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缺点十篇

时间:2023-08-30 17:07:47

会计专业的缺点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成因

艺术设计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以显著加强。在经济生活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背景下,艺术设计在中国产业转型和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在产品竞争中起到了提升产品核心价值的作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深化。在文化生活方面,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重视。相较而言,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力量的相对薄弱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竞标中,往往难觅中国设计团队的身影,在重大国际设计奖项评选中,也往往少见中国设计师的身影。西方设计在向中国进行设计输出和倾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如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比如我们的设计事业起步较晚,比如我们国家的设计政策不完善,我们国家的企业家不重视设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各个层面上都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这一局面的形成跟中国的设计教育有很大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对艺术设计认识地加深和设计从业人员需求地加大,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在一时之间蓬勃发展,渐有成为显学之势。在艺术设计教育如此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的艺术设计局面为什么如此尴尬?在艺术设计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整个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前行发展的隐忧或者制约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设计业界扬名的瓶颈?本文将就笔者所见并归纳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问题简要阐述并将其成因作简要分析,希望能引发更多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和设计从业者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推进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动机。

1、从宏观的角度,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缺乏科学布局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庞大,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同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由此可见设计教育规模之一斑。①艺术设计教育办学在布局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出现了一种全民办设计教育的局面,这种办学格局除了在规模上壮大了艺术设计教育外,对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并无太大裨益。相反,这样的办学格局,在生源、师资以及资源配置上呈现出一种竞争局面,在以上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对艺术设计教育总体办学质量和教育口碑呈现出一种负面影响,即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弱化了教育优势。这种办学局面的形成,体现出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缺乏科学的布局和合理的引导,另外在办学准入方面缺乏严格的控制。在教育主管层面,近年来对学科专业的审批主要依据的是该专业的市场就业情况。除非市场就业饱和或者接近饱和,才会控制专业目录。依据市场就业导向设置学科专业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成为单一或者主要调控的依据。对学科的布局,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宏观调控。除少数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外,主管层面在该专业的调控方面缺乏力度。

艺术设计教育一哄而上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好。在中国存在庞大的艺考生。近年来,高考适龄人口减少,这一情况已经影响到了高校招生。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艺术类考生。

2、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

3、艺术设计专业的收费较高。

4、大量师范院校的传统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转而开设艺术设计教育。

2、从微观的角度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无序化严重

很多举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准确定位。有的高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是因为校内学科布局的需要,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为了体现出其综合性,对学科专业求全,于是艺术设计专业便成为体现其综合型大学的证据之一。有些高校则纯粹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较高,将艺术设计专业当做其摇钱树。另外,许多高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了解,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规律,往往用工科的思维来办学,还有的高校则简单地将艺术设计专业与艺术专业划等号,对其存在偏见。刘源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艺术设计是综合性高校开办新专业的首选,而该专业在这些高校中,有1/3处于边缘状态,并且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普遍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②

2.1师资短缺

众所周知,师资是教育的要素之一,师资队伍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艺术设计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的跳跃式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之一就是师资的短缺。专业师资队伍的短缺主要表现为: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师资的学历偏低、师资缺乏从业经验以及师资的不专业性等几个方面。

全国几百所高校设有1000多个艺术设计专业,就至少需要1000多个学科带头人,更何况艺术设计专业下,还设有若干专业方向,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就要以千计。而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设计业所处的发展中阶段导致这数以千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匮乏。学科带头人对于学科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适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是盲目和无序的。这一问题所导致的的一个设计教育的总体后果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混乱和无序。由于众多非专业院校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办单位,加之缺乏学科带头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这些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往往并不能够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只是凭借各自的经验或者按照一般学科的管理进行,因此,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看到工科、理科或者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一现象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初期尤为明显,随着专业办学时间日久以及中国设计业界的发展,这一现象得以缓解。这种缓解也多是对一些重点大学或者东部经济形势较好地区的大学而言,至于其它高校,这一问题仍然或多或少地成为困扰发展的瓶颈之一。

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学历问题也是师资短缺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爆发式发展以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端资源的稀缺,即早期的硕士点、博士点较少,而且招生较少。这一问题,也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中高端学历教育的大发展而得以缓解。由于艺术设计高端教育的成熟,硕士点和博士点越来越多,并且招生名额有了大幅增长,所以近几年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师资增多。并且随着各种研究生班、师资班以及专业硕士的出现,对师资学历问题的缓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师资的不专业性而言,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对此问题林华教授曾经做过分析,他认为当时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毕业生留校和纯美术转行。③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存在大量由美术教育规模萎缩而转型的教师。这些高校转而开设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缺乏大量的专业师资,同时存在由于专业转型而存量的富裕师资。任何一所公办院校的编制都是有限额的,并不会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大量增加编制,所以,通常情况下就是就地转化原有的美术教育师资。当然,原有的师资并不是教学水平低,相反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甚至副教授以上的高职称,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在纯美术方面或者是专家,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也是新专业,他们要对这一全新的专业进行认识也恰恰需要一个或许不短的过程。尤其是这种情况下转而教授艺术设计基础的教师,因为所教授的大多还是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很多人通常还是沿着纯美术的路子教学,甚至他们转变观念都很难,一则是因为对艺术设计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二则恐怕是他们浸淫多年的美术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作怪。这还是公办院校,若就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三本院校来说,则师资情况更加令人堪忧。因为,许多三本院校并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专职师资队伍。

至于师资与行业的脱节问题也是一个现存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为,设计教育一时师资的极大短缺,很多高校对于硕士以上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甚至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开出了极为优厚的待遇条件,加上教育部对高校师资学历比例的要求,导致很多高校的高学历师资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而缺乏真正的行业磨练。另一方面,上文中提及的转型而来的教师也缺少行业经历。第三,中国的艺术设计事业无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各类设计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花,但是相对成熟的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或许并不缺少兼职的机会,可以补充或者增加从业经历,但是按照国家的规划,现在基本上地级市都有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职业学院,这还不算在二三线城市落足的三本院校。在这些城市高校的专业教师对设计行业了解的渠道就相对少一些。

2.2教学目标不清

师资的问题是造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艺术设计行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理解使得各高校对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各自都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为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师资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各校的教学质量不同。教学目标不清主要表现为由于对艺术设计行业认识的缺乏从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经常沦为技法教育。这一表现体现为一、各校的教育重点包括课程设置等过分强调技法尤其是计算机技法;二、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学习计算辅助设计,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蔡军教授在接受《视觉同盟》采访时曾强调艺术设计的“根本的是核心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设计思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明确了一个根本的核心要去解决的话,其实基本性的东西是比较好办的。”④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艺术设计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艺术设计又是科技和先进思想成果进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好的设计师需要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些,往往是各高校的课程中缺少的,也是学生们忽视甚至是漠视的。

这样的认识所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内在要求之一。艺术设计行业从总体上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图员、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而这个层次是呈金字塔结构的。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出,越往底层其技能性越强,越往高层其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知识性越强。从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看,培养的大多数是中低层人才,甚至是终身性的中低层人才。前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公布的就业紧缺人才调查情况上,艺术设计人才高居榜首,试想以近千个设计专业的培养规模,会缺少设计人才吗?其所缺的恰是高端设计人才,而我们的设计教育通常很难提供高端人才。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对设计教育的认识不一,对设计教育的目标设定过低。

另外,各校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各行其是,如课程设置、教材、课堂管理、教师的资格认定等尤其是缺乏较为统一的毕业标准。当然,这些问题通通掩盖在艺术设计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中。不管何种教学目标下完成学业的艺术设计人才,现在的实际就业率高居不下,也造成了对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遮蔽。

2.3缺乏与行业的沟通

当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设计教育和艺术设计行业的脱节。其主要表现就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性和教育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成为行业的预言者或者引领者,当然,这需要相对成熟的研究条件和力量。在我国,行业的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另外,行业对教育界的缺乏关注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在前文中已有述及,无需赘言。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终究是要为艺术设计行业服务的。虽然,现在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进入企业还要经过一个培训的过程。甚至,很多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后才发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师资研究力量,加强高校与行业的沟通,包括人员、课题、项目、实习等全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诚然,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发展的沉淀,这些问题在得以改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当然,本文提及的问题总结不够精炼、分析不够深刻,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浅显或者不当,权当抛砖引玉,藉此希望引起设计教育届前辈和同仁的注意和警醒。只要我们清醒地看待存在问题,也许能为问题的解决加快速度。(作者单位:1.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注解:

①http:///special.jsp code=200604260002

②刘源,艺术设计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空间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5卷),页151-156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考评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学大纲中,该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否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涉及不多,道德品质的考核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小。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了,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并不认为是有损道德的。这就无形中纵容了“唯成绩论”,忽视了不良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成为今后职业生涯中、欺诈瞒骗行为滋生的土壤,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主体职业素养的差异,加大了教育效果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均衡。首先,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通过中职转型、重组合并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师资的层次、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距离,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而与实际脱节,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传统观念中,高职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师系列中容易被忽视,一些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仅将授课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学生缺少耐心,只“教”不“育”现象较为普遍。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知行脱节”高职院校必须直面市场竞争,使得教育责任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当前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的结合上,体现出“知行脱节”的弊病。会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在教学工作中留给模拟实践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实践课程。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设施和条件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学生将模拟实习看成是简单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实习监督管理制度混乱,缺少对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未能与实习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缺乏正确科学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适应法律素质、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职业道德知识内容的传授,相关的教材在编写时只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少鲜活的案例作为强化和补充。加之会计教材更新周期长,既不能及时反映其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无法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国外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所包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能与各行业的特点充分结合。所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会计专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案例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道德目标的积极互动首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拓展其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以社会热点道德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案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多视角认识,提升其对会计问题的职业道德判断。其次,丰富教育内容。可设立“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虚拟的会计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切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可设立“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掌握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和法律规范,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结合法制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巩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创建完备科学的教师培养体制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构建和道德水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既要吸纳来自高校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又要广泛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等一线的会计工作者,保证会计专业的教师团队本身就是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队伍。第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践锻炼,鼓励其到对口企业进修,以了解最新技术,切实体会当前会计实务中所遇到的职业道德教育难点问题,通过结合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道德体验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为学生的职业教育打好前站。第三,提升育人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人,也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人生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细节教育,恪守职业操守,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强调职业理念与规范操作相结合,促进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是否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人员容易在利益机制和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歪曲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职业道德品格的发展,才能将“诚信、公正”的职业理念与各种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相结合,实现提高专业技能与培育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道德需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及时丰富并完善社会转型期反映新风尚的道德内容,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社会、伦理、经济取向,并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定高职院校会计目标、学习准则的道德标准。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国家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关系到会计行业的未来。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提高,关键依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实现,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技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注重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智育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并片面的以应付各种社会会计考试为导向,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考证”成为会计专业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造成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专业知识高于职业道德的修养和追求,片面追求实用性和自我专业价值,容易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会计教师对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发展会计事业负有重要职责。会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最为常见。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本应是让学生自主养成现实生活中的“德性”。通过强制性灌输固然可以让学生经济高效地了解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但却不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不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信念,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此外,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缺少相关社会实践经验,导致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上教学效果不佳,缺乏说服力。

(三)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大多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目前各大院校会计类专业都很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有些学校自己编写和出版教材,这些教材中都很少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现有的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又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脱离专业等问题,而专门的配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此外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这些专业技能课程,专门开设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使开设了课时量也是主干课程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一。

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改革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改革现行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针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缺陷,高校应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在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强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人格,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避免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要将系统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系统讲授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道德理论到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和吸收。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把职业道德原则的规范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让学生领会与理解,能够使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校也应加强师资培养,为教师提供时间和机会进行进修和社会实践,加大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力度。

(三)完善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由于各高校在专业培养方面只重视会计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所以针对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教材是少之又少。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校应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共同研究编写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以供各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选用。编写教材要从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塑造会计人员的优良品质,提升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规避职业风险,更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高校作为会计职业教育的首要环节,必须有计划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乐君.浅谈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9(10).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4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Y02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5

关键词:中专生;专业分流;教学分层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我国中职招生已经突破了860万人的目标。中专会计专业学生的成分是多元化的,学习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的增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考的行为都呈现出了很大的离散性和波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课之难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传统的教学方式及专业的分班对现在的社会是极不适应的。把中专会计专业教学分层模式当做是教改的切入点,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让每一个就读中专会计专业的学生有自信,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专业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1.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中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三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占到35%左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占到30%左右,选修课基本上是没有的。就现在而言,大部分的中专在校生均是中考后的落榜生。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从小学到初中,都不适应应试的教育以及其方式的。而现在中专会计专业所学习的课程当中,公共基础课缺乏课程的特色,有的甚至还在重复着应试教育的内容。与中专学生的专业方面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学生对其学起来没有太大的兴趣,也缺乏自信心。选修课的缺乏,也是不利于培养中专学生的个性特点的。

1.2 专业课程内容重叠交叉,缺乏实效

中专会计专业的课程着重强调、注重各学科的系统性、独立性。内容交叉重叠,教学上不仅浪费了老师的精力,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成本,使学生感觉到乏昧。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使会计专业的业务不断地推陈出新,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是也因为会计专业的教材往往是滞后的,形成了学校的教学制度与会计实际工作内容的严重脱节。更加增大了学生在就业时,对实际工作的不适应性,给许多的用人单位也造成了困惑。

2.中专会计专业教学分层模式改革思考

2.1 创新教改,确定中专生综合教学目标及会计专业分层教学目标

把中专生陪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肯吃苦、能创新,成为社会一线服务的知识型的劳动人才是中专生的综合培养目标。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针对中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弱和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应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纳入到教学的目标上来。注重文化、专业知识与非智力因素的着重培养,并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树立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2 创新课改,组织专业课分层教学校本教材

“创新课改,要从实际出发,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从专业分层教改出发,科学组织校本教材。”通过对专业课校本教材的开发,解决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叠交叉,缺乏实效的弊端。摒弃了以往的专业课教材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等问题,删繁就简。在组织教材时,以专业的分层教学为前提,贯彻从实际的工作出发,力求做到专业课校本的教材最新,教材体系应贴近实际的业务程序,业务的学习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将专业课分层教学落到实处,付之于实际行动。

2.3 创新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通讯、网络技术等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方面。微机的辅助教学成为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会计专业中的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内容、填制方法,均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这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均有大大的提升。例如老师在黑板前举例演示一遍,比站在讲台上用嘴巴讲十遍都管用。

2.4 创新管理,建立适应分层教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将会计专业班分层,由于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专业考试目标也应该不同,考试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确定。

3.结语

中专会计专业教学分层模式是通过一种创新实践,从而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为首要前提,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从而推动中专会计教学改革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苏淑欢,基础会计学实操[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6

从成人教育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补偿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补偿教育:主要是为因各种原因失去受教育机会或未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的人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带有明显的补偿性质。

继续教育:它应成为当今成人教育的主流。继续教育系指为那些已完成正规的学历教育的人继续提供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育。

成人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或提高成人就业或从业的能力,目的是扩大成人就业的机会。

社会文化教育:社会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最佳形式,它以满足社会成员个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组织、提供各种非正规、非学历的教育活动。

目前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提供的是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艺术设计是应用设计,在社会上和企业中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许多设计公司的主要设计人员并没有很高的甚至没有学历,他们在实际应用当中逐步掌握了设计的知识并能够胜任一些设计工作,但在专业理论或较高设计层面上显得力不从心,希望通过正规的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以求更大的发展。

2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2.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文理教育。近年来随着扩招的影响,艺术教育专业持续升温,除专业的艺术院校外一些综合大学或单科院校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或成立相关学科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在全国的1080所院校中已经有597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包括音乐、影视类)。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异,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是教学与创作相互依存,在教学中不求统一的模式,追求的是个性化发展。

2.2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速度的快步提高,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一些新的行业、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数字艺术、多媒体、网页、计算机应用等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总体来看包含有一下两个原因:一是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二是一些长期从事设计的人员对新兴学科的专业知识欠缺。

2.3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不足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据统计艺术类招生人数已经排在全国各专业总数的前6位,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达不到招生的增幅比例。学生多、教师少、资料与试验设备欠缺已经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和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3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3.1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的优势分析。学习热情高:成人教育学生与统招生的明显区别是主动学习热情高,他们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丰富知识结构,以便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理解能力强:成人是指成熟的人,成人期意味着成熟和经验。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具有统招生所不具备的经验与优势。具有吃苦精神: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在长期的竞争中经常夜以继日的加班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连续几周没有休息日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成人教育学生由于年龄层次、社会经验、心理成熟程度的都与统招生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考与总结能力较强。

3.2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劣势分析。学习时间的保证性差:这是成人教育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这也是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知识的接受程度:从一般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的思维模式相对较固定。系统理论学习兴趣较低:由于学生长期从事第一线的实践工作,他们更希望能尽快的提高实际设计能力,尽快的学以致用,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课题创新性与深入性研究不足: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客户对时间要求较紧,经常造成设计师设计时间的紧迫感,往往以客户要求为主导来设计作品,长此以往形成了对课题的研究与深入不够的缺点,在作业中表现为缺少创新性,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课题的缺点。

4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改革设想

4.1适当减少基础课比重,丰富专业设计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的统招本科生的课程中一般有基础课、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构成,学生要在四年当中完成全面的知识学习,基础课(素描、色彩、构成等)的比重较大,所以一般不设专业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一般是艺术概论或工艺美术史等通用的设计理论。这些理论课程中注重的是宏观的设计理论与概念,是对设计理论和历史的基本知识研究。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开设平面设计史、设计管理、营销策划或设计师作品赏析等课程,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方面知识的掌握,提高设计眼界和设计管理方面的才能。

4.2应考虑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丰富选修课内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属于必修课,必修课是每个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体系。选修课是指教学计划中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结构、发展智力,培养研究和创造能力的自愿选修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增加选修课科目,丰富选修课的结构和内容,减少必修课所占的份额,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对个人知识需求的侧重,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

4.3紧密结合艺术设计时代特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是与时代结合十分紧密专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就必须把最新出现的设计资讯、表现手段、设计理论和应用软件及时的增加到课程当中,把现代设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做为重点,使成人教育能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跟上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思潮。

4.4针对成人教育特点,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在交流与沟通能力方面他们具有更多的经验,利用网络、多媒体或实验环节进行多层次、互动式双向交流的方式,既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成人教育的特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引用一些数字教学方法,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为成人艺术设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信息化、现代化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21世纪的竞争终归是人才市场的竞争,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要使艺术设计成人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发挥其培养实用性、创造性人才的作用,大胆探讨教学改革方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主编,广告设计师基础知识[M] 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6

[2]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7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改革;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审计专业是各个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学院所必设的专业,而《审计学》又是审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开设《审计学》这一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审计体系,了解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学会审计报告的编写,使审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上手做与审计相关的各项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审计学》为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审计课程之后依然不清楚审计学的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民办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结合本人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四个不同角度分析审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审计学》课程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审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审计学》课程也是目前各个高等财经类院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有关财务类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审计监督也渐渐发展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二、《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的理论方法不同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财会类基础学科,审计学里面没有数学计算,也没有分录的列示,主要是理论和注册会计师准则的应用,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的后置学科,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会计基础,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企业审计人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大多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实践教学,只是填鸭式教学的讲解法条,很少讲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审计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标准上建设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等实用方面的适用性。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审计学的教学手段不灵活,教学方式单一、互动性差,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同时,审计理论相对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听课兴趣不高,这也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审计课程的兴趣,学习难度加大,难以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没有探究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热情。

(三)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欠缺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拨弱,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历普遍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民办高校的审计教师也有相应的问题,许多教师对于具体审计实务操作了解甚少,多数认知来源于书本。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理论讲理论,甚至于照本宣科地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审计工作的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起来。

(四)成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期末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大部分的考查仍只采用笔试,仅能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忽视了对审计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目标,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对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的

目前,我国除了经济供给侧改革外,在教育行业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即争取努力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针对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中的审计人员职位,在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除了要体现整体性和递进性,保证知识架构的完整,同时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审计操作能力为主线,通过引入典型企业比较成熟的全套审计业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带领学生通过操作整个流程熟悉审计方法,甚至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增加审计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手段之一,让学生彻底掌握审计实践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为主,虽然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传授知识最大化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强迫性的缺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思考,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审计学的主要知识体系。例如应收账款审计的讲解时,就可以找相关的审计案例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操作,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自己审计完应收账款后,可以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虽然在审计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问题比较多,但一旦完成就会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把握就更深刻、更准确。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欠缺,高校应注重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能力。可定期组织对审计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与培训,积极促进教师团队深入市场开展调研工作。努力建立与政府、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安排审计教师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改善实务经验欠缺的情况,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提高现有审计教师素质的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具备审计实践能力的教师,通过将审计实践经验与审计理论进行有效结合,促进授课水平的提高。

(四)科学安排考核方式

可以将传统的期末仅仅笔试考查课本知识点形式改为由随堂案例作业、课堂分组讨论、审计报告编写、审计软件应用等考察方式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审计专业的应用式教学目的。整体的考核内容应结合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同时紧紧围绕审计专业的各个主要知识点展开。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e极性,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审计学》是审计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学生们进行后续专业学习以及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各民办高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对审计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审计学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审计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审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凌云,郭焕书.就业导向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财会通讯,2010.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教学实施 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66-03

设计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计实践中,则主要与景观和居民环境工程建设为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与企业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多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高校应重视专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试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景观设计综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关注环境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学性、艺术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文特征的景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基于其多向性特征,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作品。最后,实践教学改革应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其对我国景观设计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对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技术和园林植物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延伸,人们开始关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功能。高校景观设计具有培养和输送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对其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重新制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专业,其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成熟的景观设计教育理论

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三者之间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统一且单一,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能力较低。虽然园林专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但由于教育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无法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其二,传统教学思想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教学中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将绘画技巧、生态环境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忽视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导致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下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兴趣不高。学校采取学分毕业制,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压力。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上投资不足,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影响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存在偏差,课程安排不合理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高校在景观设计的专业设置上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和企业的个体需求,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不深。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就读景观设计专业,但一定程度上使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高校也将景观设计视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忽视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设计不足,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设计专业内涵,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较差,基于此必须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素质不高

景观设计作为我国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环境的设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向和设计风格产生了新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新缓慢,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景观设计专业涉及多个专业,这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实践上,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对实践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正确的指导。而与此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薪酬待遇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薪酬奖励,导致教师留校欲望不强。多数教师未参与过企业实践,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一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缺乏设计创新意识,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最后,高校在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完善,使人才的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往往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教师进行组合,无法满足景观设计的多元性,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难题,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应聘用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这些人才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依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景观设计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也不断招生。但硬件设施对景观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完善现象,许多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虽然将这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但有的教师专业性较差,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受限于高校发展现状,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导致教学场地不充足。设计方案不完善,设备落后使得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分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其通过资料查找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进一步实现景观设计的生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高校应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施以下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做好学期课程安排。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2.重视教学过程,多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根据实践机会少的教学特点调节上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优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设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并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点评,提高学生的专业修为。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落实专业实践的重、难点

1.基于景观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关联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强化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明确教学的专业定位,落实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并完善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保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针。景观设计源于艺术,应用于现实,艺术与景观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征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增设,实现其余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2.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正确的专业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计和实践训练、表达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高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应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设计课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基于景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结合。

(三)重视景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通过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培养满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企业中具有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高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教学效率的提高。鼓励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设设计室,接洽景观设计项目业务,从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了解景观设计实践所需,从而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加大投入,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要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7页)实训基地,增设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空间,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实验室、景观材料实验室、模型实训室都是必要的。学生在实验室活动中,其对设计流程、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创新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其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是必要的。这要求学校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当地的设计院和企业相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当然,高校在校内基础课程教学时,应致力于确保其教学知识的扎实性,以满足企业运行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解决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校企合作进行到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后,与行业相关的协会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通过与其合作,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有所提高。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优化高校景观设计课堂教学,应加大相关投资,以确保景观设计专业设备跟上教学需求。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创新意识。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实际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就可以实现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小t.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之改革初探[J].华章,2012(10)

[2]李艳.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章,2011(7)

[3]周雷.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9

如今,在中国的广告业中,社会市场需要大量优秀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中国有较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大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了社会。但是在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的体系下,很多毕业生只具备高等学历,却没有设计工作经验。一方面,广告类产业想招收“实战型”、高层次的创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广告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实战”经验。

1.学生专业基础欠缺,审美能力不足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比较注重文化类课程,所以,很少有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较为系统地学>-j过专业知识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由于专业课学习时间较短,为了升学考试,他们只是有针对性地进行部分课程的训练,难免专业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观念欠缺,审美能力不足。

2.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广告设计教育课程的安排基本上是从基础课程开始。由于我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体制不完备,原本是应该由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解决的问题,却留到大学期间才逐步解决。所以,有些高校只好占用大学的三分之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教育,从而忽视了广告设计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广告策划及广告设计心理学等相关的重要教学内容。

3.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应用能力差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但是,现在高校与市场是分离的状态。毕业生有设计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当今的产业衔接起来。除此之外其还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手把手指导,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设计能力,却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其走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之间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二、广告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广告设计专业要针对广告类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制订综合性的课程计划。广告设计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训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训练,强化岗位化教育;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训练为主,采用学与用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这种实训教学方式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完善教学内容。如此,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上手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经过锻炼可成为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人才。

2.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的程序设计上,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照着教案教一步,学生就跟着学一步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最后上机操作完成设计作品,这样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学>-i/的被动。另外这样做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的收获却很少,达不到主动探究学>-j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围绕着学习内容,创设出探究情境,把知识巧妙地设计成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

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广告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把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上,学生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阶段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岗位实践教学三个阶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竞赛教学法、岗位模拟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践性教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特点,社会人才市场对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有快速成材的迫切要求,学校也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精心策划,因此实践教学是广告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广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系统开展现代设计教育要重点解决的核心教学问题。学生的设计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展现。想到去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以及以往校企合作实训的经历,困扰笔者多时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其实,广告设计的课程教学与广告设计比赛、校企合作相结合,不就是一项产、学、研合一高职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吗?

1.实践课程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授课计划中安排与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相关的命题,如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重点是对商业广告命题的解读,这种教学安排具有命题实战性强的特点。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注央视相关频道与栏目的有各个知名企业参与的广告设计大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名牌企业”所关注的视角,让学生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以及如何把握商业性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所以,课程授课计划应围绕学院奖展开,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商业广告的特点与核心为重点,实训课题就以商业命题为选题。

2.校企合作,模拟“广告设计公司”教学模式在广告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操作性比较强的“业务专案组”型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我们每年直接到企业获取第一手的产品资料,以此为设计题材,根据企业的教学心得广告设计操作方法,要求每4名学生一组模拟一家广告公司,组成“广告设计组”,分别来代表广告公司的策划部、创意部、设计部、制作部,按照现代广告运作过程,依次完成广告策略推广方案、广告创意方案、广告设计方案、广告制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则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总负责人。所有项目必须人人参与,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和安排,学生代表不同的业务部门,或组成客户服务部门,或组成设计团队,直接体验广告设计公司的业务运作经营模式。设计的品牌、产品及广告要求是真实的,学生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我们直接与一些企业联系,获取前沿资料,以正在市场上推广的产品为案例。根据公司的要求,学生进行策划、创意,设计出不同的广告推广方案。在设计作品完成、课程结束总结时,邀请广告公司设计师代表参加,对作品进行点评与总结。

会计专业的缺点篇10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为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等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高技能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风格是重视模块化、实践性与职业性。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首先,定位学生的就业方向。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的时间内,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需要更多会计电算化人才。但只将中小企业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培养目标,而忽略大企业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误。大企业具有较大规模,需要更多电算化人才,而高职学生也有能力完成大企业会计职务。且尽管大企业需要更多高端会计人才,但基础核算岗位仍然需要初级会计,相同性质的工作要由很多人协调完成。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大企业实现就业。

其次,从高职高专内涵对目标定位进行分析。高职高专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工作岗位上既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也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的重点环节是职业,是培养具有专业管理与技术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体现研究性特点的理论型人才,所以,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就要具有实际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水准,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就企业晋升技术资格的方式而言,他们毕业后具有获得会计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甚至高级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彰显出职业特点,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最后,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在业务能力上定位。现阶段,我国一些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培养人才时设定的目标较高、范围较广,以培养强能力、宽口径的全面性人才为目标,重视培养科研与教学人才。但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高职院校的大众化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人才培养要兼顾学生的高素质与实用型。高职院校要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着眼点,以服务周边为方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为社会与市场发展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会计课程已进行调整,符合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需要。但是会计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形势。一方面,高职院校只开设电算化会计这一主干课程,学习计算机记账等内容,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知识结构难以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另一方面,选择双轨运行的课程模式,一轨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课程;另一轨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此模式导致学生只会单轨运行,难以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毕业后的学生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提出的要求。

2.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部分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很丰富,但专业实践能力较差,从业经验明显不足。会计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很多教师未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缺少能力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情况。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如何增强教学实践技能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对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没有制定出制度保障政策与提供政策支持,以课时来考核教师业绩、分配教师收入,以学术论文的层次与数量等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职称考核的重要条件,而没有将实践教学成果列入考核条件中。高职院校缺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影响。

3.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与财务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建立起长久、完善的联系机制与合作关系,造成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环节难以建立起持久、良好运行的机制,加之环境与经费的限制,影响实践课程的开展。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不足,压缩实践教学的时间,所以实践教学还处于走形式的阶段,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4.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缺乏明确、客观的教学评价指标,其评价标准还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没有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仍选择理论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查,只靠此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片面、主观的,应该让学生模拟操作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通过财务软件与电子计算机处理财务账目。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电算化技能水平。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学模式、健全考核标准等方面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高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按照目前企业会计特点,需要具有一专多能、实战性、独立性特点的会计人员。在设计专业课程时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不同单位根据不同业务使用不同软件进行审计、管理、财务分析、编制报表、登记账簿、审核凭证等的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谈判推销、投资融资、纳税申报、沟通协调、电脑操作等能力。所以,首先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其次,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和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拥有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以技能操作课程为主要课程,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对教学规划进行修订,设置教学模块与课程模块,全部课程以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与岗位技术为着眼点,并对部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与调整。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一定要专兼结合。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与国内外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制度,让教师认识与了解企业出现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以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氛围,进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学校要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起由企业技术人才、社会专家同行等人员构成的专职队伍。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企业会计到学校开展实践指导与举办案例讲座,不但能开阔师生视野,能拉近实际应用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也能优化师资结构。

3.构建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财务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与合作关系。运用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实训室,分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手工两个实训室,按照任务的不同,设置审计业务、账务管理业务、纳税业务、会计业务等模块,让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在实践教学时要将电算化与手工实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电算化能力与提高学生手工开展业务的能力,两者兼顾,全面发展。

其次,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建立顶岗实习计划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实习与观摩,将顶岗实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顶岗实践期间,教师要安排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再以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制定科学的教学考核标准

高校要建立起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这不但是培养方式和学习目标,也是政策导向。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效果、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等。这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的关键环节。由人文专家、企业、学校等方面共同建立技能考核组织,丰富技能考核形式,完善技能考核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规范实践教学,通过制度来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