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十篇

时间:2023-08-23 16:10:54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1

一、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并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实验环节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传统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虽然也涉及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通常是买几台电脑装几个软件,并没有在教学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实质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专业各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粉笔型”;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进行描述性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加强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同时也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大力推广实验教学,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其统计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

随着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展示、挖掘,以及研究事物数量关系、趋势和规律的分析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操作性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即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几个统计指标,验证几个分析过程和数量模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统计学专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亦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了,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其操作规范和流程。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实验教学环节狭义的认识,即简单地把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教室搬到实验室去完成。从教学过程上看,在完成统计学专业各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量统计方法和数量模型的掌握和运用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例如,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过程的分析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这是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解决数量分析能力所必需的,但也仅仅是实验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统计工作能力不仅仅表现为数量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这需要有较强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敏锐的观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能够清晰的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正确地设计指标体系来描述这些变化和因素,在此基础上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能力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培养和训练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验中才可获得。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其次是实验室中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三、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教学环节要符合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应该结合基础理论的教学进程有针对性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例如:在“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等等。

2.全面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要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与过程,既包括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包含在实验室中的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3.系统性原则

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4.可行性原则

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环节。同时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枯燥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5.前瞻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能够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随着专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调整。

四、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

1.调查与数据搜集环节

“调查与数据搜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一方面,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系统开展问卷设计、社会调查、汇总调查表、归纳整理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设计、资料收集、误差控制、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统计活动的理解,特别是对各种资料搜集方法与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调查应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某宏观范围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统计学年鉴、专业期刊等方式搜集次级资料,为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积累资料。

2.数据分析环节

“数据分析”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属于验证型实验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对所学的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进行验证,以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一部分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个环节中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料支撑,这些数据资料一方面可以利用在“调查与数据搜集”中搜集得到的各种数据。但这些资料是有限的,其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为保障该环节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并建立起一个能与实际接近又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数据库。比如,模拟的各类金融数据,可以实时接收的股票市场信息的数据库,等等。

3.统计软件应用环节

统计软件是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工具。数据分析过程大多数是通过统计软件实现的。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是实验教学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使学生对以下软件有详细的了解:Excel、SPSS、Statistic、EViews、SAS,等等。Excel在目前的日常报表工作中相当常见且较为普及,同时其描述统计的功能已完全具备,能满足简单的统计分析与处理,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分析的课程实验;SPSS是社会科学用的一个组合式统计软件包。从其功能来看,包含了统计类课程的许多方法,例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等。但由于本软件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而设计使用的,所以对不同类别的统计数据不一定能全部处理;Statistic有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便于资料的再开发;EViews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SAS是大型应用集成应用软件,拥有众多的功能模块,可完成不同的任务,包含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具备了质量管理、运筹决策和计量经济的时间序列模型等方面的专门分析计算功能。由于各种软件模块和特点、优势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相应的软件构建统计软件应用环节,其中,Excel作为基本数据分析工具是必须包含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的,其他软件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选择,但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SAS软件的应用。

五、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程学时的限制。由于学时的压缩,统计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必须协调好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实验环节可以适当地拿到课外进行,从而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验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必须精通从问卷设计、数据搜集到软件应用全过程。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把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之中。

第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不能仅仅只有几台计算机,装几个统计软件,而是要有充分的数据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2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33-01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在开展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学习与记忆,还需对学生的实践、自主学习以及探索能力予以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激发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及主动性。导学案是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对专业学习方案予以设计,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增强学习效果,强化数学素养。

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重要性

1.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获得教学自。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前需对导学案予以合理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完善教学能力。

2.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可转变学生学习思想,提升学习积极性,并建立自信心,在课堂氛围中快速融入。应用导学案可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在教学方案中学会主动参与并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有利于提升教师命题能力

应用导学案可为教师提供方便,引入导学案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与详细地了解命题条件、推理形式、解题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系统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解题能力,可行性较强。

二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设计

检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将预习要点引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若=tana,问a的取值范围。通过这种简单的题目学生可自主开展预习,并得出答案,获得学习成就感。

2.课堂设计

该环节为导学案的核心环节,在设计该环节时纲领应为学习目标,基点为数学教学内容,最后对数学规律予以揭示,提供解题方法,对学生思路予以开阔,并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温故知新将内容引入。在设计导学案时引入旧知识较为常见,在选取旧知识时需注意具有引起新旧知识矛盾与关联的作用,可有效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关系时可先对定义进行引入,还有特征“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

限”,再提问学生若sina=,且a处于第二象限,问tana等

于多少。

第二,从实际生活将知识引入。例如测量土地时,土地形状为三角形,此时没有仪器可对角度予以测量,测量土地边长,能否依据边长求出土地面积。由于该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师可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将Horon公式推导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欲望,还可促使学生将所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

第三,利用数学方法将知识引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使用多种数学方法,例如归纳法、类比法及观察法等,在学习代数与几何时意义重大,可促使导学案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能综合复习已学知识。

3.证明设计

在数学学习中有多种定理、公式以及法则,其各有侧重点,因此在导学案的证明环节中其设计与其他环节存在差异。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时,有两个原理,分布计数与分类计数。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原理,再联系实际,利用生活的例子列举常见计数问题,并在组间讨论做答。在应用两个原理前需对其予以比较,观察不同点,再阐述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自主探究原理的形成,在发现、讨论以及形成原理等环节均有所参与。在不断地探索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识原理时有所深入,逐渐由感性转变为理性,并学会如何与同伴之间开展合作以及充分肯定别人的成果。在设计该环节时模式较多,例如问题引导、强化分析、思路提示以及空白艺术等模式,可依据实际教学内容选取最合适的模式。

三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3

论文摘 要:针对目前“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和PBL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将PBL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字逻辑”教学过程中的观点,并提出“2+2”教学方案。教学实践表明,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字逻辑课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逻辑的原理、知识、概念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逻辑”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从计算机的层次结构上讲,“数字逻辑”是深入了解计算机“内核”的一门最关键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对主要的逻辑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PBL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被翻译成“基于问题学习”或“问题式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2]。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形式,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3]。如今PBL教学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

1 研究背景

1.1 数字逻辑课程的内容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和数字电路两个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把握好这两条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数字逻辑基础是研究数字电

路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数字电路中逻辑变量的概念,掌握逻辑代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公式、定理,能够熟练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数字电路是解决逻辑问题的硬件电路,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种基本形式。对于每一种电路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基本单元电路入手,熟悉其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数字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了解数字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总结数字逻辑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字逻辑课程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课程。在逻辑问题的提取和描述方面是抽象的,而在逻辑问题的实现上是具体的。因此,学习中既要务虚,又要务实。

2)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该课程各部分知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学习中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真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逻辑设计方法灵活。许多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而言之,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塑性。

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仍然在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书本上现成的内容、公式、定理、结论讲授给学生,这使学生不能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只能机械地记忆若干公式定理结论,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 在实验实践环节上,一些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验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在面对具体应用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验方案的选择上,一些教师以传统实验为主,扩展性不足,使学生无法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1.2 PBL教学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看成是教学中两个独立的阶段。实际上,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的套用,在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建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对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律做思考、分析、考察,从而建构起相应的知识。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越来越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

2 PBL教学模式在数字逻辑课程中的应用

2.1 教材选择

针对PBL教学法,根据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选择由欧阳星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逻辑》(第四版)作为基础教材,由欧阳星明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作为参考教材。选择教材的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本教材各有其侧重点。

2.2 PBL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课堂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要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概括和应用知识,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教学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基于问题学习体现在课堂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渐把所学知识整合,最终达到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转贴于

作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PBL教学模式,提出“2+2”教学方案,包括4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案讨论总结评价。

在上述4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参与提出问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主要参与解决问题环节和方案讨论环节。下面具体说明各个环节的设置。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环节是教学方案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参与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根据所讲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好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笔者讲到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提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全加器,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进行描述并在试验箱上进行实现,同时还给出一个已经设计好的参考例程,共学生参考学习;在讲到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时,提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汽车尾灯控制器,并对选用的逻辑门器件进行了要求。

这个环节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5~7个人为一组。学生接受任务后学习兴趣提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采取各种方法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共同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将面临一些困难,如逻辑器件的选择上、语言的描述上、具体问题的实现上,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教师也感受到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是非常强的。

3) 方案讨论。

在方案讨论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对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指出其合理的地方,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指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全加器的设计问题中,有的小组采用的是多种逻辑门电路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基于经济问题考虑,只采用与非门电路来进行设计,每个小组都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

在这个环节,老师应强调放开思路,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思考,全方位构思。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们学习自觉性、开创性,又培养学生更多地进行综合思考,得到更多的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总结评价。

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开发任务。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各自成果,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并相互评价,老师给出点评并比较各自设计的优缺点,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一方面要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条理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扩展,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同时对一些难点重点再次进行强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PBL教学可以使得数字逻辑课程目标更好的实现,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伟东,张军. 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0):76-78.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4

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Excel的操作,在复习课中难免会失去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新奇感和兴趣,也容易高估自己。因此,在这堂课中设计一个合理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的任务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复习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Excel基本操作,熟练使用该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招聘会前的热身运动和招聘会中各环节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Excel软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品的创意设计,增强审美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和应用Excel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有复习的内驱力,笔者在显性的任务中设计出隐形的教学目的,通过分组竞争、小组合作的“招聘会”形式组织课堂。具体环节如下:

创设情境(旨在引出任务)热身运动(旨在回顾知识)争分夺秒(旨在突破易错点)创意设计(旨在分析数据、美化表格)成果展示(旨在归纳知识点)活动感言(旨在反馈课堂效果,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如何能够在分组竞争、小组合作中有序地开展这场“招聘会”是这节课的关键。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任务引出

(1)情境描述:校园Excel义工招聘会。

(2)招聘要求:招聘一个团队,有扎实的个人技能、审美观和团队协作意识。

师生互动,了解招聘需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需求,激发他们的角望和自我表现欲望。

2. 热身运动,知识回顾

教师出示任务:招聘会正式开始前,请学生们进入“准备室”文件夹进行热身练习,按下面要求补充完成“高中生在校消费情况调查表.xls”(下面简称消费表)并自动阅卷。

(1)把序号这一列的数据格式设置成为:001,002,003……

(2)在工作表sheet2中筛选出性别为“男”且每月消费总计高于500元的记录。

(3)在D23:F23区域中计算各消费点每人平均每月消费。

(4)用公式法(每月食堂消费/每月消费总计)计算食堂消费比例。

(5)以每月消费总计为主要关键字对表格进行降序排列。

(6)以A24:F24为数据区域,创建一个“各消费点平均每月消费比例”的图表。

要求:①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种图表类型。②将图表放在工作表Sheet3中的B2:F10区域内。

学生操作。

设计意图: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学生对知识点遗忘率高,一上课让学生练练手,起到很好的温习效果,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3.争分夺秒,易错点突破

招聘会正式开始,第一环节:“争分夺秒”。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

说明规则:本环节题型为纠错题,素材源于热身运动的“高中生在校消费情况调查表.xls”。在教师操作之后学生抢答。抢答正确则该小组得10分,不正确则得2分。本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展示题目,记录得分。

纠错题1:某生“对本表中以每月消费总计为主要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列”时出现了排序警告,请分析原因,并演示正确操作。(该题考查排序时数据区域的选择。)

纠错题2:某生在“计算各消费点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数额,并保留两位小数”操作后发现显示有误,请分析原因,演示正确操作。(该题主要考查单元格格式设置和学生的应变能力。)

纠错题3:在工作表sheet1中用公式法(每月食堂消费/每月消费总计)计算食堂消费比例。(教师故意运用相对地址输入公式,考查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知识点。)

纠错题4:在本工作表中创建一个以E8:G8,E29:G29为数据区域的“各消费点平均每人每月消费”的图表。图表类型:饼图。图表标题:“各消费点平均每人每月消费表”。(说明:教师操作时故意选错数据区域和忘记设置图表标题,主要考查不相邻数据区域选择方法和图表修改方法。)

设计意图:(1)通过抢答形式进行易错题演示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所有学生的注意力。(2)以纠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易错点的印象,以达到突破易错点的目的。

4.创意设计,数据分析

招聘会第二环节:“我的创意我做主”。

教师用PPT展示任务一:请各小组分析消费表:总体消费水平偏高的学生主要把钱花在哪一个消费点(满分20分)。任务二: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任务一中数据分析的结果美化表格,并把最终作品存放到学校FTP中名为“创意作品”的共享文件夹内(满分20分)。

各小组推选一名操作手,其他学生一起出谋划策。

美化提示:可以根据本小组数据分析结果适当删除不需要的行和列;设置标题格式、表格内字体大小和颜色、表格列宽、行高、边框;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底纹颜色来显示不同学生的消费水平,是“红牌罚下”、“黄牌警告”,还是“正常范畴”。

设计意图:数据分析是一个难点,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希望能通过集体智慧迸发出灵感。由于每位学生的审美观不同,所以对美化图表这一块不提出具体要求。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若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学生反而会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在这里增加了美化提示。

5.成果展示,归纳知识点

教师统计得分,为优胜团队颁发聘书。

优胜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优胜作品中用到了哪些Excel操作,总结归纳Excel知识点。

6.招聘会感言,课堂效果反馈

请学生在任务单中发表对本次招聘会的感言并上交。

设计意图:设计招聘会的学生感言,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笔者进行教学尝试后多次备课整合的结果。

起初,笔者在“争分夺秒”环节中设计了较多的Excel操作题,但只是个别抢答成功的学生上台演示,存在学生参与操作面不大的弊端,于是笔者尝试删除这个环节,用传统的全体学生练习来替代,但也发现虽然学生参与面大了,关注度却明显降低,同时很难让学生攻破易错点。于是,最终笔者在“争分夺秒”环节之前增加了“热身运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完成基本的Excel操作,把“争分夺秒”环节改成纠错题类型的抢答环节,专攻易错点。

复习课本身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只有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于是,笔者在经过多次思考和尝试之后增加了“活动感言”这个环节,以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5

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廖艳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6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研究

一、前 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自控类等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予以有机结合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关系到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正基于此,本文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研究。

二、理论教学研究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以组合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为核心,将数字电路的设计、实现方法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相结合,融入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理念,以培养“电子产品生产与设计”岗位群为课程目标,是电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电子产品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掌握好《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内容有逻辑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数模转换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等主要内容。

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主要考虑以下主要环节

(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理论教学需要掌握的相关内容及其掌握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了器件正在向低压、低功耗和纳米技术转变。电子技术从分离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路时展要求不同,需对原来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主要涉及:①要求能够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这三个基础要求;以分析器件、模块的外部特性为主,基本掌握器件的内部方框结构、外部特性和主要参数、掌握各种单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②要求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考虑到集成电路的应用前景,学习过程中应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以分立元件及门级电路为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③要求能够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与理论的衔接。尽量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着重于功能电路的定性分析及实际应用。④针对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已经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对基本概念等骨干内容进行强化;对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集成定时器等MSI功能电路加强理解;针对成熟的典型应用电路进行重点研究。

(2)针对涉及的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为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考虑适时、适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采用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论、由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开展教学。将需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知识点挑选出来,针对相应的电子课件进行整理,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主要环节之外,教师应当关注最新的技术信息动态,结合其相应特点,融于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产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现代化教学的总体要求。

三、实践教学研究

通过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即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环节,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1)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达到强化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消化吸收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验手段方面,应当在重视传统实验方式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内容。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对改革实验内容、形式、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所谓在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就是充分地运用各种

计算机软件,如MULTISIM、PSPICE、PROTEL99SE、PowerPCB、QuartusⅡ等。VHDL与Verilog HDL是通过语言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总体所要实现的功能,自上而下地将系统总体功能分解成各模块的功能,通过实现各模块的功能设计来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试与记录上,更应侧重于学生能够对电路性能的比较,能够即时仿真,分析电路故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字系统。在强调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传统型的实验手段,二者之间的比重必须合理分配,而且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同时,针对实验教学中涉及的层次问题必须深入研究,

实验分为基础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侧重于”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字电子基础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求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数字系统的综合与实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的阶段;“创新型实验”是数字电路的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另一核心环节。该环节相对与实验教学而言,涉及内容与环节更多,要求的层次更高,所以更应引起相应的重视。课程设计与实习旨在完成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学习之后,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具体成果往往要求是能够通过调试的具体产品。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主要环节

①题目选定必须谨慎。所选定的设计任务必须依托于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在功能要求方面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今的技术发展趋势要求。

②时间分配必须合理。由于课程设计与实习往往需要经历1-2周的时间,所以指导教师必须对整个期间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了然于胸,涉及:任务分配总体讲解资料查找方案确定虚拟试验板极调试设计完成报告书写答辩完成各个环节,教师必须真正起到富有成效的指导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环节。在把握总体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典型教学案例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中,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是两大核心环节。在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相关内容过程中,针对当今技术发展趋势,结合集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客观现实,重点讲解了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容,包括: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加法器、数值比较器等。针对MSI学习的特点,侧重于如下讲解思路,即:功能说明框图讲解功能表讲析逻辑符号说明芯片引脚说明典型应用电路讲解。总体效果非常理想。另外,结合多年教学研究心得,重点强调了如何更好地分析功能表?如何针对功能表中的信号种类不同进行总表的行、列分割?使得学生理解得特别透彻,学会了一种通用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过程中,在完成利用触发器设计计数器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针对典型的芯片,如:74HC161、74HC163、74HC160、74HC390等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列举了大量的设计实例,从原理分析到注意环节详尽阐述,学生反映良好。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中,针对设计型实验,突出对典型计数器集成电路的应用。在“数字时钟”设计型实验中,要求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芯片、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通过实际检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与分析、设计能力,达到了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以上内容就是本人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体会深刻的案例,结果表明确实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结合了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日后的教学中会予以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五、结束语

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技术与崭新的教育理念注定会不断涌现。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研究注定永远不会停止。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所积累的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体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履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方献]

[1]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erilog HD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乔庐峰.Verilog HDL数字系统设计与验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石焕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师学科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技术资讯,2006年1月

[5]石焕玉.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7

[关键词] 会计学; 实践教学; 现状与弊端; 对策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9

[中图分类号] G64;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7- 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学生素质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院校虽然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毕业后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影响了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或院系都知道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教学很重要,但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实践环节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大多数培养单位设有模拟实验室,有的还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模拟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应有作用。特别是校外实习,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提交一张实习鉴定表和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过关,而学生是否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表现如何,基本不过问,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2 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较短

会计工作是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过程,而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普遍较短。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虽然第八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不安排课程,但要求学生在3月底或4月初返校做毕业论文,从这一学期开学(2月底或3月初)起,到学生返校止,即使学生一直在工作单位实习,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十分复杂,有些环节难度也较大,1个月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根本无法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更不用说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况且有些培养单位在第八学期还安排有关课程,这样,实习时间就更难以保证。

2.3 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有些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实习经费更是可想而知。会计学专业办学单位能有个模拟实验教室,配置足够数量的电脑,安装电算化软件,就算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校外实习环节,这也是许多高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重要原因。

如果由办学单位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活动,必然要考察和选择实习单位,划分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由一名老师带队,并需支付联络费、交通费、带队老师的出差补助费和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办公经费,等等。这些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许多培养单位难以承担。

2.4 师资队伍薄弱

做好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可靠保证。而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历和职称都比较高,但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操作能力比较差,真正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2.5 缺少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环节的教学,离不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壮大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许多培养单位由于受社会关系、办学经费等因素制约,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生不能受益。

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该系与青岛市若干会计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但并未签订书面合作协议,因而合作关系并不稳固。每年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约200人,但有关事务所只能接收30名左右学生实习。事务所之所以接收部分学生实习,主要目的在于从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本所工作,因此,对实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系里在选派学生时也是优中选优。结果,只有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获得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2.6 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

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会计学专业培养单位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存在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就校内模拟实验教学来讲,不过是指导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做一些会计实务练习,很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校外实习来讲,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而且校方疏于管理和监督,恐怕连技术训练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少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得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机会,但实习单位往往将其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其从事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好高骛远,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完善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培养单位的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一般地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单位的直接领导是比较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的,但他们往往没有财权,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机会也比较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善这种状况,培养单位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过问和协调,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支持,并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这一条做好了,实践环节教学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2 适当延长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

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必须得以保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更谈不上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但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将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而且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为熟练的会计操作员。一般地说,在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安排一个学期50~60个课时比较适宜,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凭有效证件进入实验室练习;在每门会计实务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会计、高级会计等)上课期间或即将结束时,应安排4~6个课时到有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及生产车间参观和调研;在毕业实习环节,安排3~4个月比较适宜。当然,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是否有效利用。培养单位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调研和实习时,应当由教师带队,做到事前周密计划,事中认真监督检查,事后认真分析总结,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3.3 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

普通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所需资金理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但事实上,国家拨款的增长远远低于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1999年以来,各地高校出现招生“”现象,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纷纷向银行贷款,结果高校贷款余额像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大,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是很不正常的。公立高校的发展不应建立在依靠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对于各地高校拖欠的银行贷款,其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应政府机构和财政部门视具体情况,以拨款方式逐步偿还,并逐步增加经费拨款,保证高校办学资金的需要。

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将经费使用向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倾斜,以解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紧张的燃眉之急。

3.4 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相比,在任职条件上不仅不应有任何降低,反而应当有所提高。就是说,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宽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实践环节教学任职条件的教师,不应当局限于一两个人,一般应当达到会计学专业师资总人数的1/2左右,至少应当达到1/3以上,以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需要。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培训,即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实践锻炼半年以上时间,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定期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实践和调研活动。

3.5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联系几个实际工作单位,从那里聘用几个实践型导师,派一部分学生去那里实习,而应作为会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系统工程,由培养单位和基地方面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取实践教学基地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要考察其高管人员和资深会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和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单独成立一套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专门负责对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3.6 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与其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其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用结合,融会贯通。

(2) 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算、监督、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多项职能。因此,会计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要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在预算和控制过程中,要通过预算将决策方案落到实处,并通过控制活动保证预算得以顺利执行。因此,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仅应当指导学生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而且应当指导学生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过程中,对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和分析,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3) 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实践环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首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活动,不能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就事论事,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观察和思考会计事项及影响会计事项的各项因素,分析会计事项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7 要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

大多数培养单位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果,培养单位还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提倡、鼓励学生以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当今时代,本科入学率大大提高,本科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本科教育已经从英才型教育转化为普及型教育。鉴于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一味要求毕业生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是这样要求,则可能会诱使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最终劳民伤财,一无所获,而且严重影响和损害培养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声誉。如果鼓励学生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者以调研报告取代毕业论文,并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深人员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则会事半功倍,一举多得:① 难度不大,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② 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③ 在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过程中,学生要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学术论文。

3.8 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健全有效运行的可靠保证。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缺少动力和压力,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由以下内容构成:

(1) 评价主体。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评价应当包括培养单位内部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两个层面,与此相适应,评价主体也应当是二元化的。培养单位内部评价主体主要是培养单位的教务处,或者由教务处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主管部门评价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主管部门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或者由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

(2) 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当是会计本科生培养单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应当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

(3) 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应当是由高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等类似文件。目前,尚无类似文件出台,希望高校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出台此类文件,对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范围、模式、方法、成绩考核、组织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

评价标准可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标准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对照评价依据和一般评价标准制定的具体评价标准,可采用“百分制”计分形式。

(4) 评价程序。会计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可分为准备、调研与审查、分析与评价、告知与存档和后续管理5个阶段。

(5)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当分层次设计,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面可以设立二级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依次类推。但评价指标的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应当适可而止。

(6)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指评价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对象中的有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据以判断有关指标正常与否来分析评价实践环节教学情况的分析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敬全. 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4-166.

[2] 徐秋艳. 会计统计类(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65-167.

[3] 郑建伟,魏祥健. 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108-110.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93-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锻炼提升的机会,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了要提高学习、实验、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本文作者在分析和研究所在学院毕业设计过程存在问题、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从制定有效管理措施、加强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等方面,探索构建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我院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一、以往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学生毕业设计态度不端正、投入时间精力不足。目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不够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玩心较重。相对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时间周期长,历经数月,选题后,学生就束之高阁,不急不躁,直到毕业设计最后一个月,甚至几周,才加班加点,匆匆完工,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忙着考研复试,没有时间做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工作没落实,整日忙于找工作,也无心做毕业设计。

2.教师责任心不强,投入时间精力不足。毕业设计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担负着指导和管理学生的任务,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好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受目前高校考核体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具体表现有,首先不认真出题,对设计内容不仔细规划,对题目难易程度也不能有效把握。其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疏于管理,不主动关心或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不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甚至有老师整日忙于科研,而无暇顾及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完成设计、图纸绘制或完成实验结果分析即可,忽视了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对于机械工程专业,部分教师缺乏现场工程背景,指导水平有限,缺乏指导经验,完全让学生去摸索,设计质量可想而知。

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比较松散,缺乏有效监管。以往的毕业设计有轻过程、重结果的行为倾向。目前,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要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规范了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格式规范、答辩与成绩评定等。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毕业设计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学校规定毕业设计一人一题,但由于缺乏设计内容的介绍,学生对究竟做什么,怎样做,难度多大不了解,使得选题盲目性很大。另一方面,教师给出的题目类型、难易程度,是否适合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缺乏评判标准,往往有的题目太难,学生无法完成,或者不适合做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再比如,中期检查,由于缺乏设计进度时间表和完成质量标准,学生完成了多少,完成得怎样,也无法去判断,因此,中期检查只是流于形式。再比如,毕业设计提交缺乏质量标准,除了满足毕业设计格式、审查外,设计内容是否合格也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有效措施,抓好各个环节,构建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

毕业设计从选题到答辩结束,历经数月,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抓好各个环节,努力构建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

1.出题环节――教师出题,系里审题。毕业设计题目方面,我院注重与生产实际及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工程应用类题目。教师首先将毕业设计的题目及要求完成的内容提交学院,学院按照题目类型分组,并组织相关系、所举行毕业设计题目审查报告会,从难度、内容及工作量等方面审查,各系主任将审查报告会的结果反馈给各位教师,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再公布给学生盲选。

2.选题环节――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因材施导。题目确定后,学生结合个人的专长及对教师的了解,自由选择,做到1人1题,并由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指导日历和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指导日历是根据每周指导学时数,明确教师的指导时间、地点,指导内容,学院根据指导日历,按照日常教学活动加以监督管理。毕业设计任务书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明确学生各阶段的设计任务,指定阅读的文献、资料,制定任务时间节点,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表格包括设计阶段、设计任务、持续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质量要求、考核结果。让学生自由选题,一方面能较好做到因材施导,另一方面对于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能做到自然淘汰。

3.开题环节――增加开题环节,让学生尽快进入毕业设计状态。学生选题后,三周以内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毕业实习,明确设计或研究内容、方法,初步制定技术路线,并给出时间进度规划。开题环节由学院组织,安排业务能力强、指导认真的优秀教师作为评委,每个学生都要做PPT汇报,这样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确保毕业设计整体的质量。

4.中期检查环节――做好中期检查,规范中期管理办法。中期检查是对学生前半段毕业设计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检查。以往中期检查只是流于形式,我院特制定中期检查方式、评价标准、结果处理的管理办法,每位学生都要答辩,检查结果在学院网站公布,并且将中期答辩情况记入学生过程成绩,与毕业答辩成绩挂钩。中期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限期修改,学院督促辅导员、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加强管理,针对不合格的学生要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5.最终答辩环节――严把答辩关,确保论文质量,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为了确保论文质量,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我院制定了相应措施: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及学生答辩成绩组成,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15%、评阅教师成绩占15%、学生答辩成绩占70%。毕业设计存在抄袭、请别人等严重学术腐败现象的,成绩按“0”分记载,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学生答辩前,必须经“知网”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重复率达到30%以上的限期修改,并通报指导教师,二次检测仍达不到标准取消答辩资格。每个答辩小组,抽取后10%学生进行二次答辩并延期毕业。

6.建立激励机制环节――激励指导教师,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使毕业设计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激励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惩戒不认真、不负责的指导教师,我院规定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乘1.2的系数,院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乘1.1的系数;对于没有按照规定指导、设计方案及计算结论有明显错误、图纸有较多错误没有批阅的指导教师,及时给出警告批评,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乘0.9的系数,同时减少下一次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严重的取消指导教师的资格,按照教学事故处理。

三、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思考

1.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质量标准,增强质量评价的客观性。质量标准是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基础,标准不客观,就没有检查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完善的质量标准对设计任务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各环节乃至整个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完善毕业设计的出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及奖惩各个环节的完成质量标准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2.建立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平台,将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记录、查询,包括选题情况、设计任务书、中期检查情况、毕业设计提交情况、答辩情况等。要求学生每周填写工作汇报,指导教师登录填写指导的时间、地点、内容。该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不按时完成设计内容,教师疏于指导的问题,保证毕业设计按时保质完成。同时,该系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质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要靠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近几年,通过构建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的毕业设计质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相信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的质量标准,建立监控体系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将会更加有力促进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红,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高路,于东林.工科院校毕业实践环节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11-02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高校信息类、经管类专业课,内容涉及管理学、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特别是课程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部分和现实工程应用联系紧密,实践性较强。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从C/S数据库系统发展为面向网络的B/S系统。根据诺兰模型,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已成为当前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然而,传统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课程设计仍停留在与手工数据处理或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比较,与企业信息化发展脱节[1,2]。此外,信息类学生对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的原理理解困难,而经管类学生又难以完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该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专业背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切实提高学生面向现代企业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实施的能力。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基于学生专业不同,各有侧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交流和可持续改进三方面展开。

1.深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信息类、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在案例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应该各有侧重。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网络原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可以针对学生编程能力强的特点,侧重指导学生完成MIS系统框架平台的搭建和软件系统的开发。MIS系统框架可根据学生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情况分为两个层次:基于VB、ACCESS或者FoxPro的C/S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基于Java和SQL Server的B/S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此外,对有网页设计基础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扩展为基于JSP或者SSH框架搭建网络数据库平台,或者基于Android或iOS搭建移动APP平台。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了管理学和信息类通识课,根据学生管理理论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可以侧重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研发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提供现有的软件框架,根据学生计算机通识平台课程(开发语言C或者VB、JAVA,数据库有Access或Foxpro)的不同,引导学生在既定软件框架内完成程序设计的关键功能或局部功能设计,如教师指导学生基于已有代码,配置Tomcat的web服务器、设置数据库登陆口令、修改JDBC等加载驱动等局部功能,指导学生搭建成熟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框架,等等。管理类学生在程序框架下的进行功能扩展,为数据表设计、查询设计、视图设计、数据恢复与备份等功能设计;强化SQL语法练习,熟练操作DBMS的数据库,完善权限管理功能;等等。在实践教学中,案例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信息类学生已系统学习过软件工程、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因此,对于学生早已熟悉的软件分析与设计环节技术,授课教师仅需点到为止,重点强调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在实现上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对于经管类学生,则重点结合已开设的Access、C、C++或JAVA程序设计基础,制定学生可理解的演示样例。针对目前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限于学生对网络数据库开发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可提供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框架,如基于JSP的信息系统,基于Android或iOS的应用程序框架,等等。学生的任务是实现数据组织、数据显示以及增删改查等功能。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或者直接沿用网络开源程序,也细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环节。

2.重视实践教学交流。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业务流程重组,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发现原系统业务流程的不足,通过对原系统的业务流程再造[3],设计出适应企业新环境的新系统。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根信息类和管理类的不同专业背景,让学生担任系统的不同角色: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维护员、程序员等,基于不同角色、不同视角针对同一系统进行探讨,深化理解系统分析与设计各环节的相关知识。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与设计除了在班级和专业内的交流,还可以在信息和管理跨专业之间交流。通过设计活动的师生交流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与演练,逐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信息系统开发各个环节理论及相关技术。

3.可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改进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对系统设计的框架进行调整,扩展系统功能,分解功能到课程实验环节;学生完成各实验环节,根据实验环节的连续性,逐一完成各功能的模块设计,通过系统集成,最终完成系统设计和系统功能。最终,学生通过对设计成果演示和答辩,根据系统中不同的角色,包括用户、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程序员)、系统推广与维护人员等身份并回答教师和同学提问,综合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对作品进行再修改。课程设计是实验成果的可持续改进。每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不再是上届学生设计作品的简单重复,而是可持续改进。让学生对上届学生成果内容进行观摩和学习,或者同班同学根据不同的选题进行需求分析,找出系统功能上可继续改进之处,弥补原系统不足。基于当前社会需要,对某些模块或者数据管理进行改进。学生各个环节的试验质量通过在上一届学生成果的基础上的改进程度进行评价,保证每个学生在系统实施中的工作量被分解和明确,为量化考核提供依据。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坚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改进,才能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和不断提升。通过不断扩展学生设计的软件框架和软件功能,激发学生不断创新。

三、Y语

教学实践致力于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技术运用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强化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技术同步,在降低烦琐基本研发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钻研精神,通过师生交流不断完善设计,通过亲自动手实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惠.基于课程群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35(6):102-105.

[2]唐维萍.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工程师,2015,(5):44-45.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第六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ANG Jian-guo1,ZHANG Hong-mei1,SUN Jun-ling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engzhou,Henan 451464,China)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42―01

一、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从问题情境(实际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探索性实验,进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验证。根据这一步骤,数学实验教学一般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创设的情境不宜过多,用时也不要太长。

2. 活动与实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2~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个人探索,也可以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学习。在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相应的实验,并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阐述。

3. 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甚至思维品质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数学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4. 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两环节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因为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高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规律,进行猜想,推理论证,最后得到结论。这一环节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5. 验证与数学化。提出猜想并得出结论并不代表实验结束,还需要验证,通常有实验法、演绎法和反例法。提出猜想是科学发现的一个重要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都需要猜想。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让学生明白:经过理论证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二、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转变观念。实验用时较多,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加之要完成数学教学计划及应付中考、高考,故而部分教师认为没有时间进行数学实验。事实上,开展数学实验,不仅在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探求,还在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实验是数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不是要取代其他教学模式,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2. 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数学实验教师面临来自专业素质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对计算机知识相对生疏,而利用计算机开展数学实验教学需要较多的计算机知识,甚至要用到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另一方面,开展数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