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历史方法十篇

时间:2023-08-17 18:13:22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不断旧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从对学生灌输知识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众多教师在设计精彩教案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兴趣学习法

现代教育已经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学科,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它具有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的特点,这也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难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只是对众多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违背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兴趣学习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捕捉历史知识中的趣味性元素,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男学生为例,男学生普遍对世界大战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拥有较强的兴趣。部分男学生在拿到历史教材的第一时间就是翻阅《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这就表明,学生对其拥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借助这种兴趣进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在翻阅教材中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异同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背记,反而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积累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进而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习法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析,甚至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3注重历史连贯性

调查显示,历史学困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的知识量过于庞大,导致自己难以掌握各种历史事件,无法正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通常按照历史教材的顺序或者参考书的编写顺序对各类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在此前提下,教师发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建立起正确完善的历史线索。从本质上说,这类学生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从主观上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仅通过大量记忆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各类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和理解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排列,以此增加学习的效率。[2]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例,学生可以将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如逐步从人类的起源梳理到近现代历史时期。通过对时间进行排列,更方便学生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也可以以某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围绕这一特殊事件梳理其他国家受到的历史影响,逐步谱写出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线索。例如,以美苏争锋这一段历史为例。学生以美苏争锋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为中心,首先掌握美苏争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苏争锋的本质、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以及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谱写出更加全面的世界历史篇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利用对比等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4信息化学习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还应该脱离传统学习资源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历史文献,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心得。[3]以现代史为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研究与探索美苏争锋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究方向拓展到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讨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成为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和掌握个人的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总结和优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王映杰 单位: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学习历史需要广泛涉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世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易思善疑、观察联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

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

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 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3

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历史学习中的联系点也有多种,如因果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人物联系、事件联系和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等。我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历进行例谈。

一、以时间为经进行前后联系,促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

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整合历史知识体系是以往通史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纵向序列体系,虽然现行教材以“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取代以往通史体裁的课程结构,但它并不是否认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因此,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梳理出历史发展前后脉络,或把中外历史大事串在一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仍是当前高中历史学习中所必需的。如我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快速阅读课文,提炼要点,快速记住运动中的几件大事,完成对运动过程的了解和掌握。

(1)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

(2)政权初建――1851年9月,“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政权――1853年春,“定都天京”。

(4)军事达到全盛――1853年至1856年,“三次战役”。

(5)由盛转衰――1856年秋,“天京事变”。

(6)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这样学生便可快速掌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基础知识。

再如,在学习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时,为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专题知识,在学习完专题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归纳出如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联系起来,各地经济开始通过正常或非正常途径的联系得到加强。

(2)16世纪至19世纪初,世界市场得到不断的拓展――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活动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

(3)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世界大部分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从而世界变成互动的、一体的世界。

由此可见,以时间为线进行联系,可以使学生迅速抓住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历史规律清晰地显示出来。

二、以空间为纬进行横向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对比认识。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往往并不同步,同样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往往各有特色,这就要求学生还要从横向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联系对比,从而找出历史事件中相通或相异的地方,并从中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内在本质的东西加以认识和理解。如在必修2教学中我将“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前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行联系对比,具体设置以下问题:

(1)促使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请列列看。

(2)作为新的经济因素二者在产生后的处境有何不同?

(3)通过对比你能得出“主宰”资本主义萌芽命运的因素有哪些?

(4)由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命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启示?

经过这样横向联系对比,学生对于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的方法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如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将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进行对比、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等。因为,通过横向联系比较,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外,还能够发现和归纳出那些隐在历史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寻找出不同地域国家历史发展“殊途同归”或“同途殊归”的根源,从而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以内在的本质为纽带进行相关联系,理解历史规律和根本特点。

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理解具体的知识内涵,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根本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把本质内在的东西作为纽带将相关的知识串联。如在进行必修1专题一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让学生抓住“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不仅理清这一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秦朝时期)―“完善”(从汉至元时期)―“强化”(明清时期)四个阶段,而且把本专题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科举制”,以及“内阁”、“军机处”等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因为它们的共同基础和本质是“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样学生不仅形成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而且在认识上对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内在根源有了较好的认识,增强了认识问题的高度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以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进行联系,关注学生体验,促成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能仅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片面的发展,还要求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学生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因为,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所以,教师还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历史中的知识并非就是“过去”的、“死去”的东西,它们往往在某些方面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有着联系。如在进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教学时,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以下两个问题:

(1)生长在农村的我们对于农业十分熟悉,那么,在工业化的今天,农业还重要吗?为什么?

(2)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谈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学生对这些有话可说,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在学生发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的概况,进行新课学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学习和理解课本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再次与当今现实联系,让学生将古今农业相比较,找出并总结:

(1)与今天相比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征有哪些?

(3)经过学习你觉得我们应当如何做?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农业发展的不易,培养了学生热爱农民、珍惜土地的盛情,而且对如何发展农业也有一定的认识。最后,我进一步与十七大中共中央强调在重视农业发展和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此外,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让学生注意观察和搜集身边衣、食、住、行等现象,与课本介绍的以往社会生活状况比较;在学习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方国家殖民活动》的知识后,让学生从健康的人际关系交往要如何做谈起,进而扩展至让学生说说在全球化的当今国际交往中要怎么做,使学生形成要有开放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和尊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意识。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4

一、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入手

现实是历史的,历史是现实的。阐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如所谓的“南海问题”,它根本上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国家,想趁机生事端、混淆视听、浑水摸鱼。历史和国际法都充分证明了南海一直都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有了“南海”概念。2100年前的汉墓古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南海的地图,它是西汉诸侯南越王的辖地。至现代,中国拥有南海的最主要依据是1947年的“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它确定了当代中国南海疆域的基本框架,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之后的几十年里,周边国家一直没有表示异议,这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这样,学生觉得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从教师个人入手

历史教师对历史、历史学科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喜爱之情。作为学生们的历史引领者,如果对历史没有浓厚的兴趣喜好,那么就很难做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

历史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学科,她涉及所有的其他学科内容,因此,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这门课,就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社会人文科学、思维科学,还需懂得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对于《必修三 文化历程・物理・相对论》,如果我们对相对论也了解得够深刻的话,那授起课来就更能吸引学生。

用优良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生喜爱某一科目,有时是跟他对这科老师的喜好相联系的,而这个老师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为人、待生、处事等方面的人格魅力,如严厉且亲切、谈吐风雅幽默、正义坚毅等这些人格品质,都会吸引、影响学生。学生敬佩、喜爱老师,他就完全可能喜爱这个老师所任的科目了。

亦师亦友,实行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师生与知识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共同探研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老师单面的理解、讲授知识的过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知识”。因此,教师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关系,亦师亦友,构建和谐、互动、高效的教学关系,而非师生间的“填鸭式”的、“内耗式”的关系,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养成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师生间的亦师亦友关系的培养,要多关心和帮助学生,这样就更有利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从学生自身入手

1. 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人物个体历史的学习,可以“他”为鉴,指导自己成功;通过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世事的变幻方向、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一代伟人为何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曾这样评价历史学的作用:“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历史是素质提升的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人文素养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学生有这样的领会时,他就肯定对历史产生兴趣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历史课,而且历史都是必需要考试的。因此,必须要学好历史才能顺利升学,这是升学压力在促使学生学习历史。

2.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1)记忆方法。不少学生厌学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难于记住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所以,好的记忆方法就成为学习历史特别突出的方法。在此我只举“分段记忆法”进行说明,如我们首先要记住人类已有大概五千年文明了,现在是公元2000多年,而人类文明出现在公元前2000到3000年前,这就是有规律的两段时间了(即两个两千年);公元1500年近代史开始了,这也是必须要记住的最基本的历史时段。古代史要把历史事件锁定在哪一千年和哪一百年;近代史才五百年,因此,历史事件不仅要知道在哪百年,更要知道在这一百年的上半百还是下半百;现代史至少要锁定在哪十年了。如对于欧洲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生应当能把它们锁定在“近代”,公元1000年到2000年且主要在后几百年,再就是14世纪(即百年)、16世纪、18世纪。(2)大胆假设历史“如果…就…”或“如果不…就…”或“应该…”的方法。如学习近代的清朝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如果慈禧太后没有掌权,会怎样?清末‘改革’会怎样?光绪会怎样?康有为、孙中山们会怎样?清廷会怎样?中国会怎样?中国应该怎样?”这样大胆假设和诘问,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视角,也培养了良好的历史思维,以致于所学的不是死史,而是活史。

四、从教学资源入手

1. 用好用足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演讲会等各种会,博物馆等各种馆,名人故居、文物古迹,族谱、地方史志,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不同程度的包含历史因子,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1)课程标准、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这里不予细述。(2)电影电视、网络、名人故居、地方史志、家族史、校史等课程资源在历史学习中有突出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便利的课程资源,观看富含故事性、趣味性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如《孔子》《汉武大帝》《南京!南京!》《建党大业》《建国大业》等等,相信看完这些,学生的爱国热情、艺术修养、学史兴趣皆有进步和提升。

2. 用学科的发展前景诱导学生。为什么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会出现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社会暴力等这些全球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切,历史都会给你提供参考。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曾说:“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所有的历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成果。”因此,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前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必要方面。

3.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政治文明史模块里出现法制和法治这两个词,如何把握它们呢?英文rule by law,就是法制、法律制度的意思,即依凭法律来治理之意,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都有法制,但专制社会没有法治,而是人治。法治,用rule of law来表示,即法律的治理,代表法律至上、人民至上,而人治是其反面,民主社会才有法治和“善”的法制。通过这样分析和理解,学生肯定对历史兴趣盎然,而对英文介词“by”和“of”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对政治学科里的人治、法制、法治、民主等概念也有新的、更深的认识。

五、从教学方法、手段入手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参观历史博物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写家庭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等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增加。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旧人教版;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无穷。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一、课堂学习

(一)预习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二)笔记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三)思考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四)温习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二、教材阅读

(一)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二)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

(三)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四)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五)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的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六)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七)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三、总结记忆方法

(一)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三)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四、复习方法

(一)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二)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史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三)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一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实搞成拼盘状。

(四)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五、开发历史资源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却在摇摇欲坠,尤其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毫无用处,社会到处弥漫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并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历史教师,其历史学科中蕴含着我国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文化精神博大、悠久。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构建适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新文化运动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27

历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都被用于历史教学;但是,究竟哪些方法能够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谈几种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够有一定的帮助,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也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将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学科性质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科的性质出发,这样才能选出更加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历史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历史学科的内在学习规律。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对这一群体展开教学就应该从该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如何教学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群体特征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不同的班集体存在一定的差别。

(三)熟练的掌握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内涵及有效运用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想要实现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对每一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要能够将其有效的运用于实践,这就为教师选出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能够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适用于多学科教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了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古代史内地与关系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部下用武力征服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颂赞干部敬仰汉族文化,娶了多才多艺的文成公主,实现了文化的交流。通过故事的引入不仅使枯燥的历史讲解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十分必要。很多教师都通过培养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际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在进行新的历史章节教学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一方面,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求知欲望,自然会在课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学习。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查阅很多资料;并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还能够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对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讨论,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荣誉感也得到了满足,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成就感,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提高历史学科学习的技巧性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热门的思想还停留在历史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实际上,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技巧性十分必要的。高中历史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跨度大,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的历史学习如果依然依靠死记硬背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的指导。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而且不会感觉历史学习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四)历史知识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衔接

新教材体系在编排上更突出专题性,重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及专题分析能力的提高。但是,专题史体系结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教学内容的分布问题、历史知识的完整叙述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问题等。众所周知,专题式历史复习历来是高三学生第二轮复习常使用的重要方法,而现在把它放到高一年级,对于历史知识极其缺乏,学习历史能力又极其低下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激发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我们的了解,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还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

认为学历史无用,学历史就是“多背分”。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下,学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建议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上一堂“历史导学课”。可以结合时下的热播电视剧或所谓的“鉴宝”节目等,让学生走近历史、感知历史以及品味历史。同时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二、整合教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老师应建构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同时初中教材中有些比较重要的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我建议教师在进入一个新专题讲授前,可以适当地补充该专题的通史知识。这样就有效地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嫁接,并且要指导学生阅读导语部分的内容,这往往是本专题的整体脉络。同时还应利用好每个专题后面专门列有网络式的专题知识结构,这既有利于学生复习,梳理知识脉络,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三、渗透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1)每章节内容旁边都留一个个小小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解答;(2)每章节内容旁边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课外去阅读,并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去广泛阅读相关的课外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3)每章节内容后面都设有一两道探究性题目,供学生课余思考研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指导学生读书,要多渠道、有针对性地筛选史料,把握历史演变脉络,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历史性思维,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其次,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讨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四、搞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

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

要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知识的衔接固然重要,但是还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衔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听课习惯、记笔记习惯、对待作业和考试的习惯、作业规范习惯等的教育和养成。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注意事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还能够加快实现课程目标,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激发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进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时要遵循规律。首先是历史的真实性和时间性,历史教材内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根据具体历史事实编订。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设历史无法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无法实现学习目的。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与封闭性原则相对立。高中生个体差异明显,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与成长,高中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必不可少。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类型地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首先,教学目标的开放性,生活化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因此要极力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其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将所研究的问题扩大至社会生活,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再次,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高中历史教师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应该开放和多样化,从而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

3.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主要是指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课时,不搞形式主义,重视教学实效,完成教学目标并提升学生成绩。例如: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展示精彩视频和漂亮图片等,看起来是生活化教学,其实实效性并不强,学生无法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重视实效性。

4.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选取重点性强、具有代表性的难点进行讲解,例如典型的事件、案例和人物等,这样能够提升高中生对历史的关注度,使其从典型的历史知识中学习和成长。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还是评价教学的基本标准,更是教育观念、教学任务与教育思想的真实表现。首先,根据高中历史教材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合理拓展知识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合理设计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再次,高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并感受到历史魅力。

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生活化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贴近生活和了解生活,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3.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在生活化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各种教学方法均可采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多举例,运用历史素材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可以营造生活化的问题探讨情境,拉近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次,营造生活化的角色体验情境,在生活化教学中设计历史剧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4.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重视结果,即学生成绩,忽视对学习生活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生活化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成绩。首先是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重点是收集学生历史学习作品,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展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步情况。其次是活动法,在生活化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历史的魅力。再次是观察法,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公布出来,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最后是测验法,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知识测验来评价学生。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任重而道远。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时可以丰富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可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到历史知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帮助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81-182.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篇10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9-01

很久以来,在学生眼里所学的历史学科就是他们所谓的“副科”,所以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学生们从思想上并不重视这门学科,由于之前的基础一般会较差,所以在听课时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影响了学习的效率。由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具有过去性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便会缺乏兴趣感,甚至产生了厌恶的思想,对此,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学老师怎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可以学好历史学科,提高学习兴趣,这是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出发,从课堂效率出发,以实现历史教学的任务目标。

一、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作为老师必须要对学生体现出历史这门学科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改革历史的考试内容,也可以应用写作的形式,从而调动学生们在应用历史时的主要思想以便找出相关的依据,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加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的把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其中,引起学生兴趣的某些话题,再应用分析的方法以便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并且在校内举办有关历史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得以展示他们的历史作业等相关活动。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就必须要加强提高学习历史学科的一些氛围,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受到感染,认为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在走入社会以后是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感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在教授历史理论知识当中必须要注意到,应把握好一个“度”的要求,一般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存在差异的,一旦对他们要求过高,则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就会对学习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情绪,甚至出现厌恶和畏惧等心态。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平衡他们的学习状态。

(三)老师应该逐渐地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成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喜好。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一般都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会出现抵抗的不良情绪,这时,作为教师则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应用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要求,对于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进行授教,同时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做出达标的要求,并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并提高自信心。

二、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老师可以通过再现历史的情景应用在教学当中,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借助于现代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和多功能教室的功能等进行复原处理,从而营造出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更为亲近地感受历史。

(二)当前,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在历史教学课堂上会淡化讲授以及减少公开课、课堂的教学示范课等一些讲授方法,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讲解授教的方法是作为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历程当中,会受到自身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它不完善的弱势一面,然而讲授的方法都会存在于课堂的教学之中,仍然会成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能抛弃的,而是应该在其基础上更为完善、更为合理。

(三)通过历史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推广之下,则可以促使历史教师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把传统、单一和粗放的教学模式,可以控制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更为有利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作为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改的理念融入其中,同时也必须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需求和反应出发,把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也应对既定的模式进行调整。

三、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落到实处,可最关键的就是要走进课堂,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当中度过的,而对于课外活动则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目前,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要想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走进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并把学生作为发挥的主体,由于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主体,所以老师就必须要全地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主动性,创造力量以及自主性等,从而调动和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真正地学习。此外,作为老师也应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现实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生活的角度去探析历史问题。同时,老师也应有意识地把国情和历史问题相结合,并通过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解决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要具有历史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由于高中学生的见解有时还不够成熟,但这些问题已经对历史之于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挖掘,从而也就体现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再通过全面的了解过去,才能更加真实地认识现在以及展望未来。

结论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上,老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更应该把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结合融为一体。由于历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并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完成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申丽梅.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J].神州.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