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十篇

时间:2023-08-16 17:40:56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1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12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AACSB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部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21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AACSB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Film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Excel、Spss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RealConnection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2

[关键词] 中部地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51?04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约有600 多所(不含民办高校)[1]。近几年,高校招收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增速平均在20%以上。但与快速发展相伴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供求等问题逐渐凸现,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但高等教育相对不够发达,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缺少特色、课程内容陈旧、轻视实践等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因此,地方性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非常必要,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 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已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2]。各高校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确定了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名牌大学的挤压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是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如:重庆工商管理大学,结合重庆作为制造业基地的特点,提出要培养制造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设置了制造企业管理、流通企业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三个特色方向课群;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跨国公司管理方向,开设了跨国公司组织管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国际营销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

2. 河南省内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内有普通高等学校84所,其中本科院校33所,专科院校51所。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凡开设有管理学专业的基本上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有的学校还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河南省内主要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开设专业早,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上,上述高校都面临着教学科研力量分散,在两个二级学院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科研的教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河南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之一,是省级特色专业,拥有一批固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上综合实力强。另外,河南省还有一批本

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拥有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值得关注。2009年,河南省高校新增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招生的学校有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郑州华信学院和河南工程学院。

3. 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立较早的专业之一,目前已有近20年的专业建设历史,同时也是该校第一批硕士点建设系部。目前工商管理系拥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教师士后3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4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名。以这些教师为骨干组成的工商管理教学团队是中原工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特色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凸显工科院校特色。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的既懂管理又具有人力资源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以更好地为区域发展特别是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但该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教师数量偏少,教学任务重。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虽有一定数量但仍然整体偏少,档次偏低;科研课题立项少,还没有部级课题;科研成果获奖等级不高。③研究专业方向不稳定,不固定,分散了教学和科研力量,造成缺乏专业建设和积累。④课程建设及实践环节教学有待优化。

二、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建设目标

1. 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

适应中原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升级、转型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实践 “素能本位,课证融合,学训合一,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就业岗位群和职业素能,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实施教学改革,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办学条件优越、校企融合深入、工学结合紧密、社会服务一流的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我省人力资源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在职教师师资培训中心。

为聚合人力资源教学与科研力量,迅速形成一支在河南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专业建设应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岗位,企业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实际,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巩固本科专业培养体系同时,完善硕士培养的特色方案。

2. 主要建设目标及专业特色

虽然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较早,在近几年内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横向比较来看,该专业与国外或者国内知名高校的专业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团队,完成人力资源系列课程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实现企业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无缝对接,解决企业管理硕士点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所带来的窘境,加快本专业的建设速度,缩小本专业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距,特制定了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四年内,努力将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成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示范专业,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导方向,在河南省省内确立专业地位。主要建设目标及专业特色如下:

(1)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总数达到稳定在15人左右,所有专业核心课均由教授或副教授任主讲教师。

(2)力争工商管理优秀教学团队成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3)推广一流的教学内容,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努力建设河南省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部分课程中采用计算机仿真培训、远程网络教学等。

(4)保持校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在河南省内的地位,力争近三年内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薪酬考核》等更多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5)建设先进的教材体系。争取编写教材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所有专业课教材的使用均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定。

(6)建设一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划。专业核心课授课将逐步采用“双语”教学。

(7)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资料完备,管理手段先进。

(8)每年发表管理专业学术论文30篇左右,教改论文5篇左右;争取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每年申报成功更多的部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

三、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与需求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

控制专业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平台+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兼顾的复合型人才,优化高级培养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形成特色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高级研究型人才[3]。对于本科学生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按照“2+1+1”培养模式设计,即用2年时间打牢基础,重点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用1年时间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再用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种实习、实训、进厂定岗实习等环节,重点训练综合应用技能,强化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使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2.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

根据“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加快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主要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努力营造“事业吸引人,感情凝聚人,政策激励人,待遇留住人”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通过校企结合办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例[4]。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教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企业、具体事项,达到理论和实践双赢、互动。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职、兼职新团队,提升工商管理系的综合实力,加快造就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并认真抓好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师资的梯队和团队。

3.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建设的平台

一要加强和完善校内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办公信息管理实验室、BOSS实验、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使本专业教学实验室形成基础教学、提升教学、创新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群。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拓宽渠道。二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高水平的企业和企业家,掌握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实践教学,彰显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

利用已经建立及即将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而便利的实习实训场所;利用加快发展的中部经济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空间,鼓励学生到各行各业(特别是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中观摩和亲自实践,加强实际应用能力。要按照“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5];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项目、时间、学分及教学组织方式;每个学期都应安排不少于三周的集中实训,并严格按计划执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实抓好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实习关键环节。聘请校外管理专家、职业经理人到校做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实践经验。

5. 依托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以多媒体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目前已有65%以上的教师制作和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另外,就是加大省校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不断扩大精品课程数量,提高精品课程质量。

四、小结

工商管理既是一级学科,又是一级学科下的本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遇到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中部地区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办出特色,培养出优势人才,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个核心,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优化、提升现有师资存量为主导,以构建特色为突破口,以教学质量为根本,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协调、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生存能力的应用型高等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英.地方高校创办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80-81.

[3] 李映霞.走创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J].改革与战略,2010(12):34-36.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改革;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24-03

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未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灌输式方法为主;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密切联系实践的知识较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市场化

教育教学理念是有关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为谁服务等一系列价值观问题。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大学日益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大学的教育有必要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价值的理念上来。作为服务性机构,大学要像企业尊重顾客的需要一样尊重学生的需要,教育教学应以帮助学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为导向;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他们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满意与认可(郝德永,2006)。国外大学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主要面向政府,为政府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韩玉志,2004)。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之一的人才培养应该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学生的期望,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开展的一系列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2.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个性化

从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高校人才供给结构的平衡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职能部门领导人员的后备力量;硕士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员,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后备力量;MBA、博士阶段应该培养的是企业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员,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

东北财经大学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南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国际化竞争中能够承担和独立承担物流管理、项目管理和创业投资等企业管理中的知识密集性和综合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培养能够进一步从事工商管理科研工作的研究人才。受名牌大学的挤压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如重庆工商管理大学结合重庆作为制造业基地的特点,提出要培养制造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饶莉,2007)。

3.丰富人才培养途径,使之社会化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专业,它的人才培养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自身。高校必须要敞开校门,引进各种市场资源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实行企校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培养。第二,打造“两栖型”教师,改变“教学型”、“专业型”师资的模式,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做市场调研,打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范庆瑜,20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导师-团队制:由校内的学术导师负责学生学习作风、科学道德养成,部分课题研究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企业调查与实践。现已联系并落实了江苏大贺国际广告集团公司等11 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王鲁捷,2003)。

4.明确培养方向,使之特色化

课程体系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高校必须要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使之特色化,才能吸引学生报考并为学生创造价值。通过设置“兴趣模块”及模块下的特色课程,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削弱工商管理专业“宽泛”的缺点。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制造企业管理、流通企业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三个特色方向课群,天津大学突出“创业”人才的培养,特色课程有创业学导论、创业营销、企业策划与创业计划写作、创业融资与理财、孵化器实务等,南开大学为建设部级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准备建设一套以创新管理、创业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商业伦理和知识服务等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南京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二个专业方向,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则分别设了服务管理、项目管理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三个培养方向,广东商学院则设置了创业方向、房地产方向、物流方向、领导方向,并首创了《危机管理》课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5.探索教学方法,使之综合化

管理活动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一定是“能力分子”(主要不是“学术研究能力”,而是“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应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市场实际,开放课堂,让实践知识深入到课堂中来,而不单纯通过学生实习来实现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就是积极探索各种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自2002年开始,广西大学启动了“新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特别强调要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方法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王宝荣,2004)。从具体课程教学来说,以中山大学广东省精品课程《公司经济学》为例,该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策划,指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商业模拟竞赛。同时,还多次聘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公司经济学某个专题以讲座形式进行探讨,再配合该系的工商管理专题系列讲座。

6.加强师资建设,使之团队化

现各高校都开展了各级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来实现师资队伍的团队化。如东北财经大学部级精品课《管理学原理》,共计25名教师,整个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十分理想,形成了承前启后的师资梯队,学缘结构合理。本教师团队5名教师有留学经历,比例为43%;课程组有非本校毕业教师2人,比例为17%;到国内名校进修1年以上5人,比例为42%;经济学博士4名,比例为22%;管理学博士5人,比例为28%;理学博士1人,比例为6%;其余8名教师分别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将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合作进行知识创新;教授为6名,其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为8名;讲师3名;助教为1名。队伍职称结构合理。

湖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教学团队以省部级研究基地“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工业大学“企业管理”校级重点学科、省优秀实习基地“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实习基地”、“企业管理”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点为依托,主要承担工商管理学科所涵盖的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点的专业课程教学。该校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具有四大特色:学缘结构多样化、职称和学历结构呈梯度配置、年龄结构合理搭配、学术功底扎实。

7.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时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门课程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跟上时代潮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的是职业经理人,而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和全球化冲击导致的环境动荡更需要创业者和企业家,因此近年来东北财经大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胜任高层经理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创业者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新经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管理与职业经理人才。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应用技术;能胜任在各类企业,尤其是在涉外及跨国经营企业以及有关单位的管理工作。它所开设的十门核心课程中,有三门双语教学课程,即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有一门课程直接与计算机有关,即管理信息系统;有三门课程与跨国经营有关,即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浙江工商大学开设了组织行为学,西方管理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三门双语课程,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开设了跨国公司管理方向,开设了跨国公司组织管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国际营销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

结论与展望

2007年,一些知名高校的校长建议应该取消管理类专业,引发了设有管理类专业高校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更是面临巨大挑战。但今年教育部批准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这说明工商管理专业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各高校必须要围绕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构建一个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体系,只有这样工商管理专业才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并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04-12.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饶莉.探索新时期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途径[J].科学咨询,2007,(5).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等院校390所,其在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期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中型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此框架下,要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相适应,与生源的具体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

1.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需求经过了数年的激增后持续稳定在高位,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就明确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新需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要目标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同时满足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2.与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相适应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整体条件和水平较弱,缺乏与公办高校全面抗衡的竞争实力,但具有体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的办学优势,应定位于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培养面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比较分析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金字塔型结构平衡关系,工商管理硕士应侧重培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高层精英式管理人才;工商管理本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较强管理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较强业务知识与的管理技能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中高层基础管理人才。

3.与生源的具体特点相适应。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而产生的,这就导致其生源具有知识基础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特点,不具备理论研究基础与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强,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潜质。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应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较高管理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内容;强化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块,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1.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纯理论研究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偏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研究;二是以企业各类岗位职能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增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各岗位职能的内容。现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与美国“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相类似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职业迁移模块的选修课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日益成熟,出现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等诸多新兴热点商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出现了弹性工作制、矩阵式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企业新特点。这些变化使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既要与时俱进,向学生全面传授前沿管理理论与新兴业态知识,又要避免简单地采取膨胀学时的方式,对理论知识面面俱到、面面不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优化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精简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工商管理新趋势;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重视公共基础课

当前,商业领域的浮躁情绪传导到教育领域,使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趋势,不断消减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比重。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同时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强高等数学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外语课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加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对学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夯实专业基础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之道”——即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简专业核心课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适当“瘦身”,减少应用面较窄、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企业管理职能课程有充足的学时。

(4)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

与商业领域热点更换频繁、知识更新快的特点相适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广泛、及时地传递商业前沿理论与动态信息。同时以网络自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定期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提出的“管理技能说”,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三种技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中的要求不同,概念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递减,技术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增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应侧重对学生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从横向上构建“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纵向上构建“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指将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为专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辅修,以提升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是指,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构建“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实习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低年级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学习阶段设置企业认知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意识与学习目标。中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学习阶段,加大校外内实训实验课程比重,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熟悉企业运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高年级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方向和就业方向。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期追踪分析一个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第二课堂活动是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从而使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实践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科学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对课程教学体系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1/3

[2]杨科正.论面向地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教育评论.2010/5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5

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和现实经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部分学校没有将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和投入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在电子商务实训设备上的投入不足,使实验基地比较少、实验基地利用率低下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能和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院校了课程建设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流于形式,和现实之间的衔接不好,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能够很好的吻合。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时不能很好的适应。

2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课程建设研究

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够清晰的界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培养目标上不明确,课程设置和建设不能够及时的跟随时展的变化,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课程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1)做好课程定位工作

在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中包含了系统维护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网络营销人员等不同的层次,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背景。对于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来说应当重视对商务应用、网络营销和系统维护方面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电子商务专业和一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意见一般的商贸专业存在很多的不同,它就计算机网络和商贸专业紧密的键合在了一起。电子商务课程培养的不仅仅是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也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按照对电子商务产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以及高级电子商务师,对于高职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一旦瞄准初级和中级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课堂体系的建设上要以现代商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具有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做好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围绕就业,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完备性和开放性。在就业为前提下对学生电子商务进行市场定位,学生在高职毕业之后将会在企业或者政府中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学生能够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电子商务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服务社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教师在进行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将电子商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全部的传授给学生,使课程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特别是电子商务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方式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建设中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使学生能够比较完善的电子商务知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电子商务本身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应当加强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开放性建设。不断的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沿,及时的将电子商务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到专业课程的建设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和时代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仅仅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其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从技术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重视实践能力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给学生空间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开展基本技能的实验,使学生能够尽快的熟悉电子商务工作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互联网软件,正确的处理实验学习。通过开展专门的特色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的应用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结束语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6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等①。本文所谈的工商管理专业指的是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自1999年国家推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以后逐年递增,2008年511.9万人,到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8.7万,整整比2003年翻了三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在第六位[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本身是比较广的,可是由于整个人才市场供给量的逐年剧增,很多需求单位对管理类岗位在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上不断提高,致使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从2009年开始,目前已向内蒙古自治区内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两届毕业生,共267人,学院现有在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445人。根据学院学工办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截止毕业当年9月,2013届和2014届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34.4%和19.4%,“初次签约”就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

为了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2011级及在读的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第二部分是对已参加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及学院专职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就业形势

在调查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一题中,有52.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34.8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不到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二)就业观念及职业定位

在调查问卷中“您在大学期间是否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一题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想过,但不明确”,占被调研人数的65.8%。在“期望的工资”一项中,选择“1000-2000元”占3.3%,“2000-3000元”占9.2%,“3000-4000元”占31.58%,“4000元以上”占55.92%。在“就业的首选地区”选项中,主要集中在“家乡”和“内地省会城市”两个选项,占72.37%,而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11人,占7.24%。在“是否有志愿去基层就业”一题中,有57.24%,即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有可能去基层就业”,34.86%的同学选择“不会考虑或暂时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只有7.9%的同学选择“决心到基层就业”。

(三)教学满意程度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一题的结果中选择“满意”的占27.63%,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教学满意度“一般”,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22.37%。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到了个别专业课教师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的情况。

(四)课程设置

在调查问卷“您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安排、课时和实训课程等)”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22.67%,选择“一般”的占“60%”,“不太满意”的占14.67%,“不满意”的占2.66%。在“您对教师在专业与就业的衔接活动的评价”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30.67%,选择“一般”的占“57.33%”,“不太满意”的占10.67%,“不满意”的占1.33%。在开放式问题“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一题中,很多同学提出应该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课程。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大环境,而大多数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期望的工资偏高,缺乏到边远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意识,但通过调研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可能去基层就业的情况,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某些错误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一般。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多而不深,理论课程偏多。公共管理学院很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是包含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的,任课教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好,学院也尚未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教师队伍上,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个别教师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因而存在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存在不适应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难找的局面。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从小被灌输“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2]。通过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一方面希望老师增加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出现了很多学生不愿意亲自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尴尬局面。公共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布置了暑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任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假期由于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

在大学培养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虽然比较广,但是并不意味着一毕业就会从事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初次就业时要顺应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尝试选择去更具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毕业生应该调低对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值,通过基层工作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再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通知,着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扶持1万名大学生创业。对在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以及经人社部门认定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内孵化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团队或项目不低于1万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3]。政府政策的出台,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现状,及时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把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课时数做实,建立健全教师实践环节教学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授课真正实现从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转变。再次,学院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等,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做基础准备。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学校可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时间到企业就职的办法,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针对某些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符合高校教学层次需求的人员任教。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多开展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7

巡回课堂 洞悉亚太

新国大商学院的课程最大的特色便是授课地点遍布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移动”课程式的教育,让高管和企业主有机会参访当地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企业的商业模式。从2011年起,课程还特别增加了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亚太地区主要经济城市的学习模块。而对于之前曾就读EMBA班但没有参加过后来增设的学习模块的校友可以免费“跟读”。

新国大商学院EMBA的课程设置聚焦亚太经济大环境和商业管理理念及实践,东西合璧,融会贯通。学制17个月,分为6个学段,每学段密集型授课2周。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工作的影响。

此外,课程可延长至4年,若您中途工作或个人有其他安排,可以申请延长时间,新国大将为您保留课程学习权利,最晚可四年获得硕士学位。

专业师资 国际视野

“在新国大的学习过程让我甘之如饴,各位名师传授的管理理论和经典案例让我重新审定了未来管理之路。”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如此评论新国大商学院国际化的雄厚师资实力。

课程除了安排学院本身的师资,还从亚太区邀请顶尖学者和专家授课,增加课程国际化的学习氛围。

授课教师均拥有世界知名学府的硕士、博士学位,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一些企业顾问和管理咨询活动增加了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两者结合成就EMBA课堂中个案教学、深入浅出、灵活生动的教学风格。教师本身具备的东西方背景和经历,为参加EMBA学习的企业高管提供全球化的管理视野,搭建跨文化、跨区域和跨行业的企业管理交流平台。

校友平台 深度人脉

与国内商学院不断扩张的发展不同,新国大商学院EMBA课程开设15年来,一直走的是“小班精品路线”。为了确保学员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教师的授课质量,每1年只招一个班级,人数不超过50人。

课程采用全中文授课,学员国际化背景较高,超过50%来自中国大陆,其余来自东南亚、我国的港澳台及其他地区华人;不同文化背景优秀企业高层管理者思维碰撞,交流分享经验。在学员构成中,20%~30%为央企高管,85%以上的学员为企业高管。近年来,每一届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读,同时有2012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也是2012年最新入学的学生之一。

这种小班模块式的教学让这群高管真正做到了“吃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即使在毕业后也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感情,每一年,都会有班级举办重聚派对。其中,有一个班级已经举办了10年的重聚派对,这种同窗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目前,新国大商学院拥有遍布全球的3万名校友网络,众多历届跨级跨项目校友聚会,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在轻松氛围中促进深度商业交流,拓展企业精英人脉圈广度。

新国大商学院EMBA学员、中国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保曾这样评论说:“经典的理论、精彩的案例分析、热烈的课堂讨论以及国际化的背景使我的思维更善思辨,眼光更广阔,更具前瞻性,使自己及企业的定位和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新国大商学院亚太中文EMBA课程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8

电子商务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电子商务内容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商务课程的力度,增加了网络营销、企业流程再造、商务等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以及精通本行业业务,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方式开展业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管理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导论、经济学、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供应链管理、基础会计、电子商务法律与规范、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案例等30多门课程。

经过大学本科近四年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出色的完成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理论基础配以管理、经济、外语、电脑已初具T字复合型知识体系。而且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该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有中共党员1人,预备党员6人。14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一级考试,占全班的35%,15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二级考试,23人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占全班的57.5%,4人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占全班10%,计算机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一,在全校也名列前茅。28人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占全班70%,7人通过六级,占全班17.5%,英语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二。2人获重庆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2人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人获校“优秀团干部”称号;1人获校“优秀团员”称号;3人获校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市“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该班还被授予重庆师范大学2003-2004年度“一级团支部”称号;2003-2004学年度重庆市普通高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9

一、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下二级学科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十个专业。如果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话,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范围过宽,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容易使学生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懂一点,但就是不精通。尤其是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工人不可能从事多种工种,使得许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定位,感觉自己好像是一块万金油,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能干,错失了求职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困难。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紧密与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任存在很多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晚,2010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与国内高校存在很多的趋同,缺乏针对性。办学比较倡促,前期没有对专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导致专业定位不清晰,比较笼统。同时在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也不明确。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定位究竟是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定位,还是就按工商管理二级学科来定位。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是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应本着先打基础,然后拓展专业知识宽度的原则安排学习和考试的先后顺序。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必修课和“组织行为学”、安排比较靠后;而“项目管理”安排在第四学期,比较靠前;许多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学或正在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二是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金融与贸易”与“金融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等。三是该设的课程没有开。比如支撑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如:“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四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堂理论教学课时较多,缺乏实践环节,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不知如何用、也不会用,学习没有方向和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五是课时安排过于离散。特别是课时比较少的考查课程,一共16个课时,一学期16个教学周,两周才一次课,学生早已把上次所学的内容忘记,缺乏连续性,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考查课,因为周课时太少,导致时间拉得太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六是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和能力的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综合能力要求高,需要学生掌握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织、领导、观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这方面专业能力的构建。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启发式教学,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所教的内容无法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学生学完课程后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与用分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知用往何处,即使有实践环节,但往往流于走马观花、理论知识应用不深入,致使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性人才,更不同于技校培养出的人才,它侧重的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由于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属于建立得较晚的高校,无论从学术型还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与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比较合理和符合现实发展要求,或许能为工商管理专业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预期效果。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助理电子商务师 现状对策

目前,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电子商务分为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4个等级,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2008级电子商务(高级班)专业学生开始,必须先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证。梅州市技师学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2009年开始把电子商务师考证课程列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

笔者在近7年的教学中先后上过不同版本教材的电子商务师课程,并且历年来都担任高级工班的助理电子商务师(三级)的考证教学工作,从中总结了电子商务师课程教学的一点经验,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教学情况

1.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有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职业道德、互联网与"w/联网+”、电子商务基础、网上商店开设、网上商店管理、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知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

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比较全面地学习本书,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为职业道德、互联网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基础、网上商店开设、网上商店管理、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

4.考试形式

考试利用ATA系统进行。

5.考试时间

按照省厅统考安排。

6.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实操题,省厅统一出题。

在实操方面,从2016年6月25日开始,广东省对电子商务师(三级)换了新的考试大纲。以前实操考试系统有专门的实操平台,现在实操考的基本是淘宝的后台操作,涉及内容包括网上商店开设、网上商店管理、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现在上课主要结合《网上开店实务》(机械32Jk出版社)来学习。该书从卖家的视角出发,通过体验式教学,以淘宝网开店经营为主线,让学生熟悉网上经营的要点,熟练掌握网上交易的基本流程及网上销售的各个环节。

在理论方面,首先要求专业老师自己对课本知识能很好地把握,至少要历练3年左右才能统领课本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考试内容多,考点分布广,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有着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的话,可以说很难通过,因为理论知识考试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上面种种困难,在教学过种中,笔者先讲解课本,围绕课本把每个要考的知识点一一讲解。讲完之后,让学生做相关的配套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也希望学生能以踏实的心态面对考证,没有量的积累是达不到质的改变的。

二、高级工电子商务师考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

在高级工电子商务师考证教育中,大部分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探索。笔者感觉越来越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质疑。是学生真的学会了,还是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有少部分学生上机技能训练时,沉迷在网络游戏、淘宝购物、QQ空间中,不能自觉地去练习,时间无法充分利用,造成后面全面复习时,跟不上学习进度。

2.校园网络建设落后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所差异。有时上完实操课后,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步骤。但是学生一旦下课后,离开了学校机房,就不能再上网练习,造成了想继续练习的学生也练习不了。

3.学生诚信意识有待加强

个别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考前不认真复习,幻想靠作弊通过考试。

三、解决高级工电子商务师考证现状的对策

1.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参与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技能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完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和争辩等思维能力。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上课全部都是采用多媒体,在做课件时,尽可能以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多种方式穿行,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辅以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中来,有参与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步。

2.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实操教学环境

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操教学环境建设。对于计算机房,可以考虑升级改造。据笔者了解,学校目前也正在进行专项资金的申请,期待早日优化硬件建设。校园网络建设更上一台阶,方便学生课后练习。

3.严抓考场秩序,促进良性循环

在平时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一定要严格监考。这样对于老师日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要培养正能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让学生知道遵守考试纪律不仅仅是对职业技能水平掌握程度的一场小考,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大考,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助理电子商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