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十篇

时间:2023-08-30 17:07:46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医院信息;网络信息安全

1引言

开放移动资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医疗资源的短板。通过无线网络智能终端、APP和无线网络,配合诊疗系统等机械设备及配套设施,给予病人更为方便快捷、安全性的健康医疗。移动医疗系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更安全、更高效。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为患者解决信息内容的步骤更加简单。众所周知,互联网医疗系统也产生了与数据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医疗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有利于医疗信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的对策建议。

2互联网医疗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2.1互联网医疗的连接方式

互联网医疗的上网方式公开隐私,没法从物理学上形象化地发觉安全风险。无线网络连接分成无线广域网、无线网络传输网、无线网络等。医院门诊部的局域网根据维护的成本和效率,一般选择无线网络连接。医院门诊部局域内的移动医师终端设备和移动护理终端设备,根据遍布楼梯间或病房的无线网络AP接入医院网络。AP依照100M局域网络线连接楼层交换机,楼层交换机依照光纤线路线连接汇聚交换机,再根据汇聚交换机连接管理处计算机机房服务器防火墙。在整个连接过程中,无线网络AP的连接方式是公开保密的[1]。所有移动智能终端都非常有可能连接起来,从物理上是无法直观检测到的。它是移动网络的一个特性,是很可能导致非法互联网连接和黑客攻击的关键步骤。

2.2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风险

互联网医疗的开放性使得破译非常容易,存在连接安全风险。手机APP运行在IOS和Android手机系统上,依据互联网技术连接到医院IP地址服务器防火墙,再连接到医院Web网络服务器。外网地址服务器防火墙能够过滤不法IP地址,避免信息网络服务项目(网络信息服务,NIS)、互联网系统文件(网络文件系统,NFS)等具有安全风险的服务合同报文的格式依据。但是,智能终端存有外界攻击的安全隐患。假如根据互联网攻击来访问服务器防火墙,很有可能会窃取互联网内部文件。

2.3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及连接安全风险

互联网医疗受无线手机影响,存在连接安全风险。根据在局域网内的电脑上非法安装无线手机或随身携带无线,可以提供非法的无线网络连接。未经授权连接的智能终端可能会通过非法连接浏览内部机密数据信息并造成数据泄露,或者客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浏览视频平台并下载数据信息。许多财产可能会受到网络带宽的影响。此类个人行为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负面信息和实际影响,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2]。

2.4外来入侵管理方法和对策的实施及安全风险

在日常工作中忽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和对策落实不到位,造成外部安全风险。(1)医师移动站、助理移动站等移动智能终端一般使用Android或IOS电脑操作系统,存在安装第三方或嵌入病毒感染应用程序中木马病毒的概率。(2)互联网中的楼层交换机设备放置在每层楼的上网室或楼梯间。有专职人员监管一般不容易存在非法连接的风险。(3)管理中心的主机房一般设置电子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级别较高,但极有可能存有门卡失窃、门禁系统常见故障等风险性。(4)Web服务器是互联网医疗系统中Web服务的关键作用。在赋予强大的健康服务功能的同时,因为对外开放的Web服务非常容易遭受各种各样攻击,包含URL攻击、缓存地区外溢攻击等,一旦被故意攻击,会立即导致运用Web的功效服务器端医疗器械行业效率低下。除了网络服务器,互联网医疗系统还包含许多不同版本号的服务中心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日常工作中浏览互联网,工作人员必须去医院复制数据和信息,这种个人行为会产生中病毒的风险。系统感染病毒会占有服务器网络带宽,缓减传输数据,占有CPU处理时间,造成服务站和互联网服务器速率减缓,甚至在诊断中泄露或破坏数据和信息和治疗工作[3]。因此,必须有完善的反病毒对策和系统。手机APP运行在IOS和Android手机系统下,存在被反汇编和添加恶意程序拦截登录密码的隐患。

3医院门诊互联网医疗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研究

3.1保证数据网络信息安全

操作和拆卸简单实用。例如,某医院门诊部在医疗移动设备安全部署中增加了有针对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及时建立了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和系统优化操作规范,防范安全最大程度地消除风险,并及时消除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此外,医院高层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工作职责,如播出节目的调配、系统登录密码的复杂性、系统安全规则等提出了精准的要求规定等,并指定专职人员执行管理办法。此外,要求责任人及时对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认真检查,有利于及时处理安全风险或危及系统优化的不利情况,及时报告风险,做好详细备案工作,促进系统优化。为了更好地保证系统的优化运行,工作人员主动选择了WPA、WPA2等安全系数更高的加密技术,合理提高密码的安全和压缩强度[4]。

3.2主动升级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及时利用监控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科学论证,认真检查网络层数据信息及其无线网络设备,扩大准时检查范围,合理排除安全隐患。在医院智能终端设备上部署服务器防火墙机器,完成设备层的合理升级,提高登录密码的抗压强度,加强认证,不断完善系统安全防范技术,然后及时合理识别风险类型,将攻击性风险降到最低,加强维护信息内容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确保登录密码不易被盗取的唯一途径。在医院门诊层面,利用数据信息及其无线网网络设备对数据和无线网网络设备进行分析,并立即使用监控软件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科学论证,增加对数据的检查范围,合理排除安全隐患。在医院智能终端上部署服务器防火墙机器设备,完善病毒感染防护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系统软件的安全防范技术。在这些方面,有针对性地重点增加资金投入,然后及时、合理地识别风险。在更大层面上降低可能遭受黑客攻击的风险,促进医疗信息应用系统更安全地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登录密码不容易被破译。

3.3提高对信息管理系统隐患的安全意识

现阶段,中国医院门诊诊疗网络服务器已积极安装反木马及其手机查杀木马。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人员定期维护漏洞补丁和病毒库。该方法合理防范了系统优化风险发生。例如,主动选择Oracle数据库查询,保证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充分发挥医院门诊部内部信息内容的关键保障功能。只有数据信息稳定后,医疗设备、网络服务器的所有正常运行才完成了对海量信息内容的即时整理和维护。此外,选择了硬盘容错机制和双设备作为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设备,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如果标准允许,可以考虑备份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既保证了医院门诊部内部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基本减少了内容丢失带来的安全隐患。积极实施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管理方案,规定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技术专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系统优化管理知识培训,确保系统运行过程不易产生风险。防止事故发生,大大降低医院门诊医疗设备的风险[5]。及时修改登录密码,如采用多重密码解锁对策、应用指纹识别、确认外观等。例如,采用多重密码开锁对策,应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判断,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对医院门诊应用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及时在智能终端安装双向电脑杀毒,然后严格遵守日常在线升级相关任务,确保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兼容模式,合理防范避免偷看等意外风险,避免非管理权限和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3.4降低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因素

此外,医院门诊部的高层住宅管理办法应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制定相应的严格标准。具体专职人员执行管理办法,确保责任到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或危害系统优化运行的弊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系统优化管理方法的相关学习和培训,能够第一时间报告风险,并尽快做好详细备案解决,大大减少医院数量。门诊医疗设备的风险是在系统软件运行的全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还有一些关键的传统方法和定义有助于确保互联网医疗系统软件的安全。首先,在解决更敏感的信息内容时,可以应用良好的加密技术,例如AES(高级加密标准)优化算法。其次,使用ECC(EllipticCurvesCryptography)加密技术等优化算法。它是一种适用于移动设备的高效优化算法。最后,有一个多级认证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真实身份和类型授予不同的访问限制。

4结语

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院门诊医疗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既是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受到蓄意攻击。风险源多样,需要主动应用信息内容应用系统,加快系统基础建设,主动升级数据库查询,主动明确提出科学规范的移动智能终端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大力保障医院门诊诊疗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及时防范外部因素的攻击,对医院门诊诊疗工作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雪琼,高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9):118-120.

[2]姜丛吾.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和对策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9):140,142.

[3]聂靓.移动医疗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和对策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21(8):120.

[4]夏述旭,陶红兵,都丽婷,等.“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3):82-85.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2

移动医疗APP是凭借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医生和患者连接,移动医疗APP使患者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自由选择合适的医生实现实时问诊。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饮食专家、健康教练和专属医生等诸多角色,一方面有利于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医院、药店、保健所等医疗场所的工作负荷。进而可能在医患的“交互作用”下,有效缓解“看病难、取药难”的问题。

美国IT咨询公司 Gartner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使“互联网+医疗”成为近百亿的潜在市场,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吸引着各方进入。目前国内从事医疗APP 开发的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上万,国内可下载的医疗健康类APP有2000多款。

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移动医疗APP在改变传统就诊、保健方式的同时,已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重大机遇。然而,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法律问题并面临法律风险,如何规避这些法律风险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法律关系模糊

虽然移动医疗开创了求医问诊的新模式,但相应法律面对移动医疗这样的新事物显得滞后,使受到移动医疗产品侵害的用户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

通过分析北京十家移动医疗APP,它们的运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专门为看病就医服务;为普通大众提供健康建议或参考标准,例如“自测用药”“用药助手”;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APP,包括眼科、牙科等分支领域的产品,例如“春雨医生”等。

在医疗责任上,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提供的服务不同而产生的责任也不同。

如果互联网企业是为医患提供疾病咨询、诊疗服务的平台,本身不直接介入医生与患者间医疗服务,则构成民法上的居间法律关系,那么医疗责任应该主要由医生承担;如果互联网企业直接介入部分诊疗服务,作为医疗主体提供服务,那么就需要承担主要医疗责任。

现行法律对相应的法律关系规定比较模糊,欠缺明确的责任分配承担机制,使患者维权困难。

移动医疗APP还给用户个人信息带来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泄露。该风险通常发生在数据存储、使用和传输阶段,面临域内医疗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人员使用、管理时的泄露风险。第二,设备入侵。患者的健康医疗信息面临各式侵入者入侵的风险。例如2015年美国医疗保险商Anthem遭黑客入侵,超过8000万个人的信息被盗。第三,系统风险。由于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自身的漏洞,使得网络窃密、系统崩溃事件频发,医疗数据安全难以保障。

移动医疗信息一经产生,便蕴含着各种与之相关的权利,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保护医疗信息安全是移动医疗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

移动医疗APP产品获得用户青睐的前提是差异化、而非同质化,因此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专属品牌是产品成功的关键。不容乐观的是,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乱象丛生,大量的移动医疗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在著作权领域,盗版和数据篡改是令开发者头疼的问题。不少开发者经常遇到在未经同意或者授权的情况下,他人通过反编译等手段制造与其源代码不完全一致的复制品,或者改变了正版APP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服务、设置再使用的情况。

在商标权领域,移动医疗企业商标注册的步伐稍一放缓,就会面临大量“抢滩登陆”、开发山寨软件和盗用热门软件等侵犯商标权的情况。

在专利领域,擅自使用某一移动医疗APP的某项核心专利技术,开发功能相同或类似的移动医疗APP将严重侵犯开发者的专利权。

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不容小视,因为每一个侵权行为都与企业利益和患者权益息息相关。对企业来说,受到山寨APP影响而损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会让公司流失大量用户资源和市场份额,经济利益受到极大影响。

还要注意的是,法律政策对网络医疗活动的限制仍然存在。

首先,《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因此,移右搅APP只能提供“普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而不得从事诊断治疗服务。

其次,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与内容。即,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下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下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下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很明显,移动医疗APP也无法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如何提供法制保障

完善与移动医疗的相关政策法规,首先要明确各个监管主体的职责。

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CFDA对低风险的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享有自由量裁权(若某移动医疗APP被认定为低风险,则CFDA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对其进行入市前的审查批准);针对较高风险的移动医疗APP,CFDA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监管指导方案,以维持移动医疗APP 市场的秩序。

其次,打开现在政策的限制,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移动医疗向前发展。建立统一的全民健康电子档案,在保障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打通医院之间、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企业之间的信息通道。

互联网医疗必然会涉及大量的电子数据,包括用户的账号信息以及个人健康信息。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加强数据安全建设,防止用户的电子数据遭到窃取和滥用。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严格遵守互联网信息保护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合同方式,明确界定能够使用这些电子数据的范围和程度,合理合法使用数据。

由于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操作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而在产生医疗纠纷的时候,包括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医疗指导记录、销售记录等在内的电子证据尤为重要。为确保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就必须在电子证据的保存上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保证电子证据的原始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其在医疗纠纷中能够得到有效使用。

移动医疗APP所带来的纠纷大致分为两类:作为APP应用给用户带来的信息安全纠纷、作为移动医疗终端所带来的医疗纠纷。

就前者而言,有专家指出,APP泄密背后存在一条利益链,为了赚取应用内置的广告费用,有开发商与一些移动广告平台签署协议,在用中内置广告代码,让广告商利用应用安装时获得的权限,大量读取用户信息。

就后者而言,医疗纠纷往往伴随着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而产生,鉴于医疗APP本身的特性,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探索建立互联网法律专家委员会。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的医疗侵权纠纷往往以网络为载体发生,这需要一批适应互联网运作模式的法律专家帮助医患双方处理相关纠纷,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做到定纷止争。

第二,鉴于移动医疗APP的特殊性,患者和医生之间无法直接接触,而是靠网络平台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要明确网络交易平台在医疗侵权中的责任。

第三,明确法院管辖权限。网络侵权的管辖十分复杂,在移动医疗APP所引起的医疗侵权中,损害发生地管辖应该成为重要原则。这是因为,相对于一般的网络侵权,网络医疗侵权的救济更有急迫性,不能要求患者在弄清楚各种复杂的管辖关系的前提下进而提讼。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医疗产业链;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改造,医疗产业也不例外。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正在高速渗透传统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诊断到治疗、从手术到给药、从监护到复诊都将进入_个互联网化、智能化的流程,全新的患者、医院、药企、保险等多方共赢的商业盈利模式也将在探索中出现。

1 医疗产业链

要想在医疗领域有所探索,首先要熟悉当前的医疗体制以及整个医疗产业链的需求方与支付方,也就是说,我们所创新或所提供的服务对象是谁,谁愿意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

1.1 患者

患者是构成整个产业链最为关键的要素。不论是医生、医药、器械或是其他衍生的服务,其核心需求者都是患者。所以一切的创新与便捷必须是满足用户强并硬的需求,比如帮助他们节省就诊时间,为其提供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

1.2 医院与医生

医院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医疗提升内部的管理,并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最优的服务或管理;医生需要借助互联网医疗合理配置其就诊时间与对象,并能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诊断。

1.3 药企

中国的医药产业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与管制。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些监督与管制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商业提升空间,给药企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1.4 险企

患者不一定是直接支付方。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保险将是整个医疗产业链的支付方,控制着当前医疗体系的现金流。由于云端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互联网医疗给商业保险激活了新的创业空间。

2 美国“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在美国,一些基于移动医疗及衍生出来的产品,服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整个医疗产业链的不同参与者,比如医生、药企、保险公司等。

2.1 向医生和药企收费

Epocrates的盈利模式是向药企和医生收费。由于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信息,包括功能主治、副作用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帮助医生高效进行处方决策,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2.2 向保险公司收费

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公司WellDoc:其核心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存储血糖数据,上传至云端。云端的算法能够为患者、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由于该系统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所以形成“医生建议患者使用该系统,保险公司买单”的盈利模式。

3 国内“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医疗对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支付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突破了传统的禁锢,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有效调节了医患关系。目前国内依托于“互联网+”医疗衍生出来以下几种商业模式,体现在4个环节上。

3.1 健康管理环节

在健康管理环节上,主要是通过销售硬件产品以获得利润,目前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上,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健康管理还体现在一些软服务层面,比如关注女性健康的大姨吗、美柚等,相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些健康管理APP具有“轻”的属性,导致其“硬”黏性不足,用户对其依赖性不足。

3.2 自诊环节

对一般“轻”病患者而言,其最缺乏的是专业、可靠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医疗咨询。在线轻问诊类平台可以帮助这类患者解决这一问题。专注于该环节的有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其中好大夫在线采取处处强调收费的商业化做法,获得“医界淘宝”的称号。

3.3 医生环节

医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增加合法收入、提升知名度、解决论文职称问题。一方面,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可以帮助医生联结更多的患者,提升个人品牌,另一方面,杏树林、丁香园可以帮助其提高行医水平,评上更高的职称。

3.4 医院就诊环节

在医院就诊,患者的痛点莫过于排队、取药时间长、就诊流程不清晰、盲目挂号权威医生等。“互联网+医院”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极大提高就诊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目前,支付宝未来医院、金蝶医疗已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4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潜在趋势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软价值产业,纵观多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外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医药电商、商业保险、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医生教育、护理机构等方向在互联网医疗前进的道路上极具潜力。

4.1 医药电商

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电子处方等的逐步实现为医药电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药电商的发展提高了流通效率,极大地缩减了流通成本;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和支持研发决策的大数据都为医药电商和药企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4.2 向险企收费

互联网医疗能够实现数据跟踪、收集以及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建议,客观上能够降低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帮助商业保险公司精准定价,设计保险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险营销。目前国内,万达信息和上海市社保,卫宁科技与山西省医保中心达成合作,进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费用监控体系的开发。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突破点,发展前景光明。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4

1.1“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因行业、群体的不同而诠释各异。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家卫健委在2015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较为权威地界定“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2]。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远比概念的提出早得多。上个世纪末,“互联网+医疗”最先以远程医疗的形式问世,利用通信、电子、多媒体等技术,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指导,同时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咨询共享和技术交流平台。21世纪,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激发互联网与行业交叉开花结果,创业者进军医疗行业,比较有名的如“寻医问药网”“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搭建起主要基于PC端的病理查询、药品搜索、医生和医院信息库、简单的医患交流、患者在线预约挂号等平台,使得患者看病流程得以简化,传统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也得到减轻[3]。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出现,“互联网+医疗”开始由PC端转向移动端,借助移动医疗App和可穿戴设备,力图打造从诊前的健康咨询、挂号导诊,到诊中的问诊购药,再到诊后的随访跟踪的医疗闭环。无疑,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势必会为医疗行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从而优化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1.2“互联网+医疗”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1.2.1在线诊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长期以来,传统就医模式因挂号难、候时长、排队烦等原因,严重阻碍患者就医效率,而备受民众诟病。互联网恰好把握住患者渴望获取便利快捷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构建在线诊疗平台,帮助患者实现自诊、问诊,以省去传统就医流程的繁琐。当前,类似“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发展较为成熟的在线医疗平台利用其拥有的海量疾病及症状数据库,并整合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医师、药店、药品等综合信息[4],搭建起医疗健康信息搜索引擎。对轻微及常见病患者而言,只需输入相关病症、体征,即可获取全面、专业的解答实现自我诊断;而针对病情略微复杂或严重的患者,平台还设置了求医问诊服务,患者可将其不适症状编辑成文字或将其异样体表特征拍摄为图像上传至在线医疗平台,通过平台智能分诊传送至专科医师处,进而提供线上诊断,甚至是治疗建议。此外,对于那些有必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患者,部分平台还提供了预约挂号、网上缴费、手机查看检查报告等服务,以简化医疗服务流程。可见,在线诊疗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就医模式空间和时间的壁垒,切实化解群众“看病烦”与“就医繁”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1.2.2可穿戴设备普及促进量化式健康管理

医疗设备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部分诊疗服务从传统医学模式中依赖医生的望闻问切、触视叩诊逐步转化到借助健康数据的量化处理[5]。可穿戴设备作为当前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的新兴产物,通过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最常见的是为慢病患者提供体征监测,由可穿戴医疗设备持续性动态采集病患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传输到相应配对的移动终端进行二次加工,将指标数据以连续变化的曲线直观呈现给患者,以实现自我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记录。不仅如此,数据的云端存储和使用还方便了患者家属及医师及时获取患者健康数据,一旦离群值出现,异常信息将以短信邮件等形式即刻传送给患者本人、家属及其主治医生,提醒患者及时就医[6]。此外,类似智能手环、手表等广受欢迎的日常使用类的可穿戴设备,也可同时支持运动计步、睡眠监测、心率读取等数项人体数据,并经大数据分析提出健康与运动管理建议,可满足大众的自主健康管理需求。

1.2.3社交平台搭建实现医—医、医—患、患—患多向沟通

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医方、患方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还有利于患者医疗决策能力增强及医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传统医疗环境下,医患交流主要集中在就诊过程当中,缺乏医师随访和患者反馈机制。互联网向医疗行业渗透所衍生出的社交平台则为医患提供了持续性沟通的桥梁,医生只需将患者添加到个人平台系统,即可进行随访,提出后续治疗建议或保健指导,而患者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大大减轻了病患奔波往返于医院的不便,且同一名医师的连续性的复诊也更能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疗效。另外,平台中的病友帮、医生社区还为医、患两个群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与情感支持。一方面,患者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其所患疾病的医疗信息,介绍经自身佐证过的康复方法,帮助同类型病友抵御疾病;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同病患者匿名分享经历、宣泄痛楚,有利于患者疏解压力并获取内在心理支持[7]。对医师群体而言,利用社交平台的互联互通,他们可以与同行分享医学知识、诊断经验、解析病例,在拓宽自己行业内社交人脉网络的同时,获取了更多优质、前沿的医疗咨询。

2冷思考:“互联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大众健康管理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传统医疗体制的制约、监管体系的滞后、技术稳定性欠佳等原因,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在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2.1优质医师资源缺乏的问题

尽管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真正走向互联网医疗的多是小型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临床医师,他们为吸引更多患源、树立个人品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投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传统的线下就医需求一样,绝大多数患者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多是拥有过硬专业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良医、名医。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优质医师资源都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他们每天要忙碌于供职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等事务,闲暇时间本就不多;与此同时,医院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也使得他们对互联网医疗没有太大的参与动力,即便有少数名医在各类医疗平台注册,活跃度往往也不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更多大医院的优质医师参与互联网医疗发展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在线医疗的安全性存疑

互联网医疗依赖载体所具有的虚拟性,导致其提供的健康讯息或问诊服务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安全性问题。由于设置的准入门槛较低,当前互联网上线的健康咨讯机构数量众多,所医疗知识、健康建议质量也参差不齐[8],有的甚至将推送虚假或非法广告与真实信息混淆展示,诱导患者购买伪劣设备或到资质不完备的民营医院就医。而患者因其对医疗健康信息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引导产生错误判断,进而浪费金钱且贻误最佳治疗时期。此外,由于在线问诊终究缺少传统医疗实践中的“面诊”环节,医生无法对患者的精神面貌、形态体征、行为动作等健康状态进行观察,故而难以作出全面、确切的咨询建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安全风险。讨论到互联网引发患者医疗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时,随之带来的法律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仅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发生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等问题作了相关规定,那么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中一旦有医疗争议产生,责任应该如何认定?由于医院不可能为医师的网络坐诊执业行为所导致的医疗问题承担责任,那么患者应该向谁讨责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9-10]。

2.3患者信息与隐私存在泄露风险

互联网向医疗的强势介入在营造开放大数据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患者信息与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无论是浏览医疗健康网站获取医学讯息,还是通过移动医疗App、可穿戴设备传递生理体征数据,亦或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就医体验,患者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互联网上留下个人信息与隐私,而网络渠道的交流互通及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又恰好为患者信息的公开提供了条件。当前一些医药器械生产经营者甚至是违法分子,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入各大医疗健康讯息平台,窃取患者的个人资料、地理位置、就医需求等信息以便为己所用。例如,通过电子信箱、短信、电话等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医药产品推销或是网络诈骗,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与一般的个人信息不同,若患者的医疗信息,尤其是当中的隐私信息未能得到恰当保护,一旦遭到披露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例如,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因医疗信息泄露而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极大的精神痛苦。

3对策建议:应对“互联网+医疗”发展困境

3.1巧借多点执业平台,促进优质医师积极加入互联网医疗

要想激活优质医师资源在互联网医疗中的普遍参与度,须打破传统格局,将医师从现有医疗体制中适度解放出来。例如,国家自2009年开始制定并出台政策研究探索的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便是一大进步。根据相关规定,医师多点执业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对于促进优质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颇有意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由国家卫计委的《医师执业管理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某一家医疗机构更改为某一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医师的自由身份[11]。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时间等优势,让其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促使更多名医、良医参与线上医疗,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注入强心剂。其次,兼顾医师利益诉求,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如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科普医学知识、健康贴士等工作时间折算成医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与其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挂钩,以此来推动优质医师对互联网医疗的全力支持。

3.2加强法律制度监管,确保网络医疗服务安全

首先,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机制,使每一个医疗健康类网络平台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评后再投入上线,从根本上确保在线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三级风险监管体系经验[12],对那些仅宣传健康知识、提供保健教育的低风险医疗网络平台,采取较为宽松的标准,通过常规检测即可开放其上线;而对于专业性较强,涉及到求医问药、诊断治疗的医疗服务平台,则需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组织医疗、法律专家审查其医师从业资质、医疗服务范围、健康信息数据的应用等,并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引导广大患者正确辨别医疗健康讯息,以维护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质量和秩序。其次,就互联网医疗可能引发的医疗争议问题,我们认为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规章将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移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政刑事处罚以及赔偿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明确的法律支撑和保护,使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争议时有法可据、有法可依[13]。

3.3多方联动,建立健全患者隐私保护机制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5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6

所以,由移动医疗app研发者精心打造的、易于使用的APP,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能降低用户操作错误的风险。这样做不仅会缩减CE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流程,也会增加客户采用和满意度。当在计划开发一款移动医疗APP时,为提高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要做到以下5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1、了解预期的使用环境和用户的需求

用户研究要求移动医疗app研发团队理解用户的需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户研究涉及在他们的预期使用环境里直接观察潜在的用户。当开发一个移动医疗APP时,医学专家可能会给研发团队的成员带来很多好处。同时研究人员可能还需要了解一些具体的和丰富的医学知识。通过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所处的环境,研发人员将有更好的机会融合所有必要的功能和信息,使医疗APP更加完善。

观察研究的结果都记录在用户场景和任务分析中。用户情景是一个关于有特定目标的特定用户简要的故事叙述。任务分析是以提供人类需求的详细说明来完成用户情景内所要求的步骤。这些都要求朴实的语言,可以让研发团队的成员和投资者达成共识,并且经常运用到今后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中。

2、分析可能的使用风险和用户错误

在使用的时候,研发团队应该同时执行风险分析与传统的系统分析,来判断APP的预期使用与合理可预见的误用之间潜在的风险。设计师有责任创建工作流和交互设计,避免错误。如果用户操作确实有误,移动医疗app在设计中应该有快速恢复的程序。同时设计师也应该认识到,移动设备的输入与于台式计算机不同,新用户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熟悉APP。

目标用户的年龄、智力、生活方式、数字化和健康素养的差异都有可能影响他们使用移动APP的熟练程度,并发生错误。如果目标用户有年轻、健康的技术控与老弱残疾的用户,研发者需要确保这两类用户都能有效地使用移动医疗APP。

3、设计模型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通过如下方式,应用程序设计人员能确保APP的设计适应用户习惯:

专注于用户的主要工作和基本任务

保证用户毫不费劲地完成任务

为了达到用户目标,需要设计多步骤

许多用户已经熟悉了非医疗的移动APP,对导航和互动期望相同。APP的开发人员受益于目前业界公认的动感UI设计导航和互动范式。提供的直观、直接的体验让用户很容易学习和记住。众所周知,用户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新的复杂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少有用户阅读手册或帮助页面。

了解互动式设计概念的设计师,对完成高效的移动互动设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互动设计能让用户通过访问和使用APP,享受到最佳视觉体验与清晰的导航。互动式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画面的平移和缩放,调整了合适的画面尺寸,给用户的导航提供了方便。

4、迭代设计(原型,试验,改进和重复)

迭代设计方法使移动医疗app用户界面更直观,更易于使用。它还可以控制或减轻潜在风险。迭代设计是关于原型,测试,分析和优化的设计过程,需要早期洞察并反馈。

因此,任何问题都可以快速处理,在到达最终设计之前允许迭代和调整,重要的是尽可能早做到这一点。反复更新迭代,能让错误和问题降至最少。

可用性测试旨在收集潜在用户对雏型的反馈,这个过程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参与的人数也可能较少。一些APP需要有代表性的用户来评估并提交重要见解。初始测试可以快速识别大部分潜在问题。

5.验证临床疗效

最终临床测试表明,该产品对预期用途,使用者和使用环境是安全的和有效的。这也表明了设计是有效的,实际上,减少了使用的相关风险。有代表性的用户样本应包括所有测试过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其中可能包括医疗机构,管理人员,患者和护理人员。

总结性测试已经是迭代设计活动一部分。总结性测试应该真正扮演安全使用设备的最后角色,因为从风险角度讲,测试使用方案应注重关键和重要的工作。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将带来健康医疗模式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要求,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积极营造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的发展环境,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用大数据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更好满足人民健康医疗需求。

坚持规范有序、安全可控。建立健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保护等法规制度,强化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坚持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示范引领,注重盘活、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形成各方支持、依法开放、便民利民、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政策法规、安全防护、应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业态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

1.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充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拓展完善现有设施资源,全面建成互通共享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生育登记网上办理。消除数据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实现健康医疗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

2.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卫生计生、中医药与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农业、商务、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体育、统计、旅游、气象、保险监管、残联等跨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分类、分级、分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政策规范,稳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

(二)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3.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4.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加强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5.推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国家免疫规划、网络直报、网络化急救、职业病防控、口岸公共卫生风险预警决策等信息系统以及移动应急业务平台应用功能,推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整合社会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动态分析全人群疾病发生趋势及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等国际公共卫生风险,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整合环境卫生、饮用水、健康危害因素、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和核生化等多方监测数据,有效评价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开展重点传染病、职业病、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和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整合传染病、职业病多源监测数据,建立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快速识别网络体系,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国际旅行卫生健康保健等智能应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6.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业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体育健身、健康医疗旅游、健康环境、健康饮食等产业发展。

7.研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支持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康复辅助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件。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三)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8.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

9.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建设健康医疗服务集成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10.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鼓励开发慕课健康医疗培训教材,探索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优质师资推进网络医学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在线互动、远程培训、远程手术示教、学习成效评估等应用,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保障体系建设。

11.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法律法规,强化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管理,明确信息使用权限,切实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分级授权、分类应用、权责一致”的管理制度。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准入标准,建立大数据应用诚信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大数据开发、挖掘、应用行为。建立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应用编码、信息数据接口和传输协议等相关标准,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产品、服务流程标准化。

12.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

13.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安全规划,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注重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确保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系统自主可控稳定安全。开展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评测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互联共享、公民隐私保护等软件评价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大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安全工作机制,完善风险隐患化解和应对工作措施,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患者隐私、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护,加强医学院、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安全防范。

14.加强健康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强化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和“数字化医生”培育,着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门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创新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形式,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动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要综合统筹、强化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地区要重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切实搞好总体规划、基础建设、安全监管,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地健康医疗数据规范衔接、互通共享、协同应用。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强化对技术研发、新业态构建、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研究建立专家委员会,组织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二)抓住重点着力突破。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领域入手,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便民惠民应用。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支持发展医疗智能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加强疑难疾病等重点方面的研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隐私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地区和领域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试点,总结经验,扎实有序推进。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充分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8

市社会医疗保险处支部副书记、副主任 xxx

根据6月4日市委第六巡察组对市医保局党组巡察“回头看”反馈的巡察意见,结合个人分工,经逐条对照检查,我主动认领问题10个,其中:7个问题在集中整改期内整改完成,3个问题按时间节点整改完成。现将有关问题剖析如下:

一、关于集中整改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问题

(一)“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不到位”问题。

原因剖析:一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主动性不强,理解学深入、不透彻;二是重工作、轻学习,理论联系自身工作实际不紧密,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整改措施:一是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深学细悟、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坚决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重要论述和工作指示;三是坚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自觉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中敢于挑起重担,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奋勇争先,抓好自己分管领域的工作,为推动医保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关于“处罚力度小、未形成有效震慑。对违规违法行为处罚较轻,大多仅为追回违规基金,未严格执行《社保法》和《协议》的相关条款,2019至2020年追回违规违法资金高达3886.94万元,市医保局仅暂停医保服务20家,解除医保协议6家,无行政处罚和移交司法机关案件,违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过度医疗、违规收费、欺诈骗保等现象屡查屡犯。”问题。

原因剖析:市城区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较多,业务科室受现有人员数量及专业特点限制,再加上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措施不足,平时对定点医疗机构多以常规检查、专家审核等协议管理手段为主,很难对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更为深入、专业的监管。

整改措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切实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涉及的违约行为严格按照协议约定进行处理,对涉及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移交市局进一步处理。

(三)关于““一岗双责”执行不到位。党政班子及成员不能做到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廉政恳谈制度落实不到位,党组书记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科室长谈心谈话少,业务指导多,廉政提醒少,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问题。

原因剖析:对“一岗双责”要求思想认识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有时认为市医保处是一个业务型、服务型单位,主要任务是督导分管科室做好日常业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要靠纪检部门进行监督,个人多关注工作的中廉政风险点就可以了。

整改措施:一是认真学习新《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章、党规,积极参加各类廉政教育活动,从违纪违法案件汲取教训,不断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二是加强与班子成员的谈心谈话、思想交流,在抓好分管科室业务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分管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担起责任、狠抓落实,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强化对分管科室长的廉政提醒,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保持应有的力度,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四)关于“落实党建总要求有偏差。‘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树得不牢,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到位;组织生活不规范,部分领导干部没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过组织生活。”问题。

原因剖析:自已身为支部副书记,认为自已主要职责是配合支部书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工作由支部委员分工负责就可以了,个人在支部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性发挥够,对党建工作的落实情况督促、指导不到位。

整改措施:一是在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支部党建工作,重点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做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配合支部书记做好支部党建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经常与支部委员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情况,支持、配合他们的工作,协调单位内部党、政、工、团、妇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按要求参加支委会、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挥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作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按要求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党小组的组织生活。

(五)关于“民主生活会制度执行不严格。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民主生活会前没有开展谈心谈话,相互批评缺少“辣味”,未达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目的。”问题。

原因剖析: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医保经办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大家工作都很辛苦,做好向几十万职工群众的医保服务工作非常不容易,再加上和同志们整天在一起共事,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合作非常默契、愉快,很难当面提出过于尖锐的意见和建议,自已对待组织生活的态度有待进一步严肃和端正。

整改措施:一是端正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党章,深刻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是进行党性修养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提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克服思想障碍,防止因怕丢面子、怕伤和气、怕穿小鞋而不敢正视问题,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问题。二是充分做好会前准备。认真开展谈心谈话,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分管科室、支部成员、班子成员和上级领导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分析,为查摆问题打好基础。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沟通思想,增进了解,交换意见,互帮互谅,化解问题。三是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认真进行对照检查,不评功摆好,真正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对群众意见和上级点明的问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回应,深刻检查剖析问题根源,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在班子成员之间开展诚恳的相互批评,敢于坚持原则,指出问题,真诚帮助提高,防止好人主义,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出“辣味”,开出实效。

(六)关于“对巡察整改不重视,存在新官不理旧帐现象。局党组认为巡察反馈的问题发生在医保局成立之前,未严格按照巡察整改要求重新加以梳理和研判,未成立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建立整改责任清单和细化督促落实机制,致使反馈的“医疗保险基金追缴不到位”问题至今未解决。2020年6月底,市本级企业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由2017年的144家增加至250家,欠缴保险费由336.69万元增加至871.18万元。”问题。

原因剖析:思想认识不到位,总认为2017年全省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后,医保费征缴的主体是税务部门,医保部门无权对以征的欠费进行催缴,造成对清欠工作的主动性不够。

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与税务部门对接,根据我省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明确清欠主体责任,主动配合税务部门开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清欠工作。二是建立缴费提醒制度,通过医保信息系统每月按时传递单位征缴信息,督促税务部门加强日常征缴管理,进一步提高征缴率。三是定期对长期欠费单位(欠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1年以上)情况进行统计,协调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助查询相关单位注册、经营状况,对已办理注销登记的“僵尸单位”进行处理,避免产生新的欠费记录。

(七)关于“整改实效不佳,未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针对多次发现的违规医疗行为问题一直未建立有效防范机制,边改边犯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定点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仍存在过度医疗、降低入院标准、超范围用药等违规行为。如2018年至2020年市直定点医院过度医疗、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涉及费用达126.3万元。”问题。

原因剖析:医保经办机构成立多年,人员不足特别是医药、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现有监管手段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专业性强,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违规行为长期存在的原因错综复杂。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现有经办人员业务特别是医疗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升监管能力;二是充分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医疗费用专家审核和定点医疗机构日常监管,对发现的违约问题按照服务协议严格处理,涉嫌违法违规的,及时移交市局进查处;三是充分参与市局组织开展的各项基金监管专项行动,积极配合严厉打击违规医疗行为。

二、关于按照时间节点可以完成整改的问题

(一)关于“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有差距。“一网通办”制度落实不力,目前,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豫事办和“i濮阳”平台互通尚未完成,网上医保业务便民公共服务事项较少,医保局初步确定了20项需要线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前仅依托省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8项,距离实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及“最多跑一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问题。

原因剖析:一是对市医保局成立后,对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工作我处数次提出书面建议,但受省局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要求、资金不足等原因限制,致使“一网通办”进展缓慢。二是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较为单一,已线的公共服务事项多以查询类为主,不能有效解决让群众少跑腿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根据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上线工作安排,我市作为第三批城市,8月底前配合省局完成新系统上线工作,解决目前我市医保信息系统功能落后等问题;二是根据全省医疗保障“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医保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力争年底前开通网上办理事项20项以上,实现移动端“豫事办”10个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三是配合市局、处相关业务科室做好我市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和“i濮阳”平台对接工作,方便群众网上办事。

(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医保政策宣传方法落后、单一,仍采用发放纸质宣传材料、制作宣传版面、偶尔在广场设立咨询台等方式宣传医保政策,导致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低,政策的普惠性不能发挥。如城乡参保居民对2020年实行的门诊统筹政策不了解,签约率仅为30%,2019年4月份以来,网络问政中涉及医保政策咨询的达30余条。对于参保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关注不够,办法不多。医保经办服务业务下沉方便参保群众就近办理事项少,除居民医保等少数业务可在社区办理外,大多数业务未实行下沉办理,如异地居住备案等大部分业务仍需到阳光大厦现场办理,造成群众往返奔波,已下沉的部分业务网点覆盖率低,如新生儿参保手续只能在十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理,仅占定点比例的10%。”问题。

原因剖析:一是受现有条件和资金限制,政策宣传方式较为单一,除利用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宣传外,其他宣传方式和手段仍较为落后;二是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实际待遇不高,再加上政策宣传力度和人员培训力度不够,造成参保群众对政策知晓度不高、签约率过低;三是城乡居民参保绝大多数业务已下沉到所有基层服务事台就近办理,新生儿参保因政策相对复杂,只下沉到业务能力较强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办,以确保服务质量。

整改措施:一是依托市局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阳光大厦服务窗口、各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联动开展政策宣传,提升门诊统筹政策的知晓率;二是积极建议市局在濮阳日报、市电视台等本地主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进行医保政策解读;三是加强对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政策业务培训,充分利用集体签约、参保地默认签约等政策措施,力外年底门诊统筹签约率达到60%以上。四是加强新生儿参保业务培训,扩大新生儿参保登记业务下沉范围,力争年底前覆盖70%以上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关于“信息化支撑不足。目前医疗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滞后,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系统不统一、数据不共享,医保部门与税务、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系统不互通、信息不共享,导致出现跨险种重复参保、数据丢失、应付未付、应销未销等问题。如濮阳市7人在本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在其他省份重复参保,其中,有4名重复参保人员利用省际间信息不共享的漏洞实现“一票多报”,涉及在本省报销19.89万元。”问题。

原因剖析:一是全省统一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至今未进行整合,数据不统一、不共享造成省内跨险种重复参保等问题;二是全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未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跨省重复参保等问题;三是受资金、技术等原因限制,部门间系统数据长期未能实现共享、互通。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9

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

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 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 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 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 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 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 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 (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 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 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 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 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 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 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 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 (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 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 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 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 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 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 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 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 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 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 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 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 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 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着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 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 向转型。

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 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 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 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 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 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 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 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 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 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 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着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着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 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着。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 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 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 FDA认 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 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篇10

研究表明,类似MySpace 和Facebook的社会媒体网站,可以暴露出信息,帮助识别那些具有发展为酗酒风险的未成年大学生。研究人员说,酒精是美国大学生受伤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使用酒精的学生中,大约有一半报道过与酒精直接相关的伤害,每年多达1700名学生死于酗酒。酒精使用障碍鉴别测试(AUDIT)等筛选工具虽然可用于识别个人酗酒问题,但却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识别,因为他们很少求助于学生医疗保健中心。而社会媒体网站则可以作为帮助识别出有酗酒风险学生的新型工具。研究者使用AUDIT的临床量表中评估酒精依赖及伤害等内容的10道题目对两所大学中使用公共Facebook的18岁~20岁的本科生进行自测酗酒和中毒/饮酒问题(I / PD),得分揭示个人饮酒问题的风险。

谨慎选择运动障碍示范视频

对很多病人及其家庭成员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医学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互联网还可以提供论坛,让患者分享其个人经历。运动障碍的患者,包括帕金森症、振颤、肌张力障碍等,通常会使用视频作为示范。

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告诫读者,应谨慎从互联网上选择运动障碍视频。研究人员关注了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有关运动障碍的视频,发现许多视频中声称有运动障碍的人并非典型的医学范畴上的运动障碍。对于运动障碍的患者,YouTube上提供的视频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提供一个不准确的运动障碍印象及治疗方法,信息将会干扰对运动障碍患者的有效识别和护理。

作者指出医疗人员应该提醒病人警惕互联网上不可靠的医学信息来源,并帮助患者提供免费可靠的医疗信息。

iPhone可附加先进救生能力

作为一个技术调整的壮举,来自加州大学的一支研究队伍将日常应用的iPhone手机转化成了医学品质的成像和化学检测设备。使用成本约为一个典型应用程序的材料,智能手机即可利用增强的感应元件进行显微放大和光谱扫描。增强的iPhone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生和护士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在这些国家很多医院和农村诊所的实验室设备有限,或者根本没有实验设备。

除了具备最需要的新的感应能力,改善后的手机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传送数据,以做进一步的诊断和分析。由于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价格便宜,科研人员认为学校可以用它们来充实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