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十篇

时间:2023-08-24 17:42:09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现存问题 复习方法

初中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可以这样区别初中历史与其它学科:历史更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多看多背多记,不像数字计算需要推敲思考。当到了考试前的冲刺阶段,课本内容太多,人物事件难记,尤其是多变的时间地点,假设只是凭着死记硬背是没多大作用的,这时更需要技巧性的复习。扎稳基础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把学习效率提高。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疏通各个关联难题,理清思绪,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向积极学习的方向发展,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短期内最大限度提高复习效果。

一、研究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存问题

1.对历史发展模糊,单一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都有相同的苦恼,学生平时学习历史光靠死记硬背,并没有渗透知识点并加以运用,往往学起来不是很理想。由于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把中国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及现代史全压缩成一个单元。老师通过课堂上补充讲解书上缺乏的信息并传达给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课时,书面知识被一笔带过,使得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几千年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知识不够牢固。平时提问答题也会有诸多状况,因为学生基础知识不深,很容易将各个时期朝代及人物事件混淆。比如把记忆中的答案写出,却记不起来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事件,或是分不清楚朝代顺序,将时间写错等漏洞百出的问题。

2.基础不扎实,写汉字出错频率高。几乎每张学生的答卷都会有错别字,无论是填空题还是简答题。往往最常用到的简单词组更容易出错,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某个词不会写而换成另一种表达,就会曲解了整体大意,从而影响教师给分,这是非常让人惋惜的。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都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的,无法把握答题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二、探讨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1 知识结构整理法

这种复习方法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掌握整体脉络,总结出提纲,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长此以往,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抓住重点,打好基础知识,从而消除害怕学不好的心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懂得举一反三,那么遇到的难题都不会是问题。

2 比较异同法

该方法是将历史上发生的性质相似或相同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以及相异的地方,通过罗列这些信息可增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巩固。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横向比较法。在不同空间,类型相同的事物处于同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形式的异同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等都是不同空间的具体类型,可通过这些空间在同一时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复习,从美国、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出发,从多个角度理解资产阶级革命,从而发现三者的共同点。此外这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存在个性上的差别: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较特别,属于民族解放性质的,具有双重性。通过比较分析,深刻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融会贯通,对于理解、记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纵向比较法。处于不同时期的同种事物具体的表现形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出发,观察、比较历史事件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如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印度沦为殖民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走向亚洲强国。通过比较,学生可发现不同历史背景下同一现象的发展是有差别的。

3 问答法、讨论法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一次学习、记忆。然而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经过从头到尾的认真复习,到头来还是把握不了知识的运用。引起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过于自信,学生常常会认为对原有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复习时没有重视知识结构框架的把握;第二,由于教师落后的观念,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逼迫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答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总而言之,虽然现今初中历史复习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每一位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性,增加课堂活力,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提高。教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出现“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的情况发生,也是学生能提高对知识理解、记忆能力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范莉.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2]冯显.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5).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2

关键词: 初三历史 有效复习 复习策略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震宇.浅谈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几种可行方式[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3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4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考就像打仗,只有对中考内容了解透彻,才知道如何复习,如何应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内容包括:(一)考试的范围。根据考试的范围可以决定如何安排复习,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不考的内容上,以及遗漏某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二)考试的题型。根据考试的题型可以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考试内容在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及历年真题中都可以得到。

相比较考试的范围,在中考复习中准确把握考试的题型更为重要。由于地域及教材不同,各地中考题型也有所不同。江苏省徐州市2011年的中考历史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选择题的内容虽然更有创意及广泛,但实际上考查的仍然是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及理解。例如,第17题题目看似很长,实际上就是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个史实。而问答题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掌握以及分析的能力。

根据对不同题型的分析,我们就基本了解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对考试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心中有丘壑,对敌不慌张

不少学生认为既然考试是开卷形式,就没有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记下来,只要考试时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就可以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首先,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历史中考题的题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连选择题都要通过翻书才能找到答案,无疑会浪费大量时间。其次,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是综合的,不仅要结合当时的情况,还要与相关的史实相联系,如果在头脑中没有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和一定的记忆,在做分析题时,所回答的内容就会片面和局限。所以,虽然是开卷考试,复习时笔者仍然要求学生将史实记下来,虽然不再像以前闭卷考试时记得那么详细,但是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要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重大史实。只有做到心中有丘壑,将所学知识都扎实掌握,才能在中考这个战场上面对试题不慌张。

其实只要掌握正确方法,记忆历史知识点并不困难。例如在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将其分为几个要点来记忆,这样逻辑清晰、不易遗漏。如学习世界史中的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分为时间、路线、结果、“印第安人”的由来这几个方面来记忆,避免一些学生虽然记得有这个史实,但是却遗漏了其中某个小点。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只看学生复习的结果,而是要适时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尤其是一些巧妙记忆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复习起来事半功倍且信心增强。

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中考历史实施开卷考试以后,不再将考试的题目局限于考查历史知识的重现,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透过史实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这无疑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改革。中考基本上不会将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试卷上供学生分析,都是提供一些未见过的历史资料,如某些名人说过的话,一些书籍上的记载,还有另外一些课本上未提及的历史材料。那么,是不是没有见过这些材料,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了呢?其实,在讲新课时,教师基本上都会对史实的历史意义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所分析出来的结果,还要学习老师分析的过程与方法。例如,2011年江苏徐州中考历史题第32题提供了两段材料,但实际上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的成就,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资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将课本上的内容罗列出来,还要结合材料进行适当的分析。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历史中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的关键是要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复习思路,二者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对策

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所占的比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重要,这让教师和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热情降低不少,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下降。为了解决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就对其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1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变幻教学的花样,多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加以诠释,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和小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清历史知识存在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纪念馆或者是革命圣地进行学习,通过实物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课外拓展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而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可以注重对历史的年限、事件之间的联系等关系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世界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这段历史的主线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革命任务以及最后的革命意义等等,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除了要让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内容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段历史内容,然后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典型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体会,并且让学生可以组成讨论的小组对这一历史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习的权利放宽给学生们,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方向和掌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看学生们的方向是否准确无误,一直到最后能够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思路为止。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方法,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技巧。

3利用课本插图,加强学生记忆

现在的教材上有很多插图,这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和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不是单单就这样存在的,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帮助学生把历史事件内容与插图上的内容结合在一块,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理解插图与历史事件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事件的讲解上了,而对于课本上的插图并没有加以利用,这样就浪费了插图的价值,学生们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无味,有些抽象的内容还有可能无法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够把插图加以利用的话,有图像进行刺激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掌握,相互连贯的学习还能保证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大的效果。

4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强调了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而每一个年份发生的事情可能比较零散,复习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而这样虽然当时的记忆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忘记的也比较快,不够连贯。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学科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时间、时间、年代、人物等不同专题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识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有些同学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记忆,会制作一个方便记忆的卡片或者是表格,这样的记忆方法在其他学科上也是可以应用的,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有更大的收获。

5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历史事件都是离我们有非常长的时间,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事件发展背景不同,与我们现在的事件解决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的热情度也不会非常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全方面的感受到历史事件始末。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影像资料以及图片,提升学生的视觉效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还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具体路线、路途中所历经多少磨难没有特别大的概念,了解不到长征的艰难情况,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这一电视中的片段,然后给学生展示出长征的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事件的艰辛程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通过直观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总之,教师需要改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这还需要学校和学生多进行配合,只要不断丰富课堂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了解我国以及世界的变化,以古思今,对现在的行为有指导的作用。学校还应该合理的设置历史学科的考察方法,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笔试考核,还应该灵活的让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素质可以全面发展。

作者:杨桂云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新庄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课改前沿,2013,(11).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6

关键词:历史;复习;兴趣;融会贯通

一、引言

每年中考一完,总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我的历史成绩比别的同学差了那么多呢?其关键就是学生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复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疏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而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历史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的复习,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二、教学复习体会

1.运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详细复习。在九年级的总复习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树的复习方式,是学生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用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关键词作为知识树的总树干,根据这一关键词语不断地进行添枝加叶,由一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扩散,让本单元的知识点都跃然“树”上。学生以关键词作为一个中心,不断回忆所学到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复习的兴趣,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的历史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2.联想法。如果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式扩充复习,将许多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复习,这样学生将会在一次复习过程中掌握多个知识点的知识,而且还会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南京条约》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条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联想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这三个条约的相似性以及这三个条约签订的内容与意义等。学生在这个复习过程中,发现这三个条约都是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公正的条约,正是这三个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问答法、讨论法。学生对知识的复习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学习,但是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不喜欢复习,或者经过一轮复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的复习,学生常常误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经常采取的方法或者是填鸭式的总结讲授,或者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学生常常对复习缺乏兴趣。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师生对答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4.比较列表法。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复习是历史复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在对比的基础上,还可以绘制出对比的图表,学生一定能将这两个问题熟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例如“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其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动力、影响等方面,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两次相似的革命牢固地记了下来。

5.成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总要在班里成立学习互助组:每四人为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每四个小组为一大组,设一名大组长;大组长由课代表负责。教师的任务是布置复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维持课堂秩序;小组长的任务是检查本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大组长的任务是检查小组长的学习效果;课代表的任务是检查大组长的学习效果。由每个检查者制作检查情况一览表,记录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由课代表将检查情况汇总后提供给教师,以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种方式分工明确、任务清楚、环环相扣。检查者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检查时劲头十足、非常认真。被检查者不再因面对教师而感到紧张、害怕,也显得从容自信。再加上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与其综合素质评定挂钩等措施,学生的劲头就更高了,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提高。

6.将重大事件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历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重大事件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梳理历史知识脉络。一般要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影响等。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放战争以及世界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可以用此复习方法。如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整理如下:根本原因:19世纪末2O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一协约国。转折: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结束: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性质: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掠夺战争。影响:略。

参考文献

[1]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7

【关键词】复习环节;默写形式;开卷形式;奖励机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应是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士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开卷的复习方法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方式,但在过程环节上仍然显得单调机械。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行这一机制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整体的复习情况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记忆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碰到了学生记忆方面的困扰,"背过就忘"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瓶颈。此时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运用不同的记忆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让复杂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变得简单易记。

一、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记忆的难关,死记硬背很难将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往往背过就忘。那么为什么学生对于初中历史会背过就忘呢?

首先,初中历史拥有庞大复杂而又琐碎的知识,要想记住而又不忘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难,本身知识积累较匮乏,不能系统的串联各个知识点,只能通过艰苦的死记硬背。其次,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系统的传授记忆方法,很多偏远山区的老师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很少讲述记忆方法,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

面对以上初中历史学生"背过就忘"的困扰,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才能很好的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

二、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学科,掌握记忆策略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记忆是创作的基础,只有运用了恰当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历史概念的形成。其次,记忆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很难为今后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途径,历史的学习就毫无意义。

掌握了记忆策略,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让初中历史变得更具趣味性,提升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

三、 初中历史主要的记忆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主要包括谐音顺口溜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联系对比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四大记忆策略。

(一) 谐音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十分琐碎,在记忆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谐音顺口溜的方法,提升学生记忆效率,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记忆方法。如战国七雄使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口溜,能让学生很轻松记住七国名称及其方位;《南京条约》中五个同上口岸的记忆,可以采用"光(广州)下(厦门)弗(福州)能(宁波)上(上海)"的谐音顺口溜,由南向北巧妙的记住了这个五个地名。

(二) 图示记忆法

初中历史关于地图的知识点有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图示的记忆方法了,不但形象直观,而且轻松易上手。如在记忆元朝疆域版图的时候,可以边看边画出其大致图形,并且逐渐丰富板块知识,变抽象为直观,让初中生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知识体系。

(三) 联系对比记忆法

历史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如果分割开每个知识点来记忆,无疑将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联系对比各个历史知识点,让知识自然的串联起来,减轻记忆负担。如在初中历史中不但涉及到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这就需要在学习的时候,按照每个时间段,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记忆方法,串联起中外的历史知识。

(四) 浓缩记忆法

历史知识拥有很大的知识量,要想轻松的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变繁为简,浓缩繁杂的知识点,提高记忆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采用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抓住某个知识点的关键词,进而进行压缩记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大致框架,让学生自行填充丰富每个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依据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国近代史可以采用从一到十的数字浓缩记忆,如一种性质、七个不平等条约、十次战争等,让庞大的知识点收入这个框架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不同的知识点,要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关键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各个记忆方法的精髓,继而开拓出自己特有的记忆方法,让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更加顺风顺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新的记忆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率。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中,记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记忆,是踏入历史学科门槛的第一步。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将会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不断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10)

[2] 林雪松.精致化策略改进学生历史记忆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9

关键词:南京历史中考;命题思路;复习策略;历史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93-02

2012年南京市中考历史第33题是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题。该题构思精巧,形式新颖,以一个时钟的形式按照时序顺时针地展示了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时序把握能力和通史意识。从阅卷结果来看,该题得分率并不高。一些考生无法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在答题的过程中漏洞百出,甚至出现了完全曲解题目意思,张冠李戴,错误作答的现象。考生在答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一部分考生对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历史时空观念,对于新情境下的历史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欠缺。考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所要反思的问题。

历史发展是以时序为基础的,要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时序思维和通史意识。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通过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构建,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必要的通史意识。

中考作为检测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终结性考试,必然会强烈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今年的第33题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试题在有限的篇幅中将20世纪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囊括其中,命题者在对这些重要板块用专题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整合的同时,凸现了每一专题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要求考生按照时序作答,而非按专题来作答。从整个试题的设计来看,每一板块的专题是为构建20世纪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线索而服务的,绝非为专题而专题,而是始终把握住对考生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的考量。这就明显在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基本的历史时空观的构建情况。

近些年来,由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曲解和对课程标准的误读,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似乎在渐渐被淡忘。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概念”高于实质的现象。殊不知,基本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学生基本历史技能的要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课程标准选定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中考第33题就强烈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基本历史技能的培养,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忽视学生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忽视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构建,这是一大通病。教师也知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性,但往往认为通过一轮复习对通史浮光掠影地梳理,学生就已经构建起了必要的历史时空观。这是对初三复习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很多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后构建起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断化的历史知识点,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无深刻的认识,甚至无法按指定的时序来表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之下,匆忙进入所谓的二轮专题复习,其最终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试想一个学生在学完六本书,又经过了两轮复习之后,如果都没有能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时空观,那又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来呢?所以笔者认为,在两轮复习中,都应该把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历史时空观、培养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摆在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六本书进行通盘考虑,改变以往脱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归纳出的专题,而应更多地关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多进行世纪内、时段内的知识点整合。以时序来引领重大历史事件,注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在特定背景下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并做必要的横向和纵向的比对。今年的33题,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放到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查,以文明史观的视角将“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都视为“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和探索”,并与作为“资本主义模式发展与变化”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在同一时段内,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然而然地形成联系。我们在复习时,应当少一些长时段的宏大叙事,多一些短时段的视角转换;少一些脱离历史发展线索的拼凑专题,多一些基于历史发展时序的精微整合,这样的复习也许会更有效。

2、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说,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新课标下的学科知识体系,虽然在史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以文明史观的理念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但以时序排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中仍处于中心位置。而类似33题这类题目是在基础知识上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因而要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力的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历史发展主线与整体框架。近几年的中考主观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敏感性,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历史发展的线索。因此,要引导学生深挖材料,还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挑选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线索的关键词或相近词语进行解读,会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篇10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成才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断代史,基本上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阐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内容丰富,但同时也比较零散,学生们很难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图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历史横向及纵向的内部发展逻辑,它是按照一定的线索串联成的以图形、图表和表格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表达,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展现事物特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较为零散的抽象历史逻辑、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通过比较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它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零散的历史系统化。图示教学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展示了课程概念和基本结构的本质区别,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理解深刻内涵的激情和动力。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具体向形式过渡的阶段,这种思维的变化要求学生们从依靠实物转向依靠内部逻辑。初中阶段的思维转换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来构建学生们的知识表象,进而促进学生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年龄发展特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新课中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能够以最简化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的来龙去脉,能够更为直观地再现历史,将历史教材中繁多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整个历史课堂更加轻松简单。

例如,在讲解汉武帝强化皇权的历史事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整体、认真梳理、演绎部分着眼于整体的理解,更关注细节的记忆。历史知识整体的结构框架都是由很多的要素构成的,在这一节新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由整体到局部的整理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析图,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中朝、皇帝和外朝的地位,通过一个模拟的天平来阐释皇帝与中朝和外朝之间的整体关系,并且能够阐明这几个部分的主要构成成员,让学生们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进而关注细节描写。

三、图示教学法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历史学科本身具备了系统复杂、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整体的复习会具备十分繁多的信息量。学生们想要全部掌握必须要运用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图示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们更加清晰地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图示教学法就是数轴法,数轴法通常会运用在学生们进行整体记忆的过程中,就是把大段的时间按照历史事件的演变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这样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整体。例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复习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数轴图示法。

学生们通过这个图就可以更为简明扼要地了解整个历史,不仅方便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们抓住重心,触类旁通,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

再比如在三大战役的总结过程中,采取的图示教学法可以是知识结构图的形式。知识结构图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筋骨,帮助学生们明确历史课程基本结构,就能够使学生们更为系统地掌握整个的历史内容和事件发展过程。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更为清晰地明确三大战役的重点信息,在单元的总结过程中使用图表法会更为直接地展现一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让学生们能够了然于心,找到更加明确的记忆点,形成深刻的记忆。

四、图示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是一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学习的学科,有时候教师为了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可能会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学习。长期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对历史事件模棱两可,最终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倦怠的情绪,对于教师的后期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采用图示教学法,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的重点理顺了之后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逻辑思维。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的源泉,在社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学生们创造力的地方。传统的历史教学为了保证考试成绩通常采取了“填鸭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们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将图示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之后,通过独特的历史构架,让学生们通过整理图示来外化自己的思维,理清思路的同时,也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图示教学法适应当今时展需求,更加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给学生们最清晰的学习思路,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有为,楼建军.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