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6 14:00:43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人才 农产品质量检测 人才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ZJC1214034。课题类型: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3〕279号)文件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我省部级现代农村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培养大批现代农业人才,省教育厅决定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依据学院发展规划、立足于专业建设基础,申报了此项工作。在历时两年的培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

一、建设基础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依托农垦集团办学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行业重点支持专业,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区“中高衔接、系统培养”试点专业,中韩合作办学专业。学院具有设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和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二、建设思路与工作要点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为指导,秉承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树立“面向农业、服务垦区、校企联合”的农业教育理念,本着科学定位、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大胆改革、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做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工作。

工作要点如下。一是创立基于校企战略联盟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与企业形成长效双赢合作关系,建立与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二是创新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原“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锻炼农业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和稳定由企业高级农艺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四是扩大农业教育的对外开放,适应国际化“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线农业技术人才;五是制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保障

1.建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制度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需要出台和完善与其配套的工作制度与文件,如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卓越农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生遴选办法、分流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卓越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卓越人才培养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企业培养阶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等。

2.日常教学管理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工作由分院负责,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与建设的协调管理。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制订培养计划与培养内容,制订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教学阶段管理方案与考评办法。

3.学生的遴选与分流

实行普遍培养与重点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编入各班级。经过半学期的考察,校内双向选择,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需建立学生选拔淘汰机制,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在人才引进时,要优先引进具有企业、科研和生产工作经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请进学校,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团队。

5.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专为“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辟独立办公场地,在校内的综合实训楼设置“卓越人才学习室”,学习室设有学习资料、电子期刊、网络平台等设施,在课余时间开放。校企合作建设具备教学示范、技能训练、行业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途径。

6.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任建兴(1961-),男,江苏海门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项目编号:J5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30-02

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多年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才培养在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协(学)会等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一项正在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改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局面,采用适应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其特点正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大举措,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众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调整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卓越计划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期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教育大国。这些毫无疑问对现有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当然,更多的是机遇,可以藉此进行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实践。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同时,理论教材中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知识老化、有些实验与工程实际相去甚远等现象。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高校在工科实验教学上多采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即使有一些,也并未与企业实践挂钩,真正的工程实践型实验更是风毛麟角,学生独立思考少、动手机会少,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不少教师本身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己也没有能力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从小养成在课堂和书本上接受教育的习惯,到了高校仍习惯性认为理论课重要,实践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思想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不利的。

2.利用校企两种资源是卓越计划的应有之义

克服高校工科教育中不适应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的缺陷,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卓越计划,需要进行校企两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建立校企合作制定,采用双主任制,高校主管教学领导或二级学院作为校内主任,企业主管作为校外主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工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攻关,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队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好两种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解决企业提出的工程问题,真刀实枪地做课题,而不是为凑齐“3+1”中的1年在企业实践。

3.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是卓越计划的内在要求

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过分强调工程实践的倾向,以为卓越计划就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型人才,弱化了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实际上,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的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其立即就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为读研深造及日后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中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与诸多环节需要在企业完成,完全靠高校制定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高校有不少教师是没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这样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卓越培养计划不但需要高校教师,同时也需要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这就要有很强的组织实施过程,需要建立双主任制。上海电力学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培养计划制定涉及的方面不但包括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还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甚至专业基础课等众多方面。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如果教师本身都不是工程师,没有在行业企业中历练过,没有丰富、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是极其困难的。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在原有不少在企业进行过较长时间产学研实践的教师基础上,上海电力学院及时选送部分优秀教师到“卓越计划”合作企业进行脱产锻炼一年,积累足够的实践工程经验;同时,从合作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卓越计划教师,逐渐积累教师工作经验,形成臻于完善的“双师型”队伍。

3.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卓越计划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接班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提升、学习面拓展、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大学生科创为依托,结合企业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构建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理论上学深学透,实践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锻炼提高学习、社会交往和合作工作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三、“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1.企业实践贯穿卓越计划培养全程

卓越计划是要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胜任企业工作的“卓越工程师”,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工程教育”的核心,采用工程项目式、工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侧重于工程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实验实践课程需要按照工程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育教学方式将企业实践贯穿其中,是最好的方式。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是2010年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实践,在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科创实践等众多实践教学环节中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校企两种资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电力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受到电力行业及广大校友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对卓越计划培养给予了大力帮助。长期以来在产学研、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近年来,在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教师到企业进行产学研锻炼、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作学术讲座、短期授课,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大学生科创等方面与学校开展了全面的合作。这些为卓越计划全面高质量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计划更加合理,双师型人才数量增加。

培养计划的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使得卓越计划实施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依托上海电力学院和企业共同申请获批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努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制订校企合作的准则及各项细则、共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取得良好的成效。

3.全方位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是靠社会检验的,卓越计划是否能培养出“四有”接班人,需要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之配备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之配备好的企业实践机会,企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这些实际上还略显不够,还包括社会对之评价,特别是毕业后对他们全面的评价。从目前来看,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班不少学生在大三时就被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提前录取为准员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有考研意向的人数也不少,足见其优秀和被认可程度,当然与学校注重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不无关系,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更要跟踪全部卓越计划学生、非卓越计划学生的成长,包括在校、就业、工作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况,将来对卓越计划进行反思总结提高。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认识的深入,进行了校企联合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到企业产学研锻炼、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为卓越计划培养打下了组织和人员的基础。依托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践贯穿卓越培养计划始终,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卓越计划班学生承接的部级和省部级科创基金项目在全校占比成为排头兵,卓越计划班学生被行业知名企业录取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卓越计划是新鲜事物,应当引起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凡新,等.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21-22.

[2]吴江,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28-30.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人才

作者简介:刘卓(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参与高校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反映高校对“卓越计划”创新理念的理解和学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是参与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执行的主要文件,也是参与高校接受卓越计划实施效果检查与评估的主要依据。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申请卓越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高校之一,认真总结并重点研究参与卓越计划专业在制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1.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制订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各高校找到适合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市场的前提。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之一,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于学校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由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及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三海一核”领域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层次的生产型、设计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2.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充分发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把船海核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校情紧密结合,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构建和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三海一核”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即学科专业建设导向“三海一核”,构建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相关学科为支撑,理科、人文和经管学科配套完善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面向“三海一核”,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能力。

3.行业企业参与度高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是确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以“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性需求为牵引,与“三海一核”领域的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80余家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直接面向这些行业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得到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直接指导和有力支持。

二、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提出为了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四方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了解社会,也要让社会了解高校的教学。同时,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最终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要系统、完整、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重点完成五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加强工程人才的基础培养

工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决定着将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按照“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指导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增加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同时设置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重新规划设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工程图学基础、力学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等工程基础系列实践环节,使得工程人才的基础知识更加宽厚,口径更加拓宽。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配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规定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少于总学时的25%,并按照“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打造三个平台,即: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能力拓展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平台包括: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能力拓展平台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生学术活动、学生艺术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业能力考试等。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3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是工程人才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保证。学校依托“三海一核”领域校企合作优势,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本科生产实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我校首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为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放射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环节有的将全部在企业完成,有些环节将部分在企业完成。如放射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部分内容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放化分离、后处理流程、三废处理等实验内容分别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化所相应实验室与退役三废实习基地承担;专业实习将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核404厂等单位合作;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结合科研研发和工程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选题和设计。

4.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加强工程人才基础培养的前提下,专业培养方案还应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为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在学校规定的学分限额之内,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进行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优化了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如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将“专业英语阅读”和“专业概论”合并为双语“专业概论”课程,在专业概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需要,强化工程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并将相应内容从普通化工原理中独立出来;开设核化工原理课程,既包括普通化工原理课程的通用知识点介绍,又侧重于核化工单元操作内容的详解;对现有的普通化工机械及工程材料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开设了核化工机械与材料课程等。

5.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实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推进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尤其在专业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设课外研学和课堂研讨学时数,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意义上“教书匠”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体系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人”的角色。

三、结语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随着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的逐步深入,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也将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王秦辉,赵琳.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5).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即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在4年中的某一年集中完成,也可以是4年累计达到一年。从实践体系的完整性、持续性、深入性和效果方面考虑最好是集中一年完成,但从课程前后衔接性、实践能力多样性、不同实践环节差异性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一些实践项目分配到4年的不同学期。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按“卓越计划”的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5个本科专业对1年的企业学习模式设计思路是以集中深入企业学习为主,以分散到各学期进入企业学习为辅。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0.25年的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1级的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是于第7学期前10周设计为理论教学,第7学期后10周与第8学期整个学期共合0.75年均为集中深入企业学习环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本文紧紧围绕高校-企业人才联合培养问题,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校园内打造工程环境

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接触工程实际,更新教育理念。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校内创办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建立实验室,先后与日本丰田、德国博世、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中德威帝汽车电子实验室、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美国PTC工程软件公司PRO/E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从而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在校园内打造了工程环境,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

三、送生入企,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想达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除了通过上述引企入校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引生入企,即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企业,由企业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如图2所示。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企业所指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受过由实习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安全管理。学校带队教师也应该是在企业得到过锻炼,并获得工程师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是源于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

四、送课进企,在学训工结合的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

按“卓越计划”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不仅仅是企业实践环节,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更适合在企业完成的理论课程的授课环节。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和汽车试验学等课程就更适合在企业环境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将这样的一些课程送入企业,在工作、学习、训练相结合的真实工程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利用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具有工程氛围的科研、创新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组,在项目组的工程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譬如智能车大学生竞赛项目、节油车大学生竞赛项目、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机构创新研究室每年都利用自己浓厚的工程氛围培养了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誉。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校企联合培养是大势所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关键是双方在课程设置和一线锻炼方面要“无缝对接”。本文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我们所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引企入校、送生入企、送课进企和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如何保障一年的工程实践质量,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如何得到有效实施还需更多的从业人士不断摸索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齐晓杰,赵雨旸.引企入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

[3]纪文刚.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6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集结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卓越计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在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如何肩负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地方高等学校在内涵发展环境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进而出现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设计抄袭现象。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弥补现在大学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该能力的培养分校内学习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校内学习部分主要侧重于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同时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企业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2],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来指导、评价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以利用地域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靠对行业和区域地方经济的特色服务求得支持和自我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人才的培养及地方经济的服务上。

(一)培养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大学教育起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作用,其无论是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都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对地方高校而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但区域特色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寻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突破口,借助内涵强校的机遇,挖掘潜力,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高校需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要把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作为个性化发展的切入点,形成服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特色服务人才。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内容[3]。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特色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的引领者,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地区特色创新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地方高校大学生除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一般工程综合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突出的特色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真正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二)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1.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再加上校内缺少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和实践创新氛围,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

(2)师资队伍工程综合素质差。地方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本科评估阶段招进一大批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硕士到博士连读的应届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过程,而不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因此,整个实践创新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不合理[3][4]。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影响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

2.根据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开展系统化的产学研教育。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同时,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的机制,企业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工作岗位,学校出台政策保证教师在此期间的待遇不变,彻底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2)在完成数学、计算机等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基础课后,紧接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增加大一和大二上课课时,同时将人文、政治类课程可适当向后调整,以便及时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应遵循“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注重实践、特色创新、特色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地方特色的工程师综合素养。

1.校内层面的培养模式

从本校优势专业中遴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班,从大一开始招生,从大一开始培养,实行“素质—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素质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大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本行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主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本行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运行、维护能力和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3]。校内层面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在学校层面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同时指导,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和相关课题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举行大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进行训练。

2.企业层面的培养模式

企业层面的培养穿插在各个学期进行,实行三学期制,从大一到大四,企业实践由短到长逐步进行。选择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条件的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企业要为学生配备导师,将企业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保证企业能够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1]。

四、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涉及高校,还包括企业、政府及教育部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协调高校、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二)作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学校必须采取多方保障措施,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建立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奖励制度。

“卓越计划”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有效推进该计划的进行,学校、企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0-12.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14-02

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参与高校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反映高校对“卓越计划”创新理念的理解和学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是参与高校接受卓越计划实施效果检查与评估的主要依据。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认真总结并重点研究参与卓越计划专业在制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一)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制订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各高校找到适合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市场的前提。武汉科技大学始终围绕钢铁冶金行业进行人才培养,为钢铁冶金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卓越计划”基于我校鲜明的冶金行业背景的优势与特色,选择部分具有良好基础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冶金机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耐火材料)、自动化(冶金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等进行先行试点。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实际,“卓越计划”培养的层次定位为本科层次。

(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充分发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武汉科技大学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及冶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主导、相关学科为支撑,理科、人文和经管学科配套完善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能力。

(三)行业企业参与度高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是确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重要保证。武汉科技大学注重与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20多家钢铁冶金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几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得到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直接指导和有力支持。

二、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思考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为了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高年级学生四方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了解社会,也要让社会了解高校的教学。同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最终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要系统、完整、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重点完成五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工程人才的基础培养

工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决定着将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贯彻“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面向行业、突出特色,在低年级实施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突出工程能力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行业需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配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工科、医学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30%以上,理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5%以上,文管经法类专业实践学分应占总学分的15%以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加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企业的参与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是工程人才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保证。学校依托钢铁冶金行业校企合作优势,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本科生产实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我校首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例,与武钢、湘钢、宝钢等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中钢集团耐火材料公司、河南濮耐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通达耐火技术有限公司、法国凯诺斯公司、奥地利奥镁公司、挪威埃肯公司、美国安迈铝业公司、美顿公司、英国摩根公司、日本派力固公司等耐火材料企业签订工程师培养协议,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以校内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分层次设置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企业认知实习、工程实训、企业实践等。

(四)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加强工程人才基础培养的前提下,专业培养方案还应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及其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为了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此,在学校规定的学分限额之内,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进行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优化了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将“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读写”合并为“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在工程专业课学习后,增加了冶金机械课程设计,针对冶金企业生产中典型的机械装备工艺单元系统,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综合设计出系统合理的冶金机械装备工程单元系统,强化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计算、工程设计的能力。

(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实现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推进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尤其在专业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设课外研学和课堂研讨学时数,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三、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方案仍然需要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卓越人才;通信工程;高等学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将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势在必行的。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早在十七大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落实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二级院、各专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信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革新十分迅速。要想培养出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尽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级开始,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拟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培养,拟实施以突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素质”为目标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拟建立“夯实基础、发展特长、面向工程”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旨在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人才。其对东北石油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5.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开展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拟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相关的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做客座教师,并把本专业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卓越工程师”如何练成——浙工大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N].浙江日报,2010-07-01.

[2]教育部.2010年第三次通气会[Z].2010-04-27.

[3]高丙坤.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42-143.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在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正式提出的,该计划旨在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工程师的质量。对此,各个大专要努力响应该计划的号召,无论在相关工程师专业的设置上,还是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都需要围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的高效的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并且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最终造就出一大批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该文将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技术方面的保障机制作为主要的探讨对象,旨在为大专类的院校在工程师的培养上指明方向。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技术;保障机制;探讨

卓越的工程师,即无论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是在高超的实践技能上都是达到很高水准的一类型工程人才,同时在他们身上还具备着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且对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力。对于大专院校来说,要充分地意识到自身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地在调查市场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卓越工程师培养技术保障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建立起完备的学生选拔以及培养模式机制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可以是全校范围内的,当然为了保证培养计划的实现,对学生的选拔需要有一定要求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高层次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学生选拔完毕之后,在对其进行如何培养上,需要注意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对于培养模式来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传授,充分利用起学校的资源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从下手”现象的发生,必须让学生进入企业内部边实践边学习,最终形成学校和企业互相结合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及创造出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最终一步步地向卓越工程师的方向发展。

2构建起有完善的课程框架以及教学手段机制

为了响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大专类院校需要在整个教学的框架上做出调整以及优化,以充分地反映出工程教育的特性。因此,无论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手段上,都要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基础课程中将工程设计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技术理论融入进去,同时还需要增强相关的工程伦理、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地将自主研究以及分组探讨等方式应用于课堂,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摒弃僵硬的笔试形式,将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作为主要考察的对象以及手段,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创新设计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与工程相关的技能。

3建立起强大的师资力量保障机制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卓越计划的实现,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教师队伍,这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大专院校一定要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工程教学以及实践能力,最后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3.1建设校内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保证大专院校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首先需要保证校内的师资力量,构建起一个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团队。首先,需要完善和优化任课老师的进入制度,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背景或者工程经验,或者那些从事工程相关研究的优秀老师,这样能够保证传授给学生第一手的工程知识,照本宣科对无法保证这类学科教学质量的;其次,需要不断地通过培训以提高任课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那些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学校需要定期地安排他们去企业接受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工程相关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外,为了学校还需要建立起人才的引进制度,对于那些工程企业的人才,可以邀请他们来给学生做指导和培训,或者直接聘请他们来任教,将其自身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3.2建立有效可行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光靠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大专院校需要不断地引进外部的教师资源以不断地强化自身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此,学校可以选择工程类相关的企业作为合作方,当然前提是要通过调查该企业的是否具备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条件以及意向。然后,再在企业内聘请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师,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来担任任课老师。总而言之,大专类院校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不断地为人才的培养引进优秀的资源。

4构建起合理而高效的课程计划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计划,大专类院校还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上下功夫,这是保证该目标实现的基本出发点。课程计划关系不仅关系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着其将来的工作。一个合理而完善的课程计划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道德素养。其中实践技能这一项,也包含多个部分,其中有各种工程项目的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等,这直接与学生将来的实践动手能力挂钩。当然,为了实现课程计划,其基础资源应该拓展到校外,通过校内校外综合资源的共同利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为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浩大而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大专类院校而言,需要不断地完善人才的培养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