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7:19:38

塑造学生

塑造学生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指学生经过教师有方向的“导”,对知识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但是,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压力下,从事着乏味的考试准备,教师也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下,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使很多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多么重要了。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过程,学生接受的主要是间接知识。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可以发散思维,激发兴趣。

比如在讲“乘法交换律渗透”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就直接将规律告诉了大家,但做练习效果不佳,正确率49%。有了这次教训,为此在B班讲时,首先出示两排桃图,通过学生观察每份数、份数的变化,列出两个算式2X4=8和4X2=8,再让学生分别说出在乘法算式中2,4,8的名称,这样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学生会分别找出不同点是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了位置,相同点都有2,4,8三个数,积不变。然后教师再引导,你能不能将你找出的异同点概括成一句简练的话,就是今天我们要寻找的规律。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进行总结,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了“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当同学们听到“你总结的和书上总结的一样,真了不起!”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这次B班做练习正确率达到了100%。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领略到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过程,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教师也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过程甚于结果,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摸索、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地学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合作—探究式学习。儿童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他们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问题使他们困惑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做思考题时,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先将思考题出示,只说题目要求,不加任何说明,等待着学生探索答案,在这时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做出来,证明自己聪明和听到老师的夸奖,并得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但是,思考题一般都会只有少数人做出来。如果请他们讲出答案和理由,不会的同学获取答案的途径也许会更直接、容易。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根本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会挫伤这部分同学的自尊心,打消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这时我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3)质疑—探究式学习。疑能激趣,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了疑问时,就越能激发他去探索,追究这件事情的本源。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一个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可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新东西。

在讲“直线和线段”时,因为学生很有兴趣学,我就让学生先看书,找出问题,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为什么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什么叫无限?”这条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叫不叫直线?”“线段为什么有两个端点?”这些问题有的同学之间就能解决,有的我也暂时不答复,让学生找直线和线段的特点,其它问题也就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积极探索中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又开拓了思维。最后又有个学生问:“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那有没有一个端点的线?”我马上在黑板上画下了他描述的这种线,并告诉他这叫“射线”,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他高兴得像发现了新大陆,其他同学也在质疑中学到了新知识。质疑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从表面上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解决着各种问题,但这是一种自然的引导,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探索性。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般模式

(1)读书质疑。首先,让学生通过粗略读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

(2)问题交流。这个环节不仅是生生交流,还有师生交流,小组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师生像朋友一样在一起讨论问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塑造学生范文篇2

关键词:舞蹈;形体;教育;音乐

一、开展舞蹈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及意义通过运动训练对人的基本动作进行美的、科学的训练我们称之为舞蹈形体训练。舞蹈形体训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人的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改变人原始的形体动作状态,从而改善人的体态动作美;另一方面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修养。

对高校音教专业学生开展舞蹈形体训练课程,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体态,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思维,提高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培养优雅有风度的气质,一个时时给人以美感,令人亲近的人,往往更富有亲和力,面对社会竞争,会更容易把握身边的机会。二是在舞蹈形体训练中,集舞蹈、音乐、美育、体育为一体,能让学生陶冶情趣、培养良好的心性,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舞蹈形体教学的方法在舞蹈形体教学开展的初始阶段,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动作要领,节奏特征,让学生首先熟悉并掌握所有动作,在熟练运用各种动作的基础上,再仔细体会不同动作,从一点一滴的动作中找感觉。

三、关于怎样提高舞蹈形体训练的教学效果的措施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之间身体素质不同,个性差异,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也就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进行舞蹈形体课堂训练过程中,既定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全面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由于学生性格的不同,有的学生虽然身体条件好,但因为性格的缺陷,无法平心静气地体会舞蹈的内涵,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练习、掌握舞蹈的动作结构,达不到美的效果。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谆谆教导;有的学生善于思考,聪明机敏,但容易自大,见异思迁。对于这类型学生,教师要引导其个性发展,但也要帮助他克服浮躁的毛病;有的学生情绪稳定,耐性很好,但是不会变通,天性木讷。教师要引导他善于思考;还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要鼓励其培养自信心。

第二,在舞蹈形体课堂训练结束后,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能了解到自身在舞蹈形体训练中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能拉近师生距离,处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形体训练中,才能更加积极,增强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进步,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开展舞蹈形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培养全方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塑造学生范文篇3

一、深刻把握“两学一做”的目标定位

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是把从严治党的思想下移至基层党员以解决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夯实全体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可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基层党员拓展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问题,因而是一场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伟大实践。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又一次实践探索,是党站在世纪的高度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举措。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党员教师而言,要深刻把握、全面领会、认真学习、落到实处,并把这一目标定位传导至每位学生党员。

二、切实领会“两学一做”的形势判断

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已经悄然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致使两极格局瓦解。伴随欧盟建立、两德统一、日本复苏、中国崛起、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世界政治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速形成,呈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经济格局中,经济全球化引发落后国家地区出现四个社会性危机:一是落后地区的人民只知享受而没有学会创造,二是放大资本、科技的绝对作用遮蔽人文关怀,三是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四是泛滥。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现实难题是经济引发的文化危机问题。当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普及,新媒体正在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角色正在由媒体的‘受众’向‘用户’转变。随着新媒体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正在逐步占领传统媒体阵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新媒体的普及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各种八卦新闻、虚假信息,甚至于辱我英雄、玷我领袖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对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特别是青年学生党员在当前新形势下进行再教育,使其不被西方反华媒体所蛊惑、不被安逸的物质生活所引诱,使其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细致探究“两学一做”的方法途

塑造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越来越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的专业特点,医学专业主要是从事救死扶伤的职业,在医学领域创业是很困难的,所以如何鼓励医学生创新创业将成为未来医学院校研究的主要课题。

1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医学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医学生未来的工作是救死扶伤,在校的医学生要想利用本专业创业非常困难,想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创新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就导致很多医学生失去了创新与创业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1.1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医学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在我国医学领域要想创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医学创新需要经过系统的研究实验才能成功。当今世界医学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不能治愈的疾病少之又少,这也给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创新带来了障碍,要想研究出新的成果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是在大学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实习期间的认真总结,前者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后者对一些医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也就导致了很多以学生丧失了创新的精神,使得很多医学生只是学习书本上的一些专业知识,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缺乏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严重地局限了医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成长成才。1.2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缺失。我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比如:无人机、机器人、平面设计等等创业项目都是依托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创业,但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主要目的是救死扶伤,所以医学院校大学生要想依靠本专业创业非常困难,这也就导致了医学院大学生创业人群非常稀缺,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大学生利用本专业创业,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的机会很多,针对医学生专业的特点可以鼓励医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创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丰富自身的创业经验,为毕业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创新创业思想的正确认知。很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概念产生了误区,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自己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国家的发展潮流。有的医学生盲目地创业,自己的创业项目严重脱离实际,不仅没有发挥本专业的特长,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还有一些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了商人,利用自己平时的所有时间去赚钱,不仅不正常上课,而且考试还挂科,有的严重的甚至由于考试多次降级而退学。这种创业的理念严重危害了医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大大的扭曲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意,并没有起到大学生创业创业的真正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得不偿失。2.2医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时间与空间。很多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非常丰富,由于医学专业的原因,医学生需要学的课程很多,医学生大学五年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就有几十门之多,课程的设置也导致了很多医学生没有创业的时间,要想创业就必须逃课去创业,这也是导致医学院校创业人数减少的原因。很多医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时的目的很明确,毕业之后就是要找一家比较好的医院当医生,所以很少有医学生在上学期间会选择创业,大多数医学生都会把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这也就导致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严重缺失。2.3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创新创业重视不够。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创新创业重视不够,一些医学院校认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认为医学生更重要的是专业能力,对医学生创新与创业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并没有给医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和专属的创业场所,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没有进行有力的宣传,使得很多医学生对创业并不感兴趣。一些医学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没有问题,但是严重阻碍了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得一些医学生根本就不具备创新与创业的能力。

3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塑造研究

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想通过创业来带动大学生创业,通过创新来培养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虽然想在本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很难,但是也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得医学生具备同其他大学生一样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3.1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医学院校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虽然在自己本专业领域进行创新与创业很困难,但是也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让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课程,传授医学生一些创业的基础知识,让医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虽然不是要求大学生必须进行创业,但是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如果有一天有适合医学生创业的机会,那么医学生也可以成功地把握创业机会,不会因为缺乏创业能力而使得错失机会。3.2合理安排医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时间。医学生面临着繁忙的专业知识学习,一些医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学习,完全放弃了自己大学期间创业的梦想,这样虽然培养了专业知识过硬的大学生,但是使很多医学生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养,既要培养医学生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医学生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对医学生的课程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大纲中添加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给大学生一些自主创业的时间,让每一名医学生都能有创业的时间和机会,每名医学生都能完成自己最初的创业梦想。3.3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国家呼吁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了解决当前国家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医学生就业比较容易,很多医学生毕业之后都能考研或者就业,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医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困难。所以对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应该合理安排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交流的时间,在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为医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场地,在学籍管理上给予医学生一定的支持,帮助想创业的医学生成功创业,对那些不想创业的医学生,也要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医学生培养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王云,林洁,黄佃华.高校教务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63-65.

[2]李春雨,闫静,陈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观察,2016(1):41-43.

[3]朱清.试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政教育传播策略———以推送标题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16(1):29-32.

[4]韩丽娜.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教育领域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85-186.

塑造学生范文篇5

一、巧妙的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喜欢学、愿意学的意愿。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就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启动导入方法很多,以诗导入、以画引入、以音乐导入或以谈话引入等,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时,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引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学生,除了完成读书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心系国事天下事,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听广播、看电视,而读报是最佳选择,报纸上登载着许多消息、通讯、评论等,而国内外大事就是通过消息这一文体叙述的,那么,什么是消息?消息有何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吧。这样导入,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营造愉悦氛围,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往往效果比较理想,青少年喜爱趣味,常常凭兴趣办事,这就是学习的因子。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轻松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也越快,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其效果就不一样。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多音字多,不容易记住,在讲解“恶”字时,我就出了一句话“恶狗多可恶,让人看了真恶心”。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笑声中把“è,wù,ě”三个读音掌握了;形似字容易混淆,学生分辨起来就很难,比如在教学“戌、戍、戊、戎”这几个字时,我把它编成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学生很有兴趣地就会记下来。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利用幽默艺术,创造一种新颖的、生动的、有趣的意境,这样愉快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古人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问题是人的思维起点。学生面前一旦遇到问题,大脑受到刺激,他们的思维也就加快起来,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一种去解决问题的愿望。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愚公是不是很愚,智叟是不是很智,是不是真是神仙搬走大山的?这是不是迷信,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愚公这种精神?可见,教师的提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学会了发问,学生在问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他们通过问,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思维方法,从而诱发学生自问、问人,更巧更多的设问,形成良性循环,为发明创造奠定了思维基础,为素质教育的提高找到了钥匙。

因此,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样学生能主动地去思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对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升华,挖掘其潜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塑造学生范文篇6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内容

(一)目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无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中目标要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能力,并启发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反馈矫正自己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从而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制定目标前先要使学生对教材和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分析、不同的学生能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对自己学习才有自信,而不能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自己学习的实际,这样才会使学生一方面顺利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问题学习能力

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提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产生疑问的问题,而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一定会去积极思维,想尽一切办法,自觉的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自学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合作课堂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一方面,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第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教学手段,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动感声像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中常用的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针对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个在课堂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更不用说创新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词典先生”、“思想家”、“阅读手”“小律师”等,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2.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创新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学生平等、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三、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乃人文精神的主流。与之相适应,在学校教育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可谓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某种意义说,它实际上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和习惯传承表现为教师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现存历史科学结论,至于结论如何得出缺乏深究。目前仍广为流行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正是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具体体现。此一模式将复杂生动的教学简单化、呆板化,不仅扭曲或凝固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铸就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最终导致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现有的历史知识缺乏一种再认识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现实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如此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漠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碍学生自我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欲改变此一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客观上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理念上尊重学生人格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首要前提。在人文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尊重学生人格具体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那种“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非平等观念,以人道主义精神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平等机会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贯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方法上运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手段。既然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自然是第一位的。为此,教师有必要抛弃落后的旧的教学观念,以“以学为主”取代“以讲为主”。教师需要明确“教”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属于“学”,需要将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上。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即一切为了利于“学”而施之“教”。教师则变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活动充满生气与活力。

在实践上教师细化知识、启发诱导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这里的实践包括知识实践、教学实践与辅导实践。所谓知识实践是指对所欲讲授知识的必要准备,如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突破教材局限,使知识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而教学实践主要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与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规定必要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于辅导实践侧重于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研究过程中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贯彻因材施教,使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实行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只是从宏观方面确立了比较合乎实际需要的总体架构。此举固然重要,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之关键。一般而言,教无定法,传统的因材施教实际道出其中真谛。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讲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情景(境)教学法。此法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感受问题,学会藉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学生在预习教材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教师将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探讨,也可以教师指导下完成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讲授知识,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如此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才能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得到体现。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有赖于学生的自觉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仍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此点毋庸置疑。应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五、学习路径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

塑造学生范文篇7

语文是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拟就如何在语文课中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力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源泉。而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对作品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形象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而是通过语言虚拟的间接形象。因而,审美感知与一般的感知不同,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在审美中,人们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为补充,把过去曾经建立的某种暂时的联系恢复起来,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审美对象融入某种程度的情绪因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并且活跃起来。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林黛玉这个形象时,学生原有的印象是她是个心胸狭窄、好耍小姐脾气、凡事斤斤计较的令人讨厌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家境和生活状况,再启发学生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自己与主人公的哪怕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并将之放大,再配合《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而能触动他们心弦的审美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心目中,林黛玉成为“不会用别人的衣裳温暖自己的人”,是一个充满才情、敏感多愁、自尊自爱自傲的可人儿。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总是整体的,主体总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等融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中,这种融入越丰富、越迫切,感知力就越强。一只破碗,不过是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而已,但在鲁迅的《祝福》中,却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的道具,是她悲惨一生的见证。学生读到这里时,我要求学生把祥林嫂苦难生活的“碎片”与这只破碗连接,再联系文章中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一个经历了再婚、丧夫继而丧子,无人同情、无人关心、生活无着落、丧失生活勇气的祥林嫂就完全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当下的感知,学生的感受内容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

夏丏尊先生说过:“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可见,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不是单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从集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再现审美对象活跃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雄壮的赤壁、险峻的蜀道、连绵的大青山、凄美的浔阳江头……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源泉。中学生走进这个美的世界是从阅读课本开始的。他们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学符号出发,凭着作者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把握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现就越真实。正是由于这种再现的社会具象的积累,才丰盈了学生的知识宝库。这种积累越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基础就越厚实。

伊塞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本文的意图。”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语文课中,在文学鉴赏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是接受美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掌握文学作品离不开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让画面活在眼前,使意蕴酿于心中,让学生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来。

三、挖掘审美对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染,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审美情感是一种“净化”的情感,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是要使学生在对美的对象的直接观照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的具体意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如苏轼的《赤壁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融入另外自己的审美观念。有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的感慨;有感喟人生短促无常、自己一事无成的悲观情绪;也有抛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抓住这其中的审美灵感,可以培养学生宁静、和谐的情感。

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作家的审美理想往往通过对丑的暴露与鞭挞曲折地反映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自然也包含了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这种形式。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丑”,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可以培养学生批判与憎恶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对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人物,对这些丑类的观照就是对真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对作者审美理想的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事物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已经变成了蕴含美的形象,具有负价值的丑类已经变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

总之,在语文课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审美对象的变化,挖掘审美对象的深层内涵,注意美的范畴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引导发现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具有“感性直接观照”的特点。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同时,审美理解是有层次的,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深的审美理解层次。

语文学习是审美的,用找寻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美在语文课中闪光,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徜徉。

[参考文献]

[1]德廖莫夫:《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2]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塑造学生范文篇8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创造思维的条件下,能主动胜任某项任务变革的主观条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集中体现在创造能力上,构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思维的“导火线”;而创造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

1、自信——消除创新的神秘感。创新实际上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学习中,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天赋。如开辟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发现一个新问题、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新。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科学家、天才人物的专利,更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与其它能力一样,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而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

2、好奇——激发创新的源泉。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能得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作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造思维的启迪

1、设疑激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2、鼓励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的确如实,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发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头都是大胆的猜想。例如:麦克斯韦凭借超凡的直觉大胆提出:“涡旋电场”的假设,后来成为电磁理论的基石;爱因斯坦凭借天才的直觉思维提出了“光在真空中无论对任何参考系的速度都是C=3×108米/秒”,并成为相对论的基础。

所谓猜想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迅速使被研究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众多模式“对号入座”,它是以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敢于猜想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不甘失败的顽强意志。

因此,在明确物理事实和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方式凭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发现、猜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好方法。

3、激励求异。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它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有多端、灵活、精致、新颖的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维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或对习题进行一题多变、同形异质和异形同质的比较,或让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均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则是求异思维的核心,通过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循着课本所写、教师所讲去照猫画虎,而要富于创新、独立思考;同时利用“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三)创新能力的驱动

世界上致力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选择教学模式的标准。只有创造性的教、创造性的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才会开花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让他们能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愉悦。

塑造学生范文篇9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创造思维的条件下,能主动胜任某项任务变革的主观条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集中体现在创造能力上,构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思维的“导火线”;而创造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

1、自信——消除创新的神秘感。创新实际上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学习中,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天赋。如开辟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发现一个新问题、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新。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科学家、天才人物的专利,更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与其它能力一样,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而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

2、好奇——激发创新的源泉。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能得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作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造思维的启迪

1、设疑激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2、鼓励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的确如实,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发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头都是大胆的猜想。例如:麦克斯韦凭借超凡的直觉大胆提出:“涡旋电场”的假设,后来成为电磁理论的基石;爱因斯坦凭借天才的直觉思维提出了“光在真空中无论对任何参考系的速度都是C=3×108米/秒”,并成为相对论的基础。

所谓猜想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迅速使被研究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众多模式“对号入座”,它是以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敢于猜想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不甘失败的顽强意志。

因此,在明确物理事实和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方式凭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发现、猜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好方法。

3、激励求异。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它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有多端、灵活、精致、新颖的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维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或对习题进行一题多变、同形异质和异形同质的比较,或让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均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则是求异思维的核心,通过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循着课本所写、教师所讲去照猫画虎,而要富于创新、独立思考;同时利用“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三)创新能力的驱动

世界上致力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选择教学模式的标准。只有创造性的教、创造性的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才会开花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让他们能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愉悦。

塑造学生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其核心就是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教育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素质下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部分职校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背负差生标签,心理不够健康,人格不够健全。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健全学生人格,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职业教育者面前,急迄解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但人格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耐心,不能只追求眼前看得见的成绩,而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传授知识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我们不仅只在课堂内渗透,而且要把它引向课外,把学生带进那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让那些高尚的灵魂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就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改革,过去人们理解语文教学,往往只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只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这种单一的语文教育思想使语文孤立化,隔离了人和现实生活,抽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教条化。首先,语文教学应先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发展,除了学校的语文教学外,还有家庭和社会语文教育,做到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还得到语文能力、智力和思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善于利用语文教学,提高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意识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却蕴含着知识、能力、智力、思想等教育因素。学生在获得与语音、语法、逻辑、文学艺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并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得到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染和优良习惯的培养,使健康人格的培养寓于知识教育之中。所以,语文教学既不是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也不是架空的人格品德教育,而是体现着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各种教育因素统一存在、综合发展、共同发挥的整体功能。学生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知识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方法不断优化,这些都是提高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使语文教学与培养健康人格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重视课堂拓展,充实文化底蕴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广阔的兼容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历史、科学、艺术、体育、哲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查找和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这样,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丰富课外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兴味。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当然不必处处配合。比如,每个学期可以组织学生外出游玩一两次,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除了集体组织之外,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欣赏,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沉稳、勇于开拓的性格。

五、注重师生双边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活动中既有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有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文学形象,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表现个人情思,还接受了科学真理,理解逻辑推理的力量,阐发个人观点,而且从老师的分析阐述、批阅修改中学会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提高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充分体现出的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潜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六、培养语言能力,加大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机地融合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中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1)倡导个性阅读、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2)倡导生活作文教学法。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在作文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观察、感受、内化生活的能力培养,重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发展思维与作文应试的关系、自主作文与独立人格发展的关系。(3)重视听说教学。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七、把握谈话技巧,增强学生人格的塑造

谈话是通过对话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是班主任常规的教育手段之一。当犯了错误的学生一听说班主任要找他谈话时,一般都怀有一种准备“受训”紧张不安的心情,同时又在思想上作好了对付老师的准备,所以,我们首先应以热情打招呼、主动让座等礼貌行为给学生以亲切感,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话题。并在教育的过程中,透彻地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教训,冷静地思考问题,谨防说过头话,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心理换位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明确地塑造学生那可塑性很强的心灵、人格。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化是有计划的,那么课外的教化就更具有随机性了。随机就是注意学生的一些言行,针对问题,与之交谈、沟通、引导,使之明辨是非。我们相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强化这种影响力的作用,达到使教育者养成教育者希望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金迎春,语文教学应重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J]湖南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