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控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4:54:22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1

产品的完成需要很多步骤,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出售,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掌握精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产品设计的开发阶段是负责产品的调研和计划,是从各个方面去调查这个产品的可行性,收集资料去做出大致的流程图。这样的过程都需要费用来支撑。大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占据了产品总成本的80%,并且是在产品的开发阶段就已经确定。也就是说,倘若在开发阶段就确定了这个产品设计,那么说明这个产品已经基本成型,它的资源材料的费用,人工费用也基本确定。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丰田公司。二战之后,由于石油供给产生的危害,让许多国家都不得不寻求另一种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的丰田企业在当时提出了JIT生产理念,主要目的在于,杜绝一切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环节项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成本的减少。因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行,日本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崛起。由此可见,控制产品开发阶段的成本,是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控制生产成本,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同时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二、正确对待客户需求

(一)处理客户需求的方法

在产品开发阶段,所有的开发人员都要面对客户所提出来的各种要求。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客户需求,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企业方来说,大部分的企业都比较倾向于全盘接收客户需求。因为不论是项目的开发研究还是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客户的支撑来进行。处理客户需求一旦不妥当,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但是如果全盘接收客户的需求,不去考虑现实问题,很有可能就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性。还有的企业则是有选择性地接收客户需求,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摒弃无用的。同时也不乏第三种企业,他们对于客户的需要弃之不理,只按照企业自身的标准来做产品。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在产品保持优良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成本的控制,实现双方的各自利益。

(二)如何正确处理客户需求

处理客户需求,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事情。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在处理客户需求的时候,结果不能让客户满意,那么就会降低企业的实力认可。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客户需求。客户给予的价格是否能够保证与产品的质量成正比,是否能够使得条件的对立面互相成立,这都是需要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只有从源头的本身出发,结合客户需求,使用不卑不亢的态度,用合理的成本去完成产品生产到出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保证售后与后勤的各项服务,这才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

三、产品开发阶段,影响成本高低的误区

(一)过分追求产品质量,忽略产品经济性

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职业习惯,他们时常容易将所负责的产品作为一个科技品来进行设计,这就使得他们陷入一种只追求产品美观和性能的误区,而没有真实考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就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空调举例,很多空调设计师在做空调设计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市场环境,受众需求等客观因素,就推出了冷暖保湿多功能空调。而空调的销售市场集中在温度湿度都高的南方沿海地区。这就导致市场对这种空调的需求量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兴趣。空调这一例子说明,功能最多,性能最高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销量最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受众需求,价格,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

(二)重复开发设计,忽视设计通用性

很多产品的功能和部件都是质量上乘,也受大众欢迎的。但是有很多企业都看重产品的设计,他们在追求同一款产品的时候,希望做到最新最先进,于是不断的设计新的产品,来迎接市场的考验。对一款产品重新设计,需要的经费和精力投资是不小的付出。有的企业为了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不顾现实的考虑,盲目购买许多高质量的材料。这也是一种成本的浪费。

(三)过度追求完美,忽视功能再设计

十全十美的产品是不可能在设计初期就达到的,毕竟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存在。而且有的产品在研发阶段的时候能够保证产品的完美,但是一旦投放进市场,就会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需要设计者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通过不断的修改来呈现出一款产品的最佳功能性。市场上称对这些不断设计修改的产品为升级版。我们不难看出,新产品面市,出现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企业能够通过修改设计,重新更新产品的功能。另外,再设计已经被很多商家所注意并且利用。重新开发产品的功能,发掘产品的潜力并加以利用。比如说一款手机的研发成功,最开始的时候是有普通版,之后就会在市场中推出升级版,豪华版等多个版本。设计师通过再设计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四)产品设计太过保守

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产品的与时俱进,设计出来的产品太过刻板和保守。市场对产品不感兴趣,即使在后期发现了产品的缺陷,但因为产品本身太过死板,修改更新都无法弥补。最后只能是彻底放弃或者花费更大的投资来修复这款产品。产品本身的设计失败,给产品设计的成本增加了很重的负担。

四、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制度,清晰定位新产品的功能,售价,消费群

企业在实施新产品开发之前,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市场部、研发中心)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经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书面论证,只有产品功能及价格有足够的消费群体的项目才予以立项、批准。切忌个别领导或个别部门想当然闭门造车,造成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在市场调研环节,本文强调研发人员的参入,如条件许可的企业,可以实行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定期轮换(如两年一次),此举可以使研发人员非常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市场销售人员更能把握产品的性态。当然,企业如资源有限,也可以将此项工作外包给相关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进行调研,但该环节必须得以保证。只有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论证、按流程审批后,开发出来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产品,否则,只会浪费公司资源,严重时企业会因此破产。

(二)设定目标利润,倒推目标成本并进行相应控制

企业在设定产品功能、售价及目标消费群体后,接下来就是要结合公司的现状,进行效益分析,设定产品的目标利润,并由此而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该目标成本一经论证确定,就要作为设计阶段的刚性约束,在保证产品既定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他均围绕该目标展开。在进行此控制时,需要营销、技术、财务、工程、采购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企业最好在此阶段也最好组建临时的跨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小组。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企业在此阶段还可以借助供应商、客户的资源达成目标。另外,传统的目标成本控制往往限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忽略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耗费(如:售后服务成本等)。但作为企业,制造环节1个单位成本的支付,与其他环节1个单位成本的支付是等同的资源耗费。所以企业应该对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进行预估(如:使用寿命期,或三包期内的成本耗费),在设计阶段就引入全成本控制的理念。

(三)控制研发周期,严防因竞争对手的相似产品提前问世而导致开发失败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2

为此,加强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优化和降低整体质量成本的最好途径。本文首先在产品质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晰了产品设计质量的概念,提出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结合该模型,对当前典型的现代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作了初步的展望。逐步完善,从而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对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明确控制对象,即描述清楚产品设计阶段质量内容与表现形式。虽然关于质量控制的研究文献很多,但质量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定义,为此不少研究机构与学者对产品质量、设计质量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

在产品质量定义方面,典型的研究如下:iso9001:2000标准给出的定义,产品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欧洲质量标准din55350给出的定义,产品质量即产品属性和特征满足给定要求的程度。此外,哈佛大学商学院davida.garvin教授提出的产品质量的8维框架概念,丹麦技术大学工程设计研究所教授mikkelmorup提出的2类质量论,即q和q。

产品设计质量是产品质量在设计阶段的实例化,在这方面典型的研究如下:欧洲著名工程设计专家hubka.v提出了9种影响产品设计质量的因素,即顾客需求、技术体系、设计过程、设计人员、质量保证工具、技术知识库、设计过程的管理、设计环境和设计人员使用的过程及方法;我国学者谢友柏院士从设计的观点认为,产品质量是从属于功能的,质量特性依附于产品设计特征之上,没有功能就谈不上质量,质量是实现功能的程度和持久性的一种度量;美国知名质量管理专家dr.gavinfinn提出,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是通过图纸和产品设计技术文件等的质量体现出来,度量的一般标准为:实现功能需求的充分性几何数据的准确性和设计数据对下游需求的适配性等;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的einarj.aa教授提出从概率的角度来定义设计质量,即设计对象满足规范的概率,q设计=p概率设计对象满足规范根据系统设计方法、公理化设计方法和功能-行为-结构演进设计方法,产品设计阶段可以描述为:将需求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分阶段依次映射为功能模型、结构模型,最后生成工程图纸和产品说明书,产品参数状态依次为需求参数、功能描述参数、结构描述参数和结构特征参数等。从上可以看出,产品设计的实质是设计参数状态和特征属性的变化,产品设计参数是产品设计信息承载的主体。为此,在结合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质量概念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论文从便于设计质量控制的角度给出设计质量的概念:即产品设计阶段质量特性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约束等要求的程度,度量程度的标准是各级设计的输入,度量的形式为设计输出/设计输入,其中质量特性是产品各级设计参数向质量控制视图映射的集合,产品所有质量特性的集合构成产品数据的质量视图,它们是质量控制应用领域操作的主要对象。

在明晰产品设计质量概念的基础之上,为了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有效控制,同时便于系统地分析其控制策略和方法,提出如下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产品设计质量的控制可以从质量表现层、质量特性层和设计参数层等不同层次进行控制。质量表现层通过控制和消除质量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达到,典型表现形式为功能波动、功能失效和设计错误等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外层;质量特性层通过控制决定和影响产品质量的质量特性来实现对产品设计质量的控制和保证,质量特性是产品的固有特性[10],可以从需求和各级产品设计参数中提取。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中间层;设计参数层通过直接控制设计要求所关心的相关产品属性的设计参数,对其相关特性进行控制,达到对产品设计质量进行控制和保证的要求。它属于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的最下层。随着人们慢慢意识到产品设计质量的重要性,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iso9000系列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与方法在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层次模型中分布如图2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技术和方法都从某个控制角度对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侧重从识别、分析和消除潜在功能失效来提高产品可靠性;田口方法侧重于通过增强设计方案的稳健性来提高产品质量,即提高产品抵抗制造和使用过程等外界环境因素波动的能力;产品设计波动风险管理法侧重于从总体上识别、评估和消除产品的关键特性的波动风险;设计过程防错法侧重于预防和控制设计阶段的错误来减少质量损失;质量功能配置侧重于优化产品定义,将顾客需求转化为工程要求,将顾客需求配置到设计当中去;六西格玛设计从质量改进的角度出发,以识别、优化和验证ctqs(criticaltoqualitycharacteristics,质量关键特性)为主线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设计评估侧重对产品设计阶段性结果进行评估,评价其是否有能力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约束,评估结论作为是否转入下一阶段设计的主要依据;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36]-[38]侧重于从预防设计缺陷负面影响,改进产品设计过程中分析计划,尽早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分析,确定产品属性,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保质设计侧重于从总体上提出一套方法和工具来保证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由于质量概念的模糊性和广义性,保质设计正在成为一种集成dfx(designforx,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工具的集成框架。下面对六西格玛设计、保质设计、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产品设计波动风险管理和设计过程防错法等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典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六西格玛设计(designforsixsigma,dfss)的初始思想起源于产品公差设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渐渐地人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产品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和产品定义阶段等产品设计全阶段,渐渐地形成了贯穿于产品设计阶段的一套理论方法体系。六西格玛设计提供了一套识别、分析和转换产品开发过程中各级ctqs(criticaltoqualitycharacteristics,质量关键特性)的流程、工具和方法。iddov(identify(识别)、define(界定)、develop(展开)、optimize(优化)、verify(验证))流程是大家公认的适应于制造业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美国著名六西格玛设计专家subir.chowdhury对iddov流程各个阶段的详细内容和支持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工具、设计控制工具和可靠性设计工具等。关于六西格玛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六西格玛设计流程以及和现有设计过程的融合、工具方法的使用集成和dfss项目实施方法等方面。

保质设计(designforquality,dfq),又名面向质量的设计,其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它是面向质量的产品设计方法学,其基本思想是将质量保证措施与设计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产品质量需求和质量特征融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确保产品设计质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设计成本。dfq是一种新兴的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hubka认为:dfq就是建立一个知识系统,它能为设计者实现产品或过程的要求质量提供所有必须的知识;m.morup博士把质量分为q和q两类:q-外部质量,指顾客能感受到的质量,即最终产品所体现的特征、特性;q-内部质量,指企业内部为实现q而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的质量,如采购、设计、生产、装配等质量,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plan-do-check-action)环提出了dfq的基本活动单元:制定目标、质量合成与质量评价决策构成。其中,规划单元制定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合成单元采用各种设计方法进行两类质量的目标,评价决策单元以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为基准,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与择优,保质设计过程实际就是在质量两类论的基础上,以基本活动单元为手段,设计相应的内部质量q来保证外部质量q的过程;在国内,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吴昭同和余忠华教授对保质设计策略和方法、保质设计中方案评价及其关键技术和基于知识的保质设计专家系统进行了研究。

产品零件尺寸和工艺的波动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田口(taguchi)和戴明(deming)为此给出了大量的论据,sixsigma作为一套系统的通过消除波动来提高质量的方法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为了改进产品设计过程,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annac.thornton在分析对19家企业22种工业实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关键特性的消除产品设计过程波动及其影响的方法和工具:产品设计阶段波动的波动风险管理框架(variationriskmanagementframework,vrm),为企业在设计阶段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vrm是一个持续识别、评估和降低波动风险的过程,波动风险是制造过程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失效成本的概率。它由三部分构成:识别潜在风险(identification)、评估相关风险(assessment)和通过控制策略降低风险等(mitigation),此外,这些过程还需要基础支持系统的支持(supporting),支持系统包括:文档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管理层支迟基于随着产品设计过程的进展,设计自由度逐渐下降,更改成本越来越高,产品属性相关知识逐渐增加的思想,为了缓解产品后期开发的时间和成本压力,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universityoftechnologymunich)ralfstetter教授等人提出了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earlydeterminationofproductproperties),尽早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分析,确定产品属性,来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在“由设计更改所导致的设计过程重复所引起的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可以通过早期阶段合理的应用分析来减少”的基本假设下,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主要通过在产品设计早期增加分析过程来实现,分析过程包括:澄清任务、分析策划、性能分析和执行,由此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由低信息度向高信息度演变,辅助设计人员进行决策。为了便于工业应用,udolindemann等人开发出参数检查模板工具来支持整个分析过程,并在宝马(bmw)汽车公司进行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工业工程师shigeoshingo提出的poka-yoke(error-proofing,防错)方法的基础之上,美国stanford大学的manufacturingmodelinglaboratory首次提出了设计过程防错法的概念,针对当前设计错误的管理还停留在依靠设计评审和考评表进行反应式的被动管理的现状,他们提出一套主动预防性的设计过程错误预防方法(designprocesserror-proofing),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设计错误和设计错误所带来的损失。设计过程防错法主要过程为:定义设计错误;识别错误;分析错误;预防错误。定义设计错误阶段给出设计错误即影响产品功能特征、成本和开发时间的事件集合;识别错误阶段识别出潜在的设计错误。选定目标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找出设计过程的关键任务,找出可能存在的设计错误,并填写设计过程错误fmea表;分析错误阶段对识别出来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分级。首先进行分类,分为知识错误、分析错误、通信错误、执行错误、更改错误和组织错误等。然后利用顾客权重错误公共指数(customerweightederrorcommonalityindex)分析对设计错误进行分级;预防错误阶段寻找相应的错误预防方法利用错误共性指数(errorcommonalityindex)找出错误基本原因,找出主动预防错误的方法。

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中存在的以下不足:

1、缺乏系统性的设计质量控制与保证理论方法研究。由于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问题没有制造、生产阶段那样明确和具体,目前还处于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表现层控制和基于设计评估的设计参数层控制相脱离的发展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以质量特性层为核心的独立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理论方法,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理论基础亟待增强;

2、对新的设计模式下质量控制与保证方法的研究不足。并行设计和协同设计等新的产品设计模式为产品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提出新的需求,如何建立和开展这些新的产品设计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方法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③缺乏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随着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和工具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支持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必须开发出相关的产品设计质量控制软件和工具,并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xatamanagement,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等产品设计开发平台进行集成。相应软件系统支持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绊脚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弥补当前研究当中的不足,本文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后续。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3

论文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谈一下营销成本的内涵以及实现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主要方法,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应对市场竞争,为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营销中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销成本

(一)营销成本的内涵

营销成本的内涵,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给出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这一社会和管理的过程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而不同于人们所理解的销售中的成本,销售成本是营销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营销成本的构成比较多,主要包括固定的成本费用和变动的成本费用。固定的成本费用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工资等,这一部分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易于把握和管理,可以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变动的成本费用就比较复杂了,包含营销的调研成本,产品推广渠道成本,客户维护和拓展成本,人员成本,广告费用,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等。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产品生产、自身竞争优势、客户群体、营销团队的特点等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营销成本的控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的进行,约束成本开支。

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营销成本,不能因为控制营销成本而制约销售额的提升。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企业营销成本总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实施目标,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成本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销成本控制需要营销人员的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应该以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程工作,树立节约成本的观念,力求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关键方法

质量成本控制。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控制要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发,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检测,又要尽量降低成本。要做好产品质量的预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预测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免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出现退换商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既包括前期预测成本、检验成本以及损失的成本,对质量成本的这些部分进行控制,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销规模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来生产更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其实企业的利润并不总是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成正比例的。企业应该运用最佳期量控制理论,对产品生产和货物存储、销售周期进行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数量和运输周期,提高供销利润。 转贴于

网点布局控制。物流运输是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网点,减少运输费用是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包括最短路线选择、防止出现对流和迂回路线等,最终要确保商品的运输总费用最低,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地、存储地和销售地的费用情况。合理的网点布局,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到销售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产品推广渠道成本控制。企业营销在进行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渠道进行调研和建设,寻找分销商等,推广渠道的成本控制需要销售部门和个人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分销商进行商谈时要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尽量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维护与拓展费用的成本控制。稳定而广泛的客户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客户维护与拓展时企业营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对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中费用支出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并且要把营销成本控制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挂钩,作为激励和监督机制。

广告方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导向,企业投放广告宣传的资金比例在逐渐增多,如何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和影响,发挥其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广告方式成本控制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来选择广告的载体,一方面防止了大范围撒网,费用高却见效少的状况,又可以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提高知名度。而且,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注重相关网站建设,注重网络评价的管理和反馈,并根据相关意见改进产品和服务,扩大销售量。

三、结语

企业要建立营销成本控制和优化制度,加强对营销成本的管理,建立营销成本预算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人员的节约成本意识,并且将成本与营销人员的收益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营销资金的利用率,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韩成鲁.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化工管理,2007(02).

[2]高照兵.浅谈营销成本控制[J].经济论坛,2008(1).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4

【关键词】 预算控制; 预算决策; 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2-0070-04

一、引言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强调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门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现代统计方法验证熊彼特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创新理论,自此创新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问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创新经常被认为是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在当前经营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产品创新更加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重点。相应的,与产品创新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越来越丰富。

产品创新研究最早起步于西方国家的新产品管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立了产品开发管理协会,标志着产品创新管理系统化研究的开始[1]。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与企业纷纷对产品创新展开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Bisbe et al.[2]在研究中将产品创新定义为独特的产品开发或营销方式,或者有别于现有产品的独特方式。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产品创新的界定是实现具有改进性能特征的产品或商品化,为消费者提供客观上新的或改进的服务[3]。通俗来说,产品创新可以被认为是内部生产或外部购买一种对公司来说较为新颖的产品或采用新颖独特的生产方式。

当前,关于产品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文献表明,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公司绩效的有效途径[4-6]。因为产品创新可以增加产品效用,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拓宽销售市场,并最终实现产品与公司业绩的领先优势,因此产品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同时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对于优化组织资源并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也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4]。但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和企业认为产品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远高于其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呼吁对产品创新的开展实施更为严格的预算管理。例如Lin et al.[7]就指出,创新产生的巨大的成本对企业满足股东需求来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创新成本持续增长并对公司收益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产品创新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产品创新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相关论点与论据是纷繁复杂的,产品创新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或消极的都各有文献支持与主张。因此,本文并不直接去证明产品创新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而是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研究,从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入手,通过对预算管理进行不同的基本功能定位去判断其对产品创新的影响,进而判断产品创新和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

二、预算管理在产品创新背景下的运用

(一)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定位

Abernethy et al.[8]认为,预算是管理中进行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方式,它跟奖励机制共同作用,经常用来促进低层管理者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献身。文献表明,预算往往对业绩评价起到支撑的作用,通常被认为是组织中运用最广泛的管理工具之一[9-10]。还有文献举例说明,预算经常用来扮演计划或控制的角色[11-12],预算的不同用途可能会影响产品创新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程度。

预算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正如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归纳的:“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的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同时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项工具”[13]。简单来讲,预算的最基本功能即决策与控制。

1.预算管理的决策功能与判断依据

决策是指通过预算过程,将组织中某些专属知识和信息传递到组织中的另一部门,以便做出资源配置决策[13]。我国管理学教授周三多[14]认为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计划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与沟通、协调与资源配置相关的内容。因此,本文认为,若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涉及计划、沟通、协调、与资源配置等内容,则被认为符合预算管理决策功能属性。

2.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与判断依据

控制是指以设定好的并层层分解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对组织内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绩效与报酬挂钩,起到控制组织行为的目的。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控制、业绩评价和激励功能。因此,本文认为若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通过标准制定、依据标准进行业绩考核,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改进的,则被认为符合预算管理控制功能属性。

(二)预算管理背景下的产品创新

有证据表明,以控制为目的进行预算通常依赖于高度的确定性与输出测量的准确性[15-16]。因为许多公司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忽略了研发活动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限制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由于企业很难评估创新活动产生的确切成本,因此当以控制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它很难保证产品创新所能带来的效益的增加超过研发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

相比之下,Bisbe et al.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产品创新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在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预算过程无需做到十分精确,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理人都可以根据实施反馈的结果开展其他的可行的决策。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公司业绩有积极影响。

总之,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本文发现,在企业以控制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低于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的影响。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产品创新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H2:当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强于企业以控制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公司的财务业绩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制造业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进步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制造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基础比较完善,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因此本文选择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选取了沪市A股上市的597家制造业企业2013―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因为企业从研发投入转化到创新产品需要一定周期,本文将研发并生产出创新产品的周期设定为2年,因此将2014年1月1日后上市的119家制造业企业从样本中予以剔除;同时由于ST、*ST企业为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研究该类企业的产品创新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没有较大价值,因此将研究周期内曾为ST或*ST的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从总体样本中予以剔除;同时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没有创新支出的企业以及归属于制造业但属于类金融产业的企业也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将2013―2015年三年中均未发生研发支出的30家上市公司以及1家类金融公司从总体样本中予以剔除,因此本文的样本共394家企业。本文样本涉及的所有数据主要从Wind金融资讯软件、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以及企业官网等途径获取。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

因变量用来测度企业的财务绩效。绩效是企业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是一多维概念。评估绩效的方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加以衡量,现有研究大多是采用企业获利率、营业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率或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性指标来作为衡量绩效的方法[17]。

企业财务绩效不止包括财务方面的指标,而且应该包含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的指标。因此本文通过净利润增长率(NPGR)、总资产周转率(TAT)、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速冻比率(QR)这4个指标分别对企业财务业绩的成长、营运、盈利以及偿债这4个能力进行判断。

2.自变量

自变量由综合创新支出(CIE)构成,CIE又主要由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CEI)以及研发支出(R&D)组成。

其中,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借鉴肖德云等在《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一文中关于制造业自主创新综合评价的相关数据与结论。该文发表于2010年,当时对制造业的分类仅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中的前29类细分行业,因此本文也同样对作为统计样本的39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29类行业细分,并从外资企业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进行制造业自主创新综合评价分析。综合评价指标表见表1。

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中R&D活动的规模为绝对指标,R&D活动强度指标则为相对指标,因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为固定系数,因此本文研究使用R&D绝对指标便于比较和分析。

3.控制变量

本文以预算管理的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在决策功能下产品创新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在控制功能下创新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的所有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表3的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4年CIE与NPGR以及ROE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与QR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同时CIE与TAT的相关性不显著。2015年CIE与NPGR、TAT以及ROE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同时CIE与QR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从三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IE与代表企业财务业绩的四个指标在不同年份均出现过显著相关的情况,因此,本文认为,CIE与NPGR、TAT、ROE以及QR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证实了产品创新会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该影响的程度还需要通过回归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回归分析

1.企业以控制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表4的结果显示,仅在2015年,CIE与TAT以及ROE正相关,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表明在企业以控制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较弱。

2.企业以决策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表5的结果显示,2013年,CIE与NPGR以及TAT正相关,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并不显著;2014年,CIE与NPGR以及TAT正相关,其他数据相关性不显著;2015年,CIE与TAT以及QR正相关,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通过对比表4与表5不难发现,表5中CIE与财务绩效指标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表4中反映的结果,即当企业以决策作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产品创新对财务业绩的积极影响强于企业以控制作为预算的基本功能时的影响,证明了本文H2的正确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相关结论为预算在决策与控制这两种不同基本功能下,产品创新对公司业绩的不同影响提供了相关证据。结果表明,当预算主要作为决策功能时,开展预算有利于产品创新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当强调使用预算主要是作为一种控制功能时,创新对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品创新的背景下,预算的使用方式对产品创新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方面有显著的影响。虽然许多文献对产品创新与公司业绩之间是持不同的看法,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在考虑预算主要作用的基础上,产品创新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要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胡树华.国内外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1999(1):65-76.

[2] BISBE J, OTLEY D.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ve us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roduct innov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8):709-737.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术创新调查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6-7.

[4] JULIO C,et al. The use of organisational resources for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A survey of the Brazilian furniture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180:135-147.

[5] Balkin D B, et al. Is CEO pay high in high-technology firms related to innov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118-1129.

[6] CALANTONE R J, et al.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ctiv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3):214-223.

[7] LIN B W, et al. Corporate technology portfolios and R&D performance measures:a study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firms[J]. R&D Management, 2005, 35(2):157-170.

[8] ABERNETHY M A, et 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the role of accounting, behavior and personnel control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3/4):233-248.

[9] DAVILA A, WOUTERS, M. Managing budget emphasis through the explicit design of conditional budgetary slack[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30(7):587-608.

[10] Sprinkle G B, et al. The effort and risk-taking effects of budget-based contract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8,33(4/5):436-452.

[11] EMMANUEL C,OTLEY D,MERCHANT K. 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 control[M].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 Control.Springer US,1990:357-384.

[12] KING R, et al. Budgeting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 healthcare businesses[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1(1):40-55.

[13] 佟成生,潘w,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4-49.

[1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5] BROWNELL P, et al. Task uncertain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budget emphasis: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1,16(8):693-703.

[16] BRUNS W J, et al. Budgetary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5,13(2):177-203.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5

摘 要 我国面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角度看,原因在于产品成本缺位、环境成本没有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去。本文探讨了环境成本的性质与特点;对不同时间,范围、功能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分析与计量;分析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并对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产品环境 成本控制 探讨

一、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形成

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是企业将自己的环境成本加入到产品成本的内部,以便其遏制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产品成本当中,它不仅仅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促使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来自法律和行政方面的干预力度还不够,也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有些企业的环境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

如不强调产品环境成本,一些企业势必会在生产过程中不顾后果的污染环境,结果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行为负责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改正,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相比较而言,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社会公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要接受大量废弃物的回归。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

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分类

根据目前环境成本形成的定义,可以对环境成本进行如下分类:

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进行环保产品的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和工厂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材料进行替代、节能设施运行等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一些环保设备的购置、对环境的监测计量、环境监管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成本。企业对所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者回收顾客已使用后准备废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在企业周围进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包括在企业所属范围内进行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域赞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有关环境保护广告等支出。

三、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

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是通过企业自身运用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护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因此,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污染治理涉及较多支出,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同时也要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并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以此为宗旨对企业产品环境的成本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企业中长期的环境目标,通过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避免、减少扩大环境危害所追加的一系列成本;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者造成较低污染的替代材料成本;对企业生产出来的各种污染进行处理的系统项目要有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和减少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营运成本。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控治。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任何地方都要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者由于污染环境带来的罚款造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不必要增加。控制环境治理成本是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它包括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环境监测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环境成本并且增加生产效率的;反之则会提高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结语

正确的产品成本本应该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也应该有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应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在原有的成本控制系统基础上,按照企业的不同特点,增加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针对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其破坏和影响,又要考虑其再生利用价值,进行逐项的和综合的环境成本分析、控制。将产品生产和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企业成本的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和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参考文献:

[1]周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探析.学位论文.2004.

[2]张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6.

[3]汪静,赵亚男.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研究.时代经贸.2008.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6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 全过程预防 控制图

一、SPC的基本概念

统计过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先进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以过程的稳定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全过程的预防,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SPC的详细解释为:S代表统计,SPC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的,使用的是统计学的方法,如正态分布,控制图等来分析过程的变动,统计性方法是SPC乃至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P代表过程,SPC的重点在于过程,过程是所有质量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和控制,才能够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C代表控制,SPC是建立在3范围内的可预测的“控制”,在过程输出之前进行问题纠正,目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二、SPC的基本思想

在整个过程控制系统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有人员(Man),机器(Machine),物料(Material),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和环境(Environment),简称做5M1E。5M1E是构成过程的要素,其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产品或服务的变化,即形成不同的品质,它们是质量波动的根源。5M1E是质量分析和过程控制的对象。过程的单个输出(产品或服务)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别叫做变异,也叫变差或波动。变异的原因分为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两大类。

偶然因素也称作随机波动,随机波动是指过程性能所固有的、始终作用于过程的变异的原因,如设备的震动,刀具的磨损,原材料批与批之间的区别等。随机波动不易辨明、对过程影响微小,但不易消除。仅存在随机波动的过程是“受控”的过程,其输出是可预测的。

异常因素也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存在异常波动的过程是“不稳定”的,其输出是不可预测的,但能够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SPC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异常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SPC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要求。

SPC的核心思想是预防,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预测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供了早期报警的功能,以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废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验证和检测的工作,减少了产品质量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对过程达到的质量标准作出可信的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SPC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贝尔电话实验室就成立了以休哈特为学术领导人的过程控制以及道奇为领导人的产品控制研究组。经研究,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由于在过程控制方面主要应用休哈特过程控制理论,而现今的SPC理论与休哈特理论并无根本的区别。

休哈特的贡献就在于,应用他所提出的工程控制理论能够在生产线上科学的保证预防原则的实现。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特性总是波动的。按照休哈特的观点,这种波动可以分为两类,即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偶然波动由偶然因素造成,异常波动由异常因素造成。从一开始,SPC就被看作一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统计过程控制又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SQC。由于产品质量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使统计过程控制己经在机械、纺织、汽车、电子产品等离散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SPC控制图

(一)控制图简介

控制图是SPC中最有效的一种工具,它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进行控制管理的一种统计方法图,它是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品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图中有三条相互平行的水平线:中心线CL、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控制图的纵坐标为控制对象特性,横坐标是时间轴,可以是周、日、班次、小时等等,一般以样本序号表示。从休哈特图可以辨别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可以通过它观察生产运行参数和质量指标的变化,分析生产过程状态。控制图就是统计假设检验的图上作业法。质量波动的原因=异常因素+偶然因素(随机波动)。异常因素始终存在,难以消除,但是对质量影响微小。偶然因素是时有时无,虽然对质量的影响很大,但是不难消除,是可以避免的。休哈特控制图的实质就是区分异常因素与偶然因素的。控制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

(二)控制图的选用

按统计数据的性质来分,可以将数据分为以下两类:

计量值数据。计量值数据是指产品质量须经过实际测量而取得的连续型实际数据,例如控制对象的高度、重量、纯度、强度、时间和生产量等参数。由于计量值数据属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即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来说,如果样本规模足够大,则从任意一个有限的均值为μ、标准偏差为σ的总体中重复地抽取数量为n的随机样本,样本平均数的取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故计量值数据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计量型数据所确定控制对象的质量数据是连续值。计量型控制图用来分析绘制计量型数据,从而来反映计量型质量数据的特征,其主要种类有: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计数值数据。计数值数据是指可按个数数得的离散型质量特性值。计数值数据可分为计件值数据和计点值数据两类。计数型数据的控制对象是定性而不定量的,它与不良项目有关,往往只取两个值。计数型控制图用来分析、绘制计数型数据,从而来反映计量数质量数据的特征,其主要分类有:P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nP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C(缺陷数控制图)和U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控制图的选用首先是根据质量指标的数据性质(计量型还是计数型)来决定的,SPC测量的质量数据可分为计量型数据和计数型数据,对应的控制图也分为计量型控制图和计数型控制图两大类。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7

内容摘要:渠道控制的本质是对渠道成员行为的控制,本文基于渠道构成和渠道控制的理论基础研究公司渠道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继而主要探讨公司对渠道成员的控制力,即公司供应方控制和需求方控制两个控制维度及其因素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渠道 控制能力 绩效

Kotler & Philip(2000)认为,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转移所经过的路径,由参与产品或服务提供、转移以使产品或服务便于消费的所有组织成员构成。Frazier,Sawhney& Shevani(1990)认为,渠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基于渠道结构探讨渠道的构成;另一个是基于渠道行为来探讨渠道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与影响。基于学者们对渠道的定义与诠释,本文所界定的渠道成员由三方构成,即生产制造商、供应方和需求方,其中,生产制造商为施控者,供应方和需求方为受控者。本文认为渠道控制主要是基于行为理论的一种跨组织控制,施控者与受控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织,是生产制造商对供应方和需求方两个渠道成员在某些行为决策问题上的成功影响。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庄贵军(2004)认为,渠道控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换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交换理论为渠道的产生及其控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易成本理论揭示了渠道控制的本质和渠道控制结构的影响因素;营销渠道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在营销渠道方面的应用, 提出了渠道控制的多种机制。基于渠道控制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公司对渠道成员(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控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渠道成员中行为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渠道成员之间的满意程度和未来合作意向,还会影响整个渠道的运行绩效,并由此影响每个渠道成员的经营绩效。公司生产所需的众多生产要素是从外部获得的,从而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供应方会制约公司的经营。同样,需求方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总需求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市场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公司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因此,公司加强对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控制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营和公司产品或服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综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总假设:综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总假设:

H1:公司对供应方的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H2:公司对需求方的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我们对供应方控制的具体环节主要从2个层面进行控制:

(1)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可能会通过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来对公司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果公司无法通过价格结构消化增长的成本,它的利润就会由于供应方的行为而降低,从而降低下游行业内公司的利润,并使公司价值降低。在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2)采购与供应控制指标。供应方能否根据公司的需要按时、按质、按量地提供所需的生产要素,影响着公司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在此,本文提出假设:

H1-2:采购与供应控制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我们对需求方控制的具体环节主要从3个层面进行控制:

(1)市场营销能力。公司为了实现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必须得到需求方对公司的认同,这就要求公司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提高公司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得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在此,本文提出假设:

H2-1:市场营销能力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2)需求方的讨价还价能力。需求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力。需求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或要求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在此,本文提出假设:

H2-2: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3)需求方对公司的认同。在维持需求的基础上,公司还应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加强需求方对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在此,本文提出假设:

H2-3:需求方对公司的认同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采用电子文档和印刷品两种形式发放。涉及的区域包括天津、重庆、广西、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四川、山西、海南、贵州等。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进行调查。在2008年4月至2008年7月期间,共发送问卷120余份,回收65份,回收率54.2%。其中,剔除数据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为52份。本研究的变量主要有以下几个:

因变量,公司绩效。通过查阅52个样本公司2005~2007年的财务报表,从中获取各个公司的总资产回报率(ROA)、销售利润率(ROS)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ROE)来衡量公司绩效。为了平滑财务数据的年度波动,本文采用了2005~2007年的三年平均值计算ROA、ROS和ROE。此外,采用多种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绩效可以避免单一指标在衡量上的不足之处。为了考察供应方和需求方控制与公司未来财务安全性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公司财务预警值Z指标。

自变量。供应方控制及其2个控制层面和需求方控制及其3个控制层面。利用专家评分、层次分析法确定供应方控制、需求方控制及其各自控制层面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采取模糊评价法计算供应方控制、需求方控制及其各自控制层面的得分值并进行加权,得出每个公司的控制分数。

控制变量。本研究控制了以下变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性质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影响。根据Vafeas& Nikos(1999)的研究,公司财务杠杆(FLEV)对其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财务杠杆等于公司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公司规模这里本文通过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第一大股东性质哑变量(LSHCi)。根据Claessens et al.(2000)的研究,大股东往往有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的动力。本文以民营企业为基准组,设置了LSHCi作为代表三个第一大股东性质的哑变量来控制股东性质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他们依次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外资企业。具体的取值方法为:就LSHC1来讲,如果公司属于国有独资公司,则取值为1,反之则为0。

行业哑变量(INDj)。按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划分标准将样本公司分为七个行业。本文以制造业公司为基准组,设置了INDj作为代表六个行业的哑变量来控制行业水平不同带来的影响,它们依次为: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公用事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具体的取值方法为:就IND1来讲,如果公司属于信息技术业,则取值为1,反之为0。

实证分析

(一)供应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最为常用的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和财务预警值等公司绩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供应方控制分数、供应方讨价还价能力和采购与供应控制作为实验变量。同时,分别以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性质和所处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供应方控制的3个假设进行验证。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供应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检验。检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验供应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检验供应方控制能力涉及的两个因素层指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为了消除本文截面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考虑到进入模型中的诸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统计显著性,采用以下基础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总假设H1和子假设H1-1与H1-2:

式中:PER分别代表ROA、ROS、ROE和Z;SC代表供应方控制能力;SCi代表供应方控制能力评价的两个因素层指标:采购和供应控制指标、供应方讨价还价能力指标。

运用SPSS15.0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第一大股东性质以及样本公司所处行业等基本面因素后,以ROS和ROE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供应方控制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样本公司供应方控制能力与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负相关,与财务预警值(Z)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对供应方的控制越强,反而公司的业绩越差,而公司未来财务安全性却越好。具体而言,就所选定的52家样本公司在2007年的情况而言,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供应方控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就降低1.74%,而财务预警值提高1.73%。假设H1未得到验证。

从供应方控制涉及的两个因素层指标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采购与供应控制指标对公司绩效和财务安全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供应方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却能降低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时提高公司的财务安全性。具体而言,就所选定的52家样本公司在2007年的情况而言,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供应方讨价还价能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就降低1.01%,而财务预警值将提高0.79%。假设H1-1得到验证,而假设H1-2未得到验证。

此外,对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以LN(ROA)为因变量时,样本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就越低,说明公司规模的增大并不是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的;同时,房地产业的公司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明显不如基准组制造业的公司绩效。

(二)需求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通过SPSS15.0计算需求方控制能力状况各个层次的指标与公司绩效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在需求方控制能力评价的因素层指标中,需求方讨价还价与总资产收益率(ROA)、ROE和RO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122和0.079,说明需求方控制能力与ROA、ROE和ROS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这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的计量检验。此外,样本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与ROE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需求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也与ROS呈现负相关,但这些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为了检验需求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方控制能力的三个因素层指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以下回归模型:考虑到进入模型中的诸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显著性以及变量条件分布的异方差性,在本文中,用以下基础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

式中:PER分别代表ROA、ROE、ROS;DC代表需求方控制能力;DCi分别代表市场营销能力、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和需求方认同指标。

运用SPSS15.0进行实证检验,从需求方控制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但需求方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指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H2未得到验证。

从需求方控制涉及的三个因素层指标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来看,以LN(ROA)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F检验值为1.704,显著性水平为0.099

供需双方控制能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公司经营中,供应方与需求方共同构成了公司的市场渠道,对其控制能力与绩效分析具有显著意义。

回归结果显示,对供应方的控制力大,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就低。这可能的原因是:公司通过提高对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来加强对供应方的控制能力,这势必降低供应方的利润,供应方就可能会通过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来对公司显示自己的力量,因此公司的利润就会因供应方的行为而降低,从而使公司绩效下降。此外,供应方控制力大,公司的财务安全性反而能得到保障,这就意味着公司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要把握适当的供应方控制力度,力求在公司绩效和公司财务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最大限度的提升公司绩效。

从需求方控制能力及其三个因素层指标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来分析,样本公司市场营销能力、对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的控制能力和需求方对公司的认同与公司绩效指标无显著关系,说明样本公司需求方控制机制的效率不高。通过进一步的计量检验,本文发现,需求方控制并不能使得公司绩效有明显的提升。通过对需求方控制能力因素层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综合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样本公司的需求方控制能力因素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大,其中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需求方控制机制弱化;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动态环境下各种复杂因素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需求方行为的多样化所致。

结论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与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设,并启发相关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对我国大多数公司而言,供应方控制机制和需求方控制机制,都还处在建立、健全或者逐步完善的阶段,还并不足以对公司绩效产生特别显著的影响。何况渠道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渠道控制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公司亟待建立渠道机制,以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由于渠道构成和渠道行为变量为数众多,并且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在一个分析框架内穷尽所有的影响变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本文仅探讨了公司对供应方、需求方的控制问题。所以本文探讨的渠道控制能力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框架是高度简化的。在这个高度简化的模型中,本文设想的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性也有待实证研究的检验。

参考文献:

1.Kotl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Frazier G L,Sawhney K, Shevani T. Intensity, functions and integration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Marketing, 1990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8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营销成本控制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的营销成本管理日益艰难。本文在对企业营销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品、促销、分销和价格四个部分来构建营销成本控制体系,以期为企业有效进行营销成本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营销成本控制对策

一、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内涵

(一)企业营销成本的概述

企业营销是企业出售自己的创造,并同他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获得所需之物的过程。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投入,这一系列投入都归结为企业的营销成本。具体说来,本文中企业的营销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新产品所需的费用、向顾客提供各种服务所需的费用、为打响和维护企业品牌所需的费用、销售所需的人工费用、销售所需的活动费用、为维护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所需的费用、分销渠道所需的费用、其他营销涉及的活动所需的费用。

(二)我国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不足之处

我国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进行营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意识上,企业对营销成本控制没有合理的认识。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营销成本控制体系或者体系很落后,营销部门没有进行独立的核算,因此在计算营销成本和收益时误差较大,结果缺乏可信度;

(2)在预算上,企业的营销预算往往与实际差距很大并且对其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大多数企业的营销预算都是由财务部进行定制的,由于财务人员本身对营销缺乏了解,因此定制出的预算往往不切实际,不能被营销人员认可,不具操作性。同时由于营销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差,缺乏有效控制,因此不能反馈给企业可信的信息;

(3)在考核上,企业对营销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因此营销人员无法得到激励,营销活动会缺乏动力,从而导致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三)我国企业进行营销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进行营销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在于:(1)进行营销成本控制,能够使企业利润增加。任何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宗旨的,良好的营销成本控制能够减少企业营销费用开支,同时激励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大幅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但是生存竞争力;(2)进行营销成本控制,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良好的营销成本控制使得企业具有严格的营销政策,财务控制能力强,成本费用结构清晰,营销预算可靠,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企业进行营销成本控制的体系框架

(一)以产品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成本控制

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新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品牌扩张和维护所需的费用和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所需的费用,在对这三方面费用严格控制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以产品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成本控制。具体说来:(1)企业应严格控制新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企业可以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或者目标成本法来估算新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为研发人员反馈可信的成本信息,减少研发环节对金钱的浪费,使得企业能够严格控制新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2)企业严格控制品牌扩张和维护所需的费用。品牌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品牌的扩张和维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良好的品牌能引导客户的消费,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品牌扩张要有针对性,应该量力而行,同时注重对原有品牌形象的巩固。企业的品牌维护需要更好地了解对手的情况,针对对方的劣势来巩固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积极应对品牌危机,不断拓展品牌的文化内涵;(3)企业应严格控制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所需的费用。优质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但服务成本并不是越大越好,企业在提供服务时,应该严格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寻求与自身承受能力最佳的匹配范围,保持自身的利润处于高水平。

(二)以促销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成本控制

促销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但企业应该严格控制促销所需的费用,这主要是指企业应该控制促销人员的成本、控制促销活动的成本以及维护关系的成本。促销活动对企业确实很重要,但是要有适当的范围,企业只有严格控制促销成本,才能保证自身的利润不被削弱。

(三)以分销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成本控制

目前造成企业分销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渠道冲突。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及向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会集中建立自己的直销渠道,这会与分销商的渠道形成冲突,同时各分销商之间定位的不清晰也会造成各分销商的渠道冲突;(2)跨区域窜货。若企业的销售价格体系混乱时,不同的分销商为获得更高的利益,将产品从低价格区域随意窜货到高价格区域;(3)渠道运行成本不断上涨。当企业无法对规模较大的经销商进行控制时,经销商会随意增加各种费用,或者是渠道信息的不通畅,都将会造成渠道运行成本不断上涨;(4)渠道不合理的库存积压。

针对上述造成企业分销成本增加的因素,企业应该建立深度分销渠道,从而有效降低以分销为基础的营销成本。

(四)以价格为基础的企业营销成本控制

不同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避免以低价来吸引客户,具体说来常见的定价策略有“高开低走”策略、“低开高走”策略、“平稳推进”策略以及“波浪反复”策略。企业在对价格进行控制时,必须要各部门都参与进来,将经济和技术紧密结合,根据自身和产品的特性采取适合的定价策略。

三、结论

企业对营销成本进行控制,是节约开支提高利润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企业必须从产品、促销、分析以及价格四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以实现企业营销成本的优化控制,促使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论营销成本控制.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0):83-84.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9

关键字:生产成本;控制;措施

传统的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时,仅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成本控制均是在管理会计范畴内通过报表等方式实施的静态成本控制。现时代,受到新兴科技的影响,国内外都将生产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在系统环境下利用信息集成技术来深入研究成本的控制方法。

一、 工业生产成本管理的现状

现代的企业竞争是,是生产成本控制的竞争,是生产成本改进的竞争。工业行业内部,企业领导层对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视和关注为开展现代科学的生产成本控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在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实践和探索方面,不少企业还是面临着难题。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目标性方面:大多情况下只是对产品的表面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成本的控制,对生产成本控制目标没有合理的设定,或者没有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指标。这种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控制目标和产品标准指标的情况下,很有可能致使生产成本处于盲目的控制状态之中,盲目下的失控和失衡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后续效应 。

第二、在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方面:完善而科学的生产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员性的工程。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成本方面,需要收集大量的生产数据以支持生产成本的管理工作。工业成本的消耗记录、专门的职责人员的负责等都是确保对生产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的前提。然后,我国目前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到还是很不到位,

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生产需要;或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企业的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方案。

第三、在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考核与评估性方面:工业生产成本管理是一个闭环式的、PDCA式的工作,考核与评估是对着整体工作的连接和步步跟进。若公司在生产成本管理流程中没有明确的成本考核评价环节,将无法对生产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在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信息沟通方面:及时而有效的行业内资讯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无法准确的为公司的生产决策和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信息的畅通和及时是生产成本控制的前提,成本控制合理、有效的保障。要努力做到将生产成本控制与公司财务部紧密结合为企业的发展及时提供第一手的详实资料。

二、 工业生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中,生产成本管理一直是企业尤为重要的生产控制环节,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生产成本控制是管理工作的经济表现,是衡量生产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成本控制主要是涉及了生产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和报告等这几大关键环节,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企业发展方面来看:生产成本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费用发生过程的管理,对生产成本管理理论的准确把握,是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生产成本进行合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生产成本的管理工作帮助公司获得较为准确的生产成本信息,寻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环节,进而规范生产管理,取得产品准确的市场定位,确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生产流程、去除不增值生产环节提供了改善的方法和指导性的意见。

最后,从行业发展方面来看:生产成本管理的控制工作从根本上规范了行业内部的整个流程。在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同时,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潜质,增强一市场竞争力,

三、 开发工业生产成本的措施

开发工业生产成本是个系统性的工作,需在遵循基本的工业生产成本原则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做到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措施。

(一) 设计原则 作为严格的市场发展的标准,工业生产成本的设计原则是前提,是企业生存,行业发展的准则。

(1)经济性原则:从经济角度出发,应先针对生产成本分析,掌握生产流程优化的效果收益和基本数据,进而再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经济原则是工业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考虑的原则,在生产流程改造中,要把握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并且应及时根据市场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

(2)效率原则:生产成本的控制应有合理的度,应根据企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市场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并不是越低越好,它必须与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设备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相配套。

(3)全面性原则。生产成本管理必须满足生产全过程管理的需要。由于整个工业生产是个系统性的过程,所以在成本方面的需要考虑到全面性的措施跟进和追踪研究,只要站在全面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未来的企业发展才是长远的。

(4)灵活性原则。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生产成本管理措施。

(二) 开发工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措施

作业成本控制法是目前较为推广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和研究生产成本的措施。作业成本控制以作业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起点和核心,把重点放在每一作业及其耗费的资源上,通过作业分析,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工业产品成本。

在作业成本目标控制中,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制造费用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步骤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

(2)将归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3)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即将成本库中的费用按各产品消耗作业量的比例分配到各产品中。

如何与时俱进的开拓和发展企业,工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和改善是当前管理工作者应关注的首要目标。

我们应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其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建立了先进的产品信息处理系统,使得浦项产品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美国的各钢铁企业注重成本管理,提高钢铁产品赢利水平。1975~1994年间,通过降低能源成本、降低吨钢产品的能耗使美国钢铁企业的能耗降低了40%。

当前,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工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做到提供准确、科学的产品成本计算,这是产品定价、生产计划、生产决策的依据,是取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JL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研究,周博,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产品成本控制论文篇10

关键词:成本控制模式;“农超对接”供应链;大型超市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前言

近年来,大型超市广泛采用高效的农产品“农超对接”产销模式。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核心农业企业,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络结构模式。

二、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分析

大型超市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主要是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在该模式下,生产基地、超市企业、物流中心等逐渐发展成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组成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供应链。尽管供应链模式组织原则不同,但对于大型超市企业供应链组织来说,都可以成为其“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从而适应不同的成本控制环节和业务类型。归纳来看,它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降低供应链的成本:①稳定可靠有农产品供应源;②优化供应链业务环节;③通过供应链联盟减少达到规模经营,实现长期合作;④通过开展一体化成本控制。但是,由于“农超对接”产销模式在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①“农超对接”模式较单一,供应链整体效率还比较低;②农民对“农超对接”参与意识较淡薄,相关配套体制机制还不健全;③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等技术与装备有待提高;④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还没有有效实施应用。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个体系,必需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农超对接”供应链整体成本。

三、我国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式

目前,对供应链成本构成和相关研究结论已经较多,具有代表性结论为:供应链委员会认为供应链成本的主要构成是运营成本、存储成本、信息成本和附加生产成本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存货存储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资金转移成本、信息成本、财务费用、经营成本、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等。

1.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

基于前人的研究结论,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和各个交易环节发生成本的情况,在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将对大型超市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影响较大的交易成本和损耗成本归入核算体系,将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分为交易成本、作业成本、损耗成本。

2.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分析,我们提出了成本控制模型:从生产与运作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来控制供应链成本。在生产与运作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供应链技术与装备,提升员工的认知行为和技能,实现专业化分工,改善工人中存在的“磨洋工”情况。建立一套完整而具有实施价值的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员工有被信任的感觉,培养其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和适当的奖励,激励员工,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以上构建的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关键技术包括:

(1)交易成本控制技术。采用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和方法,建立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信息共享平台。

(2)损耗成本控制技术。受农产品生化特性的影响,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损耗成本随着供应链效率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也说明了其成本挖掘潜力。目前,使用较广泛而且效果显著的损耗成本控制技术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各业务环节。

(3)作业成本控制技术。蔬菜的特性决定了高运输成本,因此合理地选择运输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作业成本。另外,可通过提高运输效率及运输管理系统(TMS)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提高安全性,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四、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实施

目前,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比如:绝对成本控制法、相对成本控制法、全面成本控制法、定额法、经济采购批量、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目标成本法等。结合以上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在实施“农超对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与方法。

(1)采用目标成本法进行供应链成本计算。根据对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的市场调查,计算可实现的物流营业收入,采用与生产计划、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等于一体的整体成本控制。

(2)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供应链成本分析与预测。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3)采用全面成本控制法和定额法进行供应链成本决策与控制。仅就事前控制来说,就有用于产量或销售量问题的本·量·利分析法;有用于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价值分析法;有解决产品结构问题的线性规划法;有用于材料采购控制的最佳批量法等。

五、结语

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全方位控制。在整体的成本控制的环节中找到相对应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及调整,然后能够使得我们农超对接的普及,有效解决在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差异,通过相关超市的成本分析和模型的对比,先进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出,以及部分存在的问题的要素分析,从成本控制环节有效解决现实中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