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2:39

城市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1、引言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般是指以数据库为管理手段,以规范为依托,并且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接收、利用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馆藏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也迅猛的发展,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以后我国中小城市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道路,这是当前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 信息化程度不高

中小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原因,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其,城建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就相对比较薄弱。除此之外, 由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城市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之间没有资源共享的意识。一些重要的档案如公用设施档案、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资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场地局限性较大

中小城市因为其自身规模的原因限制了电子档案的发展空间,而且城建多是围着民用住宅,开放商的资质有限,没有一定的现代化意识,从而也就造成电子档案的推广应用受到不小的限制。

2.3 计算机技术较为落后

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系统刚有DOS转为WINDOWS。除了软件发展受限外,硬件设置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4 档案数据量小

相较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的数据量相对较小,而且大部分都是工程档案,馆藏的结构也不尽合理,档案多为纸制,载体较为单一。

上述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考虑软件运行的具体条件,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而便于硬件及软件的操作维护。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虽然中小城市的档案馆藏数量相对较少,然而这些档案的门类却比较齐全的特点,因此在目录编制上面应该向大城市看齐,而且还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概况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内容

鉴于中小城市城建档案的现实发展需求以及发展的趋势,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在软件方面,针对不同城市的档案特点设计一套具有高度兼容性、继承性、扩展性的系统,从而更好的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在硬件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工作,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设备,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馆局域网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展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然而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程度落后于城市的建设,而且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全局着眼,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 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这就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保证其高效性。在制定相应规范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如《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守行业标准如《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配套制度,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

3.2 抓好城建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城建档案的数据库,因此,做好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对于整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建设数据库。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原有的数据进行保存,并且对存库的档案进行整理、分类、标引,对一些重要的图纸和文件进行扫描。数据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基础重点工程项目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城建声像档案数据库、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其中已完成基础档案目录数据库。

3.3 工程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

近些年来,电子档案及电子文件大量的存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电子档案的编制工作应该尤为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应的培训班,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电子档案的编制新方法,理顺电子档案的管理程序。而且相关的负责人员应该亲临现场进行指导视察工作。

3.4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目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馆藏档案都为纸制的,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就是把这些纸制的档案进行扫描、压缩归档,然后写入光盘,并将其保存至大容量的硬盘中,从而实现网上存取的目的。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全扫和部分扫。在对档案的保管情况及利用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目前采用的是部分扫。通过扫描,并使其与电子目录相链接,这样就可方便档案的利用、查阅工作,而且又保护了纸制的文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5 加强音像档案的建设工作

音像档案的建设也属于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等特点。因此,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音像档案的搜集工作,采用高清晰的相机对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跟踪拍摄,从而可以积累大量的建设资料。对于这些资料采用音像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分类存储,并且编辑一些能够反映城市建设的视频,加大对城市的宣传力度,这也是实现音像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

3.6 建立三级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送。三级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局域网建设,这可在多个计算机上面进行档案的著录工作,而且还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加工、利用,从而有效的实现办公自动化。其次是链接上级主管的链接系统,这可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的城建资料,从而更好的服务市民、服务城市建设。最后是建立门户网站,便于对于信息,从而可加大城建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城建档案的接收、传送,这样可更好的实现数据的迁移、查阅。

4、结束语

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还相当滞后,然而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相关部门对其越来越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更好的发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服务。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城市排水设施 档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复杂的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工作,而当前的现实却是相对滞后的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电子档案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存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要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加档案信息的科技含量,并设计出更加快捷有效的档案检索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非常有必要的任务和要求。

当前我国各个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面临着同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而且,这也将是档案管理工作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符合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基础。这一建设过程,将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要实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上,依据城市排水设施专业管理信息的特点,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纸和档案存储到计算机中,并在整个网络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查询相关信息时,能够完整、准确并及时地向用户提供,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城市排水设施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这样,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另外,还包括城市区域的设备资料、地区及地理信息资料和基础地形图等,这些都是为规划、设计、维护和运行城市排水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提供服务的。

前文提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其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更好的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做好: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的建立,实际上指的是建立一个局域网,它是建立在集线器以及合适的控制室服务器等设备的基础上的。在相关单位内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管理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信息,这样,就可以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信息、泵站信号和城市排水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所有联网的用户都可以共享使用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的建立,实际上指的是对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二次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信息、泵站信号、城市基础地形图和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信息;其次,为报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平台;再次,通过采集数据,用表格或图形的方式将动态信息数据显示出来;最后,便于相关决策信息在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利用部门或单位的传递。

二、静态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分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两部分。前者用来存储管理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等设备档案信息;后者用来存储与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相关的企业、建筑和街道等信息。建立静态档案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扫描或手工录入等方式来进行,建立完成后,可以将其存储在磁盘或光盘等各种计算机存储器中。

三、动态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这一动态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信息、泵站设备的运行信息以及城市排水管网的气向、水文、泥位、流量和流速等信息。

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对动态档案信息数据、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和地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五、智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对前文建立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后,逐渐建立并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泵站、污水处理厂的调度模型,以及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的综合模拟分析、顾问系统。

在加强了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后,声像资料、图纸和文本等信息资源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载体转变为数字化的形式,在城市建设领域的网络媒体中广泛分布,并在整个网络中实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能够综合管理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的属性、图形和地图资料等的多种动态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因为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图像、图形处理功能,在浏览检索到的信息时,还可以进行缩小、放大或移动等操作;第三方面,系统内存储的信息数据可以得到长时间的保存;第四方面,可以将系统链接到各种大型数据库中,实现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换;第五方面,现有的各种格式的地图数据库都可以得到应用;第六方面,中文的操作界面,菜单式的功能操作方式,因具有参数记忆功能,在输入相关属性资料时,可以通过菜单选项进行选择;第七方面,具有非常直观方便的绘图功能,可以直接在底图上进行修改;第八方面,在应用表格系统进行打印时,有多种选型标准可供选择,方便了系统的更新、维护和升级;第九方面,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与本系统链接在一起,有利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最后,档案信息通过整个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方便了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利用部门或单位的应用,系统的交互性得到有效提高。

在加强了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后,一方面,有利于综合、统一的掌握和应用城市排水设施的配置、扩建规划、维护程度和运行情况等;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出现了突发的天气情况,可以及时地适应和满足防汛、防涝和排水等的调度要求,有利于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的科学调度和科学管理,尽可能的将因反馈不及时、决策不合理、信息不准确和情况不明造成的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要实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有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这一过程完成后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信息安全和档案设备的安全。要让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尤其在网络环境中,为了避免出现信息被恶意更改甚至丢失的现象, 必须事先建立强有力的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在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的时候,也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密;要让档案设备的安全得到保障,因为计算机病毒或者自然灾害都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破坏,所以在选择设备的时候、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和配置相应的应用软件的时候,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中一,加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优质服务[J].城建档案,2005(05).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3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持续加快,信息资源已经发展成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本文以城市建设档案为探究对象,提出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策略

信息化时代不仅为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带来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实现、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及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等。那么,城市建设档案馆应采取哪些策略来迎接这些挑战,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对档案管理进行强化、升级,它要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等,改造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软件、数据库并升级,最终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城市建设档案馆应积极建立健全自身的档案管理软件技术,统一规划档案资源,并进行集中管理。根据城市建设档案馆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先,要及时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技术含量高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以顺利实现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如城市建设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其次,加快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为便捷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保障,从而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促使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工作能紧密衔接起来,最终高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构建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标准

健全标准规范是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取得有序、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管理规范包括电子档案的定义、整理、移交、存储、鉴定价值、确保安全性和原始性、检索方式、利用策略等;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包括电子档案使用相关术语的标准、对档案资源的描述标准、档案文件格式的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而对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来说,其标准包括档案信息标准、档案管理系统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该应用系统标准不仅是对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还使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标准得到统一。因此,城市建设档案馆在拥有足够的硬件、软件的前提条件下,应在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档案信息,确保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能正常运行,为其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培养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败受到所有档案人员信息化素养的影响,所以人才建设具备关键作用。首先,城市建设档案馆应科学树立人才观,这是档案工作人员提高信息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工作机制,重视研究对人才的管理;改善工作环境,确保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赏罚分明,对确实有过贡献的人员要及时表彰、奖励,对阻碍实现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惩罚等。其次,城市建设档案馆应多途径培养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可借助培训活动拓宽人才培训途径,鼓励档案人员听取专题讲座,积极参加信息化建设实习培训,促使城市建设档案在职人员学习信息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将人员培养成适用型、普及型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

四、保障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安全

城市规划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其档案信息,而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并解决。于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应以信息化标准为基础,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安全、可靠。首先,针对用户访问迅速建立起权限平台,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加密生物技术、防密码盗窃技术等,即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设置用户权限,确保用户必须经过信息验证才能登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访问资料,合法用户可以访问那些受到保护的重点城市建设档案资源,如此就能有效防止非法用户、合法用户越权进行操作。其次,构建日志文档中心,实现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城市建设档案的日志文档中心主要包括通过管理软件更新日志、通过数据库更新日志、用户访问日志等。当突发安全事件时,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日志能完成对该事件的追踪,并及时将安全隐患排查出来,从而建立一个可靠且安全的城市建设档案资源平台。

虽然城市建设档案馆正在不断更新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化产品及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但安全管理方面依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局限。所以档案馆应随时追踪信息化安全技术,随时检查现行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有效,并适当引进新的安全管理手段,确保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城市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城市交通流的要求。降低城市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城市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二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城市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城市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城市交通组织、城市交通设施控制城市交通流量,使城市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城市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城市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城市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城市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城市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城市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城市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城市交通世界 2004(7);

2、范正金《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J] 中国城市交通信息产业 2009(2);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基本标志。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同时也使人们的获取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或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杠杆或桥梁的作用。

城市图书馆并不是新生事物,已知的现代图书馆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在新时代信息化浪潮的驱动下,人们获取知识、进行阅读已经越来越脱离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文字,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化的信息元;获取数据的方式也变得更多,通过数据链,人们获取信息将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城市图书馆其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从而图书馆的信息化不仅成为客观现实,信息技术也使得这一变革成为可能。一般认为,图书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图书馆流程查询自动化。其主要代表做法是通过自动化的检索工具,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梳理,使得阅读者在检索文献时加快速度,获取相关资源更加方便。同时,城市图书馆开始与开放的互联网联结,这样使得城市图书馆的资源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第二阶段主要是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代表的。这一阶段,城市图书馆都建立起了电子阅览室,读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中方便地游览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同时,网上数据库也不断得到完善,城市图书馆作为数据库的重要接口单元,使得不同图书馆、不同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联合编目。当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阶段。其基本点是依托于高度发达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海量信息存储(云存储、云计算)、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建设。当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二、当前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图书馆信息化的缺乏足够的基础性条件。从管理层面上看,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缺乏着相应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图书馆主要以收集书籍、报刊为主,对于转向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城市图书馆都是以借阅卡、档案等模式进行管理。在借阅、检索等方面,主要也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如山东省青州市图书馆各馆藏资源的比例可以看出,文献资源依然是其图书馆馆藏的主体,占有90%以上的比例,其它各类资源所占比例之和不到10%。有的城市图书馆虽然建有电子阅览室,但是拥有电子数字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在数据库建设、信息开发利用方面明显不足,面向读者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较少。对于信息化软件来说,我国一些城市图书馆还正在经历ILAS系统向Interlib等比较先进的系统转化的过程中。这些仅仅还是内生的信息化建设因素。而对于通过广域网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海量数据资源接入而言,较多的中小城市图书馆还没有时间表。

(二)数字信息资源分散与整合的风险。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各城市(镇)都建立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客观地讲,目前对信息化建设还仅限于一些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图书馆。即使如此,我国城市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小、水平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系统、进程各不相同,要实现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国内外较大的数据库对于一些小型图书馆还没有实现接入,对于信息化发展较为深入的城市图书馆,其主要风险还应关注各方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分散性、无序性,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数字资源分散与整合问题,把这方面问题的影响程度尽量降到最低限度。

(三)具有相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图书馆属于典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城市图书馆的资金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如果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则图书馆所拔付的事业性资金明显也不宽裕。在此条件下,要通过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来吸引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不太现实的。当前城市图书馆领导一般是由文化部门委任的,具有图书情报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很少,图书馆工作的员工较多地出身于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为主,而情报学、计算机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也制约了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提升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完善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从基础着手,从系统自动化建设开始,循序渐进、由内到外地开展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入手,建立具有网络浏览、数据库检索、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远程教学等多功能的信息化手段。其次,以馆藏资源为基础,拓展数据资源,实现跨馆信息共享、多种数据库接入等。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不断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同时应增加本地本区域特色的数据资源,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起到推广、开发本地的作用。再次,尽快搭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方面,应由国家或多个图书馆联合考虑开发大型集中-分布式的图书馆管理检索系统,加快不同数据资源的处理模式与标准,使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在同一平台上构成,以利于未来实现信息共享。

(二)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可以给人们提供海量的数据。而图书馆在其中存在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自身的收集与分类、整合,使不同需要的人群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城市图书馆要转变观念,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将传统的封闭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式交流型的管理。一方面,通过开发相关的管理系统,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整合,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冗余与风险。其次,要考虑整合后分布式的数据流传递。除了传统的电子阅览室这一模式外,图书馆走向家庭也是方向之一。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在工作单位、家庭中通过调用相关的客户端软件或远程登录,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图书馆获取整合后的数据资源,以利于工作生活所需要。同时,在数据整合中,还应参考用户的双向交流,对数据流进行优化。

(三)加大投入,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带动。各地方财政应确保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善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实现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城市图书馆应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通过长期的、渐进的、分步骤的实施,最终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图书馆的实现,从而使海量的数据资源共享,使传统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图书馆的“升级”,也促进了图书馆在管理理念与发展方向上的变革。图书馆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资源、数据资源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进行获取、处理、优化整合,从而使得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进一步加大,城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进一步加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林燕婷.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

1 电子政务内容

电子政务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的环境下逐步兴起,有关建设工作涵盖三层面内容。即政府单位网络化办公、信息资源应用共享与协同办公、政府单位同大众的互动以及沟通。做好电子政务建设核心目标在于推进信息的科学开发应用与全面共享,进而提升行政管理以及决策控制水平,优化公共服务工作质量,提升行政管理透明性,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以及整体水平。创建各个机关、城市发展建设相关单位、政府间有效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2 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由某种层面来讲,政府为城市发展建设最庞大的信息处理单位,其治理阶段即为信息获取以及加工处理环节。政府工作职能的全面履行需要依靠合理、适时、精准的信息。其代表了公众利益,因此需要了解民生,成为引领者、导航者,探究环境发展变化,进而精准的进行战略抉择。对于市场失灵状况应做好校正处理,核心前提则为明确充足完善的资讯信息。为有效的处理相关社会问题,也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作出有效的评判以及具体的掌握。为此做好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可以说信息以及网络系统,为当前城市发展、政府服务的神经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则相关管理工作势必会更加混乱无序。

由积极层面来讲,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意义重大,可有效提升决策能力,管理品质,实现信息的畅通流转应用与平等化的共享,令政府机构反映能力全面提升。吸引大众积极参与,推动政府重组,令行政管理成本有效节约,并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信息的全面公开,创建开放性城市。恰恰由于电子政务多重价值功能,国际社会均将创建电子化政府视为强大自身、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

3 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科学策略

3.1 公开信息,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

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前提为信息公开,目前不但政府需要获取信息,大众在自我发展、从事经济活动以及参与政治过程中也需要丰富的信息。为此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公开信息,保护大众知情权,行使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方能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发展,提升政府凝聚力与向心力。

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目标在于,政府信息资源可全面共享,进而体现出公共资源应用价值。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依据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以及政府工作需求,核心重点,快速创建有关经济管理、贸易发展、土地、工商、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保障服务、新闻出版等政府单位主导的公共资料库。应进一步扩充信息资料流通以及交换。政府单位应在最大范畴中通过合法流程,提供丰富的可用信息资源。

3.2 实现业务电子化,创新服务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基础在于业务电子化,也就是更新以往政府单位工作方式,提升实践效率。为此可进一步优化电子公文、采购管理、邮寄、法规制度、电子事物、人事管理、工商、保健、公共事业服务管理的电子化建设,进而真正构建形成一体化的业务工作体系,提升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性,确保各项规章体制的有效落实。扩充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电子业务职能。

由某种层面来讲,电子政务特征之一为创建服务型单位。也就是借助电子媒体进一步创新服务管理,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服务工作模式。大众可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到各类信息,变单一业务窗口为跨区域服务、跨部门协作、自助办理、无休日服务的创新工作模式。令电子政务进一步扩充发展,政府服务将更加便捷畅通,管理更为直接公正,并体现较高的附加值。

3.3 创建电子化政府,优化教育培训

创建电子化政府需要同政府再造紧密结合。通过应用创新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层次化组织体系架构,创建网络型工作组织,完善政府运作具体流程,创建无缝隙的现代化政府单位。也就是在任何地点以及时间均能获得服务的组织,令工作职能全面更新,开创导航型部门,完善治理管理系统结构,真正从单独治理发展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良好模式。另外,应符合城市信息化建设需求,做好工作人员信息素养培训,令其掌握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具备信息网络管理应用能力,真正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4 结语

总之,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为政府创新发展治理的核心内容,只有针对其工作要点、科学内涵,明确工作重要性,有效的公开信息,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实现业务电子化,创新服务管理,方能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管理水平。为大众创建更为公开、透明、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城市形象,适应信息时代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7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使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原来纸质的档案被电子档案所代替。城建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部门,其档案工作是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专业部门,所以城建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城建档案存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光盘及录音、录像、文字、图纸、图表、照片等。而在这其中以图片、录音和录像所形成的档案载体作为城建声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到对这些介质的保管问题。而这些磁性介质在保管过程中极易受到空气及温度的影响,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部分资料转化为电子文件,这是确保声像档案寿命得以延长的最佳途径。在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这部分声像档案进行管理是极其重析一项任务,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建档案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且有利于更好的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技术,使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融合,有效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水平,使其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而且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传输,强化了城建档案信息的交流,有效的提供了信息的质量,使城建档案能够更好的实现开发利用。

城建档案是一个城市过去发展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城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城市的建设工作,所以在城建档案工作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收集各种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融合和优化,更好的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城建档案的发展

(一)做好城建档案的接收归档工作

大力开展城建档案的接收、收集和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拓展馆藏门类,改善馆藏结构。加大重点工程档案、城市基础设施档案、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收集力度,提高数字(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比重。加强馆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争取扩大馆库面积。加大硬件投入,增添与城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空调、去湿机、防火、防盗报警等现代化设备。

(二)加快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的完整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区的信息系统。因此,数字档案馆的构建,应该纳入当地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以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和面向馆内的“管理统一平台”为核心,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管理统一平台”方面完成数字化生产系统、档案利用子系统的开发,优化了声像档案系统,并试验GIS模式下各类档案叠加串联方式;“统一门户”方面,档案统计子系统及档案利用、报送、验收、培训、征集“一站式服务”各功能模块,要强化档案信息对外服务上的功能,实施档案信息服务分权阅览方案。

(三)加快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随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熟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方式和多渠道来进行组织业务交流和学术研讨,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的管理水平。要加大以提升信息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档案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既懂业务又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城建档案干部队伍。同时,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扩大查档等各种途径,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城市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设计建设

中图分类号: 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城市化的测绘工作中,要提高其测绘的精准程度,就应该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测绘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而当前,我们应该在城市测绘中建设一个信息化的测绘系统,重点掌握的三个环节应是生产环节、服务质量以及科学管理,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信息化测绘的概念以及特点

1.1、信息化测绘的概念

信息化测绘是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为社会经济实时有效地提供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一种新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传统手工式或数字化的测绘体系,必将过渡和发展到以服务为本质的信息化测绘。

1.2、信息化测绘的特点

(1)从“生产”到“服务”,即体系的功能取向是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转为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主。过去测绘体系中“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数据应用服务”三个基本环节的“橄榄形”资源配置要得到加强,中间环节要从基础测绘生产的定式中拓展出来,更多地面向多样化,灵性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

(2)从“静态”到“动态”,即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将从以静态生产为主,转以动态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为主,信息化测绘要通过研究和综合采用航空,航天,地面和水小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观测新技术和组织运作方式,实现数据获取实时化。

(3)从“局域”到“广域”即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广域专网或国际互联网,要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

2、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措施

2.1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作为测绘工作整体体系的前提,是测绘工作中常见的一种依托体。它主要是通过测绘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来对其测绘工作体系中的各个机构进行分析,从而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当前的测绘工作中,测绘生产体系建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基础,按照信息化测绘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对其各个部分进行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特征。在对于初级的测绘产品生产而言,我们只需要安装文件模式的形式对其进行储存,然后再通过信息变化将测绘信息转入到数据库当中。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的工作内容称之为地图信息的制作模式。而这个测绘活动最为关键的一定就是以信息化测绘建设为主要目标,将科学技术作为当前城市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并完善城市测绘体系,这样不断可以提高测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大幅度的提升生产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城市信息化测绘工作的发展。另一个则是在后续时期对前期测绘工作的延续和继承,从而将前期信息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通过现有的现象内容测绘活动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获取不同的成功,因此,我们就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地质信息制作过程。

2.2、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现阶段,国内城市测绘系统的发展方向为由单一测绘领域向多个领域相融合,因而测绘工作也将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多种先进技术。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基础数据的质量对其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在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质量,从而能够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所以,在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过程中,应对数据的完善程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数据的采集过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测绘体系的服务质量出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下面是信息化测绘服务的基本要求:

(1)大众化。Web2.0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和普及,人人都成为“自发传感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各类信息的普适获取、集成和通信的机制,可方便地通过网络环境共享和,成为大众化的产品形态。

(2)开放性。可自由地参与软件的应用开发,实现分布式地理信息处理框架。因此,未来网络地图将是全球无数网民合力打造的开放“数字地球”。

(3)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能够集成全球海量的多数据源、多分辨率、多尺度和多时相的矢量、影像、地形和城市精细景观模型数据,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与图片数据统一组织管理,比较符合真实地理空间三维环境,迎合新地理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

(4)可量测和可挖掘。信息化测绘服务不仅直观,而且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插件和API,用户可按需进行直观浏览、相对测量(高度、坡度等)、绝对定向解析测量和属性信息挖掘。信息化测绘服务包含了传统地图所不能表现的空间语义,代表着地理实际的物理状况,是聚合与人们生活环境相关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知识的地球全息图。

(5)实时/准实时。实时/准实时的信息化测绘服务,包括各类地理数据的快捷获取、产品流程化作业、地理服务互操作和测绘资源的共享,可快速及时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满足应急响应如抗震救灾等应用的现势性要求。

2.3、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的建设

(1)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

(2)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测绘系统的信息化也将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要重视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设计与建设,进而实现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信息化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截止2017年1月初,全国已有28个城市开通地铁运营,运营里程3600多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加,企业运营管理急需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由于轨道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产业众多,整个企业数据信息量大,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促进城市轨道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现状看,仍然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第一,虽然目前系统建设工作在不断推进,但是系统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在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交换等环节存在问题;第二,对于数据标准没有明确规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数据格式相对不够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受到严重阻碍。第三,数据杂余问题较为严重,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之时,同一类数据信息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存储,重复占据系统存储空间,并且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增添不必要的负担。第四,数据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完整的数据链条把控,对城市轨道企业发展有不利影响。最后,由于系统不完善,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汇总能力较弱,不能与信息化进行完整融合。

3 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具体建设

3.1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上,应该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根据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以公司整体发展布局为目标,在数据标准与规范,技术集成和基础设施以及应用需求等多方面制定未来信息化发展蓝图,达到帮助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规划一个协同办公的信息化基础环境的目的。

在实行有效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和存储平台,统一各部门的硬件运行环境,并建立一个简洁、有效、可靠、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来协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设备维护、领导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3.2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根据企业流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首先,生产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业务系统,比如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控制调度系统等。其中,生产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时管理和决策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客流、票务、车辆调度数据,是日常业务信息的集合。管理系统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是对各类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共享、利用以及在业务流程的驱动下,信息的合理流动和处理流程;决策支持系统则是运用相应分析模型对管理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从中发展轨道交通运行的相应规律,帮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具体到系统类型,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内容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建设、服务器和数据存储平台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资料查询系统、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委外维保管理系统、机电设备预测维护及专家诊断管理系统、运营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经营资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分系统的建O。每项系统都由企业内部的各项部门员工进行单独负责管理。在建设单独系统的基础上,将各个系统进行有效联合,形成专业的数据链条,以供企业内部参考提供依据。

3.3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总体设计原则

目前,在我国北上广港等发达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已经有30年的时间,已经有了部分的成功经验,综合已有的经验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本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实用为主,技术先进”的原则。

首先,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分阶段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流程,建立初步模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之上,分期分批地进行系统建设,先建设系统的基础支撑层次平台系统,做好系统集成的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好技术框架。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业务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专门进行开发设计。最后,在系统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保证企业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充分和稳定。

4 信息化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经济效益评价

将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平台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之中,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可以让企业及时获取轨道交通各方面的运营信息,提高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同时作为一个服务性质企业,将信息技术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中,有利于提高运营乘客服务质量,在客流量较大时,保证票务售出的及时和准确,车辆调动的快速准确。最终,日常运营的所有数据进入系统之后,将为企业进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5 结语

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数据与业务,思想,管理以及内部组织架构相互融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应该紧跟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浪潮,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信息化的数据发展方向,基于大数据平台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实现数据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14):149-150.

[2]王宇.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03):63-66.

[3]胡选宓.大数据平台下轨道交通企业财务信息化构建探析[J].财会学习,2016(17):26-27.

[4]檀勇.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分析及其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0):364.

城市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传统工业城市;信息化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刘相谦,中共淄博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3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12078-03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传统工业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要求,加快传统工业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提高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是我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和迫切要求。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职能

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的各个层面,政府的推动作用、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至关重要。

1.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从目前我国传统工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目前政府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快设立负责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协调和监理的职能部门,加大对信息化进程中全局和局部利益冲突问题的协调力度。二是制定高起点、统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总体规划,保障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和成果,对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加工处理进行改进、提升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避免无序和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与成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交换。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配套的法律法规。参照国家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本市有关信息产业、信息咨询、信息交易、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收费等项管理规定和制度,规范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业的发展,使城市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五是加强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实施标准体系建设。

2.要找准信息化与工业化建设的结合点。推进城市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传统工业城市普遍面临着工业结构性调整和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双重压力和任务。因此,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是顺利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尽管我国许多传统工业城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条件。但是也要看到,传统工业城市存在的工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所占比例较大、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繁重,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实现传统工业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找准推进信息化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结合点,这是提升产业整体优势,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3.要采取多渠道投资、融资模式落实资金投入。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和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相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多渠道的资本融合起来,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优势,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特别是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模式,吸引投资。由政府牵头,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组建城市信息投资有限公司,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加大信息化工程的招商引资力度,吸收国外资金。建立城市信息化建设基金,市财政每年划出一笔资金,用于社会公益服务工程项目补贴、扶持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投资重点应放在政府部门、科技教育系统、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信息化工程建设。

4.要加速引进和培养人才。把人才留住、用好。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集团信息主管(CIO)队伍建设。二是重点造就一批走在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三是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巩固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在大专院校开设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既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是推行电子政务的方针。

1.要切实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性规划。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思想指导下发展电子政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传统组织界限,根据公众和企业的需求重新组织业务流程,更加注重从整体上为社会提供广泛、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要改变由于职责划分和各种利益关系交错等因素导致的整体规划不够的问题,加快推动各级和各地政府之间、同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并遵循统一的数据、技术、安全等标准,保证政府内部信息流的畅通,尽快实现对公众的“一站式服务”乃至“无站式服务”。

2.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重点是及时准确地与市民生活密切的服务信息,以及与企业相关的投资环境、法规政策等咨询、办事信息,并依据本部门公共行政职能的定位,合理规划上网的应用项目和服务事项,让公众在办事时“少跑几趟路、少转几道环节”。同时,通过市民喜闻乐见、专业化的传播形式,努力使网站公开的内容、信息查询做到简明规范、通俗易懂,尽可能方便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在第一时间获悉政府有关政策,节省市民和企业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费用。

3.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管理行为。政府信息网上要实现规范化,政府部门必须将政府信息资源中应该被公众掌握的、需要增加透明度的公开信息在网上主动。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在网上公开各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和职责、

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办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效果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

4.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信息资源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共享来实现的。目前,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经济技术、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被社会充分利用。因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快提高现有政府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度。各政府网站应深度挖掘、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妥善处理好公益信息与增值信息之间的关系,组织协调好公众服务网站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开发利用。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站点导航程序,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水平的提高,促进政府信息在全社会范围的优化配置,努力营造交易成本更低、商业机会更多、综合服务功能更强的市场环境。大力推动公务员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为实施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

5.要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化的带动性作用。要把推进电子政务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实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的服务人群,促进广大公民与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办理各类相关事务,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数字机遇缩小数字鸿沟。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带动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扩大信息消费,加快形成传统工业城市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在传统工业城市,传统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很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加快传统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对于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水平、加快传统工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和传统工业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和企业要积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换代。同时大力发展新产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的比重,满足信息时代的新需求。运用信息技术使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准备集成化,实行同步工程,推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以及生产与市场、库存、财务、质量和设备管理等全面信息化。

2.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大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自身要充分利用便捷的电子网络来把握市场动向,使生产经营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作出反应。通过基于Tntemet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如ERP,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业务管理,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RM)建设,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和市场,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增强迅捷反应能力。完整的物流系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由于信息流、物流尚未协调,网站与供货商、配送商之间大多采取传统方式沟通,无法实现整个供应过程的信息化。因此,要重点扶持若干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