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十篇

时间:2023-08-17 18:13:18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1

关键词:学习方法 语文 教学

杜郎口中学门口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赖”。为了避免这种悲哀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对于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每个有差异的学生,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该教学问题。本文从学习需要的层面出发,对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进行如下深入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在不同学校特定的环境下、以语文课程目标要求为基础、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自我构建与生成的经验习得行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现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存在着不明确的情况,加之一些学生还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练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仅仅是经验的累积,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个性化。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分层教学,指的是以语文课标与教材的要求为基础,在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在接受能力以及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区别,设计出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并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检测以及评价等,进而实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知识信息的获取。而学习需要,则指的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或者学习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包括:自主需要、归属感需要、自尊需要以及成就需要四项内容。正如上文所述,学习需要的满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基于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将学生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融合,进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实现教与学真正的双赢。

三、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础,结合学习需要以及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确定以下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1.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需要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分层时,应对行政分层班级进行再次分层,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的分层,即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2.预设语文课堂分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上分层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实施以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考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得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3.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分层教学的具体分层。以学习需要为导向分层教学的具体分层按教学流程依次为:学习需要的分层、课堂设问分层、作业布置的分层、分层辅导以及分层考核检测。通过对这些具体分层的实施,真正将学习需要贯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分层辅导为例,教师对优秀层的学生则以学习需要中的自主需要和成就需要出发,鼓励这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自主需要以及归属感需要基础,在对其进行提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讨论;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则以归属感需要与自尊需要为基础,对这些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努力帮学生建立其解决问题的决心,鼓励这些学生进行思考。

4. 以学习需要基础动态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层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作为动态系统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不同内容的语文课堂教学或者同一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同样的,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进程中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师应从语文课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将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2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就业导向 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重要学科之一。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及其运用水平,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及其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见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树立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教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件事物拥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钻研这件事物。同理,对学习语文有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效率才能提高。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语文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语文的必要性。第二,教师要充分告知学生,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例如,教学中介绍我国驾驭文字的杰出人才,古代的如苏轼、陶渊明,近代的如矛盾、巴金等等名人的故事和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和语文文学的价值意义。

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

学习语文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文本教材的学习中,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作者的情感走向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理解文本教材,从结果反推造成结果的因素,看待事物往往更客观、更全面。汉语是凝聚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学习语文最害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唯唯诺诺”是不可能学习到语文的精髓的。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水平的高低。谚语“开卷有益”,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说明了阅读的好处。大部分初中生的语文能力低,其中阅读量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那么,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小书架,方便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勤做笔记、记录读书感想。还可以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读书心得。

总之,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前提。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以及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初中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件事物拥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钻研这件事物。同理,对学习语文有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语文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语文的必要性。(2)教师要充分告知学生,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例如,教学中介绍我国驾驭文字的杰出人才,古代的如苏轼、陶渊明,近代的如茅盾、巴金等名人的故事和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

学习语文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文本教材的学习中,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作者的情感走向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理解文本教材,从结果反推造成结果的因素,看待事物往往更客观、更全面。汉语是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学习语文最害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唯唯诺诺”是不可能学习到语文的精髓的。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水平的高低。谚语:“开卷有益”,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说明了阅读的好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如何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小书架,方便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勤做笔记,有时候还可以写读后感。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读书心得。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前提。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与逆

向思维以及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些方法的实施,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加小学生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5

关键词:日语学习动机;因子分析

随着中日经济交往的日益加深,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加之日本的动漫,时尚,电影等非主流文化的输入,日语学习者人数不断上升。国际交流基金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日语教育机构1.6万所,日语学习者近400万人。其中中国拥有日语教育机构1800所,占全球总数量的6.9%;日语学习者数量更是突破100万,首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日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于日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兴起。学习动机就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调查的概要

本调查于2014年10月实施,调查对象为中国T大学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

2.分析

为了充分掌握学习动机的构成情况,本研究共进行了2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各年级数据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学习动机的整体情况。随后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高年级组(三、四年级)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年级组的不同特征。

2.1整体因子分析

通过主因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到5个因子。以因子负荷在0.5以上的成分为主要构成成分,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

因子1的构成成分中,“将来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体现了学生对异国生活的向往和对日本的好奇心;“日语是国际语言之一”、“为了和日本人交朋友”等体现了学生的国际交流倾向以及对理解异国语言的兴趣。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亲日和国际化倾向”。因子2的构成成分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日语的积极态度,“喜欢日语”这一项更是直接体现出了学生对日语的兴趣,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喜爱日语”。因子3的构成成分中,包含了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为了留学、旅游等项目,这些都体现出了学生将学习目的归结于从中获利这一倾向,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利益享受倾向”。因子4由“日语很简单”、“学习日语是大势所趋”等成分构成,将其命名为“诱发性倾向”。因子5的构成成分中,“日语是必修课”和“想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可以理解为达成某种目标;“喜欢日本的游戏、动漫等”和“喜欢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偶像、音乐等”体现了学生对日本的大众文化的喜爱。因此将因子5命名为“达成目标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

另外,“亲日和国际化倾向”的构成成分体现了融入对方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这一倾向,“达成目标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包含了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因此将因子1和因子5归类为统合性动机;“喜爱日语”和“诱发性倾向”的构成成分体现了日语自身之外的外在因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因此将因子2和因子4归类为诱发性动机。“利益享受倾向”体现了学习日语的目的在于就业,留学等功利性价值观,因此将其归类为“道具性动机”。

2.2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

为了探明学习动机由年级而产生的差异,笔者共做了两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四个年级组的数据一一进行分析,其结果并没有显现出各年级组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第二次分析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年级组的特征差异较为显著。

低年级组数据的析结果与全体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高年级组数据共得到4个因子。因子1的构成成分中,“想读日语的杂志、报纸、小说”、“想了解日本”、“喜欢日本的游戏、动漫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喜爱和亲日倾向;而其他成分则显示了学生对日语课和日语本身的兴趣,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喜爱日语和日本大众文化”。因子2的构成成分反映了学生将日语学习与就业、留学、旅游等相结合的倾向。而“受周围人的影响”这一项也或多或少与从学习日语中获利这一点相挂钩,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利益享受倾向”。因子3由“日语很简单”、“喜欢学习日语”等成分构成。将其命名为“诱发性倾向”。因子4的主要构成成分体现了日语的国际性和重要性,因此将其命名为“国际化倾向”。此外,构成因子1体现了学生对日本、日语以及日本文化的喜爱,因此将其分类为统合性动机;构成因子2的成分其共通点在于反映了学习外语的功利性特征,因此将其分类为道具性动机;因子4的构成成分并不是以日语学习本身为出发点的,因此与因子3共同分类为诱发性动机。

3.考察

首先,4个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动机特征上的明显差异,无法说明各年级之间学习动机的异同。然而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中,动机的差异特征比较明显。这说明,学习动机随着学年上升发生的变化时缓慢进行的。

其次,从因子数量来看,低年级组得出了5个因子,高年级组得出4个因子。低年级组中“喜爱日语”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作为2个因子分别被抽出,而在高年级组中则作为1个因子被抽出。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出现统一化倾向。

最后,从统合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主要集中于“将来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向往;而高年级组则集中于游戏、动漫、电影,文学等大众文化上。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开始趋于现实化。另外,相对于低年级组而言,高年级组的日语能力较高,接触日本大众文化的机会较多,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的欲望也更强烈。从道具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中因子负荷最高的“为了去日本工作”这一项在高年级组却是因子负荷最低的一项。一般来讲,高年级组学生即将毕业,将学习动机与就业相挂钩的倾向应该比较突出,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高年级组的道具性动机中,留学、旅游等成分的因子负荷都居于就业之上,这可能和就业恐惧感等心理因素有关。从诱发性动机的特点来看,除了“学习日语是大势所趋”、“喜欢学习日语”等共通成分之外,低年级组更倾向于日语课程,日语教师等和课程相关的项目。而高年级组则更倾向于对日语的国际性和重要性的认知。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而是向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国际化意识等更加高层次的方向扩大。(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郭俊海,大北子.シンガポル人大学生の日本学のづけについて[J].日本教育,2001(110):130-139.

[2]国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教育の状日本教育2009年[Z].2011.

[3]卿.日本学者のにする国大学生の意[C].平成7年日本教育学会秋季大会予稿,1995:123-128.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6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办法

语文知识是其他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根基,必须切实抓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现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最终的结果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极为重要的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他们自己走进语文知识的获取中,自己去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维,教师只是一个指挥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希望。学生自主学习,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学习,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求新知,去掌握新知。

二、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组织,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回归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倡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去获取知识,然后能够把自己所获取的知识在语文的课堂上展现出来,利用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及体验,发挥合理的想象,捕捉到一些过程观察和变化,以锻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与课外所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达到丰富学生知识系统的目的。学生的课外积累就会多途径,广泛积累语文知识,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点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7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学习风格 教学风格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风格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第二语言的本族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如何协调风格的跨文化冲突是语言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文化定义。19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2)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3)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4)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5)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6)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属性。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槟骋簧缁峄蛉禾逅有成员的共享行为。(3)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4)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5)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6)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id,1987,1995)。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按对应组别分类):

1.感知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强调记忆,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视觉型―口头型(Visual and Verbal)。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主动型―反思型(Active and Reflective)。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连续型―整体型(Sequential and Global)。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归纳型―演绎型。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倾向观察现象,推理论证,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Oxford,199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分析如下:

1.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如预测、推测(从语境中猜测),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以寻找差异,找出因果关系。

2.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风格。欧洲裔、美国人的场独立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独立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讲求细节,这促成了他们的场独立风格。

3.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善表达个人情感,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日本人注重反思,追求细节的完善,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冲动型和反思型。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他们追求准确性,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他们自尊心强,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害怕“丢脸”。

5.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他们高度社会化,合作性强,热衷实现社会目标,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人相对外向,喜爱社交学习,喜爱在群体中分享,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合作性强,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风格,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拓宽学习风格,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吕玉兰,2000),适应新环境,成为全面的学习者(All-round Learner)。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2]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3]Oxford,R.L.,Hollaway,M.E.,and Murillo,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1992.20(4):439-456.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8

(一)学生语文基础水平不一

学习兴趣不足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好,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且兴趣缺乏,这也为高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困难。高职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事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校对语文课程重视不够,语文课程地位削弱由于相关教育机构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具体的说明,这也使得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重视不够。语文课程地位日益削减。在专业课的压力下,许多学校的高职语文课程仅仅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课时大大地被削减,有的理工类学校则直接取消了语文课程,这些都导致了高职语文课程被边缘化。

(三)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不足

脱离高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重点,以技术应用为课程目标,学科在设置时更要体现灵活性和应用性。而我国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严重缺乏,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思想,以文化教化为主,缺少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脱离了高职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

(四)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

填鸭式教学质量欠佳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的高职语文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再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情绪,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难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创造性,教学质量极为低下。针对上述问题,只有对高职语文课程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使高职语文发挥其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目标,这正是现阶段高职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任务。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笔者将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面向高职教育规划

重新定位高职语文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导向型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而语文教学既属于基础素养培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基础,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革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就应该对高职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要在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宗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定位。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在定位时既要关注其基础性,又要重视其实用性。总的来说,高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质功能。高职语文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人生态度,通过文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二是应用功能。高职语文教学还要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母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理解能力,甚至专业化的语文模块学习还能让学生获得更专业化的能力。三是发展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要能够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将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一系列社会活动能力,这些都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二)根据能力培养规律

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要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化模块的设计应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为不同职业导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培养计划。例如,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可以归为基础模块,把这一模块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而“中外文化鉴赏“”商务礼仪“”硬笔书法”等课程可以归为一般性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导向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不同的导向型课程,从而培养其职业核心能力。

(三)强化职业教育特色

加强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通过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高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建立语文教学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管理、自行运作的专业化工作室。例如“,演讲与口才”课程可以建立一个“播音室”,在为学生提供录音、播音设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运营管理;“写作训练”课程可以建立一个“文秘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组织和筹划,如社团大赛的举办、迎新晚会的举办,等等。这些仿真实验操作平台将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将让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极大的锻炼。

(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议高职语文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讨论的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相关比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等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不要单凭一次成绩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考核,让学生自行选择。

(五)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项目的完成已经不能只靠单个人的力量,因此,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开展也需要进行合作教学,一方面,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还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合作还能够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互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然后将教学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六)加强课外活动拓展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泛化现象

一、高中语文泛化现象的类型与造成的原因

(一)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首先,高中语文课程比数学、物理等逻辑性学科对学生课余生活空间的容纳更自由、宽泛,更具有指导性。语文课程本身源于生活,蕴含了许多社会生活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理论与积累的经验。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社会化的延伸是必然趋势。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增强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这表示语文材料使用逐渐个性化,但是个性化语文教学材料并不完全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需求,如果运用的不当,反而会削减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丧失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二)语文学科教学取向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实施,高中语文教学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方向性把控。但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多元化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

(三)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语文学科是我国的母语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不断完善语文学科的组织框架。现阶段的高中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摆脱了传统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逐渐向语文教育的建设者过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实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更具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主要变现为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发展,不能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使用必须科学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如果实行的不科学,对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泛化现象严重。

二、语文泛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语文教材文本解读泛化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实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注重多元化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为有效防止语文教材文本解读有泛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语文教材文本,还原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寫作意图,还原语文教材文本的价值倾向和情感的认知。在高中语文教师科学、准确制定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导地位,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与空间,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自由的对语文教材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做到深入语文教材文本,由词得句、由言感境、由境会情,进而感知语文教材文本的魅力之处,并且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准确、全面的理解语文教材文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实现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泛化对策

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服务于语文教学,因此,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否必须围绕着明确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来开展,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中学习的学习成果,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有力依据。基于此,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有层级和细致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寻求获取知识或问题答案为最终目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分工明确且有针对性。例如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立体,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语文学科繁多且分散的知识点,构建立体的语文知识框架,创设语文课堂情境辅助教学来突破语文知识难点,配合文本背景或参考文献等方式分解语文知识。

(三)语文课程探究学习泛化对策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向篇10

关键词:个体差异;学习绩效;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D422.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210-02

引言:近年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其在外语学习过程的作用引起了充分的重视。随着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焦点从教学的客体转向主体,即从研究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动机、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学习效果。(黄冰,2004)。个体差异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有规律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得出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以及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分析学习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素质才能在外语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也要求外语教师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策略。所以,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绩效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动机与学习绩效

动机指的是能引起、维持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因素。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和情感状态,是造成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决定学习者为什么而学,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等,最终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极两大类。前者指学习者将学习第二语言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他喜欢并欣赏所学的语言以及与所学语言相联系的人和文化,他们希望自己更像目标语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并能为这个群体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融入性动机”就成了一种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后者指学习者将二语看作是一种工具,希望自己借助于二语所取得的成绩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什么性质的动机占主导。

二、学习者性格与学习绩效

学者普遍认为,性格与一语习得密切相关性格因素中诸如自尊心、抑制、焦虑、冒险精神及内外倾向等因素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使学习速度和最终外语水平产生差异。人们一般认为,外向型的学习者比内向型的学习者史适合于学习第二语言,因为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性格开朗、活泼、直率而又大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他们愿意与别人沟通,从而为二语习得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能力、模仿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太注意语言的基本形式、较弱的忍耐力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能力与此相反,对于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沉默寡言,胆怯敏感的性格使得他们更注重对有限输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其忍耐力较强,但在表达交际能力较弱。近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表明,外向型的学习者在掌握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在课内外口头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但在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及听力和理解能力、笔头表达等方面,内外向型性格的人并无明显的差异。

针对学生这种迥异的性格,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型学生比较愿意通过讲话考虑事情;而内向型的学生愿意自己在听说读写的独自学习的方式。了解了这些,教师能够合理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者认知方式与学习绩效

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根据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世界的差异来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地做出决定的认知冲动型与在进行反应前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有可能性的认知审慎型。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冲动型的学生会快速直接的向目标进发;认知审慎型的学生在一些步骤上停留的时间会长一点,但是迈进的步了要更大。根据老师在课内外的观察会发现,与冲动型的人相比,审慎型的学生在完成对细节做出分析的学习任务时显得冷静自若,常常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做出选择比较精确,成绩也比较好,但速度相对慢些。所以教师的职责还是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方式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

四、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目标,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微观策略和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而采取宏观策略这两个方面。而事实上就是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该学习者所做出的种种反映和采取的方法。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会产生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记忆外语单词的时候,有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重复诵读来帮助记忆;有些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这样的规律以一反三来做到更快更好的记忆。

结束语:通过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研究,不但使我们对二语习得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最重要的是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利用恰当的教学力法与教学手段,对学习者的情感进行及时引导与调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身语言学习的潜力,促进个人的二语习得实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李靖(1972.05.10― ),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二语习得;李冬梅(1985.10.17― )黑龙江省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戴运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2]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怀飞.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因素研究论述[J].集美大学学报.2010.

[4]李亦嘉.浅谈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