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4:57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存在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融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需求。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具有碎片化理财的属性,将互联网金融与政府的普惠金融体系相融合,可以有效解决融资难得问题。当前,互联网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金融风险难以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的门槛较低,容易造成跟风的现象。而且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盲目追求利润,忽略了对用户信用情况的调查。

第二,政策监管不到位。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初创阶段,许多问题刚刚显现出来,导致政策监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空白”地带,一些资质不全、资金不足的金融平台混在其中。

第三,互联网普及程度受限。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大数据分析只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很多重要数据仍然采用纸质记录保存,容易导致数据遗失。在互联网普及程度受限的情况下,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缺乏数字化的支撑。

第四,用户消费习惯有待改善。一些60、70后的用户大多数不会或不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缺乏互联网思维,而且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因此,很多用户消网上消费的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改善用户的消费习惯。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对策

(一)新旧交替,协同创新,共创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传统金融行业,比如银行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当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独占互联网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有自己的技术信息系统和较为固定的用户群体,这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优势所在。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一般从互联网思维出发,更加注重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人性化的服务。在传统金融理念看来,用户是被动的接受者,是金融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再考虑如何销售给目标客户,忽略用户的体验。而互联网金融理念认为,一种金融产品的设计要以用户的体验为基础,当用户的要求被体验出来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再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体现了产品的人性化特点。

(二)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服务型商业新模式

随着金融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金融产业的商业模式。在目前的“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正在形成新的发展潮流,互联网金融的“线上+线下”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青睐,这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支持。在产业整合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充分整合数据资源,合理优化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关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的作用,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拓展业务渠道,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三)立足大数据,推动新发展,构建成熟商业新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用户的个人征信是重要支撑条件。没有信用的支撑,就不会有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当前,征信行业的发展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征信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在社会金融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好国家的研究发现,征信机构的权威性与金融行业发展的安全性密切相关,只有权威的征信报告才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产品。征信作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在构建成熟商业新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一结论可以从国外己经有的案例中清晰得出。由于缺乏数据共享系统,数据碎片化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导致国内征信生态系统不成熟。面对这一情况,立足大数据,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发展,构建成熟商业新模式势在必行。

(四)强化监管,有效融合,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用户资金的投入,如何融资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共同问题。在这一融资的过程中,风险控制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最核心的环节。鉴于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立足传统金融行业的安全系统,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支持,传统与现在相结合,互通有无,共同防范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规范到位,完善相关立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用户个人电子资料的价值日益凸显,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时常发生。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整治力度,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这也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料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双向融合,互通有无。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非颠覆或替代的关系,因此传统风险控制与互联网新型风险控制方式,可以有效结合,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各自在不同领域优势地位,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润东.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策[N].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54-57

[2]邱慧欢.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7:56-57

[3]张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5,09:257-258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2

1.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在市场有效的理想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理性,个体自利行为使得“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市场均衡,均衡的市场价格充分明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此时,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目的是排除造成市场非有效的因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少监管甚至不监管,以免抑制有益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存在大量非有效因素,使得自由放任监管模式不适用。实施合理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由此体现。其必要性有如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中,个体决策存在非理性。比如,在P2P平台中,金融机构销售的产品是针对借款者个人的贷款,由于投资需求者不一定能充分认识投资失败对投资者个人的影响,即使P2P平台明确说明借款者存在信用风险并且投资分散,这种网贷仍属于高风险投资。第二,有些有害风险不一定会被市场纪律有效管理控制。目前我国风险定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失效的,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用预期的高收益来吸引眼球,扩大发展,但不一定如实揭示风险,会潜在巨大的道德危险。第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殊性

与传统金融一样,在互联网金融中,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概念和分析框架也都适用,从而相应监管逻辑也都适用。但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两个突出风险特征,在监管中要予以考虑。

二、当今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近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偏差。在过去两年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无序中发展,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许多非法集资、跑路等诸多乱象。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金融产品的网络化趋势加快了非法集资的扩散速度,2015年非法集资案件数达历史顶峰,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P2P网络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其中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全部新发案件中数的30%以上。一些平台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要考虑到其业务性质发生了变化,只要涉及办理存贷款业务,就需要接受特殊的监管。银行有资本充足率、风险拔备等各方面的要求、而缺乏监管的平台公司一旦出问题,只能通过借新来还旧,典型的“庞氏骗局”就出现了。因此对进行特殊的监管并不是一种歧视,也不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垄断地位,而是这类机构一旦出了问题,其风险的外溢性就会很广,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互联网金融监管极具重要性。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走势

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正在开展中,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互联网金融业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4月28日,新一期的“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该指数以2014年1月份为基期100,到2015年11月该指数上升到390,随后在12月下降到386。从同比看,互联网金融指数增长速度从2015年6月开始缓和。从分类指数上看,互联网金融各业务发展有明显差异。其中,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基金指数增长趋稳,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41.0%和37.0%,相比2014年增速分别下降了10.9%和13.9%。投资指数增速在2015年年中开始迅速下降。而互联网保险则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风向。接下来几年,互联网金融格局将有更大的调整。

在政策上,监管趋严将是互联网金融新常态,互联网金融将在资产端向产业端下沉将是未来方向。具有优质资产端的公司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网贷监管会在2016年收紧,一些野蛮生长期的平台会提高内修、调整业务方向,否则就会被退出业务市场,这对行业的正向发展是有帮助的。因为一些大平台出现事故,国家会在鼓励金融创新方面变得谨慎。而随着今年监管制度的到来,行业会加速分化,最终会推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意见及改善措施

1.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系统

建立完备的监督监管体系,一是为了保证网络交易安全性,必须设立并公开市场准入标准,目的既是保护投资者的身份信息和利益,也是为了提升入市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二是在虚拟的交易环境中注意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保证交易记录的真实性。三是当网络交易出现故障时,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追究分析交易双方的责任,并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的实施和惩奖措施。

2.增强国民监督监管意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人共同的参与和监督,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关于金融市场秩序、监管、合法合理性的教育,在学校专业的环境下有目的的培养有关金融监管的人才,可开设类似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监管意识。政府也应该支持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到实际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来,从长远来看,这种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从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到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确定GDP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都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随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的卓越贡献,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已成为一种可能。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针对传统金融的创新,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之后,被用户逐渐熟悉接受以后,自然而然的为适应当代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业务模式。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比如说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其方便、快捷、省时等特点,使人们都广泛接受这种金融业务。根据人民银行第一季度有关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报告,第一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4业务227.39亿笔,金额772.5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71.24亿笔,金额6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9%和109.53%。

2.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宝、余额宝,这些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尤其是余额宝,很多投资者,包括学生,都愿意将自己手中的闲钱放入余额宝,虽然不能像买股票那样的收益高,但也不用每天担心它是涨还是跌,并且买股票需要一定经验和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获利,所以,这类网络理财产品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适用的,十分普及,使用率最高,根据数据显示使用率已达到了76%,远远超过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产品。

3.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互联网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浏览网页、看视频、聊微信、刷微博等创造了大量的数据,这就为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我国的征信一直处于覆盖面窄、信息不全面的状态,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4.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指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近几年来P2P在中国范围内兴起,截至2016年3月,我国共有P2P网贷平台2497家,贷款余额为6499.7亿元。在众多微型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借助于P2P网络借贷来实现其融资难问题的案例数不胜数,且P2P商业模式非常符合现如今的新经济;众筹即大众投资,比如说我们经常使用的美团,就是一种典型的众筹模式。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处于新兴行业地位,所以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具体化和系统化,且我国尚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定位不明确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容易出现空白监管或多头监管的问题,从而使互联网金融领域容易出现洗钱、非法集资等社会行为。

2.监管力度不够,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框架,同时,还需注重信息监管,在现如今社会中,人们的私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从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就导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业务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最终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从业人员行业自律意识薄弱,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属于新兴行业,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员工的准入要求较低,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试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从业人员缺少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有员工发生携款潜逃等问题。

4.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国外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此方面的人才及其匮乏,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新鲜血液注入,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将举步艰难。

5.互联网金融缺乏创新,最开始的互联网金融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想要从中获利,但是我们的时代是在变化的,不允许我们以一成不变的眼光来应对复杂的形势,要是互联网金融不进行创新,就很容易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导致其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

四、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尽快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体系。互联网金融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光有道德方面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必须有健全、具体、系统的法律体系来对其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和管制。因此,我国政府应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功能、不同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构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2.实行分层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因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位还不明确,所以监管还不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型犯罪事件的产生。尤其是我国对于P2P网络信贷和众筹的监管还差的很远。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因此,我们为了使互联网金融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监管框架,实行分层监管,同时应更加注重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对客户资料的妥善保存,才能使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无后顾之忧。

3.应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完善行业自律准则。从行业内部正式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在2016年3月,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管理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不仅有助于完善和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还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培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提高其行业自律意识,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员违法行为的出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

4.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人才缺口问题严重影响到互联网金融接下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说在大学里开设相关联的课程,大企业内部制定相应人才培训计划,针对性地让他们学习,或是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学习他们的经验,培养好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相应的福利,留住人才,才能让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更加光明。

5.鼓励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创新发展。不同的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每一个问题,一成不变的思维只会让社会退步,只有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横向或纵向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新的渠道,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因此,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进行创新、多元化发展,以不同的产品特色吸引不同顾客,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励现有平台或将要踏上这个征途的新入者开展新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才能充分挖掘潜能、发挥出它全部的能量。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

中图分类号: DF62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015-04

近日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要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类的互联网金融犯罪,维护我国金融秩序正常运行。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在该领域内非法集资类犯罪的数量和种类也相继增加,并且不断出现更新更复杂的形式。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研究传统刑法对集资类犯罪的规定,有利于发现现行法的优点与不足,为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的犯罪形式等问题研究对策。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界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观点上的不统一,并且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认定不一致的情形,显得很混乱。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该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认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或者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其中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指的是吸收方式的变相而不是存款的变相。对于何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刑法并非没有涉及。最早是由国务院的一个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活动的办法做出的定义(1)。但是这种定义仍旧过于抽象,实践中仍然不易把握。因此,在2011年最高法院为了解决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认定颁布了非法集资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该解释首条便解释了构成行为应该具有的四个特征,第2条则详细列举了十种行为,并以“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作了兜底性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的认定提供了指导,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司法实践中案件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认定虽然从法律规定上看似较为明确、全面,但是司法实践中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仍然存在认定难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从第三方支付、P2P平台到众筹,其对象都是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都拥有资金池(2)。在这种情形下,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很容易触及刑法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定,从而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01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会上对以开展P2P网络借贷业务为名实施非法集资行为做出了说明,会议认为P2P网贷中的“庞氏骗局”、“理财-资金池模式”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本文认为,P2P网贷平台公司应该作为第三方独立的平台,如果平台超越了其角色作为融资者向社会募集资金,失去了其独立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平台一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资金、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就很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于众筹模式下项目成功后融资人理应支付回报。但是如果在筹资初期筹资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金钱、实物或者股权等形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那么筹资者就很有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借贷之间的不同

在经济活动中,民间借贷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来也是吸收资金,并且一般许诺给以一定的回报,但是我国《合同法》第12条明确规定,建立在真实意愿基础上的民间借款合同受法律保护,《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也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在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以下范围内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旨在解决民间借贷纠纷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5年6月23日通过,并于9月1日施行。该规定的第1条就对民间借贷作了界定,即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融资的行为,并对前述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的“四倍利率”规定做了相应改变,其规定只要民间借贷约定的利率不高于年利率的24%,法律就予以承认并加以保护;如果约定利率超过了年利率的36%,超过部分的规定是无效的。从中我们可以推断,约定利率在年利率24%~36%的民间借贷并不是无效的,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法律不予以干预;如果借款人不予以支付,法律也不会支持。因此,民间借贷在我国是有法律依据的,是一种合法行为。民间借贷这种行为在我国也是有法可依的,并不违法,当然也不会是犯罪行为了。

民间借贷的出现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民事活动,不应该同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相混淆,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两行为筹资目的不同。民间借贷行为人往往是为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目的来筹集资金;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筹款目的往往具有多样性,其目的是不特定的。

第二,对象不同。根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构成可知,行为人只有向不特定的对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才会构成此罪;而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自然人与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及三者的相互之间,而且一般是特定的对象。

第三,法律对两者的规定不同。民间借贷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要当事人约定的利率不高于年利率的24%,就会受法律的保护。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一旦认定便不受法律保护,而是刑法打击的对象。

2.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民间借贷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借贷由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两部分构成(3)。《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进行的直接借贷行为即P2P网络借贷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理应由民事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因为我国有关于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的规定,所以对于网络小额贷款则由现有规定进行规制。银监会监管网络借贷行为。

(三)关于金融机构是否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法律规定单位也可构成本罪。对于金融机构能否成为本罪主体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刑法对单位没有作限制,因此该罪的主体既包括非金融机构,也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罪的主体仅限于非金融机构和不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因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本身就是一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虽然这些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是《商业银行法》第75条规定,这种行为应该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一般不宜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处理[1]。也有论者认为,有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当其吸收存款时采用非法的方法,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论处[2]。笔者赞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除了自然人主体以外,还应包括非金融单位及没有经过授权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原因之一是有些金融机构是未经授权经营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例如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这些金融机构毫无疑问能够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而对于有权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虽然扰乱金融秩序,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因为《商业银行法》对这种行为已经有所规定,对其以行政违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即可,不必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

二、集资诈骗罪

(一)适用中对“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判断标准的争议

犯罪构成理论要求主客观两者的统一。在司法实践中相对于外在的客观方面,内在的主观方面往往更不容易把握。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及规定,关于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事实,多数根据类型化的客观事实来认定。如《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了若干行为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

通过观察上述司法解释或文件可以看出,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总的倾向是以集资人的行为来推断犯罪目的,并非犯罪目的的直接认定。司法解释更是以单一的事后行为推定的方式,表现出单纯以结果论的倾向。司法解释还提出了从“不能返还”、“逃避返还”的事实来推定出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明显地是对“事后故意”的采用,有客观归罪的嫌疑[3]。只有对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严格进行认定,才能更好地区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是,上述的两个司法解释和一个纪要却明显地弱化了对这一主观事实的认定。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常常出现行为人在集资平台为了招揽人气,常常承诺过的高收益,但是在一开始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终由于项目的收益较低而没有办法还本付息,在这种情况下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相当困难。

(二)适用中普遍重罪重刑化的倾向

《刑法修正案(八)》虽然废除了票据诈骗罪和信用证诈骗罪等十三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但是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并没有废除。因此可以说集资诈骗罪是经济类犯罪中的重罪。司法实践表明,在集资类犯罪中,当行为人的行为不容易认定时,尤其是人民法院对行为人是构成非法吸收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存在不同观点时,基于某种社会需要,人民法院经常将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处罚。因为集资诈骗罪相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重罪。这就导致了在非法集资类犯罪中的重罪化倾向。重刑化倾向是指在有较轻的刑罚和较重的刑罚可以选择时,选择处以较重的刑罚。据相关统计,司法判决中集资诈骗罪往往被处以重的刑罚,特别是死刑,因犯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刑的,在所有的诈骗犯罪中可能是最多的。所以集资诈骗罪在适用的时候存在严重的重罪重刑化的倾向,这对犯罪人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三)适用中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规制集资诈骗行为的目的便是保障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实践中一旦集资者的资金链断裂难以还本付息,资金提供者就会起来闹事[4]。集资诈骗罪具有受害人较多、影响面积大、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一些人民政府由于社会舆论压力而将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追诉,达到稳定社会、压制舆论的目的。国务院的《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明确规定,集资诈骗罪极易引发群众事件,极易危害社会稳定。地方政府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有可能将不是集资诈骗的行为认定为集资诈骗罪从而损害行为人的利益,并且这种做法也违反了罪行法定原则。

三、对非法集资型犯罪立法的建议

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曾提出一项提案,建议彻底取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原因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与非罪认定难以掌控,很容易造成对民间借贷的不适当压制,有违立法者本意。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多经营活动均会因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国家对利率的管制的放松,一旦利率实现市场化将促使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秩序发生重大变化,从此罪自身的宿命来看,此罪的废除确定无疑[5]。基于非法集资罪及集资诈骗罪在适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笔者建议废除集资诈骗罪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并设立非法集资牟利罪。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前文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于二者的认定,实践中操作相当复杂、困难。加之法院常常将二者混淆,许多案件的处理并不是以刑法的规定来判定。同罪不同罚的情况时常发生。而且集资诈骗罪的认定往往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这在司法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不如设定一个罪名来对非法集资行为进行打击。

第二,笔者认为,设立非法集资牟利罪完全可以实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主要目的――打击非法集资行为。至于用集资手段进行诈骗的行为完全可以用诈骗罪规制。集资诈骗的根本属性应是诈骗而不是非法集资。从我国现行刑法来看,集资诈骗罪兼具法定犯和自然犯双重特征:从非法集资的角度属于法定犯,从诈骗的角度属于自然犯。但是,集资诈骗的本质特征是没有任何真正意义的融资活动,而是打着集资的幌子从事纯粹的诈骗行为[6]。因为所有的集资诈骗行为都可能成立诈骗罪,加之普通诈骗罪的认定相对比较简单,又不会受到人们的抵触,更有利于打击非法集资类型的犯罪。

第三,《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支持各种依法合规设立的互联网支付企业、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及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的发展。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如前面所述,一些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并没有必要用刑法对其规制,如果公法过多地干涉民间融资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一些中小微企业不能融资,从而阻碍其发展,最终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法律不应该禁止民间融资,也不应该过度限制民间融资,而是应该学会规范引导民间借贷融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用非法集资的方式牟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才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四、结语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非法集资型的犯罪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形式也越来越多,认定起来也越来越复杂。加之刑法规范本身具有滞后性与不特定性,很容易造成法律规范与实践的脱节,导致一些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质是非法集资的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制裁。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有必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注释:

(1)《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规定:“前款所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所称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2)第三方支付,指的是和国内外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p2p借贷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向不特定的群众募资用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包括发起人、跟投人和平台。

(3)网络小额贷款指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向客户提供小额贷款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中国刑法实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65.

[2]王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刍议[J].行政与法,2006,(3):127-128.

[3]郭华.互联网金融犯罪概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5):175.

[4]王越飞.集资诈骗罪的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06,( 2):113 .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探索

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传统金融业的基础上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与创新所营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不断向传统金融业渗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务具备更高的透明度、更好的协作性、更低的中间成本、更加便捷的操作等一系列特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给创业者带来众多的投资机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放到互联网金融的探索中来。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说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谈到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以余额宝为例,如果追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以余额宝的初期酝酿为开端,那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金融行业也掀起了一股新风潮。越来越多的网上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与其同时,传统银行业迫于互联网金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经过一番斗争也推出了网上银行。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追求更加便捷的在线支付方式,这就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初契机。但也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怒钱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发展阶段,监管体系的不够完善使之导致各种不良的交易现象频频发生。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各种问题困扰着人们,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互联网金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点

(一)方便快捷

相对于传统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是建立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云服务等技术让交易者之间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易活动。网上操作消除了在时间、空间上的困扰。比传统金融业务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包容性强

互联网金融模式没有传统的中介,交易成本低,双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自己的交易需求。同时,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促进阳光私募融资的规范化。这样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中。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三)覆盖面广泛

互联网金融模式突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个约束性,同时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设立了不同的金融服务,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需求,覆盖面及其的广泛。互联网金融解决了部分传统金融的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和法律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互联网信用监管方面是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互联网信贷业务尚未发出明确的规定,各种借贷模式纷至沓来,使得对贷款的监督变得更加的困难。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各种不良的行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金融环境相对比较混乱。这就大大的加剧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不信任。

(二)高风险

互联网金融体系风险较高。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常见。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很多的困扰。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很成熟,而且它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在此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我们常常看到到或者听到网站被攻击;攻击手段不断翻新;网络、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带来了应用方面的隐患;各种病毒也在花样翻新,系统抵抗外来非法黑客入侵的能力不够,以及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常见的网络金融风险之一。首先表现在两个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过度宣传和美化问题,缺乏风险披露。他们经常使用不恰当的宣传语,片面的强调了产品的高收益率,避免了产品风险问题。甚至存在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吸引客户,占据市场,过分夸大自己的产品收益高于对手。像这种恶意竞争,产品的真实收益可能达不到投资回报率的承诺。这些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公众眼中的真实形象。第二个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监管机制以及门槛相对较低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各类不合规定和资信状况不良的公司存在。这些公司的存在导致了各种资金滥用的现象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四、应对措施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建立分层监管机制

互联网金融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监管方面的法律依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现在十分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其主要包括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资格、界定法律业务范围、建立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公众的隐私问题。

互联网金融业务实体和业务类型复杂多变,需要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监管。这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监管和协同监管。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监管。而部分互联网信用平台则依托当地的执法监管。因此,有必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及监管范围,进行互联网金融的分层和分类监管规划。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主体资格考试,实施互联网金融企业许可证制度,对无资质、无许可证、非法经营主体实行依法予以取缔和处罚。

(二)加大风险投资力度

避免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高风险性,我们主要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风险。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投资,不断的完善互联网技术,防止黑客的攻击以及各类病毒的侵犯,保护其业务的正常运行和客户的隐私安全。其次,我们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支持信用体系建设,将互联网金融平台所产生的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体系,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开放系统接口,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信贷支持。最后,开展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扩大互联网金融风险教育渠道来增强公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认识,以此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问题。

(三)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应该不断加强行业自律,与行业协会和行业领导者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规范,以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该不断的进行自身的审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正。同时也应该杜绝互联网金融产品中所存在的过度宣传和美化问题以及资金的滥用问题。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才能够给人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五、总结

互联网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支付、贷款和理财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抓住机遇,克服存在的挑战。让互联网金融体系更加的完善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

[2] 叶娅莉.对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分析[J].财经界,2015.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探索

引言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使其蓬勃发展,迅速走入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何种领域,政治或是经济,小到企业,大到政府,互联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社会大环境发展下,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存在更多优势,使其受到了广泛好评与关注。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金融带来优势的同时,却因为快速发展忽略了体制的完善性,也给工作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

(一)促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市场化利率政策早在1996年就开始推行,但是过程艰辛曲折。当时国家经济能力弱,金融市场的体制尚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而在改革开放和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银行金融产品快速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券开始走入人们生活。而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更是一剂催化剂,不但推动市场化的融资利率,同时带动了人民群众的存款利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存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但是在小企业贷款问题上一直存在难点。中小企业多数为非国有制,竞争力较差,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就会被逐出市场。银行贷款给中小型企业存在了较大的经济风险。同时,中小型企业存在信用度差等普遍问题,由于这些现实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银行常有“歧视”政策,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向银行之外贷款,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拓宽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其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1]。

(三)推动业务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活跃在人们生活中每个角落,不得不说这对传统金融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压力之下产生动力,传统银行只有加快自身发展,不断提出革新改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留有立足之地。而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创新,传统金融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不够先进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下产生的,而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脚步的主要因素是互联网的技术安全问题。首先,互联网系统性存在安全风险,由于密钥管理技术较为落后,黑客可以利用漏洞偷取资料,对人们经济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次,互联网金融技术选择上存在风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金融交易的速度直接影响了最后的收益,而目前的互联网由于技术不够先进信息传输效率较低,一旦延误了交易的最佳时机,往往会导致一笔交易的失败。

(二)信用问题较多

互联网金融除了方便快捷,还有交易成本低这一突出的优势。可是相应的,交易成本低,违约成本就低。不排除有些人盲目为了利益,投机取巧,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种信用度的匮乏,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更有不法分子信用低下,非法盗取客户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利用恶意骗贷、借新还旧等不良手段骗取钱财[2]。

(三)专业人才匮乏

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是人才,我国由于历史国情,互联网技术发展相对较慢,互联网金融比其他国家起步晚。社会上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数量上较少,实践经验明显不足,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路上,往往供不应求。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但依赖于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还与网络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专业性人才恰恰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纽带,我国只有大力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做到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互联网金融上有更大的突破。才能使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迈上新台阶。

(四)网上支付平台落后

我国金融业支付系统比较落后也是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交易过程繁琐,跨行交易存在较高的手续费和时间上的延误,一旦成本较高,人们参与互联网金融业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并且由于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上存在漏洞,这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异于成为一扇屏障。

(五)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是“分页经营,分业监管”,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入,这种金融体制相对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显得效率较低,并且无法适应外来金融投资。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多样化和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

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可采取加大政府领导,加强政策支持方法来突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首先大力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传统银行贷款的选择外,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促进发展。其次应该更加侧重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持和培养,与传统金融互相竞争的同时共同进步,并且为拓宽金融企业融资找到更多的渠道。

(二)引导规范发展

在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同时,规范发展是重中之重,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首先要严厉打击该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绝不姑息养奸,对不良企业的非法集资,信用匮乏商家的虚假广告及违规交易,和不法分子的买卖客户信息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消费者自我权力保护意识,尽快识破不法分子的骗局,一旦遇到违规交易遭受损失后,要及时报警,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国家应该推行第三方检测评估系统,健全互联网的保障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和互联网金融活动从客观方面进行监管,减少不法分子活动,提高互联网金融安全性。

(三)确立指导思想

在社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势不可挡,势如破竹,我们应该顺应社会发展,大力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与自主创新能力。当然,确立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思想前,我国应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引进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鼓励其努力钻研,积极进取,并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其次,要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为互联网金融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通过媒体等加强个人信用度,并且在互联网金融建立信用体系,增强买卖双方信任度[3]。

(五)完善工作机制

不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何种建议,归根到底是仍需国家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关注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新情况,积极在国内某些企业尝试先行政策。分析出适合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国家采取干预手段协调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创新改革力度,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增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竞争力。

结论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需要结合实际,认真对待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慢,应该向金融体系更为完善的发达国家虚心学习,积极改进,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创造出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一套合理互联网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年8期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国家法;互联网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D996.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金融业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来讲却比较落后,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加强法律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互联网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的资金融资、支付、投资等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和传统的商业银行有所不同,属于第三方金融融资模式。在实践应用中,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第三方支付,这种业务模式在当前的应用中是非常普遍的,第三方支付是指具有信誉保证的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行签约,为用户提供消费者结算的平台,主要有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属于第三方支付。二是P2P网络信贷,这种模式主要是P2P公司搭建相应的平台,资金需求双方可以通过该平台直接进行投、融资服务,属于一种民间借贷的形式,由于近年来P2P存在严重的问题,造成了用户严重的财产损失,当前P2P模式的应用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三是网络小额信贷。企业通过用户的信用评级可以适当的发放小额贷款。在当前的网络小额贷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四是互联网金融渠道,这种模式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升金融服务,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购买理财产品。五是众筹模式,这种模式是项目发起人利用互联网来发起众筹活动,募集相应的资金。当前众筹模式主要是用于公益和慈善【1】。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较多,但每一种模式的发展都不是非常完善,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用户在利用互联网金融过程中造成了自身的财产损失,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风险

当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种类众多。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相关机构也没有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进行登记注册,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很容易出现业务范围出界的问题。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金融机构的合法外衣,进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存款和非法放贷的事情。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互联网金融中存在很多的不合法情况,将会造成严重的财产风险问题。此外,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法律责任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风险。和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对客户身份的严格审查,给互联网金融交易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在网络交易中用户可以凭借虚假身份,完成套现、洗钱等不法勾当。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没有做好妥善的保管,造成部分用户的身份资料被泄露,从而使用户的财产遭受损失。此外,互联网金融也会涉及到很多的刑事犯罪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人们在网络交易中缺乏安全意识,再加上网络中存在病毒、网络攻击等行为,这就很容易给互联网金融交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风险管控方面,当前所采用的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传统的风险管控方法陈旧,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而监管部门也没有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进行直接的监管,相关方面的人才缺乏,造成监管的效果较差,不能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相应的自律机制,无法发挥行业监管的作用。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对国外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使得涉外互联网金融业务比较被动【2】。

(三)互联网投资者方面存在的风险

投资者在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法保证个人私隐安全。通常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中的投资者较多,然而对于这些投资者金融机构没有妥善保管其资料信息,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还会出现倒卖用户信息行为,这对个人隐私问题造成了极大的风险。二是存在信息盲区。用户在选择金融机构时,无法掌握金融结构的资质以及具体的经营范围,在信息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使得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三是借贷主体的约定兑现存在风险。互联网金融中借贷主体的约定必须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以P2P为例,P2P不参与借贷主体之间的收益问题,只是为接待双方提供相应的平台,不规定借贷双方的利率问题。而在实践中P2P的借贷利率往往超出了银行贷款的利率要求,如果贷方不能按照约定兑现,对于超过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需要借方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法制适应方面的风险

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各国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冲突。法律适应内容的不同,将会带来不同的法律后果。例如,美国的第三方金融机构,没有银行的授权也可以办理相应的业务,但欧盟的第三方支付,必须要获得银行的授权。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应用反应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中实行完善的国际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国际法建议

受全球化的影响,当前的国家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随着贸易的频繁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要加强国内法的完善,还需要提升国际法的应用。

(一)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

互联网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如今的国际贸易往来逐渐增多,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在对外贸易中还将会影响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中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同时,还要加强法律适应性,建立共享机制,对于国际范围内的事件要做出详细的法律说明,保障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管理制度

由于互联网涉及的问题较多,且比较具体。因此,要健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管理制度,确保立法的及时性,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具体的案件和行为,避免风险的发生。在维护用户权益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机构的资格认证,提升准入门槛,对于一些存在潜在风险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整改,不断提高安全风险意识【3】。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队伍建设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人才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国际法的法律人员队伍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不断加强国际法的队伍建设,不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提升国际法法律人员的专业性,鼓励进行思维创新,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领导法律队伍,提供互联网金融交易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突出监管立法的国际化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8

一、互联网金融融资的优势

(一)解决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数据信息,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电商信息,进而为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提供参考。同时,互联网融资能够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是否具有贷款资格、贷款数额以及企业的还款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合理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机会。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数据资源为依托,能够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深入分析数据信息,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避免信贷配给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能够自动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只要加以人工审核就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的审批,减小在融资审批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时,依靠数据进行融资审批能够避免信贷配给问题,提高融资的透明性与公开性。另外,互联网融资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最合理的资金需求者,为中小企业提供均等的融资机会。

(三)降低贷款成本。首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能够利用网络中的庞大数据信息,避免信息收集的时间和资源浪费,降低信息处理的费用;其次,互联网融资能够减少交易费用,避免在交易过程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这是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交易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理念落后。由于受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金融理念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同时,有些中小企业缺乏对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的了解,不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另外,虽然有些中小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融资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互联网融资成为企业的口头工作。

(二)金融监管缺失。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金融监管缺失,从而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着垄断、恶意竞争等行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资金和规模限制,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金融监管的缺失难以保障安全的市场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发展。

(三)资金安全问题。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度不高。同时,由于人们习惯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和融资模式,刚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会有一些不适应,容易被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对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产生怀疑,不利于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互联网融资方式。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融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安全问题。

(四)经营风险较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失当状况和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由于互联网平台中的丰富信息和互联网的虚拟性,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存在着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和资金安全问题,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五)员工素质较低。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要求员工具备完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能开展工作。同时,企业员工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积极创新企业的融资方式。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并且大多数员工只注重日常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方式,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做到及时还款,获取政府和银行的信任。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银行的贷款,银行的信任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企业应积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完善企业运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取银行的信任。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掌握互联网金融融资技术,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领导阶层独揽大权,掌握着企业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决策和企业发展有着较强的主观性,减弱了企业发展的科学性,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中小企业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时常发生权责分配不明确、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为实现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中小企业应积极优化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责任,加强对企业决策和企业运营的监督,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互联网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融资的认识,积极学习互联网融资知识和融资技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融资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工作,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四)提高员工素质。首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完善企业员工的信息知识,培养企业员工的信息技能,使企业员工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金融工作和融资工作;其次,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指导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工作和互联网融资工作,积极创新互联网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再次,中小企业应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根据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和互联网融资的要求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信息化水平;最后,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路径

(一)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信用度,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实,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检测,进而实现金融融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为此,企业应积极完善互联网结算手段,搭建企业网络平台,并积极建立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保障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同时,企业应加强网络风险防范,保证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二)利用网络贷款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网络贷款也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网络贷款进行融资。网络小额贷款能够使中小企业进行网络在线贷款申请。中小企业只要登录网银就可以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申请,简化申请流程。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多样,而网络小额贷款申请比较容易,网络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无抵押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应认真辨别网络贷款机构,保证网络贷款的安全性。

(三)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众筹模式有利于集中社会资金,并加强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为中小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提供建议。同时,众筹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创意产品和潜力产品,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

(四)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P2P平台融资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进而为平台客户投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P2P平台降低了融资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

(五)创新传统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资金条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积极创新传统融资模式。为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对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推陈出新,积极建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与银行的网络对接,使银行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运行流程和盈利能力,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同时,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了解竞争对手的资料信息,了解行业贷款的具体情况,进而缩短贷款时间,提高融资效率。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变革 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划时代的金融变革

互联网金融这一名词最早出现,是由于阿里巴巴网推出的余额宝,人们渐渐认识了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说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易与金融活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传统金融业务沉痛的打击,很多业务依靠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成为当代的热门业务得到人们的追捧。

二、互联网金融业态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主要内容之一,简单来说第三方支付就是指买方将货款打入第三方,而第三方则负责通知卖方将货物尽快发出,当买方收到货物并验收无误后告知第三方,那么第三方才会将货款转给卖方,从而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第三方支付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结算,其中其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无偿使用客户留存的备付金,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这笔预付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金的运转,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将十分有利。

(二)P2P互联网借贷

我国P2P互联网借贷模式仍处于起步期,对于P2P的评论也是褒奖不一。一些人认为P2P不受金融监管的约束,其在运作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P2P是一种新的借贷方式,为个人直接筹集款项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国在P2P模式的开发上也出现了两类情况,一类是较为乐观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由金融机构主导的互联网借贷大受欢迎,这些企业具有大数据客户来帮助其信用评级,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风险问题的处理上也解决的很好;而另一类则是单纯开展P2P业务的小型企业,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违约现象以及公司破产问题的屡见不鲜。

(三)众筹

众筹指的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好,而在我国仍出现起步阶段,因此加大对众筹的研究是互联网金融问题研究的一大重点。从全球的层面来看众筹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团购加预购的模式,因而这种模式更多来说是一种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第二类是股权投资,这种筹资模式是投资者购买筹资者的股权;第三类指的是债权投资,在模式上其与P2P最为接近。但是其是分散的投资者向单一的筹资企业进行投资,这是与P2P不同的一点。

(四)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P2P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互联网理财的出现给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效益,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则是一个较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都为理财工具的出售搭建了互联网平台,因此互联网理财的运用相当广泛。举例来说互联网理财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余额宝,这种理财方式大大超越了银行传统存款业务的功能,人们将资金放入余额宝中不仅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正常使用,同时也可以获得与银行定期存款甚至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现在分散在不同行业和机构的理财产品,是互联网理财的下一个目标,将其进行科学的整合,将会实现更好的收益和成功。

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来说,其在很多层面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就现状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一)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时代性的金融变革,这场变革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互联网金融充分运用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智能设备,对成就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态势正朝着快捷、便利、安全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更加促进了高效率的资金配置。更为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金融互联网业务的出现,使得资金需求者与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交易,在程序上大大简化。

(二)影响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传统业务来说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原本的传统金融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业务的作用在一点点的削弱,尤其是在业务和资金量上传统金融业也大不如从前。但是也有一种观点持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成为传统金融业务的绊脚石,也可以促进传统金融业务的更新,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促进金融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促进金融的市场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商业银行资金分流的现象,而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存款,利率管制就会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从而提高银行存款的吸纳;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其不会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三是分业管理体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被打破,而逐渐占用主导地位的是混业管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四)促进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有所改革,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依靠的是互联网,如果互联网系统出现问题则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转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金融监管要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加大对互联网环境的监管十分重要。其次互联网针对的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也成为了金融监管的重点。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是安全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金融监管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起安全与便捷两者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篇10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迅猛发展,特别是以用户为主的web2.0革命的兴起,以及伴随着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搜索引擎等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开启了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质,通过激发个人的潜能创造价值并通过网络聚合成群体智慧。尤其是在经济的核心即金融领域,引发了生产要素与互联网技术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形成了全新的金融业务形态―互联网金融。它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金融业务形态,体现资金融通、支付与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本质,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

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有P2P(Peer to Peer Lending)、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网络贷款、金融网络销售、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及其他配套服务业务等,而且并不局限于此。随着金融创新动态继续延展范畴,互联网金融秉承互联网精神与思维,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和金融功能,根植于金融市场之中,创新了金融的服务模式,有利于破除金融抑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金融的普惠性和民主性。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众筹交易规模预计达到614.5亿元,而到2016年,全球众筹融资规模将有望接近2000亿元。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

监管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根植于金融市场之中,创新了金融的服务模式,有利于破除金融抑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金融的普惠性和民主性。

但是,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时代下人类的一种金融创新,必然带有人性的恶与人定规则的缺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仍然体现金融的本质,依然存在着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模式创新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尤为重要的、迫在眉睫的是需要通过监管法律制度的制定,完善解决其持续创新与规范发展的问题。金融的创新并非一种无拘无束的创新观,而必须是法律自由下的一种创新观,且只有搁置于法律自由框架下,此种金融创新才具有法律与社会的意义。

反观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不难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引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P2P,截至2014年末,风险暴露的平台数量已达到367家:其中2014年新出现问题的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仅2014年10月,涉案金额7000余万元的四川铂利亚、牵涉金额2.8亿元的浙江传奇投资等20余家P2P平台,纷纷陷入关停甚至“跑路”的危机,被称为行业发展史上的“黑色10月”。究其原因,无非是P2P平台如何合法规范地经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问题,而不是脱离信息中介平台,演变为信用平台。其根源正是缺少监管机构针对P2P监管的规则。

此外,2014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下一步如何监管第三方支付的创新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监管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监管理念落后,监管未能及时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其次,现行的监管模式和制度,不仅不能满足传统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金融脱媒的加快,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进一步深化。现行的监管模式与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最后,法律法规不健全,亟待修订我国法律法规,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而,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完善,把P2P、股权众筹等新型业务形态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纳入到我国法治金融的轨道,进而能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有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上取得长足发展。

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出台了纲领性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着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监管;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推行我国金融法治的逻辑下,法律是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双向约束作用,也是一个国家监管体系框架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基于以下考量:

第一,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优势,但是并未达到理想的市场有效状态。因而还存在着市场的个体非理、集体非理、道德风险等,客观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

第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着“长尾”风险。因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了大量的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因而会出现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风险特征,即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风险,对社会的负外部性很大;容易出现金融消费者的非理性、被误导、欺诈等保护问题;

第三,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技术风险,都会造成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合规风险等问题。总之,金融监管是一种既能补救市场失灵,又能维护金融体系稳健有效运行,进而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还能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合理制度安排。

金融法需要及时构建新型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体系,填补法律漏洞,为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将发育并不完全的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法律规制的框架内,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全面有序发展。鉴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等特点,结合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监管理念和方法,通过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路径,下述将从不同的阶段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实行目标监管模式,强化功能监管、协调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三位一体,修订和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适宜实行

目标监管模式

目标监管模式是英国经济学家泰勒(Michael Taylor)在1995年提出来的理论,也被称为双峰理论。泰勒认为金融监管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类监管机构通过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另一类的监管机构实施行为监管,纠正投机、欺诈和不公平交易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目标监管模式的内涵包括了两类机构和两个目标。两类机构是指,通过审慎监管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机构和通过行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两个目标,即金融稳定和消费者保护。从长远来看,两者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监管相对于其他监管模式,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缓和两大监管目标―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稳健和消费者保护的内在矛盾;其二,监管机构各司其职,不存在功能重叠;其三,行为监管机构可以给予消费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充分的保护,同时确保信息透明度和市场操守。

笔者主张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行目标监管模式,是基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因素的考量。

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微观层面上来说,基于以下方面原因:

其一,目标监管模式契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及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场内和场外市场交易打通,线下的“一对一”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变成了公开模式,私募与公募、场内与场外、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乃至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大融合、大混业、大金融的趋势。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不断打破行业界限的混业趋势,而且随着其自身的创新风险、技术风险、长尾风险、金融系统风险等问题的涌现,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而我国央行等十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监管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问题:造成无人监管或者监管过度、监管的标准不一致、监管协调成本高,更难以有效地防范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对功能监管而言,依然存在着不能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问题。而目标监管模式的优点恰好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更能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内在的需要。

其二,目标监管模式的国际前沿实践,证明了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危机之后,监管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国际上实行在目标监管模式下对互联网进行金融监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对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反思、修正。金融危机必定会反弹性地激发立法创新,这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发展中的一条铁规律。英国制定并颁布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FinancialServicesAct2012),废除了金融服务局(FSA)统领下的单一监管体制,代之以“准双峰”模式。具体来说,在英格兰银行之下新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FPC),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监控和应对系统风险;新设审慎监管机构PRA(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作为英格兰银行的子公司,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将剥离审慎监管职能后的FSA更名为FCA(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并保护消费者。

因而,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模式进行重构,可以由国务院直接设立我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两个机构:

一是以央行、财政部为主体构成的金融审慎监管局。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负责监控和应对系统风险。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监管和监测,将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总额纳入到整个金融行业的社会融资总额,对危及金融稳定和安全的系统性风险,有权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报送指定的有关数据报表。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从宏观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并防范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洗钱的危害活动。

二是由证券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相关机构构成的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行为的监管,负责监管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公平、合理的竞争,始终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有了统一的金融行为监管局,就可以不再像传统金融体制那样,分不清是谁的监管责任;能高效制定出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无论是P2P还是众筹),进行监督检查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行为,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我国的金融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一并对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并由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协调二者监管。

如此一来,我国采用目标监管模式,不仅可以适应传统金融行业混业发展的长远要求,更能克服互联网金融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机构监管以及分业监管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创新分不清该由哪个部门监管,各个部门互相推诿,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而且,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目标监管模式具有的内在优越性与延展性,能包容、适应、规范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应强化功能监管、协调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

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从中期发展来看,当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使得其法律属性界定成为难题的时候,机构监管无力监管;而且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金融业的混业发展,功能监管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优点。

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功能监管,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功能监管缺少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监管,因而难以实现良好的审慎监管目标。因为功能监管仅仅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特定的各种业务和产品,而不是机构本身,所以就难以完整地获得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和风险信息;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型产品出现后,很难界定其监管范围。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分工也不够清晰,对互联网金融交叉性的产品,也未能明确该由哪个部门来管理。此外,还会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互联网具有跨地域、跨行业、跨时空的无边界特点,互联网上运行的金融业务也相应增加了交易的瞬时性、跨界性和关联性。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首先关注金融行为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从中期发展来看,应该在以功能监管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协同监管。例如互联网金融涉及的是存贷款业务,那么就由银监会按照存款类的机构来监管。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是通过互联网设计的,其很容易形成跨界产品,当功能监管不足时,就应该强化协同监管。如此一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又通过有效的监管协调,控制风险传染和扩散,形成一个以功能划分的专业分工,同时又是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可行的路径是,应该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有效配合,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既要加强不同行业监管部门的横向监管协调,又要强化全国与地方的纵向的监管协调,针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的特点,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无缝对接。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对危机反思的结果就是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维护金融活动中相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尤其是那些缺少专业投资知识的自然人投资者。美国对危机进行了反思,之后制定出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成立了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以改变欺诈和不公平所带来的对金融体系的危害。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美国对众筹、P2P等业务,制定法规进行监管的出发点依然体现出以保护投资者为核心的理念。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对众筹监管的规则中就明确地指出此监管办法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适度保障消费者,并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促进有效竞争。法国生效的众筹监管法案,同样坚持的是保护客户和信息的透明度的理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但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差距加大,不透明的信息和投资者经验的欠缺以及固守传统的监管规则,既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不利于对投资者的保护。因此,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建立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确立合格投资者制度,设计投资者纠纷解决和赔偿规则;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制度。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的

修订和完善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一个起步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是,要求摆脱金融抑制掣肘而转型为能够为符合金融深化要求的现代法律体系。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存在着监管空白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而世界上主要金融创新和监管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等国通过国家立法给予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合法的地位,德国等国家主要依靠现有规则进行调整。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在目标监管模式下,FCA通过《PS14/4-FCA对互联网众筹和基于其他方式发行非随时可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详细规定了众筹、P2P等产品的监管规则,正式承担了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总体而言,美国、欧盟等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或者修改法律,完善法律制度的供给,保障和规范诸如众筹、P2P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因此,要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补充、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和相关制度的规定,通过法律来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及应遵守的监管规则。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完善,通过行为监管保护消费者,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要求。例如对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关于证券的定义与范围进行修改,可以把互联网金融中诸如众筹甚至P2P等活动纳入其监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