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2:49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1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创新 学习历史 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笔记训练:

1.抄写。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通过这样的抄写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预习时或复习时进行随手的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即学生随教师的讲授而做的笔记。它要求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中,学生可在笔记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记下相应页码,以便查找。同时,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

时请教教师。

二、学会“加工”知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相联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还必须学会运用思维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整理方法后,还要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疏理、概括、归纳,找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学会融会贯通,在学科“交叉”中学习

历史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和丰富。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交叉”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如: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进行回答。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哲学上矛盾运动原理等。教师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以史为鉴”,学会“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天,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中就能得以体现,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教训在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中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学会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有大量的知识点要记忆。要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2

一、要提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找难点、抓重点,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二、认真听课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但是前提不能影响听课,在老师板书的时候抓紧记下,老师讲重点时,抢着记下,下课了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及时记下笔记。有的学生认为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了,这是错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三、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整理

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四、要独立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五、及时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期猛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就是说,在空余的时间,可以把历史书拿来随便看看,不要刻意去记忆,抓住要点随便看看就可以。

六、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 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 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3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创新 学习历史 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笔记训练:

    1.抄写。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通过这样的抄写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预习时或复习时进行随手的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即学生随教师的讲授而做的笔记。它要求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中,学生可在笔记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记下相应页码,以便查找。同时,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

    时请教教师。

    二、学会“加工”知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相联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还必须学会运用思维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整理方法后,还要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疏理、概括、归纳,找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学会融会贯通,在学科“交叉”中学习

    历史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和丰富。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交叉”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如: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进行回答。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哲学上矛盾运动原理等。教师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以史为鉴”,学会“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天,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中就能得以体现,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教训在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中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主权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学会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有大量的知识点要记忆。要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笔记

历史中考已实行开卷考试,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笔记的记法也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查阅而提高考试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规范做好课堂笔记就显得致关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8、定期整理笔记,可以升华为单元归纳、主题归类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5

一、传授科学预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前置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洋务运动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洋务运动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发挥框架记忆法促进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规律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框架处理,在脑海中形成网格化构架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历史知识点建构的牢固性和系统性,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6

高中就读于天津市耀华中学,2013年高考成绩为609分(文科),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

天津市耀华中学

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公立重点高级中学。耀华中学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建校至今,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其中有15位“两院”院士,一大批政界精英、军中将帅、学术大师、艺术名家和体育健将。近几年,耀华中学每年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输送700多名优秀毕业生,数量居全市中学之冠,高考录取率均达到本科率100%,重点率97%以上。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我心仪已久的南开大学。虽然文综总成绩并不突出,但是耗费最多时间的历史给了我惊喜:历史总分100分,我考了89分。很多人都问我,2013年历史卷子那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怎么还能考得那么好?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言概之,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经验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学好历史,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点就是要对历史有兴趣。有人会疑惑,兴趣不是天生的吗?还有人说,我一看见文字就头疼,一提起背诵就难受,完全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只需要把学历史的过程当成是听故事的过程就可以了。我猜大家应该对听故事不反感吧?相较于政治,历史更具有沉淀感,如同第二、三次泡的茶,浓郁香醇;而与地理相比较,则更有逻辑感和趣味感,如同破案游戏,环环相扣。所以,把学历史比作听故事,绝对是贴切的。

那如何才能有听故事的感觉呢?我的方法就是把课本上印的铅字变为脑中的一幅幅图画,同时让图画动起来,演绎课本上的故事。历史书中提到的人物大多数为我们所熟知,如秦始皇、唐太宗等霸主明君,拿破仑、曹操等一世枭雄。根据自己对他们的认识了解,把他们的历史事迹变成图画也并不算困难。而当你有了能将铅字变成图画的能力,那至少证明你已经不再排斥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史实联系实际,就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出虑事缜密的思维,可谓益处多多。

二、努力是成功的钥匙

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便是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记笔记十分重要。笔记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华,它不仅融入了书本中的必记内容,同时还记录了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如同一个引路人一样,给了你一个学习的方向,同时教会你把握住重点。那我们应该怎样记笔记,又该如何利用呢?记的过程只用记大纲,如同目录一样,以关键词为主,而不是做小抄写员,对课本中出现的原字原段照单全收,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容易忽略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重点。利用笔记时,可以把笔记当成前情提要,根据笔记内容联想书本知识,同时又根据个人理解笔记的实际情况,对笔记进行增减。这样整理下来,笔记就成为了自己的学习财富,而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本子了。

第二步:念,即读书。课本是出题的源头,自然也是考生获得佳绩的关键依据。可是历史必修加选修一共五本书,字写得又密又小,该如何找到读的重点呢?平时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我有以下建议:一按时间顺序,时间就是历史事件的根。课本后面都有大事年表,方便的话可以直接撕下来,不方便就直接复印。然后,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写出年代特点。如果自己总结得不好,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上网查询。掌握了年代特点,就好像拥有了一件可攻可守的武器,分析起事件和材料来就会有年代代入感,落笔答题也绝对有理有据。二按课本顺序,逐课阅读。或许你已经熟悉史实了,但自己的语言却不是很规范,很可能无法答到得分点上,这就像是钉钉子钉了一圈,结果却都偏了,典型的费力不讨好。而书上的语言是准确凝练的,所以,背诵之后答起题来会十分顺手,而且更容易扣中得分点。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只有理解后再背才是最有效的,建议大家按照笔记和参考书的讲解来深入理解,而有的内容在理解之后不用背就已经印入大脑了。三按专题,按照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或者战争科技交通分都没问题。归纳专题可以让历史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容易以点连线,由线成面,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网,背诵起来也会更加容易。以上三种背诵方法都是我常用的,三种混合起来使用背诵速度绝对够快,并且记忆深刻。

最后一种:习,即复习。按照记忆曲线图示,三天内复习效果最好,如果相隔10天再复习,那下次你再看的时候就不认识它了。并且,复习过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不要总停留在课本前几页,每次都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广撒网少漏鱼”,你可以选择乱序,翻到哪页看哪页;也可以重点突破,从最生疏薄弱的下手,先补最大的洞。

三、拓宽知识的广度是取得成绩的捷径

拥有了兴趣,又肯下工夫去学习,现在你差的就只是知识的广度了。你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建议多阅读一些《史记》《左传》这类的正史。当然,如果你认为它们实在太严肃,网络上流行的“唐宋元明清的那些事”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实在不喜欢阅读文字,那最后的绝招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大国崛起”系列了,绝对娱乐的同时又掌握了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7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对历史的学习还是有相当好的作用,它能够使得学生有兴趣去进行思考,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在上到“鸦片战争”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片段。看完电影之后,学生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在一定的情境的影响之下,学生是很容易去自发思考的,这样主动去学习还是很容易取得好成绩的。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为了主角,而不是一味地在历史课堂上死记硬背,极为枯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主动权放在了学生身上,使得学生的本性挥发出来,在学生追求自助学习的同时更要发现自助学习的动机。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它本身拥有众多公众历史人物等丰富的事迹,同时有许多已经消失的古老文明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一旦学生体会到这些,便会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于是乎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课程的成绩便提上来了。

    二、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历史的学习不能够简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学习和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这种结合就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在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上面,老师和学生是非常缺少这种互动的,以前的教学就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缺少交流,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老师就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这肯定是会影响历史教学的。所以,想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如说,老师可以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需要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8

养成习惯,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自主学习,感受自主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历史阅读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思,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教师要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者,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历史知识的阅读自学后,要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要给与阅读收获最大的同学鼓励,以期加大自主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阅读为助推,训练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举办“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最后的讲历史故事比赛环节,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合内容,拟定提纲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克服学习困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定恰当的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拟定提纲,为学生的阅读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从而化难为易,提升阅读质量。比如,在教学“商鞅变法”时,笔者为学生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阅读提纲: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时间;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性质;5.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按着这个提纲去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标设问,引领回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存在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所学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一定要体现到问题中来。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大多低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打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人手一份,对照问题去阅读,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

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零散且又紧密相联。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一个消化知识、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复习课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机会,运用结构阅读的方法和层次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复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的图示。有的学生以传说为点,将其分为英雄事迹(其他民族、地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两部分。英雄史迹又分为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两部分,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框架,理顺了历史知识和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深刻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做好笔记,增强效果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作笔记的习惯,课堂阅读的笔记主要有三部分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的第一堂课就要明确提出要求,告诉学生阅读笔记的重要意义、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何运用简洁易懂的阅读符号、上课需备有红笔,准备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等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写上自己的评注,评注可以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等。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记忆;有利于今后复习。因为一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会呈现,便于复习,增强效果。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9

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兴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把握知识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通过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教师要真诚地赞美赏识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的挚爱、宽容之心,对有“亮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老师赏识学生,自然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教师要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二、扣住重难点,做好笔记

教学重点一般说来,从教材及考纲上都可以找到。教学重点,从理论上讲,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课标是按照模块、单元、具体条目这样的逻辑呈现基本知识的。单元主题下的各条目服从于单元主题,所以各条目中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内容无疑是重点。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并正确理解条目中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简述、说出、概述、探讨、评价、识记、理解、运用等。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才会少走弯路,做到把握教材,准确定位高中历史教学重点,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要求。教材的难点,一般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落差,不经过教师的启发、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那部分教材内容;是超越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是背景、过程和影响辐射了历史和现实发展多方面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事件。如:关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经济结构等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如“罗马法”、“责任制式内阁”;经济史中的“金本位制”等。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应注意灵活参考课标和教学指导,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来认定确立。对内容比较深奥的教学难点,教师要注意明确它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揭示它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分设台阶、搭建思维“桥梁”来启发学生用已知去攻克难点,获取新知。对内容繁杂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简明形象地揭示其本质,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对教学中一些容易混淆、难于理解的概念,只要教师注意前后联系,压缩精讲,化分散为集中,调整好教学顺序,将多节教学内容归为一节,运用比较法,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就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有些课堂“教学难点”的内容比较独立,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相对较少,对这部分难点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材料补充、材料分析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获取辅助教学资源的途径有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料为我们处理难点提供了方便。在平时的教学中若能适时使用一些恰当精妙的比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片断:生: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呢?师:你可以想象跑步过桥的情境:这边是新民主主义,那边是社会主义。生“:桥”是什么呢?师“: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像是桥了。生:我理解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就像助跑,“三大改造”就是起跑动作了。在这个案例中,比喻形象,充满智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光听是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史课堂笔记主要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要记重点难点,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要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很多学生把记笔记当成了教学实录,这是最低效的记录方法,作为学生要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第一要听出是什么,想着为什么?然后联想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想一想,我记住了什么?什么没记住,在笔记上写一写,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三、学以致用,紧跟时事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篇10

关键词:历史;学习动机;有效策略

中学阶段的学生渴望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对国家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历史学习则可以唤起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理性认识的欲望,这是成长的需要。但现实中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以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为例,学习动机特强的学生不多且主要是本身比较感兴趣或者学习态度非常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为一般甚至很弱,主要是为了升学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他们觉得历史知识太繁杂,时间、人物一大堆,很难记忆。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使之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持久有效的学习效果,全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成为中学历史教育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采取的有效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首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要避免问一些对学生学习和认识没有作用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还要避免不加任何铺垫问一些题意笼统的问题,如“某某事件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选取较有争议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辩驳,比如:商鞅惨死于秦国严刑酷法之下,并且变法内容遭废除,那么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再如,有人说唐朝的衰弱是因为红颜祸水杨贵妃等类似的争鸣议题,往往能够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往往喷涌而出,思维的火花迸发无限生机和活力,这鼓励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历史学习的后续性动机产生良好的引导。

2.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我们无法通过任何途径使之恢复原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这便增加了学生认知历史知识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这种“过去性”所带来的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上的强烈刺激。这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认知历史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笔者述北宋经济发展时,常常会利用《清明上河图》,就是为了使学生感受北宋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比如,在上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赏析课时,许多的艺术作品光靠文字的概述是难以形成深入的体会的,所以,如果能将丰富的网络图片、视频资源充分运用到课堂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简化、趣化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记忆困难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历史,绝大部分的理由是“历史知识烦琐复杂,怕背怕记”。所以要,在升学压力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记忆困难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首先,简化知识点,构建历史知识的主体框架。比如,笔者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笔者用三个“一”串联了三件大事,一场运动(运动)、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一个政权(巴黎公社),这样把枯燥难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这样,不仅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其次,趣化知识点,克服烦琐记忆。比如,笔者在教学秦灭六国这一内容时,对于灭六国的顺序学生很难记得住,我把从书上看来的一个利用谐音的记忆方法运用到了教学中,“喊赵薇去演戏”(即韩赵魏楚燕齐),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关键是记得又牢固又准确。当然,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总之,教师要时时刻刻想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一起找出记忆的好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记忆困难,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就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