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08-16 17:40:57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1

今天,第一期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班正式开班了。首先,让我代表县委向培训班的开班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班是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关于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要求举办的,目的就是,“让机关干部先学一步,先接受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县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我县党群部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搞好这次培训,对于构建“高效、务实、清廉”的新型社会,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并极大地推动着人们的观念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县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电子政务应用、管理水平,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必须看到,掌握信息技能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引起了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大步向“信息时代”迈进。作为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神经中枢,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党群机关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并有效管理来自各个领域的大量信息资源,就无法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警,就无法及早发现、应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延误行政决策的最佳时机,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损失。因此,提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和管理水平,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干部的素质教育问题,更应当看到,这是一个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问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党群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就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能。

其次,必须看到,掌握信息技能是实现管理方式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新管理方式,是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形成高效、优质、廉洁、透明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流程,这正是我们国家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同步推进的根本原因。科学利用政务信息化这一工具,有助于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保障职能到位、推动办事公开,有助于部门工作方式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党群机关领导干部是我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规划、组织和指挥我县经济建设的重要责任,其水平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其能力决定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因此,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第三,必须看到,实施电子政务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互联网、网上办公、网上交易在各种领域已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优越性。适应形势发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只有提高全体干部的信息化水平,电子政务才能快速有效的推行,也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的干部才不会落伍,不会掉队。这次培训,就是要使广大干部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特点和主要应用形式,明确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帮助大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建设经济强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必使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取得实效

为了使这次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真正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党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与考试工作,县委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并责令县委组织部和花园中学选派专人负责,不培训的坚决不能发培训上岗证。此次培训班共举办两期,涉及人员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密切配合,支持班主任和老师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要珍惜机遇。当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稳定等工作都非常繁重。但组织上仍然安排大家集中5天时间专门学习微机操作,这样的机会可以说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要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把这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作为一次学知识、长本领、强自身、提素质的大好时机,增强自觉意识,切实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三是要学有所获。这次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使大家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正确使用计算机;掌握应用软件安装的驱动与登陆互联网的方法步骤;掌握局域网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这些都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培训结束后,省信息化培训中心将统一出题,在网上进行考试,计算机自动评分,考试合格的,省里统一颁发证书。因此,大家一定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学而不厌的精神,潜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实践,互帮互教,互学互惠,真正达到学有所获,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2

就像是当代中国的每一1个合法公民都会有独一的公民身份证号1样,给我国政府中的每一1个形成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功能分科、各类法人组织集群的总部及其分支机构都赋与1个专业的电子代码将有效地增进我国政府公务职能办事效力的晋升和各级公务系统中各类行政事务信息传递进程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基于这样的违景前提,从实践层面动身,咱们初步地将组织机构代码的引入,对于当下中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具体实践作用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工程建设流动的1个最基本的流动内容就是增进有关的行业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交互系统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凭仗咱们引入的组织机构代码这类数字化深刻发展时期的新兴信息管理工具,来加强全国所有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性事业单位和所有级别的法人机构集群的全体属性信息的数据存储与实时利用的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要配备功能强大的即时性信息查询与贮备、保护功能,而且在其具体化的建设实践进程中,咱们还可以在保证总库的运行状态不遭遇不良影响的前提下,适时地展开各种级别的信息分库的建设与投入利用进程。由此,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库中已经有信息对于我国城乡所有级别的政府机关、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全部企业法人集群的有关信息的全面笼盖,从而对于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工作的优良展开提供契合实际的保证。

(二)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工程建设流动的另外一个实践目标就是将以前已经经输入系统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同享化方向建设,在数字技术患上到发展确当下时期,信息同享能够对于总体社会事业的充沛发展起到优良的助力作用,引入电子化的组织机构代码,将会有效地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提高政府对于各类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促使政府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于我国公民的总体化的行政服务需求水平的基本知足程度带来更大范围的扩大。进行高效、充沛、通常的信息同享进程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宏观总体的管理水平拥有不容忽视的实践作用。

二组织机构代码对于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作用分析

以上咱们对于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实践作用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其分析进程主要是着重于国家的宏观性战略层面的考量,下面咱们将进行进1步的细化,以给泛博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途径。这里从3个具体的分项来开展咱们进1步的阐述。

二.一标准化束缚管理

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束缚管理是指依据国际上通行的数据编码施行规则,对于政务管理工作对于象进行统1的赋码行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数据代码编制法子主要有两种,1是有含意代码,2是无含意代码。所谓的有含意代码是仅就代码内容自身而言就已经经包括有必定数量的指向性信息,它不但可以作为某1具体指向性事务的表意替换者,而且其自身也常常包括着必定数量的与被指代事物有关的信息,这方面最为光鲜的代表就是我国居民具有的居民身份证编号,咱们现行的有效中国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由一八位阿拉伯数字及字母经由规律的数字排列组合生成的,前6位通常表示公民初始登记所在行政区划的数字编码,中间8位是公民的公历诞生日期,以后的3位表示户籍登记顺序,最后1位是信息数据系统的校验码。由此,咱们从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排列中就可以获取其对于应的持证人基本属性信息。另外一种是无含意代码,其代码自身无实际含意,只是作为其代表事物的独一标识。最多见的就是企业代码,目前包含我国在内的良多国家都采取九位无含意代码对于企业身份进行标识。社会实践流动中,因为被赋码对于象的自然和实时环境属性常常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所以在这里,无含意代码常常就拥有更大的实践价值,由于实际情景中,中国公民会由于求学、就业和婚姻等缘由而致使其时常性栖身地的地舆区划产生变化,这时候其身份证号码所对于应的编码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反应其对于应的身份属性,进而给有关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带来1些不利的影响。在信息化网路时期,无含意代码在信/!/息项目变更等方面拥有更大的优胜性。从某种标准来看,无含意代码与市场、信誉等概念在逻辑瓜葛上拥有某种1致性。跟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业务利用系统的大量增添,依托人员的经验以及技能已经经难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同享与数据交流,必需构成相应的数据交流标准。因而,今昆裔码的标准化工作应当转到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方向上来,缭绕业务协同、资源同享与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而树立与代码利用相干的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以及数据交流标准。

二.二管理分类化

组织机构代码的管理对于象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体系,其1是公民或者者其他情势的自然人情势体系,其2是法人或者者其他情势的集群性组织情势。在这里咱们对于法人的概念进行1个扼要的界定,由于在实践环节中咱们时常会发现有良多人在对于法人概念的理解方面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以及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国境内设立的法人组织应该具备4个基本的前在前提:其1,法人必需是依法设立的拥有实体物态特征的必定情势的组织;其2,法人组织必需具有必定数量范围的不动产,并且具有能够维系其出产经营流动的可供周转的资金经费;其3,法人组织必需要有其本身能够独立具有的名称、系统完备的组织结构和保持其不乱的运营管理状况的相干轨制,具有出产经营或者者是办公流动场所;其4,法人组织要能够独立地承当其所进行的全体出产经营流动所引致的1切客观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充沛有效地认识了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之下的法学概念界定之后,咱们开始将咱们实际将要管理的客观对于象进行分类化操作。《中华人民共以及国民法通则》将我国境内所存在法人形态划分为5个基本的类型:企业经营类法人;事业进展运行类法人;党政机关法人;公益性社会集团法人;跨情势交叉型法人。此外,咱们还可使用依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来对于组织机构代码进行分类的办法。具体操作法子就是针对于中国政府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管理事务的部门分类,借用其已经经构成其实不断完美的分类体系将有关管理事务对于象的具体分项具象化,应用代码系统自带的索引功能模块,可将中国政府在现阶段实际具有的职能划分为如下所列的若干个模块:市场

工商事务管理、税务征收与稽查、海关缉私、什物商品与电子商务贸易、交通运输服务业、商品质量检查、食物药品质量与安全性监督、环境维护与国民基本卫生服务保障、劳动与基本民生保障项目,人事与城乡公民档案管理、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公安机关打击背法犯法保护社会治安、检查与审讯、监狱管理与建设运营,金融事业运营保障等等。分类法有效增进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清晰程度,推动了有关事业的良性发展历程。 二.三政府部门利用与社会服务

利用既是树立组织机构代码的初衷,也是终究目的。从利用对于象来看,组织机构代码的用户包含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普通公家等各个层面。政府部门利用组织机构代码,是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作为经济社会管理中基础性手腕的首要推进气力,已经经列入10几个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机构代码已经普遍使用在我国发展改革、建设交通、经济以及信息化、商务、公安、民政、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工商、统计、质监、国资、银行、海关等部门,为政府各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监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流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腕,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以及信息交流提供了技术保证。其他部门在经济以及社会流动中将逐渐利用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对于于企业以及社会公家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所构建的社会信誉体系上。社会信誉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以及信誉交易发展的内在请求,在信誉信息公然化以及相干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将原先单个的市场主体之间的1次性或者临时性博弈转变为单个市场主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长时间反复的博弈,从而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构成1种有效的社会取信鼓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然而,要实现社会信誉体系的这类效用,必需首先树立以及完美有关的各类标准。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索引的、由企业以及有关机构的注册信息所形成的基本信息,应当作为信誉主体及其信誉档案的标识标准,成为社会征信平台建设技术标准的首要组成部份,从而使组织机构代码成为社会信誉信息搜集、加工、流转的重要工具,并使单个市场主体真正地置身于无限无尽的市场海洋中。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中小型企业;企业信息化 

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在西方发起的由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的旨改革政府的一项运动。根据电子政务的实施对象和应用范畴的角度,可以将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划分为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和政府对公民(g2c)三种模式。在g2b模式中,政府主要通过电子化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旨在打破各政府部门的界限,实现业务相关部门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迅速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精简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见,电子政务的发展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尽管电子政务一词在我国悄然出现才不过几年,但实际上,中国电子政务已经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和现在的“三网一库”四个阶段。无论是那个发展阶段,都与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有极大的关联。在办公自动化阶段,企业也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比政府更见成效,有效推动了政府信息化建设;“三金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企业强制性地参与到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将企业纳入到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内;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触动了政府传统的办公理念,改善了其服务态度,在全社会内引起了思想上的革命;以“三网一库”为框架的电子政务,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体制改革,并为新一轮的政府信息化带来契机,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所带来的便利,极大激起企业在电子政务的大好环境中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2 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期,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政府、企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选择信息化道路是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电子化:即把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因此,它也可被称作为“数字化”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电子化: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同时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三个层面:通过对那些电子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从而起到对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

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中小企业而言,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观念落后,管理水平差。

中小企业目前观念中的信息化程度只能称之为办公自动化,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互联网,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中小企业的上网率还不到20%。这是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另外,许多中小企业领导信息意识淡薄,眼光不够长远,认为信息化资金投人大,而收益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得到的,不愿拿出资金搞信息化建设。而且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渠道已运行了多年,管理、设计、生产、销售人员都已有多年的传统工作经验,一时很难转过弯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2)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生存率低、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而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它的应用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而需要调整,后续资金会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中小企业的又一大难题。同时,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人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另外,为保证信息化体系的有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又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3 电子政务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为企业信息化优化外部环境,引导企业信息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在这个优秀的平台上“唱戏”,来完成自己的信息化任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利用网络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其中就包含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国家将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公民提供全面的培训任务。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积极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各级政府领导人可以为企业的领导人提供一个榜样,促进它们积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且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将会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电子政务、了解电子政务,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受到良好信息素养教育的领导和员工。

第二,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电子政务的建设加速了网络的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让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接入到网络;中国的《中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法律保证;中国第一份电子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开始向一个更深的层次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为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等提供安全的保证,让企业不再担心交易的安全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自己的业务上。

4 结束语

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要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立足,迫切需要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以便对包括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作出快速反应。而目前在中国积极建设的电子政务,为中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如何抓住新世纪的发展机遇,走上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摆在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借助于电子政务的“东风”,可以降低对建设资金和技术的依赖程度,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4

由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系统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很差,多数机构只有少量微机用于文字处理,信息传递仍依靠传统方法,在打假治劣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不灵、行动迟缓而延误了工作。因此,国家质检总局组建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工程,力图改变信息工作滞后的状况。

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天津市政府部门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直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围绕着加快政务公开的目标努力,全力开拓天津质监局信息化监管工作新局面。

1.一把手挂帅,确保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它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一把手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例如,以局长为首的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对天津质监局信息化建设实施了严格要求和统筹规划,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的人、财、物资源的到位,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等管理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正是由于天津质监局的各部门领导均很重视信息化工作,才确保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天津市质监局将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局各部门的系统建设并不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而是围绕着如何规范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这一目标展开。

在此基础之上,质监局通过对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自主研发了天津市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管理系统、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系统、天津市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食品与农产品认证监管系统等一批业务系统,累计投入50余万元。这些业务系统的建设提升了我局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能力,为各部门的决策支持提供了依据,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打造门户网站,网上办理公务

天津市质监局一直非常重视门户网站的对外宣传能力,结合我局行政许可工作和其他审批事项的要求,通过门户网站和我市的百项公务网上办理工程及时公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和企业百姓关心的其他信息;公布详细的机构设置、办事程序、办事地点以及联系方式;提供完备的办事表格和线上办公服务;公布行政许可工作的许可事项办理指南和收费标准;提供电话咨询,电子信箱等交流方式。

4.挖掘应用潜力,扩大政务公开范围

天津市质监局的政务公开目前已经从开始的只能公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指南向着可以在线实现行政许可工作的办理方向努力,目前已经有部分工作可以放在门户网站上办理。

实现全部行政许可工作的网上受理是天津质监局政务公开的目标之一。质监局自主研发的天津市工业生产许可证监督管理系统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探索,它实现了从注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

该系统不但实现了生产许可证申请工作的网上受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公布等功能,还实现了在申证过程中根据企业申证单元的不同,智能地提供相关文件和产业政策的功能。

5.加强信息整合,开发资源共享

由于建设初期没有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的条件,天津市质监局早期建设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质监局的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内部专用网络,各单位也都建成了局域网,满足了信息整合和共享的网络条件。

天津质监局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线,已建和在建的业务系统都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企业的唯一标识,方便了业务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数据沟通。这是天津质监局向资源整合迈出的第一步,为将来的数据整合共享打下了基础。

6.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工作之一

建设电子政务的同时,天津质监局也不忘做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为此质监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络管理办法》,对全局信息化及网络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又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全局提出了严格的内外网物理隔离要求,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电子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0引言: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政务信息系统,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四个部分,即“三网一库”。我国早在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6年进一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战略,实现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电子政务上升到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其带给政府的意义在于不断促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随着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据CNCERT/CC监测显示, 2010年中国大陆有近3.5万个网站被黑客篡改,数量较2009年下降21.5%,但其中被篡改的政府网站高达4635个,比2009年上升67.6%。政府网站及其政务平台安全防护的薄弱性,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还给不法分子虚假信息或植入网页木马以可乘之机。因此,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如何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既能创新政府公务服务实现服务性政府职能,又能保障其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其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保障政务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具有机密性、完整性、不可修改性、可用性,能够抵御各种威胁,并在信息安全管理上保持良好的可控性,已成为政府在建设其电子政务平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分析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构建框架。

1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矛盾

2004年2月,交通部在其制定的《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交通政务内网、交通政务外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架构。为进一步规范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交通部于2008年12月出台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已经凸显规模,部(交通运输部)省(各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20多个省(区、市)运政系统与部联网,纵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模式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部先后制订颁布了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主要业务领域的公路、港口、航道、船舶、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船员、建设项目、交通统计、船舶检验、船载客货、收费公路等10多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业务分类和元数据标准以及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等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交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在我国交通电子政务的信息化进程中,实现部、省交通部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建立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网等信息化建设,是交通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这些重点建设内容均与信息技术相关,离不开网络的支撑。网络的“开放性”与政务的“安全性”、网络的“可访问性”与政务的“稳定性”成为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

1.1平台的安全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6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 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1],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 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 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 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2]。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 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 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 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 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 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3]。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主权’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4]。”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 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 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有关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创造出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且除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系统内技术人才的共享,以解决系统内的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 赵培云.试论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及其市场化.图书情报知识,2000(3):33-35

    2 姜岩.硅谷引爆世界人才大战.北京晚报,2000.9.30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发展动向

中国

[分类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它要求政务工作能适应其发展需要,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发达国家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改革的战略重点。克林顿政府在1992年的“政府重塑计划”中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在全球率先倡导发展“电子政务”。随后,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政府服务上网计划,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源于政府信息化。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和国家信息中心,各部委局和地方省市县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1993年,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199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1999年,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电子政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1999年也成了我国的“政府上网年”。2000年,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工程”正式启动。2001年,国家成立了新的信息化领导机构。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入快车道。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了“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我国电子政务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等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简称为“一网四库十二金”)。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电子政务列为重点行动计划。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2007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电子政务工程”的概念,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2007年,继《电子签名法》之后,我国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公开条例》,使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有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在我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与主题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可以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始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2.1开始起步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1998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是围绕“信息化”展开,包括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核心内容主要是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构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并以之为基础,在政府机关内部广泛开展办公自动化,各部门开始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系统,正式启动了标志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起步工程的“三金”工程。政府信息化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2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9―2003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是围绕“政府上网”,核心内容集中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是“一网四库十二金”的建设。如果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硬件平台的话,那么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软件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展开,构建服务和资源平台。2001年,国家成立了新的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的建设做出规划。

2.3全面实施阶段

从2004到现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主题是“电子政务工程”,核心内容涉及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实施的标准化、总体规划与协调、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重点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上。国家先后颁布了《电子签名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重要法令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发展战略规划与部署,出台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等重要文件,相继启动了电子政务“重点行动计划”(“政府服务上网计划”、“最后一公里行动计划”、“重大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和“共性任务试点行动计划”等)与电子政务重点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每年对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评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一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通过发展电子政务,达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3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日益完善,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值得关注。

3.1平台建设从重技术到重资源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面:①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重点在于解决政务网络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全面展开,许多重要的电子政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已完成,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启动建设的重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就有22个,其中“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金字”系列工程等重要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都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②资源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在于解决电子政务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应用系统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完成,资源基础平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资源基础平台建设状况不仅制约基础设

施平台功能的发挥,更是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服务系统效益的实现。2002年《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建设做出了规划,表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务资源整合共享等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阶段转入资源基础平台建设阶段。

3.2资源建设从独立分散到整合共享

我国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长期存在的利益部门化,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对外提供的信息与服务都很有限,彼此独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社会化应用水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目标,使公众、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政务信息,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就必须强调各政府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跨部门、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完善中央门户网站及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逐步消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的现象。

基于此,国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建设做出了规划,提出了“一网四库十二金”的电子政务建设战略规划。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2004年的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明确提出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重点为:①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目录;②加强部门信息共享,结合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来推动需求迫切、效益明显、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明确共享内容、方式和责任,逐步建立完善共享机制;③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利用和开发;④明确部门信息采集的分工与协作,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从此,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从各地方、各部门独立分散建设回到了国家统一协调规划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提高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3.3服务目标从服务于政府到服务于公众

过去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政府行政改革、职能转变等方面展开,意在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也在于服务于政府管理。因此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存在着“以政府为中心”,按照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的现象,大量政务信息也以保秘为由不予公开,使得政府门户网站使用不方便,内容更新缓慢,信息难以获取,缺乏互动,无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难以有效发挥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服务中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以公众为中心”的时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公众关系管理是政府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世界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都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并制定了各种旨在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电子政务发展行动计划。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2004年2月,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目标为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为中心”重新构建电子政务体系。新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按照用户的需求来设计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建立方便、快捷的单一门户网站人口,提供便利、清晰的信息导航,由单向信息走向双向在线实时互动,由网上网下相结合走向网上全程办理,由网页链接不同部门走向“一站式”协同办公……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公众为中心”,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公众和企业获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杭州市政府网站针对不同用户群对信息内容的不同需求,尝试开发了市民、企业、投资者、旅游等4个用户频道,将主频道的基本信息内容重新编排组合,并增加了一批专门的栏目信息。特别是改变通常办事指南按部门的编排方式,以按市民、企业的生命轨迹来重新分类组合,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信息内容集成在同一主题之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3.4功能建设从单纯信息到信息互动交流

在建设初期,我国大多数政府网站主要以政务信息为主,网站整体框架不明确,普遍存在“两多两少(栏目多,信息少;死站多,活站少)”的现象。网站服务以单向信息较多,交互处理少,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办事还没有实现。网站交互功能不健全,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接受公众和企业意见与建议的能力也不强。这些现象制约了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功能的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政府网站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国务院各部委网站和各级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普遍增强,由过去单纯定位于政务信息公开、宣传功能,逐步过渡到以政务信息提供和网上办事服务为基础的网上政务服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务公告、人事任免等政务信息,不仅实现了政府信息及重大决策的及时,而且通过较强的导航和查询功能,方便公众获取各类政务信息。部分网站还开展了个,开通市民邮箱,提供定制化服务。除政务信息外,不少网站还注意为公众提供机构、气象、地图等生活信息。如杭州市政府网站提供政府各部门的办公电话和联系地址、电子地图、视频播放以及天气预报等,深受公众欢迎。与此同时,多数政府门户网站都提供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表格下载,部分网站正在积极探索,试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模式,逐步由单向的表格下载向双向办事服务过渡。如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可在网上下载的各类电子表格共有561项、近2 000种,市政府各部门推出的可在网上交互处理的事项已有144项。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功能的基础上,政府门户网站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站收集社情民情,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实现政府网站与公众的信息互动交流,加强公众网上参政议政功能。许多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部、省(市)长信箱、群众来信及网上投诉、举报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政务服务。

3.5 覆盖范围从中央向地方、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受意识、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普遍滞后,信息鸿沟日益扩大。为了改变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消除日益扩大的

“数字鸿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覆盖的范围不断从中央向地方、从东部向中西部、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由于中央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地方各级政府努力推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服务“三农”,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农村地区实施“最后一公里计划”,旨在重点解决电子政务服务向社区、村镇延伸服务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把电子政务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电话、传真等传统信息手段,大力整合发展各类呼叫服务中心,试点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电子政务与数字电视相结合,大幅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覆盖面。

参考文献:

[1]侯经川.电子政务信息的计量分析初探.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2(1):27-36

[2]于施洋,吴昊.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2008年展望∥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9―22

[3]王长胜.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8

[4]王长胜.中国电子敢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008.4

[5]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12

[6]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7]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8]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9]张雒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作者简介]剥晓英,女;1975年生,馆员,硕士研究生,10篇。

文庭孝,男,1075年生,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80篇。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千头万绪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电子政务建设者,在现行行政体制下,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哪些问题﹖结合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政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我们将以上两个方面来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 各级政府电子政务主要问题

1.1 对电子政务及其发展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各级领导也普遍将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到抓住机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存在观念上的误区: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互联网目的就达到了,而仅仅把电子政务当作传统政务的补充而已,这些都是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改进的结果。

1.2 电子政务发展理论研究滞后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围绕电子政务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这种状况如果长远下去必将影响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而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的影响也将是全面深远的。可以说理论研究有些滞后电子政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于提高层次也就会成为必然。

1.3 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融合度不够

电子政务建设属一项利国利民的创新工程,“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长期以来各地各级政府由于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在政府决策层面,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几乎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

1.4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1.5 队伍建设滞后,信息化应用技能不高

任何信息化工程成效如何,关键在人。电子政务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人用或没有会应用的人,再好的应用系统也是形同虚设。相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枯燥难懂,学过就忘,效果不明显,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2 云计算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2.1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顶层设计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设计方向则是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2.2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网络分离、部门分割、信息孤岛、信息分散、缺乏智能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解决顶层互联互通协调不畅和纵向延伸边界不清的难题,并建议尽快组织制订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统一标准规范,加强顶层设计,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应主要关注于全局性、涉及互联互通的标准。近年电子政务系统的快速推进,让各级政府机关投入巨资采购了大量硬件设备,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但是普遍出现了设备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员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维成本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最急迫的需求。

2.3 随着云计算在国内金融、能源、通信、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电子政务也找到了解决前述问题的突破口。作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云计算在电子政务领域逐步开始落地,进入实战阶段。如今已有上海、北京、青岛、西安等城市在电子政务云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云计算是网络互联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模式的全新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计算通过动态易扩展的资源整合和按需供给的专业化应用服务交付模式,提供高效可靠、绿色节能、低成本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满足各种信息化的需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极大地满足了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能够帮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并将对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的提高和改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推广应用方面,从各地的规划部署中不难看出,电子政务也是云计算的应用重点之一,云计算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珊,李波,周永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5.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

信息化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极其需要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时代呼唤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政府。电子政务顺应了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信息化促进了政务电子化的产生。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概念、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一、电子政务及其发展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的特点

(1)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是一个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包含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和企业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人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和社会系统工程。

(2)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

安全是电子政务最为重要的基石,电子政务的安全支撑体系不仅包括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还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对政府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树立等内容。

(3)以互联网络为基础运行环境

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广域的政府机构和众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互联网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同工作,并使得电子政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政务运行平台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政府本身的业务活动过程,促进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而且对整个社会及其相关的运行模式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4)建设应用效果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

从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经验来看,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政府能够利用互联网将政府的信息系统在技术和功能上向政府外部延伸和广域的互联,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架。

(5)能够满足新经济条件下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和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大的社会公众所认知,公众对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增加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互联网正好成为实现公众上述需求的平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初步成效

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来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讯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主要是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21世纪初,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政府上网工程初具规模。在“金”字系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全国普遍实行了政府上网工程,向社会信息,有的还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3.部分地区、部门在政府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正在全面起步,如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深圳信息网,构筑起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尽管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尚属于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有的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有的认为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上认识均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 信息公开力度不够、业务功能简单、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各级政府在进行项目建设时各自为政, 步骤不协调, 难以形成共同建设的合力。部门和领域之间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

3.信息安全问题

政务活动关系到党政军各部门、国民经济各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应该考虑的首要建设原则。政务内网可以实现物理隔离, 但政务外网经常要面对黑客、间谍的攻击。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从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来解决, 一旦安全不能保证, 政府自然不敢把重要的信息、业务处理放到互联网上。

4. 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相对滞后。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5. 信息鸿沟

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存在信息鸿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公民信息素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普及方面还有差异。而在信息时代, 如果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不能保证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平等, 将进一步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差距。

(二)改善对策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和借鉴美国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增强认识,以电子政务促体制改革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电子政务重要性和建设目标的认识,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总要求, 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电子政务, 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实效, 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电子政务应用,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强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制订总体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 加强整合, 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在国家安全战略、法规、政策和方针指导下, 积极防御, 综合防范, 坚持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规划、安全策略和解决方案。

4.加强立法, 建立规范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不断及时增补和修改现有政策法规。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继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为互联互通、信息功能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并强化遵循应用标准的意识。

5.加大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投入力度

电子政务不但要考虑建设,还要考虑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来参与使用。加大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既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掌握获取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

转贴于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一)“以民为本”的理念将深入人心

“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既代表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是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二是关注外网建设;三是发展多终端接入,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将受到高度重视

在我国,政府各部门掌握着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促进政府垄断的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和共享,解决信息资源的部门垄断问题,进行专门规划,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真正的高度,让其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将得到改善

据统计,我国各级政府网站仅在2005年就被篡改网页2027次,比2004年多一倍,而且还未包括隐蔽的篡改行为。2006年网页篡改就发生13000多次,其中1/6攻击对象为政府网站。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应从三方面来考虑,即以法律为保障、以技术为援助、以标准为指导。

(四)协同政务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将与政府改革相互促进

所谓“协同政务”,就是以政府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电子政务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使得政府能够根据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其次,可以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增加政府的透明度。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信息迅速、有效、开放,使“黑箱”操作难度增大,促使公务员队伍趋向公正廉洁,达到依法行政。

(五)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趋于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不断增多,成绩显著,但网站的利用率不高,这就引发了电子政务的效益问题。能否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成效。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六)城乡协调发展将成为建设重点

新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要“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电子政务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例如教育、社会保障、政治选举等,必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尽管电子政务代表了政务实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加上我国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 姚国章.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J ]. 信息网络, 2004, (7) : 42-48

[2] 蔡立辉.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 J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72-75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篇10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的要求,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市电子政务建设必需坚持以下原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1统一组织领导。电子政务建设必需依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明确分工,加快发展。市电子政务建设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一领导。

2统一规划实施。要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规划。制定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市信息化建设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3统一规范规范。要按国家和省里制定的电子政务规范建设政务信息网。保证政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4统一网络平台。市级政务信息网统一平台已经基本建成。各级各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市政务信息网络统一平台进行联网和信息交流,防止重复建设。

5统一平安管理。信息平安管理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研究制定保证我市政务信息网信息平安的管理规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平安保证体系和防范机制,确保信息平安。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本市网络运营企业的线路资源,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规划要求。以政务核心网和政务专网为基本架构,用一到二年时间建成上连省政务信息网,下连市直各单位、县区和乡镇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注重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开通网上综合业务,实现办公业务规范化、电子化、网络化,全面提高政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指挥调度手段,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为各级领导和工作部门提供多媒体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使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促进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带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建立政府网站群、开发政务信息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平安失密体系。

1建设统一网络平台

市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依照国家平安失密要求和省里的规划建设市级政务信息网。结构上分为政务核心网(内网)政务专网(外网)和门户网站(市人民政府网站)政务核心网与政务专网之间物理隔离,目前。政务专网与因特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核心网主要运行党委、政府、机要等各类办公业务;政务专网主要运行党政各部门非的内部办公业务,并同时提供宽带接入因特网;门户网站主要运行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的政务公开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建设步伐,用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由市信息化建设中心负责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依托市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依照统一要求,加快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已经建成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和网络,要逐步迁移到市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新建的业务系统必需利用市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加快政务信息网网络平台建设步伐,做好项目规划、方案制定,完成网络布线和集成,争取年内实现与市政务信息网连接。未接入市政务信息网的单位要积极与市信息化建设中心联系,确定政务信息网光纤接入点,按政务信息网规范完成本单位的网络布线与集成,年底前连通市政务信息网。

2建立政府网站群

市政府对外服务的窗口,市人民政府网站是市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政府门户网站。为各级各部门政务公开、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今后要继续完善以为主域名的市人民政府网站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上网步伐,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市政务信息网统一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没有条件的单位也要制作本单位的网页,无论是网站还是网页都要与市人民政府网站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各单位在公众网上的政府网站群。通过政府网站群,展示形象,加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政府网站群应该具备对外宣传、政务公开、咨询服务、网上办事等四项功能。各级各部门必需充分依托市人民政府网站,及时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公告通知、政策法规等信息,同时公布领导信箱、监督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并指定专人受理、回复,方便群众通过互联网向政府各部门建言献策、监督指导。9月底之前,市直凡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县、区政府(管委会)都要在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审批事项的料理顺序和实现网上表格下载。为使整个政府网站群有个统一的规范和风格,市信息化建设中心要为各单位的网站域名申请、页面制作和网站服务器托管提供技术服务。

3开发政务信息资源

市直有关部门要以政务信息网统一平台为依托,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公文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和政策法规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有条件的部门应着手建设部门相关数据库系统,整合相关部门同类型数据库,加大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4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办公决策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政府用电子商务系统,市政务信息网应用系统主要有:建立统一的全市电子网上办公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网上审批服务系统以及由各垂直系统建设各自的办公应用系统;依据政务网络平台。实现政府推销、招投标、拍卖等业务的网上运作;建设全市政务信息网内部的IP电话网;政务专网平台上建设电子邮局;核心网上建设连通全省的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市政务信息网已建成了统一的政务电子邮局,可为市直各部门和县区免费提供电子邮箱服务,为了保证信息的方便快捷交流,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节省投资经费,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市政务信息网统一电子邮局进行信息交流交换,防止重复建设。市直各部门必须利用在建的市政务信息网公文交换系统,年内基本实现公文在网上传输。

5完善平安失密体系

对个人微机必需采取物理隔离卡或双机的方式,政务信息网的平安和保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对接入政务核心网的计算机和局域网必需与政务专网物理隔离。以达到物理隔离的要求;各单位要建立信息平安失密制度,对本单位政务信息化系统有关的场地与设施安全、设备、信息、计算机病毒防治等进行规范,市信息化建设中心要会同平安失密部门,根据各单位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对信息平安失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不时完善信息平安保证体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根据失密和管理权限的要求,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的平安。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措施

必需依照统一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

1切实加强领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市电子政务建设必需依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稳步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化建设中心,具体负责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管理。县、区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县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县、区和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强化政务信息化意识,亲自抓外地区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定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