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8-16 17:40:56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1

【关键字】就业,形象塑造,女大学生

一、女大学生形象塑造和就业现状分析

1.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现状

(1)对女大学生形象塑造概念模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汇总得出,62.3%的女大学生对形象塑造的概念模糊,并随着年级的增长,数据呈先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三年级的的女同学对职业形象最为不清晰。女大学生普遍认为形象塑造是指外表装饰,如穿着、装扮等,形象设计主要是为了工作应酬和社交等。因此来说,女大学生对形象塑造的认知是片面和肤浅的。

(2)获取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知识的途径少。女大学生形象塑造是一门关于女性形象和修养管理的社会学问题。但是开设女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高校却是凤毛麟角,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要求。女大学生接触的有关形象塑造的书籍等也仅仅停留在服饰、发型、化妆层面,缺少对精神和人格的塑造,距离女性修养的培养差距甚远。

2.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质量女生比不过男生。根据麦可思的数据来看,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2010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女性本科毕业生(61%)比男性低11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11届女性本科毕业生签约月薪为2243元,比男性本科毕业生低330元。从签约单位类型来看,女性本科毕业生与民企签约比例高达45%。2012届女性毕业生签约民企的比例男女基本持平。据麦可思调查公司推测,造成这一情况可能是因为民企较多集中于服务业。

(2)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北京市妇儿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性别歧视的情况比较普遍,61.5%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过歧视,比男生高9.9个百分点。其中,16.7%的女大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歧视,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

二、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的试验证明,在给人的整体印象中视觉,所占比重是55%,声音为38%,语言占7%。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形象虽是外在的东西,但却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挥个人形象的重要作用。

2.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需要。当代女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实力均衡的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依靠形象制胜。良好的个人形象会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关系着面试成败、工资高低、职位晋升等事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存和竞争的需要迫使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内外和谐统一。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在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内容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形象意识。女大学生形象是女大学生被社会认同和接纳的第一要素。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首先要引导女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一种强烈的形象意识,促使她们充分重视并认真对待自身形象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知识,并按照有关规范不断完善自己、美化自身,塑造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2.夯实女大学生的文化之基。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形象,是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形象,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文化素养。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人,良好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也无从谈起。因为举止大方、谈吐不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必须以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基础。所以,女大学生想要拥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就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掌握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女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高了,反映在个人形象上必然会文明、规范、富有时代气息。

3.坚持内外兼修。没有形体美、行为美、风度美等形象直观的美,内在的美无法展现出来。既要充实美的内在精神,又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努力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应该成为当代女大学生个人形象的最高境界。所以,女大学生在塑造个人形象时要内外兼修,把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学识修养统一起来,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当代女大学生自尊自爱、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女大学生形象。

四、塑造良好的形象,促进就业

在现在的社会下,个人形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无形资本。女大学生具有良好内在素质的同时,同时塑造美丽高雅的外在形象也十分重要。从个人来说,整洁的外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给别人最好的自我肯定。具有良好形象的女大学生容易获得各种机会,容易赢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取得成功。而礼仪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的外化,它展示的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内在的修养、发展的潜质与良好形象。因为在社交场合中失礼会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女大学毕业生掌握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展现自己的教养和风度,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要表现出良好的风度,只有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良好的评价,才能在充满激烈的现实社会有所作为,获得成功。

由于性别的不同,女性在工作中可以展示出比男生更优越的竞技状态,女性在工作中的态度更加认真敬业,忠职守责,尤其是在相对单一、孤单的条件下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高昂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基于这一女性的特性,社会上的特定工作需要女性去完成。女大学生要瞄准特定工作,积极投入。同时,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应该懂得展示自己扎实的学识和优秀的品质,爱岗敬业的决心和乐于奉献的意识,让招聘者看到求职者的诚心和能力,接纳女大学生,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红.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女性形象设计需求的研究与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9).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2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塑造理念,科学规划并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抓好企业单体形象塑造,即商品质量形象、企业管理形象、服务质量形象、信用等级形象、职工素质形象、企业领导者形象、企业视觉形象、社会责任形象。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确保企业形象塑造的持续性。

企业形象是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所有企业都企盼本企业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良好形象的企业无疑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形象不佳的企业很难摆脱败落的厄运。以作者的观点,对企业的形象的管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要有正确的形象塑造理念

塑造企业形象不仅仅是追求外观完美的企业视觉形象,也是企业和商界领袖的综合素质、智慧与才艺的展现。如果仅仅是美化环境,搭建宏伟的办公楼,员工服装的整齐统一,也很难为大众创造一个完整的印象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不是单一的形式,它是由若干个单体形象有机结合形成的,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形象、信用形象等,这些个体形象是相互关联和影响彼此的互动和互补。如果在塑造企业形象时,忽视了表征等方面进程形状的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企业形象的创造没有统一的标准,千企千模样,不可一味复制。各企业要因企制宜,并随着市场变化和社会公众心理的变化而发展。企业形象的塑造是没有止境的,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在塑造企业形象中不断创新和进步,以保持企业形象的特色鲜明性。

要科学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企业形象建设不仅是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的事,更是依靠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完成的任务。全员参与必须是有组织的,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如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本人应尽哪些责任、做好哪些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形象塑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在社会调查和工作人员讨论的基础上,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整理出企业形象建设项目的长期战略和短期工作目标,然后再返给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讨论,集中各方面意见之后再由决策层集体决策。如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应当进行比较讨论,看哪一种方案更适合本企业,必要时可向专家、学者咨询,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选出最佳方案。

企业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案确定只是工作的开始,要制定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实施规划,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要防止朝令夕改,防止乱提口号,脚踏实地地长期坚持,不断推进,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突出重点,抓好企业单体形象塑造

企业形象的塑造要从企业形象的总体着眼,从企业的单体形象塑造入手,在单体形象塑造上寻求突破,积小胜为大胜。

1.商品质量形象

企业要有商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意识,严把商品质量关,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商品坚决不能上柜,即使企业蒙受损失也不能动摇,要有“海尔砸冰箱、温州烧皮鞋”的意志,只有一流的商品才能赢得顾客的心,才能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

2.企业管理形象

企业必须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管理岗位职责,加强内部监督控制,规范企业行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向公众展示企业管理有章、有序、高效的良好形象。

3.服务质量形象

企业要树立供应商和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时时事事为供应商和消费者着想,想“上帝”之所想,急“上帝”之所急,思“上帝”之所思,始终把“上帝”放在心上,构建营销网络,实行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实施现场测试、试用退换、终生保修、技术培训、定期回访等一系列服务举措,消除消费者的疑虑,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4.信用等级形象

无诚信不立,企业要以诚信为本,要端正经营思想,遵守合同,讲究信用,对供应商、消费者、经销者做出的承诺要不折不扣地认真履行。应当承担的商品质量责任实行先行负责制,应当承担的各种经济责任要勇于担当,做到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信用放心。

5.职工素质形象

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定期对员工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人员的质量教育,让每一个员工明白:员工的一些不雅行为,会对企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要使每个职工懂得:遵守职业操守,践行职业道德是员工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浮夸欺骗、坑害“上帝”,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企业领导者形象

企业领导者的形象要靠领导自行塑造。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是企业的旗帜,必须做到敬业、诚信、务实、守法,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化解危机的能力,富有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要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爱员工,时时事事做表率当先锋。

7.企业视觉形象

企业应注重自身形象,企业的形象设计要力求美观、大方、简洁。店旗、店标、工作制服要与企业外观形象相匹配,以收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

8.社会责任形象

企业是市场主体,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公益事业持积极负责的态度,时时关心抗震救灾、抗旱防涝、扶贫、助学、帮残、济困等公益事业,树立企业形象。

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确保企业形象塑造的持续性

实施企业形象塑造工程责任制。将企业形象塑造项目的责任分解到企业内部各部门,制定目标,明确责任,严格督察,认真考核。各担责部门要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目标任务,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要严格处罚,对损害企业形象的人和事要严肃问责。

加强对企业形象塑造工程的内部监督。企业形象塑造工作涉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按会计法规加强会计核算,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坚持定期对企业形象塑造工程进展状况实施评估。职工群众采取自评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群众性的自我评估,使员工认识到企业形象塑造工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既分享喜悦又自我增加压力,从而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请专家、学者、审计师、评估师、注册会计师参加评估,既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又可得到企业形象现实价值的数据,做到胸中有数,以利改进工作。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国家形象; 外宣媒体; 传播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如今传媒对以国家的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要。所谓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传播中所形成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被媒体描述与传输的过程。不可否认,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表现的行状相貌和舆论反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在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媒体对于大众认识世界的思维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国家都把塑造国家形象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际中谋取利益的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媒体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能力,是目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传媒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

1 媒体影响力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1.1 媒体影响力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迅猛而发达,媒体在很多方面已涉入人们的生活,并构建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媒体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国家形象的主要渠道之一。著名舆论学者李普曼就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环境而不是自己本身感受到的环境影响。

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手段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公正报道以及通过报道所表现的对于传播者自己本身的立场与对事件的看法,体现的是传播者的主要思想与政治倾向。同时新闻媒体也已经作为国家塑造国家形象与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与使命,能够直接或是间接地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各种事务的处理与运作,对国际公众对某个国家的认识、看法、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自己本身的新闻传媒在国际社会中所传播的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在别的国家新闻传媒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媒体对其进行的描述、传输、解读等对它在国内公众与国际公众的理解与看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积极有效传播,可是使得世界对国家更加的了解,加强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反之若是对国家形象消极传播,会使得国家形象被误解,不利于国家与外界的友好邦交,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国际方面的冲突。

由此,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外媒体对于这个国家的描述与解读;其二是本国媒体对于自身国家的传播。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媒体对于我国形象的良好解读塑造,而必须要通过本国媒体向外界描述真实的国家事件来塑造国家的形象。而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先进的传播技术与庞大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更加需要提高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能力与影响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大媒体,面对舆论激烈的国际新闻环境,真实的塑造好良好的中国形象。

1.2 国家形象塑造的传媒策略现状分析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和载体,国家对外的很多新闻都是通过它传播出去,由此,可说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时,都会有相应的媒体策略,但是由于各国在实力与资源方面所面对的情况都有很大的差距,其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的传媒策略也不尽相同。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社会中传播资源的绝大一部分,全球闻名的媒体机构诸如“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CNN、BBC等大媒体都属于这些国家,这使得它们完全可以使用自身的媒体优势将它们所要传播的信息以最短的时间传播出去,由此在第一时间影响人们的主观判断,传播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取得支持。除此以外,它们还利用自身的优势,“迫使”其他国家通过转播、转载等方法将本国的信息及声音传播到更多地区,由此在全球内毫无障碍地进行对其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但是很明显,发展中国家就没有这样的传播优势,基于国家本身的基础设施的薄弱与传播资源本身的有限,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没有像发达国家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媒体,要是单纯只依赖本国内的媒体的传播力量,就很难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这导致发展中国家很难将本国形象通过自身媒体传播出去。而中国恰恰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虽说相较于以前,我过媒体的技术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传媒,但是整体上看,中国传媒跟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一些国家对中国了解的片面以及曲解判断与评价,也正是说明了这点。

     因此,对很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国家形象塑造的媒体策略一般要分两方面来实现:一是进一步提升本国传媒机构的影响力,在自身的媒体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本身的实力,提高对于国际舆论传播导向的影响力;二是在通过本国内的传媒机构向外传播信息的同时,借助那些西方主流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来扩大本国媒体的影响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但要注意不可过分依赖于西方媒体的“二次传播”。

2 外宣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传媒策略

2.1 加强针对性,有的放矢

一般而言,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指的是对外传播者根据自身的传媒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制定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等,运用相关的内容、形式、方法、技巧、风格等一些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所摸索出的战略方式,并吻合与全局形势、受传者自身的需要、特点、条件等。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播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容易, 这就使得其对信息和信息的传播途径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国际新闻传播来说,人们本身具有很大的信息自主选择权,若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不符合他们接受信息的一般认知与习惯,他们就会选择通过其他的途径例如本国或是其他国家的传媒来获取所需的信息。所以,对于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以致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来说,针对性报道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正面反映之一。

2.2 坚持新闻客观性,用事实说话

     新闻传播对于报道客观性的严格要求,是因为受传者更加愿意接受通过客观公正报道所体现出的倾向性,以此达到传播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目的。所谓用事实说话,还该做到“内外有别”。对于中国而言,新闻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以及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及观点意向的,而这些恰恰要求记者报到时要讲清楚报道的立场以及观点和倾向,这样的报道一般都具有很浓厚的宣传意味。但是在西方社会,新闻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服务性机构而已,其强调的是传播效果而不是说教功能,并且西方人都比较崇尚“个人主义”,宁愿自己思考也不喜欢记者给他们下结论与有意引导等。因此对外宣传时若是采用国内报道的方式传播中国的立场与观点,不免就给人留下古板生硬的形象,以致很难与他们形成共鸣而招到反感,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大大不利。所以说,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切忌讲空话、大话、套话等等,少做评论或是结论,只要原原本本将事实生动有趣地叙述出来即可,从而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对外传播的关键点不要放在宣传的意识上,表达主题需要含而不露,不要使用太多政治性太强的话语,重点放在摆事实,用事实去表达自身观点,让受众自己通过事实去做评论。这样才能对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2.3 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报道的平衡性

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指国家的传媒机构和广大的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主要体现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社会主流事件、人民在国家领导下创造的业绩和取得的进步等等。总之就是一切鼓舞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自身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需要报道的“正面”积极的方面。这一向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优良传统,正面报道为主在对内传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点应得到坚持以及发扬。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要重点强调这一点,这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体现国家积极向上的发展前景。当然,坚持报道的正面性并不是要忽略报道的平衡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对外媒体对于正面报道的片面理解导致他们的报道偏向于“报喜不报忧”,只是大肆报道取得的成就而不讲发生的问题,毫无顾忌的吹捧说大话,这样做不仅无法在对外报道中树立正确的形象,而且也损坏了自身媒体的公信度,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只能适得其反。

由此可知,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一方面在坚持正面报道的时候,也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矛盾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是要以成就的方面为主,主要报道这一事实也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然后寻找其中的平衡点,使得报道既体现了正面的价值也不至于掩盖真相、曲解事实,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相应的作用与意义。

3 提高国家形象的媒体策略选择

3.1 遵循国际通行的标准、规范

要想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得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范标准等,这些规范准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到如今被大众普遍接受与认同的,它超越了国家、民族、区域、文化等等意识形态界限,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共同的特点及普遍认识。例如反对恐怖主义、反对战争等等,其中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与全球和平就是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准则,也是国际社会规范与准则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了这些原则与规范,否则的话可能适得其反,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二战”期间的德国,利用美国一家老牌公关公司以期挽回国家形象,结果这场宣传没有成功,反而使得德国的形象更加恶化。

3.2 追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个国家进入国外主流媒体舆论焦点的前提有两点:其一是国家本身要具备成为焦点的要素,例如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就成为了国际传媒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热”,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其二是要跟国际政治、经济等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积极主动表达中国本身的观点意见等,争取进入国际舆论报道的重点位置,例如现代文明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环境、资源、人口、疾病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和平这一人类永恒话题。我们在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要对当前国际社会所面对的共同话题给予相当的重视,展示本国的相关作为与贡献,创造全新的新闻价值点,从而引起舆论的关注,以此来展现塑造国家形象。

3.3 突出国家形象塑造的个性特征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因其历史文化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使得每个国家在塑造形象时各具独特性。一些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前发展起来的优势,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就不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创造了很多机遇,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侵略的性质和扩张的野心。因此,在进行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时,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例子向外界呈现一个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形象,并且做好宣传工作,逐渐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坚持走好“和平发展”的路线,为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外在环境基础。

3.4 及时、准确地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

塑造国家形象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一般来说,若是某国发生重大事件时,该国的传播媒体弱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准确地信息,就能因此而建立国家媒体的信誉,在报道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主动优势在客观上引导舆论,使其向着对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被他国牵着鼻子走,从而陷入被动的地步。若是事件发生后,本国不予报道而封锁信息,就会导致其他国家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信息,那些信息可能不公正、不正面,这就导致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信息,由此形成可靠权威的信息来源,能最大程度 上获得理解与支持,消除负面消息的影响,塑造真实的国家形象。

总而言之,中国目前正处于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正需要通过传媒对国家形象进行良好地塑造与传播,为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外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与舆论导向。但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在短期内达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的努力积累。由此,中国政府应该为此进行相关的计划,将之当成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之一,同时要引导传媒在起其中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为塑造国家良好形象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印螺. 浅论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理念及方法. 《经营管理者》,2009.

[2]刘小燕.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2002.

[3]谷晓江,徐英. 中国国际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 《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8,6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4

教师形象战略是教育百年大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形象美的要求是既要具备内在的精神美,又要有外在的形象美。教师的形象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和认可程度。现代人在交往中讲求悦目性,外在形象则是悦目性的第一直观来源。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形象建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当前,我们的学生正由“亲其师,信其道”向着“乐其形,亲其师,信其道”转变,在日常生活中经受着来自教师的一点一滴的熏陶。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无形的资本和无价之宝。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教师形象曾被玷污、扭曲,谈到教师,人们眼前出现的便是迂腐、寒酸、吝啬的形象。当今社会,大家都在讲究审美与进步,讲求形象在交往中的作用。教师是社会的一员,也必然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重视自身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形象的新要求。教师只有自尊、自爱,重视自身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才能不断地适应与美化教师角色、提高自身形象、增强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在改革浪潮中,以崇高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立身于社会。

现实生活中,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极高,认为教师应该精通多门学科知识。他们对教师的印象一旦形成,往往一成不变。对你印象好,就觉得你的形象好,认为你就是好老师。反之,“坏”老师的形象便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而且很难改变。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钟爱一门学问,也往往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学科。因此,拥有成功的教师形象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是获得优质教学的保障。只有规范地进行教师形象设计与塑造,才能拥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只有设计与塑造出成功的教师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可见,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教师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的形象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莘学子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美好的人格教化与培养。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树立21世纪教师新形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好自身形象,并不仅仅反映在别人的视觉效果中,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辅助工具。学生往往能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过错和失误,却不能接受那些知识贫乏、思想肤浅、孤陋寡闻的教师。新时期提出的理想教师形象的标准表明,只有通过有效的设计,塑造出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情感上愉悦、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教育。

二、良好的教师形象设计与塑造是改善、维护教育整体形象的必要手段

教师形象对改善、维护教育事业的整体形象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正如《学记》所指出的那样“: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形象是教育整体形象的主载体,并会不断延伸并感染到下一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个人形象总是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形象设计指导和长期的修养训练。当前,在教师队伍中,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日益膨胀,有极少数老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从教行为不规范、为教不廉、不讲诚信等,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教师在社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教师应通过训练和指导,使自己无论在内在气质还是在外在举止、着装上,都能彰显出教师职业的魅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展示其“高尚的职业,优美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文明礼仪”,改善并维护教育的整体形象,使教育更具感召力。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弃学生于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就违背了中国传统的教师道德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负面反响,严重影响和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甚至损害到教育整体形象。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设计与塑造出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校园文化中提升整体品位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和栋梁、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教学、教育任务的完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教育技术的革新。对新型科学教育技术方式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是现代化教师形象的重要内容。设计与塑造出与新时期相匹配的教师形象,以它强烈的教育性和示范性特点,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去影响学生。当学生走向社会,把他们的人格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和多种社会关系中,就会对社会性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俗话说:万流归宗,形象制胜。良好的教师形象会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教师形象甚至可能比教师的学历、文凭更显重要。设计并塑造出成功的教师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能力,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规范师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三、总结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5

空乘专业的发展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气质上佳、形体优美、纪律严明以及服务上乘的知识素养与技能素质并重的航空服务人才。鉴于空乘专业的特殊性,对于空乘人员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修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形体作为外在形象主要的体现形式,使得形体教学成为空乘专业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完美的形体塑造是空乘行业特殊的素质诉求,是展示行业良好风貌的重要条件。而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则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未来成为合格的空乘人员的必然需求,为其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形体塑造是一个完善外在形象、提升内在修养的综合性过程,对于促进学生良好气质的生成、礼仪修养的发展以及自我展示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与维护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的实质在于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成为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空乘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三,通过形体塑造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鉴美能力的全面提高,使之在未来的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切实体现自身的美感,成为行业靓丽的风景,同时,更有助于促进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2.健美操教学对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的促进作用

健美操是以体操与舞蹈动作为基础,在与之相适应的音乐的伴奏下,来达成提高健康素质、塑造完美体态、培养高雅气质以及提升内在修养目的的新兴运动项目。健美操教学自在高校开设以来,就以其突出的实用效能而备受广大学生的青睐。而相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而言,健美操运动更是以其特有的修塑体态、培养内在气质的功能,在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的过程中凸显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健康素质与形体塑造的同步发展

健康是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个体开展社会行为的基础与保障。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空乘人员对于健康素质具有极高的需求,因此,加强空乘专业学生的健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健美操集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时尚性以及大众性于一体,是一项具有突出社会功效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健身性是健美操运动首要的功能特征,通过对空乘专业学生健美操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使之达成对于健美操社会功效的全面理解与认知,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自身健康素质的有效发展。而通过健美操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切实发挥健美操运动修塑体态的功能,使得学生在有效提高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形体塑造,凸显出“一举两得”的双重功效。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对其自身形体塑造的规范与指导

相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言,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社会活动方式,是一种对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综合展示。在此展示过程中,外在形象通过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第一印象,具有明显的“先入为主”的特征,因此,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是空乘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外在形象的展示需要借助于学生审美意识以及鉴美能力的支撑与保障,以便于达成对自身美感的完美体现。健美操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对美育元素的有效激活使之形成渲染效果,以此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其鉴美能力的有机发展,这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具有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2.3提升学生的内在气质,实现对其形体塑造的“锦上添花”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空乘专业学生内在气质培养的重要性,内在气质是社会个体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完善的德行修为以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内在气质浸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并通过外在形象的展示得以体现。健美操运动具有突出的完善心理、愉悦情绪以及修善品德的社会功效,因此,对空乘专业学生开展健美操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内在气质的提升,使得学生优雅的内在气质与完美的外在形象相映成彰,达成互补的效应。这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无疑会产生“锦上添花”的增补作用。

3.基于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需求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发展途径

3.1打破不同教学科目的领域局限,实现与形体教学的有机融合

空乘专业传统的形体教学是以形体舞蹈为主要内容,虽然形体舞蹈在内容与形式上同健美操具有一定的相适性,但是,由于受学科的限制,始终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得到有效的拓展,与不同领域的接触与交流日渐频繁。健美操作为一种既具有专业特征,又具有大众特质的一项健身运动,以及健美操运动所具有的突出的社会效能,使之拥有极为庞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打破教学科目的领域局限,针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向,切实发挥健美操运动突出的修塑体态功能,为学生的形体塑造提供支持与保障。这不仅能够实现健美操教学与形体教学的相互融合,同时,更能够有效地拓展健美操教学的职能范围,进而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有效发展。

3.2针对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需求,研创具有实效性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强力支撑,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促进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目的,需要创设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健美操教学的内容体系。这就要求要加强与形体教学的交流,借鉴形体舞蹈中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动作,编排出全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用以凸显健美操运动修塑体态的重要功能,满足学生形体塑造的发展需求,使得空乘专业学生的健美操教学更具实效性。在研创适应于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对形体舞蹈的借鉴、相融与相适的原则,切忌过于突出健美操运动的功效而产生“喧宾夺主”误导,同时也要避免过于渲染形体舞蹈的作用而造成健美操运动功能的失效。

3.3加强学生体育健身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得健美操运动成为其未来自我发展的“良师益友”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6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47

摘 要:中学生理想形象的塑造,是中学生人生理想的最现实的方面,对教师来讲,要帮助中学生树立美好个体形象,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文化要求。对中学生来讲,要塑造美好形象,要以优秀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为内容,在中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形象塑造;人文精神

一、中学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形象塑造不容乐观的现状。中学生处在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可塑性比较强。中学生受到青春期这一阶段性心理生理特征的影响,情绪的波动和心理的变化比较大。中学生对自我形象的设计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求异心理和模仿心理的强烈作用下,中学生往往以大众传媒的某个明星为“偶象”,或者以朋友圈中的某个同学为核心,追求个性和差异,在张扬中失去自我。在这一人生阶段中,中学生的自我形象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根据调查,目前手机在各中学已经变得比较流行,学校为此想尽各种办法,作为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也费尽苦心。而各种亚文化也在学生中传播。比如,一些庸俗的手机短信和视频,一些流行一时的风气,早恋的低龄化趋势,发型和衣服款式的新颖多样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亚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相应的,必然引起中学生个体形象塑造过程中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人文精神在中学生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一) 各种亚文化圈的影响

中学生群体中经常流行着各种亚文化[1]。而这些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学生社会化的环境。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2]。中学生中间流行着各种亚文化,既受到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制约性影响,又潜移墨化地受到中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各种文化圈的显著影响。都是影响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因素。面对各种小的文化以及由这多种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圈,必须充分发挥健康文化成分的有益引导,尽力避免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学校是一片净土,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必须发挥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而学校又受到周边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一些不良的习气和言行很容易渗透到校园。大众传媒也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网络等现代技术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以及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首肯其作用。笔者对甘肃省会宁县几所高中的学生做了一个抽样问卷调查。96%的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接触过网络,70%的学生有自己的陌生网友,70%的学生上网时会和网友聊天,40%的学生经常在网上看电影,15%的学生经常玩游戏。中学生对于网络的态度的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80%的学生认为应该合理上网,同样80%的学生认为经常上网会影响学习。针对这些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于网络的态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肯定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带给他们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学生也承认经常上网会影响学习。针对中学生中间流行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已经不能强制地去阻止,也不能单纯地去肯定或者否定。因为各种文化圈因为适应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都有其存在的土壤。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针对某一种文化圈和亚文化群体,辩证地去分析它们的好坏,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面发展。比如,针对学生青春期易受异性同学吸引的现状,让他们明确早恋的危害以及真诚友谊的重要性,倡导健康交往。倡导高尚道德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目标,形成美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形象塑造过程要体现出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特征成为中学生理想形象的最显著特征。

(二)充分发挥各种规范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中学生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依据。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良好的形象,首先要注重仪表。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讲究卫生是基本要求。学校的纪律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这两者的积极作用和引导作用。除了学校的纪律和制度性规范外,各个班级倡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让中学生自己参与到和谐校园、和谐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面对各种不良文化现象和不良言行,要树立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学校的主流文化能充分反映出各个学校的悠久的历史、尚学的传统、进取的精神。每个学校在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这些有特点的文化历史能够引导学生向学校主流文化看齐。在这种浓郁的文化环境中,再辅之以纪律性的规范和约束,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出良好的个体形象,展现新时代中学生的光辉形象和优良品质。老师倡导“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要平天下必先立其身”、“要立其身必先正衣冠”、“一日当三正其行”;这样的格言警句要时常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个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3]而这一社会化过程要不断地内化社会规范,要不断地用学样纪律来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和个体形象。

(三)古代人生形象塑造目标和方法的启迪

(文明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爱惜名誉的心理、诚实守信的品质是良好个人形象的重要体现。人良好的个体形象,是外表美和内心美的统一。除了良好的仪表外,优良的个人品质和文化素养是重要方面。而这些优良品质是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内化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积极的经验。古人重品德,重视修身。古代提出了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中国长远的人生追求。从“大丈夫立天下当先扫一屋”到 “阐旧邦”以“立新命”;无不体现着一代代中国文化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修养,也渗透了很多有科学意义的形象塑造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古人以“圣人”和“君子”为人生远大形象目标 。 “中庸”的道德人格和“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提到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4]。这种“中庸”的道德人格和“中”、“和”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人格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人文精神特征。这种人生追求渗透了人类文明,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体现和运用。

(四)中学生形象塑造中不断融入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文化传统与现性的体现。中华文化重视 “礼”的传统、“尚贤”的价值人格追求、“求真”的治学态度、“仁爱”的处世观念。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实践中又不断体现着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欧洲文复兴时期倡导人的价值、倡导人的理性,而我国文化传中“泛爱众”“兼爱”“非攻”的精神。中华文化在“知荣辱”、“沿礼仪”、“求真理”的过程中,与现在自然科学相互补充,一起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学生塑造理想形象,要受到一定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要不断地融入时代精神。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文化的繁荣兴兴盛,要求中学生的形象塑造一定要体现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特征和人文精神特征。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以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的精神不断地取得成功。从青藏公路到青藏铁路,从脱贫致富到总体小康,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地区崛起,从从容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创造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的奇迹,这些都体现着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丰富、民族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的提倡。把时代精神、传统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一起融入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形象塑造中,才能真正培养新一代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公民。

总之,中学生在自我形象塑造中,要以道德形象为主,以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为支撑。体现出中学生充满朝气、乐观好学、担负责任、创新进取的时代特色,内化中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才能在中学生个体形象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4章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2,第296页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入职前 形象 塑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8-01

大学生入职前的形象塑造对于其能否在未来的职场中获得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入职前的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或组织的文化氛围、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区域习俗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心理倾向、文化水平、文明程度、表现能力、接受能力、责任感、道德感、气质、风度、欣赏品位等因素来设计、塑造入职前的形象,使自己的形象符合行业或组织标准与要求的行为过程。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职前的形象塑造:

1.个人形象的塑造

大学生要想在入职时获得成功,在入职前,除了应具备敏锐的头脑、睿智的眼光、较高的文化修养外,还应该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这就需要充分把握相关的知识与与掌握入职所应具备的礼仪,让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反映出自己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个人形象包括个人的仪容、仪态、仪表等方面的形象。

仪容美的基本要素是貌美、发美、肌肤美,主要要求整洁干净。大学生的仪态包括其的所有行为举止,即站姿、走姿、坐姿、蹲姿、手势等,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素养、受教育程度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优雅的仪态会显露出自己良好的礼仪修养,增加不少的印象分,容易被人接受,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进而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大学生的仪表即外表,包括容貌、着装、姿态等方面,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大学生的仪表往往与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文化底蕴、文明程度和生活情调密切相关,大学生只有加强内在修养,提高审美情趣,才能真正具有仪表美。

2.气质形象的塑造

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仅表现在着装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气质上。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为基础的,同时还取决于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生的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塑造自己的良好气质形象:

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即有理想、有追求、有品德、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宽容忍让、乐于助人。

富有吸引力的性格特征。即大方而不轻悦,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粗俗,刚强而不执拗,谦虚而不虚伪,认真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注重自己的修养,不乱发脾气,待人宽容、忍让,善于理解别人,有同情心,有主见但不乱发言论。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对专业技能精通,还应洋溢着夺人的气质美:认真,执着,聪慧,敏锐。这是真正的气质美,是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优雅的言谈举止。大学生应具有优雅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学会待人热情而不轻浮,待人诚恳而不过度;不论地位高低,待人不卑不亢。

高雅的兴趣爱好。高雅的兴趣爱好是气质美的又一种表现。兴趣爱好品位的高低,体现出大学毕业生素质的高低。

3.能力形象的塑造

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所产生的魅力,是一种才的魅力。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智慧是才华的主要方面。因此,大学生要注意才华的培养和形成,多看与自己修养有关的书籍,多吸收新鲜的知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自控应变能力,适时地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智慧,树立良好的才华和智慧形象。

大学生在工作中要掌握口头表达的规律和艺术,能充分借助面部表情、动作体态等辅助语言,增强口头表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恰当地使用敬语,注意各种场合的谈话、发言、讲话等,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与职业有关的语言表达形式,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摒弃成规与陋俗,在人们心目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交往艺术,在各种交往中能应对自如;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和问题,要能做到镇定自若、头脑清醒、正确判断、机智应变,圆满解决问题。

4.精神形象的塑造

精神形象是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精神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与培养过程。

充满自信。大学生需要培养与塑造强烈的敬业精神、充满自信、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也才可能在工作中去拼搏、去努力、去竞争,才可能在常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热情大方。大学生不论是在工作顺利,还是遇到挫折时,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以洒脱、乐观、大方的态度对待交往对象。

待人宽容。大学生在工作中应学会克制、学会忍让、学会冷静、学会理解,搞好各方面的关系,融洽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待人平等、宽容、诚恳。

5.道德形象的塑造

顾全大局。大学生在工作中,应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及组织利益与长远利益,考虑或做到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与长远利益。从而获取组织和个人的最大效益。敬业爱岗:大学生应具有敬业爱岗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和新的工作方法,自觉维护组织的信誉。遵纪守法:大学生应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大学生应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照顾,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坚持原则:大学生应做到处事公正,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展现自己人格魅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丰富人生意义、成就自己事业的资源和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应领会良好形象的内涵,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认为只要西装革履就具有良好形象了。大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与训练,塑造完美、专业、优秀的职业形象和专业素养才能获取用人单位或客户的持久信任,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并取得事业的成功。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般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针对公共危机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指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活动。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预防性、国际性等特点。

(二)政府形象的内涵及特性

政府形象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具体来说,政府形象就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表现、性质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以及政府在公共行政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施政理念和施政业绩等给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或看法。

政府形象既不同于政府发生的所有客观事实,也不同于某个个体的印象,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形象的主客观性;2、政府形象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3、政府形象的整体性。

(三)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的关系

1、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公共危机的发生考验着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从而影响政府形象。若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对得当,能够成功化解公共危机,则标志着政府有较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若在公共危机压力下,出现失误和不利,致使公共危机不断升级或由单一危机发展为系列危机,则政府能力受到质疑和否定。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的高曝光率、高吸引率、高关注率,使得处于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表现成为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衡量其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尺,对公共危机的处置,影响全社会及全世界对国家整体形象的评价。

公共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对公共危机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面对公共危机,如果政府及时组织相关力量,对危机进行控制和协调处理,不仅会减少公共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损害,而且也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性地位,使公众更加认可政府,进而有利于良好政府形象塑造的推进。

2、政府形象对公共危机的影响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公共危机发生后社会的稳定性。反之,如果政府失信于民,政府的行为就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危机就难以妥善处理。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问题分析

(一)形象意识欠缺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意识的高低是政府能否抓住契机,转危为安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社会的政府力量仅能影响人民的行动不同,现代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尊重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政府,因此现代政府既能影响人民的行动,又能影响人民的灵魂。但是,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却存在着服务理念缺乏,形象意识淡薄的现象。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及官员形象意识严重缺乏。

(二)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的过程。在众多沟通渠道中,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最有力,最有效的渠道之一。当前的问题在与公共危机发生时,许多政府部门不举行新闻会信息,有些政府甚至对新闻媒体带有抵触和排斥情绪,从而使得政府与媒体的矛盾加剧。由此导致媒体可能对公共危机轻描淡写、或者隐瞒歪曲危机的相关情况,造成公众对危机的麻痹大意,或者因为夸大危机造成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三)重经济发展轻危机应对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旨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注意力大多都在经济发展方面,但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危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对危机爆发的征兆、信息等很难有准确的了解、认识和预测,加之政府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意识淡薄,所以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瞒报、误报、报喜不报忧等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公共危机治理的难度。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一)提高形象塑造意识

培育形象塑造的意识是政府形象塑造的首要工作。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影响着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塑造。为了培育形象塑造意识,政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开展形象塑造意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例如以开展座谈会,开办宣传栏、专题讲解等形式,将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意义传达到政府公务人员,使公务员认识到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2、组织专门训练,以开展公共危机演练等形式,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政府公务透明化和公共信息公开化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也是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最有效的危机公关途径。公共信息公开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1、为公众提供了危机详情,使公众心中有数,开展自防自救工作;2、能够帮助政府稳定公众情绪,使得公众安心并能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对抗危机;3、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也是政府付诸行动、切实塑造自身阳光形象的表现。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对政府形象塑造来说非常重要。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为了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还需要积极引导媒体有序参与。为此,在公共危机发生以后,政府要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交流,让媒体了解公共危机的进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把对媒体的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明确媒体据实客观报道公共危机的责任,用制度和法律规范媒体的行为,使媒体真正成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宣传手段。

(三)健全危机公关处理机构

专门的危机公关处理机构是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的保障,所以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危机公关处理机构。为了便于问题的沟通协调,该机构可以由各级政府的部门、政府办公室以及新闻和预警部门联合组成。政府危机公关处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为公众提供信息、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回答相关问讯并控制谣言传播。最终通过危机公关处理机构,了解公众的需求,伪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形象。(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韩秀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陆凤英.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2012,(3).

[4] 郭媛园.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医院 形象塑造 工程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health care market and health care reform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hospital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Hospitals with a variety of image, have a direct impact the hospital itself and medical activities, which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a market economy. As a hospital manager,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nd strive to perfect both medicine and medical ethics, Hospital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the modern hospital managers and medical staff of the common pursuit of broad objective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expectations of the hospital, but also the public expectation of the hospital,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spital "image-building"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1.医院形象的涵义

形象,为形状相貌之义。医院形象是社会人群对医院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而形成的综合效应的整体印象,是医院诊疗技术、医德医风、院容院貌、管理水平等诸方面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同。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开发医院形象资源、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成为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赢得优势的法宝。医院形象要求医院内部保持高度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医院的理念、行为及视听传达的和谐性;医术形象、医风形象、员工形象与医院整体形象的一致性;医院的经营管理行为与医院文化的同步性。

随着医疗市场的出现及医保改革的临近,医院的发展面临着竞争与挑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变为对医院整体形象的选择。这就要求医院必须竭尽全力创造出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鲜明的医院个性,从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形象的个性,可分三层:一层是外显形象,包括医院的识别标志,院容院貌、员工形象等,构成能为人们感官所直接感受到的有形形象;二层是行为形象,包括诊疗操作、职业道德、医疗作风、服务态度等,其中有些可直接感知,有些不能直接感知;三层是理念形象,包括经营理念、价值观、服务宗旨、医院文化等,为无形形象,是医院个性的核心和精髓。

2.医院形象的组成要素

2.1 医术形象 包含服务质量、医疗质量、技术先进程度等,其中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质量形象决定医院形象乃至医院的发展前途。

2.2 管理形象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管理是医院形象塑造的原动力,低劣的管理形象不可能有良好的医院形象。

3.医院塑形工程的作用

医院塑形工程是通过外显形象、行为形象、理念形象的运作来完成的,其对医院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3.1 整合作用 通过统一的医院理念,进而统一医院的行为和视觉识别,使医院内部上下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从而将各部门各层次的力量凝聚,减少内耗和向外表达的不协调,达到合力的最大化,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3.2 凝聚作用 通过“塑形”确立了共同的信念与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唤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大的凝聚作用,人心凝聚,人才凝聚,财力凝聚。

3.3 竞争作用 “塑形”工程有利于医院改善经营策略与方法,拓展和改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病人,在竞争中取胜。它通过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创建特色专科等措施,树立稳定可信的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声誉。

3.4 标准作用 确立统一的理念、行为规范、操作规程和视觉标志,员工将之视为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从而有利于医院加强经营管理,走上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4 .医院形象的塑造

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所医院的良好形象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医院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抓医院自身的塑造和抓在社会与患者中的塑造。自身的塑造是医院完善自我的实际行为,即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这是最重要的,是医院塑形的根本。在社会和患者中的塑造是指医院利用传媒影响患者印象、态度和行为。

塑造医院形象的关键在人,医院的每位员工既是医院 形象的塑造者,又是形象传递的媒体,员工的行为一旦出现偏差,将给医院形象带来较长时间的损失。因此,一是普及医院形象识别知识,加强员工的“塑形”教育,使每位员工熟知、认同医院精神,服务宗旨,经营管理观念与价值观念;培养员工事业心、责任心,荣誉感和成就感;实现医院形象的整体升华。二是要在观念上使每位员工建立起服从和规范意识,要通过建章立制严格规范员工的行为,并逐步变这种服从与规范为自我的要求。三是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塑形”积极性,同时辅以必要处罚措施,以遏制损害医院形象的行为。四是把握形象目标,抓住突出的热点问题,如医药费太高、大处方、乱收费、“红包”等,有针对性解决好就能较快的“塑形”,在社会公众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舆论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58-02

目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各种公共危机不断浮现。政府作为公权掌握者和行使者,代表了社会最广泛的利益,其恰当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休戚相关。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显示出权威性和公信力,以确保相关政策的执行力。然而成功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并非易事,为此需要了解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及在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以期发现应对之策。

一、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

1.政府舆论形象

“政府舆论形象”的概念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彭伟步指出:“政府形象是指国家各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所引起公众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1]。胡宁生将其理解为:“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某种主观印象”[2]。张恩韶解释其为“政府形象塑造一般借助各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及全体公务人员实际工作表现,把形象目标直接呈现给大众。它是政府形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政府形象的关键因素”[3]。关于政府舆论形象的论述很多,但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一是政府自身的行为模式,二是社会对政府行为模式的认知及评价。故政府舆论形象是指:社会大众以政府行为模式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已有观念对政府行为模式做出价值判断,最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政府的认知总和。

2.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

关于政府舆论形象塑造最常见的理论有两个:

(1)形象修复理论。形象修复理论源于美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伯奈特把修辞学与传播学研究综合起来提出形象修复理论,并应用于电视政治传播中,他把电视政治中的辩护型语言解释为应用形象修复策略以应对攻击。形象修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大战略即否认、逃避责任、减少侵犯性、修正行为和自觉承担责任等”[4]。其为政府身处公共危机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政府对危机研判正确且策略运用得当,就会使自身形象得到改善。但此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后发机制,只有在政府舆论形象可能或者已经受到损伤时,才着手修复,在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中显得过于被动,主动性不足。

(2)传播沟通理论。传播沟通理论指政府通过媒体政府信息并了解大众诉求,强化与社会互通信息,增进互信,进而塑造自身形象。良好的传播沟通是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时与社会互动的最佳途径,首先可以向社会通报相关情况,其次可以倾听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的看法,最后可以借此与社会合作来化解公共危机,为政府赢得负责、民主的舆论形象。该理论注重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尤其强调通过信息的合理披露与恰当沟通,获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综上,形象修复理论强调危机后,政府形象修复,而传播沟通理论则关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以便使自身形象不会贬损。可见,将两者综合起来,才会使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变得相对完整,再加上前期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就应当存在于危机预警阶段、危机管理阶段、危机善后阶段的全程之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很多公共危机不曾遇到,客观上给政府管理危机提出了挑战。根据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或问题对政府舆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1.预警机制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从农业社会迅速发展为工业社会。其发展历程较发达国家而言,缩短很多,这就使得政府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同时,社会高度复杂化,使得政府一时难以具有解决所有公共危机的能力,也就很难实现预警,进一步造成了预警机构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匮乏,而对于已有的危机预案,因缺乏专业人员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导致在一些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反应迟缓,应对乏力。

公共危机发生时,法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成为预测政府、社会及群众行为的关键工具。法律为政府处理危机提供了合法性和强制力,为政府落实政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要求政府的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危机。而我国目前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建设十分落后,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缺乏统一行动规范,给政府舆论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2.责任主体不明,监督落实乏力

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直接导致政府各个层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权责不一,对危机管理人员监督乏力。当危机出现时,经常出现推诿现象,导致事态不断扩大;权责不明、权责不一则导致公共危机处理中难以确定责任人;监督的不到位则使危机管理出现很多后遗症,例如,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公共危机,救灾款项监督不到位,使得腐败不断出现,让政府舆论形象再次受损。

3.政府内部机构沟通不畅,政府与社会机构沟通不足

政府内部机构沟通不畅主要体现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沟通不足,同一层级的政府部门沟通不顺。当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对公共危机的认知和处理应该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但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出现不同级别的政府、同一级别不同部门对同一事件的表态具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使得消息混乱不堪;或者出现同一政府机构对同一事件前后说法矛盾,往往自食其言。这些不当行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过去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在与社会沟通的时候,都一定程度上存在下列问题:政府不愿意主动危机信息,不愿意回应社会关注,甚至个别情况下将社会的关切视为对立行为,不愿进一步与社会交流以便形成共识,导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使政府舆论形象趋向负面化。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结合上述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及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能够塑造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

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优化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进入工业社会的时期不长,缺乏应对相关危机的经验积累,但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公共危机处理机构和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培养特定领域公共危机管理的专家团队;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人员入职教育中,加入公共危机管理相关课程,有意培养危机意识。

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起到了应对公共危机基本法的作用,其与在个别特定领域的立法构成了体系,如《反国家分裂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然而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体系还需改进,还不完善。为此,首先要优化现有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其次要在经常出现公共危机的领域加大专门立法力度,比如就网络进行专门立法。力争做到每一领域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都有法可依,进而增加政府管控危机的法律依据,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优化政府沟通机制,明晰政府主体责任

政府间有效的沟通是政府主体间保持一致性的关键,是政府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就同一问题取得共识的重要路径、也是保证政令畅通和强大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有效的政府间沟通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政府主体责任明确,指挥――服从链明晰,权力责任一致的前提下的。为此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使得政府架构扁平化,便于信息流的畅通;第二,政府进一步无缝隙化,重视不同部门间权责划分的衔接,使得各个政府主体的权责明确化且无断裂;第三,严格政府内部监督,落实问责制度,在公共危机特殊时空条件下,监督问责机制应当是全程的、可行的,具体的、强有力的。

3.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为公民及时了解政府信息赋予了具体的法律权利,同时也为政府及时相关信息规定了义务。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及时有效的公开信息具有巨大的正面效应:第一,能够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同时彰显政府透明性;第二,能够最大限度挤压不利的流言、谣言,减少社会恐慌;第三,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危机处理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公共危机发生之时,除了政府的信息,还有大量的个人及社会组织在信息。这就要求政府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宣传创新;广泛采用社会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注意引导社会媒介树立实事求是、大局观念、人文主义、是非明晰的信息原则,并完善相关的激励处罚机制。

四、总 结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整个危机管理过程。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的预警机制,优秀的危机处理人员,严格的权责体系,公开透明的信息,良好的沟通传播机制,都是塑造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良好舆论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对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不可忽视,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主要力度还要放在日常的政府行为模式塑造上,确保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舆论形象在非危机状态下便能在社会中得到确立,才能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更大的权威和公信力以及执行力,才能确保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