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12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1

教数学这几年,最头痛的是遇上特殊学生,成绩提不上去,还要惹你生气,弄僵师生关系,总找不到一种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去年拉着老丈人去看病悟出了一个好办法。老丈人腿上一直肿着,原因不详,星期天拉着他去人民医院去看了看,拍了片,查了血,血常规没问题,说是骨头发黑,主任大夫看了片子说是骨髓炎,大夫说需要住院治疗一个月,老丈人不愿意住院,大夫说回去也行,给我们开了一大堆药,花了五百多,回去打了一周的针,不见好,依然肿着,一直痛。又拉着回去看了,又开了一大堆的药,又打了二十几天的针,还是不见好。两回共花去两千多,都不见好。这时我老婆这就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病?这就打听有相同病症的人怎样治的?打听到一位社区老中医治这病有一招,这又拉着去看了,老中医看了看,问了问,捏了捏,说是血管炎,不是骨髓炎,说是血管无菌感染,不是有菌感染,打那针吃那药不管用。老中医给打了一小针,然后又给配了点中药,第三天老丈人打过来电话说,腿肿已消,好了。治病尚需要对症下药,看不透病,花再多的钱都没用。我想对那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更需要对症下药。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差的原因,一味的说教又有什么作用呢?又怎么帮助他们呢?静下心来想了想,想出了一些办法,要因材施教。

二、问题的解决:

(一)对“笨学生”的教育

教数学这么多年,就怕遇上“笨学生”老师教学出力不小,收效甚微,此类学生尤其以女学生最多,当然男学生也有,他们有中国女性的美丽,善良,勤劳,但他们对数学的学部分表现出智力不够,对数学问题理解不够,理解不透。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对他们的教育要不厌其烦的,反复的教,不可不管,更不可放弃,其实他们都很勤劳,爱学习,就是出力不出成绩。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概念理解不透,公式背不过,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者公式背错。用错公式那是常有的事。你想那道题你计算的再对,就是用错了公式,那不也是错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一点点,一步步,分梯度,分难度,步步深入,还要加强练习巩固,形成技能。见了什么样的题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这就行了。保证他们在考试时也会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虽然他们的弱点是不懂的创新,但他们的优点是勤劳。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2

在国际上,数学教育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数学一直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科学本身有了大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很多复杂的矛盾冲突。

一、关于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有一部分学生是极其喜爱数学的,哪怕有升学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对这些孩子来说,热爱数学是首要的学习动力源泉。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数学的,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厌恶数学,一听到数学就头疼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3

摘 要 体育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加深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和了解,促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三个层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始终遵循针对性的基本原则、遵循健身性的基本原则和遵循益智性的基本原则等实施策略,以期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教学 影响分析 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多是身心具有不同程度缺陷的学生,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相较于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为了加深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和了解,促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

在探讨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时,主要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三个层面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是生理层面的影响。康复健身等生理层面的影响是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最为直接的作用之一。特别是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大,即使是身体的残疾部位也多处于没有完全定型的时期,甚至还存在转化的可能。因此,如果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设置合理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往往能够有效的改善或者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层面的康复。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影响。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多个感官进行工作,例如: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平衡觉等等,而不同感官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感觉信息也会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学生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从而起到刺激和活化大脑细胞、改善学生大脑供氧量的效果,让学生的头脑更为清醒,思维更为敏捷;二是,体育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发展。契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并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成功逐渐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最后是社会适应层面的影响。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社会适应层面的影响一方面在于体育运动中的竞争与合作、沟通与交流等等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属于对学生社会适应层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社会活动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属于对学生社会适应层面的间接影响。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根据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特提出了如下几点相关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注意始终遵循针对性的基本原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而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与普通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区别,也是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关键问题。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身心缺陷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等。所以,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在针对不同身心缺陷的学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也要注意根据其实际的身心状况和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其次,要注意始终坚持健身性的基本原则。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康复健身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身心障碍方面的问题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机体活动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水平,为学生的缺陷补偿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始终坚持和贯彻健身性的基本原则,将学生各项身体机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要注意始终坚持益智性的基本原则。为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始终坚持益智性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能够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方式的合理O计,尽量多的调动学生不同感官在活动中的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水平、记忆力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等等;二是,要注意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切身体验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智基础。

参考文献: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4

【关键词】高职,特殊学生,教育

一、特殊学生概念界定

所谓的特殊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学生、二是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农村地区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贫困学生、三是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学生的起点不一样,差别也较大,上述特殊学生所占比例也很大。故本文所指特殊学生即是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

二、高职院校特殊学生思想特点剖析

(一)来自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归因分析

来自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学生性格、思想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交流、交心、分享,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时不能正确的认识、分析、调适和排解,抗打击能力较弱。二是自卑感强烈,自信心不足。究其原因,一是父母亲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身处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学生现实的处境,能激发起他们急切地改变现状的欲望,但缺乏耐心和方法,容易急躁,失去信心。三是自我认识的不正确。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自卑感。

(二)来自经济特别困难家庭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归因分析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自尊与自卑心理并存。他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贫困,对克服困难的前景也感到渺茫。二是自强与依赖心理并存。急于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促使他们自立自强,但是同时急需社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三是自我悦纳度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辩证思维能力,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对自己的前景感到茫然。探寻原因,一是经济上的困窘。二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方面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获取奖学金,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做兼职、做假期工、勤工助学减轻家庭负担,二者的矛盾导致学习上的压力。三是缺乏良好人际关系,一方面缺少广交朋友、同学聚会、参加活动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暴露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怜悯,故表现出孤僻、冷傲、不愿与人接触。

(三)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不良嗜好较多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归因分析

城市富裕家庭、不良嗜好较多的学生主要有三类。一是网络游戏上瘾者,主要是男生,整天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教学秩序。二是抽烟、酗酒上瘾者,男生较多,崇尚享乐主义。三是手机依赖者,低年级学生居多,女生居多,他们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愿意或胆怯于与周围同学交流,把交往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上。探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部分学生家庭富裕、生活优越,缺乏良好家庭教育和正确引导,来到大学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空虚、相互攀比,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二是学习、感情一时受挫,无法排解,借以抽烟、酗酒、打游戏麻醉自己,摆脱烦恼;三是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学校内和班级内不良风气的影响,又不能自觉抵制,慢慢变坏。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教育对策建议

(一)来自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建议

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学生最需要学校、老师的关爱,最需要科学的教育引导。第一,认识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造成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客观原因,应给予父母亲充分的理解,对家庭、自身有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第二,关爱教育。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与家长的桥梁和纽带,经常与家长、学生保持沟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学校和老师的关爱。第三,自强教育。让学生知道父母亲挣钱维持家庭、抚养子女的艰辛,自立自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第四,调适教育。让学生明白个体融入集体是人生成长的必然阶段,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集体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调适自己、完善自己。

(二)来自经济特别困难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建议

针对经济特别困难家庭的学生,需做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是励志教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技能、提升素质,进入社会后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艺改善经济状况,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二是有效帮扶,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上,向家庭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倾斜,积极争取勤工俭学岗位与兼职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就业创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职业规划。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寒暑假派遣学生见习、实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就业创业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学生创造发明,利用技术自主或参与创业。同时,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员可给予毕业生简历制作、面试应答、形象设计、就业推荐、信息提供等指导,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三)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不良嗜好较多学生的教育对策建议

针对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不良嗜好较多的学生,需做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开展真诚、友善的沟通交流。二是开展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优秀校友案例分析、典型人物成长记录、青年学生成才讲座等方式,切实开展好大学生的人生使命感、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摒弃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三是自我控制教育,通过反面案例指出不良嗜好的严重危害性,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突发事件,学会控制、排解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不良嗜好学生受到集体氛围的感染和集体力量的约束,最终去掉不良嗜好。

参考文献:

[1]黄蓉生、罗洪铁、崔延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传中、朱伟编.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陶功浩.高职学生自卑感的成因与矫正[J].德育园地,2012(1).

[4]刘雷雷、姚亚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政工作探索[J].文学教育,2013(10).

[5]刘子高.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5

特殊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那些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特殊群体。①本文中所论述的概念限定在高等学校范围内,是在高校大学生内部中某些方面处于弱势或不利地位的特殊大学生群体,例如经济贫困生群体、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群体等,这些大学生因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仅依靠其自身又无法完全解决摆脱当前困境,需要借助外部帮扶力量实现内外部平衡状态。

2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分类及特征分析

2.1 经济困难型大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型大学生群体,顾名思义是在指家庭经济贫困,难以维持学费及日常生活开支的大学生群体。这些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农村家庭、边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低收入家庭等,无力支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此类大学生经济、学习压力较大,思想负担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2.2 学习困难型大学生群体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招,在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学习困难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挂科、试读、抑郁、考试恐惧症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种:

一是入学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此类学生大多来自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例如青海、、宁夏、贵州、广西等地。虽然也有学习的主观意愿,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学习竞争力较差,长期以往,形成习得性无力感,厌烦、灰心沮丧等情绪。

二是专业思想情绪严重,专业学习缺乏兴趣。②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逐渐抵触专业学习、厌烦学业,被动消极,出现考试挂科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及时享乐主义”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活动等等,学习目标不明确。

2.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群体

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正常的内部心理环境因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失去平衡,导致了集中体现在心理适应方面、自我认知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的问题。刺激的来源产生于学习、情感、家庭、社会、就业等多个方向,加上一部分学生心理抗压、抗挫能力较弱,产生了焦虑、自卑、抑郁、烦躁、畏惧、孤独等心理问题,成为威胁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潜在诱因。

2.4 网络成瘾型大学生群体

网络成瘾型大学生群体,是指长时间沉迷于上网聊天、电影、网游、交友、网恋、黄色暴力等内容,进而严重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涯的大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不惜放弃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在耽误正常学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性格缺陷、孤僻自闭等问题,危害甚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成瘾,最后导致退学。

2.5 社交障碍型大学生群体

互动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但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属于社交障碍型的学生群体。有的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不善言谈,思想偏激,社会适应力较差;有的大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性格偏执、心理过于敏感,很少受到同学们欢迎;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贫困自卑等心理,经常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等,无法感受集体温暖。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界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交叉的复杂概念。群体中有些大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显得“特殊”而其它方面很正常,或者只是暂时的“特殊”,也可能同时兼具多种交叉的“特殊”倾向性,这就决定了必须要以科学、全面、发展、合理的态度帮助这些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构建特殊大学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在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消除障碍,提供机会。特殊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成绩差、自卑、贫困等原因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冷落和嘲讽,自尊心及其敏感和脆弱。因此,这就决定了在做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工作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③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方面,多鼓励、多肯定、有耐心,同时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提供机会,助人自助,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3.2 分类管理原则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每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共有特点,对每一个特殊学生逐一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及前因后果。分类管理的目的并非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给予歧视对待,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特殊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交友情况、生活成长经历等,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分类教育措施和管理办法。此外,要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档案进行严格保密,保护其隐私权不受侵犯。

3.3 因材施教原则

从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分类来看,每一类群体都有着不同方面的、不同侧重点的问题,因此解决方式和途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经济贫困学生,应通过“奖、贷、助、减、免、补、勤”等当时切实解决困难,并注意培养其自强自立、开朗乐观的积极品质;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应着重帮助其认识主客观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对于心理障碍方面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实践活动等培养其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内部,又因为具体形成原因不同,解决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尊重个性,提高实效性。

3.4 动态调整原则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划分处于一个动态调整过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以及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一些特殊学生逐渐转化为正常群体,但是也有一些原本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入特殊大学生群体,也有可能从一类特殊群体转化为另一类特殊群体。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提高工作对象的预见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注和帮扶。

4 构建特殊大学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路径分析

4.1 建立特殊大学生群体档案,形成动态的发现―跟踪―干预机制

第一,教育者要有提前预见和发现学生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一支可靠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学生党员等干部,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如实记录在档。同时也要通过学生网络动态、深入学生宿舍等方式,了解身边特殊学生的详细情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第二,教育者要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④教育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及时跟踪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方式,着重关注特殊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重大或突发事件,例如亲人病故、失恋、挂科、疾病等。

第三,积极实行思想干预,及时疏导控制。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差,情绪起伏不定,一旦发现问题苗头,要及时疏导干预,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要不擅于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有效的解决特殊大学生群体问题的有效教育途径。

4.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分析,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存层面,人更有爱与被爱、尊重和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追求。因此,对于特殊大学生群体而言,在解决了经济层面的问题之后,要着重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构建和谐、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体娱艺的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愉悦身心、获得友谊、赢得尊重、实现价值,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3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健全人格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⑤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类型虽然多样,但是他们大多都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要尤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三级心理教育机构,通过新生心理系统测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络电话咨询、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等途径,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阜阳市;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正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大部分地区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特殊教育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消极应对转变为现如今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支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特殊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凸显,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甚至在其周边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本文通过对阜阳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多次走访与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与学校教师、同学多次沟通的方式,全面真实地展示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而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思路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由学校负责人转交给学校的各位教师填写,每人一份,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选择特教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无规划等内容。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查部分主要利用简单手语对其进行“与教师、家长沟通情况”及“与其他学生沟通情况”两部分问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回收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10统计分析。“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

三、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5年3月展开,具体面向的是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学生的主要类型分为聋哑、培智与盲班三大类。此次调查共发放4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88.37%。学校学生总数307人,其中聋哑学生27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9.90%;培智学生2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盲班学生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28%。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聋哑教师、培智教师以及盲班教师等各类教师都比较齐全,是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中规模及办学都比较成熟的学校之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阜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殊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是安徽省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骨干特殊教育学校之一。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学生的生活水平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水平相近。笔者通过沟通与实地观察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水平基本达到要求,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则较为欠缺。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她)们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特殊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特殊儿童时要有更多的耐心与责任感。关爱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因此,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阜阳市的特殊教育情况,并且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小组成员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沟通后发现:该校学生以聋哑学生居多,教师课堂教授内容以手语表达和生活常识为主;部分家长长期租住于学校周围,照顾孩子;该学校高年级学生相对较少,中低年级学生相对较多。下面根据调查的情况与数据分析,主要从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与学校负责人交谈,了解到如下信息:该校的上课方式是上10天课、中间休息4天,以此类推,直到放假;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懂简单的手语,他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都是靠手语。在去特殊教育学校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陌生人的到访并不特别关注,很少有学生与笔者主动沟通,多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是一个人独处。大部分学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导致在交流时缺乏自信、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由此可见,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方面

笔者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以及一线教师的生活与教学情况。表1是对教师所做问卷调查中部分问题的分析结果。1.教师的性别、年龄及学历的结构分析。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与性别分布情况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男教师与女教师的合理搭配会使在校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笔者根据小组的调查与自编的教师部分问题统计表做出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为10人,女教师为28人,即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男女比例较正常水平稍显失衡,学校中男教师的人数较少,应该在招聘教师时对男教师多加考虑,使学校男女教师的比例基本趋于正常,这样更加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通过“阜阳市特殊教育教师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其比重为79%;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比重为94.7%。一个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会促进学校的教育水平发展。通过分析表1可知,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较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进步。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学历水平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来说偏低。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多招聘专业性强的教师,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相关素养。2.教师专业化程度及选择特教工作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这份职业正在逐渐地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而特殊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更高。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师选择该工作的原因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负责的、热爱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异常巨大,这样的教师不仅会对学生更加负责任,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教师对于工作的态度,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专业,其比重达到97.4%,师范专业中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只有15人,其比重仅为39.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专业,但是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师是否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教育和生活技能的指导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笔者发现,教师选择特殊教育工作的原因占比重最多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愿意为特殊儿童服务和没有更好的选择。通过访谈得知,没有更好的选择即迫不得已,这种情况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发展。

(三)学生家长方面

笔者最近几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总是发现,在校园不少地方都有学生的家长,通过与这些学生家长的聊天,得知她们基本上都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都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在多次观察后发现,第一,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只会简单的手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想变得比以前更复杂,这时候就出现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困难的情况,使得家长和特殊儿童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第二,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聋哑学生,在生活中只能通过手语与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笔者认为,特殊教育不仅要从学生教育入手,还应该给家长普及一定的知识,努力帮助特殊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建议

通过这段时间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沟通、与特殊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聊天可以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在安徽省内是比较好的,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还是较为缓慢,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及途经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培养特殊儿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下面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及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师结构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所学校的教师结构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优化教师结构,不仅要优化学校教师的性别,更要优化教师的年龄层次结构。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男女教师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位西方管理学家指出:人员队伍形成的合理完整的年龄结构,往往是事业成功的最有利条件。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往往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发展情况,所以应该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使学校的教师结构由“老马识途”的老年教师、“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奋发有为”的青年教师这三类教师按合理的比例组成,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尽其能,以便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观察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的沟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其在校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其以后的成长。

(二)鼓励高校对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各类特教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要培养各类康复人才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多吸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要为学校招收各类康复师,以为特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教育特殊儿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多让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三)鼓励各地区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对特殊教育的关注程度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地不断增多,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但是,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的地区差异较大,所以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以确保不同地区的特殊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特殊儿童教育的实际需求,形成预算,上报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指导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当地的特殊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9):3-7,13.

[2]王雁,王志强,朱楠,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5-33.

[3]任锦刚.浅谈小学教导主任分课的艺术性[J].陕西教育:行动版,2011(12):18.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7

(一)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缺乏有特教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不缺教师,因为特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基层学校调去的或从非特教专业毕业但是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也存在部分人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特教学校编制已满,大部分特教毕业生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招聘程序的限制,使特教学校找不到需要的教师,如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三)社会的理解与容纳程度低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特点,很多特教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也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5]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心理。(四)专业办学方向的偏差一些大专院校应国家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这就导致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不能对接。大专院校的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综合性与理论性,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更多的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业训练。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也教薄弱,特教专业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精神不足。所以通过专业与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教学校尤其是聋校和盲校更倾向于挑选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特教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扶持是特教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教学校、特教教师由少到多,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一切应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如国家应该对特教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教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关注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外,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在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特教老师由于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一般也是复制普通学校,加上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很多特教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6]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是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爱心的职业。如果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技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前提。特教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生理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教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同情他们,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就能健康成长,独立生存与社会。(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2004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但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7]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而且也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迫切需求。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类:为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为经过一定时段实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系统地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修够一定的学时或者学分,并且在特教学校或者特殊教育机构有实习和见习的经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这类非特教专业毕业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接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明确规定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或者结束时,要去特教学校见习,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民办特教培训机构去见习。当特教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了一定的见习与实习经验时,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他们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教学校及相关特教机构应承认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优先录取拥有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特教毕业生。(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合理就业,即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特教学校接轨,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特殊教育教学法有明确的了解;特教学校更多要求的是既懂特殊教育又能担负起语文、数学、美术、律动等各科教学的老师,所以特殊教育专业内部划分应更加详细、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智力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肢体残疾教育、多动症儿童教育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在各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语文、数学、感统、律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智力障碍儿童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多动症儿童的感统教学法等;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多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每个学期都应去特殊学校实习或者见习,检验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特教专业学生、教师深入实践,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在已有教育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应加大力度宣传特殊教育事业,使社会成员明白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明白他们也可以像成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如果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怀有歧视、嘲笑的态度,就很难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重视,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无法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社会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政府、社会各个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特教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呼吁民间团体组织筹集特殊教育发展资金,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与政府经费相互补充,为特殊教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结语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素质教育;误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把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纲要》中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同样是需要素质教育的,是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因为残疾人同样面对全面发展的问题,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来看,其全面发展尤显重要。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特殊教育需要素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共识,甚至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差。

一、特殊教育的认识误区

1.特殊教育不需要素质教育

这种认识实际是对残疾学生的一种歧视、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作为义务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之一,残疾学生本身存在更多的学习困难,存在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使残疾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融入社会是现代社会赋予特殊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全体特教人的光荣任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没有素质教育的特殊教育是不能完成以上使命的,是不能真正解决残疾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需要等众多问题的,也就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

2.特殊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特殊教育的基层教师,笔者对特殊教育是充满着感情的。在许多场合,跟一些领导、朋友交流时,笔者总是试图让他们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特殊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特殊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特殊教育可以从残疾孩子一进入学校就开设并真正施行音、体、美等课程。情况真是这样吗?特殊教育真的就是素质教育吗?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有偏见、有缺陷,甚至是错误的。

其一,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带有偏见的,是来自我们的一种本能,即维护我们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一分子的那种狭隘的自豪与自尊(至少笔者曾经是)。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有其缘由的:特殊教育无疑是一个狭小的圈子,就湖南省益阳市来说,特殊教育教师就一百来人,学生也就三百来人。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教学,由于学生管理等的需要,学校大都采取坐班制,从某个层面来说,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个狭小的圈子。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有其社会交往、沟通的局限性。

其二,缺陷是明显的。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爱心是不可置疑的。但是,爱心不能包容一切,而且这种爱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是走样了的。比如,缺乏“民主”。从一些学校兴趣课的开设来看,许多学生就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是班主任为他们找到一个“出处”,有一个“安置”的地方。这就导致我们的兴趣课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笔者有过十二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班队活动的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所学校或者这个学校的部门会经常给班主任布置一些“任务”,比如本周安排什么内容,下周该讲些什么。试想,班主任自己都没有“民”,学生哪来的“民主”?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班队活动应该是以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说教的思想教育为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民主”的缺乏可能更为贴切。我们常说特殊教育学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单位虽小,但要应付的检查、考核等都是必需的。这些相关的数据、资料还不得老师们提供,这种“扰民”教育难道能民主吗?缺乏民主的教育能是素质教育吗?

其三,这种认识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特殊教育之所以姓“特”,是因为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笔者认为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特殊的教育对象上,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的特殊的学习规律、特殊心理、特殊需要,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殊的手段、方式、原则等。可是,这些特殊性已经在慢慢地被“遗忘”。拿“聋教育”来说,许多聋校已经加入为高考而高考的行列,如为高考,很多学校实行了与普通教育教材的接轨,可是又没有解决接轨后教材的科学处理,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些能说是素质教育吗?从“智障教育”来看,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突出。现在智障教育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导致各智障学校或智障教育班的教材“五花八门”,有用幼儿园教材的,有用普通教材的,有用上海卢湾生活实用教材的,也有用广东顺德的人性化教材的,或者各种教材兼而用之。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智障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明确,对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清晰。难道这也能说是素质教育吗?

二、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

那么,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呢?首先,我们要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于素质教育,笔者比较认同李镇西老师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特殊教育、科学的特殊教育、个性的特殊教育。同时,特殊教育还应具有时代性,随着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特殊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印记。

1.民主的特殊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残疾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而不是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部分学生的需要去教育。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有更“宽”、更“博”的爱去实施教育。最后,应该有更“全”、更“活”的评价机制。从这个层面来说,首先应该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全”、更“活”,然后才是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如果做不到对教师“全”与“活”的评价,对学生“全”与“活”的评价无异于是“望梅止渴”。

2.科学的特殊教育

笔者认为,特殊教育要紧跟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包括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特殊的价值观、特殊的学习需要、特殊的学习目标等。如果特殊教育脱离了特殊学生的这些特殊因素,那我们的特殊教育就是“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要把握其科学性,只有实施科学的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

3.个性的特殊教育

正是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特殊教育应该是更“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这就注定了特殊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更注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4.时代的特殊教育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特殊教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茁壮成长,理所当然地应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说,特殊教育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自觉地改革创新,融入时代的主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9

1.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针对的是身心存在一定残疾或缺陷的儿童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的这一特殊性对其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有着特殊的要求,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也有别于普通的学校体育.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如对有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学内容着重培养与锻炼定向运动能力;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与锻炼视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更注重培养与锻炼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平衡能力.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更注重直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为满足不同身心障碍儿童特殊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既要掌握基本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诸如盲文、手语等的特殊教育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其特殊性.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应设置适宜残疾学生使用的200m环形跑道田径场(含60m以上的直跑道);9个班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用地面积指标盲校为4628m2,聋校和培智学校为5186m2,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指标为56m2[1].

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

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中对体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身缺陷补偿与康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方法.显然,特殊教育学校最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这也是特殊教育赋予学校体育的特殊使命.所谓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程度和范围调动机体潜能弥补、代偿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建立在机体自身的代偿基本条件之上,功能训练、心理治疗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康复器材的应用是重要的因素”[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主要有生物功能和心理功能.缺陷补偿的过程是机体特殊的适应过程,其生物学机制是学生自身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条件联系.缺陷补偿功能的实现在充分发挥生物功能的同时也需要经历心理强化,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缺陷,通过体育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实现缺陷补偿的康复目标[3].

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残障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的残障儿童在校期间与外界社会的接触机会并不多,而体育集体活动往往需要分工协作,学生们还要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相应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角色往往和一些社会角色相似,通过科学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品行符合基本的社会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选择适宜的团队合作类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活动过程中时刻存在着竞争,既可以利用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有效激发残疾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通过对失败者的心理疏导提升其抵抗挫折的能力.随着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心理调适,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

2.1现有教育法规和学校体育法规的相互补充

2.1.1特殊教育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教育督导条例》第十六条指出:“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4].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督导评估标准或评估细则都是以各地区教育工作或基层学校整体工作情况为督导对象.各地已出台的特殊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也不例外,都是针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层面的综合督导,其中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指标很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建立将是对现有的特殊教育督导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鉴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可以考虑由特殊教育学校资深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领衔和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这也符合上述《教育督导条例》中“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的规定.

2.1.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国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能正常开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以来,一直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并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5].迄今为止,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指导一直是盲区,因此,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个补充,即可以补充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面的空缺.

2.1.3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的要求,教育部2008年制定并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6].各省市陆续制定并实施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出台《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验收细则(试行)》.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性文件比对,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这些学校体育专项督导评估文件对普通中小学体育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可行的,但显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正是鉴于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才制定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和实施细则,并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加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部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7].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部分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将本地区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合并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同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根据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多年调研的情况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到区县一级,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且学校间距离较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与普通学校体育工作相比,其教学的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最理想的学习交流对象应该是本地区的同类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地区依据这一特殊性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更为适宜地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标准.建立督导制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检查和评估,而在于以评促建.在特殊教育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同类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既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2.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篇10

1.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3.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3.3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2.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4.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三、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2.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3.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