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的核心要素十篇

时间:2023-09-06 17:42:45

税法的核心要素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1

一、破除思想误区,正确履行职责

要确保管理员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破除干部的思想障碍,提高管理员对履行职责的认识。一是搞好形势教育,破除“换汤不换药”的思想误区。教育广大干部充分认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专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体现了新形势“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职责、提高水平”的原则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是对专管员制度的扬弃,使干部抛弃思想包袱,变“跟着走”为“主动跑”,积极履行管理员职责。二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破除“夺权赋责”的思想误区。管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干部思想的波动。应开展“交心谈心”等活动来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动态,通过宗旨观念、职业道德、廉洁从税等思想教育,使广大税收管理员正确理解和对待权力和利益。三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破除“压担子”的思想误区。使干部认识到履行好职责是成就事业和展示个人才华、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并进一步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充实税收管理力量,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

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是成功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根本保证。能否真正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关键在人。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综合考虑税源和人员结构等因素,合理配置税收管理员的力量分布,保证税收管理员维持相应的比例,特别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的配备要向税收管理员倾斜,进一步充实税收管理力量。同时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通过明确各岗位的权利与责任,实现以事定岗、以岗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适时开展税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提高税收管理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以素质建设为核心,以税收征管法、财务会计、稽查审计、税收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内容为培训重点,结合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业务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在安排内容,采取分对象、分阶段、分类别的培训方式,全面开展税源管理干部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四是适时推行能级认定管理制度。根据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业绩的不同给予差别待遇,激励税收管理员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大纳税评估力度,强化税源监控

纳税评估是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要提高评估质量,就应严格执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责任,制定工作规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搭建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估分析模型,逐步形成两级评估、分类实施的评估方法,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有重点地加强对辖区内非正常企业及商贸企业的评估。通过仔细比对核查,加强对增值税、所得税通用指标和特定指标的分析、使用以及纵向、横向比较,综合评定纳税人的纳税诚信度,从而确定管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税收风险。

四、规范操作程序,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一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工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体系,解决日志、台账等业务操作随心所欲、不规范的问题,保障税收管理员制度规范、协调、高效的运行。具体来讲,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按计划和规定的程序下户管理;定期巡查户籍,及时摸清和掌握纳税户底数;对税源信息记录归档,为建立纳税户档案;实地核实有关数据,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送达税收政策、处罚决定、约谈通知等,加强征纳之间的直接、紧密的日常联系;定期分析税源情况,搞好信息比对,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高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可以将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和《集贸市场分类管理办法》,以及日常工作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税政征管制度,统一进行归纳整理,汇集成册,指导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三是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充实、完善、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搞好部门协调和业务衔接,运用各种简便实用的工作底稿,固化工作内容,为税收管理员全面、规范地履行工作职责创造便利条件。

五、健全考核追究机制,解决“干的怎么样”的评价问题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2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确保*国税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就是要紧扣“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这一新时期税收工作主题,提高国税工作能力和税收征管质效,完善税源监控、执法保障、纳税服务和绩效考评体系,努力将全市国税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新的成效。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实行“五抓五促”:

一、抓管理,促收入,实现税收经济协调增长。客观冷静分析收入形势,认真查找现实差距,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充分调动各级抓组织收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完成税收任务。一是强化重点税源管理。继续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完善重点税源定期报告制度,加强重点税源监控企业数据审核,提高重点税源数据质量。二是加强组织收入管理。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税收增收贡献率、收入预测准确率和税收入库进度的考核,落实欠税公告制度,加大清欠力度,实现“零新欠”和陈欠清缴20%以上。三是严格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按月完成省局下达的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计划,认真落实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促进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二、抓法治,促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税收环境。把依法治税贯穿税收工作始终,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一是规范税收执法。依托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对各执法环节进行实时、自动监控与考核,确保系统内年度累积过错数与管理纳税人对应户期数比例不超过0.1%。规范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集体审理数达到全年稽查案件立案数10%以上,提升审理质量。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和“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干部防范执法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整治税收秩序。加大稽查力度,认真开展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专项检查,严厉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实行税务稽查廉政通知书制度,完善涵盖稽查选案准确率、人均稽查效率、稽查案件查结率、税务稽查面、稽查计划完成率等指标的稽查质量考核体系,提高稽查收入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三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实施对执法程序、执法环节、行政处罚、行政审批手续分层次的动态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特邀执法监督员的作用,通过设立“服务评价簿”、发放问卷调查表、对纳税人定期回访、设立投诉举报热线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税务行政执法的监督。

三、抓互动,促征管,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征管质效年”主题活动。以加强税源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税种管理为根本,深化征管数据信息应用为主线,着力完善分析、评估、监控、稽查四位一体的互动协作机制,提升征管水平。一是强化互动协作。根据各税种和行业管理特点,完善分析体系和方法,认真分析各税种、行业税收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联变化情况,找准征管薄弱环节;完善征管信息采集传递流程,深度掌握现时税源规模和明细分布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发出征管指令;适时完善评估模型,深化对税源大户、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动和长时间零负申报纳税人的评估,提升评估绩效;健全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交换,继续争取地方党政重视支持国税工作,实现税收征管由部门责任向政府全局工作转变。二是加强税种管理。抓好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领购使用、抵扣凭证审核、存根联滞留票核查等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废旧物资经营、综合资源利用和残疾人安置等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加油站、超市、机动车经销等税负偏低行业的税收管理,通过推广税控装置、强化日常监控等措施,堵塞征管漏洞。加强消费税管理,加大白酒、啤酒和金银首饰消费税的管理力度。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认真开展汇算清缴和反避税工作。强化车辆购置税征管。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各应用系统功能,确保系统协调高效运行。以扎实做好金税三期推广第一阶段有关工作,扩大“财税库行”横向联网范围和电子申报缴税系统使用范围,全面完成税控收款机推广工作任务。完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全市系统设备安全和网络畅通。

四、抓素质,促活力,增强干部队伍工作能力。贯彻落实全省系统第六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使用管理,实现干部职工素质能力明显提高、队伍活力明显增强的根本目标。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全年组织4次以上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领导班子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坚持人事任免、干部调动、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继续开展优秀领导班子评比活动。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业务考试、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分级开展培训,确保基层干部全年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2天。加快各类人才库建设,鼓励干部参加注税师、注会师、律师等资格考试,逐步建立专业全、素质优、结构好的梯次骨干人才队伍。三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落实“一岗两责”,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管理。按季开展“纪检日”活动,各单位“一把手”全年至少给干部职工上一次廉政教育课。严格执行省局“十条规定”,强化“两权”监督,推进行风建设。

五、抓创新,促管理,提升国税机关行政效能。全面制定《*市国家税务局工作规则》,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内部管理,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为全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规范机关管理。对全市系统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使程序更具体,分工更科学,衔接更顺畅。扎实做好政务公开、会议管理、公文处理、机要保密、后勤保障、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加强工作,着力解决初信初访问题,避免产生越级访、重复访和集体访,尽量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预算管理,抓好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基建项目的跟踪管理,严防超面积、超规模现象发生。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健全财务工作内部监督体系。三是深化文明创建。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提升文明创建层次。切实做好党工青团妇等工作,围绕维护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认真做好老干工作,对老干要真正尊重、真心关爱、真诚服务。

*年,我们将突出抓好税源监控、绩效考评、纳税服务、国税文化几项重点工作,力求抓出特色、有所突破。

第一,力求在强化税源监控,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上有所突破。深化互动协作,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办法、税收信用管理体系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征管质量考核,促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一是健全监控组织体系。市局成立税源监控小组,对税源总量和分行业、分税种税源情况重点分析监控;县级局设立税源监控专岗,负责监控企业申报缴税、税负变化等动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管理部门核查,采取相应措施;税收管理员则根据企业新老不同、纳税信用、行业特点和规模大小开展案头分析,进行日常巡查,加强源头控管。二是优化税收管理员配置。尝试建立税管员资格考试和竞争上岗制度,优化税管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税管员队伍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三是发挥以查促控作用。建立稽查部门向管理部门信息反馈通报制度,稽查部门定期将专案稽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征管漏洞通报给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整改,堵塞征管漏洞,完善税源监控。

第二,力求在建立岗责考核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上有所突破。以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结构优化、绩效明显为标准,强化激励约束手段,推行“岗责+绩效”的管理办法,完善客观、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是实行人工考核与计算机考核的有机结合。完善原有岗责考核管理系统,拓宽考核系统数据的采集面与参与面,自动计算生成工作处理准确率、及时完成率、考评分值和汇总排名。二是实行单项扣分制与综合得分制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性质、工作量、工作技能、岗位职责及执法责任制要求,采取按工作数量、质量、成效确定单项扣分和综合得分的考核办法。三是实行平面考核与主体考核的有机结合。在原有岗责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引入360度考核法,建立上级考评、纳税人考评和同级考评三位一体考评体系,实行纵横拓宽、内外结合、多角度评价模式,既考核工作结果,又考核工作过程。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3

一、问题及成因

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部分税收管理员对税收征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思考,不善于思考,知之不多,研究不深,该想的办法没想出来。工作积极性不高,节奏缓慢,不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也不想撞,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一些人思想滑坡,纪律松弛,责任心、进取心不强;一些人精神不振,作风漂浮,活力不足。

2、学风不浓厚,作风不扎实。部分管理员不善于学习,自身的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部分管理员不愿意学习,缺乏学习业务的紧迫感、危机感,认为不想当业务尖子,业务只要能应付就行,工作凭经验,业务靠老底,对税收新知识、新政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落实好管理员责任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3、法制观念不强,服务水平不高。部分税收管理员法制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税收服务观念未能转变,为纳税人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税收工作,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

4、管理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部分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观念滞后,照搬照套思维方式积习很深,对税收征管软件依赖性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导致眼界不宽、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工作停滞不前。

5、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以收入论英雄”的思想依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粗放式管理思想根深蒂固。个别税收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认为只要能完成领导安排布署的工作任务和收入任务,就一荣俱荣,万事大吉。导致工作质量不高,业务操作不规范,税收管理不精细。

6、反馈制度不健全,监控管理不到位。税收管理员下户的过程仍然游离于有效的监控视线之外。税收管理员只要踏出单位的大门,负责人就无法再跟踪管理员对某一件事到底怎样干,干到了什么程度,甚至是否亲自干这一件事也无从知晓。一件工作布置下去,精细管理的要求提出了,能够贯彻执行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管理员下户过程中办事的责任心和效率。

二、措施和建议。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根据《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的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以及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要求,结合税源管理工作实际,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建立配套的岗责体系,这是落实税收管理员责任的前提。

1、细化工作职责。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细化岗位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税收管理员头上,分片管理,并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制度化。

2、规范工作程序。制定具体的税收管理员工作程序,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税收管理透明度,坚持“一人管户,双人上岗”的进户制度,实施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核查)廉政反馈单,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纳税人代表会议,听取意见,建立外部监督网络,开展“开门纳谏”活动,提高税收管理的透明度。

4、强化考核体系。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科学化考核。转变考核方式,转变以前的“定性考核”为“定量考核”,制定统一、具体的考核细则,在考核的时候严格以数字来说话。

(二)提高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税收管理员要在税源管理过程中担任好“六员”的角色,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因此必须着力提高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这是落实税收管理员责任的基础。

1、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着力提高税收管理员理论素质,使每个税收管理员达到“五懂”、“五会”、“五懂”即懂税法,掌握税收政策法规、税收理论知识和税收政策文件,做“税务专家”,做到依法办事;懂会计,就是要掌握税收财会知识,善于分析财务报表,做“查账能手”;懂经济、能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把握微观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善于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做好税源预测和监控;懂电脑、掌握计算机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善于利用计算机加强数据分析,为管理服务;懂管理,要熟悉管理的知识,掌握管理的技能,创新管理方法,善于沟通协调和纳税评估,善于针对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管理办法,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会”:即会写,要善于写税收分析报告,善于写征纳情况反馈,善于写纳税评估案例,善于写税收文书;会说,要善于与企业老板、财务人员和办税员沟通,善于与领导、同事、下属沟通,特别要善于下户调查和评估约谈;会听,善于听企业意见和社会意见,增进管理互动和理解;会组织,善于组织税法宣传、纳税辅导,善于组织纳税评估,善于组织办税员共同做好税收工作;会评估,善于数据分析掌握纳税疑点,善于根据疑点开展纳税评估,善于撰写评估分析和总结报告。

2、加强业务培训。引导税收管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积极拓宽学习领域,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考试与考核,使管理员不但全面、熟练地掌握税收政策规定和相关业务知识,而且掌握各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知识,提高与税务管理及经济活动关系日益密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开展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技能。

3、加强

教育引导。教育引导税收管理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荣辱观,提高税收管理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建立严格考核监督机制。落实税收管理员责任关键是监督考核是否到位、奖惩是否兑现。要坚持“奖惩挂钩,责任追究”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绩效”考核机制,将税收管理员质效考核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效率,这是落实税收管理员责任的保证。

1、细化考核指标,健全考核制度。为确保税收管理员责任落实到位,转变以前的“定性考核”为“定量考核”,制定统一、具体的考核细则,考核时严格以数字来说话。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切实体现以岗定人,以人定责,以责定分的考核目标。

一是考核内容全面。把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作为重要抓手,从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漏征漏管率、欠税增减率、逾期申报处理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一旦发现问题,在追究纳税人责任的同时,更要追究税收管理员责任。考核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税收管理员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标准、工作效率和工作目标任务等日常工作记录,包括计算机记录信息和日常考核人工记录信息,采取查阅日常工作记录与实地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严征细管,堵塞了税收漏洞,使税务登记、注销,纳税申报、入库,发票发售、缴销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得到了细化和加强,提高征管整体水平。

二是考核手段严密。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计算机考核为主,人机考核相结合,做到项项考核有着落,人人肩上有责任。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实行指标化考核,在执法责任制软件中将各种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提高征管质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是考核方法科学。对税收管理员实行激励与制约并重的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强化监督性,建立税收管理员等级考核机制,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激励的原则,制定税收管理员等级标准及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4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 会计准则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历程

所得税会计作为税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反映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整套会计原理、程序和方法。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成为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标志着所得税会计核算与税法适度分离。随着企业所得税法和会计核算对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差异不断出现,2000年12月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企业在核算所得税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明确提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现存的问题

目前,根据所得税准则的要求,我国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在资产负债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一)观念难以转变

现代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种观念,即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长期以来,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更关注企业的利润,对利润表的重视程度更高于资产负债表。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遵循的是2000年12月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规定企业是在收入费用观的指导下,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作为核心,分析税法和会计上对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差异,并采用应付税款法等方法核算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后,要求对企业所得税采用资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使得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确定其计税基础,当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时,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要实现这种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克服财务人员和信息使用者这种观念上的顽固性,并非易事。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所得税准则实施以后,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所得税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较深入的诠释,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准则中的有关规定仍然显得难以理解。有些科目的设置不够合理,例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都没有设置明细科目,这使得很难区分这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原因,同时也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三)财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水平普遍不高。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大部分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该核算方法相对简单。企业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以后,增加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有比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之核算方法由过去简单的应付税款法转为较复杂、不熟悉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一步加大了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难度,给企业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措施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所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无论是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都是通过会计利润,确认所得税费用,从而计算出净利润。而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加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相比而言,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看,资产负债观正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这表明人们对“真实公允”更为强烈的追求。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向资产负债观转变。一方面资产通过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积极向资产负债观靠拢,力求保证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另一方面又废弃原会计制度规定的应付税款法与递延法或利润表债务法的所得税会计处理,而选择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理念也转向了资产负债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管部门、财务人员和信息使用者都必须更新观念,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合力来形成新的观念。

(二)完善所得税法与相关会计准则的措施

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必须有严密的法律规范。一是明确不按所得税准则规定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后果的法律责任;二是确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地位。使所得税核算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全面表述所得税会计相关准则的目的;四是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递延所得税负债设置必要的明细科目。

另外,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所得税会计学术活动,加大所得税会计相关会计准则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研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思路,使其不断完善。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水平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管理水平,因此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税法知识教育非常重要。首先,相关部门应及时宣传,让财务人员了解并掌握新颁布的税法条例和所得税会计发展趋势,同时对在职会计人员展开定期业务培训。另外,企业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等方式促进在职会计人员积极进行自我提升。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和所得税会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亚龙.关于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5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依法治税;执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DF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4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1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速,行政执法部门的不作为、缓作为及滥作为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及法纪监督和责任追究的重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国税干部行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切实加强“两权”监督,促使税务人员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对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深化依法治税、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尤为重要。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涵义和特征

税收执法风险指的是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可能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伤害、对纳税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的集合。

税收执法风险具有风险的潜在性、风险的责任性、作为和不作为等特征。首先,税收执法风险是一种可能性风险,表明的是一种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因此,税收执法风险不是一种现实的执法责任,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次,税收执法风险来自于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税务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职责职能时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在未赋予的职责范围内作为,均容易导致风险;少数税务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主观过错也会形成风险。最后,由于税收执法风险具有潜在性、隐匿性、随机性,不少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虽然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它是一种应承担的责任,谁的责任需由谁来承担,因此,税收工作者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尽职尽责,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执法风险。

二、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具体风险行为

(一)税收管理类风险

税收管理风险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在执行或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范围内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其主要表现在:

1.税务登记环节。未实地勘验,巡查、巡管不到位,形成漏征、漏管;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停业手续、非正常户认定及办理注销税务登记;错用税率、征收率、征收品目等。

2.票证管理环节。未按规定对增值税发票领购资格和使用量进行审核;发票验旧购新把关不严;未按规定进行发票日常检查;超范围、超标准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3.申报征收环节。未认真审核申报资料和抵扣凭证;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擅自不征、少征应征税款等。

4.税源管理环节。未按法定程序核定发票用量;税收政策宣传错误或不到位;出具虚假的调查报告;办理涉税事项时,未进行实地调查,导致后续管理出现重大错误;不及时催报催缴;未按程序公布定额结果;未按规定实施日常检查;应评估而未评估或评估结果失真;未按规定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

5.税收政策方面。未按程序进行减免税审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审核不严;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认定一般纳税人;超时限认定一般纳税人;未进行欠税公告;不及时清理欠税;核定应纳企业所得税额与实际经营规模差异较大;不认真审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资料和出口退税资料;对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进行认定等。

(二)行政诉讼风险

行政诉讼风险是指税收执法主体因实施税收执法行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产生税收行政争议而引起的税收行政复议撤销、税收行政诉讼败诉、税收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使税收执法主体处于不利地位,在诉讼中面临败诉风险。其主要表现在:1.违背依法行政原则要求,税收执法程序违法、执法依据错误。2.搜集的证据资料,纳税人未签名或盖章。3.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内容与实际处罚不同。4.所搜集的证据来源手段不合法。5.税收行政处理和处罚不合理。6.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或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与税收法律法规冲突等。

(三)司法渎职风险

司法渎职风险是指税收执法行为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造成侵犯国家税款及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和后果,从而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甚至面临被检察机关以涉嫌职务犯罪提出指控。税收行政执法人员渎职性犯罪归纳起来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勾结唆使偷逃税行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定、造成国家税收严重流失并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三、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现行的税收法律依据还不完备

一是我国税收实体法中还有很多要素不确定,难以准确把握。现行税收实体法主要是由各税种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组成,有些税种的征税要素在实体法中尚未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税务机关在行使税收执法权时自由裁量权过大,主观因素很容易左右最终的征税结果,容易引起税收争议而产生执法风险。二是税收规范性文件作为对税收实体法的补充和解释,不属于狭义的税法范畴,其法律效力最低,在制定上若不够严谨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由于部分税收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存在漏洞,以致前后矛盾,衔接性差,影响了实体法的实施效果。税务案件一旦进入行政诉讼阶段,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仅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章只能作为参照,由此,规范性文件对税收实体法所作的解释或者补充在行政诉讼中是没有效力的,据此作出的执法行为,其风险会不可避免地存在。

(二)税收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和利益的焦点之上。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出台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政策或为了本地利益进行行政干预,使税务机关提前征收、积压税款,甚至违规转引、买卖税款。这些行为损害了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也使税务人员面临着执法风险,使自己成为法律责任承担者。另一方面,部分执法对象面对税务机关的查处,不甘心接受处罚,会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向税务机关游说甚至施加压力。面对内外部和社会各界的关系,部分执法人员未能做到严格依法行政,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而不能依法移送,这些税务人员涉嫌行政不作为或,面临着严重的执法风险。

(三)税收执法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级别越权、管辖越权、业务越权、职能越权、无委托执法等行为都会加大执法风险。当前各级税务机关为规范税收执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突出了执法监督的重要性,但部分单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打了折扣,主要表现为税收执法机关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评议考核措施落实不到位、考核成为形式,以及执法风险责任划分不明确、责任追究不合理等。比如在追究执法责任时,仅仅就事论事,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深查问题根源,究竟是执法人员的疏忽大意,还是长期的工作方法、认识上有偏差,亦或是执法程序及管理制度上不到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惩处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就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执法风险。再如当前各方面对税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交叉重叠,对基层税收管理人员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执法的风险系数。另外,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一线税收执法人员数量不足,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着能者多劳现象,而工作量增大又导致其所承担的责任和执法风险增加,出现不同工而同酬、能者被追究的现象,进而造成工作相互推诿、积压,形成执法风险。

(四)税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税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综合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业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税收执法的依据散见于复杂的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很多税收执法人员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规范执法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税收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人员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有偏差,在执法中容易出现程序不到位、文书制作不严谨、引用条文不正确、性质认定不准确等错误;有的税务人员执法风险意识不强,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有存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工作责任心,随意性较大,凭习惯、凭经验执法;有的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引起纳税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还有些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以权代法,出现渎职行为或腐败现象。

(五)对纳税人权利宣传和纳税服务还不到位

《征管法》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但由于税务机关对这些权利的宣传不到位,以及部分税务机关和税收执法人员对纳税人权利的认识不够或对纳税人权利缺乏尊重,使纳税人本该在执法过程中可以行使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检举权、监督权没有通畅的渠道去实现,一旦纳税人运用复议、诉讼、赔偿这些行政救济手段,往往会使税务机关处于被动和尴尬地位。同时,一些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还没有完成“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的转变,没有真正把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一样列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对纳税服务认识不够,对纳税人需求反应麻木,使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增加。

四、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途径

(一)提高税收立法质量,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增强立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使制定的税法符合国情、民情,具有可操作性,创造有利于税收工作发展的法制环境。提升税收实体法法律位阶,完善税收程序法中的相关规定,加强相关规范性文件之间的衔接和配套,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程序。增强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尽可能地多用立法的方式规范税收管理活动,提高税收执法法律依据的统一性。加大对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出台的审核力度,对擅自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清理,对过期文件及时废止。规范税法解释,明确税法的解释机关、解释标准和原则,禁止做扩大解释或类推解释,维护税法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避免税收执法的随意性。

(二)加强部门协作,推动社会综合治税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政府的支持,减少和排除外部环境对税收执法工作的干扰;与工商、银行、邮政等部门加大合作,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通报,提高邮政金融部门协税护税的主动性、积极性,尽力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加强与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联系,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机制,将有关涉税事项的进展情况相互通报,对税收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群众性的协税护税体系,共同维护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降低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

(三)深入推行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执法监督体系

做好岗位职责与工作规程的适配,对每个税收执法岗位的职责权限、执法程序、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违责处理进行分解,并明确到每个执法人员,减少由于职责不明、权限不清、操作不规范而带来的执法风险,并建立各执法岗位及上下环节之间有效衔接的执法程序,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继续强化执法考核,正确处理执法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及其他单项考核的关系,充分发挥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功效,建立起以税收执法责任制和税源管理质量指标为核心的考核管理机制。定期对执法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对应该进行过错责任追究的,要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充分发掘外部监督的潜力,特别要完善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促进税收法制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税务机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四)提高税收执法队伍素质,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

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把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纳入到税收管理职责范畴和经常化的议事日程中,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转变传统的、习惯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杜绝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避免只求简单而忽略程序、只求快捷而忽略方法的现象。进一步强化税收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充分发挥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政文化理念,切实做到执法为民、为税清廉,增强队伍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意识,本着“尊重纳税人、相信纳税人、还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宗旨,更加注重地位平等、主动服务和全员服务。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税效率,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打造优质的文明服务团队。积极进行税法宣传,做好咨询辅导,为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加强对纳税人权利的宣传,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税收救济制度,充分尊重纳税人权利,给纳税人充分的机会表达对税务机关执法的意见,尽力消除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实现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使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关系上取得双赢,从而在理解与和谐的氛围中化解执法风险。同时,增强税务执法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积极引导纳税人行使权利的同时,避免纳税人行使权利走向极端。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黄亦瑾.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税务研究,2005,(07).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6

一、思想方面的工作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维护省店的形象。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省店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我们应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日常业务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省店岗位职责要求,按时完成会计核算、监督等相关工作。

①按照《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的日常核算。从审核原始凭证、会计记账凭证的录入,到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从各项税费的计提到纳税申报、上缴,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

②正确计算各项税款并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向税务咨询,做好税务筹划,尽量减轻税务负担并降低风险,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③配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同时做好报废商品税局审批,和税务一起审核各项费用凭证,咨询有关政策,按时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按照税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学习和领会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和要求。

④对成本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核算和控制,发挥财务监管职能。本年度以来,财务部加大各项费用控制力度,对发票、单据做到及时检查核对,保证帐实相符,有问题的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加强经营核算意识,充分发挥财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

(二)认真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继续强化财务监督预警职能。

我们在认真做好二级独立机构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预警职能。

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纪律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入手,对转来的报销单据认真审核,发现不合规或不合法的票据及时、耐心地向经办人解释说明,并按要求更换;对不合理开支严格把关,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研究解决办法,堵塞开支漏洞。

(三)加强部门内部管理;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店总经理室确定的总体要求,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确保总经理室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岗位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省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员工手册》的要求,认真履行各岗职责。同时,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每月终了,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考评每位员工,从而加强了制度化管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计二组能不折不扣地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20xx年的工作展望

(一)强化思想素质,提高政治觉悟;把思想觉悟融入工作中,加快工作效率,为核心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数据,为省店更快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强对一些深层次业务进行了解。为此,加强业务、财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员信息沟通,做到信息对称;多向业务人员进行学习,多和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7

以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保持地方税收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增长;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科学征管格局;坚持科技加效率,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水平;健全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地税社会形象,推动岳麓地税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根据这一工作要求,分局~年将围绕一个中心,采取两个措施,增强三个意识,实现四个目标,把握五个原则的思路开展工作。

一、一个中心

(一)大力组织收入,严格依法征收

1、合理安排收入计划。牢固树立组织收入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及时做好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衔接,努力使税收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状况相适应,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力求实现税收计划的最大合理化。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不断强化税收分析和预测工作,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参考依据。

2、加强收入任务考核。层层分解落实收入目标,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组织收入“一票否决制”。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做好税收进度协调,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保证税收收入的均衡、足额入库,确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

(二)强化税源监控,加强税收管理

&n /> --> ?臃⑵奔苹?⑷肟狻⒘旃骸⒎⑹邸⑸蠛恕⒉檠?⑾?诺雀骰方冢??秩ㄏ蓿?旨豆芾恚?迪址⑵惫芾淼姆旨都嗫兀?岣叻⑵惫芾硭?健;???狗⑵奔?姓?位疃??哟蠓⑵蔽フ麓?砹χ龋???剿鳌耙云惫芩昂驮赐房厮啊钡男峦揪丁?br> 3、加强征管质量考核,提高征管水平。继续加强税收“八率”考核,把登记率、信息录入率、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和纳税服务满意率等“八率”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征管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并实行计算机自动生成考核指标,自动进行考核评价。

(四)强化税务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1、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欠税清缴活动,建立欠税档案,落实欠税公告制度,加大清欠力度。对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户,依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欠税额较大、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偷、逃、欠税行为。同时严格规范减免税审批及其后续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2、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分解细化税收执法权,落实执法责任,明确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强化监督制约,严格落实分局下发的《税务检查处理(处罚)操作规程》,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

3、大力开展税务检查。以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娱乐等行业为重点,继续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活动,改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由普遍检查向行业检查、重点检查的转变和由收入型检查向执法型检查的转变,加大检查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延伸检查,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两个措施

(一)理顺征管体系,深化征管体制改革

1、按照新型征管模式,在征、管、查三大体系下科学分工,加强对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征收管理和税务检查管理;加强税源分析、预测和监控,增强征、管、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税收计划管理和收入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税收计划进度及征、管、查等税收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考核;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执法,确保应收尽收。

2、进一步调整、理顺和规范征、管、查之间的关系,建立征管资料电子档案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税源监控;实行以简便、快捷、自助报税为特征的现代化办税方式,逐步由单一的申报方式向多样式的纳税申报转变,提高电子纳税申报率;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征管手段,分解、制约税收执法权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推行纳税评估和纳税信用机制,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实行专业管理与社会化办税有机结合,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1、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能级管理、责任制考核、轮岗交流、待岗培训等制度;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继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的监督;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加强对干部的上岗培训、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地税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证。

2、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规划,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税源分析系统、税收收入分析系统、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经济与税收动态数据库及建立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税收管理电子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三个意识

(一)增强学习意识,创建学习型机关

着重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形成全局上下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个人”的氛围,以此推进地税改革与发展。加大学习、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切实增强干部学习积极性;创新形式,开展各种学教活动,继续支持干部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适时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并以此推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增强廉洁意识,建立廉政型机关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的意见》等要求,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进一步明确内部管理职能,为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反~防线,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倡导“一帮一”结对活动,切实预防干部违法乱纪的机率。以人为本,以教育为主,以教育的强化来提~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机关

几年来,伴随着征管模式的不断转换及各地税务机关的积极探索,税收服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服务形式由随意走向规范,但税收服务的观念、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要在使纳税服务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解决其在纳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建立税收服务标准,全面整合机关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

四、四个目标

(一)组织收入实现各级税收任务全面完成

税收是国民经济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杠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地税部门来说,确保收入任务的全面完成,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组织收入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在经济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地方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增长,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严格做到应收尽收,确保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为长沙市、岳麓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征管格局实现严密、科学、规范化

进一步完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建立以专业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理顺征收、管理、检查“三大系列”的关系和职能,使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逐步形成严密控管税源、自觉纳税申报、征管手段先进、税收服务优良、稽查制约有力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新格局,实现税收征管的严密、科学、规范化。

(三)税收征管努力实现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要做到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税收管理员管理机制和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完善对管理员下户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机制,如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实行绩效考评。从长远来建立起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机制,解决税收管理员“淡化责任”,税务机关“疏于管理”的问题;二是对基层税务机关,直至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机制,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四)队伍管理实现和谐化

“人心齐,泰山移”,人的因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各部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充满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湖南地税精神,用地税精神感召人,用团队精神凝聚人,提高地税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中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中层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部整体素质,实施干部素质工程,重点加强对干部的税收业务技能、计算机知识等经济形势方面的培训教育。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五、五个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

依法治税是国家税收的根本基础,是税收征管的本质要求,也是税收强制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上,要遵循依法治税原则。无论是在对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还是对纳税主体的纳税人,衡量其权利、义务的运用及履行,都必须以税收法律作为基本标准。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工作流程的制定,岗责目标的确定,税收征管业务的重组,以及新的征收管理、稽查机构的设备都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都应该遵守税法规定。

(二)精简高效原则。

精简原则是指按照征管集约化的要求,精简机构,压缩征管机构层次和数量,优化人员资源配置,简化工作程序,在准确把握和科学分解税收征管职能的基础上,对征、管、查职能和构架进行重新定位,优化组合。高效原则是指从征管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职责分明的工作规程,使用先进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高度重视税收队伍建设,使每一个税务人员都能够得到与其知识才能相适应的岗位,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能和潜能,达到人事相依、人尽其才的境界,从而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稳中求进原则。

一方面抓好基础建设,在提~部基本素质,健全各项制度,夯实征管基础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实现有效征收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周密安排,循序前进,把握好税收征管改革的节奏,对重大改革措施,一定要充分论证,先行试点,再实施推行。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8

一、强化思想武装,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力度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武装,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1、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以抓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局,珍惜区局“十佳党组中心学习组”荣誉,发扬成绩,继续努力,重新制定和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计划;二是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安排好中层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学习,创新学习形式,深化学习内容;三是以“青年学理论示范小组”为载体,根据青年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理论活动。通过学习,统一全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2、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区委和市国家税务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好此项工作,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抓好学、查、评、改、建五个重点环节,围绕税收工作,着重解决问题,在促进工作上下功夫,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开展教育活动着重解决部分党员进取精神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党组织软弱等问题,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

3、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区局定期研究和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紧紧抓住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大家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坚持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地位、苦乐问题。三是开展法制教育。教育干部职工认真学法,懂法、知法,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做一名严格守法,秉公执法的税务干部。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税务人员工作水平按照全市国税系统“千名税干进课堂”的要求,以“科教兴税”的战略思路,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税收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全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1、继续深入学习《征管法》。进一步加强《征管法》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提高办税工作质量和办税效率。

2、开展税收专业知识学习。今年税收业务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及申报审核方法、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税源分析和管理及相关报表编制工作、市局修订后的考核办法和考核软件、网上申报和财税库行联网操作及管理、《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等,以增强税收业务工作能力。

3、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微机操作技能是今年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win98的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维护及配置、网页维护、Oracle数据库维护、打印机维护,ctais1.1版系统与相关电子表格的查询和运用,推进区局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以创建促税收,全面实现税收任务目标创建文明必须扣紧税收中心工作,以创建促税收,增强创建效应,突出自身特色,全面完成收入任务。1、严格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八率”综合目标考核指标,把考核与税收收入结构、税收征管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有任务指标,个个有工作压力的局面,确保全年税收任务目标的实现。2、努力提高征管质量。继续深化征管改革,理顺工作环节,推进征管业务流程重组,完善征管质量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税源户监控管理水平,加强日常稽核,强化税务稽查,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3、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ctais的应用管理,完善金税二期工程,提高运行质量,搞好网络管理与服务。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9

一、强化思想武装,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力度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武装,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1、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以抓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局,珍惜区局“十佳党组中心学习组”荣誉,发扬成绩,继续努力,重新制定和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计划;二是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安排好中层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学习,创新学习形式,深化学习内容;三是以“青年学理论示范小组”为载体,根据青年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理论活动。通过学习,统一全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2、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区委和市国家税务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好此项工作,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抓好学、查、评、改、建五个重点环节,围绕税收工作,着重解决问题,在促进工作上下功夫,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开展教育活动着重解决部分党员进取精神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党组织软弱等问题,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

3、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区局定期研究和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紧紧抓住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大家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坚持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地位、苦乐问题。三是开展法制教育。教育干部职工认真学法,懂法、知法,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做一名严格守法,秉公执法的税务干部。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税务人员工作水平

按照全市国税系统“千名税干进课堂”的要求,以“科教兴税”的战略思路,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税收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全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1、继续深入学习《征管法》。进一步加强《征管法》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提高办税工作质量和办税效率。

2、开展税收专业知识学习。今年税收业务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及申报审核方法、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税源分析和管理及相关报表编制工作、市局修订后的考核办法和考核软件、网上申报和财税库行联网操作及管理、《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等,以增强税收业务工作能力。

3、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微机操作技能是今年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WIN98的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维护及配置、网页维护、ORACLE数据库维护、打印机维护,CTAIS1.1版系统与相关电子表格的查询和运用,推进区局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以创建促税收,全面实现税收任务目标

创建文明必须扣紧税收中心工作,以创建促税收,增强创建效应,突出自身特色,全面完成收入任务。

1、严格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八率”综合目标考核指标,把考核与税收收入结构、税收征管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有任务指标,个个有工作压力的局面,确保全年税收任务目标的实现。

2、努力提高征管质量。继续深化征管改革,理顺工作环节,推进征管业务流程重组,完善征管质量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税源户监控管理水平,加强日常稽核,强化税务稽查,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3、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CTAIS的应用管理,完善金税二期工程,提高运行质量,搞好网络管理与服务。

四、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全体干部中努力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弘扬时代新风尚,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单位凝聚力。

1、重温《公民道德手册》。大力开展“讲道德、做文明武汉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自觉遵守“十不文明规范”的要求,严格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论和行为,从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向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展开斗争,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共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2、加大塑造文明形象力度。深化创建“最佳办税服务厅”、“最佳巾帼文明示范岗”“文明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以及“青年文明号”活动,深入开展“新风杯”竞赛工作,巩固原有创建成果,推进向高层次发展,结合区局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端正服务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国税部门的社会形象。

3、创新节日纪念活动形式。利用“三八”、“五四”、“七一”、“十一”、“元旦”和新年春节等大型节日的机会,以各种形式搞好庆祝和纪念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丰富大家的工作生活内容,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单位凝聚力。

五、优化税收服务,构建和谐办税工作环境

今年要推进“改软”工作和行风建设,拓宽“改软”思路,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为突破口,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一窗式”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岗位职责,归并窗口功能,使纳税人基本上在一个窗口把涉税事项办完;推行“一站式”办税,确保纳税人需要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在一个办税厅办结;实行“一户式”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电子税源档案库,对所需数据实行一次性采集,一户式储存管理,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同类业务进行归口管理;倡导“一次式”检查,对同一户纳税人在一年内不进行两次以上的税收检查,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推进“一网式”完成,纳税人的涉税信息都入网,实现办税、办公运行网络化。

税法的核心要素篇10

关键词:税收收入计划管理经济增长依法治税

税收收人计划管理是税务机关为保证税收收人计划的实现,对税收收人计划的编制、分配落实、执行情况的分析检查和考核、收人统计预测以及经济税源调查、税源监控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管理,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税收收人计划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于加强组织收人工作,更好地完成税收任务,推动整个税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就我国目前而言,由干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们法治观念尚待加强,税收执法环境欠佳,税法不完善,征管体制弊端及税务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取消税收收人计划显然不切实际。我国应在税收收人预测和监控的基础上建立涵盖经济、税制、征管等多方面的税收收人管理体系。税收收人计划要制定得科学合理,才是明智之举。

一、我国目前税收收入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编制方法不科学

从税务机关内部计划的编制来看,过去很长时期内税收收人计划编制一直采用基数加因素的方法(即上年基数乘增长系数加减特殊因素)。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确定的计划指标也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缺点主要是由于基数与依照税法可能取得的税收收人不完全吻合,系数主要考虑增加税收收人的要求,未充分考虑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特殊因素考虑的不全面、不准确,使得所确定的计划指标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依法征税的结果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实际税收制度对法定税收制度的背离,扭曲了税收政策,也造成了税收管理的畸形发展。

从税收收人总量的编制来看,自1994年“利改税”以来,我国每年税收收人计划的安排一直是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预算的安排主要是由财政部制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一定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需要。由于缺少纳税人方面的基础资料,未充分考虑各地税源现状,税收收人计划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

(二)税收收入计划考核缺乏科学性

长期以来对税收收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以是否完成税收收人任务作为惟一标准。这种方法对干确保税收收人,保证财政预算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税收收人计划本身在编制方法和计算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仅用税收收人计划完成情况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标准,难以准确考核各级税务机关组织收人工作的情况,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征管工作质量。另外现行的税收计划考核办法不能正确引导人们认真分析研究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更好地鼓励人们向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转变的工作方式进行积极探索。

(三)税收收入计划管理未能有效地与依法治税相结合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立足点和灵魂,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在现实中由干存在对税收计划认识的偏差,在税源充裕之年税务机关考虑来年税收计划的完成,压减当年的税收基数,有利于为来年税收任务打造一个较低的平台;而在税源较紧的情况下,少数征收单位往往通过征收“过头税”来完成税收任务。这样就使税收收人计划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这种方法使基层税务部门在工作中要么淡化了“依法治税”的治税理念,要么弱化了税收任务的刚性。

二、改革和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改革税收收入计划的编制方法

1.优化税收收人计划的编制方法。根据经济税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因素法”,即以上年基数参考GDP增长比例,同时认真考虑税源变化、税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变化、地方税种增长特点、GDP增长、市场变化、税收虚增及不可预测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税收收人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制各种税收收人计划编制方法的操作软件,并赋予各综合因素或各编制方法以不同比例的权数再加以调整,得出切实可行的税收收人计划并且此计划为弹性计划而非指令性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有上述因素的突变可随时调整,使税收收人计划建立在科学、可靠的税源基础之上,与依法治税最大限度的吻合。

2.实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核算的税收收人计划管理体制。我国税收计划管理可实行财、税分别核算。财政部可根据所掌握的税源情况及财政支出需要,参考税务机关意见编制预算。国家税务总局首先接受财政部预算方案,努力确保完成。同时根据各地税源状况、征管水平编制出分地区税收计划,汇总得出全国税收计划,并按自身制定的计划考核各地完成情况,逐月与财政部预算中的税收收人完成进度进行比较分析。若存在差异,查找出原因报财政部。若因经济中客观原因而非税务机关征管造成财政预算与税收计划差别较大,财政部可将预算调整方案报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核,决定是否修改。由此产生的财政支出缺口应通过紧缩支出、发行国债或其他途径解决,而不是将组织收人任务强加于税务机关。此种方法可以避免因支出需要而追加税收收入计划产生的负面效应,保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独立性,做到依法行政、依率计征。

(二)建立以考核税收征管质量为主的工作考核制度

改革税收收人计划考核制度的目标,应由考核税收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转移定位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上来。上级考核验收工作时,要把严格税收执法、严格执法程序放在首位,既要考虑税收收入计划的完成情况,更要考核执行政策和征管质量情况。按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七率”(《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办法》中规定考核的指标为登记率、申报率、人库率、滞纳金加收率、欠税增减率、申报准确率和处罚率,简称“七率”。)严格考核征管质量,以科学合理的税收收人计划促进依法治税和征管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应改革税收收人计划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条件和方法,及考核制度的预期效果。

(三)完善税法体系,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纳税意识。不断提高征管水平,为依法治枕创造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