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09:14:14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物流 信息化 钢铁行业

【Abstract】Lab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task for the information system,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establishing steel coils' stock transfer strategies,pooling and generating the plans,realizes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the plan ,reach the target of unobstructed logistics and freeing labour.

【Keywords】Logistics, Information Optimize,Iron and steel industry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总结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性地解决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等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一批体现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工程涌现。 钢企逐渐对信息化建设加深重视 ,尤其是宝钢、武钢、鞍钢等特大型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方面作出了表率。 钢企在各单项业务环节中的应用基本实现信息化[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钢)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动下,在2004年基本实现公司级ERP系统,后续的冷轧产线、炼铁炼钢热轧产能的扩充,信息化建设也配套同步进行功能的扩充,信息系统的复杂度加大、涉猎范围更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劳动效能的提升也给信息系统提出了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在成品下线堆放后转库计划自动编制的问题。

二、业务场景分析

在此首先介绍与本文讨论内容相关的梅钢ERP系统功能分担情况,产销系统(L4级)根据合同要求下发生产作业计划到各L3生产系统(炼钢、热轧、冷轧L3),L3接收L4的计划信息,提供生产作业计划的编排和管理,并下发至各个工序系统(L2);接收各L2的实绩信息,上传至L4,L4收集各L3上传的生产实绩和质量实绩;根据成品实绩,编制准发计划、转库计划、出厂计划,并下达给各作业仓库;收集仓库的转库实绩、准发确认及发货实绩。

本文要研究是从热轧钢卷和冷轧钢卷产出(成品钢卷)后入库到生产厂成品仓库后,营销管理部物流室如何组织有序的转库计划保证生产厂仓库高效使用问题。如何界定成品钢卷?一般是指钢卷已综合判定合格、已按合同要求包装完毕以及化学性能符合合同要求。对有合同的准发资源,可编制准发计划,再以准发单据形式将准发材料下达到生产厂,由仓库现场人员进行贴产品标签确认,确认后的准发材料则正式移交营销管理部物流室[2]。梅钢靠近长江,产品到客户手中大部分(80%~85%)以水路运输方式为主,辅助以铁路运输(

三、成品转库计划自动生成方案设计

根据提出的初步设想,结合信息系统已有的流程,将改造内容有机的与现有功能整合在一起,无缝对接,保证数据流的完整性以及业务人员操作的便捷性[3]。

本设计实现的目标是在产销系统建立移库建池策略,实现产成品准发后,按照移库策略自动编制转库计划,下发到源仓库和目标仓库,从而实现不需要采用人机交互而是由信息系统自动编制计划的功能。

转库计划的编制关键点是要知道准发资源要转到哪个目标库区,即建立池规则。首先从分析以往的历史转库计划数据以及业务人员经验总结出规则的关键要素,总结出转库策略,根据总结出的策略的分类,可区分为常规转库策略和特殊转库策略。

关键要素的确定:不同产品对产品堆放场地的要求也不同,同时考虑仓库行车的吊运能力限制,选取产品大类、合同运输方式、内外贸方式(出口或内销)、钢卷单件重量、钢卷宽度为关键要素,确定成品转库的目标仓库。

常规转库策略:热轧产品转库策略:内贸且水路运输转码头室外钢卷库F01,外贸且水路运输转码头室内钢卷库F02,单件重量超过25吨或钢卷宽度超过1.4米转成品码头酸洗产品库F07;内贸且铁路运输转陆运热轧产品库F11,单件重量超过15吨或宽度超过1.4米转陆运酸洗产品库F17;

冷轧产品(普冷、热镀锌、热镀铝锌、电镀锡)转库策略:内贸且水路运输转成品码头内贸冷卷库F05,外贸且水路运输转成品码头出口冷卷库F06;内贸且铁路运输转陆运酸洗产品库F17;

酸洗产品转库策略:水运转成品码头酸洗产品库F07;铁运转陆运酸洗产品库F17;

特殊转库策略: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少量特殊的转库要求,不需要转库的到港站或合同;特殊到港站或合同转入指定库区。

系统逻辑设计:确定了转库策略,结合转库计划人机交互操作的设计逻辑,设计出转库计划自动生成的系统处理,使自动处理过程、结果与人工处理有机结合,即可系统自动批量作业,也可人工干预。下面进行系统设计研究:

常规策略转库计划自动编制:以准发单据号为单位,过滤特殊转库条件的准发资源,根据常规转库策略将符合条件的资源进行计划收池,根据池中准发资源的产品大类(合同上获取)、贸易方式(合同上获取)、运输方式(合同上获取)、件重范围(钢卷上获取)、宽度范围(钢卷上获取),获得目的库区,再按照人工转库处理的逻辑生成转库计划,将计划下发到各L3系统。

特殊转库计划自动编制:按照特殊转库策略获得准发资源,将符合条件的资源进行计划收池,根据策略获得目的库区,再按照人工转库处理的逻辑生成转库计划。

将整个计划的自动编制处理拆分为计划资源收池、计划生成、计划释放相对独立的处理程序,即可组合成一个主逻辑,也可处理成分步逻辑,与系统现有的功能无缝对接,便于系统的前期调试和跟踪使用情况。

四、系统改造与实现

本次改造涉及到产销系统出厂子系统,各系统改造内容主要改造内容如下:

建立转库常规规则维护画面、转库特殊规则表-到港站维护画面、转库特殊规则表-合同维护画面、不转库特殊规则表-到港站维护画面、不转库特殊规则表-合同维护画面、转库计划-人工启动画面(见下图)。

实现系统转库计划自动生成后台处理,在系统自启动配置画面中,配置转库计划自动批作业,时间为30分钟启动一次,即每半小时自动启动一次转库计划自动编制功能,到达不需要人工介入的目的。

系统测试投运

系统在投入使用前,也进行了详细的测试, 上线后系统自启动配置未配置,而是在转库自动处理调试跟踪画面人工启动转库自动生成,人工验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进行计划的释放,经过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的检查确认后,确定系统生成的计划可靠后配置为自动生成、自动释放,到达了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目标。

五、结束语

本次系统改造于2013年12月初上线,系统改造后实现了转库自动生成的功能,不需要物流调度人员介入编制转库计划,不需要进行再倒班工作,使其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职责发生了变化,部门科室安排做其它工作,达到了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欧浦钢网2011-11-21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中小型轴承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生产制造系统

通过对浙江新昌县中小型轴承制造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员工计件工资管理,车间在制品分布,库存管理及成本管理是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且,企业现有的各种单元应用软件都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本文在CIMS理论的指导下,对集成化简易生产制造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目的是能够更有效的发挥系统的集成化优势,帮助中小型轴承企业较好解决计件工资管理,成本管理,在制品及库存管理等问题,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一、新昌县中小型轴承企业的现状

1、新昌县中小型轴承企业的特点

新昌县轴承工业起步于1969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新昌轴承产业已成为新昌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新昌县大大小小的轴承企业共有1300多家,其中,有400多家是成品企业。这些企业属于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按单生产的柔性制造模式,产品以出口为主,生产周期短,插单多;近90%的企业采用计件工资方式进行工资的精细核算;信息化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匮乏,管理多依赖于经验。

2、新昌县中小型轴承企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新昌县中小型轴承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非规范化但是已经为企业所习惯了的生产流程,如临时的插单、改单、外协调整等行为,这些行为势必会对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其次,一些企业中仍然存在手工单据填写不规范,报表计算不准确、不及时,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流程缺乏管控的现象,所以如何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员工操作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稍具规模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手工管理的不足,由于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手工管理中存在的许多管理漏洞也不断的暴露了出来,比如加工进度不能直观的跟踪,车间在制品不能及时的统计;产品规格多、工序多,计件工资核算工作量巨大;成本无法准确的核算;采购计划跟不上变化,材料短缺不配套,导致产品不能按期交货等。所以针对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设计一套集成化简易生产制造信息系统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并能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二、集成化管理思想

1973年,美国学者J・哈灵顿博士针对当时企业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形势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这一概念,他强调,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本质上整个生产活动是一个数据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作为一种组织、管理与进行企业生产的哲理,它在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撑下,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制造、信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人、技术、经营管理要素及其信息流与物流有机地集成起来并优化运行。

CIMS是基于CIM哲理构成的企业制造系统。如果说,CIM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制造哲理”,那么,CIMS就是CIM的具体实施,同其它具体的制造技术不同,CIMS着眼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像一个巨大的中枢神经网络,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协调、有序、高效[1-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将技术上的各个单项信息处理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等)集成在一起,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有关功能,包括设计、制造、管理、市场等的信息处理全部予以集成,以保证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传到所需的地方。

三、系统的详细设计

1、生产数据

本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的设置,每种规格物料的工艺路线和制造BOM的设置。生产数据主要是为了能够方便进行后续生产管理工作而提供的基础数据的定义及维护。

(1)基础数据管理。在基础数据中,可以进行计划期间、工作中心、存储中转站以及工序字典的设置。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进行计划期间的选择,所以在基础数据中要提前定义好计划期间;存储中转站是一种车间虚拟仓库,它是用来表述企业在制品的存储位置的。在录入生产日报的具体工序信息时,通过选择此工序的上道和下道工序所在的中转站信息,就可以有效地记录并监控企业各个车间在制品的分布情况;工作中心就是对企业的加工中心或机床等设备信息进行的维护;工序字典就是对各存储中转站中所含具体工序的定义,以及各工序的转入、转出中转站信息的设置。

(2)制造BOM的管理:BOM即产品的物料清单,对于BOM的维护主要包括产品及BOM的编码和名称,物料的编号、子项物料的BOM编号等。对于多层BOM结构的产品而言,通过对子项物料的BOM进行维护就可以实现产品BOM的逐级级联。对制造业来讲,物料清单在MRP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文件,系统要通过它识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物料清单如同一个管理枢纽,把各个部门的业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企业已经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又有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再同MRP实现信息集成,那么,物料清单就可以从CAD、PDM生成并实时地直接转到MRP系统,而不再需要人为的对物料清单进行维护,同时这也体现了不同系统直接信息集成的优势[3-4]。

(3)工艺路线管理:工艺路线管理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工艺路线的定义和维护,维护的数据包括工艺、工序及物料的编号和名称,工序工价,中转站,工作中心等内容。

2、物料需求计划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可以根据客户订单分析产品的紧急订货量,并通过获取企业库存和物料清单自动计算出各种物料的需求数量,从而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帮助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

(1)生产计划:系统根据客户订单分析出产品的紧急订货量后,生产主管就可以通过参照销售订单直接生成生产计划了。另外,系统可以通过获取库存并依据BOM自动进行MRP运算,得出一张物料需求清单,它可以反映每种产品所需各种物料的数量情况。

(2)消耗汇总:消耗汇总其实就是对物料需求清单中各种物料的重组和统计,即对不同产品使用同种物料情况的统计。企业可以根据消耗汇总的数据直接生成采购计划,指导采购部门进行采购。

3、车间管理

车间管理是指对车间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控工作,通过车间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对车间在制品分布的管理,以及员工的计件工资和废品率的统计和计算,为进一步计算产品成本,在制品管控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1)生产日报:生产日报是根据企业的工票或者流转卡进行填制的,这是收集车间在制品情况,员工的计件工资及废品率的重要来源。首先,通过对投料产品的领料数,正品数,责废数,料废数,返工数等信息的跟踪与统计,可以了解到每个操作工的废品率情况,以及在哪个阶段导致了废品的产生。其次,系统可以根据合计转出数以及基础数据中定义的工序工价,自动的计算出每个操作工在每道工序发生计件工资,这样对于以计件工资为主计算产品成本的中小型轴承企业就可以通过此功能计算直接人工费用。

(2)车间统计:车间统计模块包括了计件工资明细查询,车间在制品分布及在制品明细账等功能,这些报表是根据企业对车间最关注的问题所统计出来。

4、成本管理

成本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正确的成本信息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方法[5]。本系统设计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简易的管理模块,是根据新昌县中小型轴承企业以计件工资为主进行核算的特点进行设计的。

(1)成本项目。成本项目是用来定义和维护企业中哪些费用是需要进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是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分摊的主要依据。这些费用包括:水电费,运输费,折旧费,车工辅料费、磨工辅料费等。

(2)费用归集。费用归集模块包括了制造费用维护和成本核算功能。制造费用维护是对实际发生费用的成本项目进行的记录,通过制造费用维护就可以知道哪些费用参与了产品成本的分配。成本核算提供了试算的功能,系统会自动计算并列出每个产品发生的每一项成本,并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分类进行明细显示,这样就对进一步分析每个产品消耗的材料,发生的每道工序,分摊的每一项费用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3)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实质上就是产品成本构成的报表,通过查询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月份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构成情况及产品的成本构成明细,即产品消耗了哪种材料,经过了哪几道工序,发生了哪些费用,单位成本是多少等信息。

四、生产制造系统与各子系统的接口

为了保证简易生产制造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交换,需要在各子系统间建立信息接口。图2所示的是以生产制造系统为中心,与其他子系统的业务信息接口。通过在生产制造系统和各个子系统间设置的信息接口,就可以实现系统间彼此的联用。

图2 子系统间业务信息接口示意图

五、结语

本文设计的集成化简易生产制造系统充分的发挥了CIM哲理的集成化优势,它通过在生产制造系统和各个子系统间设置的信息接口,实现了系统间彼此的联用和信息共享,从而能较好的解决中小型轴承企业中的计件工资管理,成本管理,在制品及库存管理等问题,并帮助企业更加规范、合理的进行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志挥,陈伟达,丁莲.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M].江苏:东南大型出版社,1997.2-15.

[2] 李芳芸.CIMS环境下――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启申.供需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106-109.

[4] 吴斌.企业CIMS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科学时代,2010(5).38-39.

[5] 崔国萍.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3

生产助理需要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生产助理主要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1

1、协助生产经理完成日常生产记录的维护;

2、完成生产计划更新,生产扣单(分配)、生产单控制;

3、协调计划经理计划安排,及时调整生产动态变化,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4、根据生产计划合理规划并指导生产主管收发原料生产领料以及生产现场原料库存控制;

5、现场物料控制,定期盘点和月底盘点,完成生产月度统计报表;

6、维护生产部排班表与考勤表统计;

7、供应商投诉处理登记,与下一步流转交接,投诉后退布处理;

8、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2

精通不干胶标签生产设备:柔印机、轮转机,模切机,丝网机,数码机等;

对不干胶标签印刷工序、工艺熟悉;

3、 生产现场5S/6S推行,熟悉精益化管理模式,负责的日常生产、管理、运营工作;

4、 负责生产部日和月度工作计划的安排,控制所辖生产班组的工作进度;

5、 质量的监督和控制,能对不良生产进行分析改进,提高效率,保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6、 能够熟练的处理产生部的各种异常问题并妥善处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

7、 能及时对制定生产部工艺及改善方案,以备改进;

8、 完成上级安排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3

1. 根据销售状况和客户需求编排、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2. 合理配料,跟踪物料供应情况和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满足销售部门的交货计划;

3. 利用基础数据、合同和生产规格,预计制造产品所需的人力、物料、工具和设备;

4. 对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能力进行预估分析;

5. 调整计划,适应设计变更、材料和人力短缺;

6. ERP系统中的订单下达、调度等操作.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4

1、有效对接销售部门、运维部门,按客户及工厂生产要求打印销售流转单、售后流转单;

2、有效拆分销售流转单,辨明物料明细需求量,区分库存与采购,录入 ERP 系统中;

3、跟踪销售订单、售后单生产或维修进度,及时协调与反馈信息;

4、与物流、快递对接,沟通确认当日发货的相关信息及费用;

5、定期统计汇总常规订单物流费用并对账,填写运费申请提交财务核销;

6、负责销售订单及售后订单台帐信息的建立;

7、负责部门办公用品申购、领用登记管理,定期统计办公用品需求提交申请给人事行政部申购;

8、负责所有生产管理文件发放、领用、分类归档,对旧文件回收后上交给相关部门销毁;

9、负责厂部办公室的6S管理工作,保证办公室整齐有序;

10、完成上级领导临时安排的各项各项工作任务。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5

1. 按照产品规格、等级、价格、工序、产能、员工、岗位、小组、车间等不同对象和要求分别建立统计台帐,加工整理汇总,制作日报表、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做好统计数据资料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与财务、业务、质检、仓库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协调衔接,了解生产全过程;

2. 负责根据生产现场实际情况统计各种消耗品的标准用量并制定标准消耗量,每周对各生产组需用的消耗品进行统计;

3. 根据《生产统计表》等与仓库确认后的《入库单》统计各种入库数据;

4. 负责将各生产组提交的经确认的成品、半成品入库单各项数据输入电脑建电子档(存档);

5. 负责将生产部临时性计划传达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并负责追踪落实情况向部门经理报告;

6. 定期对部门(包括各生产组)各种物料的成本进行汇总统计;

7. 负责对未入库的半成品、成品每月进行盘存、核实产成品、半成品的数字,核实废品数量及品种,每月定期汇总汇报;

8. 根据需要拟定本部门申购物品的报告,经批准后交采购部门实施;

9. 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生产助理工作职责6

1. 根据销售状况和客户需求编排、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2. 合理配料,跟踪物料供应情况和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满足销售部门的交货计划;

3. 利用基础数据、合同和生产规格,预计制造产品所需的人力、物料、工具和设备;

4. 对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能力进行预估分析;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远东集团;生产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47-02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是以电线电缆、医药、房地产、投资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目前员工5 600余名,资产5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先后经过了四次改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远东控股集团

从最初的自办企业性质到现在的民营企业性质,在远东的发展历史上,先后跨越了近二十个年头,经历了四次改制,生产管理体系也必然经过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远东的生产管理体系经历了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生产管理制度的提升

远东集团目前以电缆为主业的生产厂已经有13个(包括复合材料厂、复合铝厂),总人数超过5 000,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远东有与同行相比更为诱人的薪金和福利待遇,但要管理好这么一个生产团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远东在生产管理方面经验已相当丰富,并已将这些经验转化为一套相对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程序。这是远东生产管理制度提升的一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这一套生产管理制度中包括:

1.完善各机台班产定额

远东实行的是定额计酬的薪酬管理制度,针对这一制度,生产部对各机台的生产能力进行了测量,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各机台制定了明确的班产定额表。这一制度既使员工的奖金有了一个评定标准,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各机台的生产能力。

2.制定产品生产流程图

这是远东电缆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亮点。电缆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它不仅型号规格多,而且客户的要货数量也不同,从几米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等。为了减少机台换规格、提高机台利用率、减少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流转以及发生各车间计划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性,生产部特根据各车间的生产设备以及产能情况,将不同类别、相同类别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安排在不同的生产厂。

3.完善计划管理与考核细则

为了提高交货进度,确保交货期,避免订单流失,远东集团制定了计划管理与考核细则,详细规定了计划的编制过程、计划的下发流程、计划的过程管理、生产厂计划管理工作要求、计划延期管理等内容,规范了生产计划工作。通过考核的手段促进生产计划按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

此外,生产管理制度中还包括《关于ERP信息反馈制度》、《关于电缆长度误差的有关规定》、《工艺盘具管理制度》、《关于成品用盘的相关规定》、《关于PVC再生料的相关规定》、《入库电缆退生产厂规定》、《交联内芯库管理制度》、《工序能力验证管理制度》等,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生产管理中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二、信息化管理的提升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远东电缆厂在ERP信息化建设中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信息化之路。如同公司建立至今经历了四次改制一样,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公司2002年开始全面系统实施信息化,从改造1996、1997年就已实施的初步信息化系统入手,扎实推进信息化工程。

一年多后,构架于C/S结构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物流系统先后步入正轨。

2004年3月,原来的C/S结构全部改造B/S结构系统。为以后的远程操作、异地数据交换等新的需求管理做打算。

2004年4月, B/S版的OA系统开始运行,在与老系统并行三个月后,B/S版物流结算系统、稽核结算处也正式启用新系统,标志着新系统初步实施成功。在全厂上下的努力下,物流、销售、行政都一步步纳入了ERP系统之中并步入正轨。 2006年9月,在全体远东的共同努力下,远东电缆厂ERP生产管理系统实施动员及培训大会召开,标志着远东电缆厂ERP生产管理系统正式启动。ERP系统从引进开始就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目前此系统不仅包含了生产模块、销售模块,还包括采购等模块。相信随着生产管理的不断改进,远东集团的ERP系统将越来越完善,也必将给远东的生产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三、生产准备管理的提升

随着远东的发展,业务做的越来越大,以前的车间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向其他领域投资的同时,更对电缆主业加大了投入。近几年不仅引进了很多新设备(多台进联机),而且新建了很多厂房,包括新远东交联一厂、新远东低压电缆厂、复合铝厂、复合绞线厂的投产,而且仍有几个新厂正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如新远东交联二厂、新远东橡缆厂等。这些都为远东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生产准备,这样才能做到只要经理将订单拿回来,员工就能保证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包括产品的质量以及交货期)。

同时在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外协件的引进管理、技术力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这些都是远东生产管理提升的保证。

四、生产计划管理的提升

远东的生产计划按“以销定产”和“适量持库”的原则编制;其分为年度、月度和临时生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依据市场部的年度销售计划由生产管理部进行编制并分解至各生产厂。月度生产计划由生产管理部根据年度生产计划、产品调配部的月库存计划和临时生产计划的需要量而进行编制与分解。临时生产计划则是远东创收的重点。

生产计划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的宏观调度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远东厂生产计划分为厂级和车间两级计划,实行按产品按车间相结合的分工方法,对临时计划的管理采用的是生产部宏观调度与各生产厂计划员微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瓶颈工序的控制

不同电缆因为其制造工序不一样,而各工序的生产效率又有区别,因此理论上讲,每类电缆中都存在某一工序相对于其他工序来说生产效率偏低,此工序就是瓶颈工序。在不同的生产时期、不同的生产规模中,瓶颈工序并不一定都会显示出来。但总的来说,瓶颈工序都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隐患,尤其是生产任务忙时,瓶颈工序是缩短产品交货期的严重障碍。作为一个大型电缆生产企业,远东同样也存在以上问题,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远东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解决瓶颈工序问题,既要做好预防工作,又要做好补救措施。就预防来讲:首先,以瓶颈工序的产能进行排产,不至于盲目签交货期,避免出现交货期混乱现象;其次通过增加设备、合理安排来缓解瓶颈工序带来的交货压力;再次,通过培训和技术改进,不断提高瓶颈工序的产能。预防措施做好了,瓶颈工序的压力就小了,就不容易出现。如果因为产量暴增,导致瓶颈工序影响交货期了,也必须做好补救措施,就是及时与经理或客户协调,先保紧急交货产品。

3.合理解决插单问题

无论淡季还是旺季,插单问题始终是计划安排过程中一项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旺季时尤为突出。因为旺季,电缆的交货期往往比较长,这种交货期很多时候确实很难满足客户的交货要求,为了减少订单的流失,必须为客户提供插单的可能。而在远东,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与考核制度,对计划的延期考核非常严重,所有计划员都严格按照交货期进行排产。为了解决插单对其他计划交货期产生的影响,远东采用了这样一个办法:用提前计划推延迟计划。生产部调度员通过协调,了解客户的真正交货期,合理安排,将交货期晚的计划的交货期适当后推而将其他紧急客户的计划提前生产,以此来解决插单问题。总的来说,这基本上解决了插单问题。

五、生产控制管理的提升

远东集团生产控制实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电缆生产来说,所谓事前控制就是按照国标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和制度;所谓事中控制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和制度进行控制;所谓事后控制就是对成品电缆进行检测,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和规定才能入库或发车。所有控制不仅要控制好产品的生产周期、质量,还要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要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这是远东生产管理控制的前提。

1.做好事前控制

就拿有技术协议的非常规电缆来说,要做好事前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1)明确技术协议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2)根据技术协议和相关标准编制临时工艺和定额;(3)根据临时工艺引进原材料(着重抓非常备库存材料);(4)将工艺文件下发到各机台,以便操作工能按文件生产。事前控制是否到位将影响产品能否顺利生产。

2.做好事中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好事中控制。(1)加强质检部门的巡检,杜绝机台操作工违规操作,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2)发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制止,并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必须上报领导进行判断。做好事前、事中控制,产品基本上已经生产出来了,但能否最终入库还要抓好事后控制这一环,对产品进行最终检验,合格入库。当然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两个环节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总之,随着远东集团的发展、生产规模的壮大,远东集团必将在现有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更适合远东的生产管理模式。远东生产管理模式的提升过程,不仅可以为远东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保证,而且为中国绝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生产管理体系的制造型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中国的制造业腾飞将从远东开始。

参考文献:

[1] 王关义.现代生产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环境利益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32-02

当前,中国高度重视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环境利益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环境综合管理,不断完善环境法律制度,积极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教育。同时,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环境事务,推进国家间和地区性环境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全球环境开发和保护环境利益做出积极贡献。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环境利益的发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计划经济是一种僵化的经济体制,是在政府这一大家长的看护下成长的,市场在计划经济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应该说,计划经济在建国后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年代里确实发挥了市场所不及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在后来的发展中也确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也是我国在建国后曾出现经济增长不规则的高速推进的主要原因。

在反思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最终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则实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上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完全依靠政府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时代渐行渐远。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在稳定中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高效的。因此,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起点,又是社会转型的首要标志。

而工业化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社会转型的标志之一,工业化之所以作为社会转型的标志,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基础或主要产业是农业,而现代社会的基础或主要产业是工业,因此,工业化就是工业比重的提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农业比重的降低。在具有最悠久、最发达的农业文明的中国,农业社会曾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社会是以农民为劳动主体,以土地为劳动对象,以简单的手工生产工具为劳动方式等为其最基本特征的社会类型。相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工业社会因其能够实现机械化,从而突破人力畜力的极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等优势而受到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特有的青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80年代后,中国社会从农业型向工业型的转变开始进入快车道,社会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已经超过了农业,这与经济体制的转轨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我国率先从农村发起的改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我国的工业化增添了新的发展模式。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道路。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尽管吸取了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仍然未能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就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看主要呈现出下列特点:首先,从工业发展过程看,工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先轻工业和加工业(对环境污染较轻),后基础工业、重工业(对环境污染较重)的发展模式,我国却反行其道而行之,把基础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工业结构趋于重型化。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这样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面临巨大压力,大大加重了环境负荷。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我国建国初期急于实现工业化的指导目标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准有限相一致的。但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逐渐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老路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集约型的生产,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深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方向。

二、市场经济为环境利益法律发展提供制度空间

计划经济体制下环境法律制度的单一性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然而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基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主体的个人决策能够导致社会最优这样一个理论上的理想前提,正是由于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使市场在对待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呈现出一定的失灵状态。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确立与传统的管制手段相互促进的环境利益法规发展则成为我国社会转型中环境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环境利益方面,我国时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环境经济手段为主的经济激励机制是没有成长空间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而是政府的附庸,它只不过是全国巨型企业中的一个车间、一个工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是完成计划,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企业不关心成本的大小和效益的高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预算是软的,而不是硬的,没有硬的预算约束,任何可选择性的手段都没有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任何经济手段都无动于衷。总的说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效率是低下的,政府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弊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是封闭的、集权的、同质的,其留下的烙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都是存在的。我国于1992年才正式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改革的目标,而从改革开放至1992年,也正是我国环境立法开始步入正轨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立法都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突出表现在,环境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行政执法的部分不是禁就是罚,过多地依赖于行政的管制手段,而较少的采用经济手段。尽管我国在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第一次提出了排污收费,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对排污收费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国务院又了《排污收费暂行办法》,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为重点污染源治理筹集资金,由于其收费标准较低,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可见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并未起到经济激励的目的。计划经济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忽视也使环境行政执法中的管制手段呈现出利益限制的特征,造成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环境公益与经济私益的尖锐对立。从体制选择的角度上讲,计划经济体制只能选择管制手段,因此,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没有经济激励环境利益法律的存在空间。

三、经济体制市场化下发展环境利益法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转型的方向上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各个生产单位不再透过国家行政机构相互联系,而是透过市场体系相互依赖。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之处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透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透过竞争实现各项生产要素的宏观配置和微观组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源利用率、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基于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的目的。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市场经济是自主的平等的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一种趋利性经济;第五,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第六,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第七,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间接宏观调控下运行的。

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也正是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表现。同时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为环境利益法规发展的确立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从体制背景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只能选择管制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经济激励手段的用武之地,环境利益经济激励手段的运用必须置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既是经济手段设计的初衷,也是经济手段赖以发生作用的保障。应该说,市场经济与环境利益法规发展有着内在一致的联系。这些内在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1.企业追求盈利最大化与环境利益法规发展刺激企业减少控制排污成本的内在一致

市场经济的整个运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的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增值、获得最大物质经济利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会受到种种制约,因为在它与其他企业竞争时,其他企业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同样的活动。假设在直接管制下,如果管制不力,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提高排放水准,降低边际控制污染成本,这时企业的边际成本就远远低于社会边际成本,资源配置不是最优的;如果管制严格,此时企业虽然降低了排放,但是企业的边际成本却大大提高了,仍然不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资源的配置也不是最优的。相反,在环境利益法规发展面前企业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必然会自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选择减少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以此来努力达到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或接近社会边际成本,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企业生产经营自主化与环境利益法规发展的内在一致

生产经营自主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形成市场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的自主性表现在企业从决策到经营,从管理到生产,从经营范围到经营方向,从交换内容到交换对象,企业都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干预,而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和供求关系来独立做出选择和决定。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自主选择总比被动执行容易接受得多。基于企业的这种自主性,如何选择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控制污染排放,以及在控制排放污染方面投入多大的成本等事项也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中较多地采用直接管制的手段,在控制企业排放污染方面也一直以直接管制为主,主要透过以罚款为主的惩罚方式迫使企业强行达到环境标准。然而我国环境执法的实践表明,这种直接管制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其缺陷之处,突出表现在我国目前的罚款数额偏低,对企业缺少威慑作用,使我国环境管理中出现了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的荒诞现象,同时直接管制对于执法机关来说,其执法的成本费用是巨大的,效率也是低下的。与直接管制手段相比,环境利益法规发展赋予了企业在承担控制污染排放方面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这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的自主性。

3.生产要素商品化与环境利益法规发展的内在一致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为实现交换价值而进行的经济形式,是在社会生产分工较为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质上是商品交换的经济。生产活动领域的分化、形式多样化、职能的多层次化等,在促进市场经济交换活动领域及其范围扩展的同时,也必然强化商品交换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因此,不仅一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生产要素也应商品化,这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首要条件。正是市场经济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体现出的这种开放性和流动性为环境利益法规发展中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提供了制度设计的空间。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使得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从而进入可交易的商品范畴,这为排污许可证交易奠定了市场基础。

可以看出,中国为发展环境利益,开发和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和经济力量有限,使得中国的环境开发与保护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中国的环境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环境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环境开发领域尚处在粗放型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带来了很大压力。中国已经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资源和环境列入跨世纪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环境利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战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国民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中国的环境利益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回应。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的。经济体制的转轨既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起点,又是社会转型的首要标志。与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实现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应当说,中国当代的经济转型面临着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的双重任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研究将中国环境法的发展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框架之下予以考察,讨论经济转型对环境利益相关法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敏.环境法中的经济调整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09

[2]郑亚南.自愿性环境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刘晶.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4]赵会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5]黄帝荣.中国农村环境的劣化与动因[J].求索.2006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房地产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完善,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如何在门类众多的制度、准则、规定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改进现有会计核算方法,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1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复杂性

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包括两种,一种是自行开发并销售,另一种是事先与买方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对于后者,应按照建造合同的标准进行收入的确认。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商品,由于其开发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其商品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商品销售往往采用预售、分期收款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房地产商品销售的前提是首先取得预售许可证和销售许可证,在此基础上,一般要经过签订预售合同并预收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确认、收取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销售环节。因此,房地产收入的确认同其它的生产收入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WWW.lw881.com《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以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标准,该规定比较简单,宜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但没有反映销售的实质,理论上不够合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运用这一标准则比较混乱,核心问题在于应在哪一环节确认为收入,其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1.2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成本与售价的不配比性

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短则1~2年,长则4~5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品的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而销售则是按楼层或户型为单位,这样就造成单个楼层或户型的售价明显与其成本不配比。如同一结构的房屋,低层建筑施工成本低于高层建筑施工成本,但销售时低层售价却高于高层售价;又如“丁字形”楼房虽然同楼层成本一样,由于朝向不同,其售价相差也很大。

通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结转方法是:按当期竣工后的核算对象的总成本除以总开发建筑面积,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然后再乘以销售面积得出本期销售成本。这样均摊计算的结果没有考虑房屋楼层、朝向的因素,得出的经营成果不具有真实性。

1.3 收益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业绩

房地产企业投入产出周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表现在会计年报中往往是业绩波动较大——项目建设期内业绩不佳,验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确认为收入,期间间隔在一个会计期内还好,但一个项目往往要跨4、5个会计期,故不适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指标就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其真实经营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极可能误导投资者。一个经营情况很好的开发公司,其净利润可能很小甚至是负数,但有大量的在建工程和很好的预售情况,现金流状况极佳,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同理一个盈利的公司也可能正危机四伏:面临着因施工质量导致的巨额赔偿,大笔银行贷款到期而无力偿还,尚未结清的担保金,由于市政规划调整,地价变化导致的土地风险等等;故此,评价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绩,千万不要以指标论好坏,应透过指标看实质,看其资质信誉、实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还有更重要的表外风险等等。当然,这有赖于我们会计界同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与充分披露。

2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对策

2.1 正确确定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符合两个标准,即法律标准和专业标淮。

(1)法律标准。法律标淮是指我国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房地产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或标淮:如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或未按照出让合同规定进行投资开发的,以及权属有争议的、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买卖。凡是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即使房地产商品已经开发完毕,甚至取得了相关报酬,并转移了风险,也不能作为收入予以确认。法律标淮是专业标准的前提条件。

(2)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标淮,即收入确认的4个必要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规定中,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实质的转移为标准,理论上比较合理,但由于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实际工作中收入确认带来了困难。

笔者认为,房地产销售合同是在房屋尚未建成竣工前的预先销售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了款项,均不属于实际发生的销售业务。因此,签订预售合同并收取预收货款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不能作为销售实现依据;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则如同一般工商企业产品销售合同一样,从法律意义上讲也只是一种合约,房屋未经买方验收认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买方,不符《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故也不能确认收入;购买方取得商品房产权证的环节较为特殊,尽管房地产商品最终是以产权证上权利人主体的更替为所有权变更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前根据规定需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证,并办理领取预售许可证、在工程获得有关部门竣工验收领取销售许可证、签订正式房屋销售合同,并向客户收取房款、交付买主办理入住手续的情况后才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且产权证的办理涉及到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等政府有关部门,办妥产权证书的时间并非开发企业所能控制。如果此时确认收入,会导致收入滞后,同样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所以,尽管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的标志,但并非是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

2.2 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使销售收入与成本配比

建议引入计划销售价格的概念,解决销售成本结转错位,与销售收入不配比这一特殊问题。即当开发的房屋达到可销售状态时,企业根据成本、市场、地段、楼层、朝向等因素制定一个计划销售价格,作为成本分配标准。

(1)实际售价成本率法,是在季度前两个月按实际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等于季末销售成木的方法调整。具体操作顺序是:分类明细账按开、竣工时间相同或相近且一并办理决算的项目设置账户,在此分类明细账基础上,再按计划价格相同的房屋分类设户,价格不同的分别设置。季度前两个月可按分类明细账结转成本,即按分类明细账记载的当月实际销售额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当期成本结转数,对销售房屋只登记数量,待季末将未销售房的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月末留存成本,用倒挤的方法结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优点是可以减少工作量,缺点是季度前两个月受房价影响会产生一定误差,且不能及时、准确提供较详细的成本资料。

(2)计划售价成本率法,就是始终按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进行结转。只要是开发建设工程已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就可以把商品房成本按楼栋、楼层、单元予以确定,甚至可以计算出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因此可以按单元设置账户,也可以把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相同的商品房归类计入同一账户。销售成本按单元设置账户的房号直接对号入座结转,按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归类设户的,可按销售面积乘以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得出销售成本。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结转工作量较大,但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提供信息可靠及时,并能将结转成本工作量分散在日常工作中,适用于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

2.3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含量

(1)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的信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的比例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能否拥有土地储备以及土地储备的成本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拥有大量优质低价的土地储备的企业来说,土地成本低本身隐含着巨额的利润,在土地出让市场向招标拍卖过渡以后,相对于其它公司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良好的增长,从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披露的土地使用权总额无法判断其土地储备的信息。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土地储备量及取得成本情况的披露是必要的。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02-02

1 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往往不考虑经济效益,重生产管理轻经营管理,重数量指标轻效益指标,加上职工经营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时至今日,一说成本超支,要么归于物价上涨原因,要么归于上级计划不周,只讲客观,而不从自身粗放的成本管理中找原因,寄幻想于上级成本支出计划的调整,怕过紧日子吃亏,怕承担成本管理风险,层层向上伸手,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改善和加强。

(2)成本计算工作的随意性。

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企业与职工个人利益同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宏观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机构,企业行为日趋短期化,反映到成本计算上是少计或多计成本。如:随意提高费用开支标准,扩大成本开支范围;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不转或多转在产品成本,少转专项工程费用等。这种视本单位利益需要人为地调整成本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3)成本管理措施不够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

长期以来,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顾虑太多,习惯于“中庸之道”,在收入分配上不敢真正拉开档次,不敢使那些工作突出、贡献大的职工先富裕起来,未能使他们名利双收。对超支、损失浪费,不敢在“否决”上动真的,尤其是没有按规定真正将成本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政绩考核、职务和工资晋升很好地结合起来,考核时往往心慈手软,讲客观、讲情面,迁就照顾,奖罚不分明,使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无法形成。没有真正下决心剥离和清除依附在主业身上的“寄生”公司,没有根治其它经济实体挤控主业的现象,缺乏“碰硬”的保证措施,遇到关键性问题总是下不了决心和狠心,致使这些问题成为成本管理不能落实的主要障碍。

2 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强化成本意识是做好成本管理的前提。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成本指标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强化成本管理要有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必须在把主要精力用在放眼市场,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同时,还要眼睛向内,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为此,企业应广泛深入地强化成本管理宣传教育。把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全体职工的压力,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都来关心成本,主动为降低成本献计献策,精打细算,真正做到从我做起,就是事事、时时、处处都要对产品成本有明确的反映。实行全员、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如果有了这样的成本意识,这样的自觉行动,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夯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首先要齐抓共管。做到单位第一管理者组织抓,财务主管具体抓,具体工作人员协同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同心协力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做到成本费用真实可靠,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详实的资料。其次要健全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种管理办法,从调查研究入手,学习先进经验和办法,制定出适合自身实情的规定和措施,同时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其三要加强法制教育。端正领导班子的经营思想和行为,做到依法经营和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堵塞因管理不善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的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其四应加大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力度。财务监察、审计人员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检查、掌握、反馈财务管理的负面信息,对违规、违纪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把日常财务监督、审计工作与加强成本管理、净化运营成本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

(3)改革成本计划管理体制。

成本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同成本计划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近几年来,成本指标已不再下达,只是在成本报表上保留了何比产品成本降低率“这一徒具形式的栏次,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只包利润指标,而不包成本指标,无形中增长了企业领导只重视利润,忽视成本管理的倾向。为获得更多的盈利,千方百计在产品价格上做文章,而功夫不是下在成本管理上,使相当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靠涨价或变相涨价取得,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标准亦越来越失真。因此,应改变现行的成本计划附属于财务计划的做法,将成本计划单独纳入计划管理体系,同财务计划平行,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作为指令性计划指标考核。尽管目前对成本指标有不少争议,从实际情况看,”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可比性强,便于分析,仍以此作为成本考核指标为宜。

(4)认认真真落实成本责任制。

成本工作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人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成本水平,经济效益的高低。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未达到各取所需”的极其发达生产力水平以前,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原则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认真落实成本责任制,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即:按责任归属确定价值指标数据,计算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使企业从领导到职工群众,人人有成本责任目标,个个讲求经济效益,增强其紧迫感、责任心,真正将成本责任制落到实处。

(5)举措创新,强化管理。

在管理中,应紧紧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成本不松手,抓住成本否决不留情,强化成本控制,让市场机制进入车间、班组,成本指标分解到人,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成本倒算,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加强对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监督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建设。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房地产开发的行政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计划、国土房管、规划、环境保护、市政园林、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

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房地产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在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经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的房地产开发用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第二章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第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分级评定。

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发经营业绩等,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备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定资质等级。

第六条在本市市辖区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应当具有三级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第七条新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下列资料到市或者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暂定资质证书:

(一)申请报告及开发企业资质申报表;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企业章程;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五)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验资报告;

(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资格证书和劳动合同;

(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件。

在本市市辖区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按照不低于三级资质的注册资本和人员条件申请暂定资质证书。

第八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一年,在有效期满前三十日内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定资质等级或者延长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第九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毕变更手续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原资质审批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并重新申请资质等级。

房地产开发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技术负责人的,应当自发生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资质变更手续。

第十条禁止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或者涂改、出租、出借、买卖资质证书。

第十一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对本部门核定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下列情况进行检查: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绩,包括年度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的情况;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到位、使用和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三)遵守房地产资质证书管理、开发建设项目验收规定的情况;

(四)土地闲置和工程停缓建情况;

(五)对群众投诉的处理情况;

(六)遵守规划、土地、统计、城市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第十二条经检查,符合原资质条件,没有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不良开发行为和情形的,维持原资质。

经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资质审批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达标的,维持原资质;整改未达标的,视情节轻重予以降低资质等级或者注销资质证书:

(一)不符合原资质条件的;

(二)不按时、不如实报送统计报表的;

(三)开发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而交付使用的;

(四)在商品住宅交付使用时,不出示综合验收合格证、不按照规定发放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的;

(五)对群众投诉的经查明有过错的行为不依法及时纠正的;

(六)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

(七)因违反规划、土地、城市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受到处理的。

经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资质审批部门注销资质证书;

(一)连续两年没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绩的;

(二)不申报资质年检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资质检查,应当将处理的结果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资质升级申请,市或者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资质年检时一并办理或者上报审批。

第十四条市或者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核定、年检和资质升级申请等手续,应当自收到申报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

第三章房地产开发建设

第十五条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项目手册管理制度。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取得开发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取《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并按照项目手册的要求如实填报开发项目的建设进度和相应的事项。

市、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其项目手册所载事项进行检查。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资质年检时将项目手册送市或者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项目手册记载的内容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当建立资本金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项目资本金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三十,其中自有流动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房地产开发企业申报商品房屋建设计划时,应当提供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审核的资本金证明。

第十七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纳入计划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分为预备项目计划和正式项目计划。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计划管理的规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计划安排。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屋建设计划备案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凭备案回执办理其后续手续;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备案时对属于国家规定的严格控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当在接到申请备案资料之日起五日内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八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取得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后,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屋建设预备项目计划备案手续。

列入商品房屋建设预备项目计划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向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向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商品住宅建设正式项目计划备案手续。

已办理商品房屋建设正式项目计划备案手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方可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第十九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规划、土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项审批手续,并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未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延期,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项审批手续或者未动工开发建设而闲置的土地,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处理办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条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应当与商品房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列入年度商品房屋建设计划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得低于当年商品房屋计划投资的百分之十。对于没有完成上一年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该企业的项目手册中注明,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新的商品房项目不予审批。

第二十一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项目,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条件,并到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转让手续,缴纳土地转让税费。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规划、施工、销售许可文件的使用人名称应当一致。

依法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受让人应当持开发项目的土地使用文件,办理规划、施工、销售等许可文件的变更手续,并凭变更后的许可文件办理项目手册变更手续。

第四章房地产开发项目验收和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应当经综合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其他商品房屋建设项目应当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分期开发的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可以分期进行综合验收。

第二十四条房地产开发项目按工程设计文件和合同的约定事项建成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对房屋建筑及规定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市或者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并提供有效文件:

(一)已办理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备案;

(二)持有供电、供水、管道供气部门的准许使用文件资料,已按规范设置门牌、配备邮政信箱等,具备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

(三)已通知有关单位接收或购置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

(四)商品住宅建设项目范围内施工机具、建筑余泥、剩余构件全部拆除、清运完毕,环境整洁。

第二十七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综合验收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综合验收。对综合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综合验收合格证,同意交付使用;综合验收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整改意见。

第二十八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住宅建设项目交付使用时,应当同时向购房业主出示综合验收合格证,提供商品住宅交楼书、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

第二十九条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载明保修范围、保修期和保修单位等内容。

第三十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的约定,承担商品房屋保修责任。保修期内,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过错给购房业主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房地产开发企业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应当按规定由有关部门接收或者购置。办理移交管理手续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再承担移交项目的维修、管理费用,但属保修期内的维修费用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未取得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以及将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商品房屋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的,分别依照《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三条市或者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通报批评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办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核定和年检手续的;

(二)不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

(三)不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处理和公告的;

(四)不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组织综合验收或者验收合格后不按时发给综合验收合格证的;

(五)其他、、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条款

第三十八条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二)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

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第三十九条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报批时,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者作其他处理。

2.《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有关条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9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是美国Gartner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是MRPⅡ(企业制造资源计划)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除了MRPⅡ已有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核心目标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满足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务。

一、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二)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思想;

(三)体现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

二、ERP实现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企业实施ERP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就是将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根据新的管理需要并结合ERP软件的功能进行重新划分和制定,最终在系统中分配不同的职责权限,以完成业务流与信息流的同步运行。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过程也是部门职责、工作任务的重新分配。

首先,由于业务流程的重组,财务部门不再负责对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确认和核算工作,这项工作分别由商务管理部和生产运营部来完成,而且此项工作是在ERP系统中随着“发货”指令的发出而自动完成的。商务管理部将销售合同的信息输入系统中,创建销售定单;系统运行市场资源计划(MRP)后就会由销售定单自动触发生产计划(生产定单),生产计划又会触发采购计划;生产部门按照生产定单上显示的物料需求进行领料和生产;每个产品被发货后,系统都会自动生成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财务凭证,无须财务人员做凭证。

ERP系统的这一功能不仅严格保证了收入和成本的相互匹配、业务流与财务信息流的高度统一,而且使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财务人员有精力仔细检查:每个销售定单的毛利率是否正常,偏离预算毛利率的原因是什么;每个生产定单的完工状态有无问题,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产生在哪个环节;客户和供应商的库存状态是否正常,有多少存货是处于滞留的状态,对采购量和采购价进行分析;查询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动态、账龄状况等。这从根本上实现了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三、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ERP系统的实施

(一)公司背景

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泰公司)成立于1997年,公司主要经营原料药、无菌原料药的生产,医药中间体生产及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

公司的核心文化是“业绩文化、创新文化、效率文化”,以此为经营理念,从而实现公司的愿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阿莫西林生产基地,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居于首位,市场占有率在30%左右,其另一主导产品氨苄西林钠在国内市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在8%左右。

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法则,以强势胜出,已成为现代化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先泰公司从2003年开始与北京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合作推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成为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最终达到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二)ERP实施前管理背景

先泰公司以往的物流管理不到位,例如库存产品的流程监管及日常进销存管理上,管理部门即是库存商品的“会计”,同时又是“出纳”,其物流工作没有处于其他任何一个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内,而且手工记账繁琐,各项信息数据不能共享,很难分析问题。在日常工作上,各部门汇总上报的进销存数据口径不一,库存管理的“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互混杂在一起,使得领导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怀疑,可比性差,无法作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决策依据。更有甚者,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误导。另外,在成品、原料及备品备件等管理流程上,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待去规范和解决。为此,多年来先泰公司一直尝试和摸索着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直到2003年公司成功开发和上线实施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才将以上所面临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

(三)公司实施ERP系统

就企业内部而言,ERP系统是企业范围内进行预测、计划及制表的一套工具。它能够将客户与供应商完整地连接在一条供应链上,先泰公司通过应用,已证明了销售、市场、生产、采购、财务、新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整体协调与运作。

1.ERP系统的逐步建立。先泰公司进行了基本信息、管理维护、自定报表、物流管理存货、订单、采购、应收、应付、会计总账、自动分录、工单、物料需求等共15个子系统的上线实施工作,形成:

(1)物流监控体系包括:原材料从计划到采购、检验入库,再到车间领用等一系列监控流程;产成品从车间生产出来,经过检验、入库直至销售等一系列监控流程;原料库、成品库、备品备件库等库存数量随时查询。

(2)资金流监控体系包括:客户信用控制;应收款项账龄分析及回款考核;应付账款账龄分析及采购付款控制。

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先泰公司已基本实现对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机结合运用,使企业具有了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管理水平。

2.ERP使各项信息及时、准确汇总,达到查询共享

企业实施ERP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成的、实时的信息平台,打造 “整个公司是一个整体”。所有可公开的业务信息,经逐级授权后可在公司内部充分交换和共享,公司员工(包括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可获得信息后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及时响应,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及反映能力,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就像大多数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一样,先泰公司在实施ERP系统之前,业务系统、账务系统、办公系统等多套不同的系统在支撑各职能部门的运作。就职能部门内部而言,这些系统运行得不错,但由于这些系统不集成,每月业务系统与账务系统的对账工作量很大,而且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决策层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报表。同时,由于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企业的管理者明显感觉到各部门信息孤立,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统一的信息平台是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实施,公司内部成功建立了ERP系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生产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合理安排生产;销售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公司的生产状况,确定市场开拓的节奏;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业务信息,转化为数字语言为决策层提供支持。

3.借助ERP的实施,流程得以优化

ERP的上线过程,其实也优化预期流程的过程。ERP系统正式应用以前,企业的流程不顺。应用及根据公司管理现状,对领料流程、销售流程、出库流程等进行了优化。企业管理开始由强调流程管理向以流程管理为技术约束条件方面的转变。

4.ERP实现了公司信息的整体管理与控制

为遏制新增逾期应收账款,防止“坏账”给企业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在ERP系统中完善和细化信用管理制度,明确销售流程,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了市场管理体系,规范销售员的工作职能等。针对公司销售控制点预测出的问题,在建立健全信用、服务、考核政策的基础上,强化逾期应收的管理,逐步由事后追讨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将重点放在产品销售的事前和事中,以达到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目的。同时,借助ERP账龄分析系统监控应收账款超期情况,以天为计算单位,超出合同约定时间的款项,ERP自动预警并停止发货,进入催收程序,由业务员或专职人员负责清欠,取得了显著成绩。

5.ERP促进了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变

ERP系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有明晰的职责,权责分明,强调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流程节点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ERP对整个企业所有资源的计划管理。通过ERP系统流程得以优化,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行为起到约束和控制的作用。

(四)实施ERP取得的效益

经过对ERP管理系统三年来的摸索、开发与深挖其潜能,先泰公司已取得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1.管理效益

(1)规范并加大物流管理力度,理顺公司物流管理流程,使得物流库存成本处于最佳成本底限。通过有效的日常监管,以达到节约资金,降低库存成本的目的。杜绝了物流方面违章、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效果。

(2)通过ERP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互核对、补充,不断寻求物流与资金流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了产品周转频次,加速了流动资金的周转,并通过ERP系统的信用控制模块,加强了对应收账款的分析与考核,加速了资金周转,杜绝“坏账”发生,减少坏账近500万元。

(3)随着ERP项目的开展,尤其是ERP流程的不断完善,克服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随意性,促使员工逐渐改变以往处理事情的逻辑思维,明白自己的作业不仅把现有的操作流程要引入系统,更重要的可以发现原有工作的不合理处,把ERP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融入到流程中,并通过“为下道工序”着想,使为“创造客户”服务思想的宗旨不断巩固。

2.经济效益

(1)库存下降30%-50%

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企业的库存投资减少40%-50%,库存周转率提高约50%。

(2)延期交货现象减少50%

当库存减少且很稳定的时候,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25%,误期率平均降低25%,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3)采购提前期缩短40%

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生产计划的信息,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并了解生产问题,从而缩短了采购时间,节省了采购费用。

(4)制造成本降低12%

产品经理转正工作计划篇10

在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转移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西方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80年代被引进,并伴随着中国企业从引进消化到发展创新的过程而逐步成长。工业设计的经历印证了企业从使用技术到技术改进,逐步向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从企业最初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制造开始,到提供从产品外观、包装到企业形象的设计服务;从为加工企业制定更节省成本的设计制造方案,到形成有自主设计能力的产品供应商。当企业具备较强的加工制造实力和独立设计能力时,突破贴牌模式创建自主品牌,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要获得成功,不仅要拥有品牌和完善的产品设计与制造实力,还要有系统的管理架构和创新战略。前者如富士康这样的加工型企业,后者则以联想和海尔为代表。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不仅仅是技术竞争。重新认识设计竞争的重要性,以设计管理作为从产品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利器,把设计管理融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竞争决策,从而最终实现技术竞争的价值,将重新定义企业转型的路径和核心竞争力。

10亿美元的设计专利赔偿

2012年8月,美国加州圣何塞地区法院审理苹果三星专利侵权案一锤定音,裁决三星侵犯相关专利,赔偿苹果10.5亿美元。三星被诉的专利侵权范围主要涵盖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软件方面。包括双击放大和滚屏专利、硬件设计风格和图标设置等被判侵犯苹果专利。

这一判决意味深长。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企业把设计看作是锦上添花的工程,通常是在技术和工程结构都完成之后才让工业设计参与进来。同时,由于产品外观又是设计的一部分,相比于技术开发的高投入,外观的模仿更加容易且成本低廉,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抄袭现象屡见不鲜。10亿美元的天价赔偿,恐怕是迄今为止与设计有关专利的最大诉讼赔偿。它表明,在商业竞争中,设计已经完全具有与技术发明专利相同的核心竞争价值。

然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于此。今天它已超越传统的工业设计范畴,而扩展到品牌和服务领域。设计管理作为企业竞争的创新平台,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迄今为止,人们对苹果成功的认识,似乎只是停留在所谓艺术与科学的商业结合,而成功的秘诀――设计管理对苹果产品创新和企业发展起到整体性战略主导作用,却未得到人们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苹果产品的创新,是从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到商业模式的整合系统创新。乔布斯通过整合技术与创意设计,将完美的用户体验与产品的科技美学集合起来,通过构筑共生性商业平台创造了IT产业的一个高峰。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整合系统创新是以设计管理为战略主导的。

企业转型的拐点在于设计管理

根据英国学者约翰・哈斯科特(John Heskett)和韩国KAIST大学郑庆源教授的观点,设计在不同的企业战略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定位。根据设计在原始设备生产商(OEM)、原创设计生产商(ODM)、自有品牌管理(OBM)和原创性战略管理(OSM)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可以区分以产品为主导型和以战略为主导型的不同区域。从产品主导区域向战略主导区域的跨越,构成企业转型的拐点。在不同的区域,设计的性质将发生转移。作为管理的设计也因此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呈现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下,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对设计在企业中的位置有一个正确认识。一方面,传统的以技术和制造为主导的思维更多关注制造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而对通过设计提升市场利润和消费者价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企业家眼里,市场营销和技术研发比了解和发现用户需求更重要,他们看重的是商业数据和市场分析,对设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

根据郑庆源教授对1960年代到2000年代日韩企业发展路径的研究,设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发生巨大变化:由为大批量生产制造服务的被动性作用发展为主动针对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战略性作用;设计范围从单一的产品设计扩展到产品规划、品牌战略、销售形象到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方面。这一过程也在西方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发展中得以印证。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经济出现井喷式发展,产生一大批设计与品牌咨询机构。面对市场的迅速扩张,企业聘用大批设计师,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决策中,从而涌现出一批对企业战略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IBM公司的设计主管艾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 1910-1977)等。

在此期间,设计与商业和管理的关联性备受关注。几乎在1960年代英国提出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的同时,美国人也提出设计企划(Design Planning)的研究方向。实际上这两个领域覆盖的范围基本是一致的,它们都包括从设计、商业到品牌、用户和企业战略的方方面面。至此,西方当代设计体系逐步实现从传统的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工业设计,向苹果、IDEO等为特征的设计管理与战略体系的并行和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博朗、飞利浦还是索尼、诺基亚与三星,设计都日益构成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部分。

从1970年代西方向亚洲进行产业转移开始,由于设计管理将用户研究、产品设计、产品规划和设计战略等前端和销售形象、品牌战略与商业模式等后端链接起来,使全球化下的跨国企业经营战略和品牌扩张,在研发和市场的两头得到强有力的支持。1980年代全球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促成设计由关注单体产品向整体产业链流程和系统综合管理扩展。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先生认为:“全球供应链正不断演化和进化。从亨利・福特的T型车生产模式到最新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系统,我们见证了从最简单的单个企业制造,到如今通过高效率的投资、流畅的跨境贸易和灵活的网络生产过程,为企业和产品创造更高价值。”设计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设计在今天的定义,已经超越传统所理解的外观和造型等有形因素,逐步成为企业面对消费者和市场的一种定位思维和战略解决方案。设计思维所具有的右脑特性和发散性特征,设计所具备的视觉化交流语言和跨学科沟通作用,得到了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 school)到波士顿咨询等机构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并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的转型,是一个从被动的加工制造转向主动创建自主品牌和发展企业独特市场竞争战略的过程。那些过去习惯于加工制造模式的企业,需要面对市场和用户重新定位。仅靠血拼价格的企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也会在红海中越陷越深。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压力,需要洞察和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通过设计将技术、品牌和服务加以整合,进一步创造和满足需求,突破转型的瓶颈。运用设计管理使企业CEO能够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整合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平台上实现对技术、制造、营销与服务的协同整合。

设计管理涉及到企业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

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商业可行性?

科技开发如何实现用户价值,实现以人为本?

用户价值与商业模式之间如何实现互利共赢?

CEO必须与设计管理平台结合

菲利普・科特勒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设计是一种企业可用于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战略工具。但大多数企业忽略了设计作为战略工具的作用。他们没有意识到优秀的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环境、传播和企业的形象。”

在全球产业链中,以加工型为主的中国制造业要突破创新瓶颈,必然要向产品创新、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和创建企业战略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加工制造路线,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尽管已经形成产业规模,但难以建立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设计管理学会前主席鲍威尔认为,“设计管理是以使用者为中心对特定的产品、信息和环境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计划和控制。”设计管理以用户中心为导向,通过洞察用户潜在需求发现商业机会,从而激发创新概念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它将产品规划、企业品牌形象识别予以整合。从战略层面的企业设计体系搭建到产品与市场定位规划,从创新团队组织建构到具体项目设计流程,设计管理有效地切入到研发和决策过程中,从满足用户价值的角度提出创新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在渐进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方面都有利于推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

在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通过贸工技的方式创业并将企业逐步做大,许多企业家同时身兼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主管的角色,他们的管理和市场经验往往成为产品决策的依据。这在企业成长初期具有优势,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这种经验式管理和研发设计的弊端就日益突显,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走向衰亡。今天市场的复杂程度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已经远非企业家个体判断能够把握,乔布斯这样具备直觉的企业家几乎是凤毛麟角,其模式难以复制。但如果乔布斯没有一个杰出的苹果设计团队的支持,其成功也是无法想象的。只有企业家正确的决策与一个好的平台机制结合才是成功的保障。

设计管理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和用户变化的环境时,通过各个阶段的定义和过程控制,不仅能保障设计研发过程的决策符合用户价值和企业利益,也让企业的研发方向更准确和真实地切入到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中。

根据罗伯特・维利泽尔博士(Robert W. Veryzer)的观点,“设计”或“工业设计”是(或能成为)公司总体经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波特(Porter)等许多学者已经给出过关于“设计战略”的一系列有用方法。这些有用方法可以划分为成本优势战略、设计优势战略、特性领先战略、特别适应战略、最佳替代战略等五种。这五种战略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战略提供规划框架,为客户提供低成本、设计优势(在形象、人因工程学等方面)、先进的新功能、对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替代。“设计战略的规划和制定考虑到公司的使命目标、目标客户价值、品牌定位等,能够帮助公司明确战略目标而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通过设计背景与战略相一致,公司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业设计对产品开发流程、产品、品牌价值和创新业务的贡献。”

对企业而言,设计贯穿于前期用户定位到最终服务的全产业链中,设计战略影响到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层面,设计管理为提升用户价值和企业利益起到连接整个流程的平台作用。

用户导向的一体化设计管理

2011年以来,小米手机在国内的爆发,吸引许多消费者的眼球。据小米联合创始人之一刘德先生介绍,自2011年8月以来,小米手机已经创造500万部的销量。在厮杀惨烈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品牌,其案例值得业界思考。

通过对小米手机研发案例的研究和与相关主管人员的采访讨论,我们大体总结了其用户导向的设计管理模式。

用户导向的企业文化建构

实现用户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管理的作用是将前端的目标用户体验定位与后端的设计战略关联起来。小米的总体战略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平台战略。通过制定目标用户和市场细分策略,在针对用户群的过程中逐步扩大用户范围,不断通过用户定制和参与式设计加快创新过程并采取多种手段增强用户黏性。从开始的发烧友不断反馈系统架构设计到版本迭代的用户参与,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同时通过创建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形象和设计扩展粘住用户。

专注互联网模式和性价比优势产品

小米手机的营销模式,完全以互联网为基础,摒弃传统的手机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减少传统的销售和广告费用,使产品售价大幅下降,以较好的性价比产品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产品性价比符合15-35岁主流年轻人群的消费行为需求,同时网络营销也推动消费流行文化的创造,符合目标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彰显独立的自我价值追求。

设计架构的核心搭建

摈弃传统销售渠道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成为企业的设计窗口,小米手机通过创建用户参与式设计,将传统的设计研发流程开放化,为目标用户群提供从工业设计、界面设计到附属产品设计的参与和选择,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米聊免费即时通讯工具等作为设计核心架构,体现创造用户体验的企业核心战略。也就是说,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体验,不仅仅是外观的设计,更深入到MIUI手机操作系统,米聊工具的系统体验设计。通过对底层技术架构依据中国人使用习惯的改进和提供用户参与交互界面设计的方式,在与其它智能手机系统的竞争中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形成一批对品牌不断追随的用户群“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