、微信或者人人等学生常用媒体建立学生党员沟通交流平台。学生党员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思想感受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党支部和培养老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意见和建议,实现学生党员之间、校外党员与在校生党员之间、党员和党支部之间相互交流。

第二、利用网站,建立党建信息平台。在学院和系部网站上设立党建专题网站和信息平台,及时上传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党的知识,宣传党的最新思想。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定期登陆学习,并反馈学习意见,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在线问答或讨论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交流进一步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以积极的面貌投身学习和工作中。

(四)实施平台建设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9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除了上述的必要条件之外,还需具备四个充分条件:如何稳固参加预赛的人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经费来源等。首先,如何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竞赛,可谓是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下一节笔者所研究的重点;另外,作为数学竞赛的主要内容:《高等数学》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些是数学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第三,调动部分高校专任的数学教师组成竞赛培训团队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笔者将会在第三节做详细的研究。最后是竞赛活动经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第一方面,每所高校都会有专项的创新活经费,可以从此项经费中申请一部分;第二方面,各赛区的主办方会拔给每个学校一些经费;第三方面,适当地向参加培训的学生收取(或变相地收取)一部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报名费、培训教师的课时费和学生竞赛时的考试相关费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在普通高校开展数学竞赛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实际意义的。

2普通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源进入了985或211这样的重点高校,这样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优质生源比例相对减少。限于优质生源比例小的问题,再加上数学理论繁杂与深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为难情绪从而心生畏惧。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进校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或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实际用途,从主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上一些来自普通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较低,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分数偏低、补考人数增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现阶段普通高校多数强调实践,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会大量调减理论课时,特别是有关数学的理论课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会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内容增加、进度加快等等。数学课中部分核心内容由于难以理解,权衡之下只好放弃。因课时问题,数学习题课早已名存实亡。关于这一点在文[3]中笔者会有详尽的论述。一些普通高校强调少讲精讲,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深抽象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就无从说起。一些内容略讲或是不讲,都有可能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造成影响。但即使知道删减理论会有诸多的弊病,许多普通高校还是在课程中减少了很多的数学内容。多数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少,而且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这一点与数学竞赛产生了严重的予盾。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学生比较合适一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考研的学生。这两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成为是参加数学竞赛的主力军。

3稳固参赛学生群体策略

据调查显示,有的普通高校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便参加人数也少的可怜,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当时仅有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余29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被志愿的。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我校实行了以“利益驱动”的办法。使学生有两方面的既得利益:选修学分和考研辅导。为了稳固参赛学生的群体,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工作。

3.1有效宣传

根据经验,通过学生(或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数学竞赛宣传以及在学生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的方法收效甚微。为了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宣传,我院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末,由《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负责向自己的任课班级做大量宣传,向学生讲清楚参加数学竞赛所能获得的利益,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2设立选修课

为能够顺利进行数学竞赛辅导培训,我们开设两门40学时的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与《数学基础研修》(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均为2学分,他们的本质是数学竞赛辅导课程)。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培训的时间与教室的安排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给教务部门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建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培训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如果内容难度过大,就会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来上课仅仅是为了走形式。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参加竞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用选修课的学分来吸引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培训,并弱化对选修课的考核。慢慢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自主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考虑到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竞赛内容不在工科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校选择了开设《高等数学选修》、《基础数学研修》两门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是为参加数学竞赛预赛的工科类学生准备的;《基础数学研修》是为专业类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这两门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严格遵从《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纲》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3考研辅导

数学竞赛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考研数学的难度,为了吸引更多考研的学生,我们的辅导以考研数学的难度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得到专业教师的考研辅导,加大学生对竞赛的兴趣。竞赛辅导的基础目标是考研数学辅导,重要目标是数学竞赛辅导。我们的辅导内容遵从竞赛大纲、以历年考研真题结合历年的竞赛真题的解题技巧制定讲授内容。这样既能得学分,又能得到考研数学的辅导,在帮助考研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稳定参加数学竞赛人数的目的。笔者认为上述条件能够吸引很大一批学生选修《高等数学选修》与《基础数学研修》。快速扩大数学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会因为选修学分易得而在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踊跃报名,还有一些学生会因能得到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而进行宣传。在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数得以保障的情况想,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较好的参加竞赛,这样就能够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减少一些费用(比如报名费、考务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在物质上是没有任何奖励的。不过,按获得的奖项的等级不同会奖励不同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作为选修学分。比如,在初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会得5个创新学分;二等奖,4个创新学分,依次类推。在决赛中获得奖项,在我校还从未有过,但笔者相信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这个梦想。

4建立一支德能兼备的培训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竞赛试题题型,组建一支不计报酬和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的培训教师团队是关键。组建这样的队伍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培训教师虽然不计报酬但不能没有报酬,否则会使培训的教师缺乏教学兴趣。由于我校的数学竞赛培训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故大部分的报酬是由学校以课时费的形式来支付的。但是与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题和教法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得的课时费与付出是无法成正比的。其次,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培训可以看作我们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培训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方法,在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培训教师广泛地查阅课外参考书、新近的考研参考书和各省市及国家的数学竞赛试卷等。可以说培训团队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竞赛成绩的好坏。以我校为例———数学专业的培训团队有五人,非数学专业的团队有四人。他们每人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大家的同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全部培训内容由一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竞赛培训备课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正常课程备课所能比拟的。甚至,有时我们在一学时的时间里只能讲解一道例题,不是我们的培训教师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顺利消化,扎实的掌握解题技巧。据笔者调查,各普通高校很少有专门的数学教师来辅导将要考研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竞赛的难易程度在考研数学的难度之上,故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完全胜任考研数学辅导。这样一个专门的考研辅导团队是学校领导和所有将要考研的学生非常期待的。所以将考研团队与数学竞赛培训团队融为一体,从各个角度上看都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5结语

高考数学培优辅导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生

党建工作 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05-0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大量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党建工作。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设有党总支,各教学系部设有党支部,并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学生的党建工作,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个体差异大,导致学生党建工作数量大、任务重。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到最终推荐入党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这么繁重的工作绝不是学院党总支及各系部党支部的几名工作人员可以承担的。事实上,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承担学生的党建工作,在自己所管理的学生中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情操的先进分子,是其工作的应有之义。本文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

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专门的党建工作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生接触多,熟悉学生的情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去掉毕业前半年的校外实习时间,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学生党员的推荐及发展入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为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每发展一个学生党员都要经历从推优到考察培养再到推荐为预备党员直至最后转正的过程。从时间的要求上来说,成功地发展一名普通学生为预备党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生源质量下滑,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这无疑给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要从一大批刚入学的新生中发展合格的共产党员,辅导员无疑是最胜任这项工作的人。辅导员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使他们经常要与学生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在学生入学后还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档案,因此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紧密,对学生也最了解。自己所管理的学生中,哪些是具备入党条件的,辅导员最具有发言权。

(二)有利于把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做细。学生党建工作包含一系列环节,在学生入学后全校性的业余党校培训之后,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就真正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经过业余党校的学习,新生对党的基本知识及入党的意义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辅导员应下班动员学生早写入党申请书,为后面的进一步培养发展赢得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后,辅导员再着手推优工作,将优秀的学生正式纳入发展对象的名单,然后对发展对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考察。此期间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动员学生写入党申请书这个环节,学生在完成业余党校的学习后,对入党的意义往往认识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辅导员深入班级进一步地对入党的意义作更为深入的阐述,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入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这样,才会在班级中产生一批真正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考察阶段更需要辅导员把工作做细,除培养教育外,辅导员还需要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发展对象的群众基础,最终才能确定真正合适的人选作为预备党员。

(三)更易于掌握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思想动态。学生是一个不断地成长变化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及观念,同时也易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言论及行为的影响。对处于培养考察期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而对于已经被组织接收入党的预备党员,党性的教育更需加强。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预备党员在进入组织后有些会产生一种骄傲情绪,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别的普通同学略胜一筹,因此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时甚至会做出违纪的事,在同学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细致入微的思想动态,只有生活在学生身边的辅导员才能全面地掌握,并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相关学生进行教育,使这些学生的思想不至于产生偏差,始终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方法

基于上文提到的优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可通过以下方法开展学生党建工作。

(一)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做好党建的前期工作。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辅导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党建工作。第一,动员学生参加业余党校的培训。一般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在每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后不久即举办业余党校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为考试合格者颁发党校结业证。大一新生由于刚入学,对于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的意义或入党这一类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这就需要辅导员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说明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的意义。因为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并获得结业证是入党众多环节中的第一步,所以辅导员要动员绝大部分的学生参加入学后的第一次业余党校培训,为后面的党员培养发展争取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向学生深入讲解入党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初级业余党校的规模都比较大,师资及场地有限,因而常常会出现几百人挤在一起上党课的现象。大班教学的形式不利于对学生的考勤及课堂情况进行管理,业余党校培训的质量不够高,效果不够佳。许多学生虽然获得了业余党校的结业证,但当被问及入党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意义时,往往了解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的辅导员在发展学生党员之前还需要为学生补上一节党课,向学生更加详细全面地阐述党的基本知识及入党的意义,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产生正确的入党动机及强烈的入党欲望。

第三,动员学生写入党申请书,定期交思想汇报。在大一新生完成了业余党校的学习,辅导员也为其补上了一节党课之后,辅导员接下来就要开始动员有入党愿望的学生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时辅导员可以把入党申请书的格式及要求张贴在班级教室明显的位置,方便有意向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按要求及时写出规范的入党申请书。辅导员这样做也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入党的氛围,让一部分入党欲望还不是很强烈的学生受到影响,增强入党的动机。对于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辅导员还要提醒他们每季度向组织提交一份思想汇报,并告诉他们思想汇报的写法。

从以往的工作实践来看,辅导员第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后,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都能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提交入党申请书,这不仅为以后的发展党员铺平道路,也可以在各个班里形成一股以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积极力量,对班风、学风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二)找准目标,培养考察发展对象。在第一学期接收学生的入党申请书后,辅导员可以给申请入党的学生每个人建一张信息卡,信息卡上除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外,还应随时记录学生平时在校的表现,如学业成绩、参加班级活动情况、在校内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等,如果该学生为班干部,还要记录其班干工作的表现、工作成效及同学的满意度等。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人一卡的登记,有助于辅导员在一年后,根据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表现来确定哪些人为入党的发展对象。辅导员在学生刚入学时并不能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辅导员也无法在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后马上确定谁是将来可以发展为党员的人选。但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之后,辅导员对自己所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一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阶段,辅导员应找准目标,从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各方面都能在班级中起表率作用的学生作为入党的发展对象,这样,培养考察的范围就进一步缩小了。辅导员在确定发展对象后,应将所带班级的所有发展对象召集起来进行更深入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明确入党目的,端正入党动机。

(三)条件成熟,及时发展,加强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及监督。当对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期结束后,辅导员应及时地推荐条件成熟的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辅导员推荐预备党员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好、团结同学、集体主义观念强、在班级中能随时起表率作用。这样优秀的学生在班级中一般不会很多,所以辅导员在第一次推荐时要求做到高质量,不符合条件的不推,继续培养教育,留到第二批第三批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应该推荐入党。

对于每个班级中已经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学生,辅导员仍需要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教育,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为同学服务,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争取如期转正。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最后一个学期要到单位实习,对此,辅导员也不能放松对实习期党员的教育,除要求在校外实习的学生按时将思想汇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回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党员QQ群,或通过电话、邮件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实习期间的基本情况及思想动态。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实习党员所在实习单位的党组织了解实习党员的表现,对于一些异常情况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跟踪教育。

学生党建工作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辅导员的党建工作做好了,就等于在各个班级中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在班级中树立了典型,对辅导员其他方面的管理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每位辅导员都应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把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徐继玲.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2]陈淑英.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8)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SZ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