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7 15:23:13

高级家庭教育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改革;均衡

一、前言

嘉荫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中游右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多年来,嘉荫县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着力在保障投入、深化改革、优化队伍、强化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认真研究体现县域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持续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公平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分配进行的评价,包含了人权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全体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权利进行的综合性平均分配。教育公平始终都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念,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与平均,而是一种体现了将平等作为主要内容的相对性趋向。

二、嘉荫县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目前,嘉荫县实有教职工900人,任课教师56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3%,平均年龄42周岁。41~50岁任课教师236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42%;30岁以下教职工58人,仅占教职工总数的6%。教师主体以年近半百的中老年教师为主,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不合理,严重老龄化。除此之外,教职工中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现有28人因体弱多病,每周仅担任12节以下课时,15人带病坚持满课时量工作,35人因病无法从事正常教学。优秀教师留不住,青年教师不愿来;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体弱多病,第一学历层次偏低,大多数教师都是代课后转正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量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幼儿教育师资严重匮乏,乡镇中心校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几乎全是由年老体弱、无法胜任班主任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幼儿教师,学生不喜欢这样的“奶奶老师”,更无从谈及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嘉荫县教育面临着新课改举步维艰、教育教学缺乏生机活力、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二)教师职称指标僧多粥少。职称问题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一块最大心病。嘉荫县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172人,占全县任课教师的30%;副高级职称22人,占全县任课教师的4%。而在农村学校184名任课教师中,仅2人为中高职称,占农村学校任课教师总数的1%;中级职称72人,占农村学校任课教师总数的39%;初级职称110人,占农村学校任课教师总数的60%。全县中高级职称的教师80%以上退居二线或者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65%以上是初级职称,最大的一位初级职称班主任年龄为52岁。嘉荫县从2007年开始,由于职称指标的限制,一直未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名额,也因此8年未开展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现在学校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中很多还是初级职称。由于看不到职称晋升的希望,又没有实行绩效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已经严重影响到一线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优秀教师外流问题十分严重。2005年至2015年,流失教师250人,平均每年流失人才25人。人才流失,师资短缺,使中小学校很难开齐学科教育,教育质量低,学生综合素质差,生源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三)家庭教育问题突出。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然而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目前嘉荫县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嘉荫县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越来越多。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生养分离,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道德和生理等方面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指导,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性格比较孤辟、偏激,精神经常恍惚,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都比较差。二是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许多家长只重视书本知识、物质投资和个体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个性品行的培养,没有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只是简单地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文化课程学习在家庭的延伸和强化。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长教育方法贫乏。多数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要教育方式,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成绩差则一顿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四是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近年来,嘉荫县育人环境明显改善,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但是,这也助长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惰性,致使家长过分依赖学校。

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动态管理教师编制。随着嘉荫县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迫切需要教师编制管理与时俱进。从传统的静态数量管理,向总量平衡的动态管理转变,这是推动嘉荫县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诉求。1.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统筹管理制度。落实省《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建议教师编制采取总量控制、阶段平衡、动态管理的做法,通过明确教师编制的“控编数”和“使用数”,构建教师编制“双轨动态调整”体系,实现对教师编制总量的动态占补平衡控制。通俗来讲,就是为解决目前教师老龄化问题,可能产生的教师编制赤字,通过未来3~5年教师编制盈余来补充。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编制收支总量的动态平衡,以突破当前引进、使用优秀教师的障碍。2.建立空编调剂机制。建议在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行政、事业空编总数内,确定一定比例的空编数用于编制跨机构调剂,解决重点、关键教师岗位的增编需求。3.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20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空出编制解决目前教师老龄化问题。4.积极对上争取放宽嘉荫县专任教师编制标准。嘉荫县作为边境县份,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村贫困学生居多。需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加专任教师编制总量,为嘉荫县补充师资提供空间,以有效解决嘉荫县目前教育存在编制差额较大的问题。(二)开辟职称评聘绿色通道。从公平角度,建议开通绿色通道,解决边疆地区所有教师最关心的职称问题。1.对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开辟职称评聘绿色通道。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以上荣誉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直接聘为高级教师。2.职称评定要向农村和一线倾斜。一是提高一般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农村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设置最高,县镇学校比例设置略低,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对在农村教学第一线连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30年,且当年年底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的农村教师,可以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专设职数考核、认定和聘任中小学一级教师。三是进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选择适当时机开展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3.对职称外语不做一刀切要求。要坚持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对于一些特殊岗位教师可以免除相应职称外语的要求。(三)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从社会事业发展角度来看,家庭教育问题不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而是一项基础工程。仅仅依靠学校很难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1.保障基本投入和覆盖。政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基本投入买单,每年安排家庭教育专项工作经费。根本职责是公平均衡、合理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基本覆盖所有家长,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设置家庭教育指导专项经费。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项经费预算,做到对中央划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金专款专用。对于犯罪、生理残疾或心理问题造成父母家庭教育困难的,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救助资金用于聘请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帮助其进行家庭教育救助和干预。3.加强基础建设。政府可以为家长免费提供家庭教育基础理论方面书籍和音像制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专业人员的培训,依托社工、志愿者、家长等开展各项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高水平指导;开办家长学校,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家长进行讲座培训,唤醒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意识,普及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4.用市场手段购买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服务。以政府在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共同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功能。政府可以借助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凭单等形式让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在提供服务上解决产品形态单一、经费短缺、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多元的供给机制,满足家庭教育指导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红艳,张壮.黑龙江嘉荫县“小财政”办“大教育”路径探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7.

[2]涂卓特.基于教育公平视域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

[3]付国军.嘉荫县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5.

[4]张玉玲.中小学教师职改破冰[J].决策探索,2015(10).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2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中西传统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针对目前我国家教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作以比较。一、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传统家教有诸多共同之处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的多。二、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1、教育倾向不同。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4、教育的重心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6、独立意识的培养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百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的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他们在貌似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风浪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7、情感教育与体罚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然而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这样生冷的命令字眼使得情感教育受阻。而“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更使情感教育难以强化。据调查,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在西方国家,体罚也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中国谦虚的作风使家长不乐于这样,他们认为会使孩子骄傲,他们更喜欢挑剔强化孩子的弱点。8、教育方法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朱熹也说“读书记遍数,足而未诵再读,虚而已诵至满”。因此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古人的知识,圣人的经验,一股脑的装进肚,而消化不消化则不闻不问。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9、理财教育中国人的君子作风是淡泊名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式使中国父母根本没有理财教育的观念。在中国,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是可以的。中国父母总是无偿的向子女提供钱财,一味无条件的满足子女的花钱要求,放纵孩子过分的消费欲望。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对此十分重视。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西方父母教孩子制定预算计划,学会合理的花钱;鼓励孩子出外打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教育孩子储存钱财,不乱挥霍;帮助孩子学会捐赠,帮助他人;教育孩子在金钱面前应当诚实,金钱面前要有自尊;简朴节约是美德;正确决策把握理财机遇,乐于为别人服务。10、宗教思想与科学教育虽然中国文化也是以宗教为开端的,但是在教育上我们更强调科学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而曾一度盛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例如在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在做任何事情时,要从心中的上帝的标准去评判,周末家庭的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西方的这种强烈的宗教观念往往使一些教育家认为宗教和教育是可以调和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共2页:1[2]中西教育比较--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家长常常问:多大的孩子送去留学好?外国的基础教育是否弱一些?实际上,关于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这个问题也成为有留学意向群体的一个关注点。多了解信息,多做比较,看看那种方式更适合每个个体。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各种奖项,但是,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奖者。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领先却在终点落后了?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她的学术交流计划含三项最基本的内容:第一是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主要是绘画和手工);第二是与中国的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学术交流;第三,因为她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此次访华之行可作为一次独立自学的实习课。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达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动了我!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二是认为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做研究,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总以为只有有了丰厚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而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就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适当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以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国内大多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如果二者相加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有的父母让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真的是这样吗?中西教育观之比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教育价值观。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自治式教育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人,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当然学习者的自治,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的主导,教师除被看作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善于诱导和帮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的人。西方国家倡导的自治式教育,知识的继承性不如我们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不如我们好,在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上,也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确实不如我们扎实,然而,西方国家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例最高,这不能不说,开放的自治式教育具有培养尖端型创造人才的优越性。全面教育观与个性教育观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其“科教兴国战略”部分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于是,到此为止,“素质教育”终于从一种行政性的号召,转变为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意志,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方针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学全过程,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讲,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还相当困难。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西方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西方国家认为,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目的,培养有个性的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需要。“英才”教育观与“通才”教育观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多是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沿袭苏联教育模式,按计划经济培养人才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升学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按学生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一类学校压力很大,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名列前茅的牌子会被摘掉,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在经费、设备、教师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以保证培养出拔尖的学生。二类学校抱着一线希望,不顾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把差生拒之校门外,眼睛只盯着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致使部分学有专长而应考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至于三类学校,那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英才教育把我国教育推向了恶性循环的轨道,培养人才的路越走越窄。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加上多年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投入和良性循环,“通才”教育便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有些国家,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是相互结合的,比例的分配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的。苦读教育观与乐学教育观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父母总是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有的孩子从娃娃时候起,父母就教他认数识字,三、四岁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满足于会背书,只要求能吃苦,只希望考试分数高,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苦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且也是有害的。有的时候,苦读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学得轻松、愉快、自在。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活学而不枯燥,适用而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它所带来的结果,则是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它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从比较中获得的启示有位华裔教育学博士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他儿子还在西方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儿子就缠着他去图书馆,说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带儿子跑了两个图书馆,抱回来十几本关于蓝鲸的资料,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的书籍。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是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论文含四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该博士认为这应该算是他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他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他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小孩子的这种研究能力并没有停止,而且不断向前发展。二年级时,他的所谓研究不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到了五年级,他的所谓课题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已经开始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他的研究还是比较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却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西方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国内大多数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发达,而国内的基础教育扎实,二者相加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国内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国外培养各种能力,这样就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了。但是,如果让孩子们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不仅系统且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有一天孩子们真的到了国外留学,他们会更加出色,并且如鱼得水。我国半封闭的传统教育有值得继续发扬的一面,我国教育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知识,通过课堂反复训练和巩固,多数学生可以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学习功底厚。认真学习不可丢,为了将来打基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内在动因。人,天生具有学习的内在潜能,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把学习者看作“人”,尊重学习者,解放学习者,真正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锻炼实际能力的机会。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西方国家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必备的条件。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从现代的知识中获得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西方国家学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用的机会和做的机会,通过自己实验动手操作,学会发明创造。这一点值得家长们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方国家赞美中国的这个古谚哲理性非常深刻。我们民族这一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却被人“中”为“洋”用了。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有不少家长们决定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等条件成熟了再到海外深造,让西方的高等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孩子们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优势的前提下,能够和西方基础教育的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儿足的科技人才,在21世纪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才会有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同时,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会有更多叱咤风云的中国人!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3

系统论最初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他认为生命现象是不能利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做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5]。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可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描述[6]。钱学森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发展以及各门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把科学分为九大门类三个层次。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和一般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论属第二层次,属于一般科学或横断科学,它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综合把握对象的一般方法论[7]。然后第二层次演化成具体科学门类的第三层次,这一层次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而百度百科上对系统论作出这样的解释:“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5]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复杂事物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系统方法,它启发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与思考自己身边的各种复杂事物与现象,带来了思想观念与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同样,系统论对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发。在家庭教育研究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许多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和现象,仅仅从单一的思维方式或一元的理论来解释已经愈显困难和局限,“方法论的适切,是夯实教育理论之基的关键,它为理论的适切性和实践的适切性提供了必要条件”[8]。系统论对于家庭教育规律和原则的阐释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和关联性。

二、系统论对家庭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家庭教育研究是多学科、多视野的,也注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学会多学科多视角审视家庭教育,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知识比重不断增加。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其对家庭教育研究的适切性,不得不提到系统论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他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5]。其实,系统论致力于解决人类知识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分离的状况,贝塔朗菲所主张的教育含义,主要是注重人性潜能方面的开发,同时,他反对那种在工业化及现代化之下,将人奴役为机器的用科技管理人类的教育形式。“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不仅无生命的和非人类的自然界,就是人这种动物也能被管理。用训练来抑制人的行为”[9]。整体性原则赋予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和基本方法,“教育所面对的人是整体的,特别是儿童,他们身心的方方面面更是处于未分化的状态”[10]。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不应该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突出成为受保护的重心和中心,将孩子抽象成理性和机械的个体,这是一种孤立失范的状态。另外需要避免的是:过分强调孩子的物质需要,轻视其精神世界的创造;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无视其道德教育。只有立足于鲜活的人,将家庭的方方面面(家庭旅行、家务活的参与以及家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与教育联系成有机整体,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载体。“教育之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对当下生活之上的更好事物的发现”[11]。在整体环境中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研究和分析各种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2.关联性原则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要了解重要的问题,眼界必须高于只看个别事件、个别的错误或者是个别的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影响个别的要素及行为,以及使得这些个别要素行为类似背后的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要素。这一原则与整体性原则有着承接关系,但关联性原则更加注重对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因素,并准确地根据主客观分析能够预测到实施行为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按照一定的互动规律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它包括夫妻系统、父母系统和亲子系统,彼此之间也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整个家庭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大于各子系统总和的大系统”[12]。这种观点说明家庭系统中诸要素及行为之间相互关联。需要考虑家庭系统自身条件和系统之外的环境制约,不盲目地夸大教育行为产生的效果;需要考虑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家庭教育者教育意识和能力及孩子生理、心理条件等影响,而不凭空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方案。杜威特别强调,“做事的方法、目的与理解,必须存在于做事的人自己的意识当中,使他的活动对他自己应当是有意义的”[13]。遵循这一原则,每一个家庭系统的教育将不会沿着“输入—加工”模式展开,把个性鲜明的孩子加工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家庭教育对象是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和好奇的生命体,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活动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3.等级结构性原则

系统内部存在着等级式不同层次的结构,要从系统等级结构上来认识事物及其功能,也可由系统功能来推测系统的等级结构。系统是有结构、有层次的,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按一定秩序、方式、比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且还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构。有结构的存在就有层次的存在,层次表明结构内部都有等级的差别[7]。这一原则注重的是家庭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及个人在其中的价值和地位,家庭教育活动和现象本身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对于家庭来说,它是由各种角色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因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有意义的角色、承担着其应有的责任,感受到自己所发挥的作用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意义。祖辈、父母、孩子在家庭中都有着各自的位置和层次。比如祖辈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即使身体和精力允许,也不能替代父母来隔代教养和全方位包办。因为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密切,而且父母相对子女来说,具有较高的权威。儿童的活动、学习需要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志向和期望。父母家长的期望对儿童一生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期望和教育构成了儿童的启蒙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子女的成就动机与需要、学习成绩等有较大的影响[14]。可见,父母的地位在家庭因素中非常重要,他们抚养子女和赡养长辈,对于家庭系统的稳固和良性运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等级结构颠倒混乱,父母在家庭中缺位失位,在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家庭教育的真空现象,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整个系统结构将处于失范状态。

4.动态平衡性原则

系统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生物机体论,贝塔朗菲认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积极活动之中[7]。一般生命系统与外界之间不仅会产生能量交换,还会产生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在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开放系统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运行、维持和变化,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吸取物质和能量达到自身的平衡状态,动态平衡性也是系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家庭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特别是网络社会带来的信息化浪潮更是让家庭实现了全面开放,它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不断地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家庭不缺少开放性,缺少的是动态平衡性。动态平衡不等于完全平衡,在动态平衡的家庭里,对教育活动和现象会有观点和意见的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允许创新和改变,能够最终协调问题,并使家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有这么一个案例,在家庭里,读高中的儿子突然提出想去国外念大学,父母不是很赞同,家庭教育有了分歧和矛盾,有幸的是父母并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孩子,他们建议孩子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勤工俭学一个暑假,“模拟”一下留学生活。孩子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也吃了不少的苦,好在事在人为,他经受了考验,父母也放心地让他留学海外,最终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立能力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动态平衡性表明家庭教育过程中系统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并产生熵,但在不断地交换信息、观点、价值及资源的动态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有序和平衡。

5.时序性原则

从动态平衡性原则可知人类社会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既然系统是由各个部分合作完成某种机能,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必然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就是系统的时序性,有的系统还有周期性。因此,所有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秩序和规则,需要研究其发展的规律,揭示各个阶段的运动过程,才能为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最优化的方案[7]。这一原则对家庭教育规律的研究很有启发,家庭是作为一个系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的、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这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塑造的过程[15]。家庭教育到了某个阶段,就需要在这一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研究孩子每个成长时期的不同特点和规律,给予适切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循序渐进,不刻意颠倒,不随意跳跃,不操之过急,不急功近利,重视过程甚于结果。自然界早就对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对于人类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高级动物也不例外。从胚胎受孕到离开母体需要整整40周,这40周里,胎儿严格而科学地按照每一步程序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伟大。教育应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比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中心就是可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16]。因此,有教育学者提出“早期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延缓现实的生活样式对儿童天性的渗透,导致儿童自然天性的败坏。教育首先是消极的,重在保护儿童的天性,避免当下社会生活样式对儿童天性的侵蚀”[11]。而时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生参加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未“断奶期”,大学生将脏衣服快递回家、大学生取消中长跑体育项目测试的现象则不足为奇。如果破环了教育的时序性,就会本末倒置。童年不可再来第二次,时序性原则也反映了系统的不可还原性。破坏自然规律和时序性原则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些思想观点是系统学理论的精髓,现代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渗透,跨学科研究发展势头正猛,在家庭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现象可以通过系统论原则进行阐释、比较、分析。对照系统论的涵义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在基本理论和规律上与家庭教育研究有着相同之处,也使家庭教育在意识和方式上获得了新的阐释和启发。

三、系统论视角下家庭教育研究可能存在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研究和探索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改变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孩子的价值和地位,重新认识父母的地位和能力,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系统论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误区:

1.表面上的紧密和关联不代表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

有些家庭系统表面像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也是围绕着孩子这一中心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看似等级结构明显,但却是将孩子放在了金字塔的顶端,父母和长辈都在其之下,这种结构违背了伦理道德规范,没有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事实上整个家庭处于游离分散状态。对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和传承则是无序和无常的,家庭教育系统日渐空洞,也使教育的独立品格、完整形象、丰富内涵乃至自身尊严消失。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异常突出,孩子的心理压力极其沉重,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人(比如学习上不如人意)时,大家都很焦虑,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紧张,当家庭成员处于低亲密度、低表达性及高矛盾性的家庭环境时,心灵之间的距离日益疏远,交流话题比较单一,即使有矛盾和要求,家庭成员更倾向与逃避问题或强加意愿,会使矛盾不断积累,直至更加激化,导致家庭功能发挥不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误区的关键是没有把孩子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没有把他当作自我思考、自我决定、自我行动的独立者个体。正如鲁洁先生所说:“当今教育的种种作为都在于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最好的生活取向就是去接受和适应,而不是批判、反思和改变既定的生活,即使他们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已经是无可置疑地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和发展。”[17]培养正确的父母意识和家庭抚养方式,家庭系统则“看似形散其实神不散”,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在精神、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生活,这些将对家庭教育产生更深层、更长远的影响。

2.开放和变化的教育内容不一定促进系统均衡发展

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外部环境全面交流和沟通,但不注重对信息的筛选、过滤,盲目照搬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无序,越是混乱,熵就越大,熵代表的是混乱度。反之,一个有序的系统或向有序化发展的系统,人们就用负熵来表达,负熵代表的是有序。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是靠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流来维持的,如果切断了它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则无异于切断了它的生命线。从外界吸取负熵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纽带。人的生命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因此,所有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有些父母自认为自己懂得教育,观念先进活跃,实则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过度、用力过度、开放过度。他们见缝插针地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孩子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如今各种兴趣特长的培训班已经成为家长支出最多的项目。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家委会、家长QQ群、微博群)全方位地了解各种升学和考试的信息和资料。如今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惜代价,就像是疯狂的赌徒一样不断地压上自己的筹码。他们认为投入越多,回报就越大。其实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对教育孩子的焦虑和不安,貌似日新月异、紧跟潮流的教育内容不能掩饰教育思想的陈旧,贴心而紧密的陪读活动不能代替真正的亲子教育行为。孩子需要的不是高档教育消费而先进的培训教育机构带给他们所谓有用的“知识”,无视孩子的感受和体会,不给孩子安静的空间和自由的选择,孩子处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获取的是他根本就不需要的资源,这些其实不是正面的能量,而是对自身毫无用处甚至危害极大的熵。

3.自组织家庭系统不能缺少系统外的监控和制度上的保障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4

一是学政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委员,我认真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书本,深刻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11月4日在全体党员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针对学生习惯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问计,所写调研报告《问计学生,谋划好习惯养成的新思路》名列学校党支部六篇优秀调研报告奖榜内,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得到了升华,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党支部中分管纪检监察工作,树立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的廉洁理念,首先自身做到清正廉洁,经常加班却不问报酬,全年未给自己造过任何加班补助。

二是学业务,4月参加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论文答辩,所写《新时期深化“雏鹰行动”的有效措施》一文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心理辅导观摩”培训和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对于省市组织的其他培训也积极参加。全年除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还看《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德育报》《家庭教育导刊》,读《杨东平教育随笔》《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如何当好班主任》等报刊和书籍,做业务学习笔记4万余字,全年听课63节。

二、工作落实。

德育有特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抗击甲流,当甲流袭来,每天晚上总是及时将最新疫情报告校长,早晨则不顾自身体弱,坚持与校长、校医一同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班级了解情况,还利用家属资源为学生争取疫苗;二是初级救护,12月18日承办了全市首次小学生初级救护现场会,填补了市小学救护培训的一项空白。关心特困学生,多次奔波,为学校27位特困学生向教育基金申请扶助资金近8000元。组织的学生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局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均获一等奖(合唱、经典诵读、演讲),学校少先队工作全省领先。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班级管理协会坚持开展年会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2009年的主题是“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现在很多教室都让进入的老师感到温馨;加大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选送八位班主任分别参加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班主任》杂志社组织的高级培训、市级心理辅导的培训。

积极开展德育思考与研究,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全市领先,两次参加省家庭教育研讨会,是市示范家长学校的验收评委,还作为小学界的唯一代表11月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访谈节目的录制,该节目为Xx市的市民讲坛课程,将在电视台播放。本学期在全市小学界率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在12月23日承办了全市团体心理辅导赛课小学段的任务,学校选送的课获市一等奖,承办工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赞誉;同时举全校之力开发德育课题“德育生活化”,编出了一、三、五年级的评价手册《塑造最好的自己》,并在相应年级实验,争取实验课题经费两万六千元。开通个人博客,2月参加学校教师博客比赛获得一等奖,全年写博文102篇,加强了与班主任、家长、学生的交流。

教学不怠慢:上半年教学六年级169、172两个班,下半年教学三年级188、189两个班品德与社会课,每周任课4节,能认真备课,所写教案1月获学校“优秀教案奖”,所上课深得学生喜爱。

协作不越位:作为副职,对待领导交办的临时中心工作尽心尽责,服从校长决定。对待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支持,认真参与。作为纪检委员在讨论学校大事时能坚持原则,协助校长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做好诸如纪检计划、总结、各类临时材料等日常工作。

三、成绩与反思。4月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7月获省少先队“阳光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优秀辅导员,9月获“市十佳支持少先队工作领导”。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5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期望值高

受“分数第一”的错误思想影响,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每当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几名”。曾经有位学生发出无奈的感叹,“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只恐名次为敌,今夜又无眠。提神弄笔墨,此苦向谁言?”学生长期的压抑,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的增多,不是我们的期望。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好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使得农村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已成现代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几个大人照顾着一个孩子,哪能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种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调查数据显示: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52.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61.75%的学生经常需要家长帮助整理房间。

3.重物轻育

在农村学校,许多家长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学校,自己只管种地干活、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只要是付出了金钱就尽到了义务,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全校总人数的70%以上。而这些住校生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时回家,平时学生与家长很少见面。特别是一些“留守”孩子,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面,更不要说交流与了解。有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健康情况等一概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经常迟到、请假,乃至于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一个明智的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农村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驾驶自己的理想航船。

2.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长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以促使农村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3.建立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农村教育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农村学校除了家访、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还可以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参与课堂教学、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事实证明,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能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长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

作者:吴芳琴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6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9.

[3]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7

下午好!

我们又携手走过了,昂首阔步迈入了年,现向大家汇报在过去的年我在个人的学习、分管工作方面的收获。其实这些收获源于政教处、大队部和全体班主任的辛勤劳动,源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一、学习勤奋

一是学政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委员,我认真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书本,深刻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11月4日在全体党员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针对学生习惯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问计,所写调研报告《问计学生,谋划好习惯养成的新思路》名列学校党支部六篇优秀调研报告奖榜内,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得到了升华,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党支部中分管纪检监察工作,树立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的廉洁理念,首先自身做到清正廉洁,经常加班却不问报酬,全年未给自己造过任何加班补助。

二是学业务,4月参加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论文答辩,所写《新时期深化“雏鹰行动”的有效措施》一文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心理辅导观摩”培训和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对于省市组织的其他培训也积极参加。全年除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还看《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德育报》《家庭教育导刊》,读《杨东平教育随笔》《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如何当好班主任》等报刊和书籍,做业务学习笔记4万余字,全年听课63节。

二、工作落实。

德育有特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抗击甲流,当甲流袭来,每天晚上总是及时将最新疫情报告校长,早晨则不顾自身体弱,坚持与校长、校医一同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班级了解情况,还利用家属资源为学生争取疫苗;二是初级救护,12月18日承办了全市首次小学生初级救护现场会,填补了市小学救护培训的一项空白。关心特困学生,多次奔波,为学校27位特困学生向教育基金申请扶助资金近8000元。组织的学生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局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均获一等奖(合唱、经典诵读、演讲),学校少先队工作全省领先。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班级管理协会坚持开展年会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年的主题是“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现在很多教室都让进入的老师感到温馨;加大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选送八位班主任分别参加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班主任》杂志社组织的高级培训、市级心理辅导的培训。

积极开展德育思考与研究,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全市领先,两次参加省家庭教育研讨会,是市示范家长学校的验收评委,还作为小学界的唯一代表11月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访谈节目的录制,该节目为市的市民讲坛课程,将在电视台播放。本学期在全市小学界率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在12月23日承办了全市团体心理辅导赛课小学段的任务,学校选送的课获市一等奖,承办工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赞誉;同时举全校之力开发德育课题“德育生活化”,编出了一、三、五年级的评价手册《塑造最好的自己》,并在相应年级实验,争取实验课题经费两万六千元。开通个人博客,2月参加学校教师博客比赛获得一等奖,全年写博文102篇,加强了与班主任、家长、学生的交流。

教学不怠慢:上半年教学六年级169、172两个班,下半年教学三年级188、189两个班品德与社会课,每周任课4节,能认真备课,所写教案1月获学校“优秀教案奖”,所上课深得学生喜爱。

协作不越位:作为副职,对待领导交办的临时中心工作尽心尽责,服从校长决定。对待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支持,认真参与。作为纪检委员在讨论学校大事时能坚持原则,协助校长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做好诸如纪检计划、总结、各类临时材料等日常工作。

三、成绩与反思。4月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7月获省少先队“阳光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优秀辅导员,9月获“市十佳支持少先队工作领导”。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公务员之家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9

一、要在环境上下功夫。良好的

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耐心地给她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我们因不了解实情而错怪孩子时,我们应真诚说一句“请原谅,爸爸妈妈错怪你了。”并告诉孩们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错就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的很多行为,不论是好还是坏,都直接和家长的行为有关。我们应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家里要热爱劳动,多学习、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同事,不随意发脾气,不嘲笑挖苦。

二、要在习惯上下功夫。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观光,到大城市体会乡村与都市的差距,与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得出结论。为使孩子养成爱学习、爱提问的习惯,家长应告诉孩子,问题都有答案,有的问题是孩子自己能弄明白的,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应坦然地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等会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吧。”有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答案本身。例如孩子问:“蝌蚪怎么会长出腿?”“蚕为会么会长大后不见了?”如果这类问题家长不能回答,就应买回蝌蚪和蚕,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得出结论。

三、要在赏识上下功夫。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很重,认为“严师”出高徒,往往只注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批评多于表扬。这样往往会使得其反,使孩子性格孤僻、自卑、缺乏进取和自信心。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赏识至关重要,应是用“放大镜”多角度去寻觅孩子在各方面的“闪光点”,并加大表扬肯定。在孩子取得成功时应鼓励,与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孩子遭到挫折时,家长更应给予爱抚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爸爸妈妈相信你做得最好。”

高级家庭教育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工作任务,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满足广大家长和青少年需求为出发点,更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理念,创新“三教”模式,构建“三教”平台,实现“三教”和谐,加快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

二、主要任务

1、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思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3、联合所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教育单位或机构,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服务。4、帮助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区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在省级现代化家庭教育示范区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第一批确定试点单位十四个,即六中、东岳中学、实验中学、南关中学、迎春学校、民族中学、第一实验学校、财源办事处仓库路小学、岱庙办事处东关小学、泰前办事处冯玉祥小学、上高办事处凤台中学、徐家楼办事处大白峪小学、省庄镇中心小学、邱家店镇中心小学。并逐步全面实施

(二)强化机构,完善设施。加强区关工委和各学校关工委组织机构建设,并充分发挥作用,各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关工委主任,有效地组织家长学校开展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加大各类家长学校的建设力度和普及面,各学校要在校门口挂家长学校牌子,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教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创新工作方法,保持家长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依托网络,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以《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开辟《家长学校教育》网页。各学校要及时将本单位的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论文成果、工作开展情况及经验介绍发送到网站,在网络系统中实现资源共享。各单位、各学校及学生家长可以随时点击网站,查找所需要的有关家教的新知识、新技巧,也可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上交流,以方便、快捷等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互动,更好地为家长学校教育工作服务。

(四)精选师资,确保质量。搞好家长学校教育,师资是关键。一是精选部分素质高的在职中、高级教师兼任家长学校教师;二是发挥老教协作用,聘请有事业心、乐于奉献、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离退休老教师、老领导,特别是省市区关工委、老教协的老同志为家长学校作专题讲座;三是各单位、各学校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为家长学校作专题报告。四是请家教有方、子女学业有成的家长作经验介绍。

(五)科研引导,相互促进。课题研究是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学校要本着现实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目的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各类型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选定课题,编制课题计划。主要围绕中央教科所确立的《家庭教育有效模式的探讨》、《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等课题,充分论证,认真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积极推进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注重活动,形式多样。家长学校教育实验不仅仅限于为家长作辅导报告,为家长授课。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一是开展咨询活动。对一些个性问题,通过家教咨询来解决。二是开展家访活动。采取教师到学生家中家访、请家长到学校交谈,电话家访和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密切家校联系。三是建立“开放日”制度,设立“意见箱”。开展家长学生的角色换位活动。四是开展各学段升学衔接辅导培训活动,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以提前适应新学段的学习氛围。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是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工作。要充分认识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各处镇教育办公室、区直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努力把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